来华留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及访谈大纲

2024-04-09

来华留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及访谈大纲(通用6篇)

篇1:来华留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及访谈大纲

来华留学生社会适应课题调查问卷及访谈

大纲—A组

微观维度--问卷

责任编辑 刘绚/郑诗凝

1.您的国籍是

A、亚洲 B、美洲 C、欧洲 D、大洋洲 E、非洲

具体国家是_______ 2.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3.您的年龄是:

A、20以下

B、20-24 C、24-28 D、28-30 F、30以上

4.有何宗教信仰

A、基督教

B、佛教

D、伊斯兰教

E、印度教

F、无

G、其他___ 5.您的教育水平:

A、中等教育水平

B、本科生

C、研究生

D、博士生

E、其他_______ 6.您的汉语水平:

A、可以自由交流

B、可进行一般性交流

C、交流时有困难

D、完全不能交流

7.您的性格是:

A、乐观阳光

B、安静内敛 C、自卑消极 D、其他_______ 8.来华留学前是否有过去其他国家留学、生活的经验:

A、有

B、否

9.来中国前您对中国的了解:

A、非常不了解

B、不了解

C、一般了解

D、了解

E、非常了解

10.①在中国计划留学时间

A、一年内 B、1-2年 C、2-4年 D、4年以上

②已在中国生活多久

A、<6个月 B、6-12个月 C、1-2年 D、>2年

11.①来华留学方式

A、合作办学 B、交换生 C、通过留学中介(自费)D、单位、学校派遣

E、其他_____

②来华留学原因(可多选)

A、获得高质量教育

B、获得国际生活经验 C、对中国文化向

D、适宜的政治经济环境 E、易于获得奖学金

F、易于在华找到理想职业

G、有亲戚朋友在中国

H、其他____

12.您在华的主修专业是:

A、中文 B、医学 C、理工 D、法律 E、人文历史

F、商科 G、其他_____ 13.留学居住方式是:

A、校宿舍

B、租赁公寓 C、借住亲朋家 D、其他_____ 14.您来华留学每年的学费是多少:

A、5000RMB以下

B、5000---10000RMB

C、10000—15000RMB

D、15000RMB以上

15.①家庭人口数

A、2-3人

B、3-5人 C、5及以上

②家庭年收入

A.<50000RMB B.50000-100000RMB C.100000-300000 D.>300000RMB 16.您是否结婚了:

A、是(如果选择该选项,请回答第17题)

B、否(直接回答第18题)

17.您的配偶是哪国人:

A、中国人

B、其他国家_____ 18.您留学后打算在哪工作:

A、中国

B、回家乡

C、其他国家_____ 19.您认为来华留学对你未来找到理想的工作有多大的帮助:

A、很大帮助

B、有一点帮助

C、很少的帮助 D、几乎没有帮助

微观维度--访谈大纲

责任编辑 刘绚/郑诗凝

1.2.3.4.5.6.7.8.请问一下你来自哪个国家,有宗教信仰吗?现在的年龄是多少?是否已经恋爱结婚?

你认为你是什么样的性格?融入一个新的群体一般需要多久时间呢?你认为适应一个新环境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你之前有去过别的国家留学或生活吗? 如果有,和之前的经历相比你觉得在中国留学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你为什么会来中国留学?之前对中国有了解吗?具体了解多少? 你在中国生活多长时间了?现在的中文水平怎么样?

在来中国留学之前,你有做什么准备吗?(比如参加一些跨文化培训班)你目前适应中国留学生活吗?是否结交中国朋友?毕业后打算在中国发展还是回国发展,现在就读的专业是否会和未来职业规划挂钩? 你认为中国最让你满意和最不满意的是什么?

宏观维度—问卷

责任编辑 刘天翔/高杰

需要了解的留学生基本信息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学历、受教育程度(语言学习、预科、本科、硕士、博士)、学习的专业、在中国的生活时长,生源地或国籍(欧美、东南亚)、汉语水平(初级、中级、高级)、所生活的城市(大、小)、大学在城区位置(在城区或是在郊区)

一、宏观层面因素对留学生适应性的影响: 12345表示同意以下statement的程度,5表示非常同意,3表示一般,1表示非常不同意。(一)经济上:

1.您觉得在华的消费跟本国相比,消费支出大,经济负担重; 2.您觉得在华,您的消费需求可以很好的得到满足; 3.您觉得在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很高;

4.您觉得毕业以后,您很有可能在华择业或创业; 5.您认为中国的商品比我所在的国家贵;

6.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在区域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是您前来中国留学的主要原因;

(二)政治上:

1.您觉得,中国各级行政机构对留学生在华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2.您觉得,中国各级行政机构依法行政;

3.4.5.6.7.8.您觉得,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值得中国人民信任和依靠的政党; 您觉得,在华期间,您的有关权利能够很好的行使; 您觉得,在中国,您感到很自由; 您喜欢中国的政治环境; 您认同中国的意识形态;

您对中国政府和所在学校对于您在政策上、社会福利上的关怀感到满意。

(三)文化上:

1.您喜欢中国文化;

2.您适应您所在城市的生活节奏;

3.您认同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4.您觉得,您接触到的中国人,多数是和善、友好的; 5.您喜欢您在华接受到的教育;

6.您觉得,您在学习汉语上有很大的困难; 7.您觉得,与中国人沟通语言上没有障碍;

8.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艺术是您前来中国留学的主要原因; 9.您能够接受您所在城市的饮食习惯;

10.您很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并能融入到节日的氛围中;

(四)生态环境上:

1.您觉得,您所在城市的生态环境是良好的; 2.您觉得,您很适应当地的气候;

(五)社会建设上:

1.您觉得您所生活的城市环境宜人、文明素质高、治安良好。

2.您对您所在城市的市民办事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态度感到满意。3.您对您所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配套工程感到满意。

宏观维度--访谈大纲

责任编辑 刘天翔/高杰

(一)经济上:

1.您觉得,从宏观上来讲,您觉得中国的经济环境如何,您觉得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生活,您会幸福吗?

2.您是否有在中国拥有兼职工作?雇主对您的态度怎么样?对于薪酬水平是否满意?

3.您喜欢您所在的大学和城市吗?是否有打算留在中国升学深造或是工作?

(二)政治上:

1.您觉得,从宏观上来讲,您觉得中国的政治体制如何,您觉得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生活,您会幸福吗?

2.您在中国是否有被侵权的经历?您是如何处理的?

3.您会喜欢看中国的电视节目、中国的报刊杂志或其他的媒体或出版物吗?对于中国媒体对您的祖国的评价,您有何看法?

(三)文化上:

1.您接受中华文化吗?她最让你最喜欢或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在哪里? 2.您的生活方式会不会招来同龄室友的另类目光?您对此怎么想?

3.您是否愿意和中国学生交朋友?您最喜欢他们的一点是什么?最不喜欢他们的一点是什么?您认为他们的这些性格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您会经常在节日或是其他时候接受中国同学的邀请或是请客吃饭吗?您对这一文化的认可程度怎么样?

5.您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吗?您对中国人过节日的方式有何看法?

6.现在不少的中国年轻人对于一些西方节日的热情与日俱增,您认为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是您愿意看到的吗?

(四)生态环境上:

1.您觉得,您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怎么样?您喜欢那里的生活环境吗?

(五)社会环境上:

1.您觉得您所生活的城市市政服务如何?

2.您觉得您所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配套工程如何?

互动维度--问卷调查

责任编辑

李楚津/黄咏绸/范宇涵

除了有选项的问题,其余均采用 12345的打分制,5表示非常赞同,3表示一般,1表示完全不赞同。

(一)与当地居民接触程度

1.你经常参加汉语角或双语角的活动吗?

2.你愿意积极的参加校运会等学校重大体育赛事吗? 3.你是社团活动中的积极分子吗? 4.你积极加入社团管理层吗?

5.你经常参与学校机构的工作吗,如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 6.你常常和语伴交流接触吗?

7.你愿意与中国学生发展为男女朋友的关系吗?

8.你有兴趣参加与中国学生合作的学术性的subject吗? 9.你对中国的节日和节日习俗活动了解和参与的多吗? 10.你的在校朋友圈里中国学生多吗? 11.你学校以外的中国朋友多吗?

12.你愿意经常和中国朋友一起出去玩吗?

13.如果和中国人出去玩,会去做什么(可多选)?

A.卡拉ok B.西餐厅或咖啡厅 C.看电影 D.酒吧 E.中餐厅 F.逛街购物

G.游戏厅 H.参观名胜古迹或自然风景 I.举办party J.短途旅行 14.就总体上而言,你觉得中国人对你友好吗? 15.你经常遇到觉得比较无法接受的中国的习惯吗? 16.刚来中国的时候,会感到非常不方便吗? 17.在哪些方面感到不方便?(可多选)

A.交流 B.出行 C.生活习惯 D.环境和气候 E.其他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跨文化接触时间的长短 18.你来中国多长时间?

A.8年以上 B.5到8年 C.3到5年 D.2到3年 E.1到2年 F.6到12个月 G.3到6个月 H.3个月以下 19.还打算中国学习多久?

A.8年以上 B.5到8年 C.3到5年 D.2到3年 E.1到2年 F.6到12个月 G.3到6个月 H.3个月以下

20.如果有机会的话愿意留在中国生活就业吗? 21.你与外国人接触的经验多吗,时间长吗? 22.之前是否在其他国家留学?

A有,哪个国家________ B没有

23.在来中国之前中国朋友多吗?

24.在来中国之前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如何?

25.写一个词表示你对中国的印象。____________

(三)社会支持

26.对中国商店的服务满意程度如何?

27.对政府机构的服务满意程度如何?(如:邮局、海关、警察局、医院等)28.你来中国学习有奖学金吗?

A有,金额是________ B没有。

29.中国学校给予外国留学生的奖学金多吗? 30.中国学校给予外国学生的录取优惠多吗? 31.主动帮助你的中国人多吗? 32.你拿签证困难吗?

33.你觉得中国社会上对外国人开放的工作多吗? 34.找工作的话是否受到特殊对待?

A.优待或受欢迎 B.歧视或受排挤 C.没有特殊对待 35.学校给予你们的优待多吗?

36.中国政府给予你们在社会上工作生活的政策优惠多吗? 如果有,请列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动维度—访谈大纲

责任编辑

李楚津/黄咏绸/范宇涵

(一)与当地居民的接触程度 1.你有中国朋友么,多么? 2.你和他们是怎么认识的?

3.一般来说,你认为他们更想认识你还是你更想认识他们? 4.你会和中国学生主动搭讪么?他们和你搭讪多么? 5.你和你的中国朋友一般一起做什么?

6.你们一起玩的时候你开心么,习惯么,与你和以前的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7.你有进入一个以中国人为主的朋友圈么?还是他们进入你们的朋友圈?

8.学校组织的中外交流活动,例如双语角,汉语角之类的,你有参加么?为什么(不)参加?

9.除了学校的同学,你有其他的中国朋友么?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例如你是否有接触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

(二)跨文化接触时间的长短

1.你来中国多久了,打算继续在中国留多久?

2.你来中国之前,是否有在其他国家学习生活过?如果有,你觉得这些经历对你适应中国有帮助么?

3.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与外国人接触交流的经验多么?一般曾在什么情况或活动中接触外国人?

4.在来中国之前,你是否有通过什么渠道对中国进行相关的了解?例如了解这里的生活习惯,居民风俗等,如果有,你觉得这些了解对你的适应有帮助么? 5.你适应中国了吗?哪些方面你觉得适应困难?请举具体的例子。如果适应了,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没有,你打算怎样让自己更快的适应?

(三)社会支持

1.你来中国后对中国的整体印象是positive还是negative的?

2.你认为中国对你友善么?你认为中国人对你更友善还是中国政府机构,社会机构对你更友善?能具体谈谈么?

3.能不能具体说说中国政府给你的优待?还有学校给你的优待? 4.再说说你认为是不好的对待的部分,类似歧视条款的东西? 5.你觉得你很特殊么?

6.你认为你被特殊对待了么?这种特殊对待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例如寻求同一份工作的时候你认为你比中国人容易成功还是更难成功? 7.你有得到奖学金么?得到奖学金容易么?名额多么?数额大么? 8.进入中国困难么?例如签证难办么?移民中国困难么?

篇2:来华留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及访谈大纲

指导语:同学您好,我们是希望学院大三心理班的学生,我们正在做有关大学生适应能力的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基本情况,您的回答无所谓对错,只要能真正反映您的想法就达到我们这次调查目的。希望您能够积极参与,我们将对您的回答完全保密。调查会耽误您5分钟左右的时间,请您谅解。下面每题后都有“A、B、C”三个选项,请将符合您实际情况的选项填写在每题后的括号里。谢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性别:年级:

1.我最怕转学或转班级,每到一个新环境,我总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2.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很容易同别人接近()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3.在陌生人面前,我常无话可说,以至感到尴尬()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4.我最喜欢学习新知识或新学科,它给我一种新鲜感,能调动我的积极性()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5.每到一个新地方,我第一天总是睡不好,就是在家里,只要换一张床,有时也会失眠()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6.不管生活条件有多大变化,我也能很快习惯()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7.越是人多的地方,我越感到紧张()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8.在正式比赛或考试时,我的成绩多半不会比平时练习差()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9.我最怕在班上发言,全班同学都看着我,心都快跳出来了()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0.即使有的同学对我有看法,我仍能同他(她)交往()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1.老师在场的时候,我做事情总有些不自在()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I2.和同学、家人相处,我很少固执己见,乐于采纳别人的看法()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3.同别人争论时,我常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惜已经太迟了()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4.我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也能过得很愉

快()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5.有时自己明明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可在课堂上背的时候,还是

会出差错()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6.在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我虽然很紧张,但总能很快使自己

镇定下来()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7.我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8.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然能集中精力学习,并且效率较高()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9.我不喜欢陌生人来家里做客,每逢这种情况,我就有意回避()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20.我很喜欢参加社交活动,我感到这是交朋友的好机会()

篇3:来华留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及访谈大纲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选取了来自中亚五个国家的238位来华留学生, 分别就读于北京、上海、武汉三所城市的各个大学。样本国籍分布很不均匀, 最多的为哈萨克斯坦129人, 占到总样本的54.2%, 后面为吉尔吉斯斯坦21.8%, 样本量最少的是土库曼斯坦, 只有6人。在学校的选择上, 我们采取随机调查法, 样本中包含三所城市的13所高校 (包括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 , 其中样本最多的是北京语言大学。

2. 中亚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途径和留学动机分析

在考虑去一个国家留学的时候, 作为个体的学生总是会综合多方面的因素, 才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影响留学生选择留学国家的主要因素有对目的国家的印象和了解程度、个人的学习成绩和外语水平、留学所需费用等。

(1) 经济吸引:当被问及“您为什么选择来中国留学, 来中国留学的动机是什么?”时, 有一半以上的学生 (54.0%) 会回答:“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高, 中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

(2) 商业目的:来中国学习汉语将来做生意或者从事商业活动。这也印证了前面调查“了解中国途径”时, 他们纷纷表示中国的企业对他们影响深刻, 汉语学习成为一中语言资源时, 可以为经济发展做出不可估量的作用。

3. 中亚来华留学生学习适应状况

本节内容主要分析中亚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下的校园环境、汉语学习、专业课学习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本部分采用五分制, 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 5分表示非常满意。

从以上表格数据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 他们对于留学所在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学习氛围等条件都是比较满意的。我们国家和各个高校在这方面做的努力也都得到了留学生的认可。

学习适应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汉语水平影响专业课上课质量。很多本科专业不是汉语专业的留学生, 比如经济类专业、新闻类专业等, 最让留学生烦恼的是语言问题, 我们了解的几个高校的中亚留学生中, 很多就表示, 上课听讲很吃力, 考试就会有压力。然后问及能不能顺利及格的时候, 他们说, 中国老师会酌情减少些难度, 一般就让他们及格。这样的状况的解决是留学生教育质量的保障, 这些问题解决不了, 就只能造成留学生只是来中国留学几年, 最后学到的都是皮毛的东西。

在上面的表中描述出了留学生的汉语使用情况, 其中得分最低的选项是“我会通过阅读汉语书籍学习汉语”, 在我们的深入访谈过程中, 他们回答一般不会主动去阅读书籍, 原因是书太难, 生字太多。只通过课堂学习、平时交流获取汉语知识的话, 很容易造成语言知识欠缺的现象。第一项课堂使用汉语, 通过我们的听课发现, 大多数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和小组活动中去, 汉语老师也能积极的引导不爱张嘴说汉语的学生。

4. 相关建议

在研究过程中, 研究者发现研究数据与深入访谈在某些问题存在很大的偏差, 很多数据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所以必须对个别留学生进行深入访谈。

相关建议如下: (1)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 对外汉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给留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目让其进行精读训练。选择书目既要考虑到文本的经典性, 也要考虑文本的难易, 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进行推荐。 (2) 汉语学习贯穿留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始终, 不能只是一年或者两年的预科之后就放松其汉语学习。 (3) 中亚来华留学生来华留学的目的和动力各不相同, 针对中亚来华留学生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时候, 要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目的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和课程, 满足不通需求的留学生群体。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版

[2]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4]吴为善.跨文化交际概论[M].商务印书馆2014

篇4:来华留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及访谈大纲

[关键词] 东盟;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038-04

广西作为中国的南疆,因其与东盟国家在地理位置、风俗、气候等方面的接近而使其与东盟的教育合作交流走在全国前列,区内25所院校招收有东盟国家留学生。每年互派留学生、汉语推广、人才培训等学生人数已经超过万人。自2007年起,广西先后设立了广西政府老挝留学生奖学金、柬埔寨留学生奖学金,2011年设立广西政府东盟国家留学生奖学金,每年的经费达到1500万元,吸引东盟国家留学生到广西学习,从而使广西成为东盟青年学生出国留学的首选目的地之一,也成为全国东盟国家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然而随着东盟国家留学生来华人数的增多,留学生们的跨文化冲突与适应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仅以广西的东盟留学生为例,探索他们在中国遭遇的跨文化冲突及其应对策略。

一 东盟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

东盟来华留学生来中国留学期间,会遭遇到各种挑战,其中最根本的莫过于陌生的环境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所造成的压力。来到异国他乡的学生们听到的是自己不熟悉的语言,看到的是与以往不尽相同的生活方式……这些挑战难免使他们遭受挫折,但同时也为他们学习新的观念和超越自我创造了机遇。目前国内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冲突及适应问题大多还停留在理论建构和宏观论述方面,微观和实证研究不足。笔者试图从微观和实证的角度对东盟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进行研究。笔者在2014年向广西四所学校的东盟留学生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广西民族大学200份、广西大学100份、广西师范大学100份、广西华侨学校100份,收回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04份)。统计结果表明:东盟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冲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东盟国家留学生来华后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和困难,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三:(1)语言沟通的障碍,主要表现为课堂学习中听不懂老师的授课内容。东盟来华留学生主要分为三大块:短期语言培训生(学期一到两年不等);高校合作交换生(学期一般为一年);专业生(攻读不同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短期语言培训生的汉语水平多为零起点,课堂教学从零开始,开始一两个月的学习比较困难,两三个月后进步明显,基本能用日常简单用语进行交流沟通。这些留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交流沟通不存在明显的障碍——因为沟通的内容比较简单。交换生的情况比较复杂,从国籍来说主要是泰国、越南、老挝、印尼等国的留学生。交换生一般在国内学了一两年汉语,有一定的汉语基础,来中国后所学课程各不相同,有语言技能课,更多的则是知识文化课,特别是泰国留学生,开的课程偏重知识文化课型,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存在不少困难,学生的语言沟通障碍感比语言培训生要强烈——原因在于沟通的内容较有深度。最后是专业生。专业生来华进行专业学习前要学习一定时间的汉语,并且要参加HSK汉语水平考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水平。从实际看,专业生在学习某个专业之前如学习本科专业之前,学生学习的一年时间汉语甚至是HSK四级考试,其主要内容都偏重于日常交际用语,与他们将要用汉语学习的专业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学生一旦来华进入用汉语授课的专业学习,绝大多数同学都表示听不懂老师的讲课。例如,在笔者对150名专业生所做的调查中,有148人表述了这一困难。(2)饮食是东盟国家留学生来华后面临的第二大问题。对他们东盟来华留学生而言,他们所体验到的跨文化冲突往往是有形可见、现实的问题,比如吃的东西。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表达了对中国菜的不习惯,其中最大不满是“中国菜太油腻”,导致他们一吃就拉肚子。(3)住宿问题。在广西,留学生住宿一般都是集中在留学生公寓楼,各个学校公寓楼条件不一,但是不论怎样,仍有不少的学生表达了对住宿条件的不满意,主要问题是宿舍脏、人多吵闹等。

二 东盟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策略

尽管东盟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会有着个体的适应性差异,但他们仍有其共同的跨文化体验,面临共同的挑战。例如,多数留学生都发现:许多在自己国家、社会中行之有效的行为方式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被认为是异常的。另外,识别言语和非言语符号,解释其潜在的、隐蔽的假设对他们来说也非常困难。正如Schetz指出的那样:“对外来者来说,刚接触到的文化模式不是避风港而是冒险区;不是理所当然的事,而是充满疑问的研究主题;不是厘清充满疑问的情况的工具,而是有问题的情况本身。而且这个文化模式对他们来说很难掌握”[1]。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个体的跨文化经历可以看做是某种程度的生存危机的体验。他们要在陌生的环境中与接踵而来的难以应付感和挫折感作斗争,被迫对他们生活活动的习惯方式作出调整。有因为狂躁、失眠和其他心理负担导致的心理失衡;有由于离开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引起的失落感;也有不能应对陌生环境而引起的无能为力感……有的跨文化适应理论家称之为“文化休克”。对于东盟来华留学生来说,他们来到中国以后,所面临的文化上的冲突往往是具体可感的。如笔者所做的调查一样,这些外在的文化冲突往往有其内在的深层原因。那么,留学生们在面对这些跨文化冲突时,是否意识到那些隐藏在其表面现象之下的隐蔽的文化差异呢?他们又是如何应对和适应的呢?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适应是指生命有机体对环境做出调适的过程,是人和环境达到最佳匹配的平衡状态的结果。当个体面临新的环境或担任新角色时,个体与外在的环境或人就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这会促使他寻求新的平衡[2]。从跨文化角度来说,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期间当个体到了一个新的不熟悉的或已经变化了的文化环境时,与之建立或重建、保持相对稳定的、互应互惠的关系” [3]。文化为个体在思维、行为方式等方面提供了单一的、有条理的结构,同时也限制个体思考和行动的方式。文化认同是一个人存在的基本象征,也是个人基本经验的象征,它结合了群体内共有的世界观、价值体系、态度和信仰。跨文化适应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外来者不得不面对两种文化认同,即自己原来文化认同和对当地的文化认同。个体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所采取的适应策略主要有四种:一是同化(主要是认同当地的文化);二是融合(对自己国家和所居地文化都高度认同);三是分离(主要认同自己国家的文化);四是边缘化(对两者都不太认同)[4]。(Berry,Phinney,Sam,&Vedder,2006;Berry&Sam,1997)东盟来华留学生面对上述这些跨文化冲突,基于各自不同的的文化背景和个性特点,有诸多不同的表现。

首先来看语言障碍的问题。如前所述,东盟来华留学生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就是语言障碍。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不只是中性代码和语法规则问题,人们在遣词造句、发出口头或书面信息时,也是在做出有关文化的选择”[5]。我们都知道语言能帮助我们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但有时也很少认识到,文化认知对于理解所运用的语言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我们选用一种语言却不了解它的文化内涵,那么可能沟通不畅,甚至可能传递完全错误的信息。

(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句话,我对第一个看到的中国同学说“你好!我爱你!”他真的惊讶了,以后说了些什么,但是那时候我一个词都不懂。——印尼来华留学学生

在中国,每个人见面打招呼都说“哎,你好!吃饭了吗?”这让我感到莫名其妙,为什么应该问“吃饭了吗”—— 柬埔寨来来华留学生。

上述的例子说明,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流沟通困难重重。即使两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说同一种语言,他们也可能曲解其中的文化信息,导致沟通中的困惑和误解。在某些情境中,比如在课堂上,有可能是学生的汉语水平不高,有可能是老师的普通话不标准,也有可能是专业课术语太多,等等。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问题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他们不同的语调风格和传递的不同文化信号。所以笔者常常听到学生抱怨说上课听不懂老师说的。他们说汉语很难学,汉字很难记。可是真的只是这样吗?以笔者所教的中国文学为例,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要学生理解字面意思并不难,可是即使学生完全明白所写的意象,但如果不清楚这些意象如“杨柳、残月”等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又怎么能说理解了这句诗了呢?那么留学生碰到这些语言交流上的障碍时,又是如何应对的呢?他们有的会努力多学生词,记背生词,学得很辛苦,但认同汉语,对汉语感兴趣;有的则得过且过。据笔者调查,短期语言培训生中老挝、柬埔寨的学生旷课比较严重,越南学生相对好一点儿;专业生旷课现象也不容乐观,他们对汉语不太感兴趣,把自己限制在自己国家的一群同学中,与当地的文化分离开来。

其次是饮食问题。东盟来华留学生来到中国后,常常不适应中国的饮食,包括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等国的留学生都觉得中国菜不合他们的口味,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他们觉得油放得太多了。一个来中国已经半年的泰国学生这样写道:“现在我还没(不)习惯(中国)饮食。我自己想(认为)中国的饭菜很(油)腻,每个菜(都)放很多油。我问厨师‘为什每个菜(都)有很多油?,他回答我‘放很多油让菜很好吃。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每个菜(都)放很多油”。

虽然中国人自己认为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一个外来者来说,却是他们之前从未接触到的一种文化形态。中国菜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美味佳肴,对外来者来说则未必。东盟国家的菜系是一种受东西方影响较重的菜系。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受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的文化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华人的大量聚居,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所以形成了汇集东西方文化和当地习俗为一体的独具魅力的东南亚饮食文化。虽然东盟国家饮食各有不同,但像越南、老挝、泰国等国的菜系有一个共同点,即做菜时油放得不多,不像中国菜重油重料。以越南菜为例,最重清爽、原味,只放少许香料,以蒸煮、烧烤、熬闷、凉拌为主,热油锅炒者较少。笔者的越南学生曾到笔者家做过越南菜,其中做的汤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放油,直接把少许排骨和各种青菜、萝卜等放在水里煮开就可以了,清淡至极。所以在笔者的调查中,不习惯中国饮食的学生人数竟也将近达到一半,当问到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答案几乎一致:自己做。所以,在学校附近的菜市场里,东盟学生与老板们讨价还价的场面常常可见;在学校的路上,提着菜的东盟留学生也几乎是一道风景线。有的学生来中国好几年了,还是自己做饭。他们无法认同中国饮食,对于这个问题他们选择了分离的策略。

第三是住宿问题。东盟国家例如越南、泰国等国的学校面积不大,很多大学生都是回家住宿或者在外面租房住。中国的大学实施统一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生一般都是集中住在学生公寓里。为了便于管理,中国大学常常把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分离开来,留学生有专门的留学公寓楼,住宿条件一般都比国内生好。各国学生对住宿不满意的原因有差别。如越南学生,他们当中很多人以前在自己国家没有住过宿舍,来到中国以后,住在宿舍里,感觉很不习惯。

“我们在国内都是住家里,没有住过宿舍,没有集体生活的经验,习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有时会影响到别人。我的几个舍友她们上学期每天都聊天到二三点才睡觉,有时不顾别人想要睡觉了,她们还大声说话,我提醒了二三次了,都不好意思多次地说,只能忍。结果是上课时经常觉得困”

——越南来华留学生

“最影响我学习的事情是宿舍问题。在宿舍里面他们常常开(晚)会,他们熬夜大声地一起喝酒,常开很大的声音,不注意到别人的休息时间……老挝也有,越南也有,泰国也有……有一次,明天是考试了,隔壁的房间组织生日,太晚了还不让别人安静休息,我们去提醒,但没有用”

——越南来华留学生

泰国学生却另有原因。在泰国,室内是非常整洁的,即使是一些公共空间,例如厕所也是非常干净的,他们对住宿的不满主要体现在觉得宿舍卫生条件不如意,一位泰国学生是这样描述他们第一天到达中国,看见宿舍的感受:

“到宿舍时,很多朋友看到宿舍就哭了。他们说宿舍很脏,床很窄而且楼梯很危险……最大的问题就是厕所,泰国的厕所比较干净……”

另一位泰国学生写道:“第一次看见宿舍很震惊,在宿舍里面很脏。床不可以用。墙壁有很多霉菌。浴室和洗手间不干净……”

文化既是群体共享的,也是后天习得的。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来说,人们的意识和知识是社会的建构,意义是通过社会互动来共享的,文化图式是通过群体共享的经验而发展的,人们内化这些经验来创造意义,理解周围的世界[6]。当外来者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社会中,因为知识结构是受到文化制约的,当他面对不同的知识结构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冲突。Hall从这个角度描述了“文化休克”这个概念:“自我与世界关系的转变……通过内在主体经验和外在客观环境的分裂意识的不断加强,促使了意识水平的提高……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有着令人痛苦的矛盾”[7]。

三 东盟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管理

跨文化适应涉及多方面因素,个体原有的文化背景,个性特征,来到异国他乡的目的动机,融入当地社会的意愿,当地的环境,等等,都有可能影响到外来者对当地的文化适应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文化对个体的影响是不稳定的,或者说不是始终如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社会语境会激活个体不同的知识结构,呈现出不同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因此,文化对个体的影响是动态的和语境化的。[8]以留学生普遍感到的跨文化交流的语言障碍为例,语言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作为连接外来者和当地社会的基本机制,编码和解码语言和非语言的交际活动是跨文化适应的核心”[9]。但是语言有其特殊的特点,语言是符号的,受规则支配的、主观的和动态的。例如主观性,解码一种语言的真正意思是“要依赖于文化经验,而不是词句本身”[10]。语言是文化环境和价值的反映,文化赋予词语意义,理解不仅仅是理解词义,还要理解词语背后的意义,当人们与异质文化的人交流时,两者头脑中的词语和意义不见得一模一样,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尽管细微,但也会对交际过程造成阻碍。很多东盟留学生把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的困难主要归因于自己的汉语水平不高,没法听懂当人说地什么,而往往忽视了语言的文化内涵。他们往往死死抱住新语言中一个词语或词组的一种语义或语法结构,不管其使用的语境,也不管它是用何种语言风格表述出来的,机械地照搬词典上的词义解释,阻碍了对语言的真正理解。而且有不少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对外汉语语言教学时,也往往只重视语言的语法结构、词义等教学,对跟语言有关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等方面的教学不够重视。这些都是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跨文化适应是一个交际过程,通过信息交换把个人和环境连接起来。“交际是指个体和环境的信息交换。信息不仅仅是指明确的、语言的和有意传递的信息,也包括潜在的非语言的无意的信息。通过它,人们互相影响。”[11]留学生来到中国后,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他们就开始了与周围环境的跨文化交际,但是由于中国大学的习惯上把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分开来管理,留学生有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住宿和学习空间(至少在广西是如此),甚至有些班上课和住宿还按国籍(主要是交换生)来分,导致留学生自身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团体,他们与本族同胞的交往远远多于他们与中国人的交往,这种情况虽然在学生刚来中国时由于缺乏与当地人进行交际的能力,本族同胞的支持在短期内能够起到帮助他们克服一系列跨文交际和适应的不适感,但从长远看,它会减少留学生与当地社会的接触,阻碍他们的适应。比如语言方面,越南学生写道:“我的舍友都是我的同学……我本来以为到中国留学会跟中国同学住在一起,这样有利于我学习汉语,或者是跟其他国家的比如老挝、泰国等(国的同学同住)也对我们学习汉语有好处,但是事实上是我们同一个国家(的同学)住在一起,所以我们都用母语讲话,用汉语讲话的时间不多……”

再比如从宿舍住宿纪律来说,中国大学生在宿舍是不允许自己做饭菜的,学校有食堂供大学生用餐,但留学生宿舍却可以做饭,这不仅增加了安全隐患,同时也不利于他们适应中国的饮食,有些留学生到中国以后从语言培训到本科再到研究生学习,好几年过去了,还是不习惯中国的饮食。更为突出的问题是留学生的住宿纪律问题。由于东盟来华学生主要来自越南、泰国、老挝等国,这些国家特别是越南、泰国等国的大学生在自己国家外宿的占大多数,他们中大多数没有住集体宿舍的经验,对中国大学的宿舍纪律更毫无概念,完全按照自己在国内的行为方式来行事,再加上学校的宽容,致使留学生宿舍纪律条文成了一纸空文。晚上常常聚会,喝酒聊天、听音乐,很晚都不睡。正如上文越南留学生写到的那样,严重影响到学生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有东盟很多国家的习俗是进屋不穿鞋子的,所以留学生宿舍走廊摆满了鞋子,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气味。这些都成了学校管理留学生的老大难问题。虽然大家都很努力地在做工作,但很少有人从跨文化交际和适应这方面去考虑问题的症结所在,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所以跨文化交际和适应不是单向的,“它是双向的,主客双方、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成员都有责任相互适应。”[12]主客双方都有责任了解对方的文化特点,找到二者的平衡点,从而创造出更和谐的环境。

在跨文化交际和适应领域里,二元文化身份或文化融合是文化适应的最有效的策略。东盟国家和中国同属亚洲,各自文化在很多方面有其相似之处,根据荷兰国际文化合作研究所所长Hofstede所说的五个文化维度来说,中国和东盟大多数国家都是集体主义文化、权力距离大的文化、过去时间取向的文化,等等。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应该比其他地区和国家(比如欧美、非洲等)的来华留学生更容易更快地适应中国的环境和文化,但事实上未必,如前所述,这些学生来到中国后,所面临的文化冲突也不少,适应起来也是困难重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他们大多采取同化策略,有不少还采取分离策略,少数能做到与当地文化融合,这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从主观方面来说,在出国前怎样做好万全的准备,包括心理、身体、对中国的文化理解等至关重要,而就客观因素来说,中国在了解这些学生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怎样为留学生创造更好条件、提供更适宜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环境也是一个值得学者和教师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Kim,Y.Y.Becoming Intercultural: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2]Zhu,L.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erson-Culture Fit:Convergence of Mental Mode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M].University of Maryland. 2012.

[3]Kim,Y.Y.Becoming Intercultural: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4]Berry,J.W., Phinney,J.S., Sam,D.L.,& Vedder,P.Immigration youth in cultural transition:Acculturation,identity,and adaptation across national contexts.Mahwah,NJ:Erlbaum,2006.

[5]琳达·比墨,艾里斯·瓦尔纳.跨文化沟通(第4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6]Quinn,N.How to reconstruct schemas people share.In N.

Quinn(Ed.),Finding culture in talk :A collection of methods(pp.33-81).New York:Palgrave Miller.

[7]Hall,E.Becoming intercultural.In W.Gudykunst & Y.Kim

(Eds.),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p.355-370).Reading,MA:

Addison-Wesley.

[8]Zhu,L.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erson-Culture Fit:Convergence of Mental Mode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Maryland, 2012.

[9]Kim,Y.Y.Adapting to a new culture.In L.A.Samovar & R.E.Porter(E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8th ed.(pp.45-54).Belmont,CA:Wadsworth Piblishing Co.1997.

[10]Chen,G. & Starosta,W.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Boston:Allyn & Bacon,1998.

[11]Kim,Y.Y.Becoming Intercultural: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篇5: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对策

1 跨文化适应的概念

跨文化适应是指参与者在新环境中发生转变, 并形成适当的有效的交际能力的过程[1]。目前学术界对跨文化适应问题的分类是按照沃德及其同事的观点。他们认为跨文化适应可从两个维度进行考察, 一是心理适应, 主要以情感反应为基础, 考察跨文化交往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 在跨文化交往的过程中, 如果没有或较少产生抑郁、焦虑、孤独、失望、想家等负面情绪, 就算达到心理适应;二是社会文化适应, 主要是适应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 包括与东道国居民建立并保持关系的能力, 有效交往的能力等[2]。而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社会文化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文化距离问题。

Babiker, Cox和Miller提出文化距离的概念, 认为文化距离是指由于地理和空间的遥远, 文化共同点较少所产生的距离感和陌生感。按照每个文化的社会文化特征, 文化可划分为或远或近的一个连续体[3]。文化距离影响跨文化适应者体验到的压力与适应问题, 其假说预测:跨文化适应者的文化与居住国的文化距离越大, 其跨文化适应就越困难。

地理距离不等于文化距离, 但是目前学界还没有对文化距离有一个概念化的可操作的标准, 决定文化距离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目前尚无定论, 仍约定俗成按照地理距离来衡量文化距离。

2.2 价值观问题。

有些研究者对到别国去学习、旅游的人称为旅居者。Bochner提出了影响旅居者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差异假说”, 认为产生文化距离的主要原因在于价值观差异, 它也是造成文化冲击和引起文化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核心价值观完全相反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很快就会造成仇恨和敌意。例如, 在某些存在性别歧视的社会中贬低妇女地位会招致谴责;而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 认为西方妇女在就业和性别上的独立令人反感。而最为有力的例证应该是宗教信仰和习惯的冲突, 这种冲突从古至今, 举不胜举。

2.3 社会支持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留学生在东道国的适应情况与他们得到了来自东道国的社会支持相关。对来华留学生来说, 除了家庭之外, 他们的社会支持资源可以划分为同胞和当地人。Adelman[4]认为, 按照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的观点, 由同胞提供的支持系统是很有用的。那些有相同旅居经历的人可以提供给旅居者信息, 帮助他们应对新的环境。同胞还可以提供情感帮助, 支持他们宣泄自己的情感, 释放在新的环境中遇到的挫折, 同胞可以为旅居者提供保护作用, 使其心理安全、自我尊重和归属感得到增加, 减少压力、焦虑、无助感和疏远感。

社会支持很大的方面取决于东道国居民对来华留学生的接纳程度, 它影响到双方交往的积极性以及留学生对新的文化环境的认同。如东道国对留学生所在的文化群体的评价是积极的, 那么留学生在东道国就受到较多的社会支持。反之, 获得的社会支持就比较少, 甚至会受到排斥和歧视。

2.4 汉语水平问题。

语言上的困难对每个来华留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在留学生的学习和适应方面占很大的分量, 语言问题阻碍了留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社会文化交际, 由此导致他们的消极感。语言困难影响留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使留学生难以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学术活动。显然, 汉语水平严重的影响了留学生的人际适应, 汉语水平较差的留学生的人际适应状况就更差了。如此循环会导致来华留学生心理挫败感而与别人交际, 最后会造成跨文化适应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2.5 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问题。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主要是由于生活方式、价值观、信仰等不同造成的,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是给予留学生去了解中国文化。有相关研究表明, 留学生对东道国过高的期望将增加其跨文化适应的困难, 而通过对东道国文化的了解, 有助于留学生为将要面临的困难做好准备, 从而形成正确的期待, 减少其跨文化适应困难。很多中国学生不愿将来华留学生纳入自己的交际圈之内, 也不愿主动对留学生表示友好, 很多留学生对中国的感受是中国学生对他们非常的冷淡等;这些都使留学生只喜欢在自己熟悉的群体中进行交流, 而缺少更加深入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有效渠道。

3 对策

为了给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以及跨文化的交流创造和提高条件, 我们可以从东道国、来华留学生的原学校和相关的管理人员三个方面着手。

3.1 东道国方面。

如前所述, 文化距离是影响跨文化适应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东道国应经常组织一些活动、讲座, 让来华留学生了解在中国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创设多远文化气氛, 使国际学生产生亲切感减少由于文化距离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其次, 来华留学生到中国后, 他们缺少了很多社会支持,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国高等院校应该想办法建立一些支持网络系统, 可以提供生活、学习上的帮助, 也可以提供各种心理咨询, 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思乡等情绪, 并鼓励中国的学生主动与来华留学生进行交流, 建立友谊。最后, 我们东道国应提供跨文化的训练, 比如学习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获取当地的文化意识信息、结合认知和行为技术进行实践学习。

3.2 来华留学生原来学校方面。

在来华留学生出国前, 原来的学校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培训和教育。给学生提供专门的中文学习, 特别是中文口语的学习;还要根据以往出国学生提出的困难进行培训解决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学校要给准备出国的学生提供真实的信息、材料, 不能够夸大各种情况, 调整学生对我国的国情有一个正确、合理的期望, 避免学生来华后有比较大的落差, 而造成各种适应不良的问题。在出国前, 学校应在本校找有些中国留学生和准备来华的留学生一起学习、交流, 给他们培养一下到华的感觉, 提前适应一下中国文化氛围。

3.3 相关的管理人员方面。

关于来华留学生管理人员方面, 主要是从东道国方面的管理人员着手。管理人员应秉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 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培养自己要以“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 自觉学习, 不断地充实自己, 有爱心、奉献精神和创造精神。要尊重和包含不同文化的存在, 在日常工作和教学中, 要尊重和理解留学生的文化习惯、思想方法、兴趣爱好等, 以平等的身份主动热情地接近他们, 与他们交朋友, 如带他们旅游、去外面吃饭、开展一些合适的活动等。发现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并及时帮助解决。要获得留学生的信任, 逐步建立起相互尊重、协调融洽的师生关系。特别是针对“文化冲击”问题, 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起着重要作用。对教师及管理者来说, 要认识和尊重解决文化冲突的不同世界观和方法, 以宽广的胸怀来包容和关心留学生的生活问题, 帮助留学生尽快地掌握基本的日常用语, 渡过汉语入门的难关, 同时也要注意他们的情绪变化, 对不适应新环境的不良情绪及时予以开导疏通。

综上所述, 对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而言, 我们应该加强沟通与交流, 增进对彼此文化的理解, 营造宽松友好的社会支持环境, 帮助留学生适应在中国的生活, 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好感和认同。留学生教育管理者要与来华留学生建立坦诚的文化对话, 培养自己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及时发现交际障碍之所在, 主动采取措施以防止障碍造成的冲突。

摘要: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并成为心理学等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探讨了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其次, 从东道国方面、来华留学生原来学校方面以及相关管理人员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2]Ward C, Kennedy A.Locus of control, mood disturbance and socialdifficulty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992.

[3]Babiker I E, Cox J L, Miller P.The measurement of cultural distanceand its relationship to medical consultations, symptomatology, and ex-amination performance of overseas students at Edinburgh University.Social Psychiatry, 1980, 15 (2) :109-116.

篇6:来华留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及访谈大纲

关键词:间性文化观;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管理模式

一、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管理模式现状

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近年取得很大发展。《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初步状况调查报告)》(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S. Higher Education:Preliminary Statas Report)中,将在校留学生人数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1]。近年来,我国也陆续出台了相应政策,大力推动来华留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打造中国教育的国际品牌,实现“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这一目标。[2][3][4]

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生数量以年均17.9%的速度增长,生源国的范围亦不断扩大[5]。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054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5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6]。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教育模式使得他们成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随着留学生数量急剧增长,所暴露出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现象、跨文化适应问题日益严峻[7][8],其跨文化适应困难程度整体上属于中等程度。若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良好甚至满意,他们就会作为“文化大使”向其朋友、同胞等宣传来华留学的正面形象,吸引更多学生来华留学,形成良性循环;倘若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差甚至出现危机,就会将其负面情绪传播给朋友、同胞,所产生的来华留学负面形象将影响来华留学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然而,我国高校在帮助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方面开展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所开展的学校规章制度介绍、生活介绍、学习介绍等留学生入学教育活动,普遍存在时间上缺乏连续性、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形式上缺乏参与性、组织上缺乏整体协调性、缺乏反馈和评价体系等问题[9]。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管理已然成为教育管理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亟需创新模式,对相关教师和行政人员开展跨文化培训,帮助他们了解留学生的问题、看法和需要,同时改进留学生管理体系和教学模式,从而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10]

面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要有一种文化交融的眼界,即间性的文化观[11]。间性文化观是指文化的非唯我性和非中心性,即文化和文化主体之间的平等性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特性,强调不同文化间的联系和融合,即文化的“和”而不同。间性文化观消除了“我”文化的盲目优越性,强调“我”文化与“他”文化所具有的平等性,强调文化之间的联系和融合,这种文化眼界的最终目标就是“和”,即文化的“和”。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实质上是由“我”文化进入“间性”文化,消除文化的中心主义、树立平等文化观的过程。本文将以间性文化观为基础,以国家17所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为分析实体,从留学生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学术适应三个维度分析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管理模式的创新及探索(见图1)。

二、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管理模式创新及探索

(一)心理适应

从心理适应维度帮助留学生进行跨文化适应,尤其在留学生入学前和入学初期多开展教育及管理工作,为留学生提供尽可能详实的生活和学习信息,减少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的紧张和焦虑。

留学生入学前,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除了发给即将来华的留学生必备的录取通知书等注册报到材料,还会将课程信息、迎新信息、城市交通信息、交大结对“中国伙伴”(Buddy)信息、中国文化及风俗习惯等发送给留学生,使得留学生对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不适有感性认识,做好心理准备。留学生入学后,在迎新周开展有效的留学生入学迎新指导(Orientation),使得留学生了解中国的基本法律法规、学校的管理制度、住宿管理制度与规定、留学生实习政策、保险使用方法、安全教育、学校学院相关服务部门及其职责、本科及研究生课程安排和选课流程、学位生培养计划/方案,并安排留学生与“中国伙伴”互见。其中,“中国伙伴”是学院为每位留学生安排的结对联系的中国学生,中国学生不仅能够在生活上帮助留学生,还能够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加快消除文化隔阂,加快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速度,同时中国学生也在交流中锻炼了自身外语水平和沟通技巧,可谓一举多得。

针对留学生入学教育管理工作缺乏反馈和评价体系的问题,学院在此方面做出了尝试与努力。通过对108名留学生进行“入学迎新指导”反馈调查,可以看出学院层面的入学迎新指导的内容和实用性(见表1)。其中,49.07%超出留学生预期值(Exceed Expectations),48.15%达到留学生预期值(Met Expectations),也就是说97.22%的留学生认可入学迎新指导。108份样本包含76名交换生和32名学位生,即29.6%为学位留学生,70.4%为学期交流生(含短期课题研究实习生)。

再者,开设跨文化适应相关课程,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有意识地引导留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正确认识文化差异。该项举措对留学生的心理适应起到显著的积极作用,促使留学生从“我”文化进入“间性”文化。基于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支持,每年春季,学院邀请美国普渡大学跨文化交流领域的教员为留学生教授《跨文化沟通》课程(32学时,2学分),该课程旨在向留学生介绍东西方文化差异,通过讲解跨文化交流案例、运用一系列“文化地图”理念工具、介绍六维文化价值评估理论等,引导留学生注意在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人群沟通合作时可能会面临的挑战及在文化差异面前如何有效沟通。除了理论学习,留学生还组成小组进行实践活动,包括在工厂参观和见习,加深对跨文化沟通的认识。

留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留学生出现心理适应问题后向何处求助。除了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学院以国际化办公室为基础,建立跨文化心理咨询和语言支持体系,开设答疑时间(Office Hour)与留学生定期调研座谈,主动了解留学生的困难和真实想法,体现学院对留学生的关心和体谅,积极帮助留学生进行跨文化心理适应。

(二)社会文化适应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灿烂的中国文化是吸引留学生来华学习的一大因素[8]。社会文化适应维度方面的内容丰富,上至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适应,下至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学院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依托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留学生活动,建立完善的留学生跨文化服务支撑管理体系和人员队伍,有效帮助留学生进行社会文化适应。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系统地向留学生讲授中国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并结合茶艺、厨艺、剪纸、书法、武术等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体验实践活动,使得留学生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在校园文化适应方面,学院依托学生社团成立海外学子中心,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实践志愿服务类活动,加强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交流氛围,提高留学生对校园文化适应的深度。学院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如“舌尖上的”中国传统美食、体育文化节、科创竞赛、风筝节、城市拼图、农业基地参观见习等;实践志愿服务类活动,如“上海汽轮小学慈善志愿教育活动”,由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共同组成国际化英语教学小组,面向五年级小学生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和游戏,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欢迎,不仅激发了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和兴趣,扩展了其国际化视野,还提高了中外学生在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国际化团队合作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很多高校出现了留学生遇到困难时,各部门行政人员间相互推诿责任、给出的答复相互矛盾,令留学生“疲于奔命”的现象。学生管理本身就是一项涉及学生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后勤等行政服务部门的宽泛而系统的工作,跨文化背景下的留学生管理工作尤其需要一个完善的跨文化服务支撑管理体系。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完善的跨文化服务支撑平台不仅可以预防文化冲突与摩擦的产生,还可以避免冲突与摩擦的加剧与升级。学院构建了以国际化办公室全面管理留学生日常事务、教务办公室管理留学生教务事务、国际化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联合指导留学生文化活动的留学生跨文化服务支撑管理体系,以及一支相对稳定、熟悉外事、精于管理的留学人员管理工作队伍,从留学生的生活保障、留学环境、教务事务、校园文化生活、社会实践生活、微信互动平台新媒体等多方面进行管理团队建设,为留学生提供更加国际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提高留学生服务水平和归属感,帮助留学生完成社会文化适应。

(三)学术适应

近年来,来华接受学历教育、非汉语专业教育的留学生比例越来越大,尤其是工科院系接收的留学生,其核心目标是专业教育。由于中外教育体制、教学方式、学习习惯等的不同,留学生的学术适应尤为重要。学院开设《工程交流与沟通》课程,不为留学生单独“特殊化”开班、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定期组织师生座谈会及留学生经验分享会,加强英文课程及师资建设,帮助留学生进行学术适应。

在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支持下,学院每年聘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工程领域专家,为中外学生开设《工程交流与沟通能力培养课程》(16学时,1学分),教授在国际化工程师团队中与同事沟通合作的预备知识和沟通技巧,向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经历的同事、同行作学术报告的讲演技巧等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知识,引导留学生正确认识工程领域的文化差异。

总之,学院对留学生采用“趋同化”管理,不为留学生单独开班,而是中外学生混合上课;定期邀请学科专业带头人、资深教授或留学生指导教师,对专业特点、知识结构、专业发展前沿、教学方式等进行介绍,并指导留学生的学术学习,邀请留学生代表分享自身经历及跨文化适应过程;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及师资,全面建设英文课程及提高英文课程质量,给留学生在学术适应方面提供切实的帮助。

三、结语

发展留学生教育是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国际交往、扩大国际影响力、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留学生教育市场竞争激烈,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管理模式及制度建设是加大高校对留学生吸引力的有效砝码。帮助来华留学生适应中国文化,探寻和实践适应中国高校实际情况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管理模式,对于促进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管理这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作,以间性文化观为基础,从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学术适应三个方面,充分发挥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通过有效的课程建设、活动建设、留学生跨文化服务管理体系机制及平台建设,创新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管理模式,避免留学生遭遇“文化休克”、减少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困难,使留学生管理工作具有持续的生机和活力,对国内高校创新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管理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Hayward Fred M.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S. Higher Education[R].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2000.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2015-11-30.

[3]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528/201406/xxgk_170531.html,2015-11-30.

[4]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11/201209/141518.html,2015-11-30.

[5]宋华盛,刘莉. 外国学生缘何来华留学——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14(11): 31-38.

[6]教育部.2014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503/184959.html,2015-11-30.

[7]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9):94.

[8]丁笑炯.来华留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基于上海市四所高校的数据[J].高等教育研究,2010(6):38-43.

[9]崔淑慧.高校留学生入学教育模式探讨[J]. 高教探索,2014(3):154-15.

[10]曲如晓,江铨.来华留学生区域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11(3):30-38.

[11]刘辉. 间性文化观中的留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5(7):82-83.

上一篇:试论阅读教学中有效质疑的思考与实践下一篇:《辽宁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