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传奇

2024-05-11

唐代传奇(精选三篇)

唐代传奇 篇1

文本中对李娃的形象从外在容貌, 到行为举止都做了详细的描述。李娃对待生由初识时的情意深浓, 到生钱财散尽后将生抛弃, 再到后来下定决心收留生, 并帮助生考取功名。李娃的行为转变之快、之大实为惊人。由此产生一些疑问, 在此作探讨。

一、李娃形象发微

1. 李娃真的是纯真少女吗?

之前研究者已对李娃的形象做了详细论述, 如:有的认为《李娃传》“是一支描写青春与爱情的赞歌”[1]。有的认为小说展现的是人性中矛盾而多面的主题, “人性主题才是小说的真正主题。其思想价值在于教谕人们全面认识人的品格和行为”。[2]亦有人认为李娃为纯真少女, 对生从初识时一见钟情似的一瞥, 到生落难后对生不遗余力地进行资助。由此人们认为李娃是儒家传统女性的典型代表, 与生之间有深厚的爱情基础, 而李娃在嫁给生以后, 极尽能力地树立自己贞洁女性的形象。后人对此深信不疑, 并广为传扬李娃的节烈贞行。然而对文本仔细研读之后, 我认为不尽然。

文中生对李娃一见钟情久久想念, 生的朋友这样告诫他:“李氏颇赡, 前与通之者多贵戚豪族, 所得甚广。非累百万, 不能动其志也。”由此可见, 李娃并非普通门户家的女子, 也不是初出茅庐的倡优, 而是多通贵戚豪族以营利为目的的妓女。遇到某生已不是她第一次“见宾客”, 那么用“纯真”一词对李娃进行描述似乎不妥。李娃并非不谙世事的纯真少女, 而是深通如何左右男性心理, 亦深知面对男性如何随机应变。后当生登门拜访时, 姥就一心把娃介绍给生认识:“某有女娇小, 技艺薄劣, 欣见宾客, 愿将见之。”这也是一般鸨母、妓女的常用方式。从生与娃初次见面的过程可以看出, 这与一般妓女并无不同。然而, “岁余, 资财仆马茫然。迩来姥意渐怠, 娃情弥笃”。虽相处一年在生看来“娃情弥笃”, 但李娃却与鸨母合谋抛弃了生, 因为此时一文不名的生已无法为她们带来经济利益。在娃骗生的话语中, 也并不见其有何愧疚神色。相反当娃引生至某姨之宅时与妪的“相视而笑”却让人看到阴谋所在。

2. 李娃对生的救助是出于爱情吗?

当生被抛弃后, 愤懑难当, 惶惑发狂, 绝食三日而至遘疾甚笃, 被邸主弃出家门放于丧葬铺中。生在铺中人的照顾下渐渐康复, 即在此谋生, 后在凶肆比赛中, 被家人识出并与父亲相认, 但父责其污辱家门, 并鞭之数百弃之而去。此时他已生无可望, 面对情人的背弃, 家人的抛弃, 困病交加的生已然沦为真正的乞丐。饥寒交迫之下, 生乞至一门前, “有一门独户左扉”, 这正是李娃所迁之第。娃听闻凄切的乞讨之声认定为生, 并坚决反对鸨母将生再次抛弃, 反而对生施以救助。

自此大家都认为李娃对生是一片衷心, 情意深笃。但通过认真思考, 一些细节及社会背景对人物的深层理解的帮助却并不能忽视。在此将唐传奇的其他作品如《霍小玉传》与《李娃传》对比分析, 同是写妓女, 霍小玉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可以说, 这两部作品都凸显了男性所代表的儒家道德伦理观念的典型思想, 我们可以看到文本中多处男性视角的叙述所代表的男性观点。如《霍小玉传》中李益说:“小娘子爱才, 鄙夫重色。两好相映, 才貌相兼。”张生见崔莺莺“颜色艳异, 光辉动人”才动了追求之念。这些代表了唐代士子情爱的普遍标准, 两情相通一般以才貌为前提。而这一前提其实也隐含着男性的视角, 女性正是在用男性的欣赏视角对自己的形象加以改变。再从情节上来看, 在对待男方的态度上霍小玉与李娃不同, 霍小玉要求与男方结婚, 但男方金榜题名之后却抛弃了她, 与大家闺秀成了亲, 满怀怨愤的霍小玉死后对他百加折磨, 致使他精神崩溃而无缘无故地折磨自己的妻子。由此我们看出, 似乎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是两位女主人公对待男方的不同态度。同样的故事安排, 却因一方索取、一方主动退出而产生了不同的结局。

作为男性作者笔下的女性, 李娃是否认识到这一点不得而知, 但李娃的做法却赢得了男性社会的认同。对生主动施救而后不计名利地退出, 是李娃的真实所愿吗?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其中也有情感的成分, 但李娃与生相处一年, 她深知生的性格, 知道应该怎样对待生, 她清楚自己的处境。唐代像李娃这样的妓女很多, 一般是年轻时归鸨母所管, 年老色衰后就自己做鸨母, 还年轻一些的就去做别人的小妾, 这是当时妓女们的普遍命运。孙棨的《北里志》有如下叙述:“妓之母, 多假母也。亦妓之衰退者为之……皆冒假母姓, 呼以女弟女兄为之行第。率不在三旬之内, 诸母亦无夫, 其未甚衰者, 悉为诸邸将辈主之。或私蓄侍寝者, 亦不以夫礼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凡妓女皆不过三十, 三十岁以后就要另谋生计, 而李娃此时已经二十多岁了, 从文中可以看出“某为姥子, 迄今有二十岁矣”。妓女一般五六岁被鸨母收养, 以此来算, 李娃至少已经二十五岁了, 也就是说她只剩下不到五年的时间了, 了解了这些背景之后, 再来解读李娃对生的态度的突变与她当时的处境是有很大关系的。

李娃其实是在下一个赌注, 她清楚地知道生出身名门, 且通过努力一定会金榜题名, 若不出意外, 她也期望生的家庭能够接纳她这个帮助生金榜题名的女性。当然, 如果没有一点感情, 李娃也不会无条件地照顾生, 但挖掘感情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也是一种可能性的假设, 但这种可能性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二、从男性叙事角度看李娃

前文所述唐代科举有行卷温卷之风, 像《李娃传》这样的文章曾被用来作为金榜题名的一种手段。唐代考生应考之前都要千方百计地让考官记住自己, 向考官送呈自己的诗或文章吸引考官注意。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就是如此。类似的请求自然极多, 考生于是又写了一些能引人注目的文章。所以这类作品开始流行且质量上乘, 作者亦多为科举造就的人才。

在《李娃传》开头和结尾作者都附加了评论或介绍。小说开头这样写道:“汧国夫人李娃, 长安之倡女也。节行瑰奇, 有足称者。故监察御史白行简为传述。”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并点明主人公身份, 其目的就是强调作者所讲述的故事是实际存在的, 以便使故事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在结尾作者则这样评论:“嗟乎!倡荡之姬, 节行如是, 虽古先烈女, 不能逾也。焉得不为之叹息哉!”李娃被作者论为比烈女的节行还高。接着作者又写:“贞元中, 予与陇西公佐话妇人操烈之品格, 因遂述国之事。公佐拊掌竦听, 命予为传。”这些内容一方面强调故事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说明它不是白行简的个人杜撰, 而是当时已经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民间说话《一枝花》, 作者只是受李公佐的鼓励劝说才写下的。鲁迅曾说:“行简本善文笔, 李娃事又近情而耸听, 故缠绵可观。”[3]“善文笔”指作者语言表达能力强, “近情”则指唐代豪门士子与妓女相恋是极为常见的事情, 贴近生活合情合理。“耸听”则说李娃的行为超出人们的想象, 虽说于情理之中, 但是在意料之外。因此李娃的言行事迹都可能有作者文学加工的痕迹, 而这种加工必然会涉及作者及当时李公佐之辈的主导思想。

文本中可以看出对李娃的描述带有明显男性特质。如李娃在说服鸨母收留生时的一段话用了四词:失志、困踬、欺天负人、自贻其殃。这四词在古代典籍中都是男性人物发表议论时所用的语言。而生高中后娃的一番言辞也体现出其高超的智慧, 这使李娃的形象与男性智者相呼应。[4]

文学创作的过程是作者精神世界与文字相结合的过程, 是现实世界与内在意识的交融。“人类的文学活动都可以被看做一种心理现象”。[5]人类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作者和社会集体潜意识的反映, 探究文学作品内在思想应从根本入手, 即创作者的主体心理。李娃的形象是以男性的角度进行定义和审视的, 这就不自觉地被披上了男性认可的外衣。而《李娃传》又深受行卷温卷风气的影响, 其功用可想而知。作者极尽所能把李娃塑造成儒家传统女性的典范, 体现其明显的道德意图。《李娃传》通过白行简的二次创作已然不同于原始流传的版本。而作者的目的也不单纯是把这个故事记述下来。如卞孝萱先生认为, 白行简“创作”《李娃传》不仅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的讽刺, 还有对自身家世不幸的愤慨。而白行简渲染妓女李娃被封为汧国夫人, 矛头指向朝廷。[6]作者在此其实已把李娃赋予自身思想, 作品原来所反映的思想价值已经在创作过程中发生了无意的改变。

文本的叙事在作者的写作过程中无意识地反映出当时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 《李娃传》所反映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意识, 而且是作者所代表的唐代男性知识阶层的集体潜意识。文中可见唐代男性对生金榜题名时娃不但不表功反而要离开的行为赞叹不已。这正是唐代男性心中所设想的理想女性。纵观唐代历史, 妓女成为官僚夫人这样的事实是不存在的。但是唐代的男性作者和读者却相信这个故事。由此来看, 人们始终认为李娃不是一个妓女, 而是值得所有女性学习的模范和榜样, 而这样的榜样必须在男性叙事话语下广为宣扬。

参考文献

[1]孙丽华.《李娃传》新论[J].唐都学刊, 1993, (1) :17.

[2]周承铭.重新评估《李娃传》的思想价值[J].陇东学院学报, 2008, (6) :54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157.

[4]王国军.《李娃传》用典与女性李娃的男性特质.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

[5]钱谷融, 鲁枢元.文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文言文阅读训练(唐代传奇小说) 篇2

李使君

■ 康骈

乾符中,有李使君出牧罢归,居在东洛。深感一贵家旧恩,欲召诸子从容。有敬爱寺僧圣刚者,常所往来,李因以具宴为说。僧曰:“某与为门徒久矣。每观其食,穷极水陆滋味;常馔必以炭炊,往往不惬其意。此乃骄逸成性,使君召之可乎?”李曰:“若朱象髓、白猩唇,恐未能致;止于精办小筵,亦未为难。”

于是广求珍异,俾妻孥亲为调鼎,备陈绮席雕盘。选日邀致。弟兄列坐矜持俨若冰玉肴羞每至曾不入口主人揖之再三唯沾果实而已。及至冰餐,具置一匙于口,各相眄良久,咸若啮蘖吞针。李莫究其由,但以失饪为谢。

明日复见圣刚,备述诸子情貌。僧曰:“前者所说岂谬哉!”既而,造其门而问之曰:“李使君特备一筵,肴馔可谓丰洁,何不略领其意?”诸子曰:“燔炙煎和未得法。”僧曰:“他物纵不可食,炭炊之餐,又嫌何事?”乃曰:“上人未知,凡以炭炊馔,先烧令熟,谓之‘炼炭’,方可入爨;不然,犹有烟气。李使君宅炭不经炼,是以难食。”僧拊掌大笑曰:“此则非贫道所知也!”

及巢寇陷洛,财产剽掠俱尽。昆仲数人,乃与圣刚同窜,潜伏山谷,不食者至于三日,贼锋稍远,徒步将往河桥。道中小店始开,以脱粟为餐而卖。僧囊中有钱数百,买于土杯同食;腹枵既甚,膏粱之美不如。僧笑而谓之曰:“此非炼炭所炊,不知堪与郎君吃否?”皆低头惭,无复词对。

(选自《剧谈录》)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召诸子从容 从:随从

B.穷极水陆滋味 穷:尽,全

C.李莫究其由 究:搞清楚

D.既而,造其门而问之曰造:造访

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李因以具宴为说/某与为门徒久矣

B.常馔必以炭炊/但以失饪为谢

C.每观其食/李莫究其由

D.以脱粟为餐而卖/僧笑而谓之曰

3.下列各句表示的意思不是描述权贵子弟前后对待饭菜截然不同的态度的一句话是()

A.常馔必以炭炊,往往不惬其意

B.每观其食,穷极水陆滋味

C.腹枵既甚,膏粱之美不如

D.此非炼炭所炊,不知堪与郎君吃否

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使君想要对权贵感恩,邀请其子来吃饭,被和尚圣刚好意劝阻,这是故事情节的第一次波折。

B.虽说有和尚的劝阻,李使君还是动员全家人精心准备了美食,可是却遭遇权贵子弟的冷遇,他们几乎没有吃。故事情节再起波澜。

C.圣刚和尚后来还是探究到了问题所在,原来是这几个子弟认为李使君家人烧菜的程序不当,所以不吃。

D.最终,当黄巢起义军攻下洛阳,权贵家失去全部家产后,其子弟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食。故事情节可谓一波三折。

5.断句和翻译。

(1)用“/”号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弟兄列坐矜持俨若冰玉肴羞每至曾不入口主人揖之再三唯沾果实而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乃骄逸成性,使君召之可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使君特备一筵,肴馔可谓丰洁,何不略领其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韦陟

■ 段成式

韦斌虽生于贵门,而性颇厚质。然其地望素高,冠冕特盛,虽门风稍奢。而斌立朝侃侃,容止专严,有大臣之体。

每会朝,未尝与同列笑语。旧制,群臣立于殿庭。既而遇雨雪,亦不移步于廊下。忽一旦密雪骤降,自三事以下,莫不振其簪裾,或更其立位。独斌意色益恭,俄雪甚至膝。朝既罢,斌于雪中拔身而去。见之者咸叹重焉。

斌兄陟,早以文学识度著名于时。善属文,攻草、隶书。出入清显,践历崇贵。自以门第才华,坐取卿相。而接物简傲,未尝与人款曲。衣服车马,尤尚奢侈。侍儿阉竖,左右常数十人。或隐几搘颐,竟日懒为一言。其于馔羞,尤为精洁,仍以鸟羽择米。每食毕,视厨中所委弃,不啻万钱之直。若宴于公卿,虽水陆具陈,曾不下箸。

每令侍婢主尺牍,往来覆章。未尝自札,受意而已。词旨轻重,正合陟意。而书体遒利,皆有楷法,陟唯署名。常自谓所书陟字,如五朵云。当时人多仿效,谓之“郇公五云体”。尝以五彩纸为缄题。其侈纵自奉,皆此类也。

然家法整肃。其子允,课习经史。日加诲励夜分犹使人视之若允习读不辍旦夕问安颜色必悦若稍怠惰即遽使人止之,令立于堂下,或弥旬不与语。陟虽家僮数千人,应门宾客,必遣允为之,寒暑未尝辍也。颇为当时称之。然陟竟以简倨特才,常为持权者所忌。

(选自《酉阳杂俎》)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门风稍奢稍:稍微

B.斌立朝侃侃 侃:刚直

C.善属文,攻草、隶书属:撰写

D.必遣允为之遣:遣送

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而性颇厚质/而书体遒利

B.群臣立于殿庭/若宴于公卿

C.未尝与同列笑语/或弥旬不与语

D.有大臣之体/即遽使人止之

3.下列各句表示的意思不是描写韦陟、韦斌兄弟俩“接物简傲”的一句话是( )

A.地望素高,冠冕特盛,虽门风稍奢

B.独斌意色益恭,俄雪甚至膝

C.或隐几搘颐,竟日懒为一言

D.其于馔羞,尤为精洁,仍以鸟羽择米

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斌虽然生在显贵的人家,然而他的禀性却很耿直厚道。

B.有一次上朝,刚好遇上下大雪,韦斌一直站在雪中,直到朝会结束后,才从雪中拔脚走回去。

C.韦斌像其哥哥韦陟一样,两人很早就以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与知识见识,而闻名于当世。

D.韦陟竟然因为他高傲恃才,常常为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所忌恨,有宰相之才,却无法当上宰相。

5.断句和翻译。

(1)用“/”号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日加诲励夜分犹使人视之若允习读不辍旦夕问安颜色必悦若稍怠惰即遽使人止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食毕,视厨中所委弃,不啻万钱之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三事以下,莫不振其簪裾,或更其立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芸辉堂

■ 苏鹗

元载造芸辉堂于私第。芸辉香草名也,出于阗国,其香洁白如玉。入土不朽烂,舂之为屑,以涂其壁,故号芸辉。而更以沉香为梁栋,金银为户牖。内设悬黎屏风、紫绡帐。其屏风本杨国忠之宝也。其上刻前代美女妓乐之形,外以玳瑁水晶为押,络饰以真珠瑟瑟。精巧之妙,殆非人工所及。紫绡帐得于南海溪洞之帅首,即绞绡类也。轻疏而薄,如无所碍。虽当时凝寒,风不能入;盛夏则清凉自至。其色隐隐,或不知其帐也,谓载卧内有紫气。其余服玩奢僭,率皆拟于帝王家。

芸辉堂前有池,以文石砌其岸。中有苹阳花,亦类于白苹,其花红而且大,如有牡丹。更有碧芙蓉,香洁菡萏,伟于常者。载因暇日,凭栏以观。忽闻歌声清亮,若十四五女子唱焉,其曲则《玉树后庭花》也。载惊异,莫知所在。及审听之,乃芙蓉中也。俯而视之,闻喘息之音。载大恶,遂剖其花,一无所见。因秘不令人说。及载受戮,而逸奴为平庐军卒,人故得其实。

载龙髯拂,紫色如烂椹。可长三尺,削水晶以为柄,刻红玉以为环钮。或风雨晦暝,临流沾湿,则光彩动摇,奋然如怒。置之于堂中夜则蚊蚋不能近拂之为声则鸡犬牛马无不惊逸若垂之于池潭则鳞甲之属悉俯伏而至;引水于空中,即成瀑布长三五尺,而未尝辄断;烧燕肉薰之,则焪焪焉若生云雾。厥后上知其异,载不得已而进内。载自云,得之于洞庭道士张志和。

(选自《杜阳编》)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更以沉香为梁栋 更:更加

B.如无所碍 碍:阻碍

C.及审听之,乃芙蓉中也审:仔细

D.厥后上知其异 厥:那

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出于阗国/率皆拟于帝王家

B.金银为户牖/削水晶以为柄

C.载因暇日,凭栏以观/因秘不令人说

D.俯而视之/而逸奴为平庐军卒

3.下列各句表示的意思不是描写元载家里奢华建筑或摆设的一句话是()

A.其上刻前代美女妓乐之形,外以玳瑁水晶为押,络饰以真珠瑟瑟。

B.紫绡帐得于南海溪洞之帅首,即绞绡类也。

C.中有苹阳花,亦类于白苹,其花红而且大,如有牡丹。

D.或风雨晦暝,临流沾湿,则光彩动摇,奋然如怒。

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载在自己的宅院里建造了一座厅堂,因为刷墙壁用的涂料是来自远方的于阗国的涂料芸辉而得名。

B.住的用具,元载的紫绡帐因冬暖夏凉而令人惊讶,其余的东西如服饰、古玩、用具,也都特别的奢华。

C.一次,元载忽然听到清亮的歌声,像十四五岁的少女唱的,唱的歌曲是《玉树后庭花》,后来发现歌声来自水中荷花。

D.元载有一把龙髯拂尘,颜色绛紫,像熟透了的桑椹。最后被皇帝收缴了。

5.断句和翻译。

(1)用“/”号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置之于堂中夜则蚊蚋不能近拂之为声则鸡犬牛马无不惊逸若垂之于池潭则鳞甲之属悉俯伏而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色隐隐,或不知其帐也,谓载卧内有紫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载大恶,遂剖其花,一无所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代传奇 篇3

关键词:武则天,服饰文化,文化传承

2014年年底播出的《武媚娘传奇》连续数日成为电视剧收视冠军,恢弘的场景,大唐韵味十足的华服、励志的故事成为观看的焦点。范冰冰出演此角色的着装有260件,依托唐代服饰文化基础做了大胆的创新设计与尝试,呈献给观众一个“错彩镂金,雕绘满眼”的视觉盛宴,仔细辨识也会发现这些服饰背后的文化传承。

唐代女性常穿的服饰主要有:衫、襦、袄、袍、半臂、 长裙、披帛等,其服饰色彩、服装款式、着装姿态堪称中外古今服饰文化的奇葩,从初唐时期的清新淡雅、飘逸灵动,到盛唐时的丰肥浓丽、兼容并蓄,中晚唐时期的雍容华贵、奢靡繁缛等。以方思哲、侯云怡、陈敏正为首的服装设计师们通过大胆的想象力与浪漫的表现力, 把具有时代特色唐代服饰描绘出来。

一、飘逸灵动的衫襦长裙是常服的总基调

纵观此剧的始末,你会发现武氏着各种颜色纱制衫裙频频出现在观众眼中。

(一)衫襦

在剧中武媚娘身着粉、黄、绿、青、白等色的衫襦, 材质通常是纱、罗、缎,也有少量帛质。衫襦设计大胆、 性感,以袒露胸部为特色,衣袖分窄袖和大袖两种,领形以对襟、直领为多,也有立领。

唐代初期以紧身窄袖,保守居多,领型以直领为主。 《文献通考》卷一二九引祖莹语,初唐衣裙“尚危侧”,“笑宽缓”。[1]武氏初入宫时所穿的粉色低胸大袖衫襦则是背离时代的特征。盛唐时期衫襦逐渐有窄小变为宽松, 衣领袒露,有“粉胸半掩凝晴雪”之态。女子袒胸与胡服大翻领有关[2]。考证永泰公主(李先惠,生卒年684- 701)、懿德太子墓中,均可见墓室壁画中所绘宫女、女官、内宫身上所穿衫襦已敞领露胸。中晚唐时期衫襦越见肥大,直襟大袖,袖宽在四尺以上,宽肥奢华。

剧中武氏的服装随着年龄、品级而逐渐发生变化, 主要体现在服装色彩、面料、刺绣纹样、服装款式等方面。 首先从最初的素雅单色不加纹饰的低胸大袖衫襦,到织有华丽纹样的对襟直领大袖袍衫,再到根据品级而有繁琐装饰的立领大袖衫襦。考证立领衫襦,唐代服装文字资料未有记载,但敦煌莫高窟45窟南壁《观音普门品》 观音化身像,是唐代人所画古装仕女图。[3]陕西礼泉县李贞(公元627-688年)墓室出土有彩绘文官俑、武官俑, 他们所着服装为直立的交领上衣。设计师将鲜有出现的服装款式应用在武氏以及众嫔妃身上,更多地是体现皇室的尊贵,彰显身份的与众不同,同时又赋予现代服装的设计感与表现力。

(二)裙

剧中,武才人及众御妻初入宫时均身着粉红色及胸长裙,紧身宽袖衫,黄绿色披帛。众女官及宫女也皆穿此服装,不过不同的是紧身窄袖,裙是双色裥裙或单色长裙。

在剧集中我们看到武氏穿着长裙,其裙腰用大带束至胸部。唐代裙体用几幅布帛缝制而成,称为几破裙, 有“六破”、“七破”、“十二破”之分。唐初期的“破” 是指布幅,唐代布帛幅宽制度是1尺8寸,唐大尺的长度约为0.29米,[4]裙摆尺寸约为2-3米左右。武氏早期的服装色彩以素雅色彩为多,后期以浓艳的红、黄、青、 紫、绿、青为多。

(三)披帛

披帛,又称“画帛”,通常由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披帛分两种:一种是横幅较窄,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行走起来犹如飘带;另一种是横幅较宽,长度较短,一般披在肩上。在武氏服装配饰中这两种都可见到,其中武氏在掖庭时浅蓝色的披帛,其形制为第二种。常见到的是第一种,武媚娘披一条与服色相搭配的披帛,行走飘逸妩媚,这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以动育静的艺术内涵。

(四)胡服

胡服是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所结的硕果,但因汉王朝独尊儒术,胡服未产生大的影响。[5]后来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法令使得胡服在中原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进入唐代,胡服成为女子的着装风尚,不仅包括少数民族服饰,还包括大量异国之服。

大朝会本是始于西周时期的最高级别的朝仪,天子接见诸侯、百官等。做为五品才人的武如意在参加这种隆重场合时本应着钿钗礼衣,但是设计师却给她穿上了一件紫色胡服,窄袖对襟翻领袍,袖口绣白底紫色牡丹纹饰,袍衫下身两侧各绣两个银色团花,腰间系与袖口同色同图案的蔽膝,系蹀躞带,足穿同色靴。设计师这样的设计充分说明服饰文化之间的大融合,胡服被中原民族所接受。

二、等级森严的冠服制度成为亮点

唐代冠服制度遵循古法,恪守先王遗制、体现等级。 唐高祖于武德七年颁布新律,其中包括皇后、命妇等服饰, 其中皇后的服装分为袆衣、鞠衣、细钗襢衣;命妇服装有翟衣、细钗礼衣、礼仪、公服、半袖襦裙、花钗礼衣六种。穿着者根据场合着不同服饰。

在《武媚娘传奇》中,让观众记忆深刻的是武媚娘几次册封典礼和泰山封禅时的着装,三次册封分别昭仪、 皇后以及自立皇帝,册封的级别不同,服饰也不尽相同, 但均能呈现繁琐复杂、雍容华贵之态。

(一)翟衣——圣洁的昭仪册封典礼礼服

对于武氏来说,被高宗皇帝册封为昭仪是她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昭仪在唐代为正二品,剧中呈现的是一个隆重的册封典礼,足以看出武媚娘在高宗心中的分量。 据《车服志》记载,“翟衣者,内命妇受册”。“青质, 绣翟,编次于衣及裳,重为九等。青纱中单,黼领,朱縠褾、 襈、裾,蔽膝随裳色,以緅为领缘,加文绣,重雉为章二等。大带随衣色,以青衣,革带,青袜,舄,佩,绶, 两博鬓饰以宝钿。”“二品翟八等,花钗八树”。[6]

剧中武氏所穿服装并不是按照唐代嫔妃的册封典礼的服饰要求着装,而是一袭白色翟衣,红白相间的衣领, 领边绣以带状红色牡丹纹样,大袖,袖身绣朱翟,红色长裙,裙腰至胸上,红色大带,无蔽膝,足穿同色履, 头梳扇形博鬓上插宝钿珠花。皇帝也着相同款式的服装, 虽是一个册封典礼,却如同一场婚礼,服色虽不是深青色, 但用白色以示武氏在李治心中的纯洁以及武氏光明的前程。

(二)袆衣——华丽皇后册封大典礼服

《周礼》中所记,袆衣是皇后最高形制的礼服。《新唐书·车服志》记载:皇后之服三,袆衣者,受册、助祭、 朝会大事之服也,深青织成为之,画翚,赤质,五色, 十二等。素纱中单,黼领,硃罗縠褾、襈,蔽膝随裳色, 以緅领为缘,用翟为章,三等。青衣,革带、大带随衣色, 裨、纽约、佩、绶如天子,青韈,舄加金饰。[7]

武氏册封皇后大典上所穿的服饰可谓“金缕刺罗襦”。 媚娘外穿红色大袖衫,袖口用金线绣制牡丹祥云纹,肩部有翘起的凤尾装饰,袍身后裾拖地并绣有金色牡丹祥云纹饰。内穿同色襦裙,裙腰沿金黑相间的边,高至胸上,襦为红白黄相间的三重领,腰间系同色蔽膝其上绣金色牡丹,头梳高髻并饰有金色凤凰釵翟,足穿同色履。 这是为满足视觉需要,彰显一宫之主之位、母仪天下做夸张装饰等。

(三)打破桎梏的华服——女皇登基的礼服

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打破了传统桎梏的束缚, 女性地位提升,剧中为了更好的体现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所拥有的霸气,因此在服装设计上也打破了《新唐书·车服志》记载的皇帝登基应着衮冕的制度。头戴冕冠, 《礼记·玉藻》记载:“天子玉藻十有二旈”,可是数来数去只有十一旈。将“深青衣纁裳,绣十二章纹”改为帝皇象征的黄色袆衣,下身着黄色裙裳,裙裳后裾拖地并绣有大片昂首浮凸的巨龙,腰间系绣龙大带,腰下系蔽膝,足穿赤舃。将“衣、褾、领,画以升龙”变为金色祥云纹。将“白纱中单”改为浅黄色中单,袖口绣同色祥云纹。“黻领”未保留但是“青褾”还在。虽未沿袭唐代时期的“周汉冕服制度”,但,服装设计个性鲜明,至高无上与霸气之态。据说此服装为全手工打造, 造价50万元。

(四)夸张、繁缛奢华之服——封禅之礼的华服

“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举行的最隆重的祭祀大典, 主要是“封”以祭天,“禅”以礼地。唐高宗麟德二年封禅泰山,武后抗表:“伏望展礼之日,总率六宫内外命妇,以亲奉奠。冀申如在之敬,式展虔拜之仪。”此次封禅最大的不同是开创了皇后降禅社首的先例,皇帝 “初献”皇后“亚献”。参照天子祭祀天地神灵时应着大裘冕,对于皇后来讲至少应该是袆衣级别的服装。但是因为是首次,给了服装设计师无限的想象空间,使得戏服无比繁缛奢华。剧中的服装以百鸟之首凤凰为原型, 通过夸张与演绎的设计,博得大家的眼球。玄色衣裳上绣大面积的羽状纹饰,肩部众多耸起的莲花状重领,前胸部的孔雀翎状刺绣,以及袍身背面臀部、袍裾的羽状纹饰,俨然像一只“凤凰”再生。个人认为,设计师想通过此服装奢华铺张来昭示给观众武氏的身份与地位的转变,为成为一代女皇埋下伏笔,但是如此花哨的装饰却违背了“封禅”祭祀大典的严肃、庄重、神圣之感。

三、结论

综上,对于历史剧或者具有时代背景的影视剧来说, 服装设计可谓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既要考虑影视剧中服装的观赏效果与视觉冲击力,同时也要考虑剧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生活环境,甚至还要考虑服装的制作成本,对于观众也不能苛刻的以史书内容来要求影视剧。 纵观整个《武媚娘传奇》整个电视剧,总体来说服装的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基本上还原了唐代——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巅峰朝代所具有的人文风貌,一个泱泱大国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气度,在细节处,将唐代服饰文化很好的保留并传递出来,也将现代服装设计的信息、手法与表现力融入到设计中,呈献给观众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的武则天,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历史剧的服装设计提出深层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4]黄能馥,陈娟娟编著.中国服装史[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161,26.

[2][5]华梅.华梅谈服饰文化(《人民日报·海外版》“衣饰文化”专栏二百篇)[M].天津美术出版社,2001.333.

[3]黄能福,陈娟娟,黄钢.中华服饰七千年(第一卷)[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9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唐代传奇】相关文章:

唐代传奇文学05-03

唐代经济05-12

唐代文人范文05-17

唐代古诗范文05-17

简析唐代美术09-11

唐代监察制度04-17

唐代诗人杜甫04-26

唐代绘画艺术论文04-16

唐代音乐文化论文04-16

唐代诗人论文题目05-07

上一篇:移动银行下一篇:俄罗斯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