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的基本特点

2024-05-22

文学语言的基本特点(精选十篇)

文学语言的基本特点 篇1

文学语言和科学用语的作用是不同的。科学用语的作用在于概括抽象的规律,其基本特点是准确、严密。文学语言的作用在于塑造艺术形象,既描绘出具体感性的、生动的、具有美感作用的人生图画。这样,文学语言就具有一些不同于科学用语的特点:

(一) 形象化

文学以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文学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是抽象的概念,枯燥的公式,而是具体感性的生动的人生图画。文学的这一基本特征就决定了作为文学媒介的语言也应是具体感性的、生动的、即形象化的。

那么,怎样理解语言的形象化呢?文学要反映生活的本质,但这本质并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对纷繁复杂的现象的具体描绘揭示出来的。我们知道,现象本身包含了多方面的具体的特征。例如。“太阳”这一事物,就包括了空间的(东升、西落的变化)、时间的(早晨、中午、黄昏的变化)、视觉的(光线的明暗的变化)、触觉的(热力的强弱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具体的特征。因此,如果作家需要写太阳的话,只用“太阳”这一笼统的名词是不够的。只有用文学语言作具体的描绘,它的特征才能具体感性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所以,语言的形象化就意味着:这种语言同时具有绘画和音乐的特点,能够有色彩、有音响地描绘生活和反映思想,从而在读者面前呈现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触觉形象、嗅觉形象、味觉形象等。

请读《水浒》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描写: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发,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是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何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下,口里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动弹不得。

这是历来为人称道的一段描写。这里写的是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作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把这三拳写得多么具体、形象。第一拳,以油酱铺为喻,令人如甘其味,从味觉上建立起形象;第二拳,以彩帛铺为喻,令人如见其色,从视觉上建立形象;第三拳,以水陆道场为喻,令人如闻其声,从听觉上建立形象。这段语言真是色、声、味俱全,视觉、听觉、味觉形象齐现。

语言形象化的具体方法,归纳起来不外两种。第一种,直接描写法。这就是用朴素的语言,直接描写对象。即所谓“形似之语,如镜取形、灯取影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第8卷)如杜甫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芹泥随燕嘴,蕊粉上蜂须。”(《徐步》)“黄浩翅垂雨,苍鹰饥啄泥。”(《秦州杂诗二十首》)都没有用更多的修辞手段,而是具体入微的直接描写。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用了夸张的手法,也是一种直接描写。第二种,间接描写法。这是借用彼物以写此物的一种方法。如上面所举《水浒》的例子,作者不直接地详细地写三拳本身,而以油酱铺、彩帛铺和水陆道场来比喻,取得形象化的效果。在间接描写法中,除比喻之外,还常用拟人化和拟物化的方法。“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用的是拟人化。“我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爆不破,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不伏老》)用的是拟物化。不论是拟人化,还是拟物化,只要用得好,都能突现所描写事物的形象的特征。

语言的形象化虽与语言技巧的运用有一定的关系,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决定于诗人、作家对生活的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体验,单凭卖弄语言技巧是不可能取得很大效果的。

(二) 精确化

我们说形象化是文学语言的一个特点,这并不意味作家可以随意堆砌华丽的形容词,来给所描写的人和事“着色”。不错,文学语言应是形象的生动的,但同时又应是精确的凝练的。因为文学作品不但要把生活形象地反映出来,而且还要把生活正确地反映出来。要正确地反映生活,就要靠文学语言的精确化。所谓精确化就是指运用恰当、确切的词语准确无误地描写出客观事物的特征和传达出主观的思想感情。譬如说,对同一生活现象,可以用许多词语来描述它,但其中只有一个词最能精确地反映这一生活现象的某种特征。作家劳动的艰苦性就在于它应该在词汇的汪洋中找到这唯一的词,达到精确地描述事物的目的。

在当代作家中,赵树理的小说在遣词造句上的精确是大家公认的。如他的《小二黑结婚》有这样一段:

二诸葛最忌讳人家说他“不宜栽种”,有一天偏偏邻家有个后生,吃饭时候在街上碰上二诸葛问道:“老汉,今天宜栽种不宜?”二诸葛翻了他一眼,扭头返回去了,大家就嘻嘻哈哈传为笑谈。

在这里,“二诸葛翻了他一眼”的“翻”字,用得十分精确。二诸葛是一个有很强自尊心的人。那回他算卦失灵,是很不服气的。所以当人家拿他的失败来嘲笑的时候,他生气,恼怒,不认输,可又无法推翻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只能“翻”人家一眼。这个“翻”字用在此时此处真是恰到好处。试想,这个“翻”能够用“看”、“瞧”、“瞪”、“瞟”、“瞅”等词代替吗?都不能。因为这些词都不可能准确地表现二诸葛在这种特定情景下的复杂心理。

杰出的作家都非常重视语言的精确化。福楼拜曾这样告诉他的学生莫泊桑:“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又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需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见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于形容词不可,仅仅发见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句是不行的,也不能因思索困难,用类似的词句敷衍了事。”(《世界文学》1961年第2期)当然我们也不应把文学语言的精确化理解得太死板。文学语言的精确可以不是事实的精确,而是艺术的精确,诗意的精确。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看问题,就会去指责诸如“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不精确了。

(三) 个性化

文学语言的个性化的特点,是由文学的个性化规律所决定的。文学创作的产品和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同,它不是标准化的,而是个性化的。文学语言作为作家创作的工具,当然必须服从文学个性化的规律,做到充分的个性化。文学语言的个性化包括了两层意义:第一,不同个性的作家应有不同的语言风格;第二,作品中个性不同的人物和景物,应有相适应的独特的语言去表现。

文学语言个性化特点,最明显地表现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上面。人物语言是由人物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形成的。就像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一样,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人的经历和环境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人说这完全相同的话。“从人口中说出的话没有一句不可以追溯它的环境……生活中没有一种行为,没有一句话没有它自己的历史背景的”(谢德林语)。这就要求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即任何一个人物的语言都应是独特的,蘸满着他自己的性格特征的。

那么,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包括那些内容呢?

——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出身经历和职业。例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出身于一个儒学世家,他一辈子接触最多的是充满了“之乎者也”的旧书,所以他在跟孩子们说话时,也要夹杂着“多乎哉,不多也”这样的话。契柯夫曾写过一个军官谈恋爱,他带着军人的口吻说:“爱情这东西真厉害,连大炮都轰不毁的。”

——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地位,教养。例如,《红楼梦》写到刘姥姥到荣国府“打抽丰”,王熙凤说了一篇“大有大的艰难去处”的话,后又给了二十两银子。书里这样写刘姥姥的语言:

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得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话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

这讨好人的粗鄙的话,是符合缺乏教养却有老于世故的贫苦老妪刘姥姥的低下地位的。一个身处高位的文雅的有教养的贵妇人决说不出这样的话来。

——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心理状态。例如,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符癞子想调戏村里最美的姑娘盛淑君。盛淑君在困难的情况下,施行退兵之计,假装答应第二天清晨在松树下“约会”。第二天清晨,盛淑君和他的女伴骑在树上用雨点般的松球子和泥团骨警告了符癞子。这件事很快在村里传开。盛淑君心中的情人憨直古板的陈大春找她谈话,质问她“为什么要打符贱庚?”盛淑君羞于出口,又怕把详情说了引起所爱的人疑心,影响两人关系,所以始终说不出过硬的理由来。在这种情况下,陈大春生气了,他拍着桌子批评盛淑君。作品接着这样写:

陈大春说完这话,站起身来,大步走出了房间。盛淑君听了他最后的话,心里着急,连忙转身,跑出房间,扯起她的嘶哑喉咙,慌忙叫道:

“团支书,大春同志,大春!”。

同一个陈大春,为什么会在盛淑君的嘴里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称呼呢?原来这简单的一句话是盛淑君在这顷刻间的复杂心理活动的真实流露。她迫切要求如团,生怕因打符癞子的事而受影响,她敬畏他,不能不怀着严肃的感情称呼“团支书”;她是一个进步青年,陈大春也是一个进步青年,工作上他们是平等的,她有权要求他了解事情真相,她不能接受他那武断的批评和生硬的态度,所以她怀着埋怨的感情称呼“大春同志”;她喜欢这个有刚性、有威严的陈大春,她热恋他,所以在这被人误解的时刻,她求他理解她,她无法遮掩自己的真情,亲昵地求援似的叫着“大春!”。“团着书,大春同志,大春!”不过短短一句话,却表现了盛淑君那种怕大春,怨大春而又爱大春的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使读者窥见了盛淑君戏中顷刻间所掀起的腾挪跌宕的感情波澜。

——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史记》写项羽和刘邦看见秦始皇车驾经过时不同的独白:“彼可取而代之。”这是项羽说的。“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这是刘邦说的。这两人说的不同的话,如同两面镜子,照出了两个不同的性格特征。项羽的独白表现了他的粗豪大胆、无所畏惧的本色。而刘邦的语言则表现了他羡慕权势,不安于现状的思想。

概而言之,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指人物语言应符合人物独特的出身、经历、地位、教养、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等。正如老舍所说的:“我们的人物们有不同的性格、职业、文化水平等等。那么,他们的话语必定不能象由作家包办的,都用一个口气,一个调调儿说出来。作家必须首先胸有成竹地知道了人物的一切,而后设身处地地写出人物的话语来。一个作家实在就是个全能的演员,能用一支笔写出王二、张三与李四的语言,而且都写得恰如其人。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等等的自我介绍。”(老舍《我怎样学习语言》)

综上所述,形象化、精确化、个性化等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点,就实际作品看,不同作家的作品又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体裁的作品也有不同的语言特色。因此,如果我们要具体分析一片作品的语言特色,就不能生硬地用上述条条去套,而应从作品的实际出发,作具体的分析。

摘要:文学语言和科学用语的作用是不同的。科学用语的作用在于概括抽象的规律, 其基本特点是准确、严密。文学语言的作用在于塑造艺术形象, 既描绘出具体感性的、生动的、具有美感作用的人生图画。文学语言具有一些不同于科学用语的特点。

公文的基本特点[推荐] 篇2

公文的文体是指公文的表达方式.属应用文体,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应用文,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 1.公文被规定以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即白话文)作为必须使用的符号系统.2.公文兼用说明,叙述,议论三种表达方式.(二)公文的结构

公文的结构是指公文的组织结构,具有规范性和相对确定性.公文一般由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等部分组成.(三)公文的格式(重点内容)公文的格式是指组成公文的各部分文字符号在载体(纸张等)上排列的规定.1.公文用纸主要技术指标

公文用纸一般使用纸张定量为60g/m2~80g/m2的胶版印刷纸或复印纸.纸张白度为85%~90%,横向耐折度≥15次,不透明度≥85%,ph值为7.5~9.5.2.公文用纸幅面及版面尺寸

(1)公文用纸幅面尺寸:公文用纸一般采用国际标准a4型(210mm×297mm).(2)公文页边与版心尺寸: 公文用纸天头(上白边)为:37mm±1mm 公文用纸订口(左白边)为:28mm±1mm 版心尺寸为:156mm×225mm(不含页码)a4型公文用纸页边及版心尺寸 3.公文中图文的颜色

军语的基本特点及其定义 篇3

关键词:军语,基本特点,定义

中图分类号:E9;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6-0005-04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Definitions of Military Terms

HAN Ren

Abstract:The definition of the military term is of top priority and an unavoidable academic difficulty i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military terminology.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ilitary terms are professional, scientific, universal, systematic and unitary. So the definition should be made based on the practical usage.

Keywords: military term, the basic feature, definition

引 言

2011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以下简称新版《军语》)已经中央军委批准,并以四总部的名义印发全军。军语是军事术语的简称。在编修新版《军语》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觉到,军语的定义始终是一个回避不了的学术难点问题,也是编修《军语》所面临的全局性的首要问题。

“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明的说明。”[1]要赋予军语准确的定义,首先要搞清楚军语有哪些的本质特征即军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一 军语的基本特点

1.专业性。军事术语是军事学學科的专门用语,是在军事领域和军事活动中使用的语词,有着鲜明的军事专业属性。军语仅在军事领域内流通,军人以外的人员可以不使用军语,使用军语是军人的重要的职业特征。军事学有17个一级学科、74个二级学科,军事术语通常产生在这些学科之内。随着现代军事的快速发展,军事领域不断扩大,新的军事概念不断增加,军事专业越来越多,新的军事术语也不断增加。这是一个基本趋势。我们要积极推动军事术语的创新发展,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军事术语的泛化。

2.科学性。军事术语是揭示军事概念科学内涵的词语,必须准确反映军事实践中产生的各种军事概念。军事术语来源于实践,是对军事实践的正确认识,我军的军事术语必须符合我军的实际,必须准确地反映我军实际。为此,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本质属性进行定义,首先应找准其基本属性,然后精确表述这一概念与其他同类概念之间的差别。找准本质特征和属概念是科学定义概念的基本前提。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军语作为一种服务于军事实践的意识形态,其科学性还表现在能够正确地指导军事实践。这就要求军事术语在正确无误的前提下,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超前性,以起到指导军事实践、推动军事实践发展的作用。

3.普遍性。军事术语是军事领域内经常使用的词语,有着专业内的普遍意义。这是军事术语与一般军事用语的重要区别。人们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形成了大量的用语,在这些用语中,有的使用不多,有的使用频率较高。使用频率低,说明这些用语用途较少,过于生僻或是专业性较强,往往不具有军事领域内的普遍意义;使用频率高,说明这些用语地位重要,用途广泛,在军事领域有着普遍意义和较强的生命力,可以作为军事术语。如“合成孔径雷达”,虽然专业性很强,也很难下定义,但是“合成孔径雷达”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高技术兵器,具有较强的普遍性。把这些使用频率较高军事用语规范为军事术语,对服务军事实践、指导军事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4.系统性。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概念也是普遍联系的,表述概念的术语也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既有专业内的联系,也有专业外的联系。联系是有规律的,这种有规律的联系构成了术语的概念体系。如“战斗”这一概念中,有各种形式和样式的战斗,也有各军种、兵种和专业兵战斗,还有合同战斗、联合战斗等,所有的“战斗”构成了一个概念体系。现代军事术语往往不可能单独存在,通常是与军事概念体系联系在一起。这个概念体系应该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军事术语集合是一个整体,军事学各门类的术语集合也是一个整体。因此,军语编修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努力构建具有我军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充满发展活力的军事术语体系”。

5.单一性(单词单义性)。由于人们观察事物是多角度、多层次和多方面的,一个事物往往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述,一个词语也可以表示多种概念(如“战斗”,既可以当名词,也可以当动词);一个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赋予定义。如“战争”,可以是“政治的继续”,也可以是“人类自相残杀的怪物”,也可以是“大规模的激烈交战”,还可以是“国家或政治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等目的,使用武装力量进行的大规模激烈交战的军事斗争”。但是,术语具有统一认知的规范作用,必须是一词一义,即一个术语对应一个概念和一个定义,这是术语和词汇的最大区别之所在。所以,应最大限度地排除多义项(同名异义,即一词多义);同时,要一个概念对应一个术语,应该最大限度地排除一个概念使用多个术语(同义异名)的现象。

6.规范性。军队是一个高度统一的武装集团,要夺取军事斗争的胜利,首先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基本前提是语言的统一,特别是涉及作战、指挥等方面的语言必须要统一。作战中如果语言不统一,对同一事物或行动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势必会造成行动上的混乱,就会出现“一字毁千军”的严重后果。在当代军事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事物新概念不断涌现,大量的新用语出现在军事领域,必须对这些语词及时进行规范和统一。统一语言的前提是制定规范化的军事用语,编修《军语》,以此统一全军的认识,协调全军的各种行动。

nlc202309041247

7.权威性。军事术语必须经过权威部门认可和发布,才能成为“组织各项军事活动,规范军队体制编制,表示各种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的名称和功能,撰写各类军用文书的标准用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是经中央军委批准,四总部联名颁发的法规性辞书,全军在作战、训练及其他行动和工作中必须使用军语。

二 关于军语的定义

军语的定义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1982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2]对军语的解释是:

【军语】军事术语的简称。表述军事概念的语词。军语要求规范化,词名及其含义应准确、统一。全军使用统一的军语,便于诸军兵种进行合同作战、训练和战备工作。

这一解释的主要问题是定义过宽,表述军事概念的语词很多,但不一定都是军事术语。

1997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3]对军语的解释是:

【军语】军事术语的简称。表述军事概念的语词。是规范化的军事用语。军队在作战、训练及其他工作中必须使用统一的军语。

这一解释主要沿袭1982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的解释,又进一步强调,“是规范化的军事用语”,体现了军语的规范作用和军事用语的基本属性,显然,在对军语的基本认识上又有所深化。但是,在一个释文中用两句话来描述一个事物的内涵,让人不好理解,在形式上也是不妥当的。

新版《军语》(修改稿)的解释是:

【军语】军事术语的简称。军队统一规范的专门用语。军队在作战、训练及其他工作中必须使用军语。

这一解释看上去不错,但还是有问题:一是“军队统一规范的专门用语”定义过宽。军用主题词、军用标准等词语也是“军队统一规范的专门用语”,但不都是军语。 二是“军队在作战、训练及其他工作中必须使用军语”要求过高。“军队在作战、训练及其他工作中”所使用的语词非常丰富,不可能都是军事术语。

那么,军语的准确定义是什么呢?

根据军语的基本特点,军语的定义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军语是军事领域的专门用语,是军事用语。这是军语的基本属性。

2.军语是军队作战、训练及其他行动和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语词,具有业内的普遍性。

3.军语是准确反映军事领域特有概念的单义语词。

4.军语是经过规范化处理并经权威部门认定的全军统一使用的语词。

5.军语是组织各项军事活动,规范军队体制编制,表示各种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的名称和功能,撰写各类军用文书的标准用语。

笔者以为,军语的科学、全面的定义应该是抓住其专业性、科学性、普遍性、系统性、单一性等基本特点,根据语用情况,从语言学和术语学角度进行定义。但按照定义的叙述模式,把这么多的内容写到一起,实际上无法操作,写出来以后也可能更不好理解。

经过反复研讨和修改,新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4]关于军语的释义是:

【军语】军事术语的简称。军队在作战、训练及其他行动和工作中统一使用的规范化的军事用语。是组织各项军事活动,规范军队体制编制,表示各种武器装备、设施名称及功能,撰写各类军用文书的标准用语。

这一解释,首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针对新版《军语》所收的8587条军语而量身打造的定义,也就是说新版《军语》所有的词条都符合这一定义;第二,将军语的基本属性定位为“军事用语”,更加明白,更加直截了当,也符合定义的规则;第三,将军语的种差定位为“统一使用”的“规范化”的军事用语,抓住了军语的本质特征,这也是军语与其他军事用语的最重要的区别,也暗含了军事术语的主要特点;第四,强调军语是“组织各项军事活动,规范军队体制编制,表示各种武器装备、设施名称及功能,撰写各类军用文书的标准用语”,则进一步说明了军语的地位作用。

但是,从语言学角度、特别是从术语学角度分析,这一定义也有不足:一是只从语用的角度对军语进行定义,强调的是军语的作用,而没有突出其术语的专业属性,没有把军语的术语特性(如科学性、系统性、普遍性等)概括其中。二是没有强调军语的语音形式,军语是一种语词,具有语音和文字两种表现形式,其中,语音形式(如各种口令“立正”“稍息”“报告”等)与文字形式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应予以同等的关注。三是把军语作为军事术语的简称,也未必妥当。新版《军语》中有一批词目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军事术语,如“重力场”“大气”“日地空间”“能见度”等,是军事领域经常使用的技术术语,应该是军事用语。学术界认为,军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军事用语,狭义是指军事术语,军事用语包括了军事术语。

正如郑述谱教授在《试论术语的定义》一文中指出那样:“术语本身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概念。企图为它下一个无所不包、面面俱到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不同的学科对术语的定义可以各有所侧重,各有不同,这是正常的,是应该允许的。”[5]因此,新版《军语》中对军语的定义肯定做不到面面俱到、无所不包。但是从目前来说,此定义是准确的,是经过军事专家和权威部门认可的最具权威性的解释。要给军语一个科学、全面的定义,特别是符合术语学基本原理的定义,恐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也有待于术语学和《军语》编修实践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08.

[2]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M].1982年版.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2:6.

[3]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M].1997年版.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1.

[4]全军军事术语管理委员会,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M].2011年版.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1.

[5]刘青.中国术语学研究与探索[M]. 北京:商務印书馆,2011:164.

论教师语言表达的基本特点 篇4

关键词:教师语言,表达特点,教师行业特点

教师从事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 其工作对象是学生, 教师的职业规定性决定了教师语言要体现出教师行业的特点。大致说来, 教师的语言表达有如下特点。

一、既注重科学性, 又注重艺术性

教师语言的科学性, 是指教师在具体教学时, 要能体现出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特征, 使用相关的概念、术语要准确。例如, “陈皮”和“橘子皮”虽然指称的是同一事物, 但“橘子皮”是生活用语, “陈皮”是中药名, 中药学课堂上, “陈皮”就是“陈皮”, 不能讲成“橘子皮”;同样, 经济学术语的“货币”也不能用“钱”代替。

但是, 教师用语的科学性并不排除其艺术性。教师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将影响教师话语表达的效果和效率。孔子说过: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孔子强调的是语言表达的文采对语言传播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养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1]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接受信息时, 大脑皮层对语言信息的刺激会做出一系列反应, 从而实现对语言的理解。但是, 在连续的刺激下, 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会产生“超限抑制”, 对信号不再做出有效反应。平淡的、缺少变化的、味同嚼蜡的语言会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超限抑制”, 从而影响对语言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而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以创新的语言形式、超常的组合搭配, 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 不断对学生的大脑皮质产生新的刺激,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最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例如, 广东著名特级教师刘清涌在课堂上是这样对学生讲文章材料组织的写作知识的:“同学们!文章的材料需要很好地组织, 就像你们上山砍柴一样。到了山上, 把柴砍够了, 堆成了一大堆, 这就等于写文章有了很丰富的材料。这样一大堆柴怎么搬回家去呢?这就要捆扎, 就要根据柴薪的大小长短, 一根根地迭放好、一捆捆地结扎紧。这捆扎的功夫, 就好比写文章时的组材功夫。要把柴薪捆扎结实, 就要用绳索或藤蔓, 写文章要组织好材料也要有一条线索、一条思路。”

刘老师依据当地山区学生有砍柴生活经验这一情况取譬, 使深奥抽象的写作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刘老师的语言, 直观而形象、生动而浅易, 表现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性。

二、既注重教育性, 又注重审美性

教育性原则是教师语言的职业性或角色性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还要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文雅、有分寸感和说服力, 多用赞美欣赏的语言, 少用批评否定的语言, 这是教育性原则对教师语言的自觉要求。即使面对违纪犯错的学生, 也不要强词夺理、恶语伤人, 而要摆事实、讲道理, 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教育者的用语最忌讳“冷”、“硬”、“辣”, 这样的语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冷漠。

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应总是耳提面命、教育说教, 还应该具有美感,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受到思想教育的同时, 体验到审美的愉悦。“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 使听者感到舒适, 发生美感, 这样的说话, 就成了艺术”[2]。教师语言应该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 它不仅加深学生的情绪记忆, 而且深入大脑最隐蔽的角落,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例如, 有老师讲解《日月潭》时, 一边放幻灯一边解说:“同学们, 在我国台湾省台中市的高山之上、群山环抱之中, 点缀着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名胜———日月潭。日月潭水清澈碧绿, 晴天波光粼粼、雨天烟雨迷蒙, 淡妆浓抹, 各得其妙, 如同人间仙境。今天, 我们就一同到日月潭观光吧!”

这里, 教师的语言是感性的、情感是充溢的、想象是丰富的, 不知不觉地让学生的心在教师描绘的诗意情景中自由驰骋, 从而可以很容易地进入学习内容中。

三、既注重规范性, 又注重趣味性

规范性是指教师的语言表达要规范、精练, 不能产生歧义;表达要有层次感和条理性, 话语要符合语法逻辑和事例逻辑。教师语言的规范性要求教师说话时不掺杂方言土语, 说话简练完整, 把意思说清楚、说明白、说完整。

只追求规范会使语言表述平淡、不够生动形象。教师的语言还要有趣味性, 要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富于理趣、情趣, 给人以愉悦感, 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注意力。那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要把课讲得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把苦学变为乐学, 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妙语连珠、妙趣横生, 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知识、学会做人。

四、既注重普遍性, 又注重针对性

所谓普遍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表达时必须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要以班内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的程度选择与组织教学语言。

所谓针对性就是教师在考虑普遍性的基础上, 课堂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经验、思想感情、兴趣、需要和认识能力相一致。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 研究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环境的学生在知识、经验上的差别;研究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差异;研究学生变化着的思想情况和感情倾向;研究学生个性心理的差异。在此基础上, 选择有针对性的语言表达方式, 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切题、切景、切人。例如, 对低年级学生讲话, 要注意语言的口语化、通俗化、浅显易懂;对胆小的学生, 要多用鼓励的话语;对好强不服输的学生, 有时可以采用激励的言词;对犯了错误还执迷不悟的学生, 有时不妨响鼓重锤、直言猛喝。

五、既注重预设性, 又注重应变性

预设性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语言大多要在备课时确定好, 做到事先有“脚本”, 而不是“信口开河”。但是, 教学又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变量的系统。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不能仅仅、“照本宣科”, 而应根据具体课堂教学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富有应变的语言可以化解教学时的不利局面与尴尬处境, 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语言机智。如有位教师被聘请到少年劳教所做讲座, 不料刚一进门就跌了一跤, 少年犯们立即大笑、起哄。这位教师不慌不忙登上讲台说:“人生谁能不跌跤, 跌跤不要紧, 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今天我就来讲一讲‘人生与社会’这一问题。”

这位教师利用一个突发事件开展教育, 迅速组织精彩的教师语言, 既赢得了尊重, 又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既注重讲解性, 又注重启发性

学生要听懂、理解、消化教师所讲的内容, 有时还要记笔记的需要, 这些决定了教师教学语言讲解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分析与综合、演绎和归纳、类推及比较等方法, 使讲解的内容更易为学生接受。按照教学设计, 教师要把授课的内容先后呈现出来, 所以教师的语言具有行进性的特点。但教师语言在行进性的基础上, 又有回复性的特点。重点问题要再三强调, 疑难问题要重点解释, 没说清楚的地方要重复讲述, 可以说教学语言的讲解性表现为行进性语言与回复性语言的统一。

但教师的课堂表达不仅仅是讲授, 更应注重启发。威廉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 好教师讲解, 优异的教师示范, 伟大的教师启发。”[3]富有启发性的语言, 总是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它会拨开思想的迷雾, 点燃照亮学生的心灵之光。

教有道, 但教无常道, 本文从以上六个方面讨论了教师语言表达的基本特点。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注重口才训练, 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用语言照亮课堂教学的天空, 让自己的从教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精彩。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78.

[2]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111.

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篇5

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还表现为: 人口基数大 新增人口多 人口素质偏低

   农村人口多 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人口的分布不平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982年,我国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后,国外一家刊物针对这一资料,算了一笔帐:假如将所有的中国人按4人一排编成队,每队相距1.8米,以每小时5.8千米的速度走过天安门,将需要十多年的时间才能全部通过。按当时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已降低到1.4/1000计,每分钟大约出生38人,每小时出生2280人,每天出生大约5万多人。假设再把他们的父母在十年内以同样的速度走过天安门期间所生的婴儿计算在内,那么这支队伍全部通过天安门的时间还要再加20个月。截至2000年11月,我国总人口已达到12.9533亿,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有人形象地计算过,这近13亿人口,如果排成一线,可以绕地球赤道26圈。(人口基数大)

据统计,我国每2秒就有一个婴儿出生,每天出生大约5万人,每年出生大约1900万人,减去同期死亡人口,每年净增长大约在1300万人左右,相当于一个澳大利亚的人口总和。(新增人口多)

据1990年普查,全国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约占6.5%,我国每100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所占的比例是美国的1/15,日本的1/60。据国外统计,在136个国家中,每13人中的大学生数,我国排在第135位。(人口素质偏低)

据统计,世界农村人口占世界的总人数的44%,美国农业人口只占2%,英国占7.5%,日本占9.7%,而我国13亿人口,农村人口为8.0739亿人,占我国人口总数的63.8%。1997年我国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30%,农村人口占70%。约占世界农业人口的35%。(农村人口多)

按照国际通行的我人口年龄类型划分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国家,称为老年型国家。目前,我国已经有一半的城市进入到老龄化行列。据统计,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由于地理、交通、气候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在占国土面积占46%的地区,人口密度高达200人/平方公里,其中稠密地区达1000人以上,而西北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4%,人口只占总人口的5%。

浅析新时期企业文化的基本特点 篇6

关键词 新时期 知识经济 企业文化 时代特点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灵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也就是说,每一个时期的企业文化,无论从形成或发展,从内容或形式,都无一例外地受到其时代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制约与影响,从而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一方面,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企业文化 ;另一方面,同一企业在不同时代,其企业文化也有不同特点。所以说,时代特点造就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也反映着时代风貌。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文化建设必然与时俱进,向前发展。在知识经济来临的新形势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革命和网络经济使市场呈现全球化,自主创新、开拓进取、竞争合作、效率优先等都将成为未来企业文化的主旋律。由此,人们的价 值观念和行动准则都有着不同的变化,新时期的企业文化与工业经济中传统文化模式有很大 程度上的差别。笔者认为,新时期企业文化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创新文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更是如此。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对竞争而言,不创新,即失败(死亡)。要使企业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不断创 新。优秀企业与后进企业的差距,关键在于创新能力的差距。尤其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一种社会主题,所以,创新成了企业的生命源泉。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使企业经营环境一夕数变。为了在严酷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企业必须适应外界变化的环境。在剧烈变动的时代 ,成功者往往是那些敢于大胆创新,不畏风险的人。敢于大胆创新的人也就是在思维模式上能迅速改变的人。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成了重要的资源,“智能资本”成了最重要的资本,在知识基础上形成科技实力成了最重要的竞争力。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企业的发达和个人的发展,无不依赖于对知识的掌握和创造性的应用,知识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由此,核心人才成就企业的命运。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实践表明,占全部人员10至20左右的核心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核心人才,因此,核心人才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

企业的发展需要理念的不断创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促使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新时代的企业自上而下,每个毛孔都充满着创新,通过自身主体创新,使企业自强不息,不断发展。倡导 “自主创新”是关乎国家发展强盛之大计,已成为上下之共识。

二、人本文化

所谓人本文化是指企业内外一切活动都应该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主张企业经营必须以人为中心,人是社会的中心,也是企业的中心。人是最宝贵的财富,是创造一切人间奇迹的源泉。无论是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大原则中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总之,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我国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所以,企业文化也必须体现这一核心价值观。

人本文化体现在企业内部员工的地位上,传统管理模式下,企业雇佣雇员,雇员没有选择工作的权利,处于从属地位。而在人本管理中,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从员工的要求出发 ,对员工进行管理,从企业占主导地位发展到员工占主导地位。所以说,人本企业文化就是确立人在经营中的主体地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成为核心生产要素,而拥有知识的人自然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在企业人力资源聘用中,人才选择企业,企业渴求人才的 时代已经来临。企业的价值准则、精神道德、经营管理、行为规范等是依靠企业全体员工共 同努力才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只有广大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尊重和 重视人的因素在企业发展的作用,这样的企业文化才是广大员工的文化。

三、学习文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新形势下,崇尚知识将成为新时代的基本素质和要求,这必然使企业 要求更加全面、适应能力更强的人才。对此,通过培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开发新的企业资 源和市场,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当前,企业组织的学习是要求终身学习,学习的目标是不断提升人生价值,增强学习能力, 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对人知识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因此。这种学习必须是体现工作、学习 的一体化,即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学习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分。这种学习强调学习要 有创新成果,学习后必须要有新行动。这种学习的方法,一方面企业文化要强调自主学习的 重要性,鼓励主动学习的行为;另一方面要注重企业的培训机制。通过学习培训,员工能获 得时代要求的新知识,从而提高工作能力,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企业能够从中获得更高的效 益,从而实现双赢的结果。

四、团队合作文化

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滔滔江水,滴水聚之。这说明人多智慧广,个人只有融入到一个出色的团队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一个能不断为 优秀人才提供更广阔空间的团队才能更有活力,取得更大的成绩和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而一个人的学识、精力有限,只能向专而深 的方面发展,成为专门人才,不能向深而博的方面发展,成为通才。每一件事,每件产品均 由多人共同协作完成。所以,在社会分工方面,个人性逐渐消失,整体性逐渐突出,提倡“ 合作、合作、再合作”,换句话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有人曾经把团队 比喻成水桶,把团队成员比喻成木板,水桶的贮水量取决于水桶最低的那块木板的高度。由 此可知,团队效能取决于最矮的“木板”,即其效能是每个成员之间的乘积关系,而非加减 关系。只有团队合作,才能将分散在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和信息,整合成巨大的知识 的推动力,从而提高团队的决策智商,提高团队效率,更好地发挥成员的才能。

五、竞合文化

在新形势下,竞争与合作关系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只有让人活,自己才能活;合作高于竞 争。

新形势下,商场非战场,而是生态系统。传统的旧观念认为:商场就是战场,是竞争中的企 业、企业各部门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新形势下的新观念认为:商场是生态系统,商 业由各种共生关系组成,其目的在于开发市场,建立共生互惠关系,即企业的经营使人人受 惠,同时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从表面上看,市场竞争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实际上,随着竞争的全球化,市场竞争 无国界和无企业界限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市场竞争实质上已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较量, 而是企业价值链上各相关企业组成的系统之间的竞争。即价值链与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因此 ,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系统是否具有优势,而是取决于企业价值链是 否具有整体优势。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树立合作竞争的观念,加强与价值链上各成员企业协同 经营的意识,共同营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价值链。

以往有一种说法,竞合关系即“大鱼吃小鱼”的关系,试想,在自然界当大鱼把小鱼吃光了 ,那么自己的供应链也就被打破了,自己也就无法生存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迫使企 业必须不断融合多元文化,让企业成为多元文化的人类群体组织。这样,“多元优于一元, 合作大于竞争,共享胜过独占”的理念将成为共识,企业有了包容性的融合文化,就能在市 场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重组,以便在更为广泛的程度上达成双赢或多赢的商 业运作。由此可知,新的形势要求企业必须树立合作竞争的观念。

美军院校教育的基本特点 篇7

一、院校培训体系完整, 注重基础教育

美军的院校培训体系非常完整, 可以概括为“两段三级”制。“两段”, 就是指军官的培训分成两个主要阶段, 即生长军官培训与军官任职培训。“三级”, 指军官的任职培训主要分为初、中、高三级培训。生长军官的培训为基础培训, 主要是进行大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和军队养成教育, 这是美军院校培训教育的重点和基础。担负生长军官基础培训核心是三所军官学校, 即陆军军官学校 ( 西点军校) 、海军军官学校和空军军官学校, 毕业生占每年任命军官比例约14% , 毕业后要经兵种专业学校培训后才能到部队任职。美军候补军官学校也为美军培养生长军官。候补军官学校招生对象是具有大学文化的优秀士兵、军士和大学毕业生, 学制2 ~ 6个月, 毕业生占每年新提军官比例约20% 。美军生长军官最大的来源是后备军官训练团。这是美军在地方高校设立的军训组织, 在大学生上学期间同时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 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同时, 成绩优秀者被授予现役少尉军衔, 一般授予后备役少尉军衔。

美军官任职教育分为初、中、高三级培训。初级培训一般是在初级军事院校进行, 时间在一年以内。中级培训由军兵种指挥与参谋学院等5所院校实施, 培训对象为少校和上尉军官, 学制5 ~ 10个月。美军高级培训由国防大学及陆军军事学院、海军军事学院和空军军事学院实施, 对象为中校、上校军官, 学制10个月。

二、严把招生录取关, 实行全程淘汰

为了确保军官培训的高质量, 把一流的人才选拔到军队, 美国的初级军官院校都设置了严格的准入条件, 并在四年的教育过程中实行全程淘汰。如陆海空三所军官学校招生时, 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才具备报名资格。第一个条件, 是高中学习成绩总评必须优秀; 第二个条件, 是要通过美“高校测评计划考试”, 这个条件相当于我们国家的高考; 第三个条件, 是必须通过美“高校联合会入学能力测验”。最后一个条件是必须要获得总统、议员等上层的推荐。西点军校学员的推荐制始于1843年, 经过100多年的不断完善, 已形成一套完备的制度。目前, 美军陆海空3所军官学校都实行推荐报名制。美军初级军校在4年培训中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 学校为学生4年期的文化学习、身体心理、纪律表现、军事指挥和管理能力等都设置了严格的量化指标, 某一项素质达不到标准, 即被淘汰, 4年期间平均淘汰率达到了30% 。

三、培训目标着眼于长远发展

美初级军事院校尽管培养的是初级军官, 毕业到部队担负排长等初级岗位, 但其培训目标非常高远, 着眼于军官的长远发展, 如西点军校的确定的培养目标是为美国国家培养未来的领导者。其基本任务是教育、训练并激励全体学员成为献身于责任、荣誉和国家价值的军官。西点军校认为, 美国陆军承担着保护美国在全世界利益的重大责任。未来世界将会发展迅速, 复杂多变, 规模变小的美国陆军要在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全球范围内执行任务, 未来陆军必须能够应付全球范围内潜在的敌人、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系统的变化。美海军军官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从知识、道德、领导才能和体能几方面培养学员。灌输责任感、荣誉感和忠诚感。造就献身于海军职业生涯、有头脑、个性和发展潜力、有能力履行最高级指挥职责、公民职责和政府领导职责的毕业生。由此可见, 美军初级院校的培养目标的重心不仅仅放在第一任职能力上, 而是视野开阔, 放在学员的长远发展上。

四、教官队伍素质高, 流动性强, 充满活力

美军院校的教官队伍素质高, 流动性强, 充满活力。美军院校的教官队伍由军职教官和文职教官两大部分构成。军职教官实行部队、机关和院校轮换制, 陆军、空军3年换一次, 海军2年换一次。军校教官离任后, 一批来自部队和机关的军官补充进教官队伍。这样可使教官队伍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美军院校的文化课教学主要是聘用文职教官担任。文职教官实行聘任制, 签一次协议可任教3年, 通常任期不得超过10年。为确保各文化学科的高质量, 西点军校还实行客座教授制度, 规定每个文化系均设有1个客座教授名额, 供招聘文职客座教授。客座教授聘用期为1年。要求客座教授必须是美国大学中的带头人和公认的权威。针对教官流动大, 给教学和学科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 美军采取了一些措施保留教学骨干。如设常任教授, 可在校工作30年, 直到退休。这样, 较好地解决了教员交流与保留教学骨干和学科建设的矛盾。

五、课程设置面宽, 文理兼容

美军院校课程设置面宽且注重文理兼容, 课程设置几乎涉及到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培养的学员知识面宽, 具有全球视野。西点军校强调使学员能够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工程学方面得到均衡发展。西点军校的课程由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构成。学员入学第一年不分专业, 共同学习核心课程。到了第二年, 就要根据自己兴趣选择一个研究领域。西点军校共设置了25个研究领域共学员选择。这些研究领域主要由选修课支持, 学员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 可选修9 ~ 13门课程。为此, 西点开设的选修课程达380门之多, 其范围基本涵盖了美国地方大学所有主要学科和专业。

六、教育管理充分发挥民主, 实行“专家治校”

美军院校通常采取领导、专家、教授和权威人士集体决策与监督下的院 ( 校) 长负责制。西点军校的主要权力机构由校务委员会和政策委员会两个机构构成。校务委员会由校长、教务长、学员队司令、各教学系的主任及部分教授组成。主要职责是对教学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并做出决定。该委员会几乎每周都要开一次会议, 研究教学中的重要问题。西点军校的政策委员会由校长、教务长、学员队司令和两名教授组成。教授的任职为三年, 不能连任。政策委员会受校长和陆军部双重领导, 其职能就是对全校一切重大问题进行调研, 并定期向校长和陆军部长报告。美军这种依靠教授和专家组成决策机构的治校方法称之为“教授治校”或“专家治校”。依靠专家治校比仅靠少数长官治校的做法, 能使院 ( 校) 长更准确、及时地了解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 确保各项决策的正确性。

摘要:美军院校教育具有院校培训体系完整, 注重基础教育;严把招生录取关, 实行全程淘汰;培训目标着眼于长远发展;教官队伍素质高;课程设置面宽;教育管理实行“专家治校”的鲜明特点。

关键词:美军,院校,特点

参考文献

[1]王飞凌.走进西点军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家庭档案的基本特点与功能 篇8

一、家庭档案的主要特点

(一) 来源主体的多样性。

家庭档案的广泛多样性, 主要表现在内容范围的广泛性与载体形式的多样性。首先, 家庭档案的形成范围广泛, 它产生于历史的、现存的及将来随时间推移衍生出来的家庭, 这些家庭都会形成家庭档案。由此可见, 家庭档案的形成有着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其次, 家庭档案反映的内容广泛, 就一个家庭来说, 它所有的档案反映的内容比较单一, 但成千上万的家庭档案反映的内容则很广泛, 具体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生态等很多方面;同时, 家庭档案的载体形式多样, 家庭档案的载体形式和记录方式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 以纸质为主的传统形式, 以及磁带、声像材料、票据表册等现代载体形式的家庭档案随处可见, 体现了家庭档案载体形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二) 信息内容的私密性。

家庭档案的私密性包括物权的私有性和反映内容的隐私性。家庭档案的私有性是家庭档案区别于其他档案的主要特点之一。从集体档案的所有权属性分析, 家庭档案属于私人财产, 产生并保存在不同的家庭内部, 理应归家庭本身所有。同时, 每个家庭个体都有不愿为外人知晓的信息, 即所谓“个人隐私”。而国家法律认可家庭档案内容私密性的存在, 明确规定个人所有的合法信息 (档案资料) 应当受到尊重、理应不受到侵犯。因此, 任何社会组织、单位机构以及个人在未征得家庭档案所有者同意的前提下, 必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尊重家庭档案内容私密性的存在, 依法维护家庭档案所有者的隐私权。

(三) 作用表现的实效性。

家庭档案通常只对家庭自身具有使用价值, 多数家庭档案是有保存期限的, 因而, 家庭档案的作用时效也是具有一定时限的。部分家庭档案材料, 如购物发票、设备说明书等, 伴随这些物品在家庭中使用功能的丧失, 其保存的家庭档案也失去了保存价值;家庭档案也会随着家庭或家庭成员的解体、消亡或故去而失去保存价值。

(四) 记忆传承的转化性。

家庭档案既是家庭生活的历史记录———从经济往来、人生经历、娱乐休闲等方面记录和反映着家庭状况, 也记录反映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变迁, 对研究社会变革、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成为社会公共档案资源的重要补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家庭档案真实记录了不同时期平民百姓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历程, 只要条件成熟, 完全可以成为社会公共档案的一部分, 使其长期或永久保存、流转,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家庭档案的功能

(一) 维护家庭及其成员权益的凭证。

家庭档案是家庭和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记录”, 它可以成为家庭成员处理问题的依据, 认定法律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证据。家庭档案之所以有凭证价值, 是由其形成过程、内容、形式及特点决定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对于事态的真相, 现在不可能提出文件来做证据。只有在事件本身成为历史陈迹的时候, 这些证据才会出现”。家庭档案是当事人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 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将其保存积累、形成完整的管理与利用体系, 可以作为令人信服的真凭实据, 在解决争端、处理案件时家庭档案发挥着重要的证据作用。

(二) 研究社会发展变迁规律的素材。

家庭档案是事实和经验的“记录”, 这种可靠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家庭档案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依据。家庭档案是家庭生活和社会进步的有效凭证, 家庭档案是家庭和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直接产生的有记录的书面证明或无记录的事物载体。家庭档案可以反映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例如: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街道范先生所形成的家庭档案中, 真实、详细地记录了时间跨度达数十年的家庭收入和支出情况, 生动地反映了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生活水平提高的全过程, 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发展进步的真实写照, 具有珍贵的科学研究价值。由此可见, 家庭档案能够成为社会各方面开展学术研究、尤其是开展社会发展变迁规律研究的生动素材。

科学研究与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学术研究都要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吸收、借鉴有益的部分。科学研究性的劳动具有明显的延续性与继承性, 这种劳动表现为一方面要以今人的通力协作为条件, 另一方面则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借鉴继承与发扬光大为前提。正是出于对“前人劳动”借鉴继承与发扬光大的需要, 使家庭档案具备了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 家庭档案向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历史信息, 成为社会发展规律研究的基本素材。

(三) 维护社会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

家庭档案的文化建设功能是指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 以家庭档案信息服务的方式, 参与经济和文化建设活动, 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一种社会职能。家庭档案翔实地记录了特定人群实现人生目标的曲折历程、记录了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 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说服力, 对于维护社会历史文化传承、促进传播精神文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浅谈商务英语的基本特点 篇9

(一) 词汇特点

商务英语的词汇及其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商务英语在词汇使用上的最大特点是专业词汇的精确运用, 其中包含大量专业词汇、法律词汇、具有商务含义的普通词或复合词以及缩略词等。如:常用的特定的专业内容缩略术语LC (Letter of Credit) 信用证, DA (Document against Acceptance) 承兑交单。由于商务英语的缩略词都经过了各国商人的长期使用, 己经被人们广泛接受, 其意义也十分明确, 要翻译缩略词, 则一定要知道缩略词的全称, 并要理解其意义。再如:blue chip蓝筹股, 绩优股;bad debt呆帐。不了解这些专业术语, 就无法作好此类商务英语的翻译。

商务英语词汇的使用上, 要保证其国际通用性, 为大众所接受, 又不能过于口语化, 过于非正式, 词语语体应介于正式体 (formal) —商量体 (conductive) 之间。因为商务英语是在各种国际商务活动中使用的英语, 商务交际的双方既要体现平等互利的原则, 又要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商务英语词汇不仅具有词汇基本意义, 具有特定的专业内涵, 而且在不同场景下具有不同含义。如:If a country is exporting more than it imports it is receiving a foreign currency and has a balance o trade surplus.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大于进口, 就是贸易顺差。balance在上例中的意思是差额, 余额, 是商务英语中的意义, 而在日常中是“平衡”之意。

(二) 句子特点

商务英语语句的最大特点是简洁明快, 逻辑严密。简洁明快主要表现在商务信函, 多使用简洁句、简短句、并列句和简短复合句。商务英语的逻辑严密性主要表现在商务合同等法律文件中, 多用长句、复合句、并列复合句等法律公文常用句式以及分隔现象、介词 (短语) 、插入语、同位语、倒装句、被动语态 (过去分词) 等特殊句。商务英语中, 套语句型大量使用。实现商务交往的高效率必须做到既简明直接又礼貌体贴, 同时避免过于亲密, 因此商务英语信函交往, 形成了一套国际上可接受的公式化语言———套语句型。如表示感谢的套语:We shall appreciate your…, 若能……我们将甚为感谢。

Please accept my sincere appreciation for

…, 请接受我方的真挚谢意。Thank you in advance for…, 承蒙……谨先致谢。

(三) 语篇特点

商务英语的涵盖范围很广, 不同语域有不同的特点, 但是商务英语强调实用性, 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提供信息, 完成一定的交际目的, 因此, 他们语篇上的共同特点就是:内容完整、专业性强、语言简洁严密、措辞准确具体、层次清晰分明、表达礼貌委婉。

中医学基本特点的讲授体会 篇10

一、整体观念

1. 整体观念的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以及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这种整体思想即称之为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构成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 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 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 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人体, 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1)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由许多腑脏、组织和器官所组成, 它们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但互相之间不是相互孤立, 而是相互联系的, 形成以五脏为中心, 配合六腑, 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的五大系统。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功能, 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 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2) 人与环境密切相关。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 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 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 属于生理范围内的, 即是生理适应性;超越这个范围, 即是病理性反应。

二、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辨证”就是把四诊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 通过分析、综合, 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 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 又称为“施治”, 即根据辨证的结果, 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和论治, 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2.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内涵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 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 或出于发展的不同阶段, 所以表现的症不同, 因而治法也就不同。即病同, 症不同, 所以治法不同。异病同治, 是指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 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 因而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即病不同而症同, 所以治法相同。

上一篇:贝那普利/治疗应用下一篇:“官僚化”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