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教育生态

2024-05-07

绿色教育生态(精选十篇)

绿色教育生态 篇1

一、绿色教育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是生命的标志。绿色教育的核心是关爱:关爱生命的质量, 关爱人的全面发展。所以, 绿色教育首先是人本的教育、爱的教育, 其宗旨和归宿是“以人为本”。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 体现了由知识本位向“以人为本”的转变、由重知识传播向重学生发展的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它是一种“多元”的教育, 创设激励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 塑造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师形象, 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它是现代教育中的“最高层次”的教育, 建立了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构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 赋予课堂文化新的意蕴。

我校的绿色教育更加侧重于“在行动中的落实”, 目的是为了使教育回归学生———促使学生有差异地发展、有个性地发展;回归生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教学的生活化;回归真实———使德育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具体分为绿色教学、绿色德育、绿色管理和绿色环境四大部分, 这四大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 它更是我校自身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绿色教育实施的四条途径和四个平台

在绿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将“让绿色教育的理念上升为统领整个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战略, 将“以绿色教育理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资源战略, 将“改革对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等的评价”作为制度突破口, 将“设计典型性绿色教育活动”作为行动突破口, 潜心研究, 不断探索用绿色教育理念打造生态课堂的新路径、用绿色教育理念营造校园环境的新举措、用绿色教育理念改进学校管理的新模式、用绿色教育理念构建德育网络的新方法。

依循这样的思路, 我们开辟出了绿色教育渠道, 通过“四条途径”、“四个平台”建构起了一套系统性的综合提升机制。

第一, 以绿色理念打造生态课堂。“课堂”始终是绿色教育的主阵地。实施绿色教育就要立足“课堂”, 坚持教学为中心。也就是要持之以恒地把我们做对的事情做得更多、更快、更好、更省、更精、更细, 更符合师生利益, 教学创新、发展不懈怠;要自觉遵循教育规律, 规范各种教学行为, 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脱离实际, 盲目拔高, 守住平常心不折腾。充分研究我校课堂教学的现状, 结合绿色教育的要求和学校发展规划, 初步拟定我校绿色课堂评估标准, 并以此为标准敦促绿色教育理论在课堂层面的落地。

第二, 以绿色理念构建生态德育。开辟生态德育渠道, 一方面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 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对班主任培训、家长学校等渠道着力增强德育合力, 关注德育实效。

第三, 以绿色理念实施生态管理。探索完善扁平化管理模式, 把为师生的“最大化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作为管理的最高境界, 努力寻找制度化与人性化的管理衔接点, 在有效的引领和有价值的服务上做文章。

第四, 以绿色理念营造校园环境。以“星火生态园”为绿色教育基地, 为学校科学教学、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学提高实践课堂, 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提供丰富素材,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达到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的作用。全校师生参与生态校园的设计, 并运用绿色教育理念对校园环境进行管理, 用“生态化”理念建设校园, 用“人本化”理念滋润校园, 用“信息化”理念提升校园, 努力使校园成为花园、乐园和家园。星火生态园里主要有:

(1) 温室栽培区。主要活动项目:常规种植区、层架种植区、水培区。种植品种有紫色辣椒、绿王茄子、彩色番茄、迷你南瓜、草莓 (层架栽培) 、黄金西葫芦、生菜 (水培栽培) 等。

(2) 网式无农药栽培区。主要以叶菜全程无农药栽培技术为主, 突出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体现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控制。主要种植品种有:青菜、苋菜、空心菜、鸡毛菜、茼蒿等。

(3) 紫色食物培育区。主要以种植紫色产品, 培育特色品种为主;突出蔬菜的食用性、观赏性和附加值等特性。主要种植品种:紫罗兰青菜、紫甘蓝、紫花菜、紫薯、紫土豆、紫贝天葵等。

(4) 生态循环区。以沼气为核心, 突出“畜禽粪+沼气+蔬菜”的生态循环种植模式, 饲养鸡、鸭、鹅、兔子、羊等常见的小动物, 在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发挥生物链作用, 把生态、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在活动之中。

(5) 气象观测区。安装数字式气象设备, 全程收集每天的天气变化情况, 用气象观测的数据来为种植、养殖活动服务。

(6) 趣味种植区。划出10小块地, 学生自己选择课题进行种植实验。

(7) 趣味养殖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课题研究的需要, 养殖家禽、鱼类、家蚕等。

(8) 科普展示区。生物图片、科技模型、标本展示;内容涉及植物形态识别、动物识别, 重点研究动物、植物的生长特性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这里是孩子们的活动基地, 这里蕴藏着大大的绿色世界, 我们力求一园一世界, 开启学生的“绿色视野”。

三、绿色教育有力推动学校又快又好发展

学校在绿色教育理念的引领下, 在60多年办学历史的积淀基础上, 全体教职员工同心同德、同甘共苦, 通过近六年来的努力, 学校已成为市内一流、省内外有名、基础教育的示范学校、绿色教育的特色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学校。

1. 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校有江苏省特级教师、名教师1人, 苏州市名校长、名教师各1人, 苏州市学科带头人3人, 中学高级教师5人, 昆山市学科学术带头人15人;有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人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1人获昆山市农村教育突出贡献奖, 昆山市教学能手、教坛新秀50多人。

2. 学生的发展。

德育创新工作案例连续三年获昆山市一等奖, 毕业班学业水平测试在同类学校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 学生体能测试优秀率达98%。2013年, 我校体育工作再创辉煌, 阳光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业余训练成果喜人:羽毛球队代表昆山参加江苏省比赛取得佳绩, 秋季田径运动会获团体操比赛和运动成绩双第一, 冬季三项比赛又进入前三甲, 乒乓球、垒球、门球队也在比赛中赛出了水平。校合唱队在昆山市“六一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 在苏州市合唱队比赛中获第二名, 体现了我校“勇争第一, 敢创唯一”的精神。

3. 学校综合荣誉。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成绩突出。我校是江苏省唯一一所连续六年获全国一、二等奖的学校。《夹竹桃提取液杀虫效果研究》、《绿色杀虫液》项目获全国一等奖;学生的创新作品连续四届被评为昆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我校也是省内唯一一所连续十年获得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五星级基地的先进学校。2009年, 我校被评为国内首批、江苏省第一家“国际生态学校”;2013年被评为“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同年, 学校被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苏州市低碳学校”、荣获“苏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摇篮奖”。历年来, 在昆山市教育局对全市各校的综合考评中均名列前茅。

绿色教育生态 篇2

创建绿色生态幼儿园 ——市 “绿色幼儿园”创建汇报材料

麻城市幼儿园属麻城市教育局直管的独家公办园所,创建于1955年,现有在职教职工106人,有中教高级职称教师1人,幼教高级职称教师31人,幼教一级职称教师23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地、市级骨干教师12人,麻城市名师2人。开设大、中、小及早教中心班级24个,在园幼儿1000余名。我园先后获得“湖北省巾帼示范岗”、“湖北省优秀家长学校”、“湖北省示范家长学校”、“黄冈市幼儿教育先进单位”、“黄冈市安全文明单位”及“麻城市文明单位”系列荣誉称号。2001年经验收合格,成为全市唯一一家黄冈市“示范性幼儿园”。

自从确立了创建“瑞安市绿色幼儿园”的目标以来,我园从管理着眼,从理念入手,从环境跟进,从教育实践中探索与推进,在有限的校园空间里,脚踏实地,团结协作,积极挖掘绿色的农村资源,建设绿色的生态环境,践行和谐的环保主题、锲而不舍地诠释我们对绿色幼儿园的理解与追求。现将创建工作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精心建立注重过程的绿色管理方式

我园非常重视“绿色幼儿园”的创建工作,把创建绿色幼儿园作为提升本园办园层次的一大目标列入本园的工作计划,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之中,健全绿色管理,根据创建标准和本园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创建方案,建立健全了由园长、保教处、教研组、后勤组、教职工、家委会成员组成的绿色管理网络,专门成立了创建“绿色幼儿园”的领导小组,其中园长亲任领导小组组长,园务会成员担任组员;保教主任主任担任环境教育工作组长,各班主班教师为成员。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定期总结环保教育工作,制定并改进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各人员各司其职,后勤部全面负责幼儿园绿化和日常管理;教研组负责组织开展环境教育的各项工作,定期检查指导;各年级组、带班教师负责在日常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通过各学科向幼儿渗透环境教育,把环境教育计划纳入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全园形成了上下一起抓,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工作环境,为创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证。

二、全面开设拓展创新的绿色教育过程

1、开展环境知识培训,促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如若对环境知识没有充分的认识,会造成环境教育过程中片面的、错误的理解。为使我园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环境教育工作的队伍,我园经常组织教师进行环境教育学习,在教师中开展:如何创设幼儿园环境教育,以及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掌握环境教育的方法的研究。组织园教工学习并参观绿色学校、绿色幼儿园等。幼儿园还拿出一部分资金购买有关的环保书刊,有《幼儿园变废为宝》、《塑料瓶中的创意生活》、《幼儿园环境教育地方课程》等,为教师提供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材料,进一步完善了教师自身的水平。为了提高教师环境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我们每学期开展两次环保知识专题讲座,并在园内开展环保知识测试活动,组织环保优秀说课稿设计活动,通过有计划的培训活动来丰富教师的环保知识。另外,教师们还通过上网查询的方式来了解国外的环保经验,丰富自己的环保知识。

2、开展幼儿园环境主题教育,渗透绿色课程。

环境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是一个教育内容全方位的渗透与融合的过程。幼儿园根据本地实际,确立了环境教育主题,并将其列入日常教育教学计划之中,保证了环境教育在幼儿园各年龄阶段的有效实施。如在大班段开展的《废报大变身》、主题活动;中班段开展的《环保之旅》等主题活动;小班段开展了《我们的树》等主题活动。这些主题活动从不同的侧面对幼儿进行了综合环境教育启蒙,对幼儿环境情感、环境道德的培养及环境意识的萌发、对环境知识的了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融环境教育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

我园非常重视在日常生活中抓住点滴的机会对幼儿进行环境渗透教育,实现环境教育生活化。在一日生活和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以及开展适合幼儿特点的环境教育的专题活动。在制定教学计划上找准环境教育教材的结合点,避免牵强附会,掌握好渗透的程度。并在区域活动、餐饮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升旗仪式等都渗透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同时,我园还在各种生活情景中进行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与培养幼儿的生活、行为习惯结合起来。通过《家乡美》的园本课程开发的主题研讨,如《家乡的竹子》《家乡的房子》《稻田》等使小朋友不断认识环境,懂得爱护环境,为家乡的环保出力。并专门有班级每学期都写出开展环保专题活动的总结,不断总结环保教育活动水平。使孩子在点点滴滴的小事情中建立良好的环境教育行为,实现我园环境教育“从我做起,从小事情做起,从娃娃抓起的环境教育观。

4、在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中,促进幼儿环境行为的养成。

为了丰富环境教育的内容,我园开展了一系列的环保活动:教师班级环境创设评比、环保说课稿设计等;组织了全园师生参加多种公益活动,如在植树节来临之际,组织全园师生进行“庆三八迎植树节” 配合镇府环保宣传活动,老街环境考察、稻田环保实践、“幼小联合,环保齐步走”与小学参观教育活动;成立“环保小卫士”,不定期在老师带领下开展各类环保实践、宣传活动;还有通过认识幼儿园的绿色环保倡议,垃圾分类处理、废旧电池回收等等进一步了解环保知识。幼儿园每个班级都都设立了“自然角”,让幼儿自己种植管理,每天为花草浇水、为小动物换水,使幼儿在接触动、植物的过程中萌发爱动、植物的情感,这些活动使孩子的环境意识、环境情感,化为实实在在的环境行为,为幼儿建立良好的环境行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各种活动,我们不仅让孩子学会在认知中辨析,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逐步提高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帮助他们慢慢积累保护环境的经验,懂得了保护环境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四、积极开展家园同步的绿色宣传。

1、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家长环保意识。

我园地处农村,环保观念相对比较淡薄,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橱窗、各班的家长园地、开辟环保专栏,开设“绿色家园,自然生态”“美好的生活从环保开始”“保护地球”主题向家长宣传环保知识。同时利用召开家委会、家长会,和家长共同探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此外还向家长发放环保倡议书,进行环保知识调查,努力让环境教育渗透到每个家庭。

2、家长配合,开展绿色亲子活动。

幼儿教育对象年龄较小,它为幼儿园组织较大型的环保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我园许多在幼儿园难以完成的环境教育活动,均通过家长的力量,让家庭配合幼儿园共同完成教育任务。举行如:“让家长带领孩子亲近大自然-新洋滩实践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一起观察生活周围的卫生环境,观察哪些地方有垃圾,垃圾应放哪儿-老街实践活动”“庆六一亲子废旧物制作活动”“环保现在绿色未来亲子废旧物利用制作活动”等等。这样的活动不但更安全,更便于幼儿学习和了解环境知识,而且它的开展实现了家园同步的环境教育。

此外,我园还通过与结对民办幼儿园携手,进行环保主题教育送教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宣传的力度。

四、努力营造浸润心灵的绿色环境,为了使幼儿拥有一个安全、舒适、优美、丰富的生活、活动环境,满足孩子多方面发展的需要。2009年暑期,投资10多万元,为幼儿园重新装修一番,翻新了整栋教学楼墙体、桌椅午睡室等;2009期间,还投入10多万改造了厨房、卫生间;2010年投入5万左右的花木;但是,由于幼儿的户外活动场地不是很足,幼儿园操场上没有足够的面积来铺草坪,为此,幼儿园唯有通过购置大量垂直的花木品种来增加绿色,并设置种植园地,各个班级设置了自然角、饲养角,以随时满足幼儿探索的愿望。饲养角里养着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如小蝌蚪、小乌龟、小蜗牛、小金鱼等,种植园里栽种着幼儿们从家里带来的各种农作物的种子,如青菜、黄豆、蚕豆等,为幼儿进行观察、记录等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现在园内各类场地比例均匀,布局合理,安全卫生,使用率高,是一所美丽、温馨、布局合理,具有发展潜力的农村幼儿园。2009年在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共同投资400多万元扩建幼儿园,现在工程尚在进行中。

在环境创设与管理上,我们积极倡导环境布置环保化,空间利用合理化。我们充分利用公共走廊、过道、楼梯等集体环境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将这些地方布置的内容丰富、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并且定期更换,成为了环境教育的好阵地、好形式。我们还利用废旧物把教室打扮得丰富多彩,把活动区布置得尽然有序,把自然角丰富得春意盎然;利用各种废旧材料为幼儿制作许多的活动用具。如:报纸制作球、饮料罐制作保龄球、矿泉水制作花瓶等。这些不但丰富了孩子的活动,更为幼儿园节约了资金,为社会节约了资源。

五、收获颇具农村特色的绿色成果,我们欣喜地发现,绿色文化已逐渐成为一一种体现我园的价值追求,我们收获了具有农村幼儿园特色的绿色成果:教师利用废旧自然物制作的智能骰子棋、竹筛棋获得温州一等奖;梦幻乐器组合、数字抽屉、纽扣娃娃、皮影世界等获得瑞安二、三等奖,《家乡美》课题活动瑞安三等奖„„我们正行走在在 “创绿”的起步道路上,绿色幼儿园”创建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保持并发展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创建绿色幼儿园过程中,我们将努力完善创建各项工作,自我检查与纠正不足,循序渐进保持发展。今后,我们将向着目标不断努力、不断超越,继续开拓创新,开挖潜能,把创建“绿色”,保持“绿色”,提升“绿色”作为我们永恒的追求。

麻城市幼儿园位于麻城建设路(中段)135号,占地面积2880平方米,建筑面积5053㎡,幼儿园环境宜人,场地布置美观童趣,绿化面积达1000㎡(含班级空中“绿化带”),可绿化率达到100%。园内各项设施设计规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并拥有配套的安全防护设施,周围环境良好,无工业污染,园内环境既有利于幼儿安全、健康的成长,又有利于幼儿积极向上的心理发展,体现出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是适合幼儿学习、生活的好场所。自幼儿园确立了创建“绿色学校”目标以来,一直以“与绿色同行,建和谐校园”为主题,将环保活动渗透课堂内外,把环保教育纳入日常管理日程,从上至下统一认识,把环境美化、环境教育与整体育人相结合,把环保教育和德育相结合,使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渗透于课堂、融汇于教研、推广于校园、延伸于家庭及社区,取得了环境教育与教育教学的双丰收。

一、组织健全,管理有序

建立健全的组织,加强领导管理,为争创“绿色学校”提供扎实保障。

1、建立了健全的绿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组织健全,职责明确。由园长任组长,全面负责创建工作。书记及三位副园长任副组长,分别抓本园的环境建设、硬件的修缮,清洁卫生等工作;担任环境教育宣传工作,协助园长对全园教职工开展环境教育的宣传活动;担任环境教育教研组长工作,主抓教育、教学(含保育)的两个渗透工作。绿色办公室主任及资料档案员:负责创建绿色幼儿园的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主任、教研组长:分管各组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环境创设,组织本年级教师探索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各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去。保健医生、保育员、炊事员:负责卫生保健、膳食营养的具体执行。

2、在园本课程中设立环保主题教育,通过持续性的系统教学激发幼儿爱护环境的情感,培养保护环境的习惯与行为。如小班主题《春天来了》、《我们爱清洁》,中班主题《环保小卫士》、《树叶》,大班主题《营养健康的食物》《垃圾分类》等。

3、为创设良好校园环境,在有限的办园经费内拨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环境改善、环保教育活动。近三年来我园自筹资金达50余万元先后做了如下大型改善环境:购置幼儿攀延墙、改造园内食堂、下水、幼儿宿舍楼改造,教学楼进行外部粉刷,新置绿化盆景等。通过这些主措使幼儿园整体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得到了家长、社会的好评以及幼儿的喜爱。

4、开展多项评比,增强卫生意识。每期评选卫生班级,每月进行班级环境创设评比,每周卫生情况检查公示,每天值班领导卫生抽查督导。每周评比“环保班级明星宝宝”“的评选等,鼓励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激励广大教职工做到园内无卫生死角,使幼儿园内“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5、把环境教育作为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月的环境检查、教育活动组织、班级活动的开展等日常工作均与考核挂钩、与评优、晋升职称挂钩。

二、教学渗透,重在养成

优美、和谐的环境是幼儿理想的学习、生活场所,幼儿园是幼儿启蒙教育的地方,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更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今天的幼儿是明天的栋梁,他们今天的环保意识如何决定了明天的环境状况怎样。因此,我园非常重视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扎实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教学活动。

1、环境教育内容贴近幼儿生活。

幼儿园的环境教育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我们冲破了“危机教育”、“责任教育”、“伦理教育”的框框,从幼儿周围熟悉的事物入手,立足于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如主题活动“春天来了”、“美丽的秋天”等,通过对季节特征的认识及人们活动的变化,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可爱的小动物”、“神奇的海底世界”等主题,让幼儿了解与探索人与动物的关系;“可爱的家乡”“我爱我的幼儿园”等主题,则让幼儿了解了我们的生活环境。

2、一日生活中渗透环境教育

幼儿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不是依靠几次主题活动、几节教育活动就能养成的,从幼儿入园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将环保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如进餐时教给幼儿正确的进餐姿势,爱惜粮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尽量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保持桌面清洁。洗手时要求幼儿注意水流不能开得太大,洗完后关紧水龙头。保护园内教室内的清洁,看到纸屑能捡起来,在班上开展废物回收活动。在课间播放轻柔的音乐,提醒幼儿做到轻声说话、走路,物品轻拿轻放,减少噪音等等。

3、环境教育方法丰富多彩

幼儿的认知特点是具体形象性的,幼儿知识与经验的缺乏,使其很难理解自然界中的因果关系,这就决定了幼儿园环境教育的方法应该是综合化的,既要坚持探索、发现的科学认识方法,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社会性的成分。我们将自然科学知识编入到故事、儿歌、歌曲中去,让幼儿在说说、唱唱、跳跳中获得知识;春天来了,我们组织幼儿观赏园内的桃花、茶花、月季花等,带领幼儿到南湖公园、烈士陵园寻找春天,到小池塘里抓来小蝌蚪饲养,在班上的植物角里种上黄豆、大蒜,观察植物的生长,使幼儿获得动植物生长的感性经验。在南湖公园,大班的幼儿插上自己绘制的环保警示牌,告诉大家要爱护花草树木,中班幼儿捡拾草地上的废纸果皮,小班孩子给小草小花、小树苗浇水,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人“我是环保小卫士”,号召大家一起来爱护我们的家园。我们还根据教育内容和重大环境纪念日,确定环境教育主题,如:植树节、爱鸟周,3月12日我们组织幼儿到南湖公园观看叔叔阿

姨植树,让幼儿亲眼感知植树的过程,然后带幼儿用自备的浇水工具给树苗浇水,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在爱鸟周组织幼儿为小鸟搭建温暖的家,另还组织了“我爱绿色”画展,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和想象,画出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图画,有《美丽的树林》、《我和小树同长大》、《小鸟哭了》、《美丽的家园》等,启发幼儿用童真的智慧拯救受伤的地球和我们人类的朋友。

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体验、游戏等活动,幼儿了解了人的生存需要阳光、空气、食物和水,而这些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来自大自然,进一步激发了幼儿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让孩子们在认识自然的同时,学会生存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环保意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扎下了根。

我们还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契机,各班每周根据幼儿表现进行“环保明星宝宝”评比,环保方面的表现及参与环保活动的表现均成为参考条件。每学期还组织了“环境卫生先进班级”评比活动,对评出的优秀班级进行奖励,激励全体教师积极做好班级环境卫生工作。

三、活动丰富,家园互动

“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是我园环境教育的目标。孩子年龄虽小,但在家庭中的影响力不小,孩子的一言一行,牵动着千万名家长的心,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活动虽然直接面对的是孩子,但是,我们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让家长们也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如:庆“六一”亲子环保制作、文艺汇演中的环保时装表演,我们发动家长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手工作品和时装,家长各施其能,用旧挂历纸、塑料袋、旧光盘、麦杆、玉米衣、旧布料、一次性筷子等材料制做出帽子、裙子、背心等时装,孩子们穿上爸爸妈妈亲手为自己缝制的漂亮时装,自信地在台上表演。家长们用废纸盒、旧电线、旧钮扣、玻璃瓶等制作成一件件精美、适用的玩具,展示在教学楼的走廊中。使孩子们知道原来我们手中的“垃圾”还有这么多的用处。

周末,教师组织班上的孩子和家长一起到户外开展郊游、参观等亲子活动。“桃花盛开时到野外去观赏桃花;清明节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秋天大家一起到农家稻田中捡稻穗、挖红薯、摘水果,体验丰收的快乐。一系列的亲子环保教育活动,既教育了孩子,也影响了家长。既增进了孩子与家长的亲情,也密切了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既丰富了孩子的知识经验,也让家长感受到教师为此付出的艰辛,从而更理解和支持幼儿园的环境教育工作。

四、环保节约,注重宣传

1、师生具有良好的环境道德和习惯。园内教学楼、寝室楼卫生包干区划片,分到每班教师手中,要求每天一打扫消毒,搞好包干区的各项卫生。为了确保园公共区卫生清洁,幼儿园配有勤杂工一名,每天打扫园内环境卫生,各班保教人员经常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师生共同维护幼儿园环境。我园幼儿均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活动常规:平时废纸果皮不乱丢,节约用水用电,爱护学习用品,垃圾丢进垃圾筒等。

2、全面倡导节约办园,勤俭办园,根据幼儿园经费紧张,教玩具需求量大的实际情况,我们经常发动教职工、家长自制教玩具、活动器械,各班有毽子、自制飞盘、自制乐器、沙包等器械用具3000余件。幼儿的节俭意识已初步养成,经常自觉地把家中废弃物带到幼儿园,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3、大力宣传环保教育。主动与新闻媒体联系,园内有专门的宣传橱窗刊出幼儿作品。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氛围。

五、绿色花园,成长乐园

1、我园占地面积4.32亩,户外活动场地完整宽敞,便于幼儿活动。园内树木茂盛,品种繁多,常绿树有:广玉兰、罗汉松、香樟树、海桐、桅子花、桂花等,落叶树有:水杉、泡桐树、白玉兰等,果树有:橘子树、桃树等。园内树木郁郁葱葱、高大挺拔,特别是香樟树围抱大型玩具周围,水杉树映衬沙池,夏天是幼儿避暑游玩的好去处。在园内的花坛,还栽种了月季、桃树、桅子花等花木,走廊、花坛等处摆放大小盆景近百盆。

2、各班创设了自然角,把各种生物、植物、农作物摆放在固定区角,引导幼儿观察季节更替与万物生成,激发对自然界的好奇与探索的兴趣。各年龄组还辟有种植角,幼儿自己栽种了大蒜、大豆等作物,以培养劳动意识和责任心。

3、重视绿化工作,创设绿化、美化、教育化融于一体的儿童乐园。

(1)为了搞好“绿化生态校园”建设,我园编制了校园绿化规划,并将规划纳入《幼儿园十一五规划》中。并结合我们园舍狭小的特点,采取增加“空中绿化带”(在教学楼每层楼护栏外设立阳台绿化带)“盆景绿化”(幼儿园投入近2万元资金购置了二十多个品种,300多盆盆景花卉,此盆景扩充了我们的绿化面积,在幼儿大型活动需要扩充场地时便于移动摆放)“室内绿化”(教室北面室内窗台上、办公室内等)等措施扩大绿化面积。

(2)08年春季,制订了并启动了《幼儿园班级绿化方案》,方案中将绿化工作责任到班级,各班级在执行此方案过程中,采取家园互动模式,极大丰富了花木的数量与品种,注意了花草的种类搭配,确保了花盆数量及养殖效果,既节约了幼儿园绿化开支,也美化、绿化了环境。在学期结束时,后勤与教务人员组织了专班对班级绿化工作从花卉种类、数量、整体效果三方面进行了评价,评出了六个绿化先进班级,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此项活动的开展,充分激励了广大教师、家长、幼儿参与校园绿化、美化活动的积极性。

(3)自08年秋季至今,再次加大投入,确保园绿化、美化出效果。

08年8月份,在园长乔建的重视、指导下,我园又投入了一笔资金与麻城花园绿化公司签订了校园绿化协议,在协议中要求绿化公司确保我园一年中养殖好我们原有的花木300多株、种植好绿化带,负责园内(根据季节变换)自带360盆草花更换6次(根据我园场地实际,做好绿化布局),确保幼儿园四季有花开,四季有绿叶,大型活动时绿化、美化有新貌。

(4)通过温馨提示牌强化幼儿、教师、家长对园环境的关爱之情。

结合幼儿年龄小的特点,我们创设了幼儿园特有的保护花草的充满幼儿园文化特色的儿童化温馨提示牌。如:花儿好看我不摘;小草是我们的好朋友;小树和我同长高„„有的提示牌用幼儿喜爱、易懂的图片形式展现。

在全体人员与外部专业绿化工作人员的共同配合下,我们幼儿园的绿化、美化、发挥环境育人工作很见成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卫生、美丽的生活、学习与游戏环境。

幼儿园在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环境的绿化与美化,提高了师生的环境意识与素质,更实现了幼儿园自身的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和内涵发展,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如今我园已将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纳入到了重点工作之中,并在不断完善与实施。幼儿园以环境育人,环境为幼儿园争辉,我们因工作、学习在绿色的幼儿园中而感到骄傲,也因生活在绿色的氛围中而有了活力。

民主教育思想让课堂回归绿色生态 篇3

一、活动内容,源于幼儿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中蕴含着丰富的主题教育思想,这些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教育目的上,而且体现在教育内容上。本次大班沙雕活动《可爱的小鸭》,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小鸭是幼儿在生活中都熟知的小动物,它圆圆的头、胖胖的身体、扁扁的嘴巴,有一定的特点,小朋友们都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形象。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能够抓住小鸭的特点制作一个平面的小鸭可能较为简单,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与小朋友一起探索了立体小鸭的制作方法。为了让活动更有趣味性,小朋友能更好地发挥创造力,我们在活动中将重点探索制作不同姿态的小鸭,让幼儿体验沙雕活动带来的乐趣。这一活动内容的确定,充分考虑到活动主体——幼儿的需要,是幼儿感兴趣的、熟悉的身边的事物,同时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确立了活动的重难点。

二、活动环境,体现平等互动

1.环境布置体现平等性

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要师幼间心心相印,必须建立在平等关系上。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将六张大的课桌拼在一起,小朋友和老师围坐在桌子旁,这样小朋友和老师间的距离就拉近了,这不仅是单纯的远近距离,更拉近了师幼间的心理距离,创造出平等、开放、互动性强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更好地关注到每个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幼儿也能更清楚地听到老师的话,形成很好的师幼间、幼幼间的互动,从而形成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

2.材料投放体现开放性

活动中的互动不仅体现在教师与幼儿间及幼儿与幼儿间,还应有幼儿与材料间的互动。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力求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开放的、平等的环境,为他们准备丰富的材料,比如不同颜色的彩沙供幼儿创作不同颜色的小鸭,各种替代材料,供幼儿选择做小鸭的嘴巴、翅膀等。在摆放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思考:怎样让幼儿自由选择,大胆创作?就是在教师和小朋友一起讨论学过小鸭的制作方法后,再将各种彩沙和工具放在桌子上,让每个幼儿都能看到,都能选到自己喜欢的材料。替代材料我们并没有一起摆放在大家操作的桌子上,一是因为做小鸭的嘴巴和翅膀是在做好小鸭的基本形态后再创作,放在后面可以提醒幼儿注意操作步骤,二是因为放在后面可以给幼儿更多的操作空间,在选择过程中,幼儿也能根据自己的想法自主选择,自由发挥主体的创造力。

三、活动过程,鼓励自主探索

1.学习过程发挥自主性

本次活动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发挥自主性,大胆探索沙雕小鸭的制作步骤及雕刻方法。我们将最初设计的教师示范做小鸭,在幼儿观察后总结操作方法,修改为请小朋友们结合已有经验先想想、说说该怎么做,再请个别幼儿示范制作方法,然后老师用学习的态度和幼儿一起总结经验练习制作方法。这正如陶行知提出的“教学生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这一对矛盾在幼儿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还要特别注意突出幼儿的主体作用,不能“拿幼儿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了解幼儿,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与幼儿一起探索学习的方法,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做到因材施教。

这样的幼儿自主探索式学习过程避免了艺术领域中将技能强加于幼儿,为幼儿提供了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活动中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2.制作过程展现创造性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一切创造都伴随想象。本次活动就将这一创造理念贯彻始终,例如:启发幼儿创造性地制作不同姿态的沙雕小鸭,这是活动的难点,在活动的开始,师幼一起入场,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模仿小鸭抬头看看天空中美丽的白云,低头看看水里游来游去的小鱼,在左看看右看看的有趣情景中体验不同姿态的小鸭,接下来教师请小朋友看小鸭的组合图,请小朋友观察不同姿态的小鸭,抬头向上看时嘴巴眼睛朝向哪里?低头时嘴巴眼睛朝向哪里?为幼儿之后创作不同姿态的小鸭打下基础。在活动中,我们还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替代材料,比如卡纸、纽扣、豆子、羽毛、木片等,幼儿选择材料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

3.教师提问突出启发性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其意思是活动中提问每天都大量存在,是贯穿整个活动的,所以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的提问能力、所问问题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活动的展开,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提出问题,提问要有创意、有开发性,激励幼儿产生联想、展开想象、进行创造,让幼儿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多次对幼儿进行启发式的提问,鼓励幼儿大胆思考、自主探索。比如:

教师:他们在干什么?

幼儿:他们在跳舞。

教师:是呀,他们面对面跳着舞,真甜蜜呀?

教师:跳舞的时候他们的头朝向哪里的呢?

幼儿:面对面的。

教师:他们的眼睛呢?

幼儿:也是看着对方的。

四、活动背景,巧设趣味情境

构建绿色教育生态的几点做法 篇4

一、校长应着力于打造学校课程文化

校长应注重建立“学校课程改革开发奖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开发学校特色课程,大胆对国家课程实施分级、整合等校本化改革;注重不断丰富课程载体,组织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注重利用周边社会资源,以及校内特色实验室、专用室、研究室等物质基础建设,为构建多元课程提供有力支撑。我校通过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逐步形成了积极进取、大胆创新的课程改革氛围和文化。

二、校长应着力于设计课程图谱

我校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着力打造校本课程体系。在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上,我校围绕德育特色学校、艺体特色学校的创建,积极构建了《走进名人》《服饰礼仪》《国画》等10门限定性选修课程。为拓展学生学习视野,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性需求,我校开发了《日语》《理财与投资》《电器维修》《剪纸》等50门可自主选择的拓展型课程。为满足学生多层次的发展,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体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我校从师生以往提出的研究项目中,筛选了《化肥对土壤的影响》《动植物标本的制作》《高中生职业选择》《小车中的大物理》等50个研究项目,供学生选择研究。

三、校长应推进学校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研究

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是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育原则,提高教学针对性、有效性的必然趋势,也是对国家以及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及“高中教育要追求适应性、开放性、层次性、选择性”要求的积极回应。

我校本着“为了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引导教师从改革自己的日常教学入手,不断探究各学科分层实施的校本化三维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实施方法、配套练习和检测试题等。我们逐步建构了分阶段、分模块、分专题、分层次选择的学科学程,如对数学、物理等学科,设置了A级(会考级)水平考试学程、B级(高考级)水平考试学程、C级(荣誉课程)学科竞赛级学程;对语文、英语等学科进行模块与水平分级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教师在课程校本化实施与不同学程材料的编写中,提升了课程理念、教学理念,也提高了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四、校长应着力于构建绿色学业评价机制

传统的评价方法存在重智力、轻品格,重结论、轻过程,重理性、轻感觉,重主导、轻主体,重预设、轻生成等特征,在促进学生人格培养、身心健康、智能发展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对此,我校建立了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发展的《景秀高级中学课程学分和技能认定评价方案》。在学分考核方案中,我校设立了合格学分和奖励学分。合格学分直接与科目的课时总量挂钩,学期考核合格者取得所修课程的相应学分,学分按每学期每周学习1课时计为1学分来计算,对长周期研究性作业,按满16学时给1学分计算。在奖励学分方面,我校规定对课程学习中的前15%名的优秀者给予一定奖励分,对有研究成果获奖或竞赛得奖者,我校教导处可以根据学分制方案,对不同级别的获奖者给予不同的学分奖励。我校注重学生个性的形成和特长的发展,认为这是学校形成特色的根基所在。在对学生技能认定评价时,我校专门成立评审小组,对学生在演讲、乐器、表演、书画、声乐作品制作、动画设计,以及篮球、乒乓、羽毛球、跆拳道、象棋等项目中的表现,给予技能专项定级认定。学生课程学习情况、才艺等均作为学生毕业认定、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五、校长应着力于构建相关保障机制

第一,强化教师课程理念与通识通能培训。为提升教师的课程理念,强化教师的通识通能,我校邀请上海市特级校长、区级专家来校为教师开设“学校课程与文化建设”“课题研究基础”“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课例研究”“有效教学”等专题讲座。我校还组织了“教师第五项修炼”“给教师的101个忠告”“学生权利”“理想课堂构建”“如何开展学案研究”“如何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等专题研讨会。这一系列培训活动实现了教师理念更新,见识拓展,能力提升的目标。

第二,培育开发学校特色课程的师资队伍。为促进我校的特色课程开发,我们积极利用在我区教师进修学院专业培训的机会,建立特色人才导师带教机制,为学校培育了一支开发校本特色课程的师资队伍。例如,我校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滚灯艺术传人王正雄,在其指导下开发了大型滚灯操课程;聘请烙铁画专家刘晓同,在其指导下开发了烙铁画课程;聘请民间艺人严志刚等,在其指导下开设了国画课程;聘请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指导我校教师开设海洋资源开发课程。

与绿色同行 打造绿色生态校园 篇5

打造绿色生态校园

——贾寨中学创建聊城市级绿色学校自查报告

聊城市教育局、环保局:

我校从2012年10月,就根据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中央宣传部《关于环境教育行动纲领》的要求和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启动了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近几年来,学校在教育局、环保局的关怀和领导下,制定并严格实施了创建工作方案,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创建工作,近一年来,学校的创建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根据《聊城市绿色学校评估验收标准》,我校在市环保局与教育局的指导下,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查得分为97分。现将学校的创建工作和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明确指导思想,明确目标,积极开展学校的创建工作

1、指导思想

明确绿色学校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学校日常管理中贯彻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的学校。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主动参与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学校工作大局,以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改革、全面提高环境教育质量和努力打造人文化校园和绿色生态校园,扩张学校品牌优势、提高办学效益为核心,以“开放式办学、科学化管理”为主题,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促进高中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和绿色教育的典范。

2、工作目标

1)创建聊城市级绿色学校的总体工作目标

瞄准学校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到2014年办成教育思想理论有建树、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学生成材模式有新路的,综合办学实力居于茌平县前列;远期目标:到2020年,建成体现办学特色,能参与省级示范名校),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学校创建工作的分期目标

到2014年11月,完成聊城市级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自查,接受教育局与环保局的初查与验收,并对后期进行的评估验收中存在问题进行整改,2015年开始创建聊城市级绿色学校。

二、我校从2012年起就成立创建“绿色学校”领导机构与工作机构,2014年9月进一步充实调整,明确职责。

1、领导小组:

组 长: 韩德新

副组长:付振岗

张保生

成庆江

组 员:刘佳慧

贾继国

贾清国 郑殿虎

张国起

贾国超

马清喜

张守强(校家长委员会主任)

贾同生(西寨村书记)贾婉婷(学生会主席)

2、工作小组:

长:付振岗 组员构成:

办公室:时风滨 主要负责创建“绿色学校”的档案、宣传工作。

教务处:苗连军 主要负责环保教育课程的安排工作和教师环保教育工作

政教处:贾继国 主要负责制定创建绿色学校的方案、计划、制定有关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和开展各项环境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

教科室:张宝生 主要负责“绿色学校”创建、环境保护的科研课题工作,教师的环保知识培训工作

团 委:刘佳慧

主要负责开展校内外各种环境保护活动,校园环保、美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工作。

总务处:贾国川 主要负责学校绿化、美化工作及各种环保设备等硬件的配备工作。

家长代表:全体家长委员会成员

教师代表:郑殿虎

张国起

贾国超 全体班主任

学生代表:全体学生会成员

三、经过充分讨论制订创建方案工作思路与行动规划,提出了相应原则与创建要求

(一)创建原则

1、整体发展原则

学校在现有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不断保持和完善已有的环境教育工作,进一步推动学校在管理的各个领域,如行政管理、教务教学管理、思想道德管理、团队管理、后勤管理中,纳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中,应采用目前国际上正在积极推行和倡导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理念,即通过制定计划、采取措施、检查纠正和总结提高的管理模式,以及通过建立机构、组织培训、完善教学资源、建立档案、交流信息等环节,保证创建活动的顺利进行,科学而系统地推动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开展,使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与现有的管理体系相协调,并通过有效地持续不断的改进,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共同参与原则

在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中,学校不仅要制定出相应的计划、指标及实施方案,而且强调明确各自的职责,校长、中层领导、一般教职工及学生根据自己的职责,积极参与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推动创建活动的开展。同时鼓励家长、社区、有关专家、媒体、政府等相关机构及相关人员的有效参与。

3、循序渐进原则

绿色学校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保持并发展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中,特别是环境建设和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方面应依据本校的现实条件和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创建要求

1、认真学习,广泛宣传,增强“绿色观念”

(1)全体师生员工要认真学习环境知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绿色学校的内含和创建意义。

(2)加强环保知识培训,安排热心环境教育的老师分赴省内外学习,增强感性认识,提高理论水平。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教育作用,全力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创造力。(3)要充分发挥学校整体德育功能,利用班级黑板报、主题班会、国旗下的讲话等教育载体的广泛宣传和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观念”,提高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积极创建良好的环保文化氛围,增强师生环境意识,建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并用以影响家庭和其他社会成员,用于检举揭发破坏环境的行为,立志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5)积极倡导环保生活方式,引导师生在社区和个人生活中自觉注重环保实践,自觉遵守公民环保规范:a、节约资源,减少污染;b、绿色消费,环保选购;c、重复使用,多次利用;d、垃圾分类,循环回收;e、救助物种,保护自然。

2、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加强“绿色管理”

(1)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战略,切实加强“绿色管理”。

(2)成立绿色学校领导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学校为各类环境教育活动提供资金和物质、技术的支持和保障。各部门分工协作,认真负责。

(3)学校各项管理措施有力,要体现环境保护概念,降低污染,垃圾减量,节约和回收资源,节能等环保措施取得明显效果。学校努力绿化美化校园,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在实施方略上做到“三抓”:“抓教育明理、抓实践导星、抓特色创优”。

在工作环节上力求“三个结合”:与德育工作结合,与素质教育结合,与创文明学校结合。

在学校工作中保证“三个体现”:行政工作要有措施体现,学科教学要有内容体现,社会活动要有收获体现。

(4)创建愉悦和谐的教育氛围,师生互相信任、尊重,共同探究科学,形成民主、开放的“绿色管理”,鼓励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环境规划,鼓励改革,支持创新,追求发展,善于协调,集体决策。

2、构建立体网络,壮大“绿色队伍”

(1)转变观念,把原先只有生物、地理、美术、物理老师参与环境教育扩展到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电教等各学科老师都重视参与环境教育。

(2)积极发挥学生在创建活动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在校内成立学生环保小组,参与学校环境管理。

(3)在培养全体学生参与意识的同时,还要利用学生与家庭的密切关系,通过学生将环境意识带入家庭,培养家庭成员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形成全社会都参加保护环境的“绿色队伍”。

(4)积极与有关环保部门联系,充分利用社区力量,争取指导与支持。

3、加强渗透,深化“绿色教育”

(1)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及上级部门有关环境教育要求,对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做出具体安排,细化要求,一一落实。

(2)通过环境教育公开课、渗透环境教育教案评选、环保知识测试、环保社会调查、环保主体活动、环保实践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人事、技能,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养成可持续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全球意识、主人翁意识,以及对人类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热爱和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

5、认真组织,开展各项“绿色活动”

(1)组织观看环境教育的电影,开展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植树节、爱鸟周等纪念日全校性主题宣传活动。

(2)开展环保夏令营、环保征文等活动。

(3)、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的签名活动,各班确定承诺口号及宣传标语。

(4)、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的征文活动。

(5)开设环境教育公开课,开展渗透环境教育教案评选、环保知识测试、环保社会调查等活动

6、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绿色档案”

(1)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总结经验。

(2)做好绿色学校档案工作,长期积累,分类清楚,形式多样,文件完整。

四、根据计划全面开展创建活动

1、统一全校认识,形成集体意志

(1)通过全校大会、党派活动、群团活动、学术活动、专题研讨等形式,进一步宣传、学习、讨论,提高对创建市级绿色学校重要性和急迫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创建绿色学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明智选择;是加快学校发展,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是以改革、创新和发展为动力,促成学校以创建工作为契机,全面反思自身办学实践,总结出具有示范作用的新鲜经验的有效途径;绿色的灵魂是持续发展,绿色的内涵是人与人、人与自己、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的标志是人文化。要将创建市级绿色学校作为近期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深入人心,成为集体的意志和行动的共同准则。

(2)充分发挥好党委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党员和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始终保持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好教代会、工会等群团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作用,发挥好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保持学校团结、奋斗、进取的昂扬斗志和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主渠道和主线条作用,实现全体学生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争取学生及其家长理解、配合、支持、参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各项工作。

2、根据计划统一进程。

创建工作计划经行政会通过后,成为学校创建市级绿色学校的指南,在没有非常特殊的事件发生的情况下,任何部门和个人必须无条件地遵从。学校要根据工作方案制定操作性强的执行方案,规定各项任务的具体推进策略和措施,划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

各部门必须在学校的执行方案出台20个工作日内,编制部门落实执行方案的实施细则,明确各项任务目标完成的时限和措施,上报学校备案。

学校全程对各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定期统一核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并作为部门和部门负责人学期考核和考核的重要指标。

3、挖掘严中文化,建设人文校园

认真分析学校发展的新情况,反思创建工作的全过程,调整学校后续发展的具体举措和工作节奏;坚决将学校的中心工作转移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加强对教育教学和教改科研的管理和推进,重点是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优化教师业务考核评价办法;抓住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大力推进绿色生态校园和人文化校园建设,提升学校建设和发展品位。

(1)认真发掘贾寨中学办学的历史积淀,解读“进德修业”的校训,“务本求实,开拓创新”的贾中精神;加强对学校制度文化的梳理,编制;

(2)编制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整体规划和实施人文校园建设;

(3)建设学校的组织文化,提高管理运行效率;

(4)丰富学校的精神文化,纯正学校校风教风学风;

(5)各类管理渗透环境意识,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检查经常化。

4、推进课程建设,提升办学档次。加强渗透,深化“绿色教育”。

(1)教师理念更新,参与率高。学校利用教师论坛,周一教师集会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对学生指导到位,有实践周指导、社团指导、活动指导顾问等类型

(2)教育到位,列入课程与计划,学科渗透与日常经教育相结合起来,做到制度化、体系化、科学化、经常化。发挥校会、班会、广播站、橱窗等教育宣传阵地的作用,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宣传有关知识与理念。每学期各班召开一次相关主题班会,出一题黑板报并进行评比。广播站宣讲制度化经常化。业余党校开设专题讲座。

五、学校自查情况

(一)自查得分和结论

根据《聊城市绿色学校评估验收标准》,比照我校创建工作实际,项目指标11扣1分、13扣2分、20扣1分、自评最后得分为97分。自评结论为符合聊城市级绿色学校的评估验收标准。

(二)自评要点

1、学校加强对市级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中层干部和学科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为成员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在学校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规划和学校工作计划、学期工作计划中对环境教育都有明确的表述或具体的工作安排,学校以创建人文化校园和绿色生态校园等作为校园建设及学校其他工作的目标指向。学校制定并严格实施了《贾寨中学绿色学校创建方案》,配套制定和实施了环境教育的检查、督导制度,学年初有计划,学年末有总结。政教主任贾继国同志参加过聊城市组织的的专题教育培训。校内各班主任、及中层干部参加过有关培训。学校有计划地组织生物、地理、政治、语文等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就环境教育专题教育活动、学生环保社团活动等活动的开展进行学习研讨和教学研究。学校有包括环境教育在内的专题教育宣传橱窗,定期轮换宣传内容,学生处每学年配合地球日、植树节等活动至少安排各班举办环境教育专题黑板报。学校在宽敞、醒目的位置设置了激励师生努力工作、勤奋学习、珍惜时间等内涵的警示语,配合环境教育活动,阶段性地张贴或悬挂主题标语,学校干道旁、大楼上均布置有校训、办学理念、学校承诺等固定用语。学校在环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纪念日、植树节等环境节日以倡议书、国旗下的讲话、手抄小报、环保征文等形式开展了全校性的主题宣传活动。学校环境教育的资料较为齐全。学校购置有开展环境教育的报刊十余种,图书若干册和一批音像资料。

2、大力加强课内教育

学校制定和实施的《绿色学校创建方案》对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有明确的规定,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较好,政治、生物、化学、地理等学科做到了学年有1—2次环境教育研究课。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贴切、自然,教育效果好,普遍受到学生喜欢。各科试题中有环境保护的内容。以“贾中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环保协会”等社团为骨干的团队活动中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充分。每学年各班至少有环境教育主题班会。生物、地理、化学等学科教研组、教师均开设有环境教育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生物、地理、化学等学科教研组及其教师所开选修课的教学计划、讲义或教案详实。

3、形式多样地开展课外环境教育活动

学校有“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环保协会”等学生社团,并开展综合教育教育实践周活动,均配备有适量的指导教师,常年有计划地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学校近三年来坚持实施“学生会管理与综合教育实践周管理校园”办法,全校师生参与了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活动。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环保协会”利用假期积极主动开展环保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宣传活动。学生通过环保手抄小报、环境征文、环保黑板报、海报等形式参与环境教育活动的普及率90%以上。

业余党校学员每学期三次开展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节活动;成立环保协会,评比环保小卫士;举行“绿色与我同行”专题征文比赛、海报评比;全校各班均参与爱心纸工程,设立旧电池回收桶,回收率较高。

4、不断加强校园建设

本校为新建设的学校,园林化设计,学校可绿化地段均得到了绿化,绿色生态校园初步建成,学校有植物几百种,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初步开发出吻合学校课程理念的校本教材。学校校园绿化率不断提高,校园的净化、美化不断加强,高标准的教学楼窗明几净,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控制措施,所有设施均符合环保要求。

(1)每年绿化费2万多元,添置了各种花草树木,还有其他各类设施及活动经费投入,大大超过相关指标。

(2)校园环境优美,园林化设计,富有人文气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化率达51%,有风景点。校园有各类警示牌,石头文化初具规模,三室文化(教室、寝室、办公室)制度化。

5、环境教育成果显著

学校对教师有系统的环境教育内容及相应的配套措施,教师的问卷测试合格率应该达到100%。学校长年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学生环保知识教全面,环保意识强,环保行动坚决,学生问卷测试合格率应该达到100%。学校师生环保意识强,行为习惯好,学校是无烟学校,公共场所无吸烟现象,校园整洁,学生无乱丢、乱吐、乱写、乱画等不良行为。师生消费观念科学合理,学校对食堂、小店等供应场所的食品包装、用具、用品均有明确的环保要求,学校实行严格的门岗制度,严禁师生将严重污染环境、不易降解和能耗高的商品带入学校。学校师生环保参与意识强,通过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环保宣传活动、家长会议等形式对社区、家庭改善环境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校有近几年师生创作的环保小论文、获奖环保手抄小报、教学论文、摄影作品、绘画作品等。

(三)扣分及原因分析

从绿色建筑走向绿色生态城区 篇6

紧凑、低碳、经济、和谐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基本准则

紧凑,即建设用地功能混合、适度的高密度,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市民的通勤距离,规定严格的城市用地扩展边界等。

低碳,即城市规划和设计尊重自然,提倡公交优先、方便自行车或步行出行,推行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为目的的绿色建筑等。

经济,即提高经济活力与创新意识,生态城市必须发展经济可行的生态技术,降低发展的成本,实现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

和谐,即以人为本、安居乐业,建立宜居、健康城市,扩大社会包容性与公平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承。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状况

从全国来看,我们建设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积极性较高,对于城市发展转型,国家、各地政府乃至老百姓都非常重视。在全国生态城市的建设热潮中,已有200多个城市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建设指标。

生态城市建设可分为三类:既有城市生态化更新;新建生态新城新区;灾后重建改造型生态城镇。

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和积累,我们已经有了如下的一些进展:

一是逐步完善生态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例如天津中新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等都已编制了总体规划、绿色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以及全覆盖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二是因地制宜创新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不同的城市都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三是试点推广生态低碳技术。例如深圳坪山和光明新区开始探索推进低冲击开发建设模式,天津、无锡新城开始引入地源热泵技术提高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比例。

四是出台有关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政策和法规。无锡市就颁布了国内第一例生态城地方性法规,其他地方政府也针对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转型、环保、低碳节能新技术应用等制定了相关鼓励政策。

五是探索生态城规划管理的方法和机制。

国家支持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举措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积极和各地政府、企业等共同推动生态低碳城市的建设。

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工。

由城乡规划司牵头,对低碳生态试点城镇和绿色生态示范城区进行规划建设审查及批复工作;由城市建设司牵头,以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按照低碳、生态、绿色模式,加快城区环境改造,开展节水型城市、绿色交通城市、“无车日”等活动;由建筑节能和科技司牵头,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绿色、超低能耗建筑等的实施。

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财政部联合起来,对各地建设低碳生态城市进行一些财政上的转移支付和补贴。

对太阳能光电在建筑中的应用每瓦补助10-15元;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国家财政将给予每个示范城市5000-8000万元的资金补助;北方地区建筑总面积仅占全国城镇建筑总量的10%,但是能耗却占全国建筑能耗的40%,国家财政对严寒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补贴55元/m2;推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与监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

三、关于绿色建筑,除了给予财政、政策支持外,提出了一些硬性目标、要求和指标。

2014年起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2015年起直辖市和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海南等省新建房地产项目的50%以上达到绿色建筑标准;2016年起城镇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十二五”期间实施北方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4亿平方米,高耗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千万平方米,在夏热冬冷(冬暖)地区进行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试点5千万平方米;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5亿平方米。

对超过节能标准的低能耗建筑以及二星以上绿色建筑给予财政资金奖励;引导以绿色建筑为主体的生态城区建设发展;奖励资金向公益性建筑倾斜。

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设想

生态文明的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生态环境、气候变化、人居的保护与完善;二是在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对经济的促进;三是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的制度。

首先,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既有城市的生态化更新。通过城市规划引导建筑、交通和循环系统的改造,优化产业结构,有组织、有系统地引导城市实现发展转型。

其次,加大生态城规划建设的技术和政策支持。发展紧凑型城市,以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重点,引导混合用地;新增城市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构筑多样性的交通体系和可步行城市;推广低冲击式的城市开发模式,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城市融入当地生态系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风貌;全面推行绿色建筑。

再次,改革创新生态城市体制机制建设。精简机构,建立效能型政府,创造适合绿色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软件”建设,建设服务性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培养市民的生态环保和节能意识;加强科技创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发展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降低发展成本。

第四,规范生态城市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数量。印发《低碳生态城试点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增加生态新城新区试点;继续对生态新城新区试点进行考核。

最后,推广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在生态新城选址上,要重视生态新城新区与中心城市发展协调互动的关系;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尤其在设计与施工中采用新的低碳生态技术和方法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抓紧完善生态城市数据监测,使管理工作中方便统计、能够考核;逐步建立包括强制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在内的统一标准体系,使城市的建设目标、重点内容、评价标准等达成一致。

绿色建筑走向绿色生态城区

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把人居环境建设、社区建设、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出行方式等与绿色生态理念有机融合,通过绿色建筑单体向绿色生态城区尺度推进,实现低碳生态城市质的飞跃。

绿色教育生态 篇7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教学,教学理念,生态学

生态学 (Ecology) , 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 (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 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

教育生态学作为一门教育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体育教学生态化作为其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相对滞后, 仅仅是教育生态学基础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基本应用, 关于体育教学生态化的内生性理论创新不足[2]。体育教学活动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其内在系统中, 存在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同学之间的关联, 在其外在环境中, 还存在着教师、学生与教学环境的交流。随着以人为本、生态化教育理念的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非生态化样态, 因此, 以“绿色”的眼光, 从生态化的视角, 来审视高校体育教学势在必行。

1 体育教学生态化释义

体育教学生态化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视角, 运用系统论、协同学、突变论、耗散结构论、均衡理论来审视体育教学, 尝试研究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来推动体育教学的良性发展[3]。高校体育教学的生态化系统是体育教学系统的最后环节, 关系着大学生毕业后体育生活的生态化发展, 尤其显得重要。由于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特征, 其教学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信息的交流更为复杂, 取得教学效果的主观性更为突出。教师和学生是体育教学生态学系统的核心要素,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表现在言语、表情、信念、肢体动作上交流, 是教师的个人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价值观的外露, 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教学生态系统的外在条件, 受到校园文化、社会政治等宏观环境的影响, 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思想、价值取向、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具有引导作用。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教学生态系统基础保障要素, 良好的体育教学条件不仅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而且是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载体。

2 高校体育教学的非生态化现象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一线体育教学, 发展高校体育的生态化缺失严重, 高校的非生态化现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教学理念的陈旧

教育生态学认为, 在一定的相对稳定的条件下, 教育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和协调发展的可持续过程中, 教学过程的进化和发展需要不断打破平衡, 获得新的信息沟通, 获得系统的内生性发展[4]。在体育教学生态化系统中, 教师通过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 经过学生的内化, 形成学生的体育知识储备。如果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墨守成规, 面对新时期的大学生, 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当代大学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育理念存在脱节现象。当下高校的体育教学形式仍以运动项目技术教学为基础, 教学内容以运动技能学习为主, 班级设置仍以运动项目为区分, 面对不同的学生, 以统一化的技术标准要求学生学习和考核。而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以体育技能为手段, 教授体育健身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枯燥的技术教学内容势必凸现了体育的技术化, 学生容易成为运动技术的附庸, 体育教学成了为运动技术的教学。学生的主观性让位了运动技术教学的确定性, 这样一来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兴趣等都被运动技术教学排斥到了体育教学的生态系统以外, 将学生的心灵沟通、灵感、人文精神、创造性脱离了活生生的生态化课堂。

2.2 学生体育意识的缺失

教育生态学认为, 教学过程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要素的协调变化, 这是教学生态化的协变性。在高校体育教学生态化系统中, 这种协变性表现为学生和老师等要素之间的协同变化[5]。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形成了生态性的课堂氛围, 当教师情绪饱满、热情高涨, 表达出了真切而高尚的师德, 教学组织良好, 势必带动大家积极参与, 被良好的生态环境所感染。如果学生情绪低落, 出勤率不高, 必然会使师生之间产生非平衡状态, 破坏体育教学的生态性, 进而影响体育教学过程的生态化发展。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 使学生忽视了体育对发展身体的重要性。体育课堂教学必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级升学考试中, 体育作为必考科目, 迫于升学的压力, 在体育课堂上, 学生不厌其烦地进行测试项目的练习, 体育教学成了升学的手段, 中学生并未从体育当中得到发展内心的快乐, 更多的是升学的压力和恐惧;由于高考的导向作用, 高中期间的体育教学生态系统严重缺失, 体育教学环节或被挤占或取消, 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 终身体育的习惯尚未形成, 大学阶段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表现出忽视、消极、厌烦、抵触等情绪, 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

2.3 校园体育文化的滞后

高校体育教学是一个相对微观的生态系统, 其内部的各个要素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很大, 其中影响较为直接、深刻的因素是校园体育文化。由于高校受传统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高校较重视科技文化、技能教育文化等工作, 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在教师方面:高校体育教师的高级职称比例较低, 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时而存在, 科研项目得不到科研部分的审批;在学时方面:体育教学学时, 受到教务部门的削减, 达不到国家标准, 在课外活动方面: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 国家学生体质达标数据虚假等现象时有发生。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教学生态化的背景和基础, 滞后的校园体育文化压抑了学生的生命活力、忽视了学生的自由天性, 进而无法彰显“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本真。体育教师、学生和体育课堂与校园体育文化已经出现了非平衡、反生态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以生命教育和生本教育为核心的生态体育教学改革。

3 高校体育“绿色”教学理念解读

3.1“绿色”教学理念注重更新教学理念——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生态化体育教学价值观追求个体生命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仍是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达到终身践行体育, 促进体质发展的目的。因此, 生态化高校体育教学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育实践的可持续性这一价值追求上, 因此,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要以学生的生命存在为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以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为最终目标, 打破以运动技术教学为核心的思维范式, 回归更为个性化的人文关怀, 尊重每个同学在心理、生理、行为等方面的个性差异, 从社会认知、个人情感、态度、行为、学习动机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立体多维度考量, 发现每个学生在体育方面的闪光点, 用欣赏和鼓励的眼光, 评价每一个同学在自身基础上提高, 使学生切实认识到体育在自己生命中的价值存在和终身意义, 培养起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原动力。当通过高校体育教学, 促进学生对终身体育的深刻认识, 学生能够把体育作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坚持下来, 高校体育教学的意义毋庸置疑。

3.2“绿色”教学理念注重教学重新设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高校体育教师和学生体育生态化教学过程的两大主体, 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了教学生态化的共生性, 在平等、宽容、自由、友善的情境下, 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会趋向协同和本真, 学生不会在担心、恐惧、闭塞的心理压力下, 去别动接受教学的知识和技能, 而是积极地去尝试, 和教师达成一种自由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这种交往和对话不是简单的说教、指导和答疑, 是师生以教学活动为背景, 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的前提下, 在教学活动的交往和对话中获得身心的解放和自我的成长的过程, 这个情景充分发挥了高校体育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

3.3“绿色”教学理念注重塑造体育文化——营造体育锻炼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对体育教学生态化建设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体育精神文化, 是体育教学生态化的内核, 引领者体育教学效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高校应深刻挖掘体育对人的价值和意义, 积极传播健康、积极、拼搏、奋进的体育精神, 通过校园广播、网站等多种形式宣传学校典型体育事迹, 内化体育的价值和意义。同时, 应规范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促进课外体育锻炼和课堂教学的无缝连接, 落实阳光体育活动长效机制, 从制度上保证学生能过每天锻炼一小时。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71787.htm.

[2]陆光华.绿色生活与未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3]姜志明, 王涛.当代中国大学体育教学生态化的缺失与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1 (1) :84-87.

[4]吴明深.论体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学刊, 2004 (3) :22-24.

[5]张宝平.论生态化体育课堂的创建[J].体育科技, 2012 (6) :4-6.

绿色教育生态 篇8

城镇化是当今世界的一项巨大社会工程,对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未来几十年内,我国城镇化和城乡建设将持续高速发展,并将形成世界历史上空前的人口、资源、技术、财富及服务的大规模集约。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中,生态规划、生态建设、生态修复及生态恢复问题,绿色建筑问题,以及城乡发展中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问题,成为中国进入21世纪所凸现出来的社会发展热点和难点问题。

根据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需求,清华大学以建筑学院师生为主,于2008年8月筹建成立了城乡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为建筑学院副院长尹稚教授,实验室副主任为毛其智教授、朱颖心教授;并聘请了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学术委员会成员主要由与本实验室方向领域密切相关的校内外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知名专家教授组成。

本重点实验室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建筑学、规划学、景观学、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融贯交叉,考虑所依托学科点的工作基础和优势,确立以下五个研究方向:

(1)人居环境协调机理和功能系统模型;

(2)城乡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关键技术;

(3)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模拟、评价和保障技术;

(4)地区生态诊断与生态修复技术;

(5)绿色建筑设计及评价理论。

其中,方向(1)为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宏观生态城乡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方向(2)为城乡规划生态技术应用基础研究,方向(3)为面向城市、区域与建筑模拟的多尺度应用研究,方向(4)为针对中国城乡生态建筑中的特殊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方向(5)为针对建筑单体设计的理论研究。整体设计综合考虑了人居环境科学在城市和建筑尺度上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综合(图1)。

实验室结构如图2所示。

2 主要研究内容

2.1 人居环境协调机理和功能系统模型的建立

研究城镇化问题表象背后的五大关键子系统(环境、能源、交通、社会、经济)的内部、外部演化规律,搭建数学模型,研究辨析解法;综合应用网络动态平衡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原胞自动机理论和多智体(multiagent)等人工技术,构建城镇化人居环境功能系统的巨型计算实验平台;使用边际效用理论、熵增理论和情境预测方法,研究支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关键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机制,并使用协同论来研究人居环境支撑系统调控问题。

研究城市演化过程的动力学建模与承载能力分析、和谐人居环境的基本要素与基本指标的构造、城市经济功能的升级和创新机制研究等问题;研究基础设施的经济空间结构研究、基础设施的经济规模研究、基础设施的效率评价模型和研究和谐人居环境中的交通、环境、能源协调发展的经济机制研究等问题;对于城市发展支撑系统经济分析平台,研究城市演化的动态仿真环境和基础设施经济评价平台等问题。

结合京津冀、珠三角等典型城镇密集区宏观大尺度人居环境建设实践,宜居社区(基本单元)微观中小尺度环境建设实践,有关综合交通导向下的区域空间发展,协调机制建立,面向交通均衡发展战略的城市地区发展模式,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形成,城市地区生态支撑机制及情景分析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加以校核和验证。

2.2 城乡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关键技术

通过与城乡规划结合的生态规划的科学体系、方法与技术集成实践,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平台,在生态规划的指标体系的控制下,进行城乡生态规划的分析、编制、落实与应用,指导城乡法定规划的编制及城乡生态建设。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两方面。

首先,研究与不同层级城乡法定规划结合的城乡生态规划方法和关键技术,包括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城市设计)的城市生态规划关键技术研究。

其次,研究与城乡专项规划结合的城乡生态规划方法和关键技术,包括研究针对城乡生态系统安全及生态资源优化配置的城乡生态专项规划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以及修正现有主要城乡专项规划的生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3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模拟、评价和保障技术

集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3S技术及VR(虚拟现实技术)等研究理论和分析技术,搭建可综合反映空间信息、生态系统类型、不同连通度条件下生境斑块及其空间组合生态效应的城市生态系统情景系统分析模型,分析预测不同城市发展模式、发展强度对城市发展、人居环境改善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影响;依据城市生态规划中基于生态系统存在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及其它相关的各项生态分析,挖掘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量化因素,开发城市生态功能分区及生态等级分区模拟优化技术。

将遥感技术的亮温反演、归一化植被指数分析与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CFD技术)、声光热环境和能耗模拟等技术相结合,搭建从城市规模到建筑尺度的多尺度集成化模拟平台,综合城镇规划数据、气象数据实现从城市尺度、城区尺度、小区级尺度到建筑物尺度,从城市气候、室内外声光热分布情况和舒适度指标等的模拟;通过计算实验,研究城市布局、景观园林设计优化、建筑密度、城市的空间发展对都市热岛效应、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在这一模型的指导下,对典型城市空间、人居环境改善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进行量化研究。

研究从建筑规划到单体设计的绿色建筑全过程建设模拟辅助优化技术,包括规划阶段的日照、采光、噪声、室内外热环境、建筑能耗,系统能耗,室内空气品质模拟等;发展绿色建筑检测、评价和保障技术,包括建筑完成和运行阶段的日照、采光、噪声、室内外热环境、建筑能耗,系统能耗,室内空气品质的检测、评价和改善技术。

2.4 地区生态诊断与生态修复技术

针对建成区的旧居住区、旧工业区,周边市政基础设施,以及河道、湿地、绿地等受损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研究城市生态诊断、修复机理,研究生态工程技术的评估、集成、优化和管理方法;研究开发优化城市社区微生态系统的共性生态集成技术,完成从单体修复到建筑、景观、市政的系统修复;遴选和集成有利于生态系统、景观环境保护的关键集成技术,为强化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开发城区旧工业区的产业转型与生态系统修复技术,通过生态修复集成技术应用,导入新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旅游活动设施,完成城市沉淀工业资产的再开发和循环利用,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对典型城市的文化建筑和文化遗产进行诊断、性能监测和研究分析,建立典型城市文化遗产资源的数据库的基本结构,研究典型城市的文化遗产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采用AHP方法对文化遗产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和整体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文化遗产对城市发展、进化过程中干涉模式;针对市政基础设施和既有建筑,开展能源系统(燃气、电力、热力等)和建筑节能诊断技术的研究和示范。

2.5 绿色建筑设计及评价理论研究

开展基于中国北方寒冷地区及长江流域夏热冬冷气候特征的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和实施方法研究,新型绿色建筑构造体系、节点详图研究,乡土绿色建筑和现代绿色建筑地域性特征研究;开展基于被动式策略、非均质围护结构性能化设计研究;开展中庭垂直和水平分区自然通风、地下埋管通风、遮阳构件功能化设计研究。

研究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权重因子研究,绿色建筑评价指标相互影响因素研究。

3 工作成果

实验室成立以来,承担北京市科技项目20余项,国家科技部项目4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项目30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58项,其他部委项目50余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3项,协会及学会课题5项。

实验室成立以来,获得省部级奖、学会协会奖、行业奖和国际类奖项等约70项,其中获得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发表国际期刊论文223篇,其中SCI检索论文51篇、SSCI1篇、AHCI2篇,国内期刊论文748篇,会议论文200余篇。2010年出版了《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杂志,在国内外产生良好影响。

实验室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一种特色突出的技术体系,即在“规划和建筑”的平台上集合各研究机构相关学科、专业的技术优势,组成优势技术团队,针对各个不同的项目进行建筑、规划、生态、能源、环境、景观、交通等多学科集成攻关,深入进行专题研究。曾先后主持及参与了国家重大规划、设计项目。包括: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曹妃甸国际生态城起步区城市设计

◆北京市海淀北部新区生态规划及城市设计

◆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能源规划

◆天津中新生态城能源基础设施规划

◆通州中心城核心区城市设计

◆清华科技园照明规划设计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夜景照明规划设计

◆宁波市科技园区核心区城市设计

◆北京房山十渡镇八渡村农业生态示范园规划及绿色民居设计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能源规划研究

◆北京四季青文化绿谷生态环保技术方案

近些年来,随着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要求的提高,绿色建筑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清华规划院一直紧密的关注绿色建筑的发展情况,不断做出努力与创新,并集中优势人才在2008年成立城市建筑环境与能源研究所,从事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规划院近年来承担的项目中,与绿色建筑规划及设计关联较为紧密的项目包括:

◆东莞生态园办公楼绿色建筑设计

◆广州白云万达广场绿色建筑设计

◆苏州月亮湾商业项目绿色建筑设计

◆北京北汽研发基地绿色建筑设计

◆南京鼓楼软件园区绿色低碳规划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产业园生态规划

◆苏州-南通科技产业园生态规划

◆北京通州商务园区能源方案规划

◆江苏省武进低碳示范园区启动区低碳规划

◆武汉东湖华侨城项目绿色建筑技术咨询

◆武汉东湖中央文化旅游区绿色建筑规划及能源规划。

近年来与生态规划、绿色建筑方面的获奖情况包括:

◆山东省建设技术创新奖一等奖(2010年)

◆深圳市第十四届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10年)

◆青海玉树援建工作突出贡献奖(2010年)

◆北京市奥运工程优秀规划设计奖(2009年)

◆北京市奥运工程绿荫奖一等奖(2009年)

◆汶川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8年)

北京市奥运工程规划勘察设计与测绘行业先进集体奖、综合成果奖(2008年)

◆济南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08年)

◆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2007年)

◆北京市第十三届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2007年)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6年)

4 展望

绿色生态机床和绿色制造 篇9

机床是制造机器的工作母机, 将毛坯转化成零件, 在使用过程中不仅消耗能源, 还会产生固体、液体和气体废弃物, 对工作环境和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污染。近年来, 如何减少对环境冲击的绿色生态机床和绿色制造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什么是绿色生态机床呢?绿色生态机床的愿景是:

(1) 机床主要零部件由再生材料制造。

(2) 机床的重量和体积减少50%以上。

(3) 通过减轻移动部件质量、降低空运转功率等措施使功率消耗减少30%~40%。

(4) 使用过程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减少50%~60%, 保证基本没有污染的工作环境。

(5) 机床报废后的材料100%可回收。

绿色生态机床的新结构和新材料

据统计, 机床使用过程中用于切除金属的功率只占25%左右, 各种损耗和辅助装置占去大部分。

绿色生态机床的第一个措施是通过大幅度降低移动部件质量和减少所需功率来构建具有生态效益的机床 (Eco-efficient Machine) 。绿色生态机床提出一种全新理念:减少机床的重量, 节省材料;同时降低机床使用时的能源消耗。

传统的机床设计理念是“只有足够的刚度才能保证加工精度, 提高刚度就必须增加机床重量”。因此, 现有机床重量的80%用于“保证”机床的刚度, 而只有20%用于满足机床运动学的需要。因此机床结构优化的空间很大。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是通过采用新结构和新材料两个方面, 如图1所示。

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六杆并联运动机床, 由于其运动部件质量轻、结构简单等优点, 一直受到机床研究者的重视, 10多年来不断进行探索, 推出许多变型结构和方案。尽管加工精度和机床刚度还存在一定问题, 但在某些领域已经获得成功应用。例如, Index公司生产的V100倒置式车床就是采用三杆并联机构来实现主轴部件的运动, 如图2示。

箱中箱结构是近年来机床结构配置的重要发展趋势。它的特点是采用框架式箱形结构, 将一个移动部件嵌入另一个部件的框架箱中, 达到提高刚度, 减轻重量的目的。森精机一台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的箱中箱结构如图3所示。

新材料是机床结构轻量化的重要研究方向, 包括碳素纤维、陶瓷和复合材料。目前已经得到实际应用的是树脂混凝土 (或称矿物铸造、人造花岗石) , 它与传统铸铁构件相比, 具有阻尼系数大、抗振性强、热稳定性好等一系列优点。

德国Zimmermann公司的FZ100型加工中心的两侧基座采用焊接结构, 中间浇注树脂混凝土, 提高了机床的动态性能和热稳定性。横梁和主轴滑座的结构经过优化, 使移动部件的质量减轻, 降低驱动功率, 其外观如图4示。

德国EEW公司的加工风电叶片、飞机、汽车、船舶大型模型用的高速五轴加工中心采用碳纤维管的桁架桥式横梁, 大幅度降低了运动部件的质量, 如图5所示。

加工过程的绿色化

在切削加工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切削液 (冷却润滑液) 。切削液的采购、存贮、使用和废弃处置需要专门的技术和物流系统, 费用很高, 大约占加工成本10%~15%。

切削液的使用与处置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甚至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随着对环保的重视, 处置切削液的维护成本和废弃费用不断上升。例如, 通用汽车公司的切削液循环系统就是一个复杂昂贵而又不增值的系统, 如图6所示。

据统计, 汽车零件加工花费在切削液的总费用大约是刀具费用的三倍, 采用微量润滑 (MQL) 或干切削, 正作为节省成本和节能减排的措施替代高成本、高污染和有害健康的湿切削过程。

干切削是不使用润滑介质而仅借助压缩空气冷却的加工过程, 其优点是:

(1) 省去切削液系统的费用, 降低加工成本。

(2) 符合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的要求。

(3) 有时还可以延长刀具寿命。

干切削的缺点是:

(1) 由于没有冷却, 工件尺寸精度较难控制。

(2) 加工时产生的金属尘埃也难以控制。

(3) 应用领域有一定限制, 例如加工不锈钢非常困难。

微量润滑 (Minimized Quantity Lubrication) 是采用压缩空气和润滑剂混合后的气雾, 润滑剂的消耗小于50m L/h。M Q L的适用范围较广, 可用于多种加工工艺, 但需要专门的装置提供气雾或低温空气 (冷风) , 以及专门的润滑剂。气雾可以从外部供给, 也可以从主轴和刀具内部供给, 以达到最佳的效果。主轴内部供给气雾的系统如图7所示。

通用汽车公司采用的MQL与湿切削加工的比较见表1。

M Q L是保护环境、降低成本和提高加工精度的绿色制造全面解决方案。尽管M Q L切削油品的单价高于一般水基切削液, 但由于系统简单、维护费用低, 采用M Q L的润滑冷却总费用将降低到传统切削液的40%, 如图8所示。

采用M Q L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加工效率。以φ6m m长钻头加工100m m深的孔为例, 采用通过刀具内部供给MQL, 无需退出钻头排屑, 比采用传统切削液加工的效率提高10倍以上, 见表2。

M Q L有助于提高加工精度。以采用φ7.1m m扩孔钻加工A2017P钢件上深15m m的孔为例, 在主轴转速4483r/min、进给448mm/min的切削条件下, 加工1800个孔的精度比较, 比采用传统切削液加工有显著提高, 如图9所示。

M Q L还有助于延长刀具的使用寿命。以采用φ6.8m m钻头加工S50C钢件上20mm的孔为例, 在主轴转速5600r/min、进给1100mm/min的切削条件下, 可以加工10 000个孔, 是采用传统切削液加工数量的3.8倍。

绿色生态机床的案例

近年来, 机床制造商在推出新产品时开始加入绿色生态特征, 现通过以下案例加以说明。

1.森精机NMV8000立式加工中心

森精机N M V8000立式加工中心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 内部结构配置如图10所示。

NMV8000加工中心绿色化的主要特征如下:

(1) 采用移动立柱、移动横梁的箱中箱结构, 移动部件质量轻, 减少驱动功率。

(2) 工作台采用台中台直接驱动方式, 提高了传动效率。

(3) 排屑路径通畅, 热移除迅速。

2.瑞士Studer公司S242车磨复合加工机床

瑞士Studer公司推出硬车削和磨削复合的机床, 可配置左右、正斜砂轮架和转塔刀架, 共有15种配置方案, 其中之一如图11所示。

S242车磨复合加工机床绿色化的特征如下:

(1) 床身采用Granitan S103人造花岗石。

(2) 硬车时干切削, 不使用切削液。

(3) 采用斜床身, 排屑路径通畅, 切屑不与床身直接接触, 保持机床的热稳定性。

3.EMAG Koepfer 300卧式九轴数控滚齿机

EMAG Koepfer 300卧式九轴数控滚齿机适用于加工中等尺寸的圆柱直齿和斜齿齿轮, 机床的配置和工作区域如图12所示。

X、Y、Z轴分别为径向、切向和轴向移动, A、B、C轴分别为滚刀头架偏转、滚刀和工件旋转, Q轴是辅助工具控制, W轴是尾架移动, V轴为装料器控制。

4.Koepfer 300卧式滚齿机

Koepfer 300卧式滚齿机绿色化的特征如下:

(1) 床身采用树脂混凝土 (人造花岗石) , 封闭箱形结构, 保证动静态的刚度和热稳定性。

(2) 工件和滚刀皆采用直接驱动, 没有机械传动链, 可提高传动精度和效率。

(3) 采用干加工和微量润滑 (MQL) 。

(4) 采用斜床身结构, 热移除迅速。

5.DS-Technology公司的Ecospeed F TH型加工中心

DS-Technology公司的Ecospeed F TH型加工中心用于加工飞机结构件。它的绿色化的主要特征是:

(1) 三杆并联机构的主轴头。

(2) 焊接结构的箱中箱主轴滑座和立柱。

(3) 干切削和MQL。

(4) 排屑路径通畅, 热移除迅速。

Ecospeed F TH是典型的轻量化结构机床, 其配置如图13所示。

结语

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不仅是机床性能的提高, 机床的绿色化日益受到重视。绿色化和提高性能是不矛盾的, 是共存的, 集成为下一代高性能机床。

绿色生态机床的愿景是:轻量化, 低能耗, 使用时固体、液体和气体废弃物排放低;采用回收材料制造以及报废后可回收。

机床绿色化的主要途径是:采用新结构和新材料, 减轻移动部件质量, 达到节能;采用干切削和M Q L实现减排, 注意排屑路径通畅, 热移除迅速, 保证不由于采用干切削和MQL而造成机床热变形, 影响加工精度。

绿色教育生态 篇10

绿色建筑是可持续的。

但是绿色, 不仅仅是概念的表面或者技术层面的。建筑作为我们人类活动的一个有生命的载体, 可持续就应该从我们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来整体考虑, 生物学的知识让我们知道“平衡”是生态系统可持续的关键。建筑无法脱离这个系统而独立存在, 因此建筑存在于这个生态系统内, 和整个系统是和谐、统一且“平衡”的, 也就是它的存在不能造成系统的失衡。这样建筑才能可持续, 也才可能是绿色的。

每个建筑都具有特定的功能, 又承载着不同的人类活动。同时, 建筑的生产会消耗材料, 建筑的使用会消耗能源, 建筑的存在会影响环境……互相之间都会产生各种关系和相互影响, 应此, 各种关系有机地构成了建筑系统。那么, 建筑是否也可以当作个小生态系统看待?如果建筑自身需要可持续, 内部本身也应具有某种“平衡”, 从而达到一种和谐。而绿色建筑就意味着具有着内部和谐关系的建筑。

那么, 这种和谐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绿色建筑首先是低能耗的, 建设时耗费的材料最少, 使用时消耗的能源最少, 在他的生命周期内所消耗的能量应是最低限度的, 对资源的消耗最低的;绿色建筑有很强的适宜性, 它的存在是有具体条件的, 不同的气候有着不同的建筑特征;不同生活, 不同的人文, 建筑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这个也是绿色建筑的特殊性。

而绿色建筑如果看作是一个小生态系统时, 它是可循环的, 它有消耗又有产出;它产生的废物可以有效地进入自身的循环。

同时绿色建筑存在是自然的, 与自然是协调的, 和整个生态系统是统一的, 是其中的一部分, 因此, 绿色建筑对环境影响是非常小的。

上一篇:时间去哪了下一篇:个体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