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手外科

2024-05-15

显微手外科(精选十篇)

显微手外科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本院显微手外科收治的40例手部伤患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3例, 女17例;年龄14~69岁, 平均 (43.2±11.9) 岁;27例手部严重损伤、12例断指、1例断碗;科室运用“人性化服务”理念于护理管理之中后, 选取2012年本院收治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22例, 女18例;年龄15~70岁, 平均 (42.9±10.9) 岁;27例手部严重损伤、12例断指、1例断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于患者就诊时给予常规急症救护, 行显微手外科手术, 住院期间遵照常规护理路径, 据医嘱、患者基本情况给予常规护理。 (1) 监护:利用肉眼观察、血流监测仪等设备, 对患者术后患处血流、组织、肌肉情况进行监护, 所有仪器操作均严格按照仪器使用标准、适应证进行; (2) 药物护理:用药包括全身扩血管药物如妥拉苏林 (术后肌肉注射25 mg, 1次/6 h) 、局部扩血管药物如硫酸镁、抗凝药物如肝素等, 严格掌握适应证, 遵照医嘱使用, 标准操作, 合理用药;预防感染, 术后可用大庆霉素冲洗创面, 术后给予抗生素[2]; (3) 常规处理, 以积极的手段预防吻合血管的组织移植后并发症, 严密观察患者情况, 及时处理; (1) 一般措施护理, 包括复温移植组织, 术后立即给予温热生理盐水热敷患处, 于病房给予保温热水袋或电热毯, 维持室内温度;严禁吸烟、控制室温;合理安排患肢, 减少触动压迫; (2) 监控患者全身情况及移植组织血流变化, 针对伤情较重如断肢再植者, 年老体弱者加强监护, 严密监控血液、体温、脉搏等, 配合吸氧、输血、静脉滴注等方法及时处理; (3) 特别注意尿量改变, 观察是否出现肾衰竭症状; (4) 严密观察患者神志[3]。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 以“人性化服务”理念指导护理管理, 对护理人员给予对应的培训, 确立“人性化服务”理念。具体措施包括: (1) 加强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职业技能、职业态度、抗压能力、道德水平等, 促使其严格执行护理路径, 标准操作, 树立严谨、认真、负责、细致的工作态度, 言语得体、仪态大方; (2) 行“以人文本”管理:以患者为核心制定个性化服务, 以护理人员为核心, 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量才适用, 构建积极向上、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3]; (3) 人性化服务内容: (1) 加强基础护理:于患者术后加强监护, 提供优质的基础护理, 如提高对病房温度的监控标准, 积极维护空调、暖气等供暖设备; (2) 提供心理支持:创造温馨、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 积极疏导患者不良情绪, 以促其配合医嘱, 如配合合理安排患肢、减少触碰, 可有效抑制并发; (3) 提供个性化服务:尽力满足患者合理需求, 部分患者因病情突然发生, 心理波动较大, 急需家人、亲友安排支持, 此时应尽力满足患者需求, 在保障护理安全的前提下, 于病房增设护理床位等; (4) 加强风险管理:于患者术后评价患者风险, 特别是并发症风险, 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 如年老体弱者并发肾衰竭的几率较高, 应提高防护意识[4]。

1.3 相关并发症诊断标准

参照《内科诊疗学》相关疾病诊断标准: (1) 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高血钾和酸中毒; (2) 脂肪栓塞综合征:肺部栓塞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低氧血症, 胸部X片雪片阴影, 痰中见脂肪球;脑部栓塞表现为神志不清、昏迷;肾脏栓塞表现为少尿, 尿中见脂肪滴, 皮下、眼底等部位可见出血点; (3) 血循环障碍:移植区域皮肤温度与健处相差2℃以上, 皮肤色泽不红润, 毛细血管回充盈实验阳性, 皱纹、外观、张力、水疱表现为异常肿胀, 出血实验异常[5]。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据两位以上未参与此次研究中、患者治疗专业医师据医院显微手外科治疗质量评定标准, 评价患者治疗质量, 指标包括患者住院时间、患处愈合、预后等。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1) 痊愈:治疗效果达到预期, 未有伤残、死亡、严重并发等; (2) 显效:患者未伤残、死亡, 基本达到预期; (3) 有效:或为伤残, 未见死亡, 或有并发, 基本达到预期; (4) 无效, 致残或死亡, 严重并发, 预后未达到预期[6]。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血循环障碍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两组均未见死亡病例, 见表1。

2.2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显微手外科手术技术难度较高, 但随着手术技术不断进步, 其手术路径已相对成熟, 手术成功率在技术储备一致的前提下与病情、收治时间关系密切[7]。目前, 显微手外科手术成功率较高, 可收治各种类型的手部伤患, 其中以手部挫伤严重损伤、断指或断腕等伤患为主[8]。本次研究中未见死亡病例, 据统计术后死亡主要原因为严重并发症, 如休克、动脉栓塞、感染等。本次研究中, 两组合计并发30例, 其中以16例血循环障碍为主, 其次为急性肾衰竭7例。

显微手外科其临床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治疗康复效果, 术后需要长时间的监护, 以观察移植组织情况, 且监护严重依赖于临床观察, 任何仪器都难以替代[9]。辅助观察仪器包括测定血流仪器 (如超声多普勒血流计) 和测定皮肤色泽仪器 (如反射光光谱测定仪) 等[10]。此类仪器仅能起到一定的监护作用, 并不能有效预防并发, 改善预后。因此显微手外科临床护理路径主要包括严密的人工监护、预防措施、针对性治疗等, 如保暖、维护病房环境、监控体征、掌握适应证等[11]。

显微手外科术后护理不仅需要护理人员维持, 还需要患者积极配合, 特别是伤患多为突发性、致残率较高, 患者因此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进而产生负面情绪, 给正常护理活动造成影响[12]。观察组运用“人性化服务”理念于护理管理中, 提高护理人员临床护理综合能力, 加强风险管理, 提高基础护理质量, 积极抑制患者不良情绪, 有效地抑制了并发症的发生, 使血循环障碍发生率明显下降。

综上所述, 应用“人性化服务”理念于显微手外科护理管理中, 可有效抑制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治疗与康复水平。

摘要:目的:观察评价显微手外科护理效果, 总结护理管理方法与要点。方法:选取40例行常规护理管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40例行“人性化服务”护理管理的患者作为观察组, 观察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的并发血循环障碍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 且住院时间 (16.01±3.15)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18.39±5.77) d, 患者满意度评分 (84.55±18.54) 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4.10±21.58) 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于显微手外科护理管理应用“人性化服务”理念, 可有效提高治疗与康复效果。

显微手外科 篇2

内容导读:

摘 要:为适应现代医学外科学的进展,普及实验显微外科技术,推动区域协同进展,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针对区域内主治医师及以上级别的专科医生开展了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课程设计综合了学员层次、教学资源、时间、教学目的等因素,采用分层次、集中、短学制、结合临床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关键词:显微外科;培训;血管吻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国家级临床技能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先进的实验教学平台。中心一直推行“开放运转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的服务理念,为在校学生、临床学科以及区域内的医疗机构提供全面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与课程。中心与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共同合作开设的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课程,运用了先进的显微教学仪器设备,进行了周密的课程安排,为区域内实验显微外科相关学科的进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减少创伤、外科微创化的现代医学观念已迅速建立、传播和进展起来。显微外科作为外科技术的一项新进展,可运用于外科学多个领域中。运用实验动物进行系统的显微技能训练是掌握显微外科技术相对安全、高效而规范的途径。目前国内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机构数量不多,且尚未形成统一的教学方式以及培训教材,各培训机构都在不断地探讨与改善[3,4]。中心在实验显微外科技能教学方面进行了长期探讨与探讨,形成了一套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方式。现总结如下。

1培训目的随着现代外科的急速进展,各种新技术、新医疗器械应运而生,然而掌握新技术、运用新器械的医疗人才成长相对缓慢,这不由得使我们寻求解决理由的策略教学论文。专项技能培训是当前解决这一理由有效策略教学论文之一。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旨在运用安全、高效的培训方式,为临床培养更多熟练掌握显微外科基本技能的医务人员,提高区域内显微外科整体水平,造福患者。

2培训对象

在过去的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中,培训对象包括在读硕士探讨生、在读博士探讨生、住院医生、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由于学员的层次较多,外科技术水平相差较大,严重地影响了课程进度,培训效果不甚理想。能够在短期、紧凑、高强度的培训中跟上课程进度,达到学习目的,这就对学员的个人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员既要具备扎实的外科基本功,还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综合以上信息,培训的目标对象主要倾向于主治医师及以上级别的专科医生。

3课程设置

3.1 教材与教学设备

目前,全国范围内尚未形成统一的实验显微外科技能培训教材,中心自行编写了《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讲义》,该讲义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地诠释了显微镜、显微器械的使用,血管吻合的策略教学论文与技艺,非常适用于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初学者。

为了让学员都能充分地练习,中心全面开放实验显微外科培训平台,确保每位学员独立使用一套显微手术器械及一台高端手术显微镜。

3.2 教学安排

在目前患者数量多而医务人员相对紧缺的医疗大环境下,来自区域内各临床科室的学员多因所在医院工作任务繁重,脱产学习时间受到限制。所以学制的设置既要考虑到学员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又要兼顾培训目标。经过长期的实践所得出的经验进行总结,培训时间以10天为宜,学员中途退学率较低,培训效果也能得以保障。

除特殊临床科室(如手外科等)外,多数科室日常工作中需处理直径1mm及以上的血管,因此,培训选用体重20~30g的昆明鼠作为实验动物,其腹主动脉和后腔静脉的直径约1mm。通过对受训学员的跟踪调查,学员均表示掌握直径1mm血管的吻合技术足以应付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手术情况。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如下:基础练习8学时,小鼠腹主动脉及后腔静脉分离8学时,小鼠腹主动脉端端吻合24学时,小鼠后腔静脉端端吻合24学时。

3.3 教学方式

实验显微外科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主要是训练学员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的教学方式是以学员操作练习为主,辅以指导教师示教和多媒体视频演示,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专职教师进行指导、答疑。另外,为使实验显微外科技术与临床实际运用紧密结合,我们还邀请了临床专家做显微外科临床运用的专题讲座,并安排学员到我院手术室观摩显微外科相关手术。操作训练、专题讲座、手术观摩是实验显微外科技能培训的三大组成要素。

3.4 考核方式

掌握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技术是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的教学目标,通过血管吻合检验学员操作能力便是考核的主要方式。吻合数条直径1mm的血管,即时通畅率大于75%,且吻合口无畸形,视为考核合格。

4结束语

显微外科的快速进展对外科医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既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要有扎实的外科手术功底,还要驾驭显微外科各项技术。过去,传统的“师带徒”式的外科手术教学是基于患者的临床教学方式,然而日益严格的医疗法规和传统手术教学之间的矛盾,极大地限制了临床教学的效率。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全面开放实验显微外科培训平台,为区域内临床医师提供了掌握技能、迅速成长的有利条件。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既规避了传统手术教学的风险,又为学员创造了更多的操作机会;集中、统一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师资力量,又缩短了学习周期;分层次的教学理念既保证了课程的顺利进行,又满足了学员的实际需要;强化训练、联系临床的课程特点保证了教学质量。正如显微外科一样,实验显微外科技术培训也是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讨与探讨,为临床培养更多技术过硬的医务人员,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区域内医疗事业的整体进展。

参考文献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瘫 等 篇3

适应对象:

1、单纯痉挛型脑瘫,或以痉挛为主的混合型脑瘫,肌张力3级以上。

2、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年龄为3岁以上,以利于术后康复训练。

开展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南京脑科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

前列腺癌内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前列腺癌内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近 10 余年发展极快,对选择合适的前列腺癌,其治疗效果可与根治性切除术以及外放疗相媲美,同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又明显降低。并且,这一技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一般手术后当天即可进食活动,术后 2 、 3 天即可出院。为前列腺癌患者所青睐。

前列腺癌内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就是在术中超声( CT 或者 MRI 也可)引导下,应用专用的设备将放射性粒子准确地植入前列腺组织内。目前用于植入的放射性粒子主要有碘和钯两种同位素,分别有不同的适应证。放射性粒子在前列腺肿瘤靶区剂量分布高度集中适形,前列腺周围的直肠、膀胱以及尿道等正常组织接受剂量则最小,因而控制肿瘤疗效可靠,并发症低。

患者应由医生对前列腺癌进行临床分期和评分,并检测PSA值,以判定是否合适接受这种手术,是否需要配合雄激素阻断治疗或外放疗。当然,作为一种手术,前列腺癌内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仍然有一定的并发症,除了泌尿系症状、肠道症状、性功能三方面外,极少数情况下还可能发生粒子移位。

开展单位: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河北省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微创外科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泌尿科

老药片穿“新衣”

对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一粒为了遮掩苦味而裹上糖衣的小药片,无疑是一枚货真价实的“糖衣炮弹”,不吃不行,吃了更不行。如今,高分子薄膜材料问世,使薄膜包衣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成为制药工业的“新热点”,而且薄膜包衣逐步替代了糖衣片,给广大老百姓带来了福音。

薄膜包衣是一种新型的包衣工艺,是直接在药片芯外包上一层薄薄、稳定性好的膜?薄膜包衣与早些年使用的包糖衣比较,主要有以下优点:

1. 质量稳定:薄膜包衣是高分子材料,因此,不但能防潮、避光、掩味、耐磨,而且不易霉变,容易崩解,大大提高了药物的溶出度、生物利用度,延长了有效期。

2. 形象美:片型美观,色泽鲜艳,标志清新,形象生动。包好薄膜衣后,药芯仍清晰明显,可起到防伪作用。另外,薄膜包衣的片剂坚固耐磨,不易开裂。

3. 品种多:现在除胃溶膜、肠溶膜外,还有口溶膜(含片)、缓释膜、复合膜,以及最新型的多膜层、微孔膜、渗透泵包衣、靶向给药包衣,大大提高药效。

4. 成本低:虽然薄膜包衣的材料价格较糖和滑石粉贵,但由于用量小,且节约劳动力,所以总体计算并不比包糖衣成本高。

显微外科打结作业的运动捕捉 篇4

1 显微外科打结技术

缝合打结是显微外科手术的最基本技术之一。按结的形成方法不同,一般将结扣分为方结、三重结、外科结、假结和滑结等数种[1]。临床上最基本的打结方法有三种:单手打结法、双手打结法和器械打结法。方结与滑结和假结相比,结扎线间的力更均匀,使得摩擦力更大,体积更小,从而更不易松脱,更牢固安全,所以显微外科手术常使用方结。由于作业空间所限,显微外科医生一般采用持钳打结法进行打结工作,其过程如图1所示。

(1)用持钳A夹住缝线头部(长线头),将缝线绕持钳B前端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圈环,即将缝线绕在持钳B前端。

(2)用持钳B夹持住缝线的尾端(短线头),从线环中拽出并拉紧,就形成了一个单结。

(3)用同样的方法,只是绕线和拉线时方向都与(1)(2)中相反(否则就形成了滑结),形成另一个单结。这样由两个单结组成了一个方结。

2 外科医生缝合打结动作的捕捉

2.1 运动捕捉原理

从理论上说,对于空间中的一个点,只要它能同时为两部摄相机所见,则根据同一时刻两部摄相机所拍摄的图像和对应参数,可以确定这一时刻该点在空间的位置。当摄相机以足够高的速率连续拍摄时,从图像序列中就可以得到该点的运动轨迹。本文正是基于运动视觉的原理,对外科专家实际的缝合打结动作进行捕捉。

为了确定特定时刻持钳在空间的位置,采用两部摄像机对外科专家缝合打结动作进行同步拍摄。拍摄示意图及全局坐标系与双摄像机坐标系建立情况如图2所示[2]。此处的两部摄像机中的一部用来拍摄前视平面内(外科专家正前方的竖直平面)打结动作,另一部用来拍摄侧视平面内(外科专家左侧与前视平面相垂直的竖直平面)的打结动作。

如图2所示,C1和C2分别表示前视平面和侧视平面内的摄像机,X1O1Y1和X2O2Y2分别为其摄像机坐标系,XwYwZw为全局坐标系,点P为空间中一点,通过成像点P1和P2的像素坐标及坐标变换关系便可得到点P的空间三维坐标。

2.2 缝合打结动作的捕捉过程

对于显微外科医生采用的持钳打结法而言,持钳既是线的延长,也是操作者手的延伸。所以,通过研究打结作业过程中持钳的运动,即可总结出缝合打结的动作过程和要点。为了获得打结过程轨迹,在进行拍摄前对持钳进行了特征点的标定,分别在两个持钳尖端和中部标定特定的颜色区域。考虑到后续图像处理和具体实验环境的要求,本文选择红色和黄色为特征点的标定色。

本文选用的摄像机为Ca non公司生产的IXUS800IS,该机为600万像素,光学数码4倍变焦,内置菜单设置参数,具有光学防抖功能,设有机械快门和电子快门(15-1/1600秒)。为了捕捉完整的手术操作动作,有意识地使医生的动作放慢,加上高分辨率和快速的曝光速度,可以保证不会漏掉关键帧图像。通过对拍摄视频进行分割处理,将打结过程分为若干帧(如25帧/秒),并存为BMP格式的24位真彩色图像[3]。完成一次打结过程所需的总时间为10秒。本文共提取了打结过程的图像二百余帧。图3为所拍摄的前视平面内打结作业的部分关键帧图像。

通过分析整个打结作业过程,本文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即绕线环过程和夹线拉线过程。其中上图的1-4帧为绕第一个线环的过程,第5-9帧完成了第二个线环,对应于图1中的夹线头和绕线环的过程;10-14帧为外科医生用持钳夹线尾的过程,与图1中夹线尾过程相对应;15-21帧为拉线并形成线结的过程,对应于图1中拉线成结过程。

3 打结动作轨迹的提取及拟合

3.1 打结动作轨迹的提取

通过处理上述的24位真彩色BMP图像,可得到特定时刻持钳上特征点的像素坐标,然后在同一坐标系下对特征点进行描点,最后连接各特征点,进一步拟合便可取得打结动作的轨迹。

BMP文件(DIB位图)包括有关文件信息的BITMAPFILEHEADER、有关位图信息的BITMAPINFO以及位图的图像数据,其中文件信息头部分保存了位图的宽度和高度(像素数)等信息。对于24位真彩色位图而言,其图像数据部分保存了每个像素的红、绿、蓝颜色值即RGB值[4]。

由于我们对持钳器的尖端和中部进行了标定,所以得到的位图中持钳尖端和中部的颜色值(RGB值)与周围区域的色值存在明显差别,因此可以通过逐行扫描位图中像素的颜色值,并与已知特征区域颜色值做比较,从而可得到特征点的像素坐标。

对于RGB颜色模型而言,容易受到光照的影响,不同光照条件下捕捉的图像,即使同一颜色RGB值也有较大的变化,所以本文在确定特征区域RGB值时,分别给出每个颜色分量的取值范围。这样就会出现多个像素点满足设定的RGB值,提取到的像素点并非一个绝对点。为了得到特征点精确的像素坐标,将满足条件的像素点X坐标和Y坐标分别存入一个数组中,待逐行扫描结束后,求取数组的平均值即可得到特征点的像素坐标。在进行逐行扫描时,利用特征点颜色分量的取值范围判断某个像素点是否为特征点。像素坐标提取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

将所得特征点像素坐标显示在同一坐标系下,并连接相应特征点,从而可得到持钳的运动轨迹[5],其效果示意图如图5所示。

图5(a)为前视平面内右手持钳的运动轨迹,(b)为前视平面内左手持钳的运动轨迹,其中’o’代表持钳尖端,’*’代表持钳中部;(c)为侧视平面内右手持钳尖端的运动轨迹;(d)为侧视平面内左手持钳的运动轨迹,其中’o’代表持钳尖端,’*’代表持钳中部。

由提取特征点的运动轨迹可知,所提取的打结过程运动轨迹与实际运动情况相符。同时,可将整个打结过程分解为绕线环、夹线尾和拉线成结等过程,这样的处理有利于机器人运动的规划及实现。

3.2 打结动作轨迹的拟合

由图5可知,所得打结运动轨迹并不光滑。为了得到连续的轨迹曲线,同时便于设计出实现打结作业的机器人机构,就需要对所得数据曲线进行拟合。此外,根据所得光滑轨迹曲线也可以形成虚拟缝合的规范轨迹,为显微外科打结虚拟手术训练系统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利用Matlab对特征点坐标进行拟合插值处理,从而得到了打结作业理想的运动轨迹。插值是对数据点之间函数的估值方法。在Matlab中,利用一维插值函数interp1就可实现对数据点的插值处理。此插值函数提供了四种插值方法:线性插值、三次样条插值、三次插值和最近邻点插值等。由于三次样条插值具有连续二阶导数,能保证插值曲线在结点处不仅连续而且光滑,同时本文结合研究对象和数据的特点,此处选择了三次样条插值对打结运动轨迹进行拟合。图6为拟合后的效果示意图。

图6中(a)(b)(c)(d)分别与图5中(a)(b)(c)(d)运动轨迹相对应,分别是经过拟合后平滑的运动轨迹。

3.3 空间轨迹的提取和工作空间的确定

根据图2所建立坐标系和摄像机标定的情况,利用线性摄像机模型及各坐标系间的关系,首先建立P点全局坐标与P点投影图像坐标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参考物的图像坐标和空间三维坐标分别求出两个摄像机的投影矩阵M1和M2,最后利用3.1中得到特征点的图像坐标,根据图像坐标与空间三维坐标的关系,并利用投影矩阵,即可求出持钳上特征点不同时刻的三维坐标。坐标转换过程如图7所示。

根据不同时刻特征点的三维坐标,便可得出持钳的空间运动轨迹。图8所示分别为右手持钳尖端和左手持钳绕线环的空间运动轨迹;其中图8(a)为右手持钳尖端在绕线环过程的空间运动轨迹,图8(b)为左手持钳绕线环过程的空间运动轨迹。

通过进一步分析打结作业的空间轨迹,可总结出打结作业工作空间为28.6 mm×34.6 mm×42.5 mm的长方体,此数据能为今后缝合打结机构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表明,显微外科手术医生操作空间的研究是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设计中最基础的工作,对机构设计评价、运动参数选择以及确定机构控制方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得到的打结动作空间轨迹,对于自动打结机构的设计,手术训练系统的建立以及理想、光滑打结轨迹的确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 结论

本文基于双目视觉原理对角膜缝合打结动作进行了视频捕捉,分析了打结作业关键帧的图像;根据拍摄图像对打结过程的运动轨迹进行了提取,并利用双目视觉三维重建原理得到了打结过程的空间轨迹。通过分析打结作业空间轨迹,给出了打结作业的工作空间,为缝合打结机构的设计、运动参数的选择、确定机构控制方法和理想光滑缝合打结轨迹的确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榕,吕斌.手术结及打结方法的规范与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31~32

[2]康文炜.基于图像确定空间坐标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Kengo Ohnishi,Hiroomi Miyagawa.Development of a Robotic Digit Joint Mechanism for Knot Tying Task.2005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obots and Human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253~258

[4]周长发.精通Visual C++.NET图像处理编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5]Sandra Nauwelaerts,Eize J.Stamhuis.Propulsive force calculations in swimming frogs I.A momentum-impulse approach[J].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208:1435~1443

显微手外科 篇5

6月26日,九江首届手足显微外科新进展学术研讨会在九江市东方医院隆重召开。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有九江市东方医院的领导、主讲人武汉协和医院的洪光祥教授、武汉协和医院的陈振兵教授以及九江市各级医院的百余名医务工作者。

本次会议的一个亮点是互动性强,有不少医生积极向教授求教,共同研讨疑难病例及最新手术技术。东方医院手外科医生提出的“带足背皮瓣的第二趾游离移植拇指再造和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供一例”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交流,现场学术气氛浓郁,特别是对新技术的讨论,更是深入到了手术的具体细节。通过此次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坚持自主创新,加强相融,互相学习,将会使我市的显微外科事业更加蓬勃地发展。

显微外科护理发展现状与展望 篇6

关键词:显微 外科护理 发展现状 展望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287-01

显微外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临床上断指、断肢及其他的组织、器官损伤等问题得以获得有效治疗,为诸多伤患创造了康复契机。护理人员作为临床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显微外科中承担着探查病患的病情、为病患实施动态的体征监测、辅助医师开展紧急处理、抢救与治疗工作等诸多任务,直接地关系到治疗工作能否成功。因此,立足于显微外科当前护理工作的实际状况,对未来的发展以及完善实施展望,是推动显微外科治疗与护理工作同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下面就对护理现状及未来展望加以论述:

1 显微外科护理工作发展现状

1.1 指骨缺损再造护理。指骨缺损多由于意外事故造成,医师普遍通过再造指功能,使病患得以康复,在治疗工作中,护理人员主要承担术前准备、循环危象处理、康复锻炼几项工作,具体如下:

(1)术前准备:以温肥皂水(无刺激)清洗病患双手、双足,清除污垢与掌胼胝体;术前1天,剃净术区毛发、指甲/趾甲,清洗吹干,以纱布包裹;检查血管运行情况及动脉搏动状况,保护病患供血区与受血区的肌腱;实施静脉充盈训练,使静脉扩张;将血压计置于供受血区的肢体上,测量脉压差。

(2)血循环危象处理:再造术后,正常指腹/趾腹的颜色为樱桃红,略有张力,毛细血管充盈,若患者趾体的皮肤温度降低、色泽改变,但毛细血管返流正常,趾体肿胀未有改变,则可能发生血循环危象,应及时进行解痉治疗。

(3)康复锻炼:术后14天,以揉捏、按摩等方法对再造后的手指进行康复锻炼,从远处向近处推进,揉捏、按摩约10min以后,引导病患进行静力收缩活动,约20次~30次;术后3周,实施伸指运动,以使肌肉力量得以增强;术后4周,实施伸、握、举、对掌等训练,锻炼指骨灵活性。目前,在康复锻炼中,护理人员已经就训练内容、训练层次、指导方法、效果评价等开展了诸多研究,加强了认识,并积累了诸多经验。

1.2 断肢/断指再植护理。断指、断肢的护理主要体现在心理护理、指/肢运送、常规观察、血运观察、血管危象处理及功能康复锻炼几个方面。

(1)心理护理:病患心理状况与情绪变动对再植的成活率有直接影响,若伤后焦虑、悲伤、抑郁、恐惧等心理情绪过度,护理人员必须给予其劝慰、开导、鼓励,以避免交感神经紧张诱发血管危象。

(2)指/肢运送:断指、断肢保存质量,与肢体血液循环重建存在紧密联系,据报道,目前再植存活时间可到96h(断指)、42h(断肢)。护理人员目前普遍将断指、断肢置于无菌塑料袋中,紧密包扎并置入2℃~4℃室温保存运送。

(3)常规观察:定期清洁病室,保证环境清新干净、无菌无毒、温度与湿度适宜,温度可定为25℃~28℃,湿度则可定为50%~70%;术后3天,若病患体温始终未将至38℃以下,尿量发生重大变化,则要密切观察再植部位是否出现炎症改变,及时地为患者補充血容量,以免发生感染或肾衰症状。

(4)血运观察及危象处理:护理人员通过对再植后的皮肤颜色、温度、张力与毛细血管充盈的时间进行观察,以掌握病患血运情况,以指腹饱满度降低、肤色失去红润感、弹性减弱、出现肿胀现象、毛细血管的充盈时间缩短、皮肤温度降低作为血管危象的判定指征;在发生血管危象后,多采用局部按摩、滴注肝素或者高压氧等方法进行处理。

1.3 皮瓣移植护理。组织创伤后,显微外科治疗多采用皮瓣移植方法,以往时期,医师以及护理人员普遍只能以肉眼方式对皮瓣进行观察,不够精细、准确,难以满足临床需求,目前,护理人员借助显微外科技术开展观察,则有效改变了这一现状。显微外科技术下,游离皮瓣移植组织的实际情况、组织存活性的预测、灌注治疗可靠性、血液循环动态监测均成为了现实。而且,血氧饱和度仪逐步应用到显微外科技术中,为此间治疗及护理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可使脉搏、血管血红蛋白、血氧饱和度等得到及时准确的测量,进而帮助护理人员掌握血管危象的发生预兆以及已现危象的类型。此外,多普勒超声探测仪、电磁探测仪、激光探测器、热敏探测仪等均用于此间护理工作的血流探测中,使得血管丛情况得以精准测定,皮瓣存货状况获得有效预测。

2 显微外科护理工作未来展望

从当前护理状况来看,在今后工作中,显微外科护理人员通过努力改善护理工作质量,主要可以使显微外科的护理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发展:①信息化:护理人员更为熟练、精准地将计算机智能技术等用于手术预测、设计、操作以及监护等护理工作,使护理工作满足现代医学发展的现代化要求;②专业化:护理人员对持续发展的显微外科专业理论不断进行学习,进一步提升其自身专业素质水平,是护理学的专业特征更为显著;③动态化:在运用计算机智能技术的同时,护理人员在血运观察这一重要护理工作中,将使动态性更为凸显,提高各项指标的科学化、客观化、精准化;④深入化:为使显微外科护理的发展获得理论基础,在未来工作中,显微外科护理的杂志、论坛等学术交流载体将更为全面、多样、专业等。

3 小结

显微外科所开展的临床治疗工作,多为再植、再造、移植、重建等,与病患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治疗中,伤情探查、体征监测、紧急处理、抢救护理、手术治疗护理等工作缺一不可,护理人员责任重大。目前,显微外科护理工作在断指/断肢的再植、再造及皮瓣移植等方面均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是,与当前时期显微外科发展态势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需要从信息化、专业化、精细化、动态化、深入化等方面,实现进一步地提升。

参考文献:

[1] 黄东,刘银平,孙锋,等.急诊多指再造26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1,34(6):503-505

显微外科烤灯灯罩的改良设计 篇7

关键词:显微外科,烤灯,护理

断指(肢)再植、瓣移植术后为了保证再植指(肢)体、移植组织拥有良好的血液循环,通常需要烤灯对局部组织进行保暖,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烤灯遮光性能差,温暖难以恒定,护士需要反复测量烤灯至治疗部位的距离,为了提高再植指(肢)体、移植组织的存活率,改善烤灯光和热对病人的睡眠的影响,减少对同病房病友的影响,本着提高病人舒适度,方便护士操作的原则,我科研制了一种新型的烤灯灯罩,现介绍如下。

1 材料

双层隔热(内为银灰色,外面为蓝色)遮光布一块:长100cm,高50cm;材质:春亚纺、皮质层,可机洗、手洗。芭蕉布芭蕉带隔热棉一条:宽度50cm,厚度2cm,长度50cm~55cm(根据烤灯灯罩的周径);材质:玄武岩纤维(目前市场上隔热最好的一款隔热棉),隔热温度可达900℃~1 200℃,防腐蚀效果也很好,不会出现遇火燃烧和遇到水油之类被腐蚀的现象。软皮尺一根;魔术贴扎带(反扣毛刺带背对背魔术扣子捆绑带)一条;暗扣两对。

2 方法

双层隔热(内为银灰色,外面为蓝色)遮光布根据烤灯灯罩的大小缝制作成一个A字裙状灯罩:“腰围”(套于灯罩上)为50cm~60cm,裙长40cm~50cm,下面裙摆为100cm,在侧面两边开口处,上面20cm用缝线封住,下面钉两对暗扣,方便打开观察。将隔热棉对折,将腰围部分的双层隔热遮光布缝在隔热棉中间,两端连接处缝上魔术贴扎带,最后在一侧开口的边缘缝制一根皮尺(长40cm~50cm),减少护士重复拿皮尺量或是目测高度、用手肘测量高度的现象,将缝制好的灯罩套在烤灯上,调整好距离和松紧度,置于患肢上方进行使用。

3 优点

医学生显微外科技能教学探讨 篇8

1 自主编写教材, 完善显微外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

显微外科作为近年来兴起并已发展成熟的一门三级学科, 有着丰富完整的内容体系。学习好这些显微外科理论知识是学好显微外科学的第一步。现行的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外科学》教材, 对显微外科内容单独做了叙述, 但内容过于简单, 不宜作为专门教材。而显微外科学专著内容过于繁杂, 学生短时间内难以接受。因而, 我们精选显微外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编写了选修课教材, 发放给学生作为在学习期间的教材。

高年资医师组织对显微外科基本知识的学习。集中学习显微外科的基本理论、显微外科基本设备如手术显微镜、显微外科器械以及缝合针线的结构、性能及使用, 器械保养等基础知识。同时, 可以由教授、副教授举办各种显微外科专题讲座, 对显微外科中常用的各种组织瓣的制备、显微外科吻合技术、供区血管的选择以及显微外科前沿进展等, 采用幻灯录像放映、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入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有针对性地为实验室内动物训练做好准备, 将显微外科学教学内容以多媒体丰富的表述形式进行讲解, 通过给学生播放多媒体动画演示软件讲解技术细节, 解决教学难题, 强化教学效果。同时将一些示范性教学手术如断指再植、皮瓣切取的操作方法进行编辑, 配以文字及语音说明, 制成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

2 强化动手能力训练, 完善实验室训练体系

显微外科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我科特地建立了专用显微外科培训实验室, 配备了一台双人双目显微镜及相关的手术器械, 同时制定训练计划, 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显微外科方面的训练。学生在学习完基础知识后, 就开始进入实验室,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显微外科基本技术的操作学习。首先练习正确使用显微镊、剪、针持等常用器械, 要求眼睛不离开目镜仍能顺利更换不同的器械,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1]。随后进行单层手套片缝合训练, 单层手套一般设计成0.5cm×5.0cm大小的橡皮片, 两端分别固定在手术台上, 选用5倍的放大倍数, 将皮片缝合成为管状练习。完成夹持针线、进针、拔针、收线、打结、剪线等基本操作[2]。锻炼操作者的手眼分离配合以及协调功能, 熟悉显微器械的使用, 熟悉掌握显微操作手法。第二阶段是进行大白鼠尾动脉吻合训练。在8-10倍显微镜下, 用10-0尼龙显微缝线, 吻合大白鼠直径0.3mm左右的尾动脉, 要求掌握正确的吻合方法, 保证吻合口通畅, 并循序提高吻合速度。在此期间, 同时对临床上一些常用的手术技巧如张力状态下的血管吻合, 不同位置、深浅的血管吻合, 不同口径的血管吻合, 神经束膜缝合法等由专业教师给予示教演示。通过大量高强度的反复训练, 达到动作稳、准、轻、巧、协调的技术要领, 基本能掌握显微外科基本操作技巧, 为下一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注重临床实习,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临床技能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此阶段的教学重点是理论联系实际, 将所学的显微外科基础知识和技能, 按照显微外科相关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灵活应用到不同的伤病员身上, 在实践中提高显微外科临床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 被分配到各个临床工作组, 在教师的带领下参加各种急平诊手术, 从观摩手术到充当助手, 逐步增加实际动手机会, 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实践技能。受多种因素制约, 学生很难有机会参与主要手术步骤的操作。因而, 除了要求教师应注意在平时手术中间应多注意讲解外, 更要求学生多注意观察教师正规的手术操作, 有问题应及时提问。除了在平诊状况下的传帮带外, 更要注意在急诊手术中, 尽可能给他们创造实际动手的机会, 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和配合后, 让训练成绩较好的学生, 充当一助, 协助手术主刀医生完成操作, 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具体负责对显微外科术后病人的管理, 通过术后亲自观察和管理患者, 体会到显微外科术后治疗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进一步提高显微外科技术和对复杂情况的判断与处理能力。当他们的显微外科技术达到较熟练的程度, 在上级医师的带领下已完成一定数量的手术后, 逐步放手增加他们的动手机会, 教师逐渐“放手但不放眼”, 同时在他们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 根据个人情况, 独立操作, 教师充当一助, 合格后即可毕业。这样经过普通助手、一助并逐步过渡到主要手术者三个不同的过程,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又保证了病人的利益和医疗质量。

4 规范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临床导师责任制

临床医学, 尤其是临床外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显微外科的教学中, 人力、物力和教学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骨科教研室专门成立“显微外科教学组”并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科主任牵头并担总负责人, 负责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一名副主任担任教学组长, 负责教学工作的具体管理和统筹;安排专职教学秘书负责教学组的具体协调和安排;从本院显微外科医生精选优秀医生作为临床导师负责具体带教。

每一个学生到科室后, 都会具体指定给一位主治以上医师负责, 作为该学生的临床导师。该学员的教学具体工作由这位导师具体负责, 指导督促学生进行基础操作训练, 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和鼓励, 保证学生动手实践机会, 并负责保障学生实习期间的医疗安全。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两个转变”, 一是从学生到医师的角色转变。在临床学习的过程中, 结合具体的病例教育学生要尊重患者、关心患者, 树立良好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二是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上加以转变, 即尽快实现由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学习模式向解决问题的应用模式转变, 由以前的单一纵向思维模式向有横向联系的临床思维模式转变。教学组负责定期对有带教任务的医师进行检查、督促和考核, 层层落实以确保教学质量。

健全教学查房制度。临床导师定期组织教学查房, 选择典型病例, 从具体病人的不同表现, 结合发病过程、特征及病人的具体情况, 将它们综合起来做出诊断, 制定出有关治疗方案, 以适合不同病人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实习学员的不同情况, 有的放矢, 讲解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动手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5 磨砺学生毅力和耐力,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严格的工作作风

显微手术时间较长, 动辄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 许多复杂困难的显微外科手术的成功都是意志与技术的结晶。显微外科手术就其本身的特点即是在狭小的镜下视野里, 强迫固定姿势下精神高度集中地进行长时间的精细操作[3], 长期反复枯燥的训练, 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没有顽强的毅力和持久的耐力, 是很难完成这种手术的, 也是很难长期从事这一职业的[3]。因而学生毅力和耐力的培养也是显微外科培训的重要内容。毅力和耐力固然是由高度的责任心为精神支柱, 但也必须靠平时培养锻炼造就, 特别是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的作风培养, 对于显微外科医生的成长十分重要。平时的动物试验训练中就开始重视这种素养的培养, 要求学生在动物试验中应该树立如同在人体一样严格的要求, 这主要是指对血管、神经等主要组织的解剖、分离、修剪与缝合过程, 操作必须认真细致, 准确无误, 一针一线不符合要求, 应当重做。应时刻告诉学生, 细小的失误, 将影响手术质量, 特别是吻合血管的操作, 要么成功要么失败, 血管吻合失败特别是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手术的失败, 将给后续的治疗造成很大的麻烦, 而足趾移植拇指再造等显微外科手术则几乎不允许失败。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 每一次的实验操作课都争取让学生在显微镜下不间断操作4-5个小时, 将饥饿、疲劳等置之度外, 坚韧不拔, 磨砺学生顽强的毅力和持久的耐力。只有这样, 才能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遇到创面出血、病人躁动、手术部位深且狭小及反复发生血管危象等时, 仍能情绪安定、沉着冷静地进行操作。作风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是器械的合理使用和保养, 显微外科器械均非常轻巧精细、容易损坏, 避免显微器械的不当操作, 以免损坏器械, 一般情况下器械的术后清洗应由术者本人或主要助手负责, 以尽可能延长器械的使用年限。

通过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适应临床本科生的显微外科基本操作教学流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紧张高强度的显微外科技能培训, 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增强了他们的竞争力, 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显微外科技能培训课程充分体现了医学教育的特点, 注重对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交流沟通能力等现代医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该课程为如何提高临床技能培训质量, 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培养合格医学人才, 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摘要:为加强学生外科技能培训, 我校开设显微外科选修课。本文从理论、实验、临床教学经验, 教学管理及学生品格培养等方面总结了我校的实践经验, 探讨改进显微外科技能教学方法。

关键词:医学生,显微外科,教学

参考文献

[1]余汇洋, 郭光金, 张天飞.显微外科技术教学实践与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8 (4) :264.

[2]韩正学, 张陈平, 季彤, 等.口腔颌面外科医师显微外科培训方法的探讨[J[.北京口腔医学, 2008, 16 (5) :293-294.

显微手术视频辅助神经外科教学 篇9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以近代影像学为诊断基础、一整套与显微手术相匹配的手术设备、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为保证的, 以颅内病灶为中心的高难度手术操作。通常神经外科手术显微镜都携带影像同步数字摄录系统, 通过该摄录系统, 显微手术的全过程均得到完整的数字化保存。本文探讨如何利用显微手术影像资料辅助神经外科教学, 以提高神经外科教学的效果。

1 神经外科教学的特点

神经外科学专科性强, 知识内容枯燥, 不宜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颅内压增高症一节, 不论是哪种版本的教材, 都是长篇大论洋洋洒洒针对颅内压的变化, 包括颅内压的形成、正常值、生理调节病理调节、增高的原因、增高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增高后的后果、以及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由于考虑到该部分内容贯穿了神经外科学所有知识点的学习和认识, 编写教材时, 想方设法对其进行足够详尽的阐述, 但是, 由于在阐述中, 涉及到的知识点专科性实在太强, 许多基础知识内容, 对于在此时的学生来说, 早已遗忘的差不多了, 加上都是一些枯燥的文字性阐述, 完全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 对于初步涉足神经外科学的学生来说, 无论多么强调该节对于今后的章节学习的重要性, 他们无法亲身体会, 结果是神经外科教学的第一课就无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还给学生一个神经外科十分无聊和难以学习的不良初步印象, 不仅不能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还会妨碍学生对以后的章节的学习。

神经外科内容十分广泛、名词术语繁多且新颖、知识点散在, 连贯性差。神经外科教材涉及的创伤和疾病很多, 如脑损伤方面就有弥漫性轴索损伤、冲击伤、对冲伤、减速伤、脑挫裂伤、原发伤、继发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诸多概念, 更有神经外科繁多的疾病名称, 学生对这些单个汉字都能认识, 叠在一起, 就不一定完全知其所以, 每一个医学生都经历过这种痛苦的过程, 而且, 由于神经外科学的课时数十分有限, 不能也无法针对每一个名词和每一个疾病词汇作详尽的生动的解释, 即使能够做出解释, 由于枯燥的名词解释, 学生听起来也十分繁杂。必须化繁就简, 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 将其还原为生动的和形象的物象, 让学生容易理解, 容易记忆。其实, 神经外科的所有名词概念本身都是有形的知识内容, 比如:硬膜、血肿、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等等, 单单文字的形态完全异化了其原本要表达的意义, 将其还原为真实的物象后, 让学生看一眼即可超过反复解释多遍的效果。

神经外科涉及的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病理等内容十分广泛, 而且是医学生公认的难学难记的部分, 神经解剖、神经生理和神经病理在基础医学的讲授中, 就是难授点和难学点。特别是神经解剖, 颅内各颅神经和周围神经、脑血管的起止、走形、功能以及神经核团分布、传导通路等本就十分抽象, 不能像骨科和普外科那样, 能够取得实体以辅助教学, 神经系统的许多结构十分微小、神经功能的改变只有输入和输出的变化, 神经解剖学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容易理解的关联性较少, 神经解剖的示意图多于实物图, 即使实物图, 也多是福尔马林浸泡过的与真实情况已有明显差别的标本, 难以有效帮助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 显微手术对神经外科教学的作用

神经外科对于很多的区域, 肉眼下无法进入或了解不多, 对其认识不够, 反映在教学上, 对该部分的讲解, 自然不能做到更加详尽, 得益于手术显微镜的应用, 获得了更多的动态的图片和视频, 通过术后的重新编辑和整理, 可以有效地辅助原有理论知识的教学。

在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的同时, 手术显微镜的应用也促进了显微神经解剖的发展, 原本肉眼下无法显示的结构在手术显微镜下获得了鲜活的生动的展示, 而这是在福尔马林浸泡过的标本上完全无法感受到的;另外,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发展较晚, 一些教材对神经解剖的认识还停留在大体神经外科手术的时代, 还没来得及做及时的补充, 显微镜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对神经解剖的认识有了更高的认识和发现, 将其与教材尝试性地融合在一起辅助现有的教学, 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研究。

3 神经外科显微手术视频的利用

3.1 术中视频的摄录

手术视频的摄录可以从手术显微镜的使用那一刻就开始, 可以持续摄录到显微镜使用结束为止。根据摄录软件的设置, 视频文件可以是单个, 也可以根据时间或者文件大小, 分成多个文件, 文件名自动连续或间断重新命名。持续摄录的优势在于将手术全程毫无遗漏地进行保存, 中间无需人为再干预, 节省了人力。缺点有二:一是保存下来的文件过于庞大, 尤其是单个视频文件, 十分不利于后期的编辑, 二是庞大的文件, 占用的硬盘空间十分惊人, 而手术过程并非全程都是必要的, 术后需要及时编辑再保存, 而且编辑视频数据耗时费力, 现今的硬盘容量, 虽然也在增大, 但是也禁不起庞大的视频数据存贮的。因此, 除非整台手术确有必要, 一般无需持续全程摄录, 在需要摄录的时候, 按下摄录开关就可以立即开始视频的采集, 不需要摄录的时候, 重新复按一次同一个按钮即可以暂停或停止采集了, 重新启动摄录的时候, 计算机会自动命名一个新的文件名, 不会删除前一个文件, 但是, 该种摄录方式, 有可能漏过重要的手术过程, 或者重要的步骤或环节, 由于术者集中于手术操作, 或台下控制人员的遗漏, 而不能做到及时的采集。所以, 考虑到各自的优缺点, 两种摄录模式可以酌情交替采用, 根据手术和术后的需要, 采用两种摄录模式合理搭配。然而, 无论是何种摄录模式, 对于视频数据资料的保存和使用, 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术后的编辑工作。

3.2 术后视频编辑

视频编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技术, 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已经十分发达的今天, 视频编辑有了有力的工具[3]。专业的视频编辑系统十分庞大而复杂, 对于用于辅助教学的手术视频的编辑显然没有必要, 由于现今的手术中摄录下来的视频已经是数字化的文件, 因此, 只要有一台配置相应较高的计算机即能够完全胜任编辑工作, 只要再选择一款合适的非线性编辑软件就可以开始工作。

非线性编辑软件的选择。视频编辑软件是对视频源进行非线性编辑的软件, 属多媒体制作软件范畴。软件通过对加入的图片、背景音乐、特效、场景等素材与视频进行重混合, 对视频进行切割、合并, 通过二次编码, 生产具有不同表现力的新视频。视频编辑软件对视频的处理有两种方式, 一是转换, 二是直接剪辑, 不进行转换。视频的直接剪辑, 对视频源不进行任何的数据处理, 直接对视频根据需要将视频剪辑成多段, 由于不对数据进行再处理, 没有复杂的数据运算, 只需要搜索分割点, 所以, 该种剪辑方式的速度较快。能够对视频进行直接剪辑的软件相比较简单, 使用方便, 学习过程短, 对于大部分手术视频的编辑, 该类编辑软件就能够满足使用的要求了。因为, 作为手术视频材料的后编辑和储存, 重要的并不是增加其声光效果的震撼力, 而是数据的真实还原和分类保存, 便于今后的存取和利用, 将庞杂的手术视频数据, 直接剪辑成多个视频片段, 按照实际场景命名文件名, 然后进行分类保存, 即达成了应用需求。当然, 如果需要有必要在原始的手术视频源上, 增加一些文字或图片的说明和补充, 这就需要对原始的手术视频源进行再编码的编辑, 由于有数据的复杂运算, 转换编辑需要的时间会比较长。对于手术视频来说, 转换编辑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不能违背的, 那就是真实数据到还原和保存。

非线性编辑技巧。对于手术视频的非线性编辑应该有相应的编辑技巧和注意事项。编辑也称为后期制作, 包括处理、审核和校对等步骤, 是一项工序[4]。原始采集的手术视频, 一般都不含音频, 后期编辑的时候, 只需考虑视频画面的组合, 在需要的时候, 再根据情况添加音频内容。因此, 在手术视频编辑的工作中, 首先需要对所有的视频素材进行全面的浏览, 对于重点关注的部分, 做好标记或者可以立即通过直接剪辑软件, 将其剪切成单独的片段, 另命名保存, 在浏览中, 发现需要补充相应的素材的, 做好备注, 便于后续补充。第二步就是将剪除无法使用的视频片段, 如显微镜移动的过程、无法使用的模糊片段等, 持续摄录的手术视频, 该部分的工作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而分段有目的摄录的手术视频, 则作废的片段会相应减少, 但是在每个片段的开始和结局部分, 总会需要进行修剪, 以利后续合成。第三步就是对满足要求的视频材料进行分析和整理, 添加注释, 分门别类进行修剪、排列, 放置等, 在需要的时候, 还可以添加音频, 须注意随着时间的延长, 积累的视频会越来越多, 要从一开始就注意分门别类地保存, 以便于今后的搜索和使用。

数据保存。经过后期编辑的视频数据, 需要选择适当的数据格式和媒介保存下来, 以利后期的存取和利用。常用的视频数据格式, 可以分成两大类, 影像文件和流式视频文件。比较常见的VCD、DVD以及多媒体光盘中的动画, 这些都是影像文件。最常见的影像文件格式是AVI格式, 是有Microsoft公式开发的一种数字音频和视频格式, 大多数编辑软件都做系统直接支持。第二种常见的影像文件是MOV格式, 是由apple公司开发的一种音频、视频文件格式, MOV格式支持25位彩色、集成压缩技术, 提供多种视频效果, 新版的MOV格式进一步扩展了Internet应用的特性。第三种影像文件是MPEG格式, 由于是VCD和DVD的常用格式, 市场占有量很大, 该种格式广为人知。MPEG是运动图像压缩算法的国际标准, 已被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平台共同支持, 微软powerpoint软件对MPEG提供了十分友好的支持。

由于影像文件数据量多, 体积大, 不利于通过Internet来进行实时传输, 于是一种新型的流式视频格式产生了。这种流式视频不需要将数据全部下载到本地后才能播放, 而是采用一种边传播边播放的方法, 从服务器上下载一部分视频文件, 在本地形成视频流缓冲区后实时播放, 同时继续从服务器上下载, 为连续播放做好准备。近年来, 随着高速网络的普及和对音视频观看要求的不断提高, 适应高清晰度和便于网络传播的新音视频格式, 层出不穷, 有一些尚处于实验研究状态, 相信终将不断完善化[5]。

手术视频的保存, 选择合适的保存格式十分重要, 虽然视频的格式可以转换, 但是由于当今计算机硬件的限制, 如满足视频较高清晰度的要求, 对于大量的视频数据进行格式的转换, 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除了选择合适的格式外, 还需注意选择合适的保存媒介, 对于手术视频数据的保存, 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做好备份。手术资料十分珍贵, 对于单个病人来说, 手术视频具有唯一性, 如果由于不慎造成数据的丢失, 而且又没有另外的数据备份, 那将是一次巨大的损失, 所以至少有一个备份是必须的, 最好应有两个或以上的备份。视频数字化后, 数据的备份保存很容易做到。保存的介质, 包括硬盘、光盘、磁带等, 理论上, 所有介质都有生命周期, 因此, 还应该注意选择不同生命周期的介质用于数据备份的保存[6]。

4 视频辅助教学的使用体会

4.1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手术视频辅助教学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形象化地显示出来, 活跃了课堂气氛, 加深巩固了教学内容,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比如教材上说的硬膜外血肿, 只是一个单调的没有任何感情的词语, 但是当学生见到实际手术当中完全真实的类似于“果冻样”的褐色血肿被吸引器轻轻吸除的过程时, 全场学生无不异口同声发出“啊”的轻声惊叫, 通过生动形象的实物展示, 学生对颅脑内的血块有了一个十分深刻的理解, 当血肿被逐渐清除, 暴露出血肿下的硬膜组织和其上的脑膜中动脉结构, 剪开硬膜, 暴露硬膜下的脑组织, 学生对硬膜形状, 厚度和其上的脑膜中动脉等结构, 终于有了清晰认识的机会。在临床课程的教学中, 给予生动的形象的视频学习, 对后续的教学将会有极大的帮助。

4.2 丰富教学形式, 提高教学效果

单纯的板书和口头阐述的教学难以持续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手术视频教学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 化静为动, 将枯燥的医学理论知识与生动的实际临床手术场景有机结合, 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活跃了学习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手术视频的应用, 在当前多媒体幻灯大行其道的今天, 使用时, 可以将视频嵌入幻灯中;也可以在讲解到相关知识点的时候, 从电脑硬盘中, 再打开相应的视频进行播放;或者利用其他播放介质。建议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丰富课堂上的教学形式, 留短暂的空白时间, 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求新、求解欲望,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4.3 突出教学重点、淡化难点, 提高教学质量

一节课上得好坏、成功与否,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有无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应用手术视频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进行重点的解释和阐述, 不仅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而且对采用单纯讲解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 通过生动形象的手术视频的展示, 使学生快速容易地掌握了本来难以理解的难点, 手术视频辅助的教学, 可以变复杂为简单, 变困难为容易、变抽象为形象, 更易突出重点, 简化难点, 提高教学效果。

4.4 注意事项

手术视频的辅助教学应用, 首先须注意视频播放条件是否具备, 现今教学课堂都常规配备了电脑和投影仪, 基本具备了播放的条件, 但最好事先把手术视频拿到课堂上进行课前试播放, 否则, 等到正式课堂上播放的时候, 出现无法正常进行, 将会出现十分尴尬的结局。有的视频清晰度较高, 文件较大, 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都有一定的特殊要求, 课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 必要的时候, 自备电脑会更好, 但是一些教室的投影仪不能与自备电脑插接, 这些因素, 课前都是应该考虑周全的。

参考文献

[1]张煜辉, 王来兴, 岳志健, 等.浅谈外科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 2012 (16) :132-133.

[2]王来兴.用问题教学法带教神经外科临床见习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13, 21 (3) :611-613.

[3]张树忠.DV视频三款软件[J].摄影与摄像, 2013 (7) :128-129.

[4]王丽丽.轻松搞定视频裁剪与合并[J].摄影与摄像, 2013 (5) :114-115.

[5]梁骥.非线性编辑教学网制播一体化教学功能拓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3 (6) :64-66.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斜视的临床观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2010年7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82例斜视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其中男48例, 女34例;患者年龄12~36岁, 平均年龄 (21.1±1.5) 岁;患病时间1-13年, 平均患病时间 (4.2±0.6) 年;斜视度21°~57°, 平均斜视度 (34.8±0.6) °。本次研究抽样对象的年龄、性别、患病时间、斜视度等几项自然指标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直视条件下斜视矫正术对对照组斜视患者实施治疗;治疗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方式实施治疗。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斜视症状手术治疗效果、两种手术操作时间、两种手术后视力水平复常时间、总计术后恢复治疗时间、实际出血量、围术期不良反应率等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1.4 效果评价指标

临床治愈:斜视症状表现经手术治疗后彻底或基本消失, 患者的视力水平恢复正常状态, 社交能力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有效:斜视症状表现经手术治疗后明显减轻, 视力功能和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改善幅度超过50%, 患者的社交能力受到一定影响;无效:斜视症状表现手术治疗后没有任何好转, 视力功能和水平仍然存在明显异常, 社交受到严重不良影响[3]。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均采用±s的形式表示, 对剂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实施t检验和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斜视症状治疗效果

应用直视条件下斜视矫正术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斜视病情控制总有效率为70.7%;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斜视病情控制总有效率为90.3%。两组该项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见附表。

2.2 手术操作时间和操作期间出血量

对照组直视条件下斜视矫正术共计操作 (41.25±5.17) min, 在直视条件下斜视矫正术操作期间患者实际出血 (17.36±3.02) m L;治疗组显微外科手术共计操作 (17.93±4.38) min, 在显微外科手术操作期间患者实际出血 (8.91±2.55) m L。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和实际出血量两项观察指标组间差异显著 (P<0.05) 。

2.3 术后视力水平复常时间和术后恢复治疗时间

对照组直视条件下斜视矫正术治疗后 (8.25±2.01) d视力水平恢复正常, 手术后共计接受恢复性治疗 (10.26±1.69) d;治疗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后 (5.82±1.53) d视力水平恢复正常, 手术后共计接受恢复性治疗 (7.68±1.31) d。两组术后视力复常时间和恢复性治疗时间两项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2.4 围手术期不良反应

直视条件下斜视矫正术围术期对照组有1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26.8%) ;显微外科手术围术期治疗组有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4.9%)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斜视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眼科疾病, 手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斜视矫正手术通过使过强的肌肉收缩减弱, 使收缩不足的肌肉显著增加, 以达到使眼外肌肌力平衡迅速恢复的目的。经过临床手术治疗后, 患者可以获得一个比较理想的第一眼位, 使斜视的外观发生改变, 达到美容效果,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斜视矫正手术要求操作者对眼球的相关生理解剖知识有全面的掌握, 传统的矫正手术由医生在肉眼直视条件下进行操作, 器械操作及缝线会导致出现较多的并发症, 如组织损伤较多、结膜充血、肌肉缝线反应等, 对手术治疗的实际效果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 随着临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显微镜辅助状态下对斜视进行矫正已得到广泛应用。据相关文献报道, 显微斜视矫正术与直视矫正术相比, 主要具有以下几大优点: (1) 操作方法简单, 能够准确定位; (2) 术中及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小; (3) 术中出血量较低; (4) 成功率高, 再次手术率低[4]。

摘要:目的 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对患有斜视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的研究。方法 抽取82例患有斜视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斜视手术方式实施治疗;治疗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方式实施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斜视病情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手术;显微外科手术操作时间、显微术后视力水平复常时间、术后恢复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手术;手术操作期间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围手术期内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对患有斜视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斜视,治疗

参考文献

[1]高丽.不同手术时机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效果对比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1, 20 (15) :545-546.

[2]洪剑威, 刘梅莹, 金梅, 等.表麻下显微斜视矫正术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 2010, 29 (13) :111-112.

[3]郭长梅, 王为农, 王雨生, 等.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在某些大角度外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 2009, 19 (12) :325-326.

上一篇:语音室的规划和管理下一篇:高校成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