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外科医生事迹

2024-05-02

显微外科医生事迹(通用8篇)

篇1:显微外科医生事迹

外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牛军,山东大学外科学教授,山东大学腔镜微创研究所所长、肝胆血管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导师。山东省首位普通外科杰出学科带头人,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Cancer Letter》、《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肿瘤》等国内外多家杂志的副主编、编委及评审。被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20余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临危授命 彰显本色

牛军是山东省唯一参加过唐山和汶川大地震两次紧急救援的医疗队员。32年前他是第一个进入唐山灾区的医疗急救队员,又是6年前第一时间赶赴斐济灾区的华人医生。“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牛军被省领导任命为山东紧急救援第四队的队长。在震后不到20个小时,就到达了震区。他带领21名队员,在接下来的20个日日夜夜里,转战都江堰、绵阳、平武等地,凭借高超的医术和高效的救治,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天使之歌。

大雨中救援队首先到达都江堰市,牛军顾不上休息,马上给队员们做出明确分工,确定救治方案,立即投入到紧急抢救中。没有相应医疗设备,靠个人临床经验,就地取材,率先搭建起山东省卫生应急救援队的医疗救护帐篷,救治了百余名从废墟中挖出来的重伤员,最大限度的挽救了他们的生命。仅用半天时间,就打响了山东医疗队的品牌。“重伤员都转给山东医疗队”成为当地医务人员的共识。当夜,牛军又带领救护车赶赴15公里外坍塌酒店的挖掘现场,冒着余震及楼房再次倒塌的危险,和武警战士一起进行挖掘,在第一时间抢救伤员。

17日救援队翻越四座大山绕道青川奔赴平武。急救车行进在狭窄的山路上,路旁就是万丈深渊,颤抖的大地,滚落的巨石,时时威胁着医疗队员的生命。

日夜兼程14小时后到达重灾区平武县,才发现这里已是一座孤城。由于各乡镇的重伤员都送至县医院,又不能转往绵阳和成都,县医院就成为该地区唯一的生命线。当震区指挥部决定让牛军带领的第四队承担对县医院重伤员的抢救重任后,牛军暗下决心:决不能再让已被成功救出的伤员就这么死去。他迅速将医疗队队员分工、分组,呼吁大家就地取材,调动一切力量迅速投入到救治中去。他带领着医务人员,依靠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医学功底,准确做出诊断,及时确定治疗方案,挽救了众多危重伤员的生命。看到医疗队有条不紊的高效抢救,身心崩溃的县医院院长当即决定,医院由牛军带领的第四队接管,其他外省医疗队也听从牛军统一安排。

在灾区拼命工作的日夜里,哪里有伤员,哪里就有牛军。凡是医疗队接诊的伤员,牛军都要亲自查看。对危重伤员逐一制定缜密的治疗方案,并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他时刻巡回在临时搭建的急诊室,病房和门诊,直到每位伤员病情稳定。他总是起的最早,睡的最晚,每天只休息几个小时。连续超负荷的工作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嗓子嘶哑不停咳嗽,血压升高,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也犯了,但他依然带病工作,率领队员发扬不怕苦、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在极其危险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繁重医疗任务。共接诊救治伤员六千余人,成功救治重伤员200余人,创造了伤员零死亡记录的奇迹,受到当地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

震区后勤无法保障,看到队员们整日吃饼干、方便面,睡在潮湿、简陋的帐篷中,甚至一半身子还泡在帐篷外的雨水里,牛军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暗想:多好的战友啊,为了灾区伤员,大家把命都豁出去了。我是队长,无论如何也要把队友平安带回家。他处处关心、爱护队员,妥善安排好工作、休息时间,指定专人兼管医疗队的生活。队员们都感到在牛军的带领下心里踏实,整个医疗队团结一心,干起活来特别有劲。

勤奋钻研 成果丰硕

踏入医学殿堂三十多年,牛军用自己的刻苦和勤奋,执著探索,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攻读硕士期间他独创的“纤胆镜碎石清洗器”,获得国家专利和国家发明金奖。在山东省还没有医学博士点和博导的情况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破格授予他博士学位,成为山东省首位医学博士。之后他在世界上率先开展了“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纤胆镜取石,T形管引流暨胆囊切除术”,被载入教科书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

1993年作为英联邦皇家外科科学院优秀外科医师奖学金全球唯一考取者,牛军赴澳洲纽卡索大学玛特医院肿瘤外科和乳腺外科工作,凭借卓越才华和非凡手术技能,国外同行对这位中国医生刮目相看。后通过多项考试被国际外科学院(美国),及澳大利亚外科学院授予“普外科专家”资格,颁发百余个国家认可的普外科专家资格证书和国际外科护照。受雇于著名的悉尼大学艾菲王子医院和协和医院普外科期间,任上消化道外科专家兼职澳国家肝移植中心,并获纽卡索大学医学博士、博士后。1995-96年他被推选为澳洲腹腔镜学会秘书长,并任纽卡索大学外科肿瘤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纽约科学院外科学部委员。在澳期间发表SCI论文7篇,获14项国际专利。

精湛医术 无私奉献

在国内外行医的30余年中,牛军始终以病人为中心,努力忘我地工作。2005年初应母校召唤回国,短短三年,牛军凭着精湛的医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成功完成了近千例疑难复杂手术。他对病人服务周到、热情,并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病人,患者及家属亲切地称赞他为“信得过的好医生”。

作为国内腹腔镜手术的最早开拓者,牛军利用腹腔镜技术将手术范围由最初的胆囊和胆总管,扩展到肝脏、胰腺、脾脏以及胃肠道等腹腔内大部分脏器,尤其在腹腔肿瘤的标准切除术上,已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

牛军主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系列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科技攻关计划的资助。回国后发表SCI论文6篇,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两项。他利用多年来在国外建立的广泛学术联系,数次组织、主持国际学术研讨会,极大地促进了山东省普外科领域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作为山东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双语教学教授,他负责为外国留学生授课,指导培养了几十名博士、硕士生。

优秀是一种习惯、是人生的积淀。有人曾这样问牛军,一辈子这样忙碌,顾不上享受生活,后不后悔?他毫不犹豫地说:只要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医生这个职业,再忙再累也高兴。

篇2:显微外科医生事迹

工作中始终坚持加强政治学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关

心疾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多次拒收红包礼品,想方设法解决病人的痛苦、减轻病人的负担,做到廉洁行医、文明行医。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从一个党外积极分子成长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刚参加工作时,为了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曾在科室24小时值班长达两年之久,两年里,值班室就是他的家,两年里几乎接待了无数的病人,上了所有能上的手术,也给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其后的工作中始终保持吃苦在先,享乐在后,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为了病人一切,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不管是酷暑严寒还是白天黑夜,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生病不适,只要病人需要或同行召唤都随叫随到,加班加点,也因此参加工作十多年来难得回家看看父母、难得回家吃个年饭,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出勤率和饱满的工作热情。

从医以来,始终不忘记坚持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1995年医院“二甲”评审时三基考试、医德医风考核都取得好的成绩,1996年“二甲”复审在急救会诊时同样得到评审团专家的好评,为医院的“二甲”创建作出了贡献。2000-2001年在同济医院进修学习泌尿外科一年,掌握并开展了泌尿外科新技术,其中碎石及腔镜技术填补了医院空白。于2002-200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深造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本科毕业。2003年12月份担任县医院医务科长,并于2004年4月被院第四届职代会选为医院院务委员会和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同年成为市泌尿外科学会委员。在职期间学习了医院管理法规及医疗管理制度,重新主持修订了《医院医疗管理方案》及《医疗整改措施》,积极参与医院医疗管理及医院学术讨论、院内院外会诊等工作。自2005年担任四外科副主任,积极学习并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积极总结经验,书写论文。先后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参与编写医学专著一部,在国家级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一篇,在市级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3篇,获县自然科技进步奖两项,逐步将我院泌尿外科建设成为了市重点专科。于2006年底顺利通过了副主任医师职称晋升评审。自2008年初成为医院三外科负责人以来,病人数量激增,长期高居各科室病人数前位,每天同科室人员一起超负荷运转,为科室的业务发展,医疗安全,服务质量,科研教学作出了自己的全部的努力和贡献

从医18年来,一直以医疗业务为重,以病人的生命健康为重,完成普外、泌外专业各级各类手术数千例从未出现一例医疗事故。2000年兼职在卫校义务带教达20多课时,2004-2005年参与重大交通事故急救多起。2004年夏夜竹瓦镇发生一起车祸事故,一个伤员被压在车轮下长达一个多小时无人解救,当时的急救车和急救人员到另一现场,他在休息时间接到通知后立即赶赴出事地点将伤者从车轮下救出,并在转诊过程中为防止下肢大血管出血,一直坚持用自己的双手压住病人受伤的下肢大血管,虽然鲜血溅到了自己的身上,但终于挽救了一条生命。这期间多次参加高考体检、征兵体检、伤残体检及职工体检等各种体检,参加义诊义捐,自觉参加无偿献血三次。2005-2006年参加县广播电台举办的“空中医院”直播节目四次、2007-2008年在县老年大学当兼职教师进行卫生保健宣教,常年带教实习、进修医生,常年指导及支持乡镇医院临床工作,时常为他人、他科、他院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特别是在2007年秋一乡镇医院在半夜2点钟时一个手术遇到困难请求急会诊,他毫不犹豫地连夜赶到现场解决了手术难题,消除了医疗隐患及医疗纠纷。深得同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由于自己的不懈努力,连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及优秀干部。

-------------

李广同志,男,外科主治医师,生于1967年2月,于1990年毕业于**医学院医疗系,同年10月分配至**县人民医院外科工作至今,现任外一科主任,曾多年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1998年被共青团**县委评为“十佳青年岗位能手”,2003被共青团中共酒泉市委评为“十佳青年岗位能手”,2004年被中共**县委共青团推荐为“第六届政协委员”。

经过近20年临床及社会的支持,本人逐渐成长为人民群众值得信赖的医生。1990年10 月医学院毕业后,怀着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向往,踏上了医疗战线外科之路,刚刚进入临床,医学知识和临床的巨大差距,本人一头迷雾,但在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诸位老师的衷衷教诲之下学习进步很快,对待工作,学习,为人处事,以德为首,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尊师爱生,勤学苦练,顽强拼搏,终于在众多患者的眼里声誉不断提高。

外科病人的管理需要自己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在工作期间,每年都遇到多个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治疗。通过多方面、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指导会诊,使一个又一个的病人奇迹般的康复。多次积极参与

急危重患者的抢救总是冲在第一线,经过数百上千的抢救过程,学会了一套独立抢救病人的方式和方法,也学会了与患者及时和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抢救病人的成功率明显提高,多年来,未曾和患者及家属发生吵架和不愉快行为,也顺利处理了许多矛头状态的医疗纠纷。

1994年在甘肃人民医院肛肠科进修一年,2006年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进修一年,目前通过进修学习后,知识面明显拓宽,视野开阔,技术水平提高。能独立承担起肛肠外科的病人诊断和治疗工作,尤其是痔、瘘、裂患者的手术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成果,多年来手术成功率达98%以上。另外积极开展直肠癌患者的保肛治疗,使得直肠癌患者保肛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了个人心理负担和家庭矛盾,使得更多的患者病情康复,社会和谐,家庭幸福。兼作电视纤维结肠镜,及乙状结肠镜,熟练的插镜技巧及丰富的插镜经验,为数以千计的患者提供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未曾出现插镜的并发症。通过上海市骨创伤中心进修学习后,现能独立完成骨科创伤的修复与手术治疗,尤其是手外科的创伤修复和锁骨下皮瓣转移治疗手指损伤,取得阶段性胜利,手术成功率100%,现已开展创新手术二十余项,如: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的应用,股骨下段粉碎性骨折,倒达髓内钉的应用。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今年为一位91岁高龄的老人,成功施行了dhs的手术治疗,目前恢复良好。过去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视为禁忌,但通过上海进修回院后,积极主持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减少卧床的并发症,减少老年性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积极提出手术治疗方案,赢得了众多患者及家属的赞赏。另外,积极完成了多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不切断肱三头肌的手术方式,即将骨折复位,又减少了患儿的损伤,临床疗效良好,功能恢复良好。另外推进了膝关节腔内冲洗治疗老年性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治疗办法,临床疗效显著,诸多老年人膝关节疼痛较甚,经本科特别配方的关节腔冲洗液冲洗后疼痛明显缓解,治疗者络绎不绝,为治疗老年性关节疾病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治疗平台。

2000年走上科室领导岗位后,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与管理知识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领导岗位职责,勤勤恳恳,为医院领导分忧解愁,出谋划策,组织5年以内的年轻医护人员学习三级知识及有关管理知识,连年完成医院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和工作任务,多年赢得个人先进和科室先进。

本人为人厚道,诚实正派,敢作敢为,善于团结同志,搞好协调,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讲,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对待得与失,能树立一颗平常心,对工作认真负责,乐于奉献。总是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尽职尽责的抓好落实,在工作中从不好大喜功,力求戒骄戒躁,对待同志谦虚和善,能为之尽力而为,不搞虚情假意,不推诿扯皮。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积极组织全科同志向灾区捐款,向灾区奉献爱心。

外科工作急症病人较多,加班加点从不叫苦叫累,善始善终战斗在医疗第一线,和善的服务,丰富的工作经验为数以万记的病人解除了痛苦,在广大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

篇3:显微外科打结作业的运动捕捉

1 显微外科打结技术

缝合打结是显微外科手术的最基本技术之一。按结的形成方法不同,一般将结扣分为方结、三重结、外科结、假结和滑结等数种[1]。临床上最基本的打结方法有三种:单手打结法、双手打结法和器械打结法。方结与滑结和假结相比,结扎线间的力更均匀,使得摩擦力更大,体积更小,从而更不易松脱,更牢固安全,所以显微外科手术常使用方结。由于作业空间所限,显微外科医生一般采用持钳打结法进行打结工作,其过程如图1所示。

(1)用持钳A夹住缝线头部(长线头),将缝线绕持钳B前端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圈环,即将缝线绕在持钳B前端。

(2)用持钳B夹持住缝线的尾端(短线头),从线环中拽出并拉紧,就形成了一个单结。

(3)用同样的方法,只是绕线和拉线时方向都与(1)(2)中相反(否则就形成了滑结),形成另一个单结。这样由两个单结组成了一个方结。

2 外科医生缝合打结动作的捕捉

2.1 运动捕捉原理

从理论上说,对于空间中的一个点,只要它能同时为两部摄相机所见,则根据同一时刻两部摄相机所拍摄的图像和对应参数,可以确定这一时刻该点在空间的位置。当摄相机以足够高的速率连续拍摄时,从图像序列中就可以得到该点的运动轨迹。本文正是基于运动视觉的原理,对外科专家实际的缝合打结动作进行捕捉。

为了确定特定时刻持钳在空间的位置,采用两部摄像机对外科专家缝合打结动作进行同步拍摄。拍摄示意图及全局坐标系与双摄像机坐标系建立情况如图2所示[2]。此处的两部摄像机中的一部用来拍摄前视平面内(外科专家正前方的竖直平面)打结动作,另一部用来拍摄侧视平面内(外科专家左侧与前视平面相垂直的竖直平面)的打结动作。

如图2所示,C1和C2分别表示前视平面和侧视平面内的摄像机,X1O1Y1和X2O2Y2分别为其摄像机坐标系,XwYwZw为全局坐标系,点P为空间中一点,通过成像点P1和P2的像素坐标及坐标变换关系便可得到点P的空间三维坐标。

2.2 缝合打结动作的捕捉过程

对于显微外科医生采用的持钳打结法而言,持钳既是线的延长,也是操作者手的延伸。所以,通过研究打结作业过程中持钳的运动,即可总结出缝合打结的动作过程和要点。为了获得打结过程轨迹,在进行拍摄前对持钳进行了特征点的标定,分别在两个持钳尖端和中部标定特定的颜色区域。考虑到后续图像处理和具体实验环境的要求,本文选择红色和黄色为特征点的标定色。

本文选用的摄像机为Ca non公司生产的IXUS800IS,该机为600万像素,光学数码4倍变焦,内置菜单设置参数,具有光学防抖功能,设有机械快门和电子快门(15-1/1600秒)。为了捕捉完整的手术操作动作,有意识地使医生的动作放慢,加上高分辨率和快速的曝光速度,可以保证不会漏掉关键帧图像。通过对拍摄视频进行分割处理,将打结过程分为若干帧(如25帧/秒),并存为BMP格式的24位真彩色图像[3]。完成一次打结过程所需的总时间为10秒。本文共提取了打结过程的图像二百余帧。图3为所拍摄的前视平面内打结作业的部分关键帧图像。

通过分析整个打结作业过程,本文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即绕线环过程和夹线拉线过程。其中上图的1-4帧为绕第一个线环的过程,第5-9帧完成了第二个线环,对应于图1中的夹线头和绕线环的过程;10-14帧为外科医生用持钳夹线尾的过程,与图1中夹线尾过程相对应;15-21帧为拉线并形成线结的过程,对应于图1中拉线成结过程。

3 打结动作轨迹的提取及拟合

3.1 打结动作轨迹的提取

通过处理上述的24位真彩色BMP图像,可得到特定时刻持钳上特征点的像素坐标,然后在同一坐标系下对特征点进行描点,最后连接各特征点,进一步拟合便可取得打结动作的轨迹。

BMP文件(DIB位图)包括有关文件信息的BITMAPFILEHEADER、有关位图信息的BITMAPINFO以及位图的图像数据,其中文件信息头部分保存了位图的宽度和高度(像素数)等信息。对于24位真彩色位图而言,其图像数据部分保存了每个像素的红、绿、蓝颜色值即RGB值[4]。

由于我们对持钳器的尖端和中部进行了标定,所以得到的位图中持钳尖端和中部的颜色值(RGB值)与周围区域的色值存在明显差别,因此可以通过逐行扫描位图中像素的颜色值,并与已知特征区域颜色值做比较,从而可得到特征点的像素坐标。

对于RGB颜色模型而言,容易受到光照的影响,不同光照条件下捕捉的图像,即使同一颜色RGB值也有较大的变化,所以本文在确定特征区域RGB值时,分别给出每个颜色分量的取值范围。这样就会出现多个像素点满足设定的RGB值,提取到的像素点并非一个绝对点。为了得到特征点精确的像素坐标,将满足条件的像素点X坐标和Y坐标分别存入一个数组中,待逐行扫描结束后,求取数组的平均值即可得到特征点的像素坐标。在进行逐行扫描时,利用特征点颜色分量的取值范围判断某个像素点是否为特征点。像素坐标提取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

将所得特征点像素坐标显示在同一坐标系下,并连接相应特征点,从而可得到持钳的运动轨迹[5],其效果示意图如图5所示。

图5(a)为前视平面内右手持钳的运动轨迹,(b)为前视平面内左手持钳的运动轨迹,其中’o’代表持钳尖端,’*’代表持钳中部;(c)为侧视平面内右手持钳尖端的运动轨迹;(d)为侧视平面内左手持钳的运动轨迹,其中’o’代表持钳尖端,’*’代表持钳中部。

由提取特征点的运动轨迹可知,所提取的打结过程运动轨迹与实际运动情况相符。同时,可将整个打结过程分解为绕线环、夹线尾和拉线成结等过程,这样的处理有利于机器人运动的规划及实现。

3.2 打结动作轨迹的拟合

由图5可知,所得打结运动轨迹并不光滑。为了得到连续的轨迹曲线,同时便于设计出实现打结作业的机器人机构,就需要对所得数据曲线进行拟合。此外,根据所得光滑轨迹曲线也可以形成虚拟缝合的规范轨迹,为显微外科打结虚拟手术训练系统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利用Matlab对特征点坐标进行拟合插值处理,从而得到了打结作业理想的运动轨迹。插值是对数据点之间函数的估值方法。在Matlab中,利用一维插值函数interp1就可实现对数据点的插值处理。此插值函数提供了四种插值方法:线性插值、三次样条插值、三次插值和最近邻点插值等。由于三次样条插值具有连续二阶导数,能保证插值曲线在结点处不仅连续而且光滑,同时本文结合研究对象和数据的特点,此处选择了三次样条插值对打结运动轨迹进行拟合。图6为拟合后的效果示意图。

图6中(a)(b)(c)(d)分别与图5中(a)(b)(c)(d)运动轨迹相对应,分别是经过拟合后平滑的运动轨迹。

3.3 空间轨迹的提取和工作空间的确定

根据图2所建立坐标系和摄像机标定的情况,利用线性摄像机模型及各坐标系间的关系,首先建立P点全局坐标与P点投影图像坐标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参考物的图像坐标和空间三维坐标分别求出两个摄像机的投影矩阵M1和M2,最后利用3.1中得到特征点的图像坐标,根据图像坐标与空间三维坐标的关系,并利用投影矩阵,即可求出持钳上特征点不同时刻的三维坐标。坐标转换过程如图7所示。

根据不同时刻特征点的三维坐标,便可得出持钳的空间运动轨迹。图8所示分别为右手持钳尖端和左手持钳绕线环的空间运动轨迹;其中图8(a)为右手持钳尖端在绕线环过程的空间运动轨迹,图8(b)为左手持钳绕线环过程的空间运动轨迹。

通过进一步分析打结作业的空间轨迹,可总结出打结作业工作空间为28.6 mm×34.6 mm×42.5 mm的长方体,此数据能为今后缝合打结机构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表明,显微外科手术医生操作空间的研究是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设计中最基础的工作,对机构设计评价、运动参数选择以及确定机构控制方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得到的打结动作空间轨迹,对于自动打结机构的设计,手术训练系统的建立以及理想、光滑打结轨迹的确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 结论

本文基于双目视觉原理对角膜缝合打结动作进行了视频捕捉,分析了打结作业关键帧的图像;根据拍摄图像对打结过程的运动轨迹进行了提取,并利用双目视觉三维重建原理得到了打结过程的空间轨迹。通过分析打结作业空间轨迹,给出了打结作业的工作空间,为缝合打结机构的设计、运动参数的选择、确定机构控制方法和理想光滑缝合打结轨迹的确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榕,吕斌.手术结及打结方法的规范与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31~32

[2]康文炜.基于图像确定空间坐标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Kengo Ohnishi,Hiroomi Miyagawa.Development of a Robotic Digit Joint Mechanism for Knot Tying Task.2005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obots and Human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253~258

[4]周长发.精通Visual C++.NET图像处理编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5]Sandra Nauwelaerts,Eize J.Stamhuis.Propulsive force calculations in swimming frogs I.A momentum-impulse approach[J].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208:1435~1443

篇4: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瘫 等

适应对象:

1、单纯痉挛型脑瘫,或以痉挛为主的混合型脑瘫,肌张力3级以上。

2、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年龄为3岁以上,以利于术后康复训练。

开展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南京脑科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

前列腺癌内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前列腺癌内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近 10 余年发展极快,对选择合适的前列腺癌,其治疗效果可与根治性切除术以及外放疗相媲美,同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又明显降低。并且,这一技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一般手术后当天即可进食活动,术后 2 、 3 天即可出院。为前列腺癌患者所青睐。

前列腺癌内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就是在术中超声( CT 或者 MRI 也可)引导下,应用专用的设备将放射性粒子准确地植入前列腺组织内。目前用于植入的放射性粒子主要有碘和钯两种同位素,分别有不同的适应证。放射性粒子在前列腺肿瘤靶区剂量分布高度集中适形,前列腺周围的直肠、膀胱以及尿道等正常组织接受剂量则最小,因而控制肿瘤疗效可靠,并发症低。

患者应由医生对前列腺癌进行临床分期和评分,并检测PSA值,以判定是否合适接受这种手术,是否需要配合雄激素阻断治疗或外放疗。当然,作为一种手术,前列腺癌内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仍然有一定的并发症,除了泌尿系症状、肠道症状、性功能三方面外,极少数情况下还可能发生粒子移位。

开展单位: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河北省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微创外科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泌尿科

老药片穿“新衣”

对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一粒为了遮掩苦味而裹上糖衣的小药片,无疑是一枚货真价实的“糖衣炮弹”,不吃不行,吃了更不行。如今,高分子薄膜材料问世,使薄膜包衣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成为制药工业的“新热点”,而且薄膜包衣逐步替代了糖衣片,给广大老百姓带来了福音。

薄膜包衣是一种新型的包衣工艺,是直接在药片芯外包上一层薄薄、稳定性好的膜?薄膜包衣与早些年使用的包糖衣比较,主要有以下优点:

1. 质量稳定:薄膜包衣是高分子材料,因此,不但能防潮、避光、掩味、耐磨,而且不易霉变,容易崩解,大大提高了药物的溶出度、生物利用度,延长了有效期。

2. 形象美:片型美观,色泽鲜艳,标志清新,形象生动。包好薄膜衣后,药芯仍清晰明显,可起到防伪作用。另外,薄膜包衣的片剂坚固耐磨,不易开裂。

3. 品种多:现在除胃溶膜、肠溶膜外,还有口溶膜(含片)、缓释膜、复合膜,以及最新型的多膜层、微孔膜、渗透泵包衣、靶向给药包衣,大大提高药效。

4. 成本低:虽然薄膜包衣的材料价格较糖和滑石粉贵,但由于用量小,且节约劳动力,所以总体计算并不比包糖衣成本高。

篇5:核心期刊:《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期刊简介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为我国显微外科专业性刊物,是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的专业性的学术性期刊。前身为《显微外科》,1985年更名为《显微医学杂志》,1986年改为现刊名。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科技出版的政策、法令;遵守科技道德和编辑道德,严守国家机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为办刊方针。办刊宗旨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旨在探寻显微外科学科发展趋势,以显微外科专业为主要报道内容,交流和推广显微外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新材料、新经验和新信息,为医疗、科研和教学实践服务,引导和促进我国显微外科事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显微外科在国际上的学术水平,使我国显微外科专业技术在世界上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栏目设置

设有: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临床论著、实验论著、应用解剖、学术交流、综述、讲座、专题笔谈、讨论争鸣、临床教程、简报、病例报告、国内外显微外科新进展、花絮等栏目。基本信息

外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Microsurgery 曾用刊名:显微外科 & 显微医学杂志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 ISSN:1001-2036 CN:44-1206/R 出版地:广东省广州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邮发代号:46-107 创刊时间:1978 出版信息

专辑名称:医药卫生科技 专题名称:外科学 出版文献量:3071 篇 总下载次数:132259 次 总被引次数:28744 次 评价信息

(2016版)复合影响因子:1.962(2016版)综合影响因子:1.8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封面信息

发表本期刊文章注意事项

A.了解期刊的概况,了解期刊是综合期刊(例如Nature、Science等)还是专业期刊(例如PRL、Blood等),专业期刊相对更容易接受本领域的文章。本专业有哪些期刊?如果有区分的话,各自又属于哪个区?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 工作企鹅2: 766085044期刊的刊载能力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影响因子处于连续上升的二级学科非主流期刊。这些期刊往往学术性要求不是很高很专,趣味广泛。

b.每种期刊都有一定的定位,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如有的期刊偏重理论研究性,就很少发表技术应用的文章,就是属于同一学科的期刊,发表论文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物理学科类的期刊,有的侧重于理论研究,有的重视应用实例、实验改进,有些理论与应用兼收并用,有的只录用科研性的论文。像高能物理类的期刊一般不录用力学类的文章。因此选择一个合适专业期刊来投稿很重要的,以避免稿件因不服合所投期刊的范畴而被退稿,从而耽误论文发表时间。慎重选择一个合适自己论文内容的期刊来投稿,是顺利发表自己论文的关键一步。

c.期刊每年刊载的文章数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相对来说刊载多的期刊发表可能更容易。

d.期刊的收费情况。目前每个杂志是否收费,以及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都不一样。收费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审稿费,版面费,彩图费,单行本费,作者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量力而行。

e.不同的刊物可能有不同的固定格式和版式特点,有些期刊结果与讨论可以同一书写,结论也贯穿其中。有的期刊要求实验过程、讨论、结果不能混为一段叙述,有的则允许;有的期刊把实验过程,讨论结果,结论各自独立一部分来书写‘多数期刊要求表题和图题要中文和英文一起表达,但也有些期刊只要求中文就行;有些期刊要求列出图文类号,有些不要求,有的期刊要求列出作者题目期刊名年 卷(期)页(高校自然科学学报都采用这一点)有些期刊要求参考文献列出作者,刊名,年,页,;还有些期刊要求参考文献中文和英文双语标注。投稿前要先搞清楚期刊的格式要求,并严格按其要求书写,避免因自己的论文格式与所投刊物要求不相符而退稿,耽误论文发表。而文章与其所投期刊要求明显不同,短时间又不能完成改变,就应该选投其他期刊。

f.审稿周期和发表周期,尽量选择审稿周期短而明确,且发表周期短的文章,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退稿后改投他刊,另一方面保证文章的创新性。一般你的文章已经具备了一级学科核心期刊的水平,那就不用为慢而苦恼,因为大部分此类期刊很少拖稿,要么直接拒回,要么一切正常进行,多数 2 个月以内会有结果。

g.研究编委会,许多期刊的风格主要源于主编,因此在投稿前稍微研究一下他是很有必要的。

篇6:显微外科培训心得,莫负好时光

――崔萌

写在前面

2月,我和20多位同事很荣幸能够参加我院第一届显微外科培训班。通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在203月27日完成培训计划,顺利结业。回顾过去一个月的时光,感觉收获很多。趁着本次培训结束的机会,做一下总结,并谈一谈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回顾历史

我国陈中伟院士在1963年首次成功为全断右手施行再植手术,开创了再植外科,被国际医学界誉为断肢再植奠基人。随后在70年代随着显微放大系统在医疗应用领域的逐渐普及,显微外科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于1989年Koshima首次报道穿支皮瓣以来,穿支皮瓣转移已经成为缺损修复和器官再造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其发展的历史大概可分成三个阶段:

(1989年至):概念提出和发展,为数不多的专家学者执着于穿支皮瓣研究,进行了大量开拓性工作;

(20至):全面普及,穿支皮瓣的概念被广泛接受;

(20至今):推广应用、回顾反思,穿支皮瓣技术在更多的医学专业得到推广使用,学者们对穿支皮瓣的应用经验进行回顾和反思。

技术领先

我院在年前后派出罗瑞华、刘善廷主任等一批医生,先后到上海九院、中科院肿瘤医院进修学习,将此项业务带回来。当时此项技术的开展,在整个河南省还是遥遥领先的,特别是在轴形皮瓣、肌皮瓣、穿支皮瓣应用于头颈肿瘤的修复这一领域,并且在一段时间内,部分修复方法在省内仅我院开展此项业务。

业务开展

我于硕士毕业,在校期间了解到我院在皮瓣外科,肿瘤修复方面的省内领先地位,被深深的吸引,努力想来我院工作学习,最终如愿以偿加入到了头颈科的大家庭。当时对于我院此类手术的开展,还是感觉颇为震惊的。在随后工作的几年中,科室不断探索新的手术方式方法,引进了包括股前外侧、内侧皮瓣、腹直肌瓣、游离腓骨穿支皮瓣、髂骨皮瓣等多种修复方法。同时不断发掘改良传统皮瓣如背阔肌皮瓣、前臂皮瓣、胸大肌皮瓣、颏下带蒂皮瓣在头颈部肿瘤中的修复应用。不仅突破了以往的手术禁区、还提高了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说在头颈肿瘤治疗领域,我院开展的显微外科和皮瓣修复技术本身就代表着此领域外科的发展方向。

竞争激烈

随着近几年,部分省内医院在此领域的持续努力和追赶,加上我院在此领域的影响力相对下降,大量的患者更多的就诊于其它综合医院,导致我院在此领域的优势地位逐渐滑落,就诊患者比例有所下降,长此以往,此项业务有逐渐萎缩的危险。

众所周知,患者在肿瘤医院良好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下,才会有一个好的治疗结局。同时也只有真正的实现治疗全程,以患者为中心的MDT治疗,才能为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最大的帮助,而我认为这也正是我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无论如何,在此领域我们都应该更加加油努力,做好此项工作。回归到具体现实问题层面,可以看到此类手术的普遍开展,本来就存在着难度大、风险高、技术门槛较高、不易掌握等特点,加之就诊患者比例的下降,就更加不利于此类技术在我院的广泛开展。

平台建设

恰在此时,医院及相关领导、主任也都发现问题之所在、找到了临床工作及人才培养的痛点。大力投入资金、人力、物力建设发展临床培训中心。购置新设备、提供专业的场地和人员,并且利用有效的管理方法,不仅给与物质、人员和技术上的保证,同时还建立起来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考核、培训、授课方法,而我有幸能够作为第一批学员参与其中受惠颇多。

发展中心

在此要感谢院党委给予搭建的良好平台;感谢何朝宏、刘真真、罗瑞华、姚伟涛、刘善廷、王家强、杜伟等主任给予的精彩授课和无私的`经验分享;感谢阳跃、龚喜龙给予的技术指导。个人认为本培训中心有以下优点:

管理规范、制度健全;

参与科室多,受惠面广,为此类手术的开展,储备人才,有望将来多点开花,将此领域的进展可在多学科广泛应用;

提供平台,集合全院之力,让此类技术在我院及各科室之间,相互交流,有利于技术传承。

自身提高

通过本次培训,我在以下几方面感觉有所提高:首先多学科同志的参与本身就可相互学习、交流,建立友谊,共同进步;其次通过显微外科的培训,可显着的提高手的稳定性,改善手术操作的精细化;最后可为我们这些有着强烈技术需求的科室,此类手术的开展,积累经验、提高信心。

我之前工作中开展过多个类型的此类手术,因为规范的显微外科培训的缺乏,可以说感触还是挺多的。这其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更多的记忆是术前反复的心理和技术准备及术中、术后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更加感觉到了显微外科培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从个人角度来说,此时我院显微外科培训班的开展,正是恰逢其时。

浅显认识

另外谈谈我在此领域的一点浅显认识。我于有幸在MD.Anderson作为访问学者参观学习。通过一年的学习,比较国内外医疗的差异,我找到了两国医疗上的一些差距和我本人、本科室将来发展的方向。具体到技术领域,我发现在我们现有的已经熟练掌握的外科技术中,受惠于我省大量的患者基数、广泛的病材。可以不谦虚的说,我们并不比国外同行做的差,甚至有些方面,还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在一些目前尚未完全普及的技术领域,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这其中就包括比如显微外科技术、达芬奇机器人等技术。因此我院近期开展的关于显微外科、腔镜技术的培训,正是切中医院未来发展、人才培养的要害所在。

新的认识

通过国外的交流,也让我对外科有了新的认识。我们知道,随着近几年基因技术、免疫技术的突破进展,外科在国内似乎地位下降了,变成了一个“夕阳产业”,作为外科医生也有点士气低沉,但是通过和国外同行的交流,坚定了我对外科在肿瘤治疗领域的不可动摇的地位的认识。正如一位外科前辈说过的那样,把一些能够切除的肿瘤切除干净,我们带给患者的是生存率、治愈率近10%,甚至20-30%的提高,这一点上在我能够看到的未来是无可替代的,因此努力提高外科技术,永远都非常重要。最终具体到如何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切干净率”这一问题上,显然在头颈、骨科以及其他多个学科,显微外科都是极其重要的技术方向。因为最终决定你能够切除多大范围,取决于你对创面的修复能力。最后我想借用本次培训班王家强主任的一句话,激励自己和大家:

当你真正掌握显微外科及修复技术后,你的手术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到那一天,也许你就会到达“没有关不住的切口”的外科境界了。

----王家强

展望未来

希望不久的将来,显微外科技术能够成为我院有志开展此类手术的医生的必备技能。希望显微外科技术在我院遍地开花,多学科普遍受惠。“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祝愿我院显微培训班越办越好,让更多外科医生能够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技术,造福患者,回馈社会。

篇7:显微外科医生事迹

6月26日,九江首届手足显微外科新进展学术研讨会在九江市东方医院隆重召开。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有九江市东方医院的领导、主讲人武汉协和医院的洪光祥教授、武汉协和医院的陈振兵教授以及九江市各级医院的百余名医务工作者。

本次会议的一个亮点是互动性强,有不少医生积极向教授求教,共同研讨疑难病例及最新手术技术。东方医院手外科医生提出的“带足背皮瓣的第二趾游离移植拇指再造和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供一例”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交流,现场学术气氛浓郁,特别是对新技术的讨论,更是深入到了手术的具体细节。通过此次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坚持自主创新,加强相融,互相学习,将会使我市的显微外科事业更加蓬勃地发展。

篇8: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计手术患者23例;其中, 男8例, 女15例;年龄34~65岁, 平均43.2岁;病程3周~49个月, 平均15.6个月;临床症状主要19例以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为主要表现, 单眼视力下降5例, 双眼视力下降14例 (其中1例失明) ;单颞侧视野缺损3例, 双颞侧视野缺损4例, 10例不规则视野缺损 (2视力障碍严重无法测得视野) ;单侧视神经萎缩12例, 双侧视神经萎缩4例, 视乳头水肿9例;1例以头痛为主要临床症状;2例女性患者, 均以停经、溢乳为主要表现;1例于体检中发现。

1.2 影像学资料

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 部分患者行CTA或MRA检查。肿瘤直径2.0~6.1 cm:3.0 cm以下10例, 3.0~5.0 cm 8例, 大于5.0 cm 5例, 肿瘤包绕颈内动脉及其分枝血管3例。对于磁共振显示肿瘤直径大于3.0 cm、内部流空明显、肿瘤包绕或严重推挤周边血管者加做CTA或MRA, 明确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情况、肿瘤血运及其与正常颅内血管关系。

1.3 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

1.3.1 本组肿瘤直径3厘米以下患者均行单侧额下入路 (右侧额下为主)

3/4冠状切口, 骨瓣内侧达中线, 下缘紧邻眶上缘, 严密封闭额窦。上抬额叶外侧, 自蝶骨嵴中1/3附近切开侧裂蛛网膜, 释放脑脊液, 待脑组织张力下降, 进一步上抬额叶, 分离并保护嗅神经, 解剖基底池。显露肿瘤基底, 电凝并离断, 先从远离受压视神经侧开始, 之后沿正常蛛网膜边界分离肿瘤周边, 必要时可分块切除。如肿瘤生长于视神经下方或向视神经管内生长, 则最后处理该部位肿瘤, 以金刚砂磨除前床突及视神经管上壁, 视神经充分减压后, 轻轻向上外侧牵拉形成适当空间, 切除残余肿瘤。如出现硬膜及颅骨缺损, 使用生物胶及筋膜修复, 防止脑脊液漏。见图1。

1.3.2 对于直径3 cm以上肿瘤选择额底纵裂入路

冠状切口, 于上矢状窦起始处结扎并剪开大脑镰, 向两侧牵拉额叶, 沿正中线分离纵裂。显露肿瘤, 先处理肿瘤基底, 如基底较大, 离断部分肿瘤基底, 之后沿正常蛛网膜边界分离肿瘤左右及上侧, 分块切除, 术中尽量多的瘤内切除肿瘤, 直至瘤壁与周围正常结构粘连松动, 续之离断残余肿瘤基底, 分边, 分块切除。整个过程沿蛛网膜界面进行。在显露和切除肿瘤过程中, 如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影响手术操作, 可以根据术前CTA、MRA及术中情况选择切断前交通动脉, 以扩大鞍上第三脑室前下部肿瘤的显露。其余处置基本同单侧额下入路。见图2。

2 结果

本组手术患者无死亡。术中见压迫或侵人第三脑室底部14例, 突入前颅底, 压迫额叶9例, 侵入鞍内3例, 累计海绵窦1例, 单侧或双侧颈内动脉系统被包裹3例, 侵入视神经管5例。按Simpson分级, 5例肿瘤行Ⅰ级切除 (基底较小, 且位于鞍结节的肿瘤可连同硬膜一同切除) , 16例肿瘤行Ⅱ级切除, 2例肿瘤Ⅲ级切除 (术后行伽马刀) 。全部患者术后3~39个月门诊随访, 复查颅脑MRI平扫+增强, 行视力视野及内分泌检测:术后10例患者出现尿崩, 电解质紊乱, 经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纠正内分泌后9例好转, 1例出现长期尿崩;1例患者出现顽固性高热, 治疗后缓解;2例以停经、溢乳为主要表现女性患者术后泌乳素水平明显下降, 术后六个月随访时原症状改善;术后视力下降2例:1例患者术前右眼0.03, 术后右眼无光感, 术后3个月复查视力0.1, 管状视野;1例患者术前双侧视力为手动, 术后失明;3例患者视力术后及随访期内均未见变化, 其中1例患者术前失明;余14例患者视力术后或随访过程中不同程度改善。

3 讨论

鞍结节脑膜瘤属于前中颅底沿中线生长肿瘤, 手术入路以翼点、额下、额下纵裂较为普及, 尚有锁孔, 经蝶等入路。翼点入路目前仍然是处理鞍区肿瘤应用最为广泛的入路, 可广泛打开脑池, 减少脑组织的牵拉, 到达鞍区路径最短, 对第二间隙显露最为充分, 但随着肿瘤的增长, 视神经被肿瘤向外侧推挤, 紧贴颈内动脉, 甚至出现在颈内动脉外侧, 切除肿瘤时难免牵拉视神经及颈内动脉, 严重者出现视力进一步受损及颈内动脉痉挛, 同时该入路为侧方视野, 不能直视下在第一间隙操作, 如肿瘤向视交叉后及第三脑室下方生长时, 很难运用第四间隙切除肿瘤。单侧额下及额底纵裂入路可更好地显露第一间隙及第四间隙:如肿瘤较小, 采用额下入路在第一间隙内切除肿瘤;对于肿瘤直径大于3.0 cm的病例采用额底纵裂入路, 该入路可提供更加宽敞的手术走廊, 直接显露视神经、视交叉、鞍结节等周围结构, 尤其是对第四间隙的显露优势明显, 术中可在第一第四间隙同时切除肿瘤。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在经额纵裂入路中往往影响第四间隙的显露, 国内张玉琪等[2]认为经额纵裂入路当前交通动脉妨碍肿瘤的显露和切除时, 宽度在4.0 mm以上时, 可以安全的切断前交通动脉;也有学者通过采用离断发育不良侧大脑前动脉A1来增加显露范围[3]。然而笔者认为前交通动脉的长短不应作为评估切断后是否安全的绝对因素, 术前应采用CTA和MRA等对前交通动脉血运进行有效评估, 如前交通动脉不参与双侧A2供血, 可术中安全离断。本组手术过程中, 2例大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术中见前交通动脉明显被肿瘤拉伸, 变细, 阻挡手术进一步进行, 结合术前MRA, 电凝离断前交通动脉以显露空间, 术后未见明显缺血性并发症出现。

对于肿瘤的切除顺序, 应本着由易入难, 尽早阻断血运的原则。先电凝肿瘤基底及肿瘤前、外侧包膜血管, 以减少肿瘤血运并使肿瘤缩小。处理肿瘤基底时, 先远离视神经进行, 靠近视神经管后应仔细辨别, 轻柔操作, 避免视神经的进一步损伤, 必要时可分块切除肿瘤, 最后处理视神经下方及视神经管内肿瘤。对于较大肿瘤, 基底往往累计部位较广, 常常难以显露充分, 应先电凝可显露的基底, 之后沿蛛网膜界面分离部分边界后分块切除肿瘤, 随着瘤体的缩小, 操作空间逐渐扩大, 残余基底及肿瘤的处理得以继续进行。本组23例肿瘤, 5例基底局限于鞍结节, 1例基底位于鞍膈, 一次性离断, 其余基底均累计蝶骨平台、鞍结节、视交叉沟及鞍膈等多部位, 术中分次离断基底。部分肿瘤颈内动脉系统参与肿瘤供血, 肿瘤基底离断后, 肿瘤仍有汹涌出血, 难以电凝止血, 术中由助手使用吸引器压迫明胶海绵止血, 主刀医生尽快分块切除肿瘤并沿肿瘤包膜分离, 在分离包膜过程中往往可发现来自侧方或后方的供血血管, 电凝, 于肿瘤侧离断。如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被肿瘤包绕, 先于安全区域行瘤内减压, 使肿瘤与血管间的蛛网膜间隙变宽, 沿血管表面蛛网膜进一步分离切除残余肿瘤, 如肿瘤突破蛛网膜界面, 不宜强行分离, 可残余少量肿瘤。视神经下方及神神经管经内肿瘤处于术野的盲区, 术中磨除前床突、打开视神经管, 解除链状韧带及视神经鞘对视神经的限制, 将视神经轻轻牵拉向上外侧, 显露并切除残余肿瘤, 视神经管内肿瘤往往无明显附着, 显露操作空间后, 可轻松剥离。MARGALIT[4]和CHOKYU[5]在采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时优先视神经管骨性减压CHOKYU发现术中早期磨开视神经管术后有更好的远期视力, 而笔者认为术中应尽量减少对视神经的牵拉, 优先磨除视神经管的目的是牵拉游离松解的视神经提供相对更大的操作空间, 经常在其他部位肿瘤切除完毕后, 颅内段视神经显露良好的情况下进行磨除骨质, 只有充分的显露视神经, 才能对其更好的保护。

垂体柄的完整保留对于减少术后下丘脑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垂体柄主要位于肿瘤后部分, 和肿瘤之间往往有一层蛛网膜间隙, 即使肿瘤组织较大, 粘连程度也比较轻微, 只要发现垂体柄, 保留无特殊困难, 术中应时刻注意保护纵向走行的血管束样结构, 同时离断肿瘤基底时注意鞍膈孔, 垂体柄于此处相对固定, 可于此处逆行追踪垂体柄。本组除早期1例患者在处理肿瘤基底时切断垂体柄外, 其余患者垂体柄均得以完整保留。术后尿崩症出现往往与分离肿瘤时下丘脑结构牵拉损伤及穿通血管损伤有关, 轻度的牵拉往往术后得以恢复, 一旦穿通血管损伤, 可出现长期下丘脑功能障碍, 朱贤立等[6]认为术后患者下丘脑功能障碍, 并非下丘脑直接损伤所致, 而是供应它们的穿支损伤的结果。因此, 术中应轻柔操作, 加强对正常结构的保护, 尤其注意保护蛛网膜下方重要结构表面的细小穿通血管。

视力的恢复情况是衡量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 影响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原因多种多样:GALAL等[7]研究发现肿瘤的大小, 视力受损的时间、肿瘤与周围血管的黏附程度可影响到术后的视力恢复;ZEVGARIDIS[8]的研究显示年龄小于54岁, 视力下降时间小于7个月, 肿瘤周围蛛网膜的完整可能预示术后会得到视力的改善;术前视力小于0.02, 预示时候视力难以恢复;SEOL等[9]一组病人中, 术前视力为指数患者8例, 术后6例得到明显改善, 而术前视力仅为光感及手动患者术后未见视力有所恢复。视神经的血运情况是左右术后视力的关键因素:杨军等[10]报道垂体上动脉和供应视路的穿血管损伤可导致永久的失明或视野缺损, ZEV-GARIDIS等[8]认为缺血而非简单的机械压迫才是术后视力进一步损伤的主要原因, 朱贤立等[10]也持同样观点。不论患者术前视力情况如何, 防止术后视力进一步下降是手术的重点, 术中视神经的保护应做到如下方面:①保持视神经的完整性:严格沿视神经表面蛛网膜界面操作, 如肿瘤突破蛛网膜界面, 则选择少量残留而非强行切除;②减少视神经的牵拉:通过缩小肿瘤、牵拉肿瘤的方式加强空间的显露, 避免牵拉视神经以暴露手术空间, 这也是术者没有选择翼点入路的原因之一;③保护视神经周边血管, 尤其是穿通血管在未明确血管的行程前绝不轻易电凝。本组19例患者术前以视力障碍为主要表现, 术后视力下降2例:1例患者术前右眼0.03, 术后右眼无光感, 术后3个月复查视力0.1, 管状视野, 1例患者术前双侧视力为手动, 术后失明;3例患者视力术后及随访期内均未见变化, 其中1例患者术前失明;余14例患者视力术后或随访过程中不同程度改善。其余无视力障碍4例患者术后视力未见明显恶化。

综上所述, 针对不同肿瘤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良好的手术策略, 严格沿肿瘤与正常结构间蛛网膜界面操作, 保护好血管和神经, 尤其是穿通血管的保护, 是安全切除鞍结节脑膜瘤及术后恢复正常神经功能的的保障。

参考文献

[1]JALLO GI, BENJAMIN V.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s:microsurgical anatomy and surgical technique[J].Neurosurgery, 2002, 51 (6) :1432-1440.

[2]张玉琪, 王忠诚, 马振宇, 等.经额部纵裂入路术中切断前交通动脉的可行性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8, 24 (7) :483-486.[2]ZHANG YQ, WANG ZC, MA ZY, et al.Frontal interhemispheric approach to tumor removal with division of the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J].Chin J Neurosurg, 2008, 24 (7) :483-486.Chinese

[3]刘宁, 张小彪, 陈海峰, 等.经终板入路显微切除视交叉后肿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 219 (3) :174-177.[3]LIU N, ZHANG XB, CHEN HF, et al.The translamina terminalis approach for microsurgical resection of retrochiasmatic tumor[J].Chin J Neurosurg, 2003, 219 (3) :174-177.Chinese

[4]MARGALIT N, KESLER A, EZER H, et al.Tuberculum and diaphragma sella meningioma surgical technique and visual outcome in a series of 20 cases operated over a 2.5-year period[J].Acta Neurochir, 2007, 149 (12) :1199-1204.

[5]CHOKYU I, GOTO T, ISHIBASHI K, et al.Bilateral subfrontal approach for 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s in long-term postoperative visual outcome[J].J Neurosurg, 2011, 115 (4) :802-810.,

[6]赵甲山, 李金星, 朱贤立, 等.鞍结节脑膜瘤的相关手术解剖和手术技巧[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4, 9 (4) :244-247.[6]ZHAO JS, LI JX, ZHU XL, et al.Microsurgical anatomy and surgical technique relative to treatment of 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s[J].Chin J Clin Neurosurg, 2004, 9 (4) :244-247.Chinese

[7]GALAL A, FAISAL A, AL-WERDANY M, et al.Determinants of postoperative visual recovery in suprasellar meningiomas[J].Acta Neurochir (Wien) , 2010, 152 (1) :69-77.

[8]ZEVGARIDIS D, MEDELE RJ, M譈LLER A, et al.Meningiomas of the sellar region presenting with visual impairment:impact of various prognostic factors on surgical outcome in 62 patients[J].Acta Neurochir (Wien) , 2001, 143 (5) :471-476.

[9]SEOL HJ, PARK HY, NAM DH, et al.Clinical outcomes of 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s focusing on reversibility of postoperative visual function[J].Acta Neurochir (Wien) , 2013, 155 (1) :25-31.

上一篇:不劳无获下一篇:离队建团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