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应用

2024-05-06

教法应用(精选十篇)

教法应用 篇1

一、教法元素的内涵

按现代教育学或教学论的观点, 教法基本涵盖三个层次, 即:教法的组合, 或称现代教法、整体类教法;传统类教法;教学手段。

结合体育学科的特征, 有学者将体育教法也分为三个层次:教学方略, 也称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或称教学技术;教学手段, 或称教学工具[1]。从层次的外延来讲, 教学方略实为教法的组合, 彰显整体类方法的主体功能, 如: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发展学习能力的方法等;教学方法即指传统类教法, 侧重体育教学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特征, 如示范法、讲解法等;教学手段, 主要指借助教学工具, 完成具体教学任务的方法。这种表述体现了体育教法的层次性, 但在表述时容易引起歧义, 如教法包括方略、方法和手段, 方法本身又包括方法, 混淆概念外延, 不便于选择和应用。

由此, 引入教法元素的概念, 教法元素是构成教法集合具体的、单一的、有针对性的方法, 即把所有层次中的每一种方法都视为一个教法元素, 每一个教法元素都是由讲解、示范、演示、指导和提问五种基本环节组成, 这五种基本环节排列组合成上述三个层次的若干种教法 (见上表) , 教法元素和原教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概念的外延不同, 前者指向一种具体的方法, 后者包含三个层次的所有方法。这种认识的理论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为强化训练民族、民间舞的技巧动作所倡导的元素教学法主张“逐一结构动作元素的分解、裂变、合成过程, 从而形成符合文化轨迹的元素动律, 体现文化走向的再造, 提纯出民间舞蹈动态的元素规律”[3]。这和教法元素排列组合的原理一致。二是在技能教学中, 张洪潭教授认为教法的完整程序“一般应当包括五大环节, 即讲解、示范、练习、正误、检查,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只能归于教法或学法的一类, 不能独立单称教学法”[4]。这和教法元素的旨趣相像。

以教法元素为基础, 所构建的新的教法体系并非追求表述的合理或形式的完美, 而是旨在加深对教法体系的认识和提高选择运用的便利性和针对性。

二、教法元素的应用

教法的应用核心和关键点“不是找出适合于教学过程各阶段的方法, 让学生去‘接受’现代的知识, 而是激发并引导学生以自我活动去掌握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5]由于体育教法本身的复杂性、程序性、多样性、多层次性等, 对体育教法的选择和应用也显得复杂。以往的研究多主张依据主体和客体的特征选择教法, 体现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征;当前的教学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这三个方面对选择教法带有普适性的指导意义, 但忽略了教法本身的特性也应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 以致体育教师清楚这三个方面后, 对教法的选择依然无从下手。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基础上, 以指导实践为目标, 对教法的选择和应用进一步具体化, 从选择标准、应用程序、主体认知三个角度补充对教法的认识。

1. 选择标准——明确不同层次教法元素的功能差异

按上述教法元素分类体系, 教法元素的三个层次分别对应教学的三个影响要素:目的、方法和环境, 既符合普通教育学的一般规律, 又体现了体育学科的特征。不同层次的教法在功能上对应着不同的教学目的, 教师依据三个层次的功能差异、教学内容、目标选择相应的教法元素。

整体层教法元素主要着眼于教学方法的体系或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 具有对教学目标的直接指向性, 将其按功能分类, 教学中依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而定, 如中学4×100米接力跑, 可采用发现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传接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解决办法;对大学篮球专选课规则裁判法或战术应用的教学, 宜使用案例教学法。

方法层教法元素是所有技能教学的基本方法, 如乒乓球的基本技术——正手攻球的教学, 为使全体学生掌握攻球技术, 在整体层采用掌握教学法的基础上, 方法层元素会多次用到讲解法、示范法、演示法等;体操课上高难度动作的教学除讲解、示范外, 则离不开诱导法、反馈法、保护与帮助法等。

手段层教法元素侧重解决教学细节问题, 常借助教学媒介, 受制于主体特征和教学环境。如篮球原地持球交叉步突破的教学, 在学生基本掌握突破技术后, 为纠正、规范个别学生的动作可因人而异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 如为使学生突破时降低重心, 教师以自己的手臂或木板等置于学生头顶, 学生在限制下降低重心做突破动作;为使学生体会侧身探肩, 教师站在学生正前方或在前面放置椎桶;为使学生领会放球后的加速, 教师在学生推放球后推背给力。以上几种手段分别利用了基本教学手段和辅助教学手段。

2. 应用程序——遵循由主及次和“套餐式”配比原则

在清楚认识教法元素功能的差异后,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首先考虑整体元素的四大类教法, 使其贯穿于这一阶段的教学, 或在主线上统领一节课。然后依据课堂组织形式, 由主及次考虑可能用到的方法和手段元素。假定三个层次的教法元素代号为A、B、C的话, 则教法的选择和应用程序应为A-B-C。在教法的使用频率上, 依据教学内容特征、教学组织、学生掌握情况和教学环境灵活机动地处理, 配比体现为A-B (B1, B2, B3, …, Bn) -C (C1, C2, C3, …, Cn) , 也可以是A-B-C-B, 这种配比原则和形式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套餐”,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差异进行不同的套餐配比, 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 同一内容下某些方法或手段在不同阶段可能重复、往返使用, 基于教学内容、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和统一性, 课时教学中整体层教法通常只选用一种, 制订单元教学计划则可选用不同的整体层方法。

如中小学“地震救护”课, 教学目标属于了解急救知识, 掌握救护技能, 形成心理品质为主的范畴, 整体教法元素选用情境教学法, 课堂中的情景导入、活动、导出会用到讲解法、辅导法、演示法等, 学生搬运伤员和包扎时会运用到一些教学手段。所以, 套餐式的教法元素配比为:A (情景教学法) -B (讲解法、辅导法、演示法) -C (模仿不同伤情进行绷带包扎、夹板捆绑的教学手段) 。

当然, 传统的教法应用也并非单一、线性, 在教法元素体系的指引下, 更多强调了教法选择的主次、循环, 教法的配比原则, 提高了对不同层次元素的清晰认识。同时, 教学组织形式会制约和影响教法元素的应用, 过程不是简单的内容与方法的一一对应关系。

3. 主体认知——使学生认知由复现性向研究性递进发展

就教学活动而言,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和客体, 又是学习和认知的主体, 整个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法的选择和应用通常旨在于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以“我做你看, 我讲你听”为主要的教学形式, 其中的教法以讲解、示范、演示、反馈为主, 学生的认知复现性得以加强, 适合于运动技能学习的初级阶段, 对于组合技术的学习, 实战中技能的运用, 以及对球类运动战术的领会则存在明显的缺陷, 无法使学生的认知活动进一步向研究性转变。解决这一问题, 应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 对教法的选择和应用应注重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横向思维能力, 发展智力, 培养个性, 并加强相关知识的重组, 促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提高学生对组合技术与战术的综合运用[6]。在这样的教学中, 整体类教法多为发展学习能力为主的方法, 如发现教学法、学导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教师在这类内容的教学中起到点拨、支架与引导的作用, 成为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和信息的咨询者。

如武术、健美操、球类的基本功教学, 程序教学法和掌握教学法应用较多, 球类战术、武术套路、健美操组合动作则更多地采用领会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 使学生认知逐步复杂化, 向研究性递进发展。

三、小结

教法元素概念的提出有利于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教法, 提高教法使用的针对性,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教法元素和原教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概念的外延不同, 其应用是对以往教法使用原则的补充和完善, 并非原有原则的颠覆或对立。教法应服务于学法, 单独对教法进行研究的动因是清晰阐明教法体系的层次性和使用的程序性, 无意割裂教与学的双边统一活动。在体育教学中, 认知和感受的双重性增加了教法选用的复杂性, 除原有三原则, 本文讨论的选择标准、应用程序、主体认知外, 教学组织、教师、学时、教学环境等也是教法应用时考虑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63-165.

[2]杨国庆, 彭晓伟.体育教学方法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0:40.

[3]潘志涛, 赵铁春.为“学院派”中国民族民间舞正名教学原理[J].中国舞蹈艺术, 2002 (1) :219.

[4]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15.

[5]佐藤正夫 (日) 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286.

应用题思路教法举隅 篇2

解答应用题的思考方法常常有好多种,各种方法都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途径,即解题思路。现结合教 学实践,谈谈应用解题思路教学的七种方法:

一、用图解法显示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把应用题中数量关系,通过图示显示解题的思路。例如,一辆客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行4个小时,一 辆货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行5小时。两车同时由两地相向开出,3小时后两车相距50千米,求甲乙两地的距离?

两车行1小时各行全程的3/4和3/5,这一点学生是很容易想到的。但50千米与这两个分率有什么联系,比较 抽象。教学时,引导学生画出线段示意图:

(附图 {图})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50千米在3/4和3/5相互重叠的地方,引导学生变换观察的角度,将会有不同的解 题思路。

(1)从客车这边看:50千米正好与3/4和“1-3/5=2/5”的差相对应。列式:50÷[3/4-(1-3/5)]

(2)从货车这边看:50千米正好与3/5和“1-3/4=1/4”的差相对应。列式:50÷[3/5-(1-3/4)]

(3)从两头往中间看:50千米又是被夹在中间的一段。列式:50÷[1-(1-3/4)-(1-3/5)]

(4)从整体看,50千米就是3/4与3/5相互重叠的部分。列式:50÷(3/4+3/5-1)

二、用演示操作法揭示解题思路

通过直观教具(包括幻灯片)的演示,以及引导学生操作学具,突出解题关键,发现解题的线索,揭示解 题的思路。例如,有一列长140米的火车,以每小时9千米的速度,通过一座610米的大桥,需要几分钟?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实物来操作演示,将文具盒当大桥,用笔当火车,可以在课桌上模仿火车过桥的 情景。先将笔尖靠紧文具盒的一端,然后慢慢推进,直到笔尾离文具盒。通过操作,同学们很清楚地看出,火 车从车头上桥到车尾离桥,所行的路程等于桥长与车长的和。列式:(610+140)÷(9000÷60)

三、用假设法寻求解题思路

将某种现象或关系,假设一个主观上所需要的条件,然后从事实与假设之间的.矛盾中,寻求正确的答案。 例如,小明到商店买4本练习本和3支铅笔,共用去0.65元,每本练习本比每支铅笔贵0.04元,求每本练习本和 每支铅笔的价钱?

教学时,引导学生用一种物品替换另一种物品,使数量关系单一化。假设小明买的同一种文具(练习本或 铅笔),那么实际买的文具所付的金额就有差异,得到买同一种文具的数量和总价就可以求出单价。

引导学生假设3支铅笔换成3本练习本,小明就应多付0.04×3=0.12(元),求每本练习本的价钱,列式为(0 .65+0.12)÷(4+3);如果把4本练习换成4支铅笔,小明应少付0.04×4=0.16(元),求出每支铅笔的价钱, 列式为(0.65-0.16)÷(4+3)

四、用逆推法探求解题思路

对于某些特殊结构的应用题作反向思考,采取相逆的运算,探索解题的思路。例如,3个同学分练习本,甲 得到的本数比总数1/2少1本,乙得到的本数比其余的1/2多1本,丙得到8本,共有练习本多少本?

教学时,先让学生按照题意列出事情发展的过程

(→)

┌───┐ ┌─────────┐ ┌──────┐

│ 本子 │──→│甲得到总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法刍议 篇3

【关键词】中职 应用文写作 教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094-02

应用文写作以其内容的实用性、文种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诸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有效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是学生素质提高、智力发展、公共关系能力提升、创造性思维开拓的关键。以往的应用文教学,常运用“格式写法→范例分析→写作练习→修改讲评”的教学模式,学生对学习及掌握应用文不感兴趣,收效不大,从而出现教师一讲就懂,学生一学就会、一写就错、一用就忘的现象。要提高中职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在应用文写作教法上下工夫。

一、引导得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应用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循循善诱,授学生以“渔”,方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一)美文共享,经典导航

有意识地利用应用文中的经典应用文范文,通过讲解名篇佳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如李密的《陈情表》,李密之所以获得晋武帝的同情转祸为福,与其文笔委婉、情真意切的“表”分不开;而唐太宗之所以成为历史上少有的“贤明之王”,又和魏征文情并茂、理据严密的《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极言直谏”分不开……让学生明白应用文写作没有固定呆板的模式,它们不仅有深刻的思想性,而且闪烁着艺术的魅力。再如书信,可以汉代卓文君写给夫君司马相如的有名顺逆诗回信,一封精彩的书信挽救一段婚姻,让学生了解书信的作用功不可没,再延伸到求职信、简历等职场应用文写作,增加应用文写作课堂的趣味性、实用性,活跃气氛,引发兴趣,点燃激情。

(二)归纳比较,探求异同

引导学生比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考而且能扩大学生视野,同时能使学生准确把握应用文写作的个性特征和文种之间的差异。如总体的应用写作与文学创作的“真实性”比较;单元之间的行政文书与事务文书、广告文案与新闻文稿;具体文种的“请示”与“报告”、“计划”与“总结”、“通知”与“通报”、“公告”与“通告”等,通过深入挖掘,巧妙引导,归纳比较,学生能迅速辨析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准确掌握其写作格式和要求。通过比较学习应用文,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和习惯。

(三)思维逆向,求新激趣

逆向思维教学,不仅可让学生了解应用文应该怎样写,而且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理解为什么不能那样写。如教学“计划”,先不讲其格式和写法,而是展示有毛病的例文和学生习作,先讲什么样的“计划”不符合要求,原因何在,然后再顺向指导计划应怎样写。再如“应聘信”,让学生甲做招聘人,学生乙做应聘者,由乙在写好应聘信的基础上在课堂内当众做应聘练习,教师与台下的学生给予点评。用此法不仅使学生觉得“新”,而且让学生置身事中,亲自感受当事人的心情,启发学生思考为人处世的态度、方法以及选用怎样的表达形式。寓学于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长学生知识。

二、教法创新,保持学生浓厚兴趣

教无定法,教师应创新教法,以活泼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让学生学得便捷、学得充实、学得有趣。

(一)精讲多练,启迪智慧

讲在最精处,练在最优处。应用文的训练,以范文为例,精讲具体的写作内容与格式,训练学生的认知和动情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精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一是树立生本教育写作观,让学生先写后学→写完后讨论修改错误→学生自己总结写法→教师提醒点拨和评价→练笔。二是引导学生开口朗读、问答、讨论、辩论等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合作,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三是引导学生鉴赏,发现应用写作别具一格之美如求职信的谦诚美、调查报告的理性美、演讲稿的情理美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只控制过程,不控制内容,只控制主题,不控制答案,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心智。

(二)行动导向,实用为主

营造校园应用文写作文化氛围,改变“满堂灌”忽视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将课堂置于准职业人的教学情境中,以能力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职业活动为应用文写作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项目教学、角色扮演、张贴板教学、“头脑风暴法”、模拟教学法等方法开展“职业活动”,让学生脑口手齐动。如开展模拟招聘活动,先结合各个专业部的模拟招聘意向,在班级中陈述相关专业部门的招聘意向,然后分组行动,一组学生代表模拟用人单位写招聘启事,另一组学生根据招聘启事和自身情况来写简历、应聘信,在班级里进行模拟招聘演练。演练后,教师及时小结,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帮助每个学生写好简历、求职信。如此模拟招聘活动,势必会调动学生写作应用文的积极性。

(三)电教辅助,生动直观

传统的板书可使学生领悟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维,教学重点突出。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制作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手段来投影应用文范文,让学生亲身体验,诊断病例,分析并解决问题所在,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可使学生较直观地从教师的现场演示中掌握相关应用文体的写作技巧,巩固所学的内容;也为教师真切展现写作情景,进行现场训练创造了技术平台。

三、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

一切技能皆来自不断的强化练习和实践,中职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形成也一样,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重学生的知行合一,结合实际拓展其内容,强化练习和实践,以求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形成。

(一)内容拓展,与时俱进

中职学校毕业生大都直接步入社会走向职场,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岗位变动和职业流动越来越快,使得从业者拓宽知识基础、掌握多项技能、增强适应能力成为必需。应用文写作应拓展内容,与时俱进,在注重培养学生写作技能的同时融入创业意识与就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职业不断变更和自谋职业的能力。应用文传统内容渗透现代职场应用文写作的观点、概念和方法,让学生在现代职场模拟场景中选择应用文文种并解决相关问题,使学生在获取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同时获取现代职场知识的能力,人际交往、沟通、协作等职业核心能力也得到专业训练。

(二)练习到位,形成技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练习是培养学生写作技能的佳径。通过练习,教师可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学生可在脑口手并动的过程中主动探索、辨析、熟悉和巩固所学知识,实现由写作知识到写作能力的转化。一是明确练习内容,既练写作又练口才(说得好,出口成章;说得不好,写不流畅);既练格式又练语言与思想。二是练习方式多种,如个人练习、集体练习、师生练习、重复练习等。

(三)情境创设,实践参与

创设情境,训练学生通过实践参与的自我体验,充分发掘出自身潜质潜能,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真正掌握知识。一是创设生活情境,设计具有校园特色的写作训练活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所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演练中学习写作。如教学“通知”,以元旦联欢晚会等为情景,让学生拟写通知;“演讲稿”教学,模拟全国大专辩论赛的形式,就学生关注的“上网”、“早恋”等热门话题,设计辩论题目,分正反两方展开讨论;信函文体教学,以“感恩父母”为主题,让学生写一封家书等。或根据教学实际,安排学生在校办、团委等部门跟班、顶岗,教师指导,尝试进行往来公文的处理和校内公文的撰制工作,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另外,通过广播稿、校园新闻的采写与编辑,使学生在学校广播室、校报工作的参与过程中锻炼写作能力,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实现教学、育人的相互促进。二是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进工厂入企业,在做中学、做中写。到实训场所、到企业现场体验相关活动,使学生领会应用文写作真正涵义与价值,树立正确的应用文写作思维观和应用文写作应用观,培养应用文正确的思维习惯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效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是学生素质提高、智力发展、公共关系能力提升、创造性思维开拓的关键。中职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引导得法,推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法创新,保持学生浓厚兴趣;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以使中职生综合素质提高,从而适应未来工作及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罗国仕.《应用写作》教法新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0(4)

[2]刘曼华.职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作者简介】黄治乔(1969- ),男,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校长助理,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职业教育及学生管理。

(责编 黎 原)

《应用文写作》课程教法之辩 篇4

1.须抓紧。以笔者供职的学院为例, 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来自技校 (技工学校) 、中专 (中等专业学校) 或职高 (职业高级中学/高级职业中学) 的“三校生”及高考成绩不甚理想的高中生。相比于本科院校的学生, 从客观上看, 他们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 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但从主观上看,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后, 总感觉低人一等, 面对新的学习环境畏首畏尾, 甚至产生“反正这样了, 混张文凭算了”这类自暴自弃的想法。由此直接导致他们对学习有畏难乃至抗拒敌对的心理, 客观上听不懂, 主观上不愿听, 对理论知识的接受度较差。

2.可放手。从笔者多年担任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师的经验来看, 高职高专的学生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优势。第一, 他们年轻, 有激情, 有活力, 大多数学生较为感性, 情绪容易被调动。只要认可老师的想法, 一般均会积极配合参与, 并常有一些令人惊喜的表现;第二, 很多学生在中专技校时已经接触社会, 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感知度高, 身上的“学生气”不那么浓重, 对事件的理解较现实, 也较多元化;第三, 除艰深晦涩的理论知识外, 他们对学以致用的技能类知识较感兴趣, 有学习的动力。

3.结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 而且是活生生的青年学生, 的确具有不可控因素。严加控制已成年的学生, 效果一定事倍功半, 不如“放学生风筝”, 让他们自由高飞, 教师在教学要求的范围内, 收放自如地掌控好手中的“风筝线”, 抓放相结合,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克服对写作漠视、敌对的心理, 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

二、教学方法探讨

“为用而作”的应用文与“有感而发”的文学类的文章相比, 体式固定严整、语言表述讲求精炼, 在年轻学子看来, 的确是少了些许灵动色彩, 多了些严肃呆板。但同时, 应用文体在日常生活中又是“无所不在, 无所不包, 无时不写”的。重要性已无需赘言。正是因为应用文的“枯燥却重要”, 使其陷入一个貌似两难的境地———不能抛弃却无法热爱。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 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如何让学生对应用文课程产生兴趣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正是应用文教学法研究的目的所在。

目前, 应用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传统教学法; (2) 案例教学法; (3) 情境教学法; (4) 项目教学法。上述方法的名称各异, 实际的教学过程也不尽相同, 所谓“存在即有理由”, 每种教学方法均有其可取之处。

1.传统教学法。“传统教学法”是应用文教学中用得最早也是用得最多的方法, 即:知识讲解—例文分析—写作练习—习作讲评。如此循环往复。传统教学法在应用文教学领域曾经一枝独秀, 沿用时间也最长。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 此法虽条理清晰, 操作起来也较为简便, 只需有教材及相应的例文材料即可上课, 但其弊端也日益显现:理论知识枯燥乏味, 学生接受起来极为被动;供分析的例文陈旧不堪;学生对老师的知识讲解似听非听, 一知半解, 写起来文章来自然就似懂非懂, 直接按照教材中例文的格式套用, 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2.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 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要求, 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 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 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在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中, 大致可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付诸写作四个基本环节。教师可以采用自己或他人编写的符合本次教学目的的案例实施教学, 介绍案例之初可涉及一些有关写作案例的感受、趣闻、轶事,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再交由学生自由讨论案例中的疑难问题, 找出至关重要的信息, 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适时进行案例的概括总结, 再由学生将上述结论付诸于写作实践。与传统教学法相比, 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基于生动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多向流动的教学,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能力培养的效果也较好。

3.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创设各类文体的写作情境, 把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提供给学生, 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导致“有为而作”的写作冲动, 经交流、讨论、评价、验证假说和建构意义共识来完成应用写作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种方法可以将学生带入某个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去, 让其产生一定的新鲜感, 避免了直接讲授文种知识的枯燥。例如, 以学生所在班级的名义, 向全校同学写一份节约环保的倡议书;清明将至, 以学院名义, 发布清明节放假调休的通知;为一次班级团队活动撰写策划书等。情境较之于案例, 真实性更强,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鉴于此, 学生往往把自己放入情境中去, 积极参与讨论, 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及时将讨论的结果写成文章。但情境教学法也有不足之处:学生的兴趣往往仅限于创设的生动情境, 实际写作时, 兴趣失却大半, 失误良多。这就迫使教师不得不又回到传统教学法知识讲解、订正、批改的老路子上去。

4.项目教学法。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 项目课程正在尝试逐步取代学科课程, 成为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模式。项目教学是实现项目课程的教学方式。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度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以及人类学传统的情境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 主张以学生为中心, 以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任务为基点, 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 不断解决疑难问题, 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培养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目前的高职教育界对此法极为推崇, 认为项目教学法能够体现高职教育的基本理念。在很多专业类课程中, 项目教学法的确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应用文写作》课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 往往不能如专业课那样基于职业需求的工作任务来设计工作过程。即使设置了所谓项目, 也难免牵强附会, 有失项目教学的本真。

三、教法即“教无定法”

历经了十数年的发展, 上述几种教学法恰似“长江后浪推前浪”, 在高职应用文课程实践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但也难以避免地暴露着各自的不足。在目前职业教育大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院校大力提倡“最适合高职教学目标”的项目教学法, 教师也就或主动或被动地实施此法。至于教学效果是否一定优于前期方法, 很多人却疏于思虑。在历经了多次《应用文写作》课的项目课程改革尝试后, 笔者觉得:现在高职教育中通行的项目教学法及情境教学法其实均可归类于案例教学法的大范畴, 只不过它们对案例的选择更具仿真性, 亦或是, 直接将真实事件、真实的工作过程作为案例让学生进行实践, 效果优于一般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

“不管白猫黑猫, 抓到老鼠, 就是好猫”。所以笔者认为:教无定法, 上述几种方法可在当前应用文教学中糅合运用, 无需一味跟风求新, 一切教学方法的选择, 均应以实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终极目标。那么, 我们该如何做?

(一) 重新编排教学内容

现有应用文教材内容的编排“万变不离其宗”, 一般均分为: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经济文书、礼仪文书、诉讼文书等几大板块, 各文种又分别有知识介绍、例文分析及课后练习。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实际目的, 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原有的编排体例限制, 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编排。笔者在教学中的实际做法如下。

1. 首先对手头的教材内容进行选择, 略去一些对学生而言实用性或操作性不太强的文种。

如:产品说明书、商业广告、经济分析报告、述职报告、章程条例、批复、意见、新闻评论等。

2. 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 设置各种学习情境, 每个情境包含有各种相关联的任务。

3. 合理安排所需教授的文种, 将其穿插进各个情境中, 将其细化为一个个文本的写作任务。

如, 针对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 笔者一共设计了5大项目, 分别为:校园生活、专题会议、公司入职、业务往来、活动组织。“校园生活”中, 涉及策划团队活动、申请进行团队活动、倡导文明环保行为、今后职业规划四个子任务, 笔者用一个完整逼真的情境, 将上述四个子任务串联起来, 交由学生讨论后明确学习任务:分别完成活动策划书、申请书、倡议书、计划书的写作。“职场体验”部分, 笔者设计了冠生园 (集团) 有限公司的招聘及新员工入职培训的情境, 学生根据情境进行分析, 可以分解出求职信、活动的请示、接洽场地的函件、突发事件的通报, 完成活动后的报告等文种, 进行学习和写作。“业务往来”中, 笔者将学生分为两大组, 一组是学院代表, 一组是冠生园代表, 由他们就“学院向冠生园集团订购月饼”一事进行商谈, 学生在演练过程中往往据理力争, 将这些内容加以完善, 他们可以拿出像样的协议书或经济合同的文本。作为“如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的引申, 笔者会顺带介绍民事起诉状的内容, 但并不作为重点。

最后的“活动组织”部分, 根据学期季节的不同, 笔者设置了公司年中会 (或年终会) 的情境。涉及事先邀请相关人员, 告启事项及临时请假等任务, 分别可以由学生完成邀请函、欢迎致辞、启事及请假条的写作。在此内容编排上的变化, 学生在学习时会有身临其境的新奇感, 讨论会分外热烈, 因为希望较好地完成一个个任务, 写起来也有目标与动力。教师授课也无需囿于教材上单调的介绍, 思路也有所拓宽, 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 往往还有教学内容设置上的灵感闪现, 颇有“教学相长”的意趣。

(二) 慎重选择教学例文

我们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方法, 均离不开例文的支撑。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 我们认为, 选择例文有以下几个原则:远不如近, 旧不如新, 虚不如实, 长不如短。

1. 远不如近。

写作教材中选用的例文, 内容常带有一定区域性,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甚远, 如:在某一本广东省出版的教材中, “会议纪要”的例文是广东省某县委常务委员会工作会议的内容, 这样的例文, 通用性不够, 我们可以弃之不用。例文中涉及的事件, 最好是学生所处城市地区甚至是所在院校发生的, 学生理解阅读起来才不会懵懵懂懂, 会不自觉地去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2. 旧不如新。

目前许多教材上供分析学习的例文陈旧不堪, 以一本2007年1月出版, 2010年11月第12次印刷的某写作教程为例, 最早的例文是选取了1979年《解放日报》上的一篇文章。试问, 时隔31年的例文, 如何与时俱进, 让“90后”的学生感同身受?

虚不如实。例文无需杜撰, 身边皆是文章。如, 编写以中外企业合资项目为内容的“合同”, 学生往往没有共鸣, 忽略过去。学生对身边的发生的事乃至是亲身经历的事, 往往印象深刻, 阅读、写作反映真实事件的文章, 他们会更为认真, 在意。

3. 长不如短。

我们选择给学生阅读学习的例文, 不可过长。一来, 学生静不了心思阅读冗长文章;二来, 长文从理解和模仿上均有难度, 学生不看则已, 一看倒产生畏难情绪, 反而是得不偿失。

综上, 例文的选择是一件大事、要事。我们应当尽量选取身边的、真实的、简短的、规范的文章, 供学生参考。但为了防止学生的“拿来主义”———直接套用例文格式甚至是语言进行写作, 笔者会选用一些“似是而非”的例文。比如, 要求学生完成商洽函, 我会找一篇催款函给大家分析, 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函”典雅庄重, 平和礼貌的语言特色;抑或是找一篇有问题的商洽函, 让学生指出问题, 要求他们进行写作时尽量避免。

(三) 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我们大约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喜欢一门课程, 多半是喜欢授课的教师。营造和谐亲近的师生关系, 将大大有助于教学的开展。

1. 人格的正确引导。

在课堂的授课的过程中, 往往会涉及到包括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等很多方面的问题, 教师不能因为这些问题不是“教学任务”而刻意回避。例如, 在召开专题会议时, 会选择大学生的日常消费问题进行座谈, 针对某些学生“钱多多花, 钱少少花, 没钱不花”的观点, 笔者提出大学生消费要“量入为出、合理分配、提倡理财”, 并以同学中较为成功的理财例子予以说明,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 作业的人性化批改。

由于应用写作课的作业量及批改量均较大, 因而对于师生双方而言, 如何对待作业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让作业批改后, 让学生愿意回头看, 达到练习、批改的初衷, 笔者除了打分之外, 尝试用第二人称书写评语, 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表达真诚的欣喜之情, 再从正面提出不足, 如:“句子这样写不通顺”可以换成“句子如那样写会更好些”。学生发现老师在个人作业中与他“交心”, 也会敞开心扉与老师进行交流。改作业的过程, 由此也变成了师生课下互动的过程, 这种温暖知心的感觉, 非亲历者不能体会。

3. 学生写作兴趣的支持。

鉴于应用文写作本身的特点, 大多数同学并不爱写。但在教学中笔者也发现, 有不少学生喜欢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的阅读与写作。对一些的确不错的文章, 笔者鼓励学生投稿发表, 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学生因为文章受到肯定而更愿意写、更喜欢写, 自然也会把这份热情带进课堂, 自信满满地完成课内的写作任务。

四、须深入思考的几个问题

综上所述, 笔者拙见:建立一个“立体课堂”, 让学生在课中、课后乃至生活中处处接触应用文, 见多识广后再行写作练习。而写作教学中, 应秉承“教无定法, 有效为上”的原则。《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 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 依然常教常新。教学法在不断进步的同时, 亦有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此提出以便与同行商榷。

1.分组进行如何保证工作量。现行的教学方法中, 很多教师都喜欢让学生分组完成写作任务。分组学习可以让学生组内互相协作, 更好更完善地完成任务;组与组之间存在的竞争关系,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争强好胜的斗志。但在一组学生中, 难免会有人认真积极, 有人懈怠偷懒, 进而会形成小组作业可能只是由一两位同学完成, 其他同学只是挂名的情况。而教师在课后的监测并非易事。那么, 小组作业如何合理分配给每位组员, 让大家都得到训练呢?操作起来的确存在实际困难。

2.是否需要当堂板书文章。因为应用文中有些文种篇幅较短, 写作起来较为简单, 完全可以由学生当堂进行板书。当堂板书可以将学生对文章的掌握情况真真切切地反映在黑板上, 直接书写在板书的学生印象深刻的同时, 也可以让其他同学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比起阅读教材中的例文, 黑板上的“例文”更亲切、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 在黑板上板书的同学认真书写时, 坐在下面的同学却“偷得浮生半日闲”, 既不关注黑板, 也不自行练习, 白白浪费了这段时间。如何让当堂板书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任务, 起到应有的作用, 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多媒体教室还是普通教室。《应用文写作》课程在多媒体教室上有诸多好处, 如: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进行例文分析和学生作业的评讲时能够一目了然, 较为方便等。但也有其不足之处, 因此笔者比较倾向于将两种授课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方式, 教法不管怎样求新求变, 写作课万万离不开学生的“写”。

初中历史教材教法 篇5

第一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一、从“施行规则”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规定了所设课程的教学目标、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等内容是学校课程和教学的纲领性、规范性的文件。

民国时期“课程标准”称为“施行规则”“课程纲要”

新中国建立以来称为“教学大纲”

目前改称为“课程标准”

二、我国现行的历史课程标准

我国现行的历史课程标准有两套,一套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的历史教学大纲和与之相衔接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另一套是目前正在实验的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包括:历史教学的作用与功能、教学目的与要求、教材的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教学评估等。

历史教学课程标准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方面表述。

三、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使用

1、从整体上把握其基本思想

2、认真研读和分析其内容

3、以此作为依据制定教学工作计划

4、在实践中灵活地加以应用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科书

一、教材与教科书

1、教材:从广义上讲“教材”是指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即“教学材料”。

2、教材的种类:

A.以文字材料为特征的历史教材

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参考书、学生联系册、学生自学指导书、历史文献资料、当代历史著述及读物、有关历史理论的著述、文学作品。B.以形象化材料为特征的历史教材

图象教材、音像教材、实物教材、实地教材。

3、历史教科书

即通常意义上的历史课本。是教师教学的凭借,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二、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审定制度和编写原则

1、审定制度;国定制、审定制、认定制、选定制

2、编写原则:

(1)科学性原则(2)思想性原则

(3)基础性原则

(4)系统性原则

三、历史教科书的功能与使用方法

1、历史教科书的功能

(1)认识的中介和客体的功能(2)提供知识范围和数量的功能

(3)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4)发展思维能力的功能

(5)精选性原则

(6)可读性原则

(7)适用性原则

(5)主体自学的功能(6)主体自我检测的功能

(7)复习巩固的功能

2、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使用

(1)要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2)要全面理解教科书的内容

(3)要把握教科书中的重点、难点(4)以教科书为依托、设计教学方案

(5)处理好教科书中的大字与小字、课文学习与课堂活动、文字与图片、课文与补充资料、课文学习与作业练习、教师运用教科书与学生运用教科书等各项关系问题。第三节:教师用教学参考书

一、教学参考书的内容与作用

1、内容:教材分析与教学资料

2、作用:

(1)帮助教师更好的领会课程标准的原则和精神(2)有利于教师编写教案

(3)有助于教师了解历史和理解教材

(4)有助于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思路和教学水平的提高(5)帮助教师解决图书资料的缺乏问题

2、教学参考书的使用

(1)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基础上研究教学参考书(2)结合实际情况使用

(3)利用其提供的教学资源和信息,扩大范围寻找更多更适用的教学材料(4)利用教学参考书,进行教案编写和教学设计(5)对教参中的材料,要有选择的加以应用(6)要创造性的运用教学参考书 第四章:历史知识的特点与历史教学原则

第一节:历史知识的特点

一、科学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二、过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三、规律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四、广博性与专业性的统一

五、历史科学诸特点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历史的真实性统一的原则

2、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统一的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系统性原则

5、巩固性原则

6、量力性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8、因材施教的原则

第五章: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理论简介

1、中外教育家关于教学过程理论发展简介

(1)我国古代的教育家一般把教育过程看作是“在教师的循序引导下学生学习知识和修养道德的统一过程。”

(2)德国近代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A、明了——给学生明确的讲授新知识、B、联想——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C、系统——作概括与总结、D、方法——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

(3)美国的杜威把教学过程分为五个要素组成的不同阶段:

A、真实的经验情景、B、在这个情景内部产生的一个真实的问题、C、从事必要的观察 D、展开解决问题的方法 E、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自己的想法。(4)波兰的教育学家奥根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教育过程的三个阶段: A、掌握知识的阶段

B、通过对知识的分析综合形成概念并求得巩固的阶段 C、应用知识于实践的阶段

2、教育过程的功能与本质

(1)教育过程的特点:历史性、周期性、整体性、个性

(2)教育过程的功能:

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功能

团体维持的功能

发展智能

发展个性

(3)教育过程的本质七种:认识说、特殊认识说、儿童发展说、双边活动说、多质说或复合说、认识——实践说、认识——发展说。(4)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

A、三因素说——教师、学生、教材

B、四因素说——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

C、五因素说——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环境

二、中学历史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他有三个特点:

间接性、领导性、教育性

2、中学历史课的教学过程:

(1)诱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和感知历史知识的阶段。

(2)理解历史知识阶段

(3)巩固历史知识阶段

(4)运用历史知识阶段

(5)检查历史知识阶段 第二节: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

一、关于学习的理论简介

1、学习的定义:学习是指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一般过程:现代心理学家一般都把人类学习的过程看成为信息加工的过程。有四种代表性理论:

A、加涅的学习与记忆模型理论 B、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模型理论 C、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3、有效学习条件和学习的分类

A、有效学习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1)外部条件包括校舍、教学设施、教师、教科书等。

(2)内部条件包括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者的主动加工活动。B、学习的分类

(1)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家一般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2)美国的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

a、语言信息的学习:指能陈述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b、智慧技能的学习:指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的学习。

c、认知策略的学习:对内的、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特殊的认知技能。

d、动作技能的学习:指习得的协调自身肌肉活动的能力的学习。e、态度的学习:指习得的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二、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

根据加涅的学习与记忆模型理论将历史学习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1、准备一个尽可能完善的外部环境——教室、教学基本设备(最好有电脑或投影设备等,起码得有教材、黑板挂图等设备)。

2、学生通过自己的眼、耳接受教师或教科书传递的信息。

3、对信息进行加工把瞬间记忆变成工作记忆。并应用于对教材及教师设计的作业中。

4、在元认知的高度检查和改进自己的学习。第六章: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 第一节:教学模式论

1、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过程的、相对系统稳定的一组策略和方法。

2、教学模式的组成要素包括: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和评价。

3、新的教学模式的功能: a、是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b、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c、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工作平台。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

一、讲解接受教学模式

1、概念:根据行为心理学设计的教学模式。其特征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即教师教什么学生学生么。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2、教学程序:诱导学习动机——感知和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反馈

3、教学步骤: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描述教学目标——学习新知识——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准时下课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

1、概念: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

2、教学过程:

(1)明确并陈述教学目标——(2)分析学习任务——(3)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4)评价学习结果。

3、教学步骤:

(1)布置探索内容——(2)进行课前准备——(3)进入课堂实施(学生自主的进行讨论或辩论以获取知识)————(4)教师进行引导总结

三、合作教学模式

1、概念:以小组的方式组织学习,旨在使学生共同劳动,以使所有组员的学习均可获得最优化。

2、程序:分组——布置学习内容——学生合作学习——教学评价

3、步骤:(1)教师介绍学习程序

(2)确定异质小组

(3)布置学习内容

(4)组织“专家组”进行学习

(5)学生将各自的学习内容传达给同组其他同学。

(6)个人和小组成绩评价

四、范例教学模式

1、概念:指以教学重点作为范例,组织学生进行教养性学习。学生通过这种学习,使自己处于一种不断接受教育与培养的状态中。

2、程序:组织课题——以课题为范例进行教学—评价

3、步骤:(1)范例性地阐明“个”

(2)范例性地阐明“类”

(3)范例性地阐明规律与范畴地关系

(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地经验 第七章: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课型与结构

1、综合课:一节课中完成两个以上教学任务的课型。

2、单一课:一节课中只完成一个教学任务的课型。(包括:导言课、讲授新知识课、复习课、考查课)

3、结构(以综合课为例):

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1、讲述法:由教师用口头语言传授历史知识的一种方法。(1)讲述法的类型:叙述法、描述法、概述法(2)运用叙述法的注意事项: A、系统性和情节性 B、史料的典型性和科学性

C、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D、叙述观点要准确

2、讲解法:对史实运用分析、综合、对比和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形成历史概念和揭示历史规律的教学方法。(1)讲解法的运用:

A、先提议点,后作分析,再作结论

B、先叙述过程,后进行分析作出结论 C、边叙述边分析,最后得出结论(2)注意事项:

A、做到观点与史料统一 B、阶级分析和历史分析相结合 C、分析应细致、深入、全面00

3、谈话法: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师生间的谈话,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教学方法。(1)应用范围:

A、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B、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 C、复习检查学过的知识(2)注意事项:

A、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B、提出的问题应明确,不能模棱两可 C、注意问题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数量

4、直观教具演示法:运用直观教具,加以说明和解释,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历史知识的教学方法。

(1)直观教具的种类:实物、图片、图表、地图、年表、影片、幻灯片、录像、光盘等(2)使用直观教具注意事项:

A、演示教具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喧宾夺主。B、演示时应提出观察的目的与要求

C、应将教具放在显著的位置上,使学生看得清楚

5、纲要图示法:使用纲要图示辅助历史教学的方法。

(1)优点:形象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和记忆

能简捷的向学生展现完整的知识结构(2)局限性:

如不同丰富的历史知识相结合,会降低学习质量

当场绘制图示,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

以上五种教学方法一般称为“传统教学法”

6、讲读法:师生双方诵读和讲解教材,借以传授学习知识的教学方法。

7、四字三段教学法:将教学过程分为读、议、练、讲即学生阅读、师生讲议、课堂练习三个环节的教学方法。

8、四段教学法:将教学过程分为学生阅读、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和教师总结是个环节的教学方法。

9、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见教材划分为若干单元,然后各单元按六种课型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

(六种课型是: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

10、发现教学法:又称为探索发现教学法指教师在讲到某些历史概念或历史事件时,不直接提示概念的意义或事件的结果。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探索与思考。从而掌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历史事件的结果并学会评论的教学方法。以上五种教学方法一般称为“创新教学法”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的直观教具

一、直观教具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巩固学到的历史知识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历史思维

二、直观教具的种类

1、形象性直观教具(实物、图象等)

2、逻辑性直观教具(历史地图、历史年表等)

3、电脑多媒体课件和电脑教学网络 第八章: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与授课 第一节:历史教师的备课 一:学期开学前的准备工作

1、学习课程标准,通读教科书

2、了解教学班学生的情况——学习态度、学习基础与学习困难

3、制定学期工作计划

二、课时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1、钻研教科书

2、制定课时教学目标

3、确定教学重难点

4、处理教材内容

5、选择教学方法

6、选择教学媒体 钻研教科书的步骤

(1)确定本课题在整个教材中所处的地位(2)抓住课题的中心内容,提炼中心思想(3)详细阅读《教学参考书》

(4)阅读有关理论著作和历史研究成果,加深理解和认识所教授的内容 制定课时教学目标

(1)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教学任务、学生的心理特点

(2)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

结果式:实现什么、了解什么、理解什么

体验式:收集什么、动手制作什么(4)要求——整体性、适应性、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中最本质部分的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学生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大的关节点 教学内容的处理:

处理方法——取舍、增补、校正、拓展、调序

处理的要求—增补内容以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规定的知识范围为度 精简主要包括非主要部分和学生已掌握的知识 选择教学方法:

(1)为教学内容和目的服务(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3)考虑教材的内容性质的特点(4)考虑教师本人的特点

教学媒体的选择——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来选择教学媒体。(5)考虑教学时间、学校的设备条件等因素制约

3、教案的编写内容: 课题(章节,题目)课型(综合课或单一课)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说明教学环节、步骤、时间分工等)

使用教具或手段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课后记

第二节:历史教师的授课

一、方法与技能

1、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演绎逻辑方式 归纳逻辑方式 类比逻辑方式

2、课堂导入方式

联旧引新法 解题释义法 布疑设悬法 概括提示法 直观启动法 联系已知法

3、课堂提问

(1)低级认知提问: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2)高级认知提问:评论性提问

(3)提问的策略:上课开始时以回忆性提问为主

上课中间以说明性提问为主

上课结束时以巩固性提问为主(4)提问的要求:指向重点、准确、有针对性

引导思考、难易适中

4、历史课小结方法

(1)精讲概括式——从深化教学内容出发,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课堂小结方法(2)铺垫留疑式——在结课时为下次课留下伏笔或留下一个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

(3)诱导点拨式——教师用简要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升华知识。

二、历史课的教学语言和板书

1、教学语言要求

(1)注意语言内在的准确性、科学性(2)突出学科特色,讲出历史韵味(3)注意语言表达的精炼性,通俗性 一般可概括为:准确、逻辑、形象、生动

2、历史课堂教学的板书

(1)板书的形式——纲目式、表解式、方位式、结构式(2)板书的设计与要求: A、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具有目的性 B、综合提炼,具有概括性 C、层次分明,具有条理性 D、用词准确,具有科学性 E、形式多样,具有灵活性(3)板书的使用要求 A、正副板书相互配合 B、注意顺序安排 C、注意书写规范 第三节:历史课的评价

一、形式——自评与互评

二、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制定切合学生的实际,全面,精当,立意新。

2、教学内容科学正确,清楚,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

3、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现师生合作

4、教学手段使用得当,效果好

5、教师着装整洁。教态自然,语言符合教学要求板书规范

6、学生学习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第九章: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学习指导

一、学习过程中的要素与本质

1、要素——学生、教师、教材和学习条件

2、本质——学习过程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的价值观、取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二、指导中学生历史学习工作的意义

1、指导学生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激情的唯一的桥梁。

2、指导学生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去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

3、指导学生学习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科学的方法,增加学生的生存与竞争能力。

三、指导历史学习的任务与内容

1、任务——通过解析历史学习过程,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需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形成历史学科特有的策略,从而高效的完成历史学习的任务。

(1)明确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历史学习与历史研究的区别。(2)使学生产生乐学情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方式。(3)使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4)切实转变学生历史学习的方式。

2、历史学习指导的内容 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

归纳比较历史知识的方法 历史学习置疑法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十章:中学历史教学的复习和评估 第一节:历史教学的复习与巩固

一、历史教学复习的作用

1、巩固学到的历史知识

2、可使所学历史知识提高和系统化

3、教会学生“积极学习”,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4、深化思想教育成果,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5、改进教学,促进教师的发展

二、历史教学复习的方法与方式

1、方式:(1)随堂复习

(2)单元复习和期末复习(3)总复习

2、复习的方法(1)教材线索整理(2)专题归类复习

(3)强化记忆,理解和应用,提高综合能力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评估

一、历史教学评估的意义和作用

1、教学评估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评估可以督促学生学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3、教学评估对学生知识的巩固,能力的培养起促进作用。

4、教学评估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的作用。

二、中学历史教学评估的目标

1、认知领域的评估目标——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

2、情感领域的评估目标——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3、技能领域的评估目标——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表达能力

三、中学历史教学评估的方法:

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观察法、活动法、学生自我评价法、测验法。

四、历史试题命题原则与技巧

1、命题原则:内容的广泛性原则、命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原则、命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原则、试题的量力性原则。

2、题型:选择题、材料题、问答题、论述题(包括分析综合两种类型)

3、试卷质量分析:信度、效度、区分度、难度 第十一章:师范院校学生的教育实习

一、教育实习的意义与要求

1、意义:

(1)联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纽带,促进师范生专业化的关键环节。(2)实现高师培养目标,加速师范生实现预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2、要求:

对系指导教师的要求 对实习学校的要求 对实习生的要求

二、教育实习的阶段与内容

1、阶段——准备阶段、实习阶段、总结阶段

2、内容——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研实习

三、教育实习的总结——反思

1、反思自己的形象与角色

2、反思自己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基础

3、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与技巧

4、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 第十二章:中学历史教师的进修

一、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

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

二、中学历史教师进修的意义: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三、进修的内容: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时事政治

2、拓宽更新历史学科专业知识

3、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教育理论

4、学习电子计算机技术

四、中学历史教师进修的方式——脱产进修、半脱产进修、在职进修、个人业余自修学习。

五、中学历史教师的教研活动

1、意义:历史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可以促进历史教学

2、内容:集体备课

听课、说课、评课 教学经验交流

中职生应用文写作教法探讨 篇6

关键词:中职学生;应用文写作;教学

中职语文教材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在四册教材中进行了分量重、系统化的课程安排,更加突出了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不管是教师的重视程度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都很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一部分不具有文采和魅力,内容枯燥。在授课中,应用文模式化的特征往往让采用单一教学模式的教师在提高学生的兴趣上有心无力,而学生听课情绪低落,练习起来更是消极应对。因此,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这种教材安排与教学实践的矛盾问题就成了目前必须探索的课题。

一、培养学习自信心:重赏识教育的运用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成绩很差,长期居于下游的学习状况不断强化他们的受挫心理,于是很多学生学习惰性大,失去了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学习上自暴自弃的心理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在学习应用文之前就必须先树立其自信心。自信心是建立在“我能”基础上的一种心理感觉。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要把实施赏识教育贯穿于课堂的方方面面,经常对学生的成就和进步进行表扬、鼓励、赏识。

具体来讲,在应用文课程教学设计中,无论是应用文理论教学还是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必须注意难度的分解和控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经过必要的努力,能够有所收获,感到学有所得,练有所得,能够感受到成就,因此就不必过分纠结于让学生望而生畏的理论讲解,而重在学生的熟练应用。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真诚关心学生,及时地给予指导,增强学生学好应用文的信心。这样,不但使学生的基本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帮助。

二、提高学习兴趣: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体验

兴趣是学习和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尤其是对中职生当前的基本素质和这个年龄段的特征而言更是如此。应用文因为模式化的特征更不能采用一板一眼的教学方法,否则,就变成了死知识,而不是活的实用文章,完全失去了学习的意义。而实践体验是一种自身参与行为,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学习的兴趣,才能把死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设备和条件,尤其是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辅助教学,这样生动地展示各种生活案例,不过要注意在案例的选择上尽可能将课程内容与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现象相联系。多媒体教学也能更直观地展示文章范例,当然,如果学生人手一机,也能更方便地通过大屏幕点评学生作业,提高教学效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除了传统的课外作业外,要利用一切课堂和课余时间,给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体验机会,如,在讲借条、欠条时,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法律纠纷辩论让学生自己发现书写过程中的错误;也在讲授相关内容之前,让学生搜集校园或社会上存在的常见应用文,如入团(党)申请书,身边的寻物招领启事,各种通知,广告等,留意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文写作的误区和特长,通过生活化和实用性的例子给学生正确的书写指导。还要鼓励学生把应用文写作自身和亲身经历相结合,如计划、总结、解说词、调查问卷等,这样既能让他们言之有物,又能开拓学生视野。

三、克服格式关:重提问、讨论、练习、测试等多种形式的结合

格式是应用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中职生应用文学习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就是学生眼高手低,学到的东西不会运用。有时候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学生对授课内容理解得较好,但让其自己练习时,就无从下手,甚至对着例文模仿就能出现很大错误。这主要表现在格式的细节上顾此失彼。基于这种情况,在授课过程中,每学习一项新内容后,及时通过提问、讨论、练习、测试等形式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可以让学生分组板书,然后通过讨论形式让各组学生互相指出问题,再通过测试形式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固定的顺序,也可以在教授新知识前,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因新鲜又困惑而产生求知欲望,引发兴趣而主动求取知识。或者先是学生分组讨论组内的作业,改正错误。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有全班讨论。然后教师选择典型习作,让学生集体评讲。在授完每一单元内容后,多出各种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课后去解答、去练习。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巩固学生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四、克服语言关:重应用文语言训练和日常教学语言积累的结合

与文学性写作不同,应用文的语言更注重平实准确严密,学生以往学习中接触较少,因此,他们写作中除了出现错字、病句、词不达意等常见现象外,口语化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所以,在应用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应用文语言的敏感和自觉成了一大重点和难点。

解决这个问题,在应用文学习中,一是要多让学生多识记。初学时记住不同应用文的固定语言格式,必要时可以把各类语言总结出一个列表,让学生常读常记,从而训练出语感,见的多了,以后自然能有意识的应用。二是鼓励他们多揣摩,多模仿。学以致用,把格式化的语言运用到每一次写作练习中。另外,教师在点评学生练习时,也要多留意并纠正不符合应用文写作要求的语言。

同时,对中职学生而言,学生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日常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语言知识是语言运用的基础,最终为听说读写交际活动服务。所以,既要用一些时间给学生补基础,积累词汇,掌握词性,语法。而且要通过听说训练,更巩固和积累语言知识。这样,学生在写作中的流畅性和规范性会大大增强。总之,语文是一个连贯的整体,各个模块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如果在教学中分割开来,那语文学习的效果将大大降低。

蛙泳深水教学的安全措施和教法应用 篇7

在深水条件下进行蛙泳教学存在两大问题, 首先是水深必然会给教学带来危险性。初学者不能像在浅水中那样随意站立和行走, 所以如何设法使学生能够浮于水中, 并具有安全措施是深水教学的问题之一。其次是水深必然会增加教学难度, 因为大学生不能像儿童那样背着浮漂在深水里练习, 而教师也不能像在浅水区那样站立于水中保护帮助学生进行练习, 同时一些教学方法也无法应用于教学中。因此, 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教学场地中更好地掌握蛙泳技术, 提高蛙泳教学效果, 笔者在多年的游泳教学中, 摸索、研究出一套针对大学生进行蛙泳深水教学的安全措施和教法, 使其能够在深水教学中快速掌握蛙泳技术, 达到教学目标。

一蛙泳深水教学原则

游泳教学原则是指导正确规范教学和快速掌握技术的基本要求, 蛙泳深水教学也不例外。在深水教学时必须遵循以下三个重要原则:

1. 安全是蛙泳深水教学中的首要问题

尤其是深水这种特殊环境对初学者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和怕水心理, 所以在深水教学时, 要加强安全教育并建立有效的安全措施, 不仅要防范学生对安全问题的忽视, 更重要的是正确、合理地使用深水场地, 选择好学习蛙泳的辅助器材, 有效地运用监控、保护、救助等安全手段。同时还要加强熟悉深水环境, 消除学生对水的恐惧心理, 从而保证蛙泳深水教学的顺利进行。

2. 蛙泳的教学规律

蛙泳深水教学规律是先学腿及腿与呼吸的配合, 然后再学臂及臂与呼吸的配合, 最后学臂腿配合至完整配合。

3. 蛙泳深水教学要重视水陆结合

尤其是要加大陆上模仿练习的比例, 使大学生对蛙泳技术先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通常采用的教法顺序是:陆上模仿练习、半陆半水模仿练习、扶池边或抓水线的水中有固定支撑练习、手持浮板的水中无固定支撑练习、水中单个动作的练习及水中完整配合练习。另外, 在深水练习中需注意的是手扶池边时间长了容易产生疲劳, 所以要通过陆上模仿练习和水中练习的不断转换来调整水中练习的时间。

二蛙泳深水教学的安全措施

1. 踩水技术的运用

踩水是指人体直立浮于水中, 双臂和双腿相互配合做出划水和蹬夹腿的动作。这种踩水技术的腿部蹬夹动作很像蛙泳动作, 只是身体是直立的, 所以又叫站立式蛙泳。根据踩水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在蛙泳深水教学中它是初学者首先要掌握的自救技术。学会了踩水就相当于自己具备了一个救生圈, 它不仅是一种自保自救的安全措施, 同时也给学习蛙泳技术打下了基础。

2. 浮板的运用

浮板是蛙泳深水教学中最有用的辅助器材。初学者可借助浮板的浮力使上身或下肢不至于在短时间内下沉, 从而有利于提高练习效果。通常采用的教法是: (1) 双手扣住或搭在大浮板的最前端, 双臂也全部搭在浮板上, 使浮板的浮力发挥到最大, 用这种持板法在水中做蛙泳蹬腿动作练习。 (2) 双手握住浮板中后部的两侧, 俯卧于水中做蛙泳蹬腿动作练习及腿与呼吸配合动作练习。

3. 水线的运用

水线是用于游泳池内运动员训练比赛时铺设在水面上的分道线。在蛙泳深水教学时可利用水线把教学场地分成一个固定游距的狭窄长型区域, 然后采用合理安全的教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缩短游距, 增加安全感, 而且还可以利用水线的分道, 使两侧 (一侧是水线, 另一侧是池边) 变成一个保护自救的屏障。沿泳道纵向练习的初学者一旦出现意外或身体不适, 便可以随时抓住水线或扶住池边进行自救。另外, 由于对面水线的存在犹如一个水中的固定支撑, 能够给初学者带来一种安全感, 所以练习时可利用水线所固定的距离横向做蛙泳分解动作练习。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水线做分组练习, 人数不能过多, 并且要向学生强调游到水线时只能用手抓住或双手搭在水线上, 千万不能用身体向下压水线, 以防止水线断裂、下沉和偏移所带来的危险。

三蛙泳深水教学过程中教法的应用

在蛙泳深水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法对实现深水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作用。目前, 采用比较多的深水教学法主要是绳索牵拉助力法和深水浮具法两种。由于这两种教法受到一定的限制, 不太适合大学生的深水教学, 因此, 正确合理地选择蛙泳深水教法对初学游泳的大学生至关重要。根据蛙泳深水教学原则, 在蛙泳深水教学中采用的教法归纳如下:

1. 熟悉水性的教法

学习蛙泳前要先熟悉水性, 其目的是能够使初学者在水中平浮滑行, 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闭气方法是否正确。一般常用的闭气练习方法会使一些学生模糊不清, 因而憋气时间很短或是由于没有吸到气, 所以很难平浮于水中。根据这种情况并结合深水教学的特点, 主要采用的教法是先在陆上做闭气练习。练习时特别要求学生张开嘴用口深吸气, 而且必须把气吸到胸腹部, 使其扩张。然后再憋住气。当气憋到一定时间后再用口鼻同时缓慢均匀地把气呼出。憋气是学习蛙泳的第一关, 不会憋气是学不会蛙泳的。只有在陆上掌握了闭气方法, 提高了憋气时间再下水依次做扶池边水中闭气练习、扶池边水中闭气浮体练习、陆上呼吸练习、扶池边水中呼吸练习、扶池边水中双腿夹板呼吸练习、短距离水中蹬壁滑行到水线, 然后沿水线返回池边的练习等。

2. 踩水技术的教法

在蛙泳深水教学中, 踩水技术是熟悉水性到学习蛙泳的过渡, 也是深水练习蛙泳动作的安全保证。所以熟悉水性后必须让学生先学会踩水, 然后再学习蛙泳。采用的教法是: (1) 陆上站立手臂划水练习; (2) 手扶池边双腿同时蹬夹水练习; (3) 水中手持浮板双腿同时蹬夹水练习; (4) 双臂搭在水线上做双臂双腿同时划水和蹬夹水练习; (5) 脱离水线水中完整配合的踩水练习。其教法是两人一组, 一人在池边水中练习踩水, 另一人单手扶住池边进行看护; (6) 水中原地转动方向踩水练习。

3. 蛙泳技术的教法

在深水蛙泳教学中, 学习蛙泳的教学顺序也是先学腿, 再学臂, 最后完整配合。根据这个教学原则, 主要采用的教法是: (1) 对每一个分解动作都要进行大量的陆上模仿练习, 强调动作的准确性; (2) 俯卧池边下肢进水, 做蛙泳腿动作练习, 或俯卧池边双臂进水, 做蛙泳臂动作练习; (3) 扶池边水中闭气平浮做蛙泳腿动作练习; (4) 水中持板做蛙泳腿动作及腿与呼吸配合动作练习、水中脱板闭气平浮做蛙泳腿动作练习或水中闭气平浮做蛙泳臂动作练习。其安全措施是用水线固定游距, 3~5人一组横向游进; (5) 水中连续做臂腿配合动作练习、水中连续做完整配合动作练习。在这两种配合练习时, 为了提高游距, 应沿池边纵向游进, 距离由短到长, 逐渐增加。其安全措施有三种。一是游进—踩水—再游进—再踩水;二是两人一组, 一人练习, 另一人在岸上跟随;三是集体依次游进, 教师跟随。

除上述教法外, 蛙泳深水教学与浅水教学一样都会有一些怕水、协调性差、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 教师必须耐心细致并简化动作要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总之, 蛙泳深水教学虽和浅水教学有一定的差别, 但在深水教学时只要做到两点:一是把控好学生的安全;二是运用好教学方法, 两者巧妙结合, 就可以使蛙泳深水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游泳教材小组.游泳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2]愤怒的小鱼.浮板的应用[J].游泳, 2011 (3)

教法应用 篇8

关键词:诱导,自主学习,激趣阅读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1], 其主要任务是促进、推动、鼓励、激发学生学习, 而不仅仅充当着“传道授业”的角色。

“诱导自主学习”既是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 又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基本行为方式;既充分肯定教师的专长和作用在于“诱导”, 又明确突出“诱导”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其间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诱导”学生热爱学习, “诱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做学习的主人, 自信自觉自修自省, 有主意有主见地主动学习“自己的课程”[2]。

那么, 如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中运用“诱导自主学习式”教法?

一、设置悬念, 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应着眼于创造一个探求新知识的环境, 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将兴趣演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项目三“Word文档的操作”中第三个任务“制作职业健康小报”时, 就可创设这样的情境:高三的同学马上就要踏上社会, 各种职业问题会接踵而来, 职业健康不容小视, 为帮助他们了解与此相关的知识, 为不久的将来做好准备, 学校准备布置一个橱窗专栏作有关职业健康的介绍并附有实例, 以小报的形式展出。你能为此出份力吗?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 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全校展示,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此来导入新课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问激趣, 诱导阅读

导入新课后, 出示能体现教学目的, 遵循知识发展规律, 沟通各部分内容间联系, 且形式新颖、难易适度, 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阅读提示, 诱导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抓住疑难问题去探究知识, 自觉地进入认识过程, 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阅读情况, 巧做课件引出问题, 促使学生自学兴趣高涨。例如:在学习项目二“Internet的利用”的第四个任务“创建个人博客”时, 可先提出问题:“微博是现今非常流行的一个网络平台, 不管是明星大腕还是普通百姓基本都拥有自己的微博和粉丝。在网上创建个人博客, 可以邀请朋友前来参观, 也可吸引陌生人前来造访, 同学们你也能创建一个自己的博客并在上面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知识吗?”这样的问题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来可以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科学地阅读书本内容。

三、提疑议论, 精讲答疑

学生阅读教材后,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的疑问,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和本节的重难点, 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通过具体的问题,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或展开议论, 并在议论过程中, 适时设置障碍, 制造矛盾, 尽可能地导演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的学习情景, 让学生畅所欲言,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议论过程中不要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特别是发言抓不住中心的学生, 教师应在关键时搭桥铺路, 帮助学生扫除思维障碍, 然后根据学生议论的结果进行精讲答疑。

四、诱导总结, 加深理解

通过提疑议论, 精解答疑, 学生头脑中对本节内容和重点有了初步印象, 但整体思路还比较零乱, 这时就要充分应用板书或图表, 诱导学生在积极动口、动手的基础上, 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 发现规律, 形成知识体系。

五、查漏补缺, 练习强化

教师布置一些经过精选的能紧扣教材、由简到繁、由浅入深、题型多样的练习题, 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力完成 (上机) , 不要求每位学生都全部完成, 而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尽力多做。教师巡视课堂, 查看学生做题情况, 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也可以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作评价 (学生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 以检查教学效果。通过强化练习使学生透彻掌握知识, 并形成技能。

总之, “诱导自主学习式”教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中的应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但它还不是非常成熟, 仍处于一个探究阶段, 在教学实施环节等方面还有待继续实践和改进。所以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加完善, 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20, 125, 114.

教法应用 篇9

关键词:问题,问题导教法,自主学习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导教法”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有如下步骤。

1.强化———课件呈现上一堂课的少许问题, 让学生回答, 以巩固旧知。

2.置疑———课件呈现本堂课所设置的若干问题, 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3.师生互动———学生围绕呈现的问题, 自主学习、探究, 求助同学、老师帮助, 以获取问题答案;老师则不断解答学生疑惑。

4.评判———学生代表答疑, 老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成果进行评判, 并及时纠正学生知识错误。

5.升华———老师将本节内容作归纳总结, 达到帮助学生将本节知识系统化的目的。

6.巩固提高———课件展示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课堂上, 学生做练习, 必要时求助老师帮助;课后学生完成未完成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具体到每堂课中, 一般将一堂课分为三段:课前、课中、课后。课前———上新课前, 花3~5分钟, 将上一节课的内容及与本堂课有关的内容用问题的形式提出, 让学生回顾巩固“前知” (前面所学知识) 并让他们产生探究新知 (本堂课所要学的内容) 的欲旺。课中———新课教学, 花25分钟左右, 教师围绕本堂课新知, 用课件展示若干问题, 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探究讨论、求助老师、同学的帮助, 以解决这些问题;并花5~8分钟时间对学生学习、探究的成果进行评判和知识的归纳总结。课后———新课后, 花5~8分钟的时间, 让学生做做课堂练习, 用以巩固提高本堂课所学的内容;花1分钟左右时间布置下一堂课要解决的问题, 好让学生自习课时, 做好课前预习。

例如, 我在教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内容时, 是按如下设计的。

一、课前提问复习 (5分钟左右)

1. 请简述:分封制实行的目的、对象和作用。

2. 请简述宗法制的核心特点及影响。

二、新课

1. 课件展示。

问题一:秦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如此浩大工程的成功兴修主要得益于什么?

问题二: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苏洵对六国灭亡和秦的统一的认识有何不足之处?

问题三:导游介绍古城西安民俗时说:古代本地男子都自称为朕, 后来秦始皇下令不许民间男子用此称呼, 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自称为朕。这个称谓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

问题四: (教材P10学思之窗) 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问题五:《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 以为周制微弱, 终为诸侯所丧, 故不立尺土之封, 分天下为郡县。”这表明秦朝实行郡县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 学生课堂查阅教材、相关资料, 分析、探究讨论 (20分钟左右) 。

3. 学生答题、老师评判和答疑解难 (10分钟左右) 。

4. 课件展示疑难参考答案 (5分钟左右) 。

三、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左右)

选择题 (请将正确的答案代号选入题后括号里) 。

1.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 定“皇帝”名号, 自称“朕”, 命令称“制”或“诏”, 印称“玺”。这说明嬴政 () 。

A.歌颂战争功绩B.追求皇权至上

C.统一国家法度D.实行先代礼制

2.翻阅《汉书·百官公卿表》, 对以下两幅图片上官职的记载, 你从中能够看到的句子是 () 。

A.图一:“御史大夫, 秦官, 银印青绶, 掌武事”

B.图一:“丞相, 秦官, 金印紫绶, 为百官之长”

C.图二:“太尉, 秦官, 金印紫绶, 掌武事”

D.图二:“太尉, 秦官, 银印紫绶, 掌副丞相”

3.某教师在对秦朝历史进行讲述时, 展示两张与秦朝历史相关的邮票, 引发了学生的热议, 他们纷纷就邮票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评论, 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 。

A.中央集权政治具有强大的威力

B.秦王朝统治下的人民负担沉重

C.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卓越的智慧

D.秦代经济呈现全面繁荣的局面

4.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福建地域上主要有闽中郡, 当时福州属闽中郡管辖,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 不可以世袭

B.郡守是闽中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C.闽中郡郡守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D.福州是闽中郡郡守的封地

5.王夫之说:“郡县之制,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合古今上下皆安之, 势之所趋, 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 郡县制的出现及其推行 () 。

①有利于消除由分封割据而带来的隐患;②便于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的行政制度;③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④自秦以来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始终处于绝对上风。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6.当前, 中国多个省份进行了“省直管县”试点。现在的省县制最早应追溯到古代的郡县制。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 正确的有 () 。

①郡县制最早是在秦朝统一全国后开始实施的;②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 不能世袭;③郡的最高长官称郡守;④是一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③④

7.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 行郡县说:“其为制, 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 主要体现在 ()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柳吏

8.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写道:“秦, 虽死犹存, 它亡得悲壮。”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秦, 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

A.统一度量衡、货币B.统一全国文字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统一国家和建立中央集权制

9.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 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 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 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四、课后作业布置:预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优点如下。

1.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学习之中———阅读教材、资料, 积极思索、探究, 请求同学、老师帮助……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 教师的作用是解疑、评判, 杜绝了以往教师一言堂讲授, 学生被动听课。这种教学模式, 体现了启发式教学, 符合新课改理念。

2.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是在不断地解决老师所设置的每一个疑问, 每当解决一个问题, 学生就会增加一份成就感, 从而不断增加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高学习兴趣。

3.这种教学模式, 老师有充足的时间, 注意全班同学, 督促每一位同学认真学习, 照顾每一位同学的学习。

4.这种教学模式适应范围广。只要不是特难的知识, 均可运用这一教学模式。

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探究式教法 篇10

小学数学学科作为小学课程的一门重要学科, 非常需要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 那么, 如何使用“探究式教法”渗透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呢, 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激趣引题引发探究

苏霍母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他期望自己获得成功, 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因此,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 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 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 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开头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 让学生参与其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打动学生的心灵, 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

二、重视操作, 实践探究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 加强学生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陷。学习者用自己心灵去触摸周围这个世界, 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自觉的创造行为。孩子们的指尖闪烁着智慧, 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猜测、推理、验证, 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去创造。

例如, 这样的教学流程:

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我们一起用摆小棒的办法计算36-8=? (同学们把小棒摆在桌面上。)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用6根减去8根, 够不够减? (生:不够减。) 那该怎么办呢?生:把一捆小棒打开, 与6根合起来再减。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请大家按这位同学说的办法做! (同学们操作学具, 教师巡视指导。) 师: (待大家操作结束) 请一个同学说说你刚才操作的过程。生:我是先把一捆小棒打开, 与6根合起来是16根, 再用16根减去8根得8根, 然后与2捆加在一起, 就是28根。 (接着, 教师出示课本插图。) 师:大家都这样做了吗?那么, 请同学们想一想, 这道题还可以怎样算?生:我认为还可这样做:因为6根减8根不够减, 可以先打开一捆, 是10根, 用10根减去8根剩下2根, 再把2根与6根合起来是8根, 这样得到36-8=28。师:请大家按这位同学的想法再摆一次! (教师巡视指导。) 师: (待大家操作完) 谁能按刚才的摆法, 说说36-8怎样算?生:因为6减8不够减, 可以在十位退“1”作10, 10-8=2, 2+6=8, 8......通过这样的渗透能充分地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尝试讨论, 交流探究

讨论与争辩是思维最好的媒介, 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交换独立思考所得知识, 相互取长补短。这里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计算、操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并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有独特见解。

交流讨论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 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数学交流, 激活学生的思维, 拓宽学生的思路。理清思路后, 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 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最后通过集体交流, 明确算法。

四、拓展思维, 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主探索, 并不是放任自流, 而要让学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地进行, 而要给学生指出一定的探索方向, 这样才能让学生会进行自主探索活动, 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是体现学生主动发展的标志之一, 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能让学生自主探索, 就会激起更多学生的探究欲望, 激发出他们的潜能来。不过, 教师在考虑评价的激励作用时, 也要注意“激励”要有度, 评价要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有趣、有用和亲切的一面, 使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五、体验成功, 延续探究

在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 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在延伸阶段, 鼓励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在课内实践中, 练习设计首先要围绕重点精选习题, 并且要由易到难, 呈现题组。最后需要结合所学知识, 设计拓展性的练习, 来开阔学生的思路。例如, 在教学“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 学生能区分周长和面积的不同算法后, 我出示了这么一个实际问题:用16米长的篱笆去围一块菜地, 你能围出多大的面积来?可以用小棒进行操作 (要求:取整米数) 。这道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题目, 学生可以合作讨论。通过交流得出了4种围法。接着我再提出:观察刚才围的面积, 你有什么发现?紧接着又给他们提出这么一个实际问题:如果现在让你去围16平方米的一块菜地, 你有几种围法?哪种围法材料最省?……周长和面积两个概念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周长和面积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 其最大值是长和宽相等 (正方形) 时面积最大;而面积一定时, 周长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其最小值是长和宽相等 (正方形) 时的周长。这样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从运动中, 去研究、讨论数量之间的关系, 渗透了“变量数学”的思想, 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 发现了事物发生的本质规律, 使较难理解的关系, 通过实践操作, 让学生在自己亲自参与中有了属于自己的研究结果, 这样学生会非常高兴地品尝成功的喜悦, 同时也加深了对于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 “探究式教法”的精髓在于以学生为主角, 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 通过亲自动手, 积极思考, 热烈讨论, 探索知识。这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 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摘要: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收获知识, 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数学素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采取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这其中应用最多的就是探究式教学。

上一篇:化归应用下一篇:天津博物馆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