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的表述

2024-05-19

公式的表述(精选四篇)

公式的表述 篇1

2.科学性。知识的科学性决定了语言的科学性,而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又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因此,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工夫。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应针对学生的特点,既要讲究严谨的逻辑演绎,又要适时地穿插能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类比、归纳等活动的非逻辑语言,从而使学生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数学,积极主动地发现数学和创造数学。

3.生动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及其数学形象融为一体,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以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恰当、生动的比喻,能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教师要加深自已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数学语言的生动性应和教师深刻的见解、丰富的知识结伴而行,这样才能给学生美的享受。

4.激励性。小学生在性格和心理上的发育还不健全,需要教师用心地培养和引导,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特别是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人性政治的表述 篇2

一、约翰·亚当斯摸索中的歌剧创作

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简约性质的音乐,材料简单、动机短小、节奏形不断的重复推动织体前进,有时只重复一个音,简单得令人乏味,但擅长描述特定的气氛。约翰·亚当斯是后简约派的重要代表,他吸收新古典主义的作曲技法并且重新把调性引入这种颇具哲学意味的音乐,具有很强的时代印痕。“我无意暗示所有用这种具有情感意味的后简约派语言写作的作曲家都是玩世不恭者。正相反,亚当斯所表现出的正是绝对的真诚,这促使他去触及危险的题材”。{1}导演彼得·塞莱斯(Peter Sellars)如是对约翰·亚当斯做出评价,正是这位有经验的,具有非凡敏锐戏剧嗅觉的戏剧导演促使约翰·亚当斯的音乐和当代戏剧完成了结合,使得歌剧这种题裁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成了约翰·亚当斯新的探索领域。

1977年上演的歌剧《尼克松在中国》,是约翰·亚当斯首部歌剧。它以冷战时期中美邦交正常化的现实历史为题材,表现了深刻的政治性。这部实验性质的舞台戏剧的成功无疑为约翰·亚当斯的艺术创作增加了自信。接下来的第二部歌剧《克林霍发之死》延续了作曲家关注政治性题材的特点,把当时轰动世界意大利游轮Achille Laoro 号被劫持的事件作为了戏剧内容。脚本的梗概为:Achille Laoro 号意大利游轮离开埃及海岸后,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被四个巴勒斯坦解放阵线的成员劫持,在与美国海军陆战队51个小时的对峙中,船上游客中一位身体残疾坐在轮椅里的美裔犹太人克林霍发(Leon Klinghoffer)被巴解人员打死,遗体被扔到了大海上。

此前创作《尼克松在中国》与约翰·亚当斯已有成功合作的英国脚本作家爱丽诗·古德曼(Alice Goodman),根据新闻线索和当事人回忆录撰写完成了脚本。在艺术创作中,脚本作家和音乐作曲家作为独立的个体,一定在各自的媒介中求得形式的完美,但舞台音乐戏剧作为最后的结果必须是两种媒介——音乐和文学的某种方法上的结合的统一体,“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必定形成交流——反馈的关系模式”{2}。具有犹太血统的脚本作家爱丽诗·古德曼没有坚持尖锐的意识形态以及历史偏见,虽在戏剧人物的人性多角度发掘上与约翰·亚当斯有着些许差异,但两人各负其责,通力合作使这部音乐戏剧没有从新闻事件表面去挖掘,而是从历史上梳理,另辟蹊径,通过这次劫持事件,挖掘了中东地区宗教信仰的复杂性以及在此环境下人性的双重性性格显现。

浏览漫长的歌剧史,经典剧目往往给人以独特的印象,或者说带有自身深刻的印记,如瓦格纳的宗教戏剧,威尔第的细致情感及大场面控制,普契尼的小人物的生存情怀等。这些作品中个性鲜明的特征成了作曲家标志性的认知符号,这种主观的认知触及了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艺术家自身的题材偏好及精神特点。对此,美国歌剧评论家约瑟夫·科尔曼对成功的歌剧作品曾有如下评论:“要取得最终的成功,所涉及的题材必须与歌剧作曲家的戏剧眼力和技巧以及他的脾性,他的时代,他的特殊音乐才能相匹配。”{3}约翰·亚当斯在他的第一部歌剧《尼克松在中国中》已经显露出他的艺术偏好——表现政治,正是这种风格和特点使《尼克松在中国》在当代获取了巨大的成功,并在《克林霍发之死》中延续了这种风格。

在浪漫主义晚期歌剧创作中,连续体音乐戏剧已成潮流,(意大利学派整体上融进潮流,也有例外,如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就是分曲式),《克林霍发之死》音乐逻辑服务于整体音乐连续体的手法;合唱取代了正歌剧中宣叙调的内容交代及简单的动作(包括心理活动进展)进行;音乐连续体进行中偶尔加入个人抒情片段(咏叹调时刻);戏剧进展清晰(包括心理动机发展),根据约瑟夫·科尔曼所倡导的咏唱剧理念,此部作品音乐和文学特点决定了它应归属于咏唱剧的范畴。

二、极具争议性的戏剧内容以及

人物性格刻画的反传统性

《克林霍发之死》的戏剧内容建立在真实发生的事件上,其中所涉及的角色包括主要的十一名人物,如船长(意大利邮轮Achille Lauro号的船长),牺牲者莱奥·克林霍发(故事的主角,坐在轮椅里的美籍犹太人),马里恩·克林活法(Marlyn Klinghoffer,莱奥·克林霍发之妻),劫持者共四位:默契(Morqi),劫持者的首领;兰博(Lanmbo)——最具威胁性的一个;马芒德(Mamoud)——最敏感的劫持者;奥马尔(Omar)——最年轻的劫持者;乘客和大副,瑞士老奶奶,匈牙利妇女英国跳舞女孩。除上述主要人物外,其余人等作为合唱队出现在舞台上。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的仇恨是主要的主题,剧中中多次出现暴力的情景,全剧两幕持续八十分钟。

开场的序幕合唱队首先唱出合唱《被驱逐出家园的巴勒斯坦人》,歌词如下;在1949年,我勤劳慈祥的父亲的房子被烧掉了,与此同时,那些以色列人走进了我们的街道,毁坏我们的财产。音乐开场织体紧凑,管弦乐的力度之大超乎想象,显示出极度紧张的气氛,没有清晰的旋律线条,伴奏声部似曾相识 (尼克松在中国)七和弦的琶音连奏如连绵的波浪板冲击着画面前行,接下来的《被驱逐的犹太人》讲述了20世纪里苦难的犹太人民族与阿拉伯抗争,争取自己的合法地位和领土。七和弦伴奏变成急促的断奏,两首合唱织体的不同暗示出合唱不同的主体表达情绪上明显的对比,贯穿歌剧中的基调显示出来——对抗和仇恨。剧中简洁的韵文叙述了巴勒斯坦民族和犹太人民族的当代恩怨,约翰·亚当斯在剧中没有淡化这种情绪,而是表达了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同时都是仇恨和对抗下的的受害者。这种理念或者说立场使他受到最初的争议。

接下来,约翰·亚当斯和爱丽斯·古德曼把主要的戏剧内容设计成几组大型的合唱,如大洋合唱和沙漠合唱,黑夜合唱和白昼合唱,哈格尔合唱。这种艺术形式在他第一部歌剧《尼克松在中国》里运用得已十分成熟(这应归功于多年的器乐创作经验),约翰·亚当斯在《克林霍发之死》的合唱中运用了赛巴斯提安·巴赫的受难曲的技法,内容充满圣经的启示,间接讲述了中东冲突的历史和宗教背景。

第二场的序曲《哈格尔合唱》把冲突的原因导向遥远的圣经时代,它讲述了夏巴和以赛玛利伉俪与王储艾萨克和萨拉夫妇发生对抗后,被亚布拉罕惩罚到沙漠,经过艰苦的抗争他们同时幸存下来,以赛玛利建立了阿拉伯联盟,艾萨克则建立了以色列联盟,但仇恨的种子至此种了下来,亚布拉罕仍旧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祖先。第一幕第一场的《大洋合唱》则是约翰·亚当斯着力描述的一场,讲述了人类的宇宙观,亚当和夏娃用原始的物质创造了大洋并创造了人类的生活,水是万物之本,犹太人克林霍发被打死在甲板后,大海接纳了他。由于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上帝禁果带来的罪恶和成果,上帝的子民在上帝需要时应当献身——为了上帝的名义和人类经受到的痛苦,包括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所带来的一切。《沙漠合唱》出现在第一幕第一场的结尾处,想象中沙漠里暴雨过后发现了水,重申水是万物生存的基础,暗示大洋里的水不仅包容了人类的生存也包容了人类的罪恶。第一幕第二场结尾处的《黑夜合唱》极力描写犹太人关于弥赛亚和重建后的新世界的信仰,合唱的声音表达了对于这个时刻到来的恐惧,因为弥赛亚将会重新审判善行与恶性,着重关注世界的末日。《白昼合唱》第二幕第二场的结尾,极度关注人生命的尽头。

《白昼合唱》之后莱奥·莱奥克林霍发被杀害,与一般歌剧里合唱做法相左的是,此时舞台没有戏剧动作的展开,合唱里描述的情景仿佛离刚刚发生的暴力事件很遥远,合唱队的音量控制的很弱,高度符号化的语言避免有政治倾向,没有显示出对于克林霍发的遭遇以及对他遗孀的同情。约翰·亚当斯的戏剧立意很清晰,即站在客观的第三方角度进行叙事。如果说序曲里合唱的画面讲述的是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的现世,那么约翰·亚当斯后面的合唱则讲述了中东地区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的往生。

纵观剧情与总谱,很难在其中寻觅到对话,这也是现阶段中东地区两个民族的长期冲突不和谐的反应。作曲家这样的用意也如实地反映了国际上的共识——巴以之间冲突的对话基本上是无效的,约翰·亚当斯用合唱这种大型的音乐结构把观众带入这无止境的冲突所带来的沉思里,其震撼的戏剧性效果是单纯的话剧或纯音乐无法比拟的。

行文此处,理应解释歌剧作品的主人公莱奥·克林霍发,在此虽失去了开宗明义的效果,但作曲家的戏剧立意应当被澄清。约翰·亚当斯曾在采访中说到;莱奥·克林霍发,在作品中他的死是一种受难,是一名牺牲品,也是一种符号,圣经中耶稣象征上帝的羔羊,他的死是为了拯救全人类。在此莱奥·克林霍发也上升为了一种符号,他是政治行动的牺牲品,在一次偶然的旅行中失去了生命。约翰·亚当斯赋予了他的死高于普通生命的意义。

合唱叙述了政治性和宗教性质粗线条的内容,而在人性刻画上,相较于第一部歌剧《尼克松在中国》,《克林霍发之死》则更加细腻。最重要的是约翰·亚当斯表述的东西颠覆了我们印象中固有的神话。在西方观众观看西部或冒险电影时,观众所关注的并非是角色行为后的动机而是行为本身,特点鲜明的善恶会区分得比较清晰,这是西方民众判断英雄的一种固有根据,作为一名正宗浸淫美国文化的艺术家,约翰·亚当斯在此剧中的做法却打破了西方传统理念,由于历史和宗教的背景,所以歌剧角色的复杂性大于表面性。基于此,作品里个人形象刻画时而邪恶时而理想化,既令人痛恨又叫人同情。主要体现在巴勒斯坦民主阵线四个劫持者的个性和行为描述上。当他们刚刚劫持游轮时,显示出理想主义并且具有基本的人道主义,他们愿意提供金钱给哪些不愿意卷入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冲突中受到伤害的乘客作为补偿。劫持者之一默契幼年时饱受战乱,对武器有一种狂热的偏执感,这让他有安全感。他说,我们是战争的勇士,我们不是罪犯,不是破坏者,而是巴勒斯坦男人的偶像。他命令把食物准备好以安抚乘客。但是他的行为和言论又具有暴力倾向,把准备好汽油和煤油放在船上的美国人和英国人旁边,进行威胁。他们集体表达对本民族无以为报,只有为复国献出生命,并对船长表示了深深的歉意。

他们的邪恶又非常令人痛恨,当他们控制整艘游轮,用暴力威胁武器杀害了莱奥·克林霍发。当船长告诉他们埃及当局拒绝了他们的政治要求后。马芒德说,现在我要把你们全杀掉。

兰博的行为通过咏叹《你们总是抱怨你们所收到的不公》得以充分显露。从创作手法上来说,这是约翰·亚当斯在这部歌剧中特意安排的一个咏叹调时刻,用来抒发情感,客观上起到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这首咏叹调更像是兰博关于自己人生的一次总结演讲,这使他有机会向他的民族表达他的忠诚。作为普通人,他一直梦想《把弗拉宣言》{4}成为现实,使人同情;作为劫持者的暴行随后又令人痛恨,他抢去了克林霍发的手表并且问他,如果卖掉这块手表多少难民营的难民能够马上吃到一口热饭啊。他异常暴躁,要求船上的被劫持者跪下来求他发放食物。音乐上兰博的处理也恰如其分,极度不和谐,不时的对着合唱队吼叫。另一名劫持者默契粗暴的宣布克林霍发的死就是美国的失败,并且把从可怜的老人身上收到的钱抛洒向甲板。舞台上劫持者行为的矛盾反映出人性在现实和理想主义的交织。约翰·亚当斯细致的人性刻画体现了他人性政治的观点。

歌剧中最复杂的角色当属劫持者马芒德。作为暴力实施者,他应当受到谴责,爱丽斯·古德曼的脚本内容对他的描述是人性和良知多于恶性。它的音乐集中体现在第一幕的第二场。约翰·亚当斯把脚本内容变形成为咏叹调《现在,是漆黑的夜》,他向船长讲述了他饱经战乱不堪回首的童年,他的父母双亲尽皆失去生命,从此他再无笑容。这一场的最后一幕马芒德唱出他的另一首咏叹调《那些可爱飞翔在我们身边可爱的鸟儿》。这部分音乐堪称全场最平和,最美的部分,娓娓道出他并不崇尚暴力和战争,他希望自己像身边甲板上自由自在飞翔的鸟儿一样,向往一份自由。他拿着枪望着窗外,仰望渐渐升起的太阳,长叹着,这是多么困难的一天啊,清楚地认识到劫持发生之后他的生活再也回不到从前,可能再也回不到自己那多难的故乡了。音乐中突然改变的织体和节奏也映衬了年轻的马芒德心绪的不平静。

全剧的结束以船长通知马里恩·克林霍发她丈夫已经死去,她精神恍惚不知所措,并喃喃自语,自己也要离开这个世界。歌剧省去了真实事件中里根政府派海军陆战队解救了人质,四个劫持者投降并被送到国际法庭去受审的场景。基于此,歌剧在美国首演时,引起了大量美籍犹太人的抗议,这些抗议声称正义并未得到声张,有明显的反犹主义倾向。而约翰·亚当斯自身的用意正是为了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中寻找某种平衡,如果出现美国这个第三方,那是另一种政治意味。

结 语

“看了10月20日青年报上写的关于中国第二节歌剧节的报道,其中提到近年来我国创作的歌剧关注历史多而关注现实少,很少触及现实矛盾,对此我也深有同感。最近,看到美国《歌剧新闻》杂志(2014年10月号)上面登载了美国作曲家约翰·亚当斯与诗人、剧作家爱丽斯·古德曼创作的表现巴勒斯坦解放阵线分子劫持游轮事件的歌剧《克林霍发之死》在美复演的报道和评论,却使我开了眼界和引起了我的思索“{5}。

歌剧评论家刘峙嵘先生上述言论道出了歌剧发展中的某些事实和现状,也提出了关于我国歌剧发展的思路。就《克林霍发之死》这部歌剧而言,它深刻了反映了政治性的内容,冷静地处理了一些有争议的主题,践行了创作小组没有从新闻事件表面去挖掘戏剧的理想。约翰·亚当斯并没有在道德上原谅施暴的巴勒斯坦人,但他解释了深层次的原因。公演后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这表明了它注重的深层次社会意义引起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共鸣,如果没有历史视角,没有颠覆传统的角色刻画,没有令人信服的总谱,那么《克林霍发之死》只不过是一部普通暴力事件的记叙而已。在如今世界经济不那么景气的今天,事隔经年,世界各大歌剧院花费巨资重新制作上演该作品恰恰验证了它的实际意义和社会效应。

{1} 《修补裂痕:音乐的现代性危机与后现代状况》(Music: Healing the Rift),Ivan Hewett原著,孙红杰译,杨燕迪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约瑟夫·科尔曼《作为戏剧的歌剧》[M],杨燕迪译,上海音乐学院出

版社2009年版。

{3} 杨燕迪《作曲家与歌剧脚本作家的关系》[J],《音乐研究》1993年第4期。

{4} 贝尔福宣言;英国政府表示赞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的公开保证。

{5} 刘峙嵘《一部关心现实的歌剧——克林霍发之死在美复演》[J],《人民音乐》2014年第2期。

张灿毅 聊城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 篇3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有助于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和测量。规范的教学目标应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标准、表现程度,其中行为主体是学生。一般情况下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有两类:结果性目标表述方式,体验式或表现性目标表述方式。“知识和能力”维度应尽量使用结果性目标表述方式,行为动词要明确、可测量、可评价,如使用“背诵”“辨认”“区别”“概括”等动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大多要使用体验式或表现性目标表述方式,行为动词往往是“感受”“养成”“树立”,这些动词往往比较抽象,缺乏操作性,因而在表述时,要明确具体的方法、途径,也就是要有行为条件,只有通过一定的条件,目标才得以实现,同时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也要明确表述。

信号传导——生命的表述语言 篇4

信号是信息的物质载体或表现形式, 信息是信号行使的职能, 信息通过信号分子的运动而体现其职能。如果把DNA分子及其存在状态当作一种特殊的存储生命信息的语言的话, 那么, 信号转导则是表述生命过程的语言。作为一种物质存在和物质运动, 一方面, 信号转导在一定的范畴和程度上是由遗传信息, 即DNA分子及其存在状态所决定和制约, 另一方面, 信号转导决定着DNA分子本身的存在与表达状态, 即信号转导决定着生命信息的存储及表述。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并非仅仅具有结构生物学上的意义, 其本质都可看作是信号转导的生物机制的问题。如蛋白质分子中的一些特征性的结构域, 在信号识别和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各种G蛋白、蛋白激酶包括酪氨酸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蛋白水解酶、磷脂激酶及磷脂酶, 它们作用的结构基础已成为信号转导研究领域中的一大课题。关于细胞膜, 其组成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已经远远超出了它们作为物理或生物屏障或构架所需的程度。人们已认识到这正是丰富复杂的生物信息的储存、释放、识别与传递所必具的前提。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是生命的基本过程之一, 它既是信号转导的终点或结果, 也是信号转导的起点或原因。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的整个过程都是和不同途径与性质的信号转导密切相关的。DNA和组蛋白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乙酰基化和去乙酰基化也使生物信息发生改变, 从而导致DNA处于不同的转录活性状态。

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如蛋白质 (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不仅为代谢和细胞其他功能活动所需, 亦为信号识别和传导的基本过程。蛋白质分子与核酸分子的相互作用是遗传信息得以表达的必要条件, 如转录因子的活化以及向细胞核内的迁移及与DNA相互作用在内的生物事件, 也是信号转导的结果或过程。

蛋白质和核酸之间不同性质和方式的结合与相互作用还可以使生物遗传信息处于不同的功能及存在状态。现代生命科学的进展已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一个重要的事实:众多被称为癌基因和前癌基因的DNA序列编码的蛋白质分子, 本质上是作用非常广泛的不同类型的信号传递分子。如各种转录因子、GTP-结合蛋白、蛋白质激酶或生长因子的受体等等。它们在结构、功能、位点与数量上的变化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生物效应。

由此可见, 生命过程或现象的机制通过信号转导得到体现。从下面几个角度看问题, 我们可以得知这是由信号转导自身的特点包括信号转导网络的存在所决定的。

信号转导主要可分为自主分泌型 (autocrine) 、旁分泌型 (paracrine) 、叠分泌型 (juxtacrine) 、神经突触型 (synapse) 和双向型 (bidirection) 几种类型。这些类型在不同的范围和程度上交叉重叠相互影响而产生各种生物效应, 从局部和整体的水平上调节着生命的过程。叠分泌信号转导是双向信号转导得以产生的基本条件。旁分泌型信号转导的改变可以导致自主分泌型信号转导的改变, 反之亦然。

信号转导具有一些独立的和相互关联的特征, 如信号转导的高效性、专一性、信号的放大、信号的脱敏等等。信号转导的下述几个特征可以使我们增加对这一难题的了解。

多样化:由一种信号 (分子) 转变为多种信号 (分子) 的过程, 通常是信号分裂的结果。信号的分裂系指同一细胞外信号经过受体穿膜传递之后, 逐级转化为多种信号分子或产生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的过程。例如, 表皮生长因子 (EGF) 作用于其受体之后, 即可以诱导磷脂酰肌醇磷酸特异的磷脂酶C途径的活化;也可以激活磷脂酰肌醇-3磷酸化激酶, 产生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还可以活化磷脂酰胆碱特异的磷脂酶D的激活, 通过磷脂酶D作用途径, 可以产生更加广泛的信号分裂现象。此外, 还有研究结果显示表皮生长因子可激活G蛋白, 并由此而诱导MAP激酶的活性及其下游的信号转导。表皮生长因子介导的信号转导为信号分裂的现象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子。

效应的多样性:同一信号分子、信号转导途径被用于不同种类的细胞组织或生物体, 或被用于产生不同效应的生物过程当中。比如环腺苷酸合成代谢有关的信号转导途径不仅在哺乳动物中参与骨骼肌的功能调节, 亦被用于基因的转录调控、味觉的产生和其他许多生物过程的活动。

介导同一效应的信号分子的多样性:不同的信息传递分子与信息传递途径被用于相同的目的或生物过程, 如细胞的运动、增殖、发育、分化和凋亡等。

信号的放大:将相对弱的信号转化为较强的信号的过程。可以通过信号级联反应, 如蛋白质磷酸化级联反应而实现, 亦可通过其他方式实现。

信号的脱敏:这是细胞通过一定的代偿机制而可逆性地消除或减弱对持久的或超过正常水平的信号产生反应的一种能力。

信号转导通过不同的分子活动方式而得以实现。被研究和了解得较多的方式: (1) 受体—配位体之间的结合与去结合, 这通常是细胞将胞外信息传入和转化为胞内信息的过程, 即可以引起信号分子的量变, 也可以引起信号分子的质变。 (2) 磷酸化与去磷酸化, 这是最广为所知的研究得最多的一种信号转导的作用方式, 前者是在磷酸化激酶的作用下发生的, 后者是在磷酸水解酶的作用下发生的。有必要强调和指出的是, 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不仅发生于蛋白质, 同样普遍地发生于脂类和糖类分子。磷酸化与去磷酸化导致分子的结构、活性或分子与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改变, 从而传递不同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 每一方的存在都是对对方存在的否定, 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每一方都以自己的存在作为对方存在的前提。 (3) 细胞内第二信使分子和其他生物信使或活性分子的生成与调控, 是细胞调节各种生命活动而采用的一种基本方式, 并构成信号分裂和信号整合的重要基础。如环腺苷酸、环鸟苷酸、甘油二酯、神经酰胺、溶血磷脂酸的生成、Ca2+的释放、一氧化氮的合成与释放等。它既包含着量变, 也包含着质变的过程;可以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同样也可以是质变到量变的过程。 (4) GTP/GDP结合蛋白质两种形式之间的改变, 通过这种方式而改变信息分子活性及由此而产生信号转导的改变。此外, 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在能量代谢和ATP的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新的研究结果表明: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向胞质 (溶胶) 的释放与众多因素介导的细胞凋亡有密切的关联, 这些过程显示了物质 (分子) 、信息与能量相互关联, 共同变化的生物学过程。GTP和ATP在环鸟苷酸合成酶和环腺苷酸合成酶的作用下, 分别生成环鸟苷酸合成酶和环腺苷酸及其焦磷酸, 属于同类例子。 (5) 区室化, 如细胞脂筏 (1ipid raft) 的产生。区室化涉及受体的内吞, 含有各种蛋白质、脂类代谢衍生物、胆固醇等分子参与的信号复合体的形成, 与信号转导的效率、信号的放大及信号的特异性等事件有关。

上述不同类型和方式的信号转导并非孤立地存在和发挥其功能作用, 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信号分子的生成、转化,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构成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一种信号转导途径的某个过程或其参与的分子, 可以属于另一种信号转导途径的某个过程或有关的分子。细胞的许多功能活动都是在多种或不止一种的细胞外信号作用下受到调控的, 同样一种细胞外信号又可以通过信号的分裂而出现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 形成共同参与生命的诸多过程。信号转导途径之间通过细胞内信号分子之间的“对话”而产生广泛的联系, 并由此形成纷繁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 在不同层次和整体上调节控制着各种生命现象与过程。由此可见, 信号转导这一难题的难点便在于:人们不仅要认识作为生命语言基本单位的信号分子的生成、转化、功能及其机制, 还要识别由它们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丰富复杂的作为生命语句的信号转导途径。并且, 要获得生命活动规律的清晰图像、解析生命的语言, 还需要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之上而产生的信号转导网络。由于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者之间互为中介, 每一方都可直接中介着另外两方, 每一方都可直接被另外两方所中介, 每一方都可直接或间接地是另外两方, 由于在生物个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的过程中, 在生物进化和演变的不同阶段中, 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者互为中介的具体形式和内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无疑增加了探讨该问题的实际难度。

上一篇:有害因素辨识下一篇:复杂句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