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词的英译

2024-05-05

汉语新词的英译(精选十篇)

汉语新词的英译 篇1

关键词:汉语新词,英译,文化传播

语言不仅是一系统科学, 更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与社会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人类生活的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同时, 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近些年来, 在媒体, 报刊, 网络中新词层出不穷, 这些新词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对新事物, 新概念的理解, 更承载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现在世界文化交融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我们不仅要了解, 接受外来文化, 更要将我国的文化传播出国门, 让世界了解中国, 接受中国。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是使用国家最多的语言, 所以对这些新词语的英译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值得我们重视。

总体上, 汉语新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 旧词演化出新的意义, 即随着时代的变迁给旧词赋予新的意义, 而其旧意依然存在, 新旧意义并存。而另一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被人们创造出来的。下面分别举例说明一下。第一种叫“旧瓶装新酒”, 即旧词演化派生出了新的意义。比如:从青蛙frog到丑男sorry looking boys;从灌水to water the crop;到在论坛发表言论make a speech;从顶hold到支持support。这些词在汉语中是同一个词有了不同的意思, 而在翻译成英语时就要变成完全不同的两种意义。第二种是完全新词。这类词汇是为了顺应某种特殊的场合临时杜撰的, 而被人们用久了也就进入了我们的词汇。在政治上有三个代表, 和谐社会, 科技发展观。经济上有下岗, 分流, 商品房在科技领域, 尤其是网络科技不仅给出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使得我们的语言变得欣欣向荣, 如:菜鸟, 博客, 美眉。在生活中更是产生了一些有趣的创新词现象。在原有词的基础上, 通过改变一个字或是几个字来改变意思, 而新词的读音与原有词的读音相同或相似。如早炼 (早恋) , 黄昏炼 (黄昏恋) , 享瘦 (享受) 。有人将这种现象叫做模因 (曾文雄) 。现在, 广告商门很是精通这类造词法, 下面这些广告语大家应该是经常看到的。如:趁早下斑 (班) (去斑化妆品广告) ;一明 (鸣) 惊人 (眼镜广告) 。此外, 模因现象还经常出现在报刊媒体上以讽刺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如:白收 (手) 起家;人民贡 (公) 仆;检查宴 (验) 收;勤捞 (劳) 致富;择油 (优) 录取。这类新词诙谐幽默, 又饱含了特定的感情, 达到了一定的目的。

以上谈到了汉语新词的种类。下面谈谈本文对其英译的看法。“词汇层面的翻译就是以译语中合适的相应等级层次的词语准确的移植原语所承载的意义” (肖坤学) , 而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汇, 语言承载着文化, 词汇也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是文化传递的过程。而关于翻译, 历来就有异化与归化之争。本文认为, 单一的强调异化或归化都是极端的片面的, 不可取的。随着科技的进步, 人们的眼界开阔了很多, 也愿意接受来自异域的文化, 对异域文化充满好奇。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共通性。纯粹的异化译文让读者云里雾里, 不知所云, 纯粹的归化译文让读者感觉不到异域风情, 味道不够。所以本文主张对新词的翻译采取异化与归化并用, 互相补充, 相辅相成, 共同为翻译实践服务, 二者缺一不可。

对一些新词的英译没有权威的译本, 适当的采用异化手法, 可以开阔外国人的眼界, 让他们也知道在伟大的中国有这么多有趣的概念和事物, 这将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播, 同时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然而, 文化有具有独一性, 我国的政治术语有“三个代表”, 提到这个词中国人都明白其内涵, 但若异化为“Three Represents”, 恐怕没有几个外国人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因此在这里采取异化与归化相结合才是完美的选择。

而对于本文提到的模因新词的翻译, 本文主张采用解释说明的方法来译, 这是由于英语, 汉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 有着大不同。确切的说, “汉语表达注重整体感应, 讲究意合意会, 而不求须眉必现的分析, 不讲滴水不漏的逻辑, 是一种意境性语言, 而英语则别样风景:它讲逻辑, 重分析, 求形合, 追求条分缕析, 漠视所谓的整体感应” (毛荣贵) 。所以这种汉语模因语与英语模因语很是不通, 我们无法把它们翻成地道的英语模因, 只能繁琐的解释说明, 其中的妙用也就荡然无存了。翻译本身就是文化的传播, 在这过程中, 必然会有文化的亏损, 这是个遗憾。

本文浅浅的讨论了关于汉语新词的英译, 主张采用异化与归化并用的策略。现在社会日新月异, 新词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高, 译者们要把握时代的脉搏, 把中国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传播出去。

参考文献

汉语重复结构的英译 篇2

汉语重复结构的英译

汉语有重复,英语也有重复,但两者的修辞功能不一样.汉语多用重复,而英语多用替代和省略等方法来避免重复.本文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归纳汉语重复的英译法.

作 者:马跃珂 MA Yueke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郑州市,450001刊 名:中国科技翻译 PKU英文刊名:CHINESE SCIENCE & TECHNOLOGY TRANSLATORS JOURNAL年,卷(期):20(2)分类号:H0关键词:汉译英 重复 替代 省略

浅析汉语成语的英译 篇3

[关键词]成语 汉语 英语 翻译

汉语成语具有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寓意明确、富有哲理等语言特征,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因此,在翻译时要尽 量再现其本族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内涵。若仅仅以词汇的同义性为前提,采用对等翻译的方法,往往就会词不达意、貌合神离。本文试图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汉语成语的英译作一些探索。

一、保持原文风格的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

从翻译角度来看,直译是在保持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尽可能趋于一致,译文和原文常用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且产生同样的效果。直译法不仅能够传达成语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而且能产生较高的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同时还保留了汉语成语的民族色彩和生动形象,使英语读者能更好地感受汉语文化。这种译法为英语输入了新的表达方式,丰富了英语语言文化。

例如: 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女士的英译作品《水浒传》(All Men Are Brothers),深受英美读者欢迎。她希望把中国名著原原本本地介绍到西方,因此她尽量保持原著的风格,保留中国古代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和行文习惯。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最便捷的翻译方法就是直译。赛珍珠在翻译中尽量使用直译。比如她将成语“东奔西逃”直译为“ran east and west”,“江湖好汉”直译成“a good fellow of the rivers and lakes”。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用直译法译成“When a melon is ripe, it falls off its stem and when water flows, a channel is formed.”这一直译既保持了原成語的形象比喻,又保持了原文两部分的对仗形式;既正确表达了原文的内容,又保持了原文的结构,一举两得。

二、注重场合的选择法

同一个事物或概念,在汉语中可能只能用一种成语表达,在英语中可能有几个或更多的表达法。翻译时要熟练掌握一种或多种译法,在不同的场合灵活运用。例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话至少有两种译法“As distance tests a horse’s strength, so 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和“As a long road tests a horse’s strength, so a long task proves a person’s heart”但上半句是个暗喻,有时可省去不译,只译下半句,即全句的含意所在:“True friendship stands the test of time”;第二种译法,特别是在口译中,既通俗易懂,又节省时间。

三、理解为主的释译法

汉语成语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很多情况下在译语中难以用直译法再现。为了确保译文读者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我们常常采用释译手法。它虽然难以保全成语的文化特色和具体形象,却能简洁明快地反映出成语的喻义。例如:手忙脚乱(in a frantic rush)、立竿见影(get instant results)、噤若寒蝉(keep quiet)、明火执仗(do evil things openly)、牵肠挂肚(be full of anxiety and worry)。

四、英语同义习语的套译法

套译法是指套用译语中某个与汉语成语喻义相近的成语来进行翻译的方法。是习语翻译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套译法可用于下列两种情况:(1)两个成语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基本一致。例如:混水摸鱼(fish in troubled waters)、趁热打铁(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眼见为实(Seeing is believing)、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2)两个成语的比喻形象有所差异,但比喻意义基本一致。例如:笑掉大牙(laugh off one’s head)、乱七八糟(at sixes and sevens)、抛砖引玉(to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herring)、缘木求鱼(seek a hare in hen’s nest)。

五、还原翻译法(Back translation)

现代汉语中,有许多习语表达是直接把西方的习语移植到汉语中来的,这是还原翻译法 。例如:以牙还牙(tooth for tooth)、猫有九命(A cat has nine lives)血浓于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吠犬不咬人(Barking dogs do not bite)。

文化负载汉语新词语的英译探讨 篇4

一、新词与新词翻译

狭义的新词语, 就是指新创造出来的词语。广义的新词语, 是指新创造的词语或从其他语言中、方言中、古词语中和行业语中借用过来的词语, 也包括那些产生了新语义、新用法的固有词语。

无论是新造词语还是旧词赋新义, 都无不体现出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社会文化信息, 折射出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人们在新时代全新的生活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开放、文化的多元,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也必然不断地产生新词新义。由于新词语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产生的, 因而很多汉语新词语都负载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要准确把握文化负载新词语的含义, 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词语产生的文化语境, 即把握新词语的文化意义。那么新词的翻译也只有正确地传达原词语的文化意义, 才能使译文读者准确理解原文作者使用该词语的真实意图, 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二、文化负载汉语新词语的翻译策略

要将文化负载汉语新词语翻译成英语, 就是要将汉语词语的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保留、反映在英语译文中。当然, “在翻译过程中, 如果我们不顾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在规约表达式上的差异, 不顾译入语的文化语境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而把原文的一切信息都直译到译文中, 那么必然会导致原文含义的丧失或者传达出原文没有的含义, 最终导致译文读者对原作意欲传达的含义不解、异解或曲解”。可见, 要做好文化负载汉语新词语的翻译, 首先要准确理解汉语新词的文化内涵, 即结合新词产生的特定社会文化语境, 正确理解其明示意义 (explicit meaning) 与暗含意义 (implicit meaning) , 尤其是暗含意义。其次在翻译重构的过程中, 要在译文中再现原词的文化意义还需顾及英语的文化语境和英语读者的认知环境, 以适合于英语语言环境的表达方式来再现汉语词语的文化意义, 确保英语读者对汉语词语文化内涵的正确把握和识别。

1. 再现感情色彩

新词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就必然带有鲜明的文化烙印, 以及相应的感情色彩。比如, 汉语中“黄昏恋”一词用来指老年人的爱情, 其用意不仅是通过隐喻的修辞手法用“黄昏”委婉地指代“老年”, 还蕴含了对这种美好感情的赞叹, 有着浓浓的诗意。因此若直白地译为“love between the aged”, 虽译出了真实的语义内涵, 却全然不见了原词的感情色彩, 也就无法让英语读者领会到“黄昏恋”一词在汉语语境中的文化意义。相反, 若译为“love in the twilight of life”或“love in one’s twilight years”, 不仅可以保留原词中的喻体形象, 而且在英语中产生的喻义也与原词喻义一致。这样既译出了原词的语义内涵, 又保留了原词的诗情画意, 成功地传达了原词所负载的感情色彩。

又如, “国家二级企业”的称号是国家对公司的一种认可, “二级”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含有“数一数二”的意思, 该新词显然具有褒奖的感情色彩, 而有人想当然地将其译为“the state second-grade enterprise”, 在英语中“second-grade/class”表示“二流的”或“次等的”, 其感情色彩显然不是褒奖的。所以该词应译为“the state second best enterprise”, 以再现原词语在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特定的感情色彩。

再如, 源自方言的新词“煲电话粥”, 是指在电话中没完没了地聊天。语气诙谐、调侃, 有着浓郁的口语色彩, 如“她呀, 又在那儿煲电话粥呢!”。若译为“chat for a long time on the phone”, 虽译出了其语义内涵, 但其感情色彩却荡然无存。美国俚语中的“shoot/fan the breeze on the phone”与“煲电话粥”既有相同的语义内涵, 又有同样的口语色彩, 可谓理想的译文。同样, “跳槽”一词应译为英语中与其具有同样生动形象和口语化色彩的“job-hop”, 而不是“throw up one job and take on another”。

2. 补全语境信息

新词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语言语境与文化语境, 这些语境信息也自然是新词语文化负载的一部分, 因此汉语新词语特定的语境信息若在英语译文中得不到补偿, 留给译文读者的必然是莫名其妙的意义真空, 以致造成误解。这就要求译者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 在译文中增添必要的语境信息, 以确保英语读者对该词语文化内涵的准确把握。

如常见于报端的新词语“菜篮子工程”, 根据《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 指政府为了解决城镇居民的肉、菜、蛋等副食品供应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译文若不增添这些语境信息而逐字译为“vegetable basket project”, 译文读者如何能领会其真正的含义。因此, 建议使用“a program aimed to improve the market supply of non-staple food”, 或译为“shopping basket project”, 再加注释, 将语境信息补全, 这样才能保证英语读者正确领会中国政府所实施的该项措施。

同样, 汉语新词“盲流”是指近年来大批流入城市而没有固定工作的农村人口。因此, 英译时应补全这些语境信息, 译为“jobless migrants from rural areas to cities”。又如, “村务公开”, 即让公众了解村内事物, 故应译为“keep the public informed of the village affairs”;“费改税”, 应补全译为“transform administrative fees into taxes”等。

另外, 汉语中有很多数字式的新词新语, 在特定的汉语语言环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中, 是大家耳熟能详、简洁、有力的表达。如“两个文明建设”、“三资企业”、“两岸关系”等。然而离开中国特定的汉语语言环境和社会文化语境, 译文中若不进行信息补全而直译, 必然造成意义真空。因此, 上述词语可分别译为“development of both material progress and cultura and ideological progress”;“enterprises in three forms of ventures, i.e., enterprises for 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 for Sino-foreign co-production, and enterprises with sole foreign capit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等。

3. 实现功能对等

在翻译具有文化负载的汉语新词语时, 如果原词语中的喻体形象在译文文化背景下无法正确传达其真正的内涵, 译者则应舍弃原词的喻体形象, 以符合译文读者认知环境的方式表达, 以期达到与原文功能的对等。

比如, “红包”是一个由旧词衍新义而产生的新词, 现在它不再是指用于馈赠或奖励的包着钱的红纸包, 而是专指送礼和行贿的钱。若简单地译为“a red paper envelop”或“a red packet”, 显然不能传达“红包”的真实内涵, 译文读者也不会理解到该词是用来指一种被人私下索取的钱款或额外报酬, 这样译文也就失去了原词的功能。因此, 舍弃原文形象将其译为“under-the-table payment”或“covert payment”, 以确保原词真实文化内涵的传达, 从而实现功能的对等。

另外, 一些具有浓郁中国文化内涵的新词, 在译文中可直接音译, 以保留其中国文化的特色。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 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蕴, 可以说是寓意浑厚、韵味独特。将其直接音译为“Fuwa”, 成功地保留了其浑厚的中国文化色彩, 达到了对外宣传的功效。

综上所述, 具有文化负载的汉语新词语英译的关键在于其文化内涵的正确传达。译者应在准确把握其感情色彩、语境信息及语用功能的基础上, 通过不同的翻译策略, 在译文中再现其文化意义。这样英语读者才能正确理解文化负载汉语新词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意识形态, 新词的翻译才能达到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永伟.谈谈汉语新词翻译中的两大问题.上海科技翻译, 2003 (2) .

[2]张健.再谈汉语新词新义的英译.中国翻译, 2001 (7) .

汉语新词的英译 篇5

汉英词义关系与汉语新词新语英译对策

以意义类型划分为基础,分析汉语新词新语翻译中词义对应、词义差别和词汇空缺3种汉英词义关系,并提出英译对策:整合汉英文化共性,采用汉英文化普遍接受的表达;识别词义差异造成的“假朋友”,选择新词新语合适词义;增添词汇空缺的文化内涵.

作 者:曾江霞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外语系,成都,610225刊 名: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年,卷(期):22(2)分类号:H315.9关键词:汉语新词新语翻译 词义关系 词义对应 词义差别 词汇空缺 翻译对策

浅析汉语无主句的英译策略 篇6

原文选自浙江省政府网2016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三部分,该网站只提供了201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的英文版,而且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错译漏译的现象。之所以要选择这个材料,是因为该网站暂时没有提供2016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的英文版,作为MTI专业的学生可以自己参考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平行文本)翻译地方政府的工作报告。本文研究了2016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无主句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二、地方政府报告中文体风格的翻译

政府工作报告属于一种实用文书,具有汇报、陈述的功能。政府工作报告语言比较朴实,贴近百姓生活,兼具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特征: 遣词造句严谨周密,具有明显的书面语体特征;又是特定场合的领导讲话,具有一定的口语特征。在翻译时,既要注意其书面语的准确性和严谨性,也要考虑到其口头传播的特征。措词不宜过于学术化,句子结构要相对简略一些,不要过于复杂冗长,并且应根据视角、语气和风格的不同,而作相应调整。

主体部分的风格。从内容来看主体部分可再分为两部分: 一是对成绩和问题的回顾总结,二 是对本年度工 作的部署。主体部分主要起到一种陈述功能,但陈述之中,视点从下级对上级的请示转换为上级对下级的指示与指导。

主体部分很多句子呈现出无人称、少主语的特征,这在汉语实用文体中俯拾皆是。这些省略的成分不仅不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还可收到简洁凝练的表达效果。而英语是一种形合的语言,其上下文的衔接方式和汉语不同,因此,报告翻译成英语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句子的主语并补充相应的人称代词,或者使用人称指代模糊的被动语态。可以说,明确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确定合适的主语,添加汉语中隐去的指代成分是这部分成功翻译的关键。

三、无主句的五种常见翻译策略

根据前述理论,译者不宜强行让译入语去匹配源语的主述位结构。为使译入语自然流畅,就要保留译入语的语序、重心以及表达方式等。这就意味着在保证信息完整的基础上,要调整或放弃源语的某些主述位结构。在汉语无主句的翻译上,既要保留原有的信息,还要注意英语译文自身的主述位结构特点。无主句主要有五种常见的翻译策略:补充主语、被动语态、祈使句、形式主语it以及there be句型。在翻译策略的语料库分析中,笔者发现we、be与各类助动词和情态动词搭配的频度非常高。译文在此类搭配下带有强烈的语气。由于这两个词代表着使用频度最高的翻译策略即补充主语和被动语态,所以译文较好地反映了原文的指令式语气。

1.增添主语。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很多内容是关于地方政府制定的新的政策和响应国家工作的目标,遇到这种无主句时可以采用增加主语的方法。

例1:统筹推进国家战略举措相关改革,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加大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积极创建军民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译文:We will push forward national strategic relevant reform,and deepen elements allocation marketing reforms. Intensified reform will be strengthened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SOE),fiscal-taxed,financial,social insurance as well as other key fields and sectors . We will actively build a military-civilian merger development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expand the range of opening up in domestic and the outside world.

2.被动改写。将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需要突出强调的部分作为主语,达到宣传的目的。

例2.建立健全优胜劣汰机制,对“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继续关停落后产能、整治“低小散”。制定实施企业减负三年行动计划,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译文:The improved market exit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will be established. We will address the issue of “zombie enterprises” proactively yet prudently by using measures such as mergers,reorganizations,debt restructurings and bankruptcy liquidations. We will continued to shutdown overcapacity and regulate “ low-small dispering” enterprises. Three year action plan for enterprises de-loading was formulated so as to reduce the cost of the real economy enterprises practically.

本论文通过对汉语无主句的研究,发现在无主句翻译过程中,首先应该完整地理解句意,然后再根据语言特点及上下文结构,做出相应选择。本文主要介绍了五种无主句翻译策略中的两种来分析文本。无主句在汉语中具有普遍性,因此对无主句现象进行总结归纳,有助于指导实际翻译工作,可以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中式英语”。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对无主句进行更完整的分类,更全面地解读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碰到的无主句,以达到指导实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满良.汉语无主句的英译原则[J].西安:外语教学.

[2]胡大为.政府文件无主句英译策略的语料库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

再谈中国新词新语的英译 篇7

关键词:中国新词新语,英译,方法

语言折射出一个社会。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 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词汇, 尤其是中国特色的新词, 受这种新的社会氛围影响很大。这些变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更是如此。将这些新词新语翻译成准确、标准的英语, 让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相关及时客观的了解, 这对于中国在国际大舞台上的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绝非易事。由于中国与英语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 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不同, 政治立场不同, 以及汉英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 想要达到上述的“准确、标准的英语”这一标准,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中国新词新语的特点和归类

1. 特点。

社会的变化最为直接的反映便是语言中的词汇。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迅猛发展, 语言词汇的变化也在日益加快。这些新出现的或者说是“改头换面”过后出现的新词新语积极地充当着社会发展的“镜子”角色, 它们的范围之广, 可以说是遍地开花。从政治术语、经济行话、文化生活到人们的口头对话、报纸杂志, 无一不可见这些吸引人眼球的中国特色新词新语的踪迹, 令人赏心悦目, 感叹时代的变迁, 人类语言的伟大。

在翻阅了相关参考书目后, 笔者总结了中国特色新词新语的三大特点, 具体如下:

(1)创造性。

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新词新语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谈及创造性,意即其构词方法多种多样,例如新造词,借用外来词,还有“旧词新义”,等等。 如,“秒杀价”、“走过场”、“拼客”、“被雷到”、“回头客”、“晒照片”、“非主流”等。 例如“拼客”,主要指的是一帮人为了节省开支而组团消费的一类群体,他们实行平摊费用的原则,风靡一时,并由此创造出了具体拼法的内容词:“拼车”、“拼团”、“拼吃”、“拼喝”、“拼玩”等。 由此可见,中国新词新语独具创造性,不一而足。

(2)灵活性。

说到灵活性,这主要体现在一些旧词新义上。 时代变了,人们的思想也更加开放灵活,以前被抛弃的词语也再次得到利用,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师傅”一词,本指学堂里的老师,而今,人们即使对于陌生人也会称“师傅”以示尊敬,言下之义便是“请帮个忙吧”。 说到“晒”这一字眼,以前人们理所当然地会想到“晒太阳”、“晒被子”等短语,然而现今,随着网络的普及,大量的“网民”们在网上“晒照片”、“晒博客”、“晒日记”已成为家常便饭。 当然,也有一些被“糟蹋”了的词汇。 像“小姐”一词,原指年轻女性,现在却成为“妓女”一词的委婉语,令人扼腕叹息。 灵活性更可体现在类推造词上。 这类词语紧跟新词的出现,以语言系统的类比规则为方式,生成一些结构相近的新词。 如:“赖校族”、“啃老族”、“急婚族”,“骗补门”、“艳照门”、“打呵欠门”、“短裤门”,“游戏手”、“鼠标手”、“手机手”,“白奴”、“卡奴”、“墓奴”、“证奴”、“节奴”、“车奴”,“晒客”、“威客”、“拼客”,等等。

(3)广泛性。

纵观中国新词新语,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触及。 科技创新、政治术语、文化内涵,生活口语,无处不在、无所不有。 如:“构建和谐社会”、“半糖夫妻”、“金融危机”、“宅男宅女”、“钉子户”、“拼命三郎”,等等。

2. 归类。

新词语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政治类。

“八项主张”(the Eight-Point Proposal);“把蛋糕做大”(do something on a larger scale);“闭关自守”(shut the door on the world);“旅游搭台, 经贸唱戏”( withtourism paving the way for economic and trading activities);“历史遗留问题 ”( question left over by history);“港人治港”(Hong Kong people govern Hong Kong);“差额 选举”(multi -candidate election); “ 职 务 终 身 制 ” (life -longtenure);“见义勇为 ”(gallantly rising to the occasion);“政务公开”(make domestic affairs public);“反腐倡廉”(op-pose corruption and remain honest and clean)。

(2)经济类。

“扩大内需”(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 实 体 经 济 ” (real economy); “ 上 市 股 票 ” (listestock);“启动资金”(initial fund for starting a project);“骗汇 套 汇 ” (engage in defraud and arbitrage of foreign exchange);“市场疲软 ” (sluggish market); “ 亮证经营 ” (dbusiness with certification displayed);“集资”(pool funds);“ 翻牌公司 ” (government-body-turned company); “ 精算师”(actuary);“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

(3)科技类。

“翻盖式移动电话”(flip phone);“单向付费”(pay for the air time for either incoming calls or outgoingcalls);“来电显示 ”(caller number display);“网民 ”(neti-zen);“调制解调器”(modem);“太空行走”(space walk);“太阳能热水器”(solar water heater);“空对地导弹”(air-to-ground guided missile)。

(4)医疗类。

“禽流感”(bird flu);“猪流感”(swine flu);“ 细 菌 炸 弹 ” (germ bomb); “ 疲 劳 综 合 症 ” (fatigue syn-drome);“男科”(andrology);“精神疗法”(psychotherapy);“化学疗法 ”(chemical therapy);“医助自杀 ”(doctor-as-sisted suicide);“心脏起搏器”(pacemaker)。

(5)教育类 。

“自费留学 ”(study abroad at one’s ex-pense);“小班讨论课”(tutorial);“边缘学科”(fringe disci-pline);“题海战术”(exercises-stuffed teaching method)。

(6)生活类。

“炫富”(show one’s wealth);“贺岁片”(NewYear’s film); “ 曝 光 ” (make something public); “ 飙 升 ”(skyrocketing);“房奴”(the house slave);“剩女”(old sin-gle women);“面面观”(dimensions);“讨债公司”(debt-re-covery firm)。

(7)体育类。

“拉力赛”(rally);“爆冷门”(be a long shot);“ 下 课 ” (laid off from playground); “ 客 场 比 赛 ” (awaymatch);“体育精神”(sportsmanship)[1]。

二、中国新词新语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新词新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既要忠实于原语的内涵与风格, 又要将其译成地道的英语, 符合英语习惯, 实属不易。在此翻译过程中, 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

1. 把握原语实质, 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中国当代的“翻译专业户”傅雷在1963年写的《论文学翻译书》 中曾有过这样直截了当的交代:“愚对译事看法实甚简单:重神似不重形似。 ”[2]在中国新词新语的翻译中,也存在着“神”与“形”的取舍问题。 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在神似与形似发生矛盾时,舍形而留神是比较妥当的做法。 例如,“烧香”一词旧指在求神拜佛时进行的一种迷信活动。 如今,人们更多地用它来表达一种喻义,意为送礼或者关照。所以根据上下文进行翻译之时,只是将其译为“burn the incense”就太说不过去了。英语中有一个表达与 “烧香” 一词的喻义非常符合, 那就是 “grease one’spalm”。 在中国的文化中,求人办事需要烧香,而在英语语言国家则是“给别人手上抹油”。 又如“穷讲究”一词,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意指某类人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仍然要摆出一副绅士模样或者是刻意追求生活品质, 应译为“strive for shabby genteel”。 有人认为英语中的“keep upwith the Joneses”可以用来译“穷讲究”一词,殊不知这两种表达虽有相近之处,但若是从实质上来讲,仍是有些许差别的。 再如“裸考”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参加高考,什么加分都没有,仅凭考试成绩报考高一级的学校;二是指不进行任何复习就参加考试。 具体意思需要根据上下义来定。 我们万万不可望文生义,认为“裸考”便是不穿衣服去考试。 如此说来, 前者可译为 “non-extra-mark ex-amination”,而后者则可译为 “take part in an examinationwithout preparation”, 而 “take part in an exam naked” 可以说是无稽之谈了。

下面请看若干例:

2. 遵照原义的基础上, 注意保留原文特色。

1964年, 著名翻译家奈达在《翻译科学初探》一书中首次提出“动态对等”这一概念, 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译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3]此言意即, 这种翻译的对等是综合的对等, 不只单纯是语法, 语义的对等, 而是译文的措词、语境种种综合的对等, 这需要译者全面细致地思考各方面因素, 在意思转达清楚的基础上也兼顾到“神似”。

例如, 近年来出现的流行语“妻管严”一词, 意指“被妻子管束的丈夫”。因与“气管炎”这一医学用词音近, 带上了一些诙谐意味。若仅仅译为“strictly-controlled husband”, 虽然有了原语的基本意思, 但其中的诙谐感荡然无存。其实, 英语中有一个表达与“妻管严”一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即“hen-pecked husband”, 想想一位丈夫被自己的妻子像母鸡啄米一样受管制, 那是多么的形象生动, 从翻译的语域角度上来讲也是非常吻合的。

再如, “爬格子”一词形象地道出了写作者创作的情形, 很地道、很口语化, 有多种译法, 如“write for a living”, “sling ink”, “do penpushing”等。笔者认为, 第一个就不如后两个译得好, 后两者无论是在清晰表达上还是风格把握上都与原文更加贴切, 惟妙惟肖。

下面请看几例:

3. 对于非常时新的词语, 进行创新型翻译。

鉴于新词新语的时效性非常强, 如今信息化铺天盖地, 一旦某个新潮词一炮而红而被“新新人类”所接受, 那么在一些时尚杂志、网络醒目位置将会频频见到它的踪迹。但是这些词往往是一类人所生造出来的新鲜词或者是一些地域性专业性太强的词汇, 能否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能否一直地沿用下去, 我们应拭目以待。况且, 这些词语没有被权威词典所收录, 对于它们的英语译本就更加地无从查起。那么, 对于这样一类词语, 我们该如何将其翻译成英文呢?

在2006年, 教育部曾公布171个新词目。在这些词目当中, 笔者发现了一些时效性非常强的词语。虽然将它们公布出来, 但这不是规范标准, 仍然需要大众慢慢地认识、学习、接受它们。

著名翻译家奈达所提出的动态等值注重原文意义的再现。他认为, 形式上的对等不是全部, 尤其在汉英翻译之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是“表意”语言, 句子形式多样, 逻辑性不够强;而逻辑性较强的英语则是以动词为中心、结构紧凑, 因此, 在汉英翻译之时, 想要做到等值, 特别是形式上的等值, 难度是相当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 奈达的动态对等的应用价值可见一斑。

拿“半糖夫妻”一词来说, 这个词源于S.H.E的歌曲《半糖主义》。所谓“半糖夫妻”, 是指两人经济独立, 定期不定期分居生活的夫妻。“半糖夫妻”是流行于高学历、高收入的年轻都市夫妻的一种全新婚姻模式。所以, 为了让外国人能够了解中国这种新型的结婚模式, 在翻译时就应当注重实效, 鉴于无参考资料可查, 笔者认为可以试着将其译为“independent weekend couple”。若按照字面意思译为“half-sugar couple”, 就会让外国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又如由网络而滋生的一词:“人肉搜索”, 指的是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的一种机制。同样的, 笔者认为可以用“chain internet hunt-down”向英语国家传达这样一种信息。再如屡见报端的“裸替”一词, 意指代人拍裸体戏, 可译为“nude substitute”。还有“山寨”一词最近也是出尽了风头, 各式各样的衍生词也是蜂拥而至, 如“山寨机”、“山寨货”、“山寨版”等。翻阅《汉英词典》可查到“山寨”一词译为“a fortified mountain village”[4], 显然这条翻译已过时, 不能满足当前需要。富有新含义的“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 是“小型、小规模”甚至有点“地下工厂”的意思, 其主要特点是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笔者试着将其译为“tacky replica”。

三、中国新词新语的英译方法

翻译理论研究家奈达曾在1964年发表的《翻译科学初探》 (To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中给出翻译的定义:“所谓翻译, 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奈达提出“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 即“动态对等”, 以及后来的“功能对等”概念, 是因为他认为翻译要为接受者服务 (receptor orientation) , 并使译文接受者最大限度地、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信息, 这就要求译文尽量使用译文接受者喜闻乐见的、符合译语习惯的言语形式。[5]笔者认为, 谈及具体的英译方法, 既然要“最切近而又最自然”, 那么就应该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1. 直译法。

事实上许多中国新词新语可以从字面上直接翻译成英语, 这一方法简单有效, 我们完全无需将其复杂化。下面请看一些附有英语译本的典型例子:

2. 意译法。

我们注意到, 中国新词新语简明扼要、表达生动, 这需要译者从双语双文化的角度仔细剖析这些词的真正意思。从奈达的翻译观看来, 判断一个译文的效果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所对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 重要的是认知读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文的程度。“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 应当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2]如此看来, 意译法在中国新词的英译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为译文接受者不单单只看“表面功夫”, 更需要深层理解。虽然在翻译时, 译者应尽力使内容与形式、“神”与“形”有机统一起来, 但是两者的矛盾总有无法调和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 奈达主张, 形式应让位于内容。而这与上述所提的傅雷的翻译观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请看以下几例:

3. 直意译相结合。

许多汉语时事政经类新词言简意赅, 生动形象, 体现了汉语表达整体思维的习惯, 若不从实际意义上加以阐述, 就很难弄明白其真正含义。

在奈达博士所提出的“动态对等”中, “读者中心论”占据了显要位置。像对于《圣经》翻译的问题, 他把读者的反映看作是评判译文质量的主要标准, 这样, 读者就变成了评价翻译的主导人。奈达强调:让读者透彻地理解是生死攸关的事 (complete intelligibility is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所以, 在翻译这类中国新词新语的时候, 应当将直意译相结合, 将其中意思说透说明白。以“三个代表”为例, 如果直接将其译为“three represents”, 显然是非常唐突的。为了让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我国国情, 这“三个代表”究竟代表了什么是应该讲清楚的, 译为“three represents,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epresents the China’s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 the orientation of the nation’s advanced culture and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great major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是比较妥当的。当然, 若文中多次出现“三个代表”一词, 就可以在下文中略去, 而直接引用“three represents”。以下再举若干例以资佐证:

四、结语

语言承载着文化, 翻译则担当着让两种文化自由交流的重任。中国新词新语的翻译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我们虽然在这方面已取得不少的成就, 但尚存在很多的不足。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来, 准确地传达另一种语言所表述的文化信息是翻译的主旨。在把握新词意思时, 我们应当以其特有的文化背景为考虑因素, 力求让读者有到位精准的理解。而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更应当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 细致思考其引发的联想及社会影响, 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让两种文化自由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健.报刊新词英译词典[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3]Eugene 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汉英词典 (修订版缩印本)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浅析中国特色新词汇的英译 篇8

一、中国特色新词汇的特征

(一) 数量大

各个领域出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数量之多, 种类之杂, 都是我们无法估量的。甚至有些原本司空见惯的事物, 只要被冠以某个特定的字, 就立刻成了新词, 并赋予新的含义。如党的“十八大”以后, 习主席在参观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复兴之路”展览时, 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语既出, 瞬间红遍神州。“中国梦”清新的理念和亲和的风格, 为广大民众所认同, 更被衍生出众多的“行业梦”“地方梦”“城市梦”等。

(二) 范围广

新词出现的范围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 还有日常生活等许多方面。比如经济领域的“按揭贷款”“传销”“倒逼”;文化领域的“甄嬛体”“淘宝体”“QQ体”;科技方面的“4G技术”“谷歌眼镜”;医学方面的“三聚氰胺”“甲流”“医托”等。甚至可以说, 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汇。

(三) 产生快

每年都会有一些新词出现, 经过人们的大量传播而红极一时, 然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2010年出现的“给力”, 甚至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标题。2013年出现了“中国式过马路”“被考族”等词。2014年出现了“异地高考”“中国大妈”等热词。这些在当年都很红的词汇, 过了某个时间段就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二、常见的翻译理论

常见的翻译理论有很多, 而功能对等理论和目的论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两种理论, 对这两种理论的认识, 能更好地指导我们进行此类翻译。

(一)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 (Eugene A.Nida) 提出, 他指出“翻译使用最恰当、最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2]。奈达还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 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 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 又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二) 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译论家Hans Vermeer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 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3]。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 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产生的语篇”。

三、翻译方法

在以上两种翻译理论的指导下, 以及在参考了相关资料之后, 我把具有中国特色新词汇的翻译方法分成了四种。

(一) 音译

音译也叫做“译音”, 指将某种语言的词用另外一种语言与其发音相同或近似的音调表达。音译词只能连在一起使用, 如果拆分则没有意义。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用音译翻译后, 既保留了中国的文化特色, 又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因此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

如旗袍 (Chi-pao) , 太极拳 (Tai Chi) , 风水 (Fengshui) , 饺子 (Jiaozi) , 功夫 (Kung Fu) , 豆腐 (Tofu) 等。以上这些词语英译后, 不仅传播了中国的文化, 而且也容易使读者接受。

(二) 直译

在直译中, 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应放在第一位, 其次是忠实于原作的形式, 再次是翻译语言的流畅性和通俗性。如“办年货”直译成“do New Year Shopping”, “保护伞”直译成“protective umbrella”, “口蹄疫”直译成“footand-mouthdisease”, “生物钟”直译成“biological clock”。但在直译中一定要避免“硬译或死译”, 也就是说要避免为了达到直译的目的所有词都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

(三) 意译

在意译中, 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应放在第一位, 翻译语言的流畅性和通俗性位居第二, 但意译并不局限于原作的形式。它是一种较灵活的译法, 并不像前两种译法那样有相对多的局限性。

1. 省译法

为了避免内容重复, 译文累赘, 在意译中, 常会省去一些“大”词、重复的词, 还有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如“现代化建设”译成“modernization”, “大包大揽”译成“take on all things”, “尴尬”译成“pretty pass”, “马路新闻”译成“hearsay”, “雷人”译成“shocking”。但是省译并不是意味着省掉原意, 而是使译文在与原词意思对等的基础上更加简单明了。

2. 增译法

因为汉语中许多词都是经过提炼浓缩出来的, 为了使译文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与风格并使译文合乎表达习惯, 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增加一些词语。如“精神文明”译成“ethical and cultural progress”, “米袋子”译成“rice bag program”, “直辖市”译成“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廉租房建设”译成“an adequate supply of low rent housing”等。但是要注意, 增译法并不是增加许多原本不需要的词语, 只要增加几个简单的词把原本不清楚的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四) 直译加意译

由于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 有些中国特色词汇特别简洁明了, 在对这类词进行翻译时, 就要先直译, 然后再意译来进行补充说明, 使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能明白其表示的意思。如“三通”译成“three links, link of trade, travel and post”, “三讲教育”译成“three emphases education” (to stress theoretical study,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good conduct) 等。以上这些词汇多涉及一些政治方面的, 如果这些词不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 翻译后不可能达到译入语与译出语的对应。

四、小结

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汇有着明显的中国文化的印记, 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因此在这些词的英译中,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 都要尽可能使译出语与译入语保持一致和对等, 尽可能地既传承了中国文化, 实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又真实地再现了原文。

参考文献

[1]蔡福有, 郭龙生.语言文字学常用词典[Z].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

[2]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汉语新词的英译 篇9

1 Leech的语义七分法

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 (杰弗里·利奇) 在其著作Semantics中把意义分为七种类型, 它们分别是: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

概念意义 (conceptual meaning) 是语言交际中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没有这种概念意义, 就无法进行语言交际。例如:woman的概念意义是“妇女”、“女人”、“成年女子”[2]p134。

内涵意义 (connotative meaning) 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社会阶级阶层集团或个人都可以给一个词附加上内涵意义。例如, woman附加的内涵意义可以为“脆弱的, 爱哭的”或是“温柔的, 有同情心的”等等[2]p136。

风格意义 (stylistic meaning) :由于使用场合的不同, 语言的实际运用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例如, 在英语中, “马”有几种说法:horse是一般用语, steed是诗体用语, nag是俚语[2]p138-140。

感情意义 (affective meaning) 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感情或态度。它要通过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或借助语调音色或感叹词等手段表现出来[2]p141。

联想意义是一种能引起听者或读者联想的意义[2]p142。

搭配意义 (collocative meaning) 指适合用在某一个上下文中的意义[2]p144。

主题意义 (thematic meaning) 是通过“词序”或各种“强调”方式表现出来的意义[2]p145-146。

2 从Leech语义七分法看“土豪”一词的英译

要把网络新词翻译好, 译者应该让目标读者能够充分理解该词的表面和深层含义。对此, Leech的语义七分法对词语的翻译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要准确翻译“土豪”这个词, 首先我们应正确理解该词的中文含义。“土豪”并非新创的词语, 它在中国已有一定的历史。“土豪”一词为人们熟知是在土改和革命时期, 指代各地区凭借钱财势力横行霸道, 压迫剥削农民的大地主[3]。而现在在网络风行的“土豪”一词普遍用来指代现实中有钱却无品的暴发户们。

通过分析“土豪”的概念意义, 内涵意义和感情意义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该词。首先是“土豪”的概念意义。“土豪”中的“土”一般认为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贫困农民出身。例如, 英国广播公司在介绍“土豪”时解释说:“In Chinese‘tu’means earth.To say someone is tuhao is to imply they come from a poor peasant background.”[4]第二种含义是指“土气, 没有品位或粗俗的”。例如中国日报 (英文版) 在介绍“土豪”时指出“tu”means uncouth.[5]“土豪”中的“豪”有三种解释。根据《标准汉语字典》, “豪”的第一种含义为“形容气魄大, 爽直痛快”。第二种含义是“强横的”[6]。中国日报 (英文版) 把“豪”字解释为bold or bullying[5], 就是取这两种意思。“豪”的第三种解释为“势力大, 财产多”, 可见于英国广播公司节目所说的:“‘hao’means rich.”[4]结合该词的使用语境, “土豪”中的“土”字多取“土气, 没有品位或粗俗的”之意。虽然很多土豪出身贫寒, 但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农民出身。而“豪”的含义可以取第一和第三种解释来指土豪们有钱和挥金如土的特点。

被人们称为“土豪”的这个群体有着异常鲜明的特点, 因此“土豪”的内涵意义非常丰富。土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他们不仅钱多, 并且出手豁达, 一掷千金的举动通常让人瞠目结舌。土豪的另几大特点可归结为一是暴发户, 二是虽有钱, 但其品位和素质与他们的财富并不成正比, 三是极爱炫耀财富。

“土豪”作为网络热词, 极少出现于正式书面场合, 其风格意义应为口语用词。就其感情意义来说, 该词具有贬义。人们抵制和鄙视土豪爱炫富, 品位差和无脑消费的行为, 但其中夹杂着嘲讽或者调侃的意味。同时, 土豪也是众人羡慕和向往的对象, 这从网络流行语“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可以体现出来。这就反映出人们对土豪的“又爱又恨”的矛盾心态。

既要把“土豪”的丰富含义翻译出来, 同时传达出其所包含的感情意义, 实非易事。对于该词的英译, 人们进行了大胆地尝试和广泛地讨论。英国广播公司在其节目中说“土豪”可以粗略翻译为“nouveau riche”[4];南大英文系教授但汉松译为“Beverly Hillbillies”。除此之外, 网络上还有人提议把该词译为newly rich, vulgar tycoon, country baron, upstart, parvenu等等。下面根据Leech的语义七分法, 具体分析其中几个翻译是否能够把其各项意义体现出来。

2.1 Nouveau riche/upstart/parvenu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第四版) (以下简称《牛津高阶》) , 它们的解释分别为:

Nouveau riche:person who has recently, and often suddenly, become rich, esp one who displays his wealth ostentatiously暴发户[7]p1002

Upstart:person who has suddenly risen to wealth or a high position, esp one who behaves arrogantly and causes resentment.突然发迹者;新贵;暴发户 (尤指傲慢令人反感者) [7]p1673

Parvenu:person who has suddenly risen from a low social or economic position to one of wealth or power.暴发户;新贵[7]p1070

据其解释, 这三个词虽都有“暴发户”之意, 但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根据《牛津高阶》, 它们都属于贬义词。在实际使用中, nouveau riche使用比较广泛, 为人们熟知。Upstart更多地用来表示地位的提升, 所指范围较广, 并不仅限于财富方面。而parvenu一词现在人们用得较少, 偏正式用语。

由此可看出, 这三个词的概念意义与“土豪”多是暴发户的特点相符, 感情意义也与“土豪”的贬义色彩相吻合。从内涵意义方面来看, nouveau riche表现出了“土豪”喜欢炫富的特点, 但这三个词都没有表现出“土豪”的“土”这一鲜明的特点。虽然parvenu强调了出身贫寒, 但“土豪”更注重的是没有品位。而upstart侧重的行为傲慢的意义也与“土豪”的内涵意义有一定的偏差。

2.2 Beverly hillbillies

这个词巧妙地把Beverly Hills与hillbillies结合在一起。Beverly Hills是指位于美国洛杉矶西部的“比弗利山庄”。比弗利山庄是财富的象征, 居住在那里的都是腰缠万贯, 财富显赫之人。Hillbilly在《牛津高阶》的释义为:unsophisticated person from a remote rural area, esp mountains in the south-eastern US, 中文译为乡巴佬; (尤指) 美国东南部的山里人[7]p702。Hillbilly为口语用词, 通常作贬义。更巧妙的是, The Beverly Hillbillies (中文译为比弗利山人) 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部美国情景喜剧的名字。该情景剧塑造的正是典型的暴发户形象, 讲述的是一个原本出身贫苦的农村家庭, 因为发现了石油而一举跻身到富人行列, 而其种种举动都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的故事。由此可见, Beverly Hillbillies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了“土豪”虽“豪”却“土”的含义。以其命名的情景剧则赋予了该词丰富的内涵意义和生动具体的形象。可以说这个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感情和风格意义的对等。但不足之处是Hillbilly强调“来自偏远的农村地区”, 对概念意义的传达不够准确。它还用来特指美国东南部的山里人, 这一点可能会使读者认为Beverly Hillbillies指的是“美国的比弗利山人”而非“中国土豪”。并且The Beverly Hillbillies这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情景剧对于现代人来说相对陌生, 未看过这部情景剧的读者则无法领悟到该词的内涵意义。

2.3 Vulgar tycoon

在《牛津高阶》中, vulgar的解释为:lacking in good taste or refinement, 意为“粗俗庸俗的”[7]p1700。该词贴切地表达出土豪缺乏品位的特点。Tycoon的解释为:wealthy and powerful businessman or industrialist;magnate (企业界的) 巨头, 大亨[7]p1646。Tycoon不仅仅强调财富显赫, 更强调富有权力, 在行业中所起到的领军人物的作用。当谈及业界巨头时, 他们在人们心目中总是成功人士的形象, 举手投足之间彰显良好的素质与高雅的品位。所以tycoon所表现的形象与“土豪”的形象是有所不同的。土豪离真正的“成功人士”还有一定的距离, 因为他们“缺少必要的社会影响力和声望, 在公共事务上常常难以掷地有声”[8]。所以无论是概念意义、内涵意义还是感情意义, tycoon与“土豪”都不相符。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Leech的语义七分法对于有效检验翻译是否准确恰当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同时, 它对于如何翻译好这类网络新词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翻译这类词之前, 我们应结合词出现的各种语境确定词语各方面的意义。然后注重概念意义的准确翻译, 因为这是读者读懂该词翻译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根据具体情况, 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考虑如何把词的其他意义翻译出来, 争取找到合适的译文。

对于网络新词的翻译策略, 许多学者都做了相关的研究。策略本身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劣, 译者采取何种策略应取决于语境、语体、目的等多种因素[9]。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 要准确把“土豪”一词的各方面意义都翻译出来的确颇有难度。其不同的翻译版本各有优缺点, 很难定出最佳的版本。更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土豪”一词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 要找到一个“放之四海皆准”, 能涵盖“土豪”所有意义的译本并不现实。因此, 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目的和文本, 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灵活翻译“土豪”。

直译是较为常用的翻译策略。综合对“土豪”各个英译版本的分析, 笔者认为该词可以直译为“Chinese vulgar nouveau riche”。Vulgar和nouveau riche的各方面意义与“土豪”较为贴切。在前面加上Chinese, 更强调了“土豪”的中国特色。这就基本已把土豪的几大特点概括出来。这种译法的缺点就是不够简洁, 适用场合有限。

如果是用于较为随意自由的场合, 可以尝试进行创造性翻译。对于“土豪”一词, 有些媒体创造性地把其译为“ri Chinese”和“billionbilly”。这两个译本虽然在表达意义上有所欠缺, 但是其巧妙地把两个词结合起来, 极富创造性和趣味性。运用这种译法, 笔者尝试把“土豪”译为“Chinese blinger”。“Bling”是一个英语新词, 可作名词和形容词。《新英汉大词典》中对其解释为惹人注目的昂贵首饰, 为口语用词[10]。牛津在线词典 (Oxford Dictionaries) 对其作为形容词时的词义解释是:denoting expensive, ostentatious clothing or jewellery, or the style or materialistic attitudes associated with them[11].由此可见, bling所指代的形象与土豪追求“金”“大”“贵”的品位, 爱炫耀的作风和物质的生活态度非常契合, 能引发人们生动的联想。但bling指代的是物品, 根据英语的构词法, 在bling后面加er变为blinger用以指代人。除此之外, 用英语新词bling翻译网络新词“土豪”也更显时效性。

3 结束语

随着网络的广泛使用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富有中国特色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类似的例子还有之前同样引起广泛讨论的“给力”、“不折腾”等词语的英译问题。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强以及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 如何把这些反映中国丰富文化内涵和社会文化特色的词语翻译出来, 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发展, 了解中国社会, 这其中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桂田田“.土豪”“大妈”有望进牛津词典[N].北京青年报, 2013-11-14 (20) .

[2]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3]百度百科.土豪 (网络用语) [EB/OL]. (2014-04-21) [2014-04-10].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147101/11850306.htm.

[4]BBC News.BBCtrending:Tuhao and the rise of Chinese bling[EB/OL]. (2013-10-31) [2014-04-10].http://www.bbc.co.uk/news/magazine-24677113.

[5]China daily.土豪 (tuhao) [EB/OL]. (2013-10-18) [2014-04-10].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3-10/18/content_17041971.htm.

[6]张谦亨, 顾振彪.标准汉语字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7]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4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8]蒋林“.土豪”离“贵族”有多远[N].广州日报, 2014-01-05 (7) .

[9]孟祥春“.裸婚”与“裸官”英译——兼谈文化负载新名词的翻译策略[J].上海翻译, 2011 (4) :62-64.

[10]胡中文.新英汉大词典[M].2版.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2.

汉语新词的英译 篇10

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语言顺应理论, 以一种新的视角考察语言的使用, 为语用学整体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 该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翻译工作者在选择灵活、动态的翻译策略时可以把该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语言顺应理论提出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是语言的三大特征。 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 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 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 (Verschueren1999:55-56) 。 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不断选择的过程。 无论是文本的取材还是翻译策略的运用, 都与语言、社会、文化、认知等多种因素的互动选择紧密相连。 交际的顺利进行是选择的目的, 翻译活动中的各种选择都与交际的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译者有必要关注话语对语境的顺应性和得体性, 在原文理解和译文生成的过程中, 要着眼于翻译目的, 有意识地进行翻译策略选择, 顺应具体的语言内外环境, 完成动态的翻译过程。

二、中国特色文化新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国社会在各个领域得到不断发展, 新生事物层出不穷, 用来表达这些变化的新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例如: 生态农家院 (Ecological farm yard) 、 超女 (super girls) 、 灰色收入 (off -the -books income) 、福娃 (Fuwa) 、假日经济 (Holiday Economy) 、剪彩 (ribbon cutting ceremony) 、 地沟油 (The drainage oil) 、 搞花架子 (do something superficial) 、高考状元 (top scorer) 等。 这些新词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进步, 蕴含大量中国特有的文化、思维方式和国情。 这些特色文化新词的出现不断地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化。 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不断提升, 与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 这些反映中国特色文化的新词将融入西方和世界文化和语言中。 如何更有效地让中国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 成功的中国特色文化新词英译必然在文化交流, 促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 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形象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顺应论视角下的中国特色文化新词的英译原则

中国特色文化新词通常在英文里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所以其英译对翻译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难题。 基于顺应论的翻译观, 为了达到双方有效的交流目的, 着眼于语言的顺应性, 汉语特色新词的英译, 要尽可能顺应双方交际语境, 一方面译文要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 另一方面要尽量保持中国文化内涵。 一般来说, 可以根据以下几个原则进行英译:

(一) 顺应汉语文化。

英汉或汉英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促进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语言的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的翻译。 因此, 一些汉语新词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 在翻译时译者必须顺应文化传播的需求, 尽可能保留汉语语言的文化特色, 这种顺应中国文化语境的英文翻译也能被西方人理解和接受, 西方读者能更好地欣赏到美丽的汉语。 实际上, 随着我国的不断强大, 汉语和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 在翻译中国特色文化新词时, 译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音译、 直译等翻译方法顺应汉语文化。 这些方法一方面使得汉语的发音形式得到较为完整的保留, 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得以传播, 并给人以亲切感, 另一方面又满足了英语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期待与向往。 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译成英文Fuwa,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 “ 海宝” 英译成汉语拼音Haibao, 就非常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文化内蕴。 这种音译翻译法既保留了中国文化色彩, 又容易为外国读者认同, 有时如果加上解释性翻译就更加简明清晰。

(二) 发挥主体意识, 有效传递汉语文化。

基于顺应论翻译的观点, 在汉译英过程中, 有时碰到难以用英语直接地进行语言转换或文化传递的新词时, 译者应积极发挥主体意识, 依据自身的翻译目的, 不拘于译语的规范, 突破文化隔阂, 使英语译文有效地传递汉语文化 (林继红, 2011) 。 通常这种新词是在某特定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例如 “裸官”、“吃皇粮”、“打工妹”、“合同工”、“安居工程”、“挂职”、“专升本”等。 要准确地翻译这类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 通常可以采用解释性释义法。 例如:“裸官”一词如果英译为“naked official”, 就会让英语读者迷惑不解, 这种词汇英译时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做出顺应, 有效地把词汇的内涵传递给英语读者。因此, 该词的英译可以采用解释性释义法译为 (family-and assetsabroad official) 较为准确到位。 “吃皇粮”、“打工妹”、“合同工”等这些中国特色的新词也可运用相同的方法英译如下: 吃皇粮 (have a steady job at wages fixed by the government) 、 打工妹 (young female employee coming from other places) 、 合同工 (workers under contract employment system) 、安居工程 (Housing Project for low-income families) 、 挂职 (serve in a lower level unit for a period while retaining one’s position in the previous unit) 、 专升本 (upgrade from junior college student to university student) 等。

(三) 词义与时代顺应。

一些中国特色文化新词在语义上存在扩张或收缩的现象, 人们对语言的理解会因时间的变化而随之发生变化。 在汉语新词英译过程中, 译者必须从语言动态的发展角度出发, 及时更新译语意思, 使新词词义顺应时代, 贴近读者, 尽可能把时代赋予它的新词义翻译出来, 实现预期的交际功能 (张律, 张智雄, 2012) 。 例如:“浮云 (floating clouds) ”, 原义指天上飘的云;喻义指眼睛看得到却不能得到的东西。 随着时间的推移, 该词指一种人们抗压的态度。 “浮云”的英译可重点表现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 如“一切都是浮云”, 可译为“Everything is of no consequence just like floating clouds”, 或“Everything is nothing to somebody”。

(四) 兼顾顺应中西两种文化。

由于中国特色新词的英译涉及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 在英译过程中, 有时, 中国特色新词的翻译既要符合中国的实际又要符合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 要考虑到英语国家的国情及价值标准顺应读者以达到好的传播效果。 例如:草根工业的英译可以翻译成grass root industry, 再加上解释性的文字refers to village and town-ship enterprises which take root among farmers and grow like wild grass) 。 这种翻译较好地把语义内涵传递给了西方读者。

根据顺应理论的翻译观, 译文语言的选择在于顺应不同语境;译语的词汇、句式、语篇等层面的选择是顺应意义的生成; 一切翻译的过程都是动态顺应的过程 (曹群英, 2007) 。 中国特色新词的英译也应以顺应为核心, 既要顺应英语的表达方式, 又要尽可能含蕴中国文化内涵。 既要注重原文的内容的正确表达, 又要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灵活选用音译、直译、音译加解释等翻译方法。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分析顺应论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然后通过一些实例从顺应论视角探讨中国特色文化新词的四个英译原则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向英语译文读者传达汉语文化, 译者英译时应注意四个原则:顺应汉语文化;译者发挥主体意识, 有效传递汉语文化;词义与时代顺应;兼顾中西两种文化的顺应。

关键词:顺应论译文词,中国特色新词,英译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55-68, 147.

[2]曹群英.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J].2007年第6期124-125.

[3]林继红.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中国特色词语翻译[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14 (5) :100-105.

上一篇:公用经费管理下一篇:氯碱工业厂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