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诚信行为

2024-05-09

学生诚信行为(精选十篇)

学生诚信行为 篇1

(一) 环境影响型

中国目前的诚信环境, 形势相当严峻。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 必然受到社会上各种诚信缺失现象的影响。一方面, 学生认为诚信在当今社会很重要, 诚信的意义、价值不容忽视。另一方面, 日常生活中不守承诺、不讲信誉的事情时常发生, 它腐蚀着大学生的纯洁心灵, 使得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大学生无所适从。大学生可塑造性很强, 很容易接受社会一些习气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行为上不能做到诚信, 导致了他们诚信天平的失衡, 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诚信缺失现象, 其典型表现形式就是说谎、违约等。

(二) 社会博弈型

学生和社会发生经济、生活关系接触时, 面对升学就业的压力, 面对通常情况下比他们成熟的合作伙伴, 学生多数情况下处于一种劣势群体的角色, 加上社会各种配套制度对学生考虑不够, 为了保护自己, 学生采取了这种不正确的方式。在就业、升学压力面前, 为了保证有一个高收益的工作而努力“包装”自己。结果, 大学生不守信用导致用人单位的信任缺失, 又反过来恶化大学生的就业环境, 大学生们正为这种诚信缺失在付出代价。

(三) 个人价值型

由于家庭教育、文化背景等综合原因, 部分学生在学习、考试、个人生活等价值观方面存在一些偏差, 比如知识无用论、不相信爱情等。不尊重学习、游戏爱情人生就是这种形式的典型表现。其中, 家庭的影响是导致个别大学生缺乏诚信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注重的是孩子的智育教育, 其余的诸如德育、美育、体育等统统靠边。对子女偶尔发生的不规范行为, 有的父母没有及时制止, 听之任之。甚至有的家长会传输给孩子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思想。同时, 随着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 大学生在很多人生价值观上具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缺乏标准性, 大学生把谈恋爱看做是空虚心灵的寄托就是一种典型的表现。

(四) 经济利益型

从经济学角度看, 诚信缺失并不是一种非理性的失常行为, 而是当事人对成本与利润进行权衡后的抉择, 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投资活动。由于相关法律和法规还不健全、不完善, 失信成本过低, 这是造成失信活动比较普遍的原因。而失信活动比较普遍又助长了失信者的气焰, 间接打击了守信者的信心, 使更多的人卷入失信者的行列。在实际中, 经济利益的对比往往是大学生失信的重要因素。部分学生产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由于经济的压力和诱惑力, 而有一些同学纯粹是由于在经济诱惑面前变得软弱。典型表现就是部分拖欠贷款的, 以后由于找到更好待遇的单位而产生违约。

(五) 综合型

基于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复杂性, 很多诚信缺失行为和现象很难直接进行类型划分, 属于综合型, 应该说是属于前面几种类型的综合体现。

二、解决诚信缺失行为的对策

(一) 不同类型的对应对策选择

诚信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 针对这类问题的全面处理有时反而不能确定具体的入手点, 因此, 根据本文的思路, 针对不同类型的诚信缺失行为, 有偏向性地采取具有某种类型的对策可能会比全面的措施更见成效。

(二) 解决诚信缺乏行为的一般对策

1. 信用制度建设。

发达国家人们诚信意识较高, 一个根本原因是靠制度约束。美国公布过十多部相关法律来规范信用收集和披露。目前我国从整个宏观法律体系来看, 尚缺乏一部完整、系统、独立的能涵盖绝大多数社会信用行为的法律法规, 使社会信用的建设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进行信用制度建设, 增强社会信用相关制度建设, 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非常迫切。

2. 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 建立覆盖全国的信息收集、查询网络系统, 详细、准确记录个人信用资料, 对大学生信用进行监督和管理, 使之成为个人现代社会的“经济身份证”。学生毕业时对单位公开其诚信档案, 供用人单位择优录用。通过这些途径可对学生产生强制约束力, 净化校园诚信环境。同时, 利用信用体系, 让企业的社会信用情况为学生所用, 不仅保护了学生, 而且鼓励了学生对诚信的支持。

3. 诚信综合教育。

发挥学校教育平台, 把诚信教育纳入高校日常教育工作。从各个角度, 实行引导型、示范型、法治型综合教育, 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渗透到各个环节。努力营造从学校各级领导、全体教职员工到每一名大学生都诚实守信的环境氛围, 实现学校诚信教育的制度化、正规化、多样化。教师、家长要成为诚信育人的典范。通过诚信案例的介绍, 通过各种诚信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 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缓解大学生的精神压力, 使他们切身融入诚信文化环境中, 通过文化渗透以加强他们的诚信意识, 使其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 从而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向正确的轨道。

4. 规范社会环境。

政府应发挥在诚信缺失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将诚信重建视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步骤, 加强对全社会诚信缺失的治理工作。一方面, 政府要进行自身的诚信建设, 建立法制政府、廉政政府、高效政府和诚信政府, 减少政府缺位和错位现象, 加强对公务员的管理和监督, 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二是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治理企业和个人失信行为, 提高社会信用度, 使诚实守信成为社会风气和行为规范。

5. 完善奖罚机制。

不断完善奖罚机制, 对个人失信行为通过媒体曝光, 使其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对诚信度差的应给予一定的处罚, 如通报、免职、取消奖学金评优资格等, 以促使其反省并尽快改过;对不守信用造成严重后果者, 不仅追究经济责任, 还应追究法律责任;对诚信度高的同学可以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 在进行提干、入党、贷款时可优先考虑。

6. 努力宣传正确诚信道德观念。

应该通过各种措施, 增强社会全体公众包括大学生的道德观念, 传播人性的美德, 明白诚信的价值, 要把社会诚信教育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把诚信教育提高到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和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高度来认识, 使诚信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深入人心。形成讲诚信受尊重、不讲诚信遭舆论谴责的社会风气, 营造出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树立起新时代社会主义新知识青年的诚信新形象。

7. 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治理诚信缺失的社会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建立一个以市场规则为基础, 制度健全、手段完备、调控有力、管理有序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制度, 促进学校以至全社会诚信氛围的营造, 并保障其长效性和良性发展。

三、结语

会计行为的灵魂---诚信 篇2

一、会计工作离不开诚信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受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诚信是道德的根本,是社会的一种必要的生存与发展条件,也是社会和文化环境重要组成。可以说明,会计与诚信两者之间互相关联,相互制约。近年来,美国的“安然”事件和中国“银广夏”事件,给人们极大的震动,认识到违规的会计行为,即缺乏诚信,会对社会及经济造成极大危害。深圳某会计师事务所就为银广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虚假会计报表出具了审计报告,从而为其三年虚假的盈利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这种虚假审计公证,对社会公众具有更大的欺骗性,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利益。等等这些,极大说明了会计只有适应所处的经济环境,并为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服务,才能得以存在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各行各业都必须重视职业道德建设,逐步形成适合自已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坚决纠正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业不正之风”。江总书记提出这个问题不是偶然的,是针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关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大背景下,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来的,是非常适时的。大家在实践中可以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其根本是加强诚信建设,对于提高会计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诚信观念,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对腐败、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对于强化内部管理、改善单位形象,促进会计各项业务工作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因此,要做好会计工作,离不开加强诚信建设和教育。

二、诚信为促进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1、诚信有利于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诚信的基本要求是“忠于职守”。如果有高度的诚信觉悟,大家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工作,就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这一职业集体与另一职业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就能使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促进工作开展。

2、诚信有利于会计部门处理好与其它部门的关系。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如果有高尚的诚信,就能正确地认识和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遵循各自的诚信行为准则,就能按一定的诚信要求去待人接物,就会形成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道德风尚。

3、诚信有利于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提高素质。一个人是否成才,是否对单位和社会有贡献,主要在职业生活的实践中学习和锻炼。诚信是人们职业生活的指南,是社会主义新人必备的品质。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深刻和经常的影响。因此,只有加强诚信教育,才能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提高素质;才能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当前会计诚信存在薄弱之处

注重全局、公正执法、诚实守信、甘为公仆是会计工作者诚信的具体内容。通过以往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了广大会计干部职工的诚信观念,促进了会计工作业务的正常开展。我国财政部已陆续颁布了21部《企业具体会计准则》,推动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进一步加快了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但是,目前会计工作的现状令人很不乐观。一是假账泛滥,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一些单位负责人指使和强令会计人员任意篡改会计数据,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会计报表,以谋取私利或小团体利益;二是会计违法违纪手段更为隐蔽,不断变化。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薄弱,财务管理混乱,私设“小金库”,以权谋私现象时有发生,为贪污挪用公款等不法行为大开方便之门。为此产生了只要为谋取私利或小团体利益,不管全民集体,不管重点一般,不管长线短线,一律开放“绿灯”,该控的不控,该监督的不监督的错误行为;对一些违法、违纪、不合理的现象,因对方是熟人、亲朋好友或有密切关系的单位,而“手下留情”,包庇怂恿等。这些错误思想和行为都必须在今后给予纠正。

四、如何加强会计诚信建设

造成会计诚信缺乏的原因的多方面的。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管理方面的漏洞,也有体制不完善不健全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重视对诚信的理论教育。诚信是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它的理论建设,旨在使会计工作人员形成正确的诚信观念,用于分析判断职业活动中的道德问题。诚信的认识是对诚信原则、规范及其必要性的了解和认识,即会计工作人员不仅要了解会计诚信要求及规范,而且还要了解为什么必须遵守这些规范和要求。提高诚信的理论认识,常用的方法是灌输引导法,即采用各种形式和方法普及诚信常识教育,特别是开展针对诚信要求的宣传教育,“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同时,要结合本单位的业务实际和队伍的特点,把教育寓于业务工作和各种活动之中,寻找干部职工乐于接受的形式,引导他们认识开展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如举办诚信竞赛、召开专题演讲会,进行“假如我是办事者”、“满意在会计”等具有行业特点的活动。让干部职工当主角,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网络诚信行为培养路径探析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诚信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1-0052-02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日益普及的网络生活中,诚信更是每一个网民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大学生作为网络上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培养他们在网络生活中自觉讲诚实话、办诚信事,是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网络诚信是大学生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诚信是我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之一,正如先贤孔子所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在儒家思想中,诚信作为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是修身养性的首要原则。它是为人做事的前提、安生立命的根本。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优良的诚信文化必然成为大学生的文化基因,植根于他们的思想之中。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29.9%,而这个年龄段的网民当中,大学生网民占比最大。

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尤其是诚信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网络的“陌生人空间里”,原有的道德约束力下降,基本全靠网民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在网络中讲诚信,就是要求大学生网民自觉依据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对自己进行自我道德教育。而道德上的“自我教育”,关键在于个人有无内在的精神动力和自觉性。网络作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领地,培养他们的网络诚信行为也成为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题中之义。

二网络生活成为大学生诚信品质的重要实践场域

(一)网络诚信行为的表现及积极作用

目前学界关于大学生网络诚信的相关研究不少,但更多的是关注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事实上,大学生在网络中也存在讲诚信的良好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习求职方面,主动提供资源与他人共享。如发布上课地点、任课教师联系方式等真实可靠信息供他人查阅;如根据自身经验,认真、如实传授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就业面试的经验与技巧等。

第二,人际交往方面,按照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活动、聚会等,在网络交往中使用真实个人信息,不隐瞒、不欺骗。

第三,生活消费方面,网购时提供真实个人地址和联系方式,并如实给出评价,按时足额网络支付各类消费等。

第四,社会服务与救助方面,如通过网络宣传自己亲身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表达自己的亲身体会;或通过网络呼吁帮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可信度高的疑难病症者的募捐,或亲身参与义务献血等。同时,不随意转发来源不明的求助信息,或者在转发信息时注明信息来源等。

大学生往往是在实践中获得自己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同时通过交流和碰撞达到理解自我和他人,成为具有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的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领域,网络的及时性与互动性使大学生更乐于做出诚信的行为,同时网络环境中还存在着诚信行为的激励机制,如自我奖赏、自我安慰、获得他人认同、对方感谢、互惠互助等。总之,网络生活为大学生诚信行为的培养提供了从宏观领域向微观领域、从单一领域向多维领域拓展的途径,有助于把诚信行为养成渗透到大学生群体的成长过程和具体环境之中。

(二)网络失信行为的原因分析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网络中也不同程度存在诚信缺失现象,主要表现在:冒用他人名义发布不实信息;盗用他人资料图片且未注明出处;通过网络窃取他人邮件等私密信息等。纵观大学生群体,他们当中有些人在网络生活中出现了认知模糊、诚信丧失等道德缺失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现实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里,依靠熟人的监督,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自律意识也较强,言谈举止有所顾虑且相对谨慎。但是在进入互联网这个陌生人社会后,原有的道德意识和自律观念就被全然消解,不诚信的现象就随之发生。第二,网络行为的“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使图像、文字甚至人都以数字和符号简单显现,这容易让人产生不必对自身行为负责的错觉或不能负责的无力感,从而放任自己作出不诚信行为。第三,当今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整体较低,社会上诚信缺失的不良现象时有发生,投射到网络生活中,部分大学生网民对诚信弃之敝履,加之网络行为本身具有相当的隐蔽性,社会的监督机制大大弱化,进一步催生了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三)网络成为大学生诚信品质的重要实践场域

实践证明,人在产生诚信意识后,就需要通过实践将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从大学生角度而言,诚信品质从内化向外化转化,是大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身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通过知、情、意、行的矛盾运动转化过程。比如,在网络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在陌生人之间进行,交易之前互不相识,交易之后各奔东西,是否再次见面不得而知,一切都靠诚信作为支撑。诚信成为网络生活中人们相互合作、交往的重要前提,成为网络良性运行的必然要求和基本准则。

虚拟的网络为大学生诚信行为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同时也为大学生以虚拟的面目、虚假的信息进行交流提供了便利,成为检验大学生诚信品质的重要场域。

三大学生网络诚信行为培养路径探析

(一)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

每一个人都要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并非天生具有奉行诚实守信的道德自觉性。实践证明,就个体而言,诚信不同于一般的道德准则,它所蕴含的道德内涵既是一种外在的道德约束,也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即内诚于心、外信于人。诚实守信行为的培养需要更多依赖诚信主体的自主自律。

诚信是网络人际交往的基础,没有诚信意识,个人在网络生活中将寸步难行,自我价值也无从实现。大学生要养成诚实守信的自律意识,积极通过网络实践、学习、思考,明确自己的网络道德权利、责任和义务;通过自省、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诚信言行,把诚信内化为自己内心的自我完善的追求。

(二)强化网络道德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就目前状况而言,大学生网络道德感弱化倾向明显,在互联网这个巨大的虚拟世界里,人们的交往只存在于虚拟空间之中,在匿名状态下,大学生往往容易放纵自己的言行,发表一些违背道德方面的言论,或做出一些违背道德的行为,由此引发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的一系列不诚信行为。

人是具有意识能动性的,与他人产生一定社会交往的同时,自身也在进行选择,这是一个去粗取精、净化和自律的过程。面对网络世界存在的不诚信行为和现象,完善高校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及公约等内容迫在眉睫。通过更新网络行为道德观念,将道德感化与道德规范相结合,增强大学生在道德规范和公约制定和实施过程的参与性和主人翁意识。另外,以学生社团组织和网络团体为抓手,建立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自律组织,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强化网络道德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三)改进诚信教育方式和评价机制

实践表明,诚信是道德主体通过自觉、主动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经过内化—外化的过程而形成的。然而,目前高校诚信教育主要还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不仅教育效果收效甚微,甚至会使学生走到教育的反面。解决之道在于从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实际出发,关注基本的诚信规范和道德底线,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其诚信道德选择和评价能力,使他们认识和体悟到培养诚信道德品质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需要,从而实现诚信教育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

另外,现有的诚信评价机制也有待完善。现行诚信评价机制多重知轻德,对学生在诚信等基本道德规范中的表现缺乏硬性的、可供操作的量化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使学生不重视提升诚信品德。首先,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把每一个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的信用情况一一纪录下来,并以此作为入党、就业、奖学金评定等各类评选活动的重要依据。其次,建立诚信奖惩制度,对诚实守信的行为予以激励,使教育和规定相结合、引导和管理相辅助,减少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形成诚实守信的校园风尚。

(四)完善法律制度及监督机制

一般而言,如果没有强制性的外在约束力,仅靠道德理性是很难克制非正当的利益冲动和欲求的,因此大学生网络诚信行为的形成,还需要法律制度提供保障。法律制度层面的诚信是可预期的行为导向,更多体现为一种外部约束机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习惯的形成往往需要外在力量长时间的强制与约束,经过多次重复、潜移默化,才会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需要。

由此可见,健全网络方面的法律为培养大学生网络诚信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当务之急是抓紧研究、制定出台与网络诚信相关的法规制度,真正使诚信有法可依。另外,相关部门对于网络失信行为的惩处也要作出相应的具体规定,加大对网络失信行为的监督和惩处力度,以健全、规范的法律体系促使诚信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

总之,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大学生完成诚信的知、情、意、信、行的转化,从而塑造大学生的网络诚信行为,实现诚信教育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参考文献

[1]高德毅.高校学生网络行为与规范管理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5).

[2]胡秀英.论发展大学生主体性诚信教育的和谐价值及其文化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4).

[3]余华.道德与法在诚信建设中的辩证互动[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科学版),2006(3).

[4]焦国成.诚信的制度保障[J].江海学刊,2003(3).

中小学生不诚信行为探究及教育建议 篇4

关键词:中小学生不诚信行为,家庭,社会,学校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现在的诚信意识将决定我们明天的社会信用。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的品质,就成了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社会信用大厦急需加固的今天,如何对中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呢?具体到生活中,我们应该先知道学生产生不诚信行为的原因,方能对症下药,进行教育。

1. 中小学生不诚信行为的具体表现

考试作弊、抄袭作业、弄虚作假;社交活动中不讲减信;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言行不一致;缺乏正义感和责任心。

上述是中小学生诚信状况的具体表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一举一动无不打上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的烙印。中小学生如果没有形成形成良好的诚信素质,将会对他们现在乃至今后产生非常深刻的不良影响。

2. 中小学生不诚信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教育的因素影响

中国正处于一个发展时期,各种制度不健全,人们的观念

我国的传统教育以学校为主要的教育场所,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迫使学生接受既定的间接知识,通过记忆应付考试。从当今的工作方式和信息环境看,既要拥有足够的信息量,又要具有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人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已越来越不需要记忆各种过期的信息,因为知识不仅有大量的积累,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大量产生,任何人都无法记忆当今海量的知识和信息,信息时代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必将引发教育的改革。虽然学生的在校学习是以再现型思维为基本方式,但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的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课堂教学仍是学科教学的主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应成为课堂教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从提高教学质量入手,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3.把互联网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

目前,互联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应用广泛,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网络的应用范围还比较狭窄,主要应用在教学演示和网络学习,还没有真正实现教育管理的网络化,教育资源利用网络化。运用网络进行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使教育资源网络化,使学校共享优良优质的教育资源,网络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网络知识教育中应该注意将应用知识教育与当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任务结合起来,在初中阶段,学习任务较重,应正确合理地安排网络教学时段,避免与基础知识的学习起冲突。

在心理方面,中学生已对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特定的个性,但是,通常他们缺乏社会经验,识别能力差,自我克制能力不强,容易冲动,偏执。在网络知识教育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应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受到“利”的极大影响,在社会的各领域中广泛存在着不诚信现象。不良现象严重冲击着学校,而中小学生缺乏必要的鉴别力,在认知上产生困惑,长期的毒害必然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势必存在不诚信行为。

2.2 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长们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是无可厚非的,但过之则有害无益。有的家长把孩子成才与否同他们自己的荣辱联系在一起,认为孩子考不上好学校,就会无立足之地。因此,家长只注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对于劳动、道德品质等的培养却忽视了。另外,有些家长本身对孩子承诺不兑现。中小学生观察到这些不良现象,便会模仿,久而久之形成不诚信行为。

2.3 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培育学生的特殊地点。国家的教育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虽然我国提出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大多数学校仍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束缚。为了升学率,很多学校过分强调分数,给学生身心以很大压力,且不注重道德素质的培养,这将给学生心理和观念上造成不良影响,不诚信带来机会。有些教师自身成为学生不诚信的“楷模”。如:要求学生向教师问好,自己却态度冷漠;要求学生遵守公共秩序,自己却在教室里吞云吐雾。这一系列不诚信的行为无疑会给学生很大的影响。

应该认识到网络上的个人可能与现实中完全不同,可能一切都是虚拟的,只是一种游戏,存在欺骗与诱惑行为,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不能随便将自己的各种信息告之他人,以防意外发生。

应对学生的网上行为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目前,许多学生上网大多只是聊天,玩游戏,更有甚者沉迷于色情网站,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害,应加强引导,限制学生的校外上网活动,培养他们积极的兴趣爱好,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提高其思想品质修养,使其自觉抵制不良爱好。总之,在网络教育方面,要加强教育网络建设,限制对教育科研网络以外的网络访问活动。

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行为的道德教育。一些学生在网络上语言粗俗,也有个别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网络进行恶意破坏和攻击。

在网络知识教育方面,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目标,正确把握学生网络知识教育的范围和目标。学校网络知识教育目标应当是教育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这个信息工具,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和知识,掌握常用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及网络安全的注意事项和网上行为准则。

信息技术唤起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同样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丝不苟的作风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与此同时,也应当加强对教育网络建设投资和教育人员的培养,把互联网教学与学校教育真正结合,使信息真正发挥作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安宝生.中国教育如何面对世界范围的社会信息化热潮.教育研究,1996,3.

[2]陈海东.多媒体技术对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影响多媒体世界,1996,5.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的开发

于春雨

(扎兰屯市教育局,内蒙古扎兰屯

摘要:综合实践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发活动内容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个人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发掘具有生命力的主题内容,开展活动。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内容开发方法

综合实践活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要遵循下列原则:(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2)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3)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

2.4 学生自身的因素影响

中小学生正处于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认识不稳定,缺乏独立的评判及辨别能力。因此,易受各种不诚信现象的影响,形成某些错误认识。

当代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比较疼爱,孩子是长辈们的掌上明珠,各种合理不合理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形下,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制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曾经指出独生子女中存在的问题:自私,缺乏责任感,竞争意识弱,缺少真诚的感情,等等。在当今的中国,这些仍然是存在的,有些学生有不诚信行为也就不足为奇。

3. 诚信教育建议

中小学生是学校中的学生,同时也是家庭的一分子,社会的一名成员。要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诚信品格,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强诚信教育。

3.1 建立健全诚信社会管理体系

健全的法制体系既是诚信规范的前提和基础,又为诚信规范的确立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在进行诚信教育的时候,应该将“法制”与“德制”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诚信社会管理体系。把诚信教育提高到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和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高度来认识,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营造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新风尚。通过这一系列的行动扫除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树立正确的诚信价值观,进而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3.2 大力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的诚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了解孩子。为人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必须以身作则,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做孩子的榜样,树立威信,以自身行为感染、熏陶子女。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于现实不要去粉饰,不要去掩盖。不能让孩子去做违背良心和口是心非的事。”

3.3 重点突破学校诚信教育

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无疑是在中小学生阶段,因此,学校必须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诚信教育。目前的学校教育正朝着素质教育发展,而“德育工作

问题。教师应根据自身的优势,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一、发掘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来源,感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所在,对学生而言,只有亲身经历过的生活,才能有感而发、有为而作。由此,我们要切实关注学生的生命轨迹,把学生的精彩生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自发地用自己的眼睛去探寻综合活动之源,以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活动,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力,还学生一个原生态的自我。我利用我校内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先让学生自行找合作的小伙伴,然后讲清楚在活动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和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再带领学生开展寻找小蜗牛的活动。草丛中、大树下、小池塘旁都有同学们忙碌的身必须放在首位”的指导思想正深入各项学校工作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正是思想道德教育,所以应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塑造健全人格。中小学生的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诵读、表演、报告会、座谈会、走访等形式,张贴标语、宣传画等。

学校要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促使教学内容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学生是学校和作为“社会系统”的班集体的一成员,他们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必然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影响,从而形成特有的班风、学风、校风。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亲其师,信其道。”“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4 中小学生应在实践中自觉提高修养

在诚信教育的过程中,中小学生应以积极的态度自觉地按受诚信知识的教育,要注意“内化”与“外化”,即把诚信知识的教育内容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要真正实现这个过程,就必须注重培养良好习惯。学生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另外,要注意锻炼意志力,抵制那些不诚信的诱因。当然诚信品质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由量度到质度的过程。中小学生必须努力践行,达到学校诚信教育的目标。

综上所述,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人必备的品质之一。而中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包括一整套的法制体系、好的社会氛围、学校及家庭诚信教育。但中小学生必须靠自身努力,恪守诚信的道德,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参考文献

[1]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苏霍姆林斯基,赵玮,等.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3]项珍.大学生群体中值得关注的问题[J].教育艺术,2006(4).

[4]邢连清.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长效机制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3).

支票票据行为诚信承诺书 篇5

编号:

为塑造“信用浙江”,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根据《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之规定,本单位(人)特就支票使用郑重承诺如下:

一、遵守诚实信用、履约付款的道德规范,在支票票据行为中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决不签发空头支票,决不签发与本单位(人)预留银行签章不符的支票。

二、本单位(人)若签发空头支票或者签发与预留银行签章不符的支票,根据《票据管理实施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由中国人民银行处以票面金额5%但不低于1000元的罚款;持票人有权要求出票人赔偿支票金额2%的赔偿金。

三、本单位(人)保证,若有违反本承诺,签发空头支票或者签发与预留银行签章不符的支票,愿以下列方式分别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

(一)同意由付款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舟山市中心支行作出《支票违规行为行政处罚告知书》后,在存款账户内按拟作出处罚金额将款项转入付款银行开立的专户,待中国人民银行舟山市中心支行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该笔款项充作罚款上缴。

(二)如本单位(人)账户余额不足支付罚款的,同意付款银行从第一次扣款起一个月内连续进行划付;如期满仍无法划付足额的,由本单位(人)在下一个月内主动缴清罚款。否则,愿意承担银行公告违规背信行为和付款银行停止提供结算服务的后果。

(三)同意支付持票人提出的按票面金额2%的赔偿金,并在一个月之内向付款银行提交已履行完赔偿金支付的证明或者持票人放弃赔偿金的书面证明。否则,愿意承担公告违规背信行为的后果。

本承诺效力及于各支票票据行为当事方与票据行政主管机关——中国人民银行。

承诺人(存款人)签章:

我国公务员诚信行为动因研究 篇6

关键词:基层公务员;诚信行为;动因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诚实守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诚信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公务员作为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的诚信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是一种趋势。公务员的失信行为对政府的公信力具有直接性、根源性的影响。因而对公务员的诚信行为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对我国公务员诚信行为的动因进行系统探究,有利于深化了解中国文化背景下公务员诚信现状,从根本上培育我国公务员的诚信理念,为我国当代诚信建设寻求着力点,并促进我国诚信理论的研究发展。(2)深入剖析了公务员诚信行为动因,对于我们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时期重构诚信的价值体系,切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诚信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与“信”相通。诚信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现代以来,中国各学者对于诚信的见解也是各持所见。心理学史家燕国材认为,诚作为世界观应当是人心理与行为的最高调节者。王良指出良好的社会条件、文化土壤和制度环境是社会诚信建设的必要条件;郑也夫对诚信的研究是从人性的角度阐述诚信存在的根基,基于社会变迁层面探讨诚信的形成发展过程;熊新正等人的研究表明公务员的诚信行为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胡军则仅就儒家诚信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政府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中加强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西方国家有关诚信思想的两个源头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文化延伸出来的契约伦理和基督教文化中的诚信观。在国外,对诚信问题的系统理论化研究是在1890年始源于社会学领域。格奥尔格·齐美尔从诚信的角度指出“普遍信任是最基本的社会全部力量”;马克思·韦伯深入意识到诚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弗兰西斯·福山认为信任是由文化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文化对经济的影响途径和表现形式;在心理学领域,莫顿·多伊奇设计的囚徒困境实验是从心理学角度来探究人际信任问题的源头,其认为信任被理解为受外界刺激不同而随之变化的量;此外,Borkowski& Ugras(1998)运用元分析法分析个人的诚信行为,并发现女性在面对不确定情形时,会比男性表现出更高的道德标准;Jones(1991)很早就建立了道德决策模型,分析发现个人必须首先意识到诚信问题的存在,然后做出道德判断,形成道德意图,最后从事诚信道德行为。

三、公务员诚信行为动因类型划分及理论依据

(一)公务员诚信行为的动因类型划分。动因是指能够促使个体或者集体发生行为的内在性力量。动因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需要,另一个是刺激。所谓需要即指个体或集体缺乏某种东西的一种心理状态的表现。其所缺乏的可能是个体或集体维持内在平衡的物质要素,也可能是外界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因素。马克思·韦伯的观点也表明:只有符合诚信,才能实现个人的利益追求。由此可推,公务员之所以能够做出诚信行为源于其具有内在性力量,即动因。本文认为公务员的诚信行为或是为寻求心理平衡状态,或是为实现利益追求,由此将其诚信行为的动因划分为利他型、承诺型和职业型三种。

利他型动因是指公务员做出诚信行为是基于奉献服务他人,使他人获利收益;承诺型动因则源于公务员秉承一诺千金,说到做到才能无愧于良心的信念;而职业型动因则出于做出诚信行为的公务员具备敬业奉献、服务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

(二)公务员诚信行为类型划分。基于公务员诚信行为的利他型、承诺型和职业型三种动因类型,且鉴于我国社会学学者王良在其《社会诚信论》一书中,将社会诚信体系划分为个体诚信、企业诚信和国家诚信三种类型,本文将公务员诚信行为划分为个人诚信和职业诚信两种类型。

个人诚信是指公务员个体基于内心诚实守信或信诺守义的观念,做出的诸如拾金不昧,履行诺言等或是使他人受益或是对说出的话承担责任和义务的行为。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是取信于人的良策,也是处己立身的基石;职业诚信是指公务员在职业活动中出于坚守职业道德做出的全心全意为他人着想,维护他人利益,树立起值得他人信赖的良好信誉的诸如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等行为。诚信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体现出社会承认一个行业在以往职业活动中的价值。

(三)公务员诚信行为与动因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莫顿·多伊奇设计的囚徒困境实验的结论表明信任是由于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变化的。这也直接印证了公务员诚信行为与动因是对应相关的。公务员也正是由于受到某种类型动因的刺激才直接导致其做出诚信行为。利他型和承诺型的动因主要促成公务员的个人诚信行为;而职业型的动因则直接致使公务员做出职业诚信行为。

四、研究结论

诚实守信事迹的动因的三种类型如利他型、承诺型和职业型均可以解释公务员的诚信行为。本文依据诚信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公务员诚信行为的动因类型对于诚信行为做出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利他型、承诺型、职业型三种诚信动因类型均对公务员诚信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公务员诚信行为的内在动因是激发其诚信行为的动力源泉。由此也可深入剖析得出,影响公务员诚信行为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诚信意识。利他型和承诺型的诚信行为直接影响到公务员做出个人诚信行为,这就表明公务员做出诚信行为的动因主要在于公务员个体内心树立着以信立身的诚信意识和观念,并将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的观念内化于心。做出个人诚信行为的公务员更明确中华民族历来注重诚实守信的美德,诚信为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规范自身行为的道德规范。

(二)诚信职业道德。职业型的诚信行为动因直接影响到公务员做出职业诚信行为,这就表明公务员诚信行为的动因主要在于公务员在工作中坚持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诚信原则,主动自觉地把诚实守信观念和职业道德规范统一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做出职业诚信行为的公务员将工作职责内化,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方面明礼诚信的主导作用,促使“为他”的职业道德观念至上,在工作岗位中随时随地培养和提升自己个人职业道德修养。

结语:激发公务员的内在动因是促使其做出诚信行为的有效途径。公务员诚信行为的动因能够直接地、适时地、有效性地伴随着各种社会情境的发生而被激发出来,并直接对诚信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借助舆论的正向渠道,树立和增强公务员的诚实守信意识和观念;巩固和提高公务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操守等措施来激发公务员内心潜在的诚信行为动因,进而促使公务员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自觉自发自愿的做出诚信行为。

参考文献:

[1] 文建东:《诚信、信任与经济学:国内外研究评述》〔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10).

加强会计诚信建设遏制会计造假行为 篇7

一、会计诚信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1、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下, 诚信既是道德资源又是经济资源。在保障经济正常进行中具有重要作用。进入市场经济以后, 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交易方式的发展, 诚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物质的内容。从道德追求进入到物质生活领域。在经济生活中如果道德缺失, 信用遭到破坏, 就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随着市场经济由低级到高级, 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发展, 会计诚信显得越来越重要, 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会计诚信不仅强调内在品格修养, 更强调“互利”和“双嬴”。即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 要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正因为如此, 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 是市场经济的动力和源泉。

2、会计诚信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诚信是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无形资产。如果没有了诚信, 银行将无法进行科学的贷款决策, 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正常的资金借贷关系将无从建立。同样, 企业与其供货商、购买客户也将无法建立正常的商业信用关系。各个企业的物流必然经常发生停顿或中断等。因此, 发达的市场经济需要会计诚信。

3、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之本。诚信不仅是一种资源而且与重大利益相关。守信者会得到利益, 而失信者必将付出代价。对执业会计师来说, 诚信有助于他们开拓业务, 占有市场, 也可以使客户增多, 扩大实力, 使同行合作者增多, 在合作中获得利益。在如今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 诚信既是会计行业生存的重要前提, 又是会计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4、会计诚信对确保社会各方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会计诚信关系到各方面的利益, 一旦会计诚信缺失, 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就会误导投资者的决策, 影响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导致市场经济的混乱。因此, 构建会计诚信体系对于保障各方面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5、会计诚信对加快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有着积极的作用。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法制经济,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各项社会经济活动中都能体现会计的诚信, 所以会计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而, 加快会计信用体系的构建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将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加强会计诚信建设, 遏制会计造假行为

(一) 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 加大惩罚力度

加大对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 提高会计失信成本, 无疑是遏制会计造假屡禁不止的重要措施。同时应建立民事赔偿制度, 以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旦受到虚假信息侵害时, 可以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 取得民事赔偿。其次还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对那些不遵守行业规则、不守信用的单位或个人, 出现失信行为后要把肇事者驱逐出相关行业。如对会计造假的上市公司要立即退市, 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要进行取缔, 对造假的单位负责人要予以惩处, 对造假的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要吊销资格证书, 不得继续从事会计职业等。

(二) 加强会计诚信的宣传及教育

诚信不仅仅是道德要求, 更是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个人必须遵循的基本游戏规则, 因此要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使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诚信缺失的危害性, 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受鄙视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使“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不义之财、取之有害”等观念深入人心。

当前, 开展会计诚信教育活动, 应以各级政府官员和单位负责人作为重点教育对象 (因为他们掌握着会计诚信建设的支配权) , 应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贯彻结合起来, 使诚信教育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 加强对会计诚信的外部监督机制

所谓外部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财政、税务、审计、工商等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另一方面是指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管部门的监管。对于第一个方面, 我国目前有许多政府监管部门, 但是各部门的职能力度、深度、严肃性尚未真正体现出来, 特别是许多部门各自为政, 所获得的信息不能共享。如果政府设立一个综合协调管理部门, 综合各监管部门的信息, 实施全面的预警、通报、披露制度, 那情况一定会大大好转。对于社会监管部门, 就拿会计师事务所来说, 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壮大规模, 增加收入, 正在尽力拓展包括管理咨询在内的非审计业务。对此国家应该积极地加以规范。监管部门应该通过调查研究, 了解各种非审计业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程度, 对严重影响审计独立性的非审计业务要坚决予以禁止。要防止类似“银广厦”、“琼民源”事件的发生, 就必须切断会计师事务所与其客户的“暧昧关系”, 禁止会计师事务所既承担审计业务, 又提供咨询服务。同时还应该考虑事务所单一客户收入比重过高以及与某一客户的关系过密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在监管中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求市场交易双方必须遵守诚实信用原则, 使竞争作用正常发挥, 维持一切公平交易的秩序, 使市场行为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会计诚信的建设要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求其不足之处, 进行总结、完善, 从而保证会计诚信的建设。

关键词:会计诚信,会计造假

参考文献

[1]、薛祖云:《会计信息市场政府监管研究》, 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5年版

学生诚信行为 篇8

关键词:房地产交易,欺骗

1 房地产交易过程中的欺诈行为

1.1 开发商欺诈行为

房屋建设唯利是图, 违反规划, 质量低下。由于利益驱动, 各地区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只要关系处理到位, 利益打点到位, 既定的规划可以随意变更, 经过科学论证的城市建设方案沦为废纸。更有甚者, 建设项目内的小规划亦服从利益需要, 规划的绿地可以占用, 规划的公共设施可以不建或建成后改作其他用途。房屋建设违反建筑基本规范, 偷工减料、建设不合环保和消防要求、水电配套故障不断、房屋未交付就出现裂缝等建筑质量问题日益突出。

房屋销售陷阱重重, 广告虚假, 合同欺诈。由于信息严重不对称, 消费者欠缺房地产专业知识。购房法律服务供应不足, 造成许多开发商惯常采取不正当的营销方法, 表现为不具备售房条件者违规售房, 造成业主付款后不能入住, 或入住后不能取得房屋产权;夸大房屋及其配套功能。虚构房屋附加值, 使用极富煽情性的广告用语, 引诱消费者购买;设置合同陷阱, 使购房人即便在发现上当受骗后无法获得利益救济。

房屋面积严重缩水, 法无定法, 损害业主。对一般的购房者而言, 房屋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套内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公摊面积等关于房屋面积的专业术语, 似乎是无法理清的一团乱麻, 如何在房屋面积上采取自我保护的对策, 既没有法律规范可依, 也没有便捷的救济途径, 这无疑就给不法开发商在面积上大做手脚提供了客观便利。

在司法实践中, 开发商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时, 往往故意隐瞒没有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事实或者提供虚假的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己经抵押的事实;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己经出卖给第三人或者为拆迁补偿安置房屋的事实。

1.2 房地产中介组织欺诈行为

房地产中介是指房地产咨询、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经纪等活动的总称。包括了:房地产咨询, 是指为房地产活动当事人提供法律法规、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服务的经营活动;房地产价格评估, 是指对房地产进行测算, 评定其经济价值和价格的经营活动。房地产经纪, 是指为委托人提供房地产信息和居间代理业务的经营活动房地产中介市场存在的具体欺诈行为有:

以包销的名义, 隐瞒委托人的实际出卖价格和第三方进行交易, 获取佣金以外的报酬;从事成套独用居住房屋使用权买卖经纪活动;无照经营、超越经营范围和非法异地经营;房地产执业经纪人出租、出借经纪执业证书;滥用自己的优势地位, 利用格式合同对相对人做出不合理、不公正的规定;房地产经纪组织未按规定期限办理备案手续;各类房地产广告信息、内容中未标注忠告语, 以及未经登记发布房地产印刷品广告。

2 房地产交易欺诈行为的遏制方法

2.1 重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诚信

诚信是保证企业利益与消费者利益之间共生、共赢所不可缺失的要素, 更是房地产企业良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

建立健全并大力施行行业诚信自律法律规范。由于社会生活的深刻巨变, 诚信传统美德被赋予日益丰富的时代内容, 由于政府和民间的联袂推动, 社会对诚信的理解从伦理道德的范畴已经提升到法律制度建设的高度。遵照党中央的宏观战略要求, 在现有法律法规、政府规章的基础上, 制定相对集中统一的法律规范, 一体化调整诚信行业行为, 是最基本和关键的措施。其中应当充分注意的是, 提高立法规格, 确立刚性规范, 突出防范重点, 明确法律责任, 细化处理程序, 使之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惩戒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组织功能。在房地产行业切实开展诚信文化自新和道德反思, 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和实践学习, 逐步使房地产行业认识到: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 更是一种责任, 不仅是一种道义, 更是一种准则, 不仅是一种荣誉, 更是一种资源;行业的整体诚信需要个体的实践来实现;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诚信与经济效益、诚信与利益最大化的关系。

建立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充分保障监督者发表意见的权利, 大力表彰诚信建设优秀典范。发挥各级新闻单位的参与和大力支持, 采取多种形式, 做好新闻报道。积极宣传报道诚信建设先进典型和好的经验做法, 公开曝光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 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与公众监督的重要作用。

建立科学、权威的房地产诚信公示体系

2.2 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

惩罚性赔偿是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法律规定, 通过法院判处的由侵害人支付超过实际损失的金额的一种损害赔偿。惩罚性赔偿至少应包括如下几层含义:其一, 它是民事主体在承担补偿性赔偿的前提下承担的责任;其二, 它是由法院判处, 也就是某个具体案件是否适用惩罚性赔偿必由人民法院以判决的形式作出, 当事人不能预先约定;其三, 判处的惩罚性赔偿金是由民事主体向另一平等民事主体支付, 而非交给国家;其四, 依民事特别法的规定。

2.3 完善我国不动产登记公证前置制度

物权立法引入公证制度, 是多数大陆法系国家的普遍做法, 也为其他一些国家与地区认同和接受, 这与公证的本质属性相契合, 充分体现了保障不动产物权变动安全的内在需求, 应成为我国物权立法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选择, 对于物权公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动产物权变动登记的模式设计, 应将公证作为选择性的实质性审查前置, 以降低政府责任风险和社会司法成本。公证特有的证明程序, 能够为不动产物权变动发挥"安全阀"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 公证已成为避免不动产物权交易风险的一道"防火墙"。国家部委的相关政策规定了不动产物权变动公证事项。大量地方性立法也已规定不动产物权变动公证事项。

2.4 规范房地产中介组织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应加强房地产中介市场的制度建设, 完善规章制度, 打破地区和中介行业内部的垄断, 通过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对不正当竞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制止, 这样才能为房地产中介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要严格奖惩制度, 强化激励机制。

严格房地产中介业的市场准入。房地产中介服务业的混乱、缺乏诚信和不规范经营的现象已经成为阻止其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 许多的消费者不选择中介, 不是因为不需要, 而是因为不信任, 这也使得房产中介行业的发展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规范经营是我国的房地产中介行业一个长期要面临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设立严格的房产中介市场准入制度。

2.5 健全产权保险制度

产权保险是保险人在对拟投保的产权进行调查, 确认产权真实状况的基础上, 向受益人提供的产权风险保障服务。

建立实质性的产权审查机制, 确认产权风险。要保证产权登记的内容与实际的权利相一致, 就应当对产权登记的内容进行实质审查在我国目前有必要对产权进行实质性审查。产权保险通过商业化的运作机制对产权的内涵和其产权负担进行专业化的实质性审查, 就可能极大地减少交易当事人的损害, 保护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建立商业化的产权信息披露制度, 明晰产权风险。房地产产权登记档案信息公开是市场流通和保障交易安全的需要, 同时也是监督、促进政府管理的一种有效、根本的手段, 因此, 产权保险机构可以通过与房地产管理部门协商, 获得登记信息, 通过专业化的管理手段, 将房地产产权信息全面、准确地浓缩, 可以在不公开原始登记资料的基础上, 将登记结果以及有关房屋信息有偿公开, 在登记费用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 实行房地产产权信息公开查询。

提供专业化的赔偿服务, 补偿产权风险损失。现金赔付只是产权保险赔偿处理的方法之一, 在实际业务的操作中, 保险人很可能直接提起诉讼、仲裁, 也可能为被保险人提供辩护, 或者与他人协商, 以确立产权或抵押权。在出现产权风险并引起诉讼纠纷的情况下, 产权保险可以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来介入诉讼纠纷, 降低诉讼纠纷的成本, 最大限度地保障交易双方特别是消费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梁慧性星著《:中国物权法研究》, 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学生诚信行为 篇9

近年来, 我国企业质量诚信意识有了较大提高, 但仍存在假冒伪劣、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缺斤短两、降低标准等质量失信甚至违法行为。企业失信可能在多个领域发生, 不仅有在制造和市场环节的制假售假及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的现象, 也有采购、销售及财务环节的赖账逃债、报表弄虚作假等等。企业诚信缺失现象的存在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恶化了市场经济环境, 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危害。

二、企业信用问题存在原因分析

企业质量信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遵守质量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标准、兑现质量承诺的能力和程度。守信者未得到有效的保护, 失信者未得到严厉的制裁, 失信成本过低, 是目前信用环境恶性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当失信成本小于失信收益, 失信行为有利可图时, 市场行为主体有可能选择甚至主动选择失信行为, 失信现象就会大量发生;而当失信成本大于失信收益, 失信行为无利可图, 并可能给行为者带来损失和制裁时, 市场行为主体就会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 尽量避免失信行为, 从而促进信用环境的好转。因此, 加强诚信建设其中重要一环就是要大大提高市场行为主体的失信成本。只有让那些失信者因其失信行为付出难以承受道德成本、经济成本和法律成本, 市场行为主体才会自动的约束其行为, 达到有效的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目的。

三、运用企业信用管理系统, 引导企业质量诚信行为

企业诚信应该包含四个层次的含义:法律层面, 即遵守法律规范是企业最基本的诚信;道德层面, 即企业要遵守基本的社会道德、商业伦理以及相关的行业规则等;经济层面, 即企业应加强信用管理和信用风险防范, 遵守市场规则, 将诚信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实现企业的经济收益;实践 (行为) 层面, 加强诚信制度化建设, 将诚信建设融入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进行持续的评估和提升过程。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旨在加大质量诚信宣传力度, 倡导“讲诚信、重质量”的质量观念, 营造“诚实经营、以质取胜”的社会环境, 帮助企业了解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对其“企业质量信用状况”的认识, 督促企业提高质量信用水平, 增强企业质量诚信意识, 引导企业诚信自律。

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分为A、B、C、D四级, 分别代表守信、基本守信、失信、严重失信四级信用程度。国家质检总局将整合检验检疫和质量技术监督诚信信息资源, 建立完善统一的企业质量档案、质量信用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和质量诚信管理信息化系统, 从而全面建立质量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 严厉惩处失信行为, 促进企业增强质量诚信意识。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将以企业质量档案为基础, 以建立质量信用制度为核心, 以培育企业信用为重点, 以质量信用信息化为手段, 抓住企业质量信用信息记录、企业质量信用产品使用和质量失信行为惩戒等3个关键环节, 从以下四个制度入手:

一是建立企业信用公示制度。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化处理技术, 建立企业信用信息资料的记录、警示、披露、查询体系, 并根据信息互通, 资源共享, 面向社会, 快速方便的要求, 通过企业信用网站, 电子档案、电视、报纸、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体, 向社会各界公示所有企业的信用状况 (商业秘密除外) , 失信者是最怕在大众面前曝光的。

二是建立企业信用评比制度。要建立客观公正并具有权威的企业信用评价制度, 制定企业信用评价的规范文件, 其内容包括信用评价的原则、项目、标准、等级、时效。要定期向社会公布企业信用评比结果, 同时为诚信企业出“红榜”, 为信用严重缺失的企业持“黑名单”。

三是建立企业信用奖惩制度。检验检疫机构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对守法经营、诚实守信的企业, 在各个方面提供“绿色通道”和享受有关优惠待遇。对于信用严重缺失的企业, 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统一公开, 利用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惩处质量失信行为, 对这种不诚信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其违法成本。

四是推行年检备案制度。在每个年度年检开始前, 由企业主动申报, 检验检疫机构则按照企业最近一年度内有无不合格产品及违法行为的记录, 对其进行审核, 且在信用系统中予以记录。这项制度的实施, 不仅使部分企业年检效率大为提升, 更可通过其示范导向作用, 促动企业的信用建设工作更上台阶。

四、小结

质量诚信既是道德问题, 又是法律问题;既是社会问题, 又是经济问题;既是宏观问题, 又是微观问题。通过科学划分企业质量信用等级, 客观地发布企业质量信用信息, 并根据企业质量信用等级, 惩罚失信企业, 奖励诚信企业, 使良好的质量信誉成为每一个企业都珍视的无形资产和重要资源, 从而推动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信用水平。

摘要:企业是市场最基本的经济主体和信用主体,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有无诚信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旨在加大质量诚信宣传力度, 倡导“讲诚信、重质量”的观念, 营造“诚实经营、以质取胜”的社会环境, 帮助企业了解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对其“企业质量信用状况”的认识, 督促企业提高质量信用水平, 增强企业质量诚信意识, 引导企业诚信自律。

关键词:信用管理系统,质量,诚信

参考文献

[1]中国产品质量协会.2004-2010社会力量推动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白皮书.2011-03-31.[1]中国产品质量协会.2004-2010社会力量推动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白皮书.2011-03-31.

学生诚信行为 篇10

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以追求科学真理、揭示客观规律为崇高目标,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科研不讲诚信和诚信缺失现象却时有发生,科研诚信问题已引起学者们广泛关注[1]。丁肇中[2]认为基础研究工作的原始动力是好奇心,而不是出自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Calvert[3]指出基础研究工作的主要动力是好奇心; 魏屹东[4]认为好奇心就是渴望知道更多知识,它是最纯洁、无偏见的动机,是科学家进行研究的内在动力; Silvia和Kashdan[5]认为好奇心能够让科学研究人员把注意力和动机集中在探索新奇的、有挑战性的和不确定的环境上,这样容易产生创造性的研究发现; 屠海群[6]指出科研人员有杰出的创造性,他们通过创造性活动来改变生存发展环境,使之适应自己的发展;杨光[7]、房卫东等[8]认为科研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具有探索性,科研人员是科研工作的最主要参与者; 徐孝民[9]认为科学研究是创造知识、加工知识、应用知识的劳动,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是创造性; Mulinge和Mueller[10]认为科技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知识水平,相伴随的是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陈晓玲[11]认为科学家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自信心强,而且大都傲慢,有极强的权力欲望; 程文和张国梁[12]认为科研人员因其工作性质而具备高独立自主性; 孙锐和陈国权[13]认为在知识社会,科研人员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独立意识,在工作中表现出高度自主性和自治性。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单红梅等[14]归纳出科研人员具有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独立性和自主性3个个体特征,并对科研人员单个个体特征对其行为选择的动态影响过程进行了仿真模型,但科研人员个体特征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其诚信行为是否存在影响缺少研究。为此,论文通过构建行为选择模型,依托Netlogo仿真平台进行仿真实验,以获得实验数据,然后采用描述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科研人员的个体特征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独立性和自主性三者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以期深入地认识科研人员个体特征对其诚信行为的影响机理,从而丰富科研诚信问题的理论研究。

2 科研人员行为选择模型的构建

2. 1 模型的基本假设

由于科研人员所处的环境很复杂,仿真模拟无法考虑到所有影响科研人员行为选择的因素。为了更加有效地分析科研人员个体特征对其行为选择的影响,对模型做了一些基本假设:

( 1) 假定模型中的科研人员只有2种行为: 诚信行为与不诚信行为,且每个主体在某一时刻只能从事其中一种行为。

( 2) 假定被研究的主体是一般性科研人员,其行为选择会受其领导者和其他一般科研人员的影响。

( 3) 假定科研人员都是具有经济理性的主体,学术造假被看作是一种“经济活动”,学术造假者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成本 - 收益”分析[15]。

( 4) 假定科研人员的行为决策是无偏好的,即科研人员对政府的抽查比例和惩罚额度的感知无差异。

2. 2 科研人员的期望收益

科研人员被看作是具有经济理性的个体,其行为决策过程受政府监管的影响。政府部门采取一定的抽查比例对科研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发现有不诚信行为就会给予一定的惩罚。因此,可以把科研人员的期望收益描述如下:

科研人员诚信时,其收益为:

科研人员不诚信时,其期望收益为:

其中,Rc= ε* R

符号说明:

R: 科研人员正常情况下获得的收益,其中包括科研人员现有的工资、福利、项目经费、奖金等,取值为4 ~ 6范围内的随机数,单位是万元。

Rc: 科研人员不诚信所获得的超常收益,包括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 ( 名誉、地位等) 。

C1: 政府部门对科研人员诚信缺失的处罚,初始值取4. 5,单位为千元。

C2: 科研人员诚信缺失被发现后所付出社会成本,包括降职、撤职、道德压力、社会舆论压力等。科研人员的社会成本与其正常收益成正比,正常收益越高,诚信缺失被发现后所付出的社会成本也越高。为了便于计算,将其取值为4* R。

ε: 科研人员造假时的收益在正常收益基础上提高的倍数。由于好奇心强的科研人员会把不正当收益看得淡一些,所以ε的取值与βi1有关。由于βi1的取值为 [0,6],为了保证取正数,此处令取6- βi1。

q: 政府部门对科研人员行为的抽查比例,初始值取0. 4。

2. 3 行为选择模型

科研人员的行为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不同的科研人员选择同一行为的概率存在着差异。行为概率是指某个体做某种行为的可能性,它是描述行为不确定性的一个变量。对于一个群体来说,行为概率则可以看作是个体选择某种行为的数量的比例。在群体当中,如果每一个个体对每种行为的期望收益的评价都是一致的,那么该群体中的全部个体都会选择同一种行为,这样就不存在行为概率问题。但是,现实当中,人们对同一行为的期望收益的估计往往有很大的差别,从而在选择各种行为的时候会出现不同的概率,即行为概率。关于期望收益与行为概率关系的研究,国外学者Konerding[16]通过构建简单分对数模型 ( Simple Logit Model) 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后来,中国学者孙绍荣、焦玥和刘春霞[17]也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行为概率的数学模型,模拟个体的N个行为在不同的期望收益下各个行为出现的概率。影响期望收益的因素是群体中各主体占主导的知识与观念、多数个体的认知能力与认知偏差。其中,知识包括判断期望收益所需要的知识; 观念包括价值观追求的结构,比如荣誉、地位、经济收益、风险偏好各方面的追求程度的差异等; 认知能力包括判断能力等;认知偏差包括过度自信、偏见与愿望偏差等[16]。论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行为选择模型,模拟在一定期望收益下科研人员主体特征对其选择行为的影响。

根据前文的假设,论文把科研人员的行为简化成两类行为,即诚信行为a+和不诚信行为a-,行为集为Aa = { a+,a-} 。构建的行为选择模型如下所示:

在模型当中,βij为回归系数,其取值区间为βi0∈ ( - ∞ ,∞ ) ,当i∈ [1,2,…,N],j∈ [1,2,…,6],βij> 0。通过这个模型,可以计算出科研人员在其主体特征和期望收益的影响下诚信行为a+与不诚信行为a-的发生概率。对于一个群体来说,行为概率可看作是个体选择某种行为占总体数量的比例。

3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3. 1 仿真实验环境及参数设置

Netlogo是一个用来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仿真的可编程建模环境。它是由Uri Wilensky在1999年发起的,由连接学习和计算机建模中心 ( CCL) 负责持续开发,目的是为科学研究和教育提供易用且强大的计算机辅助工具。Netlogo的设计主要是面向网格空间中有局部相互作用的单个移动“主体”( Agent) ,可以探究不同条件下的主体行为。Netlogo特别适合这种随时间演化的复杂系统建模,建模人员可以向成百上千的独立运行的“主体”发出指令,这就使得研究微观层面上的个体行为和宏观模式两者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这些宏观模式可以通过许多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涌现出来。论文使用Netlogo4. 0. 2软件进行仿真实验,具体要求如下:

( 1) 在仿真开始的时候,借助计算机随机生成100个主体,诚信的科研人员有90个,不诚信的科研人员有10个,他们随机地分布在一个20×20的正方形区域内,设置好环境参数之后,假定环境参数不变。

( 2) 主体的“视力”就是主体获取周围资源信息的能力。仿真实验开始时,设定主体的“视力”值随机地分布在 [0,3] 范围内。若一个主体的“视力”值取2,即表示他能够看见前后左右2×3个方格的“邻居”。主体可以在区域内随机游走,同时判断其“视力”值范围内“邻居”所处的状态。如果其“视力”范围以内有2个及以上的“邻居”的颜色为黑色,则改变自身的状态,即把自身的颜色变成黑色 ( 如果自身颜色原本就是黑色,则保持不变) ; 如果其“视力”范围内颜色是黑色的“邻居”是2个以下,则改变自身的状态,即把自身的颜色变成白色 ( 如果自身颜色原本就是白色,则保持不变) 。这种假设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现实当中,人们一般只愿意和自己比较熟悉的或亲近的人做比较,所以在仿真实验中, “邻居”才是对自己最有影响的人。

( 3) 科研人员的个体特征属性描述和刻画。根据前文文献梳理,科研人员具有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独立性和自主性3个个体特征属性,其特征分别描述如下: 科研人员的好奇心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好奇心强的科研人员偏向于追求自身价值的提升,而好奇心弱的科研人员可能会更偏向于追求经济利益; 具有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的科研人员通常非常自信,但是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程度非常强的科研人员容易过度自信,而且经常会遇到理想与实际差距很大的情况,即出现愿望偏差; 科研人员通常具有其上级领导所不具备的独特的知识和技能,他们所从事的复杂的知识性活动对其他人而言也是非透明的,而科研人员独立自主性越强,他们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所能参考的类似的行为就越少,就同一问题能交流的人群也有非常限,这就会影响他们的判断能力。为此在模型中分别引入变量βi1、βi2、βi3来分别表征好奇心的程度、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的程度以及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程度,βi1、βi2、βi3取值为 [0,6],0表示没有好奇心、没有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没有独立性和自主性,6表示好奇心最强、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最强、独立性和自主性最强。由于论文研究的行为是两种对立的行为,即诚信行为和不诚信行为,βi1、βi2、βi3是诚信行为期望收益ui( a+) 的系数,βi4、βi5、βi6是不诚信行为期望收益ui( a-) 的系数,两组系数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示如下:

当仿真开始时,常数项βi0取初始值为2,βi1、βi2、βi3的初始值分别为2、3、2。

3. 2 科研人员个体特征之间的双因素交互影响分析

3. 2. 1仿真结果描述性分析

本次仿真实验的研究目的是要考察各主体特征之间的交互作用。仿真开始时,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独立自主性的程度值都分别取1和2两种情况,代表低和高两种情形。具体的参数对照如表1所示。

通过对这3个变量的考量,每种变量取高低两个对比值,形成8种情境来进行仿真实验,并选取2个因变量来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对8种情境的数据做一个描述性统计,各因变量为10次仿真实验结果的均值,如表2所示。

3. 2. 2科研人员个体特征对其诚信行为的双因素交互效应分析

由于不知道各个因变量的分布情况,因此首先对各因变量做拟合优度k - s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诚信科研人员数量均值和诚信科研人员数量标准差的渐进显著性取值均大于0. 05,故诚信科研人员数量均值和诚信科研人员数量标准差与正态分布没有显著差异,即服从正态分布。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诚信科研人员数量均值和诚信科研人员数量标准差,应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来检验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独立性和自主性3个变量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多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独立性和自主性这3个因素都在0. 05的水平上对诚信科研人员数量均值和标准差有显著的影响。此外,好奇心* 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好奇心* 独立性和自主性这几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在0. 05水平上对诚信科研人员数量均值和标准差有显著的影响。为了更进一步地识别这些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对每一对有交互作用的变量进行交互作用的影响分析。通过输出的交互作用图可以看出,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独立性和自主性这几个变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具体如图1所示。

图1显示了好奇心与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好奇心与独立性和自主性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从中可以看出,好奇心与诚信科研人员数量均值成正相关关系; 而且,实线 ( 代表低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低独立性和自主性) 的斜率大于虚线 ( 代表高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高独立性和自主性) 的斜率,这说明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程度越低,好奇心对诚信科研人员数量均值的作用越显著; 同样,独立性和自主性程度越低,好奇心对诚信科研人员数量均值的作用越显著。从图2中可以看出,好奇心与诚信科研人员数量标准差成负相关关系,实线 ( 代表低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低独立性和自主性) 的斜率大于虚线 ( 代表高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高独立性和自主性) 的斜率,这说明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程度越低,好奇心对诚信科研人员数量标准差的作用越明显; 同样,独立性和自主性程度越低,好奇心对诚信科研人员数量标准差的作用越明显。这也是符合现实情况的,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程度很低时,科研人员选择诚信行为的概率可能会很低,这时候培养科研人员的好奇心、提高科研人员好奇心的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科研人员选择诚信行为。

3. 3 科研人员个体特征对其诚信行为的三因素交互效应分析

前文主要分析了科研人员个体特征单个因子对科研诚信行为的影响和科研人员个体特征对其诚信行为的双因素交互影响,但是现实生活中,科研人员的个体特征往往是同时作用其诚信行为的选择。通常我们认为好奇心越强、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以及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水平越高,科研人员就会越诚信,但是,高水平的好奇心、高水平的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以及高水平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是否就会导致科研人员诚信行为的概率达到最大呢? 科研人员的诚信行为在其个体特征的共同作用下会表现出什么样的演变规律呢? 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论文研究科研人员3个个体特征的三因素交互影响。为了更直观地展现科研人员3个个体特征之间的交互作用,论文通过绘制三维图形来实现。由于Netlogo在绘制三维图形方面的局限性,论文借助Matlab仿真软件来绘制三维图形。科研人员个体特征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独立性和自主性这3个因素在各水平的分布如图3所示,通过图3 ( a) 和 ( b)的比较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 1) 当好奇心处在最高水平、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处在中高水平 ( 数值接近5) 、独立性和自主性处在中高水平 ( 数值接近5) 时,诚信科研人员的数量达到最大; 当好奇心处在最高水平、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处在最高水平 ( 数值为6) 、独立性和自主性处在最高水平 ( 数值为6) 时,诚信科研人员的数量反而减少了。也就是说,好奇心强、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以及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强的科研人员诚信的概率会更大,而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以及独立性和自主性都强的科研人员诚信的概率会减小。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科研人员好奇心最强、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以及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强时,他们会对其研究的东西非常感兴趣,有巨大的动力去进行探索,同时拥有活跃的思维能力、高度抽象的归纳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敢于挑战传统的工作方式、推陈出新,这样的科研人员一般不会出现不诚信行为。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以及独立性和自主性都最强的科研人员虽然对其研究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但是,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太强的科研人员容易出现过度自信的心理,过度的自信会导致科研人员出现不诚信行为。此外,科研人员独立性和自主性太强就会出现监管困难,或无法监管,这时候自制力弱的科研人员也会出现不诚信行为。

( 2) 当好奇心处在高水平或低水平时,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以及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两个特征的演变趋势是: 1) 诚信科研人员数量随着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程度值的升高而增大,在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程度值接近5时,诚信科研人员数量达到最大; 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程度值超过5之后,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程度值继续升高,诚信科研人员数量在减少。2) 诚信科研人员的数量随着独立性和自主性程度值的升高而增大。在独立性和自主性程度值接近5时,诚信科研人员数量达到最大; 独立性和自主性程度值超过5之后,独立性和自主性程度值继续升高,诚信科研人员数量在减少。

( 3) 科研人员个体特征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以及独立性和自主性3个因子之间存在协同促进作用。当好奇心处于低水平时,适当提高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以及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水平可以提高选择诚信行为的科研人员数量; 当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处于低水平时,适当提高好奇心以及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水平可以提高选择诚信行为的科研人员数量; 当独立性和自主性处于低水平时,适当提高好奇心以及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的水平也可以提高选择诚信行为的科研人员数量。

4 结论和展望

基于计算机仿真的计算实验是管理科学全新的一种研究方法[18],能够解决实证研究中无法获得有效数据等问题。论文在计算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研究科研人员个体特征对其行为选择的交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 1) 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独立性和自主性这几个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好奇心程度不同时,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独立性和自主性对科研人员选择诚信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对于缺乏好奇心的科研人员,努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以及独立性和自主性可以使得科研人员选择诚信行为的概率显著增大。

( 2) 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以及独立性和自主性都处在最高水平时,诚信科研人员的数量并不是最大; 当好奇心处在最高水平、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处在中高水平 ( 数值接近5) 、独立性和自主性处在中高水平 ( 数值接近5) 时,诚信科研人员的数量达到最大。科研人员个体特征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以及独立性和自主性3个因子之间存在协同促进作用,当某一个因子较小时,提高另外两个因子可以提高科研人员选择诚信行为的概率。

上一篇:初中英语写作指导下一篇:自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