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逻辑规律教学

2024-05-20

数学逻辑规律教学(精选六篇)

数学逻辑规律教学 篇1

“一天,某市发生了一起抢劫杀人案。经侦察,拘留了四名重大嫌疑犯,表述为赵、钱、孙、李。其中只有一人手执凶器杀人。在审讯中,这四人的口供如下:

赵:不是我杀的人。

钱:是李杀的人。

孙:是钱用刀杀人。

李:不是我杀的人。

已知他们之中,只有一个人说了假话,那么究竟谁杀的人呢?”

对于这个题目,不少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来解答,有的做不出来,有的做出来了却不能准确阐明依据和理由。这种情况是表象,其实质是对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缺乏深透的理解掌握,实际运用能力不强。针对这个问题,我用两个课时对这一章进行小结,在小结阶段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穿珠成串”。对基本知识点进行串并,形成“知识链”。运用形式逻辑基本规律分析认识问题,需要对逻辑知识的熟练应用。对此,结合讲解选择的这个练习题,把已讲授的概念和判断章节有关主要知识点,采取“由后到前”的方法,引导学生一一罗列出来:矛盾律内容及要求→性质判断间的对当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性质判断的主项与谓项的周延性问题。然后,再采取“由前到后”的方法,逐一做复习式讲解。特别对该“知识链”中的一些难点,诸如表示性质判断之间对当关系的“逻辑方阵”,A、E、I、O四种性质判断的主、谓项的周延情况图表等,进一步深入透彻地讲解,答惑解疑,并反复强化记忆训练,力求使学生准确理解,牢固记忆,并能灵活运用。

二是“多端辨要”。能否灵活运用形式逻辑基本规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问题的准确辨析,抓住切入点步步思辨。在强化掌握相关“知识链”的基础上,结合上述练习题,启发学生寻找解答的突破口。

首先引导学生从分析四个人的口供入手,可知四人的口供中有直接联系的是“钱”和“李”两个人的口供:

钱:是李杀的人。

李:不是我杀的人。

接着再分析:“钱”和“李”的话分别是特称肯定判断和特称否定判断,并且主词是同一对象“李”,由此可知这是一对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根据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对同一对象的同一方面的断定不能同时都真,必有一假,推断出“钱”、“李”二人必有一人说了假话,那么“钱”和“李”到底是谁说了假话呢?

再结合整道题目的已知条件“他们之中,只有一个人说了假话”来综合分析,可知“赵”和“孙”说的都是真话,那么“是钱杀的人”就一目了然了。

结合这个练习,我明确告诉学生,在运用形式逻辑基本规律进行思维时,首先要找到突破口,找准了突破口,也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余的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与此同时又重点复习了矛盾律与排中律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切实明确:矛盾律不允许思维有逻辑矛盾,而排中律则进一步要求在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中做出明确选择,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排中律是矛盾律的完善、补充和扩展。对于这“两律”在适用范围、逻辑要求、逻辑作用、逻辑错误等方面的区别,则着重分辨,运用矛盾律能够由真推假;运用排中律能够由假推真,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灵活地辨析、运用。

三是“顺线延伸”。由于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内容比较抽象,涉及的方面也比较宽泛,为便于理解掌握,有些要旁征博引,有些则要顺线延伸。经过“穿珠成串”、“多端辨要”这两个环节,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来解答练习题,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到了这一步,似乎教学的目的已达到、任务已完成,但我认为还不能仅限于此,要想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矛盾律,就要让他们认识和了解“矛盾”包括“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 (现实矛盾)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逻辑矛盾”产生于思维中,表现在著述和言辞上;“辩证矛盾”则存在于客观事物自身以及辩证思维的过程中。基于这种目的,我在教学中向学生简要地介绍了辩证逻辑的中心内容,告诉学生:辩证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是研究思维辩证法的科学。辩证逻辑要求人们必须把握、研究事物的总和,从事物本身矛盾的发展、运动、变化来观察它,把握它,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并要求学生明确: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具有不同的逻辑功能,各有其适用范围。无论是客观对象本身还是反映客观对象的思维形式,都具有相对稳定和运动发展的两种状态。这就需要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共同作用于人类思维的过程。为了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把握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相辅相成关系,我仍是结合所选的那个练习题,从“只有一个人说了假话”这个已知条件生发开来,告诉学生在这道练习题中“只有一个人说了假话”只是题目设定的一个已知条件,在形式逻辑中,我们可以这一条件为依据进行思维,而思维结果的正确与否,则取决于这个条件的真实与否。在现实中要求证“只有一个人说了假话”是否为真,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诸如调查、取证、分析等等,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方式,从而正确判断是否真的“只有一个人说了假话”,在这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中,仅靠形式逻辑来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那在很大程度上就需要运用辩证逻辑加以配合。

采用上述做法,使学生对逻辑的学科领域有了较全面完整的认识轮廓,这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研究逻辑的兴趣和热情,课下有不少学生主动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能动地去积“跬步”成“千里”。

从上述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我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在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着眼于整个学科系统,居高临下,突出基本的“知识点”,重点掌握好、掌握牢。再有意识地加工、梳理、串并,形成理解透彻、记忆牢固的“知识链条”,不断延伸和拓展,不断感悟和积淀,打牢学科知识基础,特别是创新的基础。在这方面,教师担负着重要的引导之职。

其次,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增长能力的过程。但是,能力不能仅靠自然增长,而是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提高。在文科学习中,不少人偏重于知识的记忆积累,满足于形成“书箱”、“书库”。一些学生往往死记硬背,习惯于做名词解释、简答、填空等题目,有的甚至考前突击记忆,应付考试过关,严重影响了能力的养成。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际能力。就文科教学而言,我认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以下五种能力: (1) 记忆能力,能够准确持久记忆,这是基础,当然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 (2) 理解能力,能够深入透彻地理解问题,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更进而具有独到的见解,认识问题有深度和高度。 (3) 分辨能力,对于真假、美丑、善恶,能够敏锐地分辨、鉴别。 (4) 辩证思维能力,善于运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 (5) 创新能力,在传承发展的基础上有所建树。这五种能力既互相联系,又具有层次性,层层递进。作为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

第三,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从事教学工作,既要按课本固有的知识体系,有计划地进行,又要在施教的过程中切合实际地跳出课本的框子,将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宏观上,着眼于学科的完整体系,全局在胸,居高临下,依教学环节步步推进。微观上,立足于具体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易到难,讲深讲透,扎扎实实。做到知识的“点”、“线”、“面”有机联接在一起,既见“树木”又见“森林”。防止那种就课本论课本,盲目按课本的内容和顺序机械施教的状况。要以教师创造性的教,来引导学生灵活的学,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创新意识自觉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采取多种方式,教育、激励和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知问题,求根溯源,从而形成全面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一) 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

数学逻辑规律教学 篇2

一、同一律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须和自身保持同一。同一律有两个基本要求:第一,在同一思维中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第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也就是说,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论辩)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某相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唯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讨论什么论题,就讨论什么论题,不能偏题、跑题,不能在讨论某个论题的名义下实际讨论别的论题。

二、不矛盾律

不矛盾律是指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同真,必有一假。两个判断互相矛盾,是指它们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两个判断互相反对,是指它们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在对当关系中,同一素材的a 判断和o 判断是矛盾关系,a 判断和e 判断是反对关系。再如“此君是男性”和“此君是女性”这两个断定互相矛盾,因为二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此君姓张”和“此君姓李”互相反对,因为二者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不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否则,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三、排中律

排中律是指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否定,必须肯定其中的一个。否则,就会犯“两不可”的错误。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肯定,也不能同时都否定。同时都肯定,要犯“自相矛盾”的错误;同时都否定,要犯“两不可”的错误。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时都肯定,可以同时都否定。同时都肯定则违反不矛盾律,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同时都否定则不违反排中律。

四、逻辑基本规律知识在mba 联考逻辑应试中的应用

例(1)某珠宝商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罪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

答案是b。乙和丁的口供相互矛盾,根据不矛盾律,必有一假。又由条件,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所以甲和丙说的是真话。由“丙作案”(甲说的真话)和“如果丙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丙说的真话)可推出“丁是主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因此,丁说的是假话,作案的是丙和丁。

例(2)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和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他又把家中的挂钟和电台的标准时对照,发现家中的挂钟比电台标准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推断:他的表

是准确的。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的正确评价?

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b.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手表是新的。

c.张先生的推 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直接和标准时比。

d.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

e.张先生的推断既无法断定为正确,也无法断定为错误。

数学逻辑规律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逻辑思维 培养

所谓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的能力,也就是能够正确、合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思维的核心,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具有核心价值的关键能力,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数学发展的基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完善,也是处理生活中所涉及问题的保障。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策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在小学阶段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主要是因为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特殊性,虽然生硬刻板却又灵活多变。学生想要学好数学就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知识迁移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都以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变成了枯燥、痛苦、无奈的过程,也不可能有很好的数学成绩。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新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逻辑思维的目的。例如,在讲解“乘法运用”一章时,老师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教学:“有一天,森林里要开动物表彰大会,奖励这一年工作努力的动物,奖品是每人一双鞋。但是狮子国王为准备多少双鞋的事情十分忧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获得奖励的动物有兔子、青蛙、斑马、袋鼠、骆驼。狮子算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算出来,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算一下一共需要买多少双鞋啊?”利用这样讲故事的方式显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试着去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由听故事到思考问题,再到听教师讲解,最后再思考问题,每一步都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豁然开朗的心境。

(二)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特点,重视思维过程

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有其不同的思维特点。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思维能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由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在教学时就要多结合操作,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规律性知识或解题的方法。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用圆片当作苹果和盘子。先摆: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学生很快分好,每个盘子里放5个。再摆: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同学们感到麻烦了,一个个小手举起,有的说:“教师,我每个盘子里放5个,不够了。”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4个,还剩一个。”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教师再联系生活进行讲解。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对分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就为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有关概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思维方式打下很好的基础。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抽象思维得到发展,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互相评价。总之,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想出多种解法,并注意对比分析多种解法,选出灵活简单的方法。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走了全程的 1/ 2时,还距离中点20千米,求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启发学生去找对应的量与分率,激发学生大胆尝试,想出了几种解法。这样,围绕同一问题,让学生不断变换角度去思考,并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方法。这样可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说明问题实质,使学生思维更灵活、敏捷。

(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养成思维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想要提高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就需要让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小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包括独立分析,认真仔细,有条不紊等。教师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完成作业,遇到困难要敢于钻研不怕失败,要克服盲目顺从,敢于提出质疑,这些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学习新知识阶段,教师应重视加强操作感知遷移的指导,引导学生自己想问题、寻方法、作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例如,在教“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教师在复习了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后,把演示竖式中的积擦去,在乘数上添上百位数3,接着提出自学探讨问题:①现在乘数增加了一个百位数,应该怎样继续乘下去?②它和用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去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③为什么百位上的数乘被乘数所得的积的未位要与百位对齐?学生会根据问题积极的分析、动手尝试,得出答案。这样就有利于让学生们逐渐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数学离不开思维,可以说数学的所有结论都是思维的结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研究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思维形成的规律,创造条件,加强思维训练,从而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潘琳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小学教学研究;1980年02期

[2]宋彩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方法[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11期

数学思考逻辑推理教学设计 篇4

《数学思考》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这一单元的一节教学内容,它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象思维、解题策略以及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节内容选取了四道极具代表性的例题,融合了整个小学阶段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分步枚举组合的能力及列表推理、演绎推理的能力。

逻辑推理,这部分内容是难度比较大的,以前是属于奥数的范畴,现在纳入教材中,这进一步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要求,重视对学生数学思考方法的培养。本课之前,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推理能力。在六年级下册教材安排本节内容,呈现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旨在让学生在纷繁的信息中去分析、推理,作出准确判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感悟列表法解决问题的优势,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01页《数学思考--逻辑推理》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讨和交流,初步学习掌握利用列表法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

2、会初步搜集信息并借助列表法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与应用。

3、在交流探讨中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并在体验问题与信息间的的逻辑关联中感受事物间的辨证联系。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自觉运用表格法进行逻辑推理。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表达的自己的推理过程。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拟以小组合作讨论法、列表法、逻辑推理法为主,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我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表格、图片等。课前游戏

游戏1:趣味抢答,我说一句话,请你们根据我所说的话进行推理,说出你想到的结论。(1)刘云不是学生。

(2)王叔叔上班从不走路。(3)不是男生的同学请站起来。

(4)吴胜是沈凡的哥哥,但是沈凡却不是吴胜的弟弟。

(5)百米赛跑跑了前三名的小红既不是第一名也不是第三名。

[设计意图说明:以趣味抢答引出简单推理,让学生初步感知推理,活跃学生的思维。] 游戏2:情境游戏

1.呈现推理小游戏情境:A、B、C分别代表曹格一家三个人。师:你能确定A、B、C分别代表谁吗? 师:如果C是5岁,现在可以确定了吗?

师:A的年龄更接近C的年龄,现在可以确定了吗? 2.小结:能够借助有力的信息或依据来推定某件事情,才可以称为推理。

[设计意图说明:以孩子们喜欢的曹格一家为例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推理的方法和依据,建构推理框架。]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示课题

1.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狄仁杰吗?(他是神探)他为什么被称为神探呢?(冷静的头脑、认真观察、擅于抓住细节、有很强的推理能力等)师:你们想断个案,测测自己的推理能力吗? 示案例:

家仆说:我在后花园采梅花时,被蛇咬了一口。狄大人因此断定这位家仆就是窃贼。你能从他的话中发现破绽吗?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逻辑推理。板书课题:逻辑推理

二、合作探索新知

(一)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推理?

(二)尝试推理 课件示例2 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1.质疑引出问题

师:通过读题你能判断出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1)学生根据文字材料信息独立尝试推理,同桌互说。(2)组织反馈——请学生上台示范阐述推理过程 2.引导方法

师:可以用什么方法把题意给整理、表示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把题意表示出来。如:用“1”表示到会,用“○”表示没到会。用“√”表示到会,用“×”表示没到会

A B C D E F

第一次 √

×

×

×

第二次

×

×

×

第三次

×

×

×

3.观察表格,小组合作学会推理。

师:从第一次到会的情况,你可以看出什么? 师:从第二次到会的情况,你可以判断出什么? 师:从第三次到会的情况,你可以判断出什么? 师:那么B和C又分别与谁同班。

4.学生借助表格展开推理过程口述思路的交流

借助表格再次口述思路,让学生体会表格的重要性。

5.小结:在列表过程中可以突出排除法的魅力,并由此推理出结果。

设计意图:在例题教学时按排了两次“说”的过程。第一次在一位学生借用文字信息进行推理的启发下,先让其他学生复述思路,并且鼓励有不同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表格,随机将信息内容数学化,使之更简洁明了,然后又让学生进行“说”方法,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富有逻辑性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具有清晰感;在单一信息推理的基础上出示复合信息推理练习,让学生学着如何抓住突破口,促使推理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有进一步的发展,为今后更复杂的推理做好了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

三、巩固形成能力(课件逐一出示。)

模仿练习:教材第101页做一做

王阿姨、刘阿姨、丁叔叔、李叔叔分别是工人、教师、军人。王阿姨是教师;丁叔叔不是工人;只有刘阿姨和李叔叔的职业相同。请问他们的职业各是什么? 2.综合推理:练习二十二第7题

在学校运动会上,1号、2号、3号、4号运动员取得了800m赛跑的前四名。小记者来采访他们各自的名次。1号说:“3号在我们3人前面冲向终点。”另一个得第3名的运动员说:“1号不是第4名。”小裁判说:“他们的号码与他们的名次都不相同。”你知道他们的名次吗?(学生独立推理——同桌互述——强调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书本上两道练习题,突出矛盾——引出综合(隐藏)信息的价值——方法沟通

四、小结归纳方法

同学们,通过参与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心得体会?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师:要善于思考,在生活中要学会利用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奥妙与乐趣!最后老师再送同学们一句话:不管多么险峻的高山,总是为不畏艰难的人留下一条攀登的路。

五、拓展深化提高

1.赵、钱、孙、李四位老师中,一位是数学老师,一位是语文老师,一位是英语老师,一位是体育老师。已知赵老师不教数学,也不教体育;钱老师不教英语,也不教数学;孙老师不教体育,也不教数学;如果赵老师不教英语,那么李老师也不教数学。请问四位老师各教哪门学科?

2.警察抓住了4个偷东西的嫌疑人,其中的一个人是主谋,审问谁是主谋时,甲说:我不是主谋,乙说:丁是主谋,丙说:我不是主谋,丁说:甲是主谋。已知它们4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谁是主谋?

数学逻辑规律教学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律;范畴;逻辑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涵义及相关概念界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育人工作,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向教育对象实施教育的具体要素。思想政治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达到所期望结果。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一种方式,是提升人的精神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这一活动的内在目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关注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的根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承担的最重要的责任,是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需要完成的基本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主要有目的性、实践性与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时效性,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与其他实践活动的结合与渗透,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显著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最基础、最本质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一定社会发展的目标,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涵义及相关概念界定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各内外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互动趋势,一定社会发展对个体品德要求,个体品德现状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所揭示和反映的,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包括基本规律与具体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在一切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涉及到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标与内容,以及教育环境等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就是揭示某种类型、某一部分、某一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联系。

要弄清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首先要弄清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會所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要求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之间的矛盾。全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而存在、而发展。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矛盾内在地包含着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二是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这两个方面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出发,可以更好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三、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涵义及相关概念界定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就是对本门科学所研究的特殊对象的普遍本质联系的反映和概括,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反过来又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一定的范畴标志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定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研究有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有利于推进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范畴的逻辑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畴、功能、目标、内容及其发展方向等,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因此,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对于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所揭示和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认识和掌握规律,是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联系反映的更加完整和深刻。

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有自己特定的范畴,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定对象的特殊本质联系或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应是浑然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则从某一侧面、某一环节上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本质联系,开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研究,有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并不直接地表露于它的外部,而是深藏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人们仅凭感官是无法直接感知的,而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依靠抽象思维,凭借范畴这个思维形式,才能正确地认识、把握、描绘、表述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本质,从而有效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范畴之间关系是有一定逻辑的,要认真研究和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把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的理解它们深刻的理论内涵,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 张耀灿.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张耀灿 郑永廷 吴潜涛 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

数学逻辑规律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兴趣教学;创设情境

传统数学教学教师注重对于教材知识的分析,学生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不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本文从培养学生逻辑分析能力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培养学生逻辑分析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1.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随着信息科技时代的来临,传统的背书式人才已经不符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准确并且迅速的数字计算能力,缜密的逻辑思考方式以及灵活的空间想象能力是现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之一。初中是学生得以通过数学教学提升对数字、图形敏感度,以及形成良好逻辑思维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认识数学,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终能灵活运用公式、概念等解决数学问题,那么数学对学生来说将不再是一门复杂深奥的学科,而是学生愿意主动钻研,在数学的海洋中探寻知识的奥秘。

2.有利于提升学生数学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而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是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前提。教师在提升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让学生较好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展开思考的氛围,让他们通过对比分析、抽象理解、逻辑分析等方式学会逐步剖析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初中数学逻辑分析能力培养的策略

1.引导学生加强题意分析

数学问题以抽象的形式化材料为主,教学也是一个充满思辨和推理的活动,解题过程需要学生接受信息、存储最后进行加工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密度得以提高,而正式解题之前的题意分析和确定解题方法是重要步骤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充足的分析再下手,促进逻辑思维的内化,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主动性。例如:已知x2+4x+y2+6y+13=0,求4xy的值。学生在分析题目时,会得到两种解题方法,一是求出xy的值,二是分别求出x和y的值。该方程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所以可排除第一种可能,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可得到:x2+4x+y2+6y+13=x2+4x+4+y2+6y+9=0,即(x+2)2+(y+3)2=0,由此联想到a2+b2=0,根据a2≥0,b2≥0,要想使a2+b2=0唯有另a=0,b=0,可以直接求出x和y的值。

2.兴趣教学,激发学生动机

增强兴趣是刺激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學生在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中无法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教师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将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的感受,让学生不再觉得数学课堂枯燥无味,例如,教师可以按照例题中几何体的外观事先制作道具,在给学生讲解题目后,让学生通过对各个侧面的仔细观察,画出主视图和俯视图等,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达到了兴趣教学的目的。

3.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要摒弃以讲解概念和公式为主的观念,开展情景教学,根据问题中的实际情景进行模拟,或是将抽象的数字融入具体的情况当中,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受。例如,在相向或相遇问题中,刚接触问题时学生并没有对题目有充分的理解,教师可以请几位同学在教室中行走,让学生观察同学的前进方向和最终到达目标的先后情况等方面,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亲身参与和对情况的观察进行了逻辑推理,个人的综合分析能力得以提升。同时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加强师生交流,有利于互动性教学模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兴趣。

4.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同学在解决了问题之后会考虑是否存在其他解题方法,教师也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多角度的考虑。一题多解有助于学生构建求异思维,对学生的知识拓展和能力提升十分有利。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举一些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广泛的联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开拓了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性。

三、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兴趣教学、情境创设等方面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

参考文献:

[1]王晟.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2.02

上一篇:民主集中制原则下一篇:流程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