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2024-04-11

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精选15篇)

篇1: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找规律单元是要学生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开始,我出示了一张由1-10组成的数表和一个红色方框,指出用这个框每次可以框出两个相邻数,得到一个和后,我问学生:“这样移动方框一共可以得到多少种不同的和?”然后让学生可以拿着手中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框一框,在很多学生有了答案后,我让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以为学生会按照书上的本意,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来求出答案:1+2,2+3,3+4,……9+10。结果那位学生却回答说:10-1=9。这是书上与我预设时都没考虑到的,我当时有一点小小的意外,但我还是微笑着鼓励他说说他的想法。可能这是他的一种直觉思维吧,他一时解释不出这样算的原因。我知道他这样做是完全可以解释的:第一,可从找规律的角度来解释。如果有2个数,每次框相邻2个数,就得到1个和,如果有3个数,每次框相邻两个数,就得到2个不同的和,照此下去,有10个数,每次框2个相邻数,就会得到9个不同的和,所以10-1=9;第二,可从排头法的角度来解释。一次框出2个数,1可以排头,2可以排头……9也可以排头,10不能排头,10个数中有1个数不能排头,所以10-1=9(种)。当时我有几秒的犹豫,是帮助他把这种思路更加明晰呢?还是继续演绎预设的教案?为了不让课堂节外生枝,我选择了后者。虽然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自己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接着,继续用红色方框分别框住2个、3个、4个、5个后,我出示了表格,并提出了书上的两个问题:(1)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个数有什么关系?(2)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来找出规律。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纷纷发现了规律。在汇报第一个问题时,出现了这样几种答案:(1)每次框出的个数与平移的次数相加和是10;(2)每次框出的个数是相邻的自然数,而四次平移的次数也是相邻的自然数;(3)每次框出的个数与平移的次数奇偶性相同,或者都是偶数,或者都是奇数;(4)每次框出的个数与平移的次数的逐渐减少2。看来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寻找规律的角度也很新颖,从看两者的和联系到了看两者的差,从横向寻找规律联系到纵向的比较,前两条规律是我预设到的,而后两条却是没考虑过的。当学生汇报后,我知道后两个发现并没有普遍性,但该如何向孩子们解释后两个发现只是特例呢?如果再换例说明显然太费时,也并不一定能讲清,而且还会冲淡主题,把本质的东西给抛弃了,得不偿失。但如果肯定他们的发现是对的话,显然又不行。当时我说:“你们很聪明,在这一道简单的例题中,发现的可真多。”虽然话是这样说了,但自己感觉心中特没底气。

课上完了,感觉自己对教材深层次的钻研能力还需加强,对课堂中学生即时生成的资源,我没能很好地利用与把握住。

篇2: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开始,我出示了一张由1-10组成的数表和一个红色方框,指出用这个框每次可以框出两个相邻数,得到一个和后,我问学生:“这样移动方框一共可以得到多少种不同的和?”然后让学生可以拿着手中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框一框,在很多学生有了答案后,我让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以为学生会按照书上的本意,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来求出答案:1+2,2+3,3+4,……9+10。结果那位学生却回答说:10-1=9。这是书上与我预设时都没考虑到的,我当时有一点小小的意外,但我还是微笑着鼓励他说说他的想法。可能这是他的一种直觉思维吧,他一时解释不出这样算的原因。我知道他这样做是完全可以解释的:第一,可从找规律的角度来解释。如果有2个数,每次框相邻2个数,就得到1个和,如果有3个数,每次框相邻两个数,就得到2个不同的和,照此下去,有10个数,每次框2个相邻数,就会得到9个不同的和,所以10-1=9;第二,可从排头法的角度来解释。一次框出2个数,1可以排头,2可以排头……9也可以排头,10不能排头,10个数中有1个数不能排头,所以10-1=9(种)。当时我有几秒的犹豫,是帮助他把这种思路更加明晰呢?还是继续演绎预设的教案?为了不让课堂节外生枝,我选择了后者。虽然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自己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接着,继续用红色方框分别框住2个、3个、4个、5个后,我出示了表格,并提出了书上的两个问题:

(1)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2)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来找出规律。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纷纷发现了规律。在汇报第一个问题时,出现了这样几种答案:

(1)每次框出的个数与平移的次数相加和是10;

(2)每次框出的个数是相邻的自然数,而四次平移的次数也是相邻的自然数;

(3)每次框出的个数与平移的次数奇偶性相同,或者都是偶数,或者都是奇数;

(4)每次框出的个数与平移的次数的逐渐减少2。看来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寻找规律的角度也很新颖,从看两者的和联系到了看两者的差,从横向寻找规律联系到纵向的比较,前两条规律是我预设到的,而后两条却是没考虑过的。当学生汇报后,我知道后两个发现并没有普遍性,但该如何向孩子们解释后两个发现只是特例呢?如果再换例说明显然太费时,也并不一定能讲清,而且还会冲淡主题,把本质的东西给抛弃了,得不偿失。但如果肯定他们的发现是对的话,显然又不行。当时我说:“你们很聪明,在这一道简单的例题中,发现的可真多。”虽然话是这样说了,但自己感觉心中特没底气。

篇3: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现将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片段进行整理, 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请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一、教学过程

活动一:游戏体验, 感受规律

同学们, 首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石头、剪刀、布”。

比一比, 谁赢得多? (学生小组内比赛)

哪位高手跟老师试一试呢? (老师和学生比一比)

你们都很厉害, 刚才我们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 比的是胜负, 接下来我们不比胜负了, 小组里数数, 两个人出的手势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式?

小组内俩人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 其余学生数一数。

教师观察。

学生汇报, 有的说6种, 有的说7种, 还有的说9种。

到底是多少种呢?学了今天这课, 我相信大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设计意图:“石头、剪刀、布”是学生常玩爱玩的游戏, 因此课的开始我就设置这样的游戏, 先比胜负, 再找搭配方式。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搭配学问,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带着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心态走进课堂。

活动二:动手操作, 探究规律

1. 出示例题情境图。

2. 我们一起来把题目读一读。

提问: (1)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顶帽子和3个木偶娃娃)

(2) 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 (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

3. 学生分组动手选配。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我们还是从实践出发。你们每组都有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 请组长拿出来, 摆在课桌上。小组内俩人动手搭配, 俩人记录, 研究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完成活动单一, 教师指导。

4. 小组陈述搭配结果。

视学生讨论结果, 教师讲解有规律的搭配过程。 (方法一和方法二)

先选木偶, 每个木偶可以和2顶帽子搭配, 3个木偶和2顶帽子搭配的种数就是3个2, 一共是6种。

先选帽子, 每顶帽子可以和3个木偶搭配, 2顶帽子和3个木偶搭配的种数就是2个3, 一共是6种。

5. 同学们想一想, 这样来搭配有什么好处呢?

有顺序、有条理、不重复、不遗漏。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充分体现了“教学主导、学为主体、学会与会学、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学理念。我给每组学生准备了木偶和帽子,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搭一搭、写一写、说一说等形式对几种搭配方法展开讨论和交流, 通过比较多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感悟有序搭配的好处, 体验成功的乐趣, 培养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及主动探究规律的精神。

活动三:小组讨论, 发现规律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木偶娃娃和帽子搭配时, 用的是实物。假如没有实物, 我们可以用图形来代替。比如我们用三角形来代替帽子, 用梯形来代替木偶娃娃, 可以怎样搭配呢?

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进行连线搭配, 其余学生讨论完成活动单二。

过渡:刚才我们是通过数数的方法来找搭配的种数, 老师告诉你们还有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可以很快地计算出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看你们能不能找出来。

在刚才的例题中, 木偶和帽子有6种搭配方法, 其中木偶的个数是3个, 帽子的个数是2顶。你们开动脑筋, 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得出:木偶的个数×帽子的顶数=搭配方法的种数。

板书:2×3=6。

师生小结:每顶帽子可以和3个木偶搭配, 2顶帽子和3个木偶搭配的种数就是2个3, 也就是2×3=6。

每个木偶可以和2顶帽子搭配, 3个木偶和2顶帽子搭配的种数就是3个2, 也就是3×2=6。

师:如果增加1个木偶呢, 又会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能联系图想想吗?

学生交流:增加1个木偶, 将分别与2顶帽子搭配, 增加2种搭配, 一共就有8种搭配。

师:如果增加1顶帽子, 又会增加几种搭配方法呢?

学生交流:增加1顶帽子, 可以分别和3个木偶搭配, 一共就有9种搭配。

小结:搭配的种数=木偶的个数×帽子的顶数。

如果是8顶帽子和10个木偶搭配呢?这时候, 我们可以怎么办?

板书:8×10=80。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与思考, 引导学生从实物的搭配到图形的搭配, 再到建立数量关系,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了规律。为了便于学生进行直观的思考, 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到连线图, 通过增加1顶帽子或1个木偶, 使一个自变量不变, 另一自变量变化引起因变量的变化, 促进学生离开实物操作借助相对抽象的连线图去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 蕴含着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成分。

活动四:联系实际, 应用规律

1. 完成第1题。

(1) 让学生观察图形, 阅读题目。

(2) 谈话: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各自思考并独立完成。

(3) 全班交流。

有的学生可能用数的方法, 让他在图上指一指、数一数。

有的学生可能列式计算, 让他解释为什么这样列式。

引导学生总结出:学校到街心花园的路线 (2条) ×街心花园到少年宫的路线 (4条) =搭配方法的总数, 即2×4=8。

2. 完成第2题。

从杭州到上海, 有2条直达的铁路和3条直达的公路。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路线可以走?

学生读题, 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学生交流:铁路和公路都是直达, 路线不存在铁路和公路的不同搭配。所走的路线不是2个3或3个2, 而是2加3。

而第一题不能用2加4, 因为从学校到街心花园的每一条路可以和街心花园到少年宫的4条路中的任意一条搭配, 是2个4, 共8条线路。

老师总结:第1题中的路线行走要分两个步骤来完成。因此, 要把第一步中的路线和第二步中的路线进行不同的搭配, 所以用乘法计算。第2题中的路线都是一步完成, 只不过一类是铁路, 一类是公路。所以, 路线要用加法计算。

看来, 这是两类不同的问题。分步完成的需要考虑搭配, 一步完成的不需要进行搭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弄清了哪些问题可以应用搭配的规律解决。真会动脑筋!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我通过两组题目引导学生对“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这两个相关又容易混淆的数学模型进行了辨析比较, 厘清了“几个几”和“几和几”这两个原理的本质属性, 明晰了两者的应用条件, 也在抽象的层次上深化了对运算本质的理解。

3. 完成第3题。

(1) 学生自己读题, 独立解答。

(2) 指名汇报自己的答案, 说出思考过程, 再让想法不同的学生发表意见。

(3) 重点指导学生说出“上装的数量 (3) ×下装的数量 (5) =不同穿法的总数 (15) 。”

总结:我们学习了从搭配中寻找规律,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数, 有顺序、有条理地数;另一种是列式子, 更为简便, 可以应对以后出现的更复杂的问题。下面我们就用列式子来解决开始时我们遇到的“石头、剪刀、布”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这一题中, 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时, 学生可以用穿衬衣和裙子的9种加上穿衬衣和裤子的6种, 一共是15种穿法;还可以用上装的3种乘以下装的5种等于15种, 这边下装的5种是裙子和裤子的数量, 用加法。通过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某一步中方法有分类”的对比呈现, 润物细无声般地将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融合在一起, 而且由于情境的合理性, 使得两者在同一题中的应用对学生来说又是那样地容易理解和建构, 可谓“不着痕迹, 尽得风流”。“乘法分配律”这一模型的渗透程度和时机恰到好处, 也为下一单元学习乘法分配律作好铺垫。

活动延伸:

同学们, 让我们再回到上课开始时“石头、剪刀、布”的游戏, 一学生出的手势有3种可能, 另一学生出的手势也有3种可能, 那么应该怎样用列式的方法计算两人出的手势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式呢?

3×3=9, 有9种可能。

我们发现规律之后就能更快捷, 更准确地计算出搭配的种数。

设计意图:从“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开始, 到“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结束, 学生经历了从刚开始的感受规律到探究规律, 到发现规律, 再到最后的应用规律, 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最后送给学生一句话:规律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问题, 就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二、教学反思

篇4: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简析

关键词: 小学生;数学;找规律

小学数学找规律的重点在于培养基础的思维意识,这对一个人思维方法、思维形态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小学教学中的“教”,重点不在于知识,而在于填充、运行知识方式的基本思维框架建设。好的方法不仅可以事半,而且终可功倍,同时也能增强学习时的念头和自信心,而方法意识的最基本形成就是从找规律意识开始的。任何事物、任何科学的解决、摸索问题的真切方法都是从规律出发的。培养“发芽期”小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也不仅来自课堂上,更重要的是来自生活中的刻意引导。

一、自主的动力才是找规律的原动力

找规律本身的过程就是自主的探讨未知问题、解决未知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小学生的“发芽期”培养找规律能力之前,一定要诱导、深化小学生思想里的自主性,自立的探讨未知问题的规律意识。很多家长、老师都不注意这点,也认识不到这一点,这样会造成孩子一方面容易形成抵触心理或厌倦心理,另一方面,当孩子在“找”的过程中容易形成找规律意识的挫败感,甚至会形成沉重的、一定的心里潜意识负担。可怕的是这种潜意识有时连家长、老师,甚至学生都不会发现,在这一点上主要是应加强校外的培养。

另外,值得对大家一提的是:自主找规律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从幼儿园甚至更小就该开始,但要注意题材应从简易的生活事理开始,而不是从数理数字开始。

二、找规律意识的培养主要在“外”而不在“内”

其实任何习惯、意识的养成都是成于“外”而不是成于“内”,这里的内是指狭义的课堂、书本上,外则是指除了在校的学习,生活才是学习最好的地方。这个时期的孩子大部分的触感还是课外的生活,对于在“发芽期”的小学生来说,父母绝对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因此若是能将找规律的思想、能力培养连接于生活中,那将是十分有效的,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使用性认识,同时也能增加对知识、规律学习的乐趣,增加学习的源泉以及动力。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家长老师的真心、大力配合。尤其是家长,家长在孩子的生活当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其独立、个人化的、自主的、寻找规律的意识。比如带孩子去花园玩时让孩子找出花园里花色的搭配规律,让孩子画出家里的天花板、地板的花纹规律,甚至在洗衣做饭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一些现象里的规律。

小学老师则要尽量将书本上的规律知识、方法去生活化,尽量用生活中摸得着、看得见的事物解释,培养在生活中找规律的意识。

三、要强化规律的应用

一般发现规律的完整过程是:认识规律——理解规律——运用规律。找规律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小学“找规律”教学通常仅要求找到规律或是进一步地达到理解规律,但都太注重于“找”,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真正运用规律这一环节。殊不知,运用规律对“找”的能力培养也同样重要。虽然现在的小学教科书上很多找规律习题都在向生活这个主题靠拢,但并不是真切、真正的让学生应用到生活中。真正的应用是举一反三,是以“律”运“理”的深层化理解。比如小学生最常见的看数字找规律,有些数字的规律可以放在一些简单实用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学习,甚至能将一些故事框加进去,再让学生运用这个规律复制一些类似的简单的东西。再如小学生图形找规律问题,找到后可以再重新给他一个类似的规律,让他根据这个规律设计一个天花板、地板图样等。找规律的大脑意识以及能力的训练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学生以数字化、科学化、逻辑化的眼光去慢慢地形成一套自己用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四、应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找规律

小学生处于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阶段,一般的找规律需要老师多次反复教才能记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找规律。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动态的图示来形象展示一些数学规律的演变过程。利用丰富的图文演示将抽象的规律模式转化为具体的图画,会大大加强小学生对找规律的兴趣,增加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加深记忆,让学生在多媒体的熏陶下尽快摸索出数学中的种种规律。

“科学”从某种理论、道理程度上来说就是规律的集体式总结、应用。因此广大家长、教师、学生应当高度理解、重视“找规律”、“用规律”能力在学生“发芽期”的培养。“找规律”的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科学、政治等的未来建设、发展。望本文能给教学中的你带来些许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娟娟.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

篇5:小学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的进行思考、探究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本节课的新授活动设计:第一次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用图片试着摆一摆、画一画、找一找有几种搭配方法,然后组内交流,指名汇报,互动评价,重点在让学生理解怎样找能有条理有顺序,以及解决搭配的两种策略。第二次活动,用符号代替实物,用联线代替摆放,帮助学生向抽象思维过渡,(活动过程同上)第三次活动,增加两种不同实物的代替符号,学生找出搭配的方法,了解学生搭配中的有序性和条理性,以及两种解决策略掌握情况。

第四次活动,继续增加两种不同实物的代替符号,使之无法用联线的方法找出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让学生产生认知需求,探究出多少种搭配方法与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3、练习的设计,本节课的练习设计要重点突出生活因素,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此外,还可以从搭配的结果反向思考两种不同事物数量的可能性。

篇6: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例1、例2、例3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例4是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基于这两部分内容比较接近,固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

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我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花槽中,摆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把卡通人物聪聪和明明引入课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设定了一个情境,让聪聪和明明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六一”那一天,并配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

篇7: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段纯小学

张兔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在教学中教者力求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 “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本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理念: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1、例

2、例3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例4是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基于这两部分内容比较接近,固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我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花槽中,摆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理解规律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应不断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规律。

1、合作探究,说清规律

在这个环节中,把教材提供的有效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把卡通人物聪聪和明明引入课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设定了一个情境,“六一”儿童节到了,大家为布置教室,设计好多方案,你觉得谁设计的好?有什么规律吗?为什么?学生一个个紧盯着大屏幕,寻找着答案。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从而引出例题。出示例1后,引导学生猜测:“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学生容易得出是“蓝色”。“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你的猜测是对的?”使学生积极地进行独立思考。“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你的猜测是对的?”这一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注重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于是,下面的“小组学习”就显得真实高效,不断地想出与众不同的规律:“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由此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比较清楚地说出自己的解题规律。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

2、层次清晰,理解规律

本教学设计教学层次清晰,注意合理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采取层层推进的办法。在教学例1时,以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研究“试一试”时,让板演的学生“答记者问”,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解题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研究“练一练”时,让同桌互考,加强了学生对规律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三、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规律

篇8: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简析

一、自主的动力才是找规律的原动力

找规律本身的过程就是自主的探讨未知问题、解决未知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小学生的“发芽期”培养找规律能力之前, 一定要诱导、深化小学生思想里的自主性, 自立的探讨未知问题的规律意识.很多家长、老师都不注意这点, 也认识不到这一点, 这样会造成孩子一方面容易形成抵触心理或厌倦心理, 另一方面, 当孩子在“找”的过程中容易形成找规律意识的挫败感, 甚至会形成沉重的、一定的心里潜意识负担.可怕的是这种潜意识有时连家长、老师, 甚至学生都不会发现, 在这一点上主要是应加强校外的培养.

另外, 值得对大家一提的是:自主找规律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从幼儿园甚至更小就该开始, 但要注意题材应从简易的生活事理开始, 而不是从数理数字开始.

二、找规律意识的培养主要在“外”而不在“内”

其实任何习惯、意识的养成都是成于“外”而不是成于“内”, 这里的内是指狭义的课堂、书本上, 外则是指除了在校的学习, 生活才是学习最好的地方.这个时期的孩子大部分的触感还是课外的生活, 对于在“发芽期”的小学生来说, 父母绝对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因此若是能将找规律的思想、能力培养连接于生活中, 那将是十分有效的, 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使用性认识, 同时也能增加对知识、规律学习的乐趣, 增加学习的源泉以及动力.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家长老师的真心、大力配合.尤其是家长, 家长在孩子的生活当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其独立、个人化的、自主的、寻找规律的意识比如带孩子去花园玩时让孩子找出花园里花色的搭配规律, 让孩子画出家里的天花板、地板的花纹规律, 甚至在洗衣做饭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一些现象里的规律.

小学老师则要尽量将书本上的规律知识、方法去生活化, 尽量用生活中摸得着、看得见的事物解释, 培养在生活中找规律的意识.

三、要强化规律的应用

一般发现规律的完整过程是:认识规律———理解规律———运用规律.找规律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小学“找规律”教学通常仅要求找到规律或是进一步地达到理解规律, 但都太注重于“找”, 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真正运用规律这一环节殊不知, 运用规律对“找”的能力培养也同样重要.虽然现在的小学教科书上很多找规律习题都在向生活这个主题靠拢, 但并不是真切、真正的让学生应用到生活中.真正的应用是举一反三, 是以“律”运“理”的深层化理解.比如小学生最常见的看数字找规律, 有些数字的规律可以放在一些简单实用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学习, 甚至能将一些故事框加进去, 再让学生运用这个规律复制一些类似的简单的东西.再如小学生图形找规律问题, 找到后可以再重新给他一个类似的规律, 让他根据这个规律设计一个天花板、地板图样等.找规律的大脑意识以及能力的训练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学生以数字化、科学化、逻辑化的眼光去慢慢地形成一套自己用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四、应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找规律

小学生处于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阶段, 一般的找规律需要老师多次反复教才能记住.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找规律.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动态的图示来形象展示一些数学规律的演变过程.利用丰富的图文演示将抽象的规律模式转化为具体的图画, 会大大加强小学生对找规律的兴趣, 增加学习的乐趣, 提高学习效率, 加深记忆, 让学生在多媒体的熏陶下尽快摸索出数学中的种种规律.

“科学”从某种理论、道理程度上来说就是规律的集体式总结、应用.因此广大家长、教师、学生应当高度理解、重视“找规律”、“用规律”能力在学生“发芽期”的培养.“找规律”的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科学、政治等的未来建设、发展.望本文能给教学中的你带来些许帮助.

摘要:俗话中有句“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随着中国教育的急速改革化、质量化、科学化, 教育也更加注意教之以“法”, 而不是教之以“果”.这点在小学教科书的改革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显著特点就是出现了深化的、大量的找规律性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类型的习题, 通过简单的“找规律”培养了“发芽期”的小学生在数学国度中的自主探索意识和方法意识.科学即推理的总结, 找规律就是训练科学的推理思维.本文通过一些事例、习题的解析阐述对“发芽期”的小学生找规律、用规律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找规律,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杨豫晖, 魏佳, 宋乃庆.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 2008 (04) .

[2]刘娟娟.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8 (05) .

[3]徐燕.改变习题呈现方式——例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习题利用和开发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 , 2010 (08) .

[4]汪甜, 崔鸿, 刘胜祥.美国加利福尼亚版小学科学教材的设计特点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9 (09) .

篇9: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策略研究

一、加大对习题的训练

对习题巧妙构思是保证整个教学高质量进行的关键。只有教师充分、全面地考虑到习题的难度、表现形式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在精挑细选对课堂习题进行挑选之后,才能让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案例1】

师:有两组数字,分别是第一组2,4,6,8,( ),( );第二组11,9,7,( ),3,( )。这两组数字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字是不完全的,空出的部分应当是多少呢?

生1:第二组数字中的两个数字分别应当是5和1,第一组那两个空是挨着的,看不出什么规律,不好填。

师:非常好,第二组的答案完全正确。那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第一组数字和第二组数字,在已经给出的条件中,前后两个数字有什么特点?

生2:后一个数字减去前一个数字,所得的结果都是2。

师:如果这种猜想正确,那么第一组的两个空中,应当填的数字是多少?

生2:按照这个规律,答案应当是10和12。

师:验证一下,符合已经给出数字的规律么?

生2:完全符合。

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学习这一类规律题的时候,应当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由易到难巧妙地构思习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在规律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就是有的规律题,教师觉得一眼就可以看出隐藏在数字之间的规律,但学生却往往很难一下子就挑破那一层隐藏在表面数字之后的窗户纸。同样的,有的习题教师觉得以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需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思考,才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但学生却偏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悟出了解题方法。针对这一种教学“矛盾”,教师在进行规律题讲解的时候,必须充分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碰撞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解题效率。

【案例2】

师:有这么一组数字,10,3,13,16,29,( ),74。中间空出来的数字应该填上多少?

生1:第一个数字大,第二个数字小,第五个数字直接就从16变成29,最后一个直接就是74,看不出来。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前一个数字和后一个数字相加、相减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数字规律,那么数字一定会是以两个为单位才能看出规律么?多个数字为一组也许同样可以发现规律,现在分组讨论一下,看看多个数字为一组,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2:第三个数是前两个数的相加之和,比如10+3=13,13+3=16,16,+13=29,这样算来29+16=45,空格中的数字应当是45,45+29=74,因此空格里面的数字应当是45。

师:真聪明,答案就是45。那同学们在这一道题的解题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呢?

生3:原来数字规律题,不仅仅只是两个数字的加减,也可能是三个。

三、引导学生进行习题变形

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这对于他们学习规律题是十分有益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解规律题的水平。

【案例3】

师:42,4,46,50,( ),156。中间一个空格该填多少?

生1:很简单,这也是前面两个数相加等于后一个数.

师:是的,这就是规律题所带来的巨大魅力,然而不仅有加的规律,也可能是减法。

生2:前面的数减不过后面的数啊!

师:这牵涉负数的问题,以后的学习中你们就会遇到。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提升了学生对规律题的变形,从而提高他们的掌握水平,更能够为后来负数的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引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规律题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新的尝试,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中,是在学生进入初中,甚至高中之后才会接触到的一种新题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当一味地贪多、贪快,应当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引导学生有数学规律意识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及时的进行总结,有意识的进行新题型创造、数字规律题变形。

篇10:数学《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从活动“猜一猜”到活动“摆一摆”实际是经历认识颜色规律到认识颜色和形状规律的过程。还加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规律排列。而我只重视了活动形式的多样,多于规律的本质研究不过清晰,所以导致学生在语言的表述不够准确;导致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案时出错,出现的问题也没有及时处理,潜能生照顾也很少。

2、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虑不够全面。

数学学科的课堂同样也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责任,在这堂课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也是一个重点。数学语言的表达应该严谨、完整。可是我却因为过多的关注活动的组织、调控,而忽略了对学生语言的训练和培养。大部分的问题都是一对一的解决了,没有让更多的学生来说一说。

3、练习设计应该更突出层次性。

篇11:《找规律》的数学教学反思

师:如果用两个手指只夹一根小棒,那么一只手能夹几根小棒?

学生马上用一只手夹住了4根小棒。

(二)排队

师:请8个男生排成一对。如果每两个男生之间只站一个女生,那么能站多少个女生?

生:7个。

照这样排,10个男生中间可以站几个女生?

生:9个?

师:真聪明!那20、55、100个男生呢?

学生纷纷举出了小手。

师:同学们回答得可真快呀,是不是这里面有什么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

……

课末:游戏

(一)夹小棒

师:用两个手指只夹一根小棒,刚才我们用一只手夹了几根小棒?

生:4根。

师:照这样算,用两只手能夹几根小棒呢?

生:8根。

师:只能8根?请大家动手试一试、想一想。

生:9根!我把两根小拇指并在一起,就能夹9根了。

生:(洋洋得意得)我最多可以夹10根呢。我把两只手围起来,瞧,大拇指和大拇指、小拇指和小拇指中间就都能夹一根了。

(二)排队

师:请7个男生排成一排,每两个男生中间只站一个女生,可以站几个啊?

生:6个。

师:如果要站7个女生行不行呢?

生:请他们围起来,围成圈。

反思:

篇12:人教版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为了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我的教学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孩子通过找规律能够说出下一个是什么;二是让孩子充分感受规律的美。围绕着这两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一、创设情境,感受规律。

新课开始,我首先通过变水果的情境导入,充分调动小朋友的学习欲望,激发出孩子大脑中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原有经验,然后直接揭题:像这样一个苹果一个香蕉,又一个苹果一个香蕉,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就叫做规律,今天咱们的任务就是一块儿来找规律。

二、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规律。

1、这第二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是认识规律。这一环节,我重在强化训练孩子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首先,我为学生创设了联欢会时张灯结彩,这一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把气球和灯笼有规律的呈现出来,使学习新知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理、操作中意会,感知规律。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给学生提供思考、尝试的机会。然后,我让小朋友自由发挥,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2、接着这一环节我创设了让学生猜的环节,让学生意会,积累感性经验。如猜下一面彩旗是什么颜色?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等,都是让学生先自我感受,再听取别人的意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独立思考、自我尝试、独立猜想、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三、在自主探索中,体验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知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首先在黑板上摆出有规律的图形,让同学们发现图形的特征以及规律,使学生能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接着,我在体验规律这一环节设计了涂一涂、画一画的教学情境,用自主探索的方式让孩子独立完成。其中,涂一涂重在让学生会按照规律涂色,还要会说出规律。

四、在小组合作中,创造规律。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小小设计师这一活动。让学生小组合作涂出有规律的颜色,摆出有规律的图形。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来给花朵涂颜色,学生的创造力真是令人吃惊,他们不仅能模仿前面出现的一些规律来创造,有的还涂出了较难的规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同时,注意发挥群体优势,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交流、协商,以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五、说说生活中的规律,发现规律的美。

欣赏生活中的规律、找找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等,进一步加强对规律的感知体验,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

本节课我的教学特点是: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首先利用资源创设一个联欢会的布置的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探索事物的规律,学生根据这一情境中摆彩旗、摆灯笼、摆小花等图形感受规律,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全方位地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魅力。还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规律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另外,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找一找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经历发现规律过程,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特别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涂一涂这两环节中,我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开放了学生思维,学生设计出了与众不同、有创意的规律,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当然,本课也存在很多不足:

一、没有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

其实在课堂上,我已经看出他们不爱、不爱回答问题的特点了。可我却没有及时调整、调控课堂的对策,没有利用手中的小星星激发学生的举手意愿,比如应该说:看谁最勇敢?看谁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谁想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等一系列激励性语言。

不足二:课堂评价单一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始终说你回答得真好!评价不够多样化,没有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评价去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满足自身的需求,从而激发自己的发言欲望。

不足三:时间没有掌控好,最后环节显得紧张

课堂教学中我一直严加掌控教学时间,但还是没的控制好。尤其最后环节欣赏规律的,只是匆匆而过,显得很是扫兴。

篇13: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找规律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并用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学科,这一学科中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规律和变化,如果能在教学中找出这些联系和规律,一定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材中就加入了“找规律”单元,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学习单元引导学生探究数学中的规律,并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小学高年级找规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达到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目的。

一、在教学活动中寻找规律

要做好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我们必须学会在教学活动中寻找规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找规律教学中,要避免教师直接将规律告知学生,要通过开展一定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寻找规律。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找规律题目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等方法帮助学生寻找规律。多样化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兴趣中进行学习,避免数学学习中的枯燥乏味。教师还可以在课上和课下组织找规律的小组比赛,激发学生寻找数学规律的积极性,在寻找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还能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存在的数学规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规律。

二、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数学规律

要做好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数学规律。通过找规律教学引导学生对数学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数学规律,只有对数学规律有了深入的认识之后才能逐渐掌握寻找数学规律的方法。在掌握了一定的数学规律之后,教师要及时设计习题,帮助学生进行规律的巩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和数学思维分析能力。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习题(1)△○□△○□△○□……()……题目要求学生填出第31个图形。刚开始,学生可能会感觉到这类题有一定难度,可能会对这类题产生畏难心理,但是有了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之后,学生就会找到信心并且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找出答案。以这道题为例,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这组图形是由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和一个正方形依次排列组成的,每三个图形一组进行无限的重复,所以,我们就可以发现第三十一个图形正好是又一次循环的第一个图形,也就是说第三十一个图形应该是一个三角形。这种对数学规律进行深入探究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起到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规律

要做好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我们必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规律。新时代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的找规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切勿在教学中喧宾夺主。有的小学教师喜欢将自己总结出来的数学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背诵和应用,但是由于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规律,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创造探究学习的环境,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数学规律的探讨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领悟到数学中的规律,并能自主地运用探索出的数学规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中会出现的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规律的探寻。

在解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寻找规律的方法来提高学习成绩,锻炼数学思维。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寻找数学规律,避免直接告诉学生数学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规律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分析能力。其次,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数学规律,要告诉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要浅尝辄止,要具有深入探究的精神,这样才能挖掘出更多的数学规律,更好地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这样才能全面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展明.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小学数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篇14: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1.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学会应用这种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體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圆周问题的规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设疑引入。

师:我们先做一个猜谜游戏。

(师板书)

师:猜测老师在三角形后会写什么图形。

学生猜测,答案不唯一。

(师又板书)

部分学生有意识猜测后面是三角形。

师:这样一组一组的往下写(边写边板书),谁能说说这两种图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一样多。

生:因为每组里面正好是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生:正好一个三角形对着一个正方形。

师:我们可以说三角形和正方形是一一对应着的。(板书“一一对应”)

(师在省略号后继续添一个)

由生说这时的个数关系。

生:三角形多一个。

生:因为前面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都是一一对应着的,但最后一个三角形没有正方形和它对应了。

2.揭示课题。

师:它们都是一个物体隔着另一个物体依次排列的,像这样的排列现象我们称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二、探究规律

1.研究场景图中的三种排列。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从图中找一找,能发现和黑板上一样的间隔排列吗?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这三组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同桌互相研究。

指出:夹子、白兔、树桩都可以看成两端的物体(板书:两端的物体),手帕、蘑菇、篱笆都可以看成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板书: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排在两端的物体相同。(板书“两端相同”)

师:这属于两端物体相同的间隔排列。

讨论:两端物体相同的间隔排列有什么规律?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自选一组把实物图抽象成图形,并在黑板上板书。

3.进一步形成规律。

4.选中其中的任一组图形,并擦掉中间的物体。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师:是不是这样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和圆片,在桌上沿直线方向间隔排列成一排,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片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学生动手操作,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其实,在我们的教室中,有些事物之间的排列也具有这样的规律。你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吗?(学生先观察,再回答)

2.欣赏教师找到的规律。

3.应用规律。

五、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一些间隔排列的规律,大家有什么收获?

今后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教师设疑,学生猜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学生自己找到主题图中的一一间隔排列现象,并把其抽象成图形,可以说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利用动手摆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不但巩固了新知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利用男生与女生根据队形的变化来站队,从而明了了排成一排和围成一圈间隔的不同,突破了难点。

篇15:五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涉及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根据规律确定是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

根据本班学生对生活经验及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知识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想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节课,我的备课思路有两点:

(1)重视让学生自己发现物体排列的规律。课堂上我激发学生找规律的兴趣,让学生说说盆花、彩灯、彩旗这些物体的规律。学生只有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或变化趋势,才能应用规律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自己感悟出计算方法的优越性。解决“第15盆画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方法很多,可以用画图、例举、计算等方法。但是在解决“第105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时,画图、一一例举比较麻烦,只有计算的方法是很简单的。课上我没有强调学生非要用计算的方法,但是学生能够感悟到计算方法的优越性。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分为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一、预习检测:

二、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用两组电话号码,第一组:***,第二组:***。比比谁的记性好!

从而导入,生活当中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是无处不在的,那我们一起去找找这种规律吧!(板书课题:《找规律》)

三、出示“导学内容” 学习目标:

在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能用画图、列举、计算等方法解决问题。学习要求:

(1)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2)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3)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4)通过小组交流能用画图、列举、计算等方法解决问题 学习方法:

看图——思考——交流——展示

四、展交:

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找出盆花、彩灯、红旗的规律。我特别注意语言的规范:每两盆为一组,第一盆蓝花、第二盆红花;彩灯每三盏一组,第一盏红色、第二盏紫色、第三盏绿色;彩旗是四面为一组,每组的前两面色、后两面黄色。为下面解决问题作一个铺垫。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先是提出这样的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什么颜色的花?接着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即是画图、列举、计算等等,“第105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这里注重几种策略的比较,通过比较得出计算的策略最通用,也很简便。逐步优化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用计算法解决类似的问题的步骤。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训练(检测)

为了能让学生通过适当的练习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思维能力,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1、图中左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图中左起第23面彩彩旗是什么颜色的?

2、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第28个字是()

3、ABCCABCCABCC„„第30个字母是()

4、照样子摆一摆○○●○○●„„第21枚是白子还是黑子?

5、联系生活,编写规律(机动)

能利用文字、数字、图形等编写出一个有规律的现象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自己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找规律》课后反思

“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

反思今天这节课,除了尽量体现学生为主的情况下,在导入的设计上,有层次,有对比,用两组电话号码,第一组:***,第二组:***。有规律与无规律的对比进行导入,)

在学生找规律回答问题时,我注重培养学生规范的数学语言的表述。当第一个学生说出盆花的摆放规律后,我相机板书出来,并要求下面再说的同学要像第一位同学一样完整准确的表述出来。在学生组织语言上,板书也起到一个规范、引导的作用。在提问时,我也很注重自身语言的规范、严谨。在让学生探索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时,我在提问时用了几个连续的动词“想一想,画一画,算一算”,这也算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向。

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我改进了以往所用的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同桌或小组交流的形式,并在学生独立思考时,留给足够的时间。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也是宝贵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时间的宝贵而剥夺学生该有的时间,一定要让学生都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去。

在教学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分析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计算方法时,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来思考、回答。这样做虽然使学生明确了计算策略的使用方法,但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应尽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更有效”。

在优化策略时,处理的有些太快了,应将节奏放缓些,让学生来争议哪种方法最好,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使学生对问题探讨的更深入,记忆更深刻。

上一篇:开药店流程图下一篇:描写秋天的果园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