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效应

2024-05-13

出口效应(精选十篇)

出口效应 篇1

关键词:出口退税政策,外贸出口效应,对策

目前我国退税制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因此影响了我国外贸出口活动的有序进行, 对于此,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外贸出口应实施相应的对策, 从而确保外贸出口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 外贸出口也应根据其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在出口退税政策的协调下, 促使外贸出口活动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

一、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1. 出口骗税现象较为严重

在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实施的过程中, 出口骗税的现象较为泛滥, 例如, “世纪税案”, 不法分子利用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中漏洞, 从而实施骗税的违法行为谋取个人的利益。出口骗税的方式多种多样, 但是总结起来都是利用了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中的漏洞, 从而进行骗取钱财的行为。对于此现象的频繁发生, 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出口退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 我国相关部门应提高对其的关注度, 从而提高企业外贸出口竞争的公平性, 并使我国的出口贸易管理工作能有效的开展下去[1]。

2. 税务机关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不强

目前, 由于我国退税管理的机构较多, 但是税务机关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不强, 从而导致部门之间在进行信息传达的过程中, 很容易产生信息传达错误的现象产生, 致使给出口退税政策埋下危险的因素。同时, 税务机关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不强导致各部门之间只对本部进行相应的监督, 而不能较好的开展互相监督的工作, 从而致使骗税的行为屡次发生, 给我国税务机关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对外贸出口结构的效应分析

1. 出口产品结构

出口产品结构代表着我国外贸出口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和地位。出口产品结构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 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就会对外贸出口结果产生相应的影响。若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不进行相应的完善, 那么在国际外贸出口中, 我国将逐渐弱化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从而降低外贸出口的结构。因此, 我国相关部门应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相应的完善, 以便保证外贸出口结构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同时推动外贸出口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2. 贸易方式结构

我国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对原有产品出口零税率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从而致使外贸出口面对较高的退税率产品时, 通常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促使产品进行一般的贸易方式。同时对于退税率较低的产品采取的是加工贸易的方式。由于出口退税政策的不合理调整, 导致外贸出口贸易方式结构发生了改变, 同时由于其相应的改变, 从而造成了经济浪费现象的发生。因此, 我国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应的退税率政策时, 应保证其能符合外贸出口的发展, 进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2]。

三、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外贸出口对策

1. 合理限制出口数量

为了促使我国外贸出口进一步发展, 首先应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相应的完善, 促使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出口退税政策限制污染较高的产品的出口数量, 以便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 要对关税增收的范围进行相应的调整, 从而达到合理限制出口数量的目的的同时, 在关税增收实施的过程中, 可以对外贸出口量较为强劲的产品实施关税增收的政策, 从而促使产品的外贸出口量实现合理化。

2. 积极扩大进口规模

外贸出口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积极扩大进口的规模, 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资源政府信息网站等, 为进口增加新的贸易途径, 从而为我国进口规模的扩大提供有利的条件。在扩大进口规模的同时, 还应保证进口产品的质量, 对于此, 相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进口战略, 从而保证进口产品的质量能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增大进口规模的过程中, 应有效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 为我国进口力度的扩大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为了稳固我国外贸出口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还应对外贸体系进行相应的完善。为我国出口结构的优化提供有利的体系保障, 同时通过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应努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等, 保证我国分配制度实施的合理性, 以便减少普通职工就业的压力, 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为我国的消费能力的提升做好铺垫。只有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了人们消费行为的频率, 才能更好的促进外贸出口活动的进行, 进而有效的提高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3]。

四、结论

综上可知,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磨灭的问题, 其严重影响了我国外贸出口活动的有序开展。对于此, 我国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从而提高全体人民的消费水平, 为我国外贸出口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 为了巩固我国外贸出口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还应合理限制外贸出口数量, 以便保证外贸出口产品的质量, 进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并为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合理调整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双燕.我国调整出口退税税率的双面效应初探[J].现代经济, 2011, 45 (12) :112-114.

[2]黄健梅.我国出口退税效应分析理论与实证[J].国际贸易问题, 2003, 23 (6) :134-136.

出口效应 篇2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彭美秀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近年来,自愿出口限制(VER)被频繁地使用,以解决国际贸易摩擦。本文从两国简单模型和扩展模型出发,分析了VER对进口国、出口国以及第三国的福利影响。最后得出结论:VER导致设限进口国福利的必然下降和受限出口国福利的可能提高,第三国会从中获益,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自愿出口限制 福利效应 租金

自愿出口限制的起源及

自愿出口限制(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简称VER)又称为自愿限制协议或有计划的出口安排,是指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愿规定一定时期内某些商品的出口数量或出口金额,以避免进口国采取更严厉的进口限制措施。由于自愿限制协议是在有关国家间私下达成的,透明度很低,被形象地称为“灰色区域”措施,其主要特征是:名义上是出口国自愿承担的单方面责任,实质上是在进口国的压力下作出的,规避了关贸总协定中取消数量限制的原则和非歧视性原则。协议一般包括提高产品价格、限制进口数量或进口监督等内容。

VER的产生已经有了很长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对抗来自日本的低成本纺织品的竞争,在日本加入GATT时,西欧15个缔约方引用GATT第35条与日本互不适用GATT,以此保障本国市场不受日本产品的扰乱。后来,日本用了10年的时间与这些国家逐一达成双边协议,对一些敏感产品设置VER,才换取了与上述缔约国互相适用GATT。1956年,美、日历史上第一份VER协议,日本承诺自愿限制对美国的棉纺织品出口,为期5年。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对来自世界各国的众多进口产品(如纺织品、鞋类、钢铁产品、汽车、消费类电器产品)采取了VER。到1986年,美国在MFA(多种纤维协定)下,与发展家签订双边纺织品限制协定多达40个以上,受VER约束的碳钢出口国家扩展到欧盟和加拿大。与此同时,其他国也纷纷效仿,大量使用VER限制外国产品的竞争。

VER的福利效应

(一)两国简单模型

假定受VER约束的商品其国际贸易只存在于某个进口国M和某个出口国X之间,而且两国都是大国,即VER会改变该商品在两国间的价格。由于VER影响了进出口数量及价格,因此对进出口双方国家的福利会产生影响。

1.VER对进口国的福利影响。图1描绘了进口国市场均衡状况。Sm和Dm表示进口国市场某商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ESx表示出口国的过剩供给曲线。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进口价格为P0,消费量为Q0,其中Q1为进口国国内生产,Q1Q0依靠进口。现在假设出口国将出口限制在Q2Q3(Q2Q3<Q1Q0,否则就没有必要实施VER了),该商品在进口国变得更加稀缺,因此价格上升到P1。在出口国中,由于出口量下降,剩余的生产能力形成对生产的削减,保留下来的低成本生产者以较低的价格P2提供产品。

就进口国的福利变化来看,因为价格上涨,故产量由Q1增加到Q2,因此生产者剩余增加;同时消费量从QO削减到Q3,导致消费者剩余减少。两相抵消以后,进口国的福利损失为面积abfc,其中acd为生产扭曲,bef为消费扭曲,abed作为出口商垄断利润的一部分转移到了出口商手中。

同样的限制进口,若采取进口配额或进口关税,进口国的福利状况与VER措施下会不一样。其中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是相同的,但是面积abhg部分却是以关税或进口商垄断利润的形式留在了进口国。

2.VER对出口国福利的影响。图2描绘了出口国的市场均衡状况。相互竞争的生产者面对着本国的过剩供给曲线ESx和进口国的过剩需求曲线EDm,二者共同决定自由贸易下的出口价格P0和出口数量R0。现将出口数量限制在Q,则出口价格提高到P1,供给价格下降到P2,单位价差为P1-P2。因此生产者可以获得面积为abgf的垄断利润或租金收入,可以看作是出口市场稀缺的门票价值。但同时由于出口量下降导致生产者剩余减少了面积abec。至于对消费者的影响,由于VER只改变出口数量和价格,国内市场销售数量和价格可视为不变,所以不会导致消费者剩余的变化。

因此,VER对出口国福利的影响取决于租金规模和生产者剩余损失的比较。VER对出口国福利的影响与出口税较相似。不同的是,在征收出口税的情况下,面积abgf转为了政府的关税收入,而不是作为租金归生产者所有。

(二)两国简单模型的扩展

从上述两国简单模型的分析中得知,VER会导致进口国福利的必然下降和出口国福利的可能增加。但实际贸易中,VER往往是在若干个进口国中的一个或几个与若干个出口国中的一个或几个中实施的,对进出口国的福利影响会有所不同,因此对两国简单模型作适度的扩展。

1.一个进口国,两个出口国。假定有一个进口国M,一个不受约束的出口国U和一个受约束的出口国R,如图3所示。在图3中,右边描绘的是R国市场上的过剩供给曲线ESr和净过剩需求曲线 EDm-u(即M国总进口中扣除掉自U国进口部分后的剩余)。自由贸易下,国际市场价格为P0,M国的进口量为M0,其中自U国进口U0,自R国进口R0(R0=M0-U0)。现在M国与R国签订自限协定,将出口限制在数量R1,M国的进口价格提高到P1,进口数量下降到M1,其中,R1部分自R国进口,U1(U1=M1-R1)部分自U国进口,U1>U0。可见,在进口国较高的进口价格下,不受约束的出口国增加了出口,相当于不受约束的出口国部分替代了受限出口国的出口,这种现象可以称为VER的“贸易转移”效应。由于贸易转移的存在,设限进口国进口量的缩减小于受限出口国出口量的缩减,即M0M1 就福利效应来说,M国仍然是净损失,因为较高的进口价格和较少的进口数量对本国消费者的损失超过了对本国生产者的利益;不受约束的出口商由于出口价格提高和出口数量增加获得了净收益(为面积bcgf);受限出口国福利变化不确定,若自M国转移来的部分租金(为面积abed)超过因出口量下降带来的部分损失(为面积 hij),则会得到一个净收益。

一个可能提高进口国福利的措施是:进口国M可以通过与出口国R和出口国U分别签订VER,将进口数量限制在M1,进口价格下降到P2。这样,既可以改善贸易条件,又可以限制进口数量。

2.一个出口国,两个进口国。假定有两个进口国R和U,一个出口国X,进口国R对出口国实施VER,进口国U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如图4所示。图4中,左边部分ESx表示出口国X的过剩供给曲线,EDr表示设限进口国R的过剩需求曲线。右边部分EDu表示不设限的进口国U的过剩需求曲线,ESx-r表示出口国的净过剩供给曲线。自由贸易下,国际价格为P0,X国的出口量为X0,其中R0出口到R国,U0(U0=X0-R0)出口到U国。现在,进口国R与出口国X达成自限协议,出口量限制在R1。由于进口数量减少,R国国内价格上涨至P1,在此价格水平下,出口国提供给不受约束的进口国U的过剩供给曲线移到了虚线jk,此后沿着原来的剩余供给曲线ESx-r,世界价格因此下降到P2,X国的出口量为X1,其中R1出口到R国,U1出口到U国,U1>U0。可见,设限进口国进口下降了,不设限的进口国进口增加了。

就福利影响而言,设限进口国由于进口减少和贸易条件恶化,其福利水平降低了;未设限的进口国福利水平提高了,因为进口价格下降和进口数量的扩大;出口国是获益还是受损取决于从受限进口国获得的租金收入(bchg)和损失(源于以较低的价格出口了较少的数量,为面积acfd)的比较。

表面上来看,三国中只有不设限的进口国福利水平确定无疑地提高了,它应该对此政策很满意,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国内与进口竞争行业的产出下降了。出于这方面考虑,它可能也会与出口国寻求实施VER措施,这就是VER的“多米诺”效应。

政策启示

通过对VER措施的福利效应分析,可以得出一些政策启示:

出口国实施VER是缓解贸易摩擦的一种较有效的手段。首先,与进口国采取更严厉的限制措施相比,VER的代价相对较低。因为实施VER以后,价格提高的租金收入留在了出口国;其次,通过这种“倒逼式”机制,可以迫使出口提高产品质量,国外已有实证研究证明当出口数量受到限制时提高产品质量是最优的选择。

出口国受VER约束时,可以转移市场,增加对第三国的出口。进口大国对出口大国实施VER后,会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下降,因此,其他国家的进口量可能会增加。这样,出口国可以转移市场,通过在第三国市场份额扩大的收益来减轻生产规模缩小的损失,但要注意避免VER的多米诺效应产生。

某出口产品受VER约束时,可以增加替代产品的出口。由于受限出口商品在进口国的价格上涨,必然会带动其替代品价格的适度上涨。这种情况下,增加替代品的出口,既可以规避VER的限制,又可以获得额外利润。当进口国对受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替代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时,额外利润更大。

出口信用保险的“安全带效应” 篇3

经过不断地发展壮大,江苏省海外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海企集团)目前已形成净出口贸易、实业投资和现代服务等三大主营板块,由成立初期单纯的外贸企业集团发展成为目前营业额超100亿人民币、进出口额13.5亿美元,集研发、制造、贸易、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谈到集团的发展,董事长杨大伟先生表示,这和集团较早关注出口信用保险不无关系。

调结构

《进出口经理人》:与国际、国内同行相比,贵公司有哪些竞争优势和特色?

杨大伟:集团拥有自己的造船、化工产品、新材料、宠物用品、纺织服装生产制造基地;拥有自己的化工码头与仓储物流基地、宠物用品物流中心,是江苏省最大的既有国际贸易,又有较大实业投资的企业之一,实业投资金额超过2,2亿美元。集团的贸易业务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进口大于出口;二是技术贸易成长快;三是农副产品出口全省第一。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放弃一些普通业务,积极申领国家的特殊经营资质,进入新的业务领域。

《进出口经理人》:在目前的国际市场形势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面临哪些困难,增加市场份额有哪些压力?在扩大国际市场方面,企业有哪些思路?

杨大伟:一是全球金融危机,传统的发达国家市场需求仍未有效恢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尚未消除,这是影响外贸企业发展乃至生存的最大不利因素。

二是贸易壁垒增强,保护主义抬头。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在商品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等方面设置了更为苛刻的壁垒。例如欧盟针对化工产品的技术法则波及下游的纺织、轻工等,其复杂性和难操作性很大。又如,欧美的社会责任认证使生产企业疲于应对,有的欧美客户除自己要对出口企业进行社会责任验厂外,还要委托第三方验厂,出口付出大量的费用,提高了出口成本。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国际上运用反倾销、技术型、标准型、绿色等贸易保护手段将会更加频繁,成为出口的主要障碍。

三是国内政策变数增多。当前经济已经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复杂,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未来一段时间,国家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的同时,会对信贷、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的政策做出调整,对于政策叠加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我们予以高度关注。

四是客户风险加大。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和汇率的不断变化,导致了部分国家和地区信用环境的变化,出口贸易中的履约风险和收汇风险进一步增大。外商可能由于销售款收不回来,或由于本身经营出现重大问题,拖欠货款或以各种借口拒付,或资不抵债宣布破产,将矛盾转嫁到出口企业身上。

五是用工成本增加,特别是加班规定、辞退赔偿等加大了企业的用工管理风险和成本,直接提高了企业的出口成本。

为确保业务的稳定发展,我们积极协调各方关系,努力克服经营难题,不断调整优化市场结构、商品结构与客户结构,以实现自身的稳步发展。从品种大类而言,集团的进出口产品的经营结构不断向规模化、高端化、特色化趋进。2009年多类产品进出口超过亿美元,机械设备与船舶3.54亿美元,化工产品3.07亿美元,金属矿产3.03亿美元,轻纺服装2亿美元,宠物用品1.1亿美元。从经营主体而言,集团的贸易资源进一步向优势成员企业聚焦,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主业明晰、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进出口经营主体。2010年来,我们还积极出口化工、电力等成套设备,在开拓南亚等新兴市场方面取得了成绩。

避风险

《进出口经理人》:贵公司在开拓国际市场中遇到过哪些风险,中国信保的扶持和作用体现在哪里?

杨大伟:集团与成员企业于2003年开始积极推广并投保出口信用保险。2010年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扩散,国际市场买家货款拖欠、货物拒收和破产的风险明显加大,出口收汇风险一度成为外贸出口企业面对的最大外部风险,出口信用保险保的正是这种由买方延期付款或无清偿能力造成的企业应收账款的损失,大大缓解了我们开拓出口市场的疑虑。2007年以来的三年多时间,我集团投保总额几乎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在递增,保持了快速的增长态势。随着集团自身业务的快速拓展,以及出口信保对业务拓展促进与保障作用的日益彰显,可以预计未来我们的出口信用保险额还会继续增长。

以宠物用品出口为例,从2003年的300万美元发展到2009年的超亿美元规模,充分说明与中国信保合作是花小钱保大钱,花小钱买发展。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08~2010(1~8月)年为宠物用品业务投保额分别为2360万美元、5480万美元、6475万美元,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与此对应,这也是我们宠物用品业务增长规模最大的几年,2007年为7000万美元,2008年为9000万美元,即便面临严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仍实现出口1.1亿美元。

《进出口经理人》:开辟新兴市场往往要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公司如何借助出口信用保险来规避这些风险?

杨大伟:我们已与中国信保合作多年。首先是有效利用信保批复的客户信用限额资源,提升与同业竞争的能力;采用商业信用支付方式与外商进行业务谈判,争取更多的订单;通过提高商品价格,获得更多的利润。其次,通过中国信保对我们的外商客户进行调查,利用其提供的海外客户资信信息,甄别客户信用状况,增强交易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控制性,为出口成交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有效规避业务风险。

目前,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诸多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通过信用保险保单赔款权益转让或押汇保险等方式,可以不在集团担保额度内顺利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以宠物用品为例,通过投保出口信用险,我们实现了该品种主要买家融资金额近5000万美元,很好地改善了业务现金流的状况。

新突破

《进出口经理人》:2010年以来,国家力促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在这方面,公司做了哪些工作?

杨大伟:集团近年来取得了发展转型的新突破。一是推动贸易与实业相结合。集团遵循工贸结合的转型发展思路,在化工新材料、宠物食品、船舶、轻纺服装生产制造与研发基地。二是推动贸易与物流结合。集团近年来全力进军现代仓储物流业,投资3.5亿元建设了位于泰州高岗的化工码头仓储基地一期工程,集团向贸易、实业、现代服务业于一体的综合商社型的发展转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三是推动贸易和服务结合。集团目前已拥有招标领域的4个重要资质,实施的医疗设备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设备招标与进口影响日益扩大。

《进出口经理人》:当前不确定因素还很多。公司与中国信保的合作是否有所加强和创新?

中国蔬菜出口韩国的增长效应分析 篇4

1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的简介

CMS最初由Tyszynski于1951年提出, 后经Leamer和Stern (1970) 、Richardson (1971) 、Jepma (1986) 、Milana (1988) 、Oldersma和Van Bergeijk (1993) 等人的多次修改完善, 成为研究对外贸易增长源泉和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趋势的重要模型之一。国外对CMS模型研究较多, , 近期国内应用这一模型进行研究的也有不少, 但用于分析双边贸易影响因素的较少, 本文则研究中国对韩国蔬菜出口的影响因素来丰富国内这一模型的双边应用研究。

本文的模型形式采用李常君 (2006) 的模型形式, 即:, 该式则将一国某类商品的出口增长分解为以下几个部分: (1) 保持世界出口增长率所应有的增长; (2) 该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3) 该国此类商品竞争力的影响。

产品分类则根据蔬菜的加工方式, 将其分为五类, 即保鲜蔬菜, 关税号为0701-0709和0714;加工蔬菜, 关税号为0711、2001、2002、2003和2005;冷冻蔬菜, 关税号为0710和2004;脱水蔬菜, 关税号为0712;蔬菜汁的关税号为200950、200980和200990。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创立的贸易数据库 (UNCOMTRADE) 。

2 模型运行结果及其分析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 本研究采用1996~2006年的数据。由图1和2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对韩国的蔬菜出口和韩国自世界的进口总额大体趋势长期以来保持一致, 只是近两年来表现出相反的特征。由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结果的可靠性依赖于分析时采用的数据的准确性, 因而, 为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结合图4和5并经过多次试算, 我们将1996~2006年分成四个阶段, 即1996~1998年、1999~2001年、2002~2004年和2005~2006年, 然后采用CMS模型来分析每一期影响中国对韩国蔬菜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资料来源:数据皆来源于联合国UNCOMTRADE, http://unstats.un.org/

资料来源:数据皆来源于联合国UNCOMTRADE, http://unstats.un.org/

将数据代入公式 (*) , 运行CMS模型, 可得中国对韩国蔬菜出口的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的分析结果, 如表1和2所示。下面是对这四个阶段的模型结果的具体分析。

首先看第一期1996~1998年的分析结果。这一时期中国对韩国的蔬菜出口额从1996年的86, 024, 690美元下降至1998年的53, 534, 632美元, 下降幅度37.77%。应用CMS模型将增长因素分解我们发现, 这一时期的蔬菜出口下降中, 需求效应是最主要的因素, 需求效应为负且数额巨大, 对出口增长起到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达到了101.25%, 商品结构效应也为负, 但影响程度就要小得多, 只有5.26%, 而竞争力效应为正, 是本期对韩蔬菜出口的促进因素, 只是比重较小, 仅占6.50%, 不足以抵消需求效应巨大的阻碍作用, 因此这一时期主要是韩国蔬菜需求的急剧下降减少了中国对韩蔬菜的出口。具体来看, 本期韩国蔬菜进口下降了38.24%, 其中保鲜蔬菜 (-42.06%) 、脱水蔬菜 (-39.75%) 和蔬菜汁 (-62.14%) 都超过了总体降幅, 加工蔬菜 (-35.20%) 则和总体降幅较为接近, 只有冷冻蔬菜下降较少 (-15.78%) 。在1998年中国对韩国的蔬菜出口中, 保鲜蔬菜、加工蔬菜和脱水蔬菜的占比较大, 分别为29.69%、18.82%和41.67%。中国对韩国蔬菜出口的主要类别正是韩国蔬菜进口大幅减少的类别, 这就不难解释需求效应对本期蔬菜对韩出口的巨大负面影响了。

接下来分析第二期1999~2001年。与1999年相比, 2001年中国对韩蔬菜出口增长了20, 308, 925美元。其中, 市场需求效应占76.63%, 竞争力效应占61.72%, 而结构效应则是-38.35%。因此, 本期对韩蔬菜出口的增长主要是韩国的巨大需求和中国蔬菜较强的竞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对韩的蔬菜出口结构则起到了较大的阻碍作用。具体来看, 在竞争力效应中, 保鲜蔬菜占比最大, 达到了51.27%, 这也验证人们普遍的观点, 即由于中韩两国相邻, 中国对韩蔬菜出口的地理优势明显, 这给保鲜蔬菜对韩国的出口带来巨大的区位优势, 因而中国的保鲜蔬菜在韩国市场上极具竞争力。本期在对韩蔬菜出口增加的情况下, 结构效应却是负值, 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对韩蔬菜出口的产品结构不够合理, 有待优化。具体来看, 2001年, 中国对韩国的蔬菜出口类别中, 占比较大的是保鲜蔬菜 (33.57%) 、加工蔬菜 (20.22%) 和脱水蔬菜 (31.69%) , 而韩国五类蔬菜进口增长较多的是保鲜蔬菜 (30.17%) 、冷冻蔬菜 (34.07%) 和蔬菜汁 (251.06%) , 而加工蔬菜和脱水蔬菜都是需求减少的, 其降速分别为3.80%和1.97%, 这前后对比即可看出, 除了中国出口占比第一的保鲜蔬菜同韩国的进口增长相一致外, 这在结构效应中也体现出来了, 为正值9.15%, 其他两大类蔬菜恰恰正是韩国进口减少的蔬菜类别, 因此结构负效应明显, 分别是-22.93%和-34.36%。剩下的冷冻蔬菜和蔬菜汁虽然韩国进口增长较多, 但无奈中国出口较少, 因此在结构效应中促进效果不明显, 只有6.47%和3.32%。

再看第三期2002~2004年。本期中国对韩蔬菜出口增长较大, 达到了110, 933, 719美元, 其中需求效应占84.96%, 结构效应20.12%, 而竞争力效应则为-5.08%。因此, 本期中国对韩国的蔬菜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需求效应支撑的, 结构效应次之, 竞争力效应则起到了阻碍作用, 尽管比重不太大。前期的竞争力效应为正且达到了61.27%, 和需求效应共同促进了中国对韩蔬菜出口的增长, 而本期竟下降为负, 成为中国对韩蔬菜出口的阻碍因素, 可见这一时期中国蔬菜出口竞争力下降较多。

再来看最后一期2005~2006年。本来这相邻的两年使用CMS模型不太合适, 因为这其中的偶然影响因素较多, 而在较长的时间内, 使用这一模型则可以分解出长期的共同影响因素, 效果会更好。因此, 这里仅对这一结果做最基本的说明, 而未做更多的分析。本期对韩蔬菜出口增长99379713美元, 其中市场需求效应占71.11%, 结构效应占-7.64%, 竞争力效应占36.53%。这样的结果说明, 本期是需求效应和竞争力效应共同促进了中国对韩蔬菜出口的增长, 而结构效应为负则说明了本期对韩蔬菜出口的商品结构不够合理, 未能继续优化, 从而无法在中国蔬菜对韩国的出口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 结论和建议

(1) 1996~2006年需求效应在中国对韩国蔬菜出口增长中一直占据最主要地位, 这说明韩国进口蔬菜需求的强弱对中国蔬菜的出口具有决定性的直接影响。同时, 需求因素也对结构效应具有重大影响。而结构效应在中国对韩国的蔬菜出口中大部分时间内为负, 这说明中国对韩国的蔬菜出口结构不够合理, 有待进一步优化。综合需求效应和结构效应的分析, 在开拓市场与扩大出口中, 我们应该选择那些需求增长迅速的市场进行开发, 同时也要选择那些适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来扩大出口, 要充分发挥产品结构效应在出口中的促进作用, 这样可以事半功倍。具体到韩国, 我们应该密切关注韩国蔬菜的消费动向, 要根据韩国需求的变化来积极地调整对韩蔬菜出口的产品结构, 以便更好地服务韩国消费者并扩大中国的蔬菜出口。

(2) 竞争力是中国蔬菜出口韩国的另外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但波动较大。如何持续稳定地提高中国蔬菜的出口竞争力, 需要我们从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出发, 逐个分析并加以解决。中国蔬菜的出口价格竞争力已经很强了, 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在上面, 我们的问题主要存在于非价格竞争力上。众所周知,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早已由低级的价格竞争升级到以非价格竞争为主。而中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决定了中国在蔬菜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但要想把这种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并实现蔬菜出口的扩大和利润的增加, 我们就必须在非价格竞争中取得优势。要想在非价格竞争中取胜, 就必须采取措施解决中国蔬菜在品质、卫生安全和市场信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从生产源头到餐桌的整个生产、流通过程的体系建设才是可行的和长久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D.Simonis, belgium’s export performance:a constant market share analysis, FederalPlanningBureau, Working Paper02-00March2000

[2]William E.James, Shift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An Analysis of Market Share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Japan, Korea, Taiwan and the USA, Asian Econmic Journal2004, Vol.18No.2

[3]Wawan Juswanto and Puji Mulyanti, INDONESIA’S MANUFACTURED EXPORTS:A CONSTANT MARKET SHARES ANALYSIS, Jurnal KeuangandanMoneter, Volume6Nomor2

[4]帅传敏、程国强、张金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估计[J], 管理世界, 2003年第1期

[5]李岳云、钟钰、黄军: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成因及诱发因素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 2005年第11期

[6]李常君:中国蔬菜出口日本的增长效应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 2006年第2期

出口效应 篇5

关键词:绿色壁垒;出口贸易;效应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方面通过多边贸易框架推动着贸易的自由化;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又不断抬头,并且在其表现形式上出现了新的变化。发达国家运用绿色壁垒对进口产品采取的贸易限制越来越多,使出口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受到很大影响。

目前绿色壁垒已日趋全球化,并呈加快发展的态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陆续制订了一系列“绿色标准”和“绿色法规”。截至目前,国际社会已制定了一百五六十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条约,同时各国制定的环保法规也越来越多。如德国就制订了1800多项环保法律、法规和管理规章。对于食品进口,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1 991年,就有32个国家和地区对427种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量制订了标准。在纺织行业,目前最严格的要数国际环保组织制订的《欧盟生态纺织品标准》,它需要组成服装产品的每一个部件都通过有关检测和认证。

2009年中国的出口额为12016亿美元,首次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二。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出口大国,出口的商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环保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越来越多的出口产品受到发达地区和国家环保法规的影响。

一、绿色壁垒的概念及其特点

1.绿色壁垒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或制订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关税、绿色市场准入、“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环境贸易制裁、推行严格的检测标准及其他标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选择、强制性绿色标志、要求ISO14000认证、繁琐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以及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购、押金制度等等。

2.绿色壁垒的主要特点

绿色壁垒与关税壁垒和其他的非关税壁垒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保护环境和限制自由贸易的双重性;保护方式的隐蔽性;保护内容的广泛性;实施的歧视性。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静态效应分析

1.制约我国出口贸易量的增长

面对绿色壁垒,我国出口企业不得不进行产品升级,包括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工艺、新型环保材料以及进行绿色认证等等。这都将导致我国出口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从而削弱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出口数量减少。如图l所示。

在图1中,横轴表示数量,纵轴表示价格。S1线代表发展中国家某种产品的国际市场供给曲线,D线表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该种产品的需求曲线。假设在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前,国际市场上发展中国家某种商品的出口量与发达国家的进口量均衡,那么决定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1。当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该商品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出于发展中国家受生产技术、原料、管理等因素的制约,使生产成本提高,供给弹性变小,供给曲线S1向内移至S,均衡价格上升到P2,贸易流量则下降为Q2

2.使我国的贸易条件相对改善

如图1所示,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由P1上升至P2,反映在下图2中即表示为贸易条件由OF上移至OE。在0E相对价格下,我国的提供曲线也随之而上移,即曲线OB。我国的提供曲线OB与外国的提供曲线OA相交于P点。从图中可知,我国的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

3.短期内使我国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从以上分析可知,当外国采用了绿色贸易壁垒,一方面会导致我国出口量减少,带来福利水平下降;而另一方面则相对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带来福利水平的提高。因此,从长期来看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总体影响是两面的。但是在短期内,我国出口企业无法改变其产品结构,也无法迅速完成产品的认证和升级,所以其结果是出口减少,而贸易条件并未得到改善。短期内福利水平下降。

三、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动态效应分析

2009年我国出口的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东南亚、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对它们的出口份额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60%,而这些国家(或地区)多数是环保主义倡导者和拥护者,也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发源地。从长远来看,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向更加深远。

1.竞争效应分析

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开展绿色贸易,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而且符合消费者和社会的长远利益。企业开发绿色产品,虽然要承担开发新产品的巨大开支和风险,但产品通常能在市场上取得领先地位。企业若能积极开发出绿色新产品占领市场,无形中就拥有了市场领先者的许多竞争优势。所以,开展绿色贸易有助f企业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可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2.转移效应分析

(1)发达国家大量向我国转移污染产品和有害废弃物

由于我国环保法律、法规不健全,环保标准较低,起不到绿色保护的作用,造成了低标准产品的大量涌入。如许多进口食品经多次市场抽查都表明存在质量低劣等问题,法国洋酒牛血粉事件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2)大量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

在我国,虽然大部分外资企业拥有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比较注意生态环保问题,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利用中国较低的环境标准和宽松的环境管理而把在本国或者境外受到限制或者达不到环境要求的产业转移到中国。一些跨国公司利用我国“三来一补”等方面的政策,將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原材料进口到我国,在我国生产加工后,再将制成品运回国内,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转移到我国,整个生产过程不仅严重污染我国环境,而且利用我国生产安全保障不到位的廉价劳动力,直接危害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四、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建议

1.应加快环保立法,严格环保执法

首先,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环保法规制度,使之早日与国际环保惯例接轨。积极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加强外贸、环保、生产企业之间的联系合作,制定针对绿色壁垒的国际市场开拓策略。其次,应该加大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企业行为的处罚力度,使排污者和破坏生态环境者得不偿失,加大其外部不经济性运作的成本。这包括经济成本、违法成本及刑罚成本,充分体现法律的刚性约

束。通过严格的执法,使企业生产经营者确立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必受到处罚,并最终形成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高的预期成本的观念。

2.实施绿色高科技发展战略

调整国家现有的与发展趋势不相符合的贸易与环境保护政策,鼓励发展绿色经济。增加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绿色技术,开发和生产优质的绿色产品。

其次,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跟踪吐界上最先进的环保科技成果。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三废”综合利用技术,并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环保高新科技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基地及高新技术孵化、辐射基地,以促进国内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

再次,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绿色产业给予扶持,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其加入围际竞争行列。从而冲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空间。此外,要加强宣传教育,顺应绿色潮流,强化全民绿色经济意识。需要加大传媒的宣传力度,培育绿色经济行为。

3.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利用WTO的透明度原则积极收集各国的绿色壁垒信息和相关国家对抗绿色壁垒的案例,总结别国经验,一方面为国家应对绿色壁垒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帮助国家制定有效的绿色措施和制裁手段。

与此同时,善于灵活运用WTO爭端解决机制解决绿色壁垒纠纷案,在磋商、调停无效的情况下,也可根据WTO有关规定实施贸易报复措施,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还要培养熟悉WTO机制的专业人才为企业服务,改变企业过去在国际贸易战中消极、不应诉的被动观念,积极应对绿色壁垒。

4.建立绿色壁垒的预警机制

组织有关的政府部门和科研部门组成强有力的研究队伍,加强对国外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做好防范工作,以减少绿色壁垒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5.积极推进绿色认证制度

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的环境标准发布以后,很快在全球范围内被普遍承认、采用或推行。鼓励企业通过ISO14000系列标准认证,是冲破绿色壁垒的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办法,有利于把通过认证的环保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6.改善环境标志制度

出口效应 篇6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的国际经济环境中, 各国纷纷寻求贸易伙伴进行双边或区域合作, 以创造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东盟成立于1967年, 被视为发展中国家间最成功的区域性合作组织之一。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正式启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为使各国享受到自由贸易区的实惠, 2003年我国率先与泰国实行“早期收获计划”。2004年东盟各国除菲律宾由于国内情况没有参加外, 其余各国都参加了该计划 (2005年菲律宾加入) 。2005年7月实施《货物贸易协定》, 开始全面降税。本文通过运用引力模型并引入适当的虚拟变量EHP (早期收获计划) 和GTA《货物贸易协定》, 对中国向东盟各国的出口进行了定量估计和考察, 试图通过引力模型分析影响中国对东盟出口的因素, 以及一系列贸易鼓励措施的出台对我国出口的促进作用, 为我国政府以后制定相应的贸易政策提供具有实际价值的参考。

二、中国与东盟贸易的概况

(一) 总体贸易规模扩大, 双边贸易额持续、快速增长

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对话进程时, 双边贸易额仅为63亿美元。此后, 双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 特别是2002年签订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后, 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全方位展开, 双边贸易幅度明显增长, 并于2004年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特别是2005年以来, 双方货物贸易急剧增长。2005年, 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了1303.7亿美元。2007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到2025.5亿美元, 同比增长25.9%, 提前3年实现了双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 中国与东盟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

(二) 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快, 并且占我国对外出口份额也逐步增大

自《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以来, 我国对东盟出口开始大幅增长, 由2000年的173.39亿美元, 到2003年的309.49亿美元, 再到2007年的941.79亿美元。对东盟出口占我国对外出口的比重也逐步攀升, 以2002年自由贸易区建立为界, 2000—2002年比重为7%, 2003—2007年比重逐步增加, 特别是2006年达到9.27%。

可见, 自2002年以来, 中国对东盟出口出现了可喜的变化。2003年的“早期收获计划”的实行, 2005年7月《货物贸易协定》的实施促进了中国对东盟10国的贸易, 还是其它因素的影响作用?这一系列贸易鼓励措施的出台对我国出口的扩大效应如何?本文就这一问题运用引力模型作如下分析。

三、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一) 模型的构建

本文为研究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效果, 引入国际贸易通用模型—引力模型。引力模型无论是在分析任意两个国家间的贸易流量, 还是分析贸易集团内部国家间贸易流量都有着很强的应用性。引力模型认为两国间的贸易量主要取决于两国的经济规模 (用GDP衡量) 、人均收入水平 (用人均GDP衡量) 、两国间的距离和各国的制度安排等因素, 所以反映两国间贸易流量的引力模型可以表述为:

其中, Tij为i国与j国的双边贸易总量;Yi与Yj分别是i国与j国的GDP;Pi、Pj分别是i国与j国的人口;Dij为两国之间的空间距离;Sij为贸易制度安排。

本文为考察“早期收获计划”、《货物贸易协定》的实施对我国向东盟出口的效应, 引入虚拟变量EHP和GTA。本文构建的引力模型如下:

其中, Xij表示国家i对国家j的出口;GDPi表示国家i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j表示国家j的国内生产总值;Dij表示国家i和国家j之间的距离;EHP (早期收获计划) 、GTA (货物贸易协定) 是虚拟变量;uij表示标准随机误差。

(二) 样本及数据

1. 样本的选取。

本文利用2000—2007年我国对世界主要贸易伙伴的面板数据进行引力模型的回归测算, 我们选取46个国家作为样本。其中发达国家18个, 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荷兰、英国、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瑞典、芬兰、丹麦、奥地利、葡萄牙、希腊、澳大利亚、新西兰;发展中国家包括韩国、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南非、尼日利亚、埃及、俄罗斯、匈牙利、波兰、乌克兰18个新兴市场以及柬埔寨、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文莱东盟10国。

选取上述46国为研究对象, 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 不仅与东盟10国, 而且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均呈上升趋势。所以本文为体现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扩大效应, 在全面分析中国与世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情况的基础上, 再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一系列措施的效果, 才具有客观性;第二, 所选取样本国家或地区大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 2007年中国对其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约86.27%, 这有利于对中国出口国别的分析, 具有代表性;第三, 18个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外贸易占据了发展中国家贸易的主导地位, 能够全面描述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状况。这样本文所选取的样本容量为:46×8=368

2. 数据来源。

我国对世界各国的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并且折算成以2000年为基础的实际出口量;各国的GDP数据来源于联合国National Accounts Main Aggregates数据库, 并且用此数据库里的Implicit deflator GDP数据, 把各国名义GDP转换成以2000年不变价为基础的实际GDP;距离数据来自Google地球的距离测量工具, 取我国上海与其他国家首都之间的球面距离。

(三) 回归结果及分析

1. 回归过程。

本文利用EVIEWS软件,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基于面板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首先检验对所有变量进行回归的引力模型。在以下所有回归时为解决一阶自相关问题, 回归时使用CochranceOrcutt迭代法;同时为减少由于截面数据造成的异方差的影响, 使用Cross Section Weights加权法。如表中的回归结果 (1) 显示, LOG (GDPi) 、LOG (GDPj) 、EHP、GTA都很显著, 且符号与实际相符;AR (1) 的t统计值为172.0, 显著水平很高, 说明原方程存在一阶自相关问题, 但是使用Cochrance-Orcutt迭代法后的DW=1.79, 说明迭代法消除了一阶自相关问题;但是LOG (Dij) 不显著, 且符号与实际相反, 说明回归方程的效果很不理想, 需要进行调整。考虑到LOG (Dij) 这一个变量的显著性最小, 且与实际相违背, 因此去掉这个变量, 得到表格中的第二列回归结果。

如表中的回归结果 (2) 所示, 去掉LOG (Dij) 后, 方程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也有所上升, 除虚拟变量GTA显著水平不高外, 其他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且符号都与预期一致。考虑到东盟10国的实际情况, 分析其原因, 可能是样本国家中包括了文莱、老挝这两个国家, 人口非常少, 经济规模较小, 实际贸易量微乎其微。因此, 在进一步回归时应该剔除文莱、老挝这两个异常样本点, 这样样本容量缩小为352。

最后得到如表中的回归结果 (3) , 所有变量都很显著, 所有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均与预期符号相同。DW=1.73, 基本上消除了一阶自相关性的影响, 且F值较大, 说明整体线性回归显著。

通过以上分析, 本文构建的最后的回归方程为:

2. 回归结果分析。

由于本文中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有的以自然对数的形式表示, 因此, 其系数就表示双边贸易额对GDP、人均GDP和距离的估计弹性。通过上表可以发现, 影响我国出口贸易额的重要因素有GDPi、GDPj、EHP、GTA。

(1) 影响中国对各国出口的因素中, 我国GDPi、进口国GDPj相当的显著, 其系数分别为3.78、0.80, 我国、进口国的GDP每增加1%, 则我国出口将分别增加3.78个百分点和0.80个百分点, 说明经济总量对贸易的推动作用是很明显的。其中我国的GDP起主要作用。说明改革开放30年以来, 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发展。但是作为经济大国, 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却主要用于出口, 反映了国内需求不振, 经济发展内外失衡, 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符。

(2) 距离Dij影响不显著。可见随着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 运输成本在降低, 距离因素对双边贸易的作用越来越小, 距离的远近不再是对外贸易一个重要因素。我国与欧盟各国、拉美各国的贸易量都很大, 也证实了这一点。

(3) 在回归结果 (2) 中, 虚拟变量EHP的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而GTA系数不是很显著。而在去掉文莱、老挝之后得到的回归结果 (3) 中, EHP、GTA的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系数分别是0.052、0.044, 说明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有效的促进了中国对东盟各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货物贸易协定》的实施对东盟8国作用明显, 而文莱、老挝影响不显著。这也符合文莱、老挝这两国的国情, 两国经济规模较小, 而我国对其实际贸易量也微乎其微, 致使降税计划对其进口影响甚微。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将引力模型用于分析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 “早期收获计划” (EHP) 、《货物贸易协定》 (GTA) 的相继实施, 降低了关税, 减少了贸易壁垒, 进而降低了贸易成本, 从而对贸易扩大效应非常显著。

中国技术创新的出口贸易效应研究 篇7

关键词:中国,技术创新,出口贸易,效应

1 技术创新与贸易关系文献综述

从传统理论来看, 亚当·斯密 (1776) 的两国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异决定国际贸易基础的绝对优势理论与大卫·李嘉图 (1817) 的两国间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异也能产生国际贸易的相对优势理论, 为研究技术与贸易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而在二战后的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中, 技术差距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技术创新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波斯纳 (1961) 在其《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提出了技术差距模型, 该模型认为:技术创新国依靠在技术上的垄断优势所获得的技术差距是与他国进行贸易的基础, 伴随着国际贸易产生的模仿效应使得该差距逐渐缩小, 模仿国从而实现技术进步。受此启发, 弗农 (1966) 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出口和海外投资的垄断优势来自产品的技术创新。许培源、高伟生 (2009) 的《国际贸易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研究显示, 贸易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 呈现出东部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的格局;郭艳 (2013) 等人的《国际贸易、环境规制与中国的技术创新》研究结果表明, 来自国际贸易与环境规制的技术溢出对中国的技术创新有显著作用。

2 中国技术创新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 技术创新的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本文将从创新的投入、产出两个方面来简要地分析中国技术创新的发展概况。由于研发支出为技术创新奠定了物质基础, 因而其被看作衡量技术投入的重要指标, 国际上普遍采用研究与发展 (R&D) 经费支出作为衡量创新投入强度的指标, 作为反映技术创新另一个重要变量的“技术产出”, 则采用国内专利授权数来加以测度。

2.1 技术创新概况

从研究与发展 (R&D) 经费支出看, 1995~2012年间, 中国R&D投入逐年提升, 1995年R&D经费支出为348.7亿元, 2007年增加到3710.2亿元, 较1995年增长了1064.1%, 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0.57%增长到2007年的1.40%, 上升了近0.81个百分点。2012年R&D经费支出为10298.4亿元, 为1995年的29.5倍, 2012年R&D占GDP的比重为1.98, 较1995年上涨了1.4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中国技术创新的投入总体趋势上是逐年增加的。

本文从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技术市场成交额、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及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等四个指标衡量中国技术创新的产出情况, 经计算可知:1995~2007年间, 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增长了近631.3%, 技术市场成交额增长了729.2%,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增长了3346.6%,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增长了22.2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增长幅度最大。2012年, 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技术市场成交额、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比1995年增长了27.2倍、23倍和58.6倍,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也比1995年增长了22.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中国技术创新的产出总体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

2.2 企业技术创新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库的资料显示, 2003~2012年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 经计算, 仅2003~2012这10年间, 中国企业R&D支出就增长了977%。随着科技研发投入逐年增加, 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从专利申请量来看, 截至2011年, 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专利申请数为327116, 较1996年增长了2828.2%, 而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专利占比也由1996年的12.4%增加到2012年的28.1%, 增长了近16个百分点, 200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专利占比达到了最高值34.6%。

2.3 地区技术创新

根据1995~2012年东、中、西部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显示, 1997年之后, 东、中、西三大地区专利申请授权数逐年增加, 经计算可知, 1995年东、中、西部专利申请授权数占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的比重分别为57.9%、18.3%和14.0%, 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梯度差异, 2012年东部地区专利申请授权数占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的比重较1995年增加了17.5个百分点, 而中、西部占比分别了下降了4.6和4.8个百分点, 地区梯度差距进一步拉大。

3 技术创新的出口贸易效应分析

3.1 变量的选取和确定

本文基于技术创新与贸易相互影响的理论, 采用中国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为了定量分析中国出口贸易增长与技术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 避免时间序列数据中的异方差影响模型的有效性, 所有变量均取实际值的自然对数形式。建立如下模型:ln Y=c+aln X (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 X为解释变量, c为常数项, a为被解释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弹性值) 。

本文选取出口额 (EX) 、工业制成品出口额 (EX1) 、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额 (EX2)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 (EX3) 作为被解释变量, 选取技术市场成交额 (V)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R&D) 、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 (P) 作为解释变量, 利用1995~2011年的数据进行OLS回归分析。为了消除“伪回归”现象, 保证数据平稳性, 先对模型进行ADF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出口额 (EX) 、工业制成品出口额 (EX1) 、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额 (EX2) 与技术市场成交额 (V)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RD) 、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 (P) 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3.2 实证分析

从回归方程 (1) 、 (2) 、 (3) 看, ln V、ln P、ln RD的系数分别为0.864588、0.783161、0.777947, 表明技术市场成交额 (V) 、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 (P)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R&D) 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出口额 (EX) 增加0.864588、0.783161、0.777947个百分点。

从回归方程 (4) 、 (5) 、 (6) 看, ln V、ln P、ln R&D的系数分别为0.987844、0.901153、0.888649, 表明技术市场成交额 (V) 、表明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 (P)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R&D) 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出口额 (EX1) 将分别增加0.987844、0.901153、0.888649个百分点。

从回归方程 (7) 、 (8) 、 (9) 看, ln V、ln P、ln R&D的系数分别为1.223536、1.108166、1.099244, 表明技术市场成交额 (V) 、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 (P)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 (R&D) 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出口额 (EX2) 将分别增加1.223536、1.08166、1.099244个百分点。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可以得出结论:1995~2011年间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技术市场成交额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对中国出口总额、工业制成品出口、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贸易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因此, 政府应通过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 激励国内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资力度,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政府应加大研发经费的支出力度, 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此外应进一步发展技术市场, 营造有利于自主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 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 从而促进我国外贸方式的根本转变。

4 中国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4.1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 依靠拿来主义

从中国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来看, 其突出的特点是十分重视短期利益, 而技术创新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长期投入。这样的情况势必会导致中国的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主动性, 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据相关数据统计, 当前中国只有0.03%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而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势必要引进外来技术, 中国技术来源主要以国外引进技术为主, 其次是购买国内技术和对技术的改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库的数据的计算结果显示, 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9%, 而用于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是其的1.1倍, 这些数据表明, 当前的中国企业还是不善于自主创新, 喜欢拿来主义, 以模仿创新、改良创新为发展主轴, 有些无知识产权意识的中小型企业模仿畅销品牌产品的行为屡见不鲜。究其原因, 中国当前的制度环境不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 相关激励制度的缺乏使企业没有创新的主动性, 而国内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强, 使企业高度依赖对外来技术的模仿, 进一步削弱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

4.2 东、中西部技术创新差异大

自1995年以来,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专利授权数都有较大的增长, 但不可忽视的是三个地区的技术创新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1995年东、中、西部专利申请授权数占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的比重分别为57.9%、18.3%和14.0%, 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梯度差异, 2012年东、中、西部的占比分别为75.4%、13.7%和9.2%, 东部地区专利申请授权数占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的比重较1995年增加了17.5个百分点, 而中、西部占比分别了下降了4.6和4.8个百分点, 地区梯度差距进一步拉大, 充分说明我国仍没有打破东部强、中西部弱的发展格局, 并有东部更强、中西部更弱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因此, 在今后发展中如何提升中西部技术创新水平, 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繁荣, 进而缩小同东部地区的差距是发展的重点。

5 促进中国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5.1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技术创新的“鼻祖”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也提到, 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应该是企业, 政府的作用是制定相应的政策对其加以引导和指导。上文的现状分析反映出当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薄弱的问题, 究其原因是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的缺失和不健全, 如何鼓励企业技术的自主创新应该从这两方面着手。

从法律层面来讲, 国家制定法律的相关机构应尽快建立起较为健全的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以立法来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权益, 从根本上削弱许多中、小企业惯有的拿来主义的意识, 遏制接连不断地对知名产品复制、模仿的行为, 使企业被动地开始考虑技术的自主创新, 而不是一味地依靠模仿。

从制度层面来讲, 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 如国家或地方财政拨款用于重大科技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资金、发明专利申请补助资金等;再如加大对技术自主创新建设的资金奖励, 使得企业主动开始技术的自主创新, 逐步摆脱高度依靠外来技术的生产的局面。

5.2 促进地区技术合作交流, 缩小技术创新水平差距

中、西部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较东部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所以应加强中、西部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交流, 以合作开发、联合申报和承担国家科技任务等方式, 尽快提高西部科技人员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中、西部地区的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工程、工程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地区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为科研人员到中西部从事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平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 通过与科研高校的合作,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在总体上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形成技术创新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 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2]董秘刚.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3]郭艳, 张群, 吴石磊.国际贸易、环境规制与中国的技术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 2013 (01) .

出口效应 篇8

自愿出口限制 (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 简称VER) , 是指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 “自愿”规定某一时期内, 某些商品对该国出口的数量或金额的限制, 在限定的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 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 属于非关税壁垒的一种措施。自愿出口限制最初被认为是出口国受到进口国威胁下被动采取的措施。然而, 随着理论界更深入的研究发现, 自愿出口限制并非必然对出口国不利。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 世界各国购买力遭受重创,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之势趋显, 以特别保障措施和反倾销措施为主要手段的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贸易限制措施频频出现。同时, 由于人民币对外不断升值, 出口行业转型和出口结构升级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国内一些研究者提出将VER作为主动性贸易政策来调节和维持出口市场秩序, 改善我国福利。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逐步放松假设的系列模型, 分析施行自愿出口限制对出口国的多方面影响, 并从影响的途径、结果和范围出发, 结合我国出口部门的现实情况, 进一步说明我国将自愿出口限制作为一项主动性贸易策略的可行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简单两国模型的出口国福利变化分析

该部分分析使用了出口产品市场的简单供需模型, 主要分析出口国的福利变化。为了分析的方便, 在不影响问题实质的情况下, 对模型设置了以下前提条件: (1) D国为X产品的出口国, F国为D国该产品唯一的进口国; (2) 忽略关税、运输和交易成本的影响; (3) 国内市场与出口市场分离, 国内市场均衡销售量和价格不受出口市场影响。

图1描绘了该种产品的出口市场情况。将该产品出口企业看作整体, ESX为出口企业的剩余供给曲线, DX代表F国对D国X产品的需求。初始状态下, X产品出口市场处于出清状态, 出口量为QX, 出口价格为PX。现假设D国同F国达成自愿出口限制协议, 使X的出口量限制在QQU的水平上。从图中可以看出, D国采取自愿出口限制后, X产品出口价格将升至PD。由于DX仅代表国外对X的需求, 国内消费者未受影响, 而国外损失了abfd所表示面积的消费者剩余, D国生产者剩余的变化为abcd的面积减去cef的面积。可见, D国出口企业在施行自愿出口限制之后的得失取决于abcd和cef的相对面积大小。我们来计算这两部分的面积:

设ΔPd=PD-PX, ΔPs=PX-PS, ΔQ=QX-QQU, 则上式变为:

现讨论出口企业净福利增加的情况, 即Sabcd-Secf>0, 经变换得:

设出口供给价格弹性ξs=undefined, 出口需求价格弹性ξd=undefined, 上述不等式可变换为:undefined④

从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出, 自愿出口限制对出口国生产企业的净福利效应取决于出口供给弹性、出口需求弹性和自愿出口限制的配额量。出口需求弹性越小, 出口供给弹性越大, 配额越大, 出口企业越有可能从自愿出口限制中取得利益。反之, 出口企业就可能因自愿出口限制的实施出现福利损失。

延续以上的分析, 考虑出口产品受到进口国贸易制裁的情况, 假设进口国对出口国产品实施惩罚性关税, 使出口量降至如图1所示的QQU水平, 此时在自愿出口限制下出口企业获得的租金部分 (图1中面积为abcd的部分) 全部被进口国政府获得。出口企业将确定出现净福利损失 (面积为abcd+cfd) ,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 出口国和出口企业的境况都比自愿出口的情况更差。因此, 在出口国面临可信的贸易限制或制裁威胁时, 寻求自愿出口限制协议是较好的替代性策略。

二、基于出口企业成本差异的分析

考虑这样一个出口行业, 企业生产完全同质的产品, 但生产条件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生产成本。模型还有以下假设: (1) 出口行业分成三个不同的部门, 先进企业 (A类) 、一般企业 (B类) 和落后企业 (C类) 。初始条件下, A类企业获得正经济利润, B类企业获得零经济利润, C类企业则亏损生产。 (2) 自愿出口限制根据企业生产规模按比例设定出口配额。

如图2所示, 先进企业具有最低的一组成本曲线, 一般企业 (B类) 成本曲线居中, 落后企业 (C类) 成本曲线最高。初始条件下, 出口价格为P, 三类企业均在P与其各自MC曲线交点处生产。A类企业平均成本低于P, 获得正的经济利润。B类企业平均成本等于P, 获得零经济利润。C类企业则亏损生产。假设实行自愿出口限制后, 三类企业出口量分别被限制QA’、QB’和QC’水平, 出口价格上涨至P’。此时, A类企业仍获得正经济利润。B类企业出现面积为负经济利润, 但仍将选择继续生产以弥补部分固定成本。C类企业将选择停产, 同时将配额有偿出售给A类企业。A类企业获得C类企业的出口市场, 最多可以生产并销售QA’+ QC’。在产量达到QA’+ QC’之前, A类企业的利润随生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而C类企业只能通过出售配额分享其中的部分利润。如果自愿出口限制的期限足够长, C类企业将被完全挤出市场。

同行业企业的生产成本差异程度因行业不同而不同。在竞争激烈的行业, 现存高成本出口企业的利润必然处于较低水平, 其出口遭到配额限制必然导致企业亏损, 足够长期限的自愿出口限制足以导致这些企业被迫退出行业。VER的这一效应可能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 VER可以加强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出口行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升级。另一方面, 由于规模效益和学习曲线效应的存在以及某些行业高额的固定成本要求, 中小企业和新进入企业往往处于成本劣势。这样, 自愿出口限制就可能导致既得利益集团的产生, 催生行业垄断, 加速形成行业进入壁垒, 遏制新企业的进入和中小企业发展。

三、多元市场分析

首先引入国内市场分析。假设D和F两个国家, D国为一种商品X的出口国。同时有以下假设:①D国出口企业生产的X产品同时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上销售;②忽略关税、物流和交易成本的影响;③F国生产X的成本大大高于D国, D国不会进口F国企业生产的X商品;④出口企业短期生产缺乏弹性。

图3中, 以D国为本国, DF代表国外对X商品的需求, DD表示本国国内的需求, S为行业供给曲线, DF高于DD, 说明出口需求大于国内需求。不考虑物流、关税等成本, 初始情况下, 国内外市场价格将持平, 由供给与国外需求均衡的P决定, 企业生产QD + QF产量, 其中QD在国内销售, QF用于出口。现假设D国开始实行一项将出口量限制在QQU水平上的自愿出口限制计划, 出口产品的价格水平将提高到PF。由于存在出口限制, 出口市场和国内市场价格将出现分离。

实行出口限制后出口市场的福利变化见本文第一部分的分析。国内市场上, 由于短期内企业难以调整生产, 生产量仍为QD + QF, 此时企业可以将国外市场销售剩余的产量ΔQ转移至国内市场销售 (如果QD +ΔQ大于市场出清的销售量, ΔQ的产量将不会完全销售) 。假设QD +ΔQ完全销售, 国内市场价格降至PD。国内消费者剩余明显增加 (相当于矩形A和三角形C面积之和) , 国内生产企业的福利变化将取决于梯形B和矩形A面积的大小, 国内净福利增加C。假设国内生产企业净福利减小 (B

可见, 对于出口企业来说, 拥有一定规模的国内市场, 能够抵消自愿出口限制对其造成的部分不利影响。对于出口国来说, 完整、有效的国内市场能够起到协调国内外市场和缓冲国外市场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的作用。而对于出口国国内消费者来说, 由于获得了额外的消费者剩余, 自愿出口限制的实施必然能够改善其福利水平。

对于多元出口市场的分析, 可以沿用同样的分析方法, 得出的结论也基本相同。当对一国的出口受到自愿出口限制时, 出口企业可以选择增加对其他市场的替代性出口获取收益。市场越多, 需求分化越大, 通过转移出口获得利益的可能性就越大。无论是否能够通过转移出口增加福利, 由于出口厂商获得了针对不同市场采取价格歧视的权力, 最终福利水平均会提高。

四、自愿出口限制作为我国主动贸易策略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的分析, 既然自愿出口限制的实施能够在一定条件下给出口国带来福利的增加, 我国就有主动利用自愿出口限制规避贸易壁垒, 提高出口企业和国民福利的可能性。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下文分析了我国将自愿出口限制措施作为主动性贸易策略的可行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1.通过自愿出口限制规范出口市场秩序, 提高出口企业福利。我国很多出口行业中存在出口秩序混乱, 过度竞争的情况, 导致出口企业利润率普遍偏低。其次, 过度竞争导致有些出口行业产生柠檬市场, 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出口形象。最后, 过度竞争也是造成一些行业出口泛滥, 引致国外频繁反倾销限制措施的重要原因。因此, 有必要利用自愿出口限制规范这些行业的出口秩序, 通过出口量的减少提高出口企业的利润。

VER只有在出口需求弹性、供给弹性和出口配额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才能给出口国带来福利增加。就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来讲, 出口企业总体上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竞争力不强, 出口需求弹性较大。其次, 出口需求弹性因行业不同差异较大。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含量越高, 出口商品需求弹性越低, 而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技术含量低的出口产品, 出口价格弹性较高, 也更易受到贸易限制的伤害。就出口供给弹性来看, 供给弹性越大越有利于出口企业, 反之亦然。我国出口商品中很大一部分是出口加工制造、定牌和贴牌生产的产品, 这些出口品大量依靠国外订单生产, 其供给弹性相当小。针对此类出口行业施行自愿出口限制, 必然会严重挫伤该行业, 甚至导致大量失业、行业混乱和市场扭曲。

依上所述, 我国考虑主动实施自愿出口限制时, 必须谨慎考虑出口行业和企业的特点, 精确测算行业的出口弹性, 分析自愿出口限制对行业和企业的预期影响, 最终选择是否执行计划。最后, 在配额数量选择上, 也要尽量实现我国出口企业的福利最大化。

2.利用自愿出口限制促进我国出口结构调整升级。人民币对主要国际货币汇率的不断升高, 对我国出口结构的调整已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汇率的可操控性较差, 对出口影响程度太深且对各行业影响不可分离, 难以频繁和灵活使用。因此, 单纯依靠汇率来调整我国的出口结构是不可行的。自愿出口限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由于自愿出口限制措施的实施范围和力度可控, 实施目标和效果具有可预测性, 因此可以作为出口结构的局部调整措施和微调手段。针对部分行业施行自愿出口限制措施, 能够淘汰行业内生产技术落后的企业, 同时激励企业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重视创新和自有品牌培育, 因此, 对于行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升级也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国出口市场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和地区, 这不仅限制了发展的回旋余地, 也不利于规避市场风险。自愿出口限制的实施能够有效刺激企业开发和培育新市场, 建立多元化的出口市场, 从而实现出口市场结构的提升。在自愿出口限制条件下, 有条件的出口企业将会更加重视潜力巨大国内市场的培育。这样不仅可以使企业建立国内外市场协调机制, 降低出口市场风险, 而且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 由此带来的消费选择的多元化和出口商品相对优良的质量都是其福利改善的有利条件。

由于自愿出口限制影响的复杂性, 在利用自愿出口限制作为调整我国出口结构的途径时, 也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 大规模频繁采用自愿出口限制可能引起贸易伙伴国的注意和反对措施。其次, 要控制好限制的力度, 过度的调整只会导致大量出口企业破产倒闭和严重的失业, 造成市场混乱和不稳定因素。最后, 要保护好中小企业和新进企业的利益, 限制的同时, 政策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 防止既得利益集团和过于苛刻的行业进入壁垒的产生。

3.作为替代性策略, 在极易招致反倾销制裁和贸易壁垒的情况下, 主动寻求自动出口限制具有必要性。要积极寻求同进口国达成事前协议, 出于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和某些政治上的考虑, 进口国通常也乐于达成这类协议。同时, 应建立出口预警机制, 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变化。按遭到贸易制裁和限制的可能性和威胁程度确定情势等级, 对于最有可能招致外国反制措施的行业及时反应, 协调进口国制定相应的自愿出口限制计划, 同时采取一些辅助性措施尽可能降低对出口企业的冲击。

五、结论

作为局部调节措施, 合理利用自愿出口限制可以有效规范出口产品市场秩序, 有效调节我国出口行业结构、行业内部结构和市场结构, 而不必要的自愿出口限制将给出口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造成极大地冲击, 可能刺激产生行业进入壁垒和既得利益集团, 造成贸易扭曲和市场扭曲。在考虑将自愿出口限制作为主动性策略时, 要预测其影响并进行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具体实施时应采取配套措施保护中小企业和新进企业的利益。

从长远来看, 我国出口部门健康发展以及有效应对国外贸易限制的最根本途径还是在于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自主生存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出口企业要自发自觉的培育有竞争力的自有品牌,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降低产品的出口需求弹性, 要做好国内国外多元化市场的培育, 形成国内外市场调节和缓冲机制, 避免出口市场过度集中导致的风险。同时, 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又会进一步提高自愿出口限制作为主动贸易策略的有效性,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兆华, 查贵勇.自动出口限制———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的运用.国际商务, 2005, (6) :5-9.

[2]任重, 朱延福.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再思考:一个基于VER模型的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6, (4) :22-25.

[3]兰天.自愿出口限制的经济学困惑及政治经济学解释.国际贸易问题, 2004, (4) .

出口效应 篇9

出口信用保险是指在经营出口业务的过程中承保出口商因为进口商的商业风险或者进口国的政治风险而遭受的损失的一种信用保险, 是国家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 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我国建立出口信用保险的时间较其他发达国家晚, 直至1988年, 我国人民保险公司才开始成立专业的出口保险部门, 担负出口信用保险管理。一直到1994年, 我国进出口银行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作为其重要业务之一。2001年, 在国务院的特批下, 我国专业的出口信用保险组织——“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正式成立, 其担负着我国的外贸企业出口信用保险业务。

二、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自2010年以来, 一直改进及实施出口信用保险的服务和内容。如今, 我国使用出口信用保险的客户人数持续增长, 其覆盖面也越来越广泛。

1、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软实力得到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种情况:第一, 由准备金来分析, 我国新增了大规模的准备金, 因而具备规模宏大的准备金余额;第二, 由风险控制的情况来分析,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主动部署再保险的对策, 能够有效控制业务的风险, 使总体风险水平在可控的范围内;第三, 由发展速度来分析,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承包金额每年都增长100%以上, 连续维持三位数以上的速度增长;第四, 由承保规模来分析, 出口信用保险所承保的金额庞大, 已超出贸易出口额的五分之一。

2、大型成套设备的出口融资保险项目实施取得显著的效果。国务院批准的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所涉及的项目数量大, 而且相关金额的数目也比较大, 涉及出口国家数目多, 并且涉及各行各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 在2010年, 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出台“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保险”的政策, 从而??承保了一个菲律宾的电站工程。与此同时, 在很多项目中,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都会充分利用市场的资源, 将多种资金与资源协调好, 从而提高我国的支持力度。

三、出口信用保险对中小企业外贸发展的作用

1、出口信用保险有利于保险公司扩大其业务, 能够分散多方位的风险。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大多根据“大数法则”进行承保的, 就是大多数相同性质的风险设立风险池, 要想分散风险取得越多的风险, 则要保证风险池的风险有相当的数量。现今我国出口企业中, 中小企业占了99%以上。所以, 中小企业的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能够充分利用好, 就可以增大出口信用保险的业务, 是保险公司有效分散风险的关键。不过过去的承保方法并不合理, 手续琐碎, 在这样的过程中, 中小企业必定减少其热情, 从而阻塞了扩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开展。为了减少这种情况, 保险公司退出了“信用保险E计划”, 让中小企业能够在网上投保, 降低了投保成本, 从而增加业务量, 达到多方位分散风险的目的。

2、出口信用保险有利于中小企业填补融资的缺陷。中小企业一般都是生产规模小、业务量不大、流动资金紧缺, 因此偿债能力往往备受怀疑;同时因为金融危机的原因, 国际市场上加大了买家破产、拒收、拖欠等出口风险, 银行由于考虑资本的安全性, 对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设立了高要求。出口信用保险出台后, 若债务人一旦出现偿债危机, 那么债权人就可以从保险公司里获得相应的赔偿, 减少了中小企业的风险, 让收汇更加有安全性。

3、出口信用保险有效降低中小企业坏账的损失率。出口信用保险是投保人用其作为债务人的信用向保险公司投保, 若当中发生破产等原因, 就由保险公司支付账款给债务人, 然后保险公司再使用代位求偿权向债权人进行追讨。所以, 中小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 保险公司会追踪国外客户的情况, 并进行监督, 了解客户的偿付能力。换而言之, 中小企业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客户的经营情况和经济偿付能力, 这样不但提高了企业资金的安全度, 还大大降低了坏账的损失率。

四、结题

总而言之, 在现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出口保险不仅为保险也带来了新的利润发展空间, 还能给中小企业供应简便迅速的服务, 调动其投保的积极性。再者, 法律的规范和支持能有效约束市场投机行为, 所以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外贸发展必将起到原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昆.高度重视知识资本的作用探索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新思路全球首届知识资本高峰论坛在京召开[J].今日中国论坛.2009 (09)

[2]何慎远, 李斌, 庞淑娟, 汪寿阳.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促进作用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 (05)

[3]冀东新.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011年外贸形势展望[J].中国经贸导刊.2011 (01)

出口效应 篇10

关键词:全球化;退税政策;经济效应

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业务健康发展,在促进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同时出口贸易是增加国家外汇储备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出口退税政策深刻地影响着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能够引发多种经济效应,而对这些经济效应的分析与研究是促进出口退税政策不断完善的重要措施。

一、出口退税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现阶段我国出口结构现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推行出口退税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产业结构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较多、高科技型产品出口额较少。就目前状况而言,在短期内彻底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主导的出口体系较为困难,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政策上需要给予极大的鼓励支持[1]。

近年来,政府不断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主要目的之一是优化我国出口结构,通过限制高能耗企业的出口来促进新能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升高科技产品在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权重,推动了国内总体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从而为经济建设注入新的动力。目前,国内诸如纺织、服装等企业的出口业绩增长较为明显,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如特种钢材、计算机芯片等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贸易额上升缓慢。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出口业务,短时间看能带给企业一定的利润,而在国家品牌形象塑造与科研实力展现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较小。

(二)建立模板、选取数据

1、面板数据模型。在出口退税政策经济效应研究中,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模型,Panel Data是一种将时间序列数据以及截面数据相结合的数据类型,能够分析截面与时间层次上的相互关系以及变化规律,在经济学领域应用广泛。

改革开放后,我国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成绩举世瞩目,这得益于政府的正确领导,在合适的时机采取宏观调控措施,保障了各类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将同一时期内不同产业的数据作为样本观测数值,有利于准确分析每个产业自身结构对产业的作用,不过这一方法缺乏普适性与全面性,所获得的成果并不能有效地反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各行业结构的深刻影响。

选用面板数据分析法能够解决其他数据分析模型无法兼顾多种影响因素的问题,在不同时期内选取不同产业的数据并将其当作样本观测值,既可以有效地分析行业自身发展状况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又可以兼顾到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在产业结构变革、升级等工作的深刻影响。

2、假设提出与模型建立。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特点与经济学理论,提出退税政策调整会引发相关出口结构变化等假设。在假设提出后,需要建立数据模型,验证假设的正确性并推导出合理的数据对策。

3、结果分析。在数据模型建立后,需要开展结果分析工作,通过对各类数据的分析与总结,最终得出产业自身结构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出口结构的影响,并以研究成果为跳板,总结相关有利于出口贸易进步的对策,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2]。

二、关于出口退税政策经济效应的评价与建议

(一)评价内容

国家出口退税机制改革以来,中国经历了数次出口退税率调整。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出口退税率进行了连续多次的调整,其目的是通过调整出口退税对中国出口贸易进行影响。税改以来,出口退税迎来快速发展期,推动了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平稳快速发展,在经济建设方面产生的效应具备多样化与长期化等特征。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政府频繁地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希望能够赋予其更强的生机、不断修正政策的不足。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与现状分析,发现在某些时段内,出口退税政策并不能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主要原因是政府在实施出口退税政策的同时并未颁布相配套的其他优惠性政策,征、退税环节脱节,出口退税立法体系不完善,同时存在政策解读不明晰、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制约了出口退税政策作用的发挥。事实表明,单纯依靠出口退税政策以提升出口贸易额的做法是不明智、不科学的。

(二)相关建议

1、做好出口退税率设计工作。出口退税率的设定工作非常重要。政府在确定出口退税率的工作中,应细化出口退税率,分层次、有目的性的设计出口退税率。通常情况下,为了限制污染型企业的出口,应当尽可能地对这些企业采取较低的出口退税率,而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出口业务发展,应当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如此能够有效地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做好出口退税政策制定工作。出口退税政策是保障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制度化基础,为此,政府必须加强出口退税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工作,确保政策的持续性以及稳定性。合理的出口退税政策要统筹兼顾出口贸易的质量与数量,一味地追求出口产品的“数量”而忽视了“质量”无异于“慢性自杀”。为此,政府在实施出口贸易鼓励制度的同时,应当做好约束性政策的制定工作,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保障出口贸易产品数量以及质量的目的[3]。

3、加强与财政、海关等部门协调,深化内部征税与退税有效衔接。目前,财税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机制,存在信息不对称,工作不到位等问题。税务部门内部税收征收管理不健全,出口退税与国内征税环节无法实现有效衔接,给一些出口型企业提供了骗取出口退税的机会。因此,国家层面应建立和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机制,实现对出口退税行为进行多部门综合监控,加强税务内部工作协调,定期进行税务信息交换,充分发挥“金税工程”优势,加强对增值税发票比对信息管理,防止虚开增值税发票骗取国家出口退税行为,提升税务工作管控能力。

4、完善企业涉税信誉体系建设,规范出口退税审批流程。税务机关应不断完善企业涉税信息库,定期对企业涉税风险进行评估和抽查,提高企业涉税意识,降低整体税务风险,利用征信体系的建设为国家政策制定和业务指导提供数据参考与信息支持。税务机关应当简政放权,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出口退税手续,推进出口退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提高出口退税效率,缩短退税时间,减轻企业负担。加强税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推动税收工作规范化、流程化,不断提高税务工作整体水平。

5、提升企业内在实力,创造自主品牌价值。企业是出口退税政策直接受益者,是政策落实的着力点,所以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升软实力。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生产运营较为粗放,出口产品劳动密集度高、附加值低,在此情形下,若企业无法保障出口产品的质量,非但难以获得较高的收益,还有可能造成亏损。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并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降本增效,提升产品附加值,创造企业发展的“生态链”。

三、结语

出口退税是一把双刃剑,已经成为我国调整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新形势下出口退税政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国家应当深入研究该政策在出口贸易方面的经济效益,不断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建立健全出口退税机制,做好政策制定与市场监督工作。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全面实施,不断完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出口退税配套政策,同时企业应当积极适应政策的变革,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结合国家“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把握住国家经济政策导向和机遇,加强企业综合实力,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童锦治,赵川,孙健.出口退税、贸易盈余和外汇储备的一般均衡分析与中国的实证[J].经济研究.2012(04).

[2]唐登山.湖北省应承担增值税出口退税份额的模型和算法[J].山东经济.2011(02).

[3]兰宜生,刘晴.对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及反思[J].财贸经济.2011(09).

上一篇:生活不在别处下一篇:弯曲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