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在别处

2024-05-13

生活不在别处(精选五篇)

生活不在别处 篇1

当然,对于F这样一个经常为了作文“须不少于800字”而犯难的人来说,是比较崇拜这些狗屁不是的文字的。这也让我想起我的语文老师——高中语文老师。姓刘,年级语文组组长,女性,矮个,且是极矮的那种。

我猜想喜欢她的学生可能不会太多。班上很多作文写得有特点有思想的人,都逐一遭到过她的批斗,这些人里居然也包括了我。我看过好几个很有灵气的女生的随笔本,非常漂亮的文字,和我近似,却永远只能在“良+”和“良-”之间徘徊。

那些总是用“画像”来写人的作文,却成了她朗读的范文,一来就是“黑黑的眉毛下是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然后说“你们猜猜他是谁”,这样的写法我四年级的时候就觉得它过时了,而且有“大眼睛”很“水灵”的人,那张脸绝对缺乏看点。

一次一次受到低分打击后,我的自信日益缺乏,决定开始“借鉴”,不过肯定不是借鉴“满分作文”之类的文章,而是“借鉴”了易先生的著作。最早是篇课文的读后感,谈贾谊的《过秦论》,很巧易先生很详细地评价过这篇文章,我“借鉴”了其中很多经典的段落,编凑成自己的作文,结果是一个意料之中和一个意料之外。意料之中,语文组长并没发现我是抄袭;意料之外,评语居然仍旧是满篇的狂批,说该文“思想偏激、不能就事论事”。

幸好她说的不是我,而是易中天先生。易先生的观点参见他的学术著作《帝国的终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假如《红楼梦》不是太出名,我可能也会把它当成习作交上去。结果是可以意料的,因为字数超过了800字的N倍得不了高分,语文组长再用现代汉语的语法标准,挑出无数错误,最后再评一句:“满纸荒唐言。”

在F爱看的动漫里,一到这个时候,躲在暗处的BOSS肯定会露出一个阴险的笑容,然后嘴角闪出一枚猥亵的白星。可惜我不是漫画里的正面人物,语文组长也有一个庞大的靠山——高考。最终,我只能选择认输,向她,也向高考。她说得对,考试的时候,作文里我不能迷茫、不能反叛、不能自以为是,只要有高分就行。

生活不在别处 篇2

偶尔心血来潮,我会极热心地凑上前去听它那么浅吟低唱一番,有时也会极耐心地挑几片,笨手笨脚地一阵刷洗后,煞有介事地题上几句。但这些确实是心血来潮而已,我几乎从来都不记得在银杏低唱时自己又做了哪些美丽的构想,那些自题的书签我都写了些什么,都被我塞到哪本书里去了。

直到前几天,为了找些材料,重拾冰心老人的《繁星》,一枚小小的银杏叶书签悠然落地。我望着躺在地上的银杏叶,上面小心翼翼写上的字迹依稀可辨。不觉有些好笑,怎么,难道自己有时候真的这么幼稚吗?

我弯腰想捡起它,不想时间太久。那叶片竟脆脆地在我指尖上碎了!真的就在那一瞬间,心里的某些东西都那么无遮无拦地喷发了。我像疯了一样,跑到镜子前自言自语……

我的生活,请真真切切地告诉我,你在哪里?

我从来都不能算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女孩,我习惯于遗忘,习惯于走马观花式的生活,习惯于像做银杏书签一样心血来潮,现在好了,我把“生活”弄丢了。

又是一个雨天。我撑伞走出家门,准备到村子里去转转,或许会有收获,毕竟,这是我的村庄。

我的村庄老了,当我像现在这样终于记得思考我的生活之所在时,她已然在时光的沉默中为自己做了一件荒草材料的披肩,而一直以来,我将自己对她的忽视看成是理所当然。我茫然地转着我的花伞,远方的小学、近处的河、绿油油的麦田、屋檐边湿漉漉的炊烟,都在濛濛细雨中和着我那老槐树的轻歌融入我的小河,我的雨引着河,我的河载着雨,飘得太远,那么难回头……哈!生活生活,它可不就在这里么?

还记得在河边捶衣的母亲说过:“丫儿啊,过日子不就这样吗!”

我的生活就在这生养我的村庄里呀!奶奶常穿的蓝布褂,爷爷常吸的老烟斗,爸爸钓鱼时常坐的老树根,妈妈卖豆腐时常挑的扁旦,还有我常敲槐花儿的槐树,它们全在这里,无一缺席。我兴奋得想叫,想跳,想闹,我找到生活啦!它不在别处,它就在这村庄里,并将一直在我心里。

冷静下来想想,不光是我一个人生活在我脚下的土地上,在我内心里,其实所有人都拥有一个自己的生活之所在,这个所在不是别处,正是我们那真实的心灵。

我常看到一些老人在冬天里围坐在某个墙根下或某个小土坡向阳背风的一面,说着哪家小子腊月里迎亲,哪家姑娘找了个好人家,又有哪村的一个老人老去了,再接着说说自己对人生、对生死的怕或不怕。他们所有人都在享受阳光,就像臣子跪受浩荡的皇恩一样因有功而心安理得,因圣洁而虔诚。他们要离开了,这时便会夸张地拍拍屁股上的灰尘或偶尔粘上的稻草。每每看到这些我都很感动。你看他们安静而踏实的神态与言谈,那是真真切切地认定了自己的生活就在此啊!他们常谈死亡,常谈疾病,红白喜事一并拿过来在这土坯上、屋檐下、阳光里齐整地排排、晒晒,晒干了揣进怀里暖心,晒香了点进烟袋像老牛一样反刍。死谁不怕呢?但历经沧桑的老人已如温厚的大地。生是生活的现在,死却远不是生活的终结,生活不在别处,它就在门前的两亩地里。他们不是诗人,但一切在他们眼里都被诗化;他们不是哲人,但有些问题,他们懂!

我常想起银杏书签,它破碎的经脉如今如同扎人的玻璃碎片一样植入我心。痛啊!想我的村庄时会痛,想我村庄的老人时也会痛。痛彻心扉时便会分明感觉到心头结起泪痂,留下伤疤,不敢去碰,于是就不再多想生活,甚至想就这样大大咧咧地傻笑下去,其实也不错。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毕竟生活不在这消极遁世里。那天我破天荒地,极细心地用纸包起那枚银杏叶书签的碎屑,心中不停地默念:注意注意,千万不能让生活这样还未及抓住便碎掉。阿达尔切夫说过:“生活如同一根燃烧的火柴,当你四处巡视确定自己的位置时,它已经燃完了。”

生活不在别处 篇3

对于佛一直是敬而远之,莫名地不敢靠近,有时却又渴望受教。经朋友介绍,了解到了一个禅修义工活动。在佛门外徘徊了很久,恰巧遇上端午三天假期正好有活动,于是决定试着把自己交出去。

然后,来到了清泉古寺,蓝天白云下,黄瓦红粱、浮雕彩绘,静静诉说着庄严,飞檐横梁间鸽子自在飞翔穿梭,平添了几分活力,乐趣即生。

随后见到了活动负责人圣心师兄(参加活动的人统一都互称彼此师兄),后来几天的相处,愈发觉得,她就是相由心生的真实写照,学佛之人的慈善、安静、祥和都不露声色地写在她的脸上。

入寺后便拿到了行程表,三天的行程满满的,巡礼、早课、晚课、传灯、坐禅、诵经、朝山、抄经、描像、开示、座谈等,虽算不上紧张但的确是紧凑的。在此就不像记流水账一样先后逐一记录每个行程,只是挑一些重点简单说一下。

【过堂】

过堂,即吃饭。碗筷事先会摆好在桌上,每个人安静地坐下,等师父们入座之后,大家开始唱诵供养咒,同时行堂的师兄们会来到跟前一一为大家添加饭菜。寺院里的过堂,止语是最基本的规矩,是否要某种饭或菜,要多少,全程用简单的手势交流。吃 饭 总 忙 着 看 手 机 的 时 代 ,端身正坐 ,唱诵食斋,体 验 食 不 语 ,细尝五谷静品百味,遇见每一口饭菜里的土壤、阳光、雨露,感恩一切供养 。

【晚课】

晚课的内容主要是唱诵、跪拜、绕佛等几项。跪在庄严肃穆的大殿里,仰望着慈眉善目的佛像,即使非学佛之人的我,也突然意识到,今日所念经文所思所感所得所失,足以让一个虔诚的佛家弟子,获得力量,度过这个时空之外的那些或难或易的时刻。

晚课上有位身披袈裟一脸威严的法师,我暗自猜想这大概就是住持了吧,回来后才知是监院传福法师,上香、撩衣、跪拜、起身、合掌 ,他的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才觉这便是举轻若重,宛如艺术表演,感觉可以一直看下去。

【传灯】

从监院那里双手接过灯,跟着法师们沿着莲花灯组成的路线绕行了一圈又一圈,看着法师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终于,心里忍不住问,还要多久啊!才发现虽已身处清净之地,但我的心依然浮躁。在这件事上只看到了“重复”这个表象,全然没有去想背后的意义。一灯一心,一步一愿,这场传灯祈福法会,我大概没有攒下太多的功德吧。

【朝山】

当天,正值父亲节,所以朝山的第一大重要意义便是为父母家人祈福。虽然我并没有习惯向佛祖求福求财,但既来之则从之,就当是许个愿好了。三步一拜,从门外拜到殿内,从山下拜到山上,从嘈杂的人间跪向无声的大地,莫名觉得那是一种饱含敬畏的诗意。很多个瞬间想起了《冈仁波齐》里,朝拜路上遇到有水的路面,他们依然毫不犹豫地磕下去。我们这次朝山沿途有水泥地石渣、沙子路、台阶等各种路面,一路上也没有选择刻意避开。双膝每一次触地,双手每一次向天,额头沾上的每一颗灰尘砂砾,似乎都润泽着心莲盛开。

【抄经描像】

连 写 字 都 已 经 是 一种 荒 废 的 技 能,用 毛 笔 抄 心 经 便更让人忐忑了 。忍不住颤抖地握着毛笔,姿势和手感都陌生至极,好在渐渐地心静了手也就越来越稳,不知不觉便抄完了,甚至还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只是在描像的时候,菩萨的一身“ 清白 ”,好像被我的重彩给毁了 ,忍不住在心理默念“罪 过 罪 过”。

【坐禅】

坐禅之前,法师带着大家绕着寺庙静走了一圈,走之前特意说明要止语,享受当下,只关注脚下的每一步,慢慢,慢慢地 。然而在走的过程中,只坚持了一小会儿,然后便忍不住东张西望了,一会儿被鸟叫声牵走了,一会儿被远处的说话声影响了,在安静的队伍里不安静着 。静走完之后,开始坐禅。自己在家里偶尔也会练瑜伽冥想,但在禅堂里正经坐禅,在时长和心境上似乎都更有考验,或许是环境氛围使然,逾半小时心无杂念的坚持比想象中容易。被记住的那份当下的清静,是它时简单而长情的滋养。

【听钟】

法师们和师兄们在行108下敲钟大拜之礼时,还是想起了《冈仁波齐》,看电影时,那种感动很遥远,此时,很近,感触更真切。晨钟暮鼓不是一个成语,而是无数个星辰日夜的身体力行,不是凭空想象的浪漫,而是无限重复,日夜重复里是不是藏着每次的不重复?

【开示&座谈】

从一入寺,就是各种行程,两天下来,身体毫不意外地累了,第三天才觉出这妙处来。大家齐聚禅堂,听大和尚说法,求疑解惑,交流心得。正是因为前两天的身体力行,才有了真切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 ,从而才有所分享。每个人都从自己的俗世来,带着各种各样的`疑问或困扰,期望能在这个世界里寻求到答案,或者为了简单地和自己相处,或者只是去经历,显然,大多数人都有所收获。所谓智慧,不会凭空而生,身心的诚意付出,才能收获一二吧。

【想说的话】

对于佛、寺庙,有的人一听便想到看破红尘、吃斋受苦、厌倦生活之类的,很多人跟佛求财求福,但同时又奇怪地对向佛之人、近佛之事心存偏见。其实,那里可以是藏着参透宇宙万事万物的智慧之地,也可以就是一个吃饭学习抄经种地的生活之地,和你每天所在的世界并无本质区别,只是更简单和清净,从而让你更容易观照自己和世界。无需高估它的神圣,也别低估它的力量。

如果你敢说并且确定自己总是很快乐,有足够的智慧去解决自己的烦恼和困难,总有无穷的力量带自己去往你想去的前方,那么,你很幸福。而向佛近佛的人可能是不像你这样幸福的人,选择的一种解决方式,仅此而已。

摩登赫尔辛基生活不在别处 篇4

在赫尔辛基你想发现什么?

瑞典人和俄罗斯人留下的印痕?小国富民的内敛含蓄还是西贝柳斯《芬兰颂》的沉稳大气?

猜我发现了什么?

充满设计感的酒店、有腔有调的小酒吧、提供时令菜单(Helsinki Menu)的高级饭店、1891年创立的老牌巧克力商店和3.5欧元一个带着鲜美汁水的小龙虾三明治,还有街上穿着打扮充满北欧范儿的时髦人……

“我能给你们拍个照吗?”

我们鲁莽的要求一次都没被拒绝过。

朋友问我,你怎么又要去赫尔辛基了。

如果你从来都不能一下子了解一个人,你又怎么能去过一次就了解一个城市呢?更何况,这次我有一个好向导,那就是因为工作的缘故,在赫尔辛基和上海来来回回已不下十多次的海伦。

海伦说得对,去得越多,越喜欢赫尔辛基,在那里,生活从来不在别处。

设计出来的生活

“我穿的是朋友那里借来的白跑鞋,我正想为将要到来的雨季去买双新鞋。淡驼色的毛线开衫是从环保中心买的,碎花长Tee是Zara的,粉色打底裤是H&M;,斜背小包是我妈妈的。”

在赫尔辛基的设计街区(Design District),我们遇到了无数和Sanna一样用不按常理出牌的搭配抓住路人眼球的年轻人。

事实上,在赫尔辛基,你几乎看不到用LV或Gucci包的年轻人,他们正和芬兰时尚教母“Marimekko”的创始人阿米•拉提亚一起,坚持着自己既质朴又优雅,既亲切又新颖的风格,创造着超越时间与流行的设计。

赫尔辛基设计街区横跨 Dianapuisto、 Punavuori、Esplanadi 三个区域。区域内,林林总总的店铺包括倡导设计概念的室内装修店、服饰精品店、 古玩珠宝店、休闲娱乐服务、设计师工作室、摄影工作室、画廊、咖啡店、酒店等。芬兰设计的旗舰品牌Artek、Iittala、Marimekko都在这里设点。搬不回大师阿尔托和他太太设计的椅凳,也至少可以在Iittala买一个“Aalto Vase”。这个曲形玻璃器皿,曾在1937年代表芬兰参加巴黎世博会。它那象征芬兰湖泊的不规则形状,如今已摆放在千家万户桌上,盛装着杏仁、纸片或烟灰。家里没有人抽烟,我买下了一个Taika魔幻森林系列的马克杯,它的芬兰裔的Klaus Haapaniemi现在是英国首选时尚插画家之一。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设计师们只致力于使艺术品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用品,从来不去管那些“今天不知道明天的流行趋势”。

BULEEVARDI大街的下午

要打发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在赫尔辛基有很多选择。比如时髦的年轻人会选择去离设计街区不远的Torni酒店,这家同样以芬兰设计为名的酒店有一个超酷的酒吧,从大堂边一座不起眼的电梯坐到十二楼,再爬上一顶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的旋转楼梯,Ateljee就是。窄小的空间,只够放几张桌子,但胜在有一个户外平台,可以一边晒太阳,一边看赫尔辛基传统的青黑色的屋顶。

只是,和上海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过去的好时光念念不忘,越来越多的赫尔辛基人开始回到BULEEVARDI大街上的Cafe Ekberg。朴素自然的布置,松木的大橱柜里摆满了果酱罐和式样单纯不花哨的老式的蛋糕,但重要的是,这一切布置和氛围都和1932年贵族F.E Ekberg和他的太太Hilma决定要为他们的朋友提供一个固定的下午茶聚会的场所时没有太大变化。这家赫尔辛基最老的咖啡店,出售全城最好吃的平价面包,就凭这两点,这里的下午茶如今依然最得作家、音乐学院学生的偏爱。

提着装着味道最醇正最传统的拿破仑蛋糕的纸盒子走出Cafe Ekberg,海伦带我们去参观那家著名的设计酒店Klaus K。在英国的旅游节目《Passport to Europe》里介绍过它;《Wallpaper》杂志曾经这样评论过它,“赫尔辛基终于有了一家配得上芬兰首都之设计名誉的酒店了。” 《Conde Nast Traveller》杂志则评它为“60家世界上最酷的酒店”之一。

Klaus K以芬兰民族史诗《卡莱瓦拉》为主题,地毯上有来自《卡莱瓦拉》的诗句与主题图像,仔细辨别,还会发现到处都有蛋形的设计,呼应史诗中“世界的起源是一颗鹰蛋”的传说。137个房间围绕人类的四种感情:神秘、激情、欲望、嫉妒。而所有对这四种情绪的描述同样都出自《卡莱瓦拉》。

我们随着热情的侍者一层层参观,黑暗与光明、传统与现代,我们从对比中感受到力量,如同上了一堂生动的芬兰传统文化普及课。

感悟北欧式奢华

“Luxuy is comfortable, otherwise its not luxury.”(奢侈是令人舒适的,不然它就称不上是奢侈。)

走出芬兰设计论坛(Design Forum)的时候,Roh给我看一张照片,摄下了论坛内某个角落里墙面上的一条标语。

猜,是谁说的。我摇摇头。狡猾的韩国人神秘兮兮地把照片放大,我看清了标语下的注解,“By CoCo Chanel”。

如果连CoCo都是这样来定义奢侈的,那么谁还能诟病说北欧没有奢华,或者芬兰比不上意大利呢?

白色的瑞典剧院是著名的花园走廊(Esplanadi)起始的标志,在演出开始前,到剧院边的玻璃房子——高级饭店KAPPELI享受一顿四道式的大餐是一个完美的夜晚的开始。

如果是书虫,就不能错过瑞典剧院对面的卡莱瓦拉(KALEVALA )书店,书店里不仅藏着各种语言和种类的书籍,还藏着著名的阿尔托咖啡馆——有趣的是,卡莱瓦拉奠定了芬兰人的世界起始观,而大师阿尔托则托起了芬兰设计在世界的地位。

一路往前,经过高级钟表行,经过芬兰本土设计师开的首饰品专卖店,经过坎帕(KAMP)酒店,坐落在一栋始建于1887年的恢宏建筑中,占据了一整个街角的位置。它不仅是芬兰第一家五星级酒店,更是全北欧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奢侈酒店。那时候,门口总是停满了俄国贵族的马车、走进走出的是穿着珍贵的水貂皮大衣的名媛。现在,它依然是赫尔辛基最老牌的奢侈酒店。它的每个房间里都放着一本书,叙述赫尔辛基连同这个酒店历史,那些历史的老照片透过时间的年轮依然华美,让你不由自主想掏钱把书买回去,如同买回了一段金钱都买不到的好时光。

与坎帕一墙之隔的,是这两年坎帕旗下的新酒店GLO Hotel,是粗壮的老树长出的新枝,专为追求品质而又不愿流俗的中产打造。我们想入内参观,可惜所有的房间都订满了。

而对面Karl Fazer 咖啡店是海伦的最爱,从1922年第一块蓝色包装的Fazer牛奶巧克力诞生到今天,Fazer是当之无愧的芬兰最著名的巧克力品牌。

花园走廊的尽头连着鱼市场,而隶属于小型奢侈酒店集团的Haven是今年2月刚开始营业的高级酒店。酒店边的Havis餐厅是城中著名的高级餐厅,56欧/人的赫尔辛基菜单(Helsinki Menu)是作为游客对芬兰美食入门级的享受。

离不开的芬兰堡

鱼市场,几乎是和赫尔辛基大教堂、岩石教堂齐名的旅游景点了。但更重要的是,一年到头,红色的顶棚下,诚信的芬兰人都在这里向游客展示着赫尔辛基人生气勃勃的生活。而不远处,一艘维京邮轮正迎着波罗的海上的海风,准备进港。

我们没有时间做更远的打算,我们搭船去了芬兰堡。

不在别处就在方恒大院 篇5

9月29日开业的北京方恒假日酒店,拥有目前望京商业区最新、最高建筑的双重美誉,是望京地区新添的地标性建筑。一出生即为两个“第一”。坐拥周遭清一色国际品牌的外企办事机构,鲜活而具实力的客源,配以深入人心、臻美周到的服务,哪有不成功的可能!正所谓中国那句古语:天时、地利、人和。设计新颖的大堂及大堂吧、私家花园式的景观,以及洋溢着艺术氛围、复式新派建筑风格的酒吧——“嗨吧”,无不匠心独具。

设备先进的宴会设施包括420平米的花园景观、无柱式宴会厅;7间面积不同、日光充足的独立会议厅;可满足各种商务会议、不同类型聚会以及宴会的需求。同时酒店5层还设有设施、设备完善的健身中心,25米长的室内阳光游泳池以及豪华桑拿、蒸气浴设施……无论是商务谈判还是休闲小憩,都可谓绝佳场所。很显然,创建此酒店者绝非等闲之辈,不但财力雄厚,更要思路缜密,深谙商业之道,尤其在中国酒店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里的掌门人吴立先生,平易随和,他颇有耐心的带我参观,一言一行中,便可窥见他对这里非同一般的情愫。最后,我们选择一个阳光充足的厅堂坐定,进入今次访问正题。

光华路由来与4块地产项目

“听说你们公司办公地址在光华路,你知道为什么取名叫光华路吗?”吴总风趣的设问。其实是先有的光华染织厂,然后这条路便被叫做光华路。光华染织厂占地很大,现有4个地产项目,也就是分成四个地块:“1号地是汉威大厦,2号地是财富中心,3号地是远洋光华国际,4号地正在开发,现在还是一个坑”怕我不清楚,吴总叫人找来纸笔,手绘了一张简易图示,竟然也这么专业,接下来的谈话得知,原来他是学工程出身。

“你有所不知,当时北京的印染厂分为第一印染厂,第二印染厂等好几个,可以说是纺织一条街,都是北京纺织局下属的企业。”聊起这些,吴总俨然进入时光记忆,重温那些年月坦然而自豪,“因为企业当时要迁到城外,于是跟香港的公司合作,我们出地,对方出资共同开发了城市广场。我曾去日本跟华堂的老板谈判,建造了现在北京的第一家华堂商场。可是总这么卖地,觉得是不是我们自己也可以试着做地产开发呢,于是就有了现在方恒置业的前身。”

年少得志,早担重任

看着对面一口京腔侃侃而谈的老总,音乐在四下舒缓流淌,我不禁对他的身世经历有了好奇,于是趁着喝茶的间歇问道:“可否聊聊您的经历呢?”吴总微笑着:“当然可以了。北京印染厂是我们纺织局一个下属企业。当年我毕业后分配到这里,我从实习生、副科长、科长、到副厂长,直到1994年被提拔成纺织局副局长,当年三十二岁。”“那可真是年轻有为呀。”我禁不住心下感叹。

“之后还担任过京港物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北京纺织工业公司的副总及北京纺织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时光如水,真是弹指一挥间啊。”吴先生说着说着目光望向窗外。我知道他在回忆那个时代,反观当年那个朝气蓬勃的身影一步步顺迎历史的脚步走到今日。我知道,他的个人史,其实是一部浓缩的年代史。

我没有打扰他的片刻回忆,少顷他兀自回到访问继续聊道:“为方恒集团服务,也已10年。‘方’其实是‘纺’的一半,‘恒’取恒久之意。”

方恒大院今世未来

“我们秉承人文(绿色、生态、健康、节能、环保)设计理念,以‘打造优质生活,成就美好人生’为宗旨,始终坚持务实、创新、进取的工作方针,通过为消费者营造自然、健康的家园,立志成为中国房地产新价值的实践者。”

“方恒置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秉承‘建筑人文、恒心以远’的企业理念,立足于北京及周边、环渤海区域的中等城市,并积极拓展新的开发区域;在开发中高档商品住宅的同时,辅以对商业地产的适度开发和适当持有经营;提升自身核心能力,有效整合行业资源,逐步打造资本运作平台,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力争在未来5—10年跨入中国知名房地产公司行列,打造中国知名的地产品牌。然后准备上市。”

“我们北京方恒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0月,具有国家房地产开发一级资质。由于发展的需要,公司于2007年8月22日整体变更为北京方恒置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3078万元。主营业务为商品房开发与销售、自有物业的经营与管理。”

“本来是在前年,我们就要上市。进入资本市场是我们的目标。经营目标呢,基本上每年按20%的速度增长,当然想多拿地,但是目前北京的拍卖市场,动辄加价上千万,这种竞争太激烈了!”吴总的语调升高几个分贝道,“所以,我们的经营战略是在北京及环渤海地区的周边省份发展。”

环顾四下,这个9月29日开业的方恒假日酒店,宛若一颗明珠,一出生即拥有目前望京商业区最新、最高建筑的双重美誉,是望京地区新添的地标性建筑。

“在酒店方面,我们方恒假日酒店是望京地区新添的地标性建筑,紧邻各大国际公司总部、时尚购物中心及各式餐饮场所。独一无二、可鸟瞰整个望京地区全景的宽阔视野。加之度身定制的专业、贴心服务,是客户在望京地区商务酒店的首善之选。我们设施完善的275间全景观客房包括,61间行政客房及21间豪华套房,均位于酒店的30层至41层之间;所有房间均可从不同角度俯视到北京国际机场、中央商务区及奥运村。我们还拥有一支315名有活力及爱心的团队作为酒店的软件设施,奉上绝无仅有的假日真实居停体验。”

“未来要服务和培养好周边的客户,你可能看到了,他们全部是跨国外企公司。”吴总轻叹一声,“很可惜,没有一个我们土生土长的中国公司。”

来访问的路上,我特别观察了这一带的建筑,发现周边几座都带方恒的标识,于是抛出疑问。吴总赞叹道,你观察这么仔细呀,这些其实都是方恒置业的产业,有商场、写字楼、酒店、高级公寓共同组成了我们的这个‘方恒大院’,我喜欢这样叫它,这块地方对我而言有着超越家的情感在里头。

上一篇:安全效果下一篇:出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