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学习活动

2024-05-06

主动学习活动(精选十篇)

主动学习活动 篇1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游戏和各种探究活动, 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环境是幼儿的教师, 它能让幼儿获得经验、建构自信、发展自我.所以教师应创设新奇、生动的环境, 使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 要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 让幼儿自觉投入活动教师要尊重孩子, 理解孩子, 不随意地批评孩子, 更不能歧视孩子.在生活中像母亲那样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幼儿, 在学习上做孩子的大朋友, 以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活动, 和孩子们形成一种亲密的关系, 这样, 孩子就会喜欢你, 愿意参加你组织的活动.

其次, 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求知欲, 使孩子积极地投入数学活动.我在组织数学活动开始的时候, 常常提出一些疑问, 创设一个非常真实的问题情景让幼儿对其中的问题表现出好奇, 引发幼儿猜测答案和结论.使幼儿在渴求答案的心理状态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例如, 在分类活动中, 教师引导幼儿学习“按照不同特征自由分类”, 教师先出示不同大小, 不同颜色, 不同形状的动物图片, 对幼儿提问:“请小朋友先数数图上有多少动物, 然后看一看图上的动物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要把它们分回不同的家, 可以怎么分, 有多少种分法呢?”又如在学习二等分的活动中, 教师分给每个幼儿一张正方形的纸, 提问幼儿:“请小朋友看看你桌上有一张什么形状的纸, 你能不能把它分成一样大的两张, 分好后怎样让老师知道你分的两张一样大?”等等.

再次, 提供操作材料, 材料的丰富性, 教具的生动直观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首要途径.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而操作材料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操作材料可以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 能帮助幼儿完成教学过程, 因此在数学教育活动中, 对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材料的投放上, 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兴趣要求, 投放充足的操作性强, 趣味性强、游戏性强的活动材料.适当的选择活动材料, 为了能使幼儿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游戏材料, 对幼儿主动学习精神产生较大的影响, 教师可在同一区域 (科学区) 内投放不同的活动材料, 现成和自制的科学玩具、分类图片、分解盒、计算盒, 幼儿可操作的或参与制作的废旧材料等.让幼儿观察不同的活动材料等, 从而吸引幼儿主动来科学区进行活动.然后教师在把分类图片、计算盒、分类盒这些对幼儿来说比较枯燥的活动材料, 重新设计, 创造出一套可爱美观的“神奇的夹子”系列玩具, 让幼儿通过这小小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塑料夹, 为螃蟹和毛毛虫夹上可爱的脚, 为太阳夹上美丽的光芒, 为孔雀夹上漂亮的羽毛.这样在动手操作中, 不仅帮助幼儿进行了分类活动, 练习了加碱运算, 数的分解组成, 而且他们积极动脑, 根据夹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把这些美丽的事物打扮得更漂亮, 更活灵活现.例如, 有的幼儿会为螃蟹夹上八只不同动作的脚, 有的幼儿把孔雀的羽毛打扮得更漂亮, 而在打扮羽毛的同时, 他们又利用塑料夹的不同颜色、形状和大小, 进行了排序活动, 这样充分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 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教师还可根据幼儿喜欢玩磁铁这一特点, 创设“小猫钓鱼”的计算学具, 幼儿可以用带有磁铁的钓鱼竿去钓身上写有算式、嘴上带有回纹针的鱼, 根据磁铁的原理钓到鱼, 并算出试题得数, 从而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 培养幼儿的主动学习精神.另外, 在注重随时调整活动材料的同时, 更要注意材料的难易程度及材料要具有层次性, 让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 从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材料的开放性、操作性, 难易程度, 对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同时运用直观的教具、挂图也能够吸引幼儿, 培养幼儿的主动学习, 例如, 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数的概念, 在数学中可采用一图寓多解, 多题求一解的方法.在看图算题中选用一幅图画包含许多算式的内容.例如, 挂图上的6辆汽车, 从种类上看, 有5辆汽车, 1辆摩托车;从位置上看, 有4辆在桥上, 有两辆在桥下;从颜色上看, 有3辆红色, 有3辆红色, 然后运用已学过的交换定律, 幼儿很快便能写出算式.在以后的7、8、9、10的教学中, 教师只须出示一幅画, 幼儿就能根据图上的内容, 自己列式.

二、教师通过观察,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必经之路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着, 教师要观察幼儿, 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水平, 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教育策略, 教师的引导不仅体现在直接教授上, 更多地体现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上.有些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 总会不自觉地开始自己讲解、示范.幼儿并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 他们的反馈能激发教师的教育思路, 拓展教师的教育技能, 教师必须善于利用、善于发现、善于把握.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 很难区分使教师在引导幼儿还是幼儿在引导教师, 教学相长, 师生互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也更加体现出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

三、让幼儿通过主动探索来学习

儿童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讲或直接告诉幼儿答案, 不再是拿出范例或操作实验向幼儿分步讲解或示范, 而是支持、启发和引导.因此, 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教学方式要从以传授式为主转向以引导发现式为主.

教师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 使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 并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 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不再急于给予孩子、代替孩子, 而是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着孩子在探索中主动学习.这种“等待”绝不是袖手旁观, 而是要通过细致的观察, 及时发现幼儿探索过程的需要.通过对幼儿探索中的环境、材料及精心组织设计的提问等途径给予幼儿隐性指导.在这样的互动中, 教师身上所负载的社会文化不是以从上至下“倾泻”或“灌输”的方式传递给儿童, 而是一种哺育, 一种滋润.

大班数学“学习二等分”我运用的是发现教学法, 设计让幼儿通过大量的操作, 在学习中边探索、边发现、边思考、边小结.这样能让幼儿牢固地掌握知识, 尽可能地使幼儿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 使他们面对其他问题时也能用同样的方法去思考、去解决, 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 我掌握一个原则就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首先, 我让幼儿操作圆形, 它二等分的方法最简单是任意对边折.第二步是让幼儿操作正三角形、等腰梯形, 它们二等分的方法是左右对边折, 只有一种方法.第三步是让幼儿操作正方形、长方形, 这时我提供大量的材料, 让幼儿可以充分思考进行尝试, 探索不同的方法, 不受限制.这两种图形二等分的方法有对边折、对角线折和过中心点折三种方法.对边折和对角线的方法一般幼儿都能想出, 而对过中心点折的方法我引导幼儿自己探索出来.幼儿的知识是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在探索中获得而非老师灌输的, 所以掌握得好, 幼儿对所学的二等分的方法必然印象深刻.通过发现而获得知识, 带来了心理上的极大满足, 激励了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心情不再压抑, 从而也增强自信心, 为以后的学习也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发现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而使幼儿面对其他问题, 如, 学习四等分时也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

四、树立榜样, 激励幼儿敢于参加

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个性, 他们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能力也会有所不同.能力强的幼儿在活动中很自信, 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往往起到示范、表率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操作中, 他们会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互相促进.如有一次, 孩子们在学习排序时, 要求幼儿按逐次增加的规律排序, 阮建 (化名) 小朋友首先排出了和老师不一样的一列, 我及时给予表扬, 旁边的徐浩 (化名) 小朋友看了看阮建的杰作说“我也会”, 他想了想也排出了新的一列.同桌的幼儿在他们的影响下、帮助下也都排出来了.由于前两位的成功, 使其他孩子们心里得到一份安慰和鼓励:“他们行, 我肯定也行.”向榜样学习, 在他们的基础上创新, 孩子在有希望获得成功的感召下, 主动地尝试, 而不会在困难面前退缩.

总之, 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教师要创设条件, 设置疑点, 指导幼儿操作, 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 让幼儿看到事物的多面性, 从不同角度思考, 培养幼儿多项思维能力, 进一步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欲望.瑞士著名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作为教师, 我们教儿童, 既然我们教儿童, 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 儿童怎样学习……”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 教师只有把握住幼儿学习的心理, 培养幼儿主动学习, 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才能为其以后的系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儿童对数理逻辑知识的掌握不是来自于被操纵对象本身, 而是来自于儿童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协调.他们是通过活动, 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的.因此, 儿童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老师讲, 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 而必须让幼儿参与活动, 经过主动活动的过程.根据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和儿童主动发展的观念, 要提高幼儿数学的质量, 我认为首要的则是要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促进幼儿主动性学习.

关键词:数学活动,主动性学习

参考文献

[1]董奇, 张红川, 周新林;数学认知, 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其教育启示.

主动学习活动 篇2

美术活动不仅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赋予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创造力的机会。在活动中,教师应如何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呢?

一、观察了解幼儿

教师作为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判断幼儿学的是否主动积极,才能真正了解幼儿需要,从而帮助幼儿获得有关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

1.了解幼儿学习的兴趣和需要

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应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了解幼儿的兴趣,以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如在命题画创作中,如果有的幼儿认为教师的命题限制了自己的表达方式,而对另一个主题感兴趣或是对此命题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完成时,而教师依然采取集体教学模式,就很容易打消幼儿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这时,教师应通过个别交谈和辅导,顺应幼儿创作的需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尽可能使每位幼儿的创作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提供幼儿学习的机会,当然也不是盲目迎合幼儿的每一个兴趣,可顺应幼儿的需要,临时调整活动计划和内容,适时引导幼儿,满足其表现需要。

2.了解幼儿所处年龄的发展阶段

在活动中,同年龄段的孩子绘画发展水平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担任的是大班的美术教学工作,班上有些幼儿仍处在涂鸦阶段,而有的已能准确地再现画面。我就针对他们的特点提供材料,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对那些已经跨越涂鸦阶段的孩子,为他们提供更丰富的材料,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

3.在绘画活动中先“画”后“说”

在活动中总是教师先“说”,幼儿后“画”,这对幼儿掌握绘画的技能与方法既有利又有弊。幼儿往往以教师为标准进行模仿,即使鼓励他们去想像,幼儿也无非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添画,作品出来基本大同小异,这显然会限制幼儿的创造和想像。因此幼儿在评画过程中,往往没有积极性,总是围绕老师的构思来评价,没有创意。久而久之,则会对绘画失去应有的兴趣,主动学习的欲望也会降低。

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了先“画”后“说”的方式,不约束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充分展开想像的翅膀,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画面表现出来,结果,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画面不受约束,内容丰富,自然说的也有兴致了。这一过程的交换,增强了幼儿的表现欲望,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孩子们往往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和老师,来表现自己。同时也为幼儿提供资源共享的机会,借鉴别人的创作,丰富自己的灵感,幼儿口语得到了发展,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绘画的兴趣也更高涨了。

二、为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的环境

幼儿的发展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美术活动中,良好的环境也能有助于幼儿主动的学习。

1.丰富的物质环境

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组织幼儿参加美术比赛,结果发现,参加过比赛的幼儿,他们的绘画兴趣更浓厚。这是因为外来的刺激,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意识。由此所想,教师应常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绘画及手工作品,悬挂一些世界名画供其欣赏,并在环境布置中,重视幼儿的参与设计等,以此来激发他们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另外,在生活中,还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创作材料,比如不同质地的纸张,油画棒,毛笔,废旧物品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这既能满足幼儿的表现需要,又有利于幼儿在各种材料的探索中,获得学习经验。

2.创设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

宽松,自由的环境可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营造这种环境,鼓励幼儿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每位幼儿的艺术创作。语言鼓励可给幼儿带来自信,比如“你的画颜色像彩虹一样漂亮。”“你用旧纸盒做的长颈鹿真可爱,让小朋友都来欣赏好吗?”……教师给予幼儿被承认的快乐,使其在获得成功同时,更加喜欢美术活动,更主动热情地参与,创造。

另外,让幼儿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创造的时间,鼓励幼儿大胆设计,大胆表现。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设计“未来的房子”这一活动中,我采用讨论的方式,引导幼儿先回忆曾见过的房子,然后想像未来房子的形象与功能,最后与幼儿共同讨论,如:“你准备怎么设计?”“你有什么好主意?”“你需要用什么材料?”“你怎样使用这些材料?”等等,根据幼儿的思路,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使每位幼儿获得成功,相信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做出的选择,对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注重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实施

1.形式多样的导入环节

美术活动的导入一般都采用出示范画的方式引发幼儿兴趣,但如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就会使幼儿感到索然无味,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变化,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例如我在进行绘画“海底的鱼”活动中,运用了表演的.方法导入主题,先为幼儿准备了水草,海底生物等背景,又准备了几条不同形态的鱼藏在水草后边,系上线以便拉出。导入时,我一边唱“鱼儿鱼儿游啊游”一边将各种不同形态的鱼拉出来,让幼儿观察,孩子的兴趣及作画的欲望就特别高。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活动,采用不同形式的导入方法,对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也是很有帮助的。

2.因人而异的辅导环节

在活动中,针对幼儿绘画能力的差异,教师应对他们进行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辅导。无论集体辅导还是个别辅导,我常采用“你为什么这么画?”了解幼儿所想,以启发幼儿用画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针对不同幼儿的创作,给其提供丰富的观察刺激,让他们从观察中找到美,表现美。例如让幼儿画“菊花”,我不直接告诉幼儿怎么画,而是引导他们观察菊花的形态特征,花朵大小,高低,颜色深浅的对比,来唤起幼儿自由表现的积极性。

3.注重活动的评价欣赏环节

评价欣赏是美术活动的最后环节,往往被忽视,其实精彩的评价欣赏,也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采用集体评价,自由欣赏,自我评价欣赏等形式,让幼儿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在活动中,我注重引导幼儿运用各种形式,学习欣赏,在欣赏中学会评价,如教幼儿从色彩的运用,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创作等不同侧面来欣赏评价。不仅增强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幼儿的绘画水平,使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更浓,想像力和创造力也更加丰富!

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主动学习 篇3

关键词:幼儿;学习;操作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88-01

一、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智慧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智能不来源于主体,也不来源于客体,而是来源于“主体与客体的动作”,智能的形成机制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主体对客体”的动作,主要体现在幼儿对客体材料的动手操作,即幼儿的智慧来源于动手操作。

二、在操作活动中得到启发、联想、想象

在幼儿期,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我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注意运用多种活动形式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例如在主题意愿画——《画春天》中就体现这一点。

1、先带孩子出外观察——春天景色;2. 启发幼儿进行想象,将看到的想到的美丽的春天,激发用绘画形式画出来;3. 请幼儿将绘画创编成小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在同是《春天》的命题,孩子们画出各种不同内容的画,创编出了不同的故事。有的孩子说:“我画的是春天天气暖和了,我坐在飞船上帮助农民伯伯播种”。有的小朋友说:“我画的是和我爸爸妈妈在万绿园放风筝”。还有的小朋友说:“我画是我和小动物们在万绿园唱歌跳舞”。有的说:“我坐小船去抓鱼”。有的小朋友:“春天来了,植物园开满许多美丽的鲜花、蜜蜂、蝴蝶都飞来采花粉。蛇也出来抓小青蛙吃。”我听了真是又惊又喜,不由深深地为孩子们无穷的想像力折服。孩子们非常高兴,他们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春天来了,对人们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纷纷讲出自己画中的小故事。这一春游活动,让幼儿们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动脑又动手动口,大自然的千奇百怪吸引了孩子们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去思索。德国科学家普朗克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

三、创设活动区,引导幼儿在操作中主动学习

活动区教育的实施,是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的一种教育方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不仅要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活动区里自由交往、主动学习,还要积极参与幼儿的活动过程,观察、引导、启发和鼓励幼儿积极主动投入活动,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解放幼儿的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巴,解放幼儿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在看看,听听、讲讲、做做的各种感知活动中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能力。

例如制作纸偶活动,刚下课,小朋友们三三俩俩在那里左手指套一个纸偶,右手指套一个纸偶,自言自语地表演讲故事;还有些小朋友跑到计算区,想将纸偶用磁铁吸它动起来,可磁铁又不听使唤,吸不起纸偶,为什么害虫能被青蛙吸住呢?有几个小朋友在那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突然,有位小朋友叫喊说:“老师,为什么害虫能在青蛙嘴里站住,纸偶为什么不行呢?”我说:“你们仔细看看,想一想,为什么有些玩具能被吸起来,有些则就不行呢”?一会儿,另一位小朋友说:“你们摸摸,青蛙身上贴了磁铁”。还有的小朋友说:“你们看,害虫身上别有别针,知道了,我们把害虫身上的别针拿下来别到纸偶底部。将纸偶放在垫板上,隔着垫板移动磁铁,小纸偶就能表演起来”。孩子们非常高兴叫喊起来,大家快来看,小纸偶动了起来,小纸偶跳舞啦!

通过投放材料,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让孩子们在摸一摸,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环境中去发现,去尝试,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充分挖掘游戏操作中的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四、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1、玩“找朋友”游戏

玩法:每个将数字卡片挂在胸前,幼儿任意手拉手成圆圈,游戏开始,边说边走:“找朋友、找朋友,10的朋友快拉手”,儿歌念完,幼儿们迅速根据自己胸前挂的数字卡片找朋友拉手,两人同时告诉大家;10可以分成×和×,×和×合起来是10,以对快者为胜。交

换数字挂饰,继续游戏。将活动转入第三个游戏。通过玩“找朋友”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寻找答案,充分调动了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幼儿操作活动“想一想、找一找、分一分”

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的差异,准备了强、中、弱三组操作材料,让幼儿边分学具做记录,并根据幼儿的能力,分别向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一组游戏是分数字做记录(能力较强的幼儿参与操作)。

第二组游戏是分小红花做记录(中等水平孩子参与操作)。

第三组游戏是“想一想、找一找、连一连”练习,将图中的组成式题和(得数)用线连起来,(能力较弱的孩子参与操作,所连接的两个数合起来要与数字10相等。)

我特别留意第三组能力较差的孩子,在操作过程中有一定困难,注意引发幼儿不断尝试探索,进一步思索的积极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将活动转入第四个活动过程。

3、幼儿讨论

师:现在我请小朋友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幼儿答,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分合式,有的幼儿说:“有些重复的,实际没有9种。”有的幼儿说:“有些有9种,但没有按顺序分。”有的幼儿说:“按顺序可分清9种”;有的幼儿说:“我发现每一种方法中有两个部分的变化。如果一个部分减少,另一个部分会增多,但他们合起来仍是原来的数,总数不变”。请幼儿们看看,这3种分法,谁的方法好,谁的对?幼儿通过讨论,明确按顺序的方法好。

通过讨论,促使幼儿从各种形式上进行感知,理解,比较,分析一个原有的数可以有几种分法,合起来都是原来的数,发现每一种方法中两个部分的变化,如果一个部分减少,另一个部分会增多,但他们合起来仍是原来的总数不变。

落实新课改,切实做到通过游戏活动来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游戏活动是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

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学习 篇4

一、材料的丰富性, 教具的生动直观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首要途径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而操作材料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操作材料可以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 能帮助幼儿完成教学过程, 因此在数学教育活动中, 对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材料的投放上, 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兴趣要求, 投放充足的操作性强, 趣味性强、游戏性强的活动材料。适当的选择活动材料, 为了能使幼儿更好的了解不同的游戏材料, 对幼儿主动学习精神产生较大的影响, 教师可在同一区域 (科学区) 内投放不同的活动材料, 现成和自制的科学玩具、分类图片、分解盒、计算盒, 幼儿可操作的或参与制作的废旧材料等。让幼儿观察不同的活动材料等, 从而吸引幼儿主动来科学区进行活动。培养幼儿的主动学习精神。另外, 在注重随时调整活动材料的同时, 更要注意材料的难易程度及材料要具有层次性, 让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 从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材料的开放性、操作性, 难易程度, 对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同时运用直观的教具、挂图也能够吸引幼儿, 培养幼儿的主动学习,

二、教师通过观察,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必经之路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着, 教师要观察幼儿, 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水平, 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教育策略, 教师的引导不仅体现在直接教授上, 更多地体现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上。有些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 总会不自觉地开始自己讲解、示范。而这样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由于教师的指导, 幼儿在有教师的陪伴时乐于探索, 当教师不参与指导时就会容易失去探索的兴趣;二是教师的指导打乱了幼儿的探索, 教师的讲解削弱本来应有的兴趣, 是由而丧失了本来已有的学习热情。那么怎样做才能避免教师的指导所带来的不足, 又能更好的发挥教师多用呢?我认为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时, 不要急于打断幼儿的活动, 讲解自己的观点。二是要先观察幼儿在玩什么, 然后再依据幼儿已有的思路开展教育。同时教师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了幼儿主动学习的精神。

幼儿并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 他们的反馈能激发教师的教育思路, 拓展教师的教育技能, 教师必须善于利用、善于发现、善于把握。例如:在大班认识正方体的活动中, 帮助幼儿理解正方体有六个面、十二条边, 教师准备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正方体, 请幼儿亲自触摸感知。

三、灵活的教学方法、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主要手段。

要优化幼儿教学活动, 培养幼儿主动学习, 教师就要深入研究教法和幼儿的学法, 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并把新的教育观、儿童观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 认真研究现代教学理论, 努力提高设计和组织幼儿数学活动的能力。

幼儿元素学教育基本方法, 有讲解演示法、操作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教师应当根据教学活动中的目标、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等方面综合运用几种教学方法, 使教法灵活多样, 活动过程丰富多彩, 富于趣味性。例如:为使幼儿真正从心理上构建逻辑数理知识,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操作法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感知、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概念、规律, 使幼儿在积极的动手、动脑、动口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

另外, 为了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发展水平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更进一步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这一要求我们在集中教育的同时, 开展分组活动 (包括小组活动) , 因为分组活动中的活动是多样化的, 各组操作材料, 学习方式不尽相同, 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水平自主选择活动, 并可以在各组之间轮换活动, 幼儿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作用更活跃, 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与指导更有针对性。

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更是培养幼儿主动学习习惯的最终目的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教给幼儿简单的数学知识, 还要教给幼儿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 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而要想从小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就要创造与思维有关的条件, 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为幼儿提供动脑思考的材料, 使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好办法, 如:比较4和5, 可以设计出这样的一系列问题:5比4多几?、2加2比5少几?、3减2比4少几?、1加4比4多几?等等, 幼儿在教师多次设置的思维空隙里穿越, 动脑筋, 不断想出与别人不一样的问题, 变枯燥为有趣, 变被动为主动。幼儿不仅爱学、会学、渴望学, 而且在学习中不断掌握新方法。另外在操作活动中, 对幼儿进行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幼儿通过亲自感知, 自我探索, 在头脑中构建数学知识, 也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创设学习情景,促进主动学习 篇5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运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迁移是极其普遍的现象,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学习方法等都能迁移。例如,学习整数加减法对小数加减法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形成了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技能有助于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的技能,学习梯形的面积可仿照三角形面积的学习方法等。数学知识中相似点越多,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出示新的学习材料时要尽量揭示它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数学知识的相似相通之处,这样学生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

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然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三、创设问题情境,促进主动学习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

1、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例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有一口堰塘,探测队在探测时,选择了五处不同的地方,探测的结果分别是9.2米、10.5米、12.9米、11.4米、9.8米,你能说出这口堰塘有多深吗?

有的学生认为是12.9米,有的学生认为是9.2米,有的学生认为是10.5米……学生自由争论,谁也说不服谁,谁又都意识到自己理由不足。正感困惑时,教师提出问题:(1)如果说是12.9米,是深了还是浅了?(2)如果说是9.2米,是深了还是浅了?(3)怎样才能比较客观地反映这口堰塘的深度呢?经过积极思考,有学生认为:“可取这五个数的平均数作为这口堰塘的深度。”这一方法得到很多同学的一致赞同。通过这一问题情境,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了“移多补少”这一求平均数的思想方法。

四、体验成功喜悦,促进主动学习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自己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也就越积极。因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

五、教给学习方法,促进主动学习

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主动学习探索 篇6

【关键词】主动探索;科学活动;科学实验

科学活动是一种融操作性、思考性、变化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它有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为幼儿主动探究提供了路径。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已越来越重视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

科学小实验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一种方法,也是幼儿感兴趣的一种活动。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以简易的用具和简单的材料,通过简便的操作,在较短的时间内,人为模拟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它只是重复前人的部分实验,不要求有新的科学发现。科学小实验简单易行,要求低,具有游戏性和趣味性。幼儿通过观察、亲自操作实验,可以发现简单的科学现象,感知和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引起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观察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手脑并用,学习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

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由于小学生好胜心强,渴望独立思考得到结论。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来创设能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答案。如教学《鸡蛋浮起来了》一课时。我拿一个鸡蛋放入半杯清水中,看!鸡蛋沉下去了。接着我向水里不断加盐,使盐慢慢溶解在水里,当盐加到一定的时候,看!鸡蛋居然浮起来了。当孩子看完这个实验后都对鸡蛋一会儿沉下去,一会儿浮起来感到非常好奇,这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鸡蛋为什么会发生沉浮的现象?顿时,小朋友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个个积极动脑,我就让他们各抒己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动手做­,学会探索。在科学活动中,通过让幼儿亲自动手感知隐含的科技原理,在动手中获得知识,体验发现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动手操作的主动性。在生鸡蛋在清水中沉到水底,当放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便漂在水面上的实验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透明塑料杯、鸡蛋、盐、筷子等操作材料,幼儿通过积极主动的尝试,变换材料。在操作、比较、研究、探索中,幼儿不仅了解了鸡蛋在盐水中沉浮的有趣现象,而且增强了主动探索科学的兴趣亲历探索过程,学习用科学的步骤解决问题。在科学小实验教学中教师指导幼儿体验的过程,也就是开放幼儿“全脑”的过程,引导幼儿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实现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指导幼儿实践操作的过程,也是科学小实验与生活相联系的过程,也是幼儿体验和感悟的思维过程。教师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还要引导个别能力差的幼儿进行操作体验,对于幼儿不正确的操作方法不要给予过多的干涉,相反,要以朋友的身份关注和指导其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实验过程中充分体验思维的再创造过程。例如:科学小实验中,孩子们刚拿到实验材料的时候都在小声嘀咕:“鸡蛋哪儿会游泳呀?”又由于水杯太小,鸡蛋个儿大,孩子们把鸡蛋往杯中一放,鸡蛋沉到杯底,杯中水都快要溢出来了。于是就有幼儿说:“水太满了,勺子一搅水就出来了,老师,我想把水倒掉一点儿。”孩子们通过实践操作发现了不利于探究的实验条件,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们根据需要倒掉了杯中的一小部分水之后,继续进行着实验操作,有的幼儿还因为杯中水不够多自己又去加水。

一次制作“土电话”。 在课前我以两个纸杯间用一根三四米长的绳子穿起来制作了一个土电话,上课时让幼儿们自由进行打电话游戏。体验打电话的乐趣和电话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我还准备了很多纸杯和线绳,让孩子们自己做。我在一旁观察,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这天,有两个孩子饶有兴趣地在制作土电话。他们在塑料杯底钻了个小洞,毛线却穿不过,把洞开大点,毛线又会脱开来,怎么也做不好,俩人绞尽脑汁地想辦法。我在一旁看,心里真着急,可是看到他们那么专注地操作、想办法、争论、实验,我决定不去帮他们。后来,他们终于克服了困难,找到了好方法:在纸杯杯底钻个小洞,用吸管把毛线捅进小洞,然后把毛线固定在短吸管上,就能成功地做成土电话了!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断尝试获得了成功无比地开心,我也为自己最终的决定感到高兴!

从以上两个实例可以看出,教师指导的实践操作活动,体验了幼儿思维的再创造过程。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的《纲要》精神。 幼儿还将自己的这种习惯运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在集中教学中他们懂得向老师提出许多为什么,并且学会了自主学习,他们的学习不再是过去老师找好材料,幼儿被动地学,而是幼儿主动地学,主动地去探索……我们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活动方式也更多样化了,有“智力小快车”,“创作小园地”、“我能行”等等。幼儿的活动范围不仅仅是局限在幼儿园这个小天地,他们真正地进入了大自然!进入了浩瀚的知识大海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主动学习活动 篇7

一、创设良好的“非正式”数学活动的环境, 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数学

幼儿学习数学是通过外部的动作来学习有关的数学知识, 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学习数学的最佳方法应该是组织和创设一个让儿童能在其中尽其所能, 充分发展自己的合适的环境。”在幼儿一天的生活中, 正式的数学教学活动只占很少一部分, 大部分时间幼儿都在充满数学内容的环境中游戏、玩耍。而“非正式”的数学活动是让幼儿在活动中探索、思考与尝试, 接受玩具、学具的刺激, 在游戏活动中动手摆弄、操作, 在日常生活中、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感知和体验明显的或内在的有关数学知识, 积累经验。因此, 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幼儿数学活动区、数学角活动的环境, 巧妙地利用日常生活情境开展数学活动, 将其他学科领域和游戏活动有意识地与数学活动相结合, 并渗透数学教育的内容。

例如, 小班在日常生活的拿牛奶、分点心、玩积木中, 教师有意识地让幼儿感知1和许多;在游戏活动“三三商店”中, 主要渗透认识数字“3”及理解“3”的实际意义;让中班、大班幼儿在活动区角、游戏中自由自愿、愉快地参加非正式的数学活动。如射飞镖, 幼儿在自由的玩耍中比较了数字的顺序和大小, 从无意摆弄中得到无意的收获, 发展到有意的操作, 达到有目的地学习数学。通过“非正式”的数学活动, 让幼儿从一开始的被动地摆弄学具、玩具到有目的地主动探索, 由对学具、玩具单一活动方法到创造多种方法, 使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从而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设计各种游戏活动, 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把理性的数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 能有效地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我们将数学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 让幼儿从中感知、体验、积累有关数学的知识和经验。因此, 我们设计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趣的游戏, 使幼儿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如游戏“找七星瓢虫”“赶走害虫”等游戏主要帮助幼儿练习正确、迅速地数数的能力, 以促进幼儿目测数群的能力。再如“看图造房子”“图形变变变”游戏是让幼儿感知各种几何图形, “配菜”游戏则是通过按数选“菜”、配“菜”, 让幼儿反复辨别有关的数和形, 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编制游戏时, 我们还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游戏, 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及集体进行的游戏, 这些游戏既可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 又能适合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使幼儿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三、师生共同收集学具和材料, 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数学

学具和材料本身具有暗示性, 能够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所以在“非正式”数学活动中可以大量使用可操作性材料。在使用学具和玩具时, 我们除了考虑学具的趣味性、美观性, 同时还考虑如何通过学具和玩具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 使幼儿对学具和玩具表面形式的兴趣内化, 转为动脑筋的兴趣。如瓶宝宝戴帽子、扣布花、翻蚬子壳等材料, 都是根据幼儿学习的需要制作的。在投放材料时, 教师要注意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注意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既要使幼儿不觉得太难, 也不觉得太简单, 而经过努力可以达到要求, 这样能够有效保持幼儿对数学学具和玩具操作的兴趣。

四、教师要正确指导, 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在非正式数学活动中重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 这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创设活动条件时, 均应考虑层次性, 必须有最大的耐心, 对幼儿的活动予以观察与等待。因为年龄小的幼儿, 他们对学具与玩具会反复地摆弄, 不一定马上去感知隐藏着的数学知识, 需反复多次后, 幼儿才能从摆弄中积累经验, 体验到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

如幼儿在“盖瓶盖子”活动中, 开始反复找盖子盖在瓶子上, 逐一盖上后, 又会拧开, 后又一一盖上, 这样反反复复地进行, 逐步感知一一对应的概念。教师不能心急, 不要给予幼儿直接的指导, 应该仔细观察并耐心等待幼儿的操作, 使幼儿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因此在非正式数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是用“最少的干预、最多的观察、最大的耐心”指导幼儿的活动, 在了解幼儿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加以点拨, 促进概念形成, 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整个活动中, 教师要始终以幼儿为学习的主体, 以幼儿的思维特点来创设学数情境, 让幼儿在操作摆弄中感知体验有关数学知识, 引导他们发现一些规律。因为是幼儿自由自愿参加活动的, 所以他们没有压力, 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得以充分发挥。从幼儿方面看,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再进行正式数学活动的学习, 他们会更感兴趣, 会进一步促进幼儿从具体形象思维向表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展。

总之, 非正式的数学活动作为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一种形式, 是十分有效的。在这一活动过程中, 幼儿的探索、思考与尝试, 都是在自由、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进行的, 能充分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有利于幼儿在累积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思维能力, 有利于发展幼儿的逻辑推理能力, 并为抽象思维打下基础。

主动学习活动 篇8

一、观察、了解幼儿是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精神的前提。

实施教育, 观察先行。教师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 能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 理解和评价幼儿的发展。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是设计者和组织实施者, 要通过观察, 了解幼儿学习的兴趣与需要。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机, 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和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是推动幼儿学习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愿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的确, 如果幼儿对事物和活动产生了兴趣, 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美术活动中, 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手段去了解幼儿的兴趣, 以适应幼儿发展需要, 顺应和满足幼儿心理、生理表现需要, 进而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同一年龄段幼儿美术发展水平往往呈现不均衡性,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为此我们应该通过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与爱好, 提供各种适应他们发展的内容与活动形式。如在一次画《鱼》的活动中, 有个别绘画能力强的幼儿显得心不在焉, 因为他们认为老师的要求妨碍了自己的表达。如果此时老师只是简单地就事论事, 就会造成孩子对绘画的厌烦, 失去学习主动性。于是, 我和他们交谈, 采取了顺应他们需要的方法, 给他们提高了难度, 如以“小鱼旅行”为题进行情景创作, 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这样, 幼儿在尝试“跳一跳, 摘到果子”的滋味后, 满足了幼儿的创作欲望, 而且调动了他们对美术活动的积极性。当然, 在观察、分析中, 不能盲目地迎合幼儿的每一个兴趣, 而要引导幼儿围绕主题, 以达到教学目的, 提高技能、技巧。在活动中, 幼儿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需要我们去仔细观察, 了解幼儿需要何种支持、鼓励和帮助, 做出适当的引导和灵活的处理, 让他们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 在我的提示、同伴的帮助下, 田田很快就画好了一只恐龙, 此时她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进而主动地、有兴致地画了下去。

二、创设适宜幼儿自主活动的环境, 是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活动中, 教学中的主体是幼儿, 教师的作用在于创造心理和物质两方面的环境, 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我们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进行探索和自我表现的环境, 设立相应的活动区域, 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思维、想象和直觉去抒发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真正体验活动的快乐。

(一) 创设丰富的精神环境。

自由和谐的创作和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所以, 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精神环境是开展美术活动的先决条件。在活动中, 我鼓励幼儿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 尊重幼儿对事物的表现和情感的表达, 从幼儿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各自的创作过程及其作品, 。当孩子有进步时就要及时地给予赞扬与鼓励。所以, 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 要给予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 应该认识到:更可贵的是幼儿的创作兴趣与绘画热情。教师要善于发挥幼儿创作的潜能和抓住幼儿绘画思维的闪光点。因为教师每一次的发现, 都将成为幼儿绘画下一次进步的起点。当孩子把自己作品呈现在教师面前时, 教师要努力发现作品中的优点, 哪怕只有一点点, 也要给孩子鼓励, 可以告诉他“你用的颜色真多, 真漂亮!”“你的画多有想象力呀!”“你做的都和别人不一样!”等等。让孩子知道, 自己能行, 自己很独特, 从而树立孩子的自信, 使孩子主动地参加活动。

(二) 创造丰富的物质环境。

丰富的材料是发挥幼儿创造性的物质基础, 孩子通过摆弄、操作这些材料, 不仅使自己的创作欲望得到满足, 还会在主动探索中获得学习经验。同时丰富的材料便于幼儿自主选择, 而多种材料又可以引导幼儿的不同创造。所以我们要为幼儿提供安全卫生的、能满足幼儿从事各种创作需要的材料, 如毛笔、油画棒、彩笔、各种广告色、调色盘、绘画纸等, 同时要与孩子一起收集各种饮料筒、纸卷筒、吸管、果壳、毛线、小棍、牙签、棉签、石子等材料, 使孩子从中感到一种乐趣、一种责任, 并鼓励幼儿尝试运用多种工具进行各种形式的美术创作。新的工具、材料会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美术创作的兴趣与愿望, 幼儿在使用这些新的工具、材料中也将获得新的认识。

主动学习活动 篇9

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 诗歌由于主题单纯, 语言简洁, 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有韵律美, 深受幼儿喜爱。而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激发爱学诗歌的情感, 是我们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目标。过去, 教师通常使用挂图片作为引导幼儿学习诗歌的载体, 幼儿则多是通过倾听教师示范、跟读多遍等形式被动地学习朗诵诗歌, 而在仿编、创编诗歌时幼儿仍然会感到有困难。为此, 我就如何能更好地进行幼儿诗歌教学指导, 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使幼儿能真正主动地去理解诗歌, 感受它的美, 开展了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运用图谱法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诗歌语言简洁, 概括性比较强, 句式结构明朗, 特别是中班的诗歌内容, 在原来小班十分形象、直观的语言中增添了许多想象的成分, 在语言表达上也更加丰富、优美。而中班幼儿受理解诗歌内容和掌握句式结构方面的能力限制, 继续过多运用重复跟读的方式教学, 难以为幼儿所接受, 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为解决这个问题, 我尝试了运用了图谱导读的方式。利用图谱直观形象的特点, 设置启发式的问题, 引导幼儿主动观察, 从被动式理解转变为主动式理解。

比如, 在诗歌《摇篮》的教学中, 我先出示了与诗歌内容有关的图片, 让幼儿猜一猜谁和谁是好朋友, 为什么?小朋友被我的提问一下子吸引住了, 他们讨论得非常认真, 还说出了许多理由, 接着我让他们自己把图片摆一摆, 一个简单的诗歌图谱就在小朋友的手中诞生了, 根据图谱幼儿就主动地理解了诗歌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 培养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 有自信心”。因此, 我们在语言活动中应积极引导幼儿由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

在中班诗歌《家》教学同课接龙的研讨过程中, 我发现前两次两位老师在教学中也都通过提问、解释、图片比较等方法帮助幼儿理解“清清”“密密”这两个词, 但是幼儿在复述时仍无法掌握, 究其原因是教师用口头讲述或是图片等传统的方法让幼儿被动理解, 幼儿虽然嘴巴说懂了, 可实际上却没有真正的理解, 造成了在复述过程中再碰到这些词还是不会说。要是能让他们自己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 他们的印象一定更深刻, 于是我运用让幼儿自己设计图示的方法来帮助幼儿理解, 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表达词义的卡片, 运用时自己选择最能准确表达词义的卡片, 这样幼儿就轻松又有趣地突破了难点, 理解了词汇, 还记得特别牢。

二、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 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只有这样, 幼儿学习语言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激发。其中, 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精神环境更重要, 在诗歌教学中我首先致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 积极评价幼儿的回答, 让幼儿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主动学习。

“你说的对。”“不对。”这些肯定或否定的语气语调在过去的活动中经常使用, 可是, 有一次我在观摩其他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老师准备了丰富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也配合地很好、很主动, 可是在接下来的师生互动回答问题的环节中, 老师经常用“不对”“错了”评价幼儿, 甚至对回答错误的幼儿持一种不耐烦的态度。结果, 原来想发言的幼儿害怕自己说错了就不敢举手了, 而原来胆子小的就更不敢发言了, 整个活动的活跃气氛一下子变冷清了。后来, 另外一个老师执教中, 在幼儿回答之后, 就算是错了也没有直接否定, 而是采用了“是这样吗?你再想想”等亲切语气引导幼儿, 鼓励他再想一想, 正是这种宽松的精神环境使幼儿踊跃发言, 气氛活跃, 师幼保持了良好的互动。有了这次的感受, 我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评价时, 都提醒自己不能急于否定幼儿的回答, 要认真倾听幼儿的阐述, 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多用“再想想、再试试”等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幼儿, 用鼓励的指挥棒激发幼儿思维的火花。因此, 在诗歌《家》的教学中我提问:“为什么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一个小朋友站起来回答说:“因为小鸟爱在天上飞。”显然她的回答是不正确的, 其他的小朋友都笑了起来, 她的脸也立刻红起来。这时, 我没有马上否定她的回答, 而是对小朋友说:“刚才依然小朋友能回答老师的问题, 说明她在很认真地思考, 我们是不是要先鼓励她呢?”小朋友都鼓起掌来了, 依然小朋友的脸上也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我又接着说:“小鸟很喜欢在天空中飞翔, 那为什么它的家是在树上呢?再想想?”于是小朋友又更加积极地动脑筋, 自信地举起自己的小手。我想, 这正是因为营造了平等和谐的氛围, 尊重幼儿, 才能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让幼儿有话愿意说。

三、重视多感官教学, 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多感官感知”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方式, 对幼儿听觉、视觉、动觉等各个感官进行刺激, 从中有效地调动幼儿的视、听、味、嗅、触觉多感官的感知活动, 从中既多角度丰富幼儿感知经验的积累, 又直观形象地激起幼儿的兴趣, 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比如, 在诗歌《小雨点》的教学中, 为了让幼儿感受到小雨点落下“沙沙沙”的感觉, 并把它用声音表现出来, 我除了播放录音让幼儿感知雨声外, 还让幼儿在活动前观察小雨点落下的情景, 在幼儿朗诵时我又用手势动作表示雨点落下的节奏, 使小朋友能够通过听觉、视觉、动觉等多感官地感知理解“沙沙沙”的含义, 幼儿兴趣浓厚,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调动。

又如, 在诗歌《秋叶》的教学活动中, 为了让幼儿理解秋叶的各种不同形态, 我把活动转到户外, 先让每个幼儿到操场上捡落叶, 玩落叶, 观察落叶, 有的小朋友用嘴巴吹, 有的小朋友把叶子从高处往下扔, 而后让幼儿总结“你捡到的秋叶是什么样的?”小朋友争先恐后地举着小手回答:“我捡到的秋叶像一只蝴蝶会飞。”“我捡到的叶子在地上睡觉。”“我捡到的叶子会摇来摇去。”正是因为调动了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诗歌中本来比较难理解的句子一下子就掌握了。

主动学习活动 篇10

一、高中数学活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活动教学法大致兴起于本世纪初, 主要是通过教师有效地收集学生学情, 进而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形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和创新. 这种教学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因而在多学科中得到了很好应用.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个学科的交叉渗透, 数学学科成为多学科交叉的汇聚点. 这给数学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信运用活动教学法来进行高中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高中数学采用活动教学法具有巨大的学科优势. 首先, 活动化教学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该教学法形式多样、活泼, 内涵丰富, 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其次, 活动化教学能够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体现. 活动化教学要求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探究和操作, 因而能够引导学生全身心地进入多样的活动教学中. 第三, 活动化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活动教学法采用小组活动、自由讨论等多种形式, 能够调动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进步的交流机制, 同时又能刺激学生个性的形成, 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活动教学法一般分为直观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是通过展示幻灯片、卡片、简笔画、挂图、实物、录像等让学生产生直观感受的一种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则是把机械的、抽象的思维训练置换成为有趣的游戏活动, 这可以大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两种教学的诞生都受益于数学教学的启发, 一般来说, 活动化教学要求依据从抽象到具体的教学原则, 借助多媒体、团体讨论、实物模型等手段来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和操作能力. 因此, 该教学法可以为现代化教学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高中数学活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数学教学是一门抽象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 因此强调培养学生理论的同时, 也承担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任务. 如果数学课堂没有活动化思维的注入, 这就相当于把学生限定在一个封闭的学习环境中, 想要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运用直观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是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的.

1. 直观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课堂运用直观教学法的方式很多, 而且能够取得直接的成效. 直观教学法一般可以分为模像直观、语言直观和综合直观. 模像直观要求以对实物的直观感受为前提, 一般都要展示卡片、简笔画、挂图、实物、录像等, 目的在于让学生产生视觉上的直观. 还有一种直观就是语言直观, 这种方法通过录音、角色表演等形式, 目的在于让学生产生听觉上的直观.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及多媒体课件的广泛应用, 使得很多高中数学可以多渠道、多视角地进行综合性的直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可以采用视频动态化教学. 瑞士一位教育家指出, 为了数学直观教学法产生动态的、活化的效果, 不能只使用静止的意象, 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不同的动态视角上的连续性观察运动中的图形. 运动中的图形不断的分解和重组, 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毕达哥拉斯公理.

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有变化, 不能单一地使用一种手段. 比如教学不一定非要观看实物、卡片, 或者非要看录像等, 还可以通过编辑数学公式顺口溜、数学公式诗歌等, 让课堂呈现更为丰富的直观效果.

2. 游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为了避免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呆板化、程序化、僵硬化,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游戏教学法,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通过猜谜、模仿等游戏,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游戏刺激学生学习, 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如果教师能够把数学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 或者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巧妙地把数学知识串联起来, 自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结

上一篇:阅读障碍下一篇:数据库原理的思路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