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投资财务效率

2024-05-22

股权投资财务效率(精选九篇)

股权投资财务效率 篇1

关键词:股权激励,过度投资,投资不足

引言

投资决策是决定公司价值创造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未来企业现金流量增长和公司成长的重要基础。在完美的市场中, 企业愿意将剩余现金流投资于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但是在现实世界中,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投资不足和代理问题引发的过度投资影响了企业的投资效率。如何通过设置合理的股权激励契约来缓解代理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非效率投资, 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

股权激励契约是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进行长期激励的一种重要方式, 可以缓解管理层与股东的之间的利益冲突,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基于此, 分析管理层实施股权激励是否能提高上市公司投资效率问题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股权激励与投资效率的文献进行综述, 探讨未来中国上市公司此方面的发展趋势, 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国外研究现状

股权激励是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一种激励约束机制, 有助于解决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冲突。从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末, 基于股权的薪酬支付在美国公司迅速兴起。根据Jensen, Murphy和Wruck (2004) 统计显示, 自从1970年代以来, 美国上市公司货币薪酬所占高管激励的比重逐年下降, 到2002年货币薪酬仅占36%而股权则占了47%。由此数据可看出, 股权激励已成为美国上市公司管理层长期激励的一种方式。而股权激励的大肆推广是否真的能够提高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研究学者们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

在西方发达国家, 股权激励契约的实施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1世纪初时, 安然、世通等公司的高管薪酬过高引发学者们对股权激励的广泛争议, 焦点是股权激励特别是股票期权激励的运用是否给公司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此时, 人们开始质疑股权激励是否真正能提高公司价值或投资效率, 发挥良好的长期激励作用。后来的一些研究文献结果表明, 股票期权激励并非一直带来积极的影响 (Jensen et al, 2004) 。持这些观点的学者认为股权激励的实施并没有带来更好的公司价值和业绩, 反而成为高管人员的福利的工具。

此时, 也有为数不少的学者研究了以股权激励为主的高管激励与资本投资之间的影响关系, 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Aggarwal和Samwick (2006) 在研究激励、投资和绩效之间平衡关系时, 认为以股权为基础的激励与公司长期资本支出正相关。Kang等 (2006) 认为股票期权和研发支出正相关。Ryan和Wiggins (2002) 运用联立方程检验了1997年1 088家公司研发支出与CEO报酬之间的内生关系。实证结果表明, 公司增长机会与股票期权正相关, 增长机会会积极影响股票期权在报酬结构中的比例;此外, 限制性股票激励与研发支出负相关, 当限制性股票有负面影响时, 股票期权对研发支出有积极的影响, 即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在研发投资上有相反的影响。Grundy和Li (2010) 在研究投资水平和高管薪酬之间关系时, 认为不同形式的股权激励对对公司的决策影响是不同的, 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不会诱发经理进行短期投资, 而经理持股和到期的的股票期权会诱发经理迎合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实证结果还表明, 高管薪酬与投资水平的相关性不显著, 管理层持股与投资水平呈正相关。

二、国内研究现状

从1999年我国出现股权激励制度至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之前, 企业高层管管理人员仅是持有公司的非流通股, 不能上市交易, 股票价格只是作为计算奖金的参考。这种情况下, 激励效应并未起到良好的效果。自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后, 股权激励才真正进入实际可操作阶段。实行股权激励可以减少代理问题产生的冲突, 使经理人享有公司剩余索取权, 且保证了经理人与股东的利益保持一致。

近年来, 我国资本市场飞速发展, 为节约资源、提高公司的投资效率, 资源有效配置、经济全面发展已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公司治理普遍较弱, 上市公司投资效率低, 未形成一套系统的激励措施, 从而导致在此方面的研究没得出一致的结论。

王艳等 (2005) 在研究经理层最优股权契约和公司过度投资之间的实证关系时提出, 合理的股权契约可降低经理人员的过度投资问题。该研究认为, 当股东对公司管理层进行激励时, 股权激励比例的变化可间接影响公司过度投资的程度, 而且, 管理者为降低自己的私人成本或者提高私人收益也会进行更加严重的过度投资。罗富碧等人 (2008) 认为, 实行股票增值权公司投资量更大, 高管实施股权激励与企业的投资效率正相关。吕长江和张海平 (2011) 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 他们认为,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问题, 相比非股权激励公司, 推出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更容易抑制投资过度行为和投资不足的问题。

夏冠军 (2012) 认为, 高管持股会诱发经理在无效的市场下进行过度投资, 并且, 企业实际控制人不同的公司, 经理激励契约也存在差异, 也就是说, 上市公司高管持股在投资决策对公司治理效应有消极的影响。汪键等 (2013) 以257家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2005—2011年财务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 股权激励与公司过度投资正相关, 并未起到抑制作用, 同时, 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后也没有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观点来看, 对于高管股权激励是否对企业非效率投资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 尚未达成一致的结论。

三、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1. 股权激励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成熟理性的资本市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合理的股权激励契约, 而我国独特的环境制度、法律背景使得股权激励契约的实施受到了限制。即使中国研究学者学习西方国家学者的研究思维, 借鉴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所使用的实证模型, 但由于我国实施正式股权激励时间较晚, 实证研究样本受到限制, 得出的实证结论也可能存在一些误差。

2. 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效率普遍低下, 一方面表现为投资不足现象比较普遍, 另一方面表现为过度投资的程度较为严重。一些学者研究投资效率只着重强调了过度投资, 较少学者研究投资不足。另外, 研究过度投资一般是自由现金流和过度投资的关系, 但现实经济活动中, 企业的投资活动不一定都是付现的 (汪键, 卢煜, 朱兆珍, 2013) 。还有一些投资效率的研究仅考虑了实物资本投资 (罗富碧, 冉茂盛, 杜家廷, 2008) 。吕长江等 (2011) 的研究限于样本的数量, 未能以实际股权激励力度为变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国股权激励与投资决策的研究在样本量、变量度量、投资量的衡量上均因使用模型的不同存在差异, 所以, 研究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致。

四、未来研究趋势

国内外根据股权激励的实施效用而展开的实证研究结论不一, 甚至出现了与理论研究相悖的现象。国外对股权激励的研究时间较长, 已存在大量文献。而我国学者对股权激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盈余管理等相关的研究上, 而从股权激励这一视角研究投资决策的文献较少, 再加之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 实施股权激励的时间较短, 收集的样本量有限, 股权激励与投资决策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还处在起始阶段, 理论研究也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的探讨。相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 股权激励的广度和深度将会得到加强, 未来更会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关于上市公司是否实施股权激励契约提高公司的投资决策问题, 仍是学者未来研究的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1]Aggarwal R, Samwick A.Empire-builders and shirkers:investment, firm performance, and managerial incentive[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6, (12) .

[2]Grundy B D, Li H.Investor sentiment,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2010, (34) .

[3]Harley E.Ryan, Jr.And Roy A.Wiggins.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R&D investment decision and compensation policy[J].Financial Management spring, 2002, (5) .

[4]Jensen, Michael C., Murphy, Kevin J., Wruck, Eric G..Remuneration:Where We've Been, How We Got to Here, What are the Problems, and How to Fix Them[J].Harvard NOM Working Paper, 2004, (7) .

[5]Sok-Hyon Kang Praveen Kumar, Hyunkoo Lee.Agency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the role of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2006, 79 (3) .

[6]罗富碧, 冉茂盛, 杜家廷.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投资决策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 2008, (8) .

[7]吕长江, 张海平.股权激励计划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J].管理世界, 2011, (11) .

[8]汪键, 卢煜, 朱兆珍.股权激励导致过度投资吗?——来自中小板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3, (5) .

[9]王艳, 孙培源, 杨忠直.经理层过度投资与股权激励的契约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5, (13) .

文档股权投资基金财务管理制度 篇2

(五)公司接受监事的监督,股东的检查,内、外部的审计。第三条 财务管理任务 一 依法、合理地筹措资金,保证公司投资业务的开展和正常经营的需要。吸收投资人的资本金和债权人借入资金,必须认真考虑公司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性,考虑资金的风险和资金成本等因素,从中选择最有利的筹资方案。二 合理地投放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做好资金的控制、调度、核算和分析工作。三 做好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的核算工作。四 正确处理公司与投资者、被投资者的所有权关系;公司与债权人、债务人、往来客户之间的债务关系、合同责任关系;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分配关系。五 进行公司的建立、合并、分立、合资、联营以及清算过程中的财务活动。第四条 财务管理主要方法 一 财务预测。包括资金预测、成本费用预测、利润预测。要详细收集资料,掌握准确数据,根据公司财务活动的规律和理财环境的变化,运用正确、可靠的方法对公司未来的财务状况、财务成果及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选择最优方案供公司决策。二 财务计划。在财务预测的基础上编报财务收支计划。包括财务收支、成本费用、利润、投资计划等。编制财务计划既要积极先进又要切实可行,适当留有余地。三 财务控制。要将财务计划指标分解下达,按计划、定额、目标进行检查监督。四 财务分析。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财务分析会,提出财务分析报告,进行财务分析,并进行财务预警。财务分析要通过各项财务指标来评价公司的财务状况,重点分析投资项目的财务状况、资金、资产增减变动情况、投资余额增减变动情况、资产变动情况、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利润构成及分配情况、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化情况、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等。分析要做到数据准确,内容真实,重点突出,评价全面。通过财务分析,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工作。财务分析的方法可采用对比法、因素分析法等。第五条 财务管理的权责 一 公司董事会主席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 1.贯彻并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执行股东的决议,接受内外部检查、监督。2.根据股东会批准的财务管理权限行使财务管理权。3.负责组织资金的筹措和调度。二 财务经理的权责 1.负责资金的筹措。2.审核重要财务事项。3.协调各部门与财务部的关系。4.组织制定财务预算,负责预算方案的实施。5.定期检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解决执行中的问题。6.负责组织公司财务核算,审核财务决算。三 综合部财务人员的权责 1.负责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检查、分析。2.负责公司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3.依法计算、缴纳国家税费并向有关方面报送财务报表。4.负责资金的调度、筹集,监督财务收支,统筹处理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5.按照国家规定负责财务原始凭证、账簿等财务资料的保管。四 各部门的权责 1.落实各部门财务预算,检查分析部门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2.填报各项原始记录,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第六条 财会人员。公司主要负责人直系亲属不 公司财会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得担任本公司的财务负责人或从事与货币资金直接相关的会计岗位工作。第七条 公司财务负责人的任免由董事会主席提名报股东会批准后执行。由董事会主席聘任。第八条 财会人员调离财会岗位,必须办理交接手续。不能办理交接手续的要通过有关人员的认证。第二章 财务预算 第九条 公司要根据经营目标,编制财务预算。第十条 财务预算的编制程序。

(一)公司决策层根据公司长期规划提出财务目标,并采用上下结合的办法制订规划指标。

(二)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编制本部门的收支预算。

(三)财务负责人将各部门的收支预算汇总、平衡,拟订公司财务预算方案。

(四)公司财务预算经公司经理办公会讨论通过后,报请股东会审议批准。

(五)批准后的财务预算,下达各部门执行。第三章 所有者权益 第十一条 所有者权益是公司出资人对公司净资产的所有权。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第十二条 投资者未按照投资合同、协议、章程的约定履行出资义务的,公司和其他投资者可以依法追究其违约责任。第十三条 公司享有企业法人财产权,并承

担民事法律责任。在公司经营期间,不得任意抽逃挪用资本金和所有资产。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公益金、未分配利润发生增减变化时,必须按制度办理。投资者按照出资比例或按合同、协议章程的规定,分享企业利润和分担风险及亏损。第十四条 公司根据经营需要,经股东会批准接受外部机构投资,其资产必须委托有权威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确认后的价值与吸收的投资认定各自的投资比例。第十五条 公司接受投资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能以货币计量的实物、无形资产。现金出资不得低于总投资额的 50。以现金取得的资本金,属于外币的应折合人民币入账,同时以原币记录;以实物和无形资产取得实收资本金的应按照评估确认或者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入账。第十六条 在筹集资本金的活动中,投资者实际缴付的出资额超出其资本金的差额(包括发行股票的溢价收入)、接受损赠的财产、资产评估确认的价值或合同、协议约定价值与原账面净值的差额以及资本汇率折算差额等计入资本公积。第十七条 企业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发生变化按下列规定原则办理。

(一)实收资本增减由公司股东会批准。

(二)盈余公积的增减 法定盈余公积金从税后利润提取,主要用于弥补公司亏损或转增资本金;但转增资本金之后,一般不能低于注册资本的 25;法定盈余公积金达到注册资金的 50时,公司不再提取。

(三)资本公积金的增减 资本公积金的增加,包括投资者缴付出资额超过规定资本金的差额、资产评估增值、按规定列入资本公积金部分、接受捐赠的财产折价入账、资本汇率折算等。资本公积金的减少仅限于转增资本。转增资本的审批与资本金增加的审批办法相同。

(四)未分配利润 未分配利润的分配方案由股东会批准。公司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化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化和权益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必需在会计报告中详细说明。第四章 负 债 第十八条 负债包括借入资金和应付未付的款项,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未交税金、未付利润、其他应交款、预提费用、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其他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其他长期负债。第十九条 根据经营的需要和资金需求量,公司可以向金融机构借入资金;可以依照法定程序向社会或公司内部发行债券,筹措长、短期借款。第二十条 公司借款要有明确的项目、用途和期限,进行可行性分析,经股东会批准,并取得合法批准手续后方可进行。公司要按期还本付息。第五章 流动资产 第二十一条 流动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第二十二条 建立健全现金及各种存款的内部控制制度。现金收入做到日清月结,确保现金的账面余额与库存金额核对相符,银行存款与银行对帐单金额核对相符。严禁设置账外账,严禁出租、出借、银行账户。公司应加强其他货币资金的管理,及时办理结算,并应严格按照规定核算其他货币资金的各项收支业务。第二十三条 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待摊费用、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项等。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按实际发生额计价。其中应收票据按照面值计价,发生的贴现利息支出,计入财务费用。第二十四条 本公司于终了根据账龄分析法按公司会计核算办法规定比率提取坏账准备金。公司发生的坏账损失,冲减坏账准备金,收回已核销的坏账,增加坏账准备金。第六章 固定资产 第二十五条 本公司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2000 元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等;不属于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 2000 元以下并且使用期限超过两年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固定资产目录。第二十六条 固定资产的计价及计提折旧的范围按照本公司会计核算办法的规定执行。第二十七条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采用直线法。对财政部批准的部分设备也可选用加速折旧法,即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一般按照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率和分类折旧年限计算确定,计算公式如下: 1-预计净残值率 年折旧率 ———————— ×100 折旧年限 净残值率按照固定资产原值的 5的范围确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固定资产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从次月起,按月计提。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从次月起,停止计提。第二十八条 公司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终了前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清查。第二十九条 由于出售、报废或者毁损等原因发生的固定资产清理净损益,计入当期营业外收支。第三十条 在建工程支出是指为购建固定资产进行技术改造在尚未交付使用前发生的支出,包括工程设备、材料等专用物资、预付工程价款、未完工程支出等。在建工程支出按实际成本计价。第七章 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及其它资产 第三十一条 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无

形资产的计价及摊销按照公司会计核算办法的规定执行。第三十二条 长期待摊费用包括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及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装修、装潢的净支出等。

(一)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按照有效租赁期限和耐用年限孰短的原则分期摊销。

(二)固定资产的装修、装潢净支出按装修、装潢后固定资产的耐用年限分期摊销。

(三)超过一年以上的其他摊销费用按照实际受益期限进行摊销。第八章 对外投资 第三十三条 对外投资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本公司的规定,在境内外以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向其他单位投资或购买其他单位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第三十四条 对外投资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短期投资包括购入的期限在一年以内能够随时变现的各种有价证券以及不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长期投资是短期投资以外的投资,包括持有时间准备超过一年(不含一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不能随时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长期债权投资和其他产期投资。第三十五条 公司对其他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占该单位表决权资本总额的20以下的,但不具有重大影响的,采用成本法核算;公司对其他单位的投资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 20以上,或虽不足 20但具有重大影响的,采用权益法核算。第三十六条 根据稳健性原则,公司设立“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用以备抵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定为当期投资损失,逐项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设立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按照期末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其差额提取“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第九章 成本费用 第三十七条 公司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有关支出,按规定计入成本费用。第三十八条 公司的费用包括以下内容: 管理费包括:办公经费、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差旅费、修理费、汽油费、房屋租赁费、会议费、电话费、工资、社会统筹、住房公积金、职工福利费、折旧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各项税费、诉讼费、咨询费、各项资产费用摊销、股东会费、其他费用(坏账准备金、印刷费、审计费、技术转化费、研究开发费、绿化费)及上述未包括在内按国家规定可以支出的费用等。坏账准备金是指公司按年末应收款项余额的规定比率提取坏账准备金,用于核销企业应收款项的坏账损失。公司的坏账损失是指因债务人破产或者死亡,以其破产财产或者遗产清偿后,仍然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或者因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超过 3 年仍然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办公经费是指与公司经营管理有关的一次性小额办公用品、用具以及经常性的经费支出。差旅费标准由公司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自行确定。工资是指全员工资、奖金及各种工资性支出。社会统筹是指按国家规定提取的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金、生育保险。各项税费是指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应在成本中列支的税金。审计费是指企业聘请中国注册会计师进行查账验资纳税鉴定以及进行资产评估等发生的各项费用。咨询费是指公司在投资业务过程中需要向外部咨询机构支付的费用及聘请经济技术顾问、法律顾问等支付的费用。低值易耗品实行一次性摊销。职工福利费按照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 14计提,用于公司按照国家规定为员工交纳的医疗保险及员工福利方面的开支。固定资产折旧费。指公司按照国家规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工会经费按照员工工资总额的 2计提,提取后转入工会经费专户储存,用于工会活动的开支。职工教育经费按照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 1.5-2.5计提,用于职工教育方面开支。股东会费是指企业最高权力机构及其成员执行职能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差旅费、会议费等。第三十九条 公司的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在范围内)一律据实列支,不得预提。第四十条 公司需要待摊和预提的费用,由公司根据权责发生制和成本与收入配比的原则,结合具体情况确定。待摊费用的摊销期一般不超过 1 年。预提费用当年能结清的,年终财务决算不留余额;预提期长,需跨使用的,应在财务报告中予以说明。第四十一条 公司的下列开支不得计入成本: 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支出; 对外投资支出及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包括支付的优先股股利和普通股股利; 被没收的财物,支付的滞纳金、罚款、罚息、违约金、赔偿金,以及企业赞助、捐赠支出; 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各种付费; 国家规定不得在成本中开支的其他支出。第四十二条 公司的成本核算,要严格区分本期限成本与下期成本的界限、成本支出与营业外支出的界限。第四十三条,年为成本计算期,同一计算 公司的成本核算,要以月(季)期的成本与营业收入核算的起讫日期、计算范围和口径须一致。第十章 营业收入、利润及分配 第四十四条 营业收入包括管理费收入、咨询收入以及投资收益等。第四十五条 公司应在各项业务合同签订以后,在规定的计算期内按应计收入的数额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或者在劳务已经提供,同时收讫价款或取得收取价

款权利的凭证时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第四十六条 公司利润总额按下列公式计算: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汇兑损益 投资收益包括公司对外投资分得的利润、股利等。营业外收入是指与本公司业务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出售固定资产净收益、罚没收入、罚款收入、出纳长款收入、因债权人的特殊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等。营业外支出是指与本企业业务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和毁损报废的净损失、非常损失、公益救济性捐赠、赔偿金、违约金等。第四十七条 公司发生的亏损,经批准可以用下一的利润在所得税前弥补;下一利润不足弥补的,5 可以在 5 年内延续弥补; 年内不足弥补的,用税后利润弥补。第四十八条 公司缴纳所得税后的利润,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应按如下顺序分配:

(一)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法定盈余公积金按税后利润的 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累计达到注册资本 50时,可不再提取。

(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企业以前未分配的利润,可并入本向投资者分配。顺序如下: 1.支付优先股股利。2.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任意盈余公积金按照本公司章程或股东会议的决议提取和使用。3.支付普通股股利。第四十九条 公司当年无利润时,不得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第五十条 公司的法定盈余公积金可用于弥补亏损或转增资本金,但转增资本金后留存公司的法定盈余公积金以不少于注册资本 25为限。第十一章 外 币 第五十一条 公司的外币业务是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用记账本位币—人民币以外的货币进行的存款、放款、外汇买卖及往来结算等业务。外币业务较大应实行外币分账制,平时以外币记账,每期终了将有关外币金额折合为记账本位币金额;业务较小时可不实行外币分账制,应随外币业务的发生将有关外币金额折合为记账本位币金额。第五十二条 公司办理外汇买卖业务发生的外汇买卖差价,计入当期损益。第五十三条 公司收到投资者的外币投资,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折合记账本位币与投入时的外汇牌价折合记账本位币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金。第五十四条 公司发生的与购建固定资产直接有关的汇兑损益,在资产交付使用前或办理竣工决算前,计入资产的价值;在资产交付使用或办理竣工决算后计入当期损益。第五十五条 公司各种外币项目的期末余额,按照期末国家公布的外汇牌价折合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实行外币分账制的,按外汇买卖多缺余额计算,计入当期损益;不实行外币分账制的,按照期末国家公布的外汇牌价折合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账面记账本位币金额之间差额,作为汇兑损益,计入当期损益。第十二章 公司清算 第五十六条 公司按照章程规定解散或者破产以及其他原因宣布终止时,应当成立清算机构,对企业财产、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查,编制资产负债表、财产目录和债权、债务清单,提出财产作价依据和债权、债务处理办法,妥善处理遗留问题。第五十七条 清算费用由企业现有财产优先支付。第五十八条 企业财产拨付清算费用后,按下列顺序清偿:

(一)应付未付的职工工资、劳动保险费等;

(二)应缴未缴国家的税金;

股权投资财务效率 篇3

1. 股权问题: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股权问题上通常存在股权单一,股本较小、股本结构不理想。

2. 资产问题:资产规模偏小,资产结构不合理,有形资产较小,无形资产较多,流动资产不足。也就是我们通称的“轻资产”。

3. 财务问题:规范与监督,这是我们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比较棘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缺乏合格的财务人员;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手段;财务内控不健全。应重点核实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情况,厘定净资产以及利润的真实性。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要完整的揭示,避免风险。

4. 团队建设:创业团队单薄,骨干队伍不稳定,员工激励机制未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空白。

5. 市场营销模式:缺乏大量的合格的营销人员,缺乏健全的市场销售网络,宣传和市场推广策略不清晰,营销模式问题,销售和货款回笼不畅。

6. 今后发展目标定位问题:缺乏明确的长远的发展目标,缺乏明确细分的企业定位。

二、 财务尽职调查报告撰写总结

1. 综合来看,尽职调查是一个要求比较高的工作,运用到财务分析、审计等知识,需要调查人员耐心细致的工作和对于细节的关注。

2. 财务尽职调查报告和审计报告不同,它侧重在调查企业前3年和最近一个月的财务情况,充分揭示其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根据上市管理办法的规定调查企业的历史沿革、改制与设立、重大股权变动和主要股东、生产销售、研发、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高管人员、组织结构与内部控制调查、财务与会计调查、财务比率分析、盈利预测等情况。

3. 其中对财务与会计的调查,应对经注册会计师审计或发表专业意见的财务报告及相关财务资料的内容进行审慎性核查。核查时不仅需关注会计信息各构成要素之间是否相匹配,还需关注会计信息与相关非会计信息之间是否匹配。

4. 计算调查单位的各年度毛利率、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分析其各年度盈利能力及变动情况,分析利润结构和来源,判断盈利能力的持续性。

5. 计算各年度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帐款周转率等,结合市场发展、行业竞争状况、企业生产模式及物流管理、销售模式及赊销政策等情况,分析各年度营运能力及变动情况,判断经营风险和持续经营能力。

6. 计算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结合现金流量状况、授信额度、表内负债、表外负债及或有负债等情况,分析企业各年度偿债能力及变动情况,判断偿债能力和偿债风险。

通过以上比率分析,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财务指标比较,综合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判断财务状况是否良好,是否存在持续经营问题。

7. 对财务各个科目的调查,销售收入通过查阅银行存款、应收帐款、销售收入等相关科目等方法,了解实际核算中确认收入的具体标准,判断收入确认标准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是否存在提前或延迟确认收入或虚计收入的情况。核查发行人在会计期末是否存在突击确认销售的情况,分析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是否与销售收入变化情况相符,关注关联交易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真正流入企业。

8. 关注期末存货中在产品是否存在余额巨大等异常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应转未转成本的情况。计算利润率指标,分析其变化并判断未来变动趋势,与同行业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产品毛利率、营业利润率等是否正常,存在重大异常的应进行多因素分析并进行重点核查。

9. 关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关联方占用资金的相关费用情况。取得财务费用明细表,对存在较大银行借款或付息债务的,应对其利息支出情况进行测算,结合对固定资产的调查,确认大额利息资本化的合理性。

股权结构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分析 篇4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 企业财务决策由追求产量、业绩最大化逐步过渡到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上来。然而在实践中, 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依然大量存在, 国有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尤为严重:行业投资过度, 盲目多元化投资, 投机性投资等等, 浪费了巨大的社会资源。从市场制度来看, 我国的资本市场有着非常鲜明的特征。资本市场自诞生以来就肩负着为国有企业解困的历史使命, 过分强调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而忽略了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导致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不高。而且我国资本市场的组建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制度安排与推进。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由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和外资股组成, 国有股的“一股独大”和股权分置是资本市场的两大特征, 股权结构存在的问题严重。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公司治理, 是指通过一种制度安排, 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它更多的表现为所有者 (主要是股东) 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股权结构是公司内部治理的产权基础, 因为它决定着一个公司所有权的产权配置效率, 进而可以影响公司管理层的决策行为。股权结构有很多方面的特征, 笔者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前几大股东的牵制制衡程度、控股股东的性质。

关于投资效率, 在以往的研究中, 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它属于经济学的范畴, 是经济效率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 但又是相对独立的特殊构成部分。对于投资企业来说, 如果其投资活动是有效率的, 它应该表现为一种能够使企业价值得以实现最大化的状态。相对应的, 该状态如果不能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 就表现为非效率投资, 这种情况下投资人及公司的利益就会受损。

三、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现状分析

在我国, 由于政府在国有上市公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政府非常看重其所控制的国有上市公司对地方经济、市政建设、就业和税收等方面的贡献。因此国有企业承担了这些较为沉重的非经济目标的负担, 在所有者缺位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政府无法界定企业是否低效投资。

为了更加客观明确地说明问题, 判断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非效率投资行为, 本文选用深沪两地566家有投资增长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来考察其非效率投资的特征表现。对于一个成熟规范的证券市场来说, 股价应该是最能够反映公司经营状况、发展潜力的经营指标, 例如托宾Q就是以股价为基础的价值型指标, 但是, 我国股市由于存在股权分置、发行管制、市场封闭等问题, 股票市场价格发现能力的功能非常有限, 因此, 托宾Q等使用二级市场价格反映公司价值的指标非常不适合作为相关研究的衡量指标。比较而言, 经营业绩指标能更好地反映公司的投资效率。本文选取资产利润率 (ROA) 、净资产利润率 (ROE) 等指标来反映企业运行效率。

从表1的统计结果来看, 本文所选择的指标基本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由此可以判断, 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

四、股权结构对投资效率的治理机制分析

研究我国上市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形成机制时, 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特殊的股权制度安排。举例来说, 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法人股和个人股同股不同权的特殊股权制度安排容易导致股东目标出现差异。个人股股东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股票流通转让的资本利得收益, 其行为目标为企业股票市值的最大化;国有股股东由于其股权无法在证券市场流通转让, 其行为目标为国有股所代表的资产———国有资产的增值最大化。不同股东所追求的利益目标呈现出明显差异, 而这种目标的差异化就极易造成非效率投资。

(一) 大股东性质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当大股东为国有性质时, 并不存在显在的所有者, 其产权代表为各级政府代表及其代理人, 由于国有产权代表对经理的监督收益并不能与监督成本匹配, 从而弱化了对经理的监督。中小股东存在搭便车动机, 也不能对经理进行有效监督。另外, 国有控股公司由于存在所有者缺位问题, 管理者可能更加倾向于过度自信。因此, 国有性质大股东控制的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容易出现过度投资。当大股东为非国有性质时, 大股东出于保障自身利益目的, 可以对经理实施有效的监督, 从而有效制约过度投资行为。

(二) “一股独大”、股权集中度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本文研究认为:股权集中、“一股独大”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并非只有消极作用。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对较低时, 大股东和管理者与小股东利益不一致, 他们谋求更多的私人利益, 企业中代理成本高;随着持股比例的增加, 控股股东在某些情况下还直接参与公司经营管理, 消除了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一致性提高。因此, 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有助于提高公司经营业绩, 增加公司价值。随着持股比例的进一步增加, 由于壕沟效应的存在, 控股股东有可能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 通过自利性交易 (如卖出公司资产、转移定价、过高的薪酬、贷款抵押) 和非资产性转移行为 (如增发新股稀释现有股权、内部人股票交易、渐进性购并和歧视性交易) 来掠夺小股东的财富, 大股东和小股东利益一致性可能在持股比例到达某个水平后下降, 呈现非线性变化趋势。这种只有控股股东才能享有的收益被称为控制权私利。

(三) 股权制衡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经典的股权制衡研究认为, 股权适度集中且具有一定股权制衡特点的所有权结构, 既可以对大股东起到激励效应, 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股东的不良行为, 因此, 股权制衡是一种有效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建立制衡的股权结构被视为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措施, 公司业绩可能因此提高。但是, 国内一些考察股权制衡对经营业绩影响的研究发现, 股权制衡公司的业绩反而不如“一股独大”公司。股权制衡的力量越强, 公司绩效越差。当然, 也有学者持相反结论。在投资者法律保护相对健全的环境下, 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通常较隐秘, 掏空行为显而易见难以发生。但是我国的投资者法律保护不足, 在多个大股东并存的情况下, 制衡股东可以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 股权制衡公司应该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

笔者认为, 以上研究之所以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是对我国市场机制考虑的不全面。在市场机制不成熟、法律法规对投资者保护不足的情况下, “几个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当的股权结构”没有起到限制控股股东剥削中小股东的作用, 也就自然而然不能成为股权结构优化的目标。几大股东和谐相处、共同促进公司发展的局面很难形成, 大股东之间的控制权争夺将直接导致上市公司业绩下降。

五、研究结论

首先, 我国上市公司具有先天的产权残缺, 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 必须承担政府行为。理论上讲, 大股东对公司的经营情况能够进行比较有效的监督, 但是, 国家作为第一大股东就会造成监督效果的非效率性。因为, 国有上市公司所有者缺位, 作为“国家股”的代理人很难对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另一方面, 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通常产权模糊, 存在多重代理的现象, 使得所有者不能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所以,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与非国有上市公司投资效率存在显著差异。

其次, 国内外大多学者认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股权集中程度过高是公司投资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经过理论推导和逻辑推理的验证, 但是却缺乏实证证据。在我国的制度环境下, “一股独大”是根据我国目前市场机制发育情况和法规环境完善程度而进行的现实合理的选择, 它并不是我国上市公司发生问题的主因。尤其对国有上市公司而言, 当股权集中到一定程度后, 经营者会更多考虑因大量过度投资而导致业绩过差, 从而影响自己升迁。而政府也会考虑融资能力过差导致上市资格被剥夺。

第三, 股权制衡被视为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的重要措施, 本文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 结合我国的制度背景, 认为大股东持股相当的股权制衡机制不但不能改善公司的投资效率, 反而还会使公司的经营绩效恶化。前几大股东持股比例越接近, 公司的投资效率越差。

参考文献

[1].Ma lmendier Ulrike and Geoffrey Tate.CEO o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Journal of Finance, 2005, (6) :2661-2700.

[2].艾建明.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及其治理机制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8:9-10.

[3].马如静, 唐雪松, 贺明明.我国企业过度投资问题研究:来自证券市场的证据[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6) :55-60.

财务公司金融股权投资研究 篇5

(一) 金融股权投资的开展满足了集团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财务公司开展金融股权投资, 帮助集团扩张和延伸金融产业链条, 最终满足集团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这种延伸金融产业链条, 使得集团具有相对可控的金融服务平台, 因此对于集团战略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实施意义。

(二) 金融股权投资的开展是财务公司完善金融功能的重要步骤

如果缺乏金融股权投资功能, 将会导致财务公司的业务及资产过度的集中在贷款, 将完全违背了多元化的金融机构资产业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也不能更好的发挥财务公司在集团中的金融支持功能。如若与其他金融机构形成合作互动和优势互补, 财务公司将完成资本协同、管理协同、人才协同和技术协同等多方面的协同收益。

(三) 金融股权投资的开展有助于入股机构获得稳定的股东业务

随着集团产业范围日趋增大, 规模的不断扩张, 其多样及巨大的金融需求将为其财务金融机构提供大量的业务, 为入股金融机构的业务提供新的支撑, 并除去因经济周期而引发的的收入及盈利波动。另外, 通过分散相关金融机构的股权, 财务公司金融股权投资的开展, 可以帮助实现股东间的相互制衡, 有利于改善参控股金融企业的公司结构。

二、地方性商业银行是财务公司开展金融股权投资的良好载体

拥有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的资金存量以及流量很高, 且业务规模比较庞大, 使得其具有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等一系列特点, 因此在集团的运营过程中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就业务种类来说, 作为存款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财务公司和商业银行存在着较大的相似性。一般来说, 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注册资本金小于5亿, 即便按照财务公司战略入股20%计算, 财务公司的金融股权投资金额也不足1亿。因此, 集团产业所在地的城市商业银行是财务公司战略性金融股权投资的良好载体, 而且可以保证对产业金融服务的快捷性和贴身性等。

三、财务公司金融股权投资的风险

金融股权投资具有高风险性, 这些高风险性决定了在投资过程中的财务公司要充分防范投资前、中、后期的风险。

(一) 信息风险

在进行金融股权投资以及选择入资方式时, 财务公司必定要以相关的信息为依据。而在金融股权的投资的过程中, 中标的企业可能会控制着信息的真实性与全面性, 这就使得财务公司在信息方面处于被动的状态, 这将是是财务公司在金融股权投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信息风险。

(二) 内部人控制风险

财务公司金融参股到其他金融机构后, 参股多少决定了其在其他金融机构中的管理权限。即便是出于控股状态, 财务公司也要保证其参股的金融机构管理层的稳定性。因此, 这些都难免形成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中的内部人控制风险。

(三) 过度支付风险

资本和资产的定价在财务公司的整个投资过程中尤为重要和复杂。对被投资企业的低位定价可能会致使财务公司的金融股权投资难以形成, 高位定价可能会影响财务公司的收益。财务公司的金融股权投资过程中的高过度支付风险, 将会造成财务公司的资金的过度支出, 现金流的减少, 最终影响到财务公司对集团的服务。

四、对财务公司金融股权投资的建议

(一) 充分认识财务公司金融股权投资对集团发展的重要性

从长远发展的需求来看, 集团公司需要具有自己掌控的融资平台, 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80%的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成功地完成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 二者的结合已经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财务公司要结合金融业发展趋势、产业发展特点以及同类型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并向集团公司提交研究报告, 使集团公司逐步认识到财务公司入股金融机构的重要性, 认识到金融股权投资将会对集团公司产生促进作用。

(二) 集中操作加强金融股权投资的集团管控

目前, 部分集团公司旗下的金融股权投资较为分散, 其必定会影响到集团公司对金融的整体调配和使用能力。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财务公司不仅具有熟悉金融市场的优势, 而且也具有综合经营的优势, 与此同时还具有大量的金融人力资源, 因此对金融股权投资会比其他非金融机构更有较大的优势。集团公司授权财务公司进行金融股权投资后, 不但能够行之有效地完成集团金融资源的融合, 而且可以通过财务公司的金融股权投资进行社会化金融资源的串联, 为集团产业的飞跃发展提供更加广泛和更为持久的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商经济研究院.2013-2018年中国财务公司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R].2013 (11) .

[2]何晓峰, 胡渊.金融机构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基金”[J].改革与战略, 2008 (12) .

股权投资财务效率 篇6

基于代理理论认为,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企业内部管理者具有关于投资项目收益率分布的更充分信息, 更有能力发现具有正的净现值机会的投资项目。然而, 内部管理者并不一定坚持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其投资决策目标。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道德风险, 它可能驱使管理者采取侵占股东利益、经营短视等行为, 并最终选择无效率投资, 并且更多地会造成投资过度的发生;二是外部融资约束, 当管理者无法通过获取低成本的资金进行投资或者投资收益无法弥补外部融资成本时, 融资约束使得管理者只能放弃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 从而产生投资不足。因此在现实资本市场中, 两权分离引起的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促使公司存在非效率投资。

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了管理层和企业其他利益团体的利益冲突 (Jensen&Meckling, 1976) [1]。这些冲突不能完全通过契约来解决, 因为不存在完全的契约, 以及考虑到契约的成本问题。因此, 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 公司治理机制可用来减缓这些冲突。公司治理机制的最优组合目的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且公司治理机制随着企业特征如投资机会、负债率等的变化而系统变化 (Watts, 2006) [2]。为了有效监督上市公司, 外部利益相关者需要可验证的会计信息。而财务报告系统是可验证信息的关键来源, 这些信息有利于监督和评价管理层的决策和战略。可见, 高质量会计信息能通过改善契约和监督, 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来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而会计稳健性又作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指标之一, 它是一项由来已久的会计惯例, 也是关于会计盈余确认和计量的一项重要原则, 据考证, 早在13世纪英国的庄园会计中就已经体现出会计稳健性的思想, Walter of Henley在关于庄园管理的著作《农业管理》中建议庄园会计的审计师“忠于事实并谨慎”, Littleton[3] (1941) 在研究了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起源后发现, 意大利商人早在15世纪初期就采用该方法对期末存货进行计价, 稳健地确定利润和资产。Basu[4] (1997) 也对会计稳健性给出了一个描述性定义, 即在财务报告中确认“好消息” (收益) 比“坏消息” (损失) 需要更多的保证。同时Watts[2] (2006) 提出会计稳健性可作为降低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和约束管理层机会主义来降低代理成本的治理机制。这样会计稳健性是否能对投资产生直接影响?

Shleifer[5] (1986) 认为, 公司治理就是确保资产能够有效利用和保证资金投入者能够获得收益的一系列机制, 解决两权分离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及因此产生的代理成本增大的问题。现代公司理论及相关的文献认为公司治理由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组成, 外部治理包括收购条款和公司控制权市场组成, 而内部治理则由董事会和大股东的存在构成 (Lara, 2008) [6]。而现有公司治理评价主要从股权结构等内部治理机制出发。则股权结构又会对会计稳健性与资本投资效率的相关性产生怎样的作用?

一、国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会计稳健性与资本投资效率的研究。会计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 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 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 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 低估负债或费用作为降低企业潜在诉讼成本、契约成本以及政治成本的一项治理机制, 会计稳健性可以协调公司内部各契约参与方利益冲突, 保证契约有效执行, 减少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契约各方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在资本市场不存在缺陷和公司内部不存在代理成本的理想世界中, 公司的投资可以达到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优水平,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 公司的投资却并非都是有效率的。

目前国外关于会计稳健性与资本投资效率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 会计稳健性可以缓解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从而更有利于委托人监督代理人的投资决策。Biddle和Hilary[7] (2006) 利用34个国家的数据研究发现, 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的投资效率正相关。通过检验财务报告质量和资本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 发现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可以减少经理层与外部资本供给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从而提高资本的投资效率。Mcnichols和Stubben[8] (2008) 认为, 公司管理人员的盈余管理本身会“掩盖”公司真实的收入和盈余增长潜力, 这使得投资者无法形成有效的盈余增长预期, 而会计稳健性可以减少事前的信息不对称, 改善事后的投资效率。Lafond和Watts[9] (2008) 的实证研究发现, 经理层和股权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投资者对财务报表稳健性产生了需求, 因而会计稳健性能够降低经理层操纵会计数字的动机和能力, 并减轻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造成的损失。Bushman和Piotroski[10] (2006) 从国家横截面角度检验了稳健的财务报告体制对经理投资决策效率的影响, 结果发现在稳健的财务报告体制下, 经理对投资机会下降做出反应的速度更快, 可见, 稳健的会计政策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减少企业股东与经理层的信息不对称, 提高公司资本投资效率。第二, 会计稳健性能够促使代理人更及时地放弃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Watts[11] (2003) 稳健会计政策的采用使公司经理层面临更高的违约风险, 增强经理层声誉受损、报酬降低、被董事会解雇或公司被接管的可能性, 增加经理层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 减弱股权投资者与经理层的委托代理冲突;同时, 由于会计盈余中包括了因稳健性而确认的损失, 投资者能够及时获知经理层经营决策中发生亏损的信息, 从而能及时地制止经理层的过度投资。La Fond和Roychowdury[12] (2008) 稳健会计政策可以通过对满足契约需要的财务报告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影响以及对控制权限制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 因而是解决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问题的一种有效机制, 有利于限制公司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行为。Ball和Shivakumar[13] (2005) 认为由于会计稳健性要求及时确认损失, 这就使得管理层不能将由于投资决策带来的损失转嫁到下一届的管理层。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稳健性可以在事前限制管理层投资于NPV为负的项目, 同时也可以加大事后管理层从不利的项目中及时撤出的程度, 进而提高投资效率。Ahmed和Duellman[14] (2007) 的实证研究表明, 会计稳健性可以减少经理层接受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的事先动机。Bushman[15] (2011) 等人从国家横截面角度检验了稳健的财务报告体制对企业投资决策效率的影响。他们研究发现在所有权更分散的国家中, 会计稳健性在约束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中的作用更大。

第三, 会计稳健性能够降低外部融资成本。由于企业的会计政策不会影响其内部现金流量, 所以会计稳健性会通过影响企业获取外部资本 (股权和债权资本) 的成本, 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首先, 会计信息质量会影响企业的外部权益融资成本。Guay和Verrecchia[16] (2007) 认为会计稳健性能够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 从而降低权益资本成本, 即稳健的财务报告有助于充分披露公司信息, 减少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 从而降低资本成本。Suijs[17] (2008) 发现会计稳健性能够降低股价的波动性, 从而降低企业权益融资的成本。其次, 会计稳健性可以降低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Ahmed[18]等 (2002) 研究表明, 会计稳健性对减轻债券持有人和股东之间的冲突及降低企业的债务成本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外部融资看, 会计稳健性能够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 缓解企业投资不足问题。

2.股权结构与资本投资效率的研究。在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理论体系融合之后, 由于公司治理的主流研究长时间聚焦于股权分散下的治理模式, 因此, 公司股权结构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起初主要围绕管理者道德风险及其所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展开。但在近二十年来, 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大多数公司中控制性股东的存在, 控制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股权代理冲突逐步取代了股权分散下的传统委托代理冲突, 成为公司治理研究中的重点问题。大股东控制作为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基本特征, 不仅决定了公司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分配格局, 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公司的财务决策行为。故国外学者主要从两个方面研究股权结构与投资行为的关系。

一方面是股权分散对投资的影响。Jensen and Meckling[19] (1976) 等研究表明:由于委托代理问题和治理机制不完善所导致的管理者额外津贴、挥霍浪费、过度投资、盲目多元化或者财务保守等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公司的投资决策。并且也认为, 在企业通过公开发行股票成为上市公司后, 内部经营者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取决于其持股比例的大小。如果持股比例太小, 内部经营者通常拥有大于剩余索取权比例的公司控制权, 很可能实施非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行为, 将公司财富转化为个人利益。Bebchuk and Stole[20] (2001) 指出当市场推崇某些行业或项目时, 为了取悦市场和证明自己寻找投资机会的能力, 管理者很可能盲目的过度投资。除了声誉动机外, 管理者基于职业安全的考虑, 可能会厌恶尽管有风险但却对股东价值有益的投资项目。可见股权分散下, 股东不能有效的监督管理者, 可能导致公司投资失效。

另一方面是股权集中对投资的影响。Almeidaand Wolfenzon[21] (2006) 基于企业集团金字塔股权结构的研究发现:股权集中程度越大, 大股东更有能力将可分配利润转移为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扩张动机会越明显, 增大了过度投资的可能性。Rajesh[22] (2006) 研究了由于高股权集中度的大股东拥有灵活的控制权, 并且其控制权收益和控制权成本 (替代风险) 同时存在, 控制权私有收益驱动着过度投资以及为获控制权私有收益而产生的成本将导致投资不足。

3.股权结构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虽然会计稳健性作为会计的基本原则由来已久, 但对其开始系统的研究却始于Watts[23] (1993) 。Watts[23] (1993) 认为企业股东、经理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的合理分配是会计稳健性产生的最重要的契约原因。Ball, Kothari and Robin[24] (2003) 认为股权结构的国别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公司治理结构差异会显著影响公司的会计稳健性。La Fond和Roychowdury[12] (2008) 在所有权结构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 所有权集中的企业财务报告较之所有权分散的企业财务报告更不稳健。

二、国内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会计稳健性与资本投资效率的研究。国内学者的许多研究表明, 中国上市公司存在非效率投资问题, 一方面, 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所引起的代理问题, 管理者可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进行过度投资, 将公司的自由现金流滥用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当公司面临投资过度的情况时, 会计稳健性对公司的投资水平起到抑制作用 (辛清泉、林斌、王彦超[25], 2007) 。另一方面, 刘斌[26]等 (2011) 认为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市场摩擦, 影响公司外部融资成本, 容易导致受流动性约束的公司出现投资不足, 会计稳健性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经理人接受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 缓解企业投资不足。除此之外, 会计稳健性是对信息不对称的一种天然反应机制。孙刚[27] (2010) 认为, 会计稳健性既可以通过其信号作用, 减少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所导致的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等短视行为, 也可以降低事前外部融资成本, 从而达到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投资效率的目的。

总之, 李青原[28] (2008) 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 高质量会计信息能显著降低上市公司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即会计稳健性可以降低契约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 从而实现资本的有效投资 (刘斌等, 2011) [26]。

2.股权结构与资本投资效率的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同国际社会相比存在着较大的特殊性, 即出现国家股“一股独大”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调配资源的基本功能。胡国柳[29] (2004) 指出大股东对外部股东实施侵占的方式不同, 会对投资多元化水平产生显著的影响, 投资多元化水平产生正面影响一般为外部大股东在企业投资多元化水平的决策中与管理者达成一致;反之, 如果外部大股东通过其他方式转移企业资金以攫取的私人利益超过从投资多元化水平提高中获得的私人利益, 将会使之与投资多元化水平负相关。国内学者倾向于肯定法人股在公司治理中的正面作用。另外, 张祥建[30]等 (2009) 通过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和投资效率, 得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投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持股主体与投资支出之间表现出很大差异性。并且郝颖[31] (2008) 针对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特征进行研究, 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结构以及导致的控制权分配格局, 运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和GLS回归方法, 对大股东控制权收益的投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 得出大股东和内部人控制下的公司投资行为更倾向于大规模的扩张。

由于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 因此郝颖和刘星[32] (2010) 认为如果企业的治理机制不完善, 那么不正确的融资方式决策会加重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增加代理问题, 降低投资效率。企业为投资而筹集资金的方式, 不仅仅代表对投资收益流量的分配权, 而且还包括与企业所有权相关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配置, 两者配置有效与否直接影响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和企业的投资行为。

3.股权结构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国内对公司治理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相对于西方来说起步较晚。在股权属性方面, 研究表明股权结构影响着会计稳健性, 并且国家股一股独大的公司会计稳健性较低, 国家控股对应着更低的稳健性 (刘凤委等, 2006, 朱茶芬等, 2008) [33~34]。并且政府对改善银行资产质量的压力和向非国有企业发放贷款的政治成本, 迫使国有银行对非国有企业贷款提出了更加苛刻的稳健性信贷要求 (何贤杰、朱红军和陈信元, 2008) [35]。

而在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方面, 曹宇、李琳、孙铮[36] (2005) 通过实证结果发现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越强, 公司的会计盈余稳健性就越差。修宗峰[37] (2008) 对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的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会计稳健性呈负相关, 股权制衡度与会计稳健性呈正相关。黎文靖[38~39] (2009) 发现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 当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较低时, 股东权力的上升会增强会计稳健性;当公司股权集中度中等和较高时, 股东权力均对会计稳健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结论与展望

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 我们了解到股权结构、会计稳健性与资本投资效率的研究是会计领域的热点和重点。国外在股权结构与资本投资效率、会计稳健性与资本投资效率的研究比较成熟, 并且也取得丰富的成果, 很值得借鉴。

1.会计稳健性与资本投资效率的研究。会计稳健性作为降低企业潜在诉讼成本、契约成本以及政治成本的一项治理机制, 会计稳健性可以协调公司内部各契约参与方利益冲突, 保证契约有效执行, 减少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契约各方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侧重于将会计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属性的研究 (如会计稳健性的存在性以及影响因素方面) , 而对会计稳健性的治理价值研究较少, 可以将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治理机制结合对资本投资效率影响的研究, 使会计稳健性作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指标转变为治理机制的部分, 体现其治理价值。

2.股权结构与资本投资效率的研究。国内外诸多学者针对股权结构和企业投资行为展开研究。在股权结构方面, 主要研究其同公司绩效、公司并购策略以及多元化投资策略的研究, 极大丰富了股权结构相关方面理论。而在企业投资行为方面, 主要集中在投资效率和企业投资决策过程方面。值得指出的是, 在中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等实际问题同西方理论研究背景存在差异的情况下, 中国学者依据中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从股权性质、内部控制人等角度出发, 多层次研究了中国股权结构和企业投资行为的相关方面。

3.股权结构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由前述的国内外文献回顾可见, 股权结构的各个因素对会计稳健性确实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公司管理者当局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对公司治理的需求, 公司管理层与契约当事人之间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报酬不对称、有限债务期限、有限责任等因素而造成道德风险, 而会计稳健性是缓和这种道德风险的一种有效的契约机制, 可以说它是一种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机制, 因此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也将影响会计稳健性的变化。而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 其构成和特征的差异化也必然影响到公司会计信息的稳健性。

通过上文分析由图1可知, 股权结构引发公司利益相关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 从而导致公司非效率投资, 而相关学者认为会计稳健性可以缓和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 是一种能有效改善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治理机制。

在实际情况中, 随着委托代理理论、企业契约理论以及信息非对称理论在公司治理结构领域的应用, 大多数理论和实证研究都集中在股权分散情况下导致的管理层的代理问题上, 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 这些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现阶段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现状。而且重要的是, 投资行为是连接企业治理结构和公司价值的必然通道, 通过了解企业投资行为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公司价值理论起到参考和借鉴意义。而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非理性投资, 结合中国国有股一股独大特殊制度背景下讨论股权结构、会计稳健性对公司资本投资效率的影响, 首先, 不仅为公司建立投资决策评价和引导体系起到先导作用, 而且会计稳健性本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指标, 现将其转变为治理机制中的角色来研究, 将有利于中国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其次, 公司重要财务政策投资作为公司治理的经济后果, 不仅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缺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而且也促进公司根据治理机制作出正确的投资政策, 提升公司价值。

摘要:公司的股权结构引发利益相关者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 从而导致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行为, 而会计稳健性作为一种协调公司契约各方利益冲突的机制, 它能有效降低契约各方的代理成本, 在中国资本市场中提高会计稳健性有其现实意义, 并且应充分体现会计稳健性的治理价值。

股权投资财务效率 篇7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基本特点

新经济环境下,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我国经济开始走向国际化, 资产市场已逐步形成, 投资行为、经济活动越来越多。长期股权投资就是资本经济发展下的产物, 属于企业通过投资获得的其他企业股份, 这些通过投资获得股份可为企业获得长期利益。企业通过长期股权投资获得股份后, 能够对该企业施加影响, 甚至达到控制被投资企业的目的或与该企业建立某种特定的合作关系, 来分散自身的经营风险, 提高市场竞争, 获得更大利润。长期股权投资与其他形式的投资相比, 所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和利益更持久, 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所以很多企业都在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经济活动[1]。但从经济活动角度来看, 长期股权投资依然属于一种投资行为, 任何投资行为都需要承担投资风险, 自然长期股权投资也不例外。影响长期股权投资的因素较大, 且风险危害大, 一些风险甚至是致命的。例如, 被投资企业经营不善, 面临破产清算, 很显然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作为股东的投资就必须要承担相应的风险[2]。另外, 长期股权投资通常不能随时出售, 应依据所持股份份额享有股东权利和相应义务, 不能随意抽回投资, 这一特点更使得投资企业要承担的风险被大大提高。目前我国主要长期股权投资获得方式有:现金获取、企业合并、证券获取、投资获取、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长期股权投资中的主要控制方式可分为: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无控制等几大类型。长期股权投资是一种一个企业向另一个企业进行的长期投资行为, 这种投资不仅能够获得投资收益, 更能够降低经营风险, 强化自身与其他企业的商业纽带,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但长期股权投资受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规范和约束。

二、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修订背景

自改革开放后, 我国市场经济转型初步完成, 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进一步提高财务报表质量, 以适应当前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二零一四七月一日, 我国对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就修订, 实施了新准则。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发布后, 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同时废止[3]。通过对新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同比, 不难发现此次修订对企业会计报表编制、资产结构、会计处理、会计核算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次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修订是我国实现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一步, 从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总体修订情况来看, 是为了适应企业会计实务的需要、整合准则内容完善准则体系的需要、保持与国际会计趋同的需要。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对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规定不明确的内容, 进行了明确与补充, 准则体系更有条理, 并提升到准则正文层面。可以看出, 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参照了国际会计准则第28 号, 我国距离国际会计趋同越来越近。

三、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修订对企业的财务影响

( 一) 对资产的影响

很显然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改变了企业财务环境, 对企业资产影响最大, 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引入了可辨认公允价值[4]。资产公允价值概念的引入, 改变了初始计量理念, 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规定除现金获取长期股权投资外, 其他方式获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全部以公允价值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后, 资产公允价值信息则能够直观反映企业运营状态、企业财务状态、资金周转能力、风险抵抗能力。尤其在企业资产计量方面, 设置了“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变动”等科目, 这便使收益计量由费用观转向了资产负债观, 这对于遏制企业盲目投资有着很大帮助, 有效提高了企业风险抵抗能力, 促进了市场经济持续发展。

( 二) 对利润的影响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知道, 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对企业利润也产生着影响[5]。从当前的核算思路来看, 取消了股权投资差额的核算, 而按照以往财务核算思路, 通常股权投资差额计入损益, 按期限平均摊销。如果平均摊销为正数, 企业利润会减少。平均摊销为负数, 这种核算处理方式下利润将增加。由于当前取消了股权投资差额, 所以企业在财务核算中就不再进行平均摊销, 这就会导致因股权投资差额影响利润。并且, 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 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投资价值恢复时不做相关会计处理。因此, 企业整个核算过程更简化, 灵活性更高。但这显然会扩大财务操作空间, 将直接对利润产生影响, 可能会助长一些非法利润操控行为, 并不利于经济市场秩序的维护。

( 三) 对留存收益的影响

通过对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修订可以看出, 对留存收益影响十分明显。由于新准则中, 初始成本与现金、非现金、账面价值及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核算变化, 导致留存收益发生变化, 无需平均摊销, 而是通过全额冲销调整留存收益, 自然会导致企业留存收益减少。留存收益是出于经营发展角度, 没有分配给所有者而留在企业的盈利, 属于企业净利润的一部分, 能够反映企业盈利状况, 且通过留存收益能够预计企业未来现金净流量。而留存收益的减少, 便无法真实反映企业财务利润状况。

(四) 对交易的影响

从目前新准则修订的结果来看不会对企业未来现金流产生影响, 也就是说企业正常商业行为并不受到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影响, 但会对交易已产生的账面利润或亏损产生影响, 最终影响企业整体业绩。拥有商业目的的交易决策, 不会因为将公允价值计量改为账面价值计量而发生改变。这样一来,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企业商业行为的实际利益并没有发生改变。但事实上交易产生的账面利润或亏损, 将对分配股利产生影响, 这必然会给整体交易造成影响, 业绩的变化, 将直接导致整个业绩评估的失准, 造成整体业绩出现偏差, 这些偏差显然会对会计信息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 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难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新准则的实施, 对企业财务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因此, 我国应尽快完善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 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 应依据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出台准则实施细则, 为准则操作提供依据和参考。此外, 应建立与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配套的监管制度, 构建定期审查体系, 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和处理, 防范企业偷漏税, 杜绝企业操控利润行为。

摘要:自改革开放后, 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保障我国经济稳定发展, 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二零一四年我国财政部进行了《企业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的修订, 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于同年七月正式实施。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实施, 从各个方面都对企业财务环境产生了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也有负面, 从正面来看新准则规范了长期股权投资确认和计量, 使会计核算得到了简化, 切实有效的提高了核算质量和会计信息有效性。但从负面来看, 却改变了核算方法, 更对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都会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将针对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修订对企业的财务影响展开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企业,企业财务

参考文献

[1]范姝.我国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变化对企业的财务影响[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04:56-57.

[2]李小芹.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报表准则变化对集团企业价值管理的影响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4, 12:91-95.

[3]韦翠莉.探究新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的主要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5, 03:157+159.

[4]宋芳丽.新修订长期股权投资准则适用范围的变化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J].交通财会, 2015, 03:65-71.

股权投资财务效率 篇8

一、长期股权投资与合并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

1. 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核算的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规定:“因追加投资导致持股比例上升, 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是实施共同控制的, 在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时, 原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与按照原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 属于通过投资作价体现的商誉的部分, 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属于原取得投资时因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一方面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另一方面应同时调整留存收益。”

但是在初始投资时, 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 并按成本法核算, 所以投资方在初始投资时不对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和计量, 故当追加投资后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 采用会计政策变更的追溯调整法再次寻找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在实务操作中是很困难的, 并且追加投资与初始投资的时间间隔越长越难确定其初始投资时的公允价值。

2. 企业丧失对原子公司控制权后, 在合并报表中对剩余股权确认的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 (以下简称《解释第4号》) 规定:“企业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或其他原因丧失了对原有子公司控制权的, 对于处置后的剩余股权应当区分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进行相关会计处理,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 对于剩余股权, 应当按照其在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与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之和, 减去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之间的差额, 计入丧失控制权当期的投资收益。与原有子公司股权投资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 应当在丧失控制权时转为当期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在初始确认时可能不存在商誉, 也可能存在商誉。

如果不存在商誉, 此时上述解释中“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就可以反映出丧失控制权日全部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但是, 如果存在商誉, 那么上述净资产份额就不能反映丧失控制权日全部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因为, 当存在商誉时,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两者之间的差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所以上述解释中应享有原子公司净资产份额并不等于合并报表中经调整后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其差额就是商誉金额。

3. 企业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合并的, 在合并报表中对原持有股权确认的问题。

《解释第4号》涉及企业合并现行准则的第三项解释内容是:“企业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 对于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 应当区分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进行相关会计处理,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 对于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 应当按照该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 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涉及其他综合收益的, 与其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转为购买日所属当期投资收益。”

但是, 上述解释中由股权在购买日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而形成的当期投资收益并不能在购买日合并财务报表中得到直接反映。因为, 在合并财务报表层次对以前长期股权投资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 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 此经调整的长期股权投资可以反映在购买日合并资产负债表中, 而投资收益却不能反映在购买日合并资产负债表中。

上述解释中最后一句话与以下会计处理方法缺乏协调性, 即根据现行《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第十六条:“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计入所有者权益的, 处置该项投资时应当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按相应比例转入当期损益。”对于上述《解释第4号》第三项解释, 我们以被购买方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例予以分析, 购买日前被购买方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 购买方按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并确认为其他综合收益 (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因为购买方是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对被购买方的控制的, 所以被购买方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购买日并未实现对外出售, 没有产生出售损益, 仍然属于被购买方, 并需要纳入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核算。被购买方的资本公积在合并层次上没有转化为对外的投资收益, 所以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也不应当将购买方确认的资本公积转入购买日当期投资收益。

二、征求意见稿对部分问题的修订

1.《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征求意见稿》对“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核算的问题”做出了如下修订:

“投资企业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但不构成控制的, 应当改按权益法核算, 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确定的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原持有的权益投资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 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累积公允价值变动应当转入当期损益。”此修订进一步简化了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核算, 可行性强, 进一步加强了会计处理方法之间的协调性。

例1:甲公司于2010年1月1日支付货币资金900万元取得乙公司10%的股权, 取得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是8 400万元, 公允价值是9 200万元。甲公司对取得的股权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2012年5月1日, 甲公司又以3 000万元取得乙公司20%的股权, 当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是12 000万元, 当日原10%股权的账面价值是1 500万元。甲公司对乙公司股权投资改按权益法核算。

乙公司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实现净损益600万元、增加资本公积1 400万元, 2012年1月至4月实现净损益800万元。甲公司按税后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单位:万元

2.《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征求意见稿》对“企业丧失对原子公司控制权后, 在合并报表中对剩余股权确认的问题”做出了如下修订:

“企业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或其他原因丧失了对原有子公司控制权的,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 对于剩余股权, 应当按照其在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与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之和, 减去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以及与该子公司相关的商誉后的金额, 计入丧失控制权当期的投资收益。与原有子公司股权投资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 应当在丧失控制权时按照相关资产或负债被处置时所采用的方法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计入丧失控制权当期的投资收益用公式表示如下:投资收益=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与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之和- (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按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按原持股比例计算的商誉) +与原有子公司股权投资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

例2:2010年1月1日, 甲公司支付600 (或450) 万元取得乙公司100%的股权, 投资当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500万元。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 乙公司的净资产增加了75万元, 其中按购买日公允价值计算实现的净利润50万元, 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增加25万元。2012年1月1日, 甲公司转让乙公司60%的股权, 收取现金480万元存入银行, 转让后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持股比例为40%, 能够对乙公司施加重大影响。2012年1月1日, 即甲公司丧失对乙公司的控制权日, 乙公司剩余40%股权的公允价值为320万元。假定甲、乙公司提取盈余公积的比例均为10%。假定乙公司未分配现金股利, 并不考虑其他因素。

单位:万元

三、对尚未解决问题的建议

对于“企业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合并的, 在合并报表中由原持有股权形成投资收益的确认问题”, 本文建议在合并财务报表中, 应将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购买日合并资产负债表留存收益, 待编制购买日所属当期的合并财务报表时, 再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

对于“企业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合并的, 在合并报表中对原持有股权涉及其他综合收益的确认问题”, 本文建议企业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 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涉及其他综合收益的, 与其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不应当转为购买日当期投资收益。

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征求意见稿》第四十四条规定中“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 此处“净资产”可以理解为按原子公司账面价值或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净资产。因为在合并报表层次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是基于原取得投资时子公司的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持续计算的金额而进行的调整, 所以本文建议该项“净资产”应明确为“按原取得投资时子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账面价值”。

摘要:财政部于2012年11月发布了部分具体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基于对征求意见稿与现行准则的分析, 本文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 即长期股权投资与合并财务报表存在的问题、征求意见稿对部分问题的解决以及对尚未解决的问题的建议。通过对以上三个部分的探讨研究, 本文期望能够进一步解读和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合并财务报表,账面价值,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006)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股权投资财务效率 篇9

(一) 后续计量方法选择的变化

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对子公司、合营公司和联营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对其他参股企业(不控制,不共同控制,也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新准则下后续计量方法发生了较大变化。新旧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方法比较见表1:

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与《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相协调,优化母公司财务报表与合并财务报表的分工,使得信息披露更加充分;二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子公司实际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之前,母公司垫付资金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的情况发生。

(二) 权益法具体应用的变化

按照成本法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后续计量时,新旧准则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按照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时,新旧准则在细节方面差异较大。

1.权益法核算确认投资收益的基础发生了改变

在旧准则下,企业在按照权益法确认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时,直接以被投资单位当年的净利润或净亏损为基础确认即可。在新准则下,企业在按照权益法确认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时,应当以调整后的净利润或净亏损为基础,除非这些调整不切合实际。这些调整一般包括:

(1)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取得投资时有关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不同的,未来期间在计算归属母公司应享有的净利润或应承担的净亏损时,应考虑对被投资单位商品销售成本,计提的折旧额、摊销额以及资产减值准备金额等进行的调整。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较小,按照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也可以不进行调整。

(2)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应当予以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内部交易损失,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等规定属于资产减值损失的,应当全额确认。

经过上述调整,虽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的程序比较复杂,且一般会涉及很多期间,不易操作;二是投资企业当期收取的被投资企业的分红与前期确认的投资收益之间的对应关系减弱。

2.对超额亏损的确认不同

旧准则下,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时,以投资账面价值减计至零为限;如果被投资单位以后各期实现净利润,投资企业应在计算的收益分享额超过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以后,按超过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的金额,恢复投资的账面价值。

新准则下,投资企业在确认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净亏损时,不仅仅限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首先,应减计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直至冲减为零;其次,冲减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其他长期权益至零(其他长期权益主要指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债权,但不包括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之间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产生的长期债权);最后,如果企业在投资合同或协议中约定履行其他额外的损失补偿义务的,还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确认预计承担的损失金额,确认为一项预计负债。被投资单位以后实现净利润的,投资企业在其收益分享额弥补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后,按上述相反顺序依次调整预计负债、其他长期权益和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三) 处置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的变化

旧准则下,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将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新准则下,除将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收益外,还需考虑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计入投资方所有者权益的部分的处理。处置境外投资时,在合并报表层面还需考虑其对应的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在对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权益法进行核算时,新旧准则都规定,投资方除了以调整后的被投资方的净利润为基础确认投资收益外,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在转让该投资时,旧准则规定,投资企业应按照相应比例将其从“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下调整至“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此处理不改变投资企业资本公积的账面价值,也不改变投资企业的损益和所有者权益结构。而新准则规定,应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按相应比例转入当期损益。

按照旧准则操作,在该投资已经转让的情况下,原直接计入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部分依然以资本公积的形式存在,账面反映的该项投资的整体收益与事实存在差异。新准则的规定明显优于旧准则的规定,相当于在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完成了该部分股权投资收益的清算,更客观、全面的反映了该项投资的实际收益。

针对外币报表折算差,新准则规定企业在处置境外经营时,在合并报表层面应当将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列示的,与该境外经营相关的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自所有者权益项目转入处置当期的损益。而旧准则对此没有明确的规定,实务中的处理也不尽相同。

(四) 长期股权投资差额会计处理的变化

股权投资差额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初始投资成本与投资方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二是投资企业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旧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采取了十分简单的处理方式。长期股权投资借方差额按一定期限平均摊销,计入损益。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期限依照合同规定或在不超过10年进行摊销。初始投资成本低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直接计入资本公积 (股权投资准备) 。

新准则对股权投资差额不再采用过去的综合摊销方法,而是区分不同情况做出了较为细致的规定。

对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其投资成本按照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账面净资产的份额确认,因而不存在股权投资差额,不确认商誉。合并对价与享有的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份额的部分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对于其他方式形成的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区分母公司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两个层面进行处理。在母公司报表层面,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应对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以及合并成本的计量进行复核,经复核后合并成本仍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对于负商誉不予确认,在合并当日计入当期损益。在合并财务报表层面,应当将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部分单独确认为商誉,期末需要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投资企业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被投资单位相关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即需按照购买日被投资单位的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对其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后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

对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与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基本一致。由于不需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部分不必单独确认商誉。负商誉复核后计入当期损益。投资企业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在计算投资收益时调整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

(五)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会计处理的变化

1.进行减值测试的前提有所改变

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逐项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可见,在旧准则下,无论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期末都要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减值测试。新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首先分析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如果存在减值迹象则需要进行减值测试。不存在减值迹象的,则不需要进行减值测试。较旧准则而言,新准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年末减值测试的工作量。

2.减值准备的转回受到限制

旧准则规定,已确认计提减值准备的长期投资的价值又得以恢复的,应在原已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数额内转回。新准则规定,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提取的减值准备,一经提取以后期间均不允许转回;对持有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其他参股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计提的减值准备,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处理。

二、实施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对企业的主要财务影响

(一) 对母公司资产规模及盈利情况造成冲击

新准则规定,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由原来的权益法改为成本法,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再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该变化对合并财务报表没有影响,但对母公司,特别是控股型母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影响较大。权益法和成本法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如何确认投资收益。权益法要求按照被投资企业当年实现的净损益进行调整后确认投资收益(投资损失),收到现金股利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成本法则规定,只有在收到股利时才确认投资收益,被投资单位当年的盈亏不会影响投资企业的利润。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发放的股利远低于其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核算方法改变后,在子公司持续盈利的情况下,母公司采用成本法确认的投资收益要低于权益法下确认的投资收益,账面所反映的资产总额和净资产也远低于按照权益法核算时的资产总额和净资产;在子公司持续亏损的情况下,则正好相反。这一变化对集团公司的母公司或者控股型公司影响较大,客观上也要求企业适时调整业绩评价体系中的财务指标。

(二)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导致企业资产的大幅波动, 为企业操纵会计信息提供了新途径

新准则下,对于除子公司、合营公司和联营公司之外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如果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应当将其确认为一项金融工具,并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非金融类企业所持有的可以确认为一项金融工具的长期股权投资,绝大多数是上市公司的原始股,或者战略配售时在一级市场上申购的,其成本一般情况下均低于市场价值,因此对此类长期股权投资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在首次执行新准则时将会大幅增加公司的资产总额和净资产,对公司财务状况带来较大影响。而在首次执行日之后,需要按照公允价值的变化来调整账面价值,在资本市场剧烈震荡的情况下,公司的净资产也将随之大幅波动。

新准则还规定,当对一家公司不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的情况下,如果该公司股权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则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实务中判断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程度时一般都按照享有的表决权确定。企业可以通过出售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等途径,来减少其所享有的上市公司的表决权。进而将持有的该上市公司的股权确认为一项金融资产,从而达到增加净资产,降低资产负债率,调整当期收益的目的。新准则的这一规定为企业操纵会计信息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 迫使公司改变原有的财务政策

1.需调整公司的利润分配政策

实务中,一般都以母公司的净利润为基础进行利润分配。采用成本法对子公司进行后续计量后,在子公司不分配利润或分配较低的情况下,如果母公司自身没有经营活动,或经营活动的收益不足以弥补费用支出的情况下,实施新准则后母公司的净利润有可能很小,留存收益甚至有可能为负数,这样就不具备分红的前提条件。但按照国家财政及证监会的要求,或者为了满足资本市场的预期,企业需要进行利润分配,为此就必须调整对其所属子公司采取的利润分配政策,要求子公司进行利润分配。

2.需适当调整公司的筹资策略

执行新准则后,公司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会有较大变化。其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发展能力与之前相比也会有改变,这种改变有时候甚至是颠覆性的。在准则执行之初,这些变化必然会引起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债权人的高度关注。因此公司在进行耐心解释的同时,需适当调整公司的筹资策略,采取合理的筹资方式,调整筹资规模。

(四) 对会计实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需增设备查簿,做好相关信息的记录和存档工作

实施新准则后,部分会计处理和会计信息将不会进入企业的会计账簿,但这些会计信息是以后进行会计核算、编制报表所必须的。企业应当设置备查簿,记录这些信息。如:编制合并报表时对子公司的投资进行权益法核算的调整分录;投资取得日被投资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等。上述信息的记录和管理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需制定确定公允价值的内部流程

新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但公允价值的确定不能单独依靠财务部门,需要其他业务部门配合。应当在企业内部建立确定公允价值的内部规范和流程,明确公允价值确定的依据和方法,做好公允价值确定过程的记录,做到有据可依。在长期股权投资取得阶段,首先应当聘请有相关资质的中介机构对被收购对象进行审计、评估;其次,由专门部门对评估结果进行审查。重点审查评估方法是否合理,评估增值的理由是否充分等。审查通过的,需报公司相关机构批准评估结果。评估结果批复后,将评估报告交会计处理并存档。

三、有关政策建议

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笔者认为,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一)在不断加强和完善会计信息监管的情况下,允许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在减值因素消失,价值回升的情况下进行转回。之所以不允许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转回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操纵利润,另外也是考虑到长期股权投资一旦发生减值,其价值恢复的可能性较小。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后其价值就不会恢复,新准则如此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

(二)在母公司报表层面对合营公司和联营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亦采用成本法核算。在母公司财务报表中对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成本法核算,旨在强调法律实体的概念,重点在于从法律实体的角度反映投资资产的业绩。权益法则强调同一管理阶层下的经济实体,使用权益法提供的损益信息类似于通过合并得到的信息。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仅对子公司采用成本法,而对合营公司和联营公司采用权益法,这构成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项实质性差异。从控制以及掌控被投资单位分红能力的角度来讲,对子公司的控制力度显然要大于合营公司和联营公司,但为什么反而要对掌控力度不强的未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予以确认?因此建议在母公司报表中对合营公司和联营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也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006) 》.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年2月第1版.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06)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年4月第1版.

[3]戴德明, 毛新述, 姚淑瑜.合并报表与母公司报表的有用性:理论分析与经验检验.会计研究, 2006年第10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股权投资财务效率】相关文章:

股权投资投资管理制度05-03

股权投资论文04-28

海外股权投资05-13

企业股权投资论文04-15

资金股权投资论文04-16

股权投资论文范文05-10

长期股权投资论文05-13

股权投资论文提纲11-15

投资股权的风险05-04

期股权投资05-30

上一篇:几何概型简析下一篇:银行卡安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