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论文

2022-07-03

摘要:自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以来,很多上市公司所持有的其他上市公司的优质法人股得以上市流通,在现行会计准则下,其所投资的限售股的股权增值,可以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量,上市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价值得以真正体现,股票投资者可据以作为判断所投资股票价值的重要参考依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论文 篇1:

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实务处理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大企业均得到较好发展,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实务处理进行分析,旨在为公司、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子公司 长期股权投资 实务处理

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财务资产管理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而在企业整体资产中,长期投资性资产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开展相关财务管理工作、会计核算等的主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法律法规逐渐发生变化,有关会计方面的内容也得到有效完善,这就为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提供了有力参考依据。其中,会计准则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资产部分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子公司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成本核算方式,结合当前国家《权益法》中的相关规定,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资产核算管理进行及时调整,为子公司今后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实务处理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1 职业判断控制

在子公司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被投资企业控制,其中的“控制”主要是指子公司在进行经营决策、政策、财务等方面需要由投资企业决定,而子公司需要结合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母公司业务要求,开展相应经营活动,并且可以从投资公司的经营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而投资公司则被称之为母公司。母公司在对子公司进行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后续计量,主要是采用成本法、权益法,同时还关系到合并财务报表范围方面的确认工作。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要求,对子公司的“控制”标准赋予相关工作过人员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部分企业的会计人员在进行实务工作处理的过程中,通常会存在实质控制权界定、掌握困难等方面问题,使企业财务方面呈现出较为混乱的状态,而这些问题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常情况下,母公司可以直接或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50%以上的股权,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享有相同的权利与义务;第二,在合资协议或章程规定中规定,母公司可以控制子公司派出的董事会成员超过全部董事的半数以上,事实上却对子公司的财务与经营政策、决策进行实时控制。虽然在实务中,相关章程协议通常无法由单一方面董事进行统一布置、规划,多数情况下采用否决权进行子公司重要事件的决策与调整,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主要是由大股东掌握子公司的资金调用、生产、管理、职位任免等方面内容,且部分管理人员、领导坚持以“实质”作为主要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公司章程中的具体内容,并认为这些只是“形式”上的内容,同时存在着只注重母公司对子公司资金调度、生产调度、高管任免等方面掌握情况这一弊端,这种主观思想不利于母公司今后的长期发展,会对子公司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长此下去子公司的财务、经营、管理方面的实际权力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为子公司发展带来阻碍[1]。

2 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实务处理中的主要内容

2.1 成本确认

成本确认是投资企业在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实务处理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将直接关系到投资企业今后的发展状况,而对于子公司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这一环节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指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管理中有关企业初始投资数额成本的确认工作,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要求,合理确认初始投资数额。初始投资主要是指在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应将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资产成本除去,然后将利用其他有效手段、途径获取的长期股权投资资产结合当前现行法律条文或相关法规、章程中的具体要求进行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工作。在这一过程,企业应遵循以下原则开展相关工作:首先,投资企业应依照相关法律,通过现金支付的方式来合法获取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在成功获取有效资产后应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内容,合理合法对相关成本进行确认,将实际支付购买价格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开展对初始投资成本准确计算工作,充分保证初始投资成本的准确性、合理性、合法性,而这一过程主要是涵盖获取长期股权投资资产时,投资企业需要依法缴纳的相关费用、税金、企业财务支出资金等部分内容,同时将相关数据信息、往来文件进行详细确认并保存,做好记录,以防止在进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纠纷;其次,在确认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初始投资成本的过程中,投资企业应将权益性证券发行方式作为主要方式,依托當前权益性证券发行的公允价值进行成本确认,以保证初始资金成本确认的合理性、准确性、安全性,为企业今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再次,投资企业在长期股权投资资产中开展初始资金成本确认工作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按照投资合同、协议等相关文件中的内容对长期股权投资资产价值进行确认;最后,若是企业通过非货币方式获取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应严格按照非货币性资产中的相关规定,对企业初始投资成本进行有效确认,为今后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有力参考依据[2]。

2.2 权益变动

投资企业在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资产进行实务处理的过程中,应针对长期股权投资资产中,除去收购、回收长期股权投资资产部分以外,应充分保证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资产账面价值处于稳定、不变状态。然而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投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子公司的基本权益,为母公司与子公司在今后发展过程中进行的经营管理创造有利条件。第一,当投资企业在确定投资收益时,会将超出子公司在结构投资企业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部分的现金股利、利润,作为投资企业初始投资成本会回收到投资公司财务,而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则会利用应用成本核算法取代权益法,进行相关长期股权投资资产的计算。然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企业所进行的管理方式与相关规程中的具体要求存在较大差异。相关工作人员在对财务报表进行编制的过程中,主要是财通成本核算管理方式进行计算,而这一方法可以充分反映出投资股利分配方面的相关信息资料,而在这一过程中采用的公允价值相关法则,则会作为有力的参考依据真实反映投资企业这一投资活动的实际经济价值,而在核算管理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资产的过程中,成本核算方式还可以将投资企业投资收益质量在企业日常管理中进行有效确认,为财务报表编制奠定有力基础。

2.3 信息分析

信息分析是企业在对子公司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充分掌握并了解子公司实际经营情况的重要方式与手段。因此,在开展信息分析这一工作过程中,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应将相关协议及附件文件及相关资料进行披露,主要包括子公司企业名称、注册地点、商业性质、投资企业所持股份比例等多方面信息内容,保证资料信息的全面性、客观性,使投资企业可以充分掌握子公司基本状况、生产经营管理实时状态以及子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明确企业所持子公司股利,为今后各项决策、政策、人事任免等提供良好条件,同时投资企业应及时掌握子公司资金流动状态,对子公司财务方面管理进行严格检查与控制,及时掌握子公司的负债、信誉等,被投资企业应在信息披露的基础上第一时间向投资企业汇报有关本企业资金转移能力所受到严格限制的具体情况、在长期经营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让投资损失金额、子公司生产期间所产生的亏损情况,使投资企业可以充分掌握子公司的实际情况,以保证投资企业与子公司在今后合作过程中,有效解决有关资金、财务等方面的问题,以防止企业管理中出现资金流动不明、企业管理漏洞等问题的出现。

2.4 财务报表合并工作

投资企业在进行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实务处理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成本核算法进行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完成财务报表合并等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法律中的具体要求进行操作[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关财务方面的法律条文日益完善,在此基础上,国家针对《企业会计准则》做进一步完善,使新《会计准则》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因此,企业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应结合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内容,对工作人员进行的财务报表合并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以保证企业可以获取准确的财务数据,为企业今后的决策、发展提供有力参考依据。投资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这一工作时,应将购买日公允价值实时情况作为工作参考依据,对子公司财务报表的核算进行适时、适当、适度的调整与管理,针对报表中不同财务内容,严格按照相关规程中的具体要求完成编制核算工作。在此期间,相关工作人员应在企业合并的基础上,将因这一变化所取得的被购买方的各项可辨认资产以及负债、负债等情况进行如实汇报,同时通过公允价值方法标准清晰、准确的核算列示,以保证财务报表内容的准确性、安全性、实效性;会计人员在进行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时,应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中的要求,采用权益法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投资收益情况进行调整转换后,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充分显示,同时将这一文件资料作为有效的参考资料,进行合并财务报表的編制。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公司管理方式逐渐发生变化,为了更加迎合母公司发展需求,子公司也需要针对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变革,以保证子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通过有效分析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资产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解决当前投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事务处理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提高其管理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前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企业朝着规范化、科学合理化方向发展,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宋建波,文雯.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权益法的会计处理探讨——基于大富科技的案例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5(8).

[2] 宋乐.浅议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实务处理[J].商场现代化, 2013(22).

[3] 吴保忠,顾子昭.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转换探讨[J].商业会计,2017(10).

作者:史霞丽

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论文 篇2:

对上市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分析

摘要:自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以来,很多上市公司所持有的其他上市公司的优质法人股得以上市流通,在现行会计准则下,其所投资的限售股的股权增值,可以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量,上市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价值得以真正体现,股票投资者可据以作为判断所投资股票价值的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 价值分析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企业初始确认时即被认定可以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包括股票、债券、可转换债券等,以及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作为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以及持有至到期投资。自2007年沪深两市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以来,上市公司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所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法人股都可以转化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些限售股具备了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交易及变现的能力。这类持有限售法人股的股东当中,大部分为控股上市公司,它们因参股其他上市公司而获得较多利益,受到股票投资者的关注。此外,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每年的上市公司年报中,要对上市公司以前年度在长期股权投资会计科目下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加以披露,并说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企业股东权益的影响。股票投资者可以依据上市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这些法人股进行价值重估,挖掘出一些持有较大股权投资其价值又被市场低估的控股上市公司,选择性购入这类上市公司股票,可以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

一、股权重估价值被市场低估的根本原因

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前,在原会计制度核算模式下,类似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通过持有优质上市公司的股权获得股票资本升值带来账面收益的模式难以实现,上市公司所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被投资上市公司的股权增值无法体现在其财务报表中。这是因为上市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投资的股权份额的多少,采用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即成本法或权益法进行核算,并不计算所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市价变动的“公允价值”。具体表现为:企业对被投资交易市场不具有重大影响、共同控制或控制,且在沪深证券交易市场没有上市交易、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可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在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不受被投资单位盈亏的多少和其他权益份额变动的影响,在取得被投资单位分配的现金股利时,才确认投资收益。不论被投资单位的业绩高低,如果被投资单位不进行现金分红,股权的投资收益就无法体现在投资方的利润表中。反之,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控制或共同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可采用权益法核算。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根据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份额的多少而变动。只要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就要进行相应调整。在被投资单位实现盈利时,所有者权益的留存收益增加,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需要调增,确认为投资收益;发生亏损时,所有者权益的留存收益减少,投资方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需要调减,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其核心是投资方在被投资单位拥有多少净资产,被投资单位实现多少净利润、出现多少亏损、分派现金股利的高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上下变动都会引起投资方净资产份额的相应变动。

但不论控股公司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进行会计核算,其所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不会因为会计核算方法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上市公司潜在的实质价值并不受影响。例如,上市公司所持有的股权如果以每股1元的价格买入,当期市场交易价值上涨为每股10元时,上市公司无论是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核算,公司财务报表仍然将其长期股权投资以每股1元的价值反映,每股增值9元部分,并不计算股权资本的市场增值,因此,在原会计制度核算模式下,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前,上市公司所持有被投资单位股权的潜在市场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正因如此,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潜在价值被证券市场所忽视而被低估。

二、股权分置改革所带来的市场机遇

会计制度就像一根纽带,会计政策的变更将上市公司和其所投资的上市公司联系在一起。股权分置改革后,长期股权投资所具备的潜在市场价值,成为投资者分析上市公司价值的重要参考因素,自2007年以来,因会计政策的变更,证券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上市公司之间互相持有股份的现象相当普遍,上市公司按控股份额的不同分为三类:

第一类,绝对控股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占被投资上市公司总股本的比例达到51%以上,处于绝对控股水平,限售股流通后大规模套取现金的可能性较低。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这类控股股东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属于现行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投资方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

第二类,上市公司控股比例较大,属于相对控股水平,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此类公司属于现行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按照权益法进行计量和核算的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如东方集团、新希望、辽宁成大、吉林敖东等上市公司,此类公司所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市价高低的变化,会对控股公司的净资产和净利润产生相应影响。

第三类,上市公司持股比例较小的股票投资,目的是取得股票短期差价,会计核算上以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理,期末按股票交易价格计量,以股票收盘价作为公允价值计价入账。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影响公司的净资产。如两面针、雅戈尔、太极集团等上市公司通过沪深证券交易市场购入的股票。

上述三种类型的上市公司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所持有的股权将出现在“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三个会计科目中,而且必须以公允价值入账计入资本公积。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限售法人股进入全流通领域,第一、二类控股股东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可以将此类持股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计入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应将取得价款与该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的利得或损失,计入投资损益;同时,将原直接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对应处置部分的金额转出。

例: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相对控股的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法人股10.67亿元,2015年12月31日民生银行的股票收盘价为9.64元/股,2015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日,东方集团如果按照原会计准则计算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10.67亿元,按现行会计准则计算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92.19亿元,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增值92.19亿元(即10.67×9.64-10.67×1),同时,东方集团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相应增加了92.19亿元。假如东方集团所持有民生银行的限售股开始流通,并出售持有民生银行股票的10%,即1.067亿股,按民生银行的股票市场交易价格每股9.64元出售,则东方集团将取得投资收益9.22亿元(即1.067/10.67×92.19),同时,“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相应减少9.22亿元,仅出售部分股权,每股收益0.55元。

也就是说,上市公司控股其他上市公司的股权价格的变动,影响着控股公司的净资产,出售时将影响控股上市公司本身的盈利,沪深股市股权的市场价值得以体现,这就意味着一批股权重估增值的上市公司将浮出水面(见表1)。

三、股权投资价值分析

在现行会计制度下,控股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持有优质上市公司的限售法人股股权,获得股权升值所带来的账面收益,使巴菲特所掌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盈利模式成为现实。笔者认为,从上市公司所拥有股权潜在增值的视角,可以动态市净率、动态市盈率两个指标分别分析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影响。

(一)市净率。市净率是指股票价格与净资产的比率。一般来说,市净率较低的股票投资价值较高,相反,则投资价值较低;它有助于投资者以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得较高的资金产出。对证券投资机构而言,它能够帮助其辨别股票投资风险。每股净资产是标的股票的账面价值,它是用初始投资成本计量的,而每股市价是资产负债表日这些标的股票资产的现在价值,它是证券市场上投资者交易的结果。例如:浦发银行、南京银行、工商银行等银行类的股票市净率低于2倍,而创业板类股票的市净率远远高于2倍。这类现象,在我国沪深股票交易市场中屡见不鲜,股价的高低与其净资产不匹配,究其原因,这与股本结构、股本大小以及投资者偏好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了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成熟,以及投资者投资理念的不成熟。通常情况下,股价是净资产的2倍左右,对该股票投资较为安全。对发展前途有良好预期的上市公司股票市净率可以达到2倍以上,甚至远远超过2倍。该股票股价与其净资产的关系具有密切的正相关性,更多的是体现投资者对于投资标的股票的未来预期,假如现在的投资标的股票能够在未来给投资者带来较高的投资回报,那么现阶段该投资标的股票的市场需求也会增加,从而推动投资标的股票市场价格的走高。如上页表1所示,东方集团2016年3月31日的收盘价为每股6.84元,每股净资产为6.29元,计算出的市净率为1.08倍(即6.84/6.29);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计算,股权投资总溢价为92.19亿元,每股溢价5.3元,溢价后每股净资产为11.82元,溢价后的动态市净率仅为0.58倍(即6.84/11.82),投资该股票比较安全,若股价按净资产的2倍计算,该股票市价应为23.64元(即11.82×2),而该股票2016年3月31日的收盘价仅为每股6.84元,因此,该股预期具有近17元的上升空间。同样,新希望、吉林敖东、辽宁成大、北京城建等上市公司潜在的股权增值对其每股净资产的贡献分别高达6.33元、22.02元、12.85元、3.38元,这类股票价值的被低估程度可见一斑。

(二)市盈率。市盈率是股票价格与股票收益的比率,用来比较不同价格的股票是否被高估或者低估。一般认为,一家公司股票的市盈率如果过高,那么该股票的价格存在泡沫,股价被高估。市盈率的高低反映了对该股票投资相对成本的高低,同样也体现了对该股票的投资风险。一般情况下,市盈率越高,表示投资该股票的风险越大,市盈率越低,则表示投资该股票的风险就越低。例如:浦发银行、南京银行、工商银行等银行类的股票市盈率低于20倍,而创业板类的股票市盈率远远高于20倍。这种现象在我国沪深股票交易市场中较为常见,股价的高低与其收益不配比,究其原因,同样与股本结构、股本大小以及投资者偏好相关,反映了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成熟,以及投资者的不成熟。通常情况下,20倍的市盈率,表示投资该股票较为安全。具有良好预期的股票市盈率远远高于20倍以上。股价与收益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如果现在投资的品种能够在未来给投资者带来好的收益,投资者对于该投资品种的未来预期趋于乐观,它的市场需求也会增加,从而进一步推动该股票的市场价格走高。反之,投资者对于投资品种的未来预期则趋于谨慎,股票的市场价格走低。例如:东方集团2016年第一季度每股收益为0.139元,2016年12月31日收盘价为每股6.84元,计算出的市盈率为49.2倍(即6.84/0.139),表面上看投资该股票风险较大;但是,从其持有民生银行10.67万股股票中出售股份的10%,即1.607万股,若以2016年3月31日民生银行的收盘价每股6.94元计算,1.067万股的套利,将给东方集团带来近9.22万元的巨额投资收益,仅此一项公司每股收益将达到0.55元,按预期收益计算出的动态市盈率仅为9.91倍(即6.84/0.69),若股价按每股收益的20倍市盈率计算,该股票市价应为13.8元(即0.69×20),而该股票2016年3月31日的收盘价仅为每股6.84元,因此,该股票预期具有7元的上升空间。同样,新希望、吉林敖东、辽宁成大、北京城建等若按10%的比例出售其所持股票,潜在的股权增值对其每股收益的影响分别高达0.63元、2.20元、1.29元、0.34元,新希望、吉林敖东、辽宁成大、北京城建一季度每股收益将分别为0.32元、0.41元、0.19元、0.11元,其动态市盈率分别为16.75倍、10.10倍、10.91倍、27.53倍,若按20倍的市盈率计算,该类股票同样预期具有巨大的上升空间,该类持股对该公司业绩有着重大的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以及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控股上市公司所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限售法人股所潜藏着的巨额增值将得以实现,选择一些持有较大股权投资而其价值被市场低估的控股上市公司进行投资,可以取得较高的投资回报。S

参考文献:

[1]郑丙金.对股权重估增值的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J].财务与会计,2007,(6).

[2]郑丙金.对“深天健”是否为“会计制度红利”概念第一股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3,(20).

作者:何晏清

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论文 篇3:

探究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盈余管理及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摘要:盈余管理主要涉及到一些经济的行为,但近些年也逐渐成为资本市场、债权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的投资人关注的焦点,盈余管理这一现象的产生更多的是因为一些现实条件和经济上的原因。另一方面,在证券市场领域,盈余管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相关上市公司对于可能存在的相关风险的控制难度,这就要求公司的内部控制需要做出相应改善,对其进行自我评价就能够有效完善长期股权投资的内部控制制度。

关键词:盈余管理;内控信息;证监会

当前,许多上市公司中的管理层都存在着盈余管理的情况,这种情况限制了公司自身的发展和对自身内部的有效控制,也抑制了相关制度作用的发挥。相关公司就需要对其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制度加以建立和完善,及时发现公司存在的内部缺陷。本文针对具体出现的盈余管理问题和相应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的完善加以阐述和分析。

一、盈余管理

(一)概念。盈余管理的具体概念在当今学术界仍未达成一定的共识,研究者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对盈余管理的概念进行概括:

1、主体。对于盈余管理来说,其主体主要是企业的一些管理层,具体表现就是董事会和相关的各个经理层。

2、客体。盈余管理对应的客体主要是针对于主体——管理层所管理盈余的一些对象,这些客体主要包括:构造交易、条款安排和交易的时间等,也包括对会计估计、披露和政策的管理。前者是一些真实盈余的管理,而后者经常被视为应计盈余管理。

3、动机。与界定盈余管理的具体概念相比,研究人员更为看重的是盈余管理对管理人员相关决策的影响,这是相关管理层无法通过观察直接能够获取的。

4、手段。盈余管理的表现手段有很多:对费用的延迟确认、对收入的提前确认以及不当关联的交易等。

二、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现状制定的盈余管理相关控制策略

(一)法律不完备论。徐成刚和皮斯特相继提出过法律不完备论,这一理论能够很好地阐述了涉及到法律不完备的条件下政府部门主动执法的有效性和必要性。该理论是在契约不完备论基础上提出,所以缺乏对未来发生行为的相应规范和指导。

法律制定者本身的能力存在一定局限性,受到现今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这一理论就不可能对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面面俱到,存在一定的真空性。该理论需要一个起主导作用的执法体制来制定相关细则,进行法律漏洞的弥补,并对一些违规行为进行查处,监管机制的建立就能够实现这些作用。和外国证券监管中较为完备的相关机制和法律制度相比,我国的证券市场中仍存在很严重的会计造假行为和一些盈余管理的现象,造成了上市公司本身制定的财务报告质量低下,需要有关部门对我国现有的监管机制加以完善和优化,政府部门还需要做出针对性的部署,适当加强相应的执法力度,更好地实现对我国证券市场中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现象进行有效的治理。

(二)控制策略。考虑到上述情况,可以大致得出我国对于盈余管理所应实行的控制模式——政府需要介入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结合相应制度的建立,实现对市场的整体控制。

综合我国现有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况,上市公司对其采取的控制手段应该是渐进式的。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强调政府在监管中起到的主导作用,很好地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初步打击。实现政府的主动式监管,不同于普通的法庭执法,所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强调了政府在市场干预中的作用。通过这一手段,有效地实现了规章制度制定前的相关防范,并且达到了对证券行业中存在的违规行为进行介入的目的。综合世界各国在证券市场中的具体监管实践操作来看,我国还需要加强政府部门对相关市场中存在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的行政监管,合理地配置相应的行政监管权限,更好地保证证券市场的整体呈现出一种健康、有序的发展趋势。

通常情况下,政府实行的监管工作是建立在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之上,在这方面,我国还有所欠缺,这造成了证券监管机构对盈余管理现象实施处罚难度的加大。完善相应的制度本身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相关部门脚踏实地、细心探索,从长远的角度实现对公司内部结构的合理完善和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最大程度地做好控制相关盈余管理的工作。

(三)控制建议

1、明确中国证监会的主体地位。这一点现今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作为证券行业的行政监管部门,中国证监会拥有着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权。明确证监会在证券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赋予它作为独立机构所具有的相应权限,更好地实现对证券市场的统一监管。

2、合理配置政府机构具有的相应权力。当前中国的证券市场存在着监管不力的情况,政府机构需要配合证监会的一些工作,行使一部分的执行权和立法权。在行业中加入政府机构的监管,可以更好地保证市场整体的宏观调控和相关环境的稳定运行。在政府机构介入的同时,还要加重行业自律的形成。行业自律本身具备及时和灵活的特点,更符合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能够更好地实现相关资源的配置,这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3、对监管理念进行重新建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因文化、历史、地域和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证券市场的监管体制也是不一样的,但监管理念都是融会贯通的,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的监管理念就相对比较落后,需要吸取别国的经验来对其进行重建和完善。具体要求:①重视对投资者的保护:对投资者的相关权益进行保护是实现证券有效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应着重加强信息批露相关制度的优化和完善以及对投资者自身利益的保护机制。②实现市场化的监管理念:结合这种理念,才能使市场在证券监管中实现对资源的有力配置,使市场具备发展证券市场的相应职能,达到推进证券市场的深化改革的目标。

三、实现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

(一)设立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披露的专项机构。建立单独的用来保证披露信息可靠的专项机构对于保证自我评价的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需制定具体的报告程序和控制政策,从根本上保证披露信息的质量。

(二)健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健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能够实现内控自我评价信息的有效性。相关单位需要建立董事会、股东大会、独立董事、监事会使权力存在相互制衡的关系,从根本上维护旗下股东的权益。此外,还需要实现独立董事的独立、监事会能够履行相应的监督职能,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在上市公司中的作用,提升相关自我评价信息的质量。

(三)对评价报告进行规范化要求。保证评价报告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的上市公司相关的内控信息。现有的一些内控信息仍存在着披露信息不足的情况,如: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不足和相应企业面临的机遇和风险等,对评价报告的格式规范、内容形式和详尽程度等进行统一的规范能够使信息的利用更为便利。

(四)加强相应的监管力度。加强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内控评价信息的监管力度能够更好地维护投资者自身的利益,要求相关部门能够对出现虚假信息、隐瞒重大信息等违规事件进行严厉的惩处,并及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结语

盈余管理的存在严重限制了上市公司自身的发展和对自身内部的有效控制,虽然现今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和制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的深入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还需在很多方面进行加强。直到内控信息自我评价制度的建立,这一问题才得到了很好地缓解,但在未来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做出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作者单位: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控制部)

参考文献:

[1]黄寿昌,李芸达,陈圣飞.内部控制报告自愿披露的市场效应——基于股票交易量及股票收益波动率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10(04):167-168.

[2]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课题组.论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现实模式——基于112个企业案例的研究[J].会计研究,2010(06):258-259.

[3]佟岩,徐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与盈余质量的动态依存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02):156-157.

作者:张春虹

上一篇:民企财务黑洞调查论文下一篇:电信投资经济增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