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习惯

2024-05-08

节约习惯(精选五篇)

节约习惯 篇1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师是学生的崇拜者,又是学生的直接模仿者,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我们教师应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古代作为一国之主的皇帝应该是最富有的,金银财宝任其享用。可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却生活俭朴,反对奢侈。一次,他见女儿穿了一件用翠羽装饰的短袄,就命令她脱去,以后不许再穿。在他的影响下,一时节俭的风气举国盛行。封建时代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现在。只要教师以身作则,就能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行动中感受到勤俭节约品质的可贵,从而激发他们积极行动,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二、从小事着手,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古人有一句名言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里讲的“小”就是小事,我们平时每天都会遇到很多小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从这样的小事做起的。比如,首先,要教育学生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对家里、他人、国家、集体的财物都要爱护。节约每一粒米,吃饭时不乱倒饭菜;节约每一度电,出操、午休、室外课、课外活动等时间里,教室内应及时关灯;节约每一滴水,洗手后要关紧水龙头,洗衣水、淋浴水可用来冲厕所等;节约每一张纸,不要乱扔白纸,用过的纸反面可以写草稿等;爱惜书本,不乱撕书本,也不乱扔铅笔;爱护桌椅、门窗、教学仪器和体育设备等。其次,要求学生在打扮上不要过分,不要追求新奇时髦,更不要互相攀比。最后,教育学生不要乱花钱,不随便向家长要钱。平时不挑食,不经常买零食吃,能节约的钱一定要节约。教师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引导,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就会内化成固定的好习惯。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和表扬发生在学生身边勤俭节约的人和事,要创设勤俭节约的育人环境和舆论氛围,以促使学生早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在各种活动和实践中形成的,因而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是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习惯的一种必要的途径和方法。为此,我们召开“养成勤俭节约美德”的主题班会,通过讲一个勤俭节约的小故事;学一个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算一次身边资源浪费的数字;看一部有关勤俭节约的宣传片;做一个节约宣传员、节约监督员、节约小先锋;比一比节约金点子;制订“班级节约制度”、制作“班级节约箱”等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崇尚勤俭节约的观念,争做勤俭节约的好少年。其次,学校相应地可以举办“勤俭节约名言警句”书法展;“节约金点子”手抄报展;“校园节约三十六计”短文展;“废品小制作”展览;建立“学校节约制度”,节约环保回收站等,号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最后,我们还可以把“勤俭节约”和少先队的有关活动有机结合。如,开展“献爱心捐款活动”,把自己积累的零用钱捐给学校的红十字基金会;开展“手拉手”的捐书活动,把自己看过的优秀书刊捐给其他贫困地区的小朋友等。

四、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1.谈话诱导,心灵启迪。家长要对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水平进行充分的了解,结合孩子的知识和经验,从孩子的身边入手,在平易近人的谈话中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孩子自我教育,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果发现孩子乱扔剩余的馒头、面包等浪费现象时,家长就要心平气和地跟他们谈话,让他们了解农民春耕秋收的辛勤劳动过程,诱导孩子道德认识,改正浪费粮食的不良行为。

节约的习惯作文 篇2

唐代李绅在《悯农》中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用自己的汗水换来的,所以我们一定不能浪费粮食,要知道勤俭节约才是一种美德。

“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泉,如果没有水,人不仅不能存活,花草树木都不能开花结果、变绿茂盛,所以我们千万不能浪费每一滴水,更不能污染水源。假如说你不节约用水的话,那么你就去大沙漠里居住一天,回来后你一定会觉得勤俭节约是个很好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电是一种很危险的东西,甚至会让我们失去宝贵的生命,但是电也有它的好处,如果没有电,我们晚上就没有光明,冬天也没有温暖,所以我们要节约用电。

让勤俭节约成为习惯 篇3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增长,部队官兵的幸福指数也随之提高。在当下全军官兵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语境中,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为我军的优良传统应如何具体落实,是每一个关心基层建设的同志在思考和关注的议题。广空驻桂某指挥所在所属部队官兵及家属、职工中分别开展以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粒米、一张纸、一分钱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活动,纠正和杜绝浪费的现象,教育引导官兵自觉树立“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观念。同样,广空驻鄂雷达某团也采取一系列方法,自觉把节约提升到关乎部队安全建设的高度。笔者在上述单位感到,节约已经成为风尚和习惯。

科学决策是节约之本

曾经,该指挥所营院工作区和生活区总共有3个露天简易垃圾池,有时候垃圾清理不及时造成杂物腐烂,臭气熏天,一遇到下雨天便污水横流。指挥所党委原计划新建3个封闭式垃圾池,后勤部精心论证,预计要花费12万元。活动开展期间,所领导和后勤部门多次到现场勘察论证,认为新建的3个垃圾池位置,从长远考虑不利于部队营区整体规划建设,日后有被拆迁的可能性。他们本着“一次投入、长远受益”的原则,取消了新建垃圾池项目,最终决定购买15个活动式垃圾桶分放在3个垃圾点,结果花费4100元,既节约了经费,又彻底解决了难题。

指挥所司令员刘可全告诉笔者,该指挥所“所属雷达部队点多面广,分散在两省区的高山、海岛、城市、农村。各单位燃料资源优势各不相同,燃料成本差别较大”。某高山雷达站,战备任务重,一直沿用燃油灶。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来,他们改变思路,针对周围山多林广的特点,摈弃燃油灶,改为燃材节能灶,每年可节约3000多元。目前,许多雷达站都无偿使用枯死和需剔除树木。

全军部队执行新的伙食费标准后,该指挥所分别在所属通信连、汽车连等4个单位,对每天伙食开支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跟踪调查。根据这4个单位食物日消耗的情况,制定了日伙食消耗定量明细表,出台不同类型伙食单位伙食管理量化标准,并为基层单位统一配发量米勺、量面杯、电子秤等计量工具,以细节促节能,以降耗促增效。

如今,许多基层连队都紧紧围绕提高效益这个核心,本着“一次投人、长远受益”的原则,从源头上解决资源节约与工作开展之间的矛盾。一些高山、海岛雷达站,一年有大半年是雨雾天气,为了防潮除湿,官兵自己动手买来塑料桶装上生石灰,然后在盖子上钻几个小孔,充当除湿机。许多担负战备任务的连队,要24小时值班,营区路边和走廊的灯需要经常保持光亮,但24小时亮着无疑是个浪费,于是他们逐步淘汰了高能耗供、配电设备,一次性出资采购具有绿色节电功能的声控灯、太阳能灯等设备,从长远和实际效果看既环保又省电。

“科学论证、避免决策失误是最大的节约。”指挥所司令员刘可全告诉笔者,“只要是事关所属部队战斗力和全面建设的问题,党委‘一班人历来坚持集体研究、从实际出发决策问题,事先搞好调查研究,一些层次较低的项目、重复投入的建设得到有效遏制,使有限的经费用到刀刃上。”

无独有偶,广空驻鄂某雷达兵部队,所属的单位高度分散,大部分地处高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一度水平落后。最远的巴东雷达站驻守在海拔1892米的鄂西屋脊将军山上,方圆数十里不见人烟,交通、生活极为不便,每年10月大雪封山后,吃水、吃菜都要靠官兵肩扛手提。官兵们都说“当兵不当雷达兵,上山不上将军山”。

2006年初,新调整的党委“一班人”展开了讨论。团长左爱武表示:官兵起码的生活条件都不能解决,我们将愧对组织、愧对官兵。一班人很快达成共识:部队家底薄,需建项目多,必须坚持节约优先、效益至上。

7月的武汉,仿佛置身火炉。机关院内,却是热火朝天:一百多个年轻的小伙儿,三个一组、五个一群,挖沟、运土、铺设管道。原来,这是该团在进行供水线路改造。由于经费有限,在团首长的号召下,除了请必要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外,其余的任务全部自己动手,仅这一项工程就减少开支3万多元。“土方工程自己挖、水电管线自己铺、林木草皮自己种,环境美化自己干。”团党委军工自建的新思路,每年就为部队节省开支30多万元。

2008年5月10日,该团某雷达站终于结束了“烟熏火燎一身土、灶前灶后两头忙”的炊勤生活。该站是少数几个驻扎在城区的连队之一,虽然地处闹市,却仍然用传统的煤炭作为生活燃料。灰尘多、污染大、浪费较重。山下的居民区使用的天然气,一直通不到山上。据预算,管道上山需要经费5万元。党委算了一笔账,用煤作燃料,每月消耗2吨,市场价格加上运费,前后得花1900多元。而使用天然气,每月只1000元就能满足官兵生活。如此下去,不到5年就能收回改装成本,从机动费中挤出5万元,将天然气管道引上山,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同样,在解决5个单位洗澡难的问题上,党委一口气购买了5台环保节约的空气源热水器,看起来多花了些钱,从长远看却大大节约了水电。

精细化管理的效益

现实生活中,一些官兵说起节约来头头是道,对别人的浪费行为也深恶痛绝,但真正结合到自己身上,行动起来却步履艰难。

一次,在机关食堂就餐时,指挥所副司令员崔常奎到直属单位食堂检查伙食。在通信营食堂洗碗池,发现两排洗碗池的12只水龙头有8只在淌滴着水,当即召集营、连主官,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严厉批评。晚饭时,机关的同志杀了个回马枪,发现还是有6只水龙头在不停流水。除了2只水龙头坏了拧不紧外,对于其余4只水龙头漏水的现象,连队干部却无法解释。

习以为常、熟视无睹,是部队造成浪费的根源之一。之所以浪费不心痛,从思想深层次剖析,就是因为眼睁睁浪费掉的财物不是姓“私”而是姓“公”。

在机关、分队、职工大会上,指挥所政委张辉现场给官兵算了一笔大家习以为常的生活账:淋浴擦肥皂时关掉水龙头,洗一次澡可以节约60升水。用口杯接水刷牙,0.5升水就够了,如果让水龙头开着,5分钟就要浪费45升水。

指挥所党委狠抓官兵节约意识,各单位还重点围绕“六个一”,对照检查找差距。对照差距定措施,对照措施抓整改,并参照“六个一”的具体内容制定节约公约,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粒米、一张纸、一分钱等六个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变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

节约一度电。积极挖掘用电器的节电潜力,做到人走灯灭,走廊、卫生间等公共场所安装声光控开关,电脑、电视机、打印机、饮水机、电风扇等随时关闭,关闭电器不得处于待机状态。夏天空调温度调至不低于26℃,不使用电炉、电热风等高耗能电器;采购电器时,优先考虑具有绿色节电功能的设备。节约一滴水。及时检修供水设施,防止管道、水龙头老化滴漏,洗澡擦皂间隙关闭水龙头,洗脸接

小半盆水,将洗漱、清洁用水倒入备用水缸(池)中,用以洗墩布、冲厕所,做到“一水三用”。节约一滴油。驾驶员严格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油门、挡位,行车途中不猛踩油门或轰油门;控制车内空调的使用,不在原地发动车辆降温,等红灯时将挡位放在空挡位置,较长时间塞车时关闭发动机。节约一粒米。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指挥所制定出台不同类型伙食单位伙食管理量化标准,做到计口用粮,按人定菜,从采购、储存、使用等环节抓好精确供应和管理;提倡外出就餐剩菜打包。节约一张纸。精简文电数量,压缩文电篇幅,打印用纸规格为70克以下,打印非正式文件时,适当缩小页边距、行距和字号,能在电脑上直接修改的文稿,不反复打印。节约一分钱。提倡用粉笔出黑板报,不搞不必要的图板和喷绘,提倡少使用一次性物品;提倡官兵相互理发,提倡不吸烟、饮酒,不买高档生活用品和名牌便装。

节约型军营是官兵温暖的家

1998年前,广空驻鄂雷达某团出现了一些事故,制约了团队建设和发展。新班子成立后一致认为,安全是最大的节约,确保安全稳定,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

汽车连警示教育室就这样应运而生。1994年2月27日,一名连队司机执行车勤任务途中,发生了建连以来最严重的车辆事故。从此,每年2月27日成了汽车连的“连耻日”。为防止历史悲剧重演,团党委投入8万余元,从事故回放、遵章守纪、行车常识、荣誉责任等方面,在汽车连建立“警示教育室”,坚持用身边事警示身边人。每逢“连耻日”、新兵下连、司机单放、双放、执行重大任务等时机,全体官兵都必须到“警示教育室”重温事故现场,接受心灵洗礼,感悟肩负重任。如今,团已连续11年保持了行车安全。

在对官兵进行警示教育的同时,该团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出行难的路况进行大力整治。2005年前,通往光化、高庙、当阳、巴东、随县、桂子山等6个雷达站的道路,都是5公里以上的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特别是遇到雨雪天气,官兵们更是一个“愁”字,连队的给养车得靠官兵们连拉带推,才能“送”出去,“请”回来,影响连队工作、生活不说,安全上更是没有保障。近年来,借着战备公路建设的有利时机,团彻底解决了上述6个单位“行路难、路难行”的问题,既方便了生活,又促进了安全。

士官家属来队住房,也成为影响部队安全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没有专项经费的情况下,团党委勒紧裤带过日子,多方筹措资金,半年后,在机关大院内,建起一幢崭新的家属房,大家为它取了一个温馨的名字——“士官之家”。三级士官李强幸运的成为了第一批受益者。近年来,团趁着急难问题整治的东风,对全团所有基层单位家属房进行新建、改建、扩建,彻底解决了官兵家属来队住房难的问题。营造出温暖和谐的较好环境。

部队建设发展了,一些机关干部向团党委建议,可以趁机购买几台办公用车,改善一下办公条件。出人意料的是,机关的购车计划在团首长那里卡了“壳”。政委张林三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团队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基层还有很多实际困难,与其把有限的经费用在改善机关办公条件上,不如为基层官兵多办点实事。”

节约的好习惯作文 篇4

一天,我洗完脸的时候,我突然想把这里的温水倒掉,妈妈说:“这水还能利用,比如泡脚、冲马桶”。我大吃一惊说:“这也能做?”妈妈笑笑说:“对呀。”我知道了水的重要,没有水鱼儿就会死亡,小树没有水就会枯萎。

上次我在爷爷家看到水龙头没有关紧,我跑去把它关紧了,水不会一滴滴的浪费了。

在我们生活中,电也是非常宝贵的。没有电夜晚一片漆黑。我们晚上就不能亮着台灯写作业了,没有电晚上就看不见路,电视也不能打开。我们只能点蜡烛生活。在我家,人离开后就要把灯关了。夏天妈妈把窗户打开就很凉爽了,节约了很多电费。

节约习惯 篇5

一、不节约现象,每天都在校园内发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大量奢侈浪费的现象和风气,已经影响到校园内,校园里浪费、盲目攀比现象比比皆是:讲节约会被认为是“土”,或是“抠门”。

2.现在大部分家庭的生活情况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变得比较宽裕。家长都给了子女各个方面以最大的满足,新奇的玩具、名牌的衣服、高档的文具、充足的零花钱。就算是家庭条件一般的家长,也宁肯自己少用点,自己拘谨点也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来满足孩子的愿望,可以说是有求必应。不应该再让孩子过自己童年时代的那种艰苦的生活,因此,许多家长尽量满足孩子的欲望,孩子们不愁吃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大手大脚,毫不珍惜。由此,孩子的一些坏习惯渐渐养成,比如,灯开着人走了;用完自来水,水龙头不关紧就走了……诸如此类的现象,很多家长却认为这些都是生活小事,自己代替关掉就算了,殊不知这样养成了孩子浪费的坏习惯。其次,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比较看重,而对孩子的习惯培养,他们认为无所谓,只要孩子学习好就可以了,疏忽了对孩子好习惯的教育。渐渐地使孩子觉得自己享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也就出现了好吃懒做、花钱如流水、浪费水电、浪费文具、浪费饭菜、浪费生活日用品等许多不文明的行为。

二、解决方法

针对上面因素,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小孩子的节约习惯?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

1.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现在孩子追求名牌、追求享受、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教育孩子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形成正确的消费行为。要帮助孩子树立珍惜资源和财富的现代意识。节约不仅是个人美德,还是社会发展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必然要求。世界上的任何财富,都是靠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造的。珍惜别人的成果,不仅是对社会财富的爱护,还是对别人劳动的尊重。要运用道德手段培养孩子“合理消费,俭而有度”的消费心理,消除节约是“抠门儿、小气”的错误意识,坚决反对攀比、炫耀性消费。

2.帮助孩子树立勤俭节约意识。树立孩子的节俭意识,必须从他们的内心深处入手,改变孩子错误的思想观念,教育他们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从自我做起。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大意是即使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缕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它提醒人们要时刻注意节约,珍惜劳动的果实。

3.从小事着手,严格要求,引导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古人有一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平时每天都会遇到很多小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从这样的小事做起的。比如,(1)要教育孩子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对家里、他人、集体的财物都要爱护。节约每一粒米,吃饭时不乱倒饭菜;节约每一度电,人走灯关;节约每一滴水,洗手后要关紧水龙头,洗衣水、淋浴水可用来冲厕所等;节约每一张纸,不要乱扔白纸,用过的纸反面可以写草稿等;爱惜书本,不乱撕书本;爱护桌椅、门窗、教学仪器和体育设备等。(2)要求孩子不要追求新奇时髦,更不要互相攀比。(3)教育孩子不要乱花钱,不随便向家长要钱。平时不挑食,不经常买零食吃,能节约的钱一定要节约。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引导,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

4.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行为,可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如,家长会上从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入手,从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吃苦精神、理财能力与孩子中普遍存在的自理能力差、吃苦精神差、花钱大手大脚、被过分溺爱等情况进行分析,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让孩子参加各种劳动,让孩子懂得劳动创造财富,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上一篇:写作模仿下一篇:组织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