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贸易

2024-06-10

多边贸易(精选十篇)

多边贸易 篇1

从内部角度来看, 扩大要求欧盟将新成员的贸易利益内在化, 因而必将重新安排在多边贸易谈判中的立场。扩大还将影响新加入成员的贸易模式, 对于其他WTO成员因此而受到的贸易转移损失, 欧盟需要给予补偿。从对外角度来看, 扩大使得欧盟市场扩大, 从而在多边贸易体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如果扩大使得欧盟的保护主义加强, 则对多边贸易体系构成威胁。

一、在贸易政策中内化新成员的利益

对于贸易政策而言, 欧盟需要在贸易谈判中调整其立场以反映新成员国的利益。一般而言, 新加入成员在地域和部门上有着不同的优先考虑。历史上, 面对不断的扩大欧盟都做出了调整, 将新加入成员的地域和部门利益在贸易政策中进行整合。

1.欧盟扩大与贸易政策重心的转移。

当英国于1973年加入时, 它与其联邦国家具有特殊的贸易联系。这使得EEC与英国的前殖民地国家建立了新的贸易关系, 即与非、加、太地区国家 (ACP国家) 谈判并建立了优惠性的贸易安排。迄今为止, 这些安排仍然以《科托努协定》的形式存在, 仍是欧盟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支柱。由于在服务业具有比较优势, 在20世纪90年代, 在推动欧盟贸易政策的重心从制成品和农产品转向服务贸易方面, 英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希腊 (1981年) 、西班牙和葡萄牙 (1986年) 的加入, 影响了欧盟与地中海其他地区以及拉丁美洲的贸易关系。为了弥补南扩可能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 欧盟设计出了与地中海国家新的贸易安排, 即计划于2010年与所有的地中海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议。欧盟先后与以色列、约旦、巴勒斯坦、突尼斯、摩洛哥等国家签订了合作协定。欧盟还着手改善与拉美国家的贸易关系, 与墨西哥 (2000) 、智利 (2002) 以及南方共同市场进行自由贸易协议谈判。在部门政策方面, 希腊的加入影响了欧盟在航运业部门对内和对外的自由化。向伊比利亚地区的扩大加强了反对共同农业政策改革的保护主义阵营。

瑞典、芬兰和奥地利的加入也对欧盟贸易政策的地域方向产生了影响, 因为这三个国家希望改善与东欧及前苏联国家的经济关系。在部门政策方面, 由于在电信服务业具有比较优势, 这些国家支持欧盟在WTO服务贸易自由化问题上采取积极而强硬的立场。

东扩推动了欧盟贸易政策的重心向东转移。欧盟与所有的中东欧候选国签订了欧洲协定尤其是自由贸易协定, 另外, 欧盟还与俄罗斯 (1994) 和乌克兰 (1994) 进行经济合作协定谈判。爱沙尼亚的加入强化了东向的力度, 因为它非常依赖与前苏联国家之间的贸易。在部门政策方面, 新加入的中东欧国家支持在制成品方面的贸易自由化, 但波兰可能例外。事实上, 尽管这些国家在制成品方面拥有高于欧盟的高关税, 但一旦完全开放对欧盟国家的进口, 他们没有理由反对自欧盟之外第三国的进口。但是波兰及其他中东欧国家可能是反倾销措施的坚定支持者, 尤其是对于基础制成品如钢铁、化学品和纺织品。而且, 有证据显示, 一旦这些国家获得共同农业政策补贴, 他们可能强化在农业部门的保护主义倾向。然而, 由于服务业部门不发达, 这些国家会弱化欧盟对WTO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支持。只是由于在服务贸易自由化方面欧盟有着重大的利益, 而且大多数成员国支持欧盟的立场, 他们对多哈回合服务贸易自由化能够施加的影响有限。

2.欧盟扩大后贸易政策优先并未改变。

十国的加入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欧盟的贸易优先, 因为自1989年柏林墙倒塌以及瑞典、芬兰、奥地利于1995年加入以来, 欧盟贸易政策的重点已经东移。但由于新加入国与其邻国之间的传统经济关系, 天平会进一步向东倾斜。例如, 爱沙尼亚与俄罗斯、乌克兰及前苏联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贸易关系, 匈牙利希望维持与前经互会成员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斯洛文尼亚则希望用15年的过渡期逐步停止与克罗地亚和马其顿的自由贸易协议。

欧盟需要对这些要求以务实的方式进行处理。欧盟不会完全满足这些新加入国的要求, 因为这样的话其他的候选国将没有动力加入欧盟。换言之, 欧盟对外围国家的贸易壁垒将被用于鼓励这些国家寻求加入欧盟。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欧盟与前苏联国家的经济关系并未取得多大的进展。尽管欧盟先后与俄罗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和乌克兰进行了合作协定的谈判, 但这些协定并未阻止临时性保护主义和保障机制的采用。另一方面, 欧盟积极支持俄罗斯加入WTO, 这反映出欧盟希望与其东邻保持积极的关系。欧盟也希望与俄罗斯进行自由贸易协议谈判, 以保障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总之, 不断的扩大改变了欧盟贸易政策的地域和部门重点。在地域方面, 欧盟需要改善与新邻居的贸易关系, 以确保新成员原先的贸易关系不致于被切断或防止欧盟成为贸易“堡垒”。在部门方面, 由于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新成员的加入打破了原有成员在支持或反对自由化方面的平衡。

二、处理扩大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补偿谈判

多边贸易体系授权建立区域贸易安排和关税同盟, 前提是贸易创造效应要大于贸易转移效应。但问题在于WTO规则难以评估其确切的程度。因而, 欧盟因扩大而对其他WTO成员的补偿需要在多边层次进行谈判。以前扩大之后针对贸易转移的补偿谈判主要是在欧盟和美国之间展开的。欧盟承诺对受到东扩影响的任何贸易伙伴都可以基于GATT第24条第6款进行补偿谈判。然而,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加入使欧盟与美国在WTO进行了几年的补偿谈判后, 欧盟拒绝就东扩给予美国大量的补偿措施。这是由于美国与中东欧新加入国的贸易仅占美国总贸易额的1%, 因而欧盟认为, 即使存在贸易转移, 也不需要多大的补偿。例如, 研究显示, 东扩对世界农产品市场的经济影响就相当有限。当然, 美国和欧盟的一些贸易专家都认为欧盟须就扩大对美国出口商带来的成本进行谈判。而在事实上, 美国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使得这些新加入国在WTO或双边关系上对美国让步, 从而争取在与欧盟的谈判中获得有利地位。美国的策略在于抓住了欧盟内部的弱点, 因为新加入国可能认为欧盟故意拖延扩大进程或视他们为“二等”成员。例如, 新成员直到2013年才能获得共同农业政策及区域基金的全部好处。为了避免与WTO成员进行代价不菲的补偿谈判, 欧盟曾试图在贸易政策方面与新加入国加强合作, 但协调过程却矛盾重重, 尤其是与波兰的双边贸易政策协调。除了农产品之外, 扩大所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并没有太大的争议。

三、扩大的“欧洲堡垒”并未出现

许多分析家认为, 随着欧洲单一市场的完成, 欧洲内部贸易将更加自由, 但对外部商品将高筑壁垒。欧盟的扩大使许多国家开始警惕欧盟内部对贸易政策的争论会对全球贸易体系产生怎样的影响。

1.内部贸易自由化并未导致贸易保护主义。

有人担心在扩大为25国甚至更多之后, 欧盟的决策过程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制度上的瘫痪将使欧盟难以在WTO谈判中形成统一的立场, 并对其他WTO成员做出妥协, 从而导致保护主义。由于贸易政策决策机制上的复杂性, 不同的欧盟机构在贸易政策决策中扮演的角色并不十分确定。人们普遍认为, 扩大将弱化欧盟在推动自由的多边贸易体系的能力。例如, 美国就认为扩大将转移欧盟在多边体系的精力。由于欧盟在贸易权力分配上存在争议, 对于以跨部门为特征的GATT/WTO协议的谈判, 欧盟的贸易伙伴难以清楚谁才应该是真正的谈判对手。这也使贸易伙伴试图分化成员国的立场。分散的权力使得一揽子交易难以达成, 并产生保护主义的动力, 而新成员的加入将加重这种混乱的局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扩大使成员国贸易部长们更加难以控制“133委员会”的工作。这种官僚政治上的混淆只能是加强欧委会在贸易政策上的权力, 而欧委会则致力于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因此, 决策过程虽然使25个成员难以协调一致, 但最终导向是自由主义还是保护主义是不确定的。因此, 没有证据显示扩大将使得欧盟的制度结构更加倾向于保护主义。

2.新成员贸易利益差异化造成立场的分散化。

新成员国对自由抑或是保护的立场也是不确定的。一般认为, 新加入的中东欧国家倾向于自由贸易, 因为在90年代, 其中的大多数国家进行了激进的市场导向的改革, 并单方面地进行了贸易自由化。例如, 对于爱沙尼亚, 由于其关税水平太低, 为了达到欧盟的共同关税水平, 不得不大幅度提高其原来的关税水平。与此相类似, 在乌拉圭回合期间匈牙利是凯恩斯农产品出口集团成员, 因而要求欧盟拆除在共同农业政策领域的保护主义壁垒。但是, 加入欧盟可能增加新成员支持保护主义的动力, 尤其是在农业和服务业方面。

四、结论

尽管关于扩大将使欧盟转向保护主义的担心难以消除, 但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来看, 欧盟的扩大并没有导致欧盟在多边贸易体系中的保护主义。由于扩大及随之而来实力的增加, 欧盟从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追随者变为了积极的推动者, 并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事实上, WTO可能是惟一的欧盟能够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国际组织。欧盟在WTO中的领导者地位也得到了美国的承认, 认为欧盟在启动新一轮回合谈判中做了更多的工作。

总之, 扩大并没有使得欧盟变成一个“欧洲堡垒”。Hanson (1998) 认为欧盟并没有构筑保护的堡垒, 欧洲一体化使得欧盟的对外贸易政策更加自由化。

摘要:欧盟贸易政策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主要受欧洲一体化进程和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演进两方面的影响。扩大要求欧盟将新成员的贸易利益内在化, 并影响新加入成员的贸易模式, 对于其他WTO成员因此受到的贸易转移损失, 欧盟需给予补偿。文章从贸易政策中内化新成员的利益入手, 分析了贸易政策重心的转移、处理扩大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 并得出欧盟的扩大并没有导致贸易保护主义, 欧洲一体化使得欧盟的对外贸易政策更加自由化。

关键词:多边贸易框架,欧洲一体化,贸易政策,利益内在化,转移效应

参考文献

金融贸易和商品贸易 篇2

2014-7-

21【金融贸易和商品贸易一分离,它就有了——在生产和商品贸易所决定的一定条件下和在这一范围内——它自己的发展,它自己的本性所决定的特殊规律和阶段。加之金融贸易在这种进一步的发展中扩大到证券贸易,这些证券不仅是国家证券,而且也包括工业和运输业的股票,因而总的说来支配着金融贸易的生产,有一部分就为金融贸易所直接支配,这样金融贸易对于生产的反作用就变得更为厉害而复杂了。】 ——83《恩格斯致康施密特》

【金融家是铁路、矿山、铁工厂的占有者。这些生产资料获得双重性质;它们的经营应当时而适合于直接生产的利益,时而适合于股东(就他们同时是金融家而言)的需要。关于只一点,有明显的例证,就是北美的铁路。】

中国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 篇3

问:10月5日,美国等12国经贸部长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历时5年多的TPP协定谈判结束。中方如何评价?

答:中方一贯认为并多次强调,亚太地区已经完成的和正在进行谈判的自贸协定,包括TPP,均是为促进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推进区域一体化、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是为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中方对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有助于促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建设均持开放态度。中方希望TPP与本地区其他自由贸易安排相互促进,共同为亚太地区的贸易投资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问:有观点认为,TPP是美国限制中国在亚洲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手段之一,谈判的完成是美国与中国争夺全球贸易新规则主导权的一次胜利。对此,中方有何评论?

答:中美建交30多年来,双边经贸关系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中方和TPP主要成员一直就各自进行的自贸谈判保持着顺畅的信息沟通。美官方和TPP成员曾多次表示,TPP不针对中国,不是为了遏制中国,也无意排斥中国。实际上,中美等21个APEC成员去年在北京举行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通过了《APEC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这也是我们之间的重要合作。中方愿与美方在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就全球贸易规则制订加强合作,积极推进区域和世界经济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问:有舆论认为TPP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投资带来负面影响和冲击。中方如何评估这种影响?

答:所有区域自由贸易安排达成后都可能对非成员产生一定的贸易投资转移效应。对于TPP的影响,中方将根据有关方面正式公布的协定案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中方认为,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归根到底是由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各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决定的。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支持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多边贸易体制,鼓励全球价值链的完善和发展,致力于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问:美国主导TPP谈判打造了涉及12个国家的自贸协定,未来还将继续推动与欧盟的自贸协定谈判,中国在自贸协定谈判方面有哪些动作和举措?

答:目前,中国已与包括东盟、智利、瑞士、新西兰、韩国、澳大利亚等22个国家和地区达成14个自贸协定,还在与有关国家共同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下简称RCEP)、中日韩自贸区、中国与东盟的自贸区升级等谈判,逐步打造覆盖全球的高水平自贸区网络。以RCEP为例,其谈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涵盖人口最多、成员构成最多元、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最大、发展最具活力的自贸区。RCEP谈判包括TPP的7个成员,高度透明、开放和包容是其鲜明的特色。目前,各项谈判已取得积极进展。东盟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和RCEP谈判的重要一方,在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方愿与包括美方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为促进亚太区域贸易投资合作和全球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问:有人认为,TPP谈完意味着美国抛弃了多边体制,同时TPP规则也将替代WTO规则,对此您怎么看?

多边贸易 篇4

关键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贸易自由化

世界贸易组织是推进贸易自由化的最大国际组织,《多边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及其附件构成WTO的三大支柱,这三大贸易规则体系分别约束和规范了所有成员方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行为。广义地看技术贸易属于服务贸易范畴,但是由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也就有了它特殊的地位。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专门缔结了一个很大程度上促进技术贸易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国商务指南》也特别指出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一起构成中国对外贸易的3种形式。

近年来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均得到了飞速发展,经济学界、各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为三者的贸易自由化做出了较大努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三者间贸易自由化的关系已经成为新的研究对象。本文拟对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考察三者在贸易自由化方面的关系,以及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政策建议。

一、技术贸易、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发展现状

1. 世界货物贸易自由化现状。

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1980年为2万亿美元,1990年为3.5万亿美元,到2005年突破10万亿美元,2008年已经达到15.78万亿,1980至2008年共增长了近7倍。尽管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是世界经济领域的重要趋势,但货物贸易至今仍主导着世界贸易,2008年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是服务贸易出口额的4.23倍。据世贸组织研究报告,2009年世界贸易额预计下降9%,为二战后最大降幅。但随着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逐渐消失,以及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开发,从长期看,货物贸易总额仍将增长。

货物贸易在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之前就早已经存在,但其自由化之路比较曲折。关贸总协定在近50年的多边谈判后,最终形成了以《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GATT1994》)为核心、由其他12项与货物贸易相关的配套协议构成的多边货物贸易规则体系。在1995年后,GATT成为新的WTO协议的一部分。这一体系涉及到WTO框架内除了服务贸易以知识产权之外的所有其它货物贸易领域,是迄今为止最庞大、最全面、最系统的一套货物贸易多边规则,不仅它约束和规范了所有成员方的货物贸易行为,并推动着世界货物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传统的货物贸易壁垒主要是为了防止外国货物的进口对本国产业造成冲击,保护本国的生产和就业。这主要是基于经济利益的贸易保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都可能对世界贸易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产生的新贸易壁垒,包括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等新型非关税壁垒,它们更多地着眼于商业利益以外的东西,主要考虑商品对于人类健康、安全以及环境的影响,体现的是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随着新贸易壁垒的出现和发展,贸易壁垒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传统贸易壁垒逐渐走向分化,其中的关税、配额和许可证等贸易壁垒逐渐弱化,而反倾销等传统贸易壁垒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并有升级强化的趋势。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将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将逐渐取代传统贸易壁垒成为国际贸易壁垒中的主体。不过主流经济学家和以WTO为首的各个国际贸易组织长期以推行贸易自由化为己任,因此可以预期自由贸易仍将是长期趋势。

世贸组织近年来对传统的货物关税壁垒实施了更加严厉的限制措施,许多国家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纷纷采用各种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主要做法是滥用世贸组织关于反倾销、反补贴规定,设立环境壁垒和技术壁垒,使得国际货物贸易的壁垒不断翻新,这也使得贸易摩擦也越演越烈。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历年统计数字,1995年至2008年,全球共发起反倾销调查3 570起,综合来看印度、美国、欧盟是WTO中提起反倾销诉讼最多的三个成员。反倾销是主要经济体特别是发达国家最常用的贸易保护工具,但值得一提的是发展中国家也逐渐懂得利用反倾销来保护本国的某些行业免受外国产品低价倾销的不正当竞争,如印度、中国等。1995年至2008年,全球共发起反补贴调查216起。1995年至2008年,WTO成员发起的保障措施为182起,保障措施成为发展中国家常用的贸易保护工具。1995年至2007年底,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共计受理369个案件,远远超过关贸总协定时期的总和;发布了142个专家组报告、84个上诉机构报告和30 000余页的裁决报告。其中大约45%的案件由欧、美发起。[1]总的来看,近年来全球贸易救济立案趋于缓和,但2008年以来又有所回升,随着由于金融危机的来袭,货物贸易摩擦有加剧之势。

2. 世界服务贸易自由化现状。

推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欧洲经合组织在成员国间推行并完善《无形贸易自由化法案》。20世纪后半期,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服务产业地位日显重要,其产值远高于其它产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货物贸易逆差越来越大,而服务贸易情况却相反,美国的服务贸易对于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也日渐重要。因此,美国政府希望国际服务贸易也有一个类似GATT的多边协定,推行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以保证和扩大由服务贸易带来的经济利益。其他发达国家,特别是欧共体国家的服务产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因此也积极响应并开展谈判。各方经过8年艰苦谈判以及妥协和让步,于1994年达成了共分3个部分、29个条款和8个附件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简称GATS),1997年WTO又相继达成《全球基础电信协定》、《信息技术协定》和《开放全球金融服务市场协定》三项协议,为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随着各国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出口额1980年为3 650亿美元,1990年为0.95万亿美元,到2000年达到近1.5万亿美元,2008年已经达到3.73万亿,1980至2008年共增长了超过10倍,大于同期货物贸易的增长不足7倍,服务贸易出口平均增速大于货物贸易平均增速。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随着全球FDI的下降,预计服务贸易也将有所下降。但随着未来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在越来越多的国家经济结构中将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可以预期,未来服务贸易出口仍将快速发展,而且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持续调整,在一定时期内,服务贸易平均增速都将大于货物贸易平均增速。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兴服务行业不断出现,服务品种不断增加,世界服务贸易的内容日趋扩大,部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渐由传统的以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服务贸易(运输、旅游)转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贸易(信息、电讯、金融、保险等)[1]。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构成中,1980年运输服务贸易占36.8%,旅游服务贸易占28.4%,其他服务贸易(1)占34.8%。到2008年,运输服务贸易占比下降到23.6%,旅游服务贸易下降到25.2%,而其他服务所占的比重则上升到51.2%,上升了16.4%。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新的科技、信息浪潮的推动,其他服务的增长速度远超过在服务贸易中一直占比重较大的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可以预见,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创新活动将更趋活跃,服务产品的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服务贸易结构向知识、技术密集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将进一步确立。

许多服务业部门,如通讯、电力、金融、交通运输等属于一国经济的关键部门,为了保证一国经济的独立性,并保护国内产业或就业等,一些国家政府将考虑实施贸易壁垒。另外,从政治、文化上的考虑,教育、新闻、娱乐、影视、音像制品等服务部门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任何国家的政府都希望保持本国在政治、文化上的相对独立性,反对外国文化的大量入侵,因此可能对这些部门进行贸易保护。由于跨国商业存在是在服务贸易的进口国国内进行经济活动,聘请的员工多为本国人,它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进口国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境外消费主要包括国际旅游等,在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一般在1/3左右,由于旅游市场的开放一般都是对等的,即互相开放市场,互利互惠,境外消费通常能拉动贸易各国的餐饮、旅游等行业,因而一般都对经济发展和就业有利。因此服务贸易自由化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另外,由于发达国家服务业比较发达,在服务贸易出口中居于主导地位,为了扫清存在于服务贸易的壁垒,便利其打开世界服务市场,发达国家多倡导开放服务业领域,以及实行服务贸易自由化。总体上看,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动力强于货物贸易。

服务贸易壁垒主要包括资本移动的壁垒、自然人移动的壁垒、服务产品移动的壁垒、信息移动的壁垒、经营的限制等,与商品贸易相似,服务贸易壁垒也大体划分为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两大类,但鉴于服务贸易不易征收关税的特殊性,各国纷纷采取隐蔽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保护本国的服务业,因此非关税壁垒在服务贸易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如政府通过制定不利于外国竞争者的标准制度对外国服务提供者的进入和在境内从事服务活动设置障碍;政府在安排服务支出时,优先考虑支持本国企业;政府对本国服务贸易出口实行隐蔽性的补贴、减免税等,以使得本国服务业在国内及国际服务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与货物贸易不同的是,发达国家或地区在服务贸易上的优势更加明显,为了扫清存在于服务贸易的壁垒,便利其打开世界服务市场,它们率先削减了本国服务贸易壁垒。目前,欧美在通讯、金融、交通运输、教育、娱乐等等方面都持较为开放的政策。发达国家对GATS的总体承诺水平较高,对全部149种具体服务活动的承诺百分比高达64%[2],但是发达国家在自然人移动方面设置了较高限制。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希望更多的融入世界,总体趋势也是逐渐开放服务业。应该说服务贸易的开展晚于货物贸易,但是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速度要高于货物贸易。

3. 国际技术贸易自由化现状。

知识产权保护为国际技术贸易自由化提供了保障,国际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首先从工业产权开始。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巴黎公约)拉开了在世界范围对知识产权给予法律保护的序幕,之后相继签订一系列有关知识产权的协议,包括《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保护海牙协定》、《专利合作条约》、《世界版权公约》等等。1974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但是知识产权的国际纠纷案件仍频频发生,且久拖不决,这促成了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包括对冒牌货贸易的协议》(TRIPs)的产生。知识产权制度通过保护智力成果权人的权益,调整技术贸易中供方和受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保护和促进国际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科技人才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当今世界经济竞争日益国际化,知识产权成为国际贸易的热点,国际技术贸易较之一般商品贸易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

技术贸易是以技术作为交易对象的买卖,技术买卖又是以技术转让作为前提。这种转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新技术得以扩散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各国政府大力提倡与支持的,尤其是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为推动技术进步,促进技贸活动的开展,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由于发达国家常常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为获取更多利益通常都鼓励技术贸易的开展,一些技术先进的国家通过技术贸易获得了更大经济利益。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出口国,超过1/3的外汇收入来自于知识产权的转让。[3]技术贸易常常附着于货物贸易和其他服务贸易,比较难于统计。一般认为世界范围内真正的技术贸易始于19世纪末,并在二战后获得了持续迅猛发展。从已有的文献看,1955年国际技术贸易额仅为5-6亿美元,20世纪60年代初超过20亿美元,1975年达到110亿美元,1985年全球国际技术贸易总额为500亿美元,1990年为1 200亿美元,1995年达到2 600亿美元,到2000年则激增至5 000亿美元,2002年国际技术贸易额已达近万亿美元,平均不足5年翻一番,其速度不仅大大快于货物贸易,而且也快于一般的服务贸易[3,4]。国际技术贸易的快速增长使其在整个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国际技术贸易额在国际贸易总额和国际服务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也持续增加。

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下,技术贸易、特别是高新技术贸易可以显著延长出口国技术的生命周期,增加出口国的外汇收入并促进经济发展。技术贸易也能明显促进进口国的技术进步,缩短进口国技术进步的时间,并且减少进口国在技术上的研发费用,从而也有利于进口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随着发展中国家对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发达国家之间的尖端技术竞争也愈加激烈,为了实现本国经济发展战略,发达国家对技术出口的限制也逐渐放宽。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呈现信息化与自由化的趋势,这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获取技术的手段,也改变了各国有关国际技术贸易的传统观念。发达国家纷纷调整本国高新技术出口的管理政策,逐渐放宽了技术出口的限制政策。

技术贸易保护主要来自进口国对环境的保护,以及防止技术上不具先进性和适用性、经济上不具效益性和合理性,或者法律上不具可行性的技术引进;出口国的技术贸易保护,主要是由于对技术本身的保护,一些国家也以威胁国家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为由,禁止尖端技术的输出,但这背后应该说或多或少还存在其它一些非经济的因素,如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分歧等。在一定时期内,以环境保护为名义的贸易壁垒还会持续,但是从长期看,由于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进步与技术传播越来越快,可以预见世界各国环保技术将逐渐趋于成熟,环境因素对技术贸易的阻力将可能趋于减小。出口国对技术的保护与进口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密切相关,如果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则出口国技术保护的动机就会很强,反之则出口国更愿意出口技术。总体而言,目前全球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正在逐渐加强。国际社会的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冲突在一定时期内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全球技术贸易超过8成是在发达国家间进行的[5],其存在政治分歧或政治冲突的可能性或程度相对较小,并且近年来国际社会越来越体现出求同存异,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冲突远小于冷战期间前,经济利益的需要越来越成为国际交往的最主要目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分歧对技术贸易的阻力也将会趋于减小。

目前,有关国际技术贸易摩擦方面的统计还较少,但许多国家已颁布了关于旨在保护环境的技术引进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中就明确规定了引进的技术必须先进适用,并且应有利于环境保护。另外,出于技术保护或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冲突而终止的国际技术贸易也为数不少。例如美国限制向中国出口所谓“敏感技术”,2004年美国强制以色列停止对中国出口无人驾驶飞机;近年来日本强烈要求阻止欧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等等。

总的来看,技术贸易发展最快,其增长速度超过了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增速,而服务贸易的平均发展速度又超过了货物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贸易自由化得到一定的发展。技术贸易自由化的阻力是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三者中最小的,其中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阻力又小于货物贸易自由化的阻力,这也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上述的三种贸易方式不同发展速度的原因。

二、中国三大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1980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为381.4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只有181.2亿美元;2000年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为4 74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 492亿美元;2008年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为25 63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已达到14 307亿美元。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货物贸易进出口额降至22 07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2 016亿美元,但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由于产品结构和增长方式等问题,中国货物贸易粗放型的增长也伴随了大量的贸易摩擦,而贸易摩擦使得中国出口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

近年来,中国出口商品接连遭遇来自欧美各国的反倾销诉讼:轮胎、油井管、家具、皮鞋、彩电甚至制药行业。据世贸组织统计,2008年中国遭遇反倾销调查73起、反补贴调查10起,分别占全球案件总数的35%和71%,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最多的成员,连续3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在全球2009年发生的130多起贸易制裁案中,中国被起诉的反倾销案数量仍为全球之首。这种长期依赖货物贸易的贸易格局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改革开放后,中国服务贸易逐渐发展起来。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43.4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3 044.5亿美元,26年间共增长了近70倍,居世界位次由第34位上升至第5位,年均增速比世界同期高约9个百分点,也略高于同期国内货物贸易增速。服务贸易占我国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9.4%上升到10.6%,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由0.6%提高到4.2%。其中,服务贸易出口由1982年的25亿美元增加到1 465亿美元,居世界第5位。中国服务贸易从1995年开始出现持续逆差,至2008年达到最高峰,逆差超过115亿美元,这不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正处于服务业逐渐开放的时期,大力发展服务业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技术出口以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即“硬技术”为主,这其中又以通信和计算机产品为主,这些“硬技术”产品中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低,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仅约10%;“硬技术”出口中外资或代工生产的比重大,2005年三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额比重分别达到88.0%和79.9%;技术出口中“软技术”比例极低,技术出口中硬件技术出口占了97%,而技术服务和技术许可等软件技术出口仅占3%左右。严格意义上讲,中国主要还是处在技术引进阶段。

中国技术引进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一直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前,中国累计签订技术引进合同仅845项,合同金额仅119.7亿美元。改革开放后,技术引进迅速开展,1979年至2008年,中国累计已签订技术引进合同112 541项,合同金额约3 000亿美元,合同金额是改革开放前30年的25倍,但这一增速显然低于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增速。近年来中国技术引进质量逐年提高,由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引进以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为主,转为目前的以专利和专有技术引进为主。2008年,中国技术进口总额达到了271.3亿美元,其中专利和专有技术引进占比达53.1%,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进口仅占7.8%。但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引进中外资企业技术引进的比重在增大,2001年我国技术引进合同金额的30%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到2009年1-5月份,外资企业技术引进合同金额已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额的比重达63.6%。

三、政策建议

从我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对比来看,贸易结构和增长方式需要得到调整。总体而言,中国应切实调整货物贸易,大力发展国际阻力较小的服务贸易,使之与货物贸易相适应;对于发展相对滞后且国际阻力最小的技术贸易,则应从国家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适当超前发展。

第一,货物贸易发展困难重重,利润率低下,需要继续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加大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并利用技术进口和服务贸易进口增强制造业水平,增强货物贸易竞争力。

第二,服务贸易要扭转目前持续逆差的不利局面,需要逐渐开放服务业,保持服务业领域的适度竞争,并推进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提高服务消费比重,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推动技术、服务和制度创新,另外还需改善劳动力要素的质量和供给。

第三,技术贸易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软技术”进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较小,但由于其重要地位,因而还需大力发展,并可适当超前发展,可以通过市场换技术和政府公关等特殊形式进一步提高对“软技术”和高新尖端技术的引进(需要注意的是,技术引进的主体仍应是企业),并强化技术引进风险防范机制,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另外,更重要的是切实鼓励国内院校和企业自主创新,增强国家创新能力,逐渐扩大“软技术”出口,而不是出口仅仅赚取微薄加工费的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技术”产品。

参考文献

[1]刘东升.当前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特征[J].国际经济合作,2004(7).

[2]邓庆.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壁垒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7):38-41.

[3]张仁开.当代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新态势与新格局[J].对外经贸实务,2004(10).

[4]沈铁冬.国际技术贸易有关问题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国际贸易贸易试卷范文 篇5

一、单选题(共25分)

1、该表记录了A、B两国在葡萄酒和布匹的生产上劳动(假定劳动是唯一的投入品)的产出情况,根据该表回答下列那种说法对A国而言是正确的?(D)每小时产出

A国

B国 布

5匹布

15匹布 葡萄酒

10桶葡萄酒 20桶葡萄酒

A在布匹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B在葡萄酒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C在布匹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D在葡萄酒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E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没有比较优势

2、按照上述条件,假定最初两国间并不存在贸易。此时,A国的货币单位为donaro,B国的货币单位为gelt,两国的布匹价格分别为20donaro和60gelt,那么,为使价格达到均衡,两国葡萄酒的价格分别为(C)。

A5donaro,20geltB40donaro,45geltC10donaro,45geltD10donaro,80geltE40donaro,80gelt

3、按照上述条件,如果两国间出现了贸易的可能(假定国际运输成本为0),那么,B国将会(A)。

A进口葡萄酒B出口葡萄酒C进口全部两种商品D出口全部两种商品E既不出口也不进口

4、按照上述条件,在贸易机会出现以前,按照国内的生产成本,每个国家都会有本国的价格比率。如果A国和B国间发生了贸易,那么这一比率(以葡萄酒对布匹为例)将如何发生变化?(A)

A、A国上升,B国下降B、B国上升,A国下降C、两国都上升D、两国都下降E 不会发生变化

5、按照上述条件,一旦国际贸易得以进行,新的均衡得以重建,那么,布匹和葡萄酒的比价(运输成本仍假定为0)将可能为(B)。

A、两国都是1.2 B、两国都是1.6 C、A国1.3,B国2.1 D、A国2.1,B国1.3 E、两国都是2.3

6、根据比较利益原则,有关美国选择进口而非自己生产香蕉的最佳解释是(D)。A温带不能生产香蕉B美国生产香蕉需要付出大量努力C其他国家生产香蕉的代价比美国要少D美国的资源优势在于生产其他商品,而热带国家的资源优势在于生产香蕉

7、下列贸易理论中,(D)放弃了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的假设。

A绝对优势贸易模型B比较优势贸易模型C赫—俄贸易模型D规模经济贸易模型

8、“对于美国高工资的劳动力来说,不应该通过向源自其他低工资国家产品征税的办法来寻求保护”。支持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是(B)。

A即使是实行零关税,美国的劳动力也不会因此而失去工作。B美国工人在许多产业中具有的每劳动小时的高生产能力,抵消了其他国家在低工资方面的优势。C相对于外国产品而言,美国人更愿意购买美国的产品。D可以认为,相对于外国竞争者而言,美国高工资的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9、假设1990年日本、加拿大和爱尔兰的出口价格指数是100,进口价格指数是100,2000年日本是150和140,加拿大是175和175,爱尔兰是167和190,计 算在1990-2000年内(C)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A日本B加拿大C爱尔兰

10、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是(A)。A一国的资源配置问题B两国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C地区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D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11、绝对优势论的提出者是(A)。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俄林D魁奈

12、欧盟对冻牛肉首先征收20%一般进口税,然后根据每周进口价格与欧盟内部价格变动情况征收变动不定的(A)。

A 差价税 B差别税 C特惠税 D最惠国税

13、国际贸易不仅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还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在诸种均等化中为主导力量的是(C)。

A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B技术密集度均等化C商品价格均等化D工资均等化

14、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鼓励战略的战略取向分别是(B)。

A内向型-内向型B内向型-外向型C外向型-外向型D外向型-内向型

15、在相互需求论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C)。

A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上 B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下 C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 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比价相同

16、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本驱动力是(B)。

A要素禀赋的差异 B技术水平的差异 C产品品质的差异 D价格的差异

17、一般情况下,不用于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有(B)。A重叠需求理论 B要素比例理论C规模经济理论

18、下列属于保护贸易学说的理论有(A)。

A幼稚工业理论 B绝对优势论 C比较优势论 D资源禀赋论

19、在分析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过程中,有一系列的假设条件,(B)不是其假设条件。

A生产要素在一国范围内的各部门间自由流动B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C生产要素充分利用D不存在贸易障碍和运输费用

20、当进口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高于所用的进口原材料的名义关税税率时,有效关税保护率(A)。

A大于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B等于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C小于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D小于零

21、战略性贸易政策不适宜在哪一种市场条件下运用(A)。A完全竞争

B自然垄断

C垄断竞争

D寡头垄断

22、如果一国进口和出口部门各有一种特定要素,而劳动力是共同要素,则进口关税一定会提高以下哪个利益集团的实际收入?(A)

A进口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B出口部门特定要素所有者C进口部门劳动力D出口部门劳动力

23、在人类历史上,对外贸易产生于(B)。

A原始社会早期B原始社会末期C奴隶社会末期D封建社会早期

24、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成熟期应选择(A)。A 海外直接投资战略B商品出口战略

25、《洛美协定》规定欧盟对参加协定的发展中国家所提供的进口关税是(D)。A普惠税B差价税C最惠国税D特惠税

二、多选题(共11分)

1、当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时,可称之为(BCE)。A贸易顺差B贸易逆差C贸易赤字D出超E入超

2、普惠制的原则包括(ABD)。A普遍B非歧视C 非优惠D非互惠

3、从十五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中叶,占主导地位的是(AC)的观点。A重商主义

B重农主义

C重金银主义

D自由放任主义

4、从需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有(AD)。

A产业内贸易理论 B产品生命周期论C人力资本论 D偏好相似论

5、下列哪些条件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ABCDE)A技术 B资源禀赋 C规模经济D产品生命周期 E收入偏好 6、19世纪上半叶,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BC)实行了一定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待本国经济有较大发展之后,才转而实行更为自由的贸易政策。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荷兰

7、保护贸易政策的措施包括(ABCD)。

A 提高关税 B鼓励出口C 使用非关税壁垒D限制进口

8、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有(AB)。

A绝对优势论B相对优势论C国家竞争优势论D需求偏好相似论

9、坎姆模型的假设条件有哪些?(ABDE)

A外部规模经济 B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C生产规模报酬不变D生产要素禀赋相同 E生产技术和需求偏好相同

10、一般来说,外汇倾销对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包括(AD)。A促进出口

B限制出口

C促进进口

D限制进口

11、厂商要采取商品倾销战略,最好具备(BD)的条件。

A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 B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 C国际国内市场联通 D国际国内市场完全分割

三、名词解释题(共18分)

1、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2、战略性贸易政策:该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为前提,突破了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学说,强调了政府适度干预贸易对于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作用。战略性贸易政策有两大内容: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利润转移论包括战略性出口政策(政府补贴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进口政策(用关税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政府通过保护国内市场使本国厂商获得规模优势进而扩大在国内和没有保护的国外市场的份额)。外部经济包括技术性外部经济(技术外溢)和收益性外部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如果一个国家中处于发展初期而规模小的产业属于战略性产业,政府可以通过保护和扶持的贸易政策,支持这些产业的厂商扩张产量,提高产业的市场规模效应和厂商的收益性外部经济,从而促进这些产业较快地增强国际竞争力。

3、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思潮盛行于16-17世纪。重商主义的信条是只有金银货币才是真正的财富形态,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制定与执行,都应该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金银货币。分为早期的货币差额论和晚期的贸易差额论。重商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积极意义,但是混淆了货币与财富的关系,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

4、贸易条件:指商品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的国际价格指数之比。此外还有收入贸易条件I=(PX/PM)*QX,Qx是出口数量指数、单向因素贸易条件S=(PX/PM)*ZX,Zx是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双向因素贸易条件D=(PX/PM)*(ZX/ZM)*100,ZM是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5、关税配额:进口国对进口货物数量制定一个数量限制,对于凡在某一限额内进口的货物可以适用较低的税率或免税,但对于超过限额后所进口的货物则适用较高或一般的税率。关税配额如由所有受惠国使用的,称为全球关税配额;如仅限于个别受惠国单独使用的,称为国别关税配额。

6、贫困化增长:贸易大国(特指发展中国家)出口扩张型增长如果使贸易条件恶化,且增长后贸易条件恶化所造成的利益损失超过增长本身所带来的利益,出现国民福利因为增长反而下降的情形叫做贫困化增长。即福利恶化型增长。

四、简答题(共16分)(参考答案较为简略,可拓展)

1、比较进口配额与关税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的异同。

答:进口配额与关税都能通过限制进口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发挥作用,不过,进口配额是比关税更加严厉的限制措施。关税将导致进口产品价格一定幅度地上升,但在消费者对此种产品的需求上升以后,进口量仍会增加;配额已经确定,进口不会增加,本国厂商将从进口配额中获得更大收益。

2、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和表现是什么?

答:

1、利用WTO规则,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实行贸易保护

2、依据国内法履行国际条约

3、利用区域贸易组织保护成员国利益

4、保护手段更趋多样化

5、服务贸易产品也列入保护范围。

6、理论依据扩展等等。

3、比较从量关税和从价关税的优、缺点。

答:从量税的优点是适用于量大价廉的商品,可以用于应对商品倾销的现象。缺点是税负不合理、适用商品有限、物价上涨时难以起到保护作用等等。

从价税的优点是税负合理、适用大部分商品、征收方法简单、税负明确。缺点是完税价格难以确定、通关慢等等。

4、比较新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

答:

1、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

2、不完全竞争和完全竞争。

3、既供给又需求的角度和供给角度。

4、差异产品和同质产品。

5、考虑规模经济和不考虑规模经济等等。

五、计算题(共20分)

1、两国贸易模型:中国和美国,设中国对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 Dc = 20000.02 P,Sus = 1400 + 0.03 P 计算

(1)贸易前,双方汽车的均衡价格和产量。

(2)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市场汽车的均衡价格、各国的产量及贸易量(不考虑运输成本)。自由贸易给两国的福利带来的影响。

(3)a.中国对汽车进口征收3000美元的单位税,这时各国汽车市场的价格、产量及贸易量。b.关税对中国汽车制造商、国内消费者和中国政府的福利带来的影响如何?

c.关税的福利净损失(与自由贸易相比)。

答:(1)中国汽车的均衡价格为16000,产量为1680;美国汽车的均衡价格为8000,产量为1640(2)自由贸易下国际市场的均衡价格为12000,中国汽车产量为1560,进口量为200;美国汽车产量为1760,出口200。自由贸易给两国的福利都带来净收益。(3)A.中国国内价格为13500,产量为1605,进口125。美国国内汽车的价格为10500,产量为1715,出口125。

B.关税降低了国内消费者的福利,增加了汽车制造商的福利,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C.关税使消费者和厂商共计损失243750,政府关税收入375000,社会总体福利增加131250。

注意:中国征收3000元关税后,中国进口需求变为800-0.05(P+3000),美国出口供给为0.05P-400,两者相等得出Pw=10500,所以Pc=13500。

六、论述题(共10分)

1、大国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

多边贸易体制亟需大国发挥引领作用 篇6

贸易政策审议是世贸组织的三大职能之一,根据各成员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确定其接受审议的频率。审议犹如“体检”,结果虽然没有约束力,但经常为媒体和各方广泛引用,对被审议成员的国内政策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已经成为各方角力的重要平台。尤其是美国、中国、欧盟、日本等四大经济体的审议,更吸引各方眼球。

美国副贸易代表兼常驻世贸组织大使庞克在审议中表示,贸易是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柱,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世贸组织所体现的开放理念和贸易规则是美国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关键要素。美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主要缔造者,一直致力于使这一体制成为国际贸易规则的塑造者和捍卫者。美国希望与各方一道,通过创造性的、新颖的思维,改进世贸组织的谈判方法,避免重犯过去的错误,使在世贸组织能够回应贸易现实的真正诉求,在国际贸易治理中继续发挥核心作用。

在本次审议会议上,各方普遍赞赏美国是全球最开放和透明的经济体之一,赞扬美国在金融危机中没有采取很多“以邻为壑”的保护主义措施,基本上保持了贸易体制的稳定,但同时美国也没有取消其长期存在的贸易壁垒。

不过,很多成员强调,美国新制定的《2014年农业法案》逆农业改革潮流而动,将影响美国在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中的立场,进一步恶化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扭曲局面。更值得关注的是,各成员期待美国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发挥引领作用,这种引领作用既体现在谈判方面,也体现在世贸组织的常规工作上。在多哈谈判上,各方希望美国继续重视多边自由化进程,积极推动后巴厘工作计划的谈判,力争尽快结束多哈回合。在区域和诸边自由化倡议上,希望美国考虑相关倡议如何有助于多边进程。在例行工作上, 各方希望美国全面履行义务,遵守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决。

中国和美国同为世界主要贸易大国,两国的贸易政策审议也都在同一年举行,这种情况在未来很长时间仍将继续下去。笔者有幸多次亲身感受两大经济体的审议,不可避免地做几点比较:从会议情况看,中美两国对全球经济和多边体制的作用都被高度评价,两国都被要求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发挥引领作用,不同的是要求中国承担新责任,敦促美国继续做好领导者。

美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主要缔造者,以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代表的国际经贸秩序服务于美国利益,使美国长期在国际事务中享有主导权。

但也必须看到,美国为这一体制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包括削减本国高关税、提供经济援助、放弃一些利益等,而且这一体制也在相当程度上维护了相对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随着中国经贸实力的增强,中国对未来国际规则的依赖在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也在增加,中国不可避免地需要在国际经贸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与美国在二战废墟中重建国际经济秩序不同,如何在不根本改变现有多边贸易体制的情况下,使相关规则更合理,更符合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是摆在中国经贸决策者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而促成世贸组织在各方2015年7月达成后巴厘工作计划,将是检验中国引领能力和谈判实力的第一步。

多边贸易 篇7

贸易余额和贸易条件(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是决定一国能否制定出正确合理的贸易政策的关键和前提。该领域的已有研究大多都集中在对马歇尔-勒纳条件和J曲线现象的验证上。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当进出口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时,贬值可以改善一国的贸易平衡状况,即增加贸易余额。这个条件曾经一度被认为是贬值改善贸易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然而,之后有研究表明,在有些情况下,尽管满足了马歇尔-勒纳条件,贬值以后贸易平衡状况也有可能继续恶化(Bahmani-Oskooee,1985)。随后,研究的重点转向了贬值之后贸易余额短期动态变化的时间路径,发现了著名的J曲线现象。当一国汇率变化时,消费者和生产者需要一定的时滞,来适应由汇率变化所引起的国内外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化(Magee,1973)。因此,在贬值之后,贸易平衡状况会先恶化继而得到改善,形成J曲线的形状。

近来有一些研究在一般动态均衡的框架下,发现贸易余额与贸易条件的当前变化和未来变化呈现负相关,而与贸易条件的过去变化呈现正相关(Backus,Kehoe & Kydland,1994),并将贸易余额和贸易条件之间的这种不对称的交叉相关关系称为S曲线。他们对11个OECD国家的数据进行了验证,发现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瑞士和英国的贸易数据表现出S曲线特征,但美国和加拿大的数据并不存在这一特征。此后,Senhadji(1998)将该研究扩展到30个最不发达国家,也发现了同样的S曲线规律。Parikh & Shibata(2004)对59个最不发达国家数据进行了验证,也发现了类似规律。

Mohsen Bahmani-Oskooee & Artatrana Ratha(2007)指出,Backus等的研究中表现出的S曲线关系较弱,并且美国并未表现出S曲线特征,是因为该研究使用的是总体贸易数据,因此数据之间存在相互抵消的可能,会产生合成谬误。因此,使用了美国与24个贸易伙伴的分类贸易数据,对S曲线现象进行了验证,发现了较强的S曲线关系;对日本与其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了类似的S曲线特征;但美国与英国的贸易数据并未表现出S曲线特征。而将美国与英国的贸易数据按行业进行分类,结果发现52个行业中有36个表现出明显的S曲线特征。此外,研究还发现,S曲线特征与行业产品是否属于耐用品无关,与行业规模大小也无关。两人对20个非洲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了验证,发现仅有8个国家表现出S曲线特征。2000年对按行业分类的美国和印度的贸易数据进行验证时发现,27个行业中有15个行业表现出S曲线特征,这15个行业的贸易量占全部27个行业贸易量的70%以上。

可见,国际学术界对于贸易余额与贸易条件之间表现出来的这种S曲线特征的分析多数集中在最近10年,并且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特别是针对中国的贸易情况分析无人涉足。因此,本文对中国的贸易数据以及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数据进行初步探讨,从而填补了该领域空白。

二、研究方法

综述中所提及的研究均使用了交叉相关函数分析法,本文也沿用了这一方法。Backus,Kehoe & Kydland(1994)使用进口价格与出口价格之比来表示贸易条件。因为双边进口价格和出口价格数据不易获得,Mohsen Bahmani-Oskooee & Artatrana Ratha(2007)使用了双边实际汇率来表示双边贸易条件。本文主要研究中美双边贸易情况,因此沿用后者对贸易条件的定义,即用双边实际汇率近似地表示两国之间的贸易条件。贸易条件Xi= Ei *Pi/PZG,Pi指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PZG表示中国的CPI,Ei表示一美元可兑换的人民币数量,即名义汇率。变量Xi取其对数形式。贸易余额NX用以当前价格表示的净出口与GDP之比表示,其中中美双边贸易净出口以中美双边贸易差额来表示。参照Backus,Kehoe & Kydland(1994)的研究,所有数据都使用了HP滤波进行处理,以消除波动因素的干扰。

三、数据分析

中国的贸易数据采用1992—2010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OECD图书馆,中美双边的贸易数据亦采用OECD图书馆提供的1987—2010年数据。中国对外贸易余额与实际汇率之间的相关关系曲线见图1,中美双边贸易数据中,并未发现明显的S曲线特征,见图2。

四、结论

由图1和图2可见,中国对外贸易数据表现出明显的S曲线特征,即贸易余额与贸易条件的当前变化和未来变化呈现负相关, 而与贸易条件的过去变化呈现正相关。中美双边贸易数据并未表现出明显的S曲线特征。

本文仅以中美贸易进行分析,并不能得出普遍意义上的结论。由第一部分的文献综述可知,对贸易数据的分类在贸易余额与贸易条件的S曲线特征的实证研究中至关重要,因此对中美之间的贸易数据按照行业进行进一步细分,或许能得出更加全面准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Mohsen Bahmani-Oskooee & Artatrana Ratha (2010).S-curve at the commodity level: Evidence from US.India Trade.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Volume 24,No.1,January-March,84-95.

[2]Magee S.P.(1973).Currency Contract,Pass-Through and Devaluation.Brookings Papers of Economic Ac-tivity,1,303-323.

[3]Backus,D.K.,Kahoe,P.J.& Kydland,F.E.1994.Dynamics of the Trade Balance and the Terms of Trade: the J-curve.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84(1): 84-103.

[4]Senhadji,A.S.(1998).Dynamics of the Trade Bal-ance and the Terms of Trade in LDCs:The S-Curv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46,pp.105-131.

多边贸易 篇8

一、WTO多边贸易规则制定的特点

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关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国家独立原则”和“主权平等原则”,它意味着每个国家可以按照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本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不受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干涉。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自由资本主义模式在全球扩张并占据主导地位,国家之间的依赖性不断提高。因此,以WTO为代表的国际多边贸易管理机构越来越强调各国经济和贸易政策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另外,从规则层面,自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后,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加入WTO都必须全盘接受之前已经达成的所有贸易协定,并有专门的机构定期考察成员国的贸易政策。[1]这也从制度上减少了成员国在贸易政策上的“可选择性”。因此,相比较与传统的国际法,WTO法律体系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传统的国际法强调国家的“独立性(Independent)”,WTO法强调国家的“依赖性(Dependent)”;二是传统的国际法强调国家的“平等性”,WTO法强调国家的“差别性”;三是传统的国际法强调国家选择政治经济体制的“自主性”,WTO法强调成员国经济模式的“一致性”。由此,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多种法律体制并存。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不断加强,但政治和法律体制的差异仍然很大,导致不同国家法律制度在经济交往过程中不断发生冲突,并对管辖权的争夺日益激烈;二是国际和国内贸易规则并存。国家之间的依赖性不断提高,以WTO为中心的多边国际贸易机构不断扩大它的管辖权限,导致与成员国的国内贸易政策冲突频繁。

二、WTO多边贸易规则发展的三大趋势

建立在“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原则、平等原则和对等原则”基础上的WTO多边贸易体系在全球价值链时代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制定一套有约束力的贸易规则,进一步推进和巩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成果。同时,确保各成员国遵守自己关于市场开放和关税减免的承诺。

而在全球价值链时代,有关投资环境、贸易壁垒、服务质量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则变得更为敏感,成为影响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的关键性因素。但现实是,从2001年多哈回合谈判开始以来,“多哈发展议程(Doha Development Agenda,简称DDA)”迟迟不能落实,各种区域贸易协定不断涌现,WTO的管理能力和协商能力饱受质疑。加上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不断,也让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前景受到怀疑。在这种背景下,当前WTO多边贸易规则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 WTO贸易争端解决机构的权限进一步扩张

国际机构权限与国家主权的界限划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受WTO法本身的独特性以及WTO协定条款的模糊性(比如关于“相似产品”的定义)的影响,导致在实践中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为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留下了广阔的自由裁量空间。因此,WTO贸易争端解决机构完全可能利用它的自由裁量权来扩大WTO贸易规则的管辖范围,从而限制成员国的国家主权范围。另外,WTO机构还可以通过“贸易政策审查机制(Trade Policy Review Mechanism,简称TPRM)”来监督WTO成员国有关贸易的立法和政策制定活动,以促使WTO的成员遵守WTO贸易规则及其相关的承诺。如果发现成员国存在违背WTO精神的贸易政策,则由WTO的审查机构来判定成员国所提出的理由是否充分。[2]比如,在“海龟/海虾案”中,WTO上诉机构明确指出,“可用竭的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WTO贸易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也必须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比如,在“石棉案”中,法国政府认为“公共健康安全问题”非常重要,有必要限制加拿大含石棉产品的进口,最后WTO上诉机构接受了这个理由。

这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在WTO一共160个成员国的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和环境状况差异非常大的情况下,如何确定对WTO所有成员国都同时“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最终的解释权还是落到了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手中。

(二)WTO多边贸易规则对成员国内部事务的影响进一步加深

当两个国家或者多个国家就某个贸易问题发生争端时,WTO贸易争端解决机构必须裁决那一方更有理由,那一方应该胜诉时,它往往会从国际社会主流价值观出发,考虑多数国家的看法。也就是尽量使WTO贸易争端解决机构的判决符合国际社会多数国家的期待,更容易被多数国家接受,这时WTO判决中的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的界线就变得模糊了。因此,WTO贸易争端解决机构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适用WTO的多边贸易规则又不损害成员国的权利”。特别是当WTO贸易规则本身表述不清楚的时候,它们就需要运用自由裁量权作出它们认为最合适的判决。另外,按照WTO法律关于争端解决机制的规定,上诉机构的审判只能限定在专家组报告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及相关解释范围内,禁止上诉机构进行扩张性的判决以改变WTO协定所确立的成员国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但是,从2000年以来,WTO上诉机构的许多判决实际上已经对WTO争端解决机构的权限范围进行了“革命性的”扩张,突破了WTO最初协议所确立的权利与义务范围。这一变化最直接后果就是,有越来越多WTO成员国开始规避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据统计,目前只有不到一半的WTO贸易争端最后进入了争端解决程序,大部分贸易纠纷都是通过成员国之间的协商谈判直接解决。

(三)WTO与其他国际机构的合作进一步增多

一般而言,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由于它的特殊性,并不具备与其他国际机构合作的基础,除非是在某些个案中,可以向其他的团体或机构寻求专业性的建议和信息。但最新的发展趋势表明,WTO贸易争端解决机构和WTO贸易委员会已经越来越多地寻求与其他国际机构合作,并参考其它国际条约内容。比如,在《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以及《WTO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的制定过程中就参考了相关国际条约的标准。另外,在“海虾/海龟案”中,WTO上诉机构被要求裁定美国以保护“可用竭的自然资源”为理由来限制某种虾和虾类制品的进口是否合法,最后它裁定,参考其它保护濒危动植物的国际协定,海龟属于濒危物种,因此属于“可用竭的自然资源”。因此,为了解决国际贸易中新出现的环境、卫生和社会问题,WTO有和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不断加强合作的趋势。同时,相比较于其他国际机构,WTO有一个的争端解决机制,并采用“消极协商一致原则”,导致WTO贸易争端解决机构的判决很容易被通过,这对很多国家来说很有吸引力。其结果是,一部分人认为WTO应该专注于贸易问题,有关环境、卫生和劳工待遇的问题应该交由联合国专门的环境、卫生和劳工组织来负责。另一部分人(如一些环保人士和人权人士)则认为WTO贸易规则应该覆盖国际贸易的每一环节,并解决所与贸易有关的周边问题,以达到他们的目的。

三、关于WTO多边贸易规则发展趋势的思考

自2001年多哈回合谈判以来,WTO一直在质疑声中艰难前进,它所面临的困难既有规则层面的也有制度层面的。如同GATT的发展史所展现的一样,国际多边贸易体系从1946年《哈瓦那协定》签订时起,就一直面对不同的矛盾和分歧。但它们最终都被——克服,才有了1995年WTO的成立。2014年7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WTO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简称WB)为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会议准备的报告中明确地发出了一个信号,也就是全球价值链生产机制为世界各国——包括大、中、小国家;发达,发展中和落后国家——提供不同的发展的机会。因此,保持市场开放是必要的前提,但还必须辅以合适的的政策框架和法律制度,才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真正实现获益。在这个意义上,面对自2008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以及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WTO在短期的内的目标仍然是积极推进多边贸易自由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尽快就DDP谈判获得实质性进展。

结论

在全球价值链时代,面对世界经济形势的新挑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各国经济制度和贸易政策的协调性。这意味着,以WTO为中心的国际多边贸易体系必须建立在一个明确的国际机构和国家主权的权力划分上,并以合法、有效和负责任方式进行管理。如WTO前总干事Pascal Lamy指出的一样“WTO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它的效率和合法性,必须更加注重有关机构设置和政策执行的问题,并强化与其他国际机构的合作,以建立一个更具可预见性,更透明和更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

WTO是一个国际贸易组织,它并不应该发展成一个环境或者劳工组织。WTO最重要的使命是维护各成员国在市场准入和降低关税方面的承诺,并且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就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新问题,通过谈判寻求各国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就像2005年WTO咨询委员会的报告中所说的一样“WTO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寻求各国在国家主权上让步带来的“损失”与加强国际合作带来的“收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如果总体效果是积极的,那么这个发展方向就是正确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WTO的发展至今效果是积极的,未来也应该朝这个目标前进。

摘要:全球价值链时代的国际经济秩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通过全球产业分工,国家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当前WTO多边贸易规则的发展趋势包括:(1)一些非贸易规则,如环境、卫生和劳工待遇标准越来越多介入国际贸易实践;(2)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越来越频繁干预成员国主权范围内事务;(3)WTO多边贸易规则越来越广泛借鉴其他国际条约的内容。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WTO多边贸易规则,国家主权,国际机构

参考文献

[1]指根据《马拉喀什协定》附录3所确立的成员国“贸易政策审查机制”.

贸易增长与贸易平衡问题剖析 篇9

贸易增长和贸易平衡主要是为了实现各国资源的合理分配。对外贸易可推动经济增长,其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国际交流,达到良好的贸易效果。国际贸易可对国内贸易起带动作用,实现国民经济增长,减少不必要的社会劳动和物质资源浪费,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贸易平衡是经济利益和竞争力博弈结果

纵观世界贸易整体,无不平衡问题。将其细化到国与国之间或者地区与地区之间,却很难实现贸易平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贸易平衡影响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国贸易政策

各国的贸易政策和规则各有不同,主要立足于本国经济利益,通过鼓励或限制等方法,来控制本国对外贸易。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度提升,一国贸易政策的改变,很容易影响别国利益。可构建贸易政策国际协调机制,用以维护国际贸易秩序,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更加科学、合理,使国际贸易更加透明、公平、自由等。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都存在贸易保护,全球贸易限制措施也不够稳定。各国既有贸易诉求,又采取本土保护,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生存和竞争空间。无论是贸易开放,还是贸易保护,都会影响贸易平衡。

(二)各国经济竞争实力

贫富差距大是最主要的贸易失衡问题。各国贸易利益获取受竞争力影响。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极具竞争力。其中,尤以服务贸易最为典型。相关调查表明,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已经占据世界货物贸易额的一半之多。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对国家的利益格局和贸易获利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对它们的平衡关系具备明确的认知,从根本上对国际贸易不平衡问题进行有效控制。

(三)跨国公司内部贸易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跨国公司在全球生产总量、贸易份额和技术交易总量中的占比分别是40%、70%、80%。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越来越大。跨国公司日常运营中,通过公司内贸易,不仅能够实现公司发展战略协调,而且使生产经营成本更加稳定,各交易费用也逐渐降低。进入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网络,可获取稳定的国际市场,但很难实现内部贸易和利润转移监控,贸易平衡及相关利益得不到保障。跨国公司对贸易平衡的影响极为明显。

三、贸易平衡下追求贸易增长

国际贸易能够扩大市场,使各国之间的分工更加明确,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济增长。近年来,我国的国际地位虽不断提升,但仍是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新型经济环境下,要对贸易增长与贸易平衡问题具备清晰的认识,实现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一)调整贸易结构,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我国以制造业为主,其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占比在90%以上。但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较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主要依托于规模和数量实现对外贸易扩张,很容易出现数量过多或价格过低的情况,遭受反倾销。该种增长方式不具备持续性。当前,世界市场已经面临饱和,无法保障产品质量和效益。因此,要向注重贸易结构调整,促进产品的快速升级和发展。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合理调整国家及区域贸易,有效缓解贸易失衡问题。针对部门贸易逆差较大的国家,可采取分流、减压措施。调整外资结构,实现贸易平衡。

(二)扩大进口,培育经济增长内动力

首先,进口生产资料性产品。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着能源、资源和技术等问题,要充分发挥国际优势。可尝试进口先进设备,使我国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并将绿色环保理念应用到日常生产过程中。其次,开拓国内市场,进口生活消费品。生活消费品进口,既能够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也能够提高国内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本国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等,以争取广阔的国际市场竞争空间。

(三)重视人民币国际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首先,丰富外汇储备。充足的外汇储备,能够有效应对外部经济危机。我国的人民币尚不属于国际货币,因而,需要增加外汇储备,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其次,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经济发展。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对人民币国际结算进行尝试。该过程中,需要考量金融风险。与此同时,也要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外部支撑。政府要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更具话语权。

四、结语

国际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加强对贸易增长和贸易平衡问题的解剖和重视,在贸易平衡背景下追求贸易增长,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国庆.贸易增长与贸易平衡问题[J].国际贸易,2010.

多边贸易 篇10

WTO是协调各国关税与贸易政策的国际组织, WTO规则对自由贸易区这一特殊例外有着明确的规定, 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独立关税区已同为WTO成员, 建立两岸四地自由贸易区理应符合WTO的相关规定, 履行作为WTO成员的义务, 不违反WTO的规则。因此, WTO的制度规则理应是我们建立大中华自由贸易区的法律基础。

世贸组织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规则规定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合法性———“总协定不妨碍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或成为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而订立的临时协议的安排”。按照第24条第8款乙项的解释, 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税领土所组成的一个对这些组成领土产品的贸易, 大体上取消了关税及其他限制性规章。这意味着两点:在该集团内成员相互之间取消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各个成员又各自独立地保留自己的对外贸易政策, 尤其是关税政策。

二、构建两岸大中华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

两岸四地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主要体现在环境保护、金融和资本市场、人的技能开发与培训和信息技术等基础设施建设, 贸易自由化的目的在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因此追求的目标也各不相同。在经济规律的驱使下, 产业链的合作与互补, 是大中华自由贸易区和谐发展的基础。

(一) 香港方面

从长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 内地和香港各有自己的优势产业, 建立两地的产业链经济技术的合作与互补, 使得合作向深层次方向发展。内地流通企业的现状对两地流通产业的连接奠定了物质基础, 大陆市场为香港流通产业的发展拓展了巨大的空间。香港流通产业丰富的国际市场竞争经验, 高水平的战略和科学经营管理方法, 以及在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也为大陆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条件。正是这种优势互补, 才使香港和大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

(二) 澳门方面

澳门是一个“小而全”的微型经济体, 由于其特殊的经济环境, 澳门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是突出重点、兼顾多元, 以博彩旅游业为龙头, 以服务业为主体, 其他行业协调发展。2002年, 赌权正式开放, 入境的外来旅客创出1150万人次的新高。澳门在发展龙头产业的同时, 加大了会议展览业、离岸服务业、物流业、中药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的步伐。2004年12月7日, 作为澳门最大的博彩企业———澳门博彩娱乐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港湾建设 (集团) 总公司签订了一项合约, 入股中港总公司在澳门的全资子企业———振华海湾工程有限公司49%的股权, 共同成立振华海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这是澳门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新举措, 它将带动整个澳门产业的整合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中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将进一步拓展两地间的产业合作与互补, 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 台湾方面

近年来, 随着内地工业化的进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 台湾对内地的投资迅速增长。2004年对内地投资占岛外整体投资比重的67.24%。投资以电子业为主, 投资比重达总投资金额的41%, 金额从2000年的15亿美元成长至2004年的30亿美元, 增加了一倍。台湾应当正视自身工资高涨、劳工缺乏、土地稀少、政府行政效率有待提升的现实, 重新考虑产业策略, 使台湾能够充分利用大陆资源及市场的优势, 向岛外延伸产业链, 扩大岛外的合资与合作。内地与港澳签署的CEPA, 也将对两岸的经贸关系产生连带效应。一方面, 可以激发台商到内地投资, 加强两岸间的产业和技术合作。另一方面, 将加快内地与台湾的CEPA早日实现。进一步加强两岸间资源、技术、产品的合理组合与发展, 创造彼此有利的最大经济效益, 实现两岸共同繁荣。

三、构建大中华自由贸易区所面临的困难及其消除措施

(一) 政治上面临的困难及其消除措施

政治上的最大障碍来自于台湾地区当局对大陆的政策。台湾地区当局出于维护自身统治利益的需要, 拒不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 一直想趁中国加入WTO之际, 把两岸的经贸关系提到“国与国”的高度来谈, 以加入WTO为跳板, 进一步拓展其国际生存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立自由贸易区过程中, 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政经分离”原则。强调以发展两岸四地经贸关系为基础, 最大程度地实现四地经济利益。

(二) 经济上面临的困难及其消除措施

经济上的主要障碍是香港和澳门自由港的身份。自由港身份的地区对外地的商品和服务实行高度开放政策, 除了少数特殊商品外, 其他商品和服务都可以自由流通。自由贸易区建立后, 会使其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通过香港和澳门作跳板毫无阻碍地进入内地市场, 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开放, 将使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直接传递到内地的金融市场, 从而对内地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首先, 我们构建两岸四地自由贸易区应在符合WTO规则的基础上, 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灵活的措施分阶段分类别地逐步实现区内商品的自由流通。其次, 在两岸四地之间制定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 可以在原则上规定“对四地生产的产品取消关税或非关税措施”, “对产品的制造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的, 或经过港澳转口的产品, 根据‘最后实质性加工和装配地’认定”, 在这一原则基础上另外根据产品的类别性质制定具体的实施标准。

上一篇:净水厂升级改造超滤膜下一篇:宣汉脆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