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

2024-05-20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精选十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 篇1

(一) 行政事业性收入管理不到位

近年来, 各级财政、物价部门不断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管理, 使行政事业收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规范。但是, 没有根本性地解决问题, 收费中的违规行为变得更加“合理”、隐蔽和多样性。

1.在收费项目上作文章。

按照规定, 收费立项和标准审批权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及省以上财政、物价部门, 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地方利益驱动下由地方物价部门单方出台收费政策进行收费。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定额财政拨款经费难以保证工资、福利和单位的基本运转, 就在政策规定的收费项目上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有的单位在履行管理职能提供公共服务时变相收费, 凭借手中权力和垄断地位转移职能, 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有的通过中介组织把本应由企业或公民自愿选择的服务变成强制服务;还有的政府部门以赞助和捐款的名义将费用摊派到各机关单位和下属企事业机构。

2.在收费性质上作文章。

行政事业性收费分预算管理和预算外管理 (非税收入) , 按规定相应地上缴当地财政国库及非税专户, 由于近几年财政加强票据的管理和收支两条线的督查, 大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都能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但是由于预算资金管理严格, 一些单位就故意混淆收费资金性质, 将应缴入国库的收费资金缴入财政非税专户, 改变资金管理办法, 挤占预算内收入, 财政部门在这方面也疏于管理, 致使作为财政资金的行政事业收费没有得到严格调控, 使用随意性很大。

3.在收费管理上作文章。

有些单位将政府职能企业化, 利用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以及下属企业代行的方式收取费用, 脱离财政部门监管。甚至有一部分单位还设立“小金库”、“账外账”, 将脱离财政监管的收入以及使用非财政正规票据的经营性收费资金存入单位“小金库”, 截留非税收入, 使非税收入流失, 为腐败提供养分。

(二) 公务经费支出难以控制

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公用费使用的范围和标准出台了许多文件, 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招待费列支管理规定》的通知 (财预字[1998]159号) 文件规定地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招待费的开支标准, 由各地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但不得超过当年单位预算中“公务费”的2%。实际上我国每年的行政事业单位公用费用支出额度远远超标, 特别是招待费用难以控制。某著名经济学家就指出:2006年中国财政支出中行政事业支出浪费惊人, 公车出行和吃饭招待成了行政事业支出浪费的重头。据统计, 在各项财政支出中, 最多的是行政事业支出。1995年, 行政事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中比重11%, 如今已经达19%-20%了, 2006年, 31个省市自治区的行政事业支出超出财政支出部分高达5780多亿元。什么支出最多?公车出行支出3000多亿元, 吃饭3700多亿元。这些数据显示, 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的支出存在着异常严重的浪费。

(三) 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

专项资金做为基础性建设发展基金, 涵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其资金规模大, 资金使用效果影响范围广。随着我国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的加大, 行政事业单位成为财政投资的主要实施及管理机构, 然而, 当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使用、管理专项资金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导致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下降。

1.不执行项目预算。

一些单位没有意识到专项资金使用的严肃性, 在项目实施中不按照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执行, 擅自改变或调整项目内容和标准, 在项目资金之间与单位行政事业经费之间相互调剂、混合使用, 导致项目任务完不成或达不到预期规模。

2.资金管理混乱。

目前, 财政专项资金在使用上主观性强, 随意性大, 挤占挪用的现象严重。专项资金在拨付的过程中流通渠道太多, 要层层下文转发, 有的一级还要几个部门同时行文, 真正落实到项目实施单位需要经过多重机构, 造成资金流通时间长, 流通渠道多, 管理难度大, 大量资金在途中被滞留、挤占或闲置。由于地方财政配套经费到不了位, 项目实施单位也挤占和挪用专项资金, 用于弥补项目前期费用和机关办公及业务招待费用等, 随意扩大专项资金的支出范围。还有的单位恶意挪用财政专项资金, 利用虚假工程合同或发票套出管理费用, 骗取或冒领财政资金, 擅自出借、经营、建房买车或谋私利等。

3.资金使用效益低。

一些单位项目前期准备不足, 没有经过认真的论证, 盲目上项目, 争取资金, 制造“豆腐渣”工程;还有的个别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 不惜重金打造所谓“政府工程”、“样板工程”, 确不能产生实质性效益, 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浪费了国家大量资源。当前,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估还未完全铺开, 相关政策制度尚未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既是项目的实施者, 又是项目的管理者和评估者, 运动员和裁判员系一人, 管理体制不顺, 不能真正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价。

(四) 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2006年12月至2007年10月, 财政部组织开展了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数据显示, 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为8.01万亿元, 在固定资产中, 土地、房屋及建筑物所占比例最大, 战66.45%, 其次为交通运输设备, 占8.22%。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改善, 不仅拥有一大批房地产, 而且大量配备各种现代化办公设备、交通工具和仪器设备。据有关部门统计, 国有资产每年至少流失800—1000亿元, 在如此惊人的流失速度下国有资产总量还在上升, 消耗大量国家资源可想而知, 资产流失贯穿着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

1.资产购置失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发布的报告指出, 尽管内地国有资产总量的绝对值都在上升, 但其中国有企业资产所占比重却在不断下降,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占比重则不断上升。一些单位在办公条件和办公设备上盲目追求高档次, 修建和重复改造办公设施, 配置高档设备, 甚至还购买质次价高的产品或者工程。有的单位不按规定程序报批, 盲目对外投资、入股或借款给下属企业和实体。虽然目前国家实施《政府采购法》已有5年多时间, 由政府集中采购部门集中采购, 进一步规范了采购程序, 但对单位的资产配置和盲目投资行为没有真正起到监督制约的作用, 造成国有资产数量一边流失, 一边极剧膨胀, 且在不同地区、不同级次、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之间, 人均配置上形成较大的差距。

2.资产管理失控。

目前,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体制未理顺, 单位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约束, 存在着重购轻管的现象, 部分地方和单位没有设立或明确专门机构、专职人员负责资产管理工作, 没有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和落实资产管理责任, 没有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明细账, 长期不清理, 不盘点, 或清理出来也不处置, 不追究, 甚至无账可查, 造成资产存量不清, 账实不符的现象, 大量资产以账外资产的形式存在, 使用及所有权都掌握在单位甚至个人手中;资产闲置、低价出租、无偿出借及损坏和丢失现象严重;资源整合、共享共用水平较低。

3.资产处置失控。

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的规定, 行政事业单位处置规定标准以上的资产, 应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批, 并同时提供评估机构出具的有关资产评估等相关文件。但是具体在资产处置环节, 许多单位在处置和核销资产时不报请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 有的单位甚至没有得到主要负责人的批准就随意处置, 从而脱离了财政部门的监管。甚至通过各种手段变相侵蚀国有资产, 如在出租、折股、联营时低估国有资产价值, 假借破产名义转移国有资产投资等, 从而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五)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1.会计制度建设欠缺。

没有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没有落实制度的过硬措施, 许多单位财务事项的运作与管理措施仍凭惯例, 讲面子讲人情, 管理随意性较大, 原则性不强, 制度建设跟不上经济步伐, 不能适应当前的财政体制改革。

2.会计工作不扎实。

原始凭证不真实、不合法、不完整, 账表、账账、账实不相符, 会计档案不完整, 行政经费和专项经费混淆不清, 支出混乱、工作效率低等;甚至一些财务人员人为地制造假账, 调整报表数字, 导致会计账薄和报表不能真实、完全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济信息。

二、会计信息失真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 会计法规、制度不健全, 执行力度不强

1.会计法制不健全。

法规、法制不系统、不规范, 存在重复交叉, 缺乏与之相对应的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在管理职权上, 由于目前有关法律法规并未赋予会计管理机构真正的执法权, 因而无法对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形成真正制约, 执行落实起来依据不足, 缺乏可操作性。

2.法制观念淡薄。

整个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法制观念比较淡薄, 特别是单位负责人的法制观念相当淡薄, 大多数都存在着只要是不为个人谋利益, 为了部门或单位利益作假账、违点规是合情合理的, 不会受到处罚的错误思想, 权大于法的意识强烈, 凭感情、关系办事, 钻改革空子, 公费请客、旅游,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

3.执行力度不够。

对违反会计法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小, 使得违法者获得的利益大于所付出的成本, 责任落实的不到位和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也大大削弱了会计法规的执行力度。近年来, 国家审计署、财政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稽查次数非常频繁, 虽然查出的问题很多, 但真正整改到位的少。还有一些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对查出的问题隐瞒上报, 也不追究责任, 落实整改, 甚至有些重点项目, 一些地方的政府和行业为保一方利益还出台自定政策加以保护, 致使法制法规执行不顺畅。

(二) 会计管理体制不健全, 会计职业操作受限

会计信息的失真实际上是主体人的一种失真, 是用人管理体制的缺陷。管理体制不健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 受现行会计管理体制的影响, 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监督管理职能都不能有效发挥。在实际工作中, 许多单位的负责人把会计机构做为“小银行”, 把财会人员仅当作“付款员”, 不重视财务管理, 财会人员无法参与单位的经营管理事务和重要决策, 有的甚至还把会做假账、会套取资金作为财会人员的业务能力评价标准, 而财会人员的人事编制、职称晋升、工资福利都受控于单位领导。一方面面临的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良心, 一方面是面临着生存和利益, 财会人员的妥协是目前会计管理体制下的普遍现象。甚至一些财务人员在强权和利益的驱动下还人为地制造假账, 调整报表数字, 成为职务犯罪的直接责任人和帮凶, 助长腐败行为。

(三) 会计监督机制不完善, 会计监控力度不够

会计监督体系包含了财政监督、税务监督、审计监督、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单从体系上来看很庞大, 但这些监督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不相同的, 在监督标准和管理上各自为政, 不能有机结合。内部监督因管理体制的问题, 受各种条件环境的制约, 不能发挥作用, 上级和外部会计机构只能从事间接的政策指导, 无法参与会计核算的具体活动, 无法深入地、经常化地、规范化地开展监督, 再因上诉和检举途径繁琐, 人情网关系复杂, 权权相护等客观原因, 社会和民众监督作用也不能有效地发挥。内审和社会监督机构对查出的问题也没有处理的权利, 监控力度非常有限。而作为审计、财政部门来说监控力度相对较大, 普遍存在地方审计、财政部门敷衍了事, 大开人情面子网, 处罚只是蜻蜓点水, 有的地方为图便利还实行包干制, 单位每年定额给审计部门几万元, 就不审也不问, 然后根据被审单位的财务报表出具不负责任的审计报告。缺乏监督、监管不灵已成为制约经济运行的主要瓶颈, 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四) 会计人员素质低, 业务能力差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财政体制改革, 新的经济政策和会计政策制度不断出现, 不少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及业务素质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目前大部分会计人员只负责记账, 根本不去关心单位的经济活动, 不参与不过问, 不懂政策也不提建议, 甚至一些基础工作都做不好, 账记不清, 票核不实, 工作失误经常出现。据有关资料表明, 我国1200多万会计人员中, 受过大专教育的不足15%, 未受过真正会计专门训练和考核的占70%, 会计队伍整体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 业务能力差, 政策不敏感, 缺乏职业道德操守。

三、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 完善会计法规体系, 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会计法规及相关财经政策, 形成系统可行的法制体系, 这是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前提。

1.建立和完善法规政策。

及时制定、颁布和实施适应会计改革需要的、行之有效的会计法规及相关的财经法规, 对现有会计法规进行清理, 该废除的及时废除, 需要修订的及时修订, 并使这项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逐步建立形成涵盖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全面完善的会计法规及相关财经法规体系, 并在会计法规中某些释义和定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 尽量增强会计人员的可操作性。同时, 要在近期内尽快制定颁布当前急需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方面的法规政策, 进一步细化作为会计责任主体的单位负责人的违反财经纪律处罚办法。

2.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加快相关会计法规的实施细则或具体办法的制定, 尽快出台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管理办法, 具体明确各部门、各地区制定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补充规定或具体办法的条件、权限和管理程序, 避免重复立法, 交叉立法, 确保会计法规的统一性、规范性和权威性, 使会计工作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系统。地方也要对现行的制度进行梳理归纳, 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 结合各地各行业的需要, 在收费、入库、分配、拨付、使用、管理、监督以及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考评、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有与之法规政策相对应的具体实施办法和措施制度来规范, 不留死角, 逐步建立科学合理、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覆盖全面的政策法规贯彻执行管理体系。

3.加强理论政策研究。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会计法规实施情况的报告制度, 及时了解和掌握会计法规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开展经常性调查和深入研究, 将成熟的研究成果及时纳入会计法规体系。同时, 要大胆借鉴、吸收国外市场经济的立法经验和成果, 保证我国的会计法规与国际惯例的充分协调, 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需要。

4.强化政策法制观念。

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法制教育, 大力宣传和组织学习会计法和有关财经法规, 特别要加强单位负责人的法制观念, 增加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行为主要责任人的责任意识, 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正常运用和严格执行会计法规政策。

(二) 完善会计管理体制,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1.实行会计委派制。

目前, 有些地方试点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人员由当地财政部门管理, 对各行政事业单位起到了一定的监督制约作用, 但因地方利益的统一性, 地方保护主义和人情网, 导致监督和管理职能不能完全发挥, 存在很大的漏洞。要成立独立的会计管理机构, 由中央或省级直管, 其考核、职务聘任、工作调动都由中央或省级直管部门负责, 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负责业务工作的指导, 对会计人员的考核和调动有建议权,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运动员与裁判员的分离, 完全发挥会计的监督与管理职能。同时, 对委派会计人员的选拨和任用要更加严格, 实行严格的职业道德约束, 细化行为处罚条例。同时, 对会计委派人员还要实行岗位轮换制和亲属回避制度, 至少每三年要轮换一次。

2.实行集中报账制。

单位的日常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 集中交由会计管理部门统一办理, 单位不再设置会计核算机构和财会人员。目前, 一些地方试行的集中报账制存在着一个柜台管理着十多个单位的账目, 只能记账, 根本没有办法参与管理, 严重与单位的实际业务脱节, 甚至因为不熟悉代理单位业务, 记账发生误差和错误的情况常有。因此, 在实行集中报账制的同时加强报账中心会计人员的知识面和各项业务的培训, 加强服务意识和参与意识, 工作合理分配, 分工要明确, 要细化记账、审核和监督职能, 经常性地参与被服务单位的业务活动, 充分发挥好会计职能和监督职能。

(三) 完善会计监督机制, 加强监控力度

1.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加强事前防控。

内部监督机制是横向和纵向监督体系联系的核心, 是监督作用发挥的第一步, 走好第一步至关重要。要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做到会计、审计事项职责明确, 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与执行的监督制约程序明确, 财产清查的范围、程序明确, 实施内部审计的办法与程序明确;严格区分不相容职务, 注重岗位之间相互牵制作用, 做到防患于未然;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由单位独立于财会部门之外的专职审计人员进行审计, 财会人员和内审人员要积极参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从经济活动的事后监督转向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及事后评价, 保证各环节得到控制, 促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2.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加强事后处罚力度。

强化财政、审计、监察、人事等监督部门的治理职能和会计监督的执法主体地位, 改进审计方式和方法, 从以往的以专项审计为主向纵向和横向的延伸审计发展, 形成横向和纵向联合、相互协作、信息共享的会计监督机制, 避免相互排斥、各自为战, 减少漏洞的出现。各级检查机关在实施监督过程中, 还应改变以往工作中“重查轻罚”的作法, 要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坚决打击经济领域中的犯罪活动。

3.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加强社会监督功能。

完善会计信息公开制度, 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完善投拆检举制度, 简化举报程序, 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整合监督力量, 在发挥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作用的同时, 积极引入社会力量进行监督, 特别要重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新闻媒体、民众的监督作用。

(四) 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规范会计职业操守

1.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规范会计职业行为。

会计职业道德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 首先要建立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 由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修养、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和惩戒规范构成。从会计人员的思想根源来加强法制道德观念, 树立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和奉献社会良好公德, 依靠一批道德行为过硬的会计人员来营造良好的会计工作氛围。

2.树立改革创新意识, 强化终身学习的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学习不再是人生某一阶段受一次性教育就一劳永逸的事情。时代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是日新月异, 会计人员要改变陈旧观念, 努力提高对现代经济发展新思路的认识, 加强会计理论学习和研究,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主动紧跟社会时代潮流, 积极参与决策, 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增强会计服务整体水平。

3.加强后续培训学习, 提高业务素质能力。

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基础教育, 上岗不但要求会计证, 每一级都要对应有明确的学历和职称要求, 以提高会计行业整体水平。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丝毫不能放松, 目前许多地方财政部门举办的后续教育只是走走形式, 没有实质性地发挥作用, 要重视后续教育, 加大培训力度, 让财会人员及时得到知识的更新和补充, 熟练掌握会计业务, 掌握电脑操作, 丰富专业知识, 开拓综合知识面, 提高实践能力, 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会计人员素质不高、队伍不强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N].中国财经报, 2008-01-24

[2].高萍.论会计信息的违法性失真问题[J].绿色财会, 2005 (5)

[3].王伟, 黄桂红, 王桂珍.关于会计信息存在失真问题的探讨[J].绿色财会, 2006 (2)

[4].陈慧娟.事业单位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EB/OL].[2007-01-11].http://wtokj.com/ce/v45620-p2.ht ml

[5].银加峰.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防范[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6)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 篇2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公管理部门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会计信息的作用更为明显。行政事业单位是否能够合理有效运行、政府是否能够制定准确的经济决策与会计信息的质量有着直接关系。本文对如何改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改善;建议

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是通过会计信息得到反映与呈现,不仅给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作出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意见,甚至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与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行政事业单位为政府部门其中一旦出现会计信息失实的现象,直接造成政府决策的失误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当前由于我国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制度的建设与会计管理方面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导致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影响。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找出在会计制度建设与会计管理方面的问题并进行改善,努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

一、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较低的原因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较低

计算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也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很多的单位都是使用计算机记账。但是由于很多的财务软件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比如在安全性性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与漏洞导致会计信息覆盖不全面、真实性不够与信息的泄露。我国在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也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不充分,不能够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真实的反映出来[1]。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体系完善度较低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普遍缺乏较为完善的监督体系,这也是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第一,我国很多的事业单位仅仅是通过会计监督、税务监督、审计监督等来对单位内部经济情况进行监督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内部监督标准且现有的监督方式也存在很多的漏洞,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第二,我国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缺乏严格的审计监督,有且也缺乏相对的对立性,在开展审计监督的过程中也常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约束,难以发挥出审计监督的作用。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降低导致会计信息质量较低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但是由于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人员平常业务比较简单且量小,导致了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过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部门且不以盈利为目的,导致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

由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导致单位的会计信息不能充分反映出单位的业务情况。很多的会计人员对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重视度不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不到位、不落实直接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

(四)行政事业单位收与支两条线的管理较为薄弱

收与支两条线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作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但是,我国当前很多的事业单位在管理与执行收与支两条线相关的制度方面还存在有很多的问题,在开展工作时没有按照收缴分离与罚缴分离制度的现象比较严重,直接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不高,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相当薄弱,都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

二、改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较低的措施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对于因为个人利益而发生使会计信息失实的现象明令禁止。完善的会计信息能够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能有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服务水平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时要从单位实际情况出发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将单位的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完整的反映出来。行政事业单位尤其要加大对财政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用财务报表的形式将单位财政资金的收入与支出情况呈现出来,严禁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发生失实的现象,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避免一切盗窃、贪污单位财产的现象发生。

(二)建立健全的财务监管体系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在内部建立起符合自身情况的财务财务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单位内控财务控制制度,将其对单位内部的会计信息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与此同时,来自外部的监督也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方法之一,将工商、审计、税务部门、银行等对事业单位的监督作用共同致力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形成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财务监管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约束机制,促进资源的共享,共同发挥出监督检查的协同效应,通过这样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其次,落实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责任主体,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来具体负责会计信息的质量,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将会计的各种预算指标与责任落实到人头,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力度,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收入与支出全部纳纳入到预算监管的范围,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非税收收入预算执行的检查力度,确保非税收收入也能够足额入库[3]。

(三)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单位会计员工的专业培训,定期或是不定期组织会计相关专业知识的考核,实行淘汰制。在会计人员上任之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证书,且在上岗之后要加强岗前培训,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不断满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要求。由于在行政事业单位实际会计核算的过程之中,会计人员难以按照相关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单位的财务情况与经营成果。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队伍进行改革,不仅可以将单位负责人与财务人员之间的裙带管理彻底断绝,还可以使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会计准则来进行独立核算,不断增强单位财务工作的独立性,促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坚持国库集中支付,加强收与支两条线的管理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严格坚持由国库支付中心集中统一支付的制度,对收支两条线的管理不断强化,并让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制度上的保障。同时财政部门必须要让自身的监督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对行政事业单位是否严格根据会计制度开展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与督促[4]。第一,财政部门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的审批进行严格把关,对直接支付与授权支付的范围进行严格的管控,并将财政直接支付的比例进行提高,通过对监督与管理的强化,让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的拨付以及使用效率得以改善,增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透明度。第二,财政部门必须要积极地与银行之间开展合作,确保银行严格的根据相关的支付程度来处理相关业务,避免出现预算单位违规提取与使用现金的情况,并严格监管大额资金的提取。作为行政部门,必须要对行政事业单位是否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制度进行督促,只有严格的执行收支两条线的制度,才可以杜绝私设小金库的情况出现,才可以让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资金流向都纳入到财政监管中,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改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三、结语

总之,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是政府公共事业良好发展的前提。因此,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对会计信息部门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不断提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 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构建

一、国内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存在的缺陷

1.内在隐藏问题

在管理模式上,我国还需借鉴更先进和合理的领导方案来进行提高。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管理理念不够先进,主要体现在,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不能全面地反映当前部门的相关业务数据,未能体现会计信息化在部门财务控制板块的关键性作用。在管理单位各部门的职责方面,我国还应该更为重视会计信息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从宏观角度来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体制不够科学化以及整体化。而当前的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也存在差异,内部的信息管理没有达到系统化的阶段。在理念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因此工作模式又与盈利性企业有所不同。

2.外在影响因素

一方面,当前国内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提出一套比较系统的规划方案并缺乏相应的小组引导工作,在工作部署方面显得相对滞后。事实上,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外部协调工作相当重要,各个部门都需协调分工各司其职,不同事业单位的信息化系统存在差异性;另一方面,当前的会计信息化人员的专业技能有很大提升空间。目前会计从业者专业技能、职业道德、计算机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业界缺乏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会计人才。在以利益第一为目标的企业竞争中,从业人员的较高专业技能是该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但是,行政事业单位相较于其他企业比较特殊,当前的规范并未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作出人才培养的标准,而且,不同事业单位就人才培养的观念不一致,缺乏对应的人才培育方案和标准,因此,人才建设在落实工作中困难重重。

二、落实建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模式

1.解决安全问题,免除后顾之忧

安全问题是会计工作中的基础性问题,因此在信息化模式中保密技术的应用尤为关键。通常情况下,为保护会计工作的安全性,通常会采用以下方式来进行。一方面,在会计专用服务器上设定防火墙装置并增加路由器设备,在会计部门内网和单位局域网接口处设定一层电子隔膜,以此防止外部系统的非法侵入和信息获取,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实行安全双重保险,应用一些列相关安全技术手段保证信息化的科学化。利用操作系统的自身安全方案、数据库操控系统的安全策略、会计软件的安全设置,设定科学的登录账号和管理权限,设置安全系数高的密码来防止会计数据的外泄,增加其密级程度。与此同时,对会计软件本身的安全系数进行研究分析,提高防范性。促进会计软件的智能化,一旦非法账号意图登陆或错误代码达到上限次数,系统能冻结终端,锁定入侵账号,且跟踪其运行轨迹,增强反击力。

2.提高认识,优化内控

首要工作就是建立科学高效的制度体系,加强对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认识。首先在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应应用现代化会计系统软件,结合会计岗位的特殊性,打造系统全面的会计信息系统。其次,融合信息系统中各板块数据的信息,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和对比,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设定对应的内外部操控体系,以此来优化和提高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模式和水平。在岗位设置方面,做到不相容岗位互相限制分隔,设定数据维护体系、板块操控权限、业务办理步骤、信息管理体制等系统化内部控制模式,内部控制体系的科学高效化是保证会计信息化全面推广的根本。另外,做好对系统权限管理的分配和控制工作。系统管理员具有超级用户的性质,主要承担系统硬、软件的维护及网络数据的协调分工工作,操作人员不能越权操作其他系统模块,优化岗位职能。

3.统一规划,部署落实

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出发,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相关工作的指导团队,落实单位信息化模式的协调进行。同时将会计信息化进程作为本单位管理信息化的系统方案中,由指导分队整体把控,从宏观入手,由财务岗位工作人员牵头,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分工合作逐项开展,促进融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合单位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协调同步工作。与此同时,依据信息化统一规范,和外部国库集中支付体系、政府采购机制、网上报税体系、国有资产管理信息模块及网上银行体系等接口相通,应用安全互换平台传送数据信息,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化系统资源共享的特点,争取做到协调合作,资源共享,逐步提升会计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4.人才培养,提高素质

针对于当前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首先,提倡在职会计从业人员从自身出发增强自身专业素养。在互联网时期,新技术、新理念是经济发展潮流的主导,面临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从业人员应从岗位特点出发,不断学习和会计专业紧密联系的专业信息,累积会计经验,提高职业素养扩宽专业视野。其次,从长远出发,紧随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步调,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与时俱进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2]唐晓玉.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 篇4

会计信息是财政资金分配、运用及其结果的反映, 作为衡量行政事业单位运营状况好坏的标尺, 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政府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评估考核。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不断渗入到经济生产中, 行政事业单位存在诸多来自各方面因素的控制,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具有很大的缺陷, 制订科学、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系统针对提升会计信息的使用效益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以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在收付实现制下, 政府的这些债务被“隐藏”了, 不能确切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收支实施状况, 披露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时故意含含糊糊, 很多单位对会计报表附注披露不详尽, 或者还有一些单位, 在出现重大的违法、违规行为时被查处以前根本未经过其他方式将信息给予披露。财务信息不完整使政府对于负债缺少危机感, 使相关国家机关进行预算管理等进行经济决策时易出现失误, 对于单位的财务运行状况失去准确的评价依据。

(二) 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正因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完整性, 造成了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合规、随意。在安排年度及中期财务报告披露时, 缺乏均衡性、前松后紧, 中期报告过于简单, 无法正常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 到后期往往大量财务报告集中披露;同时, 一些治标不治本的规定时常变更, 不仅较难把握, 又不易实施, 给会计信息披露出现虚假、误导、隐瞒等状况以可乘之隙。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会计信息监督机制不规范

独立审计是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的必要环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会计监督工作日益重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缺乏中立审计机构监督, 会计信息并没有经过独立审计机构的审计, 由于审计部门依赖于其他部门, 致使审计工作拥有较强的“人治”因素, 管理层依据个人要求任意指示内审工作, 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陷入繁乱状况之中, 在无形中带来各种审计风险, 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虚假信息的披露, 其报告真实性和可靠性得不到保证。

(二) 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基础薄弱

法律、法规是影响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公开的重要制度因素, 只要先生成客观、公允的会计信息, 就谈得上信息高质量披露。然而现今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制度依旧是不完善的, 比如:《会计法》及其《证券法》中都未对涉及虚假报告以及做假账等犯罪行为的处罚颁布明确法律条文。这种笼统的、原则的规定, 就造成了在现实生活中不易实施, 具体表现在: (1) 新旧法规还有各个法规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及矛盾, 例如: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之间, 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都有着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的方面等。 (2)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太分散, 不易全面执行。

三、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对策

(一)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表披露质量

财务报告 (表) 中的各项数据一定全面客观, 准确地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有重大影响事项的详细情况等。才可满足多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但凡国家需要提供的财务报表, 各单位一定要统统编制并报送, 不可漏编和误报。还应要求单位充分披露预测性信息, 特别是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未来发展前景的关键信息, 揭示单位未来可能面临的机会和风险, 更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再者, 会计报表附注也要调整。附注就是表外披露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 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强制公开披露

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 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进行审计是解决此问题的不二之选。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也应该加强宣传力度,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公开预算, 规范社会舆论和公众监督对行政事业单位信息披露的充分有效监督, 才可能对行政事业单位造成强大的约束力。通过此项权利的有效行使, 可以更好的对行政事业单位行为予以监督, 并形成一种执行制度的气氛, 确保监督检查职能落到实处, 通过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关系, 避免或降低舞弊发生, 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三) 健全会计信息披露法律法规体系

必须建立和健全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 有关的法规内部之间需相互协调, 保证法律出台和规定内容的一致性, 进而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和法律环境。只要经过具体全面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制度, 才可真正实现有法可依、违者必究的理想状态。针对发现查清的违规案件决不放任不管, 惩罚要严、紧、狠, 让违法者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 整个市场也应该引以为戒, 通过一切合法手段使造假者受到威慑, 彻底清除财务造假的土壤和气候。努力加强会计人员素质控制制度, 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最关键一点是增强他们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修养,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计工作价值观, 依法管理, 照章行事, 从源头上提高当好“经济警察”的主观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张丰霞.关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0, (12) .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 篇5

【摘要】 本文试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内外部问题研究着手,对基于公共治理视角下的会计信息化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内外部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存在着不同的问题,但总的来看,不外乎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部,另一个是外部。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内部问题分析

(一)从管理思想方面来看,信息化思路不清,管理关系不顺。现有会计信息不能或完全不能反映事业单位资产信息的全貌,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宏观架构没有建立起来。由于企事业单位绩效的差异性,事业会计核算的目的也只是简单的收付实现,由于没有成本效益考核的要求,整体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以及会计信息的管理并没有真正被提到重要的位置,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地位都没有。由于没有外部会计信息化的系统性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也不清晰,更不用说构建宏观管理的架构。而企业则不一样,由于只有不断地提高掌握信息的程度,才能不断地提高管理的水平和管理的有效性,以最终达到提高效益的目标。ERP、供应链管理、价值链管理均是基于这样的情况提出的具体解决对策和手段。

(二)从管理制度方面来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制度不健全,缺乏系统性。理论指导实践,制度规范行为,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具体情况的千差万别,在内部管理及其制度建设方面也是参差不齐。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化工作起步早,管理相对较为规范,制度建设也相对比较健全;而另外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信息化工作起步晚,因此在内部管理及其制度建设方面极其滞后,甚至基本没有什么管理制度。从总的角度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制度不健全,尤其缺乏系统性。

(三)从会计信息化手段改进方面来看,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信息不充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管理软件的应用,变革性地改变了信息管理的模式。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要求和系统的规划,加之其本身的机制问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手段参差不齐,有的甚至至今仍停留在很原始的水平上。以教育系统为例,有的高校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网络化的集成式会计信息化体系,实现了准确有效地管理和适时动态地监控;有的高校整个会计信息化系统分散、有的甚至停留在手工阶段,相对而言手段极其落后,这个情况在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系统中,是较为普遍的,其根源在于未能与时俱进,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运用到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实践中去。

(四)从会计信息化人员的素质方面来看,其相关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科学管理的思想意识薄弱。由于激烈的竞争和强烈的效益观念,迫使企业必须充分地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观念地更新,其源于效益最大化的内在动因的驱使。但是由于事业单位特殊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具备这样的动力驱动机制,因此事业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在追求效率和运用科学管理思想改进工作方面的意识均不强。即便是在今天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一种情况是事业单位的相关从业人员相对来讲其素质提升的欲望不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现象比较普遍;另一种情况是能力强的人“心不在焉”,其精力放在了追求自己利益上面去了。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外部问题分析

(一)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与指导。从实际来看,在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方面,各主管

部门总的来讲是没有一套系统性的规划与指导,各具体的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鲜明的个性。比如以教育系统为例,整个系统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个系统性规划。当然也有可能一开始没有谁真正意识到该怎么做和如何做。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之后,现在的情况就是各个系统和各个系统内部,电算化的方式不一样,这给建立统一的信息沟通平台带来了资源上的浪费和统一的难度。形成信息孤岛,资源共享程度低下。虽有一些单位和部门在会计信息化方面走在前列并产生一定的示范作用,但这对其他部门和单位依然没有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二)信息不对称造成主管部门监控不力,信息质量有效性差。主管部门对各具体基层单位的监控与管理是基于充足和有效的信息,决策就更是如此。但是充足和有效的信息是来源于一个有效的技术平台和制度设计。由于没有一个系统的可以控制的信息来源平台,主管部门其实对源自于基层的信息及其质量都是无法判断其有效性(如果是这些基层部门有意设计那就更是如此),因此对基层单位和部门的监控信息是不对称的。因为在信息产生和提供的过程中主管部门除了制度上有所约束外,在技术上却无从监控,即便是制度上的约束也是很有限的。

(三)制度缺失、滞后以及执行不到位致使信息有效性差。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对于事业单位的管理以及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并没有象企业管理那样规范和有效,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从管理还是从制度方面,对于事业单位的管理和监控都是不完善的,会计信息化工作方面亦是如此。事业发展了,但是相关的制度建设及管理却未能及时跟上,甚至成了约束事业发展的瓶颈。事业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来用来规范和约束的制度却未能改进,加上具体的执行主体在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和不力,就更加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四)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各具体单位在人才对事业发展的作用在认识上程度不一,实践中就更是千差万别,也正是因为如此,有的单位或部门管理水平和效率就高,有的单位或部门管理水平和效率低,甚至很低。会计信息化是新形势下对于信息管理的一种管理手段和管理思想上的一次变革,必须有与时俱进的人才队伍建设的思想和做法。因为效率的提高最终还是必须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解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问题的对策

(一)从内部来看

1、切实树立起科学管理思想,理清管理思路,理顺管理关系。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要基于科学管理的思想,依据会计信息化的要求,充分理顺内部管理关系,对事业单位会计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使之科学化,效率化。因此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增强科学管理思想,从事业单位的实际出发,依据会计信息化的要求,对原来会计信息处理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并依据重组后的流程来进行相关管理关系的调整,以切实保证会计信息管理的准确性与高效性。

2、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并充分体现其时代特色:与时俱进。制度建设就是要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与会计信息化相适应的相关管理制度。由于会计信息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原来的相关管理制度也必须随之进行修订。如果我们把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分为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两部分,那么制度建设应属于软件建设部分。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真正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切实改进手段,依据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要求,系统规划本单位本部门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有效的、准确的会计信息来源于先进的信息处理平台,没有一套先进的手段,在当前这样的信息量巨大的情况下,要产生有效、准确的信息是不可能的。因此各事业单位必须依据统一的技术标准来建立适合自己本身实际情况的会计信息化处理平台,可依据实际

情况分期分批地予以实现。

4、各行政事业单位自己要切实加强会计信息化方面人才的培训和培养,人才队伍的素质要与技术进步、管理进步同步提高,从而真正形成良性循环。以科技进步推动管理进步,以管理进步推动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因为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归根结底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和主观能动性地发挥,没有一支综合素质过硬,业务娴熟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来谈会计信息化建设是非常不切实际的。

(二)从外部来看

1、对于信息化建设要有一套系统性的规范和要求,以指导和规范部门和具体基层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各个具体的不同类型的行政事业单位,因此要从大至国家、中至不同行政事业单位系统、小至具体事业单位的全局角度,来系统地规划和指导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上而下的系统信息采集处理的问题,也即是自下而上的会计信息共享的问题。即便是对于基层会计信息化子系统不能统一,但是也要对系统数据接口提出规范性要求以利于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2、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到系统控制和对于关键监控信息的采集。自上而下地系统地规划与指导行政事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一方面旨在解决系统性会计信息的采集与统计;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在于对行政事业单位大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进行监督与管理。因此必须在整个系统规划与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对各具体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过程中关键业务信息的采集,以将主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事后监督转变为事中监督。

3、要建立健全与会计信息化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并与技术平台相辅相承。会计信息化系统就其本质来讲,其实就是一套硬件系统,无论多么先进的硬件系统,都必须有一套与之对应的“软件系统”即管理制度来保证它的顺利运行,尤其是通过技术手段所不能克服或解决的问题就必须通过制度来进行约束。因此作为主管部门必须从全局的角度来系统地进行管理制度的设计,以保证所需采集信息的有效性。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 篇6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不少单位未按规定配备会计人员。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存在人少事多的矛盾,从而使得单位领导在人员配备上向业务部门倾斜,造成会计职位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来源渠道不同,各自业务水平不尽相同,会计人员大多只取得从业资格,具有助理会计师职称的相对较少,具有会计师职称的更是凤毛麟角。还有个别单位的会计人员未取得从业资格就上岗,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工作中边学边干,由出纳转岗为主办会计的比较多。

2、认识不足影响了会计基础工作。会计基础工作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往往是间接性的,正因为如此,有些单位的负责人认为会计基础工作抓不抓无所谓。因内部管理松弛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造成账目混乱,资产不负,数据失真。

3、个别会计人员素质不高,造成记账随意,手续不清,差错严重,会计资料散失。尽管近年来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稳步提高,但也有部分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从而对会计基础工作无所适从,造成会计基础工作混乱。

4、有些单位的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账据不符,也不进行认真审核,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权,甚至参与违法违纪活动,为违法违纪出谋划策。有些单位会计人员为了本单位的利益,无视财经纪律,为了达到偷逃税收、转移资产、私设“小金库”等非法目的,有意不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记账、算账、报账,借机浑水摸鱼。

5、有的单位账簿启用表、账户目录填列不全,承前页、过次页及科目使用不规范,结账不及时,记账凭证及账簿启用表印章不全。

6、违反“现金管理条例”规定。超限额支付现金,未经批准坐收坐支,库存现金超额存放的等现象较普遍。

二、对策

1、财政、审计等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基层单位的监督管理。随着改革开放和基层单位扩大自主权,有些单位对基层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曾经出现这样一种模糊认识,就是认为:会计基础工作是各单位的内部事务,由各单位负责人抓就可以了,政府部门不必过多地干预,政府部门对基层单位的管理主要应当限于对会计工作的结果——会计报表的管理。问题是,我国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一方面,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宏观调控需要各基层单位提供会计信息,也就是说,政府对基层单位的会计工作有特定的要求,不会也不可能完全放任不管;另一方面,会计基础工作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环节,离开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会计报表质量很难得到保证,特别是在我国社会监督体系不健全的条件下,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

2、领导重视,不断提高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重视会计基础工作不是一句口号、一句空话,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应从重视、理解会计工作作起。常言道“理解万岁”,会计工作尤为如此。为什么有些人眼中的会计总是斤斤计较,不讲情面,死板呆滞,不善协调;为什么有些人看来会计工作总是业务简单,工作轻松,不出体力,不创造价值;为什么管理当局总是对会计工作及会计人员态度反应漠然,认为会计无非就是记账、算账、报账的工作。以上林林总总,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缺少对会计工作及会计人员的必要理解。要理解会计,就要弄清会计是什么样的工作性质,会计到底都能作哪些工作。要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先要了解会计基础工作包括哪些内容,要知道如果没有健全的会计基础工作,收集、处理、利用和提供会计信息就失去了可靠的保证,会计工作水平也就无法提高。应当说,正常、有序的会计工作,应当是以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做保证的,会计工作秩序的混乱,往往是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开始的,这些问题澄清后,重视、理解会计基础工作便会油然而生。

3、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技术水平。会计人员应通过学习,熟练掌握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方针、政策,掌握本行业业务管理的有关知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任何单位的经济业务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有关法律、规章的规范,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如果不了解、不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容易使单位的财务管理走入法律的“盲区”或“误区”,往往会带来危险的后果。面对知识不断更新,财务业务不断升级的今天,会计人员更应不断充实和提高,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思考 篇7

会计信息是记录会计主体经济业务事项发生的过程及结果的信息。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是财政资金分配、运用及其结果的反映, 所以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是单位会计信息的重要利益相关者。这些信息是各级财政部门进行财政资金分配和进行宏观调控决策的重要依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现实中,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例如, 在一年一度的行政事业单位年终会计决算中, 规定行政事业单位不允许举债“经营”, 年终决算报表中结余数应大于或等于零, 而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到年终肯定会存在一定数量的应付未付款项。由于这种规定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 所以决算报表编制者为了符合报表编制规定的一系列要求, 让决算报表能顺利通过审核, 只能人为调整有关真实数据。整个决算报表中, 除了财政拨款数外, 其他数字都有可能是根据财政拨款数倒推出来的。这样一套“做”出来的会计报表, 根本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核算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

1.真账假做。

在会计处理过程中, 真实的会计事项未能得到客观的核算, 会计核算结果未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例如, 目前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2000元, 有些单位为了职工个人的利益, 把职工的奖金福利不列入单位人员经费中进行核算, 而是从公用经费中列支, 从而调低职工收入水平, 以达到逃税目的。

2.假账真做。

由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 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 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 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最典型、最具隐蔽性的就是虚开发票, 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报销。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危害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对象主要是财政性资金。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体和核算对象的特殊性, 决定了其会计信息后果与企业会计信息后果有着很大不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分配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 从而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所以,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性, 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 不仅是经济问题, 也是社会问题。

1.经济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是各级财政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 其质量影响的经济层面比企业会计信息更加深刻。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 必将影响各级财政政策评价执行情况, 进而影响财政资金分配决策。而财政资金分配出现失误或偏差, 将意味着财政资金的更大浪费和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当前, 财政资金投入中存在的重复投入和投入结构偏差, 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存在着必然联系。比如,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 现有的财政投入已经能够满足其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 但因为失真会计信息的误导, 财政投入还是对该部门有所倾斜。这样就导致有限财政资金的分配在部门间形成了不均衡的现象。从全社会角度来讲, 就是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而在一些领域,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引起财政投资决策失误, 就不仅仅是财政资金的浪费问题, 将会引致社会资本投资结构失衡, 进而在宏观上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2.社会性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作为各级财政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 其质量好坏影响的社会范围比企业会计信息更加广泛。行政事业单位一般都是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关系的不仅是行政事业单位这个微观上的个体, 还关系着作为另一个社会利益整体而存在的纳税人群体。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的财政政策制定出现偏差, 并由此引起财政资金浪费和社会资本流向偏差, 在纳税人看来就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失职, 这将影响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可以将其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类。

内因是由会计核算相关人员自身原因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缺乏,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人员因素质不同, 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 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 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 造成信息失真。因为核算人员不具主观上的故意作为, 所以这是一种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二是相关人员职业道德缺失,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的相关人员在会计活动中为了个人利益, 事前经过周密安排, 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 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 造成信息失真。因为相关人员具有主观上的故意作为, 所以是会计信息的有意失实。

外因是由非会计核算相关人员自身原因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制度缺陷,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会计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等引起的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经济业务事项,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是一种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因制度缺陷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 典型的例子就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 在此核算制度下, 会计信息不能客观地反映单位的收入、支出和负债情况。比如当存在跨年度大型维修项目时, 本年度早就有了维修计划并已经进行了维修, 按收付实现制核算, 该项支出只有等到实际支付款项时才能列支, 在当年的会计信息中对此无需进行反映。但对于该单位来说, 该项支出在下一年度必然发生, 属于当年的一项负债。对此, 当年的会计信息中却没有反映, 这是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可以说, 会计制度自身存在缺陷, 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二是会计监督缺位,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监督, 内部监督主要依靠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外部监督主要依靠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从监督的方式上, 内部控制制度主要依靠的是单位内部不同岗位的责任划分和权利的相互制约来实现;外部监督主要依靠对违法违规会计行为的惩处来实现。现实中, 内部控制制度是服务于单位自身的, 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也是服务于单位自身利益, 所以, 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仅靠这种内部控制制度不可能保证单位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审计, 对违规违纪违法会计行为的查处力度还不够大, 并不能有效地制止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监督更是严重缺位。实际工作中,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作为财政性资金的主要缴纳者——纳税人, 基本不了解自己“交”的钱被政府部门用在了哪些方面, 取得了什么成效, 所以, 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 社会公众的监督并不具有约束力。监督缺位是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四、改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建议

1.强化会计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与会计人员有很大关系,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是改进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提高方面, 急需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 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及时学习新的会计法律法规知识, 并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引进和交流机制, 以便及时引进一些具备高素质的财会专业人才从事财会工作, 将一些不能胜任财会工作的人员调离会计岗位, 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升方面, 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的自律性问题, 关键靠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因此, 会计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在会计人员后续教育中将职业道德教育应列为必修课, 并以案例教育为主, 从正反两方面加强教育, 达到激励和警示会计人员的作用。

2.加大会计法规宣传, 营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

加大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 尤其是要加大对各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宣传使他们认清自己身上的责任, 从而理解和支持会计人员的工作, 为会计人员进行真实客观的核算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完善会计制度, 增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科学性

对于因会计制度缺陷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可以通过逐步完善会计制度来改进会计信息质量。比如, 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 在一定范围内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 在可用于偿还债务的金融资产和短期、成本费用的分配和收入的确认等方面引入权责发生制, 从而准确反映尚可使用的资源存量 (财务性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 。权责发生制的引入能增强会计核算的科学性, 可以使会计信息利益相关人更能全面地了解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

4.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进一步规范会计主体行为

目前, 我国《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制度对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打击力度明显偏弱, 使得处罚成本与会计造假获取的利益相比微乎其微。因此, 应建立一个充分体现法律法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的有效会计监管体系, 保证会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并通过立法的形式, 进一步加大对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 让造假者的损失远远大于造假收益, 从而督促人们自觉遵守会计法律法规。

5.积极推行财务公开, 强化社会公众的监督职能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积极推进财务公开, 除涉及国家秘密事项外, 对单位财务收支状况定期向社会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让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归位”, 由“旁观者”变成真正的主人, 行使监督权, 这是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最有效的监督。目前, 虽然纳税人的主人翁意识还很薄弱, 但社会公众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监督, 必然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会计信息质量将会大为改进。

摘要:通过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带来的危害及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原因, 提出改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科学性、积极推行财务公开, 强化社会公众的监督职能。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管理分析 篇8

1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不规范, 账账不符, 账实不符

(1) 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 账薄设置不全, 总账与明细账不符数字不符。

(2) 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未进行账务处理, 导致账实不符。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单位发生合并、划转、办公地址搬迁等情况下, 固定资产产生较大变动等时, 未能及时办理资产的移交、报废、划转等相关手续, 对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不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造成单位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部分资产账有实无、账无实有, 固定资产账薄已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现有资产占用状况。

(3) 固定资产未入账, 导致账实不符。

一是新建固定资产长期未入账。目前合肥市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等基建项目, 均由政府统一建设“交钥匙”项目, 项目未及时进行工程决算审计和产权移交, 未纳入单位资产;部分单位以前年度自建工程项目, 早已成竣工决算投入使用, 但仍在基建账反映, 未转固定资产纳入单位资产帐管理;二是购置和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未计入单位固定资产帐, 形成账外资产, 造成单位资产不实。如某学校对校庆活动接受捐赠的车辆未记入单位固定账薄, 购置的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直接列支费用, 未纳入资产管理。导致单位资产核算不完整, 账实不符。

1.2 往来款项年限长, 项目多, 长期未清理

(1) 往来款项年限长, 多年未进行核查、清理和催收。

检查发现, 部分单位往来款项账龄大部分账龄在5~10年以上, 年限长, 多年未进行核查、清理和催收。如某单位应收款项往来明细科目有37户, 其中10年以上有20户, 金额占总额的42%, 应付款项往来明细科目有32户, 其中10年以上有8户, 金额占总额的31%。

(2) 部分往来事项及单位已不存在, 款项已无法支付或形成损失, 未能清理。

如某学校“应付及暂存款”书本费、上机费均是以前年度学生全款缴费与购书折后差价, 未及时清算退款累积形成, 现已无法支付;应收款项中部分单位早已不存在, 款项无法收回, 已形成损失。

1.3 会计核算不规范, 会计基础较薄弱

通过检查发现部分单位会计核算不规范, 会计基础工作较弱, 账务处理较乱, 财务人员会计业务水平亟待加强。主要体现在:一是会计科目设置不科学, 往来账款明细科目设置较乱, 同一类型经济业务在同一往来科目重复挂账, 且出现反方向余额;二是核算不规范, 费用支出归类不准确, 在往来中核算收支, 单位会计报表与决算报表数字不一致等;三是财务机构不健全, 未设立会计岗位;出纳同时负责会计档案的保管, 会计人员分工不合理;部分财务人员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 未能持证上岗。四是入账原始凭证不合规, 过期、作废发票报销入账、白条入账等等。

2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原因

造成上述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会计法规、政策及企业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也有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责任。对于此次我市会计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 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 领导意识淡薄, 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 财务人员力量薄弱, 未能发挥应有的监管作用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主要依靠国家拨款, 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忽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专门的会计机构和专职会计人员, 财务部门基本隶属于办公室管理, 财务人员大多兼职, 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不够重视, 财务人员对单位重要决策及业务管理活动参与甚少, 财务人员关于加强单位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建议得不到采纳, 在财务核算上或是遇到手续不全的原始单据或是未严格履行相关程序的行为时难以行使权利, 财务部门不能发挥应有的监管作用;另部分单位由于没有专门会计机构和专职财务人员, 单位财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不高, 在实际会计操作中, 对会计核算原则、会计科目使用等把握不准。人员更换频繁, 财务人员对单位的业务不能熟练掌握, 造成账务处理不规范、不准确, 影响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2.2 单位管理体制、制度不健全, 监管失控

检查发现目前部分单位存在体制不健全, 管理混乱, 内部控制缺失, 导致单位内部管理和财务核算等方面的漏洞, 产生问题就不可避免。如某医院法人代表同时兼任其他医院副院长和外科主任的职务, 无暇顾及本医院的管理, 单位管理层基本处于真空。该医院未建立库存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据反映, 单位目前有20多名员工同时在其他医院兼职, 单位监管基本处于失控状态。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就不可避免产生。

3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建议

3.1 建议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将资产管理纳入领导业绩考核范围

贯彻落实《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固定资产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制度, 使资产清查工作步入制度化、经常化轨道, 每年年终要对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核对, 账实不符的, 要找出原因并做出相应账务处理, 确保国有资产的完整性、真实性;同时建立重点抽查制。财政部门及单位主管部门每年选择资产使用重点单位进行重点抽查核对, 并将资产管理状况纳入单位领导考核指标范围, 确保单位资产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3.2 加强会计机构建设, 加强岗位培训, 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建立健全单位会计机构设置, 主管局将单位财务管理纳入负责人考核机制,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使单位会计人员都能担当起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职责。同时加强单位财务人员和负责人《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法规制度的学习, 提升的财务人员综合业务水平, 依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进行会计核算, 规范会计科目使用, 完善原始记账凭据。

3.3 加强内外部监督, 确保各项制度和政策的执行

在财政部门应建立对会计监督检查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检查的体系办法, 将检查工作融入到日常监督工作中, 将检查关口前移, 实现会计检查由被动检查向主动检查的转换, 从源头上确保各项制度和政策的执行。内部监督上, 一是要督促各单位根据《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二是要健全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依法设立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三是要强化单位负责人责任, 明确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在外部监督上,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所属单位的监管, 严格行政管理, 严查管理层和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和多单位任职的行为, 加强监督考核, 保证各项制度行之有效。内外监督形成合力, 确保各项会计制度贯彻及财税政策的执行。

摘要:近年来通过加强《会计法》的宣传和单位会计人员的培训学习以及审计监管, 行政事业会计信息质量得到逐步提升, 单位会计核算总体比较规范, 会计基础工作较好, 但是通过检查, 仍可以看到, 行政事业单位在往来账款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上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会计基础工作有待加强。通过在2013年在会计监督检查过程, 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基础上, 就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出一点建议。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探讨 篇9

关键词:管理,会计,信息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 会计信息化已成为会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会计信息化是指超越传统会计的时间、空间和速度观念, 为会计部门提供全方位的、动态的会计信息创建更快捷的方式, 从而提高会计部门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会计信息化管理则是指:通过对会计管理实践的分析和总结, 形成相关的理论知识。能否利用好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技巧, 直接关系到会计部门工作效率高低和管理水平的优劣。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内部问题分析

大体上来说, 由于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宏观框架没有建立起来, 从而使得管理者管理思路不清晰, 管理关系紊乱, 已有的会计信息不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资产信息面貌。此外, 由于会计信息化是一个新兴产物, 使得会计人员都是使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摸索前进。这种缺乏经验的管理之道会给单位造成一定的风险, 同时埋下许多隐患。例如, 实行会计信息化管理之后, 会计档案的建立范围进一步扩大, 除了传统会计中的会计账薄、记账凭证。报表等形式外, 还增添了新型的以电子文件记录为主的文本、会计软件、帐套数据。但是会计信息化中的电子文件记录需要及时更新的支持和售后软件服务。当软件出现错误或与硬件不相容时, 一旦没有软件公司相关的技术支持, 整个会计信息化系统都会受到影响。

(二)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外部问题分析

1. 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指导。

从实际来看, 整个系统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规划, 其表现为各具体的行政事业单位都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各自的特色。例如在各个系统和各个系统内部, 会计电算化的方式大相径庭, 这给统一的信息平台沟通带来了资源上的浪费和统一上的难度。造成各个系统信息相互孤立, 资源难以共享。

2. 信息系统性较差。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来源不一, 涉及到许多相关部门。这些不同的部门构成了会计信息单位的产生、处理、传递和变化过程。会计部门仅仅成为会计信息最后的加工者。这使得会计信息化也仅是针对尚以形成的会计信息进行数据处理, 这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单位对时效性会计信息的需求。

(三) 技术安全隐患多

会计信息化管理必然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 会计信息化数据处理过程中, 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数据的传递, 然而就计算机本身而言, 其物理安全性偏弱。此外, 计算机数据处理功能的系统十分集中, 不经意的错误都会对计算机硬件系统造成重创, 在造成计算机出现故障的同时, 威胁到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其次, 网络系统也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些蓄意破坏的不法分子在会计信息数据网络传输过程中攻击数据, 篡改数据甚至是毁坏数据, 这严重破坏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很可能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错误的决策, 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

二、解决行政事业单位信息管理化管理问题的决策

(一) 内部对策

1. 树立会计电算化的科学管理理念, 理顺管理关系。

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系统, 首先是从单位实际情况出发, 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在把握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 理顺各级管理关系, 使其会计信息化建设形成一个完备的业务流程, 确保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质量。

2. 规范会计信息档案管理, 保证数据安全。

与传统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不同的是, 会计信息化管理除了传统的纸质文件之外, 还包括了系统软件与信息化处理过程中的电子文件, 因而档案管理的重点也就落在计算机系统安全运行上。因为电子文件和软件必须以计算机为载体进行数据的传输, 一旦遭到破坏, 不仅难以修复, 同时会影响整个会计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因而, 在制定档案管理条例时, 要考虑诸多因素, 譬如档案室的通风情况, 会计原始资料的保存, 对已存储好的会计信息档案还需做好电子备份。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都交由专人负责, 以防会计信息受到破坏。

(二) 外部决策

1. 为会计信息化管理构建一套系统的规范和要求, 从而便捷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管理和配合。一方面要做好系统设置解决系统化会计信息的收集;另一方面要用系统化的流程设置对行政事业单位在重大经济活动中的规范性、合法性进行监管。从而做到对关键信息的准确收集, 并且做好事中监管。

2. 设计与会计信息化管理相匹配的管理制度, 毫无疑问, 会计信息化管理是在高科技推动下催生的产物, 因而也需要与其相应的软件。即以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引导会计信息管理建设顺利开展。对于那些技术上不能处理的问题转而用制度来加以管束。因而, 行政事业单位在构建信息系统过程中要全方位设置管理制度, 确保信息系统的时效性。

(三) 做好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保障系统正常进行

1. 会计信息化管理中基本工作就是保证网络和信息的安全。

在威胁网络安全和系统安全的诸多因素中要数黑客的入侵和病毒的迫害最有杀伤力。无论是黑客的入侵还是病毒的迫害都会导致会计信息泄露和篡改, 同时还会致使系统瘫痪。管理者若想避免病毒、黑客等危险因素对会计信息造成重创, 应在系统安全管理中做好防范措施。管理者对实际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不能掉以轻心, 凡是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都应立即深入研究, 及时找对应对方法, 做到防微杜渐。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 管理者应加大对网络安全和系统安全工作的保护力度。例如:设置网络防火墙, 提高数据传送和处理的安全系数。此外, 还可以从系统维护控制、数据资源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多角度切入, 从而达到保护网络安全和系统安全的效果。

2. 加大对高素质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进程中, 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需与管理进步、技术进步相统一, 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以科学进步带动管理方式的进步, 用先进的管理方式缔造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有了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 会计信息化管理就如同人有了新鲜的血脉, 从而沿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壮大起来。

3. 构建科学的信息系统。

有效的会计信息来源于科学的信息系统, 要处理庞大的会计信息数据量, 得到精确、真实的会计信息, 从而保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当权益是有很大难度的。因而构建切合实际的会计信息化处理平台, 借助先进的辅助手段对浩瀚的会计信息进行筛选、处理成为一种必然;同时科学的信息系统也为会计信息有效性奠定基础。

三、结语

在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进程中, 会计信息化管理越来越受到单位管理层的重视。会计信息化虽是高科技催生下的新兴产物, 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概念尚不明确, 也没有规范、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会计信息化管理也愈来愈备受重视。如何提高会计信息化管理科学性和有效性, 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 成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改革的核心。此外, 值得提到的是:从本质上讲, 会计信息化管理就是一套硬件系统。那么再先进的硬件系统都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软件系统”来维持其正常的运行。尤其是技术上不能克服的问题就必须通过制度来约束。从而单位管理者必须从全局的角度出发, 系统的对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进行精心的设计, 以确保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同时, 管理者还应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素质要求, 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对行政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人员素质及其后续教育等提出明确规定, 从而协助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良好的运行。

参考文献

[1]赵汉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10, (21) .

[2]杜安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内外部问题研究──基于公共治理视角下的会计信息化管理[J].会计之友, 2008, (1) .

[3]周宇梅.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探讨[J].财经界, 2011, (14) .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 篇10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行政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可行性,信息系统构建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促使会计电算化迅速向会计信息化发展。会计信息化是指在网络环境下按照管理者的需要进行设计并服务于管理者的一种手段,其设计依据是信息管理原理和信息技术,目标是对会计流程、信息的重新整合,以逐步适应“数据银行”等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本文探讨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和实时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实时会计信息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1、理论的发展

随着事项会计理论的提出和不断改进,尤其是美国会计学会成员、著名会计学教授乔治·索特在1969年否定了“价值法”而明确了事项会计的两项造成原则即,使用者能够按照事项解构资产负债表中的汇总数据,并按照需求重新汇总数据和在收益表中对事项的描述信息应有助于使用者设定外生变量的变化,同时业务流程重组理论、价值链管理理论的提出和ERP的不断发展,都促进了实时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不断改进和升级,而这些对事业行政单位的管理的不断改进和系统的升级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信息技术的发展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基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升级,近些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金融电子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会计信息化为会计信息化的使用创造了良好的使用环境和安全保证。尤其是在2004年7月,《国家xx系统信息安全体系总体方案》中首次提出了“安全管理平台”的理念和具体建设方案,国内现在比较典型的产品有;天融信的TOPSEcr—soc,安氏的soc,绿盟科技的ESP,启明星辰的泰合信息安全运营中心。国家又在2007年8月,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投资建立了计算机病毒应急指挥调度室,为会计信息化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使用环境,使得会计信息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这些又为事业行政单位的信息化提高了条件,使得事业单位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得到很大的进步,促进了我国的公共事业的管理水平,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二、实时会计信息化的构建

1、现有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目前现行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如现有会计信息系统存储的数据没有包括业务活动的所有信息,信息内容涵盖不全面,这些都给使用者造成了大量的麻烦,同时在现在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也体现不出业务事件的完整性,造成大量的数据重复和冗余及会计信息系统数据的记录和处理不及时,甚至有些层面上讲还未改变传统手工会计信息处理程序和方法。这些都严重降低了会计信息化的效率,使得会计信息化的实时性的建设大打折扣。尤其是在像事业单位这样的公共事业单位中,严重降低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的管理效率。

2、实时会计信息化的建设

实时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应立足于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及在应用方面的推广。着重从财务处理子系统、事项凭证处理子系统、数据储存和处理子系统和实时财务报告子系统四个方面进行构建。这些子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工作效率,也为会计信息化的信息数据安全提供了保证,这对尤其是像事业单位这样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是极其重要的,由于处理实时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数量大,结构复杂,数据计算方法要求严格,数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安全性、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高,因此必须建设和完善会计信息化系统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安全可靠性,如建立实时监控、安全控制等。

3、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和优化

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管理基础和现状选择开发“适用、实用、好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因此应着重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和优化投入更多的研究。所谓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应从信息集成,如内部不同业务部门(如采购、生产、销售、人事等)的信息集成,外部部门(如人、财、物、产、供、销等)的信息集成,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其次是过程集成,在整个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整个系统的人机界面以及组织机构、权力分配和管理模式等非技术问题。最后是理论集成、组织集成和技术集成。这些功能和技术的集成使得实时会计信息系统突出了工作的协调和集成,可以带来响应速度的提高和控制简化。运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运行的效率,保证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运行。

三、总结

会计信息化颠覆了传统会计的很多观念,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部门提供全面、动态的会计信息创造了便利,提高了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了会计职能的转变,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本文探讨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和实时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黄昌勇.论全通用电算化会计的理论框架[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0,(10):9-12.

[2]、赵连卿.浅析企业会计制度体现的会计核算原则[J].财会月刊,2001,(12):26-27.

上一篇:德育之花下一篇:基层检察院综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