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公开课

2024-05-12

写作公开课(精选十篇)

写作公开课 篇1

1.这是一节以Women of Achievement作为话题, 以describe a person作为任务的阅读写作课, 教材是人教版必修4 Unit1 Women of Achievement.整节课主要以Individual work和Group work的形式进行, 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来达到让学生掌握有关描写人物的单词短语和句型, 并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描写人物。通过阅读, 讨论和写作的活动, 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技能, 同时鼓励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教学步骤

StepⅠLeading in_Guessing game

通过“看描述猜名人”的游戏, 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对“Women of Achievement”这个话题的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如何描写人物。

StepⅡReading

1.Read the text on P6 and find out the information about Lin Qiaozhi.通过阅读并寻找描写人物的信息,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人物描写的词汇句型及特点。

2.Fill in the blanks with proper words.

A doctor called Lin Qiaozhi was a__in women’s diseases, who lived from 1901 and 1983.

It was hard work and__as well as her__nature that made her a doctor.What made her succeed was the kindness and__she showed to all her patients.She wrote books about cutting the death__of babies.Besides, she made sure that about 50, 000babies were safely__.

Lin Qiaozhi__her whole life to her patients.Her stories have inspired many people to__her good work.把这篇小结作为范文, 和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特点, 为写作任务做好准备。

StepⅢWriting_how to describe a person

1.Introduce the structure

Para1:a brief introduction:job, birthday/birthplace, family, education, hobby, appearance…

Para 2:characters, experiences and achievements

Para 3:evaluation

2.Introduce the useful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s

Qualities and characters:determined, considerate, gentle, …

Experiences and achievements:devote oneself to doing, mak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

Evaluation:think highly of, set a good example to, …

Sentence patterns:

(1) It is hard work and determination that has made her successful.

(2) What made her succeed was that she was…

(3) …

2.Ask the students to work in groups to write a description of a person by taking the following steps.

(1) Discuss a person and share the information about her/him.

(2) Each member writes a short passage about 50 words about her/him, the more the better.Show them an example passage.

(3) Choose the best passage from each group and show them to the whole class.通过对人物描写的“结构、词汇和步骤”三方面的引导, 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分享信息-个人写作-成果展示”的方式, 帮助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类文章的写作。

二、反思与经验总结

总体来说, 这是一节成功的“有效创生”英语写作课, 如下所述。

(一) 抓住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

这些因素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如本节课中教师先让学生通过“看描述猜名人”的游戏, 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对“Women of Achievement”这个话题的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如何描写人物。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强调: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的动态的发展, 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 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本课当中教师很好地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成功地完成自己的写任务。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究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 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 顺着学生的思路, 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到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 抓住课堂动态生成资源

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指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 由学生自发生成的问题或临时出现的情况而形成的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资源。这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 由于它是即兴的, 灵动的, 因而利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我们的课堂便会勃发生机, 学生便会享受到学习的无限乐趣。在这节课当中, 教师对没有猜对名人的学生给予鼓励和指导, 让学生欣赏自己同学的优秀习作, 从中让学生很好地融入课堂的轻松氛围。

参考文献

[1]孙勇.高中英语写作教学问题及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3.

初一英语写作公开课教案 篇2

初一英语写作公开课教案

Subject: Module5 Healthy food, Unit 2 A lesson in good health Teaching contents: Words: favourite, candy, Coke, hamburger, ice cream, unhealthy Phrases: in good health Teaching aims: Grammar: Countable and uncountable 1.Learn to use “but” and “and”.2.Learn to use words for food and drinks.Difficulties: Use words for food and drinks to talk about how to be in 3.Make dialogues of how to be in good health.Step1 Revision: Tgood health.Ask and answer alking about food and drinks that the students know.1.What do people eat? 2.What do people drink? 3.What is your favourite food and drink?(Learn the new word: favourite)Make lists for food and drinks Food: Meat: beef, chicken, pork…VFruit: apples, pears, oranges…egetable: onion, potatoes, t omatoes, carrot… Drink: milk, water, orange…Get the students to tell the food and drinks are healthy or not Are they healthy?.Step 2 Presentation more words for food and drinks.Is it healthy? Label the pictures with these words: Candy, Coke, fish, hamburger, ice cream, noodles, rice Words family: Make lists for food and drink.Food: candy, fish, hamburger, ice cream, noodles Drink: Coke Countable: hamburger, ice cream, noodles Uncountable: fish, Coke Speak and practise We eat candy, fish……We drink Coke……Ask and answer Is it healthy? Is it your favourite? Are they healthy? Are they your favourite? Step 3 Read and say Are hamburgers and candy healthy food? Listen and answer What drink isn’t healthy?

Read and tick: Tick the true statements in Part3.Healthy food: _______ Learn and make a conclusion(Learn the new word “unhealthy”)Unhealthy food: To be healthy, we eat noodles or rice and some vegetables.Learn and say To be healthy, we drink juice, water and milk, not Coke.……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and drink?Ask and answer Step 4 Task.Are they healthy food and drinks? Are they healthy food and drinks? To be healthy, eat noodles or rice and some vegetables.To be healthy, drink juice, water and milk, not Coke.Learn and say And Meat and fish are healthy food.But Hamburgers and candy aren’t healthy food.Meat and fish are healthy food but hamburgers and candy aren’t healthy Join sentences with but in Part 5.food.Write: Complete this sentence for you Talk about students’ families and classes with “and” or “but”.I have got two brothers and a sister.I haven’t got any brothers, but I have got a sister.There are five pictures There are 25 girls and 30 boys in our class.in my classroom, but there isn’t a computer.

公开课不是作秀课 篇3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学校通知我们三位老师,明天区上要来人听课,让我们准备一下。因为刚参加工作才两年,所以不知道“区上来人”的深刻含义,因此只是按照常态课来准备。恰好那是一节复习课,我主要从知识的体系、上课的环节梳理了一下,不像现在有多媒体设备,当时只有课本、教案和粉笔。

第二天早上,自习课还没上,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就独自到我们学校来了,她先看了我的教案,并没有说什么,然后第一节课就听数学课。下课后她就一句话:“这就是你准备的课?”我说:“今天我刚好上到这一节课了,新课还不能讲,是复习课。”随后她到校长办公室说:“把这个老师赶快换掉”。

事情过后我才知道,这次要上的课是要展示给全区教师,那时还没有区级公开课、优质课之类的说法,因此我错失了一次展示的机会。公开课应该是什么样的课,蒯威老师在文中提到一些看法,在文中第二段和第五段都提到了同事的关心及个人的看法,我非常有体会,在我工作十年之后,为了应对公开课、优质课、新秀课等等的名目繁多的作课,老师本人、校领导及教研组等为某一个人能够做出好课,不厌其烦,四五遍甚至于十几遍地试教,发现问题,精心设计,运用多媒体手段打造精品课展示给大家,一堂课耗费了大家无数的智慧和精力才完成,当然达到的效果是一荣俱荣。其实这种作课对现实的课堂教学有多大的帮助呢?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每一节的积累来完成的,绝非一节“优质课”就能达到目的。“优质课”不能掩盖“常态课”的真实状况,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我们去“秀”。

在第四段中,蒯威老师所提的“在不少老师眼里,要上一节公开课,不试教一两次,跟没备课就上课的感觉差不多”。在我们身边的确不乏这样的老师,大家都热衷于这样的表现形式,课堂上下的功夫自然会减少了,我们的基础教育恐怕只能是“造假”的课堂、“倒退”的教学了。目前功利主义已经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从公开课到评优课,所有人的目标都是获奖、拿奖。

在第五段中,“为‘裸课点赞,并不是说我们反对磨课,反对改进课堂的不足,而是强调要尊重每一堂课的正常形态,因为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精彩”。这是实事求是的大实话。我们更要为教育的进步和教学的提高不断探索,同事之间通过“常态课”、“推门课”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研究教材教法,在探究中前进,积累经验,推陈出新;去外面听课,听专家讲座,学习他人的长处,吸取好的、能为我所用的东西,然后展示在常态课中。如果需要公开课,就把自己真实的、最好的、有血有肉的课展示出来,让同行、同事去评价,让优点闪出火花,让缺点不断得到纠正或改进,归根结底就是用真实的常态课去“公开”,把“作秀”的成分尽量减少,回归本真,回归原味的课堂。蒯威老师在不同场合听薛法根老师执教《鹬蚌相争》一课,每一次都有所不同,他认为这才是灵活的真实的课堂表现,如果薛法根老师在不同场合都讲成一模一样的课,恐怕大家对他的评价就是另一番模样了。每一堂课对老师都是一次演出的机会,潜下心来,吃透教材和大纲,夯实基础知识,提高驾驭的能力,不断地研究,不断地进步,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堂常态课成为有所得的“真”课,而非“秀”课。

曾经有位教育界领导说过:“公开课上如果觉得课件没有用的话,就不要用了,做我们的常态课,不要为作课而‘作秀,一看就是两张皮。”笔者对此深以为然。

写作公开课 篇4

关键词:Task教学,话题,写作过程

一、引言

《牛津初中英语》Task板块话题广泛、内容丰富,设置真实语境,引导学生搜集素材、整理思路、组织语言,再落笔成文。此外,写作任务兼顾各种文体,如介绍人物、景点、国家的记叙文,有推荐信、邀请信、倡议信、投诉信等书信类应用文,还有故事、调查报告等,这就为学生制定了明确的写作目标,有利于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学生通过学习和摹写范文,写作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

然而,在多次听课实践中,笔者发现长期以来写作教学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思想上忽视Task教学,不能认识写作教学本质。由于时间有限,许多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词汇、阅读和语法教学上,在处理范文时,视为阅读教学,最后留10-15分钟让学生写作文,或是将写作布置为课后作业。

2.目标模糊,缺乏过程指导,只为写而写。教师在写前阶段不作写作策略指导,不搭建语言脚手架,学生拿到话题不知如何下笔,训练只是浮于表面。

3.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略过程性评价。只重视写作结果,不重视写作过程的评价不能关注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所体验的情感和写作灵感,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写作热情不能得到有效维持。

二、课例分析

下面笔者结合《牛津初中英语》八下Unit6 Sunshine For All Task(本课以Peter号召大家为一名血液病患者捐款为范例,教会学生怎样写求助信)一节市级公开课教学,根据该课在本单元中的教学目标定位:

1.学习如何写一封求助信(学会描述需要帮助的人所处的 困境;知道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完成一封求助信的初稿,详细分析如何妙用Task板块, 精心设计写前活动,构建写作思路,培养写作策略,深化写作教学。

(1)Step1 Leading in and brainstorming

1)Who needs help?

2)Who else needs help?

3)If we want to help someone,we ourselves are not enough. We need to ask others to help,too.We will learn to write a letter asking for people’s help.

设计说明:

该环节通过头脑风暴,启动学生内存。学生回忆学过的描述需要帮助的人的词汇如the disabled/blind/homeless/elderly/ poor等的同时,教者补充本课新词汇,如a boy with a heart disease/an earthquake survivor等。用一系列需要帮助的人的图片,唤起学生的爱心,引发学生对已学知识和认知的整合建构,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写作兴趣,

(2)Step2 Presentation and analysis

What should we write about when we want to write a letter asking for help?

Read the text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Who needs help? (A student called Xiao Wei.)

2)Why does he need help? (He has a serious blood disease. An operation may save him.He needs the oper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but it will cost over 300,000 yuan.His family do not have the money.If he doesn’t have the operation,he may lose his life.)

Tips:To answer the question,we need to describe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that people in need are in.

3)What can we do to help him? (We can donate money.)

设计说明:

该环节为分析范文,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第二个问题,告诉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描述需要帮助的人所处的困境。过程取向写作教学要求教师“依托教材,明确写作教学的目的,并且各阶段有所侧重。”(滕家庆张利琴2010年)

(3)Step3 Discussion in groups and analysis

It’s your writing time.Think about the following three questions:

Who needs help?(people in poor areas / poor people; the elderly; the deaf/ the blind/ the disabled/ the homeless; children without parents; people with a serious disease; victims and their families of disasters/ accidents…)

Why does he/she need help?/Why do they need help?

Question:How should we describe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Example:An elderly man needs help.Which sentence is the best one?

a.He is too old.

b.He is too old and he has no children.

c.He is too old to look after himself well.He is often weak and sick.He gets tired easily.He has difficulty hearing and seeing things clearly.He has no children.The only dog he has died last month,so he feels lonely from time to time.

Tips:We’d better describe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in details because the more details we give,the more clearly readers will know why the people need help.And then readers will be more willing to give a helping hand.

What can we do to help?

设计说明:

该环节重在有效输入,模仿表达。教者以帮助老人为例,分解了写作步骤,分层次指导要回答三个核心问题, 尤其针对第二个问题,通过呈现三种不同的答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然后详细分析我们应如何描述需要帮助的人所处的困境,最好详细地描述困境,因为信息越详细,读者就越清楚为什么这些人需要帮助,从而达到引起读者共鸣、直至提供帮助的效果。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帮助老人,教者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结果如下:We can often visit him and chat with him./We can cook meals for him./We can take him to the parks.He can enjoy the beauty of the parks./We can organize some special activities such as going fishing,playing chess,playing cards,singing and dancing for the elderly and invite him to join in.He can make more friends and have a good time…各层次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4)Step4 Presentation and analysis

1)Read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Do you feel sad and sorry for Xiao Wei and his parents?Why?

Do you want to help them? Why?

Do you know what you can do to help him?

Do you think it is difficult to help him?

Tips:A good letter asking for people’s help makes readers feel sad/sorry/ heartbroken…for the people in need.After reading the letter,readers will know what they can do to help the people in need and know that it is not difficult to help them.Therefore, the readers will be willing to give a helping hand.

2)Underline transitional words and phrases and discussing the writing structures

3)Showing writing requirements

4)Showing useful expressions

设计说明:

根据范文,教者通过设计4个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写作策略,即:一封好的倡议信需要引起读者的共鸣。然后通过学生划出文中关联词提醒学生正确使用过渡语言,并根据本课具体写作内容,指导写作要求。根据所提供的范例,小组合作探究出写作结构,即Introduction —Main body —Conclusion。最后给出有用的短语,句型结构,为写作作进一步铺垫。

三、对于本课亮点和不足的思考

1.本节课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授之以渔”。

教者思路清晰,按照“引入话题并激活相关知识——提供真实语境的范文——相关话题信息的准备——联系本单元话题的写作训练”等步骤设计。教者至始至终都在引导和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和所获得的技巧能力,完成特定的写作任务。

2.本课写作指导层次分明。

以段落训练为基础,确定每一段落的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明确各段要点。有句子写作、段落写作和篇章写作,从模仿到自由创作,一步步,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学会了以后自己写作时构建文章框架的技巧。

3.教者在信息采集过程运用了头脑风暴、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丰富的写作活动方式,使得写作生动活泼有趣。

4.不足之处。

教师带领学生对要写的文章进行微观分析时,尤其要分析其开头、结尾如何写,以及各段落之间如何进行衔接。此外,给学生时间的留白太短,提问后及讨论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不要急于呈现下一步,要增强学生的思维力度。最后,教师可将书上未提到的但是非常常见的过渡连接词教给学生,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过渡词和在本单元学到的优美词句,写出漂亮的文章。

写作公开课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体验感受亲情,借助随笔表达亲情。

2、辨析随笔与作文的区别,进行审题和立意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审题进行多角度立意。

3、通过审题和立意教学,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随笔回读

母亲节刚刚过去,大家在随笔中也都记录下自己的情思,请大家翻阅一下随笔,重温那一份温馨的感觉。

请大家回读自己写的文字,画出在读的过程中触动自己的句子,并进行交流。

二、读评辨析随笔和作文差异,结合审题探讨进行多角度立意。

1、请几位同学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1)谈谈写作的内容的优点和不足。

(2)结合抒发的情感和表现的主题谈随笔的立意。

2、学生思考、讨论、质疑:如果以“写给母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应该怎样审题和立意?

(1)明确什么是审题、立意。

基本要求:鲜明、集中;较高要求:新颖、深刻。(2)辨析一下作文和随笔的异同,师生归纳。

范围不同,要求不同,作文要在随笔的基础上针对审题和立意上要进行拓展。(3)结合随笔写作,谈谈在写作的内容和情感还可以进行那些定位和拓展? 结合题目的限制和表达的感情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分析,教师相机点拨。

3、结合读过的赞美和怀念母亲的诗歌、散文,谈多角度立意。

冰心《荷叶母亲》、胡适、老舍《我的母亲》、《绿叶对根的情意》、《游子吟》等。

4、教师小结:在审题时要认真研究和领会题目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定位和拓展。定位,就是写作要求规定的写作内容和范围,不能跑题和离题。拓展,就是拓宽写作内容的广度,开掘情感表达的深度。从写作题目上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母亲这个形象是具体的。但母亲又是抽象的,我们有,他人有,甚至动物、植物也有,他们的母亲的情感和我们每个人同样具体和令人震撼。母亲不仅从生活上照顾我们,同样从精神上也在感染和熏陶我们。作家余秋雨说,人不能永远长在母亲怀里,应该在精神上断奶。所以不能动辄就是母亲为自己做饭缝衣,关心生活,呵护疼爱自己。应该力图同时大家的母亲大都是平凡的人,没有我们笔下那样完美。他们也有普通妇女的缺点,在生活中也和我们有过芥蒂。我们对母亲除去感恩还有很多情感需要表现。比如说,还有不满、理解、佩服等情怀在内。(谈对母亲的缺点正确的对待,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确立健康的价值观)

总之,每个人心中都在涌动一种感情,通过不断的思想,不断的领悟使自己表达的思想感受丰富和深刻起来。

四、多角度立意训练

1、多角度立意导航,学生尝试自主立意 美学家朱光潜谈审题和立意

对选定的题目,四面八方地“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上,等把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再对杂乱无章的小标题进行仔细的衡量、筛选和整理。

2、示例:请以“风”为话题,进行多角度立意。(1)自然界之风,从沙尘暴联想到环保问题。

(2)由“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想到了最伟大最深沉的母爱。

(3)社会上助人为乐之风,歌颂文明新风尚。„„

3、可以在原来随笔基础上修改充实,也可以确立新的立意。

4、可以写几句话,也可写成诗歌的形式。

5、学生立意展示。

教师相机点拨:对一个题目进行多角度立意——横看成岭侧成峰

6、教师小结:母亲给予我们生命,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滋润着生命的幼苗。但是由于性格、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它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我们在写作时要注意针对写作对象的特点,既要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母亲,又要防止面面俱到,主题分散。要做到立意鲜明、集中和深刻。

我理解母爱的实质是:血脉相连的生命的牵挂和关爱。

五、谈谈本课的疑惑和收获

1、对“写给母亲”这个写作题目有了哪那些新的思考。

2、对审题和立意还有哪些疑惑?

3、通过学习有哪些新的认识?

《审题和立意》教学实录 山东省邹平县明集初中

李波

师:母亲节刚过,大家也在母亲节期间,留下过我们的情思。请读一读,把触动你心灵的句子用笔画下来。(生阅读,并画句子)

师:请把画出来的触动你心灵的句子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母亲,为何你的无奈只化作轻盈的一笑?对我的劝慰又如此故作平淡?那两行泪承载了多少酸楚与心碎?

师:能不能说一下,你为什么写这些?

生:我感动于我的母亲,我知道她为我付出了很多,但我确实不知道她到底为我付出了多少。我无法去计量,在母爱面前我的语言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师:你表达的是无以言表的母爱。

生:五月的康乃馨,馨香芳醇,就像母亲,给予儿女的爱总是最纯最美。师:是的,母爱是温柔的,纯净的。

生:在昏黄的灯光下忙碌的妈妈,不必再说半句感激的话,凭借心灵感应,我知道由您做母亲是我一生的幸福。

师:刚才我们听三位同学用赞美的语言,朗读了母亲节期间写的生活随笔。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三篇生活随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生:我觉得他们的共同点是:文章都是写给母亲的,语言都很优美,而且包含真情。生:我认为,母爱是朴实的,用华丽的语言表达不太合适,应该用朴实的语言。师:五彩斑斓的语言是可以的,质朴的语言同样打动人,只要表达的是真情。因为只有真情最能打动人心。

生:我觉得他们的不同点是,有的表达感恩之情,有的赞颂母爱的伟大,有的语言很华美,也有的很质朴,质朴的语言同样打动人。

师:是的,质朴的语言也能表达出真情。随笔是抒写心声的,写法比较自由。它和命题作文有些不同。这节课,如果我们以“写给母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应该怎样审题和立意?写作内容和情感进行怎样的定位和拓展呢?

生:审题,就是首先要看看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生:立意就是确定一个中心意思,然后按照这个意思来写。师:也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主旨或叫主题。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吗? 生:刚才我写的是自己对不起妈妈,是写给母亲的歉意。生:可以是写给母亲的感恩。生:还有写给母亲的赞美。

生:也可以是写给母亲的理解和思念。

师:他们的立意还有可以拓展的地方吗?在母亲节我们的作文题目是:

的母亲,在横线上面可以填写什么?还可以拓展吗?

生:可以写“给我们的母亲”。

师:对!写给大家共同的母亲,这就是拓展了,还有吗? 生:写“给孤独的母亲”,一位孤寡老人。师:为什么想起写这样一位老人? 生:因为她比一般的母亲更需要爱。

师:这是一份特别的母爱。还可以有哪些拓展? 生:写给动物的母亲,因为它们的爱也能打动人心。生:还可以写给人类共同的母亲——地球,是它养育了我们。

师:可以写的还有很多。从宏观到微观,从家庭到社会,从人类到自然万物„„对于海外游子,祖国就是他们的母亲;对于一个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地球就是他们的母亲。

师:我们通过审题,可以审出写作范围,帮我们打开写作思路。那么立意又有什么要求呢?立意的要求就是新颖、深刻。下面我们结合作家的文章说一说。

师:《游子吟》中,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作者借用小草对阳光的诉说,写出对母亲的感恩。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将母亲的身影放在烛光里,对她倾诉,多么感人!巧妙设计取胜的例子,还有好多。胡适的《我的母亲》由于写出了母亲的人格魅力,使文章更显深刻;老舍的《我的母亲》感恩于母亲人格的熏陶,立意就高人一筹。

师:立意要以生活为依托,把真情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深入思索,就会逐渐走向深刻。师:苏轼有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不同,请同学们用这个办法说说这个题目的新角度。

生:汶川地震,生死之际,将生的机会留给了孩子,展示了母亲无以伦比的伟大。生:母亲,你是太阳,却给了我风雨中成长的本领„„

师:我们的母亲都是平凡的人,我们写给她的还可以是委屈、抱怨。但无论怎样,我们改变不了对母亲浓浓的深情。

《审题和立意》教学反思

各位专家、各位同行:

本节写作课的课题是审题和立意,属于写作方法指导的范畴。恰好母亲节刚刚过去,同学们也在随笔中表达了自己在母亲节的情思。我借助这个契机在教学中为这个课题设置了 一个载体,就是以“写给母亲”为话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为例进行教学,力图避免单纯的写作技法的指导和训练。让同学们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方法。根据我们进行随笔化写作教学的教学流程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生活体验感受亲情,借助随笔表达亲情。

2、辨析随笔与作文的区别,进行审题和立意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审题进行多角度立意。

3、通过审题和立意教学,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中,采取了随笔引路、读评辨析、阅读感悟,定位拓展、感悟试笔等教学流程,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体作用,使同学们主动地对作文的审题和立意的认识逐渐深入。努力让同学们借助写作实践和阅读经验自主领会审题和立意的方法。教师在此过程这相机引导、点拨和总结,梳理出审题方法,分清立意的基本要求——集中、鲜明,重点锁定立意的深刻和新颖进行探讨。通过多角度的立意对此进行重点突破。从课堂效果看,同学们结合自己写的随笔入手,从对自己的母亲延伸到更多的母亲形象上来,从对母亲单一的感恩,逐步深入到更丰富和深刻的立意中,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在写作中拓展了思维,把作文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同学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从肤浅的生活体贴走向了情感的交融,领悟了血脉相连的生命牵挂,让作文体现出鲜明的生命化的特点。

变味的公开课 篇6

一.对新课程的表面贯彻

笔者在通州听了一堂《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公开课,开课大约10分钟,老师就请学生分小组讨论“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各有哪些实例”,学生很感兴趣,尤其是为“传统文化”举例。学生们经过讨论,想到了很多例子,如中国结、唐诗、瓷器、泥人、古典园林、清明节等等,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一下子就热闹了。虽然这堂课后来再没有安排讨论,但学生的兴致一直保持到了下课,这堂课气氛活跃得到了所有评课老师的肯定。

但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讨论的题目,实在没有集6人合作探究的必要,因为它太简易了,这显然是为了讨论而讨论,追求一个表面的热闹、花哨,这只是肤浅的理解了新课程自主学习的精神。

现在,四人一组或六人一组的讨论形式在所有公开课中被普遍使用,讨论时教室内三五成群煞是热闹,课堂气氛就显得很活跃,但这种表面的过度活跃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学生讨论合作中的缺漏,如:唯我主义、不会倾听;不会协作游离小组群体之外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每个小组发言的只有一到两人,全班也就顶多十几个人,这些同学往往就是班上思维活跃,发言最踊跃的,即使不用讨论的方式,他们也会积极发表个人意见。班上还有三十几个同学得不到发言机会,这里面不乏混水摸鱼,思维偷懒的甚至不动脑子的“南郭先生”,结果是看似合作探究轰轰烈烈,但学生收获甚微,有时甚至贻误了教学的最佳时机,留下了事倍功半的遗憾,这大概就是部分老师感慨“公开课后还要给学生补一补”的原因。所以不能机械地将小组讨论看作是自主学习唯一有效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实施方式。其实,凡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都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学习方式之一,但绝不是学习方式的全部。

从评价层面上看,也不能简单地将组织形式的改变作为衡量是否实施自主学习的唯一标尺。自主学习期望着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然而衡量有效学习的标准是多元化的,它不仅呼唤课堂组织形式的开放性,更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投入。只有让学生成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收获和愉悦,才会真正把学习当作乐事,才会乐此不疲,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才能够真正深入学生的求知世界,从实质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在泰州听了一堂《清塘荷韵》公开课,老师课前让学生对课文充分预习后质疑,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然后老师将其中的一些问题做成课件,串联整个课堂的教学,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出答案,最终理解课文的主题及作者的感情。整堂课就是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又在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中结束,似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处理得非常好。但笔者忍不住质疑,老师其实是根据自己确立的学习重点来选择,课件上显示出来的只是部分学生的疑问,还有相当部分学生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这就难怪有学生在发言时忍不住提出了课件上没有的问题,而老师导的过程中一直在努力把学生的发言往自己的结论上引,甚至不惜几次打断学生的发言,学生提出的新问题他往往几语带过或干脆避而不答。所以整堂课看似学生是主体,但实质上主宰课堂的仍然是教师,学生的思维看似活跃,但实际上全在教师掌控之中,这显然又是违背新课程要义的,是对新课程的一种表面性的贯彻。

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成为本次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但笔者以为真正的贯彻这一思想,关键在于教师要完成角色转变,在师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完成好思维的转化。

二.对新课程的短期贯彻

新课程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基于此,教师一方面要以课本为依托,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及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拓宽学生的视野。于是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注意拓展学习的广度,对课外知识都作了不同程度的延伸。笔者印象较深刻的有一位兴化的女老师教的《淮阴侯列传》,这堂课她恰当地穿插了《史记》原文的一些相关片段和李慈铭等名人名家对此文的评论片段共18段,大大丰富了课堂的容量,体现了语文知识的广博性和语文学习的广泛性,让学生大开眼界,也让听课教师叹为观止。但是课后许多老师都有个遗憾,因为多媒体的缘故,这些名段的投影停留的时间都不长,具体内容都没有留下太多印象,那学生肯定也没有时间认真阅读、消化,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又从何体现呢?

课后笔者还随机问了班上几个学生,得知这个老师平时基本上就是就课上课,并没有这些“源头活水”的补充。那么这也是一种做假,而且这堂课还不是孤例,它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宜兴一老师的《八声甘州》最后找了两首配有苏州吴县老农古语清唱的《菩萨蛮》,让学生眼界大开,深深折服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个收尾也赢得了听课老师的满堂彩。评课时,这位老师实话实说,他上网寻找了整整一个星期,最后还是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找到并确立了这个结尾,公开课实在是件太累人的事,平时的课肯定没有这样麻烦了。

很显然,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和广博的知识面,才可能在每一节课上自由地旁征博引,这样日积月累定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变了味的公开课只是短期地贯彻了新课程的这一思想,不可能帮助学生真正“形成”语文素养,更谈不上语文素养的“发展”了。

笔者倒是建议老师们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不妨走一走老路子,回归到学生阅读背诵上。笔者在南师大附中听语文课时,该校的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曾幽默地说“南师大的语文课没听头,就是读读背背”。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讲过,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戏剧的一位外国教授,一上课就让他们读,如果不懂,还要读。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剧的妙处了。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是很重要的。

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所以我们的公开课完全可以不用追求一些表面的噱头,切切实实地让学生自己读书,从而启动学生自己去求知释疑、感受文章的精神要旨、艺术特色、韵味风貌、情思意境。学生通过这种长期的阅读实践,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以上只是笔者个人观点,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真心希望大家共同来探讨。

孙勤香,教师,现居江苏靖江。

写作公开课 篇7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对学生的听、说、读等技能的培养日益关注,但写作仍然是大多数英语教师的难题,尤其是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英语写作更是成了他们的“拦路虎”。原因主要表现如下:

(一)写作教学易被忽视

一直以来,写作教学似乎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雷区”,教师中普遍流行这样一种观点:英语学得好的学生自然写作水平会比较高,基础差的学生即使是训练了,效果也不明显[1]。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来训练学生的写作,写作自然成了英语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对象。

(二)写作教法传统滞后

在中职英语课堂中,写作的教法大都还停留在传统的范文模仿阶段。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学习初期,也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这种将写作完全孤立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发展学生写作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评价手段单一低效

(四)写作情感消极不振

英语写作不仅是教的难题,更是学的难题。中职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很多学生不愿写,也不会写,面对写作无可奈何,甚至产生焦虑的情绪。由此可见,英语写作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的学习热情。

二、加强写作教学的必要性及方法

如何加强英语写作教学一直是专家和学者们的重要研究课题。但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将写作教学和其他技能教学相分离。笔者认为,语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为语言间的交流和沟通服务,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的实践中,应该重视语言的完整性,使四项基本技能共同发展。

三、教学案例对比及分析

笔者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设计了一堂以“别让写作成为负担”为主题的公开课。教材选自高教版《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拓展模块)》Unit 6 Keeping Fit中的Writing部分,要求学生写一篇有关健康生活的短文,具体操作如下:

(一)巧编阅读文本,提供写作素材

【课堂再现】课前准备阶段,笔者把阅读文本中的第一段改编成一封求助信,并将文字录音成听力材料,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案例对比】曾经一位教师(教师B)将该作文的前奏设计如下——

【分析】《大纲》(2009)中指出:教材设计要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言学习规律,重要语言现象要有足够的复现率。笔者将已学过的阅读材料,经过再加工成为写作素材,不仅能更快地被学生接受,而且已学知识的反复出现,可以在帮助学生复习阅读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同时,形成知识的“回流”,最终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二)营造写作氛围,激发写作动机

【课堂再现】

【分析】传统的写作教学在激发学生写作动机上略显不足,学生对“为什么写作?”,即写作目的尚不明确。《大纲》(2009)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教师要)利用真实场景或设置虚拟场景,选择真实或实用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在学生写作之前,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之与写作主题产生共鸣[3],为接下来的写作奠定了感情基础。

(三)采取小组讨论,拓宽写作思路

【课堂再现】

【分析】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4]。小组讨论本身就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不仅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探索知识,相互促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对活跃课堂气氛也是大有裨益。

(四)搭建词汇支架,提高写作技巧

【课堂再现】

【分析】词汇支架的搭建对于英语写作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搭建词汇支架,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让学生能用最准确的词句表达出内心的想法。只有清楚地表达思想,才能起到交流的目的。对于初学者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会词不达意,或是出现所谓的中式英语;在文章结构方面,学生很容易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把握不好文章的整体,结果是一团乱麻。可见,在写作课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词组和句型,理清篇章结构,能优化文章,提高写作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信心,增强写作兴趣。

(五)鼓励同伴互评,提高写作效能

【课堂再现】

【分析】同伴评价能强化学生的识错和改错意识[5]。Merdonca&Johnson的研究结果表明,互评能使学生既注重诸如词汇、语法此类的局部问题,也能注重篇章结构之类的宏观问题[6]。《大纲》(2009)中也有明确指出,评价要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在两个教学设计中,都使用了生生互评的方式。但是,教师B只是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了评价,大多数学生还是无法体会到互评带来的益处。而笔者却鼓励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互评中来。

四、总结及反思

此次公开课整体较为成功,也获得专家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但是在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践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写作素材单一并缺新意

笔者课后了解到,部分学生认为,将阅读材料经过重新整合,作为写作材料再次呈现在学生面前,缺乏材料的新鲜感,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阅读材料和写作材料一致,也不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其视野。因此,教师可以从其他渠道(如报纸、网络等)引进同类话题的不同材料作为写作材料,也许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讨论不应该成为个别学生的“主场”

由于学习基础、性格的差异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会成为“主角”,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成了“看客”。讨论看似热闹,但是却无法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因此,教师可以在开展讨论前立下规矩,规定每位小组成员至少发表两条或以上的建议,并让记录员具体记录发言人和所发表内容的情况,以此作为评价课堂表现的依据之一。

(三)信任危机成了同伴评价的障碍

笔者在实施同伴评价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不信任成绩差的学生的评价,认为该同伴无力对自己的作品给出合理的评价。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多个学生之间互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对一的互评方式。这样使评价更为客观,更具全面性。同时,教师也应该在课后将学生的初稿收上来,逐一阅读学生的文章以及批改情况,对合理的评价给予肯定。这样也能减少学生之间的不信任感。

总之,作为中职英语教师,我们面对的是英语基础薄弱,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群体。我们不能用孤立的方式来教英语写作,这样只能让学生学得更困难;也不能让学生机械地背诵范文,生搬硬套。而是应该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将听、说、读、写结合一体,创设真实的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加强生生之间的合作创新和评价互助。长此以往,相信写作的有效教学不再是英语教学的一块“硬骨头”,学生也会逐渐从“怕”写作转变为“爱”写作,写作不再是学生学习的负担。

参考文献

[1]王建明.过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江苏:中国知网,2012[2012-02].http://cfed.cnki.net/cfed/index.html.

[2]高永新.职业教育英语写作教学浅谈.河南:中国知网,2012[2012-07].http://cfed.cnki.net/cfed/index.html.

[3]吴红.例谈初中英语写作支架的搭建[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2,35(8):6-9.

[4]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李军华,王军,柳东梅等.在高中英语写作课堂中使用同伴评价提高学生识错能力的行动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2,35(6).

写作公开课 篇8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浙江省英语高考回归全国统一命题, 实行一科两考、一考两用和实考计分, 并且试题的题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消了单项选择和短文改错, 增加了语法填空, 书面表达由原来的一篇改为两篇, 其中一篇为读后写作。由此可见, 英语高考对学生的读写要求提高了, 试题的难度更大了。根据课程安排, 绝大多数学生第一次参加英语高考的时间是高三第一学期的十月份, 与以前经过二至三轮复习才参加考试的老高考模式相比, 学生的备考时间几乎没有, 尤其是对于那些来自农村的考生, 因为他们的英语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于是, 应对这样的高考模式, 我们的英语教学应该将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平时常态化的阅读教学之中, 通过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写作微技能的培养, 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 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文化意识, 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是一个高度综合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的逻辑起点, 是教师对教学文本的多元解读[1]。教师解读文本的角度与深度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掌握的程度, 因此, 文本的多元解读不应只注重词汇、短语、句型、语法, 而应在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的学习目标的导向下, 从语言知识、阅读技能、写作技能、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等多元化的视角进行感知、分析与理解。一个阅读文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立体解读, 根据文本写作形式确定文本体裁, 再从体裁出发剖析文本结构、感悟语言特色、内化知识内容, 引导学生以文本信息为依据进行思考、评判, 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达到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最终教学目标。面对新高考改革所带来的对读写能力的要求,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除了通过阅读文本的多元解读, 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还应通过阅读文本将写作微技能的培养贯穿于平时的阅读教学之中, 这样学生在十月份参加第一次英语高考就不至于产生恐惧的心理。以下笔者以在2016年6月台州市新高考复习研讨会黄岩中学徐丹婷老师开设的一节观摩课Module 4Unit 1 Jane Goodall为例, 深入探讨写作微技能培养目标驱动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

一、文本解读中学习目标的制订

学习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范畴的一个具体概念, 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教学的归宿。学习目标不仅能够指导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 而且能为后续的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合理的学习目标的制订, 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明确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 对教师选择、组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发挥着指导作用, 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的学习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并且为教学、学习活动结束后的课堂观测者提供评价依据[2]。因此, 学习目标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而且也是检验教学效果是否达成的重要手段之一。学习目标一旦确定之后, 教师就会围绕着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确保课堂教学中的所有步骤都围绕既定学习目标的高效达成服务。

人教版Module 4 Unit 1 Jane Goodall是人物传记类文章。本篇文章介绍了Jane Goodall一直致力于在野外研究黑猩猩并号召人们尊重和保护这些野生动物生命的事迹, 激励人心。徐丹婷老师在教学设计时确定了以下目标:1.以“study”为中心, 抓住研究方式、研究成果及研究成果推广这几条主线, 一步步地了解Jane这么多年来为了解和保护黑猩猩所付出的努力。2.注重激发学生思维, 让其思考并感受从树立目标到达成目标中间所经历的困难和付出的努力以及尊重和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3.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关注写作技巧, 做到读写结合, 同步提高。

二、文本解读中学习目标的达成

解读文本需要读者进行深度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努力理解文本中不同层次的意义, 进而提升思维能力。深度阅读具有层次性, 在这个过程中, 读者经历多个层面的“洗礼”:从语言的外壳到文本的细节与主题, 再到思维的提升;从输入性的“理解”到输出性的“表达”, 从字面的信息到文本的内涵与思想, 从简单的事件到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 从不同的视角进行阅读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因此, 深入而多元地解读文本不仅需要梳理表层信息, 也要注意挖掘内涵。文本解读的核心意义就是语言与内容、思维三者的有效统一。笔者通过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角度来剖析徐老师文本解读的角度及目标达成的程度。

结语

新高考改革后, 英语高考试题对学生的读写要求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语法填空还是读后作文, 都要求考生对文本有通透的理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阅读常态教学中强化和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任务, 学生不仅要准确理解阅读材料内容, 学习材料中蕴含的语言知识,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新的情景, 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还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写出文章的概要或对文章进行续写。这要求教师在文本解读的同时, 还要渗透写作微技能的培养。植根“阅读”的“写作”教学, 即在写作微技能目标驱使下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因其贴实的语言应用, 会促使学生产生“阅读”的主体能动性。徐老师的这节阅读观摩课紧扣预设的教学目标, 在写作微技能目标驱使下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批判性思维活动, 也训练了学生以时间为顺序和举例子进行写作的写作微技能, 为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学习写作知识、感受写作框架、提高写作技能, 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使阅读课教学更加立体、更加多元、更加综合, 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让学生学会阅读, 爱上阅读, 成长为有思想、有判断力的高效阅读者, 使阅读教学真正收到了读写互利共赢的效果。

在写作微技能目标驱使下对英语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从言语本质上实现写作和阅读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它非但解决了写什么这个“米”的问题, 解决了写作思路这个“谱”的问题, 而且还解决了怎样写这个“烹饪”的问题;非但成就了英语阅读、英语写作, 而且还成就了读写的人。植根“阅读”沃土, 是培育“写作”硕苗的正确指向, 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实践。

摘要:学习目标是英语阅读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而教师基于写作微技能培养目标对教学文本的解读则是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写作微技能培养目标驱动下的英语阅读文本解读旨在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的学习目标导向下, 从阅读文本的语言知识、阅读技能、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等多元视角进行解读、感知、分析与理解, 同时渗透写作微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本文中, 笔者通过对一节台州市新高考复习研讨会公开课的英语阅读常态课教学的分析, 深入探讨写作微技能培养目标驱动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

关键词:写作微技能,目标驱动,文本解读,目标定位,目标达成

参考文献

[1]葛炳芳.英语阅读教学的综合视野:内容、思维和语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2]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梁美珍, 黄海丽, 於晨, 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4]李玉梅, 陈静波.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J].北京: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0.

[5]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写作公开课 篇9

一、“火候不足”的一道菜———“燃旺底火”

我们的语文教学, 教师应把握好“钻

间茉莉般的爱。学生个个积极认真, 划出细节, 我也真想走进去瞧瞧学生写些什么, 可老师听完学生的感悟, 也不做具体的肯定之处, 甚至偏离了文意也不指出来。每听完学生讲的, 总是一味地说“不错”, 还让学生把自己的这种感悟从朗读中体现出来, 读完后评价总是用“读得很投入”这句话激励学生, 到总结这课堂的学习时, 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概括一下茉莉般的爱是什么?学生哪能总结感悟出“就是平时日日见的父母之间的焦急、担心、理解、默默关怀”等。课堂开放有一个“限度”, 学有目的, 学有要求, 学有收获, 但不意味这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教师成为旁观者。

三、“追赶潮流”的一道菜———“返朴归真”

我听过语文教学骨干的课, 他们前些年的课中体现了他们的教学艺术, 整体感知, 抓关键词, 教学实而活, 学生入情入境, 完全进入故事发生的情节中去了, 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 学生得心应研教材”这一火候, 吃透教学的重难点, 燃旺底火。初生牛犊不怕虎。刚踏上三尺讲台, 想给听课的语文教师留一好印象, 于是备好课后请前辈修改, 上公开课之前将教案背下来, 唯恐有什么闪失。在公开课上按照精心设计的教案上课, 顾及不到学生的表情及心理, 课堂美好的生成资源更不顾, 想顺着教案上完, 不顾学生知识的掌握度, 自己不能将课堂所调控好, 烧上一道缺少火候的“菜”。这些“新厨”心里没招, 不知所措。其实我发现他们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 对教材不能吃透, 对课堂预设不够。

我觉得为了使这些“新厨”能很快掌勺好语文教学这道“菜”, 首先要引导他

手, 教学效果突出, 让我这位听课的老师也成了一个学生, 可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直观生动的课件吸引了许多语文教师的目光, 颇为盛行, 本来自己是“光头鸡”的名厨, 看人家“龙虾”菜很受欢迎, 便烧起了“龙虾”菜, 可这道菜变味了。

我觉得课件少量为精华, 泛滥即糟粕, 如教学《灰惊鸟》一课时, 灰惊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可用录像呈现, 让学生为之壮观而惊叹, 但不能忘记作者对鸟儿归林壮观场面所表达的文字效应。让学生从“排空而至, 列队飞行, 数百米的长队, 椭圆形, 一批一批”等词语体会场面的壮观, 鸟儿似乎有了纪律性, 对它们不由地产生喜爱之情。这样学生自然投入语言文字的学习, 体会到鸟儿也像人类一样是那么的欢乐和睦, 自然而然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

四、“别具特色”的一道菜———“保持本色”

我曾经去过无锡、杭州等地听特级们钻研教材, 领会作者的思路与感情等;其次让他们在课前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况, 预设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新知的难易, 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最后设计出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新厨”也能把握好火候, 燃旺底火, 就能烧出一道美味。

二、“味道失调”的一道菜———“把握尺度”

两三年的教学经验积累, 在课堂上显得有点老练, 总想把课堂搞得开放些, 把课堂交给学生,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一位新秀老师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册中《爱如茉莉》这一课时, 放手让学生找出细节并批注感悟, 来体会父母

教师的课, 我慕名前去, 受益匪浅, 于永正老师在课上的小品以及同学们写的精彩作文依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名家上公开课, 如行云流水, 酣畅淋漓, 课堂上更充满生命的活力。听课回校后我们想模仿名师的“大课”, 就犹如依大葫芦画小瓢, 照虎画猫;看长篇小说, 做微型小说, 真是易于着眼, 难于着手。想来想去, 我都难以掌控课堂教学的节奏、重点、难点。我在教学课外教材《分一些蚊子进来》时, 我想尝试一下大家的风范, 让学生找出体现慈母情的句子, 反复体会文字中所表达的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意, 结果弄得我一无所措, 最后再拿出自己事先设想好的教学思路, 把自己的课堂型得好尴尬。

小学体育公开课中的“不公开” 篇10

1、体育公开课的“不公开”现象

1.1、课前准备的不公开

每次上课前, 教师需要事先制定好课时教学计划,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留给教师制定计划的时间并不算太充分, 因为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不断的在成长, 甚至教师每年面对的不是同一批学生, 教师无法预知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会存在何种差异, 因此, 为了减小差异的不可预知性, 在制定课时计划的时候不能提前太多时间, 一般最多一周。而在观摩一些公开课的时候, 观摩与评课者对上课教师行云流水的教学过程、 热烈的师生问答互动氛围以及花俏场地器材的利用和布置赞叹不已, 却不知道教师为了这堂课已经准备了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动用了全校体育方面的人力物力。在公开课上课之前, 这堂课已经排练了无数次, 哪位学生上课时该提问什么问题, 教师该如何作答, 学生练习时候会出现什么状况, 如何应对, 这些尽在教师掌控之中, 甚至教师还没讲完要求, 学生就已经知道了下一步该如何去做, 而这些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恰恰是最无法控制的“突发状况”, 因为每个学生之间存在各种差异, 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学生, 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技术讲解接受能力不同。

1.2、日常教学手段的不公开

在器材和场地的布置和使用上, 与日常教学过程中相比存在的“不公开”现象更多。笔者在一次市级的公开课中观摩了一个教师的一堂投掷实心球课, 这节课占用了承办学校的整片足球场, 四十个学生使用了120 个实心球, 分成十组, 为了解决出手角度问题每组配一副跳高架, 将一根橡皮筋拉在跳高架中间, 此外, 为了体现多媒体在课堂中的运用, 还有四个IPAD, 用来拍摄学生的动作, 好进行纠正, 在课前, 请了四个同事一起布置场地。最后这位老师的课获得了一个不错的奖项。 而多数小学体育活动场地并不太充裕, 且经常会同时有数个班级同时上课, 每个班级可用的场地和器材更加紧张, 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人力来布置这么大规模的场地, 这样的一节课对于观摩者来说, 最起码在场地和器材的选择上来说没有什么参考和学习的价值。

1.3、教师开课目的的不公开

公开课活动本质上应是围绕研究课堂、 改进课堂的案例教学活动, 也是青年教师一个学习和展示的平台, 而这一切的最终目的应该回到学生身上, 那就是通过研究和学习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巧,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学习。而现在的一些公开课却越来越多的承载了教师的荣誉和利益, 一些教师参加公开课的目的变得不太单纯, 很多人是为了荣誉和证书而去准备一节课, 在准备课的时候考虑的不是学生的需求和成长, 而是评委的喜好和自己的荣誉, 所以, 为了使自己的课更加“完美”就出现了前文所述的不断排练和不切实际的器材使用情况。

教师应摆正参加公开课评比的心态, 将关注重点放在公开课的研究课程内容和改进提升教学能力上面来。 而学校和上级部门也应弱化公开课对教师的评比和考核功能, 如果公开课在对教师优秀与否的评价中占的比重过大, 教师很难能够摆正心态, 以平常心和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参加公开课活动。

1.4、教师师德的不公开

教师的温和、关心、耐心、热心等优秀的道德品质以及娓娓的语言、和善的态度、恰到好处的微笑作为课堂教学原生态的自然存在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师生真诚地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这种品质应该像“但写真情与实境, 任他埋没与流传”一样自然地流露, 来不得半点虚假造作和刻意扮靓。在公开课中, 执教教师往往会尽可能的将温柔耐心和善的一面展示出来, 甚至会刻意为之, 掩盖住自己常态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与自己常态教学态度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 曾经在一节体育公开课中看到这样的情况, 课上一名学生较为调皮, 注意力较难集中, 不时的会做出一些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 课上教师看到后, 温柔的对其进行劝导, 并加以鼓励等, 然而公开课结束后带学生回班级路上该教师不顾听课教师并没离开的情况对其大声呵斥, 并让其离开队伍站到一边, 学生从之前沐浴在教师的和风细雨的语言中突然遭到暴风雨般的训斥, 一下变得无所适从。这种行为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伪善的师德, 在他人面前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单独面对学生的时候却是另一幅面孔, 久而久之, 学生在参与公开课的时候就会意识到教师是在刻意表演和伪装, 教师会逐渐失去学生的信任, 并对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造成不良影响。

2、公开课的“公开”之策

2.1、改变公开课评价方法

一节公开课的好坏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一直以来争论不断, 但是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评价权多是掌握在评审专家或者上级部门哪里, 专家根据自己对课堂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经验范围的评判, 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权威性, 但是目前这种评价方法却很少有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参与, 学生没有机会去发表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感受, 虽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 学生的意见或许有一定的过于主观性, 但是在公开课的评价中学生的声音不应该被埋没。

另一方面, 应该令公开课回归真实, 回归常态, 应该去追求如何简便高效的去进行教学, 如何因地制宜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最大化的利用, 而不是追求大场面、追求“看起来热闹”的场面, “公开”是一种形式, “课”是最终的落脚点, 二者服务于一个共同的、根本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回归身体的教育。

2.2、摆正公开课在教师考核中的地位

教育是一个激荡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彰显个性的活动。这一活动不应参杂进功利和虚假, 教师应摆正参加公开课评选的目的, 以提升自己教学水平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为最终目的。而目前想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因为公开课被认为赋予了过多的荣誉和利益价值, 教师评优需要公开课获奖, 评定职称需要公开课获奖, 学校综合考评, 需要承办过一定等级的公开课活动, 公开课变成了一种被教师和学校利用来为自己的荣誉铺路的垫脚石, 失去了其本真。现在是各级各类的公开课、展示课层出不穷, 令教师和学校应接不暇, 只要参加了就要获奖, 就要追求完美, 不然就会“ 丢人”, 公开课不允许失误、 意外, 这就导致了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 而耽误了正常的教学。公开课应允许有“意外”, 清一色的完美公开课, 如何去让人发现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如何让人知道今后如何去避免?

教育无小事, 公开课中种种的“不公开”现象并不是偶然, 而是在体育公开课承载了过多的荣誉和利益之后必然出现的现象, 这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不重视。当“公开”、真实、高效、高尚的师德这些概念真正被教师和主管部门关注, 牢牢地印在意识里, 体育公开课才能保持“公开”, 真正的回归到“课”的本质上来。

摘要: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 体育公开课承载了过多的荣誉和利益, 教师参加公开课的目的不在单纯的是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公开课中存在着种种的“不公开”现象, 而要让体育公开课回归本真, 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体育,公开课

参考文献

[1]宋立华.公开课的“遮蔽之象”与“澄明之策”[J].教育科学研究, 2006, 6.

[2]宋立华.追寻公开课中失落的道德[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6.

上一篇:纳米TiO2粉体改性下一篇:理想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