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区域论

2024-05-08

文化区域论(精选十篇)

文化区域论 篇1

关键词:区域文化偏见,企业,诚信

区域文化又称地域文化, 是指一个国家内生活在一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艺术、人文心态、语言行为、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中华大地幅员辽阔, 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经济和历史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也孕育了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闽南文化、中原文化等多种区域文化。这些处于不同势位的区域文化特点鲜明、友好相处, 但是也存在文化的自傲和对其它区域文化的偏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同样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企业, 企业诚信建设与区域文化氛围关系密切, 下面本文就从区域文化偏见的角度谈区域文化对企业诚信的影响。

1 区域文化偏见对企业诚信影响的主要表现

1.1 区域文化观念的排他性导致对企业诚信的偏见

区域文化观念是指区域内成员所共同拥有的心理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区域内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但因其作用机制比较隐蔽, 故而容易被忽视。比如吴越文化是长江中下游的区域文化, 其中心是太湖、钱塘江流域。浙江文化属吴越文化体系, 很早就形成了“善进取、急图利”的功利特色, 浙江先贤千百年来, 也提出了许多经世致用的主张, 浙江人很早就开始在全国各地从事工商业活动。且浙江人善于充分利用各地的同乡组织, 展开互助合作, 在各地建立起许多推销商品、获取原材料和经济往来的商业网。浙江企业的诚信特点是典型的地域诚信, 同乡之间彼此信任, 对外人“排斥”或者说“不信任”, 不信任容易导致不安全感, 产生防御心理[1]。现实生活中, 本省人最相信本省人, 本市人最信任本市人, 本地人最相信本地的产品。这不是因为本地的产品就是最好的或者是本地企业信誉是最高的, 而是与生俱来的对本地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排斥感影响了人们对市场中企业的诚信认知与判断。

1.2 区域间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对企业诚信的偏见

社会信用实质上是一个信息问题, 它存在于一切交换行为之中。目前, 我国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情况仍然十分严重。由于缺乏交往、社会参与和组织程度仍然较低以及交易还很不发达等因素, 决定了当前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信息还是来自于地域文化的经验性判断。比如人们对同类别的商品, 产地分别来自上海和甘肃, 人们较普遍地会选择上海产品。而事实上所谓经验性判断 (一定区域文化对其它区域文化的认识) 还只是浅层次上的, 即对其它地区的诚信认识更多地是属于“陈规” (思想的文件) “印象”, 并不是经过交往之后的理性判断。重复博弈导致信任的经济理论也同样揭示出, 中国的经验表明, 诚信本身显著地受经济发展水平、交易发达程度、人们之间的交易便利程度等因素的影响。[2]现实生活中完全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 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 有地缘关系的企业传递的信息可能是假的, 但是因为与之有地缘式关系, 接受信息的人把它当成是真的, “无亲无故”的企业的信息可能是真的, 但接受信息的人都会把它当成是假的, 因为前者之间的关系是强信任的, 后者之间的关系是弱信任的。

1.3 部分地区政府制度安排不力影响企业诚信

部分区域的地方政府及其领导人出于地方保护主义或者是权力寻租等原因, 要么对本区域企业的欺诈行为打击乏力, 甚至充当本土企业失信行为的保护伞, 要么弄虚作假、谎报浮夸, 制造出虚假统计信息和政绩。当下人们常讲“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等就是对此的生动描述[3]。20世纪80年代中期, “假冒伪劣”甚至成为温州地区的代名词, 温州地区企业信用一落千丈, 失信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耻辱还包括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如今的温州已经走出了“假冒伪劣”的怪圈, 这也得力于温州地区政府后来的一系列整顿工作。再如, 近年来, 一些低信任度区域的企业在做大之后, 纷纷迁移到高信任地区也应该成为当地政府认真反思的现象。河南本土企业金丝猴集团在做大、做强之后就迁入上海, 现在已经成为上海的知名企业。先声药业集团原来是泰州的一家企业, 在企业有一定积累后, 也迁入南京, 成为南京一家大型民营药企。

2 克服区域文化偏见, 加强企业诚信建设的必要性

2.1 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企业只有坦诚相待、诚信经营, 才会获得越来越多非本土消费者的信任与接受, 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只有讲诚信才会赢得信誉, 正所谓誉从信中来。诚信的升华是信誉, 信誉就是值得依靠和信赖。供货商或经销商宁愿和信誉好的企业打交道, 消费者更愿意从有较高信誉的公司购买产品或服务, 员工们也会为在信誉好的企业工作而感到幸福与自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诚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 是企业良好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对企业而言拥有信誉也就是拥有利润和效益, 市场上最后胜出的也只会是那些社会信用好的企业。例如, 河南红旗渠集团在开拓外地市场时, 曾遭遇到许多厂家的区域偏见, 一些商家听说是来自河南的产品, 就坚决拒绝代理或销售。但是后来, 红旗渠集团正是坚守诚信, 最终打开了市场[2]。当前, 中国已经加入WTO, 这意味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更加广泛和频繁, 这就要求我们尤其要克服社会普遍存在的地区诚信偏见, 因为这种偏见很有可能成为制约中国商品和企业走向世界, 同时也阻碍外国资本与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瓶颈”。

2.2 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中国传统社会处在小农经济时代, 商品经济很不发达, 简单的物物交换, 社会生活圈相对固定, 交往空间相对局限造就了中国社会“熟人圈”色彩、地缘性特色的传统诚信观。但是随着我国进入现代化转型期, 市场不断扩大、发展, 契约诚信意识和相关法律、制度体系也不断随之完善, 诚信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和人际交往原则被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生活中, 这都客观上要求诚信观必须破除对“陌生人”的排斥。市场经济的诚信是理性的, 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不能仅仅为血缘、亲缘情感所支配和诱导而展开交易。商品交换超出了家庭、地域、民族乃至国家的界限, 这种不以血缘、地缘为前提而是通过市场交换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 直接要求人们彼此之间互相信任。美国学者福山认为, “信任”这种道德理念商品化, 信任问题处理得当, 就会大大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 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市场合理化发展。

3 克服地域文化偏见, 实现地域文化与企业诚信的良性互动

3.1 提高政府的公信度和政府职能诚信化是克服地域文化对企业诚信偏见的基础

企业信用的建设首先要以建立诚信政府为先导, 政府自身无疑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重要前提和核心内容, 而诚信政府也是企业的表率。我国政府对市场的监管还缺乏经验, 也存在一些法律和规章制度上的漏洞。如果不守信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低且惩罚过轻, 对企业来说, 就很难形成有效的震慑力。因此, 政府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信用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 有效约束人们的失信行为, 要加大失信惩治力度, 让“失信成本”远远高于“守信成本”, 使失信者付出“社会性死亡”的沉重代价。同时, 政府的各种决策过程应该尽可能地公开透明、开诚布公, 充分接受人民的监督和批评。政府应杜绝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 公正合理地维护各方的正当权益, 决不能“看人下菜”, 决不能以维护当地利益为名, 使得地方保护主义成为那些企业制假售假、行骗欺诈等各种不合理诚信行为的保护伞, 唯有如此, 政府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 进而营造整个社会的诚信之风。

3.2 企业领导者诚信品质的培养, 是破除区域文化偏见的重要条件

企业的创立、成长和发展过程, 都与它所处的本土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尤其是创业者, 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更大、更深。很多企业领导者就是在地域文化, 特别是乡土商业文化的驱动下, 才走向创业道路, 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把心中积淀的乡土文化中之精华通过企业组织不断释放出来, 形成企业伦理文化的雏形, 且最终又通过企业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催生和创新出更优秀的富有个性特点的企业伦理文化。如, 具有燕赵“高瞻远瞩、深明大义”特色的联想和方正的诚信文化;具有齐鲁文化派“博大精深”文化特色的海尔诚信文化, 体现岭南文化“棉里藏刀”特色的科龙和TCL诚信文化;带有西蜀“咄咄逼人”文化特色的长虹诚信文化等等。可以说区域文化对本土企业诚信伦理在不同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渗透。在有关部门组织的一次调查中, 96%的被访者认为, 企业的欺骗造假与企业负责人的人品、道德素养直接有关联[4]。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一次会议上也感言, 企业家要有道德, 每个企业家都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每个企业都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合法经营与道德结合的企业, 才是社会需要的企业[5]。企业诚信的关键是领导者的诚信观, 领导者的诚信品质对员工来说是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的, 正所谓“上行下效”;同时他们本身拥有的特定权利, 对公司各项工作掌握最终决策权, 那么由他们参与制定的各项政策都将反映着他们的诚信与否的道德观。如果, 企业领导者对诚信持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 那么谈企业诚信的构建只能是一句空话。而现实中某个企业领导者的个人诚信魅力, 也会为企业形象、地域形象添色。

3.3 大众传媒成为宣传企业诚信的平台, 是破除地域文化偏见的桥梁

任何一种道德观念的养成, 除了靠法律和制度的强制监督实行外, 还需要舆论的宣传和教育的熏陶, 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要加大新闻的公开曝光力度, 利用社会舆论褒奖诚实守信, 谴责背信弃义。大众传媒成为企业诚信的宣传平台, 一方面可以使得受众对其它区域的诚信企业增加了解, 掌握必要的信息, 增加信任度, 提高诚信企业在市场的占有率。另一方面也将迫使那些不讲诚信的企业在为自己的失信行为所付出巨大代价中, 学会认同和践履诚信。2001年“南京冠生园大量使用霉变及退回馅料生产月饼”的问题被媒体曝光后, 南京冠生园在公众眼里失去信用, 消费者避之惟恐不及, 冠生园月饼及公司其他产品都销售不动, 并很快于2002年宣告破产。再比如, 2011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河南省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之后, 这个全国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承认“瘦肉精“事件对双汇影响巨大, 按照万隆公布的数字, 双汇能够计算的损失已超过121亿元, 而事实上遭遇曝光后的品牌信誉度降低给双汇带来的损失, 是无法估算的。

参考文献

[1]陈立旭.地域文化与浙商合作精神[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 , 2010 (5) .

[2]朱金瑞.地域文化偏见中的企业诚信论纲[J].伦理学研究, 2004 (9) .

[3]龙静云.诚信: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灵魂[J].哲学研究, 2002 (8) .

[4]王小锡.论企业诚信的建设[J].郑州大学学报, 2003 (2) .

论区域文化外宣翻译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2

摘要:本文从新时期文化外宣的新方法和内涵、区域文化如何抓住机遇、翻译人员如何发挥其专业作用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过程中,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一,通过输入文化宣传新理念、文化宣传方法多元化等方式更新文化外宣的理念和方法;二,区域文化外宣应遵从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原则、区域文化的民族化和国家化原则,区域文化外宣的去伪存真原则;三,充分发挥翻译从业人员自身的专业优势的同时,调动其主观创造性。

关键词:区域文化外宣;问题;对策;翻译

一、导语

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通过“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等方式实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宏大构想,同时指出“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这无疑给文化外宣从业人员增添了新的工作动力,也为新时期文化外宣翻译实践指明了工作的方向。

二、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文化交流自古有之,但在新时期全面推进对外改革开放的战略布局中,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除了传统的方法和内涵之外,还应赋予其哪些新的内容?文化交流应有利于实现国家的意志和战略意图。因此,为了增强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如何将这些因素赋予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过程,成为首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区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必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利用这一重要时机,搭上中国发展这趟高速列车,在文化强国战略构想的.背景下通过区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等文化外宣方式,增强其在世界文化之林的认同感和竞争力。

翻译人员,作为区域文化外宣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如何发挥其专业作用。

三、文化外宣的理念和方法更新

输入文化宣传新理念。不可否认,的确存在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这一现实。所谓强势文化,即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占主导影响地位的文化。相对于弱势文化,强势文化的一切先进元素都可能成为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国家或人群学习和(或)模仿的目标。有些国家将学习强势文化甚至上升为长达数世纪不变的国策。如日本较早开始学习中国文化,到唐朝时将学习唐(即中国)文化定为长期国策,延续数百年;从十九世纪开始,日本遭受西方列强的欺侮,转而学习更为先进的西方文化,尤其是二战后,日本更是全面学习西方文化,模仿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制度,成为居于东方的“西方强国”。因此,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应注意从理念上进行更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表明,中华文化的确具备为世界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的能力和实力,中华文化具有成为强势文化的资质。因此,宣传中华文化,是时代赋予中国政府的历史使命,中国政府应该勇于承担并认真实施。除了学习和汲取其他先进文化,扩大不同文化间的横向交流之外,还应积极主动地将中华文化的先进元素进行整理,并将其制度化、规范化,以利于文化的对外交流,利于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学习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从而达到“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之目的。

论区域活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作用 篇3

关键词: 区域活动    传统文化    民間体育游戏运动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全面实施能充分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幼儿自主性的活动无论是从内容的产生、发展,还是成果的展示,都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突出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脚印,是我们民族的精华。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彰显民族文化的魂和根,就应该从娃娃抓起,使民族传统文化后继有人。

一、纸艺技能在区域活动中得到磨炼

剪纸是中国最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而且蕴含了深层的民族社会心理。

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实践中积累了一系列有效开展幼儿剪纸教学的经验,教师将剪纸技巧化成幼儿能看懂的形象化图示张贴在区域活动场所,使幼儿可以按照图示的步骤完成剪纸作品。

二、刺绣艺术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弘扬

刺绣艺术同样是我园的文化瑰宝之一。为了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刺绣活动,教师们带领幼儿参观“绣庄”,观赏绣娘们的绣艺,让幼儿在直接感受中萌发对刺绣活动的兴趣。一所学校的办园特色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多年的积淀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传承创新、多元融合”的原则,追随幼儿的发展需要,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艺术项目,为民族传承和幼儿发展作出更多的努力。

三、传统体育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体育活动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心智发展的有效方法。历经千百年传承和发展的民间体育游戏对于幼儿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有锻炼幼儿身体,发展幼儿基本动作的功能,还有开发幼儿智力,完善幼儿人格,陶冶幼儿情操,丰富幼儿生活的作用。我院多年来一直探索和研究运动民间体育游戏开展幼儿区域活动,在这一项研究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1.民间体育游戏是现代幼儿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不仅蕴含丰富的朴素运动智慧,而且因为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随意性与娱乐性,能够弥补现代体育游戏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带来的不足,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得益彰,使运动区域活动焕发出强劲的教育效能。

2.民间体育游戏可以丰富区域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民间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既有单人可玩的游戏,如跳绳,踩高跷,滚铁环,打陀螺等,又有集体可玩的活动如抖空竹,打翻板等,还有两人和多人一起的游戏,如跳房子,跳竹竿,拔河,老鹰捉小鸡,挤旮旯等;既有角力、投射、竞技等动作型的游戏,又有技巧型和智力型活动;既有带器械和装备的游戏,又有徒手可行的活动。游戏的品种和项目尽可按兴趣、爱好及地点、环境、季节、气候、人数等实际情况进行自由选择和开展。

3.民间体育游戏可以增强区域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民间体育游戏历经千百年而不衰,趣味性是不容置疑的。趣味性是游戏的生命,和其他游戏比较,它不是单纯的动作模仿和重复练习,遵守固定不变的规则的体育游戏,孩子们可根据自愿自己制定和改变规则,使情感得到充分的宣泄和释放,尽情享受游戏的快乐。很多人直到老年仍对儿时参与的民间体育游戏津津乐道。

4.民间体育游戏可以优化区域活动的目标和效能。运动区域活动目标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心智发展。民间体育游戏有鲜明的竞争性和运动性,竞争性是民间体育游戏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民间体育游戏中专门有一个竞技游戏,这是力量、反应力的一种体现。和其他体育游戏比较,它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安全、轻松、活泼的良好环境,幼儿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耐挫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动”即肢体运动,是民间体育游戏的另一个显著特点,这个“动”主要是使幼儿的身体至大肌肉群及身体各个关节充分地运动起来,增强了体质,发展了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和敏捷性。很多民间体育游戏是对社会活动的模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扮演着社会角色,社会意识就会成熟和完善。

我们在实践中还努力将传统文化与区域活动相结合,按照区域活动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进行融合创新,增强了传统文化的时代感,使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的风采。

总之,传统文化是取之不竭的资源,只要科学地、系统地继承和创新,就能有效地运用到区域活动中,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应明.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应用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尝试[J〕.体育学刊,2001,8(3):55-57.

[2]曹中平.民间体育游戏应用于幼儿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3]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J].体育与科学,2008,28(1).

文化区域论 篇4

一、民族文化传统观念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行为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但长达二千多年封建专制, 封建思想与文化的积淀, 加上疆域辽阔、地貌复杂、人口和民族众多, 各地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从而又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上述因素交织在一起, 使得中国的文化传统观念显现出异彩纷呈的多样性。并自然形成不同的传统观念。

文化传统观念既然可以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行动, 就必然会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发生作用, 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优秀的文化传统观念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比如, 善于吃苦耐劳的人适应能力特别强, 在同等条件下可以做出更大的成绩, 自然会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崇尚忠孝节义的人特别讲诚信等。总而言之, 优秀的文化传统观念越多、越浓厚的地区, 就越能为发展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相反, 落后的文化传统观念则会制约经济发展。封建等级观念严重的人往往会把社会工作分为三六九等, 看不起平凡的工作。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的人办事往往不循科学规律, 而是求神问卜、投机取巧。有的人致富后则买地造坟, 求祖宗保佑等等。总之, 落后的文化传统观念越多、越浓厚的地区, 经济发展的人文氛围往往就越差。

一般而言, 一个地区的经济越发达, 就越有条件对本地的文化传统观念进行审视和扬弃。事实上, 已有不少地区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修复本地区的名胜古迹, 或为本地区有作为的历史人物修建纪念馆所等, 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发展旅游业, 而且也是为了弘扬当地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二、文化传统观念的异同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成因

文化传统观念除了“优秀”与“落后”两类之外, 还存在一类很难用“优秀”或“落后”加以界定的观念。有些观念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有如下三种:

其一为“父母在, 不远游”。此言本意是说儿女要孝顺父母, 不能远游在外。但是, 人总是囿于一地, 不接触新事物, 不与外界交流, 必然使思想保守, 跟不上形势, 从而不利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其二为“中庸之道”。这是孔子提倡的一种最高道德标准, 是说做人处事要不偏不倚, 无过无不及, 用现在的话说, 就是要掌握好“度”, 做到公平、公正, 这本无可厚非。然而这种观念, 却是消极的, 可以束缚人的手脚, 泯灭人的开拓性。

其三为“不患寡 (贫) 而患不均”。由这种观念演化而成的“绝对平均主义”、“大锅饭”、“红眼病”等观念, 却是消极有害的。它不仅与党的政策背道而驰, 而且还挫伤了人们争先致富的积极性。

以上三种传统观念在中国各地都普遍存在, 但表现程度却并不相同。内陆地区表现得比较严重, 那里的人们大多安土重迁, 不愿外出, 又缩手缩脚, 不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而且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因此, 改革的步子总是迈不开, 从而制约了本地的经济发展。而东南沿海地区则表现较弱, 那里的人们大多敢想敢干, 勇于开拓, 又不眷恋家乡, 而是哪里能发展就到哪里去, 从而形成争相创业的热潮, 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东部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 上述文化传统观念的不同是最重要的成因。

三、打造适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观念和时代精神

悠久的历史并不等于辉煌的现实。在中国境内开发最早, 历史最悠久的是黄河流域, 其次是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则开发较晚。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 东南沿海地区却迅速崛起, 还创造出许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并为世人所瞩目。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 悠久的历史只能说明过去, 不能说明现在, 更不能说明将来。

灿烂的文化并不等于先进的意识。北方地区虽然文物荟萃, 但由于长期居于统治中心地带, 从而使儒家文化传统观念中消极成分的影响比较大, 人们的思想趋于保守。而东南沿海地区的历史文化虽然比上述地区逊色得多, 但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思想禁锢相对松弛, 所以主张“义利并立”、“义利双行”, 以重商趋利为特征的闽粤海商文化也能在那里形成和发展。现在, 同处改革开放年代, 面对同样的富民政策, 东南沿海地区却能抢占先机, 在发展上走在全国的前列。由此可见, 灿烂的文化也只能说明过去, 不能说明现在, 更不能说明将来。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东西, 可能在最初的时候对社会和人类文化与文明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但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发展和变迁, 现在看来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现在的社会和公众来说, 更关注的是它的研究价值。应该多从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方面来着眼, 多从对公众教益的立场出发去认识和思考, 这也符合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扬弃哲学, 以打造适合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观念和时代精神。只有这样, 中西部地区所蕴藏的经济潜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并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在发展上的差距, 最终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摘要:文化传统观念, 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思想意识。民族文化传统一旦形成, 对民族经济有着持久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区域民族文化传统与区域经济本来就是两个互相包容和交融的组合体。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统,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效应

参考文献

[1]赵光远:民族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诸形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

[2]迈克尔·波特:态度、价值观、信念以及繁荣的微观经济学[M].

[3]林毅夫著:《 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枣庄区域文化概论 篇5

富的实物资料。揭示了七千年前先民在薛河流域定居、繁衍的状况,为黄河下游的东方文明找到了渊源。

第二,开创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枣庄地区出现了三位著名的科技倡导者和践行者:造车鼻祖奚仲、科圣墨子、巧匠鲁班。

第三,丰富和繁荣了城邑文化。夏商周时期,大量城邑出现,标志人类文明进入新阶段。枣庄境内

城邑文化体现了土著文化特点,还受到商、周文化影响。

第四,发展了两汉经学,创造了汉画像石艺术。汉代,儒学成为官方哲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学上升为显学,儒家典籍成为士子必读书目。枣庄是汉画像石艺术的起源地、主要产地和命名地。汉画像石对后世的雕塑、绘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五,发展了南北交融的运河文化。台儿庄泇运河,从嘉靖年间提议,到全线通航,经历30多年,至今枣庄段运河仍能通航至杭州。台儿庄因泇运而兴,众多纤夫聚居一处,形成了纤夫村文化,复杂的人流、物流环境,迫使当地老百姓学习武术,保护自身安全,形成尚勇文化。第六,开拓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瓷器和土陶文化。中陈郝瓷窑址享有“中国江北第一民窑”的美誉。始

于北朝,终于明清,延续将近1400年,是山东乃至整个北方地区,最古老的瓷窑遗址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以煤为燃料的瓷窑。

第七,发展了辉煌的中国近代工业文化。19世纪末创办于枣庄的中兴煤矿公司,是清末最大的一家

公司和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中兴公司率先实施机器采煤,自备发电厂,自建铁路运输。还投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参与了多所大学的创办,是山东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的股东。第八,丰富大战文化。台儿庄大战,是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抵御外辱的第一次胜利,也是全

面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首场胜利,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首场败仗。台儿庄大战恢复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台儿庄遗留53处战争遗迹,是二战遗存最多的城市。

第九,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红色文化。铁道游击队和运河支队,抗战时期是枣庄本地的抗日武装,为

区域文化视野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研究 篇6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经济;影响

1. 区域文化的内涵

在区域社会发展过程中,区域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包括价值观念、人文心态、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在内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文化总和。

文化是一个含义广泛、内容丰富的概念,人类学家泰勒曾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含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区域文化是具有一个地域特色的文化,概括性来看,它主要具有综合性、共享性、区域性、创造性等特征。其中,综合性是区域文化的基本特性,既融理论、时间、发展于一体;共享性是指这种文化是可以传播和共享的;而不同地理环境、人文因素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文化具有的明显的区域性;区域文化通过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制度与技术的创新,进而体现出一定的创造性。百色市区域文化是一种壮乡文化,具有民族的特性,文化内涵丰富,民族特色鲜明,在百色区域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 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基本关系分析

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是社会系统的两个较大的子系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人在历史过程中为维持和繁衍自身生产所必需的消费品所产生的结果,它都是人本质的一种体现,都是自然界本身的一部分。从社会发展的研究来看,我们会发现,有些地方即使在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以及资源禀赋方面非常的相似,但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现象的出现单单从经济因素方面是解释不通的,我们只能从文化因素方面进行反思,并以此来解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奇迹”和“欠发达”现象。通过长期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落后的文化所带来的不可能是先进的经济,而滞后的经济同样也不会产生先进的文化意识。即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而又相互约束的关系。

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这种相互促进和约束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区域经济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为区域文化提供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同时,区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是由区域经济来决定的。而另一方面,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或者制约上,一般来说,优越的区域文化可以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落后的区域文化则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百色市区域文化也一样,其民族性、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性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但同样,区域文化中所形成的一些价值观、财富观等也会与现代经济基本准则存在一些矛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区域文化对百色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3.1 区域文化为百色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

区域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区域文化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与精神上的支持。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价值观很容易出现分歧,并且受到各种复杂的因素影响,人们在利益追求中很容易迷失方向,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文化来指引。文化可以说是人们共同认同的一种信仰,这种信仰可以让人们在复杂的谁会环境中把握住正确的价值取向,确保人们经济价值观念、意识的正确性,使得市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区域文化要持续有力地为区域经济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百色市区域文化显现“勤劳勇敢、热情好客、质朴憨厚”等民族气质,这种民族心性和气质代代相传更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开放性发展,作为一种精神上和智力上的力量一直影响和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3.2 区域文化对百色区域间经济融合的影响

区域文化形成后,以其独有的方式对区域内的人们的思想、思维方式、行为等产生影响,使得区域内的人们以这种文化来标榜自己,区域文化体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这种带有明显趋于特色的文化模式形成后,在较长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这使得区域文化具有了独有的特征,人们才可以向外界展现自己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这种稳定性对于区域间经济的融合则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区域内的人们认可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之后,就很难接受和认可外界其他的文化,而这种对其他区域文化的抵触是会影响区域间的交流的,进而影响区域之间经济的融合发展。

3.3 区域文化差异对百色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区域经济还是非常明显的,并且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的产生和区域文化的差异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我们甚至用这种差异性来对百色市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进行解释。百色市的12个县区中,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差异的出现除了资源禀赋、发展机制等不同之外,区域文化的差异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并且区域文化可以说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

3.4 区域文化在促进区域创造经济价值方面的作用逐渐增大

区域文化可谓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在促进区域创造经济价值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现在百色市越来越重视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方面的重大促进作用,通过对外宣传自己独居特色的区域文化来进行招商引资,利用区域文化的魅力来吸引投资商和游客,提高地区的市场竞争力。总的来说,区域文化在促进区域创造经济价值方面的作用也不断增大,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4. 区域文化促进百色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探究

4.1 确保经济政策制定与文化政策推行同步

科学、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是符合当地的文化发展情况的,因此,要做到更好地运用区域文化来促进百色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文化政策的推行要保持同步。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经济落后地区往往在文化上也比较封闭,导致人们在对新事物方面接受程度相对于发展地区都比较差,在封闭的环境中经济很难得到快速的发展。因此,要推動区域经济的发展,就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文化政策,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的作用,破除人们思想上的障碍。

4.2 加强建设,促进区域文化发展

要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就要不断加强百色区域文化建设,使文化的力量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首先,通过强化区域文化建设,可以改善区域内的民风,让区域文化更具特色和吸引力,从而增加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提高区域竞争力。其次,文化底蕴是经济发展的潜力保障,加强区域文化建设,丰富区域文化底蕴,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驱动力。此外,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可以提高人们的素质,这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都是有着这深远的意义的。百色固有的先进生态环境理念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不可多得的思想源泉,也是百色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4.3 注重人文精神培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人文精神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集中反映,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要在区域经济推动过程中充分的发展区域文化的引领作用,就必须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把人文精神融入社会发展的细胞中,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建设。人文精神融入社会发展中的方式分为内化和外化两种,内化主要表现为对人们内心世界的构建,从而坚定积极参与经济建设的信念;而外化则体现于科学社会制度的建立上,通过建立科学的社会制度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间是一种相互促进而又相互约束的关系,因此,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大文化产业投入,提高区域文化的软实力,使区域文化最大程度的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充分发挥区域文化推进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海舰,王松.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2).

[2] 刘孙义.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分析[J].今日南国,2009.01.

[3] 黄朝流.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企业研究,2014.03(06).

文化区域论 篇7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动漫产业中有70%到80%的利润靠动漫衍生品来实现。动漫产业链条, 如图所示:

动画的传播不仅仅依靠媒介的播放为主, 而是开始向图书玩具、服装、等方向横向扩展。这样, 以区域为背景的动画作品就会按着这条产业链一步步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动画创作阶段, 动画本身所传达的内容带给观众认同感的同时, 这个地方也自然成为观众们关注的焦点。如此一来, 在衍生品开发阶段, 一方面浅层开发如音像图书, 服装玩具方面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能扩大动画作品本身的影响范围, 这样便为衍生品的深层开发提供了条件与空间。比如以动画为主题的观光旅游, 就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发展项目。在动画作品中出现该地区中的真实场景, 都将成为这个地区的名片, 吸引人们前来感受与体验。如果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可能, 伴随而来的就是与其相应的交通、住宿、餐饮等行业的并行发展。与此同时, 伴随国家政策的扶植, 另一深层开发的项目文化地产也可以大力发展。建立动漫产业园区或者主题公园都将成为可能。这些都有利于在地区内形成产业规模, 从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从来没有哪一项产业可以像动漫产业一般可以汇集各行各业能将各个门类融于一体。动漫产业是一个规模庞大的跨行业, 跨门类的集合体。如果发展得当, 它将为城市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二、易于品牌打造进行对外推广

动画可以成为不同区域的宣传名片, 将动画作品打造成文化品牌进行对外输出将会给各地带来新的发展。

动漫品牌通过对作品中的形象以及价值观念进行提炼, 赋予品牌的核心内涵, 并进行传播和推广。通过建立的动漫品牌来扩大衍生品的市场规模, 使其品牌不断增值。可以说原创动漫作品是其产业链的基础, 而动漫品牌是其市场开发的引擎。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个名字、名词、符号或设计, 或是上述的总和, 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由此可见, “品牌”首先具备的是区分功能———即用独特的符号、音乐和象征将产品与其他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进行区别。要有别于其他的竞争者, 就应该提出并保持品牌的独特性, 而每个地域间各自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文化资源, 就是赋予动漫品牌最好的市场区别意义。可以说, 每个不同地域本身就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 将这些运用到动漫品牌的创建上, 将更加有力于品牌形象的塑造。

“品牌”的概念中还进一步代表了消费者在其生活中对产品或服务的感受, 以及随之而滋生的信任、相关性和情感意义的总和。而其实区域本身就是承载着观众文化及其情感上的心理认同, 显然, 将动漫品牌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将更有利品牌的推广。

动漫品牌的创建是文化属性向市场属性转换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从品牌的创造到品牌传播, 再到形成口碑效应, 进而形成品牌价值。通过品牌资本运营和产品运营, 形成一系列传递产品特性、利益、联想、文化、价值观和个性等活动的总和。再通过动漫品牌形象衍生出实用产品, 并能引发消费者的品牌联想和共鸣, 进而促进产业发展。

基于城市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观众基础, “区域动画”这一发展模式, 不仅有利于动漫品牌的打造, 更会有力的对各地文化进行推广和传播。一个区域的文化实力涵盖了这个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以及该地区环境自然风景等方方面面。这就是所谓的软实力, 软实力能激发人们对这个区域的兴趣, 使人们想来这里居住或生活。软实力对一个区域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动漫品牌的塑造将会对该地文化传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有利于广泛吸收优秀人才

从2000年以来, 全国各大高校相继开设动漫相关专业, 到目前为止, 我国大约有1200所院校开设了动画专业, 有1900所大学开办了动漫相关的课程。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步入动画行业。“区域动画”如果可以发展起来, 一定会吸引许多人才。

动漫产业是一个庞大的集合体, 它的发展不仅仅需要技术型人才, 同时经济类, 文化类人才也是发展动漫产业不可或缺的。动漫强大的包容性决定了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且多层次的, 这些都会丰富地区人才的质与量。动漫行业是人才流动量很大的行业, 如果地区的产业形成规模有大的发展空间, 自然会吸引人才来这里。城市长远的发展终究是要靠人才的推动, “区域动画”这种发展模式将会为城市吸引大量人才, 从而推动城市发展。

四、《真实之泪》案例分析

1. 动画片概况

《真实之泪》是有日本P.A.Works制作发行的动画系列剧。动画片共13集, 每集长约20分钟。该片于2008年1月至同年3月在日本电视台放映。该片以La'cryma发售的同名游戏软件“true tears”为原作, 但除了主题同样是“真实之泪”外毫无关联性, 故事、角色都是原创的。该片是以位于富山县真实的城镇为舞台描写的高中生们的青春群像剧。

动画片描写了一位以插画家为梦想的高中生—仲上真一郎, 与真一郎同居的同学—汤浅比吕美 (被仲上家领养) , 以及真一郎在学校里遇见的不会哭泣的女孩—石动乃绘, 三个人为主线的成长故事。故事描写着他们在各自的苦恼中下定决心而成长, 是一部青涩的校园恋爱剧。

2. 富山县概况

《真实之泪》是以日本富山县的真实城镇为背景设计的动画片。富山县属于日本一级行政区, 位于日本本州岛的中央北部。占地4, 247平方公里。人口大约有109万。下设下辖10市4町1村。富山市为行政中心。其中南砺市就是动画片制作公司P.A.WORKS的所在地。

富山县虽然只有四千多平方公里, 但却海拔差距极大, 既有海拔等同于海平面的平原, 又有海拔3000多米的山峰。富山县东有立山连峰, 北临日本海, 三面环绕险峻的北阿尔卑斯立山连峰山脉, 中部为包括黑部川、神通川在内的数条河流在富山湾沿岸所形成的辽阔的平原地带, 呈圆弧状的富山湾与日本海相接, 流向日本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富山县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里动物植物种类繁多, 渔业农业发展繁盛。四季变化鲜明, 受北阿尔毕斯山脉影响, 降雪量大, 但并不寒冷, 全年平均气温13度左右。非常适合旅游业的发展。

P.A.WORKS公司为提高该地区的影响力, 创作了这部《真实之泪》, 该片的舞台, 都是以富山县实际的风景和街道为蓝本设定。比如片中主人公经常出现的地点都是富山县实际存在的场所。另外, 还有一些如石动和黑部、高冈等登场人物的名字都是县内真实的地名。

3. 动画片对富山的影响

由富山县内的公司制作, 以当地为舞台的这部作品, 使很少被选为动画舞台的富山县逐渐受到了注目。

富山电视 (富士电视系) 的“BBTsupernews”在2008年2月21日, 放送了许多在作品中登场的百货商厦等原形的对比, 还有关于该片制作的特集。另外在当地报纸北日本新闻中被介绍、南砺市的官方网站也编辑了特集, 这些媒体报道被广泛的收看。再加上县会议员等人的推动, 2008年4月该片开始在富山电视台开始放映。影响逐步扩大。

该片对富山县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都有比较丰富的展现。例如片中对富山美丽的冬季风景有大量的渲染, 大量的山林, 街道以及建筑被覆盖在皑皑白雪下, 银装素裹。景象十分壮观。富山是个连山靠海的地方, 不光山色雪景迷人, 海景也很漂亮。所以, 美丽的“雨晴海岸”也成了片中一道优美的风景线。雨晴海岸全长20公里, 被选为“日本渚百选”。以高冈市作为起点, 连接冰见市的冰见线的景色极好。在冰见线雨晴车站附近, 还有留存义经传说的义经岩。元旦海上日出, 也非常有名。晴朗的日子还能隔着富山湾遥望3000米高的立山峰峦。“雨晴海岸”也作为片中男女主人公约会的重要场景多次出现。

富山县的很多人文景观也出现在了这部动画片之中。例如在位于富山西南部的五个山, 是庄川上游的平村、上平村和利贺村三个村落的总称。这个地方的民宅大都是一种被叫做“合掌造” (茅草的人字形木屋顶) 的建筑。为了防止积雪, 屋顶造成60°的斜面, 寸钉不用。因为它景观独特, 于1995年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值得流传后世的珍贵文化遗产——“五个山合掌建筑部落”, 曾举办“四季之五个山~雪光”景观展活动。届时, 大小数百盏灯光将照亮整个合掌建筑部落。被晶莹的白雪深深围住的合掌部落在灯光的衬托下浮现在人们眼前, 映照出充满幻想的神奇世界。片中, “合掌造”更是作为标志性建筑大量出现在剧集里, 而曾举办过的景观展活动原型也出现在片中, 深深吸引着向往这里的人们。

祭礼是现代日本最具大众化的一种传统文化。无论春夏秋冬, 日本各地都上演着大大小小的祭礼。作为富山县特有的城端曳山节便是其中的一种。城端曳山节, 拥有超过270年的历史, 在节日的盛大花车游行中, 它展现了精致的城端涂漆和雕刻艺术, 还有极具特色的笛子、三味线, 一起烘托出城端独特的“草庵歌”。这些片段都在《真实之泪》这部动画片中有着具体详尽的展示, 而该片的最高潮部分也是在城端曳山节的盛大游行中展开的。

《真实之泪》这样一部描述青年人成长的动画片, 在富山县的舞台上, 为我们生动的描绘了富山迷人自然风光以为文化传统, 让看过这部动画片的人们深深被吸引。该片播出后, 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很大反响, 并掀起了富山县旅游的热潮。借着动画片的热烈反响, 2009年时, 制作《真实之泪》的P.A.Works也为日本富山县的旅游事业做出了他们的贡献。应当地旅游部门的邀请制作了三段动画来配合介绍当地的旅游景点。这三段以片中人物为主角的城市宣传片, 更是推动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随着动画片的热播, 作为该片的制作公司P.A.Works所在的南砺市的城端地区也成为了观光地。同时, 每年4月在城端地区举办的樱祭中也开始举行《真实之泪》的主题展示和关联商品的贩卖。在城端商工会发行的观光宣传手册中, 也以“城端为舞台描写的青春恋爱动画”介绍了这部作品。

现在, 富山县随处可见画着三位主角的城市观光海报, 以及商店里大量关于该片的衍生产品。随着动画片的推广宣传,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富山, 向往富山。《真实之泪》为富山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发展, 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 给富山县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了富山的风景及其文化。

“区域动画”这一模式, 在日本富山县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为富山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五、结语

近年来伴随着各地政府的大力扶植, 我国动漫产业有了长足发展。虽然动漫产业的规模正在逐年扩大, 但相比巨大的市场需求还有很大距离。这都说明我国动漫产业的巨大发展前景, “区域动画”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 不仅有着经济、政策上的优势, 也有着天然的文化资源优势, 加之各地域本身对于观众的吸引, 这都将成为“区域动画”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运营得当, 相信“区域动画”在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同时, 更会带动各地方经济文化的大力发展。

摘要:“区域动画”, 就是按地域划分, 并有地区特色的动画。近年来随着我国动漫产业的大力发展, 关于动画的各种发展模式也在不断的探索与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区域动画”这种发展模能给各地区带来的发展前景。并从产业规模, 品牌推广, 和吸收人才几方面来探讨, 最后用相关案例来论证。

关键词:区域,动画,产业规模,品牌,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斌.郑玉明.牛兴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卢斌.郑玉明.牛兴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刘惯超.扩大文化消费的政策选择.中国物价.2012.7

[4]曲晓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初探.中国知网数据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

[5]金敏.品牌延伸的顾客心理基础分析.当代经济.2005.7.

[6]林东生.论文化消费增长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东岳论丛.2011.5.

文化区域论 篇8

区域博物馆是本区域的文物和自然标本的收藏机构,其任务除了收藏、保存、保护这些文物和标本,还要对藏品进行科学研究,发掘其自然的和人文的科学内涵,然后进行陈列展示,向大众开放,进行科普宣传,以便将当地民族所在地域特有的环境特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等展现出来。老博物馆工作者常说,博物馆的陈列要“让实物说话”,博物馆如果没有实物,即使有声、光、电、多媒体,岂不成了电影院、报告厅?区域博物馆在特定的地理、历史和文化领域内运作,是当地的知识和文化中心,也是对外宣传的窗口。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例如民俗活动、礼仪节庆、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手工制品、口头传统等。显然,博物馆收藏的实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表现形式”二者之间差别悬殊。然而,这二者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因为它们都与当地人类和人类活动相关,都体现了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而且是这个地方和这个民族的特色之精华所在。搞好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和陈列、宣传,与保护好本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的都是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互相认同,互相学习,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没有物质形态但有物质载体,这种物质载体包括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文化场所和对其过程记录的文字、声音、影像资料等。这就为博物馆的收藏提供了方便。许多博物馆所展示的藏品可能因为其自身可以揭示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与工艺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反过来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又可能因其自身的艺术性被博物馆收藏而成为博物馆的特色藏品。就这样,有形的博物馆藏品与同样有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对应的紧密联系,成为博物馆里有丰富内涵的实物展品,往往最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正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的一面,有它的有形的载体,博物馆也就有可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质,通过其载体形象地展示出来。

目前国内以某一项或某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主题文化直接展示的博物馆已经不少。比如中国印刷博物馆、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博物馆、苏州评弹博物馆,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北京民俗博物馆等等。

二、黑龙江省对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

黑龙江省的桦树皮制作技艺和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桦树皮制作技艺是我国北方游猎民族的独特手工技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黑龙江流域和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均有这门技艺流传。白桦是北半球北部森林中的常见树种,在寒温带和亚寒带地区广为生长。我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区是白桦的重要生长地。生活在森林里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等民族利用桦树皮良好的防水、抗腐蚀性能,用以制成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主要有船、篓、箱、盒、碗等种类。这些器具轻便、易携带、不易破碎,而且形式多样,造型各异,深受狩猎民族喜爱,体现了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游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狩猎文化已渐衰微,桦树皮制作技艺也逐渐衰落,因此这一技艺急需保护。

鱼皮文化是北纬45°以北区域内残存的特色文化。虽然历史上众多民族都曾有过鱼皮文化,但从清代至今只有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将之传承沿袭下来。赫哲族长期以渔猎为生,他们捕鱼、食鱼、用鱼皮盖房、造舟、制衣,在历史上以“鱼皮部”闻名于世。传统的鱼皮技艺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加工过程,过去赫哲族妇女都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艺。20世纪中叶以后,鱼皮制品被其他用品所取代,这种传统手艺也渐渐失传。目前掌握传统鱼皮技艺的老人多已离世,健在的不多,如尤翠玉老人等,已年近80高龄。鉴于古老的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濒临消亡,亟待予以抢救与保护。近些年,由于博物馆收藏和人类文化学研究的需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乡的老一代赫哲人曾多次为国内外博物馆复制鱼皮服饰,使这一技艺在局部地区得到传承。老艺人还用传统技艺创制了鱼皮萨满服饰及赫哲风俗系列作品,一些年轻人发展创新,利用传统的鱼皮剪贴技术创制了现代的鱼皮技艺品及鱼皮画,使古老的鱼皮文化延伸到旅游、艺术等领域。

黑龙江省博物馆和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都收藏了不少桦树皮制品和鱼皮制品,并长期公开陈列。黑龙江省博物馆开辟专室陈列了鄂伦春族的桦皮船、赫哲族的鱼皮衣、鱼皮罩裤、鱼皮油瓶及捕鱼工具等,它们大多是清代制作的。通过收藏和展示这些有形的载体,不但保存了本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细心的观众还不难看出其中隐含的高超技艺和文化内涵。例如从赫哲族的鱼皮服可以看出它选择利用了当地的个体大、产量高的大马哈鱼的鱼皮作原料;熟过的鱼皮柔软、轻巧而结实;几张完整的鱼皮拼接后,巧妙地保存和对接了鱼体原有的背部和腹部不同的颜色;受满族的服饰的影响,样式如同旗袍��许多无形的技艺、思维、信仰、习俗从有形的载体中流露出来。加上解说员的讲解,辅助展品说明牌、多媒体的介绍,观众能够更好地领会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三、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博物馆是一个公益机构,常年对观众免费开放,观众流量大,社会影响面广,而类似如桦树皮制作技艺和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存在面就很小,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更是日益走向消亡,岌岌可危。正是像博物馆这样的公益文化机构及时收藏展出,大力进行宣传,有助于对残留的、珍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存和传承。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和保护,既有助于本民族提高自信心和自豪感,珍惜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有助于各兄弟民族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从而助力于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内的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因而意义深远。

摘要:区域博物馆是文物标本的收藏机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没有物质形态的东西,属于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二者能否结合?本文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实例说明区域博物馆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陈列宣传,达到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目的。

关键词:区域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

文化区域论 篇9

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是经济理论创新的集合

1.区域产业集群形成是一种理论创新的集合

区域产业集群是指由相同、相近与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某地, 进而吸引为其服务的相关机构进驻该地, 共同构成的群体。它是诸多经济理论创新的集合, 也必然受到某些经济规律的支配。专业分工理论认为, 专业化分工能够使企业形成协同优势, 降低成本, 形成规模效益。集聚经济理论认为, 产业区位的合理组合使得企业成本和运费最小化, 形成区位竞争力优势。外部经济理论认为, 产业集群能够实现外部 (正外部或负外部) 效益。交易费用理论认为, 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区域创新理论认为, 区域创新系统是由支撑机构围绕的区域集群。新竞争优势理论认为, 产业集群有利于激发企业间的竞争力, 提高企业的创新活力。显然, 这些理论都是从影响产业集群形成的某一方面进行阐述的, 然而区域经济的发展正是得益于对这些理论发挥效用的认识及运用, 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地区经济增长。

2.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机制创新的实践成果

区域经济的增长, 就政府而言, 主要表现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利用政策规范宏观上影响企业的发展, 而对个体企业来讲, 主要是通过微观管理和实际操作确保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因而研究区域内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机理就显得非常重要, 因为这有利于理清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利于协调区域内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 因而决策者在政策制定中就更加有针对性。从产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看, 主要是通过政府有规划的引导促成的, 因为单凭市场引导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而政府的引导又主要表现为招商引资, 但是不明确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机理, 在招商引资、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上就有可能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 这样既不利于集群内企业共生共长, 更不利于产业集群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因而必须处理好政府管理与市场引导的关系。笔者认为, 需求拉动、技术创新和企业边界是推动产业集群形成的市场机理,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需求拉动和资本运营存在密切关系。我国在由国家主导经济发展向由市场主导经济发展的“渐进式”改革过程中, 消费需求的增长是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 但有效供给的增加在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并不能迅速的直接获得提升。因此, 生产能力有限的中小企业, 只能寻求通过与上下游企业在各个生产环节中更加紧密的配合来实现。同时, 资本的天生的“逐利”本性, 作为纽带式吸引生产相近的企业聚集, 逐渐以条块状或组团式的形式呈现形成集聚效益。

(2)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技术创新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 这主要归因于技术创新而产生的巨大的外部经济溢出效应。集群内某些高端企业无论是进行自主技术研发, 还是通过对外来引进技术的消化再吸收, 通过自主创新往往都会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一方面, 这些高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会缓慢的扩散到其他低端企业, 而技术的更新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因而技术外溢有利于降低集群内企业的综合成本, 提高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形成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对同类企业的生存发展就是极大的威胁, 而其他企业为了谋求可持续发展, 也必然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 以规避潜在的市场风险。企业间这种持续的动态博弈, 增加了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 产生了对其他企业的正外部效应的影响。因而, 集群内整体企业的技术创新既加强了企业间的凝聚力, 又强化了产业集群的辐射力及影响力。

(3) 产业集群可以帮助企业突破自身的边界。一般来讲,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营业务的多元化, 其自身在管理机制和管理职能等方面不知不觉的滋生出阻滞企业继续发展的种种危机, 例如, 对市场竞争的敏感度下降, 组织结构官僚化和层级化, 创新动力衰竭, 沟通不畅, 集体庞大的“肥胖症”, 决策迟缓等“大企业病”。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 一方面, 这些“大企业病”会极大地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甚至可能导致企业衰亡;另一方面, 企业本身在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和外部需求等资源限制条件下, 企业扩张的边界也是有限的。但产业集群的出现, 既有利于突破“企业边界”的制约, 又有利于通过企业间竞争, 优胜劣汰, 不断推动企业保持创新的活力, 持续的提高管理能力和进行技术革新。

区域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建设创新文化的着力点

1.区域产业集群内创新文化的内涵

区域产业集群创新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由一定的权威人士所倡导的为域内特定产业共同体成员所普遍认同的能体现创新、创造和创业精神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和行为模式。它是区域经济文化、企业创新文化和集群共同体成员的主体素质融合的结晶。

区域经济文化对企业创新文化和人员主体而言, 是通过间接变量或传导机制来影响的, 其中重要的一种影响机制是, 通过区域经济文化影响经济活动主体的价值观, 进而影响其创新行为和模式实现的。一是区域经济文化影响企业文化。区域经济文化越是发展, 对区域经济的提振作用越是明显, 例如日本新泻以创新创意为主题的动漫产业文化, 极大的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 可以明显的促进企业合作意识的提升, 通过合作创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这就有助于塑造企业的创新文化, 而企业的创新文化又引领着企业自身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反过来促进了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 区域经济文化影响社会成员的思维模式, 促进区域创新外部环境的改善, 通过社会成员的相互支持和团结协作促进企业的协同创新。二是区域经济文化影响企业个体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促进企业家阶层的形成, 通过企业家行为实现创业和技术创新。通过以上探究可以看出, 区域创新文化广义上是指符合本土文化特色, 与区域创新体系相配的思维观念、价值形态、精神面貌、行为方式和制度规范的综合。

2.建设区域产业集群创新文化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从人力资本角度讲, 人才是第一资源, 也是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同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直接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而必须通过劳动主体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予以实现。区域产业集群创新文化的构建内容中, 人才资源是根本核心, 科技创新和有利的社会环境推动是两只有力的“抓手”, 即创新文化的构建需要“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区域产业集群创新文化的培育要牢牢树立“以人为本”、“人才至上”的核心观点。全面调动集群内产业员工 (包括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 参与创新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推动创新文化的健康发展。

区域创新文化的建设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外部支持。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良性互动才能达到协同创新的效果。其中政府层面的创新文化是保障, 主要包括体制机制、文化领域的创新, 也即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文化创新, 归根到底是政府要培养和营造一种有利于企业家精神发挥并能够取得实效的文化氛围;企业主体的创新文化是核心, 主要任务是培育企业家的革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富心态;个体创新文化主要指的是个人创新创业精神, 既需要政府提供开放包容、竞争合作的宽容的社会环境, 又需要企业的激励推动, 更与个人主体的素质直接相关, 个人创新的持续积累达到质变的阶段就是企业的整体创新。

区域创新文化与区域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 创新文化是上层建筑的重要成分, 产业集群是构成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从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普遍性认知我们不难得出“区域产业集群决定其创新文化, 区域创新文化反作用于区域产业集群并引领其发展”的结论。结合我国产业集群多年发展的实践和世界范围内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经验, 对人才的高度尊重、对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对资源的高效利用, 是两者互相作用的显性特征。

1.从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依据和内在机理看, 区域产业集群有对区域产业创新文化的构建与形成的作用

(1) 区域产业集群的分工理论和区位优势理论要求集群内的创新主体拥有开放性专业协作意识, 全球化竞争意识。

(2) 区域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杰出人才的才能和技术创新, 因而要求区域创新主体必须具备革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3) 区域产业集群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 因而需要政府优化创新文化发展的氛围, 要求政府从整体上大力推进创新文化的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 要有创新文化服务意识。

(4) 区域产业集群的关键要素是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 这就要求区域创新主体必须具备较强的模仿能力、吸收能力、转换能力和创造能力。

(5) 区域产业集群间的企业由于存在竞争, 因而企业家具备的鼓励创新, 宽容失败的品质显得非常重要。

2.从区域创新文化的内涵看, 区域创新文化建设有对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

(1) 影响区域产业集群单个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 个体企业为了迅速适应剧烈的市场变化, 需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以保持竞争力, 在其内部组织结构、产品生产和服务上必须适应创新的需要。

(2) 影响地方政府对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政策、制度取向, 这是因为地方政府的行为方式不仅要受到既有体制机制的制约, 也要受到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 而这些“本土化”政策的实施也必然会对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具有功能定位和引导作用。

(3) 影响区域内产业集群每个个体的行为方式。区域产业集群的创新文化建设可促进区域内人的全面发展, 反过来又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因为纯粹的市场经济在提高生产效率的过程中, 造就了大批的“经济人”而非“社会人”, 社会缺乏人文关怀, 存在一些矛盾。而解决“经济人”困扰之症的“良方”在于积极营造一种创新文化的发展氛围, 通过提升创新文化的引领和净化作用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引导人们追求更加高尚的生活方式, 使人在道德上、知识上和审美情趣上获得全面发展。也即创新文化是“以人为本”式的文化, 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 区域创新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可通过对相关的制度构建提供指导, 就有利于优化区域内的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因为两者的运行都需要文化的引导和促进, 而创新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弥补制度设计带来的缺陷, 这就有利于区域内的经济主体在价值观念上增强对相关制度的认同。

积极构建区域创新文化, 更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由区域创新文化与区域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 可得出如下认识:推动区域产业集群的关键在于引导培育一种创新理念、创造精神、创业意识和创富心态的区域创新文化。这里当然要自觉树立一种“产业第一, 企业家老大”的“重商主义”的文化理念。因而, 这种文化理念下的创新文化, 在价值观念上提倡创新、创业、创富, 在行为取向上崇尚诚信、敬业、奉献, 在精神气息上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创新文化的最终形成需要创新主体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需要政府为其提供相关的制度保障, 与有利的发展环境, 因而创新文化的形成是在企业主体、政府支持和有利环境的合力下形成的, 这就要做到:

1.构建企业的创新文化

这是区域创新文化的具体体现。积极培养一种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文化氛围, 追求成功, 也更加包容失败。企业内部更要大力提倡创新创造精神, 努力的为人才的成长和员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更要为广大基层员工提供施展才华, 提升能力的平台, 充分尊重和发扬基层员工的“首创”精神。

2.构建政府的创新文化, 建设服务性政府

完善支持创新的社会服务体系和中介组织, 形成支持和鼓励创新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改进作风, 克服“官本位”思想,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创建高效廉洁的文化氛围, 制定“亲商、利商、暖商、敬商、懂商、悦商”的政策体系和“宁愿政府麻烦, 不让企业费事”的作风, 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创新文化的构建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营造良好的制度氛围。

3.构建区域经济文化的创新文化

例如, 湖北省现有83个重点成长的产业集群, 因位于荆楚大地和长江中游, 显然这些产业集群的创新文化既受荆楚文化敢为人先、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文化的正面影响, 同时又受到“中游”文化 (安于现状、乐于满足) 的消极阻碍。因而湖北省的区域创新文化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基础, 也有传统消极文化的阻碍作用。湖北领导人也是深深的认识到要大力营造企业创新文化对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推动作用, 提出了以“重商文化”为核心的发展文化。如果真的要做到如此, 那么就要提倡敢为人先, 敢闯敢试的创新发展精神;包容大气、宽松开明的开放发展精神;良性竞争、合作共赢的和谐发展精神, 即大力培育用于创新、敢于拼搏、善于发展的荆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丁明磊, 刘秉镰.知识型创业与产业集群创新联动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15) .

[2]赵淑玲.城市开发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10 (1) .

[3]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OL].求是理论网, 2009, 9.

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建设的影响分析 篇10

关键词:区域品牌,区域文化,影响因素

区域品牌通常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发展中积累起来的总体声誉, 具有良好的整体形象和可识别的特征。良好的区域品牌和形象对于获取稀缺的外部资源,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提高区域竞争力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受经济全球化影响, 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各地区逐渐意识到区域品牌重要性。大到国家, 小到地区, 都因为区域品牌而享誉各地。近年来, 学术研究也开始关注区域品牌成长路径和影响因素, 其中文化因素备受关注。区域文化依托独特的区域地理人文环境, 在区域品牌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机制, 对于区域品牌的重建和进一步发展都意义深远。

笔者立足于区域品牌形成的路径, 分析区域文化, 区域特色, 区域形象以及区域品牌之间的深层关系, 讨论区域文化在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影响作用, 最后, 利用关系模型, 从区域文化视角为区域品牌建立提供策略性建议。

一、区域品牌和区域文化

区域品牌研究最早源于西方。美国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的Keller教授指出:如同产品和人一样, 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1]当一个地区能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创造适合的品牌联想时, 区域品牌就产生了, 而且为顾客提供了选择在该地“消费”的机会 (Rainisto, 2003) 。简言之, 在某种程度上, 区域品牌能改变消费者的心理偏好, 影响其消费者行为。国内关于区域品牌研究起步较晚, 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产品, 制造业和旅游目的地上。陆国庆 (2002) 从提高农产品在贸易中的国际竞争力角度, 最早提出在农产品经营中建立区域品牌的观点。之后的研究大多围绕浙江温州、广东、福建等成功案例分析区域品牌的发展路径。孙丽辉对区域品牌化研究的起源与理论基础、主要研究视角与领域等方面对国外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述评。[2]而在关于区域品牌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中, 夏曾玉以温州为例, 指出政府扶持, 行业协会约束, 企业集群优势是区域品牌建立的三大关键因素。[3]

Kavaratzis (2005) 认为:“区域品牌是功能, 情感, 关系和战略要素共同作用于公众的头脑中并产生一系列独特联想的多维组合。”Zenker和Braun认为:“区域品牌是基于一个地区的视觉, 言语和行为表现, 主要体现在目的、沟通、价值观念、地区利益相关者的总体文化和区域设计上, 从而在消费者脑中形成的关系网络。”[4]区域品牌是地域内相关主体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 也是该地区的标志和象征。

区域文化的界定。区域文化是由区域特定的地理环境, 历史文化传统, 生产和生活方式组成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价值观念, 精神风貌, 行为规范和管理方法等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 (张佑林, 2007) 。区域文化是区域内成员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的总和, 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有机复合体, 可以分为区域物质文化、区域制度文化和区域精神文化 (双传学, 2006) 。区域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影响区域主体的活动, 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各环节, 它包括创业精神, 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开放思维等。

区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具有一些普遍特征: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各个区域的地理, 经济和政治环境千差万别, 导致区域文化的差异性。不同地区历史传承的产业以及当地人们生产方式的偏好不同, 形成的产业以及区域品牌内涵也有相应的差异。区域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区域文化的形成要经历漫长过程, 今天区域的发展历经历史的变迁, 依然有区域过往的影子和发展。以温州为例, 温州人善经营, 自古以来商业文化浓郁。与它的历史传统密不可分, 温州是典型的沿海港口城市。宋朝时期就有部分人从事手工业, 将生产的小商品出口海外。当时的温州人已经有品牌意识。正是根植于这样的历史传统, 如今温州依然保留原来商业文化的精髓, 并且创造了享誉全国的“温州模式”和知名的国产品牌。因此区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区域文化的时代创新性。虽然区域文化带有一定历史传承性, 但并不表示它一成不变。在不同时期, 区域文化也会注入新的元素。创新动因有很多, 包括朝代更替, 民族迁移、融合, 经济政治发展需要等等。例如一向以“人间天堂”“江南水乡”的形象示人的苏州, 自古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一种水乡文化, 秀慧, 细腻, 柔和。但随时代发展,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求下, 苏州进行了创新性变革。“文化苏州”和“苏州精神”就是区域文化创新的成果和体现。由此可见, 区域文化在不同阶段, 需要进行创新, 以适应时代发展。

二、区域文化与区域品牌

前面分析区域文化具有三大特点, 即:文化独特性、历史传承性和时代创新性。这三大特点与区域品牌都密不可分。

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形成区域品牌的差异化联想。区域文化构成区域品牌的一个部分, 区域品牌暗含了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沉淀的许多内容又是消费者对该区域品牌的联想内容。学者Kavaratzis在分析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形成的影响时, 提到政府部门在利用区域文化催生品牌效应的过程中常用的三大工具:地标建筑、标志性活动、名人效应。这三大工具即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独特的文化, 同时又是区域品牌的组成部分。区域文化成为了区域品牌的内生细胞和DNA。

地标性建筑。Kavaratzis说, 一个城市或区域丰富多样的特点不可能仅凭一座建筑就能完整地展现出来, 而是要通过当地所有相关建筑, 空间和街景元素, 包括标识、道路、街道装饰, 这些都是区域的独特标签。

标志性活动。标志性活动是一个区域的特色, 风俗习惯, 形成一个区域独特的人文景观。云南西双版纳的泼水节就是当地的标志性活动, 潍坊市的“国际风筝节”等等, 这些标志性活动, 展现当地的独特文化, 形成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每当人们提到这些区域品牌时, 就能联想到这些标志性活动, 标志性活动既是独特的区域文化, 又形成区域品牌与众不同的联想之一。

名人效应。名人是该地域的名人, 利用这个独特的名人, 能带来区域一定知名度和关注度。Kavaratzis认为在利用名人效应进行区域品牌化时要注意三点:一是所选的名人要有足够的知名度, 能在目标市场快速地推广开来, 并且该名人与区域的联系是可用和可信的;二是名人与区域之间的关系是长久持续的;三是转移到区域的名人特点应该增强或加固所需的品牌, 传递一种对所建立的品牌有现时价值的联系。[5]

除了以上三个工具之外, 还有饮食文化部分。饮食文化, 也是催生区域品牌的有利工具。对于来北京旅游的外地游客而言, 吃烤鸭是必备项目。北京通过美食让外国游客更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和中式餐饮的发展, 使这一中国老字号走出国门, 扬名海外。这些美食对区域品牌的形成也起到不小的作用。

区域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就是在今天发展中, 如何将历史文化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出来, 挖掘出来, 区域品牌的创建其实就是一个将区域优势挖掘出来的过程, 这种优势就包括悠久的区域历史文化。但是在发展演进过程中, 又不能固守过去和传统, 还需要创新, 将区域文化与时代以及新的消费需求结合起来。

学者Nick Clifton通过欧洲三个地区的实地研究, 分析区域产品与区域特色中文化特征的关系, 以及这种关系对区域营销的作用。[6]Kavaratzis和Hatch (2013) 从动态视角分析了区域文化、区域特色和区域形象三者的关系, 指出区域文化在区域品牌化中的作用。而在衡量区域品牌的模型中, 西蒙·安霍尔特提出衡量国家区域品牌和形象的六个指标 (贸易出口、政府管理、文化、人民、旅游和移民/投资) , 也有将文化因素纳入指标之一。[7]由此可见, 在学术界, 区域文化在区域品牌形成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区域品牌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促进作用。何丽君 (2007) [8]在分析区域品牌形成的驱动因素时, 将影响区域品牌形成的主要因素归结为三点, 即政治因素、环境依赖和历史传承。其中, 环境依赖又包括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 而历史传承指的是历史、声誉、故事、文化等等具体内容。张保英 (2012) 从文化的角度阐述文化因素在区域品牌传播中的作用。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是持久、深厚和潜移默化的。

三、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机制

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是肯定的, 但具体影响机制是怎样的呢?学者Kavaratzis和Hatch从动态视角分析区域品牌化过程。[9]他们认为区域文化、区域特色和区域形象是区域品牌化过程中最关键的三个变量, 区域文化与区域特色互相作用, 区域特色能有效地表达对区域文化的理解, 而区域文化中又可以通过植入新的含义和象征改变区域特色;区域特色与区域形象之间也是一组互相作用的变量, 发现他人心目中该区域形象和期望, 凝练区域特色;另一方面区域特色能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构成区域形象的组成部分。这里的区域特色就是最终区域品牌的内核, 是消费者选择的依据和理由。从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中, 我们可以看出区域文化对区域特色的作用, 对区域品牌化的影响机制。

基于上述模型, 借鉴品牌构建的一般过程, 从区域文化视角出发, 构建区域文化与区域特色, 区域形象以及区域品牌之间的关系模型。该模型中不考虑区域特色、区域形象与区域品牌之间的关系, 只考虑区域文化与其他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区域文化对区域特色和区域形象的作用最终也会反应在对区域品牌的作用上来。

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路径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 一是从区域形象方面, 另外是从区域特色上体现。形象和特色又可以互相影响和作用。区域文化是建立区域特色的来源;而区域特色是区域文化的侧面反映。区域文化在塑造区域形象时便于拉近距离, 增加受众认同感;区域形象是区域文化的具体化。区域文化是区域品牌定位的参考;区域品牌对区域文化进行补充, 更新。

(一) 区域文化构成区域特色

在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 区域文化与区域特色的相互作用为区域品牌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正如Keller所说, 要将区域像产品和人一样营销出去, 成为品牌。区域特色是区域管理者为建立区域品牌, 而希望在外部受众心中所传达的区域形象, 与品牌识别的概念相似 (品牌识别是由品牌所主导, 想要在消费者心中所建立的一种形象) 。但是, 通过区域特色所传达的形象不能凭空捏造, 任意发挥。区域特色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 包括当地的历史、风俗、名人、特产等。区域文化也是区域特色的来源之一, 常常被当成是建立区域特色的基础和工具。因此一些城市在打造当地旅游品牌时常常会借用区域文化作为卖点。另一方面, 区域特色也从侧面反映了区域文化。

而区域特色是区域品牌的核心以及差异化的关键。从第一条影响路径中可以看出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间接影响作用。

(二) 区域文化是区域形象的组成部分

在传递区域品牌过程中, 区域文化与区域形象之间也相互作用, 最终影响受众对品牌的感知。区域形象是消费者由于对区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而形成的综合性认知, [10]与品牌形象的概念相似但维度更多, 例如地理、气候、文化、历史、风俗等。区域形象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其主要根据是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而作为经验来源之一, 区域文化能拉近受众与区域的距离, 增加受众认同感, 从而在受众心中树立独特的区域形象。文化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 有时无法用语言准确形容的区域文化却能通过区域形象具体展示。

区域文化构成区域形象, 而区域形象又是区域品牌视觉化的表现。区域品牌对外传播中, 表现出来的就是区域形象, 是一种外在的, 有利于传播的视觉组成部分。

(三) 区域文化直接作用区域品牌

除了通过区域特色、区域形象间接影响区域品牌形成外, 区域文化与区域品牌之间也有直接影响。一方面, 区域文化能够为区域品牌的定位提供参考。品牌定位的关键是差异化, 对区域品牌而言亦是如此。在区域品牌化过程中, 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决定和影响着定位。另一方面, 区域文化具有时代创新性, 会随着时代发展, 包容新的元素。创新的文化也会为区域品牌赋予新的能量。区域品牌不仅是区域文化的组成部分, 而且还为区域文化的内容起到了补充丰富和更新的作用。[11]

区域品牌的建立是一个复杂过程。区域文化既能通过与区域特色、区域形象的相互作用影响区域品牌的形成, 又能直接作用于区域品牌, 影响区域品牌的形成。当然, 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机制是一种动态的机制, 随实际情况变化而变化。

四、区域文化视角的区域品牌发展对策

根据上文分析, 区域文化在区域品牌形成的过程中作用显著, 能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 影响区域品牌形成。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区域文化的影响力, 推动建立和发展区域品牌。针对区域文化视角, 建立和发展区域品牌的问题, 本文从构建区域特色, 定位区域品牌和巩固区域品牌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 挖掘区域文化资源, 构建区域特色

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 消费者认为区域品牌越具有悠久的历史, 丰富的文化内涵, 令人尊敬的声誉, 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流传着很多生动的故事等要素特质, 消费者就越会对该区域品牌产生更加积极的评价, 从而影响区域品牌的形成。区域文化是构建区域特色的重要来源之一, 区域特色则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因此, 在建立区域品牌时, 可以利用文化资源丰富区域特色的内涵。要积极主动发掘当地的区域文化特色, 抓住其文化核心构建区域特色, 从中寻找建立区域品牌的文化源泉, 这样区域品牌才会是有源之水, 有本之木。同时, 在区域宣传推广中充分利用地标性建筑、名人效应、标志性活动和饮食文化等工具宣传该区域品牌, 使得区域特色更加深入人心。但要想构建鲜明的区域特色, 必须有选择性地挖掘区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 围绕区域文化, 塑造区域形象和区域品牌

区域品牌的定位并不像一般的产品品牌定位一样简单, 它要综合考虑区域的各方面因素, 包括经济实力、人文环境、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因此, 基于区域文化视角, 进行区域品牌定位时要紧紧围绕区域文化的核心, 准确定位。在此过程中, 需要对区域文化的精髓进行提炼, 分析能够充分反映区域形象的特色文化, 形成视觉化, 可传播化的符号和活动, 塑造区域形象, 构建区域品牌。

对区域管理者而言, 在进行区域品牌定位时, 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 精炼地概括出区域的文化核心。围绕区域文化多维度、多视角地传播区域形象, 拓展区域品牌。

(三) 丰富创新区域文化, 巩固区域品牌

区域文化固然能推动区域品牌的建立, 但区域文化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利用区域文化构建区域品牌的同时, 还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区域文化, 保证其创新性。苏州重塑区域品牌的例子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为响应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政策, 增强本地区的综合实力, 苏州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变革。“文化苏州”主要指园林申遗, 发展教育事业, 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等文化建设活动, “苏州精神”则是以“崇文, 融合, 创新, 致远”的苏州城市精神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时代苏州精神。一个区域品牌如果想保持活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就必须要与时俱进, 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因此, 区域不仅要保护原有文化, 还要鼓励发展新文化。另外, 考虑到区域品牌对区域文化的反作用, 还可以利用区域品牌的能量丰富区域文化的内涵。最终, 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 创造双赢的局面。

五、结论

笔者从区域文化的视角分析其对区域品牌的作用机制,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本文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针对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机制只是从理论上进行论述, 并没有进行实证分析。另外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还有待深化研究。目前文化在区域品牌化中的应用过于简单化。在实践中人们大多把文化看成是一件加工品而不是当作一个过程去对待, 并没有探究文化事件的内涵和思考在品牌化过程中文化是怎样呈现的。文化是一个可发掘的, 有特色的区域变量。未来需要将文化看为区域资产, 成为区域品牌资产中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Kevin Lane Keller.战略品牌管理:创建、评估和管理品牌资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2) .

[2]孙丽辉, 盛亚军, 徐明, 等.国内区域品牌理论研究进展述评[J].经济纵横, 2008 (11) .

[3]夏曾玉, 谢健.区域品牌建设探讨-温州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10) :43-48.

[4]Zenker S, Braun E (2010) Branding a city-a conceptual approach for place branding and place brand management.Paper presented at the 39th european marketing academy conference, Copenhagen, Denmark, 1-4June.

[5]Gregory J.Ashworth, Mihalis Kavaratzis.Rethinking the roles of culture in place branding[M].Switzerland,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Switzerland, 2014.

[6]Nick Clifton,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Market Place:Place Branding and Product Branding as Cultural Exchange[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1.

[7]Robert Govers&Frank Go.International place branding yearbook 2011:managing reputational risk, Palgrave Macmillan in UK, 2009.

[8]何丽君.区域品牌形成的驱动因素分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7 (12) .

[9]Mihalis Kavaratzis, Mary Jo Hatch.The dynamics of place brands:An identity-based approach to place branding theory[J].Marketing Theory 2013 13:69originally published online 16 January, 2013.

[10]蒋廉雄, 朱辉煌, 卢泰宏.区域形象的概念分析及其营销框架[J].中山大学学报, 2006 (5) :111-116.

上一篇:野生动物养殖下一篇:学校故事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