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的安全质量管理

2024-05-17

呼吸机的安全质量管理(精选十篇)

呼吸机的安全质量管理 篇1

1 呼吸机的临床使用管理

为了尽可能避免呼吸机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必须加强呼吸机的安全管理,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1.1 使用前的例行检查

在呼吸机用于患者之前,应对其进行一系列安全检查。检查时先接通电源、气源,并接好呼吸机外部管道、湿化器以及模拟肺,然后通电试机,此时观察呼吸机有无异常报警发生。机器进入正常运行模式后,可根据需要设定各项呼吸参数值,并观察机器所显示的呼吸参数测量值与设定值是否保持一致。上述检查完成后,待机器运行15分钟,再观察各项参数值是否保持稳定,以判断机器性能是否稳定,从而决定其是否可以投入使用。

1.2 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和维护

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和维护包括病人呼吸回路的维护、滤网清洗以及常见报警的分析和处理。呼吸机使用过程中应确保病人呼吸回路的通畅及密闭性,及时处理储水器中的冷凝水,以防冷凝水返流至呼吸机或病人气道内。对于长期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呼吸管道和螺纹接头应每48h更换一次,如果被污染,应随时更换,同时,呼吸机滤网应定时清洗或更换。湿化罐内的蒸馏水应及时补充,避免湿化器干烧而造成损坏。对于在Y型接头处连接有温度传感器或测压管的呼吸机,还应避免导线发生扭结而损坏传感器。当呼吸机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报警时,应及时分析报警的类型和原因,并作出相应处理。若报警是由于机器自身故障引起,则应立即更换呼吸机,以免对患者造成损伤,然后通知临床工程师进行维修。

1.3 使用后的消毒和预防性维护

呼吸机单次使用后,无论时间长短都应进行消毒和预防性维护,以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使用后的消毒包括呼吸回路的拆卸、清洗和消毒。消毒时要注意不同部件应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错误的消毒方法将会导致部件使用寿命的缩短甚至损坏。预防性维护包括滤网的清洗以及系统消耗品的定期更换等,长时间不用的呼吸机应用防尘罩盖好。此外,还可定期联系临床工程师对整机进行保养维护,这对减少机器故障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下一次的使用作好准备。

1.4 使用操作的培训和学习

为了提高危重患者机械通气的水平以及充分发挥呼吸机的效用,应定期组织科室内部及科室之间进行呼吸机的使用操作和维护管理方面的学习交流,以使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熟悉并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这对降低“使用错误”的发生率以及提高患者的救治率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还可组织呼吸机厂方技术人员或院内临床工程师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对呼吸机的操作水平及应用能力。

2 呼吸机的维护管理

对呼吸机的维护主要由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完成,包括定期对呼吸机进行保养、安全性能检查以及损坏后的维修。呼吸机每工作1000 h,应由临床工程师进行保养及检修,定期检查更换氧电池、细菌过滤器及过滤网等,并将每一更换消耗品名称及时间进行详细登记,建立档案以备检查。呼吸机损坏后应由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所更换部件必须是同一型号的元件,以确保呼吸机的安全使用。呼吸机修复后,在投入临床使用之前,应对其进行安全性能检查,测试内容如下。

2.1 电气安全测试

电气安全测试主要检查机器保护接地阻抗以及对地漏电流的大小,为确保测量值的准确性,测试之前应先将空气压缩机及其它附件与主机连接好。电气安全测试要求呼吸机已保护接地的所有可能触及金属部件与电源输入插口中的保护接地点之间的阻抗应小于0.1Ω,正常工作时机器对地漏电流不超过500μA。

2.2 气源测试

此项测试主要检查呼吸机供气气源压力及流量是否在正常范围以内。测试前先将呼吸机潮气量设定为1L以上,在模拟肺的充气时相观察呼吸机气源压力变化情况,如果此时气源压力下降幅度超过10%或出现气源低压报警,则说明气源压力不足或流量偏低。

2.3 气密性测试

在控制通气模式下,启动吸气保持功能,在吸气保持期间气道压若基本保持稳定,说明呼吸管道气密性良好;反之,如果气道压下降很快则说明有漏气发生。

2.4 呼吸参数报警功能测试

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安全功能测试,主要包括吸气压力上/下限报警、潮气量上/下限报警、每分钟通气量上/下限报警及呼吸频率报警等。测试时,通过挤压模拟肺或调整呼吸参数报警限定值来触发各项报警,当达到报警条件后,观察机器报警是否即时响应。测试过程中任何一项呼吸参数报警功能若不能正常触发,均应修复后方可投入临床使用。

2.5 触发灵敏度测试

在辅助通气模式下,将触发灵敏度设定为-0.5cmH2O,然后手动挤压并慢慢释放模拟肺,以产生一个吸气负压值,当该值达到灵敏度设定值时,呼吸机若能被触发并提供一次辅助吸气,则说明灵敏度触发功能正常。然后依次增加灵敏度设定值,在设定范围内的多个值点处分别进行该项测试。

2.6 PEEP/CPAP测试

在辅助/控制呼吸模式下,将PEEP/CPAP依次设定为5cmH2O和10 cmH2O,待机器工作稳定后,观察基线压力值或呼气末气道压力是否与PEEP/CPAP设定值相符,正常时最大误差应小于10%。

2.7 潮气量测试

在控制通气模式下,在潮气量量程范围内多点检查呼吸机潮气量测量值与实际潮气量监测值之间的误差,正常时,二者应基本相符,其最大误差一般不超过10%。

2.8 氧浓度测试

在氧浓度设定范围内,多点检查氧浓度设定值与呼吸机氧浓度测量值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需要对氧浓度进行定标。同时,还应检查呼吸机氧浓度测量值与氧浓度实际值之间的误差大小,正常二者偏差不超过5%。

2.9 安全阀过压泄放测试

在控制通气模式下,手动快速挤压模拟肺,使呼吸回路内部压力急速上升,此时观察压力指示表,当达到泄放压力阈值时,压力表指针若立即下降并返回到安全范围以内,说明安全阀已开启,保护功能基本正常。

2.1 0 呼吸机故障报警功能测试

当呼吸机发生故障或外接电源断电而导致停机时,机器应立即发生报警,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安全保护功能。测试时,待呼吸机工作稳定后,拔掉其外接电源插头,而主机电源开关仍保持在开启状态,若此时机器立即发生声/光报警,说明此项功能正常。

上述测试完成并通过后,待呼吸机运行30分钟以上,再观察其显示参数是否仍与设置参数保持一致并且稳定,若无漂移现象,说明该呼吸机性能稳定,即可投入临床使用。

3 呼吸机的集中管理

由于各临床科室对呼吸机的需求量及使用频率不尽相同,鉴于国内外各大医院呼吸机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我院对部分呼吸机建立了一套集中的管理。即对于ICU病房、心外科、脑外科、儿科以及急诊科等,按其病床数及实际需求量配置一定数量的呼吸机,这些机器作为各科室的固定资产,无特殊情况不对其它科室进行调配。而对于呼吸机使用频率较低的临床科室,专门配备两台供其临时租借的机器,当某科室有需求时可向医务处提出申请,由医务处统一调配。同时,配备有临床工程技术人员,在呼吸机转往使用科室至重新连接启用的整个过程都有临床工程科技术人员在场,从而保障了临床借用呼吸机的安全性。实践证明通过呼吸机部分集中管理后,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只要临床需要,呼吸机就能到位,从而确保了病人的抢救和治疗,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呼吸机的作用。

总之,做好呼吸机的安全质量管理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它对于提高危重病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真做好以上各项工作,进而保证呼吸机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呼吸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国宏.呼吸机的安全性能检查[J].医疗设备信息,2004,19(9):48-50.

[2]陈婷,等.呼吸机在ICU应用的质量管理[J].医疗设备信息,2007,22(3):115.

[3]赵亚丽,等.呼吸机的临床管理与维护保养[J].医疗装备,2003,16(5):56-57.

呼吸机的安全质量管理 篇2

进入2014年以来,我们呼吸内科在医院党委及院领导班子的正确带领下,为迎接今年的二甲复审工作,我们呼吸内科全体医护人员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投入到目前的临床工作中。因我科处于旧的待拆迁住院楼,医疗环境差,床位数少,医护工作人员少,病员多,大家能够主动加班加点,克服困难,没有人计较个人得失,大家均能自觉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因为大家已充分认识到提高医疗安全、最大限度减少医疗缺陷、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是我们医务工作者永恒的主题。

大家在工作中都能各尽其职,认真按十三项核心制度履行。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团结协作,医患、护患、医护之间合作很好,无医疗差错、事故的出现。但目前针对今年以来我院医务科、质控办对我们日常工作的检查情况,综合我们目前的工作情况,现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1、加强病历书写的质量管理:目前尚有电子病历不及时打印的现象,希望以后加以整改。大病历入院后24小时内、首次病程8小时内及时打印出来。医嘱单及病程记录每满页即随时打印。化验单规范粘贴。

2、病程记录做到每日一新增。每次病程记录后医生及时签名、盖章。

3、及时认真书写医生交班本。

4、入院病历及出院首页认真填写疾病名称

呼吸机的安全质量管理 篇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42-02

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是指患者通过鼻罩、口鼻面罩或全面罩等无创性方式将患者与呼吸机相连进行正压辅助通气,目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起到了无法超越的替代治疗。然而,它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旦使用不當,会出现极大地风险,甚至威胁病人生命。不论从参数的设置、人机的协调性到分泌物的清除及感染的控制,哪怕是因病人消瘦,面罩与皮肤接触不严这样的小问题都可能会导致治疗失败[1]。2012年1月-2014年7月,我们对58例呼吸内科患者进行无创呼吸机使用安全隐患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呼吸科患者58例,男38例,女20例,年龄55-82岁,平均72.4岁。其中COPD伴呼吸衰竭50例,急性左心衰1例,支气管哮喘2例,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5例,均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使用时间1-220h,平均68.8h。

1.2安全隐患分析

1.2.1患者使用因素 因对呼吸机认识不足,可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加之参数调节不当或面罩大小、型号与患者不匹配等因素,会导致人机配合不协调,患者不能很好配合呼吸机,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使二氧化碳潴留加重,肺功能极差者长期使用可导致呼吸机依赖,甚至造成营养摄入不足、压疮等并发症。可伴有严重胃肠胀气、口咽干燥等不良后果,严重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心肺功能极差,多伴随咳,咳痰无力,无创呼吸机使用过程时无专业人员看护,易致痰液窒息、猝死等风险。

1.2.2呼吸机管理因素 呼吸机长期放置于病房,患者及家属随时接触仪器,若宣教或管理不到位,患者私自开关呼吸机会导致仪器损坏,给医院及患者带来经济损失,并影响治疗效果。其他比如未及时添加湿化液,或者未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仪器未定期除尘、消毒、保养等均导致仪器损坏。

2结果

2.1患者 本组52例无创呼吸机使用效果满意,病情好转出院,4例因人机抵抗、呼吸道分泌物多等因素行气管插管转ICU机械通气治疗。2例病情加重死亡出院。其中4例发生面部压疮;1例出现刺激性角膜炎;18例出现胃肠胀气,处理后均好转。

2.2 呼吸机 1台面罩部件损坏,1台因机内除尘不到位产生异常噪音,1台因患者家属违规拔除电源而致呼吸机主板损坏,经厂方维修后均能正常使用。

3对策

3.1医护人员的管理 使用前对患者进行详细介绍并心理疏导,取得患者的配合,介绍使用目的,重要性及使用的正确方法,消除其恐惧,提高依从性,初戴面罩时,要给予指导,必要时亲自示范。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应急能力。在紧急情况如吐痰或呕吐时,可迅速拆除面罩等连接装置,上机前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病人主动咳痰,采取有效地排痰措施,如饮水、雾化、药物等处理,帮助痰液排出,必要时给予吸痰。指导病人与呼吸机同步呼吸,上机时注意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等情况,监测血气分析,注意呼吸频率、节律与呼吸机是否同步,通气量是否适当,随时根据病人情况对呼吸机参数,如呼吸频率、吸入/呼出气时间、压力上升延迟时间等加以调整,尽量使病人耐受。同时注意其不良反应,如胃肠道胀气,可尽量用鼻呼吸,少说话,用促胃肠动力的药;有误吸可能的患者尽量不用,半卧位,避免饱餐后立即无创通气。面部及鼻部压迫时可使用皮肤保护膜,如纱布、涂抹凡士林等。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补充充足的水分。

3.2呼吸机管理 应做好无创呼吸机日常保养,定期对仪器进行清洁、消毒和检查。无创呼吸机的应用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有14.2%的风险,主要与呼吸机管道的污染及患者咽喉部分泌物的误吸有关。研究表明定期更换、清洗呼吸机管道(7天左右),会降低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2]。建立呼吸机使用、保养、维修记录薄,每次使用前进行安检,检查呼吸机管道的衔接,鼻面罩是否漏气,氧气管道有无脱落、扭曲,湿化器里水位是否在警示线以内,连接电源观察呼吸机是否正常工作。根据病人的脸型选择合适的鼻/面罩;鼻/面罩与病人面部吻合良好,在易摩擦部位使用凡士林薄涂保护皮肤。密切观察呼吸机的运转和各项指标,如有报警应迅速查明原因,给予及时处理。

4结论

无创呼吸机临床操作简单,疗效肯定,依从性强,可缩短住院,减少费用,保留患者说话和吞咽功能,不干扰自主呼吸。并为治疗提供了新方法,能有效纠正缺氧和CO2潴留,增加通气,避免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创治疗,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死亡率,但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尽可能避免不当操作,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及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以免对患者或呼吸机本身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进一步增强病人的舒适感和耐受性,提高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效果。最后,还要强调一点,呼吸机替代不了药物,上机期间也应该按照COPD防治指南规律用药。

参考文献

[1]陈根荣,张国际等.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失败38例原因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12):958-959.

呼吸机的安全质量管理 篇4

1 感染控制是呼吸机临床使用安全的基本保障

下呼吸道感染是最为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 尤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在医院获得性感染中的患病率为6%~52%, 且已有很多资料显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会显著增加患者的死亡率、住院时间和费用。由此可见, 预防和减少因呼吸机引发的院内感染十分重要[1]。

我院现有呼吸机共51台, 其中, PB840型41台、Servo-i型4台、Servo-MRI型1台、Respironics V60型1台、RESMED Elisee250型3台、LTV-1000型1台。通过将全院呼吸机集中管理, 严格执行统一标准, 将感染控制工作落到了实处。

1.1 完备的呼吸机清洗消毒方案

我们严格遵循《北京市呼吸机清洗、消毒指南》, 并结合我院实际与院感染管理科一起制定了《呼吸机及其管路清洗消毒规定》, 将呼吸机及其所有配件进行集中处理。全部采用清洗消毒机清洗消毒外管路, 做到1人1用1消毒, 呼吸机拆下的污管路及配件均在24 h内清洗消毒完毕, 以免微生物生长繁殖, 造成交叉感染。清洗消毒烘干后的管路及附件搭配成套, 密闭干燥保存备用, 保存时间为1周, 过期给予重新消毒。呼吸机内的特殊部件, 如可拆卸的流量传感器、呼吸机送气端及呼气端的细菌过滤器、供气模块滤网、冷却风扇过滤器、防尘网等的清洗消毒及更换, 严格按照各品牌型号呼吸机说明书要求完成。传染病及特殊感染患者给予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及配件[2]。

1.2 呼吸机使用中的感染控制

在呼吸机的使用环节中, 呼吸机主机及空气压缩机上的空气过滤网由使用科室每日拆下清洗1次, 以防灰尘堆积造成细菌繁殖;呼吸机湿化罐内加入的湿化液须为无菌蒸馏水, 使用过程中适时添加保持一定水位, 24 h彻底更换1次, 湿化罐及滤纸每周更换。呼吸机在使用过程中, 由于湿化器的加温加湿作用, 管路内会凝结冷凝水, 这些积水是菌落形成的重要部位, 必须特殊处理。管路之间的集水杯要始终保持垂直向下, 置于管路最低处, 这样可以收集来自管路内的积水。集水杯中的冷凝水要及时清除, 防止集水杯过满, 积水逆流至气管或呼吸机内, 造成逆行感染[3]。但冷凝水不能随意倾倒, 需倒入2000 mg/L含氯消毒液中按污物消毒处理, 配制消毒液的容器须加盖, 且倒入的冷凝水总量不得超过消毒液的总量, 以确保被冷凝水稀释后的消毒液浓度始终>1000 mg/L, 达到消毒作用, 防止环境污染。

1.3 定期细菌培养监测

依据院《呼吸机细菌培养监测制度》, 每季度随机抽取已消毒处于备用状态的呼吸机进行呼吸机细菌培养监测。按《消毒技术规范》物体表面采样方法进行操作, 以各采样部位检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均≤20 cfu/cm2, 且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合格。具体采样部位为呼吸机出气口、湿化器进气口和出气口、气管插管相连接的螺纹管以及湿化瓶内壁表面、呼吸机面板。采样分2次, 第1次为不启动呼吸机的静态采样, 第2次为启动呼吸机5 min后的停机采样。

2 信息化管理是呼吸机临床使用安全的有效保障

通过需求分析重新设计工作流程,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 (HIS) 网络架构与信息技术科联合设计制作了呼吸机租赁管理系统, 每台呼吸机均采用条码管理, 从购入医院开始对每台呼吸机赋予唯一条码号, 此后在医院的每项操作都以此号码为连接码, 贯穿整个流程, 对呼吸机的流向做到实时监控、有据可查[4]。临床科室需要呼吸机时要提前发送电子申请单, 经中心管理人员确认后由本院正式员工取走呼吸机, 这样双重防范可明确呼吸机的去向, 防止意外发生。利用网络与HIS无缝链接, 实现数据共享, 实时监测患者的上、脱机情况, 开具医嘱情况, 有效杜绝了临床漏开、错开医嘱, 减少计费过程中的错误。对呼吸机在院内流通的全过程实施一一对应的质量管理、质量跟踪。

3 规范化的操作是呼吸机临床使用安全的重要保障

呼吸机的及时、合理使用直接关系到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稍有疏忽将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5]。所以临床医务人员对呼吸机操作的熟练程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要重视的关键。

3.1 灵活的操作培训体系

使用呼吸机给患者做机械通气支持, 必须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执行。我们定期分品牌型号举办呼吸机的院内培训, 要求呼吸机使用相关科室必须安排相关人员参加。通过理论学习及实际操作练习, 使大家熟练掌握呼吸机的操作方法、日常维护方法, 操作注意事项、常规保养方法等。

呼吸机培训在全员统一培训的基础上还要分重点科室给予特殊强化培训, 比如儿科病房的新生儿和小儿患者的机械通气不是成人比例的缩小, 需要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来进行模式的转换、参数的设定等, 不能简单套用成人的方法, 这就需要进行单科室重点培训, 避免因呼吸机设置不合理影响患儿的救治。

合格的呼吸机使用维护人员, 是安全合理使用, 降低呼吸机各类故障的保证。经过系统培训不但能提高临床科室对呼吸机的操控水平, 疾病处理水平, 而且还降低了呼吸机的人为故障率[6], 见表1。

表1显示, 由于人为操作不当引起的呼吸机非正常运转, 如:呼吸机参数、报警设置不合理;配件丢失损坏;回路、集水杯、湿化罐等外接配件连接不紧密;气管套管气囊未充气或漏气;管道扭曲、管道积水未清除;误触操作键、误拔电源气源等, 由呼吸机集中管理前的57.79%降至集中管理后的15.79%。

3.2 严格的环节检查

工作中发现临床科室在呼吸机使用环节中存在操作欠规范, 对呼吸机相关措施的执行率不高的情况。为了保证机械通气过程中的各方面安全, 设计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检查评分标准, 定期到使用科室进行呼吸机使用环节的质控检查, 检查结果及时反馈, 督促其整改, 并定期汇总问题召集相关科室作总结分析, 检查中出现的问题与科室季度考评挂钩, 提高了措施的执行率, 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临床呼吸机使用环节检查表, 见表2。

4 预防性维护是呼吸机临床使用安全的有力保障

(1) 临床使用呼吸机前, 必须将每台进行过消毒并连接好管路的待用呼吸机连接至模拟肺进行常规测试, 主要包括:通电自检、漏气检测、叹气功能与后备通气功能的检查、报警系统的检测、吸入氧浓度检查、输出功能检测及附件功能检测等, 确保其各项功能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7,8,9]。否则, 如果在给患者应用之后才发现有故障或参数不合适, 将造成抢救工作的忙乱, 贻误抢救时机, 甚至造成对患者的意外伤害。

(2) 根据不同品牌型号呼吸机各自的性能及保养要求、附件使用寿命要求等, 规范呼吸机预防性保养内容。按要求定期进行维护保养, 如更换消耗品, 检测主机功能等[10]。

5 总结

呼吸机集中管理模式经过6年的运行, 不仅缓解了院内呼吸机的调配紧张问题, 而且在呼吸机整体运行环节中保障了其必要的安全性。医疗质量安全是医院的生命线, 因此更需要加强集中管理的力量, 以适应现代化医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臣, 谢景红, 唐茂荣, 等.加强呼吸机清洗消毒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4) :469-475.

[2]陈群基, 谢卫华, 易小兵.呼吸机的保养及维修[J].医疗保健器具, 2008, (8) :14-17.

[3]Luo YM, Moxham J.Measurement of neural respiratory drive in patients with COPD[J].Respir Physiol Neurobiol, 2005, 146 (2-3) :165-174.

[4]靳萍.医院固定资产租赁中心管理系统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31 (9) :76-78.

[5]丁猛.以呼吸内科为依托设立医院呼吸机管理中心[J].中国医学装备, 2014, 11 (2) :71-73.

[6]黄琴红, 王芳.集束化管理策略在呼吸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杂志, 2012, 2 (47) :165-166.

[7]李威, 倪萍, 马继民.呼吸机质量控制检测常见问题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 2014, 29 (5) :58-60.

[8]周建新, 席修明.机械通气与呼吸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9]王建国.浅谈呼吸机维护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J].中国医疗设备, 2011, 26 (2) :92-93.

特殊患者麻醉的呼吸管理 篇5

【摘要】目的:探讨肥胖、老年、儿童、呼吸道受压等患者的呼吸管理特点。方法:对特殊患者麻醉过程中呼吸管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呼吸管理过程中,应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和维持有效肺通气量为中心,维持呼吸道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量,去除病因,结合具体情况、设备条件、技术力量和麻醉人员的经验等,灵活选用呼吸管理的方法,以达到快速、简单、有效和实用为目的。

【關键词】呼吸管理;特殊病人麻醉 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是保证患者安全,实施麻醉成功的关键所在;其次,麻醉医师应正确对待呼吸监测仪器和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但不应过分依赖。在术中进行连续、全面的综合观察,以识别各种呼吸异常并及时处理,方可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状态,保证患者的围术期安全。

1 肥胖患者麻醉的呼吸管理

1.1 维持呼吸道通畅 肥胖患者多存在颈短、头大、下颌角标志不明显、头后仰受到后颈脂肪限制、口咽腔因脂肪堆积容积变小等问题,从而使托起下颌、保持咽腔通畅、暴露声门、气管内插管等气道操作均有困难。在气管插管之前,应仔细检查患者的张口和头后仰等情况,充分估计插管的难易程度。对插管困难者,可先行清醒表面麻醉后,用喉镜试显露一下,或采用清醒气管内插管。麻醉诱导时,将口咽导气管放入口内,使咽部通畅,保证有足够的通气量。对采用其他麻醉方式的,应注意镇静、镇痛药物的剂量,特别应注意防止发生舌后坠,一旦发出鼾音,应去除枕头,头偏向一侧,或放入口咽通气道。

1.2 维持正常通气量 要求术前常规进行肺功能和血气检查,并以能保证术中有足够的通气量为原则来选用适当的麻醉方式。在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的情况下,控制或辅助呼吸,保证足够通气量并不困难,气管导管的选择尽可能粗一些,以降低呼吸道阻力。术毕拔管时,应待患者完全清醒、能维持良好的自主呼吸和潮气量满意后再拔管,否则很易发生呼吸道梗阻和缺氧等问题。若不能维持良好呼吸,血氧饱和度<90%,可采用呼吸机进行支持治疗。椎管内阻滞时,随阻滞平面的上升,因呼吸储备低下,很容易出现缺氧、血氧饱和度下降,应常规给予吸氧,综合比较全麻与椎管内阻滞对肥胖患者的影响,建议采用全身麻醉,因为在气管内插管的情况下,控制呼吸可使患者更为安全。

2 老年患者麻醉的呼吸管理

2.1 接受中上腹部、开胸手术以及并发有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术前应进行常规的肺功能检查,评估其能否承受手术,FVC%<60、FEV10%<60、MVV<60%的严重肺功能异常的患者,施大手术及肺叶切除应慎重。术前进行常规戒烟、深呼吸和排痰训练,并根据需要进行抗菌素治疗、雾化吸入等术前准备,以改善呼吸功能储备,增强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尽量做到肺部无啰音,能深呼吸和咳痰,SpO2>90%。

2.2 根据手术要求和老年肺功能情况,尽量选择对呼吸功能干扰较小的麻醉方法,争取以最小的药量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硬膜外阻滞时因老年人的硬膜外间隙狭窄,椎间孔闭锁,局麻药容易扩散,从而发生阻滞范围过广和呼吸抑制的可能性增大,需密切观察呼吸。除常规面罩吸氧外,对中上腹部硬膜外阻滞,应选用较低浓度的局麻药,如1%~1.5%利多卡因,0.375%~0.5%丁哌卡因。适量减少用药量。全麻时老年人对低心排血量和缺氧耐受性差。人工控制呼吸时需注意参考血气分析、PET CO2、SpO2等,及时调整气道压力、容量和频率。若患者有低肺功能呼吸驱动,平时依靠低氧和高CO2维持自主呼吸,如果过度通气使CO2排出过多,出现呼吸性碱中毒及高氧环境,自主呼吸则不易恢复。一般采用的VT为8~10ml/kg,然后调整呼吸频率使PETCO2 35~45mmHg,SpO2>95%和气道阻力<30cmH2O。老年患者的呼吸贮备功能低下,易发生低氧血症,应严格掌握单肺通气的适应证,并尽量缩短单肺通气的应用时间。

2.3 术中及术后随时清除气道分泌物。胸科手术结束时应注意肺膨胀操作程序,否则术后很易发生肺不张、肺炎等并发症。老年因口咽部软组织松弛,易发生舌后坠,且反应迟钝,拔管时应注意维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放入口咽通气道,防止上呼吸道梗阻。

3 小儿麻醉的呼吸管理

3.1 术前准备及用药 阿托品作为抑制呼吸道粘膜分泌和抑制迷走神经兴奋的药物,用作小儿药有特别重要意义,剂量为0.02mg/kg;对手术冗长的麻醉,应每小时于静脉追加阿托品0.01mg/kg。

3.2 气管内插管 全麻是小儿麻醉的常用方法,气管导管应选用无套囊且能通过声门下区的最粗导管。加压呼吸时,以导管周围有轻度漏气为宜。若无漏气,提示导管过粗,有引起喉头水肿的潜在危险。手术结束拔管时,应注意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给予地塞米松5~10mg静注,以预防喉水肿的发生。

3.3 通气装置 小儿呼吸可连接Bain装置,控制呼吸器时要求新鲜气流量为100ml/(kg·min),最低气流量至少3.5L/min。若自主呼吸,气流量应比控制呼吸时增加50%,若儿童体重超过15kg,可用循环紧闭法麻醉,体重低于15kg的患儿用无重复吸入装置。拨除气管导管时,小儿极易发生喉痉挛,拔管前应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减少刺激,拔管后吸氧让患儿自主呼吸,不可强烈加压呼吸。发生喉痉挛后应立即给予正确处理。

4 呼吸道受压患者麻醉的呼吸管理

4.1 在呼吸道受压患者,建立有效可靠的人工通气道和维持呼吸道通畅,是麻醉成功的关键。术前必须充分了解病情,充分估计气管内插管的难易程度,做好充分的器械和精神准备,制定周密的麻醉计划。有呼吸道梗阻,呼吸困难的患者,没有建立人工呼吸道之前,自主呼吸常靠意识支持,故一般不用镇静药物做为麻醉前用药,以免抑制呼吸。

4.2 呼吸道受压的患者多采用清醒表面麻醉,插入气管导管后再诱导麻醉。若有张口和头颈部活动困难、气道狭窄受侵,可将支气管纤维镜导入气管导管,在纤维镜直视引导下进行气管内插管,并发低氧血症者,还可经纤维镜侧孔吹入纯氧改善氧合。此方法有操作时间短,损伤小,定位准确和安全等优点。

4.3 有气道狭窄、移位、受压和喉返神经麻痹的患者,宜选择有侧开孔的乳胶钢丝螺旋导管,插管时同时配备几根不同型号的导管,导管前端需越过狭窄受压部位,以免术中导管前端开口被挤压贴在气管壁上而发生呼吸道梗阻。

4.4 麻醉结束拨出气管导管时,应准确估计患者能否保持通畅呼吸。如患者完全苏醒和呼吸恢复良好,在做好气管切开准备和术者的密切配合下,可缓慢分段拔出气管导管,观察确无呼吸道梗阻后,方可返回麻醉恢复室或病房。对气道因受压狭窄、气管塌陷、声带麻痹和双侧喉返神经均损伤者,安全之策为术后主动行气道造瘘。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259-260.

[2] 郑斯聚.麻醉性镇痛药及其拮抗药[A].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14-534.

[3]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3:419-50;1441-58.

呼吸机的安全质量管理 篇6

1 转运途中呼吸道不安全因素分析

1.1 人工气道的移位:

转运过程中由于体位改变、搬动时牵拉或固定的胶布松动等原因, 易致管道扭曲, 或与气管内壁成角, 或移位 (深度不够或过深至一侧支气管) , 从而影响到气道的通畅, 致气体交换受损。

1.2 气道阻塞致通气障碍:

其主要原因为呼吸道分泌物抽吸不彻底, 搬运时体位改变或牵拉人工气道刺激病人咳嗽致使分泌物涌入主支气管, 或因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套囊充气不足, 口鼻分泌物流入气道引起阻塞。

1.3 肌松药物的应用:

镇静肌松药物可抑制中枢和呼吸肌致使自主呼吸不规则甚至消失或幅度减小, 且易出现缺氧。

1.4 原发疾病的影响:

脑挫伤、脑内血肿等病人由于牵拉气道等原因刺激病人咳嗽或搬动、转运时震动使颅内压上升, 诱发脑疝。颈椎损伤累及颈髓时, 可因延髓呼吸中枢受损或受到刺激而致呼吸抑制, 亦可因膈神经、肋间神经功能受损而使呼吸运动受限。

2 转运途中呼吸道的安全管理

2.1 转运前评估:

重症病人转运可能发生呼吸、心血管、神经系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因此, 转运前需主管医生认真权衡, 作为责任护士也应充分评估转运的可能性, 如果病人转运前生命体征不稳定, 必须检查或治疗, 责任护士应坚持有医生同往并做好充分准备。转运前对病人综合情况评估是安确保全的基础, 评估的内容如下。

2.1.1 呼吸系统评估:

对所有影响气道、氧合、通气的因素都要加以评估, 包括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痰液量、性状、气道有无阻塞、呼吸音是否对称, 对建立人工气道者, 应妥善固定, 气囊适度充盈, 并注明人工气道的位置, 评估脉搏、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值、临床症状 (如皮肤颜色) 和状态, 判断氧合是否有效, 转运前协助病人翻身、拍背后充分吸净痰液及口鼻腔分泌物, 方法是:病人侧卧, 叩击者将手握成空心状, 利用手腕的力量在病人背部自上而下, 由外向内进行叩击, 每次5~10min, 清醒病人鼓励咳嗽排痰, 确保在转运前, 异常的血气、化验已得到处理, 呼吸不稳定者应暂缓转运, 或认真权衡利弊后再做决定。

2.1.2 循环系统评估:

通过心电图所示心率、心律、外周脉搏以及血压、皮肤颜色等来评估, 对转运途中持续用药或补液的病人, 还需要评估静脉通路是否通畅, 必要时保持两路静脉通道。在转运前, 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循环系统不稳定应得到处理。

2.1.3 神经系统的评估:

通过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对光反应、肢体活动等进行评估。急性颅脑损伤、颅脑手术、脑室引流48小时以内者尤应注意观察, 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做应急处理。烦躁者适当镇静。

2.1.4 全身其他情况:

如有无应用影响呼吸的药物, 如镇静、肌松药;胸腔闭式引流的妥善固定。

2.2 用物准备:

包括具有心率、呼吸、氧饱和度、血压读数的便携式转运监护仪, 便携式吸引装置 (带蓄电池) , 一次性吸痰管, 充足的氧源, 简易呼吸气囊以及连接设备, 必要时备肾上腺素、利多卡因、脱水剂、注射器等抢救药品、物品。

2.3 转运中:

护理转运途中注意保护气管插管吸同步。注意观察病人呼吸频率、节律、氧饱和度、心率、意识状态、瞳孔等变化, 呼吸道有分泌物时应及时吸痰, 如病人烦躁不安, 手足躁动时用约束带进行协调约束, 以防坠伤、擦伤、碰伤。保持管道通畅, 发现管腔阻塞、皮管扭曲、受压等情况及时处理。搬动病人时先夹闭开关再搬动, 防止引流液逆流颈椎病人搬运时应向家属讲明注意事项和搬运方法;搬运时至少3人, 1人在头顶双手托住下颌及枕, 保持轻度向头方向牵引, 另2人在病人身旁一侧, 1人手托住胸背部, 1人在头顶双手托住臂部及下肢, 3人同时将病人平抬移动, 防止头颈伸屈及旋转。一旦发现呼吸不规则等情况, 应严密观察, 必要时做紧急处理。

3 小结

呼吸机的安全质量管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凡不能与医护人员进行正常沟通的呼吸科住院病人为特殊病人, 共178例, 其中意识不清68例, 重症昏迷56例, 无自主能力38例, 语言表达障碍16例, 均佩戴标识腕带。

1.2 材料选择

采用盐城市高聚塑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名称为可插卡成人识别腕带, 型号GJ-6060A, 规格2.5 cm×25 cm的一次性专用物品。无毒、表面光滑, 材质良好, 不会引起病人皮肤过敏;可方便书写, 字迹清晰又防水、防乙醇擦拭退色;腕带两端有防止脱落的一次性纽扣, 佩戴时松紧适宜, 应用过程中不会引起病人皮肤损伤。

1.3 方法

由值班护士在标识腕带上认真填写好病人基本信息, 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诊断、过敏药物等等。与病人家属一起认真核对信息, 并告知其应用的意义及注意事项, 无误后避开伤口、皮疹等部位佩戴于病人的腕部。进行24 h贴身标识, 松紧适宜, 可容纳一个小指为宜, 防止脱落或影响血液循环, 出院时由护士撤除。并在出院时请病人家属协助填写1份满意度调查表。共发出178份, 收回178份。

2 结果

178例佩戴标识腕带的病人在接受检查、治疗及护理的过程中, 无一例发生差错事故, 且出院时调查统计全部为满意。

3 应用效果

3.1 体现了规范化的管理

传统的确认病人身份的方法是依据床头卡, 若床头卡片被恶意或无意中调换, 就有可能出现因错误识别而导致的差错事故。医务人员在为病人进行检查、治疗及护理的过程中, 除传统的查对方法以外, 通过系在病人手腕上的标识腕带, 可以进行快速、准确、有效的身份确认, 有力地保障了病人的安全, 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率, 也是医院现代化、正规化医疗管理的发展方向[1]。

3.2 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传统的查对方法是护士直呼病人的床号和姓名以及核对床头卡来确认病人的身份, 由此病人及家属会以护士不礼貌、没素质而投诉护士, 从而引发护患纠纷。标识腕带的使用可有效地杜绝类似现象发生;值班护士在为病人佩戴标识腕带的过程中, 主动与病人家属进行交流、沟通, 同时告知标识腕带的用途及注意事项, 使病人家属感到倍受重视, 拉近了病人家属与护士的距离, 增进了彼此的信任度, 提高了对医疗护理行为的依从性及满意度。

3.3 有效地规避了风险

只要病人佩戴了标识腕带, 在医院内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手腕上醒目的病人信息, 轻松、快速、准确的识别病人身份, 及时将其送回相关科室, 大大减少了医院及家属的后顾之忧, 提高了医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有效地规避了风险。

3.4 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呼吸科特殊病人多, 病情危重、变化快, 常常合并心脏疾病, 特别是在夜间睡眠时易发生猝死等。一旦发生上述情况, 医护人员可根据病人标识腕带提供的信息, 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 为挽救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3.5 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有报道腕带打印机及条形码扫描器扫描腕带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护理工作模式, 减少了多年来护理工作重复环节多、费时又费力的弊病;保证了护士有充分的时间与病人交流沟通, 从而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 缩短病人等候时间[2]。

3.6 标识腕带的不足之处

腕带标识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手写资料太潦草难以辨认, 无法获得准确信息;使用不规范, 造成信息遗漏;重复书写加重护士工作负担。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网络技术的发展, 进一步改进标识腕带, 建议有条件的医院使用条形码扫描器等先进技术可有效克服标识腕带的不足之处。

总之, 身份标识腕带在呼吸科特殊病人中的应用是一项合理可行的改革措施。该举措对保障病人的安全、提升病人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是防止病人身份错误识别的理想方法。身份标识腕带必将在医院中得到广泛使用。

关键词:标识腕带,特殊病人,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杨万里, 住院病人管理应把握的问题[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1, 8 (4) :320.

呼吸机使用安全隐患的预防及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6年1月—2008年12月使用呼吸机的病人887例, 其中男458例, 女329例;年龄1岁7个月至91岁 (63.0岁±20.6岁) ;呼吸机使用最短7 h, 最长192 d;气管插管624例, 气管切开263例。887例使用呼吸机病人中发生不良事件30例, 其中气管导管堵塞5例, 脱出11例, 气管套管移位1例, 湿化器加水过多1例, 湿化器未加水干烧2例, 湿化器开关未开2例, 呼吸机人机不同步并出现相关问题8例, 包括自动触发导致送气过快5例, 无效触发导致部分机械送气脱落3例。

2 呼吸机使用过程中常见安全隐患

痰多、黏稠吸痰不及时或不彻底;气道本身有出血或反复吸痰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致气管导管内血痂形成;气道未湿化或湿化不够等导致气管导管或套管堵塞;气管导管或套管固定不牢, 病人翻身时未注意固定好呼吸机管道, 烦躁病人未予适当镇静及约束致导管或套管脱出;电插板短路, 超负荷断电等使呼吸机突然停止工作;呼吸机人机不同步;操作不当引起报警, 如管路接错, 参数设置不当等;湿化罐加水过多或集水杯水过多未及时倾倒或管路放置不当引流不畅等使呼吸机管道的水反流入气道引起呛咳、感染甚至窒息;呼吸机报警开关未开或报警范围设置不当;呼吸机参数或故障导致报警功能失灵;呼吸机检测参数不准确;安全阀未打开, 当出现人机对抗及其他原因使通气管道内部压力过高时, 未能泄放高压气体, 对病人造成伤害。

3 管理

3.1 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 训练护理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强调呼吸机报警处理程序, 以起到警示作用。一旦发生呼吸机报警, 须立即处理, 迅速确定并消除报警原因, 切忌在未辨明原因的情况下仅简单消除或重置报警, 如不能在短时间内查明并消除故障时, 应冷静应对, 先将呼吸机与人工气道断开, 使用简易呼吸器维持病人呼吸, 再对呼吸机进行检修, 必要时更换呼吸机。

3.2 妥善固定管道

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添加湿化器内蒸馏水保证有效湿化, 对烦躁病人应按医嘱给予适当镇静及约束, 防止导管脱出或堵塞。床旁和抢救车内均备简易呼吸器和模拟肺, 班班检查, 保证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以备急需。

3.3 湿化罐添加蒸馏水时必须在旁守护

待加到合适水位后方能离开, 防止加水过多给病人造成伤害。呼吸机电源必须专用, 防止因超负荷断电致仪器损坏而危及病人的生命。

3.4 加强呼吸机相关知识培训

护士应了解呼吸机工作的相关原理、分型及主要参数设定及依据。另外, 对呼吸机相关波形的追踪、识别及依据此判定人机不同步也十分重要[1,2]。应特别注意呼吸机上所发生的人机不同步的两大形式, 即“自动触发” (autotriggering) 和“无效努力” (ineffective efforts) 。因低的触发阈值 (压力及流速均可) 、管路漏气或积水、心源性的震荡及呃逆均可引发自动触发[3,4]。此外, 在高的动态充气过度的情况下, 应避免呼吸机“触发延迟” (Triggering delay) 及“无效努力”情况的发生。此时, 应降低潮气量;延长呼气时间及降低呼气阻力;另外, 在触发时相时, 可增大由吸气肌所产生的压力;也可施加一个适当的外源性的PEEP及降低触发阈值。理论上, 通过使用大口径的气管插管导管及应用支气管扩张药降低吸气流速阻力均能有效降低无效努力的发生[2]。据报道,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中, 60%~70%是由于使用错误造成的, 这种错误被称为“使用错误”或“操作失误”[5]。由此可见, 培训至关重要。对每一位新入室人员都应该进行至少1次的呼吸机理论知识学习, 然后进入临床进行实践训练, 必须达到人人熟练掌握最基本的应用知识。

3.5 采用预防性维修

预防性维修基本上是以检查为主, 防患于未然, 减少故障和事故。引进呼吸机时, 要从适用对象、 适用范围、工作环境、主机配置、性能指标、设备物理因素及操作界面、售后服务几个方面综合考察评价[6]。

3.6 呼吸机日常保养

呼吸机每工作 1 000 h应由工程师进行保养及检修, 护士每天清洗空气压缩机和主机散热口过滤网。呼吸机每使用15 d、更换新病人时或更换管路时均应进行气密性检测、流量传感器校准、氧电池核准、吸呼过滤器检测、回路压力检测及顺应性检测, 可有效降低呼吸机使用过程中的故障, 减少安全隐患, 确保病人的用机安全[5]。

3.7 按使用说明定期更换消耗品

包括氧电池、内置蓄电池、细菌过滤器、电源保险丝等。

3.8 呼吸机使用前应例行检查

连接电源、气源及管路包括湿化器和模拟肺, 检查管路连接是否正确, 湿化器内蒸馏水是否合适, 加温湿化器开关是否打开, 并将温湿度调至相应档位;通电后呼吸机快速自检进入用户界面, 待呼吸机工作10 min后检查管路有无漏气, 尤其注意湿化罐加水孔和可吸痰延长管孔。设置好模式、参数及报警限后检测:①断开电源是否有AC电源缺失报警, 同时后备电池启动;②断开气源是否有报警;③断开管路看是否有管路脱开报警;④挤压模拟肺是否有分钟通气量报警;⑤调整压力或管路打折弯曲, 是否有低压、高压报警;⑥取下模拟肺15 s看是否有呼吸暂停报警 (APNEA) ;⑦呼吸机工作15 min~20 min后观察监测值是否与设置值一致, 通常监测值在设置值±10%浮动均为正常[7]。

3.9 呼吸机使用中的管理

各班护理人员除严密监测呼吸机运转情况、病人的病情、生命体征变化和及时处理各种报警外, 需检查呼吸机各参数报警范围是否适合该病人, 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调节报警参数。

3.10 呼吸机使用后的管理

呼吸机使用不管时间长短, 用后均需根据其材质及使用说明分别进行消毒处理, 防止发生交叉感染和仪器配件的损坏。

4 讨论

为了保证呼吸机的安全使用, 提高呼吸机治疗效果, 呼吸机使用前、中、后各环节的管理均不能松懈。

加强护理人员安全意识, 认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对病人的监护, 做好病人安全危险因素的评估、预防, 对防止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呼吸机人机不同步是近年来被日益重视的问题[1,2]。其中的“自动触发”和“无效努力”应特别引起重视。自动触发可定义为一种呼吸机在无病人吸气努力的情况下被触发的现象。管路积水、漏气及心源性的震动均可引发自动触发。当低呼吸频率、低呼吸动力 (躯动力) 及缺乏动态充气过度时, 自动触发常发生。主要是此种情况有时使在下一次吸气开始前的呼气期间, 管路中的流速为零。故呼吸机很易被管路中的压力变化所触发, 而这种压力变化并不源自病人的吸气努力。自动触发常干扰病人的管理并可引起高频率通气、浅快通气及病人的不舒适感。另外, 对无自主呼吸的病人可干扰脑死亡的诊断并延误器官供体的移植时机。“无效努力”主要是指病人的吸气努力不能触发呼吸机送气。在一些机械通气病人, 在呼气末时, 呼吸系统不能达到平衡容量 (被动功能残气量) 。在这种情况下, 吸气肌肉在高于被动功能残气量的容量点上开始收缩, 而此时肺泡压力为正压, 此种现象被定义为动态充气过度。动态充气过度由下列因素引起, 如呼吸系统弹性阻抗过低、潮气量过大、呼气的流速阻力较大、自发呼气时间较短[8,9]。在动态充气过度的情况下, 在吸气开始时, 一个弹性阈值负荷 (内源性呼气末正压) 被施加在吸气肌肉上, 这使得触发呼吸机时, 需要一个更大的吸气努力的量。确实, 在压力或流速启动系统, 为了使肺泡压降低到低于外源性PEEP的某一点处的压力 (触发压力) , 病人的吸气努力首先必须抵消内源性PEEP的影响。因此, 肌肉产生压力的部分被分配用来对抗内源性呼气末正压, 结果造成吸气努力及呼吸机触发送气延迟。在某些情况下, 病人的吸气努力并不能抵消肉源性呼气末正压, 则导致不能触发呼吸机给病人送气[10,11,12]。显然, 无效努力易造成送气量不适当及吸气肌肉易出现疲劳。这也是影响病人脱离呼吸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使用前的检测程序不能忽略。呼吸机使用一定时间后必须做保养, 保证仪器性能良好是安全使用的第一步。因此, 建立使用记录本, 将各种维修、更换、校正记录、主机保养等详细备案是十分必要的。

预防性维修在呼吸机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 可避免出现事后补救的尴尬局面。

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呼吸机相关知识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护士, 24 h守护在呼吸机旁, 是呼吸机运转过程中故障发现和排除的第一人, 熟练掌握正确使用呼吸机的方法、注意事项、发生故障的原因和排除方法, 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智能化呼吸机的安全使用及预防措施 篇9

1 呼吸机的集中配备管理

我院呼吸机的使用最初是以呼吸科为主进行配备的,随着呼吸机使用面的逐步扩展,装备的数量也越来越大,近几年我院对老年病房进行了扩建,在用呼吸机由原来的45~50台/d增加到现在的64~68台/d,这就给安全使用和维护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及机械通气设备设计的智能化,管理模式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逐步形成了适合现代化医院呼吸机集中管理的新模式,以利于呼吸机的系统性规划和专业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存活率和机械通气的成功率,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呼吸机的使用效率和专业化维护管理水平。

表1显示,随着呼吸机集中管理模式的应用以及临床对此接受程度的提高,呼吸机的使用效率也在相应提高,使ta/t0保持在50%左右较为适宜,基本可以达到供求平衡。因此,年平均停机维护时间的长短和ta/t0的百分比值是调整呼吸机配备质量和数量的客观依据。我们在2006~2009年期间,呼吸机的平均使用效率达67.83%。

注:(1)预计工作时间t0:是指呼吸机能够向临床提供使用的时间,24h×(365-5(年平均停机维护时间))×总台数;(2)实际工作时间ta:是指呼吸机在临床实际使用的时间。

呼吸机的使用必须由专人集中管理,专人使用、定期日常维护;专业技术人员必需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立呼吸机使用登记本,和认真填写使用、维护、保养记录,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库房内存放的备用机器要每周擦拭、除尘、检测一次。另外,呼吸机的治疗对象主要是危重症病人,其可靠性会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治疗效果甚至生命安全,为了尽可能避免呼吸机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或对病人造成伤害,定期对呼吸机进行安全性能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室近几年对在用的呼吸机执行日巡查制度,以便及早发现故障隐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动报修率明显降低。呼吸机一旦发生故障报警时,要迅速到场排除维修,认真登记维修申请时间、响应时间、故障现象、故障原因、维修时间,我室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排除呼吸机故障报警1125例次,由于发现及时、处理得当,均未对患者造成重大影响。

2 呼吸机临床使用的管理与维护

由于呼吸机属于高精密医疗仪器,其结构、工作原理复杂,工作流程繁琐,较易出现各类安全隐患,因此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熟悉各型呼吸机的结构、性能、工作原理、工作流程、操作使用方法,而且在平时要做好预见性工作,多巡视、多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减少产生安全隐患的因素,确保呼吸机的正常安全运行和人员安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目前,临床医护人员对呼吸机的使用往往只重视操作方法或使用技术本身,而忽略了使用前后和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安全维护和管理问题。理想的情况应该是通过一个多层次的质量控制手段尽量避免呼吸机发生故障或对病人造成伤害,这些手段包括使用前的例行检查或性能测试、使用过程中的管理维护、使用后的消毒和预防性维护等技术手段,也包括人员培训、临床使用操作规范和装备保障模式等管理手段。

2.1 使用前检查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九步法”检查(Operation Verification Procedure,OVP)的方法,可以检查出呼吸机的大部分隐患。检查时,首先接通电源、气源,接好整套外部管道包括湿化器及模拟肺;然后通电试机,观察机器的工作状态,管道有无漏气,参数能否根据需要调整;最后运行20min左右,观察监测值与预设值显示是否一致、稳定,有无漂移现象等,以便决定机器是否可以正常使用。

⑴电源、气源检查。在控制通气模式下,设置潮气量及呼吸频率,观察呼吸机分钟通气量及工作压力有无下降;检查电源插头(包括主机和湿化器)是否连接牢固,避免多个插头共用一个电源插座板,尽量使用独立的墙壁电源插座,移动机器时要严防电源插头脱开。

⑵气密性检查。查看呼吸机管路、湿化器、集水瓶安装是否牢固,连接是否紧密且有无破损。在控制通气模式下,设置潮气量及呼吸频率,按住吸气保持(Inspiratory Hold)键15~30s,观察气道压力监测值,如管路气密性好,其数值基本保持恒定或下降很小;如有漏气则下降很快。

⑶压力上限报警。将压力报警上限设为60cmH2O,增大潮气量(Tidal Volume,TV),当气道峰值压力达到60cmH2O时,红色报警指示灯闪亮,并伴有声音报警,同时吸气相切换到呼气相,说明此项功能正常。

⑷漏气监测上、下限。漏气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安全功能,参数设好后,在分钟通气量(Minute Volume,MV)为5L/min和15L/min时分别通气1min进行测试,将报警下限上调至该通气量时应发生报警,同样将报警上限下调至该通气量时也应发生报警。

⑸通气窒息报警。控制通气一段时间后,去掉模拟肺,通常在10~15s内机器应发生窒息报警,辅助通气会自动切换到控制通气。

⑹触发灵敏度(Trigger Sensitivity)辅助通气时,触发灵敏度很重要,简单的检查方法是将触发灵敏度设在2cmH2O左右,挤压模拟肺,呼吸机应该能够被触发,否则可能是吸气或呼气压力测量有误。

⑺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将PEEP分别设为5cmH2O和15cmH2O,稳定一段时间后,观察基线压或呼气末气道压力,其监测值应是5cmH2O和15cmH2O,偏差小于10%。

⑻吸气、呼气流量。参数设好后,多点检查吸气、呼气流量。吸气流量为预设值,呼气流量为监测值,两者数值相差应小于50mL。

⑼吸入气体氧浓度。控制模式下,将氧浓度分别设为检查氧电池监测的氧浓度是否与预设值一致,如有偏差,可对氧传感器进行标定。

2.2 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和维护

呼吸机使用过程中,不仅病人需要精心观察和护理,机器也需要精心管理和维护。

2.2.1 日常维护

随时查看呼吸机管路、湿化器、集水瓶安装是否牢固,连接是否紧密且有无破损,定时(1次/4h)倒掉集水瓶中的积水,查看管道有无扭曲、打折现象;查看湿化罐是否正常工作,是否需要加注蒸馏水,湿化效果如何;定时(2~3次/w)用冷水清洗通风口过滤网;如需长时间用机,还应每周更换外管路、湿化罐,及湿化罐滤纸1次,必要时更换吸气和(或)呼气口细菌过滤器。

2.2.2 报警处理

呼吸机出现报警时,要冷静分析原因,首先要判断是机器本身的故障,还是由于人为误操作或是病人自身病情变化所引,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准确地处理。如报警不能在短时间内排除,应立即撤机,给病人吸氧或用简易呼吸器替代,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更换呼吸机,严禁呼吸机带故障运行。撤下的机器要尽快查明原因,严格检修,检修完毕,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和考机验证,并出示相关的测试报告才能返回临床使用。

2.2.3 使用后的消毒及维护

撤下的呼吸机无论使用时间长短均应进行消毒维护,机器外部可用湿布擦拭后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严禁强酸、强碱熏蒸;管路、湿化罐等硅胶、合金部件可在专用的消毒机内按电脑预设程序清洗消毒;各类传感器等贵重部件,清洁时要注意保护好测量部分及不允许接触水的部分;主机内部的清洁、除尘、调试、保养及性能测试要由专业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完成;清洗消毒程序完成后,重新安装管路、湿化罐、传感器等,连接模拟肺进行“九步法”检查、试机,以确保机器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并在工作日志上严格登记交接。

2.2.4 建立临床操作培训机制

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在现代医院救治危重患者中固然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拥有一流的专业队伍,精湛的技术水平更为重要,高精密的呼吸机虽然设计周到,性能全面,拥有多种预设模式及参数调整范围可供选择,但绝对无法取代一位具有临床和呼吸生理、病理及基础医学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我室总结了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接到的呼吸机出现的各类报修故障1125例次,结果显示有63%左右是由于人为操作不当而引起(如参数、报警限值设置不当;人为损坏机器配件;管道、集水瓶、湿化罐连接不紧;气管套管气囊未充气或充气不足;管道积水未清除、管道扭曲;误拔电源、气源、误触操作键等),只有35%左右是设备故障,而在35%的设备故障中有80%是机械故障,仅有20%是电气故障。也就是说,真正较为复杂的电气故障仅占总故障次数的7%左右,有93%左右的故障是可以避免或比较容易处理的,这进一步揭示了现代医院需要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的理由,也指明了专业技术人员在新时期的新任务,那就是首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技术水平,其次是在对呼吸机进行定期维护的同时,指导临床医护人员正确地使用呼吸机,从而使呼吸机的故障率降到最低。

过去,由于呼吸机数量较少,且结构简单,因此对技师的要求不高,技师对于呼吸机室的工作可以基本胜任。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机械通气设备设计智能化,不仅有结构复杂的硬件部分,还有功能强大的软件部分,这就要求专业技术人员要掌握多元化的知识,尤其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大量高精尖的机械通气设备要依赖进口,因此专业技术人员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知识和专业英语水平。

2.2.5 呼吸机的维修管理

目前,我院医疗设备的维修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依靠本院的医学工程人员维修,医院为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都配备了专业的医学工程人员,随时了解机器的性能和使用状况,并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但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知识更新和配件供应的制约;二是由医疗设备生产厂商或代理商负责各种技术维修服务,但是目前很多厂商或代理商在排除医疗设备故障的反应速度和配件供应上尚不够满意,另外,故障的第一手资料需由医院的技术人员提供,因此,院内的工程技术人员仍需承担大量维修工作。因此,保障医疗设备安全使用及维护的重点是:加强本院医学工程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通信和网络设施,加快排除故障的时间,确保医疗设备的维修质量和安全使用。

总之,呼吸机的临床应用管理和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涉及到临床、医学工程部门、医疗管理部门和医院管理制度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既需要有专业的呼吸专科医师和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相互配合,也需要在医疗制度、装备保障、安全管理及人员培训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确保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可靠性,确保机械通气安全有效地进行,从而提高危、急、重症病人的救治成功率。

摘要:本文介绍了智能化呼吸机近4年在临床应用55577天中存在1125次安全隐患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统计出近4年呼吸机的平均使用效率达67.83%,并介绍了呼吸机使用前的“九步法”检查法,经临床验证,可有效降低故障率,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呼吸机,临床应用,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杨广智.呼吸机的质量控制及维护[J].医疗设备信息,2007,(3):145-146.

[2]尹忆农.呼吸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医疗装备,2006,(10):52.

[3]汤黎明,戚仕涛,祝正祥.从呼吸机临床案例看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J].医疗卫生装备,2008,(3):104-105.

[4]高虹,朱敏,郭丹.医院内呼吸机整体质量控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8,(4):72-73.

[5]宋燕波.呼吸机临床应用中的安全管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0):78-81.

食管癌术后的呼吸道管理 篇10

1、临床资料

2011年10月本组共收集2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48—77岁,平均年龄65.6岁,手术方式:左经胸8例、右经胸三切口2例、胸腹腔镜10例,气管切开1例,自动出院2例。

2、护理方法体会

2.1术后心理指导 由于术后切口疼痛、并置有引流管、导尿管的外在因素,患者不愿意配合咳嗽排痰,需向患者耐心讲解咳嗽排痰的重要性及可靠性,适时给予鼓励、增强信心、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主动配合治疗。

2.2 湿化呼吸道 手术后切口和胸腔置管均可使肋间肌和膈肌运动受限,呼吸功能受到影响,使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减弱,肺泡和支气管内易积聚分泌物,并逐渐变粘稠,且不易被咳出。故在术后第1日晨给病人做超声雾化吸入,并要求每个护士能熟练作肺部听诊,如痰鸣音明显,立即给予雾化、拍背、协助排痰,直至肺部呼吸音清晰。遵医嘱予化痰药进行雾化吸入,通过湿化呼吸道,预防分泌物干涸结痂,促进痰液咳出。方法:常规术后第1天均取半坐卧位,将药液加入雾化吸入泵内,嘱患者张口呼吸,把药液充分吸入到气管、支气管,达到祛痰、解痉、消炎等作用。雾化吸入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操作时应有专人指导,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痰液较多时应及时辅助扣背排痰,必要时行鼻导管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窒息。针对戴呼吸机的患者,我们更要注重氧气的湿化及温化,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故有效的气道湿化是保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经人工气道吸入气体,温度应达32~34℃,相对湿度达95%~100%(绝对湿度至少达36mg/L),如温度和湿度低于以上水平,就产生湿度缺,如高于此水平,即可能发生液体过度负荷和病人感觉不适[3]。

2.3 协助排痰 首先取舒适体位:坐位身体前倾,方便调动全身肌肉参与咳嗽反射,提高咳痰效果。可将薄枕垫在身后,患者双手抱一软枕于腹部,或环抱患侧。护士一手扶肩,另一手五指并拢呈空杯状,用前臂带动腕部的力量扣击,使五指前部及大小鱼际均衡用力,这样扣击有穿透性,不可直接扣击皮肤表面,不使力量滞留于皮肤表面,引起疼痛不适。扣击要由外向内,由下向上。经充分扣击后,嘱患者深呼吸数次,深咳,将痰液咳出。对无力咳嗽的病人,护士一手按压切口,另一手的中指按压胸骨上窝处,刺激总气管,以引起咳嗽反射有利咳痰。对于体质特别虚弱患者。经以上处理,仍不能将痰咳出,可用吸痰管插至咽喉部刺激咳嗽,使痰液上行及时吸出。如仍不能有效排痰者,可予纤支镜吸痰或气管切开。咳嗽有利引流,鼓励患者咳嗽,尽早排出肺内痰液和陈旧性血块,促使肺复张,有利于胸腔内积气和积液的排出。

2.4各管道护理

2.4.1患者术后需行持续胃肠减压,及时抽出胃内液体及气体,保持胃处于空虚状态,以减少胃与食管吻合口的张力,促进伤口愈合,并可防止胃过度扩张压迫肺,影响呼吸功能,密切观察胃液的量、颜色及性质,要保证负压吸引的有效性,妥善固定防止胃管脱落。

2.4.2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注意引流装置是否完整密封,是否引流通畅,并且密切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状、量以及水柱波动情况。定期2-3次/天以离心方向挤捏胸腔闭式引流管,可有效防止引流管阻塞。依据胸部x线检查结果及引流情况决定拔管与否。

2.5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麻醉清醒即采用半卧位,不能半卧位者应经常改变卧位。患者病情平稳在护士陪同下可鼓励术后2至3日下床活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有利于肺扩张和分泌物的排出,防止肺部并发症。

3、结果

20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21.05天、气管切开1例、乳糜定性(+)2例,经保守治疗痊愈、因基础疾病如COPD,哮喘术后并发症明显,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2例。

4、讨论

肺部并发症是食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降低并发症是保证患者术后顺利康复的关键因素,术后有效的呼吸道护理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重要保证。预防要点是加强呼吸道的护理,保证呼吸道畅通,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及各种管道的护理。本组病例表明,通过系统、科学、规范的呼吸道护理,能有效预防或减少食管癌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病程,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9.

[2]杜贾军,彭忠民主编.胸外科并发症学[M].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03:117~120

上一篇:元行动模型下一篇:内控规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