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职能部门

2024-05-04

机关职能部门(精选十篇)

机关职能部门 篇1

(一) 应然关系

检察权的权能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即公诉权、职务犯罪侦查权和诉讼监督权。 (2) “检察官通过公诉对公安机关侦查权和法官审判权实行双向监督的目的, 也是为了防止警察恣意和法官擅断, 从而使国家法律正确适用于整个刑事诉讼程序。” (3) 笔者认为, 这一的论断较为合理, 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 检察机关行使公诉权来实现对侦查和审判活动的监督。通过对公诉权具体职能的剖析, 不难发现, 公诉权中的绝大部分权能是明显带有法律监督属性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有效行使是不能脱离具体的诉讼职能的, 法律监督是内容、是目的, 诉讼职能是形式、是载体。法律监督必须以诉讼职能为基础、为条件, 诉讼监督是法律监督借以发挥的必要途径和手段。法律监督必须与诉讼活动有机融合, 否则法律监督则无法体现。” (4)

(二) 实然关系

我国检察机关的设置是以列宁的检察理论为依据。它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完美设计, 但是“不能完全还原为法律制度”。法律监督不以互动为前提, 它体现出一定的超然性的权威性。一方面, 检察机关是诉讼活动的参与者, 诉讼过程由法官主导, 裁判权始终掌握在法院手中, 审判机关对检察机关的制约始终处于上位和主动地位, 检察机关始终只能是“运动员”的角色。另一方面, 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的守护者, 检察机关行使公诉权和审判监督权, 不是为了谋求自身利益, 而是为了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维护国家法治秩序。检察官公诉人的身份要求其服从法官指挥, 监督者的角色又要求法官接受监督, 这正是检察机关在行使公诉权和发挥监督权的过程中, 存在的一对主要矛盾。在理论上, 检察权的配置出现角色冲突的缺陷。检察机关同时具有侦查者、公诉者、监督者的多重身份, 即检察机关拥有侦查权、公诉权和对审判活动的监督权, 好比运动员同场兼任裁判员, 破坏了侦、诉、辩、审、监五者法律诉讼关系的平衡。 (5)

二、我国现行检察制度中诉讼职权与监督职权的配置模式

(一) 现行配置模式

1. 诉讼职权的配置

诉讼职权主要由自侦、侦查监督、公诉等部门承担。此处的诉讼职权主要包括由公诉机关承担的公诉权, 自侦部门承担的侦查权。侦查权是检察权与生俱来的职权, 没有侦查权就无法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存在的实施, 就无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 公诉权是检察权最核心、最本质的职权, 没有公诉权就无法保障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 就无法维护公平与正义。 (6) 侦查监督部门通过对公安机关移送案件的审查逮捕, 将符合逮捕条件的案件移送公诉部门进行审查起诉。

2. 监督职权的配置

监督职权主要由侦查监督、公诉、民行检察、监所检察等部门承担。检察机关充分、有效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能, 必须拥有与其履行职能相适应的检察权能。这就是检察权的配置问题。检察权的配置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检察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及整个检察系统相对于其他国家机关而言可以行使哪些权力。二是检察机关系统内部各个具体的检察机关之间的关系, 以及同一个检察机关内部不同的工作部门之间, 有些研究者也认为涉及检察权的配置问题。

(二) 现行配置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1. 优点

诉讼职权和监督职权的分离, 有利于加强检察机关内部制约, 解决目前理论界和社会上存在已久的诸如“谁来监督监督者”即检察机关刑事法律监督职能, 谁来监督检察机关的问题。同一个内设机构同时承担诉讼职能和诉讼监督职能的模式, 优化为由两个机构或部门分别承担诉讼职能和监督职能, 客观上有利于对他方进行监督, 有利于自身严格公正执法。

因此, 在坚持检察权的法律监督性质, 检察机关的诉讼职能、诉讼监督职能两项职能都不可少的前提下, 实行两项职能适当分离, 即在检察机关内设机构的职责分工上实行一定意义上的“诉讼不监督、监督不诉讼”, 无疑是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选择。 (7)

2. 缺点

(1) 存在重诉讼职能轻监督职能的倾向

当前, 人民群众对司法、执法机关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违法等问题反映相当强烈, 但是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相对疲软, 法律监督工作还是检察工作的薄弱环节。一个内设机构身肩两种职能, 实践中往往就将履行批捕、公诉、职务犯罪侦查等职能作为首要任务、硬任务, 而将履行诉讼监督职能作为可有可无的次要任务、软任务, 结果是两方面的职能互相影响、互相拖累, 两方面的职能履行效果都不理想, 削弱了法律监督的整体效能。

(2) 检察官角色冲突

检察官在履行诉讼职能的同时对执法司法行为实施监督, 角色定位冲突。“刑事诉讼法也将公诉人在庭审中的监督权移位给庭后检察院的事后监督, 这表明立法者赞同诉讼权与监督权是不同的。”这种在实际操作中的存在冲突的运行模式, 使检察官在行使检察权时难以两全。就我国目前刑事司法实践而言, 检察机关承载的收集能证明被告人有罪以及加重、从重处罚情节的证据的动力和积极性要高于收集能证明被告人无罪以及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情节的证据。因此, 诉讼职权与监督职权的行使过程中存在着根源性的角色冲突。

三、当前北京市检察系统对诉讼职权与监督职权配置的改革

(一) 北京市改革经验

为形成诉讼监督合力,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检察院在公诉部门设立诉讼监督组, 内设内勤岗、案件质量监控岗和诉讼监督岗三个职位, 各司其职, 分工协作。在工作机制上, 诉讼监督组的特色表现为:一是实时监督, 加强案件的动态管理。一方面不断完善案件质量监控, 由案件质量监控岗负责人逐案填写《案件质量考评表》, 侧重从各个环节对案件进行考核;另一方面积极拓宽诉讼监督渠道, 由诉讼监督岗负责人逐案填写《三书备案审查表》, 对案件的文书对比审查。二是严把审查关, 准确把握抗诉标准。在对判决、裁定的三级审批机制中, 增设诉讼监督岗负责人审批的环节, 发现监督线索, 防止“流失”。三是专人专管, 提高诉讼监督实效。诉讼监督岗负责人专门对诉讼监督事项及时统计, 并将领导对具体监督事项的要求督促承办人落实, 同时定期归纳、整理侦查、审判活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对诉讼监督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诉讼监督组的成立不仅保证了诉讼监督工作顺利开展, 而且促进了监督成效的实现。

(二) 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监督职责与日常办案的矛盾客观存在。各院的诉讼监督组固定程度不一, 部分成员同时还承担着办案任务, 距完全达到专门机构、专人负责监督工作尚有一定距离。

二是监督的程序和方式尚不完善。如监督线索的发现、备案、决定、审批和提出等环节有待进一步规范, 避免随意性。

三是监督的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表现在, 监督办法不多, 措施不够得力, 基本上还是以检察建议、纠正违法和抗诉为主, 并没有探索新的举措;局限于个案监督, 定位较高、措施全面、效果较好的综合监督仍是弱项。

四是配套保障措施尚不到位。各院的重视程度和推行力度不一, 如专职人员调整带来的工作脱节等问题。

四、合理配置诉讼职权与监督职权的构想

(一) 合理配置诉讼职权与监督职权的原则

1. 依法原则

宪法赋予我国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地位, 决定了其行使的检察权要尊重宪法, 要在宪法的框架下进行合理配置。诉讼职权与监督职权属于检察权的一部分当然也必须遵守宪法、刑事诉讼法、检察院组织法等的相关规定, 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配置。

2. 利于职权行使原则

鉴于诉讼职权与监督职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统一于检察权之下, 因此, 合理配置诉讼职权与监督职权既要求二者相对独立, 发挥出各自职权的作用, 又要求二者相互联系, 确保二者特别是监督职权的充分发挥。因此在对诉讼职权和监督职权进行配置时, 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如何才能够使检察权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是分离还是并行的配置原则上, 只要有利于检察权的高效发挥效用, 就是应该把握的原则。

3. 效率原则

诉讼职权与监督职权的配置必须坚持公正与效率的统一, 坚持高效、协调的原则, 构建符合要求的程序制度, 保证诉讼职权与监督职权能高效行使。

(二) 北京模式的选择

几种模式各有利弊, 但综合起来, 北京模式更符合当前检察机关发展的实际需要。

根据我国现有检察系统运行模式来看, 不宜采取彻底的诉监分离的模式, 应当循序渐进, 先在检察机关内设机构上进行改革, 而后逐渐向整个检察机关的运行模式上改革。当前, 应当在公诉部门、侦查监督部门内部成立诉讼监督机构, 进一步深化将诉讼职权和监督职权的分离, 强化诉讼监督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监督职权。

(三) 北京模式的完善

诉讼职权的发挥较为完善, 本文将从职责的明确的角度探讨该模式下诉讼职权和监督职权的配置及监督职权的完善。

(1) 规范

掌握不同监督事项适用什么监督方式, 对不同的诉讼监督事项依法采取相应的监督方式和手段, 确保诉讼监督工作规范、有序是诉讼监督组的重要职责。

(2) 整合

整合职责是诉讼监督组必不可少的职责, 这一职责要求诉讼监督组在抓好个案监督的同时, 注意总结、研究, 就经常发生或者一定时期较为突出的某类违法现象, 全面梳理与分析, 有针对性地开展类案监督和综合监督。

(3) 引导

根据每一阶段的检察工作面临的社会形势, 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的要求出发, 科学合理地确定阶段性的监督重点和方向, 引导各承办人积极向监督工作全局靠拢, 就是诉讼监督组的不可推卸的职责。

(4) 调研

定期对诉讼监督工作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研究改进措施, 提高诉讼监督工作的前瞻性, 推动诉讼监督工作机制的创新和发展。

(5) 考核

对监督线索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年度考核, 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激励承办人积极履行监督职能就是诉讼监督组的必要职责之一。

摘要:宪法赋予我国检察机关的地位决定了其行使的检察权是一种法律监督权, 执行的检察职能是法律监督职能。“在我国, 检察权与法律监督权是一体的, 他们仅视对检察机关所享职权的不同表述而已:检察权侧重于表明权力的归属及行使的主体, 法律监督权侧重于表明权力的性质及其与其他国家权力如立法权、行政权、审判权之间的关系。”①

关键词:诉讼职能,监督职能,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①朱孝清:《检察内涵及其启示》, 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2期。

②谢佑平等:《中国检察监督的政治性和司法性研究》, 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 第358-359页。

③朱孝清:《检察的内涵及其启示》, 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2期。

④孙谦:《检察:理念、制度与改革》,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第432页。

⑤徐红、刘小勇、梁安春《:浅论我国检察的结构性权力之重构》, 2005年4月13日正义网。

⑥徐汉明:《我国检察职权优化配置的路径选择》,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1年6月第1版。

公安机关的内部职能部门划分 篇2

||法律

专业回答

jbpbe655d3778

2013-07-15 14:40

公安机关机构设置主要为三部分,即:执法勤务机构、综合管理机构、派出所及监管场所。

(一)执法勤务机构设置

1、指挥中心(挂办公室牌子)负责接报警和指挥处警工作;负责授权的警务指挥及协调工作;负责公安情报信息的收集、汇总和研判工作;负责调查研究和起草重要文件工作;负责机要、通信等工作。

2、国内安全保卫大队 负责国内安全保卫、反邪教等工作;负责对维权活动、非政府组织进行调查工作;负责民族、宗教、意识形态领域等方面维护国家安全工作。

3、治安管理大队(挂爆炸危险物品监管大队牌子)负责治安管理、户政管理、出入境管理等工作;负责对公共场所、特种行业的管理,依法对社会上吸毒、卖淫嫖*、赌博等违法活动进行治理;负责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下设:⑴治安管理中队;⑵户政管理中队;(3)基层指导中队;(4)危爆中队;(5)治安行动队。

4、刑事侦查大队 负责刑事侦查、反恐怖、禁毒工作;负责刑事科学技术工作;承担县级禁毒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等。下设:⑴内勤中队;(2)技术中队;(3)基层基础中队;(4)法医中队(5)刑侦中队;(6)反恐怖中队;(10)禁毒中队;(11)大案中队

5、交通警察大队 负责交通管理工作;承担道路治安巡逻任务。下设:⑴内勤中队;⑵车管中队;⑶宣传秩序中队;⑷事故处理中队;⑸法制中队

6、经济犯罪侦查大队 负责掌握和综合分析经济犯罪规律特点,研究制定对策工作;负责查处各类经济犯罪案件。

7、公安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大队 负责指导互联网监控点建设和网上信息监控、电子侦控工作;负责研究公共信息网络违法犯罪规律特点及对策工作;负责查处危害公共信息网络的违法犯罪案件。

8、巡警特警大队 负责治安巡逻,预防突发性事件;预防和制止犯罪行为;制止公共场所发生的民间纠纷、治安案件;值勤、备勤,接受110报警指令,随时出警处警。下设内勤中队。

(二)综合管理机构

9、政工监督室(挂纪委、监察室、警务督察大队、控申科牌子)负责公安政治工作;负责公安纪检、监察、督察、审计工作;负责维护民警合法权益工作;负责公安信访工作。

10、法制室 负责公安法制方面的工作。

11、警务保障室 负责财务装备、警务保障、科技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

(三)派出所及监管场所

12、看守所 负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犯的管理工作。

13、行政拘留所 负责治安行政拘留人员的管理工作。

14、基层派出所 警衔等级的设置

人民警察警衔设五等十三级,即:

1、总警监、副总警监;

2、警监(一级、二级、三级);

3、警督(一级、二级、三级);

4、警司(一级、二级、三级);

5、警员(一级、二级)。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民警察的警衔,在警衔前冠以“专业技术”。

人民警察实行警察职务等级编制警衔。担任行政职务的人民警察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警衔:

1、部级正职:总警监;

2、部级副职:副总警监;

3、厅(局)级正职:一级警监至二级警监;

4、厅(局)级副职:二级警监至三级警监;

5、处(局)级正职:三级警监至二级警督;

6、处(局)级副职:一级警督至三级警督;

7、科(局)级正职:一级警督至一级警司;

8、科(局)级副职:二级警督至二级警司;

9、科员(警长)职:三级警督至三级警司;

10、办事员(警员)职:一级警司至二级警员。

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民警察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警衔:

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一级警监至二级警督;

2、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一级警督至二级警司;

3、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三级警督至一级警员。

警衔标志的式样和佩带

人民警察换发“九九”式警服后,警衔标志的式样为:

总警监、副总警监警衔标志由银色橄榄枝环绕银色国徽组成。其中,总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一枚橄榄枝环绕一周的国徽,副总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一枚橄榄枝环绕半周的国徽。

警监警衔标志由一枚银色橄榄枝和银色四角星花组成。其中,一级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三枚四角星花;二级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二枚四角星花;三级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一枚四角星花。

警督、警司警衔标志由银色横杠和银色四角星花组成。其中,警督警衔标志缀钉二道横杠,一级警督警衔标志缀钉三枚四角星花,二级警督警衔标志缀钉二枚四角星花,三级警督警衔标志缀钉一枚四角星花。警司警衔标志缀钉一道横杠,一级警司警衔标志缀钉三枚四角星花,二级警司警衔标志缀钉二枚四角星花,三级警司警衔标志缀钉一枚四角星花。

警员警衔标志由银色四角星花组成。其中,一级警员警衔标志缀钉二枚四角星花;二级警员警衔标志缀钉一枚四角星花。

机关职能部门 篇3

关键词:提高 机关职能部门 作用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63-01

机关是企业的决策管理中心和大脑中枢,是落实企业各项决策部署的关键环节。职能部门又是机关的细胞,是机关工作的基础,担负着各项管理的检查、督促、考核、服务等职能,起着沟通上下、协调左右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企业的改革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制约机关职能部门作用发挥的因素

(一)制度因素。一是制度本身的先天不足。制度制订或建立过程中存在生搬硬套上级制度条款,不调查研究本单位实际,制度内容标准过于粗框,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或者制度条款过于模糊,不严密,执行时总有模棱两可的感觉,制约其功能的发挥。二是制度执行不力。建立和修订制度是为了更好地加强管理,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当中,工作人员,尤其是制度执行部门对制度、规章掌握不透,在制度执行上,仍然是你讲你的,我做我的,或者不同的人执行不同的标准,绕过制度,实行双重标准,也存在制订制度只是为了“挂在墙上,写在纸上,编在册子里”,应付上级检查。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制度执行力度层层递减,管理效应层层弱化。

(二)机制因素。一是部门职责交叉重复。职能部门之间工作职责存在模糊交叉的,部门之间往往协调配合不畅,工作推诿扯皮,怕承担责任,怕担风险,有时非得领导出面协调安排才能解决。二是岗位职责落实不到位。由于轮休轮换的存在,职能部门岗位间有主、副岗之分,以避免工作衔接不到位。

(三)能力因素。一是学习领悟能力较弱。学习是知识之源,进步之梯,成功之基。但部分机关工作人员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有的迫于某种压力,学习文件,读读报纸,被动参加学习,图形式,走过场。二是管理能力较弱。有的职能部门负责人工作中大包大揽,不研究和探索发挥全员的工作积极性,自己整天忙的晕头转向,工作效率低,质量不高。有的工作人员工作没有计划性、预见性,计划混乱,工作中易办的事办不快,快办的事办不好,难办的事办不了,工作效能低。三是执行能力较差。在实际工作中,制度和措施制定的很多也很好,也有不少的检查和督促办法,但执行低效,做了没有做好。

(四)意识因素。一是责任意识不强。有的职能部门或工作人员因业务工作比较繁忙,深入实际、深入现场的不多,工作有布置无检查,不能善始善终,虎头蛇尾,持之以恒。二是服务意识不强。“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在少数工作人员中时有发生,有的工作人员高高在上,说话办事态度傲慢、耐心解释不够、办事拖拉,甚至存在故意刁难的现象。

二、提高机关职能部门作用发挥的思考与建议

作为企业管理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和执行者,机关职能部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因此,企业要保持持续的发展和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重视机关效能建设。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健全完善“三个”体系。

1、健全完善岗位责任制体系。岗位责任制度是强化企业内部规范化管理,确保各项业务的有序进行,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服务功能的有效措施。对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目标要求、业务流程、考核奖惩等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岗位责任制体系。

2、健全完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以“全员绩效考核体系”为抓手,进一步深化、细化、量化岗位业绩考核标准,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实效性。强化结果运用,不但要将考核结果作为效绩奖金、评先选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也要与精神激励、物质奖励紧密挂钩,从机制上解决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個样的问题。

3、健全完善监督管理体系。通过每季或半年一次的发放征求意见表、开展问卷调查、书面测评、座谈以及个别谈话等形式,广泛征求基层单位和员工对机关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工作作风、服务态度、工作质量、工作效率以及制度执行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达到提高和强化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能力的目的。

(二)培养“两种”能力。

1、培养学习能力。随着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员工的提出和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机关工作人员应不断地学习以保证自己的管理方法先进、管理技巧灵活,工作成效显著。当前,机关工作人员中确有存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好办法不敢用”等与之不相适应的现象,作为机关工作人员,要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学到有用的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来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提升的自己综合能力,努力实现干一行、专一行,做一个适应岗位能力需要的人。

2、培养执行能力。执行力是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部门负责人必备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部门负责人在执行力方面的表现一般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必须由自己操作的工作方面的执行力,二是对部门工作人员的执行力的管理能力。前者可以称为个人执行力,后者可以称为部门执行力。

(三)强化“四个”意识。

1、强化制度意识。抓落实必须依靠制度,用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最靠得住。如果有了制度没有人监管,等于没有制度。因此,在对不合时宜的制度重新疏理,对内容不全的全面完善的基础上,应抓好制度的强贯、强记、强考工作,强化管理人员对制度的熟知度、执行力,以制度的贯彻落实推进管理工作上台阶。

2、强化表率意识。机关工作人员尤其领导干部要做抓落实的表率,克服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以及机关化倾向,防止和克服重部署、轻落实,重形式、轻效果,重安排、轻检查的现象,以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赢得职工群众的信赖,努力提高各项工作水平。

3、强化大局意识。机关工作实质是一个系统工作,机关的每个部门都在这个系统之内而存在,任何部门都不可能孤立地开展工作。

浅淡机关部门档案管理 篇4

一、机关档案工作到底意味着什么

机关是政府的决策和指挥中心, 要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 就必须依靠档案信息资源。这些档案信息资源, 与机关部门从各方面所搜集来的信息一道, 成为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弥足珍贵的信息资源。对这些信息加以提炼和总结, 就能发现适合政府管理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说, 档案对于机关部门意义尤为重大。

二、机关档案工作的现状

目前的机关档案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 才制约了档案工作的开展, 同时也间接地影响了档案工作服务于机关的水平和能力。

(一) 档案管理方式和手段依然单一

现有档案的管理方式是延用传统的管理模式, 缺乏信息化社会所应具有的灵活性。这种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与市场经济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明显不符。

档案部门的领导和职工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为社会服务的位置, 而是把自己当成了官员, 高高在上, 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较低。这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模式没有本质的不同。这样一来, 档案工作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大的起色。

应该说前些年, 随着档案馆室的不断升级, 一些机关档案馆室不断强化内部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然而,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风起云涌, 档案工作因为得不到领导者应有的重视, 档案工作水平未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 档案部门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究其实质而言, 档案工作确实是政府的职能部门。而档案部门并没有能够像其他部门那样得到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 其他部门如工业、农业、经贸等, 可以直接创造出显赫的效益来, 而档案部门则不然。其他部门的工作往往能够体现得非常直观, 而档案工作如果不进入档案馆内可能并不知这里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形。类似的情况多得很, 这都是促成档案工作不被重视的原因。

(四) 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对不足

企业改革是一个新的课题, 这同时也给机关部门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破产、重组、拍卖、租赁、兼并等等, 这些过程中会形成许多资料, 这些资料很多都应该成为档案资源, 并被很好的记录下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应该说自注册会计师对改制企业进行资产评估, 一直到新的企业建立起来, 许多资料都已失控。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整理不及时、不完善。

新的企业成立后, 与原主体企业已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鉴于新的企业没有条件来管理自己的档案, 或者即便是有条件, 机关部门同样有必要将企业改革这一重大事件加以保存。

三、机关档案工作的新思路

(一) 领导重视应是做好档案工作的首要前提

政府机关的主要领导人, 应该对档案工作予以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到, 不是只有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就什么都可以了, 还要认识到, 许多相关的工作同样是至关重要的。档案工作, 作为对一种历史的记录和信息资源, 同样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开发好档案信息资源, 会有效地促进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

主要领导要树立档案资源也是一种资产的观点。要认识到, 档案具有资产的一般内涵, 是资产的一种表现形式。机关档案部门通过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进行主动跟踪服务, 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作用, 档案工作也会成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助推器。

主要领导要给予应有的重视还不行, 还要形成一种共识, 要让广大干部都能认识到这种重要性。只有这样, 开发档案资源, 利用档案资源, 才会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二) 多途径丰富馆藏

只有丰富的馆藏, 才能更好地开展利用工作。要制定相关制度, 保证归档材料的齐全完整。在继续搞好文书档案接收进馆的同时, 还要扩大接收范围, 加强对专门档案的接收, 各科技档案、会计档案、棚户区改造档案等, 进而提高馆藏、室藏档案中专门档案的比重。特别要注意收集反映本地区的民族特色、民情风俗的档案资料, 突出馆藏、室藏的特色。

以长白山地区为例, 既可以收藏些有关长白山的历史资料, 又可以收藏些朝鲜民族文化方面的资料。在保证纸质材料归档的同时, 还要加强对录音带、录像带、照片及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不仅要接收机关、单位的档案资料, 也要有所选择地收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人档案资料, 使馆室藏档案更加丰富多彩。

(三) 展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方面的研究

档案人员要花力气熟悉档案的内容、成分和数量, 以及存放的位置, 熟悉全宗的形成和整理善以及利用价值, 对重点全宗和珍贵档案尤其要了如指掌, 以提高馆藏利用效率。要做好档案利用的预测工作, 了解不同时间, 不同方面对档案不同需要, 有的放矢地开展利用工作。

(四) 积极探索档案管理现代化

档案馆必须顺应社会信息化的趋势, 用数字化改变传统服务功能, 使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由梦想变成现实, 满足人们利用档案的需求。同时还应在此基础上通过档案外借等形式积极向社会各方面提供利用档案, 不断提高馆藏利用效率。

(五) 拓宽档案宣传的新渠道

要通过新闻单位等形式灵活多样地向社会进行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 尤其是要宣传好通过利用档案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宣传工作使更多的人了解档案和档案的作用, 增强档案意识, 从而为更好地利用档案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

(六) 正确处理利用和保密的关系

国家机关部门及其职能简介(二) 篇5

司法部

【代码】114

一、主要职责

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和任务主要有:监督和指导全国监狱执行刑罚、改造罪犯的工作,监督和指导全国劳动教养工作;制定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和普及法律常识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和检查各地区、各行业的依法治理工作,指导对外法制宣传工

作,管理法制报刊;监督和指导全国的律师工作和法律顾问工作,管理社会法律服务机构和在华设立的外国(境外)律师机构;监督和指导全国公证机构和公证业务活动,负责委托港澳地区律师办理在内地使用的公证事务;指导全国的人民调解和司法助理员工作;管理部直属的高等政法院校,指导全国的中等、高等法学教育工作和法学理论研究工作;组织参加联合国有关预防犯罪领域的会议和活动,承办联合国有关对口部门的往来业务,组织参加国际有关人权问题的法律研讨和交流活动、开展政府间的法律交流与合作;参加与外国签订司法协助协定的谈判,负责国际司法协助协定执行的有关事宜;参与国家立法工作,组织司法领域人权问题研究;监督大型监狱、劳动教养场所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直属单位的国有资产;指导全国司法行政系统的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协助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司法厅(局)领导干部;研究制定国家司法考试的工作规则和规范,管理指导国家司法考试考务工作,对考试工作进行监督,审查、授予、管理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指导、规范有关培训工作。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二)政治部

(三)监狱管理局

(四)劳动教养管理局

(五)法制宣传司

(六)律师公证工作指导司

(七)基层工作指导司

(八)国家司法考试司

(九)法规教育司

(十)研究室

(十一)司法协助外事司

(十二)计财装备司

(十三)机关党委

(十四)纪检监察局

(十五)离退休干部局

(十六)机关服务中心

财政部

【代码】115

一、主要职责

(一)拟订和执行财政、税收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中长期规划、改革方案及其他有关政策;参与制定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提出运用财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和综合平衡社会财力的建议;拟订和执行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分配政策。

(二)拟订财政、财务、会计管理的法律法规草案;制定和执行财政、财务、会计管理的规章制度;组织涉外财政、债务的国际谈判并草签有关协议、协定。

(三)编制中央预决算草案并组织执行;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央、地方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决算;管理中央各项财政收入,管理中央预算外资金和财政专户;管理有关政府性基金。

(四)提出税收立法计划,与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审议上报税法和税收条例草案;根据国家预算安排,确定财政税收收入计划;提出税种增减、科目税率调整、减免税和对中央财政影响较大的临时特案减免税的建议;参加涉外税收和国际关税谈判,签订涉外税收协议、协定草案;制定国际税收协议和协定范本;承办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五)管理中央公共财政支出;拟订和执行政府并购政策;管理财政预算内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非贸易外汇和财政预算内的国际收支;制定需要全国统一规定的开支标准和支出政策;拟订和执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制定基本建设财务制度。

(六)拟订和执行国家与企业的分配政策,管理中央财政支持企业的支出;拟订并组织实施《企业财务通则》;负责监管中央直管企业财务,管理国有资本收益;汇总分析全国企业财务决算;负责资产评估行业的行政管理。

(七)办理和监督中央财政的经济发展支出、中央投资项目的财政拨款、中央财政投入的挖潜改造资金和新产品试制费;负责农业综合开发;拟订并监督执行《企业财务通则》。

(八)管理中央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拟订社会保障资金的财务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对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的财政监督。

(九)拟订和执行政府国内债务管理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编制国债发行计划;拟订政府外债管理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承担外国政府贷款、世界银行贷款、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和日本输出入银行贷款的对外谈判与磋商业务;代表中国政府参加国际财政组织。

(十)拟订和监督执行会计规章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制定和监督执行政府总预算、行政和事业单位及分行业的会计制度;指导和监督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指导和管理社会审计;审批外国会计公司驻华代表机构的设置。

(十一)监督财税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检查反映财政收支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加强财政管理的政策建议;管理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

(十二)制定财政科学研究和教育规划;组织财政人才培训;负责财政信息和财政宣传工作。

(十三)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综合处理部机关日常政务;负责有关重要会议的组织;起草和修改有关重要报告和文件;管理财政信息、宣传和新闻发布工作;负责文电、机要、督查、档案、保密、信访、保卫工

作;负责财政部部门财务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等。

(二)综合司

研究财政改革和财政政策;分析预测宏观经济形势,提出调整经济政策及运用财税政策调控经济的建议;负责重要财税改革方案的研究和协调;拟订财政分配政策和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参与机构编制管理;提出住房和国有土地、海域、矿产资源使用制度调整改革和其他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拟订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政策及规章制度;负责审批全国性和中央部门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参与标准的确定,并拟订有关管理制度和办法;统一监制和管理中央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票据,检查指导收费票据的使用;研究彩票法规,制订彩票管理政策和制度,审核和下达彩票发行计划,监管彩票市场等。

(三)条法司

研究提出修改、完善财税法规的建议,制定财税立法规划;组织和协调财政法律、法规草案的拟订;审核上报财政、税收法律、法规草案;审核其他法律、法规草案中有关财政税收的条款;承担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应诉代理工作等。

(四)税政司

负责研究国内和涉外税收政策,拟订实施方案;提出税制改革、税种增减、税目税率调整、减免税、出口退税等重大事项的建议;参加涉外税收谈判,并草签有关协议、协定;拟(修)订国际税收协议和协定范本等。

(五)关税司

提出关税和进口税收政策;拟订关税谈判方案,参加有关关税谈判;研究提出征收特别关税的建议;承办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六)预算司

拟订财政体制和预算管理制度,编制中长期财政规划;研究提出编制预算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增收节支和平衡财政收支的政策措施与建议;负责编制中央预算草案、国债发行计划和中央本级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负责政府债务政策研究及有关协调工作;分析报告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审定中央各部门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支出定额标准;统一管理财政专项资金投放项目库;负责研究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审查、批复中央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预算;统一办理预算调整事项的审核报批;汇总全国财政预、决算;指导地方预算管理;拟订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区域财政政策,负责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工作;承担与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的有关联络工作和国家审计署审计中央财政预算执行的有关工作;负责指导预算管理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等。

(七)国库司

提出并拟订国家金库管理制度、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负责中央财政资金调度;分析国家预算执行情况;汇总并编制中央、地方、全国决算;汇总行政事业单位决算;统一管理中央财政的银行开户;统一管理和审批中央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开立、变更和备案;研究政府国内债务政策,拟订管理制度,负责政府内债发行、兑付及二级市场管理,研究国债市场运行中的有关问题;管理中央预算外资金专户;拟订并监督执行政府采购政策,对全国政府采购工作进行指导和信息统计分析;研究和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负责综合性财政统计及分析工作等。

(八)国库支付中心

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业务上由国库司负责指导,是财政部门审核、监督财政资金收付工作的延伸。主要任务是:配合国库司建立和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从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财政资金的审核、支付和会计核算工作,监管非税收入收缴,承担财政支付机构和收付系统内部的监督检查、系统维护及国债发行与兑付的管理业务。

(九)国防司

参与研究军队、武警、军工的发展规划及改革措施;研究拟订财政扶持相关部门发展的政策;会同分管部门(单位)研究提出经费开支标准、定额、预算和专项资金支出预算建议;负责监督分管部门(单位)预算的执行;对专项资金追踪问效,检查项目实施中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项目的效益考核;制订分管部门(单位)和项目资金使用的财务管理办法;管理军工企业财务和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财务,负责拟订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资金和财务管理制度;审核、编制和批复分管部门(单位)的决算等。

(十)行政政法司

牵头制(修)订《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负责制订行政性经费(包括行政、政法、外事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负责牵头制订因公出国(境)人员的工资及生活待遇标准和费用开支标准;制订部门(单位)和项目资金使用的财务管理办法;研究提出行政性经费开支标准和定额;管理援外经费;参与联合国会费谈判;牵头汇总办理国家财政向国际组织交纳的会费、捐款;会同分管部门(单位)研究提出经费开支标准、定额、预算和专项资金支出预算建议;负责监督分管部门(单位)预算的执行;对专项资金追踪问效,检查项目实施中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项目的效益考核;审核和批复分管部门(单位)的决算、研究制订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政策,组织开展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等。

(十一)教科文司

负责研究制订事业单位通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政策,牵头制(修)订《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及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研究制订财政支持教科文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提出优化事业支出结构的建议;会同分管部门(单位)研究提出部门经费开支标准、定额、预算和专项资金支出预算建议;负责监督分管部门(单位)预算的执行;对专项资金追踪问效,检查项目实施中资金的管理使用和配套到位情况,进行项目的效益考核;制订分管部门(单位)和项目资金使用的财务管理办法;审核和批复分管部门(单位)的决算;制(修)订新闻、出版和电影行业的财务制度;参与事业单位收费项目的审批和标准的确定及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管理;组织开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等。

(十二)经济建设司

牵头与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研究制订财政投资的有关政策,参与项目安排;负责管理国家物资、粮食、棉花、食糖、医药等专项储备资金和政策性补贴;会同分管部门(单位)研究提出经费开支标准、定额、预算和专项资金支出预算建议;负责监督分管部门(单位)预算的执行;对专项资金追踪问效,检查项目实施中资金的管理使用和配套到位情况,进行项目的效益考核;制订部门(单位)和项目资金使用的财务管理办法;审核和批复分管部门(单位)的决算等。

(十三)农业司

负责研究财政支农政策;参与编制农业发展规划;制订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法和农口事业、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管理和分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政策性农业和扶贫专项贷款贴息,参与安排财政扶贫资金;会同分管部门(单位)研究提出经费开支标准、定额、预算和专项资金支出预算建议;负责监督分管部门预算的执行;对专项资金追踪问效,检查项目实施中资金的管理使用和配套到位情况,进行项目的效益考核;制订部门(单位)和项目资金使用的管理办法;审核和批复分管部门(单位)的决算等。

(十四)社会保障司

参与国家社会保障法规、政策、制度的研究、制订;提出中央社会保障预算草案;会同分管部门研究提出经费开支标准、定额、预算和专项资金支出预算建议;负责监督分管部门(单位)预算的执行;对专项资金追踪问效,检查项目实施中资金的管理使用和配套到位情况,进行项目的效益考核;制订部门(单位)和项目资金使用的财务管理办法;审核和批复分管部门(单位)的决算等。

(十五)企业司

参与国家与企业分配政策改革的研究;参与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改革政策;负责牵头制(修)订并组织实施《企业财务通则》;监交国有资产收益,并提出国有资产预算编制草案;负责监管中央国有企业财务(金融、军工、粮食、铁路等企业除外);负责拟订境外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负责中央财政直接拨付中央企业的亏损补贴、税收返还等支出项目的管理;参与国有企业的租赁、拍卖、兼并、破产、重组等有关政策的研究制订和实施;参与组建企业集团、实行股份制改革等工作,并制订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负责资产评估行业的行政管理,联系和指导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的工作;指导地方企业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归口管理补助地方的专项经费等。

(十六)金融司

负责货币政策及其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研究工作;负责金融机构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组织实施金融机构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资本金权属界定和登记、统计、分析、评估;负责金融机构国有资产转让、划转处置管理,监交国有资产收益;拟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并监督其执行;指导地方金融机构资产和财务监管工作;研究政府外债发行政策,拟订管理制度;负责办理中国政府对外发行债务和主权信用评级工作;负责编制政府统借统还外债还本付息预决算和外国政府贷款的中长期计划;负责外国政府贷款(含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不附带条件贷款、联合融资贷款)的对外磋商、谈判与签约业务,拟订相关政策和制度,并对贷款使用与偿还进行监督与管理;负责制订并组织实施出口信用保险的国家限额和费率政策;拟订担保业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对担保业实施监督和管理等。

(十七)国际司

研究分析国际财经问题,提出有关政策建议;负责财政国际多边和双边合作事宜;负责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担保和联合融资的对外谈判与磋商业务;负责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中国理事的工作;参与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贷款的谈判、转贷、偿还工作;提出部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外事经费预算建议,负责财政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事务办公室的工作,组织和管理部机关人员的出国出境考察和培训工作等。

(十八)会计司

管理全国会计工作;研究提出会计改革和政策建议;草拟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并组织贯彻实施;负责全国会计从业资格管理;负责全国会计职称管理工作;指导和管理社会审计工作;指导和监督会计电算化工作;负责会计委派制度试点工作等。

(十九)监督检查局

制订财政监督检查的政策和制度;监督财税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检查反映财政收支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加强财政管理的政策建议;依法查处重点违反财经纪律案件;管理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业务工作;监督检查部内各单位执行财政法规、政策、制度和预算的情况;监督部属单位财务收支管理。

(二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统一管理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拟订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及项目、资金、财务管理制度;编制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管理和统筹安排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组织检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执行情况等。

(二十一)人事教育司

负责部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及派出机构的人事管理工作;调查研究全国财政系统干部队伍建设状况;制定并组织实施财政系统的教育规划,指导地方财政教育工作;管理和协调中央直属会计学院的有关工作等。

(二十二)机关党委

负责部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等。

(二十三)离退休干部局

负责部机关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指导、代管部属单位的离退休工作等。

(二十四)国务院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

人事部

【代码】116

一、主要职责

(一)研究制定人事制度改革规划、方案,拟定人事管理政策法规,建立科学化、法制化的人事管理制度并进行监督检查;研究拟定机构改革人员定岗和分流的政策规定。

(二)拟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总体规划、结构调整、工资分配的宏观政策,编制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计划和工资计划。

(三)管理全国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工作。负责高级专门人才规划、培养工作;组织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选拔工作,负责来华(回国)定居专家管理工作;研究完善博士后制度;负责留学人员回国安置、工作调整和有关的科研经费资助工作;负责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研究拟定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出入国(境)和国外机构在我国招聘专业技术骨干人才管理政策法规并组织实施。

(四)研究拟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研究拟定事业单位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管理的政策法规并组织实施;归口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工作,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推行专业技术执业资格制度,完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

(五)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拟定国家公务员各项管理的政策法规,指导和协调各地方、各部门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

(六)负责人才资源规划、开发工作,拟定人才流动政策法规,发展、规范人才市场,建立国(境)外人才机构和组织进入我国人才市场的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拟定,提出国家急需、应予保证的高校毕业生指令性分配计划;承办国家特殊需要人员的选调工作;按分工研究拟定“农转非”政策法规并组织实施。

(七)研究拟定机关、事业单位和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的工资制度、政策和标准及调控措施;研究建立地区津贴制度,完善艰苦岗位津贴制度;研究完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休、退休政策法规并组织实施。

(八)研究拟定国家奖励表彰制度,审核以国家名义奖励表彰的人员,指导和协调政府奖励表彰工作,审核以国务院名义实施的奖励表彰活动。

(九)拟定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制定安置和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研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制度。

(十)指导和协调有关人事人才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承办政府间有关人事工作协定合作项目的实施工作,负责派往国际组织职员的管理及协调服务工作,承担国际人力资源机构中中方牵头的协调工作。

(十一)负责对政府系统和政府部门的人事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和协调服务;负责人事系统宣传、科研和信息工作。

(十二)承办中央管理的部分领导人员的行政任免手续有关事宜。

(十三)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四)根据国务院规定,管理国家外国专家局。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二)政策法规司

(三)规划财务司

(四)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

(五)公务员管理司

(六)人事教育司

(七)人才流动开发司

(八)公资福利与离退休司

(九)军官转业安置司

(十)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一)机关党委

(十二)驻部纪检组监察局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代码】117

一、主要职责

(一)拟定劳动和社会保险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及劳动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编制劳动和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起草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制定行政规章和基本标准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制定劳动和社会保险政策服务咨询机构的管理规则;代表国家行使劳动和社会保险的监督检查职权,制定劳动和社会保险的监督检查规范,监督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险监督检查机构的工作。

(三)拟定促进城乡就业的基本政策和措施;规划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组织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拟定企业下岗职工的分流安置、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的规划、政策,组织实施再就业工程;制定职业介绍机构的管理规划;制定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就业、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有序流动的政策和措施并组织实施;按分工制定中国公民出境就业和境外公民入境就业的管理政策;制定有关机构经办向外国企业驻华代表机构选派中方雇员业务的管理办法;制定外国在华机构从事劳动力招聘中介、咨询和培训业务的资格管理办法。

(四)组织拟定职业分类、职业技能国家标准,组织制定和颁布相关的行业标准;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制定职业技能鉴定政策;在国家教育工作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制定技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管理规则;制定企业在职职工技能培训和失业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以及就业训练中心、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培训机构的规划及政策;制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表彰、奖励和职业技能竞赛的规则、政策和措施;制定劳动预备制度实施办法;指导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定技工学校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教材建设规划和评估认定制度。

(五)制定劳动关系调整的基本规则;制定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的实施规范,制定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和劳动仲裁的规范、规则;审核并发布企业劳动定员定额标准;拟定企业职工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制度和女工、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政策;负责政策性安置和调配工作,参与评定国家级企业劳动模范。

(六)拟定企业职工工资的宏观政策和措施;拟定企业工资指导线的有关政策;拟定行业工资收入调节政策和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分配政策;审核中央直属企业的工资总额和主要负责人的工资标准。

(七)拟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社会保险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标准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八)制定社会保险基金收缴、支付、管理、运营的政策;对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提出审核意见;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实施行政监督;制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规则和基金运营机构的资格认定标准;制定社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

(九)制定机关、事业、企业单位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的政策和补充保险承办机构资格认定标准;审查认定有关机构承办补充保险业务的资格。

(十)承担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的统计和信息工作,组织建设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网络,定期发布劳动和社会保险事业统计公报、信息资料及发展预测报告。

(十一)组织劳动和社会保险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及成果推广应用、产业发展工作;负责劳动和社会保险领域标准化工作。

(十二)负责劳动和社会保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代表政府参加国际劳工组织和其他有关国际组织的活动和工作;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险领域的政府、民间及国际经援机构的多边、双边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险领域的涉外业务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审查和处理国际劳工公约、建议书。

(十三)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办公厅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协调和综合处理部政务、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

(二)法制司

法制司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综合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制工作的职能部门。

(三)规划财务司

规划财务司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劳动和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规划,综合管理统计、科技、经费、国资产和世界银行援款、贷款项目的职能部门。

(四)培训就业司

培训就业司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管城乡就业与职业培训工作的职能部门。

(五)劳动工资司

劳动工资司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管劳动关系调整和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的职能部门。

(六)养老保险司

养老保险司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管城镇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工作的职能部门。

(七)失业保险司

失业保险司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管失业保险工作的职能部门。

(八)医疗保险司

医疗保险司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综合管理城镇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工作的职能部门。

(九)工伤保险司

工伤保险司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综合管理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工伤保险的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

(十)农村社会保险司

农村社会保险司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管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职能部门。

(十一)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

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综合管理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的职能部门。

(十二)国际合作司

国际合作司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综合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职能部门。

(十三)人事教育司

人事教育司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综合管理部机关、直属企业事业单位人事教育及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职能部门。

(十四)机关党委

负责部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十五)离退休干部局

负责对部机关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并对部属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进行指导。

国土资源部

【代码】118

国土资源部的主要职能是: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在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国务院机构被分为四类:宏观调控部门,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和资源管理部门,国家政务部门。国土资源部放在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和资源管理部门一类中,与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一起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部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这充分突出了国土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

建设部

【代码】119

一、主要职责

(一)研究拟定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工程建设、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建筑业、住宅房地产业、勘察设计咨询业、市政公用事业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相关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并指导实施,进行行业管理。

(二)指导全国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城市勘察和市政工程测量工作;负责国务院交办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审查报批;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查;承担对历史文化名城相关的审查报批和保护监督工作;管理城市建设档案。

(三)组织制定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国家标准,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统一编号并发布;组织制定和发布全国统一定额和部管行业标准、经济定额的国家标准;组织制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评价方法、经济参数、建设标准、建设工期定额、建设用地指标和工程造价管理制度,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监督指导各类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的实施。

(四)指导全国建筑活动;规范建筑市场,指导监督建筑市场准入、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以及工程质量和安全;拟定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监理和相关社会中介组织管理的法规和规章并监督指导;组织协调建设企业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建筑劳务合作。

(五)指导全国城市和村镇建设;指导城市供水节水、燃气、热力、市政设施、公共客运、园林、市容和环卫工作;指导城市规划区的绿化工作;负责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及其规划的审查报批和保护监督工作;指导城市规划区内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指导城市市容环境治理和城建监察。

(六)指导全国住宅建设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工作;负责住宅和房地产业行业管理;指导城镇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和开发利用工作;指导规范房地产市场。

(七)负责制定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和城市市政设施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规范;指导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

(八)制定部管各行业科技发展规划和技术经济政策;组织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成果推广,指导重大技术引进和创新工作。

(九)拟定高等院校建设类专业的教育标准、培养规格;指导部管各行业职工队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十)管理建设行业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外事工作;指导企业开拓国外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十一)管理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的人事、机构编制工作;负责部管各行业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职称标准和执业资格的管理工作。

(十二)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根据职责,建设部设12个职能司(厅):

(一).办公厅

负责机关政务工作的组织协调、文电处理和对外联络工作;负责新闻宣传;负责部重要会议的组织协调;负责机关文书档案管理、行政财务和信访工作;负责部机关并指导直属单位的保卫、保密工作;管理城市建设档案。

(二).综合财务司

组织编制部管各行业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组织编制行业技术引进规划;管理行业的统计、信息工作;负责本部各项资金和国有资产管理。

(三).政策法规司

组织拟定部管各行业方针政策、改革方案并指导实施;组织研究重大的综合性政策问题,起草部重要文稿;拟定建设立法规划和计划,组织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起草、审查、报批;负责建设法规的解释、清理、汇编工作;指导建设行政执法、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四).科学技术司

组织拟定部管各行业的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行业重点科技发展项目计划;组织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开发;组织编制技术引进规划和计划;组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实施及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创新工作;管理行业科技成果;指导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

(五).标准定额司

组织拟定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全国统一定额,建设项目评价方法、经济参数和建设标准、建设工期定额、建设用地指标;拟定工程造价管理的规章制度;组织拟定部管行业工程标准、经济定额和产品标准,指导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监督指导各类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的实施;拟定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的资质标准并监督执行;提出工程造价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标准。

(六).建筑市场管理司

指导和规范全国建筑市场,拟定规范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市场行为以及工程招标投标、建设监理、合同管理、工程风险管理和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市场的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拟定建筑施工企业、建筑安装企业、建筑制品企业、建设监理单位、勘察设计咨询单位资质标准并监督执行;认定从事各类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业务的招标代理机构的资格;组织协调建筑企业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建筑劳务合作;提出施工、监理和勘察设计咨询等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标准。

(七).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

提出建筑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改革方案、规章、技术政策;提出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中长期规划、改革方案、产业政策、规章制度、技术政策;拟定建筑工程质量、建筑安全生产的政策、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组织或参与工程重大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组织全国工程建设标准设计的审定、编制和推广;拟定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和城市市政设施的建设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八).城乡规划司(村镇建设办公室)

研究拟定全国城市发展战略及城市、村镇规划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组织编制和监督实施全国城市和村镇体系规划;负责国务院交办的城市总体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审查报批;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查;承担对历史文化名城相关的审查报批和保护监督工作;指导全国城市规划执法监察;指导城市和村镇规划;指导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城市勘察和市政工程测量工作;提出村镇建设的方针、政策、规章;承担建设部村镇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拟定规划单位的资质标准并监督执行;提出城市规划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标准。

(九).城市建设司

研究拟定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改革措施、规章;指导城市供水节水、燃气、热力、市政设施、公共客运、园林、市容和环卫工作;指导城市规划区的绿化工作;负责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及其规划的审查报批和保护监督工作;指导城市规划区内生物多样性工作;指导城市规划区内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指导城市市容环境治理和城建监察。

(十).住宅与房地产业司(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

(十一).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司

指导规范房地产市场;指导城镇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和开发利用工作;提出住宅建设与房地产业的中长期规划和科技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和规章,拟定住宅建设、房屋拆迁、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市场、房地产评估、物业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指导全国住宅建设和住房供应政策的实施;拟定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资质标准;提出房地产估价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标准;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指导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工作;负责住房公积金和其他房改资金的政策指导并监督使用。

(十二).外事司

拟定本部外事工作的规章制度,编制外事计划,管理外事经费,归口管理与外国政府、民间和国际组织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台湾的合作与交流。

(十三).人事教育司

负责部机关、直属事业单位人事劳资和机构编制管理;组织拟定部管行业工程劳保费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规范并指导实施;组织拟定部管各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标准并指导实施;组织拟定部管各行业专业技术职称标准,指导部管各行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组织拟定高等院校建设类专业的教育标准、评估标准和培养规格;管理部属高等院校。

(十四).机关党委

负责部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铁道部

【代码】120

一、内设机构及其职能

(一)办公厅(政治部办公室)

1.了解掌握全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情况,督促检查落实部党政工作部署并及时向上级机关反馈。

2.组织筹备全路重大会议和活动,负责部领导政务活动的事务安排与对外接待。

3.负责部党组会议、部长办公会议、政治部部务会议以及全路性工作会议的会务组织,起草会议纪要,督促、检查会议决定事项的执行情况。起草部领导综合性讲话和部工作总结、报告。负责部党政领导的秘书工作。

4.协调和组织部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

5.负责部值班工作,沟通内外联系,处理急办事务,催办、查办上级机关和部领导交办事项,报告办理结果。

6.搜集、处理有关信息,编辑印发党政工作简报及其他专报材料。

7.负责部重大新闻发布,组织和审定采访部领导的重要新闻稿件。

8.拟定机关办公制度,组织实施,并负责综合协调。

9.负责处理部机关文电,管理部机关并指导部属单位的公文处理工作。

10.管理部机关机要文电,指导全路保密、密码工作。

11.负责部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管理全路乘车证的印发工作。管理部机关固定资产、机关经费、办公用品,调配办公用房。统一管理和协调部机关的社会事务性工作。

12.组织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有关铁路工作建议和提案的答复。

13.接待、处理部机关人民来信来访,指导部属单位信访工作。

14.领导部档案史志中心业务,归口管理部机要通信室。

15.承担部、部政治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公安局(公安部十局)

(三)政策法规司

1.研究并拟定铁路改革与发展和综合性经济政策。

2.研究并组织协调铁路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指导铁路企业改革和管理工作。指导部属单位住房制度改革。承办企业管理的综合性工作。

3.组织拟定铁路综合性行业法规。管理铁路法规工作。负责组织铁路行政复议。

4.承担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政治部宣传部

1.组织、指导国家铁路干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宣传和研究工作。

2.负责国家铁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以及铁路面临的形势任务的宣传教育工作。

3.指导国家铁路精神文明建设及创建活动。指导部属单位进行人民铁路宗旨、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以及路风建设和法制建设等的宣传教育工作。

4.指导部属单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先进典型。

5.指导和检查公开发行的国家铁路报纸、社科杂志和有线电视台(站)的新闻舆论导向。负责铁路创办期刊和图书出版规划的审核报批工作。指导、协调对路外的宣传报道工作。组织重大路外报道活动。

6.指导和检查部属单位贯彻执行党的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指导对外和对台的宣传工作。

7.协调国家铁路重大文化活动和重大文艺题材的审查工作。指导和检查“扫黄打非”工作。

8.指导部属单位政治工作系列专业职务资格的评审工作。

9.承担部、部政治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五)发展计划司

1.拟定国家铁路计划、战备、环保、节能、运输装备价格管理等工作规章。

2.提出铁路行业发展战略和方针建议。编制铁路行业发展规划。

3.参与国家关于铁路产业政策的研究,提出有关经济布局、资源开发、交通体系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的建议。

4.编报国家铁路大中型基本建设和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建议及可行性报告。组织审查铁路枢纽总图。

5.编制下达国家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勘测设计、环境保护、节约能源计划,并指导实施。汇总上报国家铁路运输、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及利用外资贷款等计划。

6.提报国家铁路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开工报告。审理国家大中型建设项目运输条件。

7.组织拟定合资铁路、地方铁路管理法规。指导、协调合资铁路、地方铁路建设发展工作。提出地方征收的铁路建设附加费使用方案。

8.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宏观管理铁路运输主要装备发展和价格工作。

9.组织管理铁路运输战备和工程战备工作。综合管理铁路行业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工作。归口管理铁路水土保持、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10.负责国家铁路利用外资贷款的规划编制、项目拟定和协调内外资平衡工作。

11.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六)部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部驻铁道部监察局)

1.协助部党组做好国家铁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和组织协调工作。

2.指导部属单位纪检监察工作,以及路风监察工作。

3.监督检查部属单位党政组织、部管干部和部机关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国家法律、法规及铁道部决定、规章制度的情况。

4.调查处理部属单位及党政组织、部管干部违反党纪、政纪的案件。

5.负责审理经部纪委、监察局和报请中央纪委、监察部批准的党组织、党员、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党纪、政纪的案件。

6.受理对党员和监察对象的检举、控告,受理党员和监察对象不服党纪、政纪处分的申诉,保护党员和监察对象合法权益。

7.拟定国家铁路纪检监察工作规章制度、办法和有关政策界限。

8.组织和指导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工作。表彰廉洁奉公、敢于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的单位和个人。

9.指导国家铁路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提出部属单位纪检监察机关主要领导干部的配备、任免、调整意见和建议,协同人事部门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考察。

10.掌握国家铁路路风监察情况,组织调查路风重大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11.承担中央纪委、监察部和部党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七)财务司

1.拟定国家铁路财务会计规章和管理办法(包括运输进款清算规章)。指导部属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

2.研究并向国家提出关于铁路运价、税收、财政、信贷和金融方面的政策建议,并进行相应的协调工作。

3.管理铁路建设基金的收缴、拨付和预决算工作。

4.筹集、运用、拨付国家铁路各类资金,并监督使用情况。

5.负责国家铁路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工作。建立产权制度,实施资产经营责任制,组织、指导财会监督检查,维护国家投入铁路资本的权益,维护财经纪律。负责国家铁路货车资产价值的管理。

6.管理国家铁路事业经费。审核、编制下达部属事业单位、中等专业学校和部机关部分直附属机构收支预决算以及部机关部拨经费计划。宏观调控运输设备大修工作并管理部集中的计划。负责国家铁路外汇管理。

7.负责国家铁路财务预测和经济活动分析,指导部属单位经济核算工作。审核、汇总、上报部属企业的财务报告和事业单位的决算。

8.承担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八)全国铁道团委

1.提出国家铁路共青团工作的任务并组织实施。重点管理运输系统团的工作。

2.代表和维护国家铁路青年的合法权益。

3.指导部属单位青年思想教育工作和青年文化建设。

4.指导部属单位团的组织建设和团员管理、教育工作。协助党组织管理团的干部。

5.指导团组织围绕铁路生产经营目标任务开展团的活动。

6.负责国家铁路青年统战工作和青年社团工作。

7.承办部党组和团中央交办的其他工作。

(九)科学技术司

1.拟定铁路主要技术政策和推进科技进步的相关政策,组织拟定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负责总则、技术设备部分),并监督实施。

2.编制铁路科技发展纲要和科技进步规划,并监督实施。

3.编报国家铁路科技经费需求计划,办理科技经费使用计划。负责国家铁路科技统计和分析工作。

4.组织开展铁路科技和学术合作交流。组织编制铁路引进技术规划,承担引进技术项目审定有关工作,负责组织重大引进技术项目的论证工作和消化吸收的有关科技攻关工作。

5.组织国家和部重大铁路科技项目的攻关、重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管理重大科技成果及其鉴定(评审)工作。组织重大科技试验活动,向国家推荐科技奖励项目。

6.拟定铁路技术监督工作规章和办法,并监督实施。归口管理铁路技术标准、计量和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组织管理并颁发铁路产品生产许可证与制造特许证。指导铁路质量管理工作。

7.承担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十)直属机关党委

1.负责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支持和协助行政领导完成工作任务。

2.组织党员和职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

3.负责党员管理工作和党员发展工作。

4.监督党员执行党的纪律。负责党风和廉政建设工作。

5.负责部机关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指导直属机关精神文明建设。了解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

6.协同部人事部门对部机关处以上领导干部和直属单位领导干部进行考核,提出任免、调动、奖惩意见和建议。

7.领导直属机关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并指导其工作。

8.负责直属机关统战、侨务和台胞台属工作。

9.承担中央国家机关党工委和部党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十一)人事司(政治部组织部)

1.拟定国家铁路党的建设和干部人事工作的制度、规定,并监督实施。

2.管理部管领导干部及其后备干部。负责合资铁路公司中代表国家铁路的经营人选的审批工作。检查指导部属单位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

3.管理部机关公务员、机关直属单位领导干部及部分中层以下干部。

4.负责部属单位党组织建设工作。指导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教育、发展党员工作。

5.负责铁路知识分子工作,负责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建设及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改革和评聘管理、高级专家的选拔管理、因公出国人员政审管理工作。拟定铁路用人单位接受大、中专毕业生的政策和管理办法。

6.组织部管领导干部及其后备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拟定国家铁路干部培训规划并指导实施。协同国家有关部门,做好有关普通高等学校在铁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等高等教育协调管理工作。

7.负责部机关及部属单位党群机构编制工作。

8.负责国家铁路干部调配、有关军转干部安置、部管干部政治历史及参加革命工作时间的审定工作。管理部管干部档案。负责全路干部及党内统计工作。指导部属单位干部管理和党费管理工作。

9.承担部、部政治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十二)劳动和卫生司

1.拟定国家铁路劳动工资、机构编制、卫生、职工教育工作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2.编制国家铁路劳动工资规划、计划,拟定劳动工资宏观调控政策与措施。

3.管理国家铁路统一的工资、津贴、保险、奖励、工时、假期、职工乘车证和制服标准等工作。

4.负责国家铁路组织机构改革和调整工作。管理部机关和部属单位行政机构编制工作。组织制订铁路专用职务名称。

5.管理国家铁路劳动用工,规范内部劳动力市场,指导企业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作。

6.拟定铁路行业性的劳动定额、生产定员、运输主要工种劳动班制、职业技能等标准。

7.拟定国家铁路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推进医疗制度改革,指导卫生资源优化配置。

8.指导国家铁路卫生防疫、医疗保健工作。组织铁路重大灾害、疫情的处理和铁路交通检疫工作,组织对站车卫生、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等工作的监督。指导部属单位爱国卫生工作。

9.指导企业职工培训工作。

10.承担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十三)铁路总工会

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是中国铁工路会的领导机关,在铁道部党组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和中国工会章程,履行工会“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等项职能,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并代表中国铁路工会参加国际工会活动。

(十四)建设管理司

1.拟定铁路行业工程建设管理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2.管理铁路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咨询单位资质和相关人员执业资格。

3.负责铁路工程建设有形市场的建立、规范和监督。

4.管理铁路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工作,拟定铁路工程勘测、设计、施工规范、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施工技术安全规则。

5.管理铁路工程建设造价标准工作,拟定铁路工程定额、概算编制办法及费用标准。

6.组织编制并管理铁路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图。

7.综合管理国家铁路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并提出建设单位组建方案。

8.监督国家铁路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实施中的招标工作和工程进度,协调建设过程中的路内外重大问题,组织重点项目的竣工验收。

9.负责铁路行业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10.承担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十五)离退休干部局

1.贯彻执行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制订铁道部机关具体实施办法。

2.负责组织部机关离退休干部阅读、学习文件,听重要报告,参加有关会议和政治活动,落实各项政治待遇,发挥离退休干部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3.落实部机关离退休干部的各项生活待遇,做好医疗保健、生活福利、住房调配、休养和用车等工作。组织参加各项文化体育活动。

4.负责对部属单位执行离退休干部工作政策的检查指导。

5.承担中国铁路老战士协会有关的日常工作。

6.承担部领导交办的其它有关离退休干部工作的事宜。

(十六)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

1.拟定铁路对外工作管理办法并监督实施。

2.归口管理国家铁路对外经济贸易和港澳台工作。审核、报批中外合营企业、境外企业和驻外机构并对其指导、帮助和监督。审核、申报企业外经、外贸经营权。归口管理一般商品、机电产品进出口工作。了解分析对外经济活动情况。

3.组织以铁道部或中国铁路名义对外签订协定。负责或协助处理部的重大涉外事项。安排部领导的外事活动。组织接待应部邀请来华的外宾。

4.归口管理国家铁路对外友好交往、智力引进、对外技术合作与交流工作。

5.管理有关国际组织中铁路方面的工作。承担援外铁路项目实施中需政府管理、协调、监督的有关工作。

6.会同运输指挥中心管理国际铁路联运和对港铁路联运工作。

7.审核、呈报或审批国家铁路临时因公出国(境)人员及外派劳务人员出国(境)事项。督促有关单位对涉外人员和出国(境)人员进行外事教育。

8.审核国家铁路因公出国(境)人员的护照、通行证和签证、签注申报件。负责部外交经费计划工作。

9.承担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十七)安全监察司

1.监督、检查部属单位和合资铁路、地方铁路企业(公司)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工作。

2.拟定铁路行车、路外伤亡、职工伤亡等事故处理规则及安全监察工作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3.对拟定有关文件负责提出安全方面的意见。

4.组织监督铁路行车重大事故、重大职工死亡事故、锅炉压力容器爆炸事故的调查,并负责事故的定性、定责和批复工作。

5.负责国家铁路行车事故、路外伤亡事故、职工伤亡事故的统计分析工作。

6.检查、分析国家铁路行车安全、路外安全和劳动安全工作状况,研究制定防范事故对策并监督实施。

7.指导部属单位行车安全、路外安全、劳动安全、劳动保护、锅炉压力容器安全和安全值班监察工作。负责部安全值班调度日常管理工作。

8.承担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十八)运输局(运输指挥中心)

1.提出国家铁路固定和移动运输设备发展规划意见。

2.拟定铁路运输行业政策、法规。技术管理规程(行车组织和信号显示部分)和国家铁路运输规章、办法及设备维修技术标准,承担拟定铁路运输主要技术政策、技术标准的有关工作。

3.拟定国家铁路客货营销战略,指导部属运输企业客货营销工作。组织实施和管理客货运价。组织编制、月度运输计划和全路性的列车运行图、列车编组计划,并监督执行。负责客货服务质量监督。

4.集中统一管理全国铁路运输调度指挥,负责国家铁路军事运输、专项运输、特种运输工作。指导运输安全工作。

5.负责国家铁路运输保价管理工作。指导企业自备车的运用和检修工作。

6.提出国家铁路运输生产布局调整方案并指导实施。

7.提出货车购置计划意见,负责货车管理。提出机车、客车配属的指导意见,拟定报废标准。

8.拟定机车、车辆、工务、电务等主要运输设备及配件的造、修质量验收标准和运用标准,并监督执行。

9.承担运输设备新技术、新产品试制、审定和国外先进技术引进以及大中型建设、改造项目的设计鉴定和验收的有关工作。

10.代部承担国家铁路防洪、绿化、土地、无线电和抗震等管理工作。

11.协调、指导合资铁路、地方铁路运输管理工作。

12.为部属运输企业完成经营目标提供必要条件,做好服务工作。

13.承担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交通部

【代码】1

21一、主要职责

(一).拟定公路、水路交通行业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法规并监督执行。

(二).拟定公路、水路交通行业的发展规划、中长期计划并监督实施;负责交通行业统计和信息引导。

(三).对国家重点物资运输和紧急客货运输进行调控;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公路、水路交通工程建设。

(四).指导交通行业体制改革;维护公路、水路交通行业的平等竞争秩序;引导交通运输行业优化结构、协调发展。

(五).组织公路及其设施的建设、维护、规费稽征;负责汽车维修市场汽车驾驶学校和驾驶员培训工作的行业管理。

(六).组织水运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规费稽征;负责水上交通安全监督、船舶及海上设施检验和防止船舶污染、航海保障、救助打捞、通信导航工作;实施船舶代理、外轮理货、航道疏浚、港口及港航设施建设使用岸线布局的行业管理。

(七).制定交通行业科技政策、技术标准和规范;组织重大科技开发,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指导交通行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

(八).负责部机关、部直属单位的人事、劳动工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按规定管理部直属单位主要领导干部;指导交通行业职工队伍建设。

(九).负责政府间交通行业的涉外工作,指导利用外资工作;管理公路、水路交通与国际组织有关事宜,开展国际交通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十).管理和指导港口、航运公安工作。

(十一).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组织协调部机关工作。组织交通行业政策研究工作。起草重要报告、综合性文件;负责值班、文秘、政务信息、机要、保密、信访、档案和机关后勤行政管理工作;负责有关重要会议的组织。

(二).体改法规司

指导交通行业体制改革、结构调整、法制工作;负责行业立法的规划、组织、协调和行政复议工作。

(三).综合规划司

组织拟定公路、水路交通行业发展规划和有关计划;拟定交通行业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负责中央投资、中央与地方联合投资以及利用外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后期评价工作,负责港航设施建设使用岸线的布局规划及审查;负责交通行业统计、预测、信息引导工作。

(四).财务司

指导交通行业财务会计工作;管理专项资金、预决算、外汇、信贷以及利用外资有关的财务工作。

(五).人事劳动司

负责部机关及部直属单位的人事、劳动工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按规定管理部直属单位主要领导干部以及部属单位的人事、劳动工资、劳动保护和卫生工作;管理智力引进和对外劳务合作。

(六).公路司

拟定公路建设和道路运输的行业政策、规章和技术标准;维护和道路运输行业的平等竞争秩序;监督管理重点公路建设项目的实施;负责公路规费稽征、公路养护、路政、收费公路的管理;负责道路运输、汽车维修市场、汽车驾驶学校和驾驶员培训工作的行业管理;负责运价政策的拟定和汽车出入境运输管理。

(七).水运司

拟定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水路运输的行业政策、规章和技术标准;维护水路交通行业的平等竞争秩序;负责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有关项目的管理;负责水运设施的维护和管理;负责水运规费稽征和国际国内水路运输、港口、船舶代理、外轮理货及其他水运服务业的管理;组织实施国家水路重点物资运输和紧急运输。

(八).科技教育司

组织制定交通科技、教育发展规划及政策;负责交通部属科研院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负责交通科技项目管理工作;负责交通行业标准化和计量工作;负责交通信息化工作;管理和指导交通教育工作。

(九).国际合作司

管理交通外事工作;负责政府间交通行业涉外工作;管理公路、水路交通与国际组织有关事宜,开展国际交通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十).公安局

管理和指导港口、航运公安工作。公安局由交通部、公安部双重领导,业务工作以公安部为主。

(十一).直属机关党委

负责部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十二).审计办

(十三).质监总站

负责工程质量监督有关政策的具体执行,全国甲、乙级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单位和甲级工程试验检测单位资质的评审,组织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和试验检测人员业务培训和执业资格考试管理等工作。

(十四).离退休干部局

负责部机关离退休干部工作;检查、指导直属单位离退休干部工作。

(十五).纪检组监察局

监督、检查部及所属系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国家决策和部的决议、决定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协助部党组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开展廉政教育宣传工作;受理对检查、监察对象的控告及其申诉,调查处理检查、监察对象违反党纪政纪的案件;开展执法监察,参与交通行业重大、特大责任事故的调查。

信息产业部

【代码】12

2一、主要职责

(一).研究拟定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振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服务信息化。

(二).拟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的法律、法规,发布行政规章;负责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

(三).统筹规划国家公用通信网(包括本地与长途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包括无线和有线电视网)、军工部门和其他部门专用通信网并进行行业管理。

(四).组织制订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的技术政策、技术体制和技术标准;制订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技术体制与标准;负责通信网络设备入网认证和电信终端设备进网管理;指导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与管理。

(五).负责全国无线电频率、卫星轨道位置、通信网码号和域名、地址等公共通信资源的分配与管理;负责无线电台(站)设置审批、无线电监测和监督检查,依法组织实施无线电管制,协调无线电干扰事宜,维护空中电波秩序。

(六).依法对电信与信息服务市场进行监管,实行必要的经营许可制度,进行服务质量监督,保障公开竞争,保证普遍服务,维护国家和用户利益;制订通信网之间互联互通办法和结算标准并监督执行。

(七).制订通信与信息服务资费政策,确定基本邮政、电信业务收费标准并监督执行。

(八).负责组织党政专用通信网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管理国家通信网络监控调度中心和国际通信出入口局;组织协调党政专用通信、救灾应急通信和其他重要通信;保障国家通信与信息安全。

(九).根据产业政策与技术发展政策,引导与扶植信息产业的发展,指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调整,指导国有企业重组、组建企业集团;合理配置资源,防止重复建设。

(十).推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的科研开发工作,组织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扶植民族工业。

(十一).对军工电子实行行业管理,研究提出军工电子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规划,与军队及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规划相衔接并组织实施。

(十二).研究制订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规划,协助业主推进国家重点信息化工程;指导、协调与组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指导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信息化普及教育。

(十三).组织与指导主要邮政、电信企业的财务汇总、缴拨与清算;协调邮政、电信企业的经营关系,按国家规定组织对邮政和电信普遍服务的补贴;按照管理权限,管理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干部。

(十四).代表国家参加有关国际组织,签订政府间协定,组织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处理政府间相关事宜。

(十五).研究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台湾通信与信息政策,处理有关事宜。

(十六).负责行业统计及行业信息发布。

(十七).办理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八).根据国务院规定,管理国家邮政局。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处理部机关日常工作,协调各司局的工作关系,承办部重要会议;负责信息、新闻发布、对外宣传、公共关系工作;负责部领导的秘书事务,部机关文书、档案、机要、保密、保卫、信访、机关财务、国有资产及其他行政管理工作。

(二).政策法规司

研究拟定综合性政策及重大改革方案;组织起草信息产业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负责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复议工作;拟定通信对外开放政策;研究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台湾通信与信息政策,处理涉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台湾事宜。

(三).综合规划司

研究拟定振兴电子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的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协调基础电信网、计算机信息网、广播电视网和各种专用通信网的建设,促进公用网与专用网、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合理配置资源,防止重复建设;按规定管理国家预算内建设基金;指导技术引进、利用外资和对外合资、合作工作;组织编制通信与信息网络建设标准、设计规范,对通信与信息网络建设市场实行宏观管理;负责行业统计工作,发布行业信息。

(四).科学技术司

跟踪研究国际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制订科技发展规划和技术政策;组织协调制订公用电信网技术体制标准和网络编号规划;组织制订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技术体制与标准;协调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负责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电子信息技术标准、计量和情报工作。

(五).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

研究拟定企业改革方案,指导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和企业管理,协调企业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拟定发展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政策和措施,指导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对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统计、监测与分析;预测主要发展指标;对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进行宏观管理;协调电子信息技术产品进口管理。

(六).电信管理局

研究拟定电信发展规划、政策和措施,依法对电信与信息服务实行监管,维护公平竞争,保障普遍服务,保护国家和用户利益;负责审批和发放通信与信息服务的经营许可证;负责服务质量监督与价格监管;制订电信网之间互联互通与结算办法并监督实行;负责通信网码号资源的分配与管理;管理因特网域名、地址与国际协调;负责电信网络设备互联互通标准认证和电信终端设备进网管理。负责组织协调党政专业通信网的建设与管理;管理国家通信网络监控调度中心、国家通信出入口局和因特网安全监控中心;指挥协调救灾应急通讯及其他重要通信;组织研究国家电信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并提出对策。

(七).经济调节与通信清算司

贯彻执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和财会制度,制订通信财务规章并监督实施;研究制订主要邮政、电信企业的财务汇总、缴拨及企业间清算的规章制度;协调邮政、电信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按国家规定组织普遍服务补贴和对邮政的补贴;制订通信与信息服务的资费政策和基本邮政、电信业务收费标准;管理国家预算内资金。

(八).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

研究拟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政策和措施;指导产品结构调整;组织协调重大系统装备和微电子等基础产品的开发与生产,组织协调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所需配套装备、元器件、仪器和材料的国产化;编制行业投资指南;指导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九).信息化推进司(国家信息化办公室)

研究制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指导各地区、各行业的国民经济信息化工作;协助业主推进重大信息化工程;组织协调和推进全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研究制订有关信息资源的发展政策与措施,指导、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安全技术开发;推动信息化普及教育。

(十).无线电管理局(国家无线电办公室)

制定无线电频谱规划,合理开发利用频谱资源;负责无线电频率资源的指配与管理;负责无线电台(站)管理和无线电监测,协调处理电磁干扰事宜,维护空中电波秩序;依法组织实施无线电管制;负责卫星轨道位置协调;根据授权参加有关国际无线电会议,负责涉外无线电管理工作。

(十一).外事司

负责组织参加信息产业的国际组织;组织协调政府间协议的签订与落实,处理政府间有关通信与信息事宜;研究信息产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政策,归口管理对外合作与交流;按分工权限,负责出国项目、团组与人员的审批与管理。

(十二).人事司

按照管理权限,管理人事工作;负责信息产业系统专业人才预测、规划、培训、智力引进、人才交流和专业技术职称工作;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的机构编制、劳动工资工作;指导本系统人事、教育和劳动工资工作。

(十三).机关党委

负责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检察职能与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 篇6

检察机关内设机构的设置虽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改革方案的设计应当有一个基本遵循,即应当以检察职能为依据和导向,并为检察权的规范运行和检察职能的实现提供保障。

回顾我国建国以来检察机关的发展历程,内设机构的变动呈现出两条较为清晰的脉络:一是检察工作的专业化所引发的业务细分,二是检察职能的多元化所带来的职权扩展。我国检察机关内设机构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多和乱两个方面。“多”是指内设机构的数量过多,影响检察业务的顺利开展;“乱”是指各地检察机关在机构设置上不统一,即使同一类内设机构在领导职级、职数、编制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检察机关内设机构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设置标准混乱——检察职能标准的缺位;实用主义主导——内设机构功能的异化;行政化趋势——对司法规律和检察工作规律的违背。

检察机关内设机构的设置与检察职能密切相关,检察机关现行内设机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源于对检察职能的认识不够清晰。各项检察职能包括:追诉性法律监督、救济性法律监督、制约性法律监督、矫正性法律监督、规范性法律监督、保障性法律监督。只有正视各项职能之间的差异和制约关系,对检察职能进行适当的分离,由不同的机构分别行使性质不同的检察职能及相应职权,才能使检察权运行符合权力监督制约的基本要求。

以检察职能作为检察机关内设机构设置的主要依据和导向,要求内设机构设置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一项检察职能可以由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内设机构行使,但一个内设机构一般不行使两项以上的检察职能,特别是不能由同一内设机构行使两项以上存在相互监督制约关系的职能。第二,内设机构的形式应当与其承担职能的规律特点相适应。第三,内设机构的职责和职权配置应当与其承担的检察职能相一致,同时兼顾权力运行的成本和效率。

(摘自《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43-59页。)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100871]

机关职能部门 篇7

关键词:打破“地界”,职能融合,国家治理,审计效率

一、审计部门“地界”的差别与融合

根据当前法律法规和审计署的规定, 国家审计署主管全国审计工作, 负责对国家财政收支和法律规定属于审计监督范围的财务收支其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 起草审计法律法规草案, 拟订审计政策, 制定审计规章、审计准则和指南并履行监督职责。审计署主要关注国资委下属央企, 从宏观角度考虑与解决问题, 与地方审计厅的职责有所划分。

地方审计厅主要负责制定本省 ( 自治区、直辖市) 审计工作的政策和规划, 确定审计工作重点, 负责本级审计机关审计范围的审计事项, 对下级审计机关审计工作进行领导。它主要控制地方所属企业, 对央企并没有太大的制约作用。尤其是地方审计力量在对高级别的部门、单位 ( 国有金融机构及其驻各地分支机构) 审计时处于政治上的不利地位, 工作开展较为尴尬并缺乏独立性。因此, 地方审计机关有必要寻求与国家审计署的合作。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探索上下联动的合作方式, 因此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审计署优秀的平台以及丰富的审计经验、知识, 来打破当前与地方审计厅的管辖界限问题, 加强合作开展金融审计。占有金融审计人才与经验优势的国家审计署也可以直接指导或派遣经验丰富的专员, 对审计项目提供指导建议, 以弥补地方金融审计薄弱的环节。还可以完善已有的沟通网络, 通过互联网或者加密云盘共享审计署和各地审计厅的审计成果和资料。同时将共享资源作为审计材料, 可以有效解决审计范畴不清、职权归属冲突、忽视审计或者重复审计等问题, 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市场环境极其不稳定、股票市场波动明显、金融机构兴起、私立银行及证券公司纷纷出现、民间放贷频繁等复杂的金融环境下, 做好金融审计工作对稳定市场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今所处的经济环境决定了中央与地方协同作战的必要性。而结合中央和地方的力量, 做好全国性和地方金融审计是一种能从根本上提高金融市场稳定、优化审计资源以形成“全省一盘棋”格局的新方法。

二、“一盘棋”对特派办, 地方审计部门职能分工的影响

实施“一盘棋”后, 对特派办和地方审计部门的职能要求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对于广东省审计厅来讲, 审计厅将直接管理下属地方 ( 省下属其他城市、县、农村) 审计部门的人事任命、财物调配与审计业务开展。除了省级以外, 将不再出现由各地方党委政府组建和领导的审计队伍, 全国的审计组织将简化为国家审计署和省审计厅两大系统。在传统的业务模式下, 省下属地方审计力量归各地方党委政府管理, 因此其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存在折扣。加强省级层面的集权管理可以减少行政层级并有效降低由代理者问题 (Agency problem) 引发的代理成本 (Agency cost) 。具体来说, 强化上级领导可以降低下属地方政府管理失效带来的社会负面效应:任命错误的审计领导 (Adverse selection) 和地方审计队伍受到腐败侵蚀 (Moral hazard) 。具体操作可以参照国家审计署对地方特派办的领导模式。

从审计工作对象来讲, 国家审计署和省审计厅的工作重心没有太大改变, 只是如下文所讲, 省审计厅的人员可能更多地参与配合国家的大型审计项目 ( 如金融行业审计) 。国家审计署及特派办的审计重点依旧是国资委下属大型央企, 但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上则会添加对各省党政一把手和审计厅主要领导的任期审计;以此类推, 省审计厅的重点审计对象仍然是地方国有企业, 同样, 省审计厅也有必要对省内下属各地的党政一把手开展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

行政型审计目前主要服务于地方政府经济工作重心, 其审计部门由地方党委政府直接管理;地方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问题由国家纪委部门监督, 行政领导人的经济问题则由监察局来负责。但是这些调查工作绝大多数属于事后审计, 并不能有效地防范相关的经济责任事故与风险。目前的趋势是, 在国家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的带领下, 纪委工作也要倡导“前移”, 采取类似风险导向型审计的模式, 提前发现风险, 防患于未然, 因此纪委人员可以主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与调查。这种思维和工作模式同样有必要应用于监察局系统。但是, 这种事前的经济责任审计、舞弊调查本来就属于审计“一盘棋”的范畴。以后是否有必要由三个国家系统同时来开展事前的经济责任调查呢?在过去的经济责任审计中, 我们较多开展的是对行政领导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 以后省委政府的党政一把手也要接受国家审计署 ( 最有可能是特派办力量) 的监督审查。

但从审计人员自身来讲, 审计署系统与省审计系统的工作人员可能会面临更加灵活的调配。由于“一盘棋”的思想要求中央审计队伍加强与省审计力量的契合, 省审计系统的工作人员可能更多地参加到审计署开展的全国性大项目中, 尤其是就近参与一些实质性测试 (Substantive testing) 、样本抽查, 可以节约大量的审计差旅费用;国家审计署系统的员工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也有机会被直接下派到各地, 领导指挥地方性审计项目, 更大地发挥知识审计的效力。

在不远的未来, 国家一旦搭建好云审计平台并开始实施互联网审计技术, 尤其是在成套联网审计程序发展到成熟的资源管理系统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时, 审计人员的组织调配、职称竞聘将会进入更灵活的状态, 而且这套体制已经在世界500 强公司里运作得非常成熟。当然, 搭建这个ERP平台的根基还在于风险导向型审计系统的开发, 因为只有知道有什么风险、多大的风险, 才能计算出需要多少审计资源。虽然这一套系统在国际四大会计公司已应用得相当成熟, 但我国的审计系统离这一步还有很大的距离, 甚至连风险导向型审计及其程序都还没得到很好普及。一旦这套体系形成了有效的审计资源分配与计划, 未来国家审计署系统可能面临更多人员精简, 甚至驻地方特派办也将会被取消 ( 那些负责地方党政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审计的力量除外) 。取而代之的是审计署直接执行高端的审计分析性程序 (Analytical procedure) , 全国性大型项目的各地实质性程序 (Substantive procedure) 将主要由省审计系统来完成。国家审计署则担负起大脑中枢的职责, 提供的是审计的权威、风险的导向和审计的指令。甚至, 原有的省属国家项目也要走这条路, 由国家审计署来安排审计计划并赋予相应审计职权, 因为越来越多的地方国企已经走向了全国性的经营道路。并且, 在审计对象上, 将持续弱化央企与地方性企业的概念区分, 持续弱化中央金融机构与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概念划分, 持续弱化一切由中央和地方行政级别差异而造成的等级观念 ( 包括对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机构的审计) , 重点加强审计署与地方审计力量的融合与搭配。一切审计将从审计独立性、资源优化和审计实效角度出发, 弱化这种由行政组织形成的“地界”观点。

机关职能部门 篇8

关键词:检察机关,侦查监督,刑事和解,司法政策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当事人达成和解的轻微刑事案件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 对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办理刑事案件做出了指导性的要求, 各地检察机关刑事和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由于各地对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解和规定不统一, 以致于各地检察机关在运用刑事和解处理案件时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了刑事和解工作的开展。本文试对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适用刑事和解办理刑事案件需要注意的问题浅谈几点看法。

一、要准确把握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

各地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对适用刑事和解的范围和条件的理解不一致, 导致了对刑事和解制度的规定不一致, 从而使得在审查逮捕司法实践中存在难题。201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实施的《关于办理当事人达成和解的轻微刑事案件的若干意见》和2013年1月1日生效的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和解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作出了明确规定。因此, 侦监部门必须加强学习刑事和解相关制度、准确把握刑事和解的范围和条件, 严格按照规定, 规范办理刑事和解案件。

除此之外, 侦监部门还应准确区分刑事和解与民事和解的区别。刑事和解的当事人可以处分的权益范围是有限的, 比如当事人不能自由处分加害人应受的刑罚制裁事项, 加害人因刑事和解是否应免除、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是根据犯罪情节和和解状态综合考虑的。而民事和解的当事人几乎可以自由处分所有的权益。因此, 不能误认为对达成民事和解的案件作出不捕决定就是适用刑事和解, 混淆刑事和解与民事和解的界限。

二、要加强对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活动的监督, 确保刑事和解工作的合法性

在刑事案件的侦查阶段, 依据公安部2006年2月1日颁布实施的《公安机关办理伤害案件规定》, 公安机关可以适用刑事和解快速处理轻微刑事案件。然而, 权力不被制约必然导致腐败, 因此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 必须要加强对公安机关适用刑事和解办理刑事案件的监督, 以确保刑事和解工作的合法性。检察机关侦监部门主要通过严格审查公安机关移送的案卷, 制作检察建议书或者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等方式, 对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和解案件时作出不予立案、立案或者撤销案件决定的合法性进行监督。

(一) 达成刑事和解后不予立案的轻微刑事案件

对于此类案件, 若双方当事人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已达成和解, 且没有导致后续纠纷, 则检察机关侦监部门无需对此类案件采取任何措施。但是若当事人对和解有异议, 要求公安机关立案而公安机关不予立案, 进而控告或者申诉至检察机关, 或者检察机关在工作中发现应当立案而公安机关没有立案或没有移送涉嫌犯罪的刑事案件, 侦监部门在调查和核实有关的证据材料后, 应当进行立案监督。

(二) 达成刑事和解且已经立案的轻微刑事案件

已经立案的轻微刑事案件, 公安机关在侦查终结后应当将案件移送至检察机关侦监部门或者直接移送审查起诉。移送检察机关侦查部门的, 侦监部门在调查和核实案件材料的基础上, 严格审查和解协议的合法性, 对适用刑事和解处理不会产生后续纠纷或者上访等办案风险的轻微刑事案件, 认可公安机关的刑事和解工作, 并依法作出不予批准逮捕决定, 同时填写《快速移送审查起诉建议书》, 建议侦查机关及时移送审查起诉。若侦监部门发现并有证据证明公安机关可能存在违法动用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经济纠纷或者其他违法立案情形, 通过制作“要求说明立案理由通知书”要公安机关书面说明立案的情况、理由和依据。立案理由不成立的, 制作“通知撤销案件书”送至公安机关, 要求撤销违法立案案件, 以此来对公安机关进行立案监督。

三、明确检察机关侦监部门在刑事和解工作中的法律定位

检察机关侦监部门在刑事和解工作中不是案件的当事人, 而是处于第三者位置的参与者、促成者和审核者。是以平衡刑事案件双方当事人的法益, 弥补受害方的损失和惩教加害方的违法行为为出发点, 从而达到弱化双方矛盾, 维护社会和谐的目的。能够达成刑事和解, 加害方能够在定罪量刑时得到从轻处罚, 受害方也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二者之间受损害的法益得到平衡。不能达成刑事和解, 加害方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判处相应的刑罚, 受害方也能获得心灵的抚慰, 双方法益亦能得到平衡。因此, 是否达成刑事和解, 对侦监部门的检察工作来说, 意义是相同的, 只是前者比后者更加人性化, 更能体现刑罚的终极目的是预防犯罪而非惩治犯罪。

因此, 侦监部门受理公安机关移送的轻微刑事案件后, 若双方当事人愿意和解, 提出了和解申请, 则在对案件进行风险评估, 制定好风险防范与化解方案后, 可以积极开展刑事和解工作。基于当事人对检察官的信任, 由熟悉案情的检察官将和解方式、和解原则、允许和解的内容及参考标准、和解的法律后果等事项以书面形式告知双方当事人。并找准当事双方矛盾的根源, 对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进行双向说理, 开展心理疏导, 引导和帮助当事人化解积怨, 加强当事人与检察机关之间的沟通理解, 促成双方刑事和解。

然而, 检察官是否应当在和解协议上签字存在争议。笔者认为检察官无须在和解协议上签字, 原因之一是和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的结果, 检察官无权约束和解协议内容的履行。原因之二是虽然检察官介入案件和解, 但是不代表检察权就以国家名义审理、裁决案件并执行处理结果, 检察官只是负责将适合刑事和解的案件引入到刑事和解轨道中, 促成刑事和解。原因之三是和解协议不具有行政效力, 检察官代表着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 其在协议上签字则意味着和解协议含有行政效力, 若和解协议没有得到切实履行, 极有可能引发行政不作为的风险。鉴于此, 检察官无需在和解协议上签字, 即使日后因和解协议产生后续纠纷, 也可通过其他司法途径得到和平解决。

四、要注重刑事和解执法效果, 延伸职能, 拓宽和解途径

刑法的最终目的是预防犯罪, 因此适用刑事和解办理案件要注重刑事和解执法效果, 做到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有机统一,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的有机统一, 执法办案与化解矛盾的有机统一, 以有利于维护稳定, 化解矛盾, 减少对抗, 促进和谐。

侦监部门对符合刑事和解条件的案件, 通过释法说理、教育感化, 帮助犯罪嫌疑人真诚悔罪, 引导和帮助当事人化解积怨,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促成双方达成刑事和解协议。对部分拟适用刑事和解不捕的案件邀请人民监督员和社会评议员进行公开评议, 听取多方意见, 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对抗中的积极作用, 积极邀请律师、人民调解员或第三人推进刑事和解工作, 拓宽和解途径, 更好地推进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

五、结语

综上所述, 适用刑事和解处理刑事案件不但可以降低被害人受害的程度, 使被害人真诚谅解被告人, 身心得到安慰, 又可使矛盾得到化解, 关系得到修复, 具有司法意义和法律使用价值。

各级检察机关侦监部门应当准确把握适用刑事和解的范围和条件, 严格审查和解协议, 加强对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活动监督, 拓宽和解渠道, 规范办理刑事和解案件, 把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与推进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结合起来, 不断增强惩治犯罪、保护人民、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 (2006年12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届检察委员会第六十八次会议通过) .

[2]公安机关办理伤害案件规定 (公通字[2005]98号) .

[3]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当事人达成和解的轻微刑事案件的若干意见 (高检发研字[2011]2号) .

[4]马静华.刑事和解制度论纲[J].政治与法律, 2003, (4) :113.

[5]傅文魁.刑事和解的实证分析[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6, (6) :60.

[6]向朝阳, 马静华.刑事和解的价值构造及中国模式的构建[J].中国法学, 2003, (6) :113.

[7]莫晓宇.和谐社会视野下刑事和解机制的构建[J].人民检察, 2006, (23) :11.

[8]向显松.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定位[J].法学杂志, 2001, (5) :51.

机关职能部门 篇9

关键词:大理寺,唐朝,最高,审判机关,职能作用

我国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了专门负责刑法的官职, 历代司法审判官员的称谓变化为:周代以前称士;新莽时期称“作士”, 西周称秋官;春秋时期称大理;战国时期秦国时称廷尉;魏晋南北朝时期称廷尉+ 御史台+ 尚书台, 廷尉是最高审判机关;汉景帝时称大理;北齐时期称大理寺;隋唐时期称大理寺+ 刑部+ 御史台;清朝光绪帝时称大理院[1]356。

一、唐代大理寺的建制

唐代沿用了隋朝时期的各项制度, 大理寺就是其中之一。唐代大理寺作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 依法行使中央司法的审判权, 审理中央百官和京师徒刑以上案件。正卿为大理寺长官, 少卿为大理寺副长官。刑部复核大理寺作出裁决的流徒案件, 皇帝审批大理寺作出裁决的死刑案件。此外, 对于刑部移送的死刑和疑难案件, 大理寺具有重审的特权。首先是大理寺卿。大理寺卿是大理寺的最高长官, 总管大理寺事务, 官职为从三品上;大理寺少卿是大理寺的副长官, 官职为从四品上。他们的共同职责是审判, 但大理寺卿具有最终的决断权和终审权, 其所作出的决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506。同时, 大理寺卿除了负责大理寺职责范围内的案件外, 还对其他案件施加影响;其次是大理正。大理正又称详刑大夫、司刑正等, 官职为从五品下。复核大理丞的判决是其主要职责, 在上书言事方面具有和大理寺卿相同的权力;再次为大理丞。官职为从六品上, 审判是大理丞的主要职责;最后是大理司直, 官职为六品上, 出使按狱、出使监刑、参议大理寺一些疑难案件等是大理司直的三个主要职责[3]2133。

二、大理寺———唐朝最高审判机关的职能作用。

1.理论概述。

(1) 审判职能。唐朝大理寺作为最高审判机关, 主要负责对犯徒刑以上罪的京官进行审理, 而本司长官负责处理京官所犯徒刑以下的笞、杖刑, 该刑较轻, 用赎刑代替。唐代官吏的笞、杖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行政处罚, 既要求犯罪官吏交赎铜, 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官吏的考核和俸禄。唐前期具有较为严格的考核制度, 朝廷每年都会对官吏进行一次考核。本司及本州长官依据官员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考核之后将考核结果送到尚书吏部, 然后吏部郎中主持对京官进行考核, 将考第正式定出来。依据被考核官员的成绩和犯错误的程度将考第确定下来, 而评定被考核官吏犯错误的程度的依据是赎铜, 犯私罪的官吏记一负的标准分别为每缴纳一斤赎铜和二斤赎铜, 一殿包括十负。官员年终的考核等级会受其殿负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该年因公罪记录的殿可以年终被初步定为上上考这一现象所取消,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就不会再降低该类犯罪官员的考核等级了。官员的俸禄增减问题也是由年终考核等级决定的, 如果年终被确定为中中考, 则俸禄和原来保持一致;如果为中下以下, 则每退一等, 夺禄一季;如果为下下考, 那么就会被解任[4]7743。吏部和兵部掌握官吏殿负的一般程序是本司长官及时向大理寺汇报犯应赎铜的轻罪的官吏的情况, 大理寺主簿在册子上登记这一情况, 当吏部和兵部需要时, 大理寺可以将其提供出来[5]1415。

(2) 对监狱的管理职能。唐朝时, 监狱遍布全国地方州县, 京师是京兆、河南狱的治所。“全国能够置狱的部门和地方包括大理寺、京兆、河南府、长安、万年、河南, 其余台、省、寺、卫府均无权设置监狱。”[6]239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中央各机构的犯罪官员和由左右金吾卫捕获的京城罪犯是大理寺监狱监押的主要人群, 而被御史弹劾的官员是御史台狱监押的主要人群。大理寺狱是中央的主要羁押机构, 具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 较为详细地规定了囚禁、械具使用、囚犯衣粮等。一开始大理寺将在押囚犯的情况直接奏报给皇帝, 后来奏报给刑部。

(3) 参与立法。大理寺官员在对案件进行审判的同时, 还直接参与制定和修改律令格式的工作。但是哪级官员参与并没有记述在唐代律文中, 在立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三省的长官,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 在这方面唐代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但是, 大理寺官员并没有参与所有律令格式的制定和修改工作, 一般情况下皇帝诏赦临时决定修订律令, 但是如果大理寺官员提前向皇帝上奏要求修订律令, 在得到皇帝的许可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对律令进行修订的。

2.实际案例。

(1) 开元宰相张说所聘教书先生犯奸案。案例介绍:开元宰相张说家里聘请了一位教书先生, 这位教书先生和张说最为宠爱的侍妾私通, 当有人当场擒得他们的奸状之后将其告诉了张说, 张说听完之后十分愤怒, 就将他们两人交给了大理寺审理。案例分析:唐律《杂律》“奸”条规定, 如果是一般有奸邪之罪的人, 则坐牢一年半;如果有奸邪之罪的人有丈夫或妻子, 则坐牢两年。教书先生和张说侍妾私通的罪名已经远远大于了徒刑, 于是张说将其交往唐朝最高审判机关大理寺审理。

(2) 开元时期盗发华妃墓案。案例介绍:开元二十八年, 盗墓贼将唐玄宗华妃的冢墓发掘了出来并抢走了所有的随葬品, 唐玄宗听后十分愤怒, 就召大理寺官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务必将盗墓贼找出来。当盗墓贼载着所抢掠的随葬品回去, 在进入春明门时, 门吏阻止了他们继续前进, 对他们的车马进行了搜索, 发现车上所载的宝物都是华妃冢墓中的随葬品, 于是将所有盗墓贼抓了起来。经过审问后, 所有盗墓贼均对自身的罪行供认不讳, 并供认出自己是受到贵戚子弟无行检者主使的。案例分析:唐律《贼盗律》“发冢”条规定, 如果盗墓贼发掘了坟墓, 则将其役流;如果已经将棺材打开, 则处以绞刑;如果发掘之后并没有将棺材盖上, 则处以三年徒刑。古人对孝道极为重视, 也十分重视冢墓, 因此所制定的法律要求严厉惩罚发掘人坟墓的行为。由于唐玄宗华妃的冢墓不属于宗庙园陵, 因此盗发其冢墓的盗墓贼没有被论以逆谋罪论处, 但是盗墓贼却已经将唐玄宗华妃的冢墓发掘并打开了, 然后将墓中的宝物全部取走, 这种行为依据唐朝的法律应该处以死刑。这是一种发生在京师、牵涉到多人死刑的大案, 因此唐玄宗将此案交给了大理寺审理。

(3) 唐宪宗时神策军官李昱欠债不还案。案例介绍:元和四年许孟容是大理寺卿, 当时有个神策军官李昱借了某长安富人八千贯钱, 但是没有按期归还, 被许孟容派人收捕, 要求其在一定期限内务必归还, 并警告其如果到期仍然不归还就会被判处死刑。由于神策军是宦官的亲信部队, 因此李昱受到了专权宦官的庇护, 奏明皇帝要大理寺放人。许孟容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 并上书皇帝说“:我固然知道如果不遵从圣旨罪当死, 但是我既然担任着审判这一职位, 自然要协助陛下为民服务。如果李昱不还钱, 我还是不能放了他。”唐宪宗为其正直所感动, 就遵循了他的想法。从此以后, 豪强都约束了自身的行为, 许孟容名声大震。案例分析:唐律《杂律》“负债违契不偿”条规定, 如果一个人欠别人百匹东西超过100 天, 则可以处其1 年徒刑, 在债务纠纷方面的刑罚中这是最高刑, 没有死刑。神策军官李昱欠下了八千贯的债, 过期三年仍然不归还, 依据当时法律应该判1 年徒刑。大理卿许孟容限期归还, 如到期仍不归还将处死刑, 这是因为唐后期修改了相关律文的原因。大理寺负责审理这一应处刑以上罪的案子, 表明了其的最高审判权[7]325。

三、唐代大理寺和刑部、御史台的关系

首先, 在唐代大理寺和刑部的关系方面, 掌管全国司法行政并复核大理寺判处的杖刑以上的案件, 同时复核地方移送的徒刑以上的案件是唐代刑部主要职责,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刑部完全决定大理寺的审判, 大理寺的审判结果并不能被刑部的复核权完全否定, 如果刑部复核时否定大理寺的审判, 只是将案件退回大理寺, 皇帝才是最终的决定者。同时, 大理寺还能够牵制刑部, 具体表现在大理寺具有重审刑部转送的各地疑难案件和复核的死刑案件的权力[8]10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唐代大理寺和刑部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交叉又并行不悖;其次, 在唐代大理寺和御史台的关系方面, 唐代的监察机关是御史台, 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言行职责的规范性进行有效的监察是其主要职责, 同时也监理部分司法工作。秦汉时期的御史府是其前身。御史台能够对大理寺官员进行监察和弹劾, 这是因为御史台可以对刑狱进行监察, 而对御史台审讯落实的一般案件进行定罪判处是大理寺监督御史台的表现。总之, 唐代大理寺和刑部、御史台之间的关系是各有分工又相互制约。

参考文献

[1]唐六典.大理寺 (卷18) [M].[日]广池学园事业部, 1973.

[2]唐大诏令集.令御史录奏内外官职事诏 (卷100) [M].2008.

[3]旧唐书.刑法志 (卷50) [M].中华书局, 1975

[4]册府元龟.刑法部.枉滥 (卷617) [M].中华书局, 1962.

[5]新唐书.刑法志 (卷56) [M].中华书局, 1975.

[6]论刑法第31[A]贞观政要 (卷8) [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7]唐太宗下令宰臣与法官详死刑敕[A]唐大诏令集 (卷82) [M].商务印书馆, 1959

机关职能部门 篇10

关键词:机关部门,文秘资料员,日常事务

文秘资料员在我国的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发展至今, 文秘资料员的性质、职能、作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21世纪的今天, 文秘资料员可以说是机关领导身边日常事务处理的参与者、组织者、协调者、参谋者、沟通者及监督者, 是机关部门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文秘资料员所涉及的日常工作比较多, 如接听电话、上传下达、接待来访、会议安排、公务招待、事务协调、信息沟通、文件处理、档案管理等, 这就造就了文秘资料员日常事务处理工作的复杂性、琐碎性、突发性、保密性、易错性等特点。所以, 作为一个文秘资料员, 为了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 就必须不断总结和完善日常事务处理方法和技巧, 通过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来促进整个机关部门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文章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首先总体上介绍了文秘资料员日常事务处理的几种方法, 然后以这些方法为指导, 从细节上提出文秘资料员日常具体各项事务处理的技巧, 包括信息处理、协调沟通、文档管理、会议安排、电话接听等内容, 可以为机关文秘工作者的日常事务处理提供借鉴。

一、机关部门文秘资料员的日常事务处理方法

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 总结出以下几种日常事务处理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分类台账法、追本溯源法、触类旁通法、个人日志法、综合掌控法。

(一) 分类台账法。

文秘资料员日常事务处理工作中, 有必要建立台账, 使杂乱无序工作不断向规范化、有序化发展, 这也是处理文秘资料员日常事务的有效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及办公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机关部门文秘资料员需要借助数据库管理软件, 建立较为完善的各类台账, 并实时做好数据维护和更新, 以方便文秘资料员日常事务的管理和处理。

(二) 追本溯源法。

该方法主要运用于处理领导交办的各类特殊事务。其特殊之处就在于领导未交待对该事务的来龙去脉, 而作为文秘资料员又不便有过多的追问, 这样一来就增加了事务处理的难度。因此, 需要应用所谓的采用追根溯源的办法, 通过对事务根源的追查来完成任务。

(三) 触类旁通法。

文秘资料员的核心是为领导工作的开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因此, 文秘资料员不仅要按时、按量的完成好日常基本事务的处理, 保证成功率和有效率, 同时, 还要通过这些日常琐事的处理, 举一反三, 见微知著, 为领导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例如, 可以综合分析来信、来访事务的处理, 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不足, 并及时向领导提出可行性、有效性的建议, 将有助于部门领导工作的良好开展。

(四) 个人日志法。

如上文所述, 文秘资料员工作具有琐碎性特点, 所以每天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处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 以避免琐事的纷乱,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 可综合运用相关信息管理软件来处理日常事务。比较常用的当然还是office办公软件, 作为文秘资料员除了利用计算机软件妥善管理个人通讯录外, 还可以管理个人日记、待办任务、日程安排, 以及备忘录信息等, 充分利用软件的定时提醒功能来督促自己完整不漏的完成每一件待办事务, 提高日常事务处理的计划性、条理性及严密性。

(五) 综合掌控法。

该方法就是将日常事务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进行整体性的安排, 优先处理重要、急迫的事务, 应用合并同类项法, 有的放矢的对日常事务进行批次处理, 综合掌控每一个细节。例如, 在日常文件的处理上, 可以暂缓处理一般性的传阅文件, 待紧急文件处理好一并送给领导, 既节省了传文时间, 减少了传文次数, 又避免因琐事而频繁打搅领导。

以上所述方法提炼于实际工作经验, 若能综合地加以应用, 将有助于机关部门文秘资料员日常事务处理能力的提高, 除此之外, 在具体的各个工作环节还需要应用一些日常事务处理技巧, 笔者将融入所分析的处理方法, 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具体的处理技巧。

二、机关部门文秘资料员的日常事务处理技巧

(一) 信息处理技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可以说信息是任何一个组织及成员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当然, 对于机关部门来说, 其内部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 它对于部门稳定、工作开展、政策执行、决策完善、成员诉求等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作为机关部门的文秘资料员, 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是其日常事务处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将信息进行分类梳理, 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应用以上所述的分类台账法, 并按重要度、紧迫度、关联度等将这些信息加以区分。其次, 收集同类部门工作发展动态, 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关注本机关单位相关信息, 了解机关单位其它部门动态信息, 为机关部门领导开展各项工作, 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最后, 准确、及时的反馈信息, 特别是事关本机关部门发展的确切信息要在第一时间做到触类旁通, 当场处理, 及时汇报。

(二) 协调沟通技巧。

机关部门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都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关系, 作为机关部门领导对于各类关系的处理, 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 所以关系处理就成为了文秘资料员为领导排忧解难所做的一项基本工作, 而事实上这是一个协调沟通的过程。在协调思路上, 文秘资料员必须明确职责, 科学选位, 准确站位, 树立全局意识, 审视局部关系, 帮助或协助领导来协调好各类关系, 实现机关全局的统一。在协调实践上, 文秘资料员应帮领导出谋划策, 主动承担那些容易处理的关系;对于那些处理有困难, 但得到领导授权后就能处理的关系, 也可接手处理;对于那些事关大局必须由领导处理的关系, 应该主动提醒或协助领导及时、科学、灵活地处理。实际上, 这些不同类型关系的协调具体体现于机关部门领导工作的联络与接待, 领导工作日程的统筹与安排, 来访及电话的接待与接听, 部门内外的联系与沟通等方面。在这里, 要充分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和技巧性, 因为沟通与协调是相互联系的, 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关系的协调。在沟通技巧方面, 文秘资料员要做到态度谦逊、语气委婉、及时准确, 对于不同的人员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与上级领导沟通时, 认清自己的位置, 找准自己的目标、拟定自己的计划, 做好沟通的准备。在与同事沟通时, 尊重他人, 真诚待人。

(三) 文档处理技巧。

文档管理是文秘资料员日常基本工作之一, 但发展至今, 文档管理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文秘资料员要注意做好来文的签收、登记、呈批、复印、分送;一般信函和文件材料的整理;原始资料数据的保管、归档、立卷、交档、销毁及利用;电子文档的更新、保存、备份、设密、防盗;传真的发送、接收、登记与印发等工作。

(四) 会议安排技巧。

作为文秘资料员, 如何做好会议的统筹安排是非常重要的。首先, 在会议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文秘资料员所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收集、整理、拟定议题, 并准备资料议题资料, 及时向领导汇报, 确定议题。综合确定会议的时间、地点、人员等信息。将会议相关信息及时、准确、详细的通过电话或者口头告知于每一个需要参加会议的人员。精心制作会议计划, 细心设计会议环节, 全面设想会议变化应急措施。其次, 密切关注会议的进程和动态。会议是一种复杂的管理活动, 文秘资料员要密切关注会议进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和变化, 一旦出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理, 保证会议各方面的协同进行, 各个环节衔接紧凑。另外, 会后要做好会议的文件的整理、归档及汇报总结。

(五) 电话接听技巧。

文秘资料员在日常工作中会接听各类电话, 要掌握电话接听基本技能, 做到接听速度正常、通话时间适度、通话态度诚恳、通话语气平和、通话语速适中。对于事务性质的电话, 文秘资料员一般可以处理, 但对于干扰性质的电话, 则要妥善处理, 如纠缠性质电话, 可采用迂回战术, 为领导挡驾, 及时为领导排除了干扰。

总之, 机关部门文秘资料员的工作繁杂众多, 除了以上相关工作外, 还涉及到了诸多方面, 但关系重大, 所以在日常事务处理过程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 应用科学方法, 完善工作技巧, 从各方面综合性的提高自身工作技能, 帮助和协助领导处理各项事务。

参考文献

①陈静毅.秘书事务性工作处理艺术浅探[J].秘书工作, 2004, 01.

②朱丽.高校教学单位行政秘书在日常工作中的定位[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8.

③赵岩.简论秘书工作中的沟通艺术[J].民营科技, 2011, 03.

④符丽莉, 许康, 张成伟.浅论行政机关会议秘书工作[J].企业家天地, 2006, 06.

上一篇:国际旅游者下一篇:世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