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

2024-05-23

手工艺(精选十篇)

手工艺 篇1

关键词:蚌埠,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问题,建议

传统手工艺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材质、不同手段和形态各异的手工艺及其产品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在当前对物质追求不断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包括传统手工艺在内的非遗文化需求与体验愈益迫切。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非遗所依存的生产、生活等环境已经深刻变化,尤其是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许多传统手工艺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有的甚至濒临消失灭绝的危险。如何对正在逐渐消失的传统手工艺加以有效地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

1 蚌埠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现状

蚌埠地处我国南北交界地带,是淮河流域中重要的城市,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深厚。蚌埠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既勤恳又智慧,创造出很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其中杨氏微雕、玉器加工工艺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已成为蚌埠一张知名的城市名片,此外还有余家皮影戏、雪园小吃、花鼓灯道具制作、剪纸、柳编、字画等相关手工艺,这些传统手工艺尽管出生于农耕社会,但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不同程度的实用价值或艺术文化价值等,是蚌埠文化特有的记忆。

1.1 各级非遗保护名录逐步建立

和其他城市一样,蚌埠市近年来日益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积极收集并整理包括传统手工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体现地域特色及富于艺术价值的项目,并收入市级、县(区)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并挑选有发展潜力、有地域特色等项目积极省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目前蚌埠的杨氏微雕已入选省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1.2 建立包括传统手工艺在内的非遗传承人制度

积极开展传统手工艺传承人认定工作,杨其鹏、张卫东、石怀龙、马承修等相继入选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增强传承人的保护与传承责任,相关项目传承人致力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注入了发展的动力。

1.3 探索建设生态保护区

由于蚌埠市的传统手工艺分布的范围比较广,分散性布局不利于相关项目的集中保护。为探索非遗的整体性保护途径,蚌埠市在禹会区冯嘴子村建立了花鼓灯生态保护区,为包括相关传统手工艺在内的非遗项目提供了保护与传承的土壤,有的景区已着手打造相应的民俗活动展示区,为包括传统手工艺在内的非遗展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4 尝试各种保护方式[2]

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是目前我国非遗保护采取的三种主要方式。其中生产性保护方式是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索出的一条新路,其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生产实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对传统手工艺尤其具有可操作性。蚌埠市积极借鉴参考省内外相关地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有益经验,有针对性地对一些非遗项目采取生产性保护方式,玉雕加工工艺就是其中的一种。蚌埠市加大了对玉雕加工等工艺的支持力度,集中相关玉雕加工工艺精华,整合玉器、奇石、古玩等相关资源,建成的蚌埠光彩奇石玉器文化城,将资源优势发挥集群优势,推动了相关非遗项目在生产实践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2 蚌埠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

尽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当前蚌埠的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国内其他许多城市一样,蚌埠的传统手工艺仍然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其保护与传承尚面临许多棘手问题,难以一时有效解决。

2.1 传统手工艺所依存的环境显著改变,保护传承人才不足

传统手工艺所依存的环境发生根本变化,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需求已今不如昔,这已是不争事实。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观念等变化,传统手工艺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其实用价值逐渐减少,手工艺人过去依靠这些拿手绝活作为谋生发展的手段,而如今已难以为继。许多传统手工艺人年老多病或去世,而广大年轻人又没有学习兴趣,手工艺面临青黄不接困境,传统手工艺人仅凭一己之力终究难以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保护。若不重视传承人问题,人死艺绝,传统手工艺灭绝消失只是迟早的事。

2.2 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

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及发展都离不开相应资金的保障。虽然蚌埠市近年来积极出台一些相关措施扶持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但财政支持毕竟有限,当前蚌埠重点支持花鼓灯、泗州戏、五河民歌等国家级非遗项目,而对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投入显得不足。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社会资金的参与,而社会资金考虑到投资风险等因素不愿意投入到传统手工艺上来。如何吸纳社会资金并有效投入到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将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2.3 宣传力度不够

传统手工艺要在现代社会获得关注与重视,必须注重宣传与推广。当前蚌埠有关部门对重点项目宣传与推广较为密集且到位,但对濒危的传统手工艺宣传相对不足。经过笔者的实地考察与走访发现,不少蚌埠市民对家乡有哪些传统手工艺一问三不知,传统手工艺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如果市民对传统手工艺素未谋面、从未相识,不了解其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自然谈不上保护与传承。

2.4 保护观念相对落后

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亦非一朝一夕之事。当前蚌埠传统手工艺保护观念相对落后,有关部门对传统手工艺缺乏应有的重视,有的重申报而轻保护,有的保护措施仅有计划缺少落实,尤其对传承人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举措。有的手工艺人急功近利,过分追求传统手工艺品的利润而忽略其文化价值与艺术水准,缺乏应有的地域特色,有的粗制滥造、甚至以假乱真,影响了蚌埠传统手工艺的整体形象与有效传承。

3 蚌埠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几点建议

面对蚌埠传统手工艺存在的诸多问题,蚌埠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大力扶植蚌埠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相关行业及从业人员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致力于蚌埠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广大市民要积极参与,共同维护传统手工艺所依存的生产生活环境。

3.1 加大传承人培养力度

要确保传统手工艺得以有效保护与传承,传承人的培养尤为重要。传统手工艺大多属于老艺人的绝活,年轻人多不愿意接触与学习,更谈不上参与保护与传承。相关项目的传承人要本着对传统手工艺负责的态度,未雨绸缪,及时谋划传承人培养问题,避免传统手工艺出现断层、青黄不接等问题。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培养除了家族相传、师徒相传等,还应该走学校培养之路。蚌埠工艺美术学校紧扣蚌埠传统手工艺资源优势,兴办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其他相关高校同样可以根据需求兴办相应的特色专业,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竭力培养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新生力量。在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手艺的传授,也要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以增强学艺者的人文修养与艺术感悟。同时要加强传习基地建设,建立并完善人才培育机制。

3.2 推陈出新,焕发活力

传统手工艺要在当前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推陈出新,展现出新的活力。只有满足市场多元需求、富于文化内涵与艺术活力的传统手工艺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安徽淮南相关手工艺人赋予传统剪纸现代审美,打造出3D剪纸,展示出现代魅力与艺术活力[3]。蚌埠不少传统手工艺之所以面临生存危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固步自封,缺乏创新意识,不善于吸收现代艺术的养分,不了解现代社会的多元需求。如果竹编技艺仅停留在篓子、筛子等物品的制作,其产品生命注定不会长久。相关手工艺人要主动了解市场,融入时代,在坚守传统手艺的前提下,寻找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例如剪纸工艺体现新农村建设成就,年画工艺反映小康幸福生活等,手工编织体现时尚环保理念,通过创新形成独特的卖点,为保护与传承增添新的活力。

3.3 加大宣传力度,避免产品同质化倾向

许多传统手工艺的地域性很强,生产加工方式相对封闭,如果不注重宣传,很可能就会陷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境地,不被人们的认识与认同。蚌埠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不遗余力地利用举办文化节、招商引资等大型活动积极有效展示宣传,尤其是通过网络等途径,结合动漫等形式多样地展示传统手工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人文内涵。同时推出的传统手工艺品要具有独特的个性,塑造鲜明的蚌埠特色,例如微雕、石雕、木雕、竹雕等工艺要有效体现蚌埠地域文化,尽量与周边地区的同类产品形成区隔,避免出现千品一面的倾向。尤其要避免利用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制作,从而失去传统手工艺的核心内涵。

3.4 注重传统手工艺与旅游业的结合,满足新的社会需求

传统手工艺是在需求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产品最初多满足生存、生产与劳动需要[4],而在现代社会这些原有需求已逐渐减退,新的观赏、收藏等需求相应衍生。传统手工艺要寻求传承发展必须尝试融合发展之路,既要注重不同传统手工艺类别之间的融合,也要加大与旅游业的融合,尤其是要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应的传统手工艺品融合入旅游市场,以满足新的消费需求。例如淮南有关手工艺人将安徽宣纸和中国剪纸两大“非遗”巧妙融合,突出旅游元素,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安徽宣纸染色剪品[3]。蚌埠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在一些特色景区建设民俗活动一条街,动员相关传统手工艺人聚集一地,集中创作传统手工艺品,让游客现场观摩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体验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同时积极推介销售,可以让游客留得下、带得走、用得上,满足现代消费者多元多变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徐艺乙.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J].江苏社会科学,2011(5):223.

[2]崔北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基于安徽省蚌埠市的实践探索[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4):106.

[3]范孝东.淮南让“非遗”文化宝藏“活起来”[N].安徽日报,2016-05-05.

手工艺培训 篇2

手工编织培训班的开办不仅弘扬了中国民间艺术,而且增强了下岗失业人员的谋生技能,使他们不仅免费学到一技之长,还通过学习重拾就业的信心,重新走上就业之路。

本期培训班共有学员50余名,培训时间从本月25号开始,到12月9号结束。培训班上将为学员培训丝网花制作、中国结制作和串珠等课程。学员们在经过老师的耐心讲解和亲手传授后,编织出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花朵,如郁金香、康乃馨、玫瑰、百合等花型;还可以用一个个不起眼的小珠子,串出漂亮实用的纸抽盒、光彩夺目的门帘、生动形象的十二生肖等工艺品。

软陶手工艺 篇3

用不同颜色的软陶泥,能够造出各种各样的仿真水果、装饰镜框、灯饰、笔筒、托盘等,或捏塑出惟妙惟肖的艳丽花卉、人物、卡通玩偶等。此外,用软陶做成漂亮的底盘,再加上石英机芯,一个石英挂钟便可大功告成。软陶泥是一种可塑性非常强的人工合成陶土,用手掌把软陶逐渐搓揉变软后,就可随心所欲地玩、揉、捏、塑、切割或拼合成各种精致物品。经过烘烤后的作品,色泽亮丽且防水、防霉、不易碎、不怕虫咬,具有长久保存价值,并兼具生活实用性。

软陶本身是一种对人体无毒、无害、无刺激性的安全材料。软陶陶土的黏性和光洁度类似于橡皮泥,因为它是无毒无味的,所以做成各种软陶饰品佩带在身上不会对身体有什么伤害。制作软陶需要揉土、制作图案、切割、粘贴、搓揉、烘烤、串接等多个步骤,其中最难的在于图案的制作过程。这里介绍一款橘子杯(碗)垫的软陶制作。

制作方法

手工艺 篇4

世界各国珍贵的传统手工艺品都可以称得上是国家和民族传统生活文化的象征。无论过去、现在, 还是将来, 世界传统手工艺产业, 都是形成地域生活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但随着现代工业时代物质文明的发展, 世界各国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受到严重冲击, 一些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产品, 尤其是民间艺术已经和正在消亡、失传。

中国的传统工艺产业历史悠久、技艺高超、门类齐全、品种丰富, 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尤其是在近200年里, 历尽坎坷。解放后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但在文革中又惨遭摧残。改革开放后, 中国传统工艺产业尽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但与其它手工艺历史悠久的国家一样, 也面临着缺乏资源、缺少创新、竞争力弱、工艺失传、后继无人等严峻的考验。

2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中国研创营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苏州工艺美院) 是我国成立的第一所艺术设计类高等职业院校。得益于苏州得天独厚的工艺美术传统和深厚的人文积淀, 学院始终把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办学的亮点与特色。下属的装饰艺术系开设有漆艺、纤维、玻璃、首饰、雕刻、刺绣、书画、陶瓷等多个专业方向, 基本涵盖了传统工艺的主要门类, 并与相关产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学院致力于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多年来坚持积极探索、大胆尝试, 所获得的经验和成果得到了全国行业协会组织——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世界手工艺理事会隶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是其唯一负责手工艺方面的国际性非盈利、非政府组织, 成立于1964年。在非洲、亚太、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五个地区设有分支机构, 成员包括世界各地的手工艺组织和个人。其使命是保护、提高手工艺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 提高手工艺品的价值, 鼓励、促进世界各国手工艺者之间交流, 扩大影响力。致力于工匠和工艺的传统继承与生活主流结合, 同时通过使用现代技术实验、创新, 面向未来, 开辟新的市场。

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的支持与帮助下, 苏州工艺美院与世界手工艺理事会的结缘始于2008年在中国杭州举办的世界手工艺大会。会后, 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主席乌沙·奎师那带领90多位各国参会代表来到学院参观。2011年, 乌沙女士再次访问苏州工艺美院, 专程考察、商讨在学院建立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中国研究创作营的事项。2012年, 研创营正式成立, 并于当年6月迎来第一批学员。

研创营旨在向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成员国的手工艺大师提供学习中国手工艺文化的机会, 增进不通国家手工艺者之间的交流, 激发艺术创意, 创作手工艺精品, 以促进世界手工艺行业更好地发展。现阶段, 研创营主要接收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亚太地区分会推荐的优秀手工艺艺术家, 涉及金属工艺、佛教艺术品、线画、石雕、竹编等多个亚太传统工艺领域。

苏州工艺美院为研创营的学员们提供独立的创作空间、材料和工具, 组织学员们进行文化考察和企业参观, 安排学员们与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以及来自民间或行业的专业人士交流, 并鼓励学员参与到学院传统工艺课程的教学中去。在为期1~2个月的交流创作结束后, 要求每位学员都必须提交学习交流报告书一份, 并举办汇报展。

3 研创营在推动手工艺传承与发展方面的作用

研创营的建立为世界各国手工艺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切磋的平台, 无论学校还是学员都能从中各取所需, 互利互惠, 真正做到“双赢”。

从学员的角度来说, 这是一次难得的开拓眼界、与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中国工艺美术的丰富资源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 与各国艺术家的交流为他们开拓了新的合作发展机遇, 并且在相互探讨中共同探索走出传统手工艺发展困境、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新举措。有些学员也在本国的学校中进行传统手工艺的推广, 通过参与苏州工艺美院的教学活动, 他们更加意识到手工艺教育的重要性, 并表示回国后将借鉴学院在保护传承传统工艺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模式, 进行试点和推广。

对于学院来说, 研创营对传统工艺美术教学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1) 扩展视野。使师生们不再局限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框架, 而放眼全球手工艺的发展, 加强对亚太周边国家手工艺发展历史和现状的认知, 比较同一工艺在国内外传承方式的异同, 学习国外的工艺技巧, 从中获取灵感, 设计出新颖的手工艺产品。 (2) 丰富教学内容。通过邀请研创营的手工艺大师举办专业讲座, 参与工作室教学, 观摩大师创作过程, 参观大师汇报展览等活动, 增加学员与师生的交流机会, 分享专业技巧和创作体会。例如, 学员中的佛教艺术学者为师生介绍梵文兰扎文的书写方式, 并与中国传统书法进行比较;石雕大师带来了尼泊尔精湛的石雕艺术品, 并讲解尼泊尔佛教造像的工艺方法;竹编艺术家则介绍了竹制品在南亚地区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各种创意使用等等。 (3) 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研创营的许多学员都来自民间, 掌握着一些濒临失传的手工艺绝技, 与现代 (学院) 手工艺有着许多不同之处。通过组织专业教师与学员们的交流切磋, 拓展各自研究领域, 积累创作素材, 提高专业能力, 从而有助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手工艺传承之路。 (4) 扩大学校知名度。随着每一次研创营活动的顺利开展, 学院的组织接待安排工作得到了参与学员的一致好评。苏州工艺美院在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也为世界各地的手工艺大师所认可, 美誉度日渐提升。良好的口碑, 悠久的手工艺传统, 一流的设备设施, 重视手工艺传承的氛围, 为学院在世界手工艺界赢得了知名度, 从而有机会承办一些世界级的手工艺盛事, 例如2012年在苏州工艺美院举办的第二届亚太手工艺大师评审会, 进一步推动了学院国际交流活动的展开。

4 结语

研创营模式为传统的工艺美术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与思考, 并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未来将为更多的手工艺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 进而提升传统手工艺的全球影响力。

摘要:在工业化进程中, 世界各国的传统手工艺都面临着传承、发展的困境。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世界手工艺理事会的合作, 成立中国研创营, 为世界各国的手工艺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 并以此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国际交流,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研创营

参考文献

[1]张福昌.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产业刍议[J].艺术·生活, 2005 (4) .

[2]王敏.手工创造未来——记印度金奈2012年世界手工艺峰会[J].上海工艺美术, 2012 (4) .

[3]张西昌.天工开物手艺文明——世界手工艺理事会秘书长桑吉塔访谈[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

手工艺比赛方案 篇5

一、活动时间:4月6日至4月 13 日

展出时间:4月9日至4月 13 日

展出地点:田师一楼大厅

二、参赛对象:全院学生

三、作品要求:

1、作品主旨反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追求,内容:健康、向上,传承祖国传统文化,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展现教科风采,反映新时代大学生精神风貌;

2、参赛的手工艺品形式可为刺绣,模型,玩偶等,材料不限 ;

3、设计新颖美观,体现现代气息和现代文明;

4、作品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商品前景,富有创造性 ;

5、作品必须具备手工制作的工艺特点(作品附有详细说明);

6、比赛作品可独立完成,也可不超过2人合作完成;

7、每人上交作品数量不限,但只有最好的一份参加评奖,其余作品若优秀可参展;

8、作品需注明作者班级、姓名、联系电话、作品名称和品种;以上内容请贴在作品背面;

9、上交的艺术作品原则上不退还作者。学院对获奖作品有权在相关活动和资料中使用。

四、活动流程:

1、作品上交

(1)各班生活委员在4月6日前收齐本班作品,将符合上述要求的作品整理好,并登记好上交份数、作品作者和联系方式。

(2)上交时间:4月6日下午2:30—5:00(请各班准时上交,逾期不受理)。

(3)上交地点:田师3202、作品筛选和展出筹备

(1)时间:4月7日--4月8日

(2)请出入院办公室的同学爱护好参赛作品,请勿随便翻阅。

3、作品展出及评选

(1)时间:4月9日—4月13日

(2)地点:田师一楼大厅

五、评选办法:

1、由团学干部先进行初步的筛选后展出;

2、邀请各兄弟院系团学干部代表进行打分,以分数高低进行排名。

六、评分标准:

1、主题鲜明,有创意,整体效果好;

2、符合要求,作品不含半成品或成品材料;

3、手工作品制作质量精细、生动、形象,造型特征明显;

4、手工作品有可再使用价值,作品创意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七、奖励方法:

手工艺 篇6

爱马仕北亚区董事总经理柯睿涵(Florian CRAEN)先生和爱马仕中国区总裁雷荣发先生与现场众位贵宾一起,共同品味每一件臻品背后的独到匠心和完美品质下的精湛工艺,切身感受爱马仕对手工艺的无限热忱和卓越追求。

走进位于广场一楼中庭的爱马仕“手工艺盛典”展区,犹如来到了迷你爱马仕巴黎工坊,展区内错落有致的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工具,密集却不凌乱,紧凑而又有序,工具与工具之间碰撞出的声响沉稳而有力地奏响着又一件艺术品即将诞生的序曲。优雅的五彩弧线千丝万缕而不失节奏感地凌驾于展区上空,与展区现场手工艺匠忙碌充实的工艺展示相印成趣。精湛手工艺的工匠将八种爱马仕独特的手工艺完美的呈现,共同去揭开爱马仕工坊的神秘面纱,引领宾客迈入手工艺的璀璨圣殿。

对于制作马鞍起家的爱马仕,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使其在马鞍制造业中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使人与马之间的联系更为灵动亲密,马鞍工艺展区自然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一个标准的马鞍制作需要耗时25小时,后依据客人的不同要求,进行定制化调整。爱马仕独有马鞍针法也因此为人熟知并感叹它与上等皮质天衣无缝之间的完美融合。马鞍产品犹如一件件传世经典的艺术珍品,铸造了一段传奇永恒的佳话。

在一个不足两平米的工作台上井井有条地摆放着各式工具,从大到小各种尺寸的钳子和锤子,粗细不等的线桶以及一些从未见过的工具,不仅引人遐想是何种精巧细腻的手工艺需要用到如此多样的工具,原来是皮具制作工艺的展示区。作为品牌创立的本源,皮革是走进爱马仕之家的灵感源泉。品质卓越的皮革原材料及经过精心挑选的缝线在皮具工匠手中游走,从缝制到翻转、抛光和钉珠,通过皮革工匠,了解制包工序,通过现场的经典Kelly“凯莉”包和Jypsiere包的工艺示范,方能去体会爱马仕的产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锤炼。仅仅就制作Kelly“凯莉”包的手柄就需耗时5小时,而制作完成一件Kelly“凯莉”包则共需耗时了18小时左右。

展区另一头,呈现的是丝巾工艺的展示。每一方爱马仕丝巾的诞生,都凝聚了无数精巧绝伦的工艺。在制作的初期,丝巾制版师将图样线条从艺术家的作品中一笔一笔描绘下来,并把丝巾图案中的每一颜色都打上模板,之后,图案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被转画到透明纸上,以保证所有颜色都能正确地叠加在规定的位置,组成预定的图案。这一类似于制作中国版画的复杂过程,除了花费时间外,更需要制版师高度的耐心和对颜色的敏锐触觉。据统计,一条丝巾的制版大约需要600小时。代表每一个颜色的印刷版完成后,丝巾印制师开始负责印刷着色。在印制师神色自若的灵动调配下,经过着色的丝绸成为一件件绽放光芒的艺术品,一幅幅经典不朽的图案跃然而出。

聆听完丝巾的低吟浅唱,来感受制表工艺的独特魅力。爱马仕在制表工艺上一直追求创新,除了将各类机芯予以汇集,用以表款核心部件的制作之外,也突破一贯制表理念,尝试采用先进技术,令表款具有非同一般的特性。独家研发的Arceau“暂停时间”腕表更是创造性地将时间隐藏起来。制表师现场解读着这项看似神奇有趣,实则精细复杂的机械构造。只要一按按钮,时间便即刻表盘消失,而腕表的机芯却在同一时间精准无误地运转着,以巧妙的凸轮、齿轮与转向器的运作来遗忘时间,让腕表在“暂停时间”与“正常运转”之间自由转换,诠释着享受时光的美好。

与制表同样不可缺少精密工艺的还有珠宝的制作,除了独特的设计,成熟的珠宝制作工艺当然也是爱马仕珠宝拥有至尚地位的重要因素。一颗颗绚烂夺目的珠宝钻石在镶嵌师的手中显得愈发夺目,通过爱马仕宝石镶嵌工匠的独特工艺,宝石被赋予了更具诱人的独特魅力,精致华丽的工艺赋予独具匠心的设计理念于生命,将爱马仕简约极富设计感的珠宝呈现得淋漓尽致。

在爱马仕,专属定制代表的是拥有一切的愿望,把自己的梦想和意愿托付给他人,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愉悦和一份独特的体验。来到衬衣定制区,现场的工匠专心致志地手工缝制着衬衣。打造一件独一无二的衬衣,需要裁缝师精心测量出客人的十二项数据,并根据顾客挑选的好的衣领、袖口、纽扣和我们独有的面料,度身打造。即使时光荏苒,衬衫变旧老化,爱马仕工坊都会保存一定数量的材料,为定制衬衫提供更换、翻新服务。

爱马仕第一条领带于一九四九年面世,每一条爱马仕领带均由优质丝线编织而成,有时也混入羊毛或者开司米等原料创造不同的柔软效果。精巧的手工缝制和优雅的款式令人爱不释手。

“爱马仕的手工艺师们是爱马仕品牌精华的浓缩与证明,他们和爱马仕一样,对自己选择的手工艺事业拥有同样的热情、专注和执着。在沿袭前辈工艺的同时,爱马仕和手工艺师们不断地用自己的发现丰富、创新着,使得传统手工艺获得了与时俱进的风格,作品日臻完美。”爱马仕中国区总裁雷荣发先生在发言中如是说道。

为了更好地将爱马仕对纯手工艺制作的热情与坚持及其精美的产品呈现给更多观众,深刻诠释爱马仕手工艺的电影纪录片《匠·心》(Hearts and Crafts)也同期上映,透过镜头将爱马仕175年来凝聚传承的品牌精髓与文化生动翔实地展现给大家。

爱马仕武汉专卖店盛大开业

2012年10月25日,来自法国巴黎的经典手工艺品牌爱马仕,迎来了其在中国华中地区的首家专卖店——武汉国际广场专卖店的盛大开幕。

坐落于武汉国际广场一层的爱马仕专卖店,占地面积413平方米,由来自巴黎的负责全球爱马仕专卖店设计的RDAI建筑设计事务所担纲设计。专卖店高10米,外立面225平方米,采用香槟金色边框装饰,一幅幅剪切画构成精美的网格状图案。其下部剪切画稀疏空透,透出店堂风貌,同时透进淡淡的阳光。

nlc202309011434

上部布局紧凑,拼镶成恢宏背景,烘托4.5米高的爱马仕标志。华灯初上时分,爱马仕标志由LED灯照亮,璀璨金光在暗金色背景中浮动,搭配下部大型橱窗,简约大气。流光溢彩的立面线条一路延伸至广场,188平米的哑光漆饰面衬托出背光灯下的丝巾和橱窗。左侧入口处由亚麻色、红色和白色组成的“福宝大道”马赛克环绕着爱马仕标志。动感开放式的线条,使店内空间变幻多姿,魅力无穷。

Q & A

选择爱马仕

选择完美生活方式

借爱马仕武汉专卖店盛大开幕的良机,《BOSS STYLE臻品》有幸独家专访了爱马仕中国区总裁雷荣发先生,通过此次专访,我们也亲身感受到了爱马仕所传递的文化内涵——选择爱马仕,选择完美生活方式。

Q 选择爱马仕,可能并不是选择一个昂贵的物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爱马仕提倡的是怎样的生活方式?

A 简单的、优雅的、实用的!爱马仕生产的每一件产品都是有用的。除了服装和箱包外,还有扑克牌、红酒的开瓶器、小孩子的玩具等,我们都是希望给爱马仕的消费者提供一种完美的生活方式。

Q 武汉作为全国二线精品城市的典范,吸引爱马仕开店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A 我们感到武汉的经济发展很快,很多武汉的消费者对于爱马仕的产品越来越有兴趣,他们的消费能力也越来越高,对生活水平的追求慢慢提升。所以我们考虑了大概有五年的时间,最后决定现在在武汉开这样一家专卖店。

Q 我知道爱马仕在中国的第一家店面开在了北京,现在,爱马仕又来到了武汉,未来爱马仕在中国是如何计划的?下一家专卖店会选在哪里?

A 我们基本的计划是每一年都找一个二线城市,开一家专卖店。而北上广原有的专卖店的计划就是扩大一些就可以了。

Q 巴黎是世界时尚之都,在中国,您认为哪座城市最像巴黎?

A 可能上海比较接近,上海有东方的巴黎之称。由于历史原因,上海的法租界有100多年的历史,她的建筑、马路、梧桐树都和巴黎很相近。另外,上海人对于时尚的追求也比较高。

Q 爱马仕与“高级定制”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A 我们希望通过定制服务来给顾客提供一些更完美的服务,比如皮包的定制,客户对不同颜色、不同材料有不同的需求,我们就要去尽量满足他们。

Q 爱马仕的产品中,既有饰品,也有香水、钟表、服装、箱包等产品,那么在世界各地,爱马仕的经营重心一样吗?

A 一般来说我们并不会特别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来提供不同的产品,而在中国,我们的销售是比较健康的,是很平均的,各个产品都是以均衡的方式在发展。当然,有的国家对于皮包的依赖过重,但中国不一样,很均衡。

Q 爱马仕曾和布加迪合作出品过一款超级跑车,这样类似的跨界合作,爱马仕的初衷是什么?今后还会在哪些领域Crossover呢?

A 明年会有一些,过去我们还和Smart有过合作,为他们定制皮革内饰和行李箱。此外,我们还跟欧洲直升机公司合作生产了20部直升机,你到东京旅行,在羽田机场花800美金就能坐这部直升机,从机场直接飞到凯越饭店。总的来说,这样的跨界合作主要集中在汽车跟旅游相关的产品中。

Q 每年,爱马仕都会推出《爱马仕世界》的内部刊物,我看我们的官网上,也写有“爱马仕世界”的字样,从这点上看,爱马仕究竟想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A 这本书一年出2期,第一是为了展示我们春夏秋冬系列产品,第二就是我们公司跟消费者去沟通价值观和文化观。比如今年我们提出了“时间对于爱马仕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理念,我们用很长的时间去做一件产品,也会花很长的时间去培训这些工匠,另一个层面是说,爱马仕的产品是经典的,是不会过时的,这也是我们想传达的一个理念。

20世纪传统手工艺留下的“遗产” 篇7

众所周知,伴随着这一波又一波革命性的技术升级,传统手工艺不断被边缘化了,直到今天变成了“遗产”。未来“智”造业将更高程度地依赖自动化生产,智能机器人和互联网、大数据结合将进一步取代手工生产,这是大势所趋。恰恰在这时,党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振兴传统工艺”。在具体振兴计划尚未制定出台之前,我想抽空回顾一下上个世纪的传统手工艺究竟给新世纪留下一份什么样的“遗产”。

一、文化属性凸显和个性主义泛起

20世纪初,随着机械工艺的引进和蓬勃发展,传统手工艺行业整个受到冲击。数千年来,手艺人原本是乡村社会、市井甚至宫廷中技术力量的主要持有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覆盖面也无边无际,可以说生活需求有多广,手工制品就有多丰富。随着机械工艺的出现,传统手工艺行业规模急剧萎缩,像粮食加工、纺织、交通工具、建筑等手工艺领域率先丢失了地盘,传统手工艺行业逐步萎缩到生产有明显“美术”风貌和浓郁地方风情的制品上,如各类雕刻、刺绣、染织、首饰、文房等,“工艺美术”这一名词也在这时应运而生,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传统手工艺的代名词,尤其在新中国计划经济年代里,国家主要发展的是具有“工艺美术”性质的传统手工艺。

上世纪初,手工艺人在艰难转型中寻求突破,恰逢中国近代“美术革命”思潮涌动,这场浪漫主义思想革命有力地冲击了手工艺的共性美作为工艺文化主流这一传统,像纯美术一样,工艺美的观念也被打上个性主义的烙印。从民国开始,开放的商业环境下需要名家名作,而一批手艺人还主动从民间工匠群体中分离出来,最典型的是景德镇的“月圆社”、“珠山八友”,他们原本都有一技之长,通过学习文人结社的方式,宣言式地成为追求个性美的工艺美术家。尽管手艺人结社在新中国成立后受到体制的抑制,但成名成家意识得到市场和社会舆论的鼓励,尤其从80年代初开始各级政府出面连续地评出各级工艺美术大师,这在中国传统手工艺史上是个破天荒的改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手工艺人经历过集体“上行”到工人阶级,这个群体中的代言人继续从工人阶级“上行”到工艺美术家的地位上,他们的生产不再叫制作,而叫创作;他们的产品不再叫产品,而叫作品,可以与美术家的画作一道陈列在美术馆中。原本实用性强、数量多、价廉、技艺主导、非个性化、朴素美等几大要素曾经构成了手工艺传统的厚实基础,在二时代风气的影响下,似乎这些因素都成为限制手工艺发展的障碍。整个20世纪尤其是下半叶,工艺美术家的创作普遍向美术家看齐,一度造成观念凌驾于技艺之上。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作也突出了时代性,即审美趣味的变迁与纯美术保持同步,意识形态对创作的干预程度也比传统来得直接。

工艺美术家为突出个人面目,普遍重视创新,个人技巧加重了,无益的装饰随之产生。当手工艺品的实用性被削弱后,形式风格化就被强调。所以,在短暂的一百年里,手工艺品的样式变化之快,新样式之繁,是历史上少见的。过去民间手工艺品看似寻常的美很少有人再去体会和珍惜,那些愿意下沉到传统深渊的民间手艺人也很少有人去关注,相反,工艺美术大师们各种新奇、夸张、张扬个性的创新作品则容易受到重视。伴随着素朴美被漠视,是舆论对奇崛的讴歌;伴随传统手工艺精英化的发展,是传统手工艺整体上与生活日用渐行渐远。

二、家族式生产和行会管理被颠覆

上世纪初以来,传统手工艺面对越来越广阔的商业环境,外销规模要远远大于内销,在手工艺人面前批发贸易商有其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手工艺人的生产和产品流通。以往手工艺人的制品基本上都有地域性,他服务于周边的地区,即使是游走四方的手艺人,他年复一年走过的路线也大致相同。较之以往,手工艺人的自主地位削弱了,他们接触不到真正的消费者。面向“熟人社会”生产,手艺人的劳动容易受传统伦理的约束,同时也易保持“古法”、“旧制”等传统。当他们面对“生人社会”生产,就会有意识地追求变化以适应市场的不确定性,因此,容易创造出引人注目的新奇样式,工艺传统的传承困难问题就成了非遗保护工作关注的焦点。

“破私立公”、“大公无私”,对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开始于1950年,当手艺人被请进公有制工艺企业中成为社会主义“新人”之后,曾经属于他们个人、家族或行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权利也就同时移交给国家和集体。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关系变了,生产方式也自然改变,集体劳动令工艺细分、工种细分。成批的徒弟都是向社会上招募来的,师徒之间没有血亲关系(除了少数带子传艺)。老艺人在厂里公开自己的绝活,有的被邀请到其他地区的相关企业去传经送宝。社会教育资源如高等院校、中专学校等也为这类企业培训人才,企业内部有的专门设立研究所、夜校、技校等。新中国成立以来,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到成效。如果撇开知识产权问题不议,新中国这些做法无疑大大冲淡了长期以来限制传统手工艺行业发展的技术保守意识,技术秘密被公开,技艺绝活被共享,全行业也因此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手工艺的公有制改造一直在工业化的思路下进行,到大跃进时期开始盲目扩大贪大求全。后来有过拨乱反正,但公有制手工艺企业还是逐渐暴露出人员包袱重、产品积压多、应变能力差等问题。

三、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手工之“技”可分为技巧、技能和技术。

技巧是工艺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法;技能是手工艺人主体能力(见识和身体能力)的总和;技术则是被抽象出来的相对客观的工艺知识。高超的技能是经反复练习、重复之后,主体养成的一种身体与大脑的协调能力和创造力。譬如一个蔑匠在编制竹席时,眼见竹蔑子在他指间跳跃,看似无心所为,实则是熟练技能的反映,《庄子》“匠石运斤成风”、“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对此有生动的阐述。技术是消除个体差异的工艺内容。有关工艺流程和材料调和配比、加工办法等许多是可以形成规程,甚至生成数据譬如景泰蓝铜胎的金属配比,釉料的颗粒粗细、烧蓝的温度等等都可以有技术标准。

过去手艺人主要通过自身经验,即以自已的方式去理解技术,有的人经验到了,却“口不能言”,只能做给你看;有的人干脆采取保密措施,谢绝观看。手工艺人靠着这些说不清、道不明,或者不愿意说清的经验去生产,与纯科学的研究有很大隔阂。新中国成立后的手工艺企业中,原本蕴含在工艺流程中的技术要点被记录、整理下来,借助科技检验手段有的还实现了知识的客观化。传统手工艺要发展,需不需要科技提升?答案是肯定的,当代的年轻手艺人可以靠书本知识、靠基础数据、操作规程等入门,将有效降低人才成长的时间成本。

上世纪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就是传统手工艺不断与现代技术结合,融合的姿态为整个行业带来活力。以陶瓷生产为例:清洁能源对自然柴草的替代结合着一次次更高效的窑炉发明;成型技术不仅有全手工,还有注浆成型、压坯成型等;烧成过程由全靠掌火师傅的经验发展到每一种陶瓷都可以清晰描绘出烧成曲线,并事先做自动化没计。但是,新中国成立起来的手工艺企业实际上走的是用工业化模式来改造纯手工生产,这是极端做法,却符合新中国追求工业化的梦想。大机器生产动力强大、速度惊人、准确性高,还有无限量重复性的优势,这些都是纯手工无法比拟的。新中国除小型的街道办、村办手工艺企业之外,多数手工艺企业实际上采取了半手工、半机械化生产的方式,甚至不少还是以机械为主,手工为辅。这种做法最终将断送传统手工艺,淹没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好在这种极端做法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了逆转,当手工艺企业遇到经济体制改革时,其工业化改造之路也戛然而止了。

四、回到家庭作坊和纯手工

1989年之后,全手工艺行业掀起了倒闭潮。接下来的十年时间里,丢了“铁饭碗”的手工艺人都必须学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一切似乎回到传统,回归民间手工艺人世世代代的出发点——家庭。经过改制的股份制手工艺企业毕竟少数,且规模也大大缩小。多数人选择从家庭作坊做起,重启前店后坊、自主生产、自主营销的商业模式。与此同时,各类工艺美术大师纷纷建立工作室和小型私人企业,发挥个人名望在同行中的号召力和市场竞争力,90年代后新兴的传统手工艺私人作坊和企业在关键工艺环节上保持了纯手工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尊重了批量小、变化快、地域性强等传统手工艺行业的特点。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强有力地保障了传统手工艺的成功转型,开始时许多作坊和企业是另起步,十年间产业规模再次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只是这十年里传统手工艺行业“利”字当头,炒作浮夸之风泛滥,赢得市场主要靠生产具有“仿古”或“风格化”的陈设品,传统手工艺的经济属性再次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得到极度张扬,文化属性被遮蔽。

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调查与研究 篇8

江苏盐城地区民间的虎头鞋、糖画、发绣、面塑、剪纸、麦秸贴画等, 以其精湛的技艺、生动的造型、吉祥的寓意、精美的纹样, 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手工艺品, 充分体现着苏北地区的民俗民风和人文特色。

一、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源流

(一) 分布

盐城位于江苏中部偏东, 东临黄海, 南与南通相接, 西南与扬州为邻, 北、西北与淮阴相连, 北隔灌河与连云港市相望。[1]盐城下有亭湖区、盐都区、响水县、滨海县、阜宁县、东台市、大丰市、射阳县、建湖县等辖区。盐城城南新区伍佑镇、盐都尚庄镇的虎头鞋, 东台的发绣, 建湖和盐都的糖画, 大丰的麦秆剪贴画、柳编, 阜宁、亭湖的面塑, 盐都的剪纸等这些民间手工艺分布于盐城的各个辖区, 具有当地海盐文化的文化特色。

(二) 产生原因

盐城之所以享有“绿色滩涂”的美称, 是因为它河渠纵横, 物产丰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孕育出发达的渔稻、海盐经济, 而浓厚的红色文化赋予了盐城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社会心态。盐城是一个水文化生态之地, 多样的水文化孕育出盐城人如水一样仪态万千的文化灵性和精神气象。当然苏北地区的民风心态也是随着该地区经济的开发而产生显著变化的, 导致了人们对生活情趣化和艺术化的追求, 如麦秸画、面塑、柳编等技艺, 寄托着人们对、长寿、吉祥等的期盼。

(三) 流变

盐城地区手工艺源于民间, 源于生活, 随着历代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呈现出鲜明的地域风格, 生动地反映出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审美追求。如虎头鞋、面塑、柳编、糖画等手工艺, 其形成经历了从最直接的满足生活之需到以此补贴家用, 再到专业创作的过程, 是随着盐城地区民间传统手工艺人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 并逐渐形成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品的独特风格。

(四) 传播

随着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在空间上的不断传播, 并不断吸收其他地区手工艺的特点, 逐渐形成了相应的民间手工艺文化圈。其中因艺人的迁徙造成技艺的传播, 最典型的莫过于面塑大师金胜春的大徒弟迁到北京后, 借助教育宣传、交流互动、加工销售、进行展出等方式, 对面塑艺术进行传播。再如因唐代的佛教的流行和发展而产生的东台发绣, 1954年在高伯瑜与苏州刺绣研究所艺人的共同努力下, 从濒临失传的危机中得到抢救, 创作出建国后第一幅发绣作品《屈原》[2]。如今发绣改墨绣为彩绣, 融画、绣于一体, 变双钩为晕色, 并开发出双面和双面异色发绣等新品种。

二、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存续状态

(一) 艺人身影

传统民间艺人虽身份不一, 心态各异, 但人人都能描龙绣凤, 倾情于艺, 展现心智与技巧。在历史长河中, 众多艺人留下了匆匆的身影和各种形象, 折射出的却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善恶美丑。亭湖区青墩镇的民间艺人孙东成今年77岁, 他有着一手捏面人的绝活, 其作品曾多次在民间艺术展览上获奖, 被称为“盐城一绝”。孙东成祖上四代都以捏面人为生, 8岁随父亲学习手艺, 走南闯北。图1为孙东城不久前在盐城街道上所售面人作品。城南新区伍佑镇的刘贵珠艺人, 在十里八乡都享有盛名, 她所缝制的虎头鞋、虎头枕、虎头帽绣工精湛、风格华丽工整。

(二) 后起之秀

崛起于改革开放浪潮中的一批盐城手工艺人, 以自己的智慧和吃苦耐劳精神, 携其技艺闯天下, 寻发展, 求致富, 在不断拓宽生存空间的过程中令盐城传统手工艺逐渐裂变, 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的跨越。新生代手工艺人中的精英更是活力无限, 已经在更广阔的领域中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如发绣艺人王琼, 从事发绣工艺研究30余年,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历次代表东台发绣参展, 十余次获国家级金、银奖。其作品档次高、品种多、造型准、做工细, 不少被国家和地方有关机构收藏。剪纸艺人王柏林一直酷爱画、剪、刻、雕、扎等多种工艺, 曾先后在阜宁师范和中国书画函大进修, 具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几十年来他一直利用业余和假日时间学习、探讨美术工艺方面的知识, 特别是近十年来创作的剪纸作品不计其数、在传统的技法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 作品有布剪、纸剪、塑剪、套色、渲染等类型, 题材有人物、花鸟、动植物、风景等, 作品多次到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参展, 多幅作品被盐城市长带至台湾与香港作为礼品赠与友人。他的一套《红楼梦》剪纸作品现已被收藏于伍佑镇民间民俗博物馆。

三、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品缤纷伴生活

(一) 璀璨艺品汇节俗

中国传统社会, 岁时节日是最为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 丰富的节日生活带给人们的是热闹与欢乐。而随之出现的民俗工艺, 在点缀节日的同时, 也增添了人们的喜悦之情。在年关腊八祭、三元节祭等活动中祈福求吉, 表达心愿的时候, 都不会少了使用绣品。特别是在五月五端午节这天, 人们为消灾驱邪, 都会为孩子准备虎头鞋、虎头帽、香袋、香囊等。在今年的大年初三, 金鹰聚龙湖店以找“年味”为主, 举办了为期3天的民俗技艺展, 包括糖画、面塑、剪纸、粽编、穿珠等。如图2即是糖画艺人徐洪祥的作品, 其造型多以饱满、匀称的线条, 形成独有的艺术风格, 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 人生礼仪用艺多

人生礼俗包括诞生、冠笄、婚嫁、寿辰、丧葬等各种礼仪, 是每个人一生中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要举行的仪式。在礼仪举行过程中, 寄托着人生信仰和美好祝愿。其使用绣品作为媒介, 即发挥着传达祝福和礼赞的作用。如孩子所戴的虎头帽子、所穿的虎头鞋、所枕的虎头枕;家中所用藤条编制的屏障等都包含着人们对美好情感的寄托。

(三) 祈福求佑宗教文化用品

一些工艺品, 就是在频繁的民间信仰活动中催生的。如为了表达敬畏虔诚之心, 发绣作品中女子以青丝绣制佛像, 其中以吴江杨卯君及其女儿沈关关所绣佛像最有名;在剪纸艺人王柏林的古、现代人物、花鸟、动植物、风景作品中也有宗教文化方面的。透过这些民俗作品, 往往可使人们获得战胜邪魔的信心, 护佑自身, 满足人们求取吉祥的心理需求, 同时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民间艺术的成熟和传播, 也可推动民间工艺的发展。

四、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技艺风格

(一) 雅俗相宜

民间艺术品以淳朴率真为尚, 但又不失其清雅恬淡的韵味。民间的手工艺品, 对宫廷中精美高雅工艺品的制造, 也具有启迪和引导作用, 使其具有讲求雅而不蔫、艳而不俗、秀丽可爱的特点。盐城伍佑镇艺人刘贵珠所绣老虎鞋 (如图3) 工整、华美, 有点宫廷艺术的意味。绣品显而不火, 文而不暗, 华而不浮, 重而不浊, 绣缋满眼的老虎尽显伍佑地区特色。

(二) “有常”与“无定”

既注意遵循一定规律, 做到“有定”、“有常”, 又不拘泥于规范成法, 以“无定”、“无常”达到出神入化的妙境, 是手工艺品的显著特色和发展路径。民间巧匠们的制作, 看似为实用所拘, 实际却饱含着生活的情感, 不仅在技巧上超越了法度, 而在精神上也达到了“自喻适志”、将情感物化的境地。如棕编, 是以棕榈树或者芭蕉树叶为材料, 进行手工编织的一种古老手工艺技术。现在, 制作者将时代风采融入其中, 创造出现代民间手工艺品, 寄予了对全人类现代生活幸福、和谐、美满的祝愿。

五、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的发展与前景

(一) 盐城民间手工艺的现状及传承情况

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面临着艺人“老龄化”、传人“稀有化”、技艺“衰退化”、资金“短缺化”、发展“迟滞化”的困境, 造成这些技艺陷入着失传的困境。盐城地方政府对传统手工艺认识不足, 保护意识薄弱, 虽已有一些举措, 但也只是流于表面。在现代工业化浪潮中, 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下, 原生的农耕文明架构下的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的生存土壤已经不复存在。民间手工艺工艺复杂, 纯手工制作又制约了生产规模和产量, 每一道传统工序都费时较多, 这些复杂的工序都靠手工一步一步地完成, 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 然而花费时间长却收益甚少;加上理论研究的缺乏和创新意识的薄弱, 使盐城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更加困难重重。

(二) 盐城民间手工艺保护措施

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 目前已积极地加入到民间手工艺的保护工作之中, 他们运用文化、见识、智慧、创意让民间手工艺在传承与保护中不断发展、创新、再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对物、对传承人的保护。2008年11月18日, 盐城举办了海盐文化节, 展现盐城的海盐历史文化特色, 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重点工程——盐城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水街项目圆满竣工并开街迎客[3]。其中徐洪祥艺人的面塑作品、剪纸艺人王柏林的《水浒108将》及其他110幅作品就收藏于此。盐城水街中的水云阁内, 发绣、虎头鞋、剪纸、葫芦雕等民俗文化精品被陈列着;盐城盐都文广局也制定了一系列对老虎鞋、剪纸的保护计划;刘贵珠艺人家中的虎头鞋、虎头枕、小老虎等成品全部收藏于伍佑镇民族民俗民间博物馆中。在馆中, 还有王柏林老先生的《红楼梦》剪纸系列 (如图4) 、东台高级工艺美术师王琼的发绣作品、江苏桃园家饰有限公司生产的柳编工艺品等。此外, 一些古人使用过的各类生产工具、日常生活用品等亦于此馆中展览。盐城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月给予相应生活补助并安排传承人于水街展示他们的手工技艺。

(三) 盐城民间手工艺发展与前景

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虎头鞋、糖画、发绣、面塑、葫芦画、麦秸贴画等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品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现代化的冲击, 使传统的手工艺正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随之消逝的, 还有人与物的沟通, 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在这种社会形势下, 通过学者、政府、民间手工艺人三方通力合作, 将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文化与旅游和商业进行结合, 将保护民间文化和丰富企业文化并举, 将保护民俗活动融入教育之中, 才能将盐城民间手工艺发扬光大。

六、结语

在现代社会形势下, 盐城地区民间传统手工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人们总是在这些技艺中去寻求已逝去的“温情”。现代的手工艺文化已不能恢复到旧时的形态, 但在这些已经濒临消失的手工艺背后却隐藏着民族的审美趣味与理想。作为现代人, 我们应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 一方面要复兴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 保持好从前那个年代人们所珍视的那种“真诚”, 另一方面也要融入时代特色, 与时俱进地推动盐城手工艺的发展, 便之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摘要:江苏盐城地区民间的虎头鞋、糖画、发绣、面塑、剪纸、麦秸贴画等, 以其精湛的技艺、生动的造型、吉祥的寓意、精美的纹样, 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手工艺品, 充分体现着苏北地区的民俗民风和人文特色。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面临着艺人“老龄化”、传人“稀有化”、技艺“衰退化”、资金“短缺化”、发展“迟滞化”的困境, 只有通过学者、政府与民间手工艺人三方通力合作, 将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文化与旅游和商业进行结合, 将保护民间文化和丰富企业文化并举, 才能将盐城民间手工艺发扬光大。

关键词: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渊源,存续,技艺,发展

参考文献

[1]盐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盐城市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2658.

[2]李明.苏绣[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3:36.

湖南传统手工艺法律保护现状及建议 篇9

传统手工艺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美学、经济等价值, 因此, 不同领域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从历史学角度, 传统手工艺是指在前工业时期以手工作业的方式对某种材料施以某种手段使之改变形态的过程及其结果。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角度, 传统手工艺是指世代相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手工技艺, 传统生产、制作技艺。笔者认为, 法学视角下, 传统手工艺,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技术层面的内容, 如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烧制就要经过坯料制配、球磨、机压成形等众多工艺流程。一般大多数传统手工艺的工艺流程都是非常复杂的, 非一朝一夕之功能掌握。这一层面的传统手工艺是无形的, 汇聚了实用、审美等精神内涵。二是物质层面的内容, 即经过一系列的复杂工艺流程后, 最终生产出来的实物。比如生产出来的织锦、石雕、棕编等。因此, 在法学视角下, 传统手工艺可定义为, 在特定区域或特定民族内部世代相传的, 由个人或群体创造的, 以手工劳作为主, 采用天然材料, 运用特定的工艺流程, 呈现和加工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工艺或实物形态。

二、湖南传统手工艺介绍

(一) 湖南传统手工艺概况

湖南历史悠久, 民族众多,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孕育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手工艺, 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由于湖南自身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历史背景和民族结构, 其传统手工艺有着自己的特色。湖南的传统手工艺, 不仅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同时也具有人文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 美学价值等多重价值。

(二) 湖南传统手工艺的特点

一是丰富多样性, 从食品加工到建筑技艺一应而全。食品制作技艺以安化黑茶为代表, 安化黑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化黑茶产自湖南安化县, 这与安化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分不开。安化黑茶须以雪峰山脉茶区的大叶种群体品种为原料, 经过杀青、干燥等四道严格的工序, 方得出成品。建筑技艺以土家转角楼为代表。转角楼一般依山而建, 不损坏良田。它的建造过程、外观造型、室内空间营建等都非常讲内在文化含义。从屋脊造型到门窗的装饰都极其注重装饰和雕刻的艺术, 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二是分布相对集中。按级别分从地域分布上来看, 湘西地区是传统手工艺比较集中的地区, 大概占了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湘西地处湖南西部, 境内多山地, 各种资源非常丰富。民族众多, 有汉、土家、苗等30个民族聚居,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造就了湘西丰富又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其中, 最具代表性是凤凰纸扎。凤凰纸扎是第三批入选国家级目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 其成品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形象丰富多变。凤凰纸扎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工艺考究, 总共有十几道工序, 且每道工序环环相扣, 不得有一丝马虎。

三、湖南传统手工艺的法律保护现状

湖南地处祖国中部, 勤劳朴实的湖南人民在这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湖湘文明, 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科技的发展, 我省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手工艺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生存状况堪忧。因此, 传统手工艺的法律保护越来越重要。

(一) 湖南传统手工艺保护取得的进步

经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大量的宣传工作的开展, 我省的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远的进步,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大量的传统手工艺得到了及时的保护和传承, 由于此前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传统手工艺的重要价值, 因此对传统手工艺的灭失也持漠然的态度, 所以当人们意识了传统手工艺的重要性时, 纷纷起来保护传统手工艺, 防止这一珍贵的文化资源灭失。

第二, 传统手工艺的经济价值得到开发, 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原本是落后贫穷的小山村, 经济落后, 当地的传统手工艺资源得到开发后, 大量的游人和学者纷纷踏来, 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给老百姓带来了财富, 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 反过来也促进了人们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的积极性。

第三, 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 为非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依据。值得一提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清晰的道路, 特别值得提的是, 湘西的传统手工艺法律保护工作走在我省前列。

(二) 湖南传统手工艺保护还存在的问题

第一, 传统手工艺的法律保护意识不强。

由于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手工艺都能为社区或群体带来经济收益, 加之现代主流文化的冲击和迅速的城镇化进程, 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人们对传统手工艺越加失去兴趣, 更不上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

第二, 法律法规不完善, 缺乏对传统手工艺保护的专门立法

湖南目前没有关于传统手工艺保护的专门立法,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也不完善,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至今仍未出台, 使得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无法可依。

第三, 单纯强调行政保护, 缺乏对传统手工艺的私权保护

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方式包括行政保护、知识产权、制定行政法或者民事法律等。但湖南省目前仍然采用单一的工作方式, 即以行政保护方式为主。这种保护方式的效率较低, 且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众所周知, 只要当赋予私人财产所有权时, 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社会效率。

第四, 经费投入不足

对传统手工艺进行普查、建档, 以及修建博物馆、展览馆等进行保护传承都是需要投稿大量的人力物力, 显然湖南在这些些工作中的经费投入还明显不足。

四、湖南传统手工艺法律保护建议

(一) 加快立法步伐, 制定专门法规

我省虽然也出台了不省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条例, 但传统手工艺毕竟有其特性, 必须制定专门的法规才能更好的保护传统手工艺。

(二) 明确传统手工艺的私权属性, 赋予知识产权保护

纵览相关法法律法规, 不难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是一味地强调行政保护, 强调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义务, 而未提及私权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回避了这个问题。传统手工艺是民众智慧的创造, 和知识产权产权制度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要真正实现对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的保护, 现实的选择应当是行政保护和民事保护双管齐下, 两者缺一不可。

(三) 明确监管部门权责

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监管部门, 使得湖南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屡遭他人侵权。如湖南著名的德园包点就屡被他人“复制”, 正宗的德园包点在长沙其实只有一家, 然后现在大街上却随处可以挂着德园包点的早餐店。究其原因, 就是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 权利人被侵权投诉无门。

(四) 加大资金投入和培养人才

传统手工艺的抢救与发掘是一项长期且浩大的历史工程, 需要一定的财力投入作为保障, 当前各级政府对于传统手工艺保护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开展。全省许多市、县都没有相关的专业研究人员, 保护工作都要依靠外单位才能开展, 普查力量薄弱, 人员整体水平不高。高素质专业人员的匮乏, 使保护工作缺乏总体规划和前瞻性研究, 政策不到位, 规划不落实, 措施不具体, 工作缺乏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徐艺乙.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J].江苏社会科学, 2011 (5) .

[2]赵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120.

[3]刘淑娟, 吴松.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现状与对策[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2 (6) .

[4]冯晓青, 谢蓉.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如何保护知识产权[N].光明日报, 2009.

手工艺 篇10

关键词:潮绣,潮汕,潮派工艺服装

0 引言

潮汕地区一向以技术高超、工艺精湛的传统手工艺闻名, 如潮绣、抽纱、珠绣、木雕、美术瓷器等, 皆有一种“精巧机灵”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其中潮绣、抽纱、珠绣等艺术与纺织品关系最为密切。

然而近二十年来, 在机械化、电子化、信息化的社会大背景下, 潮汕地区传统手工艺像其他传统艺术一样, 出现了后继无人, 又未能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的问题, 面临着消失的危机。人才缺失、无法发展的问题, 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如何引导其出路的问题。有市场、有前途、有利润的产品在市场中自然会赢得关注, 吸引人才, 实现良性发展。而传统潮绣、抽纱等产品品种主要是观赏艺术品、戏服和日用品, 如挂屏、手帕、荷包等, 显而易见, 这些产品是不足以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产业的。

如何赋予潮绣等传统手工艺技术新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随着潮汕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潮绣、抽纱、珠绣等在现代服饰上得以传承和发展, 成为该地区服饰的特色和亮点, 形成了潮派工艺服装的特色产品风格。

1 潮派工艺服装传统手工艺元素分析

1.1 潮绣

潮绣因色彩浓郁鲜艳、纹理清晰、绣艺独特、金碧瑰丽的艺术效果而蜚声国内外。其品种多种多样, 按照绣制材料, 大致可分为绒绣、纱绣、金银线绣等;针法有像形针法、锦纹针、花型针、竹编针、松子针等多种工艺针法。早在乾隆年间, 潮绣商品已经大规模出口。在20世纪60~70年代, 潮绣发展到鼎盛时期, 品类繁多, 绣工遍布城镇农村, 几乎“家家摆绣框, 户户有绣娘”[1]。

潮绣除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外, 题材也十分丰富, 花鸟、瓜果、人物等皆可入绣。且潮绣独具特色的绒绣、金银绣等绣法, 立体感强, 多使用金银色和其它鲜亮的颜色, 具有现代感。其与现代服装结合, 相得益彰, 搭配和谐, 比其它绣种更适合在服装上使用。

1.2 抽纱

抽纱是按一定图案抽出布料中的某些织线, 以针线缝锁抽口, 再加以花纹刺绣, 有400多种巧妙的针法工艺, 设计布局繁复精致, 以刺绣的垫凸和抽通为特点, 又以多层镂通和剔透玲珑的空间艺术为特色, 巧妙运用多种针法工艺和繁复精致的设计布局, 变化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图案。

将抽纱工艺运用在服装面料组织结构的创新设计上, 使面料的肌理、纹路呈现或镂空、或凸起、或渐变等多样化的造型, 是服装设计中较高超的面料处理方法, 可以极大地提高面料和服装的工艺和艺术附加值。

1.3 珠绣

珠绣是用针穿引珍珠、玻璃珠、宝石珠, 在纺织品上组成图案, 具有珠光灿烂、绚丽多彩、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的艺术特色。随着现代原材料越来越多样化, 除钉珠外, 珠绣增加了各种形状和材质的亮片, 使创作的源泉更加丰富。

2 潮派工艺服装审美分析

2.1 潮派工艺礼服

潮绣、抽纱、钉珠、钉片等传统手工艺以手工缝制为贵, 应用在外礼服、婚礼服等礼服类产品中最为恰当。服装的附加值高, 价格不菲。在洁白、丝质的婚礼服或其它素色的晚礼服上, 在领口、裙摆、袖子等处加上构图巧妙、工艺精美的潮绣, 动静相宜, 端庄典雅, 同时为西式服装增加了中式古典气质,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抽纱工艺在胸口、裙摆、袖口等处和礼服花边上应用广泛, 与一般花边不同, 抽纱的可塑性更强, 变化更加丰富, 图案更加灵动精美。

珍珠与亮片在礼服类服装上最为常见。使用或同色、或撞色的珍珠、亮片组合成精巧的图案, 与光亮的丝质面料一起, 可更好地烘托礼服高贵典雅的氛围。

2.2 潮派工艺毛衫

汕头澄海地区是我国毛衫生产和销售的聚集地之一。将潮绣、抽纱和钉珠、钉片工艺应用在毛衫组织结构和装饰图案上, 形成特色毛衫产品, 成为该地区毛衫的核心竞争力。

与礼服相比, 毛衫是比较平民化的产品, 鲜艳瑰丽的潮绣极大地提升了毛衫的审美价值。毛衫的纱线较粗, 组织孔眼较大, 立体感强, 色彩柔和, 质地较为松散;潮绣也具备同样的特征, 与毛衫的组织结构有相似之处, 搭配起来比较和谐。同时, 潮绣色彩鲜艳, 有垫高绣的特征, 增强了毛衫整体的立体感。在领口、袖口、衣身、口袋等处的潮绣, 面积或大或小, 大则雍容华贵, 小则轻巧灵动, 成为毛衫的点睛之笔。

抽纱工艺运用在毛衫上以往较为少见, 现在成为潮派工艺毛衫的创新工艺之一。在毛衫的领口、衣摆或局部使用, 使整件产品肌理奇特, 效果新颖, 别具特色。

钉珠、钉片与毛衫结合的效果也比较特别。毛衫质地厚糯, 色彩柔和, 与珍珠和亮片的光泽相比, 显得有轻有重, 明暗得当, 使毛衫显得华贵高雅。

2.3 其它潮派工艺服饰

潮汕地区产业集群以礼服、毛衫和内衣为主, 潮汕传统手工艺目前仅在礼服和毛衫上应用较多, 形成了特色产品。潮绣等传统手工艺装饰性强, 特色明显, 具有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 且可塑性强, 在服装上可以挖掘出广泛的用途。如潮绣与女式衬衫、牛仔服装、内衣裤、风衣等, 皆可搭配组合, 借助传统艺术, 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3 结语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目前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紧迫时期。利用传统工艺技术和艺术形式, 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是创建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自主品牌的捷径之一[2]。潮派工艺服装的形成和发展之路, 对其他地区的服装产品设计开发和品牌建设, 有一定的可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佚名.澄海工艺毛衫——传统与时尚融合的经典[J].潮商, 2009, (3) :41-42.

上一篇:智能仓库系统下一篇:清洁生产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