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换气

2024-05-02

过度换气(精选四篇)

过度换气 篇1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于我院的114例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68例,患者的年龄为17~56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5.2±4.2)岁。两组中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GCS上均无明显差异,以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很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心理护理

对于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而言,其症状发作较为突然,患者常突然丧失意识,并表现出手足抽搐症状。在患者送入医院的过程中,其家属或者朋友通常较为恐慌,通常表现出焦虑、恐惧和冲动的情绪,大多数家属还会表现出认识偏激和敏感,因此,医护人员在面对患者家属时,应迅速并热情的进行接诊,将患者安置在安静环境中,告知患者放松心情,并保持沉着和冷静的态度,声调保持轻柔,对患者家属和朋友进行嘱咐,使其避免流露紧张的情绪,在讨论病情时,避免在患者面前进行,以防止对患者产生不良刺激,进而加重其发作。

根据临床实践显示,要保证心理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医患之间应存在高度信任感,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也应保持良好关系。要拉近护理人员和患者间的距离,护士应保持目光温和,对患者进行亲切的安抚,并保持善意的微笑。对患者应关心和同情,与患者进行真诚的交谈,积极的进行沟通,寻找其发病的诱因,对患者耐心的劝慰和疏导。

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采取整体护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其想法、情绪及感受。对患者的发病诱因进行寻找,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干预措施,在实行心理干预时,应采取个体化疏导,对患者进行心理劝慰。

1.2.2 健康教育

对患者进行情感护理,使其情绪保持舒畅,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其也是强大的“抗体”,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指导,可有效的防止疾病复发。对患者进行指导,指导其发泄出负面情绪,避免刻意的压抑,以防止情绪失去控制。对过度换气综合征的患者而言,应使其了解疾病的初发症状,在病症发作时,可做到及时的提醒,以进行放慢呼吸和放松情绪。使患者学会主动减压和自我放松,可采用自我催眠法,或者采用气功松弛法,还可采用想象疗法。对患者陈旧的思维方式进行改变,增强其自我调控能力,加强其心理应急能力。对患者的工作和学习进行指导,指导其劳逸结合,防止出现过度的疲劳。在生活里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培养出乐观的态度,对存在的人格缺陷进行克服,对心理防卫能力进行提高。

指导患者进行适度的锻炼,可采用有氧锻炼,其可改善情绪及心境,在进行锻炼之后,可立刻产生良好情感,立即出现良好感觉,有益于人的身心。可鼓励患者根据身体力行,积极的参加锻炼,如练习瑜伽及散步,或者进行腹式呼吸。在平常的生活中,应做到有规律,与人进行良好的交往,以培养出开朗的性格,使患者的心理调控能力得到增强,在应对压力时,可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更快的与社会相融合。患者家庭应给予支持,使其可如实的的表达需求,以消除负面情绪。对患者进行随访,及时的了解其实际情况,采取预见性护理指导,如加强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心理疏导时,做到有针对性。可在医师的指导下,对患者适当的使用安神药物,使其缓解精神紧张。使患者获取社会支持,得到家庭关系,以减少及预防疾病复发。

1.3 统计学处理

两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经留院观察4 h后康复出院的患者有54例,而对照组为35例,P<0.05;观察组有53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满意率为92.98%,而对照组有39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满意率为68.42%,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压力在日益增大,伴随着生活压力增大的一些负面情绪也会日益增多,人们焦虑、烦躁、抑郁或高度紧张等情绪,其均是引发过度换气综合征的重要因素。但是,就目前而言,过度换气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上不够明确,部分学者认为[4],过度换气综合征跟工作压力、喝茶、情绪波动过大等因素有重要关联,因此,对于此类疾病的护理,就应以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为重点开展护理工作,从而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从本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由此可以看出综合护理的模式的效果更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周丽明.急诊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的护理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4):939-940.

[2]李雪,张娟.急诊科癔症性过度换气综合征的心理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387-388.

[3]陈红艳,邢玉娥.大学生过度换气综合征26例临床分析及处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9,22(29):157-158.

年轻白领警惕过度换气综合征 篇2

29岁的韩女士是北京某公司职员,平时工作勤奋努力,深受上司赏识,参加工作不到4年就被提升为部门主管。今年初,她所管部门的一份业务方案连续两次都没有得到公司认可,她感到精神压力很大,经常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的症状,有时还会头晕。

3月初,韩女士因工作与下属发生激烈的争论,她突然感觉眼前发黑,晕倒在地,被紧急送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急救部主任赵晓东医师检查发现,患者呼吸急促,意识模糊,情绪烦躁,双手抽搐,化验动脉血气分析提示PH值升高,二氧化碳分压降低,通过分析患者病症和询问病情,诊断其为“过度换气综合征”。

赵医生说,他们每年都会接诊多例这样的病例,患者多为年轻白领女性,也有10多岁的中学生。过度换气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心身性疾病,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多发生于20~30岁的年轻人,尤其好发于性格好强、情绪不稳定的年轻女性。患者发病前多存在精神刺激等方面的诱因,如失恋、家庭不和、同事关系紧张、精神压力过大等。由于患者疲倦过度、精神紧张,刺激了植物神经兴奋,引起呼吸频率加快,在过度吸入氧气的同时,也过度地吐出了二氧化碳,体内二氧化碳突然过度减少打乱了血液酸碱平衡,使体液呈现碱性,引起呼吸性碱中毒。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悸、大汗、面色苍白,头晕、面部口唇麻木等一系列症状。严重的会引起大脑血管痉挛,脑血流减少,从而出现昏厥、跌倒,甚至手足、全身抽搐,类似于癫痫发作。

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多没有器质性疾病,因此不必过于紧张,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治疗。平时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于劳累和紧张,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注意调控自己的情绪,最好找合得来的朋友聊聊天,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情绪窝在心里。

过度换气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100例脑电图均为2008年1月~2013年12月5年我院儿科门诊及体检中心,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等确诊为正常儿童,其中年龄3~6岁50例,7~10岁50例,男孩51例,女孩49例。

1.2 方法:

使用38导数字视频脑电仪,在20~25℃室内进行监测1h,过度换气为3min,呼吸频率在20~25次/分。

2 结果

100例中70例在过度换气中出现阵发高波幅θ波。3~6岁小儿在过度换气中90%出现阵发高波幅θ波,7~10岁小儿在过度换气中60%出现阵发高波幅θ波。见表1。

3 讨论

过度换气是引起脑电图改变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低碳酸血症,正常人在持续过度换气时,由于肺内二氧化碳排出量增加,出现低碳酸血症和轻度呼吸性碱中毒。血气监测显示,在标准化的过度换气时,二氧化碳分压持续下降至15mmHg。低碳酸血症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当二氧化碳分压低到一定程度时,引起反射性血管收缩,导致脑血流量减少,以保证脑内二氧化碳浓度。但脑血流量减少使脑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糖原供应减少,神经细胞功能下降,在脑电图上表现慢波增多[1]。低碳酸血症使血浆游离钙浓度降低,严重时可引起口周和四肢发麻,甚至手足搐溺等症状。神经元在缺氧低钙等因素的影响下兴奋性增高,惊厥阈值降低,在癫痫患者容易引起癫痫样放电甚至癫痫发作。过度换气时血氧分压增加,但由于血管收缩,并不能增加对脑的供氧。因而在有潜在脑功能障碍时,可出现过度换气结束后的迟发性慢波现象。

过度换气时慢波的数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过度换气的力度年龄和血糖水平等,在血气监测下的过度换气试验显示,标准化过度换气时的慢波功率是非标准化过度换气时的6倍,健康儿童过度换气时70%有明显的慢波反应,健康成人过度换气时的慢波反应不足10%,老年人很少有慢波反应。在过度换气时,被试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减低,特别是儿童。在过度换气但没有慢波活动时,也可出现意识或知觉下降、麻木、头晕、头痛、一过性视力模糊、耳鸣等脑缺血症状,对这些现象应避免作出错误解释,不能由此判断慢波反应为癫痫样放电或有关症状为癫痫发作,只有在出现异常脑电图形时合并有运动性症状或脑电图显示为明确的发作期放电(如广泛性3Hz棘慢复合波节律暴发),才能将过度换气时出现的反应降低、意识损伤或感觉症状解释为癫痫发作。

由于小儿脑发育不成熟,在过度换气时易出现阵发高波幅θ波,如果根据成人脑电图判定标准可判定为中度异常,但儿童不同,年龄越小过度换气时出现阵发高波幅θ波时间越早概率越高,所以脑电室医生、神经科及儿科医生在小儿过度换气时出现阵发高波幅θ波,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仔细判定,不要轻易下结论,给患儿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恐慌。我院对上述过度换气时出现阵发高波幅θ波儿童进行随访观察,成年后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成年后脑电图正常。

摘要:目的:掌握小儿过度换气的脑电图改变和特点,减少误诊和误判。方法:对100例310岁正常小儿脑电图过度换气进行分析,过度换气时间为3min。结果:36岁小儿在过度换气中90%出现阵发高波幅θ波,710岁小儿在过度换气中60%出现阵发高波幅θ波。结论:310岁在清醒和安静状态下背景节律正常,只有在过度换气时出现阵发高波幅θ波,不应视为异常。

关键词:小儿过度换气,阵发高波幅θ波,脑电图

参考文献

过度换气 篇4

患者,女,21岁,自觉胸闷、气短2天带24 h动态心电图(DCG)。晚8点左右,因家庭琐事与人争吵哭闹之后头晕、自觉呼吸困难、四肢抽搐、口周麻木,缓注10%葡萄糖酸钙10 ml后,上述症状缓解,后发现同一时间段内患者DCG分析分别出现窦性心动过缓、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13 min,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T3、T4及生化检查正常,ECG及心脏超声均未见异常。

2 讨论

呼吸性碱中毒是以原发的PaCO2降低(<4.67 kPa)和pH值增高(>7.45)为特征的低碳酸血症。临床诊断则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可初步做出诊断,血气分析可以确定诊断。医学上将这种因换气过度而出现的呼吸性碱中毒所致的症状,称为过度换气综合征。本例患者是一例典型的因换气过度而造成的急性呼吸性碱中毒患者,通过以上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此外呼吸性碱中毒时也可因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肾排钾增加而发生低钾血症,也可因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使组织供氧不足。严重缺氧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期前收缩,甚至发生心室纤颤致死。心动过缓可能为严重的PaO2降低对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兴奋迷走神经所致。期前收缩与室颤的发生与心肌细胞内K+减少、Na+增加,使静息膜电位降低、心肌兴奋性及自律性增高和传导性降低有关。缺氧部位的心肌静息电位降低,使其与相邻的较完好的心肌之间形成电位差,而产生“损伤电流”,也可成为异位激动的起源。严重的心肌受损可导致完全的传导阻滞[1]。

房室传导阻滞又称房室阻滞。是指房室交界区脱离了生理不应期后心房冲动传导延迟或不能传到心室。房室传导阻滞可发生在房室结希氏束以及束支等不同部位。一般情况下,第一度房室阻滞通常无症状;第二度房室阻滞可引起心悸与心搏脱落;第三度房室阻滞可有疲倦、乏力、头晕、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等,严重者出现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房室交界区的正常兴奋来自前、中结间束,兴奋到达房室结嵴,经房室结滤过作用至房室束,形成同步激动,而从后结间束或沿房间隔内侧至左房纤维的激动进入房室交界区时,由于该区处于绝对不应期抵消了这方面的激动,保证了房室交界区的正常传导[2]。如果房室结或房室束出现了局部病变或兴奋异常,可影响房室的正常传导,从而出现一系列新动态改变。房室结对自主神经、药物作用以及某些炎症和缺血十分敏感。例如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洋地黄作用或急性风湿热,膈面心肌梗死,房室结缺血损伤等,常出现短暂的而不恒定的房室传导改变,如干扰性房-室分离、不同程度的房室阻滞[3]。

另外许多精神因素的改变(如忧虑、恐惧、兴奋等)可引起心律改变,轻者出现期前收缩、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重者可引起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房扑动、窦房阻滞或房-室阻滞等[3]。本例患者就因过度换气,而出现一系列的呼吸性碱中毒症状,从而影响刺激了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以及内分泌等体液调节系统,致使迷走神经兴奋,从而抑制窦房结的自律性,降低心房的应激性,减弱心房的收缩性,抑制房室结和心室的收缩性;延长房室的传导时间和心搏收缩时间;延长不应期和冠状动脉收缩时间。通常,迷走神经对心脏的影响主要是依靠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来实现对心脏的抑制作用,应用拟副交感神经药物或刺激迷走神经,有相同的心血管效应。另外右侧迷走神经主要对窦房结起抑制作用,刺激右侧迷走神经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窦性暂停等。左侧迷走神经主要影响房室结,当刺激左侧迷走神时很容易引起心电图上的P-R间期延长以及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鉴于此,因过度换气综合征导致的一过性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的机制,可能有多种因素,情感状态引起的紧张性刺激,包括直接的、视觉的、听觉的、反向的、内脏的等,可能是引起本例患者发生一系列症状反应的重要诱因。

关键词:过度换气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

参考文献

[1]黄惠铭.病理生理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7.

[2]黄宛.临床心电图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54-555.

上一篇:时尚的秘密武器下一篇:建筑集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