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制作

2024-05-14

电视新闻制作(精选十篇)

电视新闻制作 篇1

对于电视新闻的制作而言, 属于较为繁琐的多环节活动, 其中所涉及到的不仅包括新闻记者与内容编辑, 同时还要后期制作工作者的参与, 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新闻加以完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显示新闻正处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过程中, 作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水平, 取保满足现代新闻制作工作的开展需求。在进行新闻后期制作的时候, 一定要合理的选择相应的编辑方法, 从根本上扭转之前的传统观念, 用更加先进现代化的模式, 实现成功抓住观众视线的效果。

2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工作者所需有的基本素质

2.1 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

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后期制作工作者必须要在工作过程中做好与其他部门的合作, 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 从而更好的增强自身工作效果, 实现对人力、物理与财力的高效利用, 防止发生人、物、财力资源浪费的问题。

2.2 提升新闻素养水平

对于电视新闻后期制作工作者来说, 即使是属于幕后的工作范围, 不过却在很大程度上负责着对新闻的把关。所以说, 提升后期制作工作者的新闻素养水平至关重要, 要进一步的增强其对新闻的敏感程度, 用更加敏锐的视觉去看新闻事件, 从而为观众提供更具价值的高质量新闻。

3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与非线性编辑

非线性编辑 (Nonlinear Edit) 是相对于传统上以时间顺序进行线性编辑而言。非线性编辑借助计算机来进行数字化制作, 几乎所有的工作都在计算机里完成, 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外部设备, 对素材的调用也是瞬间实现, 不用反反复复在磁带上寻找, 突破单一的时间顺序编辑限制, 可以按各种顺序排列, 具有快捷简便、随机的特性。非线性编辑只要上传一次就可以多次的编辑, 信号质量始终不会变低, 所以节省了设备、人力, 提高了效率。非线性编辑需要专用的编辑软件、硬件, 在现在绝大多数的电视电影制作机构都采用了非线性编辑系统。做好新闻后期制作工作离不开非线性编辑, 熟练的掌握好非线性编辑对做好新闻后期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可提高新闻质量, 提升电视新闻竞争力。

4 电视新闻节目后期制作的分析

电视新闻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质, 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整个新闻报道的观点与立场, 可以让观众在视觉与听觉的共同作用下来实现对新闻内容的充分接受, 下面我们将针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后期制作进行分析。

4.1 画面

对于电视新闻而言, 因为受到播出时间的限制, 因此画面的播放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太多的去运用, 最为关键是确保每一单个画面所包含的信息量能够达到饱和。在进行电视新闻画面的编辑作业中, 要充分的展示出整个新闻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记者的观点立场, 充分的利用所有素材, 并从中剪辑出最具利用价值的画面, 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4.2 字幕

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字幕指的是在电视机屏幕下面所显示的文字。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 对于字幕制作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 主要有文字与图像这两个部分, 能够帮助受众更好的去理解与接受新闻内容。在进行字幕制作的整个过程中, 应选择正确字色和字体, 字幕入出方式也需特别注意, 在字幕辅助造型的正式选择中应以其视觉装饰效果优劣为主要选择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字幕与节目播出内容之间的关系逐渐趋于吻合。

4.3 景别切换

在进行景别切换工作的过程中, 应尽量保证相关过渡操作趋于自然化和平滑化, 假设此时出现画面突兀感和画面生硬感, 其就会对最终节目播出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另外, 需要提到的一点是, 还应对运动类型图像过渡操作和相应静止类型图像过渡操作重视起来, 时刻注意要保证画面基础舒缓性好画面效果自然性等。广义来讲, 其最佳状态应为动态画面和对应动态画面相互结合、静态画面和对应静态画面相互结合以保证画面节奏感不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

4.4 声音

我们都知道在电视节目中, 画面是不具备连贯性质的, 往往具有一定的跳跃性, 因此假如说缺少声音的环境, 则无法将整个事情交待出来。同期声在电视画面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为一个优秀高质量的电视新闻一般都是能够将画面、同期声及解说词进行有效的结合, 从而达到电视新闻声像同步的效果。

1) 同期声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同期声在电视画面中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组成环节。具体而言, 同期声指的就是和电视换面相匹配的声音类型, 一般有记者与被采访群众的说话, 人们彼此间的交流以及节目现场的音响等等。假如说在缺少同期声的情况下, 单纯的依靠画外解说, 便会导致电视新闻的现场效果受到影响, 无法充分体现出电视节目本身所具有的优势, 从而很难让受众去信服。

2) 解说词

解说词的作用主要就是在电视画面表述有所欠缺的时候加以适当的弥补, 需要注意的是解说词一定要和画面实现有效的融合, 且其长度不能超过画面的演示。

5 结论

总而言之, 现代社会发展对于电视新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因此在电视新闻的制作过程中, 必须要用更加独特的视觉角度以及更加高超的技术, 做好新闻声音与画面的处理工作, 把更加高效的节目呈现在大众面前, 以实现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效果, 从而进一步的增强电视新闻在行业间的竞争力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飞.如何做好电视新闻后期制作[J].新闻窗, 2013, 3:44.

[2]杨光.如何打造新闻精品——电视新闻中的策划和后期制作[J].记者摇篮, 2009, 4:49.

[3]沈春风.电视新闻节目后期制作学问多[J].新闻通讯, 1999, 4:33.

浅论电视新闻后期编辑制作 篇2

摘要:电视新闻画面后期编辑,对电视新闻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新闻节目的质量好坏,除了与选题有着直接关系外,对后期画面的编辑和制作也有着很高的要求,新闻的主旨、意义以及所要表达和传递的意义都在后期编辑的过程中呈现给观众。所以在编导的后期思考中,对新闻的画面、声音以及内容的衔接好坏,决定了一个节目的最终效果。

关键词:编辑意识;电视新闻;后期制作

电视新闻作为电视媒体的一种主要传播形式其意义在电视节目众多栏目种类中尤为重要。电视新闻节目无论是从选题、内容、画面、声音,每个方面都反映了其实证性、严谨性以及政治性。与其紧密相连的是自然与各种文化形态,而表现形式则是多种意识形态。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工作,如何将文化形态与意识形态相结合来表现呢?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工作又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探讨呢?

在电视新闻产品的制作中,如果后期编辑的编辑意识强烈,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多种手法的话,往往会是一条新闻增色不少;如果后期编辑缺乏编辑意识,编辑手法机械呆板,一条本来可以出彩的新闻也可能会陷入平淡,不能引起观众的收视兴趣。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编辑),除了能够深刻理解责任编辑的编辑意识外,还应具备有别于文字编辑的独特编辑意识,也就是对于电视新闻符号——文字编辑、画面编辑和声音编辑如何配置应有自己的独特意识。

一、编辑意识在后期制作准备阶段的作用

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就是将记者采集到的文字、画面等信息通过一定的选择应用、配音合成等方式,最终形成受众常见的电视新闻节目的一系列过程。其中包括画面编辑、内容筛选、文字编辑、音画合成等环节。而这一系列的过程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需要后期制作人员有一定的编辑意识,并对要编辑的素材有一个良好的准备。

(一)对画面编辑的准备工作

电视新闻的素材多是由记者采访回来,然后交到编辑的手中进行后期编辑。这些声画素材是记者辛苦采访回来的,所以对材料首先进行通读是对记者工作的尊重和肯定。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对声画材料的通读才能对记者采集回来的素材了如指掌,例如材料中有哪些精彩或较适合本期节目的画面,有哪些感人或震撼的细节或画面,有哪些材料是对世人有惊醒意味的,哪些对当前的某些政策或时

下流行的思潮有很好的证实或说明意义等等,类似这些东西,都要通过编辑的通读进行一个大概的把握,并对那些较长的素材可以在一些重要的地方做一些标记,以便在之后的正式后期编辑制作中节省时间,避免临时抱佛脚。当然,通过通读还可以对可以在某期节目中可以使用的素材进行粗略的筛选,并对某些方面不足的素材或素材中不理想的地方及时发现,进而做到及时补救,最终保证节目的最后质量。在画面编辑的准备工作中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资料或说历史画面素材的积累和掌握。尤其是新闻节目在做重大的话题策划报道或系列报道时,需要对一些新闻背景或之前的相关报道进行回顾,这时就需要对这些相关的历史素材或画面资料有一个很好的积累,从而保证相关的新闻剪辑和其他后期制作过程得到很好的完成。所以电视新闻后期编辑必须对一些重大的或有保存价值的画面有一定敏感性,做到及时保存。当然,一些有经验和编辑意识强的后期编辑会有意识的多方搜集资料,如可以通过当事人或热心观众的提供,同行或摄影、媒体爱好者的素材资源,再或者是一些相关影响资料等,都可以积累下来作为以后编辑的素材,从而丰富画面信息,提高节目质量。

(二)对文字素材的编辑准备工作

由于后期编辑需要将文字信息和画面进行良好的组合,使声画信息与文稿的内容进行准确、贴切的配合,做到声画信息正确的说明文稿的信息。所以后期编辑需要对手中的文字稿件的意思进行深入的研究,准确理解文字编辑的意图。首先需要对当时的党和国家各方面的方针、政策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同时关注社会热点,对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一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等方面都有一个很好了解,从而掌握舆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对文字编辑的真实意图以及文字稿件所传达的信息进行正确的把握,然后才可能制作出最能说明文字稿件精神的声画信息。如果一位编辑对当前的实事和政策有良好的了解,对目前编辑部的报道中心和思想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就能制作出高质量的表现形式。

二、编辑意识在与记者和受众沟通中的作用

首先编辑意识有助于与记者进行良好沟通,很多人都说要做好编辑,首先要是一个好记者,这句话不无道理。后期编辑要制作一篇好的新闻,首先就需要自己对记者所搜集回来的素材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就是首先编辑要能读懂记者想要说明什么。在通读的过程中掌握哪些镜头比较好,哪些有欠缺还需要及时补救等。

同时还要掌握记者的采访和拍摄意图,通过换位思考来理解记者的拍摄重点,某些具体新闻的拍摄方法和拍摄位置,以及长短镜头的使用和某些具体细节的表现。通过这种角色换位,在后期制作中准确做到对记者各种意图的掌握。另外,后期编辑还可以积极参与到记者采访的现场,对所要报道的新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把握,在之后的后期编辑和制作中才可以做到得心应手,避免对记者的误解,从而难以制作出核心思想集中的高质量的新闻节目。

其次,编辑意识在探索受众要求中的作用。受众是电视新闻的最终消费者,是新闻质量的最终检验者和评价者。所以编辑在后期制作中不可忽视对受众要求的掌握。这就需要编辑对受众的观看心理和收看习惯就行一定研究,重视受众的爱好和要求,在后期编辑中站在观众的视角对节目进行一定的编辑和排序,根据受众的习惯和爱好,准确、有针对性的传递新闻信息。尽量使用观众熟悉的报道方式,报道观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有时可以根据新闻的受众定位,对特定受众对新闻节目的要求进行一定的问卷调查,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调整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方面和思想。

电视新闻制作 篇3

关键词:电视新闻摄像;拍摄原则;个性化;想象力;稳定性;无剪辑拍摄意识

电视摄像记者作为电视现场的第一亲历者和记录者,要把现实对象的形态、体积、质感、神韵、情绪、动作、语言及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转化为直观可感的具像符号,通过对事物外在表征和内在意蕴的独特表现,把观众带进特定的新闻现场。因此,电视新闻摄像在电视新闻制作与传播的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无论业界还是学界,对于电视摄像,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轻视或忽略,这大大影响了电视摄像水平的提升,也进一步制约了电视新闻质量的提高。因此,重新认识电视摄像在电视新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电视摄像记者的主观能动性,把好电视摄像的质量关,对提升电视新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就电视新闻摄像技术、技巧与电视新闻制作之间的关系探讨。

一、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技术与技巧

电视新闻通过图像和各个图像连续衔接表达内容。电视新闻摄像人员以敏捷的判断力及熟练的摄像技巧去捕捉被摄对象最富有本质特点的情节、细节以及精彩生动的画面,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事件中发现事物的精细点,应用图像的容量和图像的选择,去创造声画并茂的电视画面。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摄像人员应该懂得如何应用光线、影调、线条、形状等形式元素为节目主题内容服务,挖掘别人想用但还没有用过的角度,利用多角度、多景别拍摄,给后期编辑制作留下足够的编辑空间。

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学问。好的电视新闻画面离不开电视摄像记者对于稳、移和构图等几个要素的把握与处理。

稳,是指拍出的画面平稳适度,推、拉、摇、移、跟、进、退都要稳。推镜头是将某一个主体从环境中分离出来;拉镜头则是把某一主体放到一个环境中。推拉镜头的效果是强烈的,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突出环境中的主体,起幅与落幅应果断、干净利落,并有适当的长度,在推进的过程中始终注意保持主体在结构中的中心位置,推拉速度要与画面内的情节一致。任何镜头都要以稳定画面开始并在稳定画面中停机,这是从镜头组接和人们心理要求角度谈的。镜头摇摇晃晃、无规律地摆动等,会令人心烦意乱甚至产生厌恶感,对新闻片、专题片来说尤其如此。当利用摇镜头摄像时,要尽量缓慢移动且要保持水平移动。如拍摄文成珊溪水库坝区全貌,既可以居高正面俯摄,也可以侧面俯摄,但无论是“摇”、还是“推拉”镜头,都要尽量缓慢移动以保证画面稳,否则会出现跳跃式的突变,使观众产生厌烦感。

移,是指移动机位和变换镜头,是摄像重点需要掌握的部分之一。移动画面通过内容的不断变化,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弥补定点拍摄的不足,形成多样化的视点,在表现大场面、大纵深、多景物等复杂场景方面,具有气势恢宏的造型效果,对复杂空间表现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

构图,是指摄像把物体在画面结构取景范围内进行艺术真实、合情合理的安排和组合,使其成为一种令人感到美妙的形态。电视的画面构图有着自己特有的规律和原理,画面结构要简单明了,坚持一个画面反映一个典型事件的发展过程,不可出现多中心、多主题。画面的立意要明确,突出主题,主体的安排一定要在视角中心位置上并占据一定的面积比例。

二、摄像个性化行为特征与想象力对电视画面的影响

一部好的电视新闻片作品,不仅与编导、剪辑、录音合成等环节有关,而且摄像人员的个性化行为与想象力在电视片制作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想象是构思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电视摄像也不例外。但是,在电视摄像过程中往往只顾稿本内容而忽视了摄像人员的丰富想象力,结果由于有限的固定镜头而限制了摄录操作的灵活性,最后可能为编辑带来困难。

想象和虚构不是一回事。想象的内容主要来自生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设计镜头、美化画面、丰富画面语言。发挥想象力在摄像过程中甚为重要,它使摄录人员能准确地选择艺术形象。想象的作用还在于通过摄录的电视画面,形象而有力地吸引观众并使之产生共鸣。在发挥想象力时,必须注意空间感、立体感、质感,充分运用透视、光线、线条、色调和镜头组接等手法和技巧,从而既保证稿本的科学性,又增强画面表现的艺术性。虽然被摄物体是客观发生的,但摄像师本身用自己视角来操作机器记录下客观事件,因此,摄像师无论带着怎样的“客观”来拍摄事物,但画面里表现对象的景别、位置、近远以及推拉摇移和色彩造型等都是由有人的因素来决定的。电视新闻片、专题片作品成功与否和摄像人员的丰富想象力紧密相关。丰富的想象力主要来自摄像人员的日常观察,深入的理论学习。

三、运用“无剪辑拍摄”意识,提高摄像水平

“无剪辑拍摄”源于电视新闻拍摄,是一种高效的新闻拍摄方法。在电视新闻拍摄中的“无剪辑拍摄”意识,是指摄像记者要具有蒙太奇思维的能力,要了解报道的总体构思。在这基础上,再对拍摄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拍摄。记者的无剪辑拍摄意识,也可以帮助他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尽可能多的内涵,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对于提高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效率,对于提高报道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电视新闻拍摄中要具有“无剪辑拍摄”意识,关键是做好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和拍摄时的镜头处理。

摄像记者在拍摄前要明确拍摄的主题,根据主题确定拍摄的画面,并根据实际拍摄的需要,在允許的情况下适当调整活动的进程与顺序。对于一些非突发性的新闻报道在拍摄前一定要进行比较详细的策划,这包括对新闻事件的了解、新闻事件背景资料的查阅、新闻事件中的有关人物进行采访等;对于突发性的电视新闻报道,也要在新闻现场迅速了解新闻事件、确立新闻主题和拍摄重点,如果事件允许,最好能列出简单的拍摄提纲和采访内容,尽量避免因盲目拍摄而形成大量废镜头或无用的素材。

“无剪辑拍摄”意识,体现了摄像记者的综合制作水平和作为电视摄像人员的总体素质。

首先,“无剪辑拍摄”要求摄像记者具备熟练的摄像技巧。摄像记者必须熟练掌握摄像机的构成原理和应用技术,懂得构图原理,使拍摄出来的画面构图合理,画面生动,色彩饱满。其次,具备新闻敏感性、判断力和节目的策划能力。当面对新闻事件的发生时,摄像记者能敏锐地捕捉到新闻事件中有价值的信息,对新闻事件有预见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能掌握整个节目的拍摄思想和基本框架。再次,要具有编辑的基本素质。摄像记者要懂得电视编辑选取素材的标准,遵循电视镜头组接的原则,并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编辑的基本原则,要始终带着编辑的意识去拍摄,用编辑的眼光选择镜头画面。

参考文献

[1]彭菊华。新闻学原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

[2]胡立德。新闻摄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01-411.

[3]叶子,高克明。电视新闻探索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210-214.

电视常规新闻制作创新浅析 篇4

在电视新闻编排中, 常规新闻占了较大的比重。所谓常规新闻, 指的是缺少事件过程、冲突情节, 但又未跳出正常生活流程, 产生于日常“例行公事”中的新闻。例如, 每年的“两会”报道、高考报道、“黄金周”报道等。对于此类新闻, 观众所关注的是在新闻制作中能否在题材重复的情况下加入新的策划和创意、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表达不同的主题思想, 体现更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内容和观点。此时, 编导思想就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那么, 在常规新闻的制作中应如何做到创新呢?

一、新闻性和知识性充分结合

新闻性和知识性都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功能。新闻性重在告知观众具体的事实, 起到的是传达、告知的作用, 当然, 这也是新闻的最基础的功能。知识性则是更深层次的要求, 知识性是对新闻的一种内在传达, 让观众在新闻阅读中能吸收隐含在新闻中的知识, 这是在告知之上的指导功能。如最近披露的三鹿牌奶粉三聚氰胺严重超标事件, 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 并由液态奶波及其他奶制品。此时, 电视媒体不仅应如实报道事件真相, 还要在报道中及时告知相关知识, 包括对三聚氰胺这一化工原料的介绍、人体摄入多少剂量的三聚氰胺才会造成危害、哪些批次的牛奶存在添加三聚氰胺的问题等。通过这样的报道, 观众增加了对三聚氰胺的了解、消除了恐慌。将新闻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是常规新闻制作的一种有效的创新方式。

二、强化时效性, 力推直播新闻

新闻是“易碎品”, 今天的新闻, 明天就成了历史。因此, 新闻的时效性显得尤其重要。在新闻信息传递手段日趋现代化的当下, 新闻记者、编辑更要树立抢先意识, 抢在第一时间抓住那些“冒热气”的新闻、抓住那些“人有我早”的新闻展示给观众。当然, 这一点对于常规新闻来说可操作性并不那么强, 而是更适合一些重大新闻、重大事件。但常规新闻同样可采用直播形式来传播新闻。如今的受众不喜欢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单方面枯燥的解说, 而更倾向于通过现场的直观感受来看新闻。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现场》栏目组有一个SNG小组, 专门负责现场报道。每年高考期间, 栏目组派出SNG记者前往考场内外、交通部门、气象中心、高招办做直播报道, 邀请专家进演播厅做直播访谈, 进行全天候室外与室内的现场直播, 让观众跟随记者的视线进入高考现场, 感受考生赴考、家长等候、交通秩序、天气情况等, 使关于高考的整个新闻报道显得格外鲜活, 获得观众的好评。

三、使用画面传递直观信息

在众多的媒介形态中, 人们之所以更多地选择收看电视, 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电视是以其真实可感的画面传递信息的, 受众宁愿相信自己的眼睛。画面语言也因此成为电视相较于其他媒体的优势。一些细节性画面及特写镜头的运用, 可以直观地把一些信息传达给观众, 在新闻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突出人物性格、渲染环境气氛的作用。记者在采访中必须认真观察, 把最有新闻价值、最有表现力的画面记录下来呈现给观众。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栏目, 在一期曝光浙江温岭市繁昌油脂厂用地沟油加工劣质猪油的节目中, 将镜头对准了毛油车间中错落堆放的严重腐败变质的桶装油, 打开其中一个油桶, 里面的原料油颜色发红, 看上去很混浊, 打开另一个油桶, 桶内油色发黄, 现场人员闻到一股强烈的酸臭味……这样的画面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 对不法商贩的行径感到愤怒。

四、做好新闻编排组合

电视新闻编排组合就是把同类题材或内容相近、有内在联系的新闻排列在一起, 使之形成一组, 在一次节目造成“重点”的编排方式。在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过程中, 采用“单元式结构”即常规性报道与新闻简讯相互搭配、独条新闻与组合式报道彼此穿插、综合性消息与地区性或专业性报道相对集中, 形成一个个小的“信息单元”, 可以使节目在播出上更有节奏和章法。如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的《F4大搜索》栏目, 其节目的编排包括看图说话, 数字声音和新闻播报三个部分。看图说话即图片新闻, 每期节目有一到三幅不等的图片, 这些图片有来自报纸、杂志、网络等其他媒体的新闻照片, 也有的是对记者拍摄的有意义有价值的影像画面作定格处理, 以取得类似新闻照片的效果。数字声音则采用字幕新闻配合主持人解说的形式, 每期节目有一条关于数字的消息、一条由专家学者或名人言论的消息。在看图说话和数字声音两大板块之后, 才是一般的新闻播报。

此外, 编排时在提倡短新闻、加大信息量的同时, 不平均使用力量, 对重要新闻适时聚集并做强势处理, 适当增加这类新闻的长度和容量, 采用现场报道与背景分析有机结合、动态新闻与演播室访谈有机结合、主体新闻与相关报道有机结合等方式, 不仅可使重要新闻的报道立体化, 扩充其信息种类和信息含量, 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还可以形成社会热点, 引导观众集中视线, 产生社会舆论力量。

五、软化新闻, 在新闻中凸显亲民性

软化新闻是凸显新闻亲民性的一个途径。其主要方法:一是电视新闻播报口语化。即让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用通俗、口语、自然流畅、与生活语言相近似的语言“说新闻”, 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播新闻。电视新闻播报口语式不仅拉近了电视新闻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更易于观众去接受, 而且突出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性, 表现了生活的原貌、原汁、原味。如今, “说新闻”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民生新闻中,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社区》和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的《F4大搜索》栏目都是“说新闻”的代表, 主持人就如观众的老朋友和观众拉家常, 这种亲切感很容易赢得观众的喜爱。而娱乐元素的添加往往能使原本生硬的新闻顿时显得趣味十足。央视《新闻社区》常在轻松愉快的新闻或奇闻趣事中加入一些歌曲片段和音效。比如在一则《母鸡妈妈忙生产公鸡爸爸挑重担》的新闻中, 当讲到鸡爸爸带着小鸡们一起找食时, 配上庾澄庆演唱的《快乐颂》“你快乐吗?我很快乐……”;当讲述一些动物的趣闻时加入动物叫声的音效。这些音乐、音效有效地调节了观众的情绪, 令观众顿感轻松愉快。

摘要:近年来, 关于电视新闻“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电视新闻编排中, 常规新闻又占了较大的比重, 如何增强常规新闻的吸引力是值得电视新闻采编人员思考的问题。本文对常规新闻的制作准则作了分析、并对常规新闻制作创新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电视新闻,常规新闻,创新

参考文献

浅谈电视新闻标题制作的技巧 篇5

周勋邯郸广播电视台

和报纸、广播新闻一样,一件电视新闻作品要想表达宣传思想、体现作者意图,新闻标题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有的电视同行,在电视新闻制作中,只注重画面的优美、解说的到位,同期声采访的感人,但忽略了电视新闻标题的重要,只根据新闻内容拟一个体现大意的标题,这就好像画龙没有画眼睛一样,龙很难“活”起来,新闻也很难在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眼球。

作为电视工作者,怎么为一件电视新闻作品立一个恰到好处的新闻标题,怎么仅能通过电视新闻标题就能一下子抓住观众?这里面是有很多技巧的,笔者从事电视新闻多年,通过一些成功的电视作品,总结出一些很实用的小技巧,有三点最为值得借鉴。

首先,电视新闻标题要突出新闻价值。一篇好的电视新闻作品应该能从新闻标题中透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已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是衡量客观事实能否构成新闻的标准,能引起受众兴趣,所以我们制作电视新闻标题时,就要优先考虑新闻的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用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新闻标题就是作品的主题。

2002年,笔者和同事一起采访拍摄的电视新闻《三个代表在基层:政“误”公开顺民心》成功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报提要播出。新闻讲述的是河北邯郸市兼庄乡政府在给老百姓办实事中,公开的不是自己的政绩,而是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失误,以此鞭策自己,更好的服务群众,最大限度的减少失误。在这个新闻事件中,我们认为最大的新闻点就是公开“失误”,所以我们毫不犹豫的把这个新闻点立为新闻的标题《政“误”公开顺民心》,一字之差,让观众浮想

联翩,是打错字了,还是另有它意,一下子就把观众吸引住了,让人觉得很有新鲜感。像这样的新闻还有很多很多,它的标题就是它的新闻点,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东西。一个成功的电视新闻标题也就决定了一次画龙点睛的完成。

其次,电视新闻作品标题也要讲究语言精炼、说服力强。俗话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当然,我们在立电视标题时不可能有那么长时间,但是古人的“推敲”精神还是非常值得我们新闻人借鉴的。我们在采访新闻事件中,有的很难用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制作这样的新闻标题往往难度很大,长了很绕嘴,短了又说不清楚,很让人头疼。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学学古人,根据采访内容,仔细推敲,也做到惜字如金、孜孜以求,这样,就能使电视新闻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传递信息、释疑解惑。

2006年,笔者和同事一起采访拍摄了电视新闻《走下墙、走上墙》,说的是河北邯郸市怎么处理让人头疼的建筑垃圾,变废为宝,让建筑垃圾变成了人人争抢的建筑材料。给这样的新闻立标题,着实让我们伤透了脑筋,直接叙说事实吧,不但非常长,还没有新意,把一个很好的题材就做出了一般化,那就太可惜了。于是我们也借鉴了古人,推敲起来,反复琢磨了好几天,最终确定把新闻事实做一下分解,分解成两个基本的步骤,用最少的字来叙说整个过程,既讲述了新闻事实,又给人一种好奇的感觉,《走下墙、走上墙》,把推墙拆房拆下来的破砖烂瓦粉碎后制成砖,又让它作为新的建筑材料重新回到了墙上,着实让人们眼前一亮。这篇新闻很快在市台、省台播出,不久又在中央台《新闻联播》中播出,还获得了河北新闻奖二等奖。这件新闻作品的成功,新闻标题的制作无疑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以后在为类似这样的新闻立标题时,一定要推敲、推敲,再推敲,用最

精炼的语言表现主题。

另外,电视新闻标题还要做到通俗易懂。我们在实际新闻采访中,会涉及到各行各业,隔行如隔山,把各个行业的新闻事件解释清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这样的新闻采访,我们要发挥媒体的作用,把不容易明白的、复杂的东西,吸收消化掉,变成易懂、简单的事情呈现给观众。对于这类新闻的标题,我们有必要做到通俗易懂,适当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用一些俗语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2007年7月,笔者和同事们接到采访任务,报道邯郸市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经验。邯郸市是全国首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23个试点单位之一,他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机制、解决问题的一些做法在全国都很有指导意义,如果要长篇大论、面面俱到的报道,势必造成观众的不认可,更别说推广经验了。随着采访深入,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该市在节能减排中创造的新经验,对100家年耗能万吨以上大户、100项重点减排工程重点监管,对完不成减排目标的县(市)区、企业一票否决,实施“双百+否决”新机制,力促减排增效,科学发展。在完成采访为该报道立标题时,我们反复琢磨,定夺不下。节能减排的口号虽然喊的很响,但对于一般群众来说,还是很陌生的,怎么能让题目看起来很贴切观众呢。最终我们为该电视新闻制作了标题《邯郸:“双百+否决”为耗能污染大户戴“紧箍咒” 》,一句最常用的俗语,一下子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把枯燥的节能减排机制比喻为戴“紧箍咒”,变得通俗易懂,观众仅从标题,就有了继续看下去的欲望。这篇电视报道最终作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试点工作》专栏开篇之作,在《新闻联播》中报提要播发,并且在当年的河北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

还有一篇同样是节能减排的题材,报道的是邯钢在节能减排工作

中连续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同时处处实施精细化管理,既抓大的,又抓小的。在这篇新闻标题的处理上,我们同样采用的是老百姓能够接受的俗语,把一些专业的、难记的术语,化为朗朗上口的俗语,《邯钢节能减排既“抱西瓜”又“捡芝麻”》,观众从标题上很轻易的就明白报道的内容了。

论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的编辑手法 篇6

近年来,随着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水平的不断进步,后期制作对整个新闻的质量起着越来越至关重要的作用。形象的来说,后期制作就好比电视新闻的“门脸”,即使“屋里的东西”—画面、解说词,都很漂亮,如果“门脸”邋遢,那么整个电视新闻也就毫无美感可言,更谈不上吸引观众了。可见后期制作已成为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般而言,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是指根据声画同一的原则,将记者采录回来的新闻素材根据责任编辑编号的稿子进行剪辑,最终和片头、主持人出像、音乐、字幕等合成完整的电视新闻,播出供观众收看。由此可以看出,制作人员需要做的基本工作主要有:电视画面的选择、剪辑与衔接,以及画面与解说词的配置。那么新闻后期制作人员需要具备那些素质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些工作呢?

首先,电视新闻后期制作工作是一个多岗位的整体,主要包括图像编辑、包装编辑、播音员等。一条新闻要想达到播出要求,不是一个后期编辑就能完成的,必须依赖于各个岗位的默契配合,因此团队合作观念对于后期制作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其次,后期制作人员必须了解当前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果一个电视新闻后期对当前形式不闻不问,那就无法理解新闻稿件的精神实质,对声画的把握可能就会陷入呆板机械,因此电视新闻后期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政治观念。

第三,电视新闻后期人员要有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同样的新闻事件、同样的新闻素材,经过不同编辑人员的二次创作,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可见新闻后期人员在编辑稿件时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和编辑想法,要根据稿件原有的内容和画面素材,努力做到声画合一。

《长治新闻》作为长治一个地方台的主打新闻,虽然做了很多年,但观众在看时总感觉和许多大台存在很大差距。出现这种情况,固然和地域限制以及稿件质量有关,但我认为后期制作过于平淡,视觉冲击力不够强,包装不到位也是造成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电视是一门以“视觉”为主, 视、听同步, 声画合一,再现客观现实最形象、最生动的声像艺术,声画的合理配置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想提高后期制作水平,就必须掌握以下一些编辑手法:

一、电视画面的编辑

(一)要合乎逻辑

合乎逻辑是指画面的组接要按照事物本身的逻辑来衔接。

1.是动作或事件的演变过程要按照时间或发展顺序组接。比如,我们在报道某个工程竣工剪彩时,稿件内容会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报道,画面也应按此组接,大致规律是远景,多交待工程的场景全貌;全景,到会出席的领导;中景,领导剪彩;近景,特写,介绍剪彩的局部;随后,画面转入参观场景。这里,视觉形象层次分明的按照事件的进展而进展,把新闻现场发生的一切,合乎邏辑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如临现场。当然,事件报道也不一定全要用远景或全景来开头,也可以用特写强调细节,吸引观众的注意,然后再介绍环境的全貌。但是不论画面如何安排都要合乎逻辑,有层次。如果组接的顺序不对, 图像传递的意义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所介绍的事件肯定会与实际发生的事实不符, 所表达的思想与新闻本来要表述的主题也会不合。所以, 后期制作要想提升电视新闻报道质量,就应该考虑到画面内在逻辑。

2.是注意环境依据和人物交代的合理性。人们在观察事物时, 一般总是由远及近, 先粗后细,或者先知局部而后推及整体。我们在制作节目的时候,也要注意观众的视觉心理。如果画面剪接与事物发展进程合拍,是从大景别到小景别或从小景别到大景别这样的组接方式, 在视觉上就会十分流畅。当介绍某个人时, 画面上这时一般应出现包容他的镜头,或近景或全景或特写。而不应是以别人为主体的抢眼镜头, 至少画面主体是中性的。

(二)要合乎画面切换规律

电视片中的所有镜头都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固定镜头,是指摄像机的机身、机位、镜头焦距均不发生变化所拍摄的镜头。另一类叫运动镜头,是指摄像机的机身、机位、镜头焦距有一者发生变化所拍摄的镜头。在编辑画面时, 要做到上下镜头之间合理衔接, 就必须按主题要求选好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的剪接点。

1.是可以动接动,但是两个视觉上有明显动态的镜头组接时要注意两个画面之间运动的方式和记者拍摄时推拉摇移的速度是否一致。

2.是可以静接静,也就是固定镜头的组接,在组接时要防止同景别、同机位的静止画面的组接。

3.是可以动接静或静接动。动感明显的镜头和无明显动感的镜头间的切换,使画面有强烈的冲击。

4.要遵循视觉效果的规律, 以免造成画面混乱, 影响新闻事件的表达。后期制作人员在剪辑画面过程中,首先要阅览全部采访的图像,确定报道的主体,然后结合镜头的特点考虑剪辑的顺序,寻找每个镜头的切换点。由于画面主体有静止的也有运动的,如画面静止的可采用固定镜头相互连接,镜头过渡要注意不能出现平跳现象,使过渡流畅,表达出明确主题的节奏感。对于反映看不见的思想性、理论性的一些内容,要使解说词严谨地与画面相互配合,在剪辑时应采用虚实转化的手法,形成具有旋律美的组合。

(三)要把握画面的节奏

镜头转换的节奏是新闻审美价值重要体现, 对电视新闻的新鲜感、艺术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影响电视新闻节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镜头的长短, 镜头过长令人生厌, 过短则让人看不明白,感觉很跳。合理的画面长度, 必然由后期制作最后确定。

1.要依据景别来确定镜头的长度。对标准固定镜头来说, 不同景别看清楚镜头内容的时间是不同的。一般全景为7~8 秒, 中景为4~5 秒,近景为2.5~3 秒, 特写为1.5~2秒。

2.要根据表达的内容确定镜头长度。重大的会议新闻, 如两会报道, 内容严肃、气氛庄重, 政治性强,抽象的理论多, 节奏就应沉稳、舒缓,景别宜大不宜小, 镜头宜长不宜短, 推、拉、摇、移的速度要从容不迫。因为沉稳、舒缓的节奏便于观众去思考新闻的内容。但换成是“六一”儿童节的新闻,节奏就应该活泼、欢快, 镜头宜短不宜长, 可多用特写和近景,以表现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角度也应多变, 以表现孩子们的活力和朝气。

二、声音的编辑

电视新闻节目的声音由语言、音响和音乐三部分组成。各种声音要素的组合配置,要和而不同,繁而不乱,彼此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

(一)语言的处理

1.对播音语言的处理。衡量播音语言的优劣,除了审查文字是否准确流畅、发音是否准确外,还要考虑从语言与表达内容、节目风格、表现形式的配合等不同角度综合考虑。

首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选择与节目风格相合的人配画外音;其次,录音时要注意把握整体风格,仔细处理情绪的起伏与节奏的张弛,与内容相统一,与画面相协调。第三,准确控制与画面的对位情况。

2.同期声的编辑。对同期声进行编辑时,要尽可能保持内容的连贯性,如遇到讲话者内容过长,语言罗嗦时,删减会搞的画面支离破碎,因此在编辑同期声时要配合相关的画面,以改变传播效果。

3.音乐的使用。编辑新闻时,要尽量使用背景音乐,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

(二)声画同步

在新闻剪辑时, 很多人没有注意镜头画面与解说词的合理配合。有的盲目让画面跟着解说词, 以至于把画面剪接称为“填图像”。有的新闻是声画两张皮,解说词和画面完全不匹配。理想的声画配置应该是声画同步, 让声音与画面同时叙述同一事实,这样才能方便观众的接受与理解。

三、深化主题,巧用“包装”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善于运用非线编辑技术,将是电视新闻竞争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在不影响新闻真实感的前提下,片头、片尾、标题、编辑画面等方面加一点特技“包装”,让观众在看新闻时感受画面中的视觉效果,会加深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一)标题模板

新闻节目向观众所表述的是政府的的声音、群众的呼声,它的内容必须是权威的、真实的、具有说服力的,因此它的标题字幕的颜色和字体必须清晰、端庄,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毋庸置疑的,说一不二的。一般我们通常采用的字体有黑体、宋体、楷体等。字体端庄不显呆板,笔画宽紧张驰适度,看起来非常清晰舒适。这样整体效果既清晰又协调,采访同期声的字幕可以采用渐变色式半透明的色块制作成标版。考虑新闻节目的紧凑感,字幕的切换方式一般可以采用比较干净、利落的划像方式。

(二)角标的制作

新闻制作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一条条新闻加上播音员的口播,叠加上字幕,按照一定的次序合成一档整体节目。其实如果要想把一档新闻节目作得精致,工夫就远远不止这些了。如同经营一张报纸的版面,报花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新闻节目中,我们也应该根据整档新闻节目中的小专栏、小板块,制作一些精美而又简洁的角标,既对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大增加了画面的美感。角標的制作一般都是由几个精炼的字和一些提示性的或抽象性的色块、图案组成的,如《为生态文明播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行“四议两公开”》、等等,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主要精神,通过图片扫描和图形处理软件,设计出一个精巧、醒目、别致的小角标,适时叠加在画面的左(右)下方。这些角标个头虽然不大,但对我们制作人员的要求却不低,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否则就会感到黔驴技穷,制作出来的东西也就千篇一律,毫无个性了。

(三)数字的包装应用

在做电视新闻时,数字的对比是免不了的,如果我们干巴巴的念数字,会让观众听的繁琐。如果采用圆柱体划分比例或箭头的指向来表达数据的增加或减少,就会直观很多,也会给新闻增色不少。

(四)播音员出像画面的设计

播音员出像时,画面可能比较单调,此时怎样想方设法使屏幕能够丰富一些呢?我们可以在播音员的右上方抠出一个画中画,向观众展示该新闻的主体画面,也可以设计出一个个简洁明快的图片,叠加在播音员的右上方,这种形式类似于图像主题词。比如这条新闻是关于公交车的,就叠加上一幅公交车的画面;是关于房地产的新闻,就叠加上一幅楼房的画面等等,简洁明了,观众一看就知道播音员现在说的是什么内容。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新闻节目的包装一定要注重整体色调的和谐统一,不能上面戴了红帽子,下面穿了绿衣服,这样会显得不伦不类。我们首先要根据演播室的布景、灯光,确定整档新闻节目的基本色调。比如演播室的背景以蓝色为主,那么播音员的服装就应尽量避免蓝色,否则就会让人觉得播音员被背景淹没的感觉,播音员的主体作用就不能完全体现出来。同时我们栏目片头、标题、角标、包括片尾滚动字幕都要兼顾整体色调,做到协调统一。这样我们的整档新闻就比较和谐,观众看了赏心悦目,从而达到好的收视效果。

总而言之,若想提高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水平,还需我们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在细微之处多动脑筋、多下功夫,把我们的新闻打扮得漂漂亮亮,人见人爱。

浅析电视新闻专题片制作 篇7

电视新闻专题片的结构是指作品的组织构造和总体安排, 包含新闻素材之间的内在联系、过渡与照应, 以及新闻素材的取舍和详略安排等。

(一) 电视新闻专题结构的类型

1. 纵向结构:

是指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记者调查、采访的顺序组织、安排材料, 结构节目。这种结构方式严格按照事实的逻辑、因果关系, 遵循采访调查的层层深入的过程, 具有很强的叙述性。

2. 横向结构:

是指按照空间变化来安排、组织材料、内容, 或各部分内容之间是横向并列关系。空间结构的自由性比纵向结构要大, 因为各部分之间是并列关系, 直接的内在关系性比纵向结构要弱得多。

3. 复合式结构:

复合式结构打破了生活正常的时间、空间的顺序性、逻辑性或是时空交错, 或是根本就不存在明确的时空概念而是顺着节目制作者的主观思路组织、安排材料。时空交错的电视新闻专题, 在节目中既有时间的变化也有空间的变化, 用时空交错的手段组织素材。

二、电视新闻专题片的创意技巧

1. 进行电视语言包装, 营造观众的兴奋点

电视与其他媒体相比, 最突出的是具有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功能。因此, 把握好电视语言——即专题片解说词的“包装”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地说, 叙述的语言中都要设置高潮或合理安排“兴奋点”, 以达吸引观众的目的, 这是“语言包装”的关键所在。“兴奋点”是语言的点睛之笔, 是情感碰撞的结合点, 让观众由感官的认识进入理性的共鸣。例如山东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敬礼·老四团》, 开篇首先引用了沂蒙人民赞扬老四团的歌谣, 由此把观众带入那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年代。随后, 又将场景转换到老四团战士的家中, 继而出现那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老战士的面部特写。随着解说词的插入, 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整个专题片起伏跌宕, 播出后引起很大的反响。

2. 运用音乐包装, 丰富节目的感染力

运用音乐包装专题片, 已在电视节目中广泛使用, 有的甚至创作主题曲, 借以烘托气氛, 升华主题。音乐的运用不是服从画面, 而是服从内容, 优美的画面不一定就要有优美的音乐, 而应该根据内容的需要, 用得恰到好处, 真正起到深刻揭示事物或人物内在的品格、烘托情绪和情感的作用。例如专题片《为了人民的嘱托》刻画了一位身患癌症的检察官, 深入基层, 为民伸冤, 惩治腐败, 改变农村面貌的英模形象。临别时, 众乡亲十里相送, 难舍难离, 当一位老人扑到这位检察官怀中, 热泪横流, 嘴里喊着”老张, 你不能走!”的时候, 音乐骤起, 那激昂而深沉的旋律, 伴随着画面里那一双双期盼的泪眼, 形成一种检民同心, 情深意长的浓厚气氛。

3. 同期声讲话的拍摄技巧

用同期声拍摄座谈会与小范围讨论场面, 对比较长的讲话稿, 应让讲话人做好认真准备, 避免出错。如有可能, 可采取分段, 或中间几段改用画外音 (即插资料片、空镜头等) 的办法拍摄和录音, 还可按照提问的要求, 一段一段拍后剪接。要使讲话人的表情、动作自然, 让讲话人熟悉讲话内容, 适应对着镜头, 话筒讲话要多增加采访者之间的交流, 增进采访中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讲话时, 现场的环境、气氛很重要, 应尽可能在现场拍摄, 设置好角度, 把镜头里的人物身前身后的景点布置好, 过于多的人头像, 或者背景不符合谈话内容的, 不可选取。

4. 背景音乐的处理技巧

专题片的背景音乐, 是为了配合画面要求、实况与画外音交替配合使用的, 能增强内容的真实性, 在应用中要恰当使用, 以免破坏完整效果。

5. 声画分立的处理技巧

在电视片的制作过程中, 声、乐、画三者是独立的。为了配合画面声、乐可随意加减、超前或拖后。高带制做中, 音频有二条, 视频有一条, 播放音乐最终要与画面配合制成节目。电视台播出节目选用合成后音频, 一般在2音频, 这是我们制作节目应注意的问题。制作的节目时, 如有的在1音频上, 有的在2音频上, 播出或制作都会发生困难。如果采用单声道复制, 声、乐可以做分离和改动, 但声、乐二个音频一旦合成, 就不能分离。声音可以切换, 画面同样可以切换, 在保持音乐完整的情况下, 可以剪切、增换画面, 只要前后衔接得好, 就不会破坏画面的整体效果。只有高带和Betacam带才可以音像分离, 而用家用带制作的节目, 是不可做音像分离的。

6. 镜头前的播讲技巧

县级电视新闻的后期制作 篇8

县级新闻因受到资金和人才的限制, 大大增加了其后期制作的难度。如何运用有限的设备制作出高质量的新闻, 是每一个县级电视台新闻编辑面临的首要问题。下面就电视新闻后期制的方法进行介绍。

1 制作前的准备工作

电视新闻的后期制作是精加工记者采集素材的过程。在加工之前, 后期制作人需要详细了解、推敲新闻素材, 并结合新闻记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确定画面内容、声音效果等。同时, 后期制作人应了解新闻记者的采访意图, 做到换位思考, 弄清新闻素材中的核心问题, 进而确定拍摄的手法、镜头和细节如何表现。只有后期制作人将记者素材变为自己的素材, 才能在后期创作中做到物尽其用。此外, 当遇到特殊的综合类型稿件时, 应找好背景材料, 力求画面丰满, 从而传递给观众更多的信息。

2 画面编辑

2.1 画面的逻辑性

电视新闻具有播出时间短、画面有限的特点, 无法过多地使用过渡镜头。目前, 后期制作中使用的是用非线性编辑, 所有的镜头组接都是在电脑上完成的, 视频、音频等素材均以素材块的方式出现, 可实现画面次序上的随意编辑。因此, 在选择、组接画面时, 合乎逻辑是基本要素。应根据新闻事实发生的时空转换时间安排画面, 通过组合画面, 清晰地反映出新闻发展的全过程, 解析事件发展的逻辑要点。同时, 还要掌握新闻事件的主题思想, 以此确定支持新闻主题思想的画面, 并将思想与画面相结合, 使画面既可以反映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和逻辑要点, 又可以体现新闻的主题思想。比如, 在报道某个工程竣工剪彩时, 稿件内容会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报道, 画面也应按此顺序组接, 一般情况下多为远景, 多交代工程的场景全貌。具体而言, 全景为到会出席的领导;中景为领导剪彩;近景为领导特写、展现剪彩的细节;最后画面转入参观场景。由此可见, 视觉形象层次应较为分明地按照事件的进展而变化, 将新闻现场发生的一切合乎逻辑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从而使观众如临现场。

2.2 遵循视觉匹配中的轴线规律

要遵循画面切换的规律, 即遵循视觉匹配中的轴线规律, 连接好上、下镜头的剪接点, 呈现出蒙太奇节奏。以县级电视新闻中最常见的经验性深度报道为例来说明, 这种新闻的长度多在3 min左右, 需要运用的切换规律较多。其中, 以笔者剪辑的《科技为先导——祥云工业跨越发展》为例, 此新闻为长消息, 时长204 s, 内容涉及“十二五以来”“年处理1.0×105 t低品位氧化锌矿的电锌冶炼新技术和产业化示范”“低品位氧化锌矿生产电锌冶炼关键技术研究”和“铅锌冶炼厂废水零排放工艺装置研发和应用示范”等多项运用高新技术改造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 且采访了2位新闻当事人。在此新闻中, 如果不注意镜头组接, 则必将造成画面混乱。在充分理解稿件和熟悉视频镜头后, 从工业园区的远景开始, 运用轴线规律, 将镜头切换至飞龙公区, 展示飞龙公司正在运用的多项新技术;以动、静画面切换的方式, 过渡到水的综合循环利用, 引出第一位采访对象, 进行同期声剪辑, 在处理同期声过长的问题时, 切换进水处理车间的不同生产场景, 这样既丰富了画面, 又遵循了蒙太奇原则, 确保了新闻应有的节奏;通过轴线切换, 画面再次回到飞龙公司的全景, 通过配合稿件和遵循动接静的画面剪辑原则, 引入中天锑业公司的企业文化、生产场景, 通过一个个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反映出祥云工业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诠释引用新技术给祥云工业带来的变化, 再顺理成章地引出中天公司的业绩, 引入第二位采访对象, 以画龙点睛的同期声采访与由北向南的移动镜头相结合的方式结束整条新闻。

此外, 还应把握好新闻的长度。后期编辑时, 电视新闻的长度主要依据新闻的内容确定。新闻过长会令人生厌, 而过短则会让人难以了解新闻内容。因此, 应根据新闻要表达的内容确定镜头的长度。对于比较重大的会议新闻, 比如两会报道, 其内容严肃、气氛庄重, 政治性强, 抽象的理论多, 因此, 新闻节奏应沉稳、舒缓, 远近景宜远不宜近, 镜头宜长不宜短, 推、拉、摇、移的速度应缓慢、有节奏;当播报文艺表演新闻时, 应活泼、欢快, 镜头宜短不宜长, 可多用近景和特写, 拍摄角度也应多变。

3 声音编辑

电视是声音与画面的结合, 因此, 要处理好声音与画面的关系。在电视新闻节目中, 运用“声画合一”最多的是同期声, 即将声音与画面同时录进一条新闻中。它能有效地增强气氛, 使观众的视听一致。因此, 编辑在处理同期声时, 要考虑是否必须采用同期声。要想在较短的新闻中运用好同期声, 就要避免拖沓、冗长的讲话, 并删去废话、废镜头。同时, 要做到声画对位, 即将蒙太奇的组接技巧运用到声音与画面的关系中, 使声音和画面保持完整、连贯。只有这样, 才能具有采用单纯声音或单纯画面无法产生的效果, 使画面和声音的表现力得到新的拓展。以笔者多年的编辑经验看, 同期声越短越好, 最好控制在20 s以内, 且必须选择最能说明新闻事实的台词。在特殊情况下, 同期声也不应超过40 s。此时, 还需要加入一些场景镜头, 以改善同期声的节奏, 使其与整段新闻相融合。

4 字幕编辑

字幕是电视图像、声音的补充和延伸, 可独立表情达意, 能够使电视画面更加丰富、完美, 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然而, 字幕的制作并不是直接嵌入字幕, 字幕的颜色、字体、摆放位置和出入屏方式等细节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字幕制作得当, 则会为新闻增添许多色彩。以我县目前正在播出的《党的群众路线》为例, 除应用了同期声字幕外, 还加入了标题、标榜字幕等。这些字幕采用红、黄、白、蓝等多种颜色, 且字幕采用了不同的字体大小、停留时间, 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从而提高了此新闻的感染力。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质量新闻无法靠单个环节实现, 而需要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职业素质, 在细微之处多动脑筋、多下功夫。只有这样, 才能做出高质量的新闻节目。

摘要:电视新闻将完整、连贯的画面与清晰的解说相结合, 给观众带来了良好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兼容平面媒体与广播的表现手法是电视具有的优势, 也是其关键环节之一。只有将声音与画面完美结合, 才能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优势, 提高电视新闻的可视度和收视率, 增强宣传效果。因此, 电视新闻的后期制作应运而生。

探析电视新闻的后期制作 篇9

1.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设计分析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电视新闻传播行业发展迅速, 对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是频道主管部门根据电视新闻频道及媒体发展规律和观众诉求进行的编排设计, 注重节目内容和品牌宣传, 强调视觉冲击美感和编排的美化性, 它将现代电视新闻节目、栏目、频道进行整合, 强调电视新闻在整体形式的结合, 规范和强化后期编辑制作技巧。电视新闻后期编辑制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即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 后期编辑主要通过前期拍摄, 在前期拍摄的基础上将新闻素材加以筛选组合配音合成, 与新闻画面、屏幕文字、logo、图表等进行编排, 并适当配以特效、动画进行编辑, 实现新闻语言和抽象语言的完美结合。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在电视新闻编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能够满足观众在心理和视觉上的需求, 并对新闻事物的过去和未来进行编辑和演示, 以一种全新的创新方式, 提升观众的视觉享受和思维方向。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的创新表现, 开启了视听享受的全新盛宴。

2.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编辑特点

2.1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编辑系统构成复杂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是一个严谨、复杂、周密的编辑过程, 对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的要求较高, 尤其是线性编辑系统设备种类较多、性能特点不同,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的风格和人员编排设计操作繁琐,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通过合理的设计编排方式来创造特殊效果及功能, 增添画面效果, 产生设计新鲜感, 通过创新的方式进行编辑的制作。

2.2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的线性与非线性编辑结合使用

随着电视新闻后期编辑制作的全面发展, 在现代电视新闻后期制作中, 线性编辑与非线性编辑结合使用, 根据性质和功能整合优势资源, 以全面的优势诠释着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的发展, 使电视新闻后期制作进入了全新的编辑领域。线性编辑系统是电子的磁带式编辑方式, 根据电视新闻的需要将素材连接成新的画面编辑, 但不能删除或缩短编辑制作。非线性编辑, 是对电视新闻制作以帧或文件的方式存取素材, 实现对素材随意地缩短或加长的编辑制作。

3.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编辑技巧

3.1 画面的编排及处理技巧

在电视新闻后期制作中, 由于时效性的限制, 画面的效果播放受到一定的局限, 要求在后期制作中, 充分体现新闻栏目的主体思想和观点立场, 充分整合素材, 编辑设计出最具新闻价值的画面, 确保新闻编辑的真实性。在画面编辑中要强化主题, 合理运用景别, 迎合受众思维。在电视新闻的拍摄和制作过程中, 要将主题思想与受众的需求放在首位, 实现编辑和内容的高效统一。画面的组合拍摄要符合受众的视觉心理和拍摄、编辑规律, 在后期编辑制作画面切换中, 要求画面过度平缓、自然, 注重动态画面与静态画面的结合、实景画面与虚景画面的组合, 符合生产、生活的逻辑思维模式, 强化主题, 新闻中心思想要明确。

3.2 字幕的编排及处理技巧

字幕主要分为文字和图像两个部分的编辑制作, 在进行电视新闻后期字幕制作中, 应选用适宜的字体和颜色、字幕出现方式的设计, 更容易引起观众的理解和产生共鸣。字幕编排和处理要符合不同性质和功能的新闻电视栏目的设计要求, 氛围渲染、美学审美、设计新颖、贴近生活。字幕的编排及处理常选用宋体、黑体、楷体等, 根据不同电视新闻节目的性质和功能来设定字色、字体和大小。现在字幕的编排和设计还结合了软件等功能来突出画面效果。

3.3 声音的编辑及处理技巧

随着电视新闻节目题材的不断拓展, 题材多样、制作新颖、迎合观众心理的后期声音编辑处理尤为重要, 后期对电视新闻中的声音编辑严格, 细腻准确, 在保证听觉享受的同时, 保证了对事物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表达。后期编辑制作要求要有足够的素材, 根据性质、功能、场景的不同, 通过后期制作效果传递风格和政治色彩。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声音的编辑处理及技巧, 提高电视新闻节目、栏目、频道编辑质量, 已成为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电视新闻后期声音的编辑处理软件有Cooledit和Adobe audition, 一般来说, 在电视新闻制作当中并不对音频做特殊的处理, 只对音频的大小、音调的高低以及降噪之类作简单编辑处理。而在制作一些专题的新闻、宣传片、专题片时往往会涉及到音乐及配音的精细调整, 音乐的衔接、音调的过渡, 常见软件有Adobe audi-tion。通过与Adobe After Effects视频编辑程序的智能搭配, 可将音频和视频完美结合在一起。

4.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编辑创新

4.1 创新编辑制作的方式

现代电视新闻编辑后期制作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全面积极迎合信息发展的时代要求, 为创造优秀的电视新闻栏目、频道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后期编辑人员要充分利用新的后期编辑技术软件, 创造高顶端的电视新闻编辑效果。电视新闻后期编辑制作要打破传统的制作方式, 寻求新的创新编辑制作系统, 根据新闻、栏目的性质和类型不同, 结合非线性编辑和线性编辑类型的特性, 选择最好的编辑制作方式, 有针对的创新编辑设计。

4.2 编辑制作软件创新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是对真实素材的处理, 后期编辑制作软件的创新使用, 通过二维软件、三维动画软件、合成技术处理等手段使电视新闻栏目的作品更加完美, 更具视觉冲击力, 更受观众喜爱。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的软件有PC (Photoshop) 、AE (After Effects) 、3D (3dsmax) 、Cooledit、Adobe audition等。都是对图像音色的处理, 强调声音、色彩、光线、运动等编辑和处理, 实现了图像和声音的最佳播出效果。随着现代电视新闻后期编辑手段的不断丰富, 各种电视新闻后期编辑软件的应用降低了电视新闻制作的成本, 提高了电视新闻作品的感官享受, 诠释了不同的后期编辑软件在电视新闻后期编辑中的应用效果。

4.3 创新提高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的美学素养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人员的知识和素养, 推动了整个电视新闻节目、栏目、频道在本质上的全面发展。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是一个综合岗位, 是集后期画面编辑、包装、播音、特效等于一体的岗位, 要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法律法规、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和宗教信仰, 同时还要有全面的知识素养和美学审美。通过后期编辑制作人员的素材整合、编辑包装, 新闻包装效果原则上是源于新闻、高于新闻的, 是声和画的组合。电视新闻后期编辑人员要不断提高整体水平, 精心的编排和组织新闻, 传达适量时效的信息, 切实提高电视新闻的美感和视觉冲击力, 增加趣味性。

4.4 多媒体与电视媒体结合创新

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创新, 在网络极速发展的时代, 电视媒体不只是在家围坐电视机前看电视, 而是呈现了多媒体绽放的形式, 网络、车载设备、手机等多种形式与电视媒体相连接, 不仅保证了画面声音质量, 而且实现了网络与媒体直播同步, 更方便快捷的为大众传播电视节目。多媒体与电视媒体结合创新, 在时空与质量上优势互补, 整合资源流通。在网络直播方面, 各家媒体与网络媒体平台合作, 网络平台得到了点击率, 而传统媒体扩大了覆盖面, 增加了收视率, 双方的产品都得到了更好的推广。电视新闻后期制作迎合多媒体和电视媒体的时空要求, 注重在声音、画面、镜头、软件包装, 注重特效的电脑图像软件的使用, 运用二维技术和三维技术, 创造多镜头和模拟镜头, 数字合成多画面素材, 针对镜头进行角色处理, 前景和后景进行比较, 协调后期制作效果。多站在观众的角度思考, 以吸引观众和创造品牌效应为依据, 实现多媒体与电视媒体的创新。

摘要: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是电视媒体发展的需要, 是电视新闻节目、栏目、频道成熟稳定的重要标志。电视新闻后期制作受地域历史文化、特定时代气息、频道性质和风格的影响。本文对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的编辑特点、编辑技巧进行阐述, 并分析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的创新设计应用。

关键词:电视新闻,后期,制作

参考文献

[1]王慧群.浅析电视新闻后期编辑的技巧与应用[J].东南传播.2014 (05)

[2]李守红.浅析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技巧[J].新闻研究导刊.2014 (07)

电视新闻专题片的制作初探 篇10

新闻专题,是指通过对重大新闻素材或围绕重大主题的详尽、深入或独特视角的报道,为受众提供深度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作为一种深度报道,新闻专题可以深入、具体、详尽地报道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某些具有较大新闻价值,又为广大受众关心的典型人物或新出现的社会现象。下面作者将简单就电视新闻专题片策划和编辑两个方面,谈谈如何制作一部优秀的电视新闻专题片。

选题是“前提”,策划是“关键”。

新闻专题作为一种深度报道的体裁,在不同的媒体形态中,通常具有三个共性:即深刻开掘主题,揭示事务本质,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表现方式多样化、表现功能多样性。在新闻专题的分类上,也可分为事件型专题、话题性专题和人物型专题等。

一个专题片的完成,要经历选题、策划、撰稿、拍摄、后期制作等多个程序,而选题是其中的根源和前提。一个好的选题,即要贯穿专题的全篇布局, 又要在专题中起到事件的衔接作用,让事件的缘由在专题片中层层展现,指出问题的缘由所在。所以选题,就是专题制作的基础,一个好的选题是制作优秀专题的前提。

有了好的选题,更要有精心的策划。在电视新闻中,有些新闻事件是稍纵即逝的,不可在现,不可还原,本该在专题片中出现的精彩画面缺失,导致专题“漏项”,缺少关键点的“硬件”支撑,最终形成“平淡”专题。所以, 选题确定后,要及时做好策划,争取做到万无一失。要事先策划好选题需要的场景,专题需要的画面、人物的同期声、当时可能出现的气候情况、录制的备用镜头等等。

采访是“灵魂”,撰稿是“基础”。

有了选题、策划,便开始了专题撰稿,而撰稿不是闭门造车,必须深入事件的现场进行采访,才能根据事件的情况,撰写专题。一个好的现场记者、主持人,在专题节目中,会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他是全程参与专题创作的人物,这样他就能够根据专题片前期的选题、策划和全片的结构、布局,了解专题片每个细节所需的内容,按照既定的采访计划,有节奏、有技巧的采访, 将专题所需的同期声等重要的素材收入“囊中”。撰稿是一个片子的文字“基础”,所有的拍摄都要围着这个“基础”来有序进行。而这个基础也不是始终不变的,在专题片整体没有大的变动的情况下,也要进行必要的修改,因为在拍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画面、场景,这些临时变化也会促使作者出现再次创作的欲望,从而让专题片在结构、布局、画面、衔接上要做一些变动,而这种变动,只能让专题片更符合逻辑、更精彩。

在电视专题语言的运用上,要有符合电视媒体口说耳听的特点,说起来流畅,听起来顺耳。但同时也要注意的是,电视新闻专题的语言不是日常的口头语言,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合乎语言规范的语言。要做到电视受众易于接受、易于理解。

前期是“成型”,后期是“塑型”

在电视专题片的文稿“敲定”后, 便开始了为专题片配音、编辑和制作。在电视专题片的制作中,配音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除了画面之和电视背景音乐之外,声音会贯穿始终。一个电视专题片需要什么样的配音,在编导脑海中,基本上都有定型,适合男生配音还是女生配音,适合年轻的声音,还是成熟的声音,在编导的心中都有了定数。而播音员在对专题片文稿的理解上、认识上以及播音技巧的使用上,专题片配音效果不尽相同。

上一篇:房屋建筑质量问题通病下一篇:课堂中突发问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