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评论论文

2022-04-16

【摘要】在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于是它们开始寻找新的途径、新的模式来将自身做大做强,扩大影响力。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电视新闻评论的现状与电视媒体品牌力的表现与塑造,以期有效地促进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及创新,构建电视媒体的品牌传播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电视新闻评论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 篇1: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40年的嬗变与未来发展

摘要: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40年的发展可用初创时代、高速发展时代、全媒体时代来讲述,它曾创造的辉煌历史记录是我国电视史上的丰碑。在融媒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遭遇瓶颈,面对困境,它加快了演变创新速度。眺望未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将坚守内容的权威性和专业品质,强化互动,利用平台孵化节目,注重网感化构建会成为日后节目制作常态。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舆论监督 内容权威

背靠历史,眺望未来。在风风雨雨中砥砺前行了40年的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书写了怎样的历史?一路走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如何不断加快演变与创新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未来发展将呈现怎样的趋势?本文将在回顾梳理过去,展望未来的层面上,分析上述问题。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历史与意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肩负使命、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40年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民族复兴等鼓與呼,政策解读、权威发布和答疑解惑,构建正能量监场、为百姓和政府搭建沟通的桥梁,书写了一部引领舆论、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奋斗史。

1.评论节目的初创时代(1980年—1992年)。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的诞生奠定了我国电视评论节目的雏形。节目给人耳目一新的是出现了主持人——庞啸。自此以后,“主持人+画面”成为评论节目的基本样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大幕,基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大部分行业都在尝试着创新和改革,《观察与思考》是央视创新的“新物种”。在此期间,福建电视台《记者观察》、安徽电视台《社会之窗》等地方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相继出现。

此期间可称之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初创时代。这一时代节目的意义在于三个方面:首先,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有了自己的基本节目形式,主持人、视频画面、论述是其基础的三个元素。其次,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培养了人们在固定时间收看节目的收视习惯,收视人群大幅增加。最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在不断增强,观众对节目给予了较高评价。

2.评论节目的高速发展时代(1993年—2009年)。1993年5月1日杂志型新闻节目《东方时空》在央视开播,1994年《焦点访谈》亮相,1996年深度调查评论节目《新闻调查》、《实话实说》面世,这些节目共同开启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高速发展时代。《焦点访谈》像一面旗帜引领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潮流,一时间各级地方台有上百个“焦点”类节目在播出,如辽宁电视台《热点透视》、甘肃电视台《今日聚焦》等。2009年7月30日,《新闻联播》里出现了“本台短评”新版块,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节目加大了对突发事件和重大消息的即时解读和评论。

地方台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有重大建树。2002年元旦,南京电视台新推出了《南京零距离》,这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拉开了民生新闻评论的演出大幕,各级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创办了很多类似的民生新闻评论节目。2006年,《南京零距离》以创纪录的1.069亿元的广告代理费成为年度身价最高的新闻栏目,这是民生评论节目的沸点时刻。

这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高举舆论监督的旗帜,极大树立了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一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取得了一个让后来者无法超越的收视率历史记录。这期间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既让百姓喜爱,也让政府满意。节目传导民众的合理诉求,化解部分矛盾纠纷,是宣传中央政策、为党和政府赢得舆论支持、为广大人民群众呼吁公平与正义的主阵地。

3.评论节目的全媒体时代(2010年—至今)。2010年,我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iPhone4面市——手机的智能化和高清晰拍照及录像功能使媒体迅速进入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时代。在巨量资本和科技加持下,新媒体在全球逐渐崛起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导力量。自2011年开始,央视先后开辟两微一端和移动新闻网,央视新闻由此正式进入新媒体的前沿阵地。在网络冲击下,2013年1月1日《焦点访谈》迎来19年来首次大改版。《新闻调查》、《新闻1+1》努力调整节目内容,加大节目创新制作力度。2016年3月20日,央视推出了国内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节目通过大数据分析,选择公众关注度高的热点问题进行评论。2018年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表示,“我们要以大象也要学会跳街舞的精神风貌迎接数字化,拥抱数字化”。数字化的背后是关乎附着在电视上所有节目的深刻变革。

这一时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面对传媒业发展格局的剧烈变革,拿出了“何以百炼钢,化成绕指柔”的精神去破解难题。在一个以参与和互动为基因的融媒时代,让受众参与到节目中来,努力强化在节目播出中和播出后与受众的互动,这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正在努力创新求变的方向。同时,在当前“大数据+算法”日趋主导传媒的情况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高度重视学习应用数据算法的研判,据此调整节目的选题方向、传播语态、内容叙事。
二、演变与创新

受众的审美、价值偏向,国家的宣传政策、网络新媒体的兴起、播出载体的变化等是电视新闻评论演变与创新的外部因素。媒介的技术迭代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电视新闻评论演变与创新的内驱动力。40年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传播语态、节目形式等方面不断演变与创新。

1.语态的演变与创新。在传播语态方面,电视新闻评论节目40年来从权威评论语态、地方评论语态向视频评论语态演变。

所谓权威评论语态是指央视以严肃深沉、俯视的视角论述问题,它论证严密,话语形态严肃,观点呈现出一定的社会性、政论性,指导性。早期的电视新闻评论呈现给观众的是字正腔圆、高高在上、书面语多、说教味浓的权威评论语态。到了电视新闻评论的黄金时代,权威评论语态创新了表述方式,观众的直观感受是节目越来越口语化,部分节目就像隔壁的邻居一样以平视的视角展开论述。

地方评论语态是指各级地方电视台评论节目呈现的传播语态,它的传播语态尺度和视野要小一些,地域性、贴近性更为明显。在语态的创新方面,相较权威评论语态而言,地方评论语态的创新步伐要更大一些,很多地方评论节目的表述方式较少能看到“播”的痕迹,以“说”为主。地方评论语态的一大亮点是民生新闻评论的创新发展,它的语态的表述能折射出为民服务的真情实意,以情感人。

2019年11月“央视频”的上线,标志着电视的播出载体发生了剧变,评论语态加速向视频评论语态演变。所谓视频评论语态是指在移动端上播出的各种新闻评论的传播语态。视频评论语态打破了权威评论语态和地方评论语态的技术门槛,个体制作的视频评论节目兴起,专业机构制作的视频评论节目受到挑战和冲击。在视频评论语态中,《胡侃》、《司马南频道》等展现了新的带有网感的表述方式:聊天中要有专业味,严肃中不缺娱乐性,深沉中带有自黑情调等。

2.节目形式的演变与创新。在包装和视觉的演变与创新方面,每隔三四年,很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会重新包装制作新的片头、片花、片尾。2008年以后,一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片尾的滚屏结束字幕从以往呆板的演播室背景变为名胜风景画面。近些年来,财力雄厚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演播室引入“实体场景+虚拟现实场景”的视觉呈现方式。

记者出境式体验评论日益增多。在评论节目的黄金岁月里,几乎每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都能看到出境记者的身影。一些地方台甚至做了让记者在现场串完一期节目的尝试,2010年大年初一,甘肃电视台《今日聚焦》播出《除夕之夜》,整期节目没有解说词,全部由记者现场讲述和同期采访构成。

灾难和突发、重大事件中加入专家连线逐渐成为电视评论节目的重要节目形式。在灾难和突发事件中,除了记者的现场讲述,演播室和专家连线、演播室和记者连线被越来越多的评论节目采用。

“融媒体”节目形态迎来重大创新。2016年3央视推出的国内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它的演播室大屏设置了虚拟观众席替代现场观众,观众可以通过大屏随时向嘉宾、主持人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嘉宾包括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网络舆论意见领袖等,倡导有效沟通,传递真实声音,反映社情民意。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当前,附着在电视上的新闻评论节目遇到三大瓶颈:其一,大屏思维及其传播理念、技术条件等约束了其向小屏转向的动力;其二,电视新闻评论长期在传播语态上重宣教、轻娱乐,导致其收视人群存量不断下降,增量很少;其三,原有的生产节目方式需要变革。从国际到国内,互联网平台在资本和技術的加持下,为无数视频生产者提供了低门槛的工具,YouTube每天上传的视频有六七万个,这昭示着视频生产方式有了巨大变化,这种剧变深刻冲击影响电视新闻评论的生产。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VR等信息技术的应用驱动了电视新闻业态的变革和重构。

在融媒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要带着系统转型的自觉,深度融合。这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今后演变的一个总趋势。展望未来,视频新闻评论有以下发展演变趋势。

1.坚守内容的权威性与专业品质。面对众声喧嚣的融媒时代,电视新闻评论要不忘初心,坚持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新闻的灵魂,坚守内容的权威性与专业品质。内容的权威性与专业品质体现的是电视媒介新闻立台的责任与使命。新闻履行社会的守望功能,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社会视野”、“议程设置”、“舆论导向”。“新闻立台”是国际上媒体发达国家电视台的不二法则,近些年来,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江苏卫视等在新闻领域不断发力且成绩斐然,说明新闻对电视极其重要,做好新闻和新闻评论是电视应对融媒变革的优选策略。

2.短小精悍的评论会越来越多。“任时任意任何地点观看”是当下乃至今后网民“碎片化”的观看习惯,要迎合这种习惯,新闻评论节目的策划、拍摄、制作都得有刀刃向内的改变,逐渐缩减节目时长、适应“碎片化”接受习惯。《新闻联播》在抖音的《主播说联播》一条新闻时长15秒至1分钟,圈粉无数。浙江广播电视台的《1818黄金眼》与B站合作,把节目时长改为5分钟,大获成功。这两个成功案例的背后是大幅缩短节目时长,采取轻体量节目形态的尝试。

3.民生电视新闻评论的觉醒。北京卫视的一档民生新闻评论节目《向前一步》正面触碰城市治理中难啃的硬骨头,节目累计时长1500小时,让近50万居民的物业问题有了实质性解决,直接受益者超过150万人次。长期以来,电视新闻评论总是难免困惑于寻找节目选题,《向前一步》再次证明电视新闻评论应该把镜头多对准“民生”,这是评论节目的储量丰富的选题宝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民生电视新闻评论是习总书记这句话的大力践行者。

4.不断强化互动,注重娱乐性构建。与粉丝的互动愈发增强,注重娱乐性构建,这是当下视频新闻评论的基本特点。在互动方面,评论区将成为受众和节目增进彼此了解、循环互动的重要区域,这个区域的视觉呈现将由目前文字、图片、表情包为主向视频化演变。在娱乐性构建方面,评论节目要着力打造自身“网红”主持人,节目的选题、内容、传播语态不断向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倾斜。安徽卫视的《超级新闻场》、湖南卫视的《新闻大求真》娱乐化水准高,观众和粉丝的认可度高。在融媒时代,新闻评论节目需要在“强化互动”方面探索新的路径。

5.搭建平台,孵化用户。在算法时代,新闻的生产和分发正在分离,内容分发平台对新闻的传播拥有重要的决定权。没有平台的媒体,始终要仰平台鼻息,容易陷入发展困境。如《新京报》在视频化过程中遇到的困扰:过度依赖平台,用户互动频率受限。这应该引起正走向视频化道路上的媒体警惕和思考。

芒果TV投入巨量资金和人力搭建平台大获成功的案例值得学习借鉴。有了平台,媒体才有演进的根据地。在平台上发布推送视频新闻评论,凭借用户的基础数据以及互动信息,优化视频节目,吸引到更多的用户。当用户数达到一定的量级后,平台引导、孵化用户自组织生产节目,从海量的视频中优选出用户喜爱的节目。在平台上孵化节目是视频评论迈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6.强调“青年化+网感化”。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千禧一代正在走向社会,并在未来逐渐成为视频的主力消费者和引领者。“青年化+网感化”是今后制作视频评论节目要考虑的重要因素。2022年3月,四川广播电视台旗下的新媒体账号“四川观察”抖音号粉丝数突破4700万,总点赞数超过31亿,与“央视新闻”、“人民网”等头部账号展开同梯队竞争。该节目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是网感化十足,其抖音的评论区形成了新型的社群化平台。四川观察抖音号用“网言网语”贴近粉丝,注重情感化、碎片化叙述,大力寻求与粉丝的共情。
四、结语

回首望去,电视新闻评论从宏大叙事到“三贴近”,从俯视视角到平视,从单一模型到多元化、个性化转变,在传播力和影响力上达到了一个高峰。在融媒时代,评论节目呈现的是多样化、社群化特征,人人都可评论,评论无处不在。视频评论若想得到足量的关注、点赞、转发、被评论,除了节目的形式、内容质量,比拼的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增强用户互动,如何用运互联网思维运营视频,平台技术团队的数据建设如何服务视频制作,这些外部力量将构成未来视频评论节目演变的支撑力量。

作者单位 兰州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汪振泽.融媒体背景下传统纸媒视频化转向——以《新京报》为例[J].传媒,2021(15).

[2]刘俊.改版十年:电视时政新闻融媒创新的制作与传播艺术——基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探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10).

【编辑:朱垚颖】

作者:魏万民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 篇2:

做强电视新闻评论构建电视媒体品牌

【摘 要】在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于是它们开始寻找新的途径、新的模式来将自身做大做强,扩大影响力。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电视新闻评论的现状与电视媒体品牌力的表现与塑造,以期有效地促进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及创新,构建电视媒体的品牌传播力。

【关键词】电视 新闻评论 媒体品牌

一、电视新闻评论与电视媒体品牌

1、新闻评论和电视新闻评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范荣康老先生曾这样界定:“新闻评论是一种具有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等显著特征的评论文章。”①

丁法章认为:“新闻评论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实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所有新闻传播工具的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②

上述两个定义代表了许多学者的看法,两个定义都把新闻评论的评论对象阐释为新闻事实,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看法或者是观点,传递的是人对事实的评价,具有新闻性、群众性、指导性。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新闻评论是以媒介为载体,针对社会热点事件、国家政策方针等具有新闻性的事实向公众传达具有指导性、宣传性的主体信息。

一提到电视新闻评论,大家可能会自然而然地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1+1》、《焦点访谈》等联系起来。张玲玲曾给电视新闻评论下了一个定义,“所谓电视新闻评论可以被认为是,以电视化手段针对新近发生的或者发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为公众提供除事实性信息之外的评论性信息或者分析性信息的一种电视节目样式。”③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它的相关特点:一是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媒介的新闻评论;二是电视新闻评论是面向广大观众的新闻评论;三是电视新闻评论是一种节目样式。

2、电视新闻评论的作用

新闻界前辈邓拓曾说:“报纸的评论特别是社论决定着报纸的政治面貌。一篇社论是一期报纸的旗帜;其他形式的评论文章也都代表报纸的政治见解。”④现在大多的说法认为评论是社会的“手术刀”,足见评论在各种媒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电视新闻评论的媒介作用。媒介通过策划各种形式的评论节目,发表权威性的言论,争取受众的认同,以此来提高节目质量。例如《新闻联播》首创的电视评论直连的形式就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二是电视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1)提供新闻观点,进行舆论引导。赵振宇教授曾说:“新闻评论的发展越来越要求人们特别是职业评论者更注重深入采访,在采访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更好地发现选题和阐释论题,这是广大受众的希望,更是媒体差异化竞争的必需。”⑤媒介是大众的媒介,有责任与义务深刻剖析各种政策与社会信息,为受众提供多角度、多层面的观照与参考,指导人们的思想与行为。(2)针砭时弊,进行舆论监督。媒体作为公民表达意见的一个载体,监督社会各方面的动态义不容辞,及时报道不良社会现象与错误趋势,并进行批评指正以净化社会风气是媒介存在最为重要的社会意义。

3、媒介品牌的界定

关于媒介品牌,黄升民教授认为,它是“媒体所提供的精神产品在受众心中的品质评价以及这种品质评价所具有的潜在的商业价值。”⑥媒介品牌包含几个方面:一是公信力,其表现为一个媒体是否能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新闻事实;二是影响力,是指媒体带给受众怎样的认知、意见、态度等;三是忠诚度和美誉度,即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形象以及受众长期关注某节目不动摇的立场。

综合以上所述,在传媒竞争激烈的今天,电视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形式,已开始成为各大电视媒体发掘的重要内容,电视新闻评论是媒体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拳头产品,是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大众的关键点,电视新闻评论只有树立起自己的权威性与公信力,才能赢得受众。电视新闻评论俨然成为电视媒体品牌塑造的核心内容。

二、目前我国电视新闻评论面临的问题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起步较晚,如今才走过三十年的历程,还处于“摸石头过河的”阶段,面临很多问题与考验。目前我国电视新闻评论面临的一些问题有:

一是电视新闻评论的同质化,缺乏创新性。我国电视新闻评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直到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开播,我国电视新闻评论才真正走上正轨,《焦点访谈》成为了国内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风向标,全国各级电视台纷纷创办此类节目,如广东电视台的《新闻纵横》、贵州电视台的《今日视点》等栏目。但是这些节目大多是按照《焦点访谈》的套路在走,将新闻事实与背景陈列出来进行分析,最后加以一定的评论收尾。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没有自己的品牌特色已成为一大突出问题。

二是在网络媒体兴起的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忽视了与网络评论联合的实时交互性机制,导致评论时效性不能满足受众需要。在全媒体时代,互联网的时效性可以说是其他任何媒介形式都不可比拟的,同时网络新闻评论还具有各方交流互动性强、个体自主的开放性强、意见表达具有多元性等特点,网络评论具备的这些优势都是电视新闻评论所不及的,所以后者需要进行不同媒介评论间的整合。若电视新闻评论总是滞后于网上评论,带给观众已然陈旧的内容,不但容易造成受众的流失,更是不利于媒体品牌的传播力构建。

三是评论不够“精、准、狠”,言论“框架性”与“政治性”明显。新闻评论重在树自己的独特语言与敢于针砭时弊的态度,一旦缺少这些,那便无法在众多的同类节目中存活,失去受众与市场。

三、电视新闻评论未形成电视媒体品牌的原因

一是我们处于商品经济时代,任何利益机构的作为会考虑其所能获得的经济收益。由此,媒介迫切需要寻求与商业化的完美契合,媒介商业化的发展是必然结果。而作为电视媒介,最直接的收益是收视率,以“收视率为王”商业情绪成为媒介商业化的始作俑者者。过度重视商业利益使电视节目的制作,失去了本真。无可否认的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或多或少地追随着商业化的步伐。商业化导致的质量下降必定会使媒体的品牌影响力降低。

二是在全媒体时代,互联网成为构建“公共话语空间”的重要平台,电视抢占时效难上加难。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各路“信息流”快速流动,网上的言论快速散播并影响着受众的行为。电视新闻评论与互联网相比,在时效上没有优势。

三是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加剧,社会突发事件增多,与此同时受众有多元化的需求,媒介受众细分。社会转型的节点上受众需要媒体来引导,于是大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盲目兴起,面临选题局限与受众模糊的境况,必然会导致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同质化,难以树一家之言。

媒体品牌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电视新闻评论仅仅走过30个年头,只有认清形势,透析原因,才能找到此类节目的长久发展之计。

四、对策:立自家之言,创独家品牌

一是电视新闻评论与网络评论实时交互应成为此类节目的新形式。笔者认为网络评论的生成过程远远快于电视新闻评论,电视新闻评论应持续关注网络言论阶段性的变化,适时通过视频或者语音连线展现网络评论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在这个媒介融合时代,各种不同媒介评论形式结合和同一媒介内部不同体裁的联姻才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造自己独特品牌力的大势所趋。

二是笔者认为“西体中用”是当前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纵深发展的一条出路。以美国电视新闻评论为例,其选题侧重公众利益事件的探讨、评价、争议、关注、质询、对话等,唤起公众参与的热情,倾向培植公众“论坛”意识,其评论结构模式有与“你”交流式、“我们同在”式等,有“好莱坞”式冲突引述、“提前预警”设置等技巧。所谓“西体中用”,即引进外国电视新闻评论这些特别的策划机制,借鉴相关形式,加入中国元素进行创新,这将利于媒体以创新的方式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三是电视新闻评论需要融入像电视问政这样的新形式,树立敢言决心,关注百姓诉求。《电视问政》是湖北武汉电视推出的一档问政栏目,让政府官员利用电视、网络直播,公开接受民众的评议。《电视问政》采取全程直播,一些犀利问题接连被抛出,同时还加入微博互动,甚至记者走上街头,直接将话筒伸给街上的群众,“话语权”、“决定权”交由百姓。其间穿插华中科技大学赵振宇教授的经典评论,可谓画龙点睛。笔者认为未来电视评论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民生热点问责+现场评论”的方式,注意节目的本土化与平民化,让节目走进受众心里,树立自己的品牌。

四是应加强“沙龙式”新闻评论。“沙龙式”新闻评论的论题清晰,将演播厅当作一个公共论坛,通过来自各个利益集团相互之间的辩论来进行深度讨论,在辩论过程中,双方可能争得面红耳赤,而发出的见解是全面而独到的,颇有“众声喧哗,兼听则明”的特色。Fox电视公司的著名访谈与辩论类栏目《欧瑞利因素》以平均收视观众190万成为全美有线电视新闻频道黄金时段最叫座的栏目。CBS著名的《60分钟》之所以风扉全球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其“正论—反论”的辩论风格。“沙龙式”电视新闻评论在我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发展与完善,它也是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品牌构建的一个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①范荣康,《新闻评论的一般特征》[J].《新闻战线》,1984(3)

②丁法章:《新闻评论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1):14

③张玲玲、张如成,《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现状及制约性因素分析》[J].《新闻界》,2006(4):52-53

④邓拓,《怎样改进报纸工作》[R].全国报纸工作会议的发言,1954

⑤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1):45-46

⑥黄升民等,《广播电视媒体进入品牌竞争时代》[J].《现代广告》,2002(4)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2013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作者:郑燕梅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 篇3: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困局与发展方向初探

摘要:众所周知,电视新闻评论是各类媒体引发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一部分。它对新闻媒体的发展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虽然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日益增多但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要想更好的发展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就必须要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一定的改革。本文结合目前国内电视新闻媒体评论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探讨其发展方向,以供各位交流探讨。

关键词:中国电视新闻评论;问题矛盾;发展方向

一、前言

电视新闻对真实性的要求是最为基本的,然而现在在媒体界电视新闻评论为了吸引大众的眼光往往弯曲了新闻的意思,掩盖新闻的一部分真实因素,这种博取关注度的方法非常不可取,媒体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责任在于要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不可以偏心或者具有针对性,这对评论者的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工作态度必须严谨,报道与评论分析过程必须脚踏实地。

二、简要分析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中出现的问题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有着一定的发展历史,评论通常是配合着新闻节目出现的,它可是新闻节目变的生动,对于不同内容的新闻节目评论的风格也有着很大的差距。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年轻人已经通过网络而获取新闻动态,对于新闻节目的关注度在逐渐降低,电视新闻评论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电视新闻节目从之前到现在对于内容的准确性都有着很严格的要求,节目以及电视新闻评论的内容审核非常的严格,因为缺少些流行的题材导致了不受年轻人们的追捧。其实在经过很多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虽然很多,每个地方卫视都会有自己的电视新闻节目但是很多的电视新闻节目没有结合当地的特色,还出现了很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掩盖了一些事实因素,拼凑了一部分事实状况但是跟实际发生的状况完全不符,评论的内容只是为了吸引大众而忽视了作为媒体电视新闻评论的本质初衷。各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有时为了收视率融入了一些网络上的流行因素虽然这点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一种创新,但是加入的流行因素的质量不高,而有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为了收视率还出现了抄袭的现象,对于其他节目电视新闻评论创新改革非常成功的案例直接照抄照搬,这样广大的群众看见相似的节目与评论语言与论点就会造成人们群众的反正,节目出现的同质化现象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年轻的观众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网络的熏陶,对于信息处理的情况非常迅速,在网络与电视新闻节目相比,电视新闻节目是有很大的劣势的,如果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还用着老一代喜欢的模式与思路,不能与年轻的观众群体达到一定的共鸣。年轻的观众群体非常喜欢新颖以及言语“犀利”、观点明确的评论节目,但是很多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还没有达到这一点。

三、简要分析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互联网的普及,新闻传播的速度飞快,在男女老少都使用网络的前提下新闻传播的受众面非常广泛,每天都在发生不同的事情,电视新闻媒体也应该把握住最新的新闻动向保证时效性。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现在,人们也很少有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观看电视新闻,因此,工作者在对于新闻的评论过程中应该拥有创新性言语以及内容,吸引大众目光,保证从多角度全面的分析新闻内容。对于一篇新闻的评论内容发布应该多方探讨,保证新闻评论过程中的准确性与真实性。评论员们在电视新闻评论的工作中也有必须要遵守的原则。第一,在国家大力弘扬八荣八耻的现在要考虑评论的思想政治中心是否与我党目前的路线保持一致,方针是否同意,评论中心是否符合政策、观点是否弘扬新的社会主义。作为公开报道的电视新闻评论,尤其的军事政治新闻方面的评论内容不可泄露国家机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具有严谨性。第二,秉承着对广大群众负责,要注意新闻评论取样的真实性,万万不可以单一的调查为根据就编辑新闻评论内容,要多方采访,多方调查取证,绝对不能轻信一人的话,要经过仔细的研究审核保证新闻的内容正确无误,评论的内容必须遵从基本事实,不可加入过多的个人感情色彩,要做到新闻评论的内容经得住大众的推敲,不可以在工作中收受贿赂篡改新闻评论的事实,印发舆论。第三,新闻评论在工作过程中要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不出现错字,不出现难理解有歧义的句子混淆视听,要保证播放的新闻与评论的内容一致,防止“张冠李戴”。

电视新闻具有很强的普及性,对于热点新闻的评论具有很强的舆论引导作用。为了社会的稳定与快速发展,电视新闻评论必须拥有正确的政治导向。部分电视新闻评论应该作为公益新闻,帮助发展公益事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目前国家对电视媒体评论的要求日益严格,对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更加的高,工作人员在对评论的新闻报道与素材选择过程中必须要与社会主义建设一致,与时代的主旋律相适应,新闻评论应该有正确的三观。让读者在看新闻评论的过程中有更好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政治方向作为评论创新的基础,必须保证新闻评论能较好的凸显政治观点。不可泄露国家机密,保证国家政治路线的发展的规范性。评论人员作为引导新闻事件的发展与方向的人员,要对发生的事件中蕴含的信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与观察力。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用吸引大众眼球的方式把评论信息准确的传递给人民群众,死板的传统新闻报道评论不能适应社会的新发展,要结合国家的需要与时代的需求来编辑电视新闻评论的内容。

媒体都想在电视新闻评论届崭露头角。想作为龙头在众媒体中脱颖而出。各媒体公司对电视新闻评论人员的培训迫在眉睫,在创新意识和与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必须要组织提高。电视新闻的评论人员的培训过程中要谨遵国家的政治政策方针,符合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重要的新闻要学会与国际的政治思想接轨。要对新闻具有敏感度,学会对目前社会发生的事件精密筛选并根据思想内容进行编辑,选择具有高关注度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题材评论。评论人员应该熟悉更层次人员的心理状态,要理论联系实际。

新闻评论不仅仅应该起着分析报道新闻事件的作用,新闻评论的内容应该照按当前新闻传播的时代情况和社会发展的改变而改变。评论们对于社会与人民大众的需要必须要敏感。互联网的普及,虚拟网络有时也是一个小社会,一些流行语言往往出现在网络中,编辑同样也不能忽视互联网的作用,目前随着微博在民众中关注度的升高,评论绝不能脱离互联网的流行因素,脱离大众,这样很可能遭到人们的嫌弃或者得不到很高的关注,应把新闻与“时髦”的元素相结合。所谓的创新不是那些脱离与社会的稀奇古怪的新闻评论报道,应该是结合民众所需使用语言技巧与文字的组合在不同的新闻内容中创造出不同的评论特点。

四、结束语

从上文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电视新闻评论应该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媒体评论人不应该为了竞争而把虚假以低俗的新闻作为噱头。应注意时态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评论语言应该具有创新性,站在阅读者的角度出发,尝试用他们的眼光考虑问题,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象,达到新闻评论起到的教育与引导价值观的意义,积极传播弘扬社会上的正能量。(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郭磊.完善电视新闻评论个性特征的途径[J].传播与版权.2014(11)

[2]孔丽萍.电视新闻评论语言分析[J].科技传播.2015(02)

[3]孙伟.电视新闻评论的创新报道[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

[4]支岩.网络冲击下电视新闻评论的创新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4(05)

[5]李文明.小议电视新闻评论[J].记者摇篮.2014(12)

[6]朱朝晖.电视新闻评论要去掉新闻腔[J].新闻传播.2013(11)

作者:颜宽

上一篇:乡村债务研究论文下一篇:学困生体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