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

2024-04-16

桂枝香(共15篇)

篇1:桂枝香

桂枝香,桂枝香詹玉,桂枝香的意思,桂枝香赏析 -诗词大全

桂枝香

作者:詹玉朝代:宋体裁:词 沈云别浦。又何苦扁舟,青衫尘土。客里相逢,洒洒舌端飞雨。只今便把如伊吕。是当年、渔翁樵父。少知音者,苍烟吾社,白鸥吾侣。是如此英雄辛苦。知从前、几个适齐去鲁。一剑西风,大海鱼龙掀舞。自来多被清谈误。把刘琨、埋没千古。扣舷一笑,夕阳西下,大江东去。

篇2:桂枝香

桂枝香,桂枝香黄裳,桂枝香的意思,桂枝香赏析 -诗词大全

桂枝香

作者:黄裳  朝代:宋  体裁:词   w醅初熟。竞看九日、西风弄寒菊。姝子新妆,向晓淡黄千簇。清香闹处君须住,掺盈头、醉乡相逐。马台欢笑,龙山纵逸,佳话重绪。共尽日、登临未足。更休问明年,浮世荣辱。难得良辰,鬓发见秋尤绿。且邀月照金尊上,近人寒、如对飞瀑。宴归还趁人来,茱萸佩垂红玉。

篇3:桂枝香

一、同一时代, 两种心情

两位词人共同生活在宋朝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 当时文臣治理天下, 文人地位提高, 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空前高涨。宋朝表面上一片繁荣景象, 但是内有党派之争, 政局不稳, 外有西夏、辽、金等少数民族的骚扰, 其实潜伏着重重危机。王安石以其政治家的清醒头脑和敏锐的预见力, 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危机, 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 在这种情况下, 他登上江陵城, 怀古思今, 抒己之志。但周邦彦对时政并不像王安石那般信心十足, 而是多了一份含蓄深沉的伤世之怀。当时方腊在浙江起义, 他颠沛流离, 切身体会到当时农民起义对宋王朝的巨大冲击, 真实的感受使他在登临古都之时迸发出“故国”“孤城”的兴亡之情和怀古之情。

二、壮阔、深沉与含蓄、苍凉的意境

南京, 环山临水, 自古就是一个“龙盘虎踞”的雄胜之地。《桂枝香·金陵怀古》以登高望远为主题, 以故国之秋为眼目, 上片“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 天气初肃”, 一个“正”字领起, 一个“初”字吟味, 一个“肃”字点睛, 笔力遒劲, 开篇给人一种开阔、苍茫之感, 涵泳无限。接下来, “千里澄江”, “征帆去棹”, “洒旗斜矗”等景物也显出广阔的空间, 给人一种境界开阔、气象浑茫之感。景物的开阔为下阕的苍茫、深沉埋下了极好的铺垫。下阕用“念”“叹”“嗟”三个动词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五代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可见其眼光之敏锐, 感触之深沉。“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从怀古中返回, 以眼前江水的流淌无尽反衬六朝生命的短暂, 充满历史的苍茫感和人生的浩渺感, 给人以深沉的思考。

从整体意境上, 周邦彦的《西河》不像王安石的词那样气势壮阔, 感情激愤, 但却更有一番娓娓道来的含蓄典雅。上片一句“佳丽地, 南朝盛世谁记”首先给人一种历史兴亡的苍凉之感, 奠定了整篇的感情基调和意境, 同时, “孤城”“断崖”“旧迹”“雾沉”等景物具有一种凄冷、荒凉的美感, 表现了作者的荒寒苦寂之情。“赏心东望淮水”不禁让人想起“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绵绵愁思。下阕的“酒旗戏鼓”“燕子”是繁华的眼前之景, 但是“相对如说兴亡”又是那么深沉含蓄地道出了作者凄清的心境。《桂枝香》的怀古之情和忧国之感让人在苍茫壮阔中看到历史的隽永、沧桑。而《西河》则如潺潺溪水般绵长而又深深地震撼着人的心灵。两篇词都给人一种深沉厚重的历史感。

三、精练传神的白描和曲折回环的工笔

两首词在写景上各有特色, 王安石以其开阔的胸怀, 政治家的气魄, 寥寥几笔便精到传神地画出了一幅江陵秋景图。上片第一层以“故国晚秋”交代了时间、地点, 一个“似练”, 一个“如簇”精炼传神地描画出长江的平静、澄清、绵长以及山峰的陡峭、高峻。第二层又以“残阳”“西风”照应了深秋时令和傍晚时分, 一个“酒旗斜矗”点出故国的繁华景象。第三层极目远眺, 长江仿佛直入天河、云气之中, 彩船画舫, 影影绰绰, 白鹭点点, 引人遐思。最后以“画图难足”煞尾, 余韵无穷。而周邦彦则用他“善于铺叙, 长于勾勒, 曲折回环”的如椽之笔为我们刻画了另外一种风格的金陵图。上片以疏为主, 写江、涛、城、风樯, 对故国金陵作了一个鸟瞰, 中片进一步勾勒, 由山引出“淮水”, 由涛引出“雾沉半垒”, 由孤城引出“夜深”“女墙”“月”一层比一层细致, 大有“曲径通幽”之味。下片由孤城遥想当年的繁华景象, “酒旗、戏鼓”, 最后密之又密地来了一个特写镜头燕子“相对如说兴亡”。一幅“江陵工笔图”就此完成, 真不愧王国维老先生评价美成词“模写物态, 曲尽其妙”。如果说王安石描绘的是“江陵盛世风景图”, 那么周邦彦所描绘的便是一幅“江陵沧桑历史图”。同一个江陵, 同样是怀古, 在不同的人生经历, 不同的理想、个性, 不同的心境下刻画出来的便是一幅迥然不同的图景。

四、娴熟、多变的艺术技巧

首先, 在怀古之中, 王安石不仅写景, 更有对历史事件的回顾, 并直发议论, 显得慷慨、激昂, 给人一种阔达悲壮之感。但周邦彦则不同, 他几乎没有正面触及历史大事件, 没有丝毫的议论, 而仅仅是通过韵味无穷的情景描写, 形象地抒发了作者的沧桑感, 寓悲壮情怀于空旷的境界, 使壮美和优美相结合。由此我们似乎可以悟出:怀古词要想写好, 不在于景、情、怀古的分量多少, 而在于写得是否传神, 是否相得益彰。

其次, 在用词上, 两者都十分精到传神。他们有的语言富于动感, 为整个画面增加了活力, 给人一种动态美。如《西河》中的“怒”“绕”“围”“打”“倚”“过”等, 以及《桂枝香》中的“斜矗”“起”。在色彩词的运用上他们也各有精妙之处。如《桂枝香》中王安石用“澄江”“翠峰”“彩舟”“绿”等比较柔和、明丽的色彩传达出他当时踌躇满志的情怀, 而周邦彦用“孤城”“断崖”“雾沉”等冷色调的词表现了他苍凉、凄冷的心境。

再次, 在用典上, 周邦彦显得极为老练。他的《西河》即融合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而成, 却达到了浑化无迹, 不为原诗束缚的效果。而王安石的用典也不逊色, 有时略加点化如“千里澄江似练”, 有时加以升华如“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有时借以讽今如“门外楼头”以陈后主和妃子张丽华在敌人兵临城下时还寻欢作乐来讽刺宋朝的荒淫。

五、精深、浑厚和典雅浑成的艺术风格

王安石的《桂枝香》从整体的艺术风格来说, 词语精炼, 结构严密, 思维深透, 音调高亢, 感情激越悲壮, 意境壮阔浑融, “一洗五代旧习”, 开了“清雄豪迈”的苏辛词派的先声。显出精深浑厚的艺术风格, 通篇为理性思考, 显出其做为诗人和政治家的“稳重冷峻深沉”。而周邦彦的《西河》重视语言的雕凿、景色的韵味、意境的苍凉, 透露出浑成、典雅的艺术风格。

从艺术角度而言, 这两首词都可算是咏古词中的奇葩。

附:

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 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 背西风, 酒旗斜矗。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千古凭高, 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西河

周邦彦

佳丽地, 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 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 风樯遥度天际。

篇4:桂枝香

王安石《桂枝香》乃金陵怀古名篇,词一出,连亦敌亦友的苏东坡也不得不叹服“此老乃野狐精也”。王安石作词不多,《临川集》附有歌曲18首,近代朱孝臧又从选本、笔记中辑得6首(一并收入《彊村丛书》),其中却佳篇不少,尤其以《桂枝香》传诵千古。这也难怪由宋至清的历代名家选本如《乐府雅词》、《草堂诗馀》、《花草粹篇》、《词综》、《御选历代诗馀》、《词综》、《词律》、《御定词谱》,以及近代龙榆生编选的《唐宋名家词选》等,都将其收选,所以现代各版本高中语文教材入选《桂枝香》,确有眼光。只是,略显美中不足的是,在某些注解上稍有瑕疵,因不够精确,容易导致师生误解。如“人教版”将该词上片“征帆去棹”一句中的“去棹”注解为“停船”,是从字面上作的主观臆断,似是而非。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越来越受到细心师生的质疑,笔者本人也有过切身体会,在解释该词句时往往感到有窒碍不通的缺憾,所以笔者狠下心思,想对此问题作一番求证考辨,通过援用以诗证诗的方法,对“征帆去棹”一语,作了比较彻底的解释,不料在探索过程中,却深深体会到作者王安石锻字炼意的工力,进而窥探其用意之妙。

其实,“去棹”一词在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用法较为固定。在类似于现代词典一书的《佩文韵府》卷七十八中,就专门列有“去棹”条目,并引了两句诗为证:一是韩翃的《送李秀才归江南》:“荷香随去棹,梅雨点行衣”;二是张说的《杂会曲》:“街鼓喧喧日将夕,去棹归轩两相迫。”根据诗歌意思,前一首题为“送……归江南”,则“去棹”当解释为归棹。后一首“归”的语意更明显,借助“去”、“归”同义连缀,加重渲染了“日将夕”时,诗人忙着回家的急切情态。所以《佩文韵府》将“去棹”解释为归棹。正巧,在该书同卷中也列有“归棹”条目,并引了三句诗:一是王勃的:“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二是徐彦伯的《采莲曲》:“春歌弄明月,归棹落花前”;三是岑参的“日影浮归棹,芦花罥钓丝。”根据诗歌意思,可以看出“去棹”、“归棹”在诗歌中的语意相同或相近。既然如此,那我们自然就生出疑问,何以二者被分别列出,之间区别何在?如果不同,是否各有妙处?

确实,从语意上粗看,区别不太显著,都解释为“归”的意思。可是仔细分析,发现“去棹”与“归棹”微妙之异有二:首先在声韵上,“去”为仄韵,“归”为平韵,所以在韩翃“荷香随去棹,梅雨点行衣”这首七言律句中,“去”与“行”平仄相押,而用“归”字则失对。其次从对仗看,用“去”对“行”,比用“归”更工稳,而且揣摩语意,也更为巧妙,一“去”一“行”,配合天成。在上面两点,二者不可替换。

再回到《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这句,“征”与“去”的搭配也是巧见匠心。因为“去”与“征”不仅平仄押韵,错落摇曳,而且对仗工整,有一归一往之意,正可用来形容“往来的船只”。笔者翻检了朱东润编选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他对此处的注释是——“征帆去棹,往来的船只。征,一作‘归’”——惊喜万分,因为朱先生的解释不仅与我不谋而合,而且他补充的“一本作‘归’”,不正好可以用来为我的“去”、“归”之辨作参考吗?所以我的看法是:别本改“征”作“归”,大概是受到“归棹”一词的误导,将“归棹”中“归”字误用到“归帆”,从而臆改成“归帆去棹”。然而从语意看,“归”、“去”语意上重复累赘,终不如原本“征帆去棹”语意错落丰富。以下接着用以诗证诗的方法,进行探讨。

“征帆去棹”中“征”与“去”的搭配是否只是一个特例呢?回答是否定的。下面拈出两首为证:

一首是元代王沂《伊滨集》卷十的《送进士》:

朝廷文物称今日,乡郡荣归及岁除。江驿早梅迎去棹,都门残雪送征车。

所谓的“征车”即前往之车,“去棹”即归来之船。用来形容:这边残雪纷纷,正在都门外送别,离情还未尽,而脑海中,乡里那边已经是早梅时节、而且想象中的江边驿站迎接的情景已清晰闪现。这不正是“征”与“归”的妙用,把新科进士那种“春风得意马蹄急”的得意之情表露无疑。诗歌紧扣了“荣归”题旨,“去棹”与“征车”的妙对是功不可没的。

另一首也是元代的诗人陈高的作品,他著的《不系舟渔集》卷三有一首诗歌《夜泊临平山下有怀衍道原上人》,最后四句是:

别来遥相望,何以慰岑寂。暂营东去棹,即理西征屐。

陈高是温州人,生活在元末乱世,所以抛妻弃子,往来于福建、浙江。按诗歌的题意,这是作者一次东归故里,当船行至临平山下时,突然生起了对好友衍道原上人的热切思念,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东归的船(去棹)还没有到家,西上跋涉的草鞋(征屐)就已经着手整理备用了。那股思念友人而迫不及待之情态跃然纸上,这里不也有“去”与“征”妙对出意的功劳吗?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结论:《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一句,“去棹”当注解为归棹,是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的习惯表达。然而,用“去棹”比“归棹”好,因为“去(棹)”与“征(帆)”的搭配,不仅平仄押韵,有错落摇曳的韵律美感,而且对仗工稳巧妙,有形容船只往来之妙用。通过以诗证诗,我们也发现这种妙用是历代诗歌创作时的自觉锤炼,从中可见诗人锻字炼意的匠心。

篇5:桂枝香

桂枝香,桂枝香赵功可,桂枝香的意思,桂枝香赏析 -诗词大全

桂枝香

作者:赵功可朝代:宋体裁:词 晓天凉露。天上玉箫吹,飞声如雨。金阙高寒,闲却一庭梅雨。漫漫八表尘埃梦,把文章、洗空千古。精神一似,风裳水佩,兰皋蘅浦。看万里、跳龙跃虎。甚花娇英气,剑清尘妩。憔悴江南,应念小窗贫女。朱楼十二春无际,倚苍寒、青袖如故。茶香酒熟,月明风细,试教歌舞。

篇6:桂枝香

桂枝香,桂枝香朱敦儒,桂枝香的意思,桂枝香赏析 -诗词大全

桂枝香

作者:朱敦儒朝代:宋体裁:词 春寒未定。是欲近清明,雨斜风横。深闭朱门,尽日柳摇金井。年光自趁飞花紧。奈幽人、雪添双鬓。谢山携妓,黄垆贳酒,旧愁慵整。念壮节、漂零未稳。负九江风笛,五湖烟艇。起舞悲歌,泪眼自看清影。新莺又向愁时听。把人间、如梦深省。旧溪鹤在,寻云弄水,是事休问。

篇7:桂枝香

桂枝香,桂枝香赵以夫,桂枝香的意思,桂枝香赏析 -诗词大全

桂枝香

作者:赵以夫朝代:宋体裁:词 青霄望极。际万里月明,无点云色。一片冰壶世界,水乡先得。年年客里惊秋半,倚西风、鬓华吹白。觅闲无路,相逢且醉,好天凉夕。听曲曲、仙韶促拍。趁画舸飞空,雪浪翻激。行乐风流,暗省旧时京国。插空翠d连星麓,但波痕、浮动金碧。不如归去,扁舟五湖,钓竿渔笛。

篇8:桂枝汤归属初探

1 溯源求证, 研方揣药, 明证其理

1.1 桂枝汤方药组成及功效

刘渡舟老先生曾言:“‘经方’源于神农之药, 发展而成‘汤液’之方, 又发展而成仲景之论。……是仲景本伊尹之法, 伊尹本神农之经。”[1]可见《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组方用药受《神农本草经》影响颇大。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和炙甘草组成, 《神农本草经》中五者功效分别是:桂枝[2]“……温。主治上气欬逆, 结气, 喉痹, 吐吸, 利关节, 补中, 益气……”;芍药[2]“……主邪气腹痛, 除血痹, 破坚积, 寒热癥瘕, 止痛, 利小便, 益气……”;生姜[2]“气味辛;微温, 无毒。久服去臭气, 通神明……”;大枣[2]“主心腹邪气, 安中, 养脾, 助十二经, 平胃气, 通九窍, 补少气, 少津液, 身中不足……”;甘草[2]“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 坚筋骨, 长肌肉, 倍力, 金创, 肿, 解毒。久服轻身, 延年……”。由上可知, 五者并无发汗功效而补益功效明显。

纵观《伤寒论》全书中方剂, 桂枝、甘草同用者有73首, 芍药、甘草同用者有24首, 生姜、大枣、甘草三者同用者有30首, 《伤寒论》中温阳化水之方都含桂枝、甘草, 可知两者合用意在通阳;《伤寒论》中含芍药、甘草诸方中均有益阴之功效, 可知两者合用意在养阴;而含生姜、大枣和炙甘草的绝大多数方剂具有补益功效, 如小建中汤。再者, 《伤寒论》中桂枝汤类方涉及证候多样, 但有其共性, 如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甘草汤、桂枝附子汤等, 其主证均有阳气虚损, 芍药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当归四逆汤和桂枝加芍药汤等均有补益阴阳功效。由上可知, 经桂枝汤化裁而成的诸方均有补益功效, 桂枝汤无疑也为补益剂。

1.2 桂枝汤证候分析

通读《伤寒论》中涉及桂枝汤的条文, 笔者认为书中第2条、第12条、第53条、第54条对于我们正确分析桂枝汤证候有重要意义, 分析如下:

太阳病, 发热, 汗出, 恶风, 脉缓者, 名为中风 (第2条) 。

太阳中风, 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 热自发, 阴弱者, 汗自出, 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 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 (第12条) 。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 皮肤调柔, 腠理致密矣”, 卫气虚则腠理不固, 外邪侵犯而成外感病 (太阳病) ;正气抗邪于表, 卫气浮盛于外 (阳浮) , 邪正相争故发热;风为阳邪, 其性开泄, 机体卫外不固, 以致营阴外泄 (阴弱) , 故汗出;“恶风脉缓”, 为卫失温煦, 且玄府开张, 不耐风袭,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等均为其表现;营阴外泄则气血不足, , 脉脉道道不不充充故脉缓;邪气外袭, 肺失宣降, 则鼻鸣;肺胃同主肃降, 肺气不利, 胃气上逆, 故干呕。由上可知, 太阳中风证为虚证, 正气不足, 损及营阴, 营卫互损, 最终使营卫两虚。

病常自汗出者, 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 外不谐, 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 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 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第53条) 。

病人藏无他病, 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 宜桂枝汤 (第54条) 。

卫气行于脉外, 具有御邪、调控腠理和温暖全身作用;营气行于脉中, 营养全身, 化生血液。如卫气卫外功能失常, 营阴不能内守, 则为“卫气不共营气谐和”, 以致汗出。“病人藏无他病”暗示机体脏腑无恙, 而“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非脏腑所致而为营卫失调所致。

以上论述说明, 桂枝汤证为营卫不和、外邪侵犯而致之表虚证, 治当“虚则补之”, 即通过扶助正气、调和营卫以解表邪。

1.3 桂枝汤作用机理

“营卫出于中焦”, 故营卫二气盛衰与否间接反映脾胃运化功能。“阳加于阴谓之汗”, 汗液产生是体内阳气鼓动阴液蒸腾、气化的结果, 汗孔开口开阖由卫气调控。故津液充足和卫气旺盛为人体出汗的必备条件, 脾胃功能间接影响汗液生成和排泄。桂枝汤证病位在表, “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 而汗的生成需要脾胃健运、卫气旺盛以及阴液充足, 故仲师所言“以汗解之”, 实为扶正以祛邪。患者服桂枝汤后汗出, 为脾胃得调而营卫气血得以化生, 正气恢复, 使无形之邪气随有形之汗液排出体外的结果, 而非桂枝汤本身具有发汗的功效。

1.4 桂枝汤方后注

经方不仅组方严谨, 用药精简, 配伍巧妙, 而且煎服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均很详细。对于桂枝汤, 仲师于方后曰:“上五味, 咀三味,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明确表明桂枝汤需“微火”煎煮, 微火即文火, 对于药物煎煮火候, 一般说来, 解表剂应武火急煎, 补益剂宜文火慢煎, 由此推断, 桂枝汤为补益剂。仲师又云:“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 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 遍身漐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热稀粥”为谷物之类, 谷物甘温, 能补益中焦脾胃, 助化生气血使机体出汗, “温覆”亦同理。“遍身漐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也间接说明太阳表虚证不可用解表药物直接发汗祛邪, 故笔者认为, 患者服桂枝汤汗出为人体中焦脾胃得到温补, 气血得生, 营卫得调的结果。

2 关于桂枝汤属解表剂、和解剂的说法

后世不少医家对桂枝汤条文, 或断章取义, 随文解释, 或人云亦云, 把桂枝汤归为解表剂, 笔者以为此举实为不妥。《伤寒论》中涉及桂枝汤的条文里, “发汗”“汗解”等似乎暗示“解表”的字眼出现频率不低, 如“太阳病, 外证未解, 脉浮弱者, 当以汗解, 宜桂枝汤 (第42条) ”;“伤寒发汗已解, 半日许复烦, 脉浮数者, 可更发汗, 宜桂枝汤 (第57条) ”等。而笔者认为, “当以汗解”不过是因“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 言太阳病治则罢了。桂枝汤证属太阳病范畴, “当以汗解”, 而到底通过何种途径“出汗”又需别论了。《内经》将以发汗疗疾的方法称为“开鬼门”, 太阳中风证本身是虚证, 受外邪侵袭而伤及卫阳, 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而致津伤, 岂能言汗?

清代王晋三明确指出桂枝汤属和解剂, 其于《伤寒古方通》中云:“桂枝汤, 和方之祖, 故列于首。”[3]但分析时却云“辛甘化阳, 助太阳融会肌气”“酸甘化阴, 启少阴奠安营血”, 又显示桂枝汤为补益剂。近世金寿山老先生认同桂枝汤属“和剂”, 但又言“……甘温除热之方, 首推桂枝 (汤) ……以桂枝汤为基础, 加减用药可用于治虚劳。”并未否定桂枝汤补益之功。《方剂学》将我们目前所说的“和解剂”定义为:“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等作用, 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的方剂, 统称和解剂。”[4]同时, 在和解剂使用注意事项明确指出:“凡邪在肌表, 未入少阳, 或邪已入里, 阳明热盛者, 均不宜使用和解剂。”[4]桂枝汤既不能治疗和解剂对应证, 而其邪在肌表属和解剂禁忌证, 可知不能将其归入现代意义上的和解剂范畴。

3 结语

综上所述, 桂枝汤非解表剂或和解剂, 而属补益剂, 具有调理脾胃、化气生血、调和营卫的功效。《伤寒论》为祖国医学史上一朵奇葩, 需要现代中医人科学解读其真正内涵, 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奉献力量。

摘要:针对桂枝汤归属众说纷纭的问题, 通过溯源考证, 对桂枝汤方药组成、证型分析、作用机理和方后注释等进行探讨, 论证桂枝汤归属补益剂, 同时商榷桂枝汤属“解表剂”“和解剂”的说法。

关键词:桂枝汤,《伤寒论》,归属,解表剂,和解剂

参考文献

[1]刘渡舟.“经方”溯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 (1) :7-9.

[2]王子寿, 薛红.神农本草经[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3]虞舜, 王旭光, 张玉才.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M].第5册.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1.

篇9:桂枝茯苓丸

◆ 凡妇人经、胎、产之疾属淤血阻滞胞宫者,皆可用本方祛淤消。

◆ 常用于妇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属淤血阻滞者。

◆ 应用本方的要点是:妇人小腹宿有包块,腹痛拒按,或下血色晦暗而有淤块,舌质紫暗,脉沉涩。

桂枝茯苓丸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公元前206年)。本方是活血化淤、消(包块)的名方。不仅为治疗淤血肿块提供了有效的方药,而且在理论上给人们治疗淤血块以启迪。今天,桂枝茯苓丸仍广泛运用于多种病症,并有数个厂家生产的中成药在市面上销售,属于国家基本药物、非处方药、医保乙类。

【古代用法】

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去皮、尖)、芍药各等分。上五味,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1丸,无效加至3丸。

【现代用法】

多作汤剂,上5味各9克,水煎服;也可作蜜丸,上5味各等分,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克粉末加炼蜜90~110克,制成大蜜丸,每日服3~5克。中成药用法为:蜜丸,6克/粒,l粒/次,1~2次/日;浓缩丸,0.22克/粒,6粒/次,2次/日。

【功能】活血化淤,缓消块。

【主治】淤血留结胞宫。妇女妊娠后漏下不止、胎动不安。或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

活血化淤消散包块

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说:“妇人素有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血不(音胚,指凝聚的血——编者注)也。所以血不止者,其不去故也,当下其,桂枝茯苓丸主之。”这段有关桂枝茯苓丸的记载颇难理解。古人也曾指出:“此条文意不纯,其中必有缺文。”从整体来看,这段文字表达了这样的意思:(1)因病(腹腔中有包块的疾病)而引起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者,应当治疗病,去则胎安;(2)有病可导致下血不止;(3)桂枝茯苓丸具有活血化淤、消散癥块的功能。

后世应用本方,不仅限于妊娠。凡妇人经、胎、产之疾属淤血阻滞胞宫者,皆可用之。

桂枝茯苓丸虽有活血消作用,但并非所有淤血肿块之症都可以用本方治疗而取得满意效果。从文献记载及临床应用来看,本方多用于妇科,作用部位侧重在小腹、胞宫。临床应用本方的要点是:妇人小腹宿有块,腹痛拒按,或下血色晦暗而有淤块,舌质紫暗,脉沉涩。

活血为主消补并用

方中桂枝性温味辛,能通血脉消淤血,又能利小便、助气化而行津液。淤血内停必伴有痰湿阻滞,用茯苓渗湿利尿,化痰行水,补脾安胎。桂苓合用以加强化淤消之力。丹皮、桃仁能活血化淤消。芍药,缓急止痛,安胎。白蜜能缓和诸药破泄之力。诸药相合,共奏活血化淤,缓消块之效。

本方以桂枝茯苓命名,意在启迪人们要深入理解淤血块的形成及本方药物配伍的深刻含义。淤血块的形成与气、血、痰、湿有着密切的关系。气滞、血淤、痰凝湿阻是形成块的基本病理变化,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这就是为什么本方以桂枝茯苓为主药而命名之。桂枝茯苓丸的药物配伍有以下三个特点:

1、活血与祛湿同用,以活血为主;

2、活中寓养,消补并用,寓补于消;

3、量小,蜜丸,渐消缓散。

现代应用抗炎散肿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本方有镇静、镇痛、抗炎等作用,能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和血肿包块的消散。

临床报道中,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的病症十分广泛,涉及的病种有内、外、妇、五官、皮肤等科病症。但究其中医辨证,多与淤血有关,以妇科病症为主。常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附件炎、月经不调、痛经、流产后阴道出血、子宫肌瘤、宫外孕、卵巢囊肿、不孕症等。亦有用于非妇科病症者,如术后肠粘连、甲状腺肿、前列腺肥大、肝脾肿大等属于血淤湿阻之证者。

【注意事项】

1、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者,需经医师诊断认可后服用,以免误用伤胎。

2、本方作用虽为缓消块,但毕竟是破淤之剂,且临床应用多有加减。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篇10:桂枝香

疏帘淡月/桂枝香,疏帘淡月/桂枝香张辑,疏帘淡月/桂枝香的意思,疏帘淡月/桂枝香赏析 -诗词大全

疏帘淡月/桂枝香

作者:张辑  朝代:宋  体裁:词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润逼衣篝,线袅蕙炉沈水。悠悠岁月天涯醉。一分秋、一分憔悴。紫箫吟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又何苦、凄凉客里。负草堂春绿,竹溪空翠。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从前谙尽江湖味。听商歌、归兴千里。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

篇11: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

(1)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2)故国:旧时的都城,指金陵。

(3)千里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语出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澄江,清澈的长江。练,白色的绢。

(4)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簇,丛聚。

(5)去棹(zhào):往来的船只。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6) 星河鹭(lù)起:白鹭从水中沙洲上飞起。长江中有白鹭洲(在今南京水西门外)。星河,银河,这里指长江。

(7) 画图难足: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8) 豪华竞逐:(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竞逐:竞相仿效追逐。

(9)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10) 悲恨相续:指亡国悲剧连续发生。

(11) 凭高:登高。这是说作者登上高处远望。

(12) 漫嗟荣辱:空叹什么荣耀耻辱。这是作者的感叹。

(13)六朝: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它们都建都金陵。

(14) 商女:歌女。

(15)《后庭》遗曲:指歌曲《玉树后庭花》,传为陈后主所作。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人认为是亡国之音。

翻译

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象一条白链,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擞的酒旗斜出直矗。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回想往昔,奢华淫逸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千古以来凭栏遥望,映入眼帘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历史上的得失荣辱。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消逝随着流水,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

赏析

此词抒发金陵怀古人之情,为作者别创一格、非同凡响的杰作,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

全词开门见山,写作者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

以下两句,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之意,点化如同已出。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而出。然后专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细看凝眸处,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其中。

写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变化。“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色。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写的是悲恨荣辱,空贻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门外楼头”,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点染,亦简净有力。

篇12:王安石《桂枝香》鉴赏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桂枝香》参考注释:

①故国:故都,指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②初肃:开始出现肃杀之气。

③练:白绸

④簇(cù):聚集、簇拥。

⑤酒旗:又称酒帘。酒店前挂的作为标志的布帘。

篇13:论桂枝配伍应用之道

1 发汗解肌透表

桂枝辛温,善祛风寒,适用于恶寒发热等症属伤寒太阳表证者,不论无汗、有汗均可应用。《医学起源》云:“气味俱薄,体轻而上行,浮而升,阳也。”若表实无汗者, 常与麻黄相须为用,以增强全方的发汗解表之功,如《伤寒论》中麻黄汤;若表虚自汗恶风者, 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以调和营卫,发表散寒,如《伤寒论》中桂枝汤。桂枝与麻黄相比,虽都能发汗,但麻黄辛苦开泄,能开腠理而透毛窍,发汗作用较强,且能宣肺平喘、利水退肿;而桂枝的特点是辛温行散,透达营卫,能通达阳气而解表,发汗的作用较为缓弱。

2 温经散寒止痛

《别录》中记载其能“温筋通脉”。《药性论》曰:“能去冷风疼痛。”故桂枝可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肩臂肢节冷痛等症,常与附子、生姜、甘草同用,以温经散寒止痛,如《伤寒论》中的桂枝附子汤;血痹肌肤麻木,可与黄芪、芍药同用,以益气血,温经络,如《金匮要略》中的黄芪桂枝五物汤;血虚寒凝,手足厥冷,可与当归、细辛同用,以祛寒邪,通血脉,如《伤寒论》中的当归四逆汤;胃寒腹痛,喜温喜按,常与饴糖、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温中散寒之功,如《伤寒论》中的小建中汤,其方组成是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充分体现了“欲求阴阳之和者,必求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这一精辟论述。

3 温阳化气行水

《本草求真》曰:“桂枝,其体轻,其味辛,其色赤,有升无降,故能入肺而利气,入膀胱化气……”桂枝温通阳气,能化阴寒,以恢复机体自身的阳气。故可用于心脾阳虚,水湿内停所致的胸胁胀满,咳逆头晕等痰饮证,常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如《金匮要略》中的苓桂术甘汤;膀胱气化不利而出现的小便不利的蓄水证,则常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以温阳化气利水,如《伤寒论》中的五苓散;若体内素有水饮,复感外寒,表寒引动内饮导致寒饮射肺,可配伍麻黄、干姜、细辛等药,一则可助麻黄解表,二则可温肺化饮,如《伤寒论》中的小青龙汤。

4 温通胸阳降逆

桂枝温煦散寒,故善于通胸阳,助心阳。《药雅》曰:“桂枝,在表宣阳,以其味之辛;在里补阳,资其性之热”,故可用于胸痹,心动悸等证。若胸痹胸痛,可与枳实、薤白同用,以通阳止痛,如《金匮要略》中的枳实薤白桂枝汤;若心动悸,脉结代,可与炙甘草、人参、阿胶同用,以温助心阳,益气复脉,如《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若因烧针误汗损心阴伤心阳而使心阳虚所致发奔豚证“气从少腹上冲心”,乃系心阳虚、不能制下、下焦水寒之气乘虚上犯心胸所致。可与茯苓、甘草配伍,取桂枝与炙甘草同用辛甘化阳以温通心阳、平冲降逆,如《伤寒论》中的桂枝加桂汤,正如徐灵胎所言:“与桂枝加桂汤,重用桂枝,不特御寒,且制肾气。又药味重,则能达下,凡奔豚症,此方可增减用之。

5 通利血脉消癥

《本经疏证》:“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能利关节,温通经脉,此其体也。”故可用于寒凝血瘀,经闭,癥瘕等证。桂枝辛散温通,能入营血、温通血脉而奏通经、消癥之功。若血瘀经闭、经行腹痛以及癥瘕结块,可与桃仁、牡丹皮同用,以温经活血,如《金匮要略》中的桂枝茯苓丸;治下焦蓄血,少腹急结或瘀滞经闭,痛经,可与桃仁、大黄同用,如《伤寒论》中的桃核承气汤,正如《血证论》所云:“桂枝禀肝经木火之气……此方取其辛散,合硝黄、桃仁直入下焦,破利结血。”

桂枝虽属于辛温解表药,但通过在方剂中的不同配伍,则可以发挥多种不同的功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味厚则泄,气厚则发热,辛以散结,甘可补虚。故能调和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烦,此其用也。盖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痰,曰补中。但使用时也应当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孕妇胎热以及产后风湿伴有多汗等情形均忌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桂枝在方剂配伍中的主要应用的论述, 使我们了解桂枝不仅仅是一味解表药, 通过不同的配伍可以扩展其应用范围, 掌握其主要配伍规律对临床用药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桂枝,方剂,配伍

参考文献

[1]刘春援.从<伤寒论>用桂枝看仲景的护阳养生思想.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

[2]吴贻谷, 宋立人.中华本草精选本 (第1版) [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3]肖相如. (解肌) 是运用桂枝汤的基础析义, 辽宁中医杂志, 2004.

[4]张波, 姜良铎.伤寒论运用桂枝肉桂之道浅解,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8.

篇14:群方之冠——桂枝汤

仲景方约200余首,其中用桂枝汤加减变化而出者,计有28方。此方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且大量用于临床各科之无表证者。历代医家称誉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

肉桂树在古代也叫“梫树”,因为在肉桂的周围长不出其它杂木,它似乎有一种侵略的力量,使其它的风木之气被排除。而这力量有多强呢?据说有人曾做过实验:用肉桂木做个小木钉,钉到其它树上,那棵树第二天就死掉了。肉桂树这种“侵力”的传说,在世界各地都有记录。西方国家叫肉桂树为“犹大树”,传说中背叛耶稣的犹大就是在肉桂树下上吊的。一个人做了坏事,内心有愧地走到这棵树下,他身上的邪灵被这棵树的力量赶走,于是就良心发现,上吊自杀了。传说不足信,但桂枝确实是一味好药。以桂枝为君药的桂枝汤,被喻为“群方之冠”。

【方名】桂枝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各9克,大枣3枚,甘草6克。

【用法】桂枝汤用法极为讲究,将诸药加水至250毫升,微火煮取100毫升,去渣服,适当加盖衣被,约2小时后微微汗出即可。若服1次出汗病愈,便停药;若未出汗,重复先前的用药方法。病重者,每日服2次,早晚各1次,随时观察病情。倘若药后大汗淋漓,说明不但邪气不去,反伤正气,应及时停药。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用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注意】 不出汗而烦躁;病症初起,表现为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黏腻、酒肉、臭味之物。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取桂枝汤之意而进行加减变化之方,有近30多首之多。这里,简要介绍冬季两种常见疾病的治法。

冬季皮肤瘙痒症 入冬后不少人会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晨起和晚上穿、脱衣服时特别痒,对此很多人以为只是皮肤干燥引起的,因而不加重视,心想着天气转暖后自然就好,或者口服一些西替利嗪(商品名仙特敏)、氯雷他定(商品名开瑞坦)等药,起初有效,但不久效果就不明显,外用曲安奈德(商品名派瑞松)等药也达不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只缓解片刻。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有时上覆少许糠秕状鳞屑,遇暖或微汗后则可减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此证属风寒束表,应以疏风散寒、和营止痒治疗方法为主,药用桂枝汤加味。

方药:炙甘草、麻黄各3克,桂枝、干姜、独活、羌活各6克,白芍、桔梗、荆芥各12克,防风15克,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寒冷性荨麻疹 患者常出现双下肢、上肢、后背起风团,瘙痒反复,出现面色萎黄、纳差、大便时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等情况。常因外受风寒后发作,早晨不敢出门,保暖后症状会渐缓解。中医认为,此证属营卫不和、卫外不固,治疗应以调和营卫、固表御风为主,方用桂枝汤加味。

方药:生姜皮5克,桂枝、赤芍、白芍、炙甘草、白术各10克,大枣10枚,生黄芪、防风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篇15:桂枝香 王安石答案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

“星河鹭起,画图难足”:长江白鹭飞起,再美的画也画不出。

相关试题及答案一

⑴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刻含义。

⑵综合分析《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怀古词作,请简要概括怀古题材词的一般特点。 (不超过100字)

3、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句中的景色。(2分)

4、词的上片在写景上有何特点?(2分)

5、作者在诗的末两句写到“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有何用意?(2分)

阅读答案

⑴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

⑵①怀古实为伤今②多将当时的国势身世写入③上阕多为写景起兴,下阕多为抒情议论④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当今⑤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⑥往往有英雄相惜之意。

3、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象一条白链,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4、“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5、作者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结尾的三句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相关试题及答案二:

(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3分)

(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在写法上有何特点?(3分)

(3)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相关试题及答案三:

1.王安石,号 。(1分)

2.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千里澄江似练”的“练”字,勾画出千里江面似匹白绢,波光闪亮。“翠峰如簇”的“簇”字又描绘出青翠的山峰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峻峭挺拔。

B.上片围绕金陵秋色极尽渲染,以“画图难足”句作结,道出金陵美景用画笔是难以完美地描绘出来的。

C.下片“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起笔,由写景转入怀古,并引发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3.结合作品,对下片划线句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二:

(1)①“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②“故国”点题(或“扣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⑧“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3分,一点1分)

(2)①运用了比喻、拟人(“如簇”是好似争相聚集在一起之意,应属拟人手法)、借代等修辞手法;②远近结合(或“由远而近”);③动静结合(或“静中有动”);④注意描画景物的色彩。(3分,答出一点得1分,得满3分为止。)

(3)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4分,一点2分,得满4分为止。)

三:

1. 半山

2. D,非“直抒胸臆”

上一篇:《屈原》教案下一篇:普通话测试题答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