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2024-05-23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精选十篇)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1

一、学校体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 学校体育能有效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 提高认知能力。因此,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 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意志的交替转移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 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 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与提高。同时, 学校体育活动的多样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智慧与实践能力。

2. 学校体育能提高学生德性修养, 培养良好的品格

体育活动对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促进是不可忽视的。个体良好的品德形成不但与学生的思想、信念有密切关系, 而且与体育紧密联系。由于长期实施应试教育, 学生缺乏必要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体育是一项竞争与合作很强的运动, 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能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3. 学校体育能净化学生的情感, 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

研究表明, 身体运动改善了自我概念, 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陶冶学生情操并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精神。体育活动能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宣泄, 从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据国外报道, 许多国家已将体育活动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根据学者基恩的一项调查显示, 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 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运动作为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则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会随着身体运动的加强而逐步降低其强度, 激烈的情绪往往在体能的消耗中逐渐减弱, 最后会平静下来。体育锻炼在减轻压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临床研究也表明, 慢跑、散步和太极拳等中等强度的有氧体育运动, 对治疗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十分明显, 能减轻症状, 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调节情绪, 保持良好的心境有着积极的作用。

4. 学校体育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与人之间关系也趋向冷漠。体育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形式, 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调查表明, 通过体育锻炼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 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 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同时, 通过学校体育教学,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学会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 并以积极的态度关心自身、家庭和群体的健康。

5. 学校体育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竞技抗争的形式吸引着学生前来参与, 在体育活动与竞赛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竞争与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活动, 由于抗争激烈, 集体配合性强, 在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参与者的身体机能、技术和心理的能力, 而且需要大家同心协力, 相互配合理解, 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 通过这类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在竞争中善于与人协作共事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6. 学校体育能培养进取精神, 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体育活动的激烈与艰辛, 使参与者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在从事体育锻炼和进行体育运动竞赛的过程中, 必定会遇到失败、困难、挫折、疲劳、受伤等因素的影响。因此, 在长期的学校体育活动中, 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果断勇敢、持之以恒的优良意志品质。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方法

1. 胜利法

所谓胜利训练法, 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 让学生不断取得胜利, 并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可, 以获得自信, 坚定其必胜的信念, 去迎接新的挑战, 敢于面对困难的一种方法。其中, 表扬是最常见、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在我们的学生中, 不乏有一些因家庭和环境的变化, 而产生自卑、畏缩心理的人以及性格内向的人。他们不敢面对困难、害怕挫折、事事落于人后、做事缺乏信心。越是如此, 就越无法品尝胜利的喜悦, 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最后形成对学习和生活缺乏信心、逃避现实的不健康心理状态。面对这种心态的学生, 我们应多采用胜利法, 在其力所能及的情况下, 给他一个稍加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并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 再教给其正确的方式方法, 提出新的难度。如此循环下去, 他就会逐渐树立信心, 摆脱自卑、畏缩的心理。

2. 挫折法

所谓挫折法, 就是让学生在其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 经受一些挫折和失败, 使他们在心理上逐渐增强抗挫折能力, 以尽快走出心理低谷, 增强心理调节平衡能力的一种方法。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因此形成了过于自负、自以为是的心理特点, 而他们的父母怕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事必躬亲, 甚至帮他们做值日、做功课, 也造成了他们养尊处优的心理特点。他们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和虚心向别人学习, 而且他们也经不起失败和竞争, 失败后更是无法从中摆脱出来, 最终成为被淘汰者。有这种心理特点的人, 我们平时应训练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批评是最常见的、最简单的手段之一, 在他们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 经历一些挫折, 使他们能够看清在学习和生活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是充满坎坷和困难的, 而且有很多人在很多方面都强于自己。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并且能够学会尊重他人, 虚心地向他人学习, 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在竞争中成为一个强者。

3. 沟通法

通过语言和信息的交流, 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并且通过语言和信息加以正确引导, 使学生在心理上达到良好的状态,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去。这种方法是我们在训练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 也是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例如, 找学生谈心、做思想工作, 就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许多心理训练中, 它经常贯穿始终, 并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把收到的信息, 通过语言加以比较和处理, 使学生清楚自己的位置和“长短”, 唤起最佳心理状态的出现。语言是我们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最直接的工具, 而我们教师传授知识, 也是靠语言的帮助, 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一工具。另外, 现在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时代, 各种信息的传递十分快捷,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三、结束语

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 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身心健康, 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同时能有效地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 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一位心理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若涧.探讨体育教学与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途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2) .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 1999 (12) .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2

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精神,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二、主要工作

1.体育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坚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积极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实施新课程标准,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及运动训练成绩。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积极创建学校体育特色。

(1)认真落实课程要求。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或挤占体育课时间。组织学生做好武术健身体操和眼保健操,推广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体操—旭日东升》。

(2)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使每名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掌握2项运动技能。满足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3)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继续高标准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4)认真开展体育竞赛。积极开展各项体育竞赛活动,以促进体育活动开展、增强学生体质、发掘体育人才为出发点,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积极开展各项体育竞赛活动。认真组织课余体育训练,要把面向全体学生的群体活动与提高课余体育训练水平有机结合起来,提升运动水平。

(5)深化教体结合。加强体育教师业务培训,组织参加短训、观摩学习、教学研究、学科竞赛等有利于提高业务素质的活动,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成效。

(6)加强学校体育安全管理。明确安全责任,完善安全措施,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师生安全。要加强体育设施的维护,确保安全运行。

2.学校卫生工作:

(1)加大校园“整脏治乱”工作力度,落实“整脏治乱”工作责任制,整治校园周边脏、乱现象。

(2)规范管理,加强学校卫生基本建设。学校根据上级的要求尽快建立健全学校医务室及校医的设施已配置到位,按照要求积极开展学生生长发育监测工作,每学期对学生视力、身高、体重、肺活量、脉搏等项目测量,并进行分析平息,开展数据上报。

(3)加强学生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传染病防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以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和培养良好健康行为习惯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预防和控制常见病、传染病的发生,保障学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4)重视学校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以加强宣传、积极预防为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做好学校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落实好晨检及因病缺课报告,一旦发生传染性疾病的,及时报告当地卫生部门和教育局,并采取适当措施。做好预防接种管理工作,积极向学生和家长宣传预防接种知识。

(5)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围绕学校常见病、多发病和季节性传染病防治等主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全面的身心发展,感受生动、形象的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广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卫生防病能力。加大学校宣传和普及卫生科普知识,着重于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视力的保护,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和生活技能的训练,将卫生保健与防病知识浸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3.体育文化艺术教育工作: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方针,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织金县体育文化艺术节》的相关活动,增强推进艺术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艺术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扎实有效推进学校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学,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上足体育艺术课程。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充分认识体育艺术教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发挥体育艺术教育在与人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论生存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 篇3

摘要:对经历过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四川省六所高校1020名大学生进行行为意识、应激反应等问题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在灾害来临时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和生理机能较差,有的学生感到恐慌、不知所措、慌不择路,这极易引发次生灾害,也反映出高校体育教育中对生存教育的缺失。因此,高校应重视开展生存教育。将高校体育课与生存教育知识相结合,构建大学生生存教育模式,寓生存教育于体育教育之中,以培养学生在逆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训练自己的体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应急自救能力。

中图分类号:B841.7;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4-0093-04

一、前言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68712人遇难,17921人失踪。地震发生时正是大、中、小学的学生上课之时,瞬间山崩地裂,房屋倒塌,在校学生伤亡惨重,经核实遇难学生有5335人,这给失去孩子和亲人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学校是人员密集的重要场所,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许多学生感到惊慌失措,也没有了正确的判断能力。再加之在以往的教育中缺乏安全防范和灾害应急能力的训练,学生的自救能力、互救意识相当薄弱,这极易造成重大伤亡。然而,在地震重灾区安县桑枣中学,全校有2000余名师生,在汶川大地震中只用了1分36秒就从教室全部撤离到操场,无一人伤亡。这得益于这所学校平时坚持的疏散演练,使得师生在地震发生时都能从容不迫地选择正确的逃生路线,有效地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尽管地震灾害已发生一年多了,但余震依然未停止,人们心中的痛苦并没有完全消逝,地震灾害对社会空间、心理空间的破坏和影响还会持续一定的时间。假如学校能够把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作为一个必修的教育内容,就能未雨绸缪。笔者正是为了避免以后类似的悲剧发生,建议通过体育教育这一特殊的手段,加强对大、中、小学的学生生存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们在意外事故发生时,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自防、自救、互救,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体力以应对突发事件。为此,学校教育应该把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贯彻于大、中、小学生教育的始终,让学生在自然灾害面前,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并熟练掌握各种生存技能,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成都市大学生5·12大地震的行为意识调查分析

为了探讨大学生面临灾害时的行为和意识,了解大学生生存能力的现状,在灾害发生四个月后,我们对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电子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大学等六所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50份,收回有效问卷1035份,有效率达98.6%,具体调查统计结果见表1。

表1调查结果显示,地震来临之时有59%的学生感到恐慌和极度恐慌,有7%的学生慌不择路,只有24%的人能正确选择躲避;有51%的学生在地震发生后30秒钟才缓过神来,错过了极佳的逃生时间,还有25%的学生在地震发生后1分钟才感觉到是地震了,另外有24%的学生在关键时刻跑不动。而且在地震发生时,还有6%的学生在奔跑中造成擦伤、碰伤。最让人痛心的是地震发生时四川高校有4名大学生因慌不择路而发生意外死亡。

通过调查发现,在地震来临之时,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和生理机能均比较差。在危急关头,学生大多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再加上平时缺乏必要的身体训练和瞬间反应能力的训练,他们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度等均比较差。

三、开展生存教育的必要性

生存的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保存生命(跟死亡相对)”,也解释为“活着,生存”。在人们的应用中还可以引申为生存的外延之意,即人们生活的质量、生存的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我们要生存得更好,或者说活得更好,就要不断地提高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存的本领。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人生存能力的培养。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发表的总结报告——《展望21世纪我国教育应有的状态》中提出了培养“生存能力”的教育改革新观念,这也是日本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日本教育界认为要使青少年茁壮成长,健康与体力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日本的学校体育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走、跑、跳、攀、爬、越等素质的培养以及团队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美国学校体育教育更是如此,每年设有专门的“消防月”,在这个月里,全国的学生都会在体育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危机时刻的各种技能培训,比如从高处跳下、掩鼻爬行、攀越障碍、垫上滚动、轮椅滑行等求生本领。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生存教育比我们更富有远见,他们更注重学生的生存教育,并把生存能力教育培养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生存技能,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1世纪是一个开放、发展、融洽和竞争的时期,作为高校就应具备三种最基础的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这三种教育虽不是高校教育的全部,但它在高校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和一定的生存本领以及较快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学校体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开展生存教育的最佳形式。

因此,学校体育教育需要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生存教育体系。

四、构建高校体育生存教育模式

高校体育教育要突出终身性、全面性、实用性等教育特点,使学生在获取生存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勇于竞争的意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与群体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充分利用高校人、财、物的优势,创造生存教育的活动场地,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模式将课内、课外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达到了整体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目的。该模式符合教育模式的整体、有序、反馈的三大原则,其具体的生存教育模式见图1。

五、寓生存教育于体育教育之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的报告中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们的体育教育就是为生存打基础的教育,学校体育不仅要教授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在体育教学中应把基本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给学生制造一定的困境、逆境,磨炼学生的意志。比如在跑的练习中增加反应跑的内容,在跳的练习中增加跨沟、跨坎、跨障碍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训练;在力量训练中增加悬垂、摆动、手指抓力的训练。在灵敏训练中增加综合内容,比如滚、爬、攀、扭、翻等特殊内容。在球类的教学中增强灵敏性训练,并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此外,一些适合在大学生中开展的户外运动,如定向越野、登山、攀岩、野营、骑自行车等运动,都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他们的耐力和吃苦精神,以及在困境中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另外,可开设生存教育的选修课,把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知识、技能以及心理健康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完善生存教育的内容。

总之,学校体育应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这一独特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生存教育,要使大学生意识到艰苦、磨难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部分,而体育运动是生存的能力训练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大学生提高耐力、速度、柔韧、力量和身体的协调性,在突发事件来临时能正确面对,迅速作出反应。正如人们所说,体育运动就是人生的缩影,成功与失败,磨难与快乐,竞争与协作都在运动中体现出来了。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记者,四川省政府召开“5·12”汶川大地震周年新闻发布会[N],成都商报,2009-05-08(1)。

[2]宁维卫,徐建,灾后心理重建与心理教育[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4。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92。

[4]梁晓刚,学校生存教育的理论研究[J],体育学报,2004。(3):98—99。

浅析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篇4

一、要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要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一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针对标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和调整

结合我国在校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1)正常的认识能力: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2)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应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表现为反应适度,情绪稳定,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3)优良的品质:心理健康的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自己的不良欲望,勇于克服坏习惯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得到。4)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5)合理的行为: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以上标准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期间有互相储存,正想影响的关系。教师可针对学生有缺陷的方面,进行正确引导与教育,以期使学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二、教师应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认识到自身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既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又要以身作则,以优良的思想品德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统一人格。体育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思想作指导,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计划和组织实施教学时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情绪,考虑到一堂课的整体气氛和整体效果,创造出生动活泼、热烈宽松的教学心理气氛。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技巧在课堂中应很好的体现。为了保持学生参与的热情,就必须不断进行情感调控。要善于把握调控的“时”和“度”,一般范围较大或需表扬时可进行集体调控,而个别问题,消极情感,常用鼓励和疏导方法个别点拨,先肯定好的方面,再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调控时要满腔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一般不作直接批评,不讥讽挖苦,不夸大渲染问题和错误,不冷落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这种在倾情关爱之下的悉心点拨,常使他们内心激动,情绪高涨,其积极性得到保证和进一步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造多种具体的教学情景,恰当地安排体育游戏,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现代特色的休闲体育,娱乐体育,韵律体操与舞蹈等教学内容,以及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给人以愉快、轻松、乐观和谐的心理感受。在体育教学中还要突出对学生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多加注意外,教师要强化意识的培养。特别对那些表现欲望不强,不善于竞争的学生,应着力发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用“你真行,你这方面不错”,“你可以做的很好”等语言刺激他们的表现欲和竞争欲。一方面容许学生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同时还要人为的设计一些困难和障碍,使他们经受一定的困难和挫折再达到目标,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的培养。体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例如:

1)感染法:有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示范,但有的学生心里还犯嘀咕,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一技术动作。这是不好的自我暗示。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带头去做练习,当他们成功完成这一动作时,能很快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的信心。2)自我暗示法: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有关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具有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进行积极有效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能力,从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等。3)温暖法: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教师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对曾在体育运动中有过某种挫折,内心受过不良刺激的学生,教师需要关心爱护他们。同时,在全班创造相互关心,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他们不断增强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4)规则法:体育教学中合理、及时运用竞赛这一形式,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使用此方法时就注意平衡竞争对手,可适当改变些条件,制定特殊细则,从而有效地增强竞争意识。5)沟通法: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6)鼓励表扬法:对于体育差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7)竞赛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因此,人的能力适应挑战性是人产生并坚持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学中注意调整形式,使有抑郁、焦虑心理的学生也能体验到快乐。

综上所述,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状态不同,引起的反应也有不同,如不认真对待,势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及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体育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与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成为身体与心理都全面健康发展的有用之材。

摘要:面对21世纪的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健康的心理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心理素质。学生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心理素质的影响。

浅谈学校体育与健康论文 篇5

论文关键词:保健学学校体育生活方式

论文摘要:健康是保健学与学校体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中,人们能够左右的只有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为了健康,人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学校体育也从以前单一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到对学生多元化的培养,不但要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得到身体锻炼、增强体制,同时又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就给学校体育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怎样才能使学校体育更好地发挥这些作用,培养学生的这些基本能力?这门技能突出的学科怎样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本人现就结合自己几年来的观察和研究谈一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首先,关于保健学的见解:

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许多高精尖的医疗设备的出现,使得对疾病的诊断出现了一次新的革命。一些过去认为的疑难杂症现在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和治疗,医学研究的成果是极其辉煌的。但是,我们看到这对于人类的健康和身体机能的改善及提高,其贡献却并不显著,甚至极其微小。这从近几年的一些医疗研究的统计中即可看得出来:心血管疾病、肝癌、肺癌的发病率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还有一些其它非常见病的出现。这种现象表明:医学对人类的健康好象并未起到多大作用。

由于上述现象的产生,人们则更加关注健康,于是就纷纷把健康问题作为重点进行探讨和研究,在社会上对于健康的研究就渐渐热衷起来。当然,这种研究还仍然是医学界对于健康的研究更为突出。由原来的对病理的研究、以治病作为重点的医学界现在转而把人类的健康研究和对疾病的预防作为重点,进行科学研究,全面对人体健康进行描述,并把这一研究学科称之为(健康学科)保健学。这也是世界健康组织对人体研究之后所称之为的人类保健学的前身,并且制定出关于人体保健的各方面的指标和特征。这些健康教育和保健活动方面的理论已被人们广泛的采用。它也从过去的保健医疗体制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为以预防为主。这种理论的出现无疑对人们的健康思想以及人们从事健康保健的活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医学研究统计显示:在我们国家,肺癌、肝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处于高发病的前几位,其致病因素是运动不足和饮食过量,特别是摄入过量的动物性脂肪所造成的。而运动不足和饮食过量等都属于生活方式上的问题。所以说现代人的健康问题与其生活方式的关系致为密切。生活方式也就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医学博士拉龙德(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在1974年就提出了关于健康的构成的观点,他说健康是由四个方面构成的:人类生物学、环境、生活方式及医疗保健体制(四个方面)。所谓人类生物学是指人类的生物特性:遗传、成熟、年龄增长及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功能的生理机智。这些机制对构成人的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的、社会的、家庭的等因素,对人的健康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医疗保健体制过去主要是以治疗为中心,近年来也已向医疗康复、保健方面转移。

在上述的四个方面中人类生物学即人类具有的`生物技能(如年龄增长,成熟等)几乎是个人力量所不能改变的(现在对基因方面的医学研究还努力的进行,希望通过基因方面的医学研究能改变一个人的遗传性状)。至于环境我们个体的力量更是无法改变它,保健医疗体制也非个人力量所能左右。也就是说在人类生物学,环境和医疗保健体制这三个方面,我们个人的力量几乎是不能改变的。而生活方式则可按个人的想法随意改变。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个人生活方式能促进年龄老化,也能延缓其老化。对于处在社会自然环境下的个人,我们只要采取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尽可能的去适应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就能够适当地控制它对于人们的刺激。因为人不能改变自然社会环境,但是人能够适应这个环境。无论你保健医疗体制如何优越,社会保障多么健全,但是如果你的生活方式安排不当,那将会极大的损坏你的健康。这样看来,不难理解要想维护和增进健康,生活方式不进行合理化的安排那是绝对办不到的。 其次,学校体育和生活方式:

我国现行的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学校体育的宗旨是: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制,增进健康。是提高体育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由上述规定可知: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是体育目标之一。而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虚弱,而是要达到身体的、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也就是说现代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由此可见要想使学生达到身心俱健,“健康科学”一一也就是说保健学应该发挥巨大作用的时候了。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个人生活方式已成为影响健康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这种见解应该贯彻到教育实践之中去。我前面已经谈道,造成现代人死亡的慢性疾病:如肺癌、肝癌、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其致病因素,几乎都包括在生活方式中。

如果生活方式不改变。随着这种一贯的方式的延续,天长日久就会引发上述各种病症。

现代人怎样去克服运动不足这一生活方式呢?我们知道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由现代的科技发展所左右的:交通发达、人们步行的机会就会减少,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家用电器的出现,人们的体力劳力就相应减小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了很大一部分人养成了不爱从事体育运动的习惯,其结果就是体育运动不足。

改变一下具有致病因素的生活方式,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是现行的健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怎样才能把这种运动不足的生活方式改变过来呢?本人认为这是当今学校体育教育所应解决的关键任务。

在上面我已经谈到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具体规定,在这个规定中,它制定的运动参与目标中说: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形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在身体健康的目标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体育活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这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方法和能力。使其一生都在体育运动的陪伴下生活。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6

一、体育活动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的身体活动和身体状况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影响,通过身体活动能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这充分说明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当学生心理状态良好时,就会显得食欲旺盛、精力充沛,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因为人的身心是一个统一体,它们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二、体育活动与自信心提高的关系

学生具有爱好表现的心理特征,体育教学内容多元而广泛,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内在世界状态较易全部地体现出来,如活跃、稳健、沉着、急躁、自信、坚定、胆小懦弱、自尊心极强、勇敢顽强、知难而退、不求上进、个人主义、认真负责、敷衍了事、文明礼貌和蛮不讲理等,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体育运动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此外,教师不要过分营造相互竞争的体育课堂氛围,否则后进学生得不到鼓励,就可能一直是体育学习与活动的弱者。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比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和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经常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才能喜欢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从而增强抵抗能力,增强体能,提高自信心,也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并表现出珍惜生命、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三、体育活动与情绪调控的关系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情绪;反之,便会产生消极情绪。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情绪表现,以便作出适当的调节。当学生学习压力大或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运动既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又可以改善心理状态。

四、体育活动与意志品质培养的关系

在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厌倦、胆怯、慌乱等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这些都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严峻考验,也是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一定程度的目标而支配自己的行为,并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近些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在现代教育中呈现萎缩趋势;而由于独生子女的“独”,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经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果断、自控、坚韧等良好品质难有培养的氛围和机会。学生从小被喂娇了,惯坏了,成了“肥胖墩”“小豆芽”“药罐子”等,这与时代发展对人体健康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桑新民在其《教育哲学的对话》中谈及现代体育的有关问题时说道,现代教育很需要一点儿斯巴达的精神,就是强调体育训练,加强身心磨炼,需要设置一些粗犷的、粗鲁的、剽悍的、严格的半军事化的运动课程,要自觉地让学生“吃点苦头”,摸爬滚打,强壮筋骨,增强体质。唯有进行强有力的体育运动,不断体验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得以养成。体育活动是磨炼和考验人的意志品质的活动,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五、体育活动与团队精神打造

体育活动多数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体育活动非常有益于团队意识的形成。团队精神和角色意识不仅是一种心理品质,也是一种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合作精神渗透在角色之中,因此,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扮演好所承担的角色的人,就被认为是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人。体育活动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角色类型,为学生学习和扮演不同的角色,增强合作意识提供了机会。

很长一段时期,学校体育任务中只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讲团结协作而不讲竞争。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有竞争,又要有合作。然而,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所谓竞争不是过分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不要分出三六九等,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境,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与健康教育探析 篇7

1948年,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提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 而且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心理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教育部于2000年12月颁布了新制定的全日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强调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全面促进和提高我国学生的身心素质。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 提高全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我们必须把健康教育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全过程。本文以当前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探讨, 旨在为学校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1. 我国学校体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几十年来, 虽然体育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学校体育的研究, 使学校体育在教学目的任务、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均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他们的研究似乎只能是无关痛痒的小品, 真正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当然是地方领导的决策。

1.1 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一些地方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学校办得好与不好的唯一标准, 只重视智育, 轻视德育、体育、美育, 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培养, 使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缓慢, 长期处于一种说重要、做次要、忙不要的状态, 致使本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 在现实中变成了以牺牲学生身体健康为代价的“应试教育”。

1.2 现行体育教学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大多仍处在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要目的阶段, 尤其是校运动会, 这种纯竞技运动的比赛, 导致了学校体育教学以竞技运动项目为教学内容, 不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也与教育部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内涵相悖。教学上仍停滞在身体素质达标和竞技技术考核这一狭小的范围内, 割裂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联系, 教学“应试”现象依旧突出, 忽略了对学生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

学校领导重视程度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目前, 大多数学校领导依旧把学生在各类运动竞赛中夺得名次作为评价体育教育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 导致学校体育脱离了健身目的。对于广大的普通中小学学生来说, 体育活动就只有课间操、眼保健操。学生的体育爱好和获得身体健康的机会、时间就这样被领导的决定无情地剥夺了。

群众体育的开展状况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群众体育的开展状况对学校体育的影响是间接的, 即它通过对学生的影响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体育。比如, 厂矿企业子弟学校的学生对体育的热衷程度与企业的群众体育活动开展有很大的关系。

2.健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健康教育起步晚, 重视不够

我国直到九十年代才制定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并在第13条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但因课时和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及受“应试”教育影响, 健康教育的开课率不尽人意, 这直接影响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发展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

2.2 健康教育观念滞后, 认识不足

“无病便是健康”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学校在健康教育观念上仍停留在身体健康教育方面, 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当前, 学生由于面临着生长发育、升学就业和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困惑, 心理病态现象日益严重, 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对此, 国内学者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其结果表明城乡中小学生有16.53%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生某些轻微的心理异常如不及时疏导和矫治, 有可能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 危及个人、家庭和社会。

3.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 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 培养优良思想品德。学校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学校教育, 使学生获得卫生知识, 转变卫生态度, 产生卫生行为,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促进身心发育, 为终身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不难看出, 健康教育侧重于知识掌握和理性培养以及转变态度、转变行为, 侧重于卫生保健, 疾病防治。其内容比学校体育更广泛, 其形式也更多样。

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是两个密切联系又不可分割的教育过程。“学校体育要与卫生相结合。”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中必须讲究卫生, 否则, 不但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还会发生伤害, 有损健康。学校体育还涉及到合理的作息制度、饮食制度以及积极性休息等多方面因素。在学校卫生工作中必须包括体育, 因为体育不仅是增强体质, 促进身体发育的一种积极手段, 而且还能防治一些疾病, 可以说是一种“预防医学”。因此,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4.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途径和方法

4.1 提高认识, 转变学校教育观念

健康不仅是个体问题, 而且同环境和社会发生十分紧密关系。就广大青少年的健康和体质水平而言, 积极的体育锻炼是保持身体健康的一个强有力的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 机体愈来愈同社会环境、营养、卫生、心理状况等多种因素发生密切关系。国外学者指出, 现代人为了保持健康, 必须使营养、运动、休息三方面相互和谐。至今许多人将体育看成维护健康的积极手段, 而将卫生保健看成是消极地维护健康方法, 这是片面的。体育教育如果缺乏健康教育, 就不能说这样的体育教育是成功的。

学校教育必须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把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工作纳入学校教育议事日程, 保证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我们的教育方针、政策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使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 才能使他们精力充沛、信心百倍地接受各种教育。

4.2 体育教学要向健康教育转变

4.2.1适当增加体育课时, 合理安排体育课

重智力轻体育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在要求做到“两课、一操、三活动”, 以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但是, 真正能做到的学校并不多。课外体育活动实际是名存实亡。如果增加了体育理论的知识传授, 学生从事体育活动时间就显得更少了。因此, 要真正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革, 让学生享受到健康教育, 就必须增加体育课学时, 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的前提下, 进行健康教育的传授, 才能真正起到改革的作用。由于体育课的特殊性, 安排的时间必须符合人体生理规律, 而且还必须考虑场地、器材的使用密度。目前, 大多数学校体育课没有优先安排, 而是填空式安排, 这样必然造成场地、器材无法满足学生的活动。

4.2.2体育教学要突出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

过去体育课教学常常强调技术掌握如何, 学生运动负荷是否合理, 只重视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方面的教育, 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目前, 我国独生子女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 社会适应能力低下, 主要表现在缺乏抗挫折能力、意志薄弱等。现在体育教师则要考虑学生在练习中培养了什么品质?锻炼了什么心理素质?什么样练习能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教学中重视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 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 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等。

参考文献

[1]李祥等.学校健康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的, 1998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8

1 美国学校体育教育现状

20世纪90年代,美国体育和运动协会(NASPE)制定了体育教育指导方针,分别对K-12三个阶段的体育教育方式进行了约束,并提出和界定了“受过体育教育的人”的概念和内涵,1995年制定了国家体育标准。以上面的指导方针和标准为依据,以综合性学校健康计划为实施背景,他们制定出K-12阶段的高质量的学校体育教育计划,旨在维持和增进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并为终身体育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事实上人们发现,美国的体育教育结构并不尽人意:课程设置落后,体育教师水平不高而导致体育的指导偏离科学方向,甚至许多学校的体育课时不能得到保证,学校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太少。此外,通过对每个年级体育需求的仔细分析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体育需求在下降。更有甚者,许多州和学校甚至允许学生免除体育课等等。这些现实情况影响了美国儿童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数以万计的美国人曾尝试过进行体育运动的计划,但大多数人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在1991年呼吁体育教育工作者重新确立体育的角色和作用,并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公共健康的目的。他们倡导开发新课程、提供广泛的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同其他健康专业人员共同协作,通过增加体育活动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美国运动和体育协会在1995年制定了国家体育标准,界定了接受体育教育的学生所应达到的水平。然而,标准本身并不能确保一个高质量的体育教育计划。尽管许多计划利用标准设计出新颖、连贯、以学习为中心的项目,但是,体育如同其他领域一样,革新与传统不断地进行着艰难的斗争,这些最终导致了许多学生厌恶体育和体育活动。尽管如此,许多美国公民还是认识到了终身体育运动特别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展终身体育运动,不仅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对美国国家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由此需要学校行政人员和教师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同时需要在综合性学校健康计划方面得到专业人员的积极支持。

2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关联

在新的历史时期,运用新的健康理念、教育理念和科学方法为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

2.1 美国学校体育教育指导内容

体育作为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应该发挥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在遵循促进儿童青少年终生体育运动的原则下,为全体学生提供体育活动计划;另一方面,确保学校在培养具有进行体育运动习惯的市民的工作中发挥作用,促进社会体育发展,并最终实现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制定的“关于学校和社会为促进青少年终身体育运动计划”指导方针。其核心是帮助青少年坚持进行体育运动。其中涉及到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内容如下:

体育课程和教学:在K-12年级中开展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进的体育课程和教学。

健康教育课程和教学:开展健康教育课程——以积极的学习策略为特征并符合国家的健康教育标准,帮助学生掌握调整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所需要的知识、态度和技巧。

课外活动:提供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为所有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发展性的体育活动——包括竞争性的和非竞争性的。

家庭参与:鼓励父母和监护人支持孩子参加体育活动,鼓励父母和监护人成为积极进行体育活动的榜样,并把体育活动贯穿到家庭事务之中。

培训:为体育教师、娱乐和健康服务人员,以及学校和社会的其他人员提供培训,确保符合条件的教职人员教授体育课程。

健康服务:评选青少年体育运动榜样,指导他们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提倡对青少年进行体育教育。

政策:制定政策并贯彻执行,支持体育教育的开展。

环境:提供物质和社会环境,以鼓励青少年能够参加安全的富有乐趣的体育运动。

社会活动:提供对所有青少年来说都感兴趣的一系列有发展性的、适当的社会活动和娱乐项目。

评估:有规律的对体育教学和体育设施进行评估,系统评价体育课及其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体育课。

总之,在重视和加强学生体育活动的建设同时,体育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体育运动对保持健康和延长寿命的重要性,并为体育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体育教育的目标是把加强青少年的体育运动、帮助他们理解运动在健康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置于首位。

2.2 社会体育教育中的实施

在美国,大多数州要求学生参加日常体育活动,他们支持实施实现2000年健康人口的目标,并且符合CDC所制定的促进青少年终身体育运动学校和社会计划的指导方针,在明确各级政府责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发挥体育教育的职能,把体育作为合作学校健康计划的一部分并已经实施的学校取得了巨大成功。美国从社会到政府各级部门都有一个共识,即儿童、青少年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体育和身体机能状况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克林顿认为:“在健康政策中强调预防,预防是最好的良药,而体育活动是提高身体素质的途径之一。个体越健康,整个民族就越健康。”

在美国,国家机构和州必须强化学生在学校要学到体育运动方面的信息。要求或建议行政区或学校遵守国家或州制定的体育标准或指导方针,几乎3/4的州都以1995年颁布的国家体育标准为基础。同时,州健康和教育部门、各行政区、健康志愿者组织和慈善基金会也积极开展或做好下面的工作。包括: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研究;推动健康服务改革,制定对参加体育运动者的奖励政策;把体育锻炼作为预防慢性疾病的手段;与当地部门合作开发最佳的体育锻炼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制定和宣传运用供个人使用的确定自己健康状况的评价系统;通过健康保险和职工健康计划,对具有积极生活方式的学生和教职员工进行奖励;对体育课效果的评价制度化;制定州一级体育工作指导方针,对体育课的课时、时间和质量作出规定,并务必使学校贯彻关于体育课质量的州一级指导方针;对体育教师实行体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为建设体育活动设施提供资金等。

目前在美国大约2/3的州和行政区有专人负责监督和协调体育,各州的督导员中大多具有体育或健康教育方面的硕士或学士学位。同时,行政机构所遵循的原则包括重视发展和培训教师、评价和促进教师的指导效率,并设计项目模式。

3 发挥体育教育组织的作用

在美国,有着各级各类的体育教育协作组织,它们的职能分工不同,可以归纳为下面几个方面。

3.1 致力于研究青少年运动与健康

主要有:国家高等教育的体育教育协会(NAPEHE)、美国体育运动医疗协会(ACSM)和关于健康与体育运动的会长委员会的国家联合会。它们主要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体育运动与健康问题、青少年进行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问题以及促进青少年进行体育运动的干扰因素问题等。

3.2 积极促进体育教育

致力于此的主要有三个联邦机构。第一个是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它通过为州和国家组织以及专业人员提供科学、技术指导与服务,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第二个是国家健康协会(NIH),支持研究学校在增加体育活动和其他方面所做工作的有效性,以减少心肺功能存在的危险因素;第三个是身体健康和体育运动会长委员会,主要就有关体育活动的事务,包括体育教育、体育活动、身体健康以及增强和改善健康状况的体育运动向主管健康与公民服务的上级组织提出建议。

3.3 重视兴趣这一体育教育的功能

学校健康政策和计划方面的研究表明,体育教育还应该具有另一项功能,即使体育活动或体育课程富有乐趣,保证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坚持参加体育运动。概括地说,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发现体育活动中的成功、快乐以及培养他们的自信是重要的。为学生提供具有指导作用的经验,从而帮助学生以发展性的、适当的方式充分活动起来;将作出决定、制定目标、解决问题、自我评价和拥护健康等生活技能融入课堂中。因此,在制定、更新政策的时候,各级政府需要关注的是:在体育教育中,什么是最重要的?答案当然是帮助学生获得有助于他们喜爱运动和积极生活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运动观。

总之,作为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体育能够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希望。因此,鼓励学生参加终身体育运动,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4 关于我国体育教育的几点思考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这表明了我国在重视体育方面作出的努力以及政策的保证。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们现行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存在着严重不足:体育观念滞后;课程内容与学生需要、社会生活脱节;课程的实施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发挥;课程学习评价过分注重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评价标准“一刀切”;体育课程管理过分集中,不能适应实际需要。

而美国现行的“体育标准”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和健康教育内容都比较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体育运动与健康并重,且相互紧密结合;多数标准或要求的内容表述具有代表性、基础性、具体性与针对性,便于教师根据“标准”灵活地、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及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估。最重要的是能与家庭、社区及社会力量产生互动,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形成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教育的结合。上述这些成功的“标准”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另一方面,基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指导精神,教育部制定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从2003~2007年,全国的中小学、高中将全部实施新课程,体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充分体现了课程时代性、发展性和人本化的特征。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在行动,体育和健康教育在发展,理论工作者和一线的教育实践者都在共同努力。我们同时渴望着体育教育的理念能够向纵深发展,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使之更具实效性、科学性,在与世界教育不断接轨的进程中,能够开拓出更适合我们国情的、先进的体育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于素梅,王崇礼,刘善言主编.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案设计[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潘前.中美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若干要点比较——以中国初一与美国七年级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6(3)

[3]师小蕴.快乐体育和体育与健康教育关系辨析[M].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6(5)

[4]王建平著.健康教育:世纪的呼唤——中外学校健康教育比较[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5]陈玉琨,沈玉顺,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9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和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方面的文献资料, 特别是对《课标》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2 0 0 3) 颁布后出现的有关实施建议和实施情况的论文作了研究分析。

1.2 访谈法

对体育学院院从事《学校体育学》和《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教学科研的专家进行了访谈, 同时对工作在中、小学体育教学第一线的体育教师也进行了访谈。

1.3 比较分析法

为使体育学院专业改革与《课标》的推行同步, 与国内、国际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同步, 对中外中小学, 海峡两岸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了比较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 (与健康) 课》课程的基本理念

2.1.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2.1.2 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这说明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都要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从某种意义上讲, 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关注学生的技能更重要。

2.1.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强调了课程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 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2.2《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与以往体育教学大纲的主要不同之处

2.2.1 指导思想不同

课程标准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体育教学大纲主要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 比较忽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健康维度。

2.2.2 学习领域不同

课程标准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 五个学习领域实际上由两条主线组成, 一条是身体运动主线, 另一条是健康主线。虽然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五个学习领域, 但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每个领域都不能脱离其它领域而独立实现课程目标;体育教学大纲则是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 如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 这实际上是一种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 每个学习领域可以脱离其它领域而独立存在。

2.2.3 内容标准不同

课程标准主要是构建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 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 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 此外, 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意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教学大纲主要规定了各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只做了总的原则规定, 教师的工作只能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生学习并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与技术, 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2.3《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的推行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课标》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 它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革新, 同时也对体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课标》的推行体育教师必须实现以下角色的转换。

2.3.1 从大纲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决策者

长期以来, 体育课程执行的是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 这使得体育教师只能是大纲的被动执行者。《课标》虽然也规定了课程的各种目标和教学建议, 但它只是从宏观上规范我国体育课程, 而把具体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评价的选择权交给学校和体育教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地方、学校的实际情况, 自主的对课程进行决策, 成为课程实施的决策者。

2.3.2 从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以往, 我国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 广大教师处于课程开发的外围, 只能是课程的解释者和实施者。《课标》的实施不再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内容的来源, 也需要学校和教师积极地开发体育课程的内容资源, 主动的选择学生喜欢而又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课程内容。《课标》的实施, 还要求体育打破旧的课程时空, 努力开发课程的空间、时间、人力、物力等条件性资源, 以保证课程目标得以实现, 因此, 体育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2.4 改革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2.4.1 构建体现“健康第一”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要培养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体育教师, 构建合理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关键的一个环节。1 9 9 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健康第一”也是《课标》的首要理念。为了使我们培养的体育教师能成为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就应当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现代健康观是多维的, 影响一个人的健康不但有生物学因素, 而且还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时, 无论是解剖、生理、体育保健等生物科学课程, 还是体育心理、体育社会学等课程, 甚至诸多的术科课程, 都应当彻底改变以往的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弊病, 面向青少年, 在其内容和体系上体现“健康第一”的精神。

2.4.2 加强教育类课程

随着现代教育对教师要求的不断提高, 教师职业必须专业化这一提法开始被人们接受。教师职业要实现专业化,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教育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改革教育类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近年来, 人们在关注增设其他门类课程的同时, 有挤占教育类课程的倾向。这种倾向造成了教育类课程开设不足与单调, 影响到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因此, 在实施新专业课程方案时适当加强教育类课程是必要的, 尤其是应当注意增设一些反映当前国内外体育教育改革前沿动态的课程, 如《国外体育课程改革现状与趋势》、《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解读》、《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此类课程开课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可不必追求体系的完整性, 其主要目的是要学生了解国内外体育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 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上、理论知识上和运动技能上不脱离当今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

2.5 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自学和反思能力

2.5.1 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培养我院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 只有学会学习的人才能学会生存, 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力度之大和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体育教师要跟上当今改革的步伐, 就必须不断的学习。因此, 在我院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授之于“渔”胜于授之于“鱼”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加重要。要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就必须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许多教学研究结果表明, 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不但可以提高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 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5.2 开展研究性学习, 培养研究能力

《课标》的推行预示着体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将会遇到更多依靠现有的理论和自身经验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就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能独立开展教育研究活动, 灵活的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因此, 在我院教学中应开展研究性学习, 而且应当经常的在现有的学科和术科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某些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进行反思、质疑、批判, 在现有的知识上进行新的探索、新的实验研究。

3 结论

(1) 《课标》的推行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体育教师必须完成角色的转换, 成为课程的决策者, 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及体育教育研究者, 并要承担体育实践与健康教育的双重教学任务。

(2) 新推出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体现了与时俱进和紧密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 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上给了高校更大的自主权。我院在实施方案时应根据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体育学院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反思、实践等能力。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篇10

1 高等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分析

对于我国的体育教育来说培养出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也是从根本上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也是对于我国基础体育教育水平进行衡量的关键。目前我国高等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可以全面的提升专业学生的素质以及体育教学能力从而可以更为适应我国基础体育教学的需求。在教改背景之下传统教学中的记忆传授为主的教学理念越来越无法适应我国高等体育教学的需要。作为为我国基础体育培养人才的摇篮, 高等体育教学具应该以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来作为教学重点, 通过建立新型教学方式来促进教学改革。在我国实行的新课标中可以看出这种教学理念的变化, 在新课标中没有对于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规定, 甚至不像传统课标那样限制教学课时等, 这就体现出一定的弹性以及灵活性。这就要求我国基础体育第一线的中小学老师需要跳出新课标大纲的局限来在教学中培养体育教学的创造性以及创新性。但是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机制却没有和基础体育教学改革连接起来, 例如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学的教学理念以及课程设置和内容方法改革等受到了历史因素的各种影响, 比如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学科体系建设以及对于体育教学和竞技体育之间存在认识上的差别导致了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与竞技体育专业教学没有较大区别最终导致了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较为模糊。在这种高等体育教学模式之下其培养重点就是培养以及选拔高水平运动员, 这种教育思想与我国的基础体育教学存在脱节。基础体育教改其特点就是要逐步的淡化竞技体育教学, 但是高等体育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体育专业生其特长就是进行体育经济而不是体育基础教学。所以说在对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体育教学进行连接中首先就需要明确其培养目标以及基本方向。其基本目标不应该是培养运动员而是面向我国基础体育教学培养出优质的体育老师。在之后的基础体育教学中要求体育老师不仅可以掌握基础体育技术, 还必须要具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养等。其知识结构域技能都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才可以在教学中把体育知识与体育运动进行融会贯通。

2 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因为高等教育其目标就是可以培养出人才, 而专业的设置就是基本形式, 所以实现高等教育基本目标就是要通过各种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实现目的, 并且需要高等院校对此建设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这样专业课程体系实际上就成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的中介。所以说高等体育的培养目标也需要通过设置合适的学科体系来实现。在经过了多年的探索以及实践之后我国高等体育教学已经累积了很多经验, 但是随着教改的推进尤其是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体育教学地位也逐步提高, 这就要求高等体育教育其专业培养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的体育人才, 同时还是对于体育技能以及教学的发展者和创新者。但是目前在高等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其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的层面上还都没有实现变革来与基础体育教学连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对此进行探讨。

首先, 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合理, 比如说高等体育教学的专业课较多但是基础课程较少, 必修课较多但是选修课较少。再加上目前我国开设高等体育教育的院校在对此进行教学中更为重视技能培养而不是学术学习, 这种不良的惯性就导致高等体育教学更为重视专业性。这种缺乏文化知识学习的高等体育培养模式导致目前我国高等体育教学培养出的人才文化素质较低以及其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这就会导致这些人才在进入基础体育教学之后就会缺乏体育教学创新精神, 从而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 在教学内容上更为强调技能训练而不是文化基础知识学习, 导致学生严重偏科等。最后就是高等体育教学模式以及方法落后。在笔者调研中发现高等体育教学中仍然使用落后的填鸭式教学, 这就在课堂上无法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其基本理念就是从学科本位理念转为学生本位理念, 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应该从分科设置转为综合性设置转变。这些在基础体育范围内发生的变革就要求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也需要符合基础体育提出的需求。

3 体育师资培养问题探讨

对于体育师资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 针对中小学体育师资的培养;第二, 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在我国进行教改的关键所在就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目前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正是这个历史性的机遇, 让高等教育可以在基础教育的促进下进步。同时因为基础体育教改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发生角色的改变, 让其从执行体育课程的角色转变为决策者以及开发者。这种角色上的变化就突出的体现出了理念改革, 这是高等体育教学专业确定其人才培养的规格以及依据。这就需要结合基础体育教学的培养来探讨新型的培养模式。

首先, 需要开设高等体育专业的院校需要把招收的体育专业学生当做是未来的基础体育老师来进行培养, 并且要为学生创设出实际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可以在求学阶段就对其老师身份进行熟知进行尽早进入老师角色。同时也需要让学生参与到教改过程中来让学生感受到其身份的变化。其次就是需要学生不仅学习体育专业知识以及体育技能, 同时还要求学生需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来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其次, 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必须要结合基础教改工作来进行教学工作, 这就需要负责基础体育教育的老师要对其目前体育现在以及改革背景进行述职。所以要求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进行基础教学理念以及新课标进行学习, 这也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最后, 学校的领导者也需要充分的认识到结合基础体育教改来进行高等体育专业教改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把高等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职业性的教学纳入到教学环节中来, 以培养出符合目前显示需求的专业性老师。

4 加强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

在目前我国环境下实现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实现对接, 其现实关键就是要加强对于师资队伍的在职培训。需要加强对于高等体育专业老师的在职培训, 师资队伍的高低会直接关系到最终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思想素质。所以高等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就需要把基础体育教改以及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作为基本知道, 培养出深谙基础体育发展现状以及新课标精神的体育教师, 这正是目前所缺失的。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对于高等体育专业老师进行在职的培训来提高他们教学中的实际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初次之外还需要加强对于基础体育教室的在职培训, 让这种新课改可以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进行连贯起来。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 需要建立起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交流机制, 因为二者是不可以鼓励进行的。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在高等体育教改中其主要依据就是教育部人才改革方案, 但是这个方案仅仅制定了软性知道原则, 各个高校在进行改革中其重点就是课程改革, 但是课程改革其基本导向却不是基础体育教改。因为学生目前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 所以尽管高等体育专业学生具备了专业能力但是因为基础体育岗位较为欠缺所以大多数学生依然在毕业后面临较大就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高等体育专业院校或者学生就会在学习中逐渐偏离以基础体育教育为主要导向的教育方式。但是我们无法回避这种现实, 这就需要我们建立起基础体育与高等体育之间的交流机制, 采取实习制度以及信息反馈制度等让高等体育专业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就得到大量的机会进行自身教学能力的锻炼。但是教学实习并不是简单把学生交给对方单位, 而是学校应该加强在实习阶段的信息沟通来实现全方位的交流。

5 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等体育专业的教学工作于基础体育教学存在很多脱节的现象, 这些现象从双方上都对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我们应该从上文提及的各种方式来实现高等体育专业与基础体育改革的连接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摘要:本文从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式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角度就我国高等体育教改与基础体育教育的对接与整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基础体育教育,高等教育,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邢敦元, 汪俊.浅谈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J].成功 (教育) , 2010 (4) .

[2]杨春艳.体育专业学生学科课程学习倦怠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 2010 (2) .

[3]石磊, 陈伟英, 张月霞.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 2008 (4) .

上一篇:同质竞争下一篇:燃气发动机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