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点

2024-05-18

兴趣点(精选十篇)

兴趣点 篇1

今天, 要想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汉字教学, 笔者认为应该从抓兴趣点入手, 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善用训诂新法引发《古代汉语》汉字教与学的兴趣

要善于利用新的语言文字研究成果, 比如双回单法, 是《古代汉语》 词语训释教学的一种新方法, “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是经过相关转换把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拆成两个语素, 用其中一个人们容易了解的语素 (或者是以这个语素为核心意义的双音节词) 作为释词去解释古文中的被释词。”[3]

利用双音节词中的一个语素解释另一个语素, 在一些新发现的文献中有所体现, 比如:《兴福祖庆诞科》第167-168行:“气中七变者:气是虚, 虚是空, 空是无, 无是容, 容是纳, 纳是藏。”其中的单音节词可由双音节“气虚”、“虚空”、“空无”、“容纳”、“纳藏”等词语解释。这样的例子还有该文献第173 行的“风中七变者:风是力, 力是动, 动是转, 转是变, 变是化, 化是神, 神是通”、第175-176行的“明中七变者:明是光, 光是照, 照是见, 见是辨, 辨是识, 识是分, 分是别”、第178-179行的“水中七变者:水是生, 生是命, 命是荣, 荣是成”、第183行的“火中七变者:火是香, 香是美, 美是色, 色是好, 好是端, 端严, 严是威”等。[4]

二.利用俗字新趣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汉字的兴趣

现在有个字是采采芣苢的苢下半部, 没有草字头, 很多人不认识, 在霞浦新发现的《兴福祖庆诞科》中有“以”163行和169行有相同的文句“以昔大愿力, 慈悲满世间”, 第169行“以”作正字, 而第163 行“以”作“苢”去掉草字头的“”。教学中, 可将“采采芣苡”的诗句与这个字联系起来, 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注意实际文献中用字的变化。厶本来是“私”的本字, 实际有可能读作“某”, 如霞浦新发现摩尼教文献 《点灯七层科册》 中的“一灱弟子厶, 合家眷等, 大小男女”和《奏申牒疏科册》中的“但弟子厶下情无任”、“厶年厶月厶日, 结制百日之期, 启建厶道场, 讲演厶天教, 今则幸逢厶旦之辰, 常住营备净斋菒品之。”[5]

当然, 利用俗字要注意不要混淆字形, 我们常见的是混淆字的偏旁。比如常见敦煌文献中将“氵”旁和“言”旁相混淆者。水旁与言旁形近故可互讹。敦煌吐鲁番文献中, 这种情况并不鲜见。《敦煌俗字典》“諳”条在列出“諳”的俗字“湆”后说:“‘言’旁俗字多作‘讠’, 与‘氵’旁形近易乱。”[6]同时, 《敦煌俗字典》在列出“諒”的两个异体俗字后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此字 (笔者按:即‘氵量’字) 左边应该是‘讠’旁, 因与‘氵’旁相似, 故讹为‘氵’旁。”另外,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将“濄”的“氵”旁讹作“言”旁者, [7]它例不胜枚举。

三.利用形象教学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兴趣点

在分析合体象形字的时候, 要善于利用陪衬的字形进行讲解, 最好采用形象教学法。所谓的合体象形, 指的是在独体象形的基础上, 在附加表示陪衬符号的象形字。合体象形所描绘的是事物的分体, 即便是整体, 特征也不明显, 容易造成对象间的混淆, 使人难以辨识, 因此需附加背景, 利用邻近、相关联的事物加以烘托陪衬。如“侯”, 甲骨文形状外部为幕布, 里面是表示箭的“矢”, 表示“射矢之的”, 如果没有“矢”陪衬, 便不知何物。侯, 就是古代春天举行乡饮酒礼时所用的幕布, 从厂, 像张设的幕布。再比如“果”字的教学, 笔者先画出其上部轮廓的甲骨文, 同学们猜的东西有“饼子、田、铅球、蹴鞠”等, 我一一给予了否定, 同学们愕然;然后我再画出其下部“木”的甲骨文, 同学们恍然大悟, 然后大笑,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齿”字的教学也是如此, 笔者教学中先画出牙齿的形状, 让同学们猜是何物, 同学们思维相当活跃, 最后笔者画出口的形状, 同学们才恍然大悟。

当然这种方法最好结合同学们熟知的词语, 尤其是成语, 效果会更好些。在讲“州”的涵义时, 笔者先画出“州”的甲骨文形状, 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在河之洲”的“洲”的“本字”, 字形中间的圆圈表示的是水中陆地, 字形的曲线表示水流, “洲”是后起本字, 累加了形符“氵”。教学“瓜”这个常用字时, 笔者先画出, 同学们猜测一番后, 笔者再画出相应的藤蔓, 最后笔者指出这就是“瓜田李下”的“瓜”字, 笔者还引用了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 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 李下不整冠”, 之所以瓜田不纳履, 是君子怕别人说自己借提鞋的机会偷瓜, 以免去自己有偷盗的嫌疑。这样解释之后, 很容易激发学生探知事物究竟的兴趣。

当然, 《古代汉语》 兴趣教学方法远不止上述这些, 利用文化解释、楹联展示都是引发学生学习研究汉字的兴趣的方法。比如“男”字的解释就可结合文化进行, “男”字因何从力, 可千万别理解为男子有力气就种田。“力”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 象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下种籽所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字形中的短画, 象踏脚的横木。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 象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 开始不分男女, 至于专用于男子则是后来的事情了。楹联如唐伯虎对祝枝山的析字联“长巾帐内子女好, 少女更妙;山石岩中古木枯, 此木为柴。”“长巾”合成“帐”, “子女”合成“好”, “少女”合成“妙”;“山石”拼“岩”, “古木”合成“枯”, “此木”合成“柴”等。其它的方法更有待于在教学中摸索积累。

摘要:《古代汉语》汉字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抓住兴趣点能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双回单法这种新的训诂方法可以引发汉字教与学的兴趣, 利用俗字新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汉字的兴趣, 利用形象教学法可以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兴趣点, 还有文化解释、楹联展示都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研究汉字的兴趣。

关键词:双回单法,俗字,形象教学法,文化解释,楹联展示

注释

1[1][汉]许慎:《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95, 第316页。

2[2][汉]班固著, [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 1962年第1720-1721页

3[3]包朗, 李榕:《古汉语词语释义新模式——双音节词回溯单音节词模式引论》, 《时代文学》 (下半月) , 2010年第3期, 第135-136页。

4

5[5]灱, 当为“切”。《点灯七层科册》和《奏申牒疏科册》均为未刊之文献, 本文所据者, 为导师惠及的图版, 文字为笔者自己校录的。

6[6]黄征:《敦煌俗字典》,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 第4页。

挖掘英语教学中的“兴趣点” 篇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的、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英语课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指出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小学英语教材本身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潜在着很多可利用的兴趣因素,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去挖掘都可成为英语课的兴趣点,再从这些兴趣点切入,以点带面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就能大面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一、充分利用歌曲,挖掘“兴趣点”

儿童心理学特征告诉我们,唱歌能使学生感到松弛、愉快、满足,产生兴奋情绪。因此,教唱英语歌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课前一首歌 ,是组织进行教学的好方法,它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激昂的情绪,为上好一堂课作前奏;课中一首歌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使他们减少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唱好一堂课的尾声。

教师还可在教学中针对一些重点、难点,用所学句型、词汇创造性地进行“旧谱填新词”,减轻学生的心理负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例如,在新单词巩固阶段,我常用《What’s this ?》这首歌让学生自问自答。小学阶段的实物单词都可采用此歌来进行复现巩固。

二、精心组织活动,寻找“兴趣点”

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很注意课堂纪律,课堂上学生们静静地坐在那儿听老师讲,然后跟老师读,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好动、好玩、好胜的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如做游戏、讲故事、绕口令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游戏,因为游戏是小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90%以上的`小学生喜欢课堂教学游戏。游戏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快乐,使他们的身心达到完全的投入;游戏使枯燥、机械的句型操练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无穷。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如单词比赛、touch and guess、传悄悄话等都是十分受欢迎的,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游戏。

如在教学What’s this in English? It’s a... Is this a...?Yes, it is .No, it isn’t.这些基本句型时,我设计了“Guess”的游戏。课前我预先准备一只装着实物的盒子,让一学生主持并判断对错。主持的学生问What’s this ?全班学生立即争先恐后地举手,S1:Is this a pencil ?S2:Is this a sharpener?......在竞猜的过程中,学生不断重复使用所学的实物单词,枯燥乏味的句型也因为有了这个游戏而变得生动活泼,其乐无穷。

三、开展小组竞赛,培养“兴趣点”

兴趣和成功往往紧密结合。经常性的成功体验,可使人的需要不断地满足,心情舒畅愉快而求索不止,这对英语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轻松、和谐、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

动力来自长期的兴趣点 篇3

“我喜欢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按照这个原则,周凌卿的第一份工作选择在美国国家仪器公司负责市场,工作任务是做展会,包括与各式各样的人接触。不过,做了1年多之后,他很明确地发现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的长期发展。在这家以专业技术著称的B2B公司里,绝大多数员工都拥有理工科背景,而学国际经贸的周凌卿多少显得有些边缘。一番考量之后,他把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在消费品市场,因为“这类行业高度活跃,且没有太多的学科背景”。

尼尔森上海公司是周凌卿的第二家公司。很幸运,他一入职就进了零售研究部门—这是尼尔森在华的核心部门,客户也很多样化。周凌卿的第一个职位是服务联合利华的普通数据分析员,2年之后他就成为经理,带了2个人;接下来,在为百事服务的2年里,他所负责的内容从百事饮品扩大到百事食品饮料全产品线,这时他的团队扩升到4人。

之后周凌卿开始接受一份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他要带领一个更大的团队同时服务十几个小客户。从脑子里只需要考虑一个客户,到同时面对十几个,这也促使周凌卿不仅学会了如何高效分配时间,判断哪些客户是高潜力的,也进一步学会了如何调动自己的团队成员合作完成任务。

从2006年至今,周凌卿已经在尼尔森工作了8年。一般而言,积累了五六年工作经验的公司人大多会面临种种选择,周凌卿也不例外,去甲方或者其他乙方的机会陆续出现。但作为一个目标明确的白羊座,他很明晰自己的方向—成为一个优秀的Leader,承担风险,管理风险,带领一个团队去实现他们之前可能达不到的目标,这才是他想要做的事。

2011年年初,尼尔森中国启动了新生代领导人培训计划,挑选优秀员工去尼尔森全球其他国家交流学习,周凌卿成为重点培养对象之一。他很明确地选择了澳大利亚。尼尔森公司在澳大利亚的业务多元化,且澳大利亚公司面临的竞争状况对于中国市场却很有启发。那次培训周凌卿最大的收获是学习了在面对很多竞争对手的时候,如何从对方手中赢得生意。

赢取生意、服务客户、管理团队,周凌卿在接受着不同职责挑战的同时,也逐渐充实着作为一个Leader该具备的能力:2011年下半年,周凌卿的团队已经扩充到14人。到2013年上半年,他又从上海被调到北京,管理的团队从18人增至36人。

北京公司的业绩增长一直领先于上海和广州,如何保持持续领先是一个压力,不过更大的挑战来自于管理团队。“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找到一个长期的兴趣点很重要,这样工作才会有动力。”周凌卿是一个对自己长远目标很清晰的人,现在他也努力帮助自己团队的每一个人立下清晰目标。

利用课堂“兴趣点”提高教学效率 篇4

初中《历史》是一门非中考学科。同其他小学科一样, 历史课面临着家长不关心、学生不重视的问题。然而对于孩子, 历史的史学思维、历史素养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而且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要在课堂内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就必须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一刺激长时间持续作用于某一感官, 会产生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引起感受性降低, 从而产生厌倦的心理。这是学生上课分心的一个原因。一般而言, 成年人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 儿童更短。所以要让学生持续保持注意力集中, 就需要在课堂内寻找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 在学生注意力涣散的时候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抓住他们的注意, 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这就是历史课堂内的兴趣点。

二、历史课堂兴趣点的分类

历史课堂由于其自身的特点, 学生没有比较多的动手和实践的机会, 更多的是老师讲述的内容, 历史课堂兴趣点的划分大致可分为4类:

1、语言文字类

语言文字在课堂中是最重要的部分, 所有的课都需要老师来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 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 进而使注意力分散。历史课除了知识技能的目标以外, 情感目标同样是需要老师花时间注意的部分。在讲述的时候如果能够适当地抓住某几个兴趣点, 学生就会乐意听并且记得牢。不仅如此, 语言类的兴趣点对于情感目标的导出和落实, 有时候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有一个内容是我国的4大发明, 学生在小学就会了解其内容, 所以单纯的讲述效果不明显, 这时候如果抛出个小问题:猜猜看四大发明的先后顺序。由于不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内容, 又是可以猜测的, 所以学生就会被这问题吸引, 进而了解到四大发明最早的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由此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这比单纯的说教效果会好很多。

2、多媒体类

现代教学越来越多的引进多媒体教学, 而多媒体的优势不言而喻, 直观、有趣。多媒体类的兴趣点主要可分成两类:视觉方面的和听觉方面的。前者又可分成动态和静态两种。动态的如:视频、flash等;静态的以图片等为主。视频、flash等不宜太长, 主要作用是引起学生对接下来的知识内容的思考, 从时间上度量, 最好不要超过一分钟。如:八年级历史第一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部分, 在展开前适当截取一段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视频, 就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讨论。静态的图片在课堂中的作用有时候和视频是一样的。如八年级历史第一册“世界古代区域文明”的教学, 在开展前, 给学生看一组地理位置变迁图, 学生会很直观地感受到“世界各地古代区域文明的存在情况”。那么在情感上, 就非常容易认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均有自己的历史文明了。

3、课堂活动类

课堂活动从开展所需时间来分, 可分为短的课堂活动和长的课堂活动两种。短的课堂活动主要用于引出知识点, 这是老师最常用的授课形式之一。用活动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思考、讨论等, 从而抓住学生的兴趣, 这样的活动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兴趣点。如根据教材内容安排的七年级历史第一册的一个活动:区分秦始皇的功与过。学生在思维碰撞的实践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体会到历史探究的有趣。

但历史课有时候教师安排的活动时间比较长。长时间的课堂活动也会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分散, 比如在活动时一些没有直接参与的学生会无所事事。所以在课堂活动开展前以及开展过程中不时插一个兴趣点会有助于活动有效性的提高。

如七年级历史第二册清朝末年内容学习过程中, 我安排了一次课堂辩论“如果没有慈禧太后, 清朝会不会延缓灭亡”。实际课堂活动中, 有些没有作为辩手的同学就有些无所事事思想不集中了。因此对辩论做了一点小改动, 插入一个兴趣点增加一个额外任务——自由辩论环节后所有同学可以“刁难”正反方双方辩手, 像他们提问由他们来答辩。由此其他未参与辩论的同学也能够集中注意聆听辩论过程, 跃跃欲试“大家来找茬”。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进行探究, 对历史思维历史素养的培养也有帮助。

4、测试类

测试是学生反馈所学知识的一个方法, 也是老师抓回学生注意力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往往在某个学生注意力涣散时突然抛给他一个问题会让学生措手不及从而别人也不敢再思想开小差, 所谓杀一儆百。但这是站在学生对立面的教学, 虽然学生在听但未必是他愿意听。如何让学生乐于参加测试呢?事先准备一些小礼物 (这礼物也可以是少做一次作业等) , 给学生分组, 告诉学生在老师讲述的内容中有问题的答案, 问题会被随机提出, 最先举手的或老师指定学生回答, 回答出问题最多最好的小组可以得到礼物, 这样让每个小组相互竞争, 学生在竞争中为了不输给别的小组会认真听老师的讲述。在这里竞争就是学生的兴趣点, 测试还是测试, 但因为一个小小的兴趣点会引起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历史课堂中, 有一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 这不仅是对课内内容的深入学习, 也是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学习。但是由于学科的关系, 历史作业永远是排在主课之后的, 学生有时候会完全敷衍地完成。如何让学生愿意并且认真地完成呢?引入兴趣点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如六年级历史“唐代的诗与画”, 内容很简单, 学生完全可以自学, 这时候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 布置一个做小报的任务, 内容主题是唐诗中的历史, 要求介绍一首含有历史信息的唐诗, 并且分析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或事件。而“做的最好的10个同学可以全年级展示并有奖励”这个兴趣点会激发学生在语文课本上或百度上不断搜索, 在搜索过程中可以锻炼查找、筛选信息的能力, 并且通过对查到资料的阅读, 又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

三、历史课堂兴趣点的使用

如果用心找, 在历史课堂中会发现许多兴趣点, 那么这些兴趣点如何整合?怎么使用呢?

首先, 一节课的兴趣点种类需要多样, 语言、媒体、活动等有机结合;课内知识课外知识有机结合, 同样的兴趣点不断的重复会使“兴趣”变成“无趣”。

其次, 兴趣点的使用需要控制频率。一节课2~5个兴趣点足以撑起整堂课学生的兴趣。一个兴趣点的抛出, 学生需要时间慢慢消化, 慢慢吸收;等这段兴趣过去, 再抛出下一个兴趣点。

四、小结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几点体会 篇5

小小的锦上添花

摘要:作文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具有多种交际功能:概括事物意义,与人交流感情,影响教育他人,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创造新经验等。具备较强的文字运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方面。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具有多种交际功能:概括事物意义,与人交流感情,影响教育他人,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创造新经验等。具备较强的文字运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方面。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引用学生的话就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实这两点正是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使学生下笔有神,乐写、善写作文呢?笔者认为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积累材料,丰富文库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历史的长河里激起过多少朵晶莹浪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库里有多少脍炙人口的杰作。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语言华丽多彩,生动活泼。内容深邃,意义深远,因此值得学生学习、借鉴。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像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 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游览,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二、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仿”作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仿”不能机械地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可让学生学习文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了《从教室到西边》。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了《夏》。实际上学生进行模仿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双翅,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我们常对学生讲:世上无难事,作文也是这样。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熟能生巧。为了诱发兴趣,要给学生以写的自由与自我表现的机会,还要运用评价激励机制,多肯定成绩,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另外,老师对典型文章的分析讲解也可诱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学生从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的事与理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的精妙构思,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从多方面受到启发,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倾之于笔端。

三、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为《你猜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写《我的XX》不如改写成《和XX说说心里话》《XX,您了解我吗?》等等。

命题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特征的日趋成熟而有所侧重。比如,对初中学生来说,初一阶段,命题要富有情趣,因为这个时期正是童年与少年的过渡时期。我曾经调查发现许多学生还不能很快地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还留恋于小学的快乐时光。根据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题目《心中的小秘密》、《童年趣事》、《我上中学了》……学生对这些题目非常感兴趣,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初二阶段是初中生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一些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很有点儿“小大人”的派头。于是我又出了这样的题目《我入团了》、《倾听桌椅之诉说》、《我尝到了苦头》、《难忘的课堂提问》等。命题既形象具体,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初三阶段,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也善于思考一些较深刻的问题,这就要求命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深刻性。例如《中学时代的我》、《成功很难吗》、《小议理解》、《雪中情》……经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训练过程,学生作文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又与学生心理的成长保持同步,比较有科学性。

四、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勤练笔,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育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写作的成功之路。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须每天阅读,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们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读者俱乐部》、《意林》、《故事会》等杂志,让他们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晚餐”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如:我们给学生介绍了《人民日报》一则题为《开放的中国盼奥运》的消息。报载: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表达了十一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今天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已具备承办条件,理想将会变成现实……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千千万万个企业、机关、学校、商店、乡村纷纷以各种形式表达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热爱和向往,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的万人签名横幅,以及大量热情的来信、来电、捐款等纷至沓来。一位身患癌症的老教授,在弥留之际,专门嘱咐家人把著作稿费捐给奥申委,表达他强烈希望申办成功的遗愿。一位职工特意将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李申奥。一位盲人为申办奥运每月捐款,并要坚持捐到2008年。这些事例举不胜举,感人肺腑。由于学生获得了令人激动的信息,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冲动,不少学生写出了作文:《万人签名盼奥运》、《一位盲人的期盼》、《普通的人,伟大的心》、《李申奥一特殊意义的名字》、《魂系奥运一弥留之际的爱国情》……可见获得了信息,有了素材,便不难成文。

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也一样,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鲁迅<致赖少麟信>》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所以平时让学生坚持写日记。从刚接一个班开始就让他们每天都去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人、事、景、物,感受到的周围变化以及从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的一些感悟。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步慢慢来。“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不断提高。

五、在作文批改中激发学生兴趣

作文批改,能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与鼓舞,能有效地纠正学生作文中的漏误。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我认为学生作文的批改应及时,并在批改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另外,要做到在批改中的标准要适度,不过高也不过低。具体的操作办法可以采取:

1.批改时间要及时。作文指导课上,教师想方设法启发诱导,使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作文一蹴而就后,学生迫切希望知道老师对自己习作的评价。因而,学生习作完成后,教师应抓紧时间,一气呵成批阅完毕,并趁热打铁进行评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2.批改评语要真实。对于学生的作文要认真地写评语,鼓励表扬。此外,要十分重视鼓励作文差的同学,激发其写作兴趣。有些学生怕作文,信心不足,缺乏兴趣。那么,就需要用心去发现其作文中的点滴可取之处。并在班级作文园地安排每次的优秀习作“片断欣赏”让这一部分同学从自己的点滴成功之处看到希望,从而提高作文兴趣。对兴趣不是很浓的那部分学生不妨用一些适度夸张性的语言激发作文兴趣。3.批改标准要适度。学生的作文内容应该是其 生活内容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真实写照,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时内容上首先要尊重小作者意愿,掌握适度的标准。如果把“要求”任意拔高,那必须对习作大删大改,红笔涂抹学生看了眼花缭乱,根本不明白老师阅改的意图,久而久之,就会对写好作文失去信心,教师的精批细改成了徒劳。只有标准适当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成功喜悦,才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4.互改、自改相结合。为了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培养他们批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水平,在作文评改方面,除了教师本人评改外,还可采用学生互评或自评的形式。具体做法是:课前教师浏览了学生作文,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指出此次作文的优缺点,示范评讲两三篇文章,列出批改的标准,然后让学生批改,可互评,可自评,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重在鼓励,然后教师收上来再阅,贴出优秀习作。这样,学生亲自参与了文章批改,所以对本类作文的写法要求理解得更为深刻。

六、多加肯定,少点批评

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

总之,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使自己的教学切合学生的生活,尽可能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体验生活和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去积累写作材料;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注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才能比较好地完成作文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如何挖掘学生的兴趣激发点 篇6

一、什么是兴趣激发点

情感激发永远都蕴藏在发现之中。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感,激发它们的总是一些这样那样的新发现。如果没有发现丑恶,人们就不会愤怒;如果没有发现美好,人们就不会怦然心动;如果没有发现趣味,人们就不会开怀大笑。教师只有使自己的教学工作经常处于希望发现、努力发现、有所发现的状态中,教学工作才会如鱼得水、渐入佳境。

那么,发现活动的契机在哪里呢?实际上,提到发现,就必然涉及两个关键词:“材料”与“兴趣”。在这里,所谓材料,就是值得去发现的那个标的。所谓兴趣,就是以这些材料为谜底的一个个“有意味的悬念”。两者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发现的契机就藏在“有意味的悬念”里,就藏在发现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兴趣里。作为教师,围绕教学的知识点,寻找一篇课文里那些有趣味、有意义的关键材料,是促使他不断有所发现的动力源泉。作为学生,在课堂上老师提出的一个个有趣的问题,是促使他们不断兴奋起来、进而投入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而兴趣激发点正是教师为学生准备的那一个个有趣的、能引导他们发现关键材料的问题。

二、怎样挖掘兴趣激发点

挖掘兴趣激发点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感兴趣本身,而在于使学生在趣味盎然中自然而然地学到知识。因此,教师挖掘关键材料的工作必须时时紧扣课文,而不是节外生枝;必须时时紧扣知识点,而不是不着边际、离题万里。

如在教学一篇题为《Brave New World》的科幻主题课文时,我先梳理出了这篇课文的基本特点。一是生词多,排除生词障碍是这篇课文学习的关键。二是这是一篇科幻读物,如不能将学生导入科幻作品所设想的环境中去体会,去感同身受,学生是无法体会文章表达的人文精神的。

基于课文的这两个特点,我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有了几个有趣的发现。一是课文所反对的正是将人的生产与养育当作动物来处理的反人道行为,因此,引用的一些生词都是描述动物行为的词汇。而动物恰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这样一来,何不用大家所熟悉的有关动物的材料来快速地学习新词的基本含义呢?二是课文中刻意用了一些非常冰冷的词汇来反映作者隐藏的深刻喻意,而体会词汇的冷暖不也是一个好的材料吗?因此,根据这两个发现,我精心设置了以下两个兴趣激发点。

兴趣激发点一:鸡的生产和狗的训练。为此,我准备了4个关键问题。问题1:How are chickens born? 问题2: Are chickens nowadays born in the same way? 问题3:Can you imagine a world where babies are produced in the same way?问题4:How would you train a circus dog to jump through a burning hoop?在问完这四个问题后,第一个兴趣激发点使用完成。经过这次的兴趣激发和快速记忆,我很轻松地带领学生完成了对文章的阅读和初步理解。

为了使学生进入文章所营造的情感世界,我在这时引入了本课的第二个兴趣激发点。

兴趣激发点二:体会字词的冷暖。问题1:请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并找出觉得温暖的语句和冰冷的语句。问题2:为什么某句话会让他们觉得冷或暖。问题3:Why are the babies conditioned not to like books and flowers?

巧设问点,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7

一、设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温故知新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很多数学知识、方法间往往存在必然的联系.学知识、拓展新知识应关注如何让新知、新法成为已知内容, 合乎逻辑地发展结果, 成为已知内容的自然延伸.对于已有一定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生而言, 教师可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引导学生过渡到新知识, 通过对旧知识的再现来分析新知识, 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如在教学《圆心角、弦、弧》一节课时, 由于圆心角、弦、弧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圆的对称轴和旋转不变性的基础上学习的, 因此在探究这种规律时, 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些问题:

①利用圆心的旋转不变性, 将圆心角∠AOB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任意角度, 所得的新圆心角∠A'OB'与∠AOB有什么关系呢?

②圆周上的两段弧ABA'B'又有什么关系呢?

③连结AB、A'B'后, 弦AB与弦A'B'的大小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时学生会利用旋转不变性和等弧的概念, 通过旋转、重合的演示, 水到渠成地得出圆中弧、弦之间的等量关系.

二、设在学生感兴趣的共同处, 活跃气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始终是教学的难点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而从学生的兴趣点来看, 课堂上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 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来完成新知识的接受.

如在学习《圆心角、弦、弧》一节时, 教者事先要求学生与同桌分别作出不同半径的圆.学生先用自己的两个同半径的圆旋转, 得出圆心角、弦、弧的规律, 小结规律后, 提问: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的?这时学生一定很奇怪, 明明刚刚已经动手操作了, 结果就是这样, 还会有不同意见吗?通过这一提问再次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教者便趁势提出下一个问题:每个人把自己的圆心角换给同座, 把圆心重合在一起再旋转也能得到同一个结论吗?如果不能得出, 这说明什么?这样课堂的目标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

三、设在学生思维的疑难处, 激发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在于能否激活学生的逻辑思维.“思源于疑”, 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时, 才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地适时向学生提问, 激发他们解决疑难的欲望, 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思维.

习题:一农场有一笔直的围墙, 农场主想用这条围墙和长50米的篱笆围成一个鸡场, 问, 围成什么几何图形时, 能使鸡场中呆的鸡最多呢?

学生对这样的日常生活问题应该十分感兴趣, 他们会展开热烈的讨论, 把学过的所有几何图形都搬出来讨论, 在讨论中学生会认识到其实是要求鸡场的面积最大, 从而更进一步认识到借助于周长求面积进行猜想.而数学中的每个结论是需要数理考证的, 最后要求大家分工合作计算不同图形的面积, 在计算的过程中实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目的, 最后交流自己的结果.

四、设在学生思维的障碍处, 突破难点

每一节数学课都在解决教学中的每一个难点, 它是课堂教学的“拦路虎”, 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进而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进程.例如:在教学《圆的定义》一节时, 圆的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出:

①从旋转的角度.线段OA绕它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 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封闭曲线.此时要指着圆面向学生提问:这个就是圆O吗?引导学生理解圆与圆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②从集合的角度.在旋转线段OA的同时, 引导学生观察圆周提出问题:圆周上在运动的过程中由多少点组成?生:无数个点.问题③:无数个点组成的几何图形叫做什么?请回忆角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义的相关内容作答.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去回顾已学的角平分线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问题④:圆上的点具有什么特征?生: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问题⑤:所以圆是 的点的集合.问题⑥:生活中的各种车轮子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这样提问后, 学生会顺着你给他的平台, 跳一跳, 摘到果子.突出重点了, 也突破难点了.

五、设在学习的盲区, 整体把握

课改后的新数学教本, 在讲解部分例题时常常不给予完整的解答, 或在讲解部分例题时给予了一个问题的一种解法, 然后会在旁边的小边框中给予提问, 让学生自己作答.这是我们学生常不注意的地方, 教者要及时提问、把握问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尝试 篇8

一、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让学生受到情景的渲染, 变换多

种形式, 学生便会兴趣盎然, 热情和激情也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理想的课堂氛围, 将使数学教学进入更高的境界, 将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另外, 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就要在数学教学中,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联系生活学数学, 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 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

在课堂引入中, 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 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 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 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 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 通过简单的表演, 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 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学生也会饶有兴趣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3. 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新教材还针对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 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 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请他们做我的助手, 一道准备实验器材, 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 既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 又使他们在活动参与中认识了“自我”, 产生了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 板书设计合理, 字体优美雅观, 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 达到“亲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 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 在数学教学中, “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 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偏离或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 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 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我的体会是, 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 学生们总以为是复习课, 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 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关”, 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 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 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 在全班进行讲解, 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 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 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 做得来”的状态。

2. 加强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 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 要注意强化数学思想的教学, 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 学生学会解各种方程的方法后, 解应用题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归结为方程的知识来解决, 不少学生都能总结出如下的规律:列方程解应用题实际上都是求一个或几个未知数的解, 只要设法利用已知条件建立起含有相关未知数的方程或方程组, 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这就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通过对学生进行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同时学生对数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 渗透学法”的思想, 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 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 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

另外, 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教学, 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畅然的开课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开辟第二课堂, 展示闪光点, 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 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 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 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 吸引力强,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 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 展示他们的闪光点, 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会在兴趣驱动下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

四、融洽师生感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但从根本上讲, 每一种方法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对教育事业高度的敬业精神。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固然需要, 但如果使学生感觉教师很可怕, 就很难让学生喜欢上他的课。因此, 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和力, 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 进而喜欢数学。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在人格上尊重他们, 连同学困生, 均寄以期望, 让他们从教师的期待、信任和关怀中得到鼓励和力量。教师要以炽热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习, 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读写结合中寻找习作的兴趣点 篇9

一、片段训练, 以写促思, 以写传情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 大多是名家的名篇, 文质兼美, 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而且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显得丰富生动。

《半截蜡烛》 (苏教版小语第十二册) 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法国主妇伯诺德夫人及两个幼小的儿女在危急情况下掩护情报的故事。其中德军进屋后, 全家人为了保护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 与德军斗智斗勇。母亲、大儿子杰克及小女儿杰奎琳在故事发展中的心理活动, 文中没有出现, 但在理解课文时很有必要挖掘。为了让学生认真体会并成功地演出来, 我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 学写心理活动。 (在括号中补充进人物的心理活动)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 () 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 先生们, 这盏灯亮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 “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 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 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 生了火, 默默地坐待着。 ()

《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 文字优美, 条理清晰, 其中对“金色大厅”“国家歌剧院”的描写值得学习。我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为什么作者的介绍能让我们清晰明了, 然后总结出课文由外到内介绍造型、结构、设施的叙述方法。学习完内容后安排小练笔:争当校园小导游, 介绍学校的学生礼堂或某一自然环境。由于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范本, 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自然有章可循, 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 同时对课文的写作特点也把握得更清楚了。

在口语交际《学会解释》一课中, 我是这样开头的:“昨天, 我收到一个同学递给我的一张纸条, 他和爸爸闹矛盾, 两人已经好几天没有说话了, 心里十分烦恼。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学生们立刻高兴起来。于是, 我接着说:“这位同学平时很喜欢读课外书, 但这次期中考试没考好, 他爸爸把他的几本课外书都没收了, 还怒气冲冲地说:‘有时间也不知道做题, 看起闲书来倒很带劲!’”学生们听到这里, 开始小声议论起来。我又大声说:“看来很多同学对爸爸的做法不满意, 那我们来帮帮该同学吧。现在每位同学就来把你想对这位同学说的话或想对爸爸说的话写下来, 等会儿我们交流。”没多久, 就有很多学生完成了写话, 要么向爸爸解释, 要么劝这位同学。这堂口语交际课, 学生们畅所欲言,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看图作文, 放飞想象

《姥姥的剪纸》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 一课, 有一幅插图, 画的就是姥姥盘腿坐在炕头, 为小外孙剪纸的画面。在预习的作业中, 我布置了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内容, 将观察到的内容自由命题写下来的练习。因为要进行看图写话, 学生需要了解图上的人是什么关系, 他们在干什么。还需要去读课文, 在观察中展开想象。由于课文还没讲, 没有加入作者及教师的影响, 所以学生的思维放得比较开, 有从小调皮的角度去写图的, 有从姥姥的角度去写剪纸的, 还有从村里人喜欢剪纸开始写的。这种预习方式不仅要求学生要自读课文, 还要认真观察, 展开想象, 为课堂中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也避免了预习形式的单一。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课本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河面上女诗人划着小船, 面色微红, 周围是盛开的荷花和飞起的水鸟。我让学生根据画面再展开想象, 将词中所描绘的景“日暮”“藕花”“鸥鹭”和写的事“沉醉”“误入”“争渡”扩写成一篇散文。这样抓住文中的“趣”、文中的“情”, 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为学生创造了练笔的机会。

三、与人物对话, 抒写感受

在学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轮椅上的霍金》《钱学森》等课文之后, 学生都深为书中的人物所感动, 我随即在学完课文后布置了《×××, 我想对你说》或《读××有感》的题目让学生和书中人物对话, 写写读后感。这既是对文本的深入, 也是对学生习作能力的锻炼。《最大的麦穗》《孔子游春》等课文, 除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外, 对人生应怎样把握机会, 怎样做人也是一种思考。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可以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 创造一个师生交流的机会。

四、续写、仿写, 培养兴趣

在学了《大自然的文字》《我们爱你啊, 中国》《四季的脚步》等诗歌、散文后, 我在班上也开展了评选小诗人的活动。我指导学生按照原文的结构、段式来续写、仿写, 学生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了, 也写下了一段段生动的诗歌、散文:

我们爱你

高山流水的古筝

叱咤风云的围棋

苍劲有力的书法

栩栩如生的国画

我们爱你

四大名著的精彩

活字印刷的悠久

郑和航海的气魄

飞船升天的荣耀

……

在学了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信》之后, 我动员学生以甘肃小朋友的名义给巴金爷爷回信, 谈思想, 和巴金爷爷交流怎样写好作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篇10

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教学实践证明, 新颖的问题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 我在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一课时, 先讲了国际象棋发明人达依尔的故事.达依尔是古印度某王国的宰相, 他非常聪明能干, 国王要奖赏他, 问他要什么, 达依尔对国王说:“国王, 你只需在象棋的第一格放1粒麦子, 第二格放2粒麦子, 第三格放4粒麦子, 以后每一格所放的麦粒是前一格的两倍, 一直放到第64格, 这就是我的要求, 如能满足我的要求, 我就感激不尽了, 其他的我什么都不要了.”国王心里想, 这有什么难, 不就是一点麦子吗, 满足他就是了.于是下令按照宰相的要求去做, 谁知道, 全国的粮食用完了还不够.国王很是奇怪, 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你们能帮助国王解决这个问题吗?另外按宰相的要求共需多少粒麦子吗?这种新颖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达到扣人心弦, 引人入胜的效果, 使学生的探索欲望油然而生, 兴趣骤起.

二、精心设疑, 激发探究心理, 诱导兴趣

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课堂上, 教师若能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次到主、环环相扣地提出疑问, 引导学生解疑明理,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强烈的探求心理, 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 生动活泼地投入课堂学习,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巧设悬念、选准突破口、难易适度、去次存主、别具新意.如在“直线和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直线l∶y=2x+m与抛物线y=x2相交于A、B两点, (请你添加条件) , 求直线l的方程.这一开放题有较大的思维空间,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层次的施展.在教学中, 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补充的条件形形色色.例如:|AB|=5;②若O是原点, ∠AOB=90°;③AB的中点的纵坐标为6;④AB过抛物线的焦点F等等.涉及的知识有韦达定理、弦长公式、中点坐标公式、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两直线相互垂直的充要条件等.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收效颇丰.

三、运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 激发学生的兴趣

1.语言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首先要用形象语言去解析抽象的数学概念.一般地, 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 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一位老师在讲解“阶乘”的概念时说:“100!这个结果大得惊人哟, 所以我们使用!”“数的阶乘”这个概念, 从意义到算法, 学生记忆深刻.其次, 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 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 数学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 效果更是不同凡响.陈景润的老师沈元曾经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 数学的皇冠是数论, 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他还意味深长地说:“昨天晚上, 我做了一个梦, 梦见你们中的一位同学了不得, 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这句话产生了神奇的力量, 激励陈景润踏上了摘取皇冠明珠的漫漫征程, 并最终取得辉煌成就.

2.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 可使老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 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 接受和记忆新知识.教学语言做到风趣、幽默, 实质是指教学语言的表达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如一位教师在上“射线”这一课时, 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射线?有一位学生说:“老师, 我的头发也是射线.”这位老师非常风趣、幽默地说“假如你的头发一直不剪, 而且还要笔直地朝一个方向生长, 那就是射线.”同学们都哗然而笑, 在一个假设、一片轻松的笑声中领悟了射线的本质特征.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兴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与提高, 给我们更新教学手段创造了条件.从幻灯、投影仪到多媒体教学, 教学软件平台的开发, 互联网远程教学的实施, 教学手段的日渐现代化无不使教育充满活力.教学中,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将内容化为生动形象的数学语言、图表模型、幻灯图片、录音、录像、电视画面等媒体的合理组合, 应用于教学, 让学生喜欢你上的每节课,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对于平面向四个方向无限延展学生比较难理解, 我们可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五、动手实践, 激发兴趣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精心组织学生开展现实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创新.活动是学习主体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 不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 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都是通过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应广泛开展现实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现实数学活动中获得积极情感的体验.如在上“立体几何”内容时, 让学生制作模型.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这样的活动中能迅速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并强化学生的动力机制, 提高后继学习的动力,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揭示数学的内在美与和谐, 激发兴趣

著名数学家、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待它, 不但拥有真理, 而且也具有至上的美.”数学的世界, 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 感受到布局的合理, 结构的严谨, 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正是对这种神奇的数学美的追求, 促使了很多数学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钻研数学, 并享受这种精神上的快乐.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渗透数学美的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习过程的耐心、恒心和毅力,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对称给人以平衡感、和谐感, 使人产生美的感觉.几何中的对称图形是典型的视觉对称美.毕达歌拉斯曾经说过:“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是球形, 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对偶式结构和谐、对称, 利用它分析问题, 过程很简单、流畅, 充满了“对称美”.

例:求cos25π+cos45π的值.

分析:构造cos25π+cos45π的对偶式, 利用倍角关系这一内在条件求解.

解:令A=cos25π+cos45π, B=cos25π-cos45π, 则AB=cos225π-cos245π=12 (cos45π-cos85π) =-12B.B0A=-12, 即cos25π+cos45π=-12.

构造对偶式的方法里面包含了很多巧妙、机智的元素, 而过程却很简洁、优美, 在解完问题后若细细体味, 享受其中美的快乐, 不由得赞叹数学的博大精深, 激发出对数学思维的热爱和数学美的感知, 正如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 哪里就有美.”

上一篇:诗画结合下一篇:幼儿教育与舞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