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鉴赏方法研究

2024-05-21

音乐美学鉴赏方法研究(精选八篇)

音乐美学鉴赏方法研究 篇1

一、流行音乐的音乐美学特质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方面都有了孑然一新的面貌。在此背景下, 流行音乐崛起, 成为我国最受欢迎的音乐流派。

(一) 演唱风格的独特性。流行音乐在经过长期的实践后, 有了自身演唱的特色, 演变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例如, 21世纪领衔初亚洲流行乐坛最具影响力歌手之一的周杰伦, 他注重结构和节奏的融合, rap部分随意自然, 其咬字也大胆突破传统, 创意十足, 模仿难度极高。周杰伦屹立歌坛多年, 其演唱风格对流行音乐歌坛影响颇大, 如后来崛起的凤凰传奇组合、后弦、胡彦斌等, 他们的创作中加入不少“周杰伦”色彩。

(二) 表演形式的多样化。伴随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 其表演形式也表现出多样化, 有柔情蜜意的情歌, 豪迈洒脱却风情万种的摇滚, 朗朗上口的乡间民谣, 节奏感十足的B-BOX以及独具西藏风格的天籁等。表演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是顺应大众各阶层对音乐的需求的表现, 同时也展示了流行歌曲不同艺术风格的魅力。

(三) 题材内容的人性化。任何时段的流行音乐都是基于人性化而创作的, 例如在文革期间, 流行音乐打破传统的禁锢和革命所带来的束缚, 使得艺术教育的形而上学、个人的价值取向等同集体信仰目标的生存背景都得到了淡化。

二、流行音乐的音乐美学价值

流行音乐在起步之初及发展阶段中都是备受争议的, 被归为“亚文化、次文化”的行列, 但是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 如今流行音乐已是全新音乐的理念和风格, 它的音乐美学价值也在不断深入到大众的心目当中并对大众产生影响。

(一) 大众文化的美学价值体现。流行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大众文化, 其无论在节奏、歌词还是旋律上都符合人们的传统审美观念, 现如今人们对流行的热爱和追捧源于人们对音乐的认知。流行音乐发展的近几十年里, 向大众展示出了艺术性和趣味性, 主要表现在:通过现代化手段, 将人们的情感表现及诉求融入到音乐创作中, 引起人们的共鸣;用特有的形态把握生活的艺术审美流行音乐的美学精神和内涵普遍的带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流行音乐代表着带动着大众的美学价值。

(二) 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音乐的美学价值给人们主观上带来审美享受, 从而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而并非依靠外力强加实现。音乐是一种最有情感和想象空间的艺术形式, 它强烈深入的进入人们的内心, 使人熏陶在情感氛围中, 精神的世界同时会发生某些程度变化, 流行音乐对人们的影响是长远且深刻的。例如, 在一些流行音乐中出现的歌词, 曲调等都深入人心, 广受推崇。人们通常会把某个时段里流行歌曲用作手机、电话或闹钟铃声, 看似再平常不过, 实则也是人们受流行音乐的熏陶后生活方式在逐渐改变的缩影。流行音乐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是循序渐进的, 人们只有领悟它的美学价值和之后才会接受它, 从而更加享受生活。

(三) 提升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传统的音乐审美中, 大众总是墨守成规的扮演听众的角色, 伴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 大众对音乐的审美也悄然的发生了改变, 不再单纯的欣赏音乐, 更多时候是借助音乐发表内心的想法和感情, 从而将自身与音乐融合在一起。音乐审美方式的变化使人们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了音乐之中, 拥有自己对音乐审美形式、价值、指向和作用的判断、评价和选择。

三、流行音乐和美学价值的问题思考

流行音乐贯穿我们生活的始终, 它本身代表着积极向上。但是流行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在关注其美学价值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不足的地方。

(一) 商业与艺术的失衡。流行音乐具有商业价值, 它所带动的商业市场是非常强大的, 因此流行音乐与商业脱不了干系。例如, 目前许多音乐与企业或广告赞助商有合作, 因此音乐被蒙上了一层“商业”的气息, 使其原本的艺术气息被掩盖。例如, 许多歌星通过出卖身体、“走后门”或过度包装等低俗方法使自己上位, 因势利导使得某些音乐丧失了艺术的尊严, 进而拉低整个流行音乐流派的档次。

(二) 通俗与庸俗错位。流行音乐面向大众为审美对象, 整体需求并非全部为积极, 有些内容也是处于消极、颓废边缘, 这正好迎合了某些低俗的内容融入其中。例如, 网络中涌现的低劣歌曲、加入低俗内容的“情歌”等, 这使得流行音乐偏向低俗、庸俗一方, 被人所不齿, 不值得提倡。

四、结语

流行音乐不管是生命、生活需求, 还是美学需要, 我们都要注重它们的原创性和个性化。对于现阶段流行音乐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要正确、客观的对待,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 注重烘托其美学价值。多创作健康、积极的音乐供人们娱乐、消遣。在文化的趋同、多元背景下, 使流行音乐发挥它独具的美学品质和内涵, 让更多的人受到音乐美好的美学价值熏陶, 更好的提升生活品质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秀敏.论当下中国流行音乐的新趋势[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2]李红梅.流行音乐美学价值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 2010, 30.

音乐美学鉴赏方法研究 篇2

【关键词】音乐 鉴赏教学 美学体验

音乐审美是欣赏主体审美的再创造过程,他们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激发,如果没有对音乐美的欣赏过程和体验,对音乐形象中所渗透的思想意蕴和深邃意境的深刻领悟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音乐的审美体验对每个学习者、聆听者、鉴赏者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果仅依靠学生演奏和演唱音乐作品,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音乐鉴赏教学中的美学体验,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学习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音乐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和承载的形式,它蕴涵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和智慧。

一、音乐鉴赏教学中美学体验阶段性特征

人的美学活动一般来说被分为四个阶段:即,知觉——想象、联想——感情——思维。而人在音乐鉴赏中的美学活动也分为: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体验——理解认识。对于一些基本情绪不鲜明、内涵比较深刻、形式比较庞大、总体精神比较难以把握的交响曲、交响诗、哲理性较强的钢琴奏鸣曲等的乐曲时,鉴赏者要做到对精神作品特征的把握,则需要其首先实现对乐曲的理性思考与理解。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为例,虽然在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意图、思想、内容等方面没有了解,但却依然可以在听觉意识上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热血冲击力和灵魂的升华。这些恰是音乐中所具有的具体精神内涵特征所在。

二、深化音乐鉴赏中的美学体验

对音乐的鉴赏活动首先来自美学主体主观意识上对音乐美学对象的关注,进而达到对音乐美学的注意。美学主义能够激发起鉴赏者的美学热情,促使他们从“实用态度”转化为“美学态度”。因此,在音乐鉴赏教学中,首先引起学生对音乐美学的注意是保证和实现鉴赏活动开展的前提。现代美学心理学研究证明,冗余度是影响鉴赏者美学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如果个体对某音乐作品感到较为熟悉,音乐进行中所有变化均在他意料之中,这首作品对他来说相对冗余度较高。反之,当个体对某音乐作品感到较为陌生时,作品风格、进行和演奏风格较少在他意料之中,这首音乐作品对他来说则说明相对冗余度较低。主动的期待和主动地探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冗余度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音乐教育工作者在选择鉴赏作品,安排教学内容时应确保所选作品对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冗余度,注意从各年龄阶段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经验出发。

三、对深化音乐鉴赏教学中美学体验高潮阶段的对策

1. 对音乐感知的获得需要多听

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离不开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这些基本的音乐语言要素排列组合,相互配合,这些构成了该作品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与形式。通过音响发出的声波震动,就会给主体带来心理上的强烈震撼感受,进而引发来自情绪与情感的共鸣。

2. 加强对音乐理论知识的积累是基础

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我们,使我们将理性知识融入到感性的体验中。这是学习音乐知识的目的,也是学习音乐知识的正确途径。一方面是积累了关于理论方面的知识,例如音阶和调式、主题和旋律、节奏以及音乐读法等;另一方面是积累关于音乐背景的知识,这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所属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作品的创作意图等,这不仅有助于主体对音乐的理性分析,还能更深刻的体会到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使感知在演奏中的发生更为容易。

3. 唱谱的训练

歌唱是人类本能的、原始的音乐表现手段之一,歌唱不仅是最直接抒发情感的方式,而且是最自然地感受音乐“叮吸”的方式。因此,训练带着情调的唱谱法会诱导我们器乐演奏中的情绪和呼吸。

4. 对音乐术语的特定训练

不同的音乐专业都有着其专业的音乐术语和表现手法。而且我们提倡以这些音乐术语所要达到的音响效果为模本来训练相应的技巧。

四、音乐鉴赏教学中美学体验评价阶段的深化体验

美学评价是美学判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学生在面临对某一音乐作品做出美学评价的时候,他们首先需要的是一个音乐美学的标准。有人认为音乐美学评价是没有一种客观标准的,音乐美学评价由鉴赏者完全根据个人的美学趣味和好恶来做出。我们认为,由于人类美学心理存在着共性,因此人们在评价音乐是美还是丑时,是存在一种普遍的客观标准的。从音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讲,最基本的两个标准就是音乐是否充分展示了音乐的形式美,以及音乐是否将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总之,音乐鉴赏为鉴赏者提供了较好的美学实践活动,使鉴赏者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从音乐作品结构、题材、风格、体裁、格调中感受音乐的内容、形式、哲学的美,并促使人们在音乐美学过程中去伪存真、扬善弃恶、褒美贬丑,从而提高其美学能力。音乐鉴赏相关联的心理活动会映衬出鉴赏主体的文化品位、艺术修养、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甚至生活品质等方面的现状,成为我们执教者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实施美育的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徐晓明.音乐欣赏的美学思考.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音乐美学鉴赏方法研究 篇3

音乐美学的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 自19世纪20年代萧友梅开创音乐教育事业及对音乐的大力推广, 中国有了专门的音乐院校、音乐教科书和音乐论著。青主的两本音乐美学著作《乐话》和《音乐通论》的问世, 开创了音乐美学专业研究的先河。近年来, 音乐美学的研究论域涉及许多方面, 诸如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音乐的存在方式、自律论与他律论、音心对映论、现代西方音乐哲学等, 为创建中国音乐美学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成长, 音乐美学的研究在我国正向更广阔、更深入、更全面的维度和视野发展。每五年举行一次的全国音乐美学会议, 更是有力地推动了音乐美学研究的发展进程, 而与此相关的音乐美学会高层论坛, 对于音乐美学的研究和音乐美学年会的举办, 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0年11月19—20日, 由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举办,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2010年全国音乐美学会高层论坛暨专题笔会”在金华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行。出席此次会议的有来自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传媒学院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台州学院艺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各兄弟院校音乐美学专业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们。

2010年11月19日上午, 开幕式在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 会议由宋瑾主持, 张前、韩锺恩、罗艺峰、邢维凯、冯长春、刘承华、杨和平分别向大会致辞, 并就各自提交的论文进行了概括性发言。19日下午和20日上午会议在分会场就音乐美学课程教学相关问题进行研讨。20日下午, 会议在分会场进行“自由论坛”研讨活动, 由杨和平主持, 罗艺峰、邢维凯、韩锺恩等各与会代表就音乐美学学科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大家争先恐后、各抒己见, 将研讨推向了高潮。研讨结束后, 会长韩锺恩做了总结性发言, 对学科建设问题提出了设想, 并对2011年在西安召开的全国音乐美学年会提出了会议论题和任务。在热烈的学术争鸣, 以对下一次音乐美学会议和音乐美学发展的期待中, 大会胜利闭幕。

二、教材建设与课程教学

对于高等音乐院校和综合大学相关院系的音乐美学学科的教材建设与课程教学问题的探讨, 是这次会议论题的重中之重。张前教授对于目前音乐美学教材提出了十五个需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包含在几个大的框架之内:关于音乐本体的问题、音乐的功能和价值问题、音乐美学和音乐哲学的概念和关系问题、对现有概论性的音乐美学教材的讨论。韩锺恩教授在19日上午开幕式上, 对其向大会提交的《音乐美学课程建设与教学问题讨论》论文纲要做了解释性发言, 分别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案、个案分析、学科关切等七个焦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上海音乐学院的杨婧博士代为宣读其导师杨燕迪教授提交的论文《中国音乐美学教学问题讨论之我见》, 其中针对普通的音乐系科学生、音乐学专业本科生、音乐美学专业的研究生的教学, 以及音乐美学研究生的培养与选题提出了一些颇具参考价值的意见和看法。罗艺峰教授就“音乐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来自于学科性质”这一话题展开论述。冯长春教授关于高师音乐美学教学提出了几点感想, 认为音乐美学教学中师范性的突出, 重点在于对音乐美育理论的讲解与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实施从具体问题开始到一般原理结束这个基本策略;避免把音乐美学课开设成音乐欣赏课;希望编纂更富针对性的教材。刘承华教授认为, 音乐美学课的教学应以理论思维和阐释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的, 在教学内容上应注重从知识性陈述转向学理性呈现, 在授课时应注意强化问题意识、展示逻辑张力, 以及个性化的语言表述。杨和平教授针对目前音乐美学教材与教学问题, 提出了一些批评性的意见及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认为音乐美学教学必须基于经验而超于经验又最终回到经验, 必须以强化学科特性为己任, 必须建立在人的音响感性体验的基础上, 并强调主次轻重难易的层次。宋瑾教授以音乐美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什么是“音乐的美学”为出发点阐述自己的观点, 认为音乐美学学科建设需要的人才, 应具有相关领域的学理的知和亲历的知, 音乐美学的发展, 应朝着多元并置的方向, 依靠集体的力量, 鼓励学生开拓音乐美学的领域, 将视野扩展到世界音乐的广大领域。罗小平教授认为音乐美学课程应形成比较完整的教学系统, 有自己编写的教材, 能够因材施教, 并将其作为这一课程的特色及最终追求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及整体素质的提高。彭永启教授以音乐美学课的实际教学及历史意义为出发点谈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音乐美学的教学应该从观念上升到史论, 从史论角度出发会更加切合实际。马卫星教授认为音乐美学课推进了教育消费;应进一步探索针对大专、本科及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音乐美学应加入哲学关切。

杨易禾教授就课程教学及音乐美学的一些基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认为对于音乐美学课来说, 教学对象是很重要的;音乐美学抽象思辨的属性, 应该充分运用到表演美学中去;音乐美学课要保持贵族风格吗?临响是体验还是直观?音乐美学一定要形而下还是形而上?这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提出, 引发了参与研讨的代表们更深的思索与更热烈的反应。黄汉华教授认为目前的音乐美学教材种类繁多, 编写杂乱, 不能适应音乐美学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于音乐美学这一学科的发展, 建议编写出一本更加实用的教材。叶明春教授主张音乐美学应回到感性学;音乐美学课程在教学理念问题上某些题例表述不够简明。云南艺术学院申波教授立足本土, 谈音乐美学学科如何与少数民族特色结合起来, 在其独特的文化生态视野下认知与解构音乐美学教学的“方言”。

中央音乐学院何宽钊在其发言中讲道, 法国是从初中就开设哲学课的, 建议国内的音乐美学课也可以开始得更早些, 且应从其他学科吸收资源;并提出问题:音乐美学究竟是自律的还是他律的?音乐美学的任务是什么?等等。四川音乐学院陈思关于本科《音乐欣赏》教学中主体性建构实践谈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在学生主体性建构中, 首先要树立敏感意识;培养合理联想的能力对于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增强审美主体的再创造能力, 等等。武汉音乐学院汪申申关于开设音乐表演美学课谈了自己的看法, 其中包括作曲专业应开设音乐美学基础课, 并在其研究生招生时加入中西方音乐史的基础知识考核。陈新坤教授认为音乐美学课应结合音乐作品的听赏, 且音乐表演和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听不同的版本。周雪丰教授就音乐美学本科教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并建议编写音乐美学科目的词条, 以方便教学与研究。

四川音乐学院何弦则从西方音乐史的教学谈其课程所涉及的音乐美学的教学, 认为音乐美学的教学对于学生是一种引导, 而不是规定;并对音乐美学的生存方式提出质疑。西安音乐学院苏小龙结合课程目标, 就如何使音乐美学课生动起来侃侃而谈, 并对涉及音乐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音乐美学即美的音乐的学问和音乐的美的学问。

三、研究生的培养

关于研究生的培养, 是各与会代表非常关注的问题, 也是讨论的热点。张前教授在会议发言及其向会议提交的论文《关于音乐美学教材编写与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的一些回顾与反思》中, 重点谈到对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和指导问题。认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很重要, 其关键问题在于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和熟悉, 且有一定积累并具有创新意义的题目, 同时还要考虑与选题相关的文献的条件。通过学位论文的写作, 既要使研究生学会如何写学术论文, 又要锻炼其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为论文确定题目后, 进一步查找资料的过程中, 需特别注意对材料的比较鉴别、辨别真伪及确定重点, 最好编排出与题目相关的文献目录, 并在头脑中时时构思写作提纲。进入论文写作时, 应集中思想、精力、时间, 进入写作状态, 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要将搜集到的资料上升为理论, 并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与琢磨。最后谈到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 应注意写好论文摘要、确定关键词、列好论文目次、注释及参考文献。张前教授所谈到的上述方法和意见, 对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邢维凯教授在会议发言及其向大会提交的论文提纲《学术共同体在研究生论文选题与指导中的作用》中, 总结了几点目前研究生论文选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诸如导师研究领域对学生选题范围的限制、导师指导经验的不足、师生配比不均所导致的问题等, 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认为与当前的人才选拔机制与学术思维定式有关。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与思路及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难点分析。

刘鸿模教授在发言中谈到了音乐美学方向研究生的入门教育问题, 从分析近年来研究生新生的特点入手, 进而指出研究生在入学之初就应明确学科性质、特点, 以及能力培养的目标, 摒弃学生考研的功利目的, 引导学生读书, 通过读书培养对本学科的兴趣, 并在读书的同时, 安排写作与学术研究的任务, 在此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刘鸿模教授还指出要注重对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教育,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避免抄袭现象, 凡是引用别人的文章内容, 必须加以注释。罗艺峰教授在发言中指出, 在研究生教学中应注意三个问题, 即问题意识、材料功夫、写作技巧, 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对研究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吉林艺术学院的孙佳宾教授在其向会议提交的论文《培养研究生的几点体会》中指出, 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围绕专业方向, 建立合理的结构化知识, 拓宽知识结构体系;在读书的过程中, 做好读书笔记, 并开展问题讨论, 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形成对相关问题的重新认识。

四、相关问题之“自由论坛”

在11月20日下午的自由论坛研讨活动中, 各与会代表就音乐美学学科的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及研究生的培养等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踊跃的发言。罗艺峰教授就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教师与学生用书应分开;主张在韩锺恩会长主持下编写音乐美学关键词辞典, 等等。韩锺恩教授就课程设置问题提出了一些大胆的设想, 诸如各个学校可以根据本校不同的情况, 考虑本科取消音乐美学基础课。此话题一出, 犹如在平静的湖中投进一颗石子, 激起了阵阵涟漪, 众多不同的声音纷至沓来, 其中反对者居多。马卫星教授认为, 在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不应取消音乐美学基础课, 这一课程设置有利于提高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 拓宽就业渠道。黄汉华教授认为应该让本科生接受音乐美学基础教育, 而不应使之成为贵族专业。刘鸿模教授认为, 本科音乐美学基础课的设置是有必要的, 同意杨燕迪教授提出的“音乐学专业的本科, 《音乐美学概论》应是必修课”的意见。叶明春教授支持马卫星教授的看法, 认为在本科生的教育中应保留音乐美学基础课, 并且最好豪华版的与简明的通史性质的教材各一套, 适应不同层级的学生。何宽钊则就音乐美学研究方向的学生为何读书或者如何读书展开话题, 认为这是比如何教学更重要的一个问题, 主张学生带着问题意识读书, 要有一种探索追问的欲望。罗小平教授针对这个话题作出回应:认为要使学生有问题, 必须老师先有问题。张前教授深感此次研讨交流的激烈与各参会代表的热情, 以及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于是提出:下一届音乐美学年会仍旧以此为中心议题, 希望各参会代表根据各自学校不同的情况编写讲义, 并做汇报;研究生表演类专业可以考虑开设音乐表演美学。

高校音乐鉴赏教学研究 篇4

一、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

不可否认, 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全国各地, 而每个地区的教学质量和侧重点存在很大的不同, 所以学生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 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这就对音乐鉴赏课的开展产生了阻碍, 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 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基础知识学习, 尽最大可能提升学生的音乐技能。首先, 应加强音乐节奏的训练。在音乐中, 节奏是通过各种不同时值的音符表现的, 它可以更好地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音乐感情, 其作用就像骨骼之于人同等重要。一段优美的音乐之所以能够动人心扉, 唤起人们的甜蜜回忆, 节奏毫无疑问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懂得节奏的规律性, 教师可在音乐鉴赏课中用不同的拍号编写出不同的节奏型, 或用格字式写出各种节奏, 让学生用不同的拍子, 按不同的顺序编出节奏进行练习。如此一来, 学生便可对节奏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的音乐鉴赏课也必将十分高效。其次, 应适当补习基础知识。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 音乐教师还应在鉴赏课之初适当为学生补习一些基础的音乐知识, 如节奏、节拍、拍子、拍号、调式、调性、常用符号, 以及对乐器的认识等。需要注意的是, 这些知识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 同时还要注意方式方法, 尽量安排的自然、有趣, 绝不能将音乐鉴赏课上成枯燥无味的理论课。

二、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可以反映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 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而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 其不仅最容易激发和调动人们的情感, 还能很好地体现人们的个人修养。由此可见,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情感体验的获得和培养十分重要。那么, 如何让学生在音乐鉴赏课中获得情感体验呢?我认为, 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其一,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如在实际的音乐鉴赏教学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 如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 这样做, 学生就可以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 从而打破音乐对学生产生的神秘感, 久而久之, 学生便能从中听出不同的乐器、曲式结构、风格等, 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鉴赏的积极性。其二, 通过音乐自身的内容 (音乐的要素) 帮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我们知道, 音乐艺术本身就是美的化身, 所以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适当做一些节奏练习, 深入体会音乐的变化, 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如在鉴赏华彦钧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聆听, 然后在学生充分感受到乐曲所表现的委婉、跌宕起伏的意境的基础上, 向学生介绍瞎子阿炳的凄凉身世、坎坷经历及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如此一来, 学生就能将阿炳的遭遇与作品结合起来理解, 之后的鉴赏便会轻松许多。

三、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

教学实践证明, 在音乐鉴赏课中教师必须要根据教学内容, 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氛围中进行鉴赏, 这样的教学远比生硬的讲解有效得多。比如, 在鉴赏德国作曲家韦伯的舞曲《邀舞》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立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装潢非常考究的舞会中, 一位绅士正在向一位美丽大方的女仕发出舞蹈的邀请。当邀请的主题在低音区展示的时候, 一般比较低沉、浑厚, 而当女士婉言拒绝了邀请时则需要高音区的配合, 这样具体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又如, 在进行“西北民族音乐赏析”教学时, 教师可以把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当地豪放、高亢、诙谐的曲风形成的强烈反差作为素材, 以此创设西北地区民族音乐曲风的表达情境, 让学生从中明白在较恶劣的环境下和逆境中颓废、失望是没有出路的, 只有坚韧和乐观才能找到出路。这样做, 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作品, 更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为音乐鉴赏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

聆听音乐是鉴赏音乐的基础, 学生只有善于倾听, 才能更好地对音乐进行鉴赏。这就需要广大音乐教师在实际的鉴赏课中适时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 从而使学生在聆听中有效分辨音乐, 理解乐句结构, 感受情绪的变化。首先, 教师应选择作品中富有感染力的部分, 精心为学生设计倾听的重点, 如速度、音乐拍子等, 学生一旦有了倾听的侧重点, 便会专心倾听。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初听之时找出音乐的高潮部分, 充分把握音乐的整体结构。再次, 教师应该在初听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跟随音乐的速度或音乐情绪进行体验。最后, 教师在利用不同的版本或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学生进行对比性倾听, 帮助学生维持倾听的兴奋状态, 进而更好地进行鉴赏。

总之, 音乐鉴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性情, 用优美的旋律来消除学生的叛逆和拘束心理, 让他们变得平静, 减少大起大落的负面情绪。作为音乐教师, 我们一定要组织好音乐鉴赏教学, 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 只有这样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的音乐鉴赏课,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坚, 罗钧梅.高校通识“音乐知识与鉴赏”课程的理念与方法更新[J].北方音乐, 2010 (02) .

[2]胡晓琳.音乐鉴赏课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 2008 (09) .

[3]崔丽君.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鉴赏课的意义[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6) .

[4]齐放.浅析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0 (09) .

[5]卢晓进.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作用的新认识[J].大舞台 (双月号) , 2008 (01) .

[6]陈晓蕾.谈高校音乐欣赏课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06) .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研究 篇5

一、高中音乐鉴赏课开设的意义

1.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之后, 普遍感到生活节奏加快, 学习压力大, 课业任务繁重。部分学生会感到不适应, 会对学习逐渐丧失了兴趣, 甚至有的学生还会产生放弃学业的想法。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合理的手段帮他们进行调节。音乐在缓解压力、释放情绪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 为此, 高中音乐教师理应担任起学生心理疏导的重任, 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的独特功能, 在缓解学生压力、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方面发挥作用。听音乐, 尤其是旋律优美的音乐, 可以使人精神愉悦, 获得美的享受, 缓解紧张的情绪, 振奋精神, 解除疲劳。在音乐课的课堂教学中, 音乐教师可以采取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多多欣赏一些优美、舒缓的音乐, 调节学生在心理、精神方面的压力。

2.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

每一种音乐形式的存在都有其特有的文化背景, 每一首音乐作品的产生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或动人的故事, 学生在鉴赏音乐作品时, 必然要对其内涵和外围进行充分了解, 这是音乐鉴赏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在欣赏每一首音乐作品之前,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等形式了解这首音乐作品的作者、题材、创作背景以及风格等,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 拓展他们的视野, 提高对作品的感悟程度。如我国由56个民族构成, 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歌曲。当欣赏民族歌曲时, 可以让学生去了解这个民族的特点, 了解他们的生活的地区、风俗习惯等。

二、如何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效果

1.注重审美教育

注重审美教育是当前高中音乐鉴赏课改革的必然趋势,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挖掘课程中的美学要素, 突出教学中的音乐审美性, 凸显教学过程中的音乐审美要素。如教师语言表达的感召力要强, 注重表现课堂中的语言美, 使教学语言充满感染力;将围绕学习材料中的审美要素的体验和表达设计出明确的学习行为, 渗透在教学目标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揭示学习内容中隐含的审美因素。教师要将这些点滴的美贯穿到整堂音乐课的始终, 使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验和感受得以步步深入, 使学生在音乐活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体会到更多的美, 在追求美的学习过程中真正认识和享受到美, 从而最终在表现美的过程中创造美。

2.提升教学的趣味性

高中音乐鉴赏课上, 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乏味的照本宣科式的授课方式, 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想方设法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带领学生欣赏一首曲子时, 可以将有关这首曲子的单曲、音乐电视、舞蹈、表演等通过网络搜集出来, 让学生逐一欣赏, 全方位地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形式欣赏同一首作品, 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又如在课上, 教师可以指定几首音乐作品, 组织学生编排歌剧,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与创作才能, 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到自己所创设的情境中, 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充分体验到音乐所蕴含的无限魅力以及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无限乐趣, 从而使学生喜欢上音乐欣赏课, 乐于鉴赏音乐。教师在教学时, 所设计的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式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喜好, 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多观察学生喜欢玩的游戏和经常关注的艺术形式, 也可以通过调查获得学生喜爱的音乐欣赏方式, 注重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使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与音乐研究方向相一致, 从而为当前高中音乐教学研究探寻新途径和新方法。

3.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自主能动性

过去学生对于音乐课兴趣不大, 对教材中的音乐更是不屑一顾, 他们热衷于流行歌曲、偶像歌星, 对很多明星出过的专辑、唱过的歌曲如数家珍, 而对音乐教材中传统经典的曲子毫无兴趣。究其原因, 是因为教师没有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还没有形成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课堂的主体, 在上课时会把教学内容一股脑地全都灌输到学生的脑中, 让学生单方面的接受教师对某一音乐作品的理解, 学生看似在下面认真听讲, 其实真正理解、领悟的东西少之又少。教师很少留给学生自主思考与欣赏的时间, 很少过问学生对一首曲子的理解是怎样的, 可谓对学生讲得多, 让学生体会得少;对学生展示得多, 让学生想象得少;理论分析多, 情感体验少。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充耳不闻, 导致学生最终失去上音乐课的热情, 不能按部就班地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水平。对此我认为, 音乐课应该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 激发和提高他们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吸引他们喜欢听音乐、会听音乐。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时, 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通过创设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掌握。

总结

高中音乐教学改革的实施已经使高中音乐教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开展丰富了高中音乐教学的课堂形式, 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与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然, 在当前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中, 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需要我们广大音乐教师继续努力, 深入研究音乐课开展的新形式、新方法, 不断为提高高中音乐的教学水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黄昌良.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J].教育研究, 2012 (10) .

[2]刘阳.高中音乐鉴赏课初探[J].吉林画报, 2014 (04) .

[3]冷丽萍.对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23) .

[4]陈蓉.高中音乐鉴赏课[J].新课程 (教育学术版) , 2009 (12) .

[5]葛中云.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J].快乐阅读, 2013 (10) .

[6]宋彬元.怎样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J].考试:教研版, 2013 (03) .

[7]张金良.怎样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J].音乐大观, 2012 (14) .

高中音乐鉴赏课课程导入方法探讨 篇6

一、情境创设的导入手法

情境创设导入法主要就是通过音乐鉴赏课本的音乐内容而营造出相应的气氛或者创设出与音乐相似的情境, 用以引起学生在听音乐的时候所带有的情绪的一种导入音乐课程的手法。这种导入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可以在特定的情境里面感受音乐, 在所营造出来的氛围之中学习音乐, 最终能够收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在音乐课程的教学里, 对各种多媒体的操作利用能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特殊错觉感受, 发挥了有效的创设音乐情境的功能作用。

二、名言诗词的导入手法

对中国有名的古诗来说, 它们的意境一般都只能用心去感受, 说永远是说不明白, 道不清楚的。通常情况可以看出, 从对美妙的古诗词的阅读, 学生可以想象出那些无法用复杂语言表达出来的诗词意境。所以音乐就和诗词一样, 我们可以把歌词当成一首诗来理解, 了解它所处的环境, 从而应用理解诗词的方法来理解音乐, 思乡的音乐就得表达感伤怀念的心情, 恋爱的音乐就得表达甜蜜与痛苦并存等之类的复杂情感。理所当然, 多加练习的话, 就能增强对音乐的情感理解。

三、引思质疑的导入手法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习、思考、疑问各个方面都是密切地进行联系的, 并且是相互辩证而统一的。教师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巧妙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样能够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究思考的兴趣心理, 使得学习音乐的学生能够对音乐产生非常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音乐老师这时候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将自己的学生带进音乐文化的知识海洋。对多数的学生来讲, 欧洲绝大部分的古典乐都是让他们感到极其陌生的, 因为作为一个中国学生来说, 我们既不能很好地了解欧洲较为久远的音乐文化历史背景, 也了解不了欧洲当地的风俗习惯, 更加了解不到欧洲音乐那较为复杂的歌唱技术方法, 我们要怎样来理解这些地区的音乐作品呢?所以作为音乐老师, 我们最好能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音乐作品。通常情况下, 老师可以让学习的学生讲讲自己对这个作品, 以及对这个作品的音乐家的了解感受。

四、对比探究的导入手法

在教学音乐鉴赏的课程中, 如果老师能够采用用对比得出结论从而进行探讨研究的导入手法的话, 就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被对照比较的事物, 它们的形象会变得更加的鲜明突出、更加的生动具体, 在不断实行这种方法的情况下, 学生才会对所学到的音乐有比较深刻的感受, 并更容易将音乐记在心里。在高中的音乐鉴赏这门课程的教学里, 很多音乐所表达的内容都跟现实的人们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差距, 想将学生带进一个陌生的领域, 就必须要在我们的现实日常生活里去挖掘、去搜索与之类似的影像, 再将这两种事物进行一些关键点上的对照比较, 如此一来, 我们的学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从陌生到熟悉, 从不理解到理解得很透彻。

总之, 作为音乐老师, 必须不断地在音乐教学方面进行实践, 把高中音乐课程新的理论概念、新的思想文化知识融入自己的教学观点里面, 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好新的理论课程, 使自己成为对新音乐鉴赏的执行人员和积极的音乐建设人员。每个教学高中音乐课程的老师, 都得结合新的音乐鉴赏课程的特殊点, 不断跟学生去钻研、去探讨并进行相互之间的思考,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鉴赏这门课程的学习。在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学生要善于讲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要善于开动脑筋, 要善于做音乐方面的总结, 创造出更加符合时代、被时代所接受的一些音乐。

参考文献

[1]张丽媛.浅谈高中音乐鉴赏课导课方法[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 (12) .

音乐美学鉴赏方法研究 篇7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研究综述

在中国知网上涉及到“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的文章, 排除不符合的有近390篇。涉及到人物, 著作, 美学范畴, 音乐现象, 音乐教育等等。

一、对音乐有影响力的人物

1、孔子

1) 提出音乐修养对人发展的作用, 音乐与人格的养成

《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对于音乐的要求: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2) 重视音乐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尽善尽美”以形式为美, 以内容为善。

3) 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 乐教思想

《孝经·广要道》“移风易俗, 莫善于月;安上治民, 莫善于礼”

《论语·阳货》“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近而事父, 远而事君, 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兴, 观, 群, 怨”概括了音乐的社会功能。

4) 崇尚雅乐

《卫灵公》:子曰:行夏之时, 乘殷之歌, 服周之冕, 乐则《韶》《武》, 放郑声, 远佞人, 郑声淫, 佞人殆。

2、荀子

1) 肯定音乐具有感化人心的作用, 继承孔子学说

荀子《乐论》“夫乐者, 乐也, 人之情所不避免也……”“耳目聪明, 血气平和, 移风易俗, 天下皆宁, 莫善于乐”音乐的社会功能是基于审美客体 (音乐) 的“审一定和”以及审美主体 (人) “穷本极变”。

2) 明确提出“中和”的范畴

荀子主张性恶论“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荀子《乐论》“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 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3) 批判墨子的“非乐”观点

荀子《乐论》中经常出现“而墨子非之, 奈何”“墨子之于道也, 犹瞽之于黑白也”等等, 肯定了音乐是人所必需的东西。

3、《老子》

1) 《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

老子反对人为的, 繁杂的音乐, 要从音乐的形式中解放出来, 不要追求生理上的满足, 从而获得符合“道”的大音。

2) 《三十五章》“执大象, 天下往。……乐与饵, 过客止……”

动听的音乐与美食会让过路的人停下来, 有所欲望即“有所欲即有所害, 其用必穷”, 体现至高至美的“道”却是看不见, 听不到, 但却用之不竭。

3)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 音声相和……”

“音”指艺术加工的音, “声”是自然之音。音与美, 善一样不可靠, 音的美依赖于声之丑, 音声又可以互相转化, 因此, 老子主张无为, 不追求人为之美。

4) “大音希声”

自然并且符合规律的道, 虽然无声, 却蕴含至深, 大音希声即是至乐无声, 无为而自然, 至美至善, 永恒不会削减的音乐美, 老子用自然无为的无声之乐, 否定了人为的有声之乐。

4、庄子

1) 《齐物论》“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 人籁则比竹是已, 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天籁者, 吹万不同, 而使其自已也, 咸其自取, 怒者其谁邪!”

庄子崇尚自然之音的“天籁”, 合乎自然规律, 合乎自然本性, 道本身没有声音, 但乐器的声音却是从道中而来, , 音乐要融入“道”, 顺乎道的自然无为, 才能达到“法天贵真”, 天籁就是这样一种道。

2) “……所乐者, 身安, 厚味, 美服, 好色, 音声也,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故曰:至乐无乐”

庄子反对人们对于世俗之乐群相竞取, 这样做既有伤于身体, 又使人丧失本性, 因此提倡“无为诚乐”“至乐不乐”, 要顺应自然, 以适合本性为乐, 庄子反对一切束缚人心, 有伤本性的儒家礼乐。

5、墨子

1) 《三辩》“故其乐漁繁者其治愈寡, 自此观之, 乐非所以治天下也。”

墨子认为享乐对于统治阶级有害无益, 主张非乐。

2) 《非乐》“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 非以大钟, 鸣鼓, 琴瑟, 竽笙之声, 以为不乐也, ……, 为乐非也”

墨子否定“乐”, 是站在广大的劳苦群众的角度上, 即使乐是动听的, 但因为向上考究不符合圣王之道, 向下考证不符合百姓的利益, 所以墨子反对作乐, 在此, 墨子将作乐看做了统治阶级享乐的工具。墨子认为, 享乐作乐会增加人民群众的负担, 享受音乐不能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 不能保卫国家安全, 作乐只会妨碍社会生产和国家政治。

墨子“非乐”有其进步性, 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实用性, 忽略了音乐的社会功能, 夸大了音乐的危害性, 将音乐视为了单纯的享受。

6、阮籍

1) “夫乐者, 天地之体, ” (道家) “故律吕协则阴阳合” (阴阳说)

“男女不易其所, 君臣不易其位” (儒家) “等等, 以上, 阮籍崇尚儒家思想, 并且吸取了道家, 阴阳学说, 阮籍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 对于音乐作了诠释, 将“名教”与“自然”融合, 认为音乐能够教化百姓。

2) “昔者先王制乐……必通天地之气, 净万物之神也, 固上下之位, 定性命之真也”

阮籍崇尚先王之乐, 借助道家“自然”的观点使儒家的礼乐思想更有依据。

“先王之为乐也, 将以定万物之情, 一天下之意”阮籍认为先王制乐必须是整齐划一的,

只有这样的先王之乐才更值得推崇, 阮籍尊儒, 以“正乐”为教, 抵制“淫声”“悲声”。

3) 阮籍站在统治者的角度, 提倡“名教合于自然”, 崇尚儒家思想, 以道家“无为”“自然”为基础, 为统治者统治提供了依据, 是百姓处于“无为”, 安心受到统治者的剥削。。

7、韩愈

1) “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谓义, ……, ”韩愈主张音乐是为道之内容, 道便是儒家思想中道德的道, 韩愈崇尚儒家思想。

2)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认为音乐便是“郁于中而泄于外者”, 对现实的不平情绪, 正是使作品深刻的原因。

8、李贽

1) 《焚书琴赋》“琴者心也”是对汉代理论“琴者禁也”的内在批判,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者都是为了达到儒家礼乐至善至仁至美的境界。“琴者禁也”是外部理论框架下对于士人的要求, 淡化内心欲望, 与外部和谐,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琴者心也”则是内心对于外部世界的反映, 更具有人性化, 更加凸显出主体选择的意义和价值。

2) “声音之道可与禅通”其一, 音乐与禅在思维方式上都是重直觉, 其二, 音乐与禅都是通过个人体验而得到的。其三, 音乐是主体“自由意志”的个性独创。李贽的音乐观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3) 《焚书童心说》“童心者, 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 全部复有初矣”

李贽一方面反对礼乐对于人感情的抑制, 反对“无情”说, 一方面又继承儒家的表“情”思想, 与道家“法天贵真”的思想。

通过以上对于各个时期人物的分析, 在春秋战国时期, 周王室势力衰微, 奴隶制走向了尽头, 孔子出生于贵族, 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 站在统治者的角度, 主张恢复礼乐制度, 以礼来维护君臣等级, 以乐来教化人心, 将音乐当做了政治的附属, 重视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形式要服从于内容, 要尽善尽美, 而后孟子与荀子等儒家学者不断完善了孔子的思想。道家反对儒家的礼乐思想, 反对人为的音乐, 要遵从自然之性, “无为而无不为”, 认为自然之音, 符合道的音才是至美之音。其后, 墨子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角度, 认为音乐

是统治阶级的享乐工具, 于国家, 社会无用, 主张非乐。先秦时期诸国争雄, 百家争鸣, 因此各家对于音乐有着不同的看法, 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 但终因儒家思想适合于统治者统治人民, 其他思想不及儒家思想有影响力。

两汉三国时期,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因此, 此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与儒家思想一致, 不出其左右, 即音乐是用来教化人心的, 肯定音乐的教育作用, 统治者应该视时代的特点而制乐, 利用音乐来辅助政治统治, 尽管出现了以道家思想为主的《淮南子》, 尽管其内容合于社会发展, 但终究难以得到重视。东汉末年, 三国鼎立, 东汉王室势微, 魏武帝曹操, 对于流传已久的清商乐进行了改革, 是内容与形式, 脱离了固定的模式, 更加符合人的自然本性, 并发展了以悲为美的审美特征。

魏晋南北朝, 是一个长达四百年的分裂时期, 战乱不断, 儒家的影响力逐渐薄弱, 士子极力摆脱儒家的礼乐束缚, 追求的不再是人外在行为上的节操, 而是人内心精神的追求, 道家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士子们的追求, 因此形成了一种以道家为主杂糅儒家佛家的新学——玄学便诞生了。阮籍站在了统治者的角度上, 仍然崇尚儒家学说, 但玄学的大环境不可逆, 便提出了名教与自然的观点, 以儒家为主, 道家为辅, 以道家的自然学说成为儒家礼乐思想等级制度的合理依据, 是百姓安心被统治。嵇康则站在了人民的角度, 提出越名教任自然, 反对将音乐视为政治的束缚, 认为声无哀乐, 音乐不会表现人们的感情, 人们心中的感情的形成是因为人们生活的环境的因素, 将对音乐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音乐内部, 促进了音乐本身的发展, 同时提倡郑卫之音, 对于反对唯圣王可作乐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由于受到阶级与时代以及自身的限制, 嵇康不可能真正做到“任自然”, 做到超脱于世俗之外, 因而嵇康的思想之中不免有矛盾之处, 但这并不妨碍嵇康带来的进步意义。

唐宋时期, 国家处于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 即使宋朝偏居一隅, 外有强敌, 但国家的政治经济是高度繁荣的, 这时期音乐的形式多种多样, 因此士人学子站在了统治者的角度, 儒家思想便再次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 崇尚复古, 从周, 欧阳修主张礼乐要通过法律来强化其应用, 要音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对于礼乐思想又有所突破, 白居易认为乐随政改, 重在内容, 音乐可以反映民间百姓的生活;韩愈提出“不平则鸣”认为音乐不应该受到约束, 应该自由抒发人的情感。同时一旦仕途失意, 士子就会转向道家与佛家寻求帮助, 苏轼在外被贬期间, 受到道禅的影响, 崇尚淡美“外枯而中膏”, 所以此时期的士子尽管仍以儒家思想为主, 但较之于以前, 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发展, 同时受到道禅的影响比较大, 正所谓修身以儒, 养生以道, 治心以佛。

明清时期, 封建制度走向没落,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明朝思想家李贽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童心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 一方面肯定音乐的表“情”功能, 一方面有反对礼乐思想对于情感抒发的抑制。对于道家, 否定了《老子》的无声之道, 否定了“无情”主张, 主张《庄子》的“法天贵真”思想, 主张解放人性的音乐美学思想。李贽的音乐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合理的思想。至清中叶, 宋明理学的衰落, 凌廷堪主张恢复礼乐, 并且认为礼乐应该依照人的性, 情的特点来制定, 礼乐只是起到一定的介质作用。

一个国家的主权是否完整, 社会制度是否稳定, 经济基础是否牢固, 以及士人学者所站的立场, 对于音乐的要求是不同的, 音乐美学思想的主张也是不同的, 同时各家各派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 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并且各家思想也会在不断地冲突后, 相互借鉴, 完善。汉唐宋这种政治经济文化相对稳定繁荣的时代, 人们的思想被统治者的官方思想所限制, 难以自由发挥, 相比之下, 春秋战国时, 魏晋时期, 社会动乱, 是“文学自觉”的时代, 特别是魏晋时期, 站在前人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 发展创新形成了新的思想潮流, 是一个思想繁荣的时代。思想的多样性, 却往往代表着社会的动乱。

二、著作

1、溪山琴况

溪山琴况作于1641年前, 是明末清初著名琴家徐上瀛所著, 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了古琴表演艺术理论同时涉及到了音乐美学思想其音乐美学思想继承了儒家并同时受到了道家的影响更是周敦颐“淡和”审美观的继承者。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 儒家地位受到动摇, 文人受到道家反异化思想的影响开始对艺术本身的规律进行探求, 《声无哀乐论》就是应时代而生。但是同样产生于社会巨大变革的溪山琴况却依然强调性情中和不求不竞的审美原则反对去共谋新实际上就是禁琴之音, 人之欲和琴之变, 因此, 仍是儒家的思想具有落后性。

2、唐代乐赋

唐代以儒家思想为主, 赋中大量出现“和”字, 以及对于“雅正”的推崇, 并通过乐舞的中规中节, 乐音的徐疾有则, 乐器之大小适中等描述强调乐舞中“和”的作品, 从中都可看出唐代音乐赋“以和为美”的审美取向。

3、《路史》

罗泌《路史》继承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并同时加以发展

1) 音乐的起源与《乐记》相似, “物动心感“但同时受到道家哲学的影响认为音乐具有“虚”的特点。

2) 礼乐思想不仅在于礼乐的形式上, 更重视礼统治者内心的道德, 只有君主仁政, 人民安居乐业, 才能有最美的音乐。音乐的形式是音调和谐的平和之乐, 同时从人心的角度看, 君主如果没有中正之心, 那么就会形成亡国之音。

3) 审美体验中, 重视人声, 以自然为美。在听音乐方面, 同样强调听音乐的人心中, 要有中正之气, 才能避免在音乐中迷失自己。音乐有多种多样, 君子应该有选择的听。

4) 音乐功能“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4、《文子》

1) 心物合一, 才能产生美的音乐, 但更重要的是人的感情与精神, 没有人, 乐器不会发声, 人与物的关系是最根本的。

2) 天人合一, 天道能反映人道, 反映社会之道。

3) 音乐与人心是联系的, 靠“情”来传递, 主张返璞归真, 获得人与生俱来的纯情。

4) 承认礼乐思想, 主张用礼乐“返其天性, 归于自然”。

以上, 《文子》中的主要的音乐思想批判融合了儒道两家, 较少涉及了其他学派。

5、《文心雕龙》刘勰主张“乐和”体现在:

2) 主张声与辞的和谐统一

并且提出了以实践中的音声相合有效表达情感的主张, 完成了音乐思想中由操作到音乐接受与鉴赏层面情感表达的升华, 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又不被其限制。

1) 主张器与声在配合上的和谐统一。

6、结论

对于著作的研究, 除了《乐记》《溪山琴况》《声无哀乐论》专门针对于音乐的著作有相对大量的研究外, 其余著作涉及较少, 其中原因:

1) 与古代士子文人的知识结构有关, 古代学者通览群书, 并不以音乐为专门的职业, 因而对于音乐没有专门立书著说。

2) 既然古人不以音乐为专门职业, 或在其著作中涉及较少, 还未尝发现, 未做充分研究。

3) 对于现今存书的真伪难辨, 无法确定其真实性;亦或是书中思想杂多, 生搬硬套, 没有研究价值。

三、审美范畴

1) 和史伯最早将和作为一个范畴, 从理论高度解释其美学内涵, 《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 ……”强调和来自于多样性的统一, 是万物生存发展的根本, 主张和而不同。

晏婴《左传昭公二十年》:先王之济五味, 和五声也, 以平其心, 成其政也。……清浊, 大小, 短长, 疾徐, 哀乐……”晏婴从对立统一中阐释和。并且指出达到同一高度的美之音, 必须是不暇的德音, 能使君子心平德和, 和开始具体化, 向平和转变。

伶州鸠《国语周语下》“夫政象乐, 乐从和, 和从平。……于是乎气无滞阴, 亦无散阳, 阴阳序次……, 神是以宁, 民是以听”音乐之美在于和谐, 有“平”即有“和”, 将音乐之和扩展到宇宙之和。

“中和”“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 发而中节谓之和”《中庸》是我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之一, 也是儒家思想里追求的最高境界, 儒家思想认为“中和”应该以仁为本, 以“和而不淫, 哀而不伤”为审美准则, 追求“尽善尽美”, 形式的美与内容的善高度的统一。荀子在此基础之上, 对于音乐提出“审一定和”“穷本极变”。

道家“无声之中, 独闻和焉”“形体有处, 莫不有声, 声出于和, 和出于适” (《庄子天地篇》) , 将和理解为合乎道。

“故闻其声而德和, 省其诗而志正” (《汉书礼乐志》) 两汉时期, 显示了音乐和的功用, 能改变人的性情。

魏晋时期“夫乐者, 天地之体, 万物之性也。……” (阮籍《乐论》) 指出, 和是符合天地之精神, 万物的本性的。“夫哀心藏于内, 遇和声而后发, 和声无相而哀心有主, ……” (《声无哀乐论》) 由此, 嵇康认为, 音乐的和是像道一样无声无象。如果人的内心产生各种感情只有在遇到体现自然之道的和的作用下才能显现出来。自嵇康之后, 对于音乐的研究已不再仅仅关注音乐的功能, 更加深入到音乐的内部。

2) 大音希声大音希声有两层意思1.借音说道, 以无声之乐来比拟道的存在, 以一种无法用感官感受, 感性把握的音乐来比喻道。2.以道论乐, 只有像道一样无处不在但又听之不闻的音乐才是至美之音。

3) “象”, 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思维范畴始终伴随着中国哲学观演进。古人通过制乐这种立象方式来探寻宇宙之道。《周易》“古者包牺氏之王于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象思维不靠概念, 不靠逻辑推理, 而是观物取象。《周易·系辞上》说:“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变化见矣。说明象是变化之象。《乐记乐言》说:“律小大之称, 比终始之序, 以象事行。《乐记乐化》说:“故乐者, 审一以定和, 比物以饰节。以上说明音乐是宇宙的模仿, 音乐之象来源于宇宙万象, 乐音运动揭示了宇宙之理。乐象的含义最早见于荀子《乐论》“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 逆气成象而乱生焉……”将乐象分成两种:正象和逆象。而后《乐记乐象》“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 逆气成象而淫乐生焉……”此时的乐象代表的是儒家的审美意象, 强调乐的教化作用。至魏晋时期, 玄学兴起, 崇尚道家学说, 嵇康反对音乐的教化作用, 认为声音与人心应该相互分开, 摒弃了有功利主义的乐象观念, 立足于声音本身, 追求的是音乐形式的美, 超然外向的意境。

四、音乐现象——郑卫之音 (9篇)

郑卫之音, 是一种保留了浓郁的商族的民间音乐, 是一种热烈奔放、活泼的音乐, 对于郑卫之音历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反对, 代表人物有, 孔子、荀子等历代儒学者。从另一种赞同, 以白居易、冯梦龙、徐养源等古代学者。

郑卫之音的特点是:“淫”。即过度过分的感人, 不符合中和之美。荀子认为:郑卫之音乱人心思, 影响人的思想, 改变人的价值观因而也持否定。

郑卫之音代表的新乐不是礼乐的附庸, 他能反映社会政治与人们生活有世俗内容, 在内容与形式上给予音乐本体的发展, 重视了音乐的娱乐性虽然被污蔑为亡国之音, 却从另一方面说明郑卫之音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是一种进步的音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反展, 国力强盛, 音乐的娱乐之风便开始蔓延, 郑卫之音开始由俗转雅, 进入宫廷。俗向雅转变, 雅俗共赏是中国民间音乐的发展方式, 因此, 民间音乐才是音乐艺术发展的源泉。

五、古琴艺术 (14篇)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已超出了乐器本身的演奏功能。

1) 古琴蕴含崇圣思想。2) 古琴蕴含礼乐精神。首先, 琴制各部分的命名, 体现了礼的等级观念。其次, 从古琴音乐的审美特征看它体现了“和”的精神。3) 古琴的社会功能载道和经世致用。4) 佛教对于古琴的影响体现在了佛教的“顿悟说”, 使古琴拥有了更广阔的文化根基。

六、音乐教育 (6篇)

1) 先秦时期, 《乐记》是集儒家之大成者, 其重视乐的教化功能, 主张用“礼”规范人的行为, 调节社会次序, 用“乐”来陶冶人的性情, 提倡中和之美, 反对侈乐, 重视古乐, 反对新声, 讲究诗歌舞的统一, 但同时重善轻美, 过度重视实用功能, 使人们不能从音乐形式中获得审美愉悦。2) 《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 杂糅了儒家, 法家等等, 崇尚礼乐, 但不将音乐视为政治的附属, 崇尚“无声之乐”, 但认为“有声之乐”是百姓所喜好, 音乐不应该易俗, 而应该“适俗”, 制定合适的礼乐来适应百姓的风俗, 提出了“古今并用”“雅俗共赏“的教育新思路, 对后世影响极大。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迁移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方法 篇8

分析目前各个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状况, 主要呈现出学生不积极参与, 不愿意听讲的状况。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上音乐鉴赏课, 也很难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鉴赏的课程学习中来。大多数学生只重视考试会考到的主要科目, 除了个别对音乐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喜欢参与音乐鉴赏课之外, 大多数学生都对这门课程比较排斥, 所以, 高中音乐鉴赏课堂的学生实际参与积极性并不高, 整体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二、学生不积极参与音乐鉴赏课程的根本原因

分析学生对音乐鉴赏课课程不够重视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点, 高中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教学模式不够灵活, 音乐教学没有自己的特色, 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 不能使学生产生参与兴趣;第二点, 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定过于随意, 音乐本身不是重要的考试科目, 音乐教师对音乐学科成绩的评定随意性过大, 评价标准不统一, 这两点是目前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发展受到阻碍的关键原因。

三、提升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效果的具体方法

1. 改变教学形式, 分析学生心理,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生正处在青春发展的关键时期, 自尊心都很强, 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 实施竞争模式教学。高中音乐教师可以在每次上音乐鉴赏课之前向学生布置一些有关课程内容的思考题目, 组织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查找资料, 探讨结果, 总结答案。在鉴赏课程开始的时候由小组派代表回答老师布置的问题, 之后由教师或同学进行点评, 教师要注意在指出学生不足的时候, 要重点肯定学生的优点, 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 提高其参与音乐鉴赏课程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下的高中音乐鉴赏课会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 可以提高学生竞争学习的意识。

2. 灵活设计教学内容, 适当延展课堂内容, 为学生提供表现机会

教师可以选择音乐鉴赏教学内容当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 确定固定的演唱主题, 组织学生根据鉴赏课程的内容, 进行歌唱比赛。学生可以自主参与, 也可以由小组派出优秀队员参与比赛。学生可以在音乐鉴赏课所学习的歌曲当中选择演唱曲目, 也可以根据鉴赏风格自行选择课外歌曲参与比赛。学生可以通过独唱, 重唱, 对唱, 合唱等多种形式进行演唱, 所演唱的曲目也是自行选择的, 这种比赛形式的鉴赏课程开展更能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可以提高学生对选择曲目类别音乐的了解。

3. 教师要展现个人素质能力, 提高学生的表演欲望

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内容当中有部分内容会比较容易被学生所忽视, 比如民间乐器和京剧鉴赏教学部分, 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想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表演一段京剧演唱或民族乐器弹奏表演, 这样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 顺利展开鉴赏课程的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用二胡演奏《二泉映月》的曲子, 学生会不自觉的被教师的才华所吸引, 由此关注教师的举动, 老师可以适时的带领学生进入到学习中, 由此向学生介绍这首曲子的背景和情感体现, 这样就可以很轻松的达到教学目的。

四、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高中音乐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让其自主完成一节音乐鉴赏课,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自行选择内容, 不限年代, 不限风格, 不限课堂形式, 但是要保证其所选择的内容有益于同学对音乐的欣赏。学生要说明选择原因, 并且做出自我评价, 如此完成一堂独立的音乐鉴赏课程。在此之后, 教师可以带领其他学生对课堂进行评价, 在独立完成鉴赏课程的过程中, 学生为了证明或表现自己, 会使用多种方法提高鉴赏效果。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做以适当的指导, 使学生能够尽量都参与进来, 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才艺, 发挥各自的特长。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是一种新的尝试, 对学生鉴赏兴趣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同时对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也有一定积极作用。

五、构建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

构建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 是使学生放松心情, 降低束缚的重要方法, 自由的学习环境能够调和师生之间的关系, 强化师生之间的感情。教师要及时和学生沟通, 可以走入学生当中进行教学, 也可以依照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教学座位安排开展教学, 这些方法都是构建宽松的教学环境的途径。

六、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结合使用

新课改环境下的素质教育越来越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在音乐鉴赏课进行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则更为频繁。使用电脑播放鉴赏内容, 能够强化学生的视听感受, 使其更加深入的理解作品, 能够保证期更为透彻的体会作品情感。

结论

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教学工作, 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 要采用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展开音乐鉴赏教学。另外教师要努力构建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 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展现, 为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做出积极地努力。

参考文献

[1]车昕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方法初探》, 《基础教育研究》, 2008 (05)

[2]田春荣:《体验式个性化比较法——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三策略”》, 《文理导航》 (下旬) .2010 (06) 。

[3]牛小磊:《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谈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四化”》, 《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0 (03) 。

[4]张欣:《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之我见》, 《黄河之声》, 2008 (21) 。

[5]梁栋杰:《培养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策略》, 《才智》, 2010 (27) 。

[6]曾艳芳:《浅析怎样上高中音乐鉴赏课》, 《黄河之声》, 2010 (22) 。

上一篇: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下一篇:多元化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