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的安全性研究

2024-05-09

产品设计的安全性研究(精选十篇)

产品设计的安全性研究 篇1

一、产品设计的安全性的定义

对于工业产品设计来说, 安全是产品设计最基本的前提和要求, 任何产品都必须把对安全性的考量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理论对于人们的需求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其中安全需求是仅次于生理需求的第二重要的人类需求, 由此可见安全需求的重要性, 从而得出产品设计的安全性在人们需求方面占据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那何谓产品设计的安全性?安全可理解为避免受到来自外部的威胁、危险、危害;不存在风险的状态;避免意外或疾病的知识或技能。产品设计的安全性是基于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逐步完善的背景下形成的, 和产品的适用性一脉相承。

产品设计的安全性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含义:通过设计手段优化、解决人们的面临的安全问题;也要避免设计带来新的安全问题。狭义上, 产品设计的安全性是针对设计的结果, 即产品设计的功能上解决危险问题从而实现对人的保护;广义上, 产品设计的安全性不只是在设计的结果, 而是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 即生产、销售、使用、回收过程, 也就是也要把生态安全问题纳入到产品设计的安全性的过程中。产品设计的安全性已经超越设计本身, 更多的是一个大的系统的设计过程, 广泛的涉及社会伦理问题, 这就对设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产品设计的安全性主要分为生理、心理、生态几个方面, 生理方面主要侧重在人机工程学方面, 心理层面上的安全设计满足心理安全、情感安全的设计, 生态安全方面则侧重在设计的可持续方面。

二、安全性基础——生理安全

生理安全往往是在造型、结构、尺寸、比例上给予产品人性化的处理。产品设计中, 最基本要求是实现产品的物质功能设计, 功能设计上要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 目的是要实现产品的人性化, 使产品的各项参数与人的生理特征相适应, 否则会造成使用过程中的障碍, 甚至会对使用者产生危险。

对于“老幼病残孕”这类弱势群体的生理机能存在下降或者不足的状态, 需要我们予更多的关心与关爱, 他们对产品安全性功能需求尤为迫切, 因此需要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给予更多的关注。设计儿童家具时要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出发, 儿童尚在发育期, 个子矮, 生长快的特点, 所以儿童家具在尺寸、材料、结构上有特殊的要求, 儿童家具设计一般采用大圆角来避免对儿童造成伤害。家具的高度要适宜孩子的身高, 大小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 合适的尺寸对孩子发育养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安全性核心——心理安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产品在功能上日趋完善, 但在精神方面的需求越发急迫, 因此, 产品设计不仅要在功能上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而且要心理层面上满足人们的需求, 人性化设计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多数情况下, 产品设计的心理安全层面往往在造型、材料、色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可视化、可感知方面给使用者带来了简单易用、亲切感、温暖感、安全感等良好的心理感受。

产品设计的心理安全也称产品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们是仅次于生理安全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安全感是依托产品造型、材料、色彩方面给人一种安全的心理感受, 设计师可通过产品语义设计来传达产品的安全感。如曲面形体则给人以柔和、可亲的感觉。圆角的产品比尖锐的心理感受上更安全;黑色、白色、深灰色、深蓝色等沉稳的色彩会给人以可靠感。总之, 产品设计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产品的造型、色彩、材料、质感等方面, 通过这些示可视化的设计语言向使用者传递安全感。

四、安全性要素——生态安全

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的发展, 人类面临着地球变暖、大气污染等生态问题。人们认识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设计领域更多的开始树立环保的设计理念, 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等理念被提出来。生态安全问题是以生态保护为中心, 把生态安全放在人类大安全的位置上进行设计, 从而显示出生态安全的重要性。

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拉克写的《为真实世界设计》主张在设计、生产、使用、回收的全过程, 设计师应考虑地球资源的有限性, 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要把生态意识引入到设计过程中。绿色设计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作为指导性理论在设计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也对产品设计的安全性具有指导意义, 在产品设计中要考虑材料的可回收、工艺绿色化、零件可更换, 使得产品消耗更少的资源来达到产品设计生态安全的目的。

产品设计的可持续性成为人们的共识, 可持续设计要求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 满足设计需求的同时, 考虑所设计的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总之, 产品设计的生态安全对于整个人类的生存起着积极的作用, 不仅需要设计师积极参与响应, 同时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参与其中, 这样才能更好的让产品实现生态的安全性。

五、结语

怎样设计出更贴近人们需要的产品是设计师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设计, 如果能站在关心社会、关心人性的基础上, 那么,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设计必然会焕发出夺目的光芒。设计师不仅要考虑产品影响人类安全的因素及其安全性的发展方向从而设计出更多符合人们使用的、易用的产品。

参考文献

[1]江牧.人工物设计的安全研究[M].重庆:包装工程, 2009.

[2]李红杰.安全人机工程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6.

[3]唐纳德A诺曼[美].情感化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4]陈汗青.产品设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5]柳冠中.当代文化的新形式——工业设计[J].文艺研究, 1987 (6) .

[6]江牧.工业产品设计安全的伦理剖析[J].装饰.2007 (9) .

[7]贺挺, 廖亮, 吕明.人性化设计中的关怀与伦理[J].山西科技, 2005 (9) .

[8]余晓宝.安全感设计[J].艺术百家.2003 (2) .

产品设计的安全性研究 篇2

道路工程积雪灾害的安全设计与防治措施研究

积雪灾害主要指自然积雪、风吹雪、雪崩.笔者结合实际工程设计,在“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前提下,对于进行工程处理的.地段必须提出具体措施,以确保工程建设以及使用过程的安全.对积雪灾害地区针对不同灾害类型,提出工程处理措施,对于风吹雪灾害的处理措施类型有导、疏、阻、清等措施,对于雪崩灾害的处理措施有稳、导、防、缓等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于积雪灾害采取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方法.

作 者:赵金顺 魏庆朝 李立军 ZHAO Jin-shun WEI Qing-chao LI Li-jun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刊 名: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年,卷(期):200414(12)分类号:X4关键词:积雪灾害 工程设计 防治措施 安全

产品设计的安全性研究 篇3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 提高 建筑的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040-01

时代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广大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建筑结构方面的设计,而安全性的工作理念也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且确保建筑安全性是每个建筑设计、建设和施工方所需要进行认真研究的问题。根据社会和人们对当代建筑的要求,建筑物建设不仅要经济耐用、功能齐全,还要考量建筑工程的使用价值和质量,也就是说建筑施工的工作不能仅重视其外在美观性,更要注重内在实用性。

1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安全隐患

1.1 相关单位的重视度不够

我国现阶段对抗震设计的问题并没有引起相关单位的重视,导致这样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两点:(1)相关施工单位在建筑的设计工作中,为了降低资金投入量,最大限度的减少相关成本的预算,只为了获取最高经济利润。(2)施工人员在使用钢材方面不够规范,由于建筑物不同位置上承重力也是不同的,因此不同位置上所使用的建筑钢材也不一样,应根据建筑物的承重力来选择,可是先关施工单位在钢材选择方面不够重视,不考虑不同建筑钢材承重能力的不同,也不按照实际的施工情况来选择钢材,导致了工程建设的安全隐患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1.2 建筑物抗震性能较差

近年来,较多的自然灾难频频发生,且破坏的力度也越来越强,对人们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造成了极大损失。如:汶川的8.0震级的大地震,致使大量建筑物的倒塌,导致大量人员伤亡,这样破坏力极强的大地震在国内也发生了很多次。通过这些灾难可以看出,建筑工作在我国安全建设中的缺点。因此,最大限度的提升建筑物抗震的性能对于保证人们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是非常重要的[1]。相关施工单位应重视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高,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应以提高抗震水平为主,才能确保建筑的安全性能。

1.3 建筑结构在设计方面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物工艺要求也改变了从前较为传统的模式,因此传统和现代化的理念就发生了冲突,引发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之下,所涉及的建筑物就会存在某些潜在安全隐患。同时,负责设计的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只重视表面利益,忽视了建筑内在因素。甚至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对提高建筑安全性能的理念上出现了错误。比如:为了减少预算成本,对安全的问题不管不顾,只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安全,最终致使悲剧发生。

2 提升建筑结构在设计上的安全性策略分析

2.1 提高设计的技术水平

建筑行业在高速的发展下,其对相关技术的需求度和依赖性也随之越来越高,因此相关单位应把建筑行业与科学信息的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落实到实际建筑结构方面的设计中,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进而推进建筑业的发展。建筑结构在设计中,对于传统建筑经验的技术,虽然其不能完全的适应当代建筑业的发展,但是可以将其与现在高科技的技术进行融合,进而形成适合当代建设的一种技术。同时,建筑结构技术人员和设计人员应相互合作,共同制定出一个试行到建筑结构的设计中的软件,用以更好的帮助负责建筑结构方面的设计人员顺利完成相关工作,进而更加正确、精准的将各个方面的相关建筑数据计算出来,最大限度的降低建筑物的安全隐患。

此外,参与建筑设计工作的相关人员还应具有敢于创新、与时俱进和积极改革的思想,对于传统设计观念应正确对待,且传统设计观念里的不足之处应敢于改革、敢于抛弃。相关的工作人员还应将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放于建筑工作最为首要的位置上,且深刻清楚自己在设计工作中充当的重要角色[2]。同时,工作人员在对建筑展开设计工作时,不仅要将自身掌握的专业技能水平合理的应用其中,还应以建筑工地实际的施工情况为主,针对性的改良和优化设计方案,确保设计工作能够做到最好。

2.2 遵守相关的建筑规定

我国建筑行业的领域自发展以来,其结构的设计一直是相关单位重视的一项工作,且随着国家对建筑物要求的越来越高,建筑结构相关的设计工作得到了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的重视。随着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建筑设计相关的一些规定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因此,相关单位应严格要求负责建筑设计相关的工作人员工作流程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并要求工作人员熟悉掌握国家所颁布出来的相关规定,严格的根据相关建筑规定来进行对建筑结构方面的设计工作,进而最大限度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3 确保建筑设计的安全性

在建筑结构中,设计工作并不是一个分散的、无序的工作,反而设计工作是属于具有完整运作系统的一项全面性的工作,且建筑结构中设计的工作需要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且实际操作专业技能水平高的工作人员才能完成的[3]。因此,在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进行时,相关单位应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每一项基础工作都要严肃的对待,并对设计的工作积极做到精益求精。同时,还应要求工作人员对结构设计过程中每一个组成的部分都要仔细、反复的进行考量,并对好的方面积极发扬,而不良的方面应果断舍弃。通过以上的措施,不仅保证了建筑设计的安全性,还加强了工作人员总结各项工作经验的能力,进而确保了工作人员在以后建筑结构方面的设计工作中,能够高效、顺利的完成设计工作。

3 结语

建筑结构方面的设计工作于建筑物整体质量息息相关,因此设计人员在对简述的结构展开设计时,应基于建筑工程实际的情况,综合考虑其各个方面存在的因素。同时,还应在遵守国家所颁布的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把建筑设计里结构承载力和耐久性作为重点的研究对象,以确保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此外,相关建筑结构方面的设计人员还应严格的要求自己,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而保证我国的建筑行业能够顺利、稳定和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加鹏.如何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的安全性[J].建材与装饰,2013,11(27):41-42.

[2]姜彤,徐博.试论如何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的安全性[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3,10(1):150.

产品设计的安全性研究 篇4

1 产品安全性概述

1.1 安全的意义

安全是自人类出现以来, 人类一直所追求的一种状态, 无时无刻都渴望获得安全。《辞海》中对安全的定义为:“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 安全仍然是人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其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中。安全会随着各种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由此可见, 安全是一种相对的状态。在产品设计中, 设计师需针对特定的使用人群、使用环境等作出特定的分析和设计, 并使产品达到最优的安全状态, 减少人类、自然环境受到的危害。

1.2 产品的安全性

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中, 安全需求是人类非常基本的需求。因此, 安全是产品必须达到的指标, 也是产品成为商品并为人所使用的前提。

产品安全性是指避免产品可能对人身安全、健康、环境和产品本身造成的危害, 具有以下4个特征: (1) 产品安全性是产品所必须具备的特性; (2) 产品安全性的核心是避免损失; (3) 产品安全性是一种相对的特性, 安全性会随着环境、时间、使用人群和方式的改变而变化; (4) 产品安全性会随着产品的生命周期而变化。

2 国内外产品安全性研究的发展状况

自工业革命以来, 产品安全性问题逐渐浮现。以往, 批量化生产的机械产品会对用户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产品的安全性真正得到重视的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由于缺乏对人机因素的深入考虑, 一些功能强大的新式武器的操作方式并不合理, 进而导致人员伤亡和战争失败。大量失败的教训引起了决策者和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 通过一系列分析发现, 在人与武器的关系中, 最主要的限制因素不是武器, 而是人类自己, 并深刻认识到人的因素在武器研发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同时, 他们还认识到工程技术在武器研发中的作用是有限的, 必须将其与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力学和人体测量学等学科知识结合用于研发中。因此, 人机工程学应运而生, 明显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

20世纪70年代,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针对不断出现的产品安全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与产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 也规范了企业生产流程, 使产品设计更加人性化、安全和可靠。20世纪80年代, 我国的工业设计体系开始建立, 产品设计在我国处于发展期, 行业准则和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然而, 随着我国并入全球化发展, 面对国外严格的产品审查制度, 我国企业认识到安全问题在产品设计中重要性。同时, 我国企业品牌价值的提升也需要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人性化、安全和易用的高品质产品来实现。

3 产品设计中的安全性设计思想

3.1 人机工程学与产品设计的安全性

丁玉兰编著的《人机工程学》中对人机工程学的定义为研究人、机械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人机学研究的范围极为广泛, 它的最终目的是使人造“物”可以更简单、安全、高效地被人操作、使用。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 必须遵循人机工程学的要求, 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比如, 如果儿童座椅的尺寸不符合儿童的人体数据, 则会对儿童的生理发展造成危害。

3.2 设计心理学与产品设计的安全性

设计心理学通过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从而为产品设计的展开提供必要信息。唐纳德·A·诺曼编著的《设计心理学》中提出的几条设计原则十分有益于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主要包括以下4点: (1) 概念模式。设计人员为用户提供的产品使用的概念模式与用户自身的概念模式应一致, 以保证用户可以更加容易地使用产品。 (2) 反馈。产品对操作的结果进行反馈, 使用户明确的使用信息, 避免造成操作错误。 (3) 限制因素。限制用户的使用范围, 防止用户进行不当操作。 (4) 预设用途。突显正确的操作方法, 隐匿错误的操作方式。

3.3 通用设计与产品设计的安全性

通用设计观念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由罗恩·梅斯在1985年提出, 他的定义为:“尽最大可能让所有人可以使用, 不需要做出调整或特别设计的环境和产品设计。”当使用人群发生变化时, 某一产品的安全性就可能发生改变。由此可见, 将通用设计的思想运用于产品设计之中尤为必要, 可满足更多的使用人群, 提高产品的可用性、安全性。

4 结束语

安全性是用户人身安全的保证, 同时, 也是企业自身产品品牌建立的重要基础。安全是一种相对的状态, 会随着时间、环境和使用人群的改变而变化, 在进行产品设计时, 需要把握这一原则, 并结合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和通用设计等思想全面设计, 从而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为用户创造更加合适、安全的生活方式。

摘要:产品的安全性是用户人身安全、健康的重要保障, 同时, 也是产品设计的关键元素。从产品安全的意义、国内外产品安全性研究发展状况、产品设计中的安全性设计思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从而为产品的安全性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产品设计,电子设备,交通工具,人体测量学

参考文献

[1]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2]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3]姜可.通用设计[M].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 2012.

产品设计的安全性研究 篇5

(中共吴江市委党校课题组)

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一定时期内生产发展、消费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社会管理的基本属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存在大量不安全因素,如药物残留超标等问题,食用农产品引发的急性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2008年我国发生的“三聚氰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更是引发了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既有监管不力的问题,也有法律法规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检验检测技术条件差,设备落后,检测能力弱,缺乏监管手段。因此,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着重谈谈吴江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实践探索。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分析

农产品安全,应该包括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涉及粮食安全,这是全世界都关心的问题,各国政府也都不遗余力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从目前来看,通过立足国内市场和有效利用国际市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而农产品质量安全则主要是指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概念

所谓安全的农产品,主要是指食用农产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成分,不应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损害、隐性疾病和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食用农产品来源于动物和植物,受各种污染的机会很多,其污染的方式、来源及途径是多方面的,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烹饪等各个环节均可能出现污染,因此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仅局限于微生物污染、生物毒素、化学物质残留及物理危害,还包括如营养、食品质量、标签及安全教育等诸多问题。正因为此,考察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法律几乎涵盖了“从地头儿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

(二)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因素分析

从宏观制度层面来看,我国农产品安质量安全存在问题的核心在于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存在缺陷。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种子法》、《动物防疫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和《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法》等法律法规,2006年11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正式施行,初步建立起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规体系。但就《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而言,虽然填补了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空白,但是缺乏配套法规,与其

他法律的衔接也存在一些问题。另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也存在缺陷。由于目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市场监管等环节归属不同的部门管理,这种“分段管理”的模式缺乏有效管理制度和监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不合格农产品浑水摸鱼,堂而皇之地进入各大市场。除了法律体系不健全和监管制度缺陷这个主要原因之外,还有几个方面的具体原因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因素也不容忽视。从生产源头进行调查分析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因素:工业“三废”不合理地排放以及农业化学物质的大量施用,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地下水、土壤、空气中重金属及有毒有害物质超标严重,畜禽养殖业环境严重污染造成的包括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性疾病等生物性危害日益突出。

2、农业投入技术应用因素:主要指农药、兽药、化肥等投入品的错用、滥用等不规范行为。许多农户不懂得农药、化肥科学合理的使用方法,经常超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等见效快的化学投入品,造成了土壤板结问题,加重了通过土壤传递的疾病,农作物也更容易感染病虫害,结果又导致了农药使用的继续增加,农产品的生产陷入发病用药到再发病增加用药的恶性循环之中。

3、安全质量检测因素:一是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还有待于完备和健全;二是农户对农产品质量检测标准知识贫脊和检测意识薄弱。

4、生产规模因素:尽管农村家庭居民平均每人出售主要农产品和畜产品及水产品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仍是全世界“最小的农户”,生产规模小,相对分散,绝大部分农户生产的农产品都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既没有加工、分级包装,也没有品牌商标,产地、品种、品质等特点都无法体现,质量很难达到优质要求。

5、道德风险因素:这也是逐利生产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置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于不顾,追求自身不正当经济利益,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道德风险。

综上因素分析,分散的农户,无力应对工业“三废”和农化物质对农业环境破坏,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环境权益;难以按照统一要求,大规模进行标准化生产,推行无公害农产品栽培技术,开展农产品检测,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过程控制;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打造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有效实施农业品牌经营;难以对自身产品进行商品化处理,实行标识化流通。也成为目前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监管的难点和薄弱点。

二、吴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实践特点及其问题分析

(一)“四位一体”:吴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实践特点

1、有专业化的监管机构。为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我市农委成立专门的农产品安全监督科,成为江苏省唯一具有专门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机构的的县市,配备专业的安全监管队伍,建立县乡两级监管体系。

2、有科学化的监管流程。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重点在于产前、产中、产后三大关键环节的监管失效,因此,吴江以科学为原则,构建起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科学监管流程。

(1)农产品产前监管。一是加强土壤监测。近三年来累计检测土样1606只,涵盖面积达65万亩。检测结果表明,吴江的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有43.33%的耕地面积符合国家一级耕地环境标准,有46.67%的耕地符合二级耕地环境标准;二是加强水样监测。对涵盖全市23条主要农田灌溉水源的河、荡不定期进行监测。近三年,共测水样72只,结果表明吴江的灌溉水质量尚好,符合一级灌溉水要求;三是选准基地,确保农产品基地建立在土壤、水源均无化学污染的基础上。四是积极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扩大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品种。目前,全市已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92个,总面积达58.68万亩。通过部级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达到71只,绿色食品86只,有机食品3只。

(2)农产品生产过程监管。一是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每年都对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进行专项整治,对全市的农资经销点业主进行培训,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和瘦肉精的使用。二是积极推广新技术新肥药。2006年吴江被省农林厅列为“测土配方施肥”试点县(市),我们通过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高效低毒新型农药等方式,有效降低了化肥、农药的施用强度。通过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高效低毒新型农药,有效降低农药的残留量。三是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示范推广蔬菜遮阳网30余万平方米,防护网8万余平方米,广泛应用果品套袋技术。

(3)农产品产后监管。一是完善了全市23个生猪定点屠宰场的生猪检疫工作,强化对生猪屠宰前“瘦肉精”检测工作。同时我们在全省率先探索在生猪的耳标上使用“二维码”标识,设计了专门的读码器,建立对每一头生猪的出产地、养殖地、免疫等情况的数字化可追溯系统。二是重点加大对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的监管,在全市31个农贸市场建立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室,加强对蔬菜上市前的安全检测。同时,积极依托“江苏省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吴江中心”的技术力量,加大对大型超市、连锁店、农资经营、粮食批发市场等单位的农产品及其投入品专项监督检测,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有专业化的检测平台。吴江市农产品检测中心是2005年的市政府实事工程,2006年1月份,通过省农林厅验收,成为“江苏省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分中心”,是全省惟一设在县(市)级的分中心,2006年7月份,被国家农业部授予“无公害农产品定点检测机构”称号,也是全国惟一设在县级市的定点检测机构,同年10月份“吴江市农产品安全保障工程”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健康城市联盟评为“健康城市联盟最佳实践奖”。中心拥有一系列先进仪器设备,具有对土壤、水、大气、农产品、畜产品及饲料类等六大项,120项不重复参数的检测能力,自2007年以来,该中心一直承担着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任务,同时还承担着吴江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委派的例行监测和农林局、工商局、质监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单位以及个人的委托检测。受省农林厅的委托,从07年开始,泰州市的畜产品、扬州市的农产品将由我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实施质量监测。年9月份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英文简称为CNAS)认定,成为国家级实验室。据介绍,该中心是全省首批、也是苏州市唯一的一家国家级农产品实验室。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制

度已经融入国际认可互认体系,成为CNAS认可实验室后,该中心检测的数据在国际上可以互认。目前,该中心具有检测农产品、畜产品、饲料和农业环境等76项产品、130项不重复参数、176项重复参数的能力。此次通过CNAS实验室认可的检测领域共有六大类产品的104个参数,该六大类产品分别为无公害农产品、酱油、畜产品、饲料、水和土壤。

4、有自律型的农合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和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机组织分散农户参与市场竞争,把农业的综合竞争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成为政府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几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吴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适应新形势,不断增强自身实力,获得了长足发展。截止目前,全市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1家,在1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涉及水产养殖14家、畜牧禽蛋4家、农机服务41家、花卉苗木14家、瓜果蔬菜10家、蚕桑加工2家、粮油作物26家,分别占总数的12.61%、3.6%、36.93%、12.61%、9%、1.80%、23.42%。入社社员 1 万多户,带动农民 3 万多户。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载体,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抓农产品质量安全无从下手的局面,成为我市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力军。

(1)、放心农资规模统购的优势显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集千家万户的农资供应,需要量大,许多合作社与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统一供应生产资料,不但节约了分散农户采购生产资料的成本,提高了农民采购农业生产投入品的能力,还从源头堵住了禁限用和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流入农业生产中,为农业投入品的及时供应和质量保证提供了保障。

(2)、技术的服务和传递功能得到发挥。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农民统一提供优质品种,并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普教育等活动,将与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农资使用常识传送到农户成员,提高了农民对农用生产资料的真假鉴别能力,指导农民正确使用农资产品。有的合作社聘请专家为技术、市场、政策顾问,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吸引到合作组织中来,成员从中得到新技术、新品种,不但解决了农民技术缺乏、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还规范了农民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控制了滥用农药、兽药造成的农残、兽残危害,解决了一家一户在分散经营上难以解决的畜禽防疫、植物保护、高效栽培等问题,创新了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促进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3)、农业标准化实施开始起步。越来越多的合作社已经在生产过程中逐步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广大农户不断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观念和管理方式,提高了标准化生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组建专业合作社,为入社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有效服务,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不可少的手段。随着合作社的纵深发展,合作社的服务功能不断拓展,专业合作社日益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不可取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维系农业产业化链条各环节稳固相联并延伸的纽带,合作社为本社成员统一采购农用资料、鱼苗、种禽,提供技术培训指导、统一防病防疫、统一标准化生产和统一收购产品来帮助社员提高养殖效益、降低市场风险。

(4)、农业品牌化经营初见成效。合作社越来越注重农产品注册商标、品牌的作用,将品质融入品牌,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统一品牌、统一分级包装、统一商标、统一价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组织销售,以品质打响品牌,以品牌提升品质。吴江市平望顾扇渔业专业合作社的加州鲈鱼是江苏省内唯一“供奥”的淡水水产品;吴江市庙港万顷太湖蟹养殖合作社通过与太湖蟹养殖户签订销售合同,将入社养殖户的太湖蟹集中起来,由合作社进行保护价收购,经分级分类、统一包装后上市销售。万顷渔业太湖蟹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万顷”太湖蟹多年远销香港和台湾地区。合作社的“生命力、带动力、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吸引更多的农户成立合作社。

(5)、自律培育诚信的功能得到强化。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重以行业自律的方式发展生产经营,合作社的运转机制不断规范,管理制度不断加强。目前,所有经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均有规范的章程和健全的三会组织结构、明晰的产权结构,绝大多数合作社建有独立的会计核算体系,内部管理日益加强,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合作社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合作社引导农民在参与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中,学习先进种养技能、加工技术和营销技巧,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有助于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强化农民的整体素质,树立农民的群体诚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和会员相互监督的自律管理能力大大提高,农产品质量从源头上得到保证。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践中仍存在问题。

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职责不清和相互扯皮问题。由于目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市场监管等环节归属不同的部门管理,这种“分段管理”的模式缺乏有效管理制度和监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不合格农产品浑水摸鱼,堂而皇之地进入各大市场。由于利益原因,责任与利益错位,监管难以到位,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经常发生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甚至相互扯皮或推诿,出现了几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的怪现象,致使注水猪肉、特别是注水牛肉等坑害消费者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

2、监管流程中存在生产者标识缺位和产品质量追溯机制缺乏问题。调研中发现某些批发市场有农药检验设备是设而不用,一个原因是中国的现状大部分就是如此;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农产品,都没有生产者的标识。请想一想,即使批发市场是个有责任心的企业,它愿意花人工、成本来检查农药,但检查出要进入市场的农产品的农药确实超标了,它该怎么办?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叫送来这些农产品的供应商把整车的农产品倒掉?如果是这样,它的供应商就要破产,随之这个市场就没有供应商入驻或敢来入驻了,而这个批发市场也要面临倒闭。我说过,良心或责任心在经济利益面前,是没有多少抵抗力的,所以,这个批发市场不会积极负责地检验农产品,是必然的。如果进入市场的农产品没有生产者的标号,产品有质量问题,就无法追溯生产者的责任。供应商及批发市场,更不会主动来承但这个产品的质量问题。

3、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和定位和检测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督机构如何定位?由于我国没有对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简称农检机构)作出明确的定位,所以各省、市的农检机构有着不一样的地位、待遇和职能。即使在同一个市不同的区就有不一样的定位,有的是科级单位,有的是一类事业单位,有的是二类事业单位。甚至在同一个区,不同的镇也有不一样的

定位:有的是镇极事业单位,有的是法人单位,更有的是无证照单位(临时单位,员工不作任何编制,只为合同聘请)。各区、镇级农检站发展失衡,“军心”不稳,就导致了整个农检系统发展缓慢。而且要这样一个临时单位去执行法律工作,更是一个违法的行为。政府叫人民守法,但自己也经常在违法,这个是绝对不允许的,应该及时纠正。另外,各省、市、区的农产品检验标准不统一。我国有很多检测仪器的生产厂家,可谓百家争艳、良莠不齐。虽然他们的仪器都得到了国家质检部门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认证,但是总会有那么一点点差异,就给农检系统的工作人员带来许许多多的尴尬。

4、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存在规模性、规范性和功能性不足问题。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在提升农产品质量上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总体规模不大。我市的合作社注册资本最大为280万元,最小注册资本只有5万元,绝大部分注册资本在10万元,合作社成员人数超百人的只有4家,合作社规模效益很难实现。由于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组织机制、决策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都不够完善规范,带动能力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和农业发展的要求;二是合作社中出现了利用政府扶持政策“假合作”现象,造成扶持政策被某些掌握较多社会资源的组织所利用,真正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无法得到有效扶持;三是由专业组织创建农业品牌、建设绿色、无公害基地等项目在整个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所占的比例还不高。四是农业标准化推广、产业化经营的水平不高,监督体系不健全等。

三、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对策思考

从国家层面来讲,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配套法规建设,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从地方来说,根据有关法律法规,需要在强化和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职责,严格推行农产品标识、市场准入、质量问题责任追溯制度,合理定位检测机构和发挥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自律功能方面抓实努力。

1、明确职责,完善机构。建议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委员会,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科室部门的专业职能并充实专业人员,在此基础上,明确农委、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局、工商局、商品检验检疫局等部门的监管职责,市农业(林业、海洋渔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生产条件(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的日常监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产品质量、卫生监管。贸易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的行业管理,生猪定点屠宰、禽类统一索证索票和菜市场集中销售、集中宰杀监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产品质量监管。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生产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的卫生许可,食堂、餐饮业等消费环节的卫生许可和卫生监管及质量监管,并查处上述范围内的违法行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牵头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信息的综合利用。而市农产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则牵头组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调查研究,检查、督促各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落实,负责联系、协调各职能部门工作,牵头召集由各职能部门参加的有关工作协调会议。

2、推行农产品标识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溯机制。如果无法追溯生产者的责任,农产品 的生产者就不会有对他们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产生必要的责任心。我们每天所吃所用的农产品就没办法从根源上解决它的质量问题。为了能追溯到生产者的产品质量问题,我们认为,要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必须有标明生产者标识的标志。如青菜,它们将按棵或斤标上这棵或这斤青菜生产者的编号,才能进入市场流通。这个编号,可以是蔬菜水果种植资格的一种资质登记号或注册号。它产生可以按我们的身份证号产生的方法来编制,也可以以其他更为灵活的方法来编制。如果卖菜的农民在收获蔬菜后,在每棵青菜或每斤贴上他们的生产编号时,我想,他们对他们将要卖出的产品的质量产生一种责任感和风险感。那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行政或经济处罚,它们的生产者应会尽可以生产出合格的农产品。建立农产品生产标识,可以采取政府主动登记服务制,尽量不要扰民和增加农民的负担。如农民每年到当地相应的农业管理部门,交纳100元左右,作为种植资格认证手续,政府则相应地发给他们相应的种植编号小贴签。农产品生产者编号(或标识),是农产品质量追溯机制的起点。有了产品质量可追溯的农产品生产者标号,结合刚性有效的农产品抽检机制、产品质量责任追溯机制,将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产品监管机制。形成这套机制,必能对农产品生产者产生一个强有力的威摄力,从源头上对农产品形成有效而有力的监官。唯有如此,我们的农产品,包括我们每一个市民每天吃到的食品,如蔬菜水果,面粉大米,他们的安全性,才有希望从根本上得到显著的提高。

3、以合理定位检测机构为核心,建立各部门共享互通的农产品质量信息预警机制。建议各镇成立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负责全镇农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测、数据统计、上报、指导各村开展工作。各村、社区设农贸市场检测点和成立农产品监督队伍,村(社区)抓农业干部为组长,另外聘请专职人员负责农产品的检测和监督工作(不能由市场管理员兼任)。农产品检测员和监督员人数根据该村农贸市场的规模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面积而定。农产品检测和监督队伍编制人数每两年调整一次,其待遇由区、镇(街道)、村(社区)按一定的比例统筹解决。超过区核定人数招聘的人员,其待遇按区规定标准,经费由镇(街道)、村(社区)负责解决。农产品监督队伍的办公经费由镇(街道)、村(社区)两级负责解决。可以参照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综合管理服务站和中心的相关管理规定和方法,可以作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标。在此基础上,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在各监管部门的互通,为各职责部门及时和协同监管提供依据和技术条件。要及时开展信息预警,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原因,逐步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要完善应急处理机制,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形成上下联动,信息畅通、反应快捷、运转高效的工作体系。一旦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处理应急预案快速反应,及时处置。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评价和处理工作,动态跟踪互联网等媒体发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如发现可疑信息,要组织人员在第一时间开展调查核实工作。对不实信息,要正确引导舆论,有效保护产业。对发布不实、有害信息,甚至制造谣言等恶意信息的单位和个人,要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严肃处理。

4、大力发展和进一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发挥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质量监控的自律功能。(1)推动合作社通过开展农业规模化生产,组建一批无公害生产基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实施和示范平台。引导合作社组织分散农户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农资供应,强化生产过程管理,全面落实农业标准化生产。一是加强农业标准的宣贯和推广。要切实抓好农业标准化培训,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作为农民培训和农业科技入户的重要内容,要及时发布最新标准信息和文本资料,采用“明白纸”、“简本标准”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引导农民、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按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解决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问题。二是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度的落实。要继续在农业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规模种养基地推行农产品生产档案制度、用药登记制度、休药期制度等,保证农产品质量全过程可追溯。三是开展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创建活动。(2)引导合作社主动申请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系列认证。通过开展品牌经营和申报系列认证,不仅能为合作社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取得合法的身份,而且能扩大合作社农产品市场影响面和美誉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3)推动合作社实施农产品产地编码制度。合作社从一开始就组织分散的农户制订操作规程,开展技术培训,进行标准化生产。农户的生产素质和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有利于顺利推进农产品产地编码,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产地编码制度,就是对农产品产地实行“身份证”制度,在农产品产地调查的基础上,将全市产地分区编码,向产地农户统一制发农产品产地编码卡,以此作为市内农产品产地的有效标志。实施产地编码制度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主体不清的问题。一家一户由于经营地块狭小,质量安全意识差,生产“各自为政”,无法坚持实施产地编码,即使勉强实施到千家万户,也无法保证工作质量,弄到最后完全可能不了了之。合作社依照当地优势产业组建,生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因此以产地区域为单位,将产地分区,就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产地编码实施环境。合作社这一组织解决了产地编码制度实施难的问题,为产地编码制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有助于形成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督追溯机制。

党校课题组成员:徐枫、李谷村、李晓、黄正术、吉毅

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安全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安全;问题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6.017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6-035-02收稿日期:2012-05-16

随着高层建筑工程的迅速发展,对于建筑技术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在整体的建筑设计工程中,建筑设计所要侧重的重点也是多样化发展的。在表现形式上,建筑设计的发展变化也趋于多样性,由于建筑设计创新发展,对于高层建筑的安全问题也是有所调控,加强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把关,还要对整体的施工完善性进行相应的调整。

高层建筑设计理念不仅是加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相应问题的管控,还是对建筑设计中的对于主体的完善以及附属工程的安全质量控制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控,如何从某方面对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进行控制,这不仅是建筑结构设计师所应考虑的问题还是对整体的建筑结构的控制问题。

一、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理念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针对高层建筑特性的建筑结构设计。它是指建筑设计在满足一定的设计要求,安全、耐用以及经济适用等方面的时候,按照建设结构的设计规范进行相应的结构布置,并利用经济与技术分析的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控,寻求最优的建筑设计的过程。在整体的控制上,建筑设计的调控不仅仅是针对主体工程的设计还应考虑到高层建筑的楼层的安全问题的调控,从整体上把握建筑结构设计。

二、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包括对于建筑的智能、节能的控制,以及加强整体楼房的控制。对整体的建筑设计的控制,加强对高层建筑的设计方面的问题,都要加强对整体的城市建筑的控制因素的分析,最终保障城市建设的整体调控。

(一)主体工程的建筑设计

高层建筑设计工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建筑结构的生态节能设计,还要加强对整体的控制方面的调整,最终保障主体工程的设计;也要加强对整体的建筑方面的控制调整进行分析,最终保证对整体的建筑控制。作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主体下部裙房这一块,虽在城市建设中的影响不是太大,但在高层建筑的控制中的人性化空间的设置却有很大的发展。

高层建筑的裙房结构设计虽与一般的高层建筑设计不同,但在整体的控制上,还是要对结构的质量设计有一定的帮助。这也需要在整体的设计中将建筑结构的控制进行细致操作。对于裙房的设计主要是依据在整体的视觉冲击下进行相应的结构设计,保证在整体的设计上进行相应的控制。保证其多样化,以避免因为裙房的原因导致人们在审视建筑时感觉过于苍白,对于街道的整体空间感不强烈。同时对于楼层的顶部设计也是比较难控制的,因此,对于建筑结构的设计控制不仅要在质量上过得了关,还应在整体的施工操作上加强对高层建筑的建筑性标志的控制,最终保证建筑的独特性和标志性。

(二)设计上的操作控制

在整体的控制上将高层建筑的主体进行相应的调整,使空间的形式丰富化,并在实际运用中主要采用的低层架空和入口处缩紧的方式进行。

二、高层建筑的附属建筑结构设计

(一)底层入口

一般情况下,采用底层架空的方式,可以有助于南方气候炎热时的空气流通以及在北方冬季的风向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控制,最终保障整体的通风的设计,既美观又具有时效性。

(二)建筑围护

在整体的高层建筑中,居住在高层的居民都会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无论是生活还是在工作中。维护需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加强,从而提高居民的安全性。高层建筑的门窗的设计也是有一定的风压检测的,以保证高层居住的市民的生活安全。

(三)服务设施

高层住宅的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的服务设施的质量,不仅要在建筑的入口处设置大楼的值班人员,还要在各楼层设置一些紧急呼叫装备,保证楼层的各个区域的安全。

三、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安全问题分析

(一)应急照明系统的控制

在高层建筑的总体布局上,要保障过道的畅通安全。对于出现的突发事件方便做好人员的疏散工作,保证过道的紧急照明系统的安全可靠,这样若出现意外事件,才能避免人员的拥挤。

应急照明系统是针对发生火灾或者其他灾害的时候,临时急用的照明系统。这些照明系统主要分布在消防过道、消防控制室、电源室等一些重要的空间,当电源断电时,能够起到应急照明作用。

(二)防火的问题

在高层建筑内,疏散的通道必须进行合理的分区,真正的做到对人群的疏散和对火灾的控制。而消防设施的位置主要是设置在同层的与消防管带距离较近的地方,可以保证灭火器与水枪可以同时实现灭火的效能。

(三)电气的问题

对于高层建筑结构中的配电设计的要求比较严格。供电电源,要来自不同的发电厂,这样不仅能保证在处于紧急情况下正常的照明,还可以对整体的建筑工作进行相应的控制。不同的电源供电,要来自于不同的发电厂,若一个区域坏了,还能启动另外一个区域。现在大多是一种来自于区域的变电所,另外自备一个发电设备,比较经济安全。

(四)电梯的质量

电梯运行的最大荷载量要根据本楼层的居住结构进行调整,保证电梯内的连线出现故障时能及时的联系到外面进行检修,最终保障电梯正常运行。另外电梯的平稳性也是大多数居民考虑的问题,在运行当中注意质量问题,保障电梯的整体运行速度,最终保障电梯的运行。

(五)防雷击的问题

交通标志设计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篇7

道路交通标志是以颜色、箭头、形状、字符、图形等信息对道路使用者进行诱导、指示或警告, 是向道路使用者传递交通信息的无声语言。交通标志按其功能主要分为指路、指示、警告、禁令标志等。

对于交通标志设计的安全性评价,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标志设置的必要性

标志设置的必要性, 主要是根据标志的功能不同进行分别设计。交通标志设计时应结合道路平纵线形指标、运行速度、交通量、路线交叉、气象环境以及周边环境等因素, 对沿线的急弯路段、陡坡路段、长下坡路段、交叉口、恶劣气候环境 (如多雾、横风、积雪冰冻等) 、桥梁、隧道、村庄、学校等特殊路段应设置相应的警告标志, 警告道路使用者注意前方路段的危险地点, 并能使道路使用者有充足的时间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加强道路使用者安全行车的意识。对于需要禁止、限制车辆、行人的交通行为等需要严格遵照执行的路段则应设置相应的禁令标志, 如禁止驶入、禁止掉头、限速、禁止行人进入标志等;同时, 标志设计时还要根据交通流组织和交通管理的需要以及现场条件等情况设置指示道路使用者应遵守的指示标志, 如分向行驶车道标志、机动车道标志等;最后, 为使道路使用者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还应须设置必不可少的指路标志, 如地点方向、出口预告、交叉路口告知标志等。

2 标志信息内容变化的连续、有效和正确性

驾驶人作为道路使用者, 其信息处理过程和认识能力直接关系着交通标志设置的有效性。驾驶员的驾驶任务包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选择行动方案、实施行动方案并通过重复这一过程来观察决策的结果。由于处于车辆内的驾驶人获取到周边环境信息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设置交通标志时, 应考虑驾驶人的反映时间、预判时间以及短期记忆时间等因素, 进行合理设计。

交通标志设计应体现道路自身及周边路网的特点, 对道路使用者传递交通信息, 同时还能对路网中的交通量进行合理分配, 能使驾驶员准确确定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 并且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到达的目的地。在选择路网中指路标志标示的目的地或出口信息时, 应根据周边路网的密集度、道路的等级、目的地或出口信息的知名度等进行综合考虑。交通标志中的信息应前后相呼应, 不应该出现信息中断。标志中的地点、方向、里程、线形图案应准确。标志的内容变化应连续, 内容应易识别, 易于理解。若标志信息中断, 内容过长, 或是同一地点设置多个交通标志, 会导致道路使用者处理的信息过载、无法在短时间内识读、辨认时间加长、不易记忆、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因此, 交通标志的设计既要防止注意信息不足给驾驶员造成误行, 增加不必要的营运里程, 也要避免信息过多, 使驾驶员感到紧张、疲劳。

同时, 交通标志与交通标线应配合使用, 不得出现相互矛盾的设置。如分向行驶车道标志中的箭头方向应与地面导向箭头一致;设置禁止超车标志的路段, 标线应在相应的位置设置禁止跨越车行道分界线禁止车辆超车等。

3 标志的识认性

交通标志的识认性包括标志的汉字高度、尺寸大小及反光膜等。

在进行标志版面设计时, 首先应根据设计速度来确定汉字高度, 再根据版面中的字数以及美观等因素, 最终确定标志版面尺寸大小。

标志的反光膜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夜间在车灯照射下, 标志板的底色和字符应该清晰明亮, 颜色要均匀, 不应出现明暗不均的现象, 不能影响标志的认读。同一版面应使用同一级别的反光膜, 若标志的底膜与字符膜采用不同等级的反光膜, 会易导致字体边缘的“糊化”, 延长字体锐化的视认过程, 从而降低标志的识读距离。

4 标志设置位置的正确性

在选择交通标志的设置地点时, 首先应保证交通标志的信息有足够的可辨性、可识别性和易读性, 以便顺利完整的向道路使用者传递信息。在交通标志设置时, 应尽可能达到高度醒目。

标志设置的横向、纵向位置、标志的高度以及标志的安装角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交通标志的任何部分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以内。尤其是警告标志距离危险点的距离不易过远也不易太近, 距离过远会出现总不见危险地点出现, 会使道路使用者降低戒备, 警告标志失去警告的意义;距离太近会导致道路使用者来不及反应, 不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判断。对于警告标志距危险点的距离应按照运行速度计算值进行设置。

禁令、指示标志应设置在需要禁止或需要指示的路口或路段附近醒目的位置, 便于道路使用者观察前方路况, 并易于转换行驶或行走方向。

另外, 标志设置的间距不能太密, 标志间不能相互遮挡。同时, 还应核查沿线的上跨桥、声屏障、机电设施的可变情报板等设施是否与交通标志存在遮挡, 对交通标志的视距是否存在影响。

5 标志设置的安全性

为使交通标志在各种自然环境下能够稳定不间断地发挥其功能, 就要充分考虑到其在承受荷载时的力学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交通标志板面和支撑杆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耐久性和抗腐蚀性能力。标志结构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设计。

交通标志也是行车安全的障碍物, 当交通标志位于道路的路侧安全净区内或位于中央分隔带内时, 应结合道路等级及交通标志的支撑形式考虑设置护栏加以防护或者设置必要的示警防撞设施。

6 结束语

交通标志是为了维护道路结构、保持道路安全和畅通不可缺少的道路交通管理的安全设施, 对于道路使用者来说具有指路、警告、禁止或者传达指示信息的功能。在设置交通标志时, 应全面考虑各类交通标志的功能, 形成完整的标志体系, 使其能够连续提供道路交通信息, 为道路使用者创造安全、顺畅的交通环境, 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道路出行需求。

摘要:交通标志设置目的主要是通过为道路使用者提供安全、高效的行车指引来促进道路的安全水平和运输效率。文章主要从道路使用者行车安全的角度出发对交通标志的设计进行安全性评价, 以达到有效地避免或者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交通标志,安全评价

参考文献

[1]GB 5768-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路桥设计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研究 篇8

1 路桥设计原则

(1) 路桥设计总原则:安全、舒适、经济、美观、环保; (2) 路桥布设是根据沿线河流及水文地质情况, 结合就地取材、施工方便的原则进行方案拟定; (3) 方案拟定及布设除考虑结构本身的合理性外, 还应注重与周围景观的协调; (4) 尽量采用预制安装的标准化、定型化结构; (5) 注重桥梁高跨比的选择, 在无特殊要求时, 尽量采用经济跨径; (6) 桥梁方案选择时, 应充分考虑施工场地、施工工艺及工期, 避免设计与施工脱节。

2 路桥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分析

路桥结构设计的安全性主要内容包括:等效荷载、预应力损失、截面抗裂性以及挠度等。

2.1 等效荷载

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中, 等效荷载主要是指代替预应力钢筋对混凝土结构进行负载作用的一组荷载。它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安全性参数。等效载荷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在结构锚固区引起的弯矩和压力;第二部分是受到预应力钢筋曲率影响产生的垂直束中心线横向分布力或者由于预应力钢筋折转影响产生的集中力。不过在一般情况下, 我们不仅要等效荷载, 还需要计算等效荷载的内力。

计算等效荷载及其内力的步骤主要包括:首先根据相应的裂缝控制等级计算出预应力钢筋根数, 然后根据预应力钢筋根数以及非预应力面积等计算出个跨支座和跨中截面的预应力损失, 接着计算预应力损失平均值, 然后根据各跨的预应力损失平均值计算出有效预加应力, 接着根据有效预加应力和线性计算出等效荷载, 然后再进行等效荷载作用下内力分析, 接着根据线型计算出各截面的主弯矩, 最后根据综合弯矩和主弯矩计算出次弯矩。、

2.2 预应力损失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 引起预应力损失的原因主要包括六种:第一是由于预应力钢筋环受到混凝土挤压直径变小引发的预应力损失;第二是由于孔道与预应力钢筋之间的温差引发预应力损失;第三是由于预应力钢筋发生松弛现象引发的预应力损失, 预应力钢筋松弛主要表现为钢筋长度不变、预应力变小;第四是由于孔道壁与预应力钢筋之间产生摩擦引发预应力损失;第五是由于预应力钢筋内缩以及锚具变形引发预应力损失;第六是由于混凝土的徐变、收缩等原因引发的预应力损失, 混凝土徐变指的是混凝土发生形态变化但是应力不变。

由于预应力损失是分批发生的, 在预压前发生一批预应力损失, 在预压后发生一批预应力损失, 所以在计算过程中, 应该分批计算预应力损失。预应力的次内力包括主弯矩、综合弯矩、次弯矩、次剪力以及次轴力。

2.3 截面抗裂性

截面抗裂性的计算应该根据不同级别的结构分别计算。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等级共分为三级:三级结构是指允许出现裂缝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二级结构是指一般情况下要求不出现裂缝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一级结构是指严格要求不能出现裂缝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二级结构截面抗裂性的规定分为标准组合以及准永久组合两种。在截面抗裂性计算的最后, 还要进行轴心受拉结构和受弯结构的裂缝宽度验算。

2.4 挠度以及其他安全性指标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挠度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由荷载产生, 部分是由预应力产生。其他安全性指标包括抗震能力、斜截面受剪力、最小配筋率等。抗震能力也是分为三级, 但是三个等级的抗震能力均不能小于1.0, 斜截面受剪力包括斜截面要求和配箍要求, 最小配筋率分为有粘结预应力钢筋、无粘结单向预应力和无粘结双向预应力。

3 设计中如何提高桥梁结构的耐久性

2004年新颁布的桥梁规范《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了结构混凝土在最大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最大氯离子含量和最大含碱量等方面的要求, 这是对于桥梁结构耐久性最基本的要求。笔者认为耐久性设计应针对设计年限、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荷载工况及不同的极限状态进行设计。

3.1 加大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

保护层是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力的保障, 同时对钢筋也能起到保护作用, 防止有害介质侵入到混凝土内部腐蚀钢筋。有关研究表明氯离子扩散至钢筋表面的时间与保护层厚度的平方成正比, 而在碳化现象中, 二氧化碳的扩散速度也与保护层厚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讲保护层越厚钢筋表面免于侵蚀的时间就越长, 钢筋锈蚀的速度也就越慢, 结构就越耐久。由此可见, 加大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有助于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3.2 选材方面的考虑

优选高性能的钢材如高屈服、高强度、高断裂韧性、焊接性能好、耐腐蚀等。使用环氧涂层钢绞线和钢筋防止钢绞线和钢筋腐蚀。优选高性能的混凝土, 在桥面铺装中使用环氧沥青混凝土可以增加强度、耐磨性及密实度, 从而使桥面有更好的耐久性。对于水中下部的桥墩建议使用抗渗性能好的混凝土, 如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标号不应低于42.5, 水泥含量不应小于370kg/m3, 水灰比不大于0.45。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有害裂缝。如选择含碱量低的水泥, 不使用碱活性的集料, 避免将含氧化镁或硫酸盐的膨胀集料或生石灰碎块混入集料中等。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对钢筋腐蚀的影响极大, 一般情况下钢筋混凝土中氯盐掺量应少于水泥重量的1%, 掺氯盐的混凝土必须振捣密实且不宜采用蒸汽养护。

3.3 结构或构件选型方面的考虑

尽量选用箱形断面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 减轻桥梁的疲劳振动。尽量采用全预应力结构对主桥纵、横向均施加预应力, 保证截面在使用阶段不出现拉应力防止结构出现裂缝。构件断面设计中配置的钢筋间距应适当, 方便振捣, 使混凝土粗细骨料分布均匀, 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混凝土外露面的边缘、棱角和沟槽均应呈圆弧形。

3.4 加强简支梁端封头混凝土及铰缝施工质量控制避免梁端和铰缝渗水

在以往旧桥检测和加固施工中发现, 在空心板封头处由于混凝土开裂、厚度过薄等原因, 水从伸缩缝等部位沿着封头的微小裂缝逐渐进入空心板内部并很难排出来, 长期侵蚀梁体混凝土和钢筋。因此应注重封头混凝土施工质量, 确保混凝土密实。在铰缝处由于连接比较薄弱, 加上施工质量较差, 许多桥梁在使用早期就出现铰缝开裂、桥面铺装层沿铰缝纵向开裂、桥面防水层开裂, 铰缝处严重渗水、板的翼缘混凝土碳化最为严重部分钢筋开始锈蚀。因此从设计上要采取措施加强铰缝连接, 避免单板受力从而保证桥面防水层整体性不被破坏。

3.5 注重防水层的设计

桥梁结构应布置一定的抗渗、抗剪、抗拉的防水层, 防水涂层与沥青混凝土铺装层之间应具有良好的相融性, 二者之间的粘结力不应低于沥青混凝土铺装层与水泥混凝土桥面板之间的粘结力。另外在桥面铺装层的顶面, 特别是连续梁的负弯矩段应设置防水层。为避免水分从伸缩缝处渗入梁内应加强伸缩缝处的排水设计, 注意排水管的设计特别是水管周边的构造细节处理。

4 施工因素

众所周知, 施工过程因素多变, 如果控制不好, 结构的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 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也会受施工因素的影响, 如混凝土浇筑中控制措施不当导致漏筋;拆模方法不当或拆模过早引起早期裂缝;混凝土配合比计量不准、变异性较大等。施工过程控制的好坏决定着设计意图能否得以实现。即使耐久性设计十分完美, 如果不能在施工中得以贯彻, 结构的耐久性仍然难以保障。因此施工因素也是影响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的重要因素。

5 结束语

总之, 桥梁结构的安全运行依赖于耐久性设计是否完备;依赖于后期检测和维护是否得当。作为桥梁耐久性保障的第一步, 桥梁结构设计必须重视耐久性设计问题, 从选材、选型等多个层面全面加强混凝土桥梁结构的耐久性设计。

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交通基础建设日趋完善, 我国道路桥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 主要针对桥梁设计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进行了阐述。并对完善路桥设计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切实提高路桥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路桥设计,安全性,耐久性,混凝土结构

参考文献

公路桥梁设计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研究 篇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交通运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在公路桥梁的设计方面, 对公路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越来越重视。所谓公路桥梁的耐久性, 就是指公路桥梁抵抗风化、摩擦、腐蚀的能力, 而公路桥梁的安全性指的是其在投入使用之后的可靠性能。由于公路桥梁在投入使用之后, 会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 想要保证其安全性和耐久性, 就必须从公路桥梁的设计入手。可见, 探讨公路桥梁设计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问题,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公路桥梁工程安全性和耐久性的现状

当前, 我国在公路桥梁设计的过程中, 虽然对公路桥梁的强度考虑比较周全, 但是公路桥梁的耐久性却经常被忽视,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路桥梁的使用寿命, 同时也成为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在2007—2012年之间, 因为桥梁安全性和耐久性比较差, 造成的桥梁坍塌事故将近40起, 在这些事故当中不幸遇难的约有182人。也就是说, 这种桥梁坍塌夺命事件平均2个月就会发生1次, 频率如此之高, 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 在设计公路桥梁的时候, 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标准, 包括施工材料、施工方式、施工流程、验收流程等, 同时, 在公路桥梁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将其强度极限考虑在内, 而在其投入使用之后, 需要将其极限强度标示出来, 避免超载现象发生。此外, 相关部门也应该增强对公路桥梁设计的重视程度, 从多个方面进行监督管理, 并且要加强对公路桥梁的维修养护力度, 确保公路桥梁在其寿命周期内的安全性。

3 我国公路桥梁设计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问题

3.1 设计理论和公路桥梁构造体系不够完善

在我国, 公路桥梁的构造方面尚没有建立完善的体系, 而且公路桥梁的设计理论也不健全, 造成很多公路桥梁的设计者在设计公路桥的结构时, 过分强调公路桥梁的强度, 而忽视了其耐久性问题, 促使公路桥梁在强度和耐久性方面没有达到一定的均衡点。公路桥梁设计中存在的这种问题, 不仅降低了公路桥梁的整体设计水平, 而且由于设计中缺少严格的安全系数标准,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路桥梁的安全性。此外, 很多公路桥梁在设计时没有对其使用年限做出明确规定, 因此, 导致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1]。

3.2 公路桥梁设计的整体方案缺乏严谨性

公路桥梁设计时, 不能单单考虑某个方面的问题, 应该将其看作一个整体, 进而选择最为合理的设计方案, 确保公路桥梁的各个部位都能够可靠连接。然而, 实际中很多公路桥梁的设计者往往不会综合考虑公路桥梁的材料、结构、设计、施工与维护, 使得公路桥梁在设计时, 没有具体的安全指标作为指导, 公路桥梁的整体性能受到很大影响。甚至部分公路桥梁在设计的时候, 没有对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厚度进行严格规定, 待工程竣工后, 容易出现混凝土厚度不一的情况;或者公路桥梁设计的横截面过于狭小, 在其运行的过程中, 局部压力过大, 容易出现断裂坍塌等安全事故, 这些问题的存在, 对公路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提出了挑战。

3.3 我国公路桥梁施工管理的水平比较低

施工管理水平较低, 也是当前影响我国公路桥梁安全性和耐久性的主要原因。我国公路桥梁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 在材料选择、施工技术、施工人员、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 甚至出现偷工减料、浑水摸鱼等现象, 严重影响了公路桥梁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 使得工程很难达到设计标准。此外, 公路桥梁建设人员, 整体综合素质不高, 没能掌握先进的施工技术, 在施工过程中还存在违规建设、不按设计流程施工等现象, 也是影响我国公路桥梁工程施工质量的原因。

4 提高公路桥梁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措施

4.1 科学使用材料

钢筋混凝土是公路桥梁建设过程中重要的基础材料, 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公路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2], 因此, 在公路桥梁建设的过程中, 必须对钢筋混凝土进行严格审查, 保证材料的合格性。众所周知, 混凝土的耐久性是由其材料组成决定的, 所以, 必须加强对混凝土材料配比的监督, 确保其中的水灰比、水泥用量符合要求, 进而从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方面增强公路桥梁的耐久性。

4.2 合理选择结构设计方案

只有科学合理且适合的结构设计方案才能够保证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达到要求, 所以如何合理选择结构设计方案是极其重要的。大跨度桥梁和标准跨径桥是桥梁结构设计的主要形式, 其中大跨径桥梁的控制因素各不相同, 所以在选择方案时也是不同的, 个性特征较强;而对于标准跨径桥而言则有很多共性的特征。在实际的方案选择过程中由于标准跨径桥梁施工较为方便简单, 且经济实惠, 基于这些优点所以应用较为广泛, 而大跨径桥梁的设计方案则很少采用[3]。因此, 在实际桥梁设计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结构设计方案是桥梁质量得到保障的重要内容。

4.3 严禁桥梁超载现象发生

桥梁超载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 虽然我国交管部门对此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并且也会定期检查, 但是仍然不能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很多车主没能真正认识到超载行为错误的严重度, 反而以躲过检查为荣, 相关部门必须普及安全知识, 避免公路桥梁超载事件的发生。在实际的交通运输过程中, 桥梁超载现象比较严重, 后果也更为危险。桥梁超载可以分为3种形式: (1) 桥梁在投入使用之后, 其实际车流量与设计时考虑的车流量存在很大误差, 致使桥梁经常超载; (2) 部分车辆无视桥梁承重提示, 违规超载; (3) 桥梁使用寿命已到, 相关部门没有重新修建, 也没有采取任何安全措施, 造成桥梁超载。针对这些现象, 相关部门必须及时加强对车流量的管控力度, 防止桥梁长期超载引发的安全事故。

4.4 提高耐久性设计的重视程度

桥梁结构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往往更加注重安全性的达标, 对于耐久性则会忽视, 但是桥梁的设计不能够只看到竣工之后安全性的达标, 更加要注意的是在投入使用之后, 桥梁必然会受到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 例如, 雨水的腐蚀、风力的影响以及其他化学物质的腐蚀等。因此, 要切实提高对桥梁耐久性设计的重视, 从根本上抓起, 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进而提高桥梁的使用寿命。

5 结语

综上所述, 要想提高我国公路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就必须加强对公路桥梁设计的重视, 建立完善的公路桥梁设计结构标准体系, 更新相关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 并加强对公路桥梁工程建设材料的监督检查力度, 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此外, 还可以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经验, 从本质上提高我国公路桥梁设计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摘要:近年来, 我国公路桥梁建设逐渐增多, 而且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也在逐年上升, 作为我国的基础设施, 公路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基于此, 对现阶段我国公路桥梁设计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现状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影响公路桥梁设计中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原因, 并提出了几点改进策略, 旨在增强公路桥梁的质量, 提高交通运行的安全性。

关键词:公路桥梁设计,安全性,耐久性

参考文献

[1]赵丹.浅析公路桥梁设计中的安全性及桥梁耐久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 (3) :135.

[2]刘春雷.浅析桥梁设计中安全性和耐久性问题[J].民营科技, 2016 (1) :150.

产品设计的安全性研究 篇10

1建筑结构安全性的评估

1.1传统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对于建筑结构的设计来说,具有悠久的发展史,因此非常有必要给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做一个精准的定义。至今为止,国际上给建筑结构安全性下的定义都比较模糊,阻碍了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最新的一个定义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解释为建筑结构承载力的提高,包括结构整体以及构件两个方面的加固。结构安全性作为一个及其复杂的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了解不同种类的结构类型,但是目前在我国分析结构安全性时只是从局部出发,缺乏对整体的考虑。比如说,某些方法在目前只能解决一些表面问题,对于深层次的问题还不能完全解决。

1.2我国目前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评估

对于我国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来说,它可以用较少的资金和原材料,完成许多大规模建筑的建设,给建筑结构基本的安全保障,这些都是值得被肯定的优点。尽管如此,国内建筑结构安全性的设置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意外事故和外力的抵御能力也比较弱,失效的概率比较大。因此,除了规范建筑设计安全性以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设计的安全度也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减小事故发生的概率。近几年,为了提高建筑的安全性,我国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针对建筑结构的设计提出了很多改进的意见,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议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加强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还可以扩大内需、提高建筑和安全设备的耐久性,进而促进人民生活条件的提高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建筑安全性的提高已经成为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2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1抗震性不达标

在我国当下的大部分地区,建筑结构的设计都很难满足抗震性能的要求,从最近几年地震发生的情况就可以看出,由地震引起的各种损伤充分暴露了我国建筑抗震性能不足的缺点,距离国家规定的标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于建筑物来说,抗震性能达标与否直接影响着灾害发生时产生损伤的程度,因此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设计水平,就必须要保证其抗震性达标。在我国,对于建筑抗震性的设计有以下规定:地震强度较小时建筑不损坏,地震强度中等时损坏的建筑可以修理,地震强度较大时建筑能够屹立不倒。尽管以上规定为建筑结构抗震性的设计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但在我国当今的建筑企业中,依然存在部分建筑企业对建筑抗震性不够重视的现象,特别是建筑结构的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结构时忽略建筑抗震性的设计,一旦有地震发生,由于抗震性能不达标,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2.2偷工减料现象普遍

一方面来说,建筑企业在设计建筑结构时通常都会把利益放在首位,因此就会出现部分建筑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在进行设计工作时偷工减料、使用质量不合格的钢材或者减少施工中钢材的使用量。在我国,对于建筑不同部位的施工配筋都有明确的规定,一旦违反规定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将会直接影响建筑的质量,埋下安全隐患。因此设计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监督建筑各个部位配筋的具体情况,保证建筑配筋达标。从另一方面来说,部分规模较小的建筑企业为了减小成本、节省开支,通常会使用冷轧变形钢筋,这种钢筋目前在中小型的城市中发展的也不成熟,脆性大、强度高、韧性小,不利于建筑的抗震性能。但是由于价格较低,在建材市场上总的使用量也比较大,对建筑的安全性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2.3建筑结构不合理

如果建筑结构的设计人员不具备足够的知识及经验,就容易设计出不合理的建筑结构,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或者其他的问题。此外,也存在部分设计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过分强调建筑外表的美观而忽略建筑的质量安全,或者在发现企业要求的设计不合理时为了保住工作不予质疑,最终导致悲剧的出现。因此对于建筑结构的设计人员来说,要换位思考,学会从顾客的角度出发,不能为了公司或者个人的利益允许建筑结构不合理的存在,要全面考虑实际的情况,在保证建筑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再去思考美观的设计,保证最终设计的建筑结构都符合标准,尽量避免安全隐患的存在。

3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安全性的措施

提高建筑的安全性是促进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必要举措,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设计建筑结构的过程中有很多可以提高建筑安全性能的方法,本文下半部分将会列举其中关键的几条并作出简要的阐述,为以后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3.1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抗震性的重视程度

作为一项全面、系统的工作,在结构设计的实际过程中,除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之外,还需要认真、严肃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灵活多变的创新思维。设计人员对所有构件的设计工作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了解各项章程和规范的具体含义,积极配合工程建设的其他工作,认真反思和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及教训,做到精益求精。更重要的是,建筑结构的设计人员要改正原本忽略建筑抗震性的错误思想,正视建筑抗震性的重要作用,发挥自己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作用,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设计建筑结构时融入抗震性能的设计,减小地震发生时的安全隐患,对人们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负责,积极相应以人为本的国家政策的实施。

3.2严格遵守建筑结构的设计规范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结构在我国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家发布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规定不能只是技术性方面的,还要具备较强的政策性,要做到与时俱进,一旦发现建筑结构的设计规范中存在不符合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要求,及时予以修改,保证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合理性。在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指导下,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保证建筑的质量,尽量避免安全隐患的存在,如果在设计建筑结构时发现不合理的设计和行为要及时地提出来,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减小类似失误发生的可能性,使人们的安全得到保证。与此同时,对于那些不遵守规范还屡教不改的设计人员要进行及时的思想教育,避免将来发生更大的损失。

3.3研究开发提高建筑安全性的新技术

为了跟随社会进步的潮流得到不断的发展,所有的企业都需要进行不断地创新,建筑行业也是如此,当今建筑行业的发展同电子技术进行了结合,建筑结构设计的难度越来越大,内容也越来越复杂。除此之外,对于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自身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筑结构的传统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对于建筑安全性能的新要求因此,在设计建筑结构时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研究开发能够提高建筑安全性能的新技术,比如说可以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开发相应的设计软件,设计出满足建筑安全性需求的结构方案,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

4结束语

作为最近几年人们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建筑工程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由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结构的具体过程中对安全性能的设计来决定。通过上文对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进行的分析,结合建筑安全性能的重要性,建筑结构的设计人员必须要了解自身工作的重要作用,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承担自己应付的责任,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提高辨别质量安全的能力,借鉴以往设计建筑结构的经验,提高设计建筑的安全性能,减小建筑中安全隐患存在的可能性,推动建筑设计行业的健康发展。总而言之,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要以安全保障为基础,只有认真对待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才能真正提高建筑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曾凡林.浅谈建筑结构设计中如何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J].建材与装饰,2016(08).

[2]高博,陈锡辉.试论建筑结构设计中如何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J].四川水泥,2015(12).

上一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下一篇:嵌入式发电机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