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现状与未来

2024-05-06

戏剧的现状与未来(精选九篇)

戏剧的现状与未来 篇1

运输经理世界.101商车界CVWCommercial VehicleWorldTrends前沿动态大胆提出了Citylog城市物流项目计划, 即对小件物流配送、包裹配送、快递信件配送使用配送箱, 而对超市配送使用小型集装箱。Citylog项目借助物联网技术、物流周转箱技术、小型集装箱技术和物料搬运装卸技术, 使城市物流配送实现系统性创新, 使物流配送终端减少了85%的汽车运输, 实现了城市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的低碳化、便捷化、高效率与智能化。2011、2012年首先在柏林与里昂试验成功, 2013年在欧洲各大城市全面推广。2011年, 国际各大货运物流公司和行业协会在印度签署了《亚洲和管部门绿色货运联合声明》, 并选定广东省为全球首个道路货运节能减排示范项目。从20世纪40时代起, 欧美发达国家开始尝试甩挂运输, 到目前为止, 已成为全球干线运输的主力依托。欧美、西欧甩挂运输的货物周转量已占全部周转量的70%~80%, 可降低油耗20%~30%, 降低成本30%~40%, 提高运输效率30%~50%。日本对在东京建设地下物流系统进行了二十多年的研究, 按目前方案, 建成后可以解决东京36%的地面货运量。绿色货运的中国实践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 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 节能减排已成为中国企业的国际任务与社会责任。为了解决道路货运的节能减排, 解决日益严重的噪音污染, 提高运输效率,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以节能減排为核心的绿色物流提出了明确要求。又发布了“十二五”节能減排综合工作方案, 交通运输部出台了《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糸指导意见》, 颁发了《交通运输中长期节能规划》、《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节能減排规划》, 提出了《营运车辆燃油消耗量限值标准监督管理办法》, 绿色货运的目标与要求十分明确。2009年, 交通运输部、发改委等五部委出台了《关于促进甩挂运输发展的通知》, 并制定了实施方案。2010年确定江苏、浙江、上海等十省市试点, 截止2012年, 首批26个甩挂运输试点项目全面启动, 40个甩挂运输场站全面动工, 新购牵引车和半挂车4225辆, 共投入甩挂运输车辆9453辆, 开通一定规模的甩挂运输作业线路130多条, 已辐射全国20多个省份。据统计, 2011年共拉动全社会节约标准煤约10万吨,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国家采用甩挂项目定额补贴的办法取得初步成效。2011年, 交通运输部在天津、重庆、深圳、杭州、武汉等十个城市开展首批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城市试点。2012年又扩大到北京、昆明、广州、沈阳、西安、成都等十六个城市。重点推2010年, 欧盟组织精兵强将, 积极探索城市配送新模式, 大胆提出了Citylog城市物流项目计划, 即对小件物流配送、包裹配送、快递信件配送使用配送箱, 而对超市配送使用小型集装箱。Citylog项目使城市物流配送实现系统性创新, 使物流配送终端减少了85%的汽车运输。2011、2012年首先在柏林与里昂试验成功, 2013年在欧洲各大城市全面推广。广低碳型交通运输装备, 推广天然气及混合动力营运车辆, 开展海-铁、水-水等集装箱多式联运试点, 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 优化物流运输系统, 提升整体运输效率。

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在“十二五”期间设立交通运输节能j减排专项资金, 支持绿色货运的重点方向为:

●引导道路运输向水路、铁路等低碳运输方式转移

●加快发展多式联运

●开展绿色物流关键技术研究

●优化公路运输网络、发展高效的运输组织模式

●创新汽车节能減排技术

●发展新能源汽车

●培养节能驾车习惯

●实施节能减排奖励政策, 2011年奖励122个项目, 拨款2.5亿元。2013年支持116个项目, 拨款4.47亿元。

●支持道路货运的信息化建设, 实现货、车、路的全面联网, 实现货运过程的跟踪定位、在线调度、路径优化、在线配货与透明化管理, 大大减少空载率, 降低油耗, 提高货运效率

●推进重卡轻量化, 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 推广新能源重卡, 并实施奖励政策

2012年4月18日, 交通运输部启动“中国绿色货运行动”, 以“绿色货运、节能减排”为主题, 以低碳运输、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有关产业链条, 促进与建立货运行业综合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拟通过3-5年的努力, 取得初步成效, 并适时推出“绿色货运企业标准”、“绿色货运车辆标准”, 组织认证, 颁发标准, 向社会与行业公告。

另外, 以公安部为主, 全国开展“大排查、大教育、大整治”货运车辆违法行为专项行动, 规范货运市场。同时, 主管部门支持城市开展共同配送与“绿色车队”行动, 北京至2012年7月, 已公布14批绿色车队, 共1098户, 31344辆绿标车。

企业祭出绝招

陈建君:团购油+信息化+培训

广东海元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君谈到, 他做物流20年来所看到的变化是巨大的:柴油价格由最初的7毛到现在的7块多翻了10倍, 而运输价格却没有遵循能量守恒定律一起翻10倍, 让企业再承担绿色货运的职责确实有难度, 要政策和技术管理双线并行。

他指出, 近年来物流行业形势很好, 物流车辆载重提高、道路情况逐步良好, 但跟一些发达国家比起来, 我国的物流运输成本还是高出一倍。原因在于整个物流运输过程中税费占到38.6%, 且当下的物流配送模式效率低下, 各自为政, 要想实现整体社会物流总成本的下降还是要采取“聚货”的措施。

据他推算, 北京到广州2300公里, 如果承包一辆车, 常年拉活, 报价460元/吨, 算来是0.2元/公里;收货价是500元/吨, 合0.22元/吨。司机的油耗占46%, 路上的费用占25.8%, 车辆的损耗、维护、保养占13.2%, 人工占15%。一辆货车每年的油耗将近100万, 单位油耗很难再降下来。

他建议, 首先可以考虑从油价的方向着手, 找几家油站团购油品, 可以确保油品质量。

其次, 与美国甲骨文公司合作, 用软件系统合理规划线路, 跟踪汽车运行工况, 这也是从模式上省油的一种方法。“送一万件货, 原先走1万公里, 经过线路规划后, 走了9千公里, 这10%也就节约下来了。”

第三, 车辆保养与设备维护方面, 团购其培训服务。

谷岭:推广铝合金挂车

包头市瑜利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谷岭介绍说, 他们目前主要从事铝合金挂车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他认为挂车在货运行业中的积极重要, 而通过降低车的自重也可以节能降耗。铝合金的货运车辆在日本占94%, 美国和欧洲国家占54%, 而我国仅占0.2%。

云计算的现状发展与未来 篇2

那么一个“云安全”的服务至少要满足以下3个基本条件:

◆用户可以自行向“服务云端”按需订购相应的安全服务;

◆用户可以随时了解所购买的“云服务”的即时服务效果;

◆用户可以从“服务云端”获取自己购买了相应的安全服务以来的历史状况等分析结论,

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云安全”既不是云计算的安全,也不是安全的云计算;它是云计算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是一种新的信息安全服务模式。无论“云安全”只是一个噱头,还是一种趋势,它起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云计算”应用到安全领域,将会为安全领域带来巨大的变化。

云安全国内发展现状、瓶颈与未来

那么,国内的情况呢?可以发现,国内的云安全服务市场还很初级,发展相当滞后,大部分都停留在概念阶段或者是噱头阶段。

国内云安全服务发展的瓶颈,或者说障碍包括:

1、云安全服务的商业模式没有建立起来,包括不知道如何盈利、不知道怎么运营、不知道怎么管理。

2、国内云安全服务的业链配套没有建立起来,即使有云计算平台的架构,也没有太多的适合云计算架构的云服务产品。

3、国内云安全概念泛滥,滥竽充数的厂家太多,导致用户对云安全的预期降低。

中国书业的现状与未来 篇3

一、中国书业的现状

面对知识经济, 网络时代的到来, 中国书业逐渐从单一、传统封闭型走向多元、开放。而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政策的陆续出台, 扶持五、六家双百亿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在国家层面的明确, 应该说中国的出版发行企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但是从2003年出版物的发行已取消了所有制的限制, 民营图书公司与国有发行企业有着同等的待遇, 以往的“二渠道”不复存在, 而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 也将有限放开我国的文化市场。所以, 对传统出版发行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面对这样的挑战, 现在各省、市、区的出版发行企业几乎都已完成改制, 并且各省、市出版发行集团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上都在经历变革。积极创新, 除已上市的新华文轩、出版传媒、皖新传媒等等外, 至少还有近十家出版发行集团正谋求上市, 以期通过资本市场获取更大的资本金, 通过兼并、控股等手段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 与主营业务一起增强产业链, 实现新的业务组合。待条件成熟时, 进行横向扩张, 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 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全国性的“中盘”。

二、面临的机遇

1、市场主体已形成, 经营性出版发行单位转企工作成效显著。

截至2009年, 在我国新闻出版行业, 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已占法人单位总数的96.3%, 全国新华书店系统除部分民族地区外, 2900多家已转企改制。到目前为止, 全国已有29家出版集团, 24家国有发行集团, 境内外上市的出版、发行企业已有41家。

2、细分市场有新的商机。

现在的中国图书市场早已进入买方市场, 消费者决定买什么样的图书。面对消费者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出版社必须转变思路, 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 以市场为出发点, 通过精准的市场走位, 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论证, 策划选题, 进行出版和发行。

随着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的提高, 养生保健类图书近来非常畅销, 而职场励志类图书也风生水起。

3、国家大力培育公共服务主体, 实施系列惠民工程。

2006年以来, 国家组织实施了打造精品力作的重点出版工程, 服务农民的农家书屋工程, 满足少数民族群众阅读需要的民文出版工程, 提升国民素质的全民阅读工程等公共服务的重大工程。其中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60多亿元。建成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民工书屋38万多家, 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众多出版发行企业从中获益不浅。

4、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 中国图书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品种不断丰富, 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不断扩大。

目前, 我国出版物已进入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报刊发行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出口图书、报纸、期刊达885万多册 (份) 。而从国外引进的社科类、虚幻类的图书, 如《世界是平的》、《哈利波特》等在国内也非常畅销。

5、网络科技推动出版业的技术更新。

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已使单品种少批量的即时印刷成为可能。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将进一步得到满足, 发行企业可为读者提供便捷的服务。与此同时, 数字化的出版也将给出版物的发行带来巨大的变化, 用户可以通过上网、下载等多种方式, 接收更广泛的信息。

为适应现代新媒体、网络化的发展, 出版社必须重新审视所面临的环境, 对出版资源配置做出调整, 强调“内容”。而发行企业则在“内容”的衍生品上争取利益最大化。

三、面临的挑战

1、专业人才匮乏。

从上世纪来, 一场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和网络技术扑面而来, 传统的出版媒介受到互联网的强力冲击, 如何将传统的出版“内容”嫁接到新媒介上, 以期受众面得以最快、最大的覆盖, 成为当今出版界面临的主要问题。

出版发行专业人才应是通晓出版战略、经营管理、营销推广、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看来, 我们国家这样的人才不多, 亟待培养和引进。

2、图书供给膨胀, 市场消化不足。

改革开放30年, 也是中国出版业不断成长壮大的30年。到2008年, 我国图书出版单位579家, 音像出版单位380家, 出版图书27万多种, 总印数70.62亿册 (张) , 总印张561.13亿张。定价总金额802.45亿元, 图书出版品种、总印数居世界第一。

与此对照的, 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年末库存51.1亿册 (张) , 金额672.78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4.11%, 金额增长18.89%, 从出版信息网统计的数字上看, 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 出版图书品种虽逐年增长, 但库存也在增加。

众所周知, 图书的替代品和消费替代形式很多, 现代社会人们想了解某方面的信息途径很多。并不一定需要通过某一特定出版物, 图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 尤其是一般图书的消费, 受国民收入情况和国民素质的影响程度更大。

3、产业竞争程度不高。

我国的图书出版发行行业与其它行业相比, 市场竞争程度不高是当今制约出版发行行业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的图书出版发行是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交互作用的“二元制”特征。一方面, 图书市场被人为地行政分成僵硬的板块,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山头思想”盛行, 信息流动受阻;另一方面,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时间短, 发育不充分, 现在成立的各出版发行集团又多由出版局剥离的单位而生, 行政因素浓厚, 市场观念淡薄, 各地之间竞争无序, 忽视了合作。尤其是在对出版发行企业利润主要来源的教材发行, 壁垒重重, 缺乏“竞争—合作—双赢”的理念。

4、盗版、盗印问题严重。

市场秩序, 盗版、盗印已成为出版发行行业的大问题, 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扫黄”﹑“打非”工作, 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非法出版物避开了稿酬, 省却了前期的策划、编辑等费用, 利润丰厚, 使得非法出版物, 盗版现象仍然存在。有些盗版、装帧、纸张、印刷甚至能以假乱真, 连原创出版社和作者本人都难以分辨。据有关资料的统计, 音像制品中正规出版社占有的市场份额不足10%。

四、未来的中国书业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信息处理与传递已经突破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世界经济网络化, 全球化日益成为趋势。而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 使得电子商务飞速发展, 成为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可以说:新的巨大的生产力将来自网络上的革命, 新的巨大的潜在市场将来自互联网, 新的巨大的经济增长将会是电子商务, 这一巨大变革也必将推动中国书业的技术更新。

电子商务的出现已经对传统书业的产、供、销模式带来了冲击。中国书业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必将面临更大更激烈的挑战和竞争;将会有更复杂多样的电子商务模式;更具吸引力的电子商务内容;更多的行业涉入;更广泛的电子商务的参与者;更稳定、更先进的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更充裕的资金投入与运营;更全球化的人才加入和更先进更人性化的管理。

网络使出版业务更简单化, 它把客户的资料标准化, 进行系统分析, 对客户的需求和产品的预测进行更精准地定位, 库存因此降低, 产品不断更新, 使流通更快, 更容易。而且, 即时印刷大大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 电子商务必将成为未来中国书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网上书店, 电子出版物等新技术冲击着传统书业的同时, 我们的出版发行企业应保持着“开放”与“合作”的心态, 在合作、服务、多赢的轨道上谋求发展。

在国家对出版发行业的政策鼓励下, 改革正在大刀阔斧的推进中, 一批大型的出版传媒、印刷复制、发行物流集团随之涌现, 这些企业必然会积极借助资本市场平台, 并购优势资源, 寻求外延式发展, 同时布局新媒体领域, 打造多介质、全流程的传媒集团。到那时, 中国必然会涌现强大的中盘, 真正的大市场, 真正国际化的大型出版传媒企业。

参考文献

[1].于友先—论现代出版产业市场运动规律;出版发行研究 (2003年01期) 。

[2].贺剑锋、刘炼—我国图书买方市场的特征及对策研究;出版科学 (2001年04期) 。

[3].张晓玲—关于我国图书发行市场的若干思考;经济师 (2005年01期) 。

中国会计文化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篇4

杨良成

广而言之,文化是人类活动的总称。会计人的活动,上升为会计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的会计文化有其源远的历史。

一、中国会计的起源

1、关于中国会计的起源,会计史专家郭道扬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国会计史稿》中有详细的论述。首先是数字的起源,从结绳记事开始,到伏羲画八卦,数始于一,成于三,再到九九归一,数终于十。然后是会计的起源。“月计岁会”(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会,从字的结构造型看,从走,从合,原意是一起开会,聚合的意思。计,从言,从十。十,一(横),代表东西,1(竖)代表南北。意思是古代的人从十的中心出发进行渔猎活动后,回到中心居住点,用语言来进行交流通报,自己有多少收获。会计合在一起便有了今天的会计的意思。会计的真正出现在周朝,司会就是管理会计的机构。

2、关于大禹、会稽山和会计起源的传说。大禹在会稽山大会诸侯时,万国来朝。当时万国都带来了贡品,肯定要进行计算了,这应该是离不开会计的,而且论功行赏,进行绩效考核,还涉及到了管理会计的内容,至于防风来迟了,被大禹斩杀,可以说是严肃了财经法纪,最后大禹计功而崩。计功二字,计,说明有计算的可能,会计的汇总,听候汇报的审计(古代简称上计)等等,功,说明圆满成功,或是论功行赏,也就是计功二字合而理解。会稽,会计也。从目前已有的史料来看,还没有比这更早能说明中国会计起源的。既然是传说,既然是寻根问祖,既然是坚定中国会计人自己的自信,我认为认大禹为中国会计的始祖,认会稽山为中国会计的发源地,并无不妥。

二、中国会计文化的历史

1、关于中国的会计文化史。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会计文化史。郭道扬先生的《中国会计史稿》,对中国会计的历史,有详细的记载和论述。其中不乏对中国会计文化的介绍与论述。《中国会计史稿》也可以看成是中国会计文化史的专著。

2、中国历史上的会计文化。也就是历史上会计人形成的会计文化,包括他们的言论和著作。这里面有管仲的“财不盖天下,不足以正天下”,“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辑而欲经于水险也”,“明法审数”;有范蠡的“财如流水通天下”;也有桑弘羊的盐铁论,量出委入;还有辛弃疾的“朝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黄庭坚的“旧管新收几妆镜,流行坎止一虚舟”以及近现代的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为立信会计学校所立的校训: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等等。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会计文化(如民国四大:潘序伦的立信会计事务所、徐永祚的徐永祚会计事务所,奚玉书的公信会计事务所,谢霖的正则会计事务所),只不过我们后来的会计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与归类总结。

三、中国会计文化的现状

(一)、会计文化理论研究

关于会计文化,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和专家开始进行了专门而系统的研究。其成果主要表现为以下著作。

1、劳秦汉所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会计文化学概论》。该书从会计文化的认识论、发生论、存在论、结构论、主体论、价值论、比较论、转型论和发展论九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也可以说是会计文化九论。

2、姜韵宜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会计文化》。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 会计的起源和会稽山的传说,第二章 重大会计事件和杰出的会计人物,第三章 会计工具和会计方法的演变和未来发展,第四章 各历史时期会计的发展水平与职能,第五章 会计职业的内涵,第六章 会计职业进入与发展,第七章 会计界的品牌——立信会计。

3、张云所著,大连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会计文化研究》。《中国会计文化研究》共分六章。第一章 导论,第二章 会计文化概述,第三章 中国会计文化发展历史与特征,第四章 会计文化的环境,第五章 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现状、成因与必要性,第六章 中国会计文化的建设。

(二)、会计文化实践活动

1、人文会计的首倡者:张连起。张连起先生致力于会计文化,并将会计文化结合到会计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会计文化方面的著作,如《起而论道》《非常起发》《左数字右人文》《鸣哨笔记》《数豆者说》等等,在书写会计文化、传播会计文化中,扛着一面大旗,引领着会计人向会计文化领域进军。

2、会计语言的创新者:马靖昊。马靖昊先生致力于会计语言的创新,一改会计语言的专业化、学者化、枯燥化和形象化,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会计语言大众化、具体化、趣味化、生动化。其主要著作为《玩的就是会计》系列,并以一系列的微信和微博的方式进行会计文化的传播。

3、内部控制的创新者:乔彦军。乔彦军先生致力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乔彦军先生研究内部控制,不是就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而是联系影视剧中的案例或古典文学中的案例来论述内部控制。其主要著作为《手把手教你学内控》(也就是《看潜伏,话内控》)和《品红楼,话内控》系列。

4、会计文化的博客大师:许家林。许家林先生为中南财经大学的会计学教授,博导,其一生致力于会计教学和研究,书写了大量关于会计文化的博客。其博客目录为:全部博文(995);博主会论(46);传播会计(51);研究会计(104); 感悟会计(24);人文会计(127); 会计人生(56); 百味会计(70);我与会计(46); 初识会计(50);会计知识(49);会计名家(116);会计名作(21);会游天下(64);会闻会评(102);博文转载(66)。可惜许家林先生已经于2013年故去,实为中国会计界的一大损失,更是中国会计文化的一大损失。

5、会计先贤文化的传播者:陈元芳、罗银胜等。陈元芳先生是会计学教授,在宣传会计文化方面,已出版有《中国会计名家传略》一书。罗银胜著《潘序伦传》、《顾准传》。

6、会计文化的新传播者:袁国辉(指尖上的会计)。袁国辉和马靖昊一样,通过微信和博客,用段子的形式,传播会计文化,适应了当下快餐阅读的需要,传播速度快,阅读者众,影响广。

7、会计家园举办的会计文化节。会计家园举办的会计文化节到2014年已是第七届,仅2014年在全国举办的活动就多达三四百场,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已经成为了会计人的节日。

8、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群。这个由50多位爱好会计文化的人士共同组建的扣扣群,以学习会计文化、研究会计文化、书写会计文化、传播会计文化为已任,努力打造中国会计文化建设高端群,组织过多次会计文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财政部、会计报、财务与会计杂志、东奥会计在线等举办会计文化征文中均获得了佳绩,有三位成为了会计家园网专家,两位被评为2014年会计榜样之星。

9、中华会计网校和《财会学习》等举办的会计榜样之星评选活动。该活动已经举办过多届,通过评选会计榜样之星,为会计人树立楷模,宣传会计先进人物,弘扬会计正能量。

10、《中国会计报》的家园版、《财会信报》的家园栏目,中华财会网的《财会家园》《财会史话》栏目,中国会计视野论坛等等,都刊登有会计文化方面的文章,为书写和传播会计文化提供了阵地,凝聚了爱好会计文化的作者和读者。

当然在会计文化的实践方面还有许多优秀的人士和报刊杂志以及网络媒体,如钟文庆的《财务是个真实的谎言》,钟朝宏的《财报这么有趣》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三)、会计文化活动

近年来,国家层面组织了一系列的会计文化活动。大的如财政部和三家会计学院、中国财经报、中国会计报等共同举办的2012年中国会计文化建设征文活动,财政部举办的会计精神提炼话活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举办的注册会计师职业精神提炼语活动等等。小的如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和中国会计报举办的会计考试征文活动,东奥会计在线和中国会计报举办的会计继续教育征文活动,财务与会计杂志举办的“讲述感动--记我身边的会计人”的征文活动。还有各个省市包括地市举办的各种会计文化活动等等。

为了表彰先进,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中华会计网校和《财会学习》等每年举办的中国会计榜样之星评选活动,以及其他如最美会计家庭、最美会计青工等等。

也就是说,从上到下,都已经认识到了会计文化的重要性,开始重视会计文化,为会计文化营造氛围,推动和促进会计文化的发展。

四、会计文化的未来 会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目前我国会计文化的研究,缺乏理论性的奠基之作和扛鼎之作。会计文化学作为一个分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目前国内系统研究的人少。这需要有一个高层次的研究团队。

会计文化的发展,要从会计基础人员开始抓起。目前国内的财经院校几乎没有或很少开设会计文化课程。职业类院校或是专门进行会计培训的机构就更少注重会计文化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从基础工作做起。

会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领军人物的示范带头作用。中国会计界正在举办会计领军人物的培养,也可以尝试招一期会计文化的领军人物,通过他们形成示范带头作用,引领会计文化的发展。

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东西方会计文化的交融,许家林和唐伟杰在《财会通讯》(2013.3)上发表文章《会计文化理念首倡者:戴维.罗纳德.斯科特》,简要介绍了斯科特的会计文化理念和成果,但目前国内尚无斯科特著作的中译本。

当然还有成立协会,组建团体,举办会计文化活动等事情需要去做。我相信,中国的会计文化,一定会迎来更加光明而灿烂的未来。

中国快递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篇5

1 我国快递业发展的现状

1.1 我国快递物流企业规模与数量

由于我国快递的准入门槛很低, 市面上见到的快递企业零零散散的很多, 但是这些企业当中真正有实力的还是一些大型国有的快递企业和少部分的民营快递企业。我国国有快递企业的代表主要有中国邮政速递、民航快递、中铁快运、中外运等, 但我国国有快递企业的代表还是中国邮政速递, 它也是我国快递市场最大的运营商和领导者。中国邮政速递公司拥有员工2万多人, EMS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业务。EMS具有高效发达的邮件处理中心, 全国共有200多个, 其中北京、上海和广州处理中心分别达到30, 000平方米、20, 000余平方米和37, 000平方米。

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代表主要有深圳顺丰、上海申通、北京宅急送和天津大田等。以深圳顺丰为例, 目前深圳顺丰在全国已建有3个分拨中心、近100个中转场以及2000多个营业网点, 覆盖了国内31个省 (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暂未开通) 近200个大中城市及900多个县级市或城镇;1993年, 深圳顺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营业网点, 目前营业网点覆盖了18个行政区中的17个 (离岛区暂未开通) ;2007年, 深圳顺丰在台湾设立营业网点, 覆盖了台北、桃园、新竹、台中、彰化、嘉义、台南、高雄等主要城市;2010年, 深圳顺丰先后在韩国和新加坡开通了收派服务, 覆盖韩国和新加坡 (除裕廊岛、乌敏岛外) 的全部区域。

1.2 我国快递企业存在的弊病以及外界的压力

在国内快递市场上, 除了几家国有快递企业和少数大规模的民营快递企业外, 其他的都是规模较小的民营快递, 所以导致我国的快递市场异常混乱。比如说:有的快递企业内部时常有偷件、扣件的行为;在送件的时候不让客户拆包检查;运送途中也经常出现快件的损坏等。而且, 由于小型企业过多, 自身的竞争力不强, 所以经常采用低价竞争。这些小型企业管理技术水平极差, 服务质量极差, 经常出现损害客户利益的行为, 让客户失去了对快递企业的信心。可见, 这些都是由于服务意识薄弱所造成的。根据快件特点, 应该在快件的运送途中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并且能把这些监控的情况通过查询功能直接反馈给客户, 大大提高了客户的满意程度, 从长远来说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目前, 只有一部分的快递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快件的实时跟踪查询, 相当多数量的快递物流企业都没有查询功能, 或者说跟踪查询功能只是个摆设, 并未做到实时更新, 这就暴露了快递企业对服务的不够重视。而且我国的快递企业抗风险能力极差, 2008年年初, 我国南方遭受了巨大的雪灾侵袭, 我国很多快递企业的递送系统几乎瘫痪, 快件大幅延期甚至大量堆积。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的快递企业普遍应变能力很差, 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这种突发状况, 这也是导致问题无法有效迅速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 在我国的快递市场上, 相关的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 一旦出现问题, 没有一个合法的依据, 导致快递企业和客户之间的纠纷不断, 无法顺利有效地解决。

除此以外, 由于国际燃油价格的上涨, 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上涨, 快递企业的成本也在不断地增加, 目前我国快递企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存环境。而且, 自从我国加入了WTO, 国际上也有许多知名的快递企业纷纷进入到我国市场, 比如说:UPS、FEDEX、DHL、TNT等。这些国外的快递企业在资源以及经验上都比国内的快递企业具有优势, 就拿联邦快递来说, 它为全球超过235个国家及地区提供便捷、可靠的快递服务。它的员工数量也达到了30万人, 它每天能够运送包裹700多万件, 并且拥有677架飞机这么庞大的资源。

2 我国快递物流业发展的未来

2.1 加快体制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我国快递行业的准入管理存在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问题, 管理体制极不完善, 甚至于只要“有几个员工, 有几台自行车”就可以开办一个快递企业, 长远来看, 会大大阻碍我国快递行业的发展。

针对这种现象, 我国邮政局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修改《邮政法》, 并且在2008年7月12日出台了《快递市场管理办法》, 针对快递市场上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规定和约束, 为快递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保障。同时, 我国快递业还可以建立自己的行业协会, 通过协会来加强快递企业内以及快递企业与其他组织的交流和沟通。另外, 我国政府也意识到了快递行业的重要性, 开始采取各种战略规划来促进快递行业的发展。比如说加强现代快递行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些重要的大中型城市建立分拣配送中心等, 这些都充分发挥了政府在快递行业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2.2 强化服务意识

快递业是一个服务型的行业, 服务的对象是客户, 那么就要用“顾客就是上帝”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永远要以“顾客为先”。

我国部分快递企业已经意识到“客户的需求”就是“企业的需求”, 并且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地更新和拓展自身的业务领域, 通过从提供“传统的服务”到提供“全天候、次晨达、时限承诺”等质优价廉的“新型服务”赢得顾客的满意。另外, 在快递市场上, 顾客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 顾客对快递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 要吸引顾客, 抓住客户, 就要不断地创新, 不断地开发新型的服务项目, 只有这样才能在快递市场上站稳脚跟, 立于不败之地。

2.3 注重对人才的培养

过去一些快递企业只从成本来考虑, 导致从事快递的人员鱼龙混杂, 素质达不到, 所以经常出现内部盗件、扣件的行为。随着快递行业内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 就迫切需要一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在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 为快递行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摇篮。未来快递行业还可以在实践中锻炼人才, 在发展中创建队伍, 在探索中开发技术, 不断向前进步, 以寻求快递行业的长远发展。

2.4 加强快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现在的快递行业更以效率取胜, 要提高效率, 提高快递企业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就必须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帮助快递企业快速的获取快递业务中的动态信息, 帮助快递企业提高自身的反应能力, 从而动态的、及时对风险进行管理。而且, 信息化的建设, 还能准确的掌握客户的信息与需求, 能为与客户交流与合作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信息化的建设还能对快递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提高快递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2.5 由“竞争”走向“合作”

快递企业除了自身的发展以外, 还应该在行业内的企业间寻求合作。“合作”就是相互帮助、相互扶持, 共同进步。而且快递企业间应该探寻一些灵活的合作方式, 由“竞争”走向“合作”, 实现“双赢”。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快递行业日益深入到普通消费者的心中, 但快递行业的弊病也逐渐地暴露出来。本文在对我国快递行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对我国快递行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快递,弊病,未来

参考文献

[1]李谦, 杨淑, 晏敬东.我国快递物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 2008.

[2]徐畅.快递业并购整合渐成熟[EB/OL].http://news.cnfol.com/100206/101, 1280, 7233630, 00.shtml.

[3]孔文轩.沟通世界:促进中国快递物流业健康有序发展——美国联邦快递中国区总裁陈嘉良先生访谈录[J].综合运输, 2008, (5) .

中国文艺电影的现状与未来 篇6

回望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总票房超过130亿元, 比2010年的“百亿”增长30%, 票房总额仅次于美、日, 成为全球第三大电影市场。虽然表面上数字很漂亮, 但是票房被进口片抢走不少。国产片无缘前三甲, 更别说一向被人们忽视的文艺电影。2012年3月上映的电影《桃姐》是一部名利双收的文艺片, 仿佛告诉人们, 中国的文艺电影有救了, 但是就全局而看, 文艺片在国内的生存空间很小, 如果按票房成绩来算可以忽略不计。人是有两条腿走路的, 电影也是有商业电影和文艺电影组成。文艺片是不可或缺一种, 如果没有文艺片, 那么中国是一个电影业上的“大”国, 精神上的矮子, 是畸形发展的。现在的文艺电影正处于恶性循环中, 电影没人看, 导演找不到投资, 投资商没胆识投资, 导致观众接触文艺片的机会更小, 这样文艺片的市场越来越小, 在市场经济中, 他们大部分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地下电影。电影《桃姐》的成功也有特别之处, 先到国外参展, 再拿到内地上映。如果在国外获得某个国际性的大奖, 片子在国内的影响就会提高, 观众的认同感就会增加, 票房自然就会提上去。这也是有利于文艺片发展的方法之一, 但是能在国外获奖的文艺电影少之又少。

在当今中国文艺圈成了娱乐圈, 电影市场是娱乐的市场, 缺少了对现实社会的严肃思考。许多电影导演说:电影的好坏由票房说话, 全部风靡于金钱。现在的票房是看有没有一线的男女主角、是看有没有激情戏、是看谁比谁会炒作、是看电影上映前的宣传做的好不好。这些条件对于文艺片来说就是痴心妄想, 文艺片通过讲述社会中的普通人普通事, 向人们阐述简单而深刻的生活道理。在中国文艺片的市场需求少, 赞助商不会投资这类电影, 发行商不会青睐这类电影。实际上第四代第五代导演都是拍文艺片出身的导演, 在文艺片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张艺谋导演的《活着》和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们的日子》, 在国际影展上获奖无数, 这些都是很成功的。而现在票房的多少成为成功的标志, 第五代导演纷纷转战商业片。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上的艺术片成就也是举世公认的, 从28岁第一部电影《小武》到现在一共拍摄12部电影。每部上映的电影在国内票房上都很惨淡, 但是在国外却名利双收, 在国际影展上屡获殊荣。这么高的成就可以证明他的文艺片是有价值的, 为什么在中国票房如此惨淡呢?

贾樟柯的电影, 在国外有丰厚的票房, 用的是中国的导演, 这一点说出去多么搞笑啊!是国人看不懂?显然不是。国人现在很浮躁, 现在的人有谁可以坐在那里安安静静地看一会书, 在火车站排队买票的人都抓耳挠腮、东顾西看的, 没有一个消停的, 有时嘴里还嘟嘟囔囔的骂上几句, 更别说去静静的坐在那里看娓娓到来的电影。上古代, 中国人狠讲究的“静”, “静”是一种修身之术。道家说“人能常清静, 天地悉皆归”。而现在的人把它丢了, 我想人们是非常想要找回来的, 中华五千年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只要人们戒掉浮躁, 在娱乐的时候不要忘记严肃清净的思考社会问题, 才能心平气和的考虑问题, 进而接受文艺片

贾樟柯的电影一直以来是日本导演北野武在投资。国外人投资, 拍出那么好的电影。是国人没远见吗?显然也不是, 是国内投资商没魄力、没自信, 他们不相信能赚回成本。不相信这个浮躁的社会有谁去看文艺片。刘德华是特殊的一位, 电影《桃姐》刘德华总投资才1200万人民币, 票房过亿。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投资6亿, 国内票房6.2亿, 加上院线的分成, 这部电影显然赔钱了。这样一对比, 可以使国内投资商看到希望。依我看来, 文艺片可以尝试按照商业片的模式去运营, 媒体可以多报道文艺电影信息, 引导观众去看文艺片。

演员方面:最近几年, 中国涨得最快的是演员的片酬, 一位一线明星的片酬就能拍几部成本低的文艺电影, 这也是电影产业畸形发展的表现。电影《桃姐》投资了1200万人民币, 用于制作的超过1000万, 演员片酬才200万, 刘德华几乎没拿片酬。在媒体采访中陈道明、王志文等人也表示只要电影剧本好, 愿意自降片酬来演戏。为了拍出好的电影, 他们愿意自我牺牲, 这是值得每位一线明星学习的, 他们为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针对去年电视栏目的节目, 广电总局出台了限娱令, 核心内容是:各卫视频道在晚上7:30-10:00的黄金时间, 每周娱乐节目不能超过两档, 此外各台须设一档道德建设类节目。全国卫视选秀节目一年加起来总量不超过10档, 类型不得重复。我想在电视节目上可以出台政策, 在电影拍摄题材上面也可以出台政策, 支持拍摄文艺片, 为了国家电影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专注电影的人文艺术。不然我们拿什么作品告诉世界:中国电影文化还活着。

在美国有个金酸莓奖, 2009年在中国设立了金扫帚奖, 这个奖就是为了批评年度最让人失望的影片、导演、演员。在追求商业化的道路上, 张艺谋丢掉了自己的底线, 《三枪拍案惊奇》在金扫帚奖上获得最令人失望导演、演员、影片。这样的电影都是消费品, 很快被人忘记。这个奖项的设立也看出中国电影人在寻找自己的不足, 追寻电影的本质。

电影是一种以艺术性为基础的文化娱乐产品。离开艺术性, 电影就变成了娱乐杂耍, 变成缺乏智慧和工艺含量的简单游戏。如何使电影娱乐具备艺术含量和艺术品质, 是衡量中国电影市场化、商业化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如果在一个不允许娱乐的社会里面, 我会捍卫娱乐。多元化的电影不属于娱乐的专利, 在一个不鼓励思考艺术性的社会里, 我会捍卫艺术性。并不是背叛娱乐和文化艺术, 而是要照顾到另一种社会需求, 电影是文化的栖息地之一。

电影市场是市场经济, 中国的电影市场机制还不健全.要靠国家有利的政策, 靠一代一代电影人的努力, 正所谓有能力的人就有责任, 有责任就要懂得奉献。这样才能把中国的文艺电影发展起来, 电影产业才能健康蓬勃发展。

摘要:文艺电影现状主要归纳有几点:观众接受程度低、导演追求高票房、赞助商少、演员片酬高等几方面。但是我们从个别电影上可以看出文艺电影的希望、可以从少数电影人的努力看出文艺片的希望, 中国电影人正在试图改变这种现象。

知识资本研究现状与未来的发展 篇7

在21世纪的今天,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不再是以单纯的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源来作为企业的战略资源, 而是以知识作为新的竞争资源。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在新的经济体系内, 知识并不是和人才、资本、土地并列为制造资源之一, 而是唯一有意义的一项资源。其独到之处, 正在于知识是资源的本身, 而非仅仅是资源的一种。”[1]80年代中期, 以罗默、卢卡斯和格鲁斯曼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学家的观点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最大的区别就是将知识纳入到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之中, 新时代经济的增长更加依赖于知识及知识资本的开发和有效利用, 而不是实物资产的简单扩张[2]。在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企业的第一资源的背景下, 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知识资本管理应运而生, 并很快成为企业管理领域的热点。但若要对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 其前提条件就必须对知识资本进行正确的认识。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 (OECD) 在其1996年的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 也曾专设一章来讨论知识型经济的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3]。由此可以看出, 其实对于知识资本的研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 它也将直接影响到现实世界中经济决策和管理决策的制定, 有关知识资本的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的微观研究, 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为根本和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知识资本研究的意义

对知识资本进行研究顺应了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变革的必然要求, 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本的评价, 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企业市场价值与帐面价值之间的巨大差额, 实现对传统会计和企业评价方法的变革[4]。在当今社会, 对于很多大型跨国公司来说, 以其股票价格计算的市场价值已经远远超过其公司的账面价值和净资产价值 (例如Coca-Cola、Microsoft、Intel)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股票价格会受到预期各种因素的影响, 但无论预期的影响力有多大, 公司的价值始终是股票涨跌的基础, 而且预期本身也是对公司经营业绩或未来价值的预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公司市场价值与帐面价值之间的巨大落差?对这种现象的产生, 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事实上传统的绩效评价实质上是以会计体系为基础的财务评价, 而对排斥于企业财务报表之外的知识资本的价值几乎不曾涉及。因此, 对企业知识资本价值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不仅可以解释企业市帐价值之间的巨大差额, 也可以加快对传统的会计模式和企业评价模式的改进。

(2) 正确认识知识资本, 有利于企业与组织内部形成重视知识和知识工作者的正确生产经营观念[5]。以往企业在评估有关人员的绩效及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时, 如果发现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并没有收到预期所要达到的收益时, 通常就会怀疑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必要性, 更进一步导致对人才的不重视和不信任。事实上, 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企业没有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知识资本的结果。知识资本理论认为, 人力资本只有在有效的客户资本和结构资本的辅助作用下才能发挥作用。因此, 只有在对知识资本各组成部分进行准确认识的基础上, 才使企业建立正确的人力资源价值观及其管理体系。

(3) 通过对自身知识资本的认识, 企业可以了解到除财务状况之外的其他关键资源的信息, 从而为企业做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知识资本概念是对企业传统生产经营资产概念的扩展, 它将企业的组织制度、文化传统、员工知识水平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商业信誉、商标、顾客对企业的认同感、外部生产经营关系等这些被传统管理所忽视, 在传统的企业财务报表上无法体现其价值, 但却对企业经营管理至关重要的因素整合在了一起。研究知识资本, 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到自身在上述各方面的建设状况, 分析其投入产出的效果, 总结在哪些方面发展比较正常, 哪些方面还存在严重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从而为企业实施最有效的知识资本管理、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促进知识资本的价值实现与增值提供最坚实的现实基础, 同时也为企业进行知识资本的横向和纵向比较提供一个参考的尺度。

(4) 对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来讲, 分析本企业的知识资本有利于企业对其全部有形和无形资产的进一步管理, 而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来看, 企业知识资本信息的公开化为企业的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企业价值的重要途径。如公司的外部投资者, 特别是上市公司的投资者, 其投资决策的制定主要是基于公司未来绩效的增长性和稳定性。这就要求投资者应深入了解公司各类资产的构成及其数量、质量状况, 而传统的会计报表体系基本上将知识资本排除在外, 其价值也不反映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 这就导致投资者只能获得企业财务资产 (主要是有形资产) 的信息, 而对于企业更具有无形性质的知识资本的状况几乎一无所知。如果企业能将自身的知识资本信息汇总和评价, 形成知识资本报告并公开, 则可以很好的弥补上述缺陷。知识资本报告能够使外部投资者在更大范围内了解企业各类资产的运营状况, 从而有效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错误投资决策, 提高投资效率。

综上所述, 无论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当局, 还是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顾客、供应商、政府管理部门等相关利益主体, 都必须关注和重视有关企业的知识资本。否则他们可能会低估企业的价值, 也有可能会看不到企业暂时繁荣的外表内潜藏着的危机, 从而导致错误的管理战略或投资决策。所以, 知识资本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上都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这也是其近十几年来能够成为学术研究热点的原因。

2 国外研究综述

考察国外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 知识资本研究的历史并不长, 其兴起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即使到今天也只是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但鉴于知识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生产经营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大量的研究者投身于该领域, 从而使得知识资本研究在短期内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 在知识资本原理研究方面, 最早使用知识资本这个名词的是加尔布雷斯 (Galbraith) , 在他1969年写给经济学家卡列克 (Kalecki) 的信中有这样的描述:“我认为如果你认识到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了如此之多的知识资本, 那么你将会对未来10年的发展有很明确的认识。”[6]同时, 加尔布雷斯还认为:企业的知识资本是一种知识性的活动, 是动态的非固定形式的资本, 而不仅仅是纯知识形态的知识[7]。虽然加尔布雷斯提出知识资本概念的时间较早, 但对其研究的热潮却是在20年后兴起的。知识资本研究的先驱之一斯维比 (Sveiby) 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是企业和组织的一种以相对无限的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 但不包括有形资产部分[8]。埃德文森 (Edvinsson) 和沙利文 (Sullivan) 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帐面价值的差额, 是企业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的合成。他们将知识资本分为人力资源和知识资产, 其中知识资产又包含了商业化资产、顾客资产和结构资产, 进而建立了一个知识资本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以产生企业经营绩效的价值创造模型, 以方便企业实现对其知识资本的管理[7]。美国《财富》杂志的特约撰稿人斯图尔特 (Stewart) 以其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了知识资本领域最重要的代言人, 他在90年代初期发表了一系列的相关论文, 详细论述了知识资本如何成为一个企业、组织乃至一个国家最有价值的资产, 从而充分揭示了长期被忽视的知识资本的重要性。在他看来, 知识资本是所有能够被利用于创造财富的知识元素——知识、信息、知识产权和经验等, 虽然这些因素经常是以潜在的方式存在, 你无法触及到, 但它却是能够使你富有的东西[9][10][11]。尤利克 (Ulrich) 认为知识资本=能力×热情, 其中能力是指企业员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创新的综合能力, 热情是指员工对公司的责任感和忠诚度, 企业若要提升自身知识资本水平必须要建立合理的员工选拔、培训和任免制度, 同时还必须注意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施行人性化的管理[12]。除此之外, 罗斯 (Roos) 在讨论知识资本的定义和构成的基础上, 将知识资本理论与企业的战略管理理论联系在一起, 详细说明了知识资本理论的出现对企业经营战略变革的重大影响[13]。另外, 哈维 (Harvey) 和拉斯基 (Lusch) 出于平衡知识资本的考虑提出了无形负债的概念, 并将其纳入传统的会计体系内讨论, 阐述了无形负债的构成以及对其进行识别和测量的6个步骤, 从而进一步完善了知识资本理论体系[14]。

(2) 在知识资本的实证研究方面, 威廉姆斯 (Williams) 和法尔 (Firer) 用南非上市公司商业板块的75家公司的数据为样本, 以公司有形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价值附加效率为自变量, 对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了回归分析, 从而发现有形资产仍然是公司绩效的主要来源, 虽然南非政府一直努力加强国家的知识资本基础[15]。扬德 (Youndt) 和斯内尔 (Snell)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以知识资本为中介, 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企业的各种人力资源策略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知识资本水平, 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绩效。从而以知识资本为桥梁, 解释了人力资源策略到企业绩效的传导机制[16]。博金斯 (Bontis) 在对西安达略湖大学Ivey管理学院的MBA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偏最小二乘分析、路径分析等统计方法, 对知识资本的各组成要素间的转化进行了实证分析, 分析的结果证实: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为人力资本提供了价值实现的平台, 而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又是通过人力资本发挥其效用, 三者相互作用, 共同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17]。另外, 我国台北大学的贾勇 (Yeong-Jia James Goo) 、滕春姚 (Chun-Yao Tseng) 通过对台湾制造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 采用结构等式模型 (SEM) 分析方法对知识资本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分析的结果显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创新资本、关系资本这4个知识资本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 并且也都与公司价值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正相关关系, 从而进一步为知识资本创造公司价值的观点提供了依据[18]。相类似的研究还可见瑞恩 (Raine) 和伊卡尔 (Ilkka) 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芬兰生物产业价值产生的研究[19]。

(3) 在企业知识资本管理实践和信息披露方面, 安德森 (Andersen) 通过对欧洲、北美和亚洲的368家公司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公司相信对知识资本的报告会越来越多;有3/4的公司开始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非财务指标考察公司绩效;绝大部分的公司认为知识资本评价可以提高组织绩效, 并且相信通过评估过程可以加强企业自身对知识资本的认识和觉悟;另外, 有少数公司如瑞典的斯堪地亚金融保险公司 (Skandia AFC) 和美国的道氏化学公司 (Dow Chemical Company) 等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知识资本评价体系[6], 这充分说明了企业对知识资本关注程度的与日俱增。但是, 虽然企业在内部已经有意或无意加强了对知识资本的认识, 可对其自身知识资本信息的披露还相对较为滞后。加斯利 (Guthrie) 和彼迪 (Petty) 通过对澳大利亚上市公司的年报分析发现:虽然许多公司认识到了知识资本对企业长期成功的重要作用, 但很少有公司有显著的意愿来对其进行报告[20]。相似的结果还出现在了贝尔南 (Brennan) 对爱尔兰上市公司以及李威鹏 (Kwee Pheng Lim) 对马来西亚上市公司的年报研究中[21][22]。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主要是因为公司害怕过多的披露知识资本会导致其竞争优势的丧失[22]。相同的担心还出现在艾玛 (Emma) 和艾斯贝尔 (Isabel) 的研究中, 通过对金融分析家所撰写的260份西班牙公司的投资报告的综合分析, 他们发现投资报告中所涵盖的知识资本信息量与公司的利润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这主要是因为金融分析家将传统资源无法解释的企业高收益归结于企业的知识资本所致[23]。另外, 阿贝斯卡 (Abeysekera) 和加斯利 (Guthrie) 通过对斯里兰卡30家上市公司的年报进行跟踪分析后发现, 公司在披露知识资本信息时, 对知识资本各构成部分的披露程度也不尽相同, 客户资本披露程度增长较快, 其次是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 并且, 在客户资本中有关商誉的描述相对来说要更多一些[24]。虽然有关知识资本的信息披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它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威廉姆斯 (Williams) 通过对英国1996~2000年上市公司的年报分析发现, 企业披露的知识资本信息在逐年显著增长[25], 并且英国的会计标准委员会 (the 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 也已经出台了一篇名为《Goodwill and Intangible Assets》的研讨性报告, 这篇报告被普遍认为是将知识资本纳入传统会计报告体系所迈出的第一步[26]。

(4) 知识资本研究的重点内容是知识资本的测度问题。只有在对知识资本进行评价的基础上, 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才能了解到组织的知识资本现状, 从而为制定正确的改善和发展策略或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 如何评价企业的知识资本一直以来都是知识资本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此方面, 也相继出现了许多有价值的评估模型, 例如由斯堪地亚公司副总裁埃德文森和马龙 (Malone) 所建立的斯堪地亚导航器模型 (Skandia Navigator) , 斯维比所提出的无形资产监测器模型 (Intangible Assets Monitor) , 诺顿 (Norton) 的平衡积分卡模型 (Balanced Score Card) , 安妮·布鲁金 (Annie Brooking) 的知识资本审计模型 (Technology Broker) , 以及列夫 (Lev) 的知识资本收益模型 (Knowledge Capital Earning) 等等。

3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知识资本的研究, 目前只能说处在初期阶段, 主要是在引进介绍国外成果, 开拓性的研究很少。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知识资本理论的有东南大学的胡汉辉和清华大学的沈群红[27][28], 南京大学的赵曙明[29]以及辽宁大学袁庆宏的专著《企业智力资本的管理》。中国社科院的王兴成对知识资本管理和企业知识库建设有所论述[30]。在知识资本的评价方面, 上海理工大学的钱省三和龚一之在“科技知识的市场价值及其知识资本的形成模型”中描述了知识资本形成的一般过程模型和科技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3个市场价值创造过程及其资本形成模型[31]。西安理工大学的党兴华和李晓梅对区域知识资本的构成和度量进行了研究, 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部工业知识资本利用效果进行了评价[32]。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范徵在“知识资本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模型”文章中从人力资本、组织资本、技术资本、市场资本和社会资本五大方面给出了63个指标和各指标的操作内容, 并在此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给出了模糊量化评估模型[33], 但是, 他给出的评价指标在范围上过于宽泛, 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关于知识资本评估应用方面的报道比较少, 深圳华为集团公司把人力资本定义为知识资本, 确定人力资本不断增值优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 认为知识只有在资本化后才能形成公司发展的原动力;公司采用“双轨制”编制知识资本汇总表和购股权动态表, 并使用货币和非货币两种尺度进行计量[34]。东南大学的王昊、戚啸艳等将企业核心能力观点引入知识资本分析, 通过模糊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知识资本的审计模型, 但简单的将企业核心能力与知识资本等同起来做法还有待商榷, 并且传统核心能力所探讨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与整合能力的内容与当前大家所认同的知识资本的内涵与范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35]。另外, 在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方面, 济南大学的张炳发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采用路径分析的方法, 研究了企业的知识资本投资、知识资本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为鼓励我国企业加大知识资本投入的积极性提供了一定理论上的依据[36]。而吉林大学的赵静杰、徐晓梅则对高科技企业知识资本价值的测度、以及知识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做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但他们提出的选取指标原则过于复杂, 从而使得知识资本价值测度模型的可操作性较差, 并且也没有通过实际案例数据来进行验证[37][38]。

4 知识资本研究展望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知识资本研究的队伍中来, 未来的知识资本研究必将呈现繁荣之景象, 对于将来知识资本研究发展的方向, 笔者认为主要应集中在以下一些问题的解决上。

(1) 从我们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 对于知识资本其研究的范围还相对有限, 主要集中在知识资本的内涵、评价方法、以及价值产生过程等课题的理论研究阶段, 并且其理论的成熟度尚未达到国外之研究水平, 特别是国内有关知识资本的实证研究极为贫乏。笔者认为, 在现阶段, 我国学者应在国外知识资本原理研究所搭建的理论框架内, 更多的去注重实证性的研究, 特别是将重点放在知识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企业知识资本的信息披露等方面。纵观国外的实证性论文, 有关这些方面的论文数量比重是比较大的, 并且研究结论也是相对丰富的, 而我们国内在此些方面的研究基本上则是处于空白, 所以, 也是我国学者今后应努力之方向。

(2) 从国际范围来看, 在知识资本原理研究方面, 有关知识资本的定义、结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 并且有些研究结论已经成为了理论界的共识, 而知识资本的会计化问题则引起了许多学者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如何将知识资本与传统的会计体系建立联系, 这是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的重大课题。它一方面要引起人们对知识资本内涵以及企业价值的再认识、知识资本评价方法的变革, 另一面也决定了企业披露知识资本信息的形式:能否改革传统会计报表, 将知识资本价值列入企业资产负债表, 还是将知识资本信息单列成知识资本报告单独披露, 亦或者两种形式兼而有之?虽然有些国外学者已经提出了目的在于平衡知识资本的无形负债的概念, 但具体应如何操作还有待研究。另外, 即使国外现在有关知识资本信息披露的研究论文较多, 但基本上也都只是采用容量分析法 (Content analysis) 来研究知识资本信息披露的频度和强度, 在信息披露的形式上却很少涉及。

(3) 无论是从知识资本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来看, 如何评价企业的知识资本始终都是知识资本研究的核心所在。迄今为止, 已经公开发表的有关知识资本评价的模型大概有20种左右。从研究的思路上来说, 基本上可以分为直接评价法和间接评价法两大类。直接评价法是首先确定知识资本的构成, 再逐级分类为各子因素集和指标体系, 之后可将各具体指标的评价结果通过数学方法汇总成一个总评价值, 或者不再进行汇总, 而只对指标进行管理上的监测。间接评价法则不区分知识资本的各个构成要素, 而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知识资本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贡献。这种方法在本质上基本是相似的, 它们都假设企业的知识资本价值可以由企业的财务状况所反映, 通过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考察从而评价出企业知识资本整体价值的大小。直到目前为止, 理论界还没有出现一种非常完善的模型, 即该模型不但具有直接评价法的优点, 能够适用于企业内部对知识资本的管理, 同时又能给出一个如间接评价法那样的企业知识资本的货币价值。

对于这一点, 笔者认为, 虽然一种完善的知识资本评价模型尚未出现, 但现有的两类评价模型已经可以为不同的企业知识资本信息使用者提供了了解企业知识资本信息的途径。直接评价法由于它在评估时考虑到了知识资本的各个构成部分, 因此, 该方法可以适用于企业的任何一个组织层面, 能够很好的满足企业内部对知识资本进行管理的需要。但是, 很多研究者都认为, 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资本评价指标体系是不现实的, 因为知识资本是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紧密相关的, 所以, 不同的企业应该有不同的知识资本评价指标[17], 这也是国外一些大公司在进行知识资本评价时所采用的指标具有较大差异的根本原因, 因此, 该种方法虽然能满足单个企业自身知识资本管理的需要, 但要想进行企业与企业间的比较却非常的困难。另外, 几乎所有的直接评价法都无法给出一个知识资本的真实货币价值, 这一点对于许多社会上的外部投资者, 特别是上市公司的投资者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用纯财务的角度来看待任何事情, 直接评价法所评价出来的结果, 只会给他们带来一个巨大的数据海洋, 从而使他们在分析和交流的时候感到非常困难。但在知识资本的间接评价法中, 几乎所有的评价模型都可以给出一个企业知识资本的货币价值, 这一点对于企业外部的投资者来说将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简洁的信息, 同时, 许多间接评价模型也都支持拥有相似的有形资产、服务于同一市场的行业内部企业间知识资本的比较, 因此, 采用该类方法对知识资本进行评价, 投资者可以根据评价得出的存量结果, 通过分析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知识资本的增减变动情况以及它在行业内部所处水平的高低, 从而为其制定科学的投资策略提供价值依据。

这两类评价方法均有各自的优缺点, 在现阶段来看, 如何能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是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企业可以根据间接评价法的长期存量变动, 结合直接评价法各流量指标的增减趋势, 通过建立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从而逐渐发现那些对本企业知识资本影响较大的因素, 形成自己的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进而为实现本企业知识资本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的可操作平台。而这种知识资本评价方法上的变革, 也必然将导致企业知识资本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为企业的外部信息使用者进一步深入全面了解企业内部的价值增值潜力提供途径。

摘要:在总结知识资本研究意义的基础上, 对近些年来国内外知识资本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并对知识资本研究的未来做出了展望。

直接心脏辅助装置的现状与未来 篇8

直接心脏辅助装置,不需要与血液接触,包裹在心脏表面或主动脉上,压缩衰弱心脏或主动脉,使心脏搏出更多的血液。相比与血液接触的心辅装置,它可避免生物兼容性问题,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安装。此外,许多患者的心脏经过辅助可以恢复泵血功能,使用直接心脏辅助装置便于拆除装置。正是由于这些优势,多种直接心脏辅助装置正在研究、开发和使用。

1 现状

1.1 应用中的直接心脏辅助装置

①气动辅助

压缩空气能够提供足够的压缩力,并且很容易释放。气动心室辅助装置经过多年的研发,这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因此大部分直接心脏辅助装置是气动驱动。气动直接机械心脏辅助装置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可调的压缩空气源提供所需的压缩空气;压缩单元把压缩动力传递到辅助位置;压缩空气源和压缩单元之间的传输系统,目前都需要通过皮肤的空气软管。此外,还需要控制器通过测量心电信号,决定压缩单元压缩和放松的时间。可能的话,其他传感器,如压力和血流量也应测量,使控制器可以决定辅助强度。

按照其安装位置,气动直接机械心脏辅助装置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包裹在心脏表面,压缩单元的压缩和释放与衰弱心脏的收缩期和舒张期同步。1965年,anstadt杯作为直接机械心脏辅助装置首次用于临床[5]。它只有一个腔室,由不变形的外壳和可膨胀的内膜构成,其工作频率可调,与心脏的动作并不是完全同步。此后,针对该装置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此类装置基本都有两个腔室,分别辅助左右心室;装置引入了心电信号进行时序控制,使压缩单元的动作与心跳同步。工作过程大致如下:在每一个心跳周期,当控制器从心电信号检测到心脏开始收缩,发出信号开通进气阀,切断放气阀,使压缩空气可以传输给压缩单元并使压缩单元工作,辅助心脏将血液泵入主动脉。当控制器从心电信号检测到心脏开始舒张,发出信号切断进气阀,开通放气阀,使压缩空气可以从压缩单元释放出来,让心脏可以顺利回血。Biophan Technologies Inc.的Myotech循环辅助系统[6],如图2(a)所示,就是一个气动多腔室心电信号监控的直接机械心脏辅助装置。按照他们公司的介绍,该装置安装到心脏上,只需大约三分钟。工作期间,杯形体膨胀挤压心脏使其泵出更多的血液,达到维持生命的要求。

另一种是包裹在升主动脉上,压缩单元的压缩和释放与衰弱心脏的舒张期和收缩期同步。当心脏开始泵血时,包裹在升主动脉上的压缩单元就会收缩,使升主动脉放松给心脏减轻负荷。当心脏开始回血时,压缩单元开始膨胀,挤压升主动脉,加速血液全身流动。因为在心脏舒张期压缩了升主动脉,期间动脉压升高,所以

②骨骼肌

动力性心肌成形术是把骨骼肌作为动力来源用于辅助衰弱心脏。将带完整神经血管蒂的肌肉包裹心脏,经一定程度电刺激训练,肌肉具有耐疲劳性后,使用电脉冲刺激肌肉与心脏同步收缩,将骨骼肌缠绕在心脏的外表面可达到收缩期辅助循环的治疗效果[8]、[9]、[10]。动力性心肌成形术的最大优点是能源是人体自身提供、材料也来源于人体。这种辅助方法自1985年首例手术成功应用至今,世界范围内已开展1500例动力心肌成形术。Dennis R.Trumble等研发的骨骼肌能量转换器可以把骨骼肌产生的动力以较小的损失传递到心脏上,而不需要移植骨骼肌[11]。图3是该装置在胸腔安装的示意图。在该装置的动物试验中,在狗体内植入脉冲训练刺激器,并连接到背阔肌,然后用人工腱把背阔肌与植入并固定在肋骨上的能量转换器连接。在心动周期2秒,收缩期0.25 s的情况下,该转换器输出的驱动力峰值为7-69 N。

③心脏绷带

美国医学专家为心力衰竭患者发明了一种新的、奇特有趣的治疗方法:给患者的心脏绑上一条弹力绷带,就可以有效提高心脏供血能力,让患者少受供血不足的困扰[12]。相比其他装置,这项新发明手术简单,成本低。新发明的心脏绷带是高分子弹性材料制成的,可增加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的弹性,从而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心脏绷带有些像网眼较大的丝袜,可从底部兜住心脏。制作心脏绷带的材料就像一些可自动收缩的橡皮筋,不需要电池或其他装置来提供能量。一旦它被植入到心脏周围,就紧贴在心脏的外壁上,成为心脏永久性的组成部分。由于这些绷带弹性很好,可增强心脏的泵血能力,甚至可让心脏收缩到正常心脏的尺寸。据研究人员介绍,有150位患有心力衰竭的志愿者绑上了这种心脏绷带,并且感觉不错。

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疗中心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教授Gordana Vunjak-Novakovic等人正在研制一种“心脏活绷带”[13]。这项研究利用人体心脏的正常细胞,在实验室内培植并加入电流刺激,制造一种可像真正的心脏一样自行跳动的细胞。在第二届细胞治疗心脏疾病国际会议上他们展示一盒录有人工心脏细胞跳动的录影带。制造“心脏活绷带”,需先抽取病人心脏内的活跃组织,并放于实验室内培植数天。科学家在实验室内尽量模仿人体心脏的环境,使细胞在高密度及有足够氧气下生长;同时,科学家利用电流刺激该细胞,以扮演人体自然心跳。有关的研究目前已开始在动物身上进行。要在人体身上植入“心脏活绷带”,如何将新细胞与旧有细胞融合,将新细胞的血管与人体的心脏血管连接,将会是巨大挑战。预料10年后或可在人体上进行试用。

1.2 研发中的直接机械心脏辅助装置

尽管气动直接机械心脏辅助装置能够应用,但通过皮肤的空气软管是一个潜在的感染源,而且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没有突破。动力性心肌成形术的应用,由于骨骼肌快速疲劳限制这种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许多机构都致力于研发新型的直接机械心脏辅助致动技术。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是大位移,低驱动电压(5V)的动作器[14]、[15]。美国新墨西哥大学Mohsen Shahinpoor等正在研究这种装置。但这类IPMC驱动的直接心室辅助器件较小的输出压力(1.4 mmHg),限制它在目前的条件下的应用。

形状记忆合金(SMA),具有一定初始形状,在低温下可以经塑性形变,并固定成另一种形状,如果加热到某一临界温度以上又可恢复成初始形状。如果交替让形状记忆合金加热冷却就可以使其在两种形状交替变换,从而模拟出压缩和放松的动作。日本Tohoku大学Shigenao Maruyama等人将形状记忆合金和珀耳帖元件(Peltier elements)结合在一起,制成右心室辅助器件(珀耳帖元件用来当作制冷元件)[16]。然而在温度相对恒定的人体胸腔,交替加热冷却的工作模式比较困难,因此需要研制温差很小就能形变的新型形状记忆合金。

超声电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电机,它利用压电陶瓷的逆压电效应激发超声振动,借助弹性体谐振放大振动幅度,通过摩擦耦合产生旋转或直线运动。其显著特点是低转速、大力矩、易于微型化和结构多样化。但应用于直接机械心脏辅助的研究才起步,研发一种形状可与心脏表面基本吻合,动作时序与心跳一致的柔性致动超声电机需要更深入的研究[17]。

2 发展方向

2.1 材料、结构与加工

心脏辅助装置,对材料与工艺要求都极高。一直以来,心脏辅助装置材料是当今生物材料学和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研究课题。在材料选择上,要考虑避免对人体内组织和血液成分造成损害。对于气动直接机械辅助装置,由于必需连接到压缩空气源,严重限制了病人的日常活动。要长期辅助衰弱心脏,病人的可活动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研制小而轻可随身携带的驱动装置,是当务之急。

压缩单元,与心脏结合最密切的部件,更需要有新的工艺和突破。困难在于在三个方面。首先,左右心室传递外来的压力时必须受到保护;第二,压缩单元必须与待挤压部位自然紧密结合。第三心脏各个部位需要的外界辅助强度并不一致,如何把机械辅助按照心脏的需要分散到各个部位,需要一个完美的结构。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心脏的结构就会遭到破坏。解决这些问题,致动器的形状和制作材料是主要关注的地方。第一,压缩单元的尺寸应该可以调节,使他们能适应大部分的衰弱心脏。对于气动直接机械辅助装置,Snyders,Robert V.(Clayton,MO)就发明了一种能够调节内囊的尺寸的装置[18];第二,制作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好,人体不排斥;第三,压缩单元必须足够轻巧,可以完全放置在患者体内而不影响其他器官。

2.2 测量和控制

精确控制直接心脏辅助装置,在合适的时间点把合适的辅助强度施加给衰弱心脏需要许多生理参数。精确的时序控制,第一要有信号源如心电信号、心音信号;第二要能提取心脏各个动作过程对应时间点的特征;第三由于执行单元会有一定的滞后,还必须引入提前判断。Jansen;Jozef Reinier Cornelis,Schreuder;Johannes Jacobus发明了一种控制心辅装置的器件。通过动脉压曲线计算人体血流量并预测心脏瓣膜的关闭时间,来控制心辅装置根据心率和动脉压来调整自身的工作状态[19]。此外,还要考虑人体自身心脏和辅助装置在性能及各种病理或非病理情况下的整体协调。精确的辅助强度控制,是为了满足不同的病人,在不同的生理条件和生活状况下的不同需求,因此必须应用自适应控制。控制参数将依赖于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研发,测量更多血流动力学参数。今后的心脏辅助装置的控制系统发展方向,应该是精确的主动生理控制。控制系统应该具备的另一个功能是信号发射器,将测量到的如主动脉压、血流量、系统自生电压和电流等信号通过无线的方式传至体外。而传送至体外的信号则进一步通过各种通讯方式传送至医院,用于远程监控和诊断。

2.3 能源消耗、供给

动力系统要满足长期稳定使用的要求,如动力性心肌成形术一样靠人体自身提供能源是最理想的方式,但目前机械直接辅助装置还必须靠外界提供能源。如何给体内的装置补充能量,需要科研人员研发出大功率无线能量传输装置。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包括辐射技术,通过某种独特的接收器接收空气中尚未散失的辐射能量,并将其转换成电能,储存给附近的电池中;磁场共振技术,当两个物体在同一频率实现共振时,将实现能量的无线传输;电感耦合技术,通过相对很直接的接触来进行能量传输,尤如把机器放在一个垫子上就能进行充电。目前还只能在很短的距离实现微小能量的传输。经皮充电是目前研究最热的技术,也是最有希望的技术之一。此外,装置自身必须能耗低,能源使用效率要高,发热要很少,不会影响人体内的温度环境。

2.4 自检、维护

和其他装置一样,直接心脏辅助装置也会有故障。但这种故障关系到人的性命,因此必须能自我检测并提前发出警告,甚至应该带有备用系统并在故障发生前切换。同时,它应该可拆卸,以方便更换或取出。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的方法应该是完全体外辅助,任何部件都不需要植入人体。众所周知,体外反搏装置治疗冠心病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果类似心脏起搏器的装置,能以微小的刺激加强心脏的搏动,心衰患者就可以免受手术之苦。

3 结论

中国数码印刷的现状与未来 篇9

一、数码印刷的现状

1、数码印刷发展迅速

数码印刷目前在中国的应用领域主要分布在影像行业、数码打样、广告设计、机关文印、商业快印、包装印刷、出版印刷、账单印刷、个性印刷等印刷领域, 数码印刷在商业领域应用较成熟, 在工业中的应用相对落后。据统计, 截至到2008年7月, 中国高端彩色数码印刷机装机量共为270台。其中, 2007年6月至2008年7月新增装机量为70台。中国数码印刷机类型主要是激光数码印刷机和喷墨数码印刷机, 激光数码印刷机的应用已经初具规模, 宽幅喷墨数码印刷机应用已经比较成熟, 高速数码喷墨印刷机应用处于初始阶段。

2、数码印刷区域发展不平衡

数码印刷在区域发展方面非常不平衡, 75%的设备安装于华南、华北和华东地区, 特别是华南地区, 这三年发展速度非常快。此外, 设备利用率、开工时数、设备产能发挥情况区域差异明显。再者, 同质化竞争严重, 缺少差异化经营和个性化服务, 价格竞争激烈, 还有产品单一, 应用领域都尚待突破。最后是一些有潜力的细分市场还未形成规模, 市场还需培育, 这是数码印刷领域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3、数字印刷生产经营模式开始转型

纵观近年中国数码印刷市场, 无论是数码印刷设备供应商还是数码印刷设备的用户对生产型数码印刷设备都非常关注。全球主流数码印刷机生产商都把生产型数字印刷机作为产品线的亮点, 这些高效率、高速度、高品质的数字印刷机吸引了很多有实力的投资者。他们在引进设备, 突破了门店经营方式, 以打造“数码印刷工厂”作为发展目标, 面向的市场也由直接客户转向中小型数字快印店, 以行业协作的方式, 实现企业间的交流。数字印刷由开始的门店式经营为主转向了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

二、数码印刷的发展趋势

1、数码印刷将成为未来主流印刷业务之一

据统计, 欧洲数码印刷产值年增长率约为22%, 美国约为18%, 世界其他地区平均约为8%, 均高于印刷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到2012年, 数码印刷市场将有显著发展, 20%~50%的大多数种类的包装将采用数码印刷, 按需数码印刷和个性化数码印刷将成为主流印刷工艺。

2、数码印刷技术趋势

随着数码印刷配套设备和数码印刷工艺的不断提高, 数码印刷技术将呈现以下趋势: (1) 质量、速度不断提高; (2) 数码印刷单张纸印刷成本将降低, 与胶印的临界点会不断提高, 所占市场份额将逐步扩大; (3) 印后加工机械化、自动化、固定产品自动化、在线装订; (4) 喷墨印刷飞速发展, 质量和速度不断提高, 成本逐步降低; (5) 印前自动化, 这主要体现在色彩管理和拼版等方面; (6) 网络印刷。

3、数码印刷市场将进一步细分

随着数码印刷市场份额的逐步扩大和竞争, 数码印刷市场将进一步细分。首先是广告账单印刷, 它在2005至2008年期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例如招商银行的账单;其次是市场营销材料印刷;第三个是按需出版印刷, 这是基于网络的一种出版模式, 可以满足个人的出版需求, 这种出版在2005到2008年之间增长了96%。

印刷的未来将完全数字化, 有机构预测, 到2015年, 大多数的高速生产线生产的产品将在流程化系统中完成, 色粉和喷墨技术的发展将部分取代胶版、凹版和柔版印刷, 这将会影响杂志、报纸业、消耗品及印刷服务体系的建立。网络印刷和商业彩色印刷将会增长, 多数的数码印刷内容将会体现在已经事先印好的彩色印张上, 固定内容和可变数印刷将会被混合使用, 混合印刷将被大量使用。在未来的5年时间里, 喷墨印刷机的输出速度将达到与胶印相当, 数码卷筒印刷机的速度将达到2000英尺/分钟或更快。

随着数码印刷技术和数码印刷设备的不断提高和改进, 数码印刷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 所占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印刷材料成本的逐步降低, 国内印刷格局的调整, 以及数码印刷市场的日益完善和成熟, 数码印刷将会带给印刷行业更多的机遇和希望, 数码印刷将为中国印刷行业翻开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刘浩学:“数字印刷的发展与市场”, 《包装工程》, 2002年。

[2]文骅、艾菲:“未来几年的印刷市场”, 《印刷杂志》, 2006年。

[3]徐世垣:“纵览数字印刷新发展”, 《今日印刷》, 2007年。

[4]贾金平:“数字印刷及其产业链的发展”, 《今日印刷》, 2008年。

上一篇:文化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下一篇:舆情引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