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有效阅读指导策略

2024-06-10

英语有效阅读指导策略(精选十篇)

英语有效阅读指导策略 篇1

一、阅读前———通过提前预习,培养阅读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最好途径,可以指导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1.生词的预习 ,安排学生阅读之前 ,教师先给学生提供有关课文写作背景等相关内容,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再布置具体要读的生词,要求读准音,试着记忆单词的意思,并了解它们的词性及其用法。

2.安 排听读课文 ,要求听完之后试着按录音上的语气 、语调模仿朗读,这样便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指 导完成相应预习练习 ,并要求学生勾画出疑难点 ,以待听课时重点突出。

二、阅读中———通过整体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1.利用导入 ,激发阅读欲望。英语课堂阅读中 ,要求达到培养学生各种阅读技能的目的。要达到此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导入新课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如引用歌曲、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和讲故事等直接导入;也可以采用猜谜语、猜词、问答、给出一观点进行简短讨论、听材料谈感受等间接导入。无论采用哪种导入式,无非就是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以达到学生主动阅读的目的,在潜移默化的训练中提高他们的阅读技能。

2.整体感知课文。就目前情况看 ,中学生在阅读速度上与正常指标相比相差甚远。因此,阅读速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这样,学生在接触到阅读片段时,要采取自上而下阅读模式, 在此过程中尽量要求学生带着任务进行阅读,如用简洁语言概述出文章大意或主要故事情节;勾画出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试分析理由;给定几个有关短文的信息,让学生判断正确与错误等, 学生会饶有兴趣地带着任务快速阅读,会迅速地捕捉相关的信息。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采用不同的阅读技巧去阅读,基本达到能整体理解课文的内容,长此以往,很好地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理解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3.精细研读课文。阅读课的中心任务便是精细研读 ,也是阅读课的中心任务, 这个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具体信息及对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使他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体裁和结构,引导学生提取、筛选文章中的信息,教师做相关补充和提示,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等已达到理解阅读材料的目的。

三、阅读后———挖掘内在潜能,提升整体素养

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提升整体素养,这是阅读课课堂教学的升华,也是反馈学生阅读效果的一条途径。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这样几种方法:学生依据课文的情景完成的课本剧 ;围绕主题 进行的辩 论 ;对文章的 某一个情 节进行的改 写和续写 ;针对作者 发表的某 一观点谈 及自己的 感想等。

1.小组合作讨论法。课堂中充分利用好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优势组织教学,教师在充分肯定或评价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的发言。小组合作式不仅可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丰富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教师个别指导。这一过程的实施,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便于实时地为小组讨论的结果做补充,还应注意挖掘文章的思想性,兼顾语言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寓思想教育于外语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自由、宽松、活泼、用英语进行讨论的热烈气氛, 逐步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到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从而达到理解的最高境界。

2.角色表演法。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交际情景进行表演, 表演过程中就会使旧的知识得以重现,新的知识在运用中得以巩固。角色扮演活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能正确、得体地用英语进行交际,为将来走向社会、适应更开放的形势做好充分的准备。

3.以读带写法。英语教学中最高层次的要求便是实际写作,在学生领会课文内容并能用口语流利表达时,可让学生缩写课文或写一篇读后感,使学生从阅读理解到口头表达运用最后落实到写作中,把前面所学知识由输入变为输出,完成知识的迁移,学生获得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写作一般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仿写课文。模仿课文的结构对课文进行同类话题的仿写, 或根据课文话题内容仿写成另一话题内容的文章;二是写读后感,指导学生依据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写出自己的深切感受,要有自己独到的体会与观点。

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2

内容提要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

关键词激发兴趣运用创新培养习惯合作交流重视朗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现代阅读理论揭示,阅读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交流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首先是一个阅读者,他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是教师与其他人无法取代的,而他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只能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实现。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任务只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激发他们阅读文本的欲望,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组织和调控阅读主体的能动性,引导和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捕捉活动中的创造灵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为此,我根据教学探索,总结出从激发兴趣、运用创新、培养习惯、合作交流、重视朗读五个方面来指导阅读教学。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机械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或结合教材,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不能让其松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教师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是在打好基础前提下的创新,是在语言训练过程中的创新,是有助于提高读写能力的创新。其特点是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展开想象、激活思维、推动联想,在学习语言、发展语言中创新,创新又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语言。学习中常有疑点和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发现,常有创新。教师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是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可靠途径。比如讲《惊弓之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讲故事导入新课,设置悬念(那只大雁落下来没有呢?)激发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之后,教师问:“同学们刚才认真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在读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呢?”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更赢为什么只拉一下弓,那只大雁就落下来呢?”“魏王为什么不知道会有这个结果?”“为什么魏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第一问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涉及的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加上讲原因的那一段逻辑性强,不是很好懂,显然,这一个问题的提出表明学生善于学习、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读懂主要内容。其他两问是出乎教师意料的:学生们怎么会冒出这样的问题呢?教师始料不及,而这恰好说明学生思维的创新。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发现,把问题全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后来集中讨论时,学生发言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分析、奇特的思维、奇妙的语言,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要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是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使用工具书是阅读中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要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教给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标注问题、感悟。学习一些常用的标注符号,可在空白处写简单心得等。(在此处句毛主席读书的例子)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主席读书的最大特点。在他所读过的书中,有很大一部分都留下了批、画、圈、点的标记。他的批注可分为“文字批语”和“读书符号”两大类。凡是书中有空的角落,都成了他书写精深批语及感想的地方。既有对原文的复述、提要、归纳及发挥,又有对原文观点的质疑,更有他独特的见解。

四、自读感悟,合作交流于阅读教学中

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而在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拔,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划找归纳,在学生独立感悟詹天佑爱国精神和杰出的智慧才华的前提下,让4人小组自行确定选择詹天佑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合作学习,讲座筛选,设计展板,布置画面和解说词,设计操作,合作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事迹展”的讲解做准备。学生就是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理解,进行自主读书,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应用合作交流进行阅读教学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或设计应该符合语文学科特色,并且要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在制定课堂交际方式时要注意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因为单纯的听和说并不能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产生有效作用,只有让学生以积极的情绪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而合作学习则以合作作为推动力,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深层次的情感和认知被调动起来,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在阅读《麻雀》这篇课文时,教师一方面要注意突出语文学科特色,在课文内容的讨论上应该倾向于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同时,在进行课文讲解时,教师也应该注意从学生自身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这篇文章主要表现的是老麻雀对小麻雀的母爱,那么为什么是母而不是父爱呢,而如果文章中表达的不是母爱,那么文章所表达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就这一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这一问题的开放性很大,而且也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同时也符合小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特点,问题的设置并不十分困难,对这一问题也不存在官方回答,因而学生能够自由地进行思考,然后各抒己见,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答案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

五、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及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能够积极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书本是甜的”。能从小就体味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好习惯。同时要给学生松绑、减负,让学生与书为友。在小学六年学习中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感与趣味的熏陶,张扬自己的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小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培养》杨映华《甘肃教育》2006(08)

有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策略谈 篇3

一、创设环境,让学生投入到积极阅读氛围之中

一个优良合适的阅读环境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会以其独特的方式滋润孩子们的心田,熏陶孩子们的心灵,涵养化育,埋下文学的种子,在不经意间悄然生根,发芽。为激发学生们课外阅读的热情,应着力创设浓厚的书香阅读氛围。

1.让时空环境吸引人。校内,可充分利用语文阅读课进行阅读,有时还根据内容需要将课外阅读与班队会、晨会打通使用。校外,可广泛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空间环境的保证上,应合理利用专用教室、学校橱窗、教室墙报、读书角等阵地,展示一些阅读内容和成果,以吸引学生,唤起师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2.让应用环境激励人。对学生阅读的成果,要积极搭建展示平台。通过校园广播台、培训班、上网、投稿、评奖等展示应用形式宣传学生的作品,创设师生快乐阅读的氛围,激发师生的阅读兴趣。

3.让周围环境支持人。可以通过发告知书、师生会、家长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协调好老师、学生、学校、家庭的关系,争取社会、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参与,开发出有价值的校外教育资源,为师生开展课外阅读创设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

二、构建模式,让有效指导体现在探索规律之中

小学生在阅读中,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常常不知如何取舍,不知读哪一本好,也不知如何去读,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很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因此,我在实验中努力探究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策略,摸索出了课外阅读的思路方法,构建了课外阅读的基本模式。

1.制订阅读计划。要求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给自己制订一个阅读计划,主要规定自己每天的阅读时间,阅读内容,这个计划一定要循序渐进,根据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要求。

2.要求学生阅读的内容要与自己所学相结合。如果我们现在不加以限制,要学生自己来选择的话,有很多学生就只会看《七龙珠》《机器猫》之类的动画书。这就要求课外阅读尽量与自己近期所学内容相结合。

3.对学生提出课外阅读的方法和要求。一般来说,阅读可分为“泛读”和“精读”,我们不要求学生每一篇文章都“精读”,但要选择一些重点的、自己喜欢的文章来逐字逐句地读。边读边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在学生阅读时,一定要学生认真揣摩,自己准备摘抄本,摘抄好字、好词、好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用自己的话把阅读的内容讲出来,中、高年级的学生要写文章的读后感和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学生们的阅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三、展示成果,让学生在成果分享之中发展提高

“阅读成果展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的积极性,能使学生们有满足感、成就感和成长感,更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成果分享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提高。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展示方式。

1.采用演讲的形式。

让学生选择几个与文章有关的话题,即席进行演讲,比如《20年后的我》,事先给学生准备的时间,让他们在小组里先进行演讲,小组里的同学先评出最好的选手,然后针对推荐出来的选手还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或纠正。多次示范后,代表全组上台进行演讲,学生作评委,这样学生的口头与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2.采用表演形式或演话剧的形式。

这种形式既是所谓的角色扮演。这其中学生可以是演员,是导演,是编剧等,因为学生的性格有差异,我们不苛求学生都能表演,但至少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都有进步。例如在上《三顾茅庐》一课中,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将文章按自己的理解表演出来,并且可以在原文基础上有所创造。在上《一路花香》一课中,我们在表演了该文的基础上,把这种形式运用于该单元的作文指导,也取得了很好的形式。

3.采用手抄报、故事会、诗歌朗诵、知识比赛等形式。

例如母亲节前夕,我专门让学生举办了一次主题为《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母亲》的手抄报比赛;9月份看完四大名著,我又让学生举办了一次《讲名著故事,评历史人物》的故事会;在建国60周年之际,我又让学生每人写一首颂扬祖国、抒写幸福之感的诗歌朗诵比赛;我又让学生阅读并收集近代的历史资料,举行了一次知识竞赛……

我让学生收集的标语、宣传语、广告语、顺口溜……并进行创作;举行宋词元曲吟诵比赛,交流时事新闻……形式多样,但都是以促进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为目的,并且在此过程中实现阅读资源的共享与整合,还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当然,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有效的策略途径还有很多很多,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去创新、去创造……我相信,只要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不断地去开辟新的领域,探索新的途径,研究新的方法,

浅析幼儿早期阅读有效指导策略 篇4

一、具体做法

(一)幼儿园积极创设条件支持课题开展

1. 成立课题组,多渠道进行理论学习和参观取经

课题组成员大多为一线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研能力强,积极学习有关早期阅读的理论知,听取专家讲座。同时还邀请专家到园指导,课题组成员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早期阅读请专家现场指导,使得课题研究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

2. 创设阅读条件营造阅读氛围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老师的阅读兴趣,我们创建了又温馨又书香味浓厚的教师阅览室,舒适的桌椅、良好的光线,内置各种书籍,有教育家的论著,也有一线老师的手记,还有最新的专业报刊杂志等,老师所需要的一切书籍,阅览室几乎都能找到。用各种方式鼓励教师多看书,用实际行动影响孩子,带动孩子爱上阅读。

(二)多种途径提高老师早期阅读指导水平

1. 开展多种研讨活动提高教师指导早期阅读水平

我们通过开展多种研讨活动,提高教师指导早期阅读的水平。如集中观摩活动《星星警察》、《大灰狼娶新娘》、《借你一把伞》、《悄悄话》等,课题组成员、语言组成员一起观摩研讨,探索在集中教学为主的阅读形式下,用什么指导策略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各种研讨活动中,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认真思考,互相探讨各有为效的指导策略。在研讨活动中,有时还能得到专家们的指导,有一些卡在瓶颈的问题得到有效的突破,老师们都会如获至宝似地加以惴模、实践。

2. 创设温馨的阅读区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班级阅读区的环境和班级阅读氛围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阅读兴趣。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以身作则,引导孩子爱上书本。如孩子问了一个问题,老师暂时无法回答,就对孩子说:这个问题我得看看书再告诉你,或你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看书,可能就知道了。而不是说:上网查一下等,让孩子感受到书本是知识的源泉。长久以往,这些孩子也爱看书,能静下心来看书。

3. 结合日常教学活动投放相应的图画书

书本是知识的源泉,更应该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相应的活动,就在阅读区投放相应的图画书,孩子的阅读兴趣更浓,阅读水平更高。如结合主题活动《小司机》,我们将阅读区创设成“汽车书城”的情境,书架上、墙壁上都有各种有关车的图画书,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孩子对各种汽车越来越了解,越来越感兴趣,他们就希望能在书上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可见结合日常教学活动投放的图画书,孩子们看得懂,更喜欢看。

(三)多种渠道宣传,激发家长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指导水平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对此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早期阅读的重要性,让家长重视早期阅读,主动参与到如何指导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当中。

1. 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引领作用,激发家长阅读兴趣

(1)听取专家讲座

邀请专家到家长学校讲座,有早期阅读研究机构的专家、有出版社从事早期阅读研究的专家、有幼儿师范学校从事早期阅读研究的教授等,通过专家生动形象的讲座,让家长重视早期阅读,树立再忙再累也要和孩子一起阅读的思想。在讲座中,家长们还学会了如何指导孩子阅读,明白了孩子的阅读不是读字那么简单,而是要引导孩子多方面感受图画书的魅力,发挥想象力,促进孩子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发展。

(2)参观幼儿园教育书籍和科谱读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父亲和母亲应当多读书、多思考,以便满足和发展儿童的求知欲。很多家长不清楚应当给孩子讲哪些童话故事,家里应当有哪些儿童读物,怎样给儿童读和怎样解释等。因此在家长学校中,我们请家长参观了幼儿园收藏的大量的教育书籍和科普读物。家长们翻阅着这些书,有自然现象的,有花草树木的,有大气层奇异现象的,有关于祖国的……各种各样的书深深吸引家长的眼球,他们看着看着,觉得这些书不仅值得一读,而且家里应当买一本。

二、取得成效

(一)提升了教师有效指导幼儿早期阅读的能力

教师对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有了自己的看法和处理方式,能力提升很快,整合式教学能力增强,能根据幼儿实际开展相应的阅读活动,指导各种阅读形式的能力也增强了很多,出现了多名早期阅读组织能手。如林惠婷老师多次开展早期阅读集中教学活动,她组织的《撕呀撕》、《星星警察》获得专家肯定,同行好评。官绮凡老师设计的小组阅读《狮子烫头发》在《幼儿教学研究》杂志上发表;小组阅读活动《温情狮子》在《当代教育》杂志上发表。

(二)班级阅读氛围好,幼儿阅读兴趣高

经过两年跟踪观察,课题组成员所带班级的阅读氛围比较好,孩子的阅读兴趣比较高、阅读习惯也比较好。这些班级的孩子阅读能力增强,他们不再需要拿着图画书到处找老师,要老师讲故事了,而是会进行自主阅读、分享阅读等高水平的阅读活动。

(三)家长观念转变,与孩子一起阅读

家长的阅读兴趣提高了,父母亲本身爱上阅读,积极借阅图书,分享好书、推荐好书、积极参加亲子阅读,以自身的阅读行为影响孩子。指导孩子阅读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他们现在能进行科学指导,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局限于识字、读字式的阅读。在和孩子共读的过程中,他们能积极引导孩子欣赏画面、感受角色情感等,个别素质较高的家长,还能引导孩子进行自主阅读。还出现多个能力强的故事妈妈(爸爸),他们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了孩子,深受小朋友的欢迎。

摘要:<正>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孩子的阅读开始越早,阅读时思维过程越复杂,阅读时对智力发展就越有益。七岁前学会阅读,就会练就很重要的一种技能,边读边思考边领会。”我园针对“如何有效指导幼儿阅读”进行了研究,通过创建阅读室、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提高幼儿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一、具体做法(一)幼儿园积极创设条件支持课题开展1.成立课题组,多渠道进行理论学习和参观取经课题组成员大多为一线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研

参考文献

[1]叫思成.幼儿园生态式舞蹈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付民杰.基于艺术作品欣赏的幼儿园舞蹈课程实施[D].西南大学,2011

英语有效阅读指导策略 篇5

摘 要:课外有效的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观点认为,课堂学习远比课外学习重要,应当以课堂为主。在新课程下,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光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与课外阅读有机配合,把指导好学生课外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快乐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才能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 键 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教学策略 语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阅读教学中都认为课堂学习远远比课外学习重要,应当以课堂为主,老师只加强课堂教学,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但是这样还远远不够,必须与课外阅读相配合。吕淑湘先生说过:“问语文学的好的人,无不得益课外”。这说明大量的课外阅读,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发展思维,陶冶性情。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每个学段都规定一定的阅读量。可见,指导学生有效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堂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阅读更是无限的。

一、现行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现行课外阅读的现状表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时间少,内容窄,阅读量少,缺乏方法上的指导。究其原因,首先是学校教师,家长认识不到位,重视力度不够。长期的应试教育,单一的分数评价手段,过分看重成绩抑制了课外阅读;阅读只局限于课堂阅读教材,大量的习题练习挤占了课外阅读时间。其次、教师没有系统、科学、有效的指导学生,让他们体验不到阅读的乐趣,再次、一些家长文化素质不高,不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新教材提倡学生的“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很难达到。针对这些问题,加强和深入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势在必行。对于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做好两方面,一是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二是有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调动课外阅读的内在兴趣。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入手:

二、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减负增效,有时间可读

有足够的的读书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的的前提。教师要转变观念,以长远的眼光,大语文的眼光从事语文教学。优化课堂结构,精简作业。让学生有时间,足够的精力课外阅读,每天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久而久之,让课余成为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充实资源,有书可读

有足够的阅读资源,让学生有书可读。学校要重视图书室的建设和管理,想办法争取多方面支持,充分利用挖掘,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加强学校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的完善。做好家长工作,为孩子卖一些有益的书充实自己的阅读量,然后带到学校班级交流共享。

(三)、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有了阅读兴趣,学生才能自觉进行阅读,读得投入,读得多,读得有兴致。要让学生有这种兴趣,就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如对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讲故事,介绍一些名人爱读书的故事。在教室,走廊,校园悬挂一些读书的名人名言。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位良师益友”

(四)、指导方法,养成习惯

1、指导学生会巧读。新课标指出“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三读法要根据不同的文章,指导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有效阅读,要求初步掌握读书这“三读”法。精读就是一句一句仔细地读与理解,遇到不懂的东西就停下来,做上标记,以便向老师请教;略读就是扫描式的读,一目十行,意在掌握大概内容;浏览就是速度更快的读,主要用来浏览网页报刊,搜集相关资料。阅读刚开始,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经验与能力以后,上面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使用,一般内容略读和浏览,认为精彩内容的精读。

2、指导学生会进行阅读积累,仿写练习。如阅读介绍植物的文章,引导他们会用学到的知识描述他们熟悉的植物;写人物的文章中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为写作积累素材。这样激发学生会的阅读兴趣,不但提高了学生会理解能力,还有效开展了创新能力的训练。课外阅读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发展,以课堂带课外,课外促课堂为基点,要求学生会在课内学方法,在课外谋创新。通过实践,学生的阅读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让阅读成为个性化,自

觉的行为。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可培养理解,分析,联想能力。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划、圈、点、批。引导他们对优美词句、精彩段落巧妙构思、有个性的人物品质进行品评赏析。思考他们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并把心得写下来,学生的阅读目的理解体验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语文素养也无形中得到了提高。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读后,摘抄好词好句,注意积累,也可试写读后感,把阅读内容进行理解消化。

(五)、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有机结合

课内所学的方法,有效地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把方法转化为能力,使学生会的阅读能力有效提高,进而让学生会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以求“以课外促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科书的特点,以知识拓宽见闻,以求“以课堂促课外”,使学生会掌握方法;以优秀的课外作品引导学生会创建阅读学习网络。首先,课前有效阅读。讲一篇课文,最理想的境界就是把学生会迅速引入课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要导好。

1、课前读背环节。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读背一些名言警句、优秀诗词、谚语等,每次一两句就可,重在平时积累读背的方式不要单一,可以多种形式地进行个人读、背,也可以集体开展读、背,看谁读得好、背得快,激发兴趣。

2、导入手法。导入时,要精心设计导语,采用故事导入,抒情导入、记忆导入等。例如,在设计《望庐山瀑布》时,要求学生会回忆《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前后联系,有助于学生会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感悟,思维就活跃了。

3、铺垫性课外阅读。这是以课文内容为基点,引导学生会在学习课文之前的课外阅读,找一些资料让学生围绕文本内容阅读,帮助学生会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样为教学的深入打下基础。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菩萨司令》一课,学生阅读课文时,在理解内容和感情上都有一定的困难。课前我让学生会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了解到朱德伟大、无私的一生,对理解文本重点做了有效铺垫。

4、课中扩展阅读。为了让学生会能够有效做到举一反三,我在教学中科学、有效地让学生会阅读课外书籍,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与取舍能力,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会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掌握。如学了课文《海底世界》,可推荐《蔚蓝心脏》一书;学了《槐乡五月》可推荐《夹竹桃》等。这些课外阅读,让学生会对课内学习的理解更深刻、更准确了。我们要积极地向学生会推荐各类好书,还要善于鼓励他们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有效运用到课堂,进一步调动学生会课外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

浅谈童话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篇6

一、品味——初步的体验

1、品人物

在《稻草人》这篇童话中,毫无疑问主人公便是稻草人,因此笔者直接出示了故事中介绍稻草人的句子。从语句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故事主人公就是一个普普通通、无人问津,站在田间地头为主人驱赶鸟雀的稻草人。叶老为何会选择一个稻草人成为这篇童话的主人公呢,这又是一个怎样的稻草人?悬念一设,学生的阅读兴趣陡然上升,开始跟着稻草人走进故事。

学生读完故事后,大致能了解到主人公是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愿意帮助人但是却无能为力的稻草人。有了对主人公的准确定位,笔者乘势提问:稻草人有助人之心,可为什么没有助人之力?因为童话的幻想虽然是异想天开的,但童话作者在写飞禽走兽、草木虫鱼的时候,一定要符合飞禽走兽、草木虫鱼的生活逻辑。所以借此笔者告诉学生童话的幻想天马行空,但并不是毫无边界的。

2、品情节

《稻草人》按照故事的发展和主要内容的变换,可以划分成四个情节,即:飞蛾在稻田产子导致老太太的农田绝收;渔妇为了生计辛苦捕鱼而无力照顾自己的孩子;鲫鱼在船板上艰难的跳动求生;被出卖的的女人绝望中走向死亡。毫无疑问,这四个都是令人唏嘘的悲剧情节,课堂上只需抓住一个情节进行分析,授学生以“渔”,其余的三个情节他们就能做到举一反三。

3、品语言

稻草人面对可怜的渔妇时有这样的反应:他恨不得自己去作柴,给孩子煮茶喝;恨不得自己去作褥,给孩子一些温暖;又恨不得夺下小肉虫的脏物,给渔妇煮粥吃。这是一个排比句,读起来不但上口,而且更能突出渔妇的可怜。作者借稻草人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一个正常人该有的情感和态度。虽是想象但合情合理。

二、想象——兴趣的激发

童话文本的本质是想象,童话故事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创造出来的。想象力在小学生的世界里具有不可缺少且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孩子最爱的就是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他们一次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创作童话的机会,定会激发他们对童话的兴趣。笔者在《稻草人》的阅读指导中,运用了代入想象和内容想象两种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代入想象

《稻草人》最后一句话“大家跑过来问,劝她,看见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间。”笔者设计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倒在地上的稻草人,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在学生思考时,大屏幕出示一张张图片——老妇手捧枯萎的秧苗哭泣;渔妇一脸无奈地抱着病恹恹的儿子;鲫鱼死在了木桶里面;自尽女人的尸体漂浮在河面上。一张张图片给了学生视觉上的极大冲击,感受到了稻草人内心无穷的悲哀。

2、内容想象

在品味“渔妇为了生计辛苦捕鱼而无力照顾自己的孩子”这个情节时,笔者请学生想象渔妇和孩子在平时过着怎样艰苦的生活。于是有的学生想象渔妇衣食住行的简陋;有的想象渔妇独自养家的辛劳;有的想象渔妇家庭生活的悲惨……打开了学生思想的栅栏,他们的想象别具一格,甚至让笔者喜出望外。

三、感悟——情感的升华

1、在表演中感悟

童话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其细腻的情感往往能抓住学生的心。在童话阅读指导时创建精彩的场景,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与生活相关的体验尤为重要。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童话的理解,也锻炼了表达能力。而感悟文学内涵的过程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内心的情感世界。

在课上,笔者请两位学生演一演渔妇和她的孩子,他们之间有一段隔空的对话,虽然简短却令人心酸。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倾入了情感,将病床上孩子呼喊母亲的虚弱和无力以及母亲的愁闷和无奈演绎得淋漓尽致。通过表演,学生的怜悯之心和善良之情得以触动,为接下去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这一故事创作背景埋下伏笔。

2、在朗读中感悟

童话语言虽然是通俗易懂,但是仍然需要依靠朗读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在进行童话教学时,应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除范读、齐读、个别读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角色朗读,在表演中读。让学生在读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读中走进美妙的童话世界,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让学生反复读稻草人因为帮不了渔妇而内心自责的语句,让学生体会稻草人的善良和渔妇的无助,走进童话的意境,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碰。

3、在引导下感悟

某些童话故事的创作与作者当时的心情或所处的环境有所关联,甚至是反映现实社会。我们要真正读懂这样的童话,就得知道这些童话创作的背景,而这需要教师课外做好功课,课内加以引导。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篇7

一、点燃阅读的热情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象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为了使农村学生也能在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调动起学生阅读的兴趣。首先, 我们需要尽可能的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其次, 我们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相信通过教师持之以恒地引导, 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也能达到新标准所规定的要求。

二、指明阅读的方向

“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尔) ”因此, 作为教师必须要教育学生读好书, 让学生从一本本好书的阅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积累丰富的知识, 提高语文的素养。但是农村的小学生阅历浅, 缺乏对好书的分辨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过程中, 就必须要告诉他们哪些是好书, 注意指导农村小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课外读物, 并在阅读中逐步引导他们鉴别什么是好书,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1.结合年龄特点选择推荐。低年级学生识字较少, 阅读能力不高, 但想象力丰富, 教师可以多为他们推荐一些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及绘本等。如《神奇的校车》《爱心树》等。小学中年级的学生知识面相对有所扩大, 阅读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强, 教师可以为他们推荐一些儿童小说、科幻故事等, 如《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窗边的小豆豆》等。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生活知识也一步步在扩充, 教师可以给他们推荐一些中外名著、儿童文学以及一些社会、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等。如《三国演义》《上下五千年》等。

2.根据兴趣爱好推荐引读。从学段上来看, 低年级学生较喜欢阅读插图绚丽多彩的绘本和充满奇特想象的童话故事, 高年级学生则较喜欢读历史题材的传记、小说等;从性别上来看, 女孩子比较喜欢阅读满足其公主梦的童话、民间故事, 男孩子则比较喜欢阅读带有英雄色彩的科幻小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教师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可以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认知的不同特点, 从学生阅读的兴趣爱好入手, 向进行满足其需求的推荐引读。

3.结合课文学习推荐选读。 教师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 可以根据实时课文的学习来推荐学生选读一些与课文学习内容相关的书籍。这样,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课堂所学习的内容, 而且可以更好地调动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4.根据课程标准引导选择。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既规定了各学年段阅读量, 也为学生特别推荐了一些名家名篇, 给学生明确了选择的导向, 让学生有目的的去选择阅读。这些课标中推荐的作品文质兼美, 充分满足了学生课外读物的需求。

5.根据实际需求订阅报刊。少儿报刊的出现, 为广大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这些少儿报刊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典范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订阅自己喜爱阅读的刊物, 例如《中国少年文摘》《科学大众》《小学生时代》《七彩语文》等, 让农村的小学生也可以及时阅读到新鲜的课外读物,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传授阅读的方法

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 劳而无功。”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 他们的自我控制及主动学习能力不强, 所以课外阅读时缺乏理性的选择, 无法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所以, 为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 教师更要重视课外阅读中的方法指导。

四、重视阅读的评价

虽然作为语文教师都会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但是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阅读情况的了解与评价。这样, 学生的阅读便流于形式。因此, 要想让课外阅读达到预期的目的, 就需要语文教师用有效的阅读评价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加以监控。在实践中, 我从农村学校小班化的特点出发, 通过多元化评价的途径来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 (1) 日常阅读:关注记录; (2) 活动阅读:关注表现; (3) 课堂阅读:关注方法; (4) 终结性测试:关注结果。这样,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 而且在教师的监督过程中, 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 检测阅读的效果, 使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试论幼儿绘本阅读有效指导策略 篇8

一、巧妙提问, 指导搜索式阅读

搜索式阅读, 即先提问, 后阅读, 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阅读绘本, 搜索问题答案, 解决问题。通过这一阅读引导, 可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使其产生探知心理;也可培养孩子们的猜测能力, 使其学会分析与判读, 善于根据画面进行推理, 启发孩子们的积极思维, 为内容理解作好铺垫。同时, 在问题的驱动下, 可让孩子们更有方向的阅读, 集中幼儿的课堂注意力, 产生阅读热情, 主动阅读, 搜索答案, 获得成功体验。因此, 在幼儿阅读绘本前, 教师可以由关键画面入手, 提出问题, 诱导孩子们带着问题进入绘本世界, 使他们主动发现故事情节, 了解故事内容。

例如, 教学幼儿园大班绘本故事《狼大叔的红焖鸡》时, 教师可利用画面提问引导学生猜测, 产生阅读兴趣。1.猜测封面, 进入阅读世界。教师先向孩子们展示“狼”的图片,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说说这只狼是做什么的?从哪里可看出来的?猜猜它是一只什么样的狼呢?然后再呈现文字“鸡”:刚才有一只狼, 又来了一只鸡, 小朋友们, 此刻你们想到了什么呢?接着, 再展示“狼”的图片。提问引思:这只鸡妈妈看到狼的表情是怎样的呢?鸡妈妈害怕吗?它逃走了吗?想想这是为什么呢?它们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今天, 跟着老师一起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狼大叔的红焖鸡》。这样, 通过猜测封面, 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2.画面分析, 情节猜测:出示几幅图, 思考: (1) 狼大叔在干什么呢? (吃东西) 吃完东西后, 它在干什么呢? (想事情) 它在想什么呢? (2) 狼大叔是怎样做的而让鸡妈妈没有发现它? (3) 狼大叔抓到鸡妈妈了吗?为什么狼大叔将母鸡放走了, 它在想什么事情呢?请读读课本, 看看你们是不是猜对了呢, 并告诉老师答案。这样, 通过问题与猜测, 既诱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也让学生有目的地自读, 从而实现有效阅读。

二、联系实际, 指导拓展式阅读

在绘本阅读教学中, 教师需要考虑幼儿实际, 设计拓展延伸式活动, 诱导孩子们将所读内容和已有情感与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使其深入思考故事。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孩子们阅读后的总结与提炼。比如, 引导孩子们将人物与事件连接起来;回顾主要情节;引导孩子们思考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故事, 或者思考和绘本故事有关的内容等等。

例如, 幼儿园大班绘本故事《大卫, 不可以》的教学, 教师需要指导孩子们结合画面人物与情节,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来猜测与讲述故事内容, 培养幼儿看图想象与说话能力, 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行为

习惯, 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感知妈妈爱的温暖。比如看书前, 请结合生活经验, 想想大卫会做哪些妈妈不允许做的事情呢?然后按顺序依次呈现图片, 要求孩子们认真观察, 并讲讲每幅图的大概意思。当学生整体感知故事后, 引导学生概括总结: (1) 大卫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爱搞恶作剧、淘气调皮) (2) 大卫的妈妈又是怎样的妈妈呢? (严厉、温柔, 且内心充满爱的妈妈) (3) 你们喜欢大卫吗?喜欢大卫的妈妈吗?说说原因。 (4) 学习这一故事后, 你们有什么启发吗?你们想对自己的妈妈讲些什么呢?接着, 继续延伸拓展, 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看了这么多图画, 但教师感觉这些图画只是大卫平时生活表现的代表, 作者肯定还有其他的画面没有画出, 小朋友们,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 发挥想象与联想:大卫还会做什么呢?大卫的妈妈还会说什么?请试着将自己想象的内容用笔画出来, 然后大家一起交流, 比比哪位小朋友想的最好, 哪位小朋友画的最好。通过拓展延伸, 可指导学生结合实际来感知故事, 想象思考, 运用多种方式来诠释自己对故事的深刻理解。

英语有效阅读指导策略 篇9

一、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 基础薄弱

农村大多数学生进入初中阶段, 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低下, 读不懂文章大意。

2. 阅读习惯差

他们没有课外阅读英语的习惯。在平时的阅读练习中, 没有整体阅读和寻找有用信息的习惯。

3. 缺乏阅读兴趣

大部分学生英语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而是为了应试。

二、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阅读技巧即阅读文章的策略与方法。实践证明, 使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方法,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阅读理解的实效, 也可以促进一些英语基本功较为薄弱的学生的学习, 使其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1. 加强方法指导

(1) 略读 (Skimming) 。训练学生读完一篇文章后迅速找出关键词、关键句和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2) 跳读 (Skipping) 。训练学生在文章中快速寻找所需的信息。

(3) 猜词义 (Guessing the new words) 。训练学生根据上下文或构词法猜测词义, 设法运用正确的猜词方法, 尽可能地把握该生词的意思。

(4) 复述故事或写读书笔记。复述故事的方式有各种各样:关键句子排序;关键句子改错;补全短文;连词成句;汇报、写读书笔记等。

(5) 指导长句理解策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

2. 组织相互交流

举行阅读竞赛, 如速度赛、成功赛、能力赛, 使学生认识自身的阅读水平。

三、阅读理解要注意的事项

(1) 保持良好状态, 思维集中、敏捷。

(2) 抓住中心句, 先看标题。

(3) 克服不良习惯, 提高阅读速度。

(4) 对于较难的问题, 可先放一放, 做其有把握的题。

(5) 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时, 可采取多种方法猜测其词义。

英语阅读策略的指导和训练 篇10

一、阅读模式

1. 自下而上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 读者从头到尾逐字阅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细致, 缺点是速度极其缓慢, 有时会前读后忘, 甚至读完依然不解其意。

2. 自上而下模式。

与自下而上模式相反, 读者先根据自己已有知识猜测文章含义, 揣摩作者意图, 然后阅读文章。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大大加快了阅读速度, 强化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了阅读兴趣, 然而它却很可能导致另一个极端, 即过度重视背景知识的重要性而忽略一些客观事实。

3. 交替模式。

该模式综合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模式的优点, 两者交替使用, 既注重细节, 又加入读者自己的理解, 缺点是结构性不是很强。

4. 图式模式。

该模式强调阅读是双向的互动过程, 读者的背景知识越丰富, 则对文章的理解越准确。图式理论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了知识的认知结构体系。图式模式相对来说是比较成熟的模式, 但有时读者是在特定情境中为着特定目的而展开阅读的, 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影响理解的准确性。

二、阅读策略

1. 精读泛读相结合。

英语阅读讲求精读泛读相结合, 既要仔细研读又要浏览, 在精读的基础上进行泛读, 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所谓精读, 就是把选择好的材料认认真真地反复阅读, 弄清每个句子的语法关系, 理解每个词的含义, 反复朗读, 仔细体会, 深刻体味句、段、章的语意及其呈现的情感和文化内涵。所谓泛读, 就是快速广泛地阅读和浏览外文图书、报刊或国内出版的外文学习资料。广泛涉猎才能扩大学生的视野, 才可以复习、巩固、加深已学过的语法、句型和词汇知识, 学习、领会更多的东西, 进而内化学生知识, 实现新旧知识和经验的重新建构。

2. 加强“限时阅读”, “持之以恒”。

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规定出完成每篇文章的时间, 使学生的阅读速度由每分钟80个文字符号提高到每分钟120个文字符号, 略高于国家标准, 接近于母语阅读速度。只有平时加强这种训练, 才能使学生在高考考场的紧张气氛中从容应答。对阅读训练, 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篇幅不要过多, 但要天天有, 天天读, 读后细嚼, 决不轻易放过不懂的词、句或段, 直到彻底弄懂, 并做读后小结。只要坚持下去, 就一定会取得阅读上的长足进步。

3. 抓主题句, 分析篇章结构策略。

有关文章主旨大意的题型在高中阅读中也很常见。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抓住文章细节, 同时要求能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 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各段的大意。这种题型也不是无章可循的。一篇文章的第一段和每段的第一句往往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文章的主题句和各段的主题句会出现在这些地方。

4. 猜测词义策略。

高中生往往偏爱逐字阅读法, 费时费力。在碰到较多生词时, 极易半途而废。这种情形对解决高中阅读中的猜测词义题型非常不利。教师在培训学生的过程中, 首先应关注前缀、后缀、词根、合成词等词汇知识的输入, 同时还应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全文的能力。

5. 分析文章体裁, 通过篇章结构辅助理解全文。

对不同体裁的文章, 要根据其体裁特点, 运用不同的方法快速阅读, 正确理解。记叙文一开始交代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然后详细叙述原因。议论文中, 作者先提论点, 再加以分析, 或举例论证, 得出结论。说明文中, 作者先提出说明对象, 然后从时间、空间、用途、方法、步骤等不同侧面加以说明。

三、实施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持之以恒, 并且要重视基础知识。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 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都需要教师给予长期不懈的指导和鼓励。同时, 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培养离不开语言基础知识, 足够的词法知识是语言能力得以提高的保证, 在教学中应把握好这个度。学生语言知识积累不可忽视, 但更要把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2. 教师应注重在阅读教学中角色的转变。随着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 学生阅读能力会不断提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也应逐渐由原来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 转变成学生阅读训练的诊断者和培训者。

上一篇:社区综合护理下一篇:高层次人才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