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娱乐化反思

2024-05-20

电视新闻娱乐化反思(精选十篇)

电视新闻娱乐化反思 篇1

1.1新闻与娱乐界限日渐模糊, 造成新闻社会功能的错位

目前的趋势是:电视新闻将新闻的首要功能异化为娱乐, 使之成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 并成为新闻价值取向的首要标准。具有议程设置功能的媒体更多的是把那些与受众没有利益关系的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故事做为成他们首选需要的新闻, 而对与他们生存和发展利益密切相关的诸如住房、就业、教育、就医、交通、安全等公共事务的报道注意力减弱。电视新闻栏目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求新闻的娱乐消遣价值, 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炒作上, 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把新闻做“软”上。就是对政治性相当高的人民代表大会的新闻, 也是始终将镜头焦点对准娱乐界公众人物。把庄严的“两会”会场当成了他们的歌舞场, 抖出许多“花絮”, 博得笑声一片。

在新闻娱乐化潜移默化下, 受众的思维能力更加消极, 大众被逐渐推向平庸与单调。媒体对重大敏感的政治公共事务报道的回避、减少或者省略, 导致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冷漠。而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冷漠反过来又导致媒体进一步减少对重大公共事务的报道。过度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恰恰是本末倒置, 这不能不让人担忧。”

1.2新闻出现低俗化、庸俗化的倾向

新闻的过度娱乐化所导致的新闻低俗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夸大次要的新闻题材, 将名人轶事、日常事件及细节化、夸张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报道重点, 偏离新闻的实质性而侧重于内容的故事性;突出花哨的传播技巧, 片面追求趣味性, 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 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新闻内容本身引开, 而流于表达低俗化。充斥于银幕的这些血腥低俗的信息扑向没有抵抗的的大众, 它的影响不仅仅是改变受众的态度, 并且最终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受众的行为。

有些媒体还报道一些子虚乌有、没有根据的事情, 在社会上产生恐慌不安的负面影响。2003年某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某某村子里出现一座“鬼屋”, 而和这屋子有关联的人一段时间里先后都死掉了, 还呼吁有关专家来解开谜团。这一新闻让观众和村民都心生疑窦、备感不安, 几周后, 真相大白, 原来是有人借“鬼屋”之迷, 掩其杀人之罪。新闻媒体出于猎奇、不加思考地报道这类事情, 这样没有科学依据的新闻只会流于世俗、庸俗和媚俗。

1.3媒介公信力的下降

从媒介角度来讲, 媒介虽然作为一定社会权利的宣传工具而具有一定的强制力, 但绝非强制性社会组织;媒介虽然具有功利性, 需要将自己的信息产品转换为经济效益, 但又不能等同于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私有企业;媒介虽然具有宣传和意识形态功能, 但它们又不是单纯的宣传机构。英国新闻学者托斯塔尔简明扼要地将媒介组织的目标分为两个方面:经济收益目标与非经济收益目标, 认为报社的目标就是两者的综合体。在从事市场和经营活动的同时, 还具有重要的非经济收益目标。除了宣传目标之外, 还要达成公益目标。电视媒体是稀缺资源, 是对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 作为公共财产的的使用人, 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在中国, 新闻媒体归国家所有, 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代表的国家的利益, 具有很强的可信度。但近年来由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对经济利益的追捧, 让一些媒体忘记了“公共代言人”的身份, 追求一些轰动性、煽情性的新闻, 更有丧失职业道德者编造假新闻, 欺骗大众。

二、对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应对之策2.1政府的合理规范

面对娱乐化浪潮的席卷, 在大众传媒受利益驱动, 行业自律还未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 政府应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防范和抑制电视新闻异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任何一个社会都不会有绝对的新闻自由或传播自由, 政府常常通过立法来规定这些自由的界限和范围, 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对媒体实行不同程度的控制。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对本国新闻媒介的管理采取法律形式。在我国由于自身的特殊性, 政府与媒体是上下级的关系, 政府对媒体的控制管理主要体现在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国家能够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 使新闻媒介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 确保不向大的方向出轨。

2.2媒体自身素质的提高

对于新闻日益被娱乐化的侵蚀, 必须媒介自身素质, 加强自律还要借助他律, 双管齐下把新闻娱乐化的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自律”和“他律”原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伦理学的用语, 其本义是指道德价值的根据是在人之外, 还是在人自身。由于新闻工作者的地位很特殊,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 给新闻工作者带来巨大的活力和发展机遇, 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诱惑。有的媒体为了扩大发行, 提高收视率, 不少媒介的内容低俗、媚俗, 更有的做起有偿新闻的交易。这些如果只依靠道德自律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完善的新闻法规, 借助他律的规范促使、鼓励新闻工作者完成自己的社会使命。

2.3加强受众的舆论监督

媒体新闻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是人们的决策、参考的重大的依据。新闻内容的实用性或者真实性、内容的健康性等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受众的利益。因为受众对新闻媒体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新闻媒体也要接受受众的监督, 使媒介的日常行为置于广大受众的监视之下, 促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受众应积极参与电视媒体的活动、表达对电视媒体的期望、积极给予建议与忠告。对电视媒体的不当行为或损及公共利益的报道, 应要求媒体纠正改善。总而言之, 受众具有监督媒介及其内部成员行为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受众的监督, 实现媒体的良性循环, 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推动和谐社会的建立。

参考文献

电视新闻栏目娱乐化现象探析 篇2

【关键词】电视新闻栏目 娱乐化 安徽卫视《第一时间》

一、什么是电视新闻娱乐化?

对于什么是新闻娱乐化,当前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或是权威的定义。在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新闻娱乐化的定义有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经济新闻系林晖教授在《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一文中提出的:综合媒介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来看,就内容和形式可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潮流。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另一方面,娱乐化就是媒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在内容上,新闻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地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而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指出,传媒的娱乐化“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版面)受到挤压,而且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多,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

综合各家的看法,笔者认为,一方面电视媒介在展现娱乐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另一方面作为受众,他们有追逐娱乐的本性,观看电视节目是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之一。新闻娱乐化是媒体在进行节目运作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简言之,“新闻娱乐化就是媒体按照快乐原则和多数法则来选择和处理新闻的文化行为。”

二、电视新闻栏目娱乐化的现状

近年来,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趋向愈发地明显。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现端倪,首开先河的是香港凤凰卫视,它率先变革了传统的说教风格,转向了口语化的播报方式,增强了亲和力,且以独特的话语、清新的风格和亲切随和的态度拉近了传受双方的距离,当时陈鲁豫主持的《凤凰早班车》,该节目以“咖啡+晨报”的模式及轻松自然的方式为观众播报新闻资讯。随后又出现了《文涛拍案》、《铿锵三人行》、《李敖有话说》、《有报天天读》等,观众反响效果均不错。随即,为国内大小媒体纷纷效仿,并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一系列的品牌栏目。央视二套开播了《第一时间》,该节目用1/2的时间播报各种娱乐新闻和趣闻,两位主持人在早晨时段边聊天边播报新闻,该形式让观众轻松愉悦地接收到大量的新鲜资讯。此外一些地方电视台也逐渐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栏目,如湖南电视台的《晚间新闻》、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等,均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同。在这样的大潮之中,安徽卫视创办了《第一时间》栏目,该节目开播以后也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

近年来,我国的电视新闻呈现出较强的大众性、通俗性和娱乐性的倾向,娱乐化趋向是其发展过程中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并在内容的方向上靠近“软”(软新闻)“近”(接近性)“实”(实用性)的要求。

三、电视新闻栏目娱乐化的表现和特征

电视新闻的娱乐化趋势是最近一些年才开始凸显的,现在只要是在一般播放新闻的时段打开电视机,几十甚至上百个电视新闻栏目就会迎面扑来。从其表现和特征来看,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在内容上,电视新闻力图将硬新闻软化,甚至从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中挖掘娱乐价值,并多以社会新闻为主, 注重新闻的戏剧性、奇特性和世俗性,以此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把名人轶事、凡人趣事、犯罪行为、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社会新闻追求新奇、民生新闻追求趣闻成为许多电视台在新闻报道中的普遍表现。比如,安徽卫视《第一时间》作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典型代表,其在节目内容上,有最新的突发事件和动态消息,也有天气、交通、市场等服务资讯,但普通群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烦恼琐事则占了很大的比例,涉及到纠纷调解、教育、医疗等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并且注重故事性、情节性。

其次,在形式上,注重故事性和情节性,强调“以事件为中心”。努力强化新闻事件的戏剧悬念、跌宕起伏的情节或煽情性的情绪效果,以讲故事的方式播报社会新闻成为其基本模式。安徽卫视《第一时间》栏目在节目中对于事件的呈现即为讲故事的方式,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一一呈现,并注重事件的起伏和波澜,展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再次,在报道上,采用生活化和口语化的叙说,力图平民化。现在各省级电视台的晚间新闻纷纷选择了说新闻的道路,有些甚至是用评书的语态播报新闻,主持人更是富有个性化,他们的外形、着装、语言、个性吸引了受众的眼球,有些在镜头前手舞足蹈,有说有笑。同时在某些事件播报过程中加入特技和音乐,增强传播效果。以安徽卫视《第一时间》为例,主持人大多青春靓丽,以自己的个性风格口播新闻,同时该栏目采用直播的方式,将演播厅与新闻现场结合起来,并且在演播室现场开通热线电话、手机短信和网络热线三个互动通道,随时回复观众提供的信息,新闻热线电话24小时值班,不间断接听观众反映和提供的报道线索,增强了现场感和生动性,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彰显平民化之风。另外,在某些事件播报过程中,加入特技和音乐。如在播报圆梦大学故事中,播放或励志或感人的音乐等等,借助一些娱乐化手段来播报新闻。

参考文献

①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

②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94

③肖云,《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批判》,《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5)

④张焰,《电视新闻娱乐化的问题及对策》,《现代视听》,2010(5)

⑤周志琴,《电视新闻娱乐化倾向的思考》,《发展》,2010(8)

(作者单位:市场星报社)

责编:刘冰石

电视新闻娱乐化浅析 篇3

对于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定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林晖教授是这样认为的:一方面, 新闻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 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 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重点:另一方面, 在内容上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 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 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方面, 走新闻故事化、文学化之路。通过林教授的表述, 我们不难看出, 新闻娱乐化就是媒体按照轻松快乐原则来处理新闻的一种文化行为。

娱乐新闻与新闻娱乐化在字面上极为相似, 然而二者之间却是天差地别。在研究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同时, 有必要将其与娱乐新闻区分开。娱乐新闻指的是那些带有娱乐性质的并采取娱乐方式进行表达的新闻。如文体新闻、趣闻。而电视新闻娱乐化则是大众传播媒体以娱乐价值为标准选取和报道新闻, 是娱乐化了的新闻。可见, 新闻娱乐化不是娱乐新闻, 娱乐新闻也不等于就是新闻娱乐化。

目前, 电视新闻娱乐化正以其通俗、平民的特点, 零距离的亲和表达方式, 赢得了大量观众, 掀起了一股新闻娱乐化新风。香港的凤凰卫视首先成为第一个尝试着将新闻娱乐化的媒体, 这一改变得到广泛认同, 也使凤凰卫视在广大观众中树立和拥有了强大的公信力, 说起来, 电视新闻娱乐化功不可没。它一改新闻播报的老路子, 将过去居高临下的说教风格, 转向口语化, 极具亲和力和清新的风格一下子就拉近了媒体与受众双方的距离。虽然是将新闻娱乐化了, 但这丝毫不影响它把最新的资讯带给广大的观众, 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凤凰卫视推出的《凤凰早班车》《文涛拍案》《铿锵三人行》《李敖有话说》《有报天天读》都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有报天天读》的节目模式则是将所选的报纸新闻和报纸名称做成剪报, 节目灵活新颖, 读一段新闻放一段音乐放松一下。节目结束时, 所有编制人员的姓名用毛笔字写出, 极具特色, 广受好评。

凤凰卫视推出的这一系列节目, 无疑是成功的, 国内大小媒体的纷纷效仿, 助推了电视新闻娱乐化进入到一个高潮, 上至中央台下至各个地方台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例如, 央视2套的《第一时间》栏目, 它在节目中大胆尝试, 用将近一半的时间播放各种娱乐新闻、趣闻, 主持人则采用边聊天边播报的形式, 就像在与老朋友交流各自的见闻一样, 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收到大量的新鲜资讯。此外还有湖南电视台的《晚间新闻》, 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 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等一些地方电视台也逐渐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栏目, 并受观众的广泛认同, 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电视台, 它作为一个省级电视台, 其影响力却远远超出一个省级电视台的范围, 电视新闻娱乐化同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的《晚间新闻》重点突出对观众的服务, 并打破新闻节目的一些传统制作手法, 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既强调资讯的实用性、服务性, 又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新闻节目娱乐化从出现到今天, 经历了从播到说再到谈的跨越式转变, 逐渐变得轻松。用娱乐化的新闻样式来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赚足了观众的眼球, 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如果在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度上把握失衡, 如果“娱乐一切, 一切为了娱乐”则会导致娱乐化走向媚俗化, 失去新闻原有的本质。短期也许会有一定的市场, 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这样的做法无疑是自掘坟墓。可见新闻娱乐化并不都有好的结果, 关键是要把握娱乐的度。

近几年各级媒体机构通过资源整合纷纷重组, 媒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在发生着激烈的冲突, 对收视率的追求, 催生了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的进程。另外, 随着观众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 他们越来越多的渴望一种精神层面的平等交流, 轻松愉快的娱乐性节目更令观众易于接受, 引起共鸣。此外社会生活节奏的加速, 也使处于高频运转当中的人们, 对那些经过娱乐化处理的电视节目更乐于接受、激起兴致。这对与媒体而言收视率自然也就有了保证。

电视新闻的娱乐化是传媒市场的需要的产物。具体表现在:

内容上, 一方面, 呆板严肃新闻的比例减少, 煽情性、刺激性的软性新闻内容成为新闻报道的重点;另一方面是硬新闻的软着陆, 媒体越来越多的倾向于从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中挖掘最大的娱乐信息。

表达上, 大量套用小说、电影、戏剧的叙事方式, 走新闻故事化、文学化道路。

节目的包装上, 主持人明星化、演员化, 主持风格偏激、另类, 善于戏说、调侃, 片头片尾字幕、标题大量运用动画效果, 艺术字。力使节目轻松活泼,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 一石激起千层浪, 很快打破了中国媒体传统以来的平静局面和单调的说教式的格局。从播到说, 再到谈的娱乐化的转变, 而转为受众本位的多元化形象的传播。主持人以口语化的通俗表达, 将信息整合为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递信息, 在娱乐化的过程中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极大调动了受众的热情, 加强了对受众的引导, 引发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思考及参与讨论, 增强了新闻的贴近性, 拉近了传受双方的距离, 强化了对舆论的引导功能, 可谓新闻民主化的一大进步。媒体运作融入商业逻辑后, 新闻媒体把节目当产品, 把受众当消费者, 这在很大程度上利于促进电视节目质量的提高,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受众, 同时也促进了受众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受众本位思想的回归。而传媒机构通过这些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为媒体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的同时又赢得了观众和业界的口碑。

传播学先驱——施拉姆说过:“信息对于一切社会过程都是基本的, 它是社会的真正的相互作用。”秉承新闻的严肃性、真实性、客观性是新闻真正价值的所在, 而软新闻及娱乐功能只能是作为一个补充。我们现在有不少地方台正在盲目的模仿、跟风, 这种违背电视新闻本质规律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反思。探索一种传统新闻节目与新闻娱乐化长期共存的市场模式, 开创一些高水平有特色的节目, 适度提倡硬新闻的软着陆, 优化娱乐化的内容是我们每一个媒体人关注的方向。

新闻节目如同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一样存在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它甚至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在电视新闻娱乐化过程中那些过度注重娱乐, 一味拼抢收视率, 甚至走向了媚俗化的电视节目必将会被观众所抛弃, 最终关停。为此新闻媒体应当坚定舆论导向, 坚守新闻的底线, 勇于承担起对公众和社会相应的责任, 促进媒体公益性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文科主编.传媒导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十六章“传媒与文化”.

[2]孙宝国.试析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发展走向[J].新闻战线, 2009 (1) .

[3]胡智锋, 周建新.“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发展阶段”[J].新闻与传播, 200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

[4]郝朴宁, 陈路主编.传播理论[M].云南美术出版社, 第九章“电子媒介——电视媒介的发展与特点”.

浅析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 篇4

娱乐新闻

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可以说十分发达,“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的职业词汇,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它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娱乐新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一般社会新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娱乐新闻这个概念倒是非常容易与国外沟通,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而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人们要求每件事情都能尽可能使自己满意,所以也要求精神生活方面尽可能的快乐,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以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的大众通俗文化的风靡一时是一种必然。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新闻的娱乐化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 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它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那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与娱乐新闻相同的是,它也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

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获取各类信息外,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有相当数量的受众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忽视文化修养,甚至不能坐下来读读书,文化素养平庸,审美情趣低下,人们感觉越来越麻木,迟钝,不能深入思考,追求心灵感悟,而是更多地需求感官刺激,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空虚无聊。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可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媒介产品。受众想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手中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于是我们看到我们的传媒用很大的篇幅和黄金时段炒作某某导演和某某演员的花边新闻,某某明星又缠进三角恋,某某局长包二奶等等,黄豆大的事也炒成头版。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在这里,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也因此压制了传媒的其他功能,新闻的娱乐化更是如鱼得水。

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一股世界风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汇,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施拉姆说过一句话: “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畅销杂志,除了登广告的那几页,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愉快的功能”。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大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能得到它们的认可呢?第一,人们既然对娱乐性的东西很感兴趣,那自然而然会对一些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热情减弱,对政府,对社会的抱怨也会减少,社会安定的因素会增多,政府自然认可了。第二,新闻的娱乐化给媒体带来了活力,使其充分发展自身,媒体实力的壮大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第三,整个社会都陷入在一种全身心地放松之中,自己尽可能地忘记痛苦,尽情享受快乐,逃避现实,缓解压力,在这样的舆论下,新闻的娱乐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

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宽泛,它代表的是一种潮流,而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应当是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中的。换句话说,新闻的娱乐化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而娱乐新闻可以说是一种现象,但更多的、更平常的是将它作为一个特定的新闻类别来阐述,它存在于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是大潮中的最佳代表。娱乐化局限于特定的新闻的题材和范围,只有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才能做成娱乐化的风格。没见过国家大事、时政评论等 (诸如两会、入世、领导人讲话等)做成娱乐报道的。在这样的大潮中,新闻的真实性对娱乐新闻来说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娱乐新闻关注的是受众的注意力,是一种注意力文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新闻的真实性,毕竟新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是为了追求强烈的刺激,可以适当做点新闻策划。比如1999年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与他的妻子维多利亚的世纪超豪华婚礼便借助了传媒的力量,大做文章,上演了一幕王子与公主的美好童话故事,引起了全球轰动,负责转播的电视台收视率达到了至高点,获得巨大收益,靠新闻炒作的夫妇二人迅速窜红。人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忽视严肃新闻,而乐于以轻松心态阅读娱乐化的新闻,满足自身的好奇心、窥探欲。从这个角度看,这场婚礼既是体育新闻,更是娱乐新闻,也很好地说明了新闻娱乐化的大势所趋.。

参考资料:

[1]杜荣进等《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 1990

[2]刘宏 《娱乐新闻到底是不是新闻》 中华传媒网 2002

[3]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1

[4]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 《传播学概论》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5]吴飞 《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 浙江大学学报 2002

电视新闻娱乐化现状及思考 篇5

近几年, 媒体的发展比较迅速, 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也就会越来越突出, 甚至是一些比较严肃一点儿的新闻, 很多的媒体也都是从电视新闻娱乐的角度来报道的。电视是新闻传播媒介之中的一种, 电视比较普遍的用在各家各户, 所以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在当前的形势下, 我们怎么认识和如何对待电视新闻娱乐化这方面的问题, 可以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和新闻传播以后在中国的发展。

新闻娱乐化的定义及其表现

1. 新闻娱乐化的定义:

新闻娱乐化在当前社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的认识。大多数的人们认为, 新闻娱乐化一般体会在媒体硬性新闻的软化, 这样就会减少那些严肃的新闻的比例, 这样就可以将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等等一些比较软性的内容成为新闻的重点, 但是电视娱乐化的新闻不像娱乐新闻那样, 它只关注娱乐界的一些事情和明星的一些情况。电视新闻娱乐化在表现形式上, 着重于情节性、故事性, 同时可以加入一点儿别的因素, 加强与民众的贴近性, 制造与加强新闻娱乐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这样就会刺激人们的精神, 从而走新闻故事化的道路。简单的来说, 新闻娱乐化也就是说新闻的传播主体在内容的方面的形式上, 把生活中的娱乐引到新闻中去。这种方法是从传媒经济的角度出发, 从人民大众的角度来看, 用那些生活中的娱乐方式来打造新闻娱乐, 将会是一种效果非常好的传媒活动。

2.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它的表现形式分为四种。一是用娱乐化的方式来报道新闻。这种方法在当代比较广泛的用在新闻创作中, 这样就会受到媒体的关注。好多的电视媒体用事件做报道, 例如:《经济半小时》、《共同关注》、《新闻调查》等等一些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调查性的节目, 用冲突性和比较矛盾的手法引领我们去观看它。二是把娱乐化用在新闻的标题上。同样的一则新闻, 用不同的手法来写, 这对受众的吸引力也是不一样的。目前, 信息量比较大、而且传播的途径也有很多, 标题是比较关键的因素对于吸引受众人群的关注来说。三转变新闻传播的方式。也就是说在播报新闻的时候改变方式, 例如华语电视台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中的说新闻的这种方式播报, 许多媒体也开始模仿这种播报的方式。四是娱乐化新闻报道的内容。得出的结论是, 许多媒体把时间花在一些软性新闻的报道上, 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成因

1. 电视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和利益驱动。

在当今社会, 电视的使用已经得到普及, 电视行业的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 它们比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的比例, 假如一个电视节目没有收视率, 则会被淘汰的。在当今社会的这种情况下, 电视新闻节目想要拿到比较高的收视率, 获得比较大的利润, 只能想出各种各样的产品来满足观众对电视新闻的需求。例如对电视新闻的标题、内容、播报的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取得胜利。

2. 电视行业对新闻节目定位的偏差。

在人们对电视节目需求越来越多的情况、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和利益的驱动下, 有一部分的电视台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 只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增长收视率, 这样就会失去电视新闻节目的正确的定位, 以娱乐的方式来播报严肃地新闻内容, 从而使得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从而失去了它的本身价值。

3. 受众需求的比较多元化和差异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断的加快, 人们所需要的物质文化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人们的想法也在不断的变化, 需要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目前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当今社会, 市场竞争比较激烈, 人们为了放松自己的精神, 一般都是在空闲时间看看电视来做消遣同时也增加自己对时事的了解。

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电视制作中, 新闻和娱乐属于两个方面, 新闻反映的事件比较真实, 而娱乐则是为了放松人们的心情, 二者就属于平行的两条平行线, 但是新闻娱乐化则是把这两条平行线实行了交汇。这样就会从报道的内容和表现追求一种能够吸引观众的创新, 这就使得电视新闻和以前的不一样。在国外在新闻这方面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上海东方卫视的《东方夜谭》就被喊停, 最后发现它的原因就是因为新闻娱乐化偏离了新闻节目的轨道, 超出了新闻的底线, 只追求娱乐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它一般选一些国际政治经济新闻作为一些娱乐的对象, 而忽略了新闻事件的报道,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一家比较有名的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BS) 也在2004年4月21日在《48小时》的新闻节目中就说了“戴安娜的秘密”的一篇专题报道, 这篇报道公布了一些戴安娜王妃之前的照片, 结果使得王室和观众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同时也损坏了公司自身的形象。

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热潮下的冷思考

1. 正确的把握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度。

新闻传播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 这是所有的电视新闻所必须遵循的。电视新闻应该对一些关于民生, 社会经济、政治的一些新闻内容要保证其具有严肃性, 尽量避免以娱乐化的形态来表达, 这样就可以通过电视来传达真实的事件, 避免娱乐化的新闻混淆观众的视听。电视新闻娱乐节目在短的时间内能够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 但是从长远的方面看, 它对受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有着一定的影响, 也有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以至于它有可能将会被淘汰。所以说, 电视新闻娱乐化想要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它必须把握好本身发展的度。

2. 加强对电视新闻娱乐化问题的思考。

目前, 电视新闻娱乐化比较普遍, 为了使得电视新闻节目的健康发展, 我们就必须把握好电视新闻娱乐化本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其进行思考。通过对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研究, 要想解决它存在的问题, 我们就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改正措施和注意的一些问题, 提出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措施和注意的问题, 从而为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健康发展做出一些努力和贡献。

3. 电视新闻娱乐化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电视新闻节目也是不断在变化的。以这个方面的意义上说, 电视新闻慢慢娱乐化, 在一定的可以更好的满足观众的需求, 这对电视新闻节目更好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电视新闻娱乐化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潮流, 也可以解决它在传播信息上的一些不好的地方。所以, 我们一定要正确的面对电视新闻娱乐化的一些积极的意义, 使它能够更好的促进电视新闻健康的发展。

4. 加强政府合理规范行为。

受到当前大众传媒利益化趋势下, 媒体行业的自律行为并不能达到一定水准, 因此政府需要发挥自身“看得见的手”的基本功能, 加强力度去防范与抑制我国电视新闻异化现象的产生与未来发展。我们说任何地区都不会存在着绝对的新闻自由或者传播自由权利, 因此需要政府来立法规定这种新闻传播自由的界限, 通过直观或者间接的手段来对自己地区的媒体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世界上多数国家地区对于媒体控制行为都依托于法律途径, 受到我国社会特殊性影响, 政府与媒体是上下级的关系, 因此政府要对我国媒体作用于强制的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 发挥出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 让新闻媒体时刻认清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保证不在大方向上出轨。

结语

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现象分析 篇6

一、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具体表现

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主要表现在节目内容娱乐化、制作方式娱乐化、主持人播报方式娱乐化三个方面。

1. 节目内容娱乐化

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娱乐化主要呈现出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内容选取上更偏重于软新闻, 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娱乐新闻、生活趣闻、社会新闻、绯闻八卦等方面的信息, 不断增多的名流报道、明星绯闻就是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主要表现。另一种方式是在严肃的硬新闻中寻找娱乐元素, 对于严肃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新闻, 以讲故事的方式, 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 使得新闻报道更富有戏剧性和趣味性, 比如对于政界要人家庭生活、穿着打扮的报道。

2. 制作方式娱乐化

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方式娱乐化, 主要是指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添加很多娱乐元素, 最明显的就是电视新闻节目中新闻标题、解说词的娱乐性增加了。其次, 还表现在剪辑制作过程中, 新闻节目增加了更多的娱乐因素, 比如去年一档很火的“你幸福么”节目, 将搞笑的对话放到新闻节目中去, 提升节目的娱乐性质, 使这个节目获得了受众的广泛关注, 并且成为受众广泛讨论和调侃的热点话题。

3. 主持人播报方式娱乐化

主持人播报方式娱乐化, 主要是指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 其口语化、生活化成为常态。继主持人陈鲁豫之后, “说新闻”曾一度成为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追捧的新闻播报方式, 当前很多电视新闻节目都走上了较为轻松的路线, 比如湖南卫视去年年初开办的“新闻公开课”, 主持人以与嘉宾互动、与观众互动的方式, 使得这档新闻节目的娱乐性大为增加。现在不少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采用口语化的播报方式, 并在播报的过程中加入了不少搞笑的词语, 这点在凤凰卫视的多档节目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比如杨锦麟、吴小莉等主持人在播新闻时, 就经常会采用这种贴近群众、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播报方式。

二、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成因

电视新闻节目之所以出现娱乐化现象, 是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原因的。一方面, 在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下, 各个新闻节目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 为了保持收视率, 获得更多的广告商赞助, 赚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电视新闻节目不断在内容上进行改进, 大大增大了娱乐信息和娱乐元素的比重, 以此获取受众的注意力, 通过二次售卖, 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此外, 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与受众的需求是分不开的,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到鲍德里亚描述的消费社会, 消费成为人们日常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在消费社会里, 受众对于娱乐信息的需求大大超过了对于严肃新闻的需要, 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 不少电视新闻节目不断加大节目中的娱乐元素。媚俗化、娱乐化、商业化是消费社会最主要的特征, 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 电视新闻节目不断增加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娱乐信息, 以获取经济利益。

三、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影响

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受众, 对于节目本身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同时还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 是目前我国新闻节目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实状况, 它一方面满足了当代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为节目本身赢取了更高的收视率, 还为电视新闻节目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制作方式, 促进了节目长远的发展。应该看到, 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是一柄双刃剑, 过度娱乐化会对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发展进程产生不良的影响, 会使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被贬值, 会降低电视新闻的可信度。

四、正确对待电视新闻节目的娱乐化

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在产生之初, 确实为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注入了新鲜血液, 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提供了新的方式, 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但是过度的娱乐化却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 过度娱乐化所带来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应该合理地对待当前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现状。我们提倡适当的娱乐化, 但也要注意将娱乐化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以免对受众以及新闻节目本身产生不利影响。避免电视新闻节目过度娱乐化应该从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入手, 坚持正确的娱乐导向, 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 坚守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唯有这样才能促进电视新闻节目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沐.论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世纪桥.2006 (12) .

[2]刘晓峰.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刍议.传媒观察.2012 (10) .

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倾向研究 篇7

1. 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1.1 体育新闻娱乐化倾向增强

为了吸引受众, 为了提高收视率, 电视体育新闻也开始注重挖掘娱乐元素, 使节目的娱乐化倾向日益增强。现在的很多体育新闻报道不仅仅是对体育赛事的相关细节进行报道, 更开始关注与运动员相关的赛场外的私人活动。体育新闻通过报道运动员背后的故事, 增强节目对受众的吸引力。例如, 《体育新闻》等多家媒体曾经对德国跳马名将索维金娜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因为她36岁的年龄、妈妈级的选手, 连续五次参加奥运会的经历等, 媒体通过挖掘她不同寻常的经历, 增加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影响力。

1.2 娱乐化发展中的畸形态势

随着现代人们对娱乐节目的喜爱, 新闻娱乐化倾向不断增强, 甚至出现了一些畸形态势, 如媚俗化、色情化与暴力化等, 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公众形象。新闻媒体作为舆论的引导者, 在对体育名人的结婚、生子、私人情感、球员转会等进行报道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对新闻事件的娱乐化报道中一定要把握一定的度, 否则将会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如新闻中的一些关于“世界杯期间的外遇”、“球员施华杀害其女友的事”等进行详细报道, 严重偏离了体育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1.3 一些报道失实

真实是对新闻的基本要求, 新闻报道一定要坚持真实的原则。但是为了吸引眼球, 一些新闻媒体在进行报道时, 甚至采用闭门造车, 自己杜撰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像“郭晶晶怀上霍启刚骨肉欲离队”、“木村纱织恋上中国男陪打”等像这样的假新闻不断发生。近年来新闻失实报道不断增多, 无不反映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急剧下滑, 因此,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观与价值观急需整体提升。

1.4 缺少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新闻媒体的一项基本素养, 然而现在很多体育新闻媒体在进行娱乐化报道时, 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吸引眼球, 用语极富血腥味。如在体育比赛中, 经常会用到“死敌”、“血拼”、“死掐”等词语, 新闻媒体在娱乐化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严重缺失。

2. 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原因

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倾向增强, 娱乐化过度现象时有发生, 这与体育本身、媒体、受众有必然联系。

2.1 体育本身娱乐特性决定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集运动、休闲、娱乐与健身为一体的活动, 本身就具有娱乐元素。体育成为人们业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而且满足了人们争强好胜的需求心理。电视新闻媒体在进行体育报道时, 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将其娱乐特质挖掘出来, 将体育的娱乐精神发扬光大。

2.2 媒体竞争的需要

随着媒体的快速发展, 在受众资源有限的情形下, 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 体育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高收视率, 电视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 通过媚俗化的报道, 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窥私欲,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报道的影响力与关注度。

2.3 受众娱乐的需求

电视新闻娱乐化报道也是媒体为了适应受众的娱乐需求。大众都有偷窥欲和猎奇心理, 窥私与猎奇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欲望, 是人类的某种心理需求。体育新闻是要为大众服务的, 大众的娱乐需求就是体育新闻的发展方向, 于是体育新闻娱乐化倾向日益明显。

2.4 受娱乐文化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 很多严肃的新闻事件被游戏化后, 能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 称之为娱乐文化。社会的发展, 使得现代人们工作节奏加快, 人们对娱乐的需求增多, 促进了娱乐文化的快速发展。文化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娱乐文化对新闻从业者同样具有影响, 使他们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改变着传统的新闻报道与评论, 更侧重了新闻人物的情感私生活。如果体育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 而没有新闻的严肃精神, 也会受到社会公众的批判。

3. 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发展建议

随着电视体育新闻的热播, 体育新闻对受众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体育新闻娱乐化是一种发展趋势, 如何使体育报道更好把握娱乐报道的度, 具有高尚的娱乐品位, 本文建议新闻媒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 完善相关的法规, 加强监管力度

体育新闻过度娱乐报道与我国相关的法规与监管机制不合理有必然联系。为了规范新闻娱乐化报道, 首先要完善我国对体育新闻娱乐化报道的相关法律法规, 对娱乐化

参考文献

[1]杨志凌, 王静.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第12卷第3期

浅谈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 篇8

1.1 新闻与娱乐界限日渐模糊, 本末倒置

目前各大电视台的倾向是:将娱乐作为新闻制作的第一要素, 使新闻节目变得更偏娱乐性、功利性, 并有渐行渐远的趋势。具有议程设置的媒体渐渐将更多的娱乐与商业信息作为自身信息传播的支点, 而将与社会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如住房、就业、教育、就医、交通、安全等公共事务的信息无形之中慢慢减少。媒体将主要的创作宣传方向放在制造新闻的娱乐消遣价值, 用好奇心吸引住社会群体的注意力, 刻意回避掉与社会群体权益相关的事实, 使新闻“软绵绵”起来。即使是极具政治性的人民代表大会, 更多的也是社会公众人物的琐碎小事, 而对政治议题弃之不顾, 整场报道更像是一场庄重的走秀。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在经过“加工”后的新闻狂轰滥炸后, 社会群体逐渐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对国家以及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建设无甚益处。媒体的这种避重就轻的行为, 致使社会个体对公共事务的冷漠。而由冷漠的个体组成的社会群体又更促成新闻娱乐化的大势。过度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恰恰是本末倒置, 不得不为之反思。

1.2 新闻出现低俗化、庸俗化的倾向

不加节制地为新闻赋予娱乐性效果, 所导致的新闻低俗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大量报道以下题材的新闻:名人轶事、日常事件细节化、夸张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正如某电视台的某科学探索节目, 先来一段惊天动地, 闻之则惊的乡村小屋怪事丛生, 在设足了悬念后, 然后以某某专家一句“这不过是漏电”便草草结束了节目。该节目特别擅长艺术的修饰和观众好奇心的掌握。然而对于事实本身却一点也不严谨, 缺乏考证, 缺乏辩证。而结果对于其也不重要, 更重要的是题材吸引观众而带来的经济效益。

1.3 媒体公信力的下降

从媒体角度来讲, 媒体虽有一定强制性的宣传社会的权利和义务, 但并非是强制性社会组织;媒体虽然需保证自己的经济收益, 但是不能因为过度地追求经济效益而有违职业道德;媒介也并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传播者, 它同时也是意识形态的监督者。而经济目标和社会公益性是作为媒体的工作性质的两要素, 它们是相辅相成的。除了获得经济收益, 还要达到相应的社会公益性。在中国, 电视媒体是归国家所有, 他们的职能是为政府向下传达思想, 为民众向上传达诉求。但近年来由于拜金主义导致的价值观偏离, 对财富的过度追求, 让一些媒体将职业道德抛诸脑后, 一味地制造一些轰动性、煽情性的新闻, 更有甚者, 公然颠倒是非, 哗众取宠。使得民众对媒体丧失信心。

2 如何改观“新闻娱乐化现象”

2.1 政府应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调控

在对经济利益过度追求的行业大势下, 在行业内部还没有强而有力的规范措施, 也不具有自身的行业约束性的时候, 政府应充分发挥监督调控作用, 对不良不适当的行业现象进行有力的抑制和打压。由政府领头, 创造行业的发展大环境。

2.2 媒体“自律”和“他律”缺一不可

由于市场化经济初步阶段导致的拜金主义使媒体极易被利益所腐化, 所以必须增强从业人员的道德与文化素质, 使其具有一个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加强自律性。同时借助他律, 为新闻题材加入合适的, 有益大众文化生活的娱乐成分。“自律”和“他律”是著名哲学家康德伦的学术观念, 其本义指道德价值是视人自身的素质和社会环境所形成的, 由于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性质极其特殊, 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初步阶段的当下, 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工作空间, 但是困难和诱惑也一并而来。有的媒体为了经济利益, 与第三方勾结, 制造虚假新闻, 控制大众舆论。这些如果仅仅期望媒体自身的道德行为准则来约束自身, 显然是不现实的, 还要有严明全面的法律法规相辅相成, 才能塑造一个好的行业环境。

2.3 让受众合理捍卫与监督自己的利益

媒体散播的新闻与社会大众息息相关, 小到每日油盐酱醋, 大到投资理财。新闻内容传播的真实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取向都会影响每一个受众的决策。而社会大众具有对新闻媒体进行合理监督的相关权利。新闻媒体必须虚心接受监督, 让媒体的正常运作在社会大众的监督下透明, 公正起来, 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发展而运作。社会大众也应积极地参与与媒体的互动, 表达自己的建议和合理的忠告, 当发现媒体的不正当行为或者损及大众利益的事情发生, 应加以指出, 并要求其改善, 甚至当情况恶劣时, 应合理地利用法律手段, 捍卫大家的利益。通过社会大众的监督, 让媒体循序渐进地抛去各种恶习, 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功效, 为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3 总结

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新闻媒体为了夺取人们的眼球, 使新闻内容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本文通过对新闻娱乐化的不良影响的分析, 提出了改观新闻娱乐化的几点建议, 希望能够为文化产业的规范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浔生.关于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反思[J].改革与开放, 2009, (9) :144.

浅论新闻娱乐化倾向 篇9

新闻娱乐化现象起于上世纪40年代,最早从报业产生。当时正是广播的黄金期和电视初创期,面对媒体激烈的市场竞争,西方报纸为求生存,开始改变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向日常娱乐方向转型。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最早尝试应属196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的一档具有全新理念的新闻杂志节目《60分钟》。它的制片人唐·休依特说《60分钟》“是要开创一种与传统的一本正经的问题(issue)探讨和一板一眼的新闻播报不同的电视节目形式,要用‘讲故事(stories)’取代‘探讨问题’”。①经过“像好莱坞包装电影那样”对现实进行的包装,《60分钟》报道的新闻事件和黄金时间播出的故事片相差不大,有情节、有冲突、有悬念,主持人或记者常常像侦探一样追踪事件的原委。《60分钟》获得巨大的成功,同行们纷纷效仿并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挥。而新闻的娱乐化制作模式进入中国则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情。

新闻娱乐化在中国的实践虽并非尽如人意。但是,不管怎样,新闻娱乐化在中国大地上落户并且逐渐走向繁荣,却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

具体说来,是当下中国特定的社会人文背景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催生了当代新闻的娱乐化功能。

首先,新闻娱乐化一个主要的着眼点就是要为普通市民阶层的日常休闲生活提供娱乐消遣服务。当下中国,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分天下。然而在此之前,从建国后到80年代,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一直是当时社会文化格局的主导和主体,大众文化鲜见自己的领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90年代以后,随着文化体制的调整、国外各种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涌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逐渐形成了主流、精英、大众文化三分天下的格局。尤其是在大众消费市场上,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话语力量日渐式微,而大众文化却因为对普通平民阶层的关怀而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青睐。关注个体的生存境遇,关注生命意义的完善和生存质量的提高,成为大众文化制胜的法宝。为了争取最大量的消费群体,传媒也不得不正视大众文化消费的现实,选择融入大众文化并推动大众文化发展的一些要素。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媒体的娱乐化倾向便有了自己存在的合理性。

其次,市场化运作要求媒体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这决定了媒体不可能再依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拨款包揽一切,必须向市场要饭吃。广告便成为各类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对受众数量最大化的追求成为媒体的目标。而普通市民阶层既是受众也正是一个庞大的媒体消费群体。传媒在坚持新闻的基本特性如真实性、贴近性、相关性基础上,努力尝试信息的传递能融入到接受主体的日常生活文化中去。可以说,媒体市场化的尝试是新闻娱乐化发展的一个深刻的现实依据。

当代新闻娱乐化倾向不仅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而且它还折射出了传播理念和新闻价值观念的变化。

首先,我国传统的传播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喉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在确定“喉舌论”这个功能定位的同时,也就认同了传播行为作为“传播主体对接受主体说”的单向行为。传播主体传播什么,受众就得接受什么。单从对接受群体的“受众”概念的指称,就已经埋下了“被动接受”的伏笔。在这个理论中接受群体的主体意识是无足轻重的。随着社会群体普遍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的高涨,这种运作模式显然不能满足信息消费者的要求。而新闻娱乐化将观照点更多地投射到普通人身上,投射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去。看似休闲、娱乐、通俗的新闻,对受众的潜移默化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本文更倾向于将接受群体称之为“接受主体”,而非“受众”。新闻传播也由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回归。

其次,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念只强调新闻的教化功能和信息功能,而媒体的娱乐功能仿佛只是流行歌曲、电影电视、畅销小说的事情,与新闻报道毫无干系。事实上,在当代大众传媒中,媒体的信息功能和娱乐功能二者合流的倾向日益明显,新闻也可以供人欢娱,娱乐节目也可以同时提供信息。新闻娱乐化的传播实践为新闻报道又增添了新的价值元素。特别是一些新闻故事在进行深度报道过程中,经过文学化、戏剧化手法的策划,呈现出具体、感性、灵活的特点。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过于抽象、刻板、理性的整体风貌,为当代新闻迎来了清丽的新面孔。同时,新闻报道中文学手法、戏剧手法这些娱乐元素的运用,还为接受主体提供了审美欣赏的愉悦。《今日说法》的成功经验就在于运用故事化手法结构节目,并运用多种叙述技巧进行包装,从而使故事生动引人,最终让接受主体在轻松愉悦中感受了法的力量。新闻娱乐化倾向符合当代受众新闻信息接受的心理。

再次,新闻娱乐化现象还将引起我们对于新闻属性的重新思考。在市场经济中走新闻娱乐化发展之路,很大程度上在于人们对于新闻商品特征的认同。作为新闻,它应具备新闻的基本性质、原则和价值,以保持其新闻归属;作为商品,它必须具备商品的基本条件,具有价值、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传统的文化思考,认同一方则意味着对另一方的舍弃。因此,在实际运作中,人们不得不将二者的对立最小化,尽可能二者兼顾。如果我们将新闻文本从本质上认同为既是新闻又有商品的属性,两种属性同时同等存在,新闻和商品两种规律都要发挥作用,就引出了新闻娱乐化过程中的“多律”原则。偏废商品原则,新闻媒体将难以维持生计;而若偏废新闻原则,则意味着对新闻严肃主题的背叛,新闻也就不能称之为新闻而应是其他什么东西。

我们肯定新闻娱乐化存在的合理性和贡献,并不意味着它就完美无缺。实践中,新闻娱乐化带来的问题和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硬新闻比例减少和软化问题,例如商业炒作、花边新闻、小道消息泛滥问题,例如有些新闻格调不高、低俗媚俗问题等。这些都将是我们在审视新闻娱乐化取向后所应着手解决的问题。

注释:

论电视娱乐化给电视新闻带来影响 篇10

电视的俗, 无可厚非。这个俗, 是通俗, 而不是低俗、媚俗、庸俗, 更不是恶俗。但问题是, 在电视实践中, 只有一字之差的通俗与低俗, 却很难说有多么泾渭分明的界限。在不同的语境中, 不同的主体对低俗的界定并不一致, 甚至会出现较大差异。因为节目是高雅还是低俗, 本身就是不同观众的主观感觉, 包含了许多直觉的、模糊的以及不断变化的特征, 甚至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声》, 以崭新的节目形态和前所未有的互动性等, 迅速红遍神州大江南北, 并成为社会舆论焦点。《超级女声》拥有全国4亿观众, 平均收视率超过春节晚会。《超级女声》的成功犹如给电视人打开了一扇“阿里巴巴”式的掘宝大门。自此, 一场轰轰烈烈的争夺观众眼球的选秀大战, 在神州大地拉开了帷幕。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 肇始于《超级女声》的中国电视选秀节目, 一类有着绝好诉求点的电视娱乐节目, 便在相互克隆和挣抢收视份额的过程中快速地步入低俗的泥潭, 由此过早地走上了衰退之路。从最初的广受百姓追捧, 到如今几乎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除了广电总局因为其低俗等问题而对其频频发出的一道道禁令外, 还有许多家长和老师, 提防着选秀节目对自己孩子的影响, 就象前几年提防自己的孩子进网吧一样, 为了把参加选秀活动或是粉丝团而逃课的学生拉回到课堂, 绞尽脑汁、费尽心思。这一股在中国电视新闻界乃至主流媒体中刮起的低俗之风, 是起始于2003年。当年, 广电总局重提“制播分离”, 沉寂几年的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又迎来了红火局面。而民营公司主打的是娱乐节目, 一时间, “泛娱乐化”的趋势盛行于中国的电视荧屏。为提高收视率, 吸引观众眼球, 求刺激、挖隐私、揭内幕、搞怪相, 甚至奇装异服、恶搞整人、丑闻丑态、暴露镜头、言语粗俗或故作嗲媚、打擦边球、荤段子、暧昧言词。真是应有尽有, 层出不穷。

有学者指出, 新闻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受收视率的驱动, 判断新闻重要性的标准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认为, 虽然新闻娱乐化现象日趋普遍, 但不可能成为媒介的本质和主流;根据人类获知信息的本性和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 硬新闻等有关决策的知识信息仍将是社会信息需求的主体;人们从硬新闻中更能获取权威的信息。当前, 娱乐化新闻的热销, 也和受众心理变化有关, 因为转型期受众心理出现了本位意识的趋利性、自主心理的务实性、接受心理的求俗性等趋向。媒体经济从某一方面说, 其实就是注意力、眼球经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 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被压抑, 媒介强调的是单纯的宣传教化。改革开放后, 尤其在今天媒体的角色定位有了重大转变, 既是信息传播着又是娱乐提供者。近几年各级媒体机构通过资源整合纷纷重组, 日益朝着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跨媒体的运营方式发展, 各大传媒集团如雨后春笋。并有一部分开始上市, 或是吸引外资投入, 中国传媒业正在向市场化转型。在传媒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过程中, 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常发生激烈的冲突, 融入了商业逻辑后的媒体对利润的追求转变为对收视率的追求, 娱乐无疑就是为了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力。

上一篇:植物也有性别下一篇:项目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