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数量

2024-05-22

耕地数量(精选六篇)

耕地数量 篇1

关于耕地数量变化、耕地保护政策以及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学术界做了众多的研究。由于耕地保护政策的不可量化以及政策时滞效应, 使得耕地数量变化与耕地保护政策之间的关系很难把握, 本文将耕地保护政策进行量化处理, 探寻耕地数量变化与耕地保护政策之间的内在关系, 以期对四川省今后的耕地保护工作有所启示。

1 四川省耕地数量变化以及相关耕地保护政策

1.1 四川省耕地数量变化

四川省耕地面积从1978~2010年大体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 1978年耕地面积为490.91万hm2, 2010年减少到401.07万hm2, 30多年来共减少耕地89.84万hm2, 平均每年减少2.8万hm2, 其间耕地面积最低值出现在2003年, 为390.37万hm2;纵观四川省耕地面积数量, 不难发现其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以2003年为分水岭, 1978~2003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而2004~2010年耕地面积却是逐年增加的, 详见图1所示。

1.2 改革开放以来与四川省相关的耕地保护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 耕地资源的减少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四川省耕地资源的减少也同样引起了四川省人民政府的关注。30多年来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以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强化对耕地资源的保护。1981年、1982年、198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保护耕地, 禁止乱占用以及破坏耕地的行为。1986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土地统一管理工作, 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 明确提出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87年6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的联合通知》。1988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还为引导土地复垦和严控占用耕地建窑、毁田取土烧砖, 参与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发布。

1990年以后国家对耕地保护有了很大的转变, 地方政府开始高度重视耕地的保护, 很多地方性的耕地保护政策、法规陆续出台。1991年5月四川省通过了《四川省成都平原耕地保护区保护条例》, 对成都平原的耕地实行分等级保护。1992年国务院发出了《国务院关于严格制止乱占耕地、滥用耕地的紧急通知》, 要求严厉打击乱占耕地行为。1994年10月1日国务院出台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5年2月农业部发布了《关于立即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也是这一年全国耕地保护会议召开, 决定实行耕地补偿制度, 要求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1996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了耕地保护的专题研究, 要求耕地只能增加不能减少。1997年4月党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 1999年开始实施新《土地管理法》。

2004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对耕地进行了严格的保护制度。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 将耕地保护作为地方政府考核内容;2005年12月四川省“金土地工程”开始实施, 在全省范围内对农村土地进行了综合整治, 工作重点是保护以及新开耕地。2006年国务院发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的有关通知》, 开始对土地有针对性的进行控制。2008年6月四川省通过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土资源法规政策》, 对灾后重建过程中的耕地保护提出了要求;同年《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规定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保护耕地,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2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2.1 数据来源

耕地面积数据来自于《四川统计年鉴》, 耕地保护政策来源于《四川省国土志》、《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国土资源部、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官方网站上列出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2.2 指标选取

2.2.1 耕地数量 (CLA) 。

耕地数量指标采用四川省1978~2010年年末的实有耕地面积数量, 主要包括水田和旱地两部分, 利用这33观测值形成一组完整的时间序列数据。

2.2.2 耕地保护政策 (CLPP) 。

由于政府政策是不可以量化的, 为了研究四川省耕地面积与相关耕地保护政策之间的内在关系, 本文采取了赋值评分折旧法, 即对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分级量化。具体思路是关乎到耕地的重大变革以及重大举措赋值3,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赋值2, 国土资源部、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发文赋值1。考虑到当期政策对当期或者以后几年影响比较大, 多年前制定的政策对当期的影响力度有减弱趋势, 所以对历年来的政策评分后进行折旧累加的形式, 折旧因子为0.03, 即用1除以33年, 对当年出台的政策不进行影响力折旧;如果当年没有出台关于耕地保护的政策就沿用上一期的影响力度值, 要是当年有几部法律出台则采用赋值最高的那一部法律政策进行影响力度计算。比如1978年政策赋分值为2, 1979年政策赋分值为3, 那么1978年的政策影响力度为2, 1979年的政策影响力度为 (1—0.03) *2+3=4.94, 各年以此类推。

3 实证研究

3.1 建立VAR模型

以四川省耕地面积数据及量化后的耕地保护政策数据为基础, 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 分析四川省耕地面积数量与耕地保护政策之间的内在关系, 为了确保模型具有现实意义、确定耕地面积与耕地保护政策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其影响方向, 对耕地面积序列和耕地保护政策序列做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结果见表1。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无论是滞后1期还是2期, CLPP都不是引起CLA变化的Granger原因, 即耕地保护政策对耕地变化的影响不显著;相反, CLA却是CLPP的Granger原因, 也就是说正是耕地的持续减少促使了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的陆续出台。接下来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 一般根据LR、FPE、AIC信息准则、SC准则、HQ准则, 取值最小的原则来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 评价统计量值见表2所示。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5个评价指标中全部显示应该建立起VAR (2) 模型, 所以我们建立VAR (2) 模型。模型输出结果为:

模型的可决系数为R2=0.98, F统计量为442.33, 表明模型的整体效果很好。

由方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 CLA滞后1期对自身的影响参数为1.47, CLA滞后2期对自身的影响为-0.54, 说明前一年耕地面积的减少会在第三年得到微弱的调整;CLA对CLAA的影响还是比较强的, 两期的参数分别为-0.54和0.18, 说明前一年耕地面积的减少会立马引起下一年耕地政策的跟进。

为了确保模型的稳定性、模型预测精度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可靠性, 对VAR模型的平稳性做检验, 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

对于滞后长度为2且有2个变量的VAR模型, 特征多项式有4个根。从上图中可以看出, 所有的根都位于圆内, 即不存在圆外根, 说明所估计的VAR模型是稳定的, 可以用于样本的预测以及方差分解。

3.2 VAR模型的预测

VAR模型具有预测功能, 对耕地面积序列采用样本内的动态预测, 对耕地保护政策采用样本内的静态预测, 预测结果见图3所示, 在下图中带点的曲线为预测曲线。

从图3a和图3b中可以看出, 不管是耕地面积的预测还是耕地保护政策的预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VAR模型对耕地面积的长期趋势做出了准确地预测, 而对耕地保护政策成功得模拟出了短期的波动, 说明模型构建是合理的且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假设在未来10年间国务院针对耕地保护发文1次, 国土资源部针对耕地保护发文1次, 四川省人民政府针对耕地保护发文2次, 通过对耕地保护政策做出的假设, 我们可以预测出四川省未来10年耕地面积。四川省耕地面积在未来10年间会出现先上升再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的局面, 拐点出现在2014年, 2014年后耕地面积会出现缓慢的下降, 2018年以后趋于稳定, 详见图4所示。

3.3 脉冲响应函数

对于VAR模型而言, 其应用出了预测之外, 最重要的应用就是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为了从动态角度更加深入地分析耕地变化与耕地政策之间的关系, 模拟了脉冲响应函数曲线, 横轴代表滞后阶数, 纵轴代表对新信息冲击的响应程度, 其中实线部分为计算值, 虚线为响应函数值增加或减少2倍标准差的置信带, 脉冲响应函数结果见图Gra5。

图Gra5a是CLA对自身一个标准差新息做出的响应,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第一期CLA对自身的冲击大约在4.3左右, 之后在第三期达到最大值6.7左右, 然后这种冲击逐渐减弱直到第16期才趋于平稳;Gra5b是CLA对CLPP做出的反应, 可以看出CLA对CLPP冲击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 在第10期开始趋于稳定;Gra5c是CLP对CLA做出的反应, 不过这种冲击减弱得很快, CLP对CLA的影响在10期以前比较显著, 10期以后就逐渐趋于平稳;Gra5d是CLPP对自身的冲击, 可以看出这样的影响在逐渐降低, 并且减速很快。总的来说, 四川省耕地数量的减少对耕地保护政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并且持续的时间很长, 而耕地保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耕地数量的剧烈减少。

3.4 方差分解

在VAR模型中,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种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程度, 这样可以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 其分析结果见表3所示。

由表3可知, 在第一期CLA全部是由CLA自身扰动引起的, 在第5期CLA有96.59%是由于自身扰动引起的, 而有3.41%是由于CLPP扰动引起的, 随着预测期的推移, CLA自身扰动在逐渐降低, 而CLPP扰动引起的比重在逐渐增加, CLA自身扰动维持在80%以上的水平, 而CLPP对CLA的扰动一直在增强, 最后稳定在19%左右;而CLPP在第一期就受到了CLA扰动的影响, 有95.78%是由于自身扰动引起的, 而有4.22%是由于CLA扰动引起的, 随着预测期的推移, CLPP自身扰动在逐渐降低, 而CLA扰动引起的比重在逐渐增加, CLPP自身扰动维持在60%以上的水平, 而CLA对CLPP的扰动一直在增强, 最后稳定在33%左右。通过对CLA和CLPP的方差分析, 可以看出耕地保护政策虽然对耕地面积的影响不剧烈, 但是对其有持续微弱的影响, CLA还是很有一部分受CLPP的扰动, 即四川省耕地保护政策是有效果的, CLPP很大部分受到CLA的扰动, 也就是说耕地面积的减少迫使政府不断的出台耕地保护政策。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论

根据上文的分析, 可以知道四川省耕地面积与耕地保护政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有着很大的差异, 耕地面积的变化对耕地保护政策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而耕地保护政策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没有前者那样大。也就是说正是由于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促使了耕地保护政策力度的加大。由于耕地保护政策存在的滞后性, 其效果几乎是在后来10~30年才稍显出来的, 特别是1978~1990年这段时间。然而1990年以后, 耕地保护政策的滞后期缩短了, 耕地保护政策对耕地面积的影响明显增强, 1991年5月四川省通过了《四川省成都平原耕地保护区保护条例》, 2005年12月四川省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金土地工程”, 这些政策对四川省耕地面积的增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川省耕地面积在2003年以后逐年增加, 而在2005年以后这种增加幅度明显上升, 所以四川省的耕地保护政策对耕地面积剧烈减少起到了很好的缓解作用。

4.2 政策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政策的时滞效用, 政策效果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所有四川省在制定耕地保护政策的时候应该制定持续和长期的耕地保护政策而非短期应对的耕地保护政策。四川省应该继续推进“金土地工程”, 对全省的耕地实施整治, 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将耕地保护纳入各个市县的考核范围之内。加大宣传力度, 提倡火葬, 限制土葬, 禁止土葬占用耕地, 对墓区进行规划, 实行区域集中安葬。最后研究表明耕地面积对自身的冲击也不可忽视, 所以应该提高耕地的利用率, 实行集约化用地,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更应该注重耕地的保护与利用。

摘要:收集1978~2010年四川省耕地面积数据以及与四川省相关的耕地保护政策, 采用赋值打折方法对耕地保护政策进行量化, 运用VAR模型分析了四川省耕地数量与耕地保护政策之间的关系, 得出四川省耕地政策对耕地数量的变化很敏感, 耕地数量对耕地政策的反应相对来说要弱一些。由于耕地政策的滞后性, 四川省在耕地保护上必须制定长期有效而非短期应对的保护政策, 继续并将长期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对四川省耕地保护意义重大。

关键词:四川省耕地数量,耕地保护政策,VAR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

参考文献

[1]翟文侠, 黄贤金,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运行效果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 2003, 17 (2) :8-13.

[2]陈佑启, 杨鹏, 国际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新进展[J].经济地理, 2001, 21 (1) :95-100.

[3]彭凌, 丁恩俊, 谢德体, 中国耕地数量变化与耕地保护政策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 2011, 33 (11) :103-109.

耕地数量 篇2

摘要:耕地保护是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1.前言

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我区灾损、环境变迁等自然因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较小,耕地变化主要受人文因素的强烈影响,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为政策因素、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等。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使得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空间集聚方面加剧了城镇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导致城镇中心区域的耕地急剧减少。此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每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比重也较大,这也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翻。

2.耕地及经济发展变化情况分析

2.1耕地面积变化

图1为1981年以来我区耕地面积变化图。从耕地面积来看,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等,1981年~1987年我区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1988年~1999年耕地面积则由455.9万公顷增长至607.7万公顷。1988年耕地面积为历史最低点。2004年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新政策,耕地面积出现了稳步增长的新形势。2013年耕地面积达到721.1万公顷。

耕地面积的变化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30多年来全区人口呈快速稳步增长的态势,由此而产生的人均耕地的变化过程出现了平缓减少-平缓增加-减少-急速增加4次较明显的变化。第1阶段从1980年的人均0.28hm2耕地减少到1994年0.23hm2;第2阶段主要为1995年~1999年,随人口增长速度的变缓,人均耕地减少速度也趋缓;第3阶段从2000年~2012年,随着耕地数量第2次高峰出现,人均耕地也出现增加趋势;第4阶段从2012年~2013年人均耕地面积由0.29hm2骤增至0.37hm2。

2.2.粮食生产总量及其结构分析

自1981年以来,我区粮食实现了产量和生产能力的快速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全国的粮食供求进入基本平衡的阶段。虽然在1986年~1989年和1997年~2001年间我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但是从整体来看,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2013年我区粮食总产量达到历史新高,突破2773万吨,比上年增产244.5万吨,增长9.67%。

对我区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要粮食产品的构成而言,玉米产量从最初的跟小麦、稻谷占比持平逐渐增长成我区第一大粮食作物,2013年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例高达74.64%,比1952年的8.18%占比高出近66.46%。尽管稻谷产量水平不断增加,但稻谷比例的下降,反映了我国粮食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小麦产量波动较大,2000年~2003年间小麦产量持续下降,自2000年起至今则表现为平缓上升趋势,近年来增幅加大,2008年突破150万吨,2013年达到180.4万吨。

2.3人口总量及其结构分析

由图可以看出,内蒙古总人口随年份呈极显著的多项式变化趋势(y=-0.374x2+1515.x-2E+06,R2=0.998)。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增长基本分成两段:第一阶段:1949年~1975年,人口随年份的增长幅度较大,平均年增长41.8万人,年增长率为6.88%;gg~阶段:1976年~2013年,内蒙古人口增长变缓,平均年增长20万人,年增长率为1.15%。

从我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比重变化来看,从1981年~2013年,我区农业人口比重持续下降,从1981年的75.17%下降至58.73%,而非农业人口则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其中,1985年、1999年均比前一年增幅均超过1.00%,2004年及2005年更是连续增加1.30%和1.58%。

2.4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加强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中期,我区经济呈加速发展的态势。

据图可知,1980年我区GDP总量为68.40亿元,1980年~1992年间呈缓慢增长趋势,至1992年内蒙古自治区GDP总量增加至421.68亿元,增加了6.16倍。自1993年~2005年,我区GPD增加进入加速期,据数据显示,2005年GDP总量为3905.3亿元,较1992年增加了9.26倍。此后国民生产总值进入急速增长期,截至2013年底,GDP总量达16832.38亿元。

3.协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建议

3.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通过大量的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是当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但是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不可能通过大量的土地资源投入来换取经济的增长,所以在经济发展的时候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逐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从而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各部门统筹规划,协作提高耕地质量

目前,国土部门、水利部门和农业部门分别针对耕地质量的提高提出一系列措施,但这些措施大多仅根据其所在部门特点进行设定,不具有统筹规划性,且若其中一方针对某一地块提出整改措施,则其他部门不能再对该地块进行整治。上述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耕地质量的提高,且存在资源及财力、物力浪费情况。因此,如何协调国土部门、水利部门及农业部门,使之在提高耕地质量上进行有机协调统一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3.3狠抓后续监管措施,杜绝整改后撂荒

耕地数量 篇3

关键词:耕地;保养对策;信宜市

中图分类号 S34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6-06-02

根据《信宜统计年鉴》,2006年信宜市耕地面积为

40 508.27hm2;2010年信宜市耕地面积为37 707.87hm2。近5年来,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信宜市耕地数量和质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 耕地变化情况

1.1 耕地流失过快,人地矛盾加剧 人多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种情况象对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信宜市来说更加突出。耕地面积日趋减少,人口日益增多,人多耕地少的矛盾在很长一段时期仍无法改变。信宜市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03hm2。2006-2010年,信宜市耕地面积从40 508.27hm2减少到37 707.87hm2。

近5a来,征用耕地促进了信宜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目前常用耕地面积仅有31 955.67hm2,数量锐减已严重影响到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尽管信宜市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垦复土地,但耕地后备资源仍十分有限。至2010年,信宜市未利用地只有533.33hm2,其中大部分为山坡地,缺水严重,开发利用成本高,难度大。

1.2 耕地生产条件变化情况 近5a来,信宜市各级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标准化农田建设,但在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城镇周围和公路两旁的优质良田被大量占用,导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2006-2010年间,有效灌溉面积由17 728.33hm2降至17 697.93hm2,幅度达0.17%;旱涝保收面积由同期的14 996.2hm2降至14 855.33hm2,幅度达0.94%(见表1)。2006年末,信宜市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是46.95%、39.40%。

2 耕地保养对策

随着大量优质农田被非农建设征用,信宜市各级政府逐渐意识到要加强耕地地力保养,提高耕地质量。为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开展了中低产田改造和地力培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1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田耕作条件 信宜市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严要求地开展了整治围内排灌系统、建设农田路网和培肥地力等农建改低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5a来,政府先后投入5.6亿元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整治、标准化农田建设、中低产农田改造等,共计受益农田3 866.67hm2;投入6 000多万元,建设耕作道路2 000km。通过整治,改善了农田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产出能力,土地租金大幅度上升,农民得到了实惠。

在改造中低产田、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项目中,许多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例如2006年东镇镇塘面村的低改项目,所涉及的官步、塘一、塘三、塘四等自然村,地处市郊,共有人口1 200多人,耕地面积40hm2,其中旱田面积26.67hm2,是有名的“望天田”。过去由于水利和农田排灌设施不完善,致使每年的早晚稻产量较低,常年平均单产在250~300kg/667m2徘徊。利用省低改资金项目实施后,建成拦河水陂1座、水轮泵站1座、农田“三面光”排灌渠2km,有效地确保了农田长期有水灌溉,使水稻平均单产达505kg/667m2,比以往增产205kg/667m2。2009年,镇隆镇德乔村在省农业厅、省扶贫办的支持下,投入200多万元用于德乔村北风垌低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北风垌垌面开阔、坑坑洼洼,地形落差大,原有水渠残旧不堪,漫灌串灌严重,有2/3农田由于得不到灌溉,只好作旱地用;由于没有排洪设施,也有2/3农田遇涝受浸。改造后,排洪系统完善,排灌调控自如,道路四通八达,田面平整,耕作方便。实施该项目平整土地共完成土方25 000m3,建成宽2.5m、高0.8m的机耕路1.3km,“三面光”排洪渠1.08km,“三面光”排灌两用渠4.26km。项目完成后能抵御20a一遇的洪水;机耕路、人行路效果能达到整体规划合理的要求,横直路四通八达,既实用又美观;做到村村机耕能下田,队队耕作用车辆,户户收获不用担。改造前的北风垌,由于生产耕作条件较差,农田基本上除了种植水稻外,很少种植其它经济作物,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都很低。经过改造后,北风垌的农田由于完善了排灌设施,提高了地力,农民积极改种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建成了20hm2无公害蔬菜基地和6.67hm2韭菜花种植基地。农业产值由原来的每667m2630.4元,提高到3500~4700元,整个项目区年增加产值91.8~130.2万元,加上节约劳力成本,年增加经济效益101.4万~139.8万元。仅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5000元,村集体收入也达到了7万元。2008年,丁堡镇丁堡村2008年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项目,建成农田“三面光”排灌渠1.85km,有效地改善了排灌条件,使该村整治的26.67hm2水田,667m2早晚稻分别增产稻谷105kg、92kg,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

2.2 狠抓合理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 近年来,信宜市增加投入,培肥地力。一是狠抓稻秆还田措施的落实。信宜市把稻秆还田作为双夏生产的重要任务来抓,积极推广机械收割,使稻秆还田覆盖率稳步提高。2006-2010年,稻秆还田面积分别占当年早造插秧面积的76.8%、78.3%和79.2%。为了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水平,增加秸秆还田量,对用于稻秆还田的机耕柴油每667m2补贴5元。由农业技术部门指导农民推广水稻田施用“腐秆灵”技术、推广稻秆覆盖马铃薯等冬种经济作物技术。这样既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培肥了地力,又有利于提高冬种经济作物品质,而通过水旱轮作又抑制了作物病害的传播,减少了农药用量。据信宜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镇隆、水口、东镇、池洞等4个镇的试验结果统计,晚造稻秆覆盖冬种作物的田块要比对照田块的土壤有机质增加0.185g/kg,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评价含量比对照增加12.6mg/kg、8.8mg/kg、5.3mg/kg。

二是大力推广种植经济绿肥。信宜市很多镇农民都有冬种蔬菜、绿肥的习惯。利用收割后的水稻田,不用犁耙、碎土整地,立即播种或移栽蔬菜,以及时赶上蔬菜上市季节。蔬菜收获后留下的大量根、茎、叶成了有机肥,提高了地力,有利于粮食作物增产增收。2006-2010年,镇隆镇蔬菜冬种面积累计达1 333.33hm2。近5a,信宜市累计利用冬闲田冬种蔬菜0.67万hm2、苕紫1 000hm2和紫云英4 133.33hm2。由于措施落实,耕地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指标显著提高。

广西耕地数量变化及原因分析 篇4

20世纪50年代以来, 广西人口急剧增加, 人均耕地面积却在逐年下降, 而且在今后还可能会下降。加上广西后备耕地资源的不足, 人地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的突出, 会影响到广西的粮食生产。耕地保护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广西在1950~2005年间耕地总量变化和人均量进行分析, 探讨其变化的原因, 以期为广西耕地的保护和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广西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分析

1.1 全区耕地总量的变化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 广西耕地总量相对较多的年份是1958年, 达到了2798.9千hm2, 由图1可以看出, 全区耕地总量在1950~2005年间的变化过程中, 有几个明显的波动期, 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1]。

(1) 1950~1958年广西耕地总量迅速增加。耕地总量由1950年的2460.5千hm2增加到1958年的2798.9千hm2, 1958年达到了广西耕地总量历史上相对较多的量, 8年来共增加了338.4千hm2, 年均增长42.3千hm2。

(2) 1958~1968年广西耕地总量迅速减少。从1958年最高水平的2798.9千hm2降到了1968年的2414.5千hm2, 1968年的耕地总量是广西耕地总量较低的水平。10年间共减少耕地384.4千hm2, 年均减少38.4千hm2。

(3) 1968~1980年广西耕地总量回升。从1968年的2414.5千hm2回升到1980年的大约2640千hm2, 12年来共增加225.5千hm2, 年均增长18.8千hm2。

(4) 1980~2005年广西耕地总量相对趋于平稳, 波动变化。1980~2005年广西耕地总量经历了一个增减交替的波动变化过程:1980~1986年减少, 1986~1991年增加, 1991~1994年减少, 1994~1999年增加, 1999~2003年减少, 2003~2004增加, 2004~2005年减少。

注:资料来源为笔者根据《广西统计年鉴》资料整理。

1.2 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 由图2可以看出, 人均耕地基本上在持续下降[1]。广西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 除了1950~1954年间是略有增加的, 其他年份基本上都减少。1950年广西人均耕地面积为0.132hm2, 1978年广西人均耕地面积为0.077 hm2, 1997年为0.057 hm2, 1999年为0.056 hm2, 2005年再降至0.052 hm2。2005年的人均耕地面积0.052 hm2已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所提供的人均耕地0.053 hm2的警戒线。55年间人均耕地共减少了0.08 hm2。人均耕地的不足将会影响到广西的粮食生产。而粮食问题又是涉及社会稳定和国家的大问题, 因此, 保护耕地刻不容缓。

注:资料来源为笔者根据《广西统计年鉴》资料整理。

1.3 广西耕地区域差异的分析

由于自然条件区域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增长的不同, 区内各地区耕地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从地域差异看, 桂东南和桂东的耕地资源绝对量比较大, 而石灰岩山地广布的桂西北和桂西耕地资源绝对量较少。大体以全州—桂林—柳州—武鸣—宁明一线为界, 广西耕地分布的大致空间格局如下[2]。

广西的耕地有70%分布在桂东和桂东南的平原、台地及丘陵区, 并以水田为主, 水田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大部分, 并且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江平原和三角洲地区。沿江平原主要分布在各地大大小小的河流两岸, 如右江盆地、南宁盆地、郁江横县平原、浔江平原、玉林盆地和博白盆地等;而三角洲则分布在南流江及钦江的下游。这些地区的耕地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 水热条件好, 利于耕种, 耕地高产稳产, 是广西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2]。

其他的耕地则分布在桂西和桂西北地区。这里的耕地以旱地为主, 旱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较高。由于桂西及桂西北多是山区尤其是岩溶山区, 耕地则零星分布于山间谷中。

2 广西耕地数量变化的原因分析

影响广西耕地变化的因素有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这两大方面。自然条件因素对耕地数量变化的影响较小, 耕地数量的变化主要是受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2.1 自然因素

广西地处西南, 总地势是四边高, 中间低, 全区山地、丘陵、台地占大部分, 平地、水面占小部分。属于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 气候暖和, 阳光充足, 雨量充沛。但是由于季风气候明显, 极易造成广西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损坏耕地。夏季水灾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秋冬的旱灾容易造成耕地面积减少。据统计年鉴表明, 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达213万hm2, 年泥沙流失量达7000万~8000万t, 相当于每年流失氮、磷、钾肥175万t;2005年广西灾毁减少耕地1 453.67 hm2, 占耕地减少总量的2.16%。

另外, 广西耕地后备资源的缺乏。广西本来就是山地、丘陵、台地占大部分, 平地、水面占小部分的地区, 耕地后备资源少。并且耕地后备资源分布不均衡。由于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很大, 桂东和桂东南是平原、台地及丘陵区, 桂西和桂西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土地相当贫瘠, 石漠化严重, 开发难度大, 粮食生产条件较为恶劣。2002年广西约有宜农荒地100千hm2, 即使是原有耕地面积能确保, 再全部开垦完所有宜农荒地, 耕地面积也不足2800千hm2;而且这些后备资源分布很零散而且大多远离村屯, 交通、水利条件差, 开发成本高[3]。

加之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开始放弃使用有机肥的施用, 改用大量的化肥、农药, 过分地依赖化肥而忽视有机肥的施用, 使得耕地出现了土壤板结、酸化等地力衰退的现象[4], 也造成了耕地面积的隐性减少。

2.2 社会经济因素

2.2.1 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

国际经验表明, 人口密集的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耕地容易遭受严重损失, 工业化进程愈快, 耕地损失愈多。经济发展与耕地数量的变化关系密切, 经济系统中的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工业总产值因素对耕地数量变化的影响比较明显。首先, 自改革开放以来, 广西的经济在健康、快速的发展, GDP由1978年的75.8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075.75亿元, 年均增长率为195.31%[1]。快速增长的GDP, 需要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基础条件。其次, 自改革开放以来, 广西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由1978年的9.605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769.0715亿元, 年均增长率为678.41%[1]。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与占用土地密切相关的基本建设 (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 、房地产开发等项目用地需求较大, 将不可避免地占用相当部分的耕地。还有工业总产值的增加, 2005年工业总产值已达到1263.02亿元, 也需要占用耕地。这些因素都驱动了对耕地的占用, 导致耕地数量的减少。

2.2.2 人口增长的驱动因素

人口也是对耕地数量变化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个因素。一方面, 人口的增加提高了耕地的需求, 增加的人口需要更多的耕地来种植粮食, 满足日常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 人口的增加还需要占用更多的的耕地资源来建设生存和生活的场所, 因此人口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耕地数量的减少。根据统计年鉴显示, 自1949年以来, 除少数年份外, 广西总人口基本上在迅速增加。总人口由1950年的1875万人激增到2005年的4925万人, 55年人口就增加了3050万, 年均增加55.45万人[1]。人口的增加带来耕地面积的需求和居住面积的增加, 而居住用地绝大部分来自对耕地的占用。通过对统计年鉴的分析, 广西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95年的14.51 m2增加到2005年的25.23 m2;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95年的18.21 m2增加到2005年的28.67 m2。而人均耕地面积却由1950年的0.132 hm2减少到2005年的0.052 hm2。人口的增长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耕地的减少。

2.2.3 政策的驱动因素

55年来广西耕地数量变化受到政策的影响。1950~1958年广西耕地总量迅速增加。耕地总量由2460.5千hm2增加到2798.9千hm2, 8年来共增加了338.4千hm2。这一时期是广西历史上耕地数量递增的阶段, 当时实施合作化和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 鼓励开荒造田, 全区的宜农荒地资源得到较好的开发。加上当时大规模的建设还没起步, 农用地向非农用地的转化数量有限, 建设占用耕地相对较少, 使得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所以耕地总量迅速增加。1958~1968年广西耕地总量迅速减少。从1958年最高水平的2798.9千hm2降到了1968年的2414.5千hm2, 1968年的耕地总量为广西解放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一时期全国实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大兴重工业和农村大兴水利建设, 广西的许多的耕地转化为水利设施用地和建设用地, 再加上3年的自然灾害, 使得耕地面积有所减少, 耕地总量减少[5]。1968~1980年广西耕地总量回升, 1980~2005年广西耕地总量相对趋于平稳, 基本稳定在2560千hm2到2650千hm2之间。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 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耕地大量转为建设用地, 耕地总量减少。同时国家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重视耕地的保护, 耕地面积增加。在此期间广西耕地总量相对趋于平稳。

3 结论与讨论

从1950年以来, 广西耕地总量在1950~2005年间大致上经历了增加 (1950~1958年) 、递减 (1958~1968年) 、回升 (1968~1980年) 和波动 (1980~2005年) 4个变化阶段。广西人均耕地面积除了1950~1954年间是略有增加的, 其他年份基本上是减少, 由1950年的0.132 hm2减少到2005年的0.052 hm2。并且耕地分布存在地域差异, 桂东南和桂东的耕地资源绝对量比较大, 而石灰岩山地广布的桂西北和桂西耕地资源绝对量较少。

广西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 相对而言自然条件因素对耕地数量变化的影响较小, 耕地数量的变化主要是受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应该切实做到保护好耕地资源, 保持耕地数量的基本稳定, 减少优质耕地的流失。通过加大对耕地的投入, 加强耕地保护管理和注意耕地保护的政策引导, 切实保护耕地。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 (1990-2006)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0-2006.

[2]广西农业地理.广西农业地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0:10-76.

[3]严志强.广西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热带地理, 2004 (2) :108.

[4]严志强, 黄小刚.广西人口、粮食和耕地的动态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广西师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9 (3) :107-108.

辽宁省凌源市耕地数量占补平衡分析 篇5

关键词:耕地占补平衡,回归预测法,数量平衡,凌源市

耕地占补平衡等政策的出台, 尤其体现在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出台, 约束了各地对建设用地的盲目需求, 硬性地要求全国各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在保护和补充耕地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 而占用的耕地, 大部分不能恢复为耕地, 因为这类耕地的可耕层都被破坏, 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为耕地[2]。为了最大限度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我国必须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3,4]。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行, 凌源市耕地需求与建设占用的矛盾日益尖锐, 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这一任务越来越艰难。因此, 积极研究凌源市辖区的耕地总量平衡工作已刻不容缓。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分析凌源市耕地资源的现状、分布、动态变化及耕地保护现状的基础上, 用回归线分析法预测凌源市未来十年的用地情况, 与现在的耕地资源对比, 看其在辖区内是否具有耕地占补平衡的能力。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凌源市位于辽宁省最西部, 隶属于朝阳市, 凌源市管辖区8个街道办事处和22个乡 (镇) , 土地总面积327976.0hm2。凌源市地处于中温带亚干旱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日照充足, 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8.0℃。雨热同季, 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 无霜期150天左右。凌源市地势起伏较大, 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受地势地貌特征的影响, 耕地和建设用地多集中在河谷和平原区, 辖区内人均耕地面积少, 主要以旱地为主, 而且旱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5.28%。该市土地后备资源相对充足, 未利用地达126376.2hm2, 但受地形、气候和水资源等自然因素和经济等因素的制约, 开发难度大, 尤其干旱原因, 就算开发出来, 多数为无可耕作性。凌源市辖区内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 近80%的耕地缺乏水利设施, 坡耕地比重大。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行, 凌源市耕地需求与建设占用的矛盾日益尖锐。

1.2 研究方法

以2005年至2010年辽宁省凌源市的耕地面积变化趋势为基础数据, 运用回归预测法预测辽宁省凌源市2011年至2020年的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并结合凌源市实际耕地后备资源情况, 评价凌源市这10年的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占补平衡情况。

2 凌源市耕地数量评价

凌源市2010年至2020年耕地面积变化预测:

本文运用回归预测法, 重点研究因经济建设用土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量的关系, 现以凌源市2006年至2010年建设用地面积使用量与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为基础 (数据来源于辽宁省统计调查年鉴和凌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 预测凌源市2011年至2020年耕地面积因建设用地的总减少量为556.00hm2, 所建立的回归关系模型为方程式为y=0.285132x+4.019094, 其中, 自变量x表示建设耕地的面积, y表示因建设耕地的增加而减少的耕地面积, 方程式表示凌源市若建设用地增加100hm2, 将会有28.51hm2耕地被占用。由于2012年进入了国家第十二个五计划, 国家会增加建设用地的用地指标量, 所以把上面预测出因建设需要而使凌源市耕地面积减少556.00hm2, 适度调整为580.00hm2。再加上因自然灾害和农业结构调整导致凌源市耕地面积减少量为586.3hm2, 以上两种耕地面积减少总量为1166.3hm2。为了提高数据的科学性, 本文采平均值, 即以上文所得数与凌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耕地面积减少量 (1214.3hm2) 的平均值, 则凌源市2011年至2020年耕地面积减少量为1190.3hm2。

3 凌源市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评价

3.1 凌源市耕地后备资源潜概况

根据凌源市2006年至2020凌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公布的数据, 本市2005年的未利用地为未利用地126376.2hm2, 约占总辖区土地面积38.5%, 其中, 水域1085.8hm2, 滩涂沼泽5138.3hm2, 自然保留地120152.1hm2。本文中所指的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为耕地整理潜力、村庄整理潜力、土地开发潜力、土地复垦潜力和灾毁耕地修复潜力五种。

3.2 凌源市2010-2020年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评价

根据国家耕地保护政策, 本辖区内通过对具有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的土地进行开发, 在2010年和到2020年时耕地的总补充量分别为为800hm2和2150hm2, 其中, 对村庄、田、水、路、和林地的土地整理, 分别增加59.0hm2和296.7hm2;对建设用地复垦, 分别增加11.5hm2和57.5hm2;对部分未利用地中宜耕后备资源进行适度开发, 分别增加729.5hm2和1795.8hm2。需要指出的是, 部分灾毁耕地一可以进行土地修复, 能增加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

4 凌源市耕地增减数量平衡分析

由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顺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战略, 凌源市2011年到2020年, 用于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占耕、自然灾毁耕地和生态保护退耕等, 根据规划预测到2020年因以上因素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量为1190.3hm2, 但是在建设中严格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集约节约用地、耕地的占补平衡, 以政府立项为主, 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鼓励农民复垦、开发、整理耕地补充耕地, 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可补充耕地2150hm2, 从耕地数量上说可以做到保证同期耕地不减少。

结束语

为了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我国实行了全世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是我国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 任何建设用地单位或个人都必须严格履行耕地占补平衡的义务。凌源市辖区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类型, 由于其地处干旱地区, 水资源缺少, 优良耕地随水资源的存在而分布, 同时人也随水资源丰富地方而居, 进行各种生产建设, 适宜建设区和耕地严重重叠, 造成大量耕地不得不被占为建设用地。凌源市人多耕地少的实际情况, 使得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重, 加之振兴东北老工业的发展战略的推行, 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增, 加重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压力。在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实情下, 探索能够保障地方经济发展的耕地保护措施, 又不损害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已成为现阶段凌源市的一项重要课题, 而其中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更是关键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凌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S].凌源市.2006.

耕地数量 篇6

耕地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 与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问题紧密相连。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耕地资源正在不断地被占用, 耕地保护需求和经济发展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此, 许多学者对耕地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长株潭城市群地处长江经济带和华南经济圈的结合部, 交通便利, 区位优势明显。自2007年被国家批准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 该区经济飞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但人地矛盾关系也越来越尖锐。因此, 研究该区域近15年耕地变化情况, 分析其驱动因子, 进而预测未来变化趋势,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耕地数量变化分析

建国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对土地尤其是耕地政策的变化, 湖南省内耕地面积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 长沙、株洲、湘潭三座城市的耕地自1999-2013年的15年间呈逐递减趋势。该地区耕地面积总量从1999年的639.70千hm2减少到2013年的621.21千hm2, 而从耕地数量的年变化率的统计结果来看, 耕地年变化幅度大都集中在-0.20%~0.00%之间, 最小值为2006年的-1.22%, 最大值为2003年的0.21%, 年变化率在15年间仅有两年为正值 (2003年的0.21%, 2007年的0.06%) , 其余为负值, 说明该地区耕地数量在15年内总体呈现减少趋势 (图1) 。

15年间, 长株潭地区耕地数量的变化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99~2002年间为逐年减少期, 这段时期湖南省受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 致使耕地损毁, 耕地总量上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2003~2009年间为波动期, 这一时期, 一方面由于国家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和退耕还湖等生态建设, 耕地数目减少, 另一方面, 由于人口增加对耕地供给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湖南省内大力加强耕地保护政策, 稳固耕地数量, 两方面因素最终使得耕地数量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而在我们研究的15年间, 这种波动的幅度是比较大的;2010~2013年间为稳定伴有小幅减少期, 这段时间内耕地数量也处于减少趋势, 但是减少的幅度比第一个减少期要小, 大致呈现平稳趋势 (图2) 。

人均耕地变化形式主要由总人口数和耕地面积总量两个因素决定。由于研究区域内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耕地总量上的减少, 使得人均耕地面积变化不同于耕地面积总量波动减少的变化趋势, 而呈现稳步递减的状态。1999年人均耕地面积为0.0530hm2人, 15年间共减少了0.075hm2/人, 直至2013年人均耕地面积为0.0455hm2/人, 这一数据已经低于联合国人均耕地面积的警戒线水平 (0.053hm2人) (图3) 。

同时, 从近几年的耕地变化情况来看, 自2009年以来耕地总量虽然减少, 但是幅度有所降低, 这说明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耕地总量减少的速度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的。特别是2007年12月长株潭被国家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后, 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这一目标的第一步, 就是把握好耕地数量, 保障人均耕地占有量。

3 驱动因子分析

耕地数量变化具有战略性、区域性、层次性、动态性与阶段性的特点, 影响耕地变化的因子主要表现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两方面, 但通常短时期内一般社会、经济等人文要素对土地的数量变化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近15年来, 随着经济发展、开发区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增长, 以及为落实我国的生态退耕宏观政策, 造成了长、株、潭城市群耕地数量不断减少, 建设占用耕地与生态退耕已成为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3.1 直接驱动因子

农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占用、自然灾害和开荒等因素会直接引起耕地的数量变化, 是耕地变化的直接驱动因子。近年来, 该区域耕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荒地的开垦和复垦, 其减少主要源于农业结构调整:耕地转变为果园、鱼塘等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同时, 该地区内自然灾害损毁包括洪涝、泥石流、自然侵蚀等也会对耕地数量变化产生直接影响。另外,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些非农建设也会占用一部分耕地, 造成总量减少。

3.2 间接驱动因子

人口增长。近15年长株潭地区人口飞速增长, 造成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而在长株潭地区一体化后, 该区人口数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由此引发的人地矛盾也会进一步激化。

经济利益驱动。该区一体化后对工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建设用地比重进一步增加, 造成耕地减少;同时,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使得当地一部分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造成部分耕地搁置抛荒, 资源流失。另外, 由于城镇人口对于农副产品需求的增大, 农民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将农田转化为果园等, 客观上造成了耕地的减少。

农业技术进步。在耕地总量不断减少, 人口数目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 长株潭地区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 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 使得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而这种提高促使人们寻求新的土地经营模式, 致使耕地面积减少。

政策因素。政府决策行为通过城市规划和政策导向影响耕地面积的变化。例如:为了加强城际联系, 长株潭城市群建立城际交通网, 开发城市边缘区域, 各种非农建设挤占原有的耕地资源;为了改善生态环境, 政府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 也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4 耕地变化预测与保护建议

4.1 耕地数量变化预测

我们通过对1999-2013年的数据进行曲线回归分析, 得出模型如下:

式中:S为耕地面积, T为年份。

模型计算结果为:长株潭城市群地区到2020年的耕地面积为604.45千hm2, 2030年耕地面积为588.79千hm2。

4.2 耕地保护建议

根据我们前面有关驱动因子的分析, 耕地数量保护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 控制耕地转化, 限制非农建设对耕地资源的挤占。 (2) 贯彻实施国家相关耕地保护制度, 主要包括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等。 (3) 因地制宜, 落实到人, 设立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同时确保耕地质量, 增强人民环保意识。

5 结果和讨论

(1) 通过分析近15年的耕地数据, 得出该区域耕地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 可划分为逐年减少、波动减少、小幅度减少三个阶段;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2013年已低于联合国警戒线水平。

(2) 分析耕地变化驱动因子, 得出农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灾害毁损和开荒为其直接驱动因子, 人口增加、经济利益驱使、农业技术进步和政策是其间接驱动因子。

(3) 利用回归模型进行耕地面积变化趋势预测, 如不采取相应措施, 预计2030年长株潭地区耕地面积将不足588千hm2, 为了促进该地区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 必须加强保护力度, 将耕地面积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稳定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涛, 谢永生, 何毅峰, 等.陕西省汉台区1978年至2006年耕地数量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资源科学, 2009, 31 (5) :816-823.

[2]郑海霞, 童菊儿, 徐扬.发达地区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实证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 2007, 23 (4) :75-78.

[3]郭洪海, 宋民.山东省耕地动态变化趋势及驱动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9, 30 (1) :51-57.

[4]段文技, 贺峰, 李小村.泰安市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17 (2) :111-114.

[5]郭杰, 欧名豪, 刘琼, 等.江苏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长江流域子资源与环境, 2009, 18 (2) :139-145.

[6]李晓青, 谢炳庚, 戴爱德, 唐焰.湖南省耕地压力现状分析及趋势预测[J].经济地理, 2003, 23 (4) :513-515.

[7]朱超洪, 刘定惠.安徽省近十年耕地动态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3 (24) :4-6.

[8]崔新蕾.两型社会建设中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 2009, (11) :31-36

[9]何丹, 刁承泰.重庆江津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社会驱动力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 2006, 13 (2) :24-26.

[10]刘庆, 陈利根, 杨君, 等.长、株、潭城市群耕地资源数量变化驱动力的计量经济分析[J].资源科学, 2010, 32 (9) :1734-1740.

上一篇:语言建构策略下一篇:铁路调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