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耕地保护与耕地撂荒之困

2022-11-07

近年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耕地保护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如何保护耕地,已成为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考验。一方面耕地保护挑战与压力并存,另一方面耕地撂荒的趋势逐渐凸显。虽然近年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但是,并未有改变耕地撂荒逐年加剧的趋势,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1耕地保护挑战

我国耕地不到世界的10%,承载了世界22%的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40%;而同时,近年以来随着城镇化进度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耕地还在每年在以约1%的速度减少。耕地面积的减少主要有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城镇化和灾害毁损等原因,其中城镇化仅此于生态退耕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且是不可逆转的。据资料显示从1996年到2008年12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约833.33 hm2。可见而知,耕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越发明显,将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人地矛盾可能将更加突显。

2耕地撂荒现状

从2005年中央取消农业税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篮子惠农政策,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效益低下、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等原因,农村耕地撂荒的耕地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我国耕地撂荒面积超过200万hm2;据网络资料显示2014年,四川大竹县耕地撂荒面积2624hm2,撂荒比例约45%;山西榆林市耕地撂荒面积80 806hm2,撂荒比例约13.9;四川巴中耕地撂荒面积106hm2,撂荒比例约10.3。笔者综合已有研究资料和自身调研情况来看,耕地撂荒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多集中在交通不便、水源灌溉条件较差、土壤贫瘠、地块零碎的地方。二是四季性撂荒多于季节性撂荒,全家外出撂荒多于部分留守在家的户撂荒,季节性撂荒多数是水田,四季性撂荒多数是旱地。三是土地撂荒已由季节性向常年撂荒逐渐转变。四是耕地撂荒趋势呈逐年增长的态势。

耕地撂荒直接原因在于农业劳动力转移,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农业部门人口向非农业部门进行资源转移,之所以转移,是由于从事农业劳动和非农劳动之间在生产效率(边际生产率)方面,存在差异:非农劳动生产效率高于农业劳动,即是非农劳动的收入水平高于农业劳动。最后的结果就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东。

3对策建议

3.1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

耕地保护中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既然农民承担了耕地保护的义务,成了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人,政府就应该给予相应的补偿。针对耕地外部性给予农民合理经济补偿,通过经济激励调动农户的耕地保护积极性。调查显示,由于土地产权问题的顾忌农户普遍对耕地投入不足,因此必须增加耕地投入力度,维持耕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耕地数量保护、质量保护与生态保护三者的有机统一。

3.2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

提高农业经营收益,是耕地开发和保护的基石。农民之所以撂荒耕地,本质原因还是农业生产效益不如进程务工。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一方面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和价格保护政策;另一方面,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无序上涨,避免农业生产成本增长过快,抵消了政府农产品保护价格。

3.3推动耕地有序流转

只有提高耕地耕种效益,农民才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提高的有效方法:一方面,引入资金、科技、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提高单产和农产品品质;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把土地集中到大户手中,进行规模化集中经营,以降低成本提高比较效益。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通过土地流转从散户耕种向家庭农场过渡,提高土地的经营效率,并促进农民增收。

3.4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特别是西部地区在水利、交通、生态、能源建设上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向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外部经济条件,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我国耕地资料稀缺,人地矛盾突出,但同时近年耕地撂荒面积还在不断增加。笔者从剖析耕地保护面临的挑战和耕地撂荒现状入手,提出当前加强耕地保护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耕地保护,耕地撂荒,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郭贯成,吴群.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析中国耕地保护体制障碍[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4):49~55.

[2] 刘和俊.农村耕地撂荒问题透视[J].农村经营管理,2014,7:24~25.

上一篇:达州市通川区龙滩乡林业后续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下一篇:浅谈创新意识在中国写实油画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