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能为核心

2024-05-18

以技能为核心(精选十篇)

以技能为核心 篇1

一、高职课程考核现状

1.考核方式传统化。

由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都受传统高等教育课程考核系统的影响, 并且大部分教师高校毕业后就任教, 没有相关企业实践工作经历, 实践技能较差;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实验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等, 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课程考核体系没有建立。目前, 很多职业院校针对不同的课程性质采用了考试、考查、实习鉴定、职业技能鉴定和综合素质考核等。对于专业基础理论性质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开卷笔试、写论文、口试、报告、答辩或几种考试方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进行;对于专业核心能力性质课程采用项目考核、实践能力操作考试、报告、答辩等考试方法进行。对于专业综合素质能力提高课程, 如认知实习一般是撰写认知实习报告, 对实习内容的某一方面进行社会调查, 或是对职业与岗位的认识与体会等; 专业岗位实习一般由系部实习成绩评定专门小组和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实际表现综合考评; 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一般由指导教师根据实习生的实习表现、实习周记、实习总结等提出初评意见, 由系部实习领导小组全面认真地进行审核确定。

2.考核内容理论化。

由于各种原因职业技能考核体系未建立, 大部分高职院校主要采用闭卷笔试, 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较差, 理论知识较薄弱, 学习能力、应试能力和技巧都较差。学生取得好成绩不容易, 达不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考核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考核, 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目标相悖。

3.考核主体被动化。

高职院校课程考核目的是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反馈调节作用。当前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核就考什么。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等完全由教师安排和设计, 学生被边缘化, 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调动, 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4.与实际生产岗位职业技能能力脱离化。

目前, 由于高职院校课程考核内容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考核, 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较少, 导致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课堂授课内容与社会企业生产需求脱节, 教学知识内容体系与当下企业实际生产技术相差甚远。同时, 教育资源投入不足, 实践教学设施不足和技术落后, 学生不能进行实践技能训练, 尤其是传统课程考核体系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和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实际生产要求[1]。

二、改革措施

1.解放思想, 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法。

准确把握高职学生实际情况, 运用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高校管理学等高等教育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 构建适合高职高专考核评价框架, 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体现高职院校的能力本位特点。

依据课程特点建立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法, 对于实践操作较多的专业课, 应仔细研究考核方式, 采用多次实践成绩, 如现场实际操作、情景测验、任务驱动、分类、分项等, 并结合理论成绩的方式进行考核。重视实践教学的考核,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但要重视考核实践能力, 而且要研究技能考核的实施, 制定科学完备的命题与评分体系, 规范考试程序, 严肃考试纪律, 这样才能真正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2.建立科学、系统的课程考核体系。

依据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标准要求, 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建设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确立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考核体系, 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多样化。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和情景教学等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教学内容为考核评价内容, 重点考查学生的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采用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考核方法, 如情景引导设计、现场操作、实物制作、三方评价、自评、案例分析报告、动画制作和课件制作汇报等, 更能体现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方法。

结合做学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特点和要求。在课程考核目标上, 重点加强对学生专业水平能力、方法应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岗位关键能力的考核评价。注重结合结果考核和过程评价, 并加大过程评价在综合考核中的比重, 避免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模式, 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管理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实施。建立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工作情景、工作过程相统一的课程考核形式, 注重对动态工作过程和应用知识的考核, 将工作计划与实施过程有机统一, 避免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考核的脱节。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创新考核模式和规范考核形式[2]。

三、改革实践

1.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考核模式。

要使课程考核成为促进学生职业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就应树立以服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的课程考核理念, 实践正确的课程考核评价观;对实践教学较强的课程考核评价, 应着重考核岗位实践能力的评价;按照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探索构建以能力考核为核心、以过程性考核为重点的开放式、多样化课程考核模式。

2.强化实践教学考核,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

结合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改革要求, 鼓励教师从注重教材研究向课程研究转变, 通过学习研究岗位工作过程、职业资格标准、技能考核标准、课程标准和课程开发与评价技术, 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实施与考核评价能力; 引入企业能手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成员, 参与课程考核标准的制定与全过程的实施;在过程性考核环节, 应引导学生对项目和任务进行“自评”与“互评”, 使考核主体呈现多元化形式。通过建立课程网站作为课外学习辅导和交流平台, 以及在线岗位工作模拟软件和测试平台, 学生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 及时通过网络进行工作过程演练和模拟测试, 进一步巩固技能和知识[2]。

3.制订考核评价方案, 完善考核形式。

在深入剖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过程及充分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对专业的相关课程考核评价方案进行分析, 以就业为导向, 同时邀请行业企业全程参与, 制订各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案, 统一考核评价过程, 始终坚定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和实用性人才的育人理念, 注重过程考核与能力考核, 完善考核的形式。

4.能力为本, 课证融通。

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中, 职业技能证书对学生就业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始采用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考证教材, 并按照考证要求进行课程考核, 使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强的课程考核与考证接轨, 不仅重视考核结果, 更重视考核过程, 提高课程考核评价的社会可信度和科学性, 同时得到相应行业岗位的资格证书。调动学生获取职业技能证书的积极性, 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同学可以免修一门专业课程, 促进学生就业和满足企业对持证上岗的要求[3]。

5.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与过程评价。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将综合素质培养融入课程体系当中, 并注重课程考核中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与评价,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情操、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等。考核评价内容要对学生发展具有导向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具有综合性和过程性。既要关注学生的课程知识掌握情况, 又要关注职业实践能力的水平;既要注重学生共性品质的形成, 又要鼓励学生健全个性品质。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注重对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6.落实考试总结和反馈调节工作。

任何考试都存在问题, 考试总结与反馈的宗旨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课程考核具有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双重检验性。因此, 课程团队在课程考核结束后, 及时地进行分析和反馈, 不仅是对考核结果, 还包括过程考核的所有内容。在课程团队教师课程考核分析的基础上, 教学团队还要对该课程所有授课教师的考核分析做整体的归纳分析。通过分析, 总结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解决存在的问题, 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计划, 从而形成课程考核和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4]。

四、结语

树立正确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观, 在深入剖析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考核的现状基础上, 针对课程考核的一些弊端, 提出针对性较强的改革措施, 并分析具体改革实践。努力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考核模式, 以实践教学考核为重心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 践行过程性考核, 完善考核形式, 实施课证融通,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 及时总结和反馈, 逐步完善课程考核体制。

摘要:如何有效地进行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 促进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已成为高职院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心声。本文在分析当前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改革措施和改革实践的若干对策建议, 以期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

关键词:高职课程考核,职业能力,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单银丽, 沈玉英.基于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考核改革与实践——以“设施园艺”课程为例.职教通讯, 2012, 24:6-7.

[2]龙伟.渐行渐近的高职课程考核改革.职教与经济研究, 2011, 9 (4) :2-3.

[3]孙敏.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改革与探索.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3, 11 (15) :101-103.

以技能为核心 篇2

作为中石化集团公司的一员,首先我们得为公司这一集体付出自己的努力,处处维护公司的利益,其次才能考虑个人的收获,员工与公司的关系,犹如众人划船,只有人人齐心协力,舟方能扬帆远航;如果每个人首先考虑的都是个人利益,那这艘船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地方,甚至有覆没的危险。

【散文随笔】+以厂为家

家,给人的应该是那种温馨、舒适的感觉。是避风港、是心灵的依托。但在我心中,家则是一种牵挂。

记不清多久没有回家了,一年365个日子,在家与亲人团聚的日子为数不多。时间久了,渐渐觉得家似乎是旅店,是驿站,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留给家人的是归家的疲惫和离家时的依依不舍。单调乏味的汽笛声诉不完万水千山阻隔的无限思念,喧闹繁华的都市掩饰不住客居异乡的孤寂。

家,是我成长的地方,是我前进的动力。为了寻找更为理想的家,我只有把爱深埋心底,毅然远离亲人和朋友,离开熟悉的家,踏上征途,去远方寻梦。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社会。我面临一次次“家”的选择。其间也换过几次“家”,那是因为它们都不是我所追求的理想的“家”。

也许是缘分,在某个收获的季节里,有幸找到了我理想的“家”-----**集团公司。并成为“家”的一员。一开始,我就被她那充满年轻活力的激情所迷住。投入到她那宽厚博大的胸怀,倾听到的是那跳动强劲的脉搏,看到的是她那顽强拼搏的精神,顿感全身血液为之沸腾,一种从未有的动力如雷电般震撼心灵。自信在不经意间又树立起来,以前受过的挫折即刻消失的无影无踪。

成为**集团的一名员工后,耳闻目睹的是**集团“家”的日新月异,规模之大、速度之快,都是在规范管理之下,工作进度正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虽然这里没有阳春三月的呢喃,也没有风花雪月的温馨,有的只是如火的激情,如歌的事业……

自步入**集团的那天起,“家”就给了我们一个施展才华的人生大舞台,我们应该珍惜这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之奋斗呢?更何况我们背井离乡、远涉千里、背负着亲人太多的期盼,又怎能不努力工作,充分展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呢?

来集团一晃就是数个年头了,期间也有过辛酸和困惑,有过迷茫和抱怨,但是,给我感触更多的还是收获和自豪,我深感在集团的收获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的优越回报,而更为重要的还是体现在精神上的满足;体现在和同事们共同打拼事业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上。

物有本末,人有始终,今后道路还有多少曲折和艰难,既然我们相互选择了对方,我们就有信心、有决心用实际行动,从干好本职工作做起,扮演好自己的每一次角色,站好每一班岗,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缺点、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发挥自己的最大能量,以出色的工作业绩与企业同步发展,回馈社会。

“以厂为家”,为了“大家庭”的兴旺发达,为了企业的基业长青,我愿意与所有并肩战斗的同事们一道付出自己的智慧、青春、热血和汗水,永不言悔。

以品质活动为核心 篇3

10年前最早推出买家配对会服务形式的上海世贸商城,通过持之以恒的不断改善与提升,构建了一个锁定供应商合作目标的买家服务模式。

据上海世贸商城产业发展部负责人介绍,“买家俱乐部成立之后以买家服务新策略为根本,摒弃世贸商城传统意义上的买家数据服务模式,以活动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恒定标准,严格评定各类正在筹划的活动的品级,如果达不到符合市场需求和供应商指定买家需求,这个活动是不会做的。”

高效平台引领市场先机

据介绍,活动之所以在9月举办就是为了结合行业市场特性,策划一场2015秋冬新产品的看样会。经过市场调研,抢在10月份的上海面料展之前举办,是为了能提前为买家搭建引领市场需求的采购平台,调研结果显示,买家有浓厚的兴趣,供应商更有兴趣在这个时间点展出产品抢占先机。

参展商之一上海创美小冰服饰以生产数码印花面料为主,其公司负责人表示,自入驻世贸商城后,不仅在这个纺织服装常年展贸平台上聚集着很多合作厂家,同时世贸商城还经常举行配对会邀请非租户前来交流,对公司而言大大增加了商机。本次新品汇完全从供应商新品拓展市场的需求点出发,双方需求都很贴合,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参展体验。

上海费姗时装有限公司以设计师女装品牌为主,也是经常光顾世贸商城面辅料中心的买家。据设计师刘欣怡和钱秋卉介绍,此次受邀观摩新品发布汇,收获有两点。第一,在这里除了有合作的老供应商之外,发现了一些新的商户和富有创意的产品;第二,确定了多家可合作的供应商。“我们主要采购天然面料,注重产品品质,在整个华东地区,世贸商城面辅料常展中心的供应商是符合我们面料采购要求的。这次活动则集中展现了世贸商城高品质面辅料供应商资源,对设计师品牌来说,这是整合、收集新品开发灵感与采购创意产品的绝好机会。”

买家俱乐部全方位聚焦需求

今年,世贸商城买家俱乐部推出的活动项目中,除了展现世贸商城纺织服装常年展贸平台的“新品发布汇”配对活动之外,展现世贸商城礼品家居品常年展贸板块的“高端精品生活展”,展现世贸商城“设计谷”创意板块的“独立设计师品牌发布季”,展现世贸商城国际商品常年展贸中心的“国别日”等系列商贸对接活动亦陆续推出,和举办多年的世贸大讲堂、买家行等各类传统活动项目,全方位服务于市场需求、供应商租户需求和专业买家需求。

以技能为核心 篇4

2015年,为落实国务院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切实提高企业技能人才服务工作效率和水平,为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领军人才搭建一个集学习、培训和技术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阳煤集团创新发展思路,在互联网创办了“阳煤集团高技能人才网”(http://www.ymjnrc.com),经过一年多来的运行,“互联网+技能人才服务”模式的作用凸显,技能人才服务工作实现了从企业到职工的点对点对接,有效降低了企业的技能培训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技能人才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交流和技艺切磋,促进了阳煤集团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技能人才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的背景

(一)适应企业发展变革对技能人才服务的需要

随着企业的发展,阳煤集团逐步从阳泉地区两山夹一沟仅有四个坑口的矿务局发展成为地跨晋、冀、鲁、渝、新多个地区的企业大集团,产业布局从单一的煤炭转变为以煤为基,化工、铝电等多元发展的模式。企业的产业增多、体量增大和区域扩张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成长,但对技能人才服务工作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一是区域扩大和管理层级的增多使技能人才政策的宣传贯彻,以及各类工作安排部署的时效性大打折扣;二是沿用原有集中办班的技能人才培训模式使培训的人工和时间成本大为增加,职工全部在集团总部参加较长时间的脱产技能培训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较大影响;三是随着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深入开展,鉴定申报人数逐年增长使鉴定考试组织工作的难度加大,考试题卷、印刷、传送、阅卷等考务工作量较大且相应的成本有所增加。阳煤集团面对技能人才服务工作的新需要,在遵循鉴定工作标准和要求的前提下,亟需建设一个高效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二)满足企业多层次技能人才服务的需要

近年来,阳煤集团通过不懈努力,采用职业技能鉴定、高技能人才专项培训、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等多种途径的培养使企业技能人才总量得到了不断攀升。技能人才队伍呈现出拔尖人才高端引领,高技能人才成倍增长,初、中级工有序跟进的技能人才梯队式发展态势。

技能人才队伍结构的优化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但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对服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原有的人才服务模式难以满足现实需要,企业亟需建立一个可以分门别类为各类人群提供服务的平台。

(三)满足企业技能人才技术交流的需要

近年来,企业培养储备了一大批领军高技能人才。为完善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和技术交流机制,阳煤集团一是启动了集团首席技师聘任工作;二是推荐选拔出一批技能大师并分期建设了8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三是每年定期组织优秀高技能人才召开技术交流会议;四是在煤炭工业协会的指导下,在集团煤炭产业建立了以技能大师为首的技术服务队为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这些举措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技能人才技术交流和技艺代际传承,解决了一些在生产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但是由于领军技能人才所在基层单位地点不集中,技能人才的技术交流沟通仅仅局限在本单位和附近区域,且集团统一组织的技术交流会在频次上也难以满足技能人才的需求,技能人才的交流沟通存在一定瓶颈。如何在集团范围内充分地引导和发挥出技能人才之间相互切磋技艺、师徒教学互动、技术难题技术会诊、绝招绝技展示、技术技能创新难点分析等方面的作用是工作中面临的一项突出问题。企业和职工亟需一个能够跨越时空开展技术交流、会诊和学习的平台。

(四)顺应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互联网逐步成为公众了解社会,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对技能人才的宣传作用日渐弱化。互联网凭借其互动性与便捷性正成为最有发展潜力与前途的新兴媒体,在线教育培训更是成为新兴的交流媒体。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其重要作用可见一斑。从企业内部看,技能人才队伍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新一代技术工人对网络的认知程度和运用能力不断提升,职工队伍呈现出的这些新特点推动着企业管理向现代化迈进,通过网络开展技能人才服务和培训管理工作迫在眉睫。综合企业内外部的环境分析,“互联网+技能人才服务”的时代已经到来。

(五)提升技能人才服务水平的需要

阳煤集团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历经多年的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密度得到了不断攀升。企业的技能人才工作逐步从培养储备向人才的管理使用和服务转变。如何获知技能人才的成长发展需求,如何实现对大批技能人才进行的高效管理,如何方便快捷的开展技能人才培训与技能鉴定,如何建立有效的技能人才交流模式,如何更好地为技能人才提供及时、可靠、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服务,成为阳煤集团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点。

面对企业的和职工的双重需求,阳煤集团审时度势,锐意进取,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特别是对技能人才的服务工作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即:创建“阳煤集团高技能人才网”,利用互联网搭建平台,最大限度地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综合性的一站式服务新媒介。

二、技能人才综合服务网络平台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一)技能人才综合服务网络平台的基本内涵

基于“互联网+”新思维下的技能人才综合服务网络平台的基本内涵是:以服务企业安全发展为主线,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以提供技能人才综合服务为落脚点,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遵循“企业发展、人才优先、尊重知识、崇尚技能、服务职工”的方针,利用“阳煤集团高技能人才网”整合各类优势资源,为企业技能人才提供信息速递、政策宣传、在线技能培训、人才服务、技术交流等服务,为职业技能鉴定、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班组建设等技能人才工作提供宣传和展示的窗口。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拉近技能人才和企业的距离,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氛围,为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二)技能人才综合服务网络平台的主要做法

1. 在调研基础上确立以互联网站为载体,技能人才综合服务为核心的总体建设思路。

在项目实施前期,阳煤集团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到基层各单位开展了大量的走访和调查,根据企业和技能人才的不同需求确定了“阳煤集团高技能人才网”的定位:网站是助力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发展的创新平台,是为企业技能人才提供政策指导、职业技能鉴定服务、远程技能培训、在线考务与考试、技术服务、技术交流、成果展示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2. 突出综合性、服务性,合理设置网络平台版块。

“阳煤集团高技能人才网”设置了“工作动态”、“政策法规”、“鉴定服务”、“鉴定管理”、“技能培训”、“实训基地”、“班组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比武”、“队伍建设”、“人才服务”、“咨询信箱”、“通知公告”、“高技能人才风采”、“技术交流论坛”等版块,各自发挥着不同的职能,主要的版块有:(1)“人才服务”:人才服务是网络平台的核心功能之一,为技能人才提供职业技能鉴定从申报、培训、成绩和证书查询的一条龙服务,还为技能人才提供技术资料查询下载、远程技能培训等其他服务。(2)“技术交流论坛”:论坛是技能人才进行技术交流的主要平台,为技能人才提供了跨越时空的沟通、交流和相互学习的通道。(3)“工作动态”:对公司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各项工作进行宣传,职工方便了解最新资讯和工作进展情况。(4)“政策法规”:学习贯彻国家、省、行业及阳煤集团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相关政策和文件。(5)“鉴定服务”:查询职业技能鉴定相关职业介绍、职业标准、职工对相关职业(工种)的讲义教材进行学习。(6)“鉴定管理”:查询职业技能鉴定公告及各阶段考试考评通知、查询职业技能鉴定政策,查询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建设情况与服务范围。(7)“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各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工作动态、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平台。(8)“班组建设”:为技能人才提供他们所在基层一线班组的工作动态和班组工作经验介绍。(9)“咨询信箱”:有效建立企业和技能人才的网络沟通渠道,职工可以咨询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提出意见建议等。(10)“高技能人才风采”:将集团首席技师、技能大师等优秀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照、先进事迹、技能成才历程等资料进行展示,以激励和促进广大职工学本领、练技术。

3. 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厉行节约组织网络平台搭建。

阳煤集团本着高标准、高质量且厉行节约的思路谋划推进网络平台的搭建工作。一是按照网络平台的定位和目标缜密制定了网络平台的建设实施方案,按照打造技能人才服务精品工程的思路分步组织建设;二是建立协调机制,由阳煤集团人力资源部领导牵头定期组织工作协调会,及时了解平台搭建的进度和质量,并对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处理;三是在煤炭行业经营形势下滑的背景下,阳煤集团本着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严控建设成本。在成本投入方面所做工作主要有以下方面:(1)根据数据承载量合理购置服务器来降低固定资产购置费,服务器购置共计花费1.7万余元,较常规购买服务器节省3000余元。(2)选择有资质的公司对服务器进行第三方托管,大幅降低服务器的日常维护和管理费用,服务器托管费用每年6800元,较自行维护每年节省约8200元。(3)在企业内部抽调建站方面的专业人才对网络平台的后台系统和前台页面进行自主开发和设计,网络平台只用了20个工作日即搭建完成,设计开发费用仅投入1.8万元,较依托专业建站公司设计开发节省18.2万余元。(4)相机等辅助设备购置1.28万元。平台建设的计划投入与实际投入比较如表1。

经过近三个月的反复测试和完善优化,“阳煤集团高技能人才网”这一技能人才的综合服务网络平台正式开通上线。

4. 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宣传优势,营造关心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围。

网络平台较传统的二维宣传平台具有多媒体优势,平台集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为一体,达到真正的声情并茂。网络宣传资料制作周期短,能在较短的周期进行投放,资料一旦放在网页上,不仅立即“问世”发挥效用,更可随时更新、更正、省时省力,节省了大笔的人力及印刷费用。“阳煤集团高技能人才网”利用这些优势大力开展针对技能人才的宣传工作,努力营造关心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围。一是通过政策法规版面,让企业职工在第一时间了解国家、省、行业及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有关政策和文件,拉近企业与职工的距离,让技能人才感受到政府、行业和企业对他们的关爱;二是通过技术比武版面宣传最新的职工学练比动态,激发出职工学本领、练技术的热情;三是通过队伍建设和高技能人才风采两个版面对优秀高技能人才的事迹进行展示,通过标杆和榜样的表率作用带动整体技能人才队伍素质的大提升。

5. 突出技能人才服务这一网络平台的核心职能。

网络平台的核心职能是为技能人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使这一核心职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网络平台重点做好了如下服务。

服务一:设立咨询信箱、电话热线、短信平台,搭建了企业与技能人才之间直接沟通的桥梁,技能人才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直接反映到企业,企业可直接了解到技能人才的诉求以及在技能人才服务过程中的不足,企业针对技能人才的各类通知可以通过短信平台实现平台到手机的点对点推送,避免了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时间延迟和内容误差。

服务二:为技能人才提供了在线的职业技能鉴定自主申报服务通道。职工申报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人员可通过网络平台内置的职业技能鉴定考务系统进行考务管理,该系统与企业既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接,申报鉴定职工的有关个人信息可直接调入考务系统,方便了工作人员审核申报条件、安排考场、打印准考证等,提高了职业技能鉴定考务工作的效率。

服务三:搭建了职业技能鉴定无纸化考试系统,职工在鉴定考试前可登陆系统参加考前培训、在线题库训练、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无纸化理论考试,在方便职工的同时提高了鉴定管理水平,降低了鉴定开展过程中投入的试卷提取、传送、印刷、监考、阅卷等成本。

服务四:网络平台为技能人才提供了远程技能培训服务,职工可通过文字、视频、图片等形式直观的学习操作技能。一是将职业技能鉴定前培训课程进行现场录制并上传到网站(包含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参训职工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登陆网站进行学习,阳煤集团可通过网站对每名学员的培训课时情况进行管理监督。既可解决因为申报人数多无法集中统一组织培训的问题又可以进行有效的培训监督和管理,同时还降低了培训成本。二是将高技能人才专项培训、各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的日常培训等其他技能培训课程录制成视频供所有职工观看学习,使培训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服务五:在网络平台上为职工提供在线查阅职业技能鉴定成绩和职业资格证书的通道。

服务六:为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工作开展情况和成果经验展示的平台,充分调动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技能人才开展技能攻关和技术革新的热情。

服务七:在网络平台上分专业提供了技术资料方便职工查询和下载。

服务八:建立技能人才库,使高技能人才队伍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其中具备技师以上职业资格且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的高技能人才信息对外公布,其他技能人才信息在集团内部联网供各基层单位相关工作人员查询使用。

6. 借助互联网优势,打破技能人才的交流瓶颈。

为解决技能人才之间的交流范围狭窄,技能人才之间交流方式单一且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问题,“阳煤集团高技能人才网”为职工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网络技术交流论坛,主要交流技能人才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论坛设置有采煤掘进、矿山机电、运输提升、通风安全、地质测量、煤质选矿、化工化机、铝业冶金、发电供电、煤机制造、建筑建材、新兴产业等专业版块。除专业版块外,论坛还为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了一个专门的展示交流版面。此外为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还开办了新闻、摄影和文学版面。论坛的开办,一是突破时间限制,职工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在单位、在家中均可以利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登陆进行交流;二是突破了空间限制,职工之间的交流不再仅仅依托单位集中组织的会议和培训,只要连接网络就可以和集团各单位的技术“大拿”结识并进行在线交流;三是突破了交流内容的限制,网站建立后,技术交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被动地开会和培训,职工在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可以在网络上寻找解决方案,也可以将技术疑难杂症难发布到网上请求其他高技能人才帮助解决。

三、技能人才综合服务网络平台的效果

基于“互联网+”新思维下的技能人才综合服务网络平台所提供的服务涵盖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各个方面。网络平台促进了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管理、使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平台拓宽了企业技能人才的知识面,促进了企业技能人才技术素质的提升,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网络平台促进了企业技能人才的交流和沟通;网络平台成为企业对外宣传展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网络平台成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宣传更为便利,政策深入人心

1. 技能人才网络服务平台投运后,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通过网络的形式辐射到企业所属各基层单位,方便、快捷的传达到企业的每个职工。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得到了基层单位和广大职工的了解和认可,“企业发展、人才为基”的思想深入人心,企业上下凝聚出搞好技能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极大的促进了工作效率和效果的提升。以职业技能鉴定申报工作为例,为鼓励职工申报,近年来阳煤集团出台了《阳煤集团高技能岗位聘任管理办法》、执行了高技能人才月度技能津贴,对优秀高技能人才进行表彰嘉奖,在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还适当减免了职工的鉴定费和教材费,但是由于宣传渠道不畅通,这些措施收效甚微。2015年网络平台开通后,职工通过网络途径了解到这些政策,高级工以上等级的职业技能鉴定申报人员较往年大幅提升,由2013年的15.1%提升到42.8%,提升了27.7%。

(二)工作流程化繁为简,管理效率大幅提高技能人才网络服务平台投运后,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效率得到提高。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例:一是技能人才信息系统和职业技能鉴定在线申报系统的建立彻底改变了以往通过开证明、提供复印件进行鉴定申报资格审查的历史,减少了基层单位的初审环节,工作人员通过技能人才信息系统即可快速查询申报人员的职业(工种)、现有技能等级、学历等,大幅减少了工作流程,原本需要近1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的资格审核工作缩短到现在的1周。二是提高了职业技能鉴定考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考务管理系统与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对接可以直接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个人资料信息和照片开展编排考场和准考证印刷等考务工作,减少了以往鉴定前组织职工进行大规模信息和影像采集的繁琐流程,减少了考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三是针对参加鉴定的考生的考前培训从以往的集中办班改为职工根据自己时间和地点通过网络自主参加培训,减少了鉴定前培训的组织工作量;四是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实现了在线机考,除减少了考场设置和考务人员派出量外还省去试卷提取、传送、阅卷等环节,网络服务平台不仅减少了考务工作量,还极大地降低了人为因素对考试公正性产生的影响。

(三)开展的针对性技能培训效果明显

平台的远程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考前培训较以往的所有人员参加统一大班授课的针对性更高,培训效果更好。以职业技能鉴定考前培训为例,通过分专业分层次的考前培训,职工的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较往年有大幅提高。2012—2014年期间,阳煤集团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分别为61.7%、60.3%、65.3%,三年的平均合格率为62.4%。在线培训在2015年开通后,当年的鉴定合格率达到85.9%,较前三年平均合格率提升了23.5%。

(四)服务满足了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

技能人才网络服务平台根据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服务,一是为初、中级层次的技能人才提供了基础的安全和技能培训的服务,让他们快速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确保他们适应相应岗位需要并进一步促进技能水平的快速提升。二是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开阔视野、相互学习交流的服务,让他们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知识结构的能力。三是为领军高技能人才提供交流合作的服务,使他们能够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提高不断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并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

(五)技能人才服务成本大幅降低

在经济下行、煤炭行业低迷的背景下,以技能人才服务为核心的平台在降本增效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与2014年相比,阳煤集团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通过网络平台使主要营业成本中的考务成本降低了36.3万余元,考务成本在营业成本中的比重由2014年的72%降低到54%。一是职业技能鉴定的考前培训由过去的大班集中培训改为职工自主培训后每年可节省培训场地占用费5.5万余元、教师授课费4.8万余元、教材订购费9.6万余元。二是职业技能鉴定考务费用大幅降低,理论考试由传统笔试改为在线考试年可节约考场占用费3.4万元、试卷印刷费4.8万余元,监考费3.4万余元、阅卷费4.8万余元。

(六)畅通了技能人才的交流通道

技能人才交流论坛的开办获得了企业和职工的普遍好评。一是使企业内外同行业的技能人才通过网络结识成为了朋友,扩大了企业技能人才的交流范围;二是通过网络能够使技能人才较为便捷的获取当前最新的设备、技术等信息,拓宽了技能人才的眼界;三是解决了日常技术交流所限于时间和地点的难题,使技能人才的技术交流更加便捷,提高可交流频次;四是通过论坛搭建了技术难题多方会诊的平台,某个基层单位遇到的技术难题可以调集集团范围内的技术大拿通过网络共同参与解决;五是方便了职工交流学习,技术大拿或者技能大师工作室整理的技术资料、课件讲义等可以通过论坛进行分享,职工可在论坛学习,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提问并得到专家的解答。

(七)技能人才服务水平得到提升,社会效益显著

以技能人才服务为核心的网络平台运行一年多来,使阳煤集团的技能人才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职工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了解更为深入,调动了职工参加技能培训、提升技能水平的积极性,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职工技术交流通道的畅通激发出职工相互学技术、练技能的热情,使生产现场遇到的棘手问题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促进了企业的技术攻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让领军高技能人才有了“扬名立功”的舞台。技能人才服务水平的提升,不仅促进了企业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使技能人才在生产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更有效降低了企业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技能人才服务为核心的网络平台在企业安全发展、高效发展、创新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小曼.网络化环境下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企业导报,2016(6)

[2]刘鎏.关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问题[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2)

以“现场为核心”的管理方式 篇5

在进行现场管理的时候,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普遍存在无意识的“脱离现场”式管理和“走过场”式管理等现象。当生产过程出现问题或产品质量下降的时候,管理人员就一味的将“现场” 看作“失败”的源泉,而忽视了管理人员自己对这些“失败”问题所应负的责任。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由于部份管理人员很少涉足或几乎就没有涉足现场了解实际的运作情况,而是将很多管理工作或管理事务交由现场的班长、组长去完成,进行了“权力”下放。或者是管理人员自己到现场进行简单的监督、检查,而缺乏深入的去发现问题。正因为管理人员对“现场”管理的忽视,便会时常制定和下达一些“不符合”现场实际的工作指令,结果是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还出现更多的问题。

因此,为了进行有效的现场管理,作为管理人员必须理解“现场管理”的真正意义,明白在现场管理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经常性的到生产现场了解生产状况和异常情况,并不时的与现场班、组长和操作人员进行沟通,不仅能让管理人员更清楚生产的现状和能力,同时也让现场的班、组长和操作人员能清楚管理人员的想法和目标期望,进而努力去完成目标。现场不仅是措施落实与改善的场所,也是各种“信息”来源的重要场所。因此,为了能有效的解决现场发生的各类问题,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保持与现场的“亲密”接触,真正做到“以现场为核心”的开展工作。其实,现场管理中“信息”的真实性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在不良信息或数据统计的过程中避免出现信息“失真”的最有效办法就是“缩短”信息传递的路径。因为,信息传递的线路越长,则出现信息“失真”的现象越严重,并且最终将可能导致管理决策的“错误”。为了切实解决现场发生的各类重大问题,管理人员有必要亲临现场,了解发生问题的真实原因,同时通过有效的现场观察与诊断,制定可操作的改善措施解决问题。就如同公安机关的刑侦人员一样,不断的进行“现场侦查”,寻找现场一切可疑的因素,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依据。很多在外资企业工作过的管理人员,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走,到现场了解一下真实情况”……,这些都告诉了我们“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以竞赛为平台育技能人才 篇6

关键词:员工队伍;技能竞赛;人才培养;人才开发;高技能人才;员工素质

中图分类号:C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5-0151-03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成败,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强化员工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员工队伍素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广东国华粤电台山发电有限公司(简称台电公司)是广东省境内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装机容量达5000MW。于2001年3月28日注册成立,由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以80%和20%的比例出资共同组建,是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新型企业。作为一个特大型发电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建立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开发机制。台电公司紧紧扣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以技能竞赛为平台,把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作为提升员工技术素质、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的有效途径,努力打造一支训练有素、技艺精湛、素质精良的员工队伍。

1 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台电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先的工作理念,以技能培训、岗位练兵为最佳切入点,以技能大赛为平台,强化员工队伍建设,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1.1 大赛全员参与,层层选拔,具有广泛性

台电公司在举办技能大赛和参加神华大赛活动中,全员参与、统一组织、层层选拔。岗位技术练兵和全员强化培训的常态化,使员工养成了学中练、练中干、干中精的好习惯。公司成立大赛组委会作为主办方,生产部门作为承办方,负责提供比赛所需场地、器材;负责组织本部门的赛前培训,体现了大赛参与的广泛性。

1.2 大赛考评分离监督制约,具有公正性

台电公司举办技能大赛试卷命题外委方不介入大赛,阅卷和实操比赛均委托外聘评委完成,做到考评分离。监考人员由非参赛部门的培训专工、人力资源部和纪检监察部负责,做到互相监督制约,杜绝了违纪行为发生。大赛成绩统计完成后,由人力资源部公示,参赛部门与职能部门确认,公司领导批准,进行大赛表彰,体现了大赛的公

正性。

1.3 大赛级别、比赛过程和考评标准规范,具有权威性

台电公司举办大赛坚持高标准,精心搭建培养高技能人才平台。大赛试卷按照职业工种技师技能鉴定规范要求组织命题,各工种的比赛题型、题量和比赛时间均和神华集团大赛相同。外聘大赛评委均由具有本专业、工种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第三方高级工程师或高级考评员担任,使大赛级别具有权威性。《国华台电技能大赛比赛规则》作为大赛管理文件,从参赛选手须知、大赛纪律、考务职责、赛前准备、比赛程序和比赛规则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确保大赛在公平竞争的平台上进行。并且每年对《比赛规则》进行调整与升级,使其更加贴近生产、贴近实际,使比赛过程具有权威性。台电公司举办了三届技能大赛,实操项目十余项。2007年举办首届技能大赛以来,在职业工种技师实操项目技能鉴定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工艺方法、细化操作步骤、提高测量精度、修订配分权重,评价标准科学严谨规范,使大赛评价标准具有权威性。

2 增强竞赛的针对性,提升员工技能素质

台电公司坚持以能力提升为导向,从增强大赛针对性上把握,抓好组织协调环节、技能培训环节和竞赛实施环节,大力开展员工技能大赛活动,努力提升员工队伍素质。

2.1 明确大赛目标和比赛技术标准,公开奖励政策

《台电公司技能大赛项目计划书》作为纲领性文件,经公司总经理批准,向全体员工公布。项目计划书公布了大赛组委会成员、大赛组织机构与各级人员职责,阐述了比赛项目、比赛形式、比赛内容、比赛技术标准,制定了大赛目标,明确了比赛准备、组织实施和总结评价日程安排,公开了大赛奖项设置和奖励标准,打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为通力合作组织好技能大赛指明方向,为实现大赛目标奠定基础。

2.2 瞄准技能短板开展强化培训

台电公司坚持分期分批组织赛前强化培训,重点拓宽选手的专业视野,强化选手的动手操作能力。2007年神华集团举办第七届大赛,台电的参赛选手在外出参加赛前强化培训时发现,截止阀门检修实操规范要求进行阀杆弯曲度测量,而选手平时在检修工作中没有实施此工序,不会测量。由于赛前强化培训,使大赛选手学会了阀杆弯曲度的测量方法,在神华大赛中一显身手,荣获了管阀检修比赛冠军,被神华集团授予技术能手称号,并晋升技师资格。

钳工工艺是检修人员的技能短板。2010年以来,台电公司每年举办一期钳工培训班,使员工的钳工工艺水平迈上新台阶。外聘培训老师采用公开操作零件图样、竞赛方法和评分标准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组织钳工训练,使参培人员从操作姿势、测量方法、工艺能力和加工精度等有了很大提高。从一天做一件到2.5小时做一件、从三天做一件到4小时做一件,加工速度和加工质量明显提高。

2.3 突出重点开展强化培训

台电公司坚持开展比赛项目赛前强化培训,结出了丰硕果实。神华三届大赛均设立了汽机、锅炉和电气一次点检比赛项目,每届比赛形式都有创新,增加新的比赛内容,提高技术难度。由于我们针对每届大赛的专业特点,开展赛前强化培训,提升选手的参赛能力,连续三届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600MW超临界机组集控值班员比赛是神华大赛连续两届设立的比赛项目,台电公司均安排了赛前强化培训,使参赛选手处理机组事故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为参赛选手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目前他们分别走上中层干部、值长和运行主管岗位,成为台电集控运行队伍的佼佼者。

3 建立人才开发培训机制,为公司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台电公司坚持把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赛活动作为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载体,有力促进了技能人才健康成长。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开发培训机制,使技能人才的开发与培养成为现实。

台电公司坚持完善人才开发培训机制,对大赛获奖选手给予重奖政策,并在培养、使用和待遇等方面落实“三位一体”的激励机制,打通了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2008年以来,有13名优秀选手通过岗位竞聘,晋升到专业主管岗位工作,4名选手晋升到中层干部岗位工作;通过专业技术考评,有4名选手成为厂级专业技术带头人,3名选手成为公司级专业技术带头人,并为台电公司的设备治理、技术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通过开展员工技能大赛活动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目标,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员工素质、造就高技能人才的有效形式。技能大赛活动为员工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一批爱岗敬业、技艺精湛、善于解决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为台电公司致力做“有追求、负责任”的国有企业,实现“创建国际一流发电公司”的宏伟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简介:高明(1955-),男,辽宁义县人,供职于广东国华粤电台山发电有限公司。

以技能为核心 篇7

1 技能竞赛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每年全国举办的大型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 都是为学院和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实力的大好时机, 各个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技能竞赛, 赛前都精心准备。因为, 这样的大赛都是由许多知名企业提供赞助, 这些企业会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来发现人才, 会很快抓住在比赛中表现突出和优秀的学生, 无形中为那些参与比赛的学生拓展了新的就业渠道。同时, 也是参与学校很好证明自己所培养的人才优势, 对学校自身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正由于这些技能竞赛营造了重视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 展示了学生出色的技能、学院风采和实力, 收到了促进学生技能增强的效果, 极大地调动高职院校参与技能竞赛的积极性, 因为院方知道这是一种赛鉴结合的技能人才发现、选拔、职业培训极佳方式, 推动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向纵深发展。竞赛中异彩纷呈的亮点为竞赛增色不少, 也激励着将竞赛活动向更高、更大、更创新的方向发展。凸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和鲜明的目标性, 从而促进高职就业渠道的畅通。

2 为提升学生技能素质搭建技能竞赛平台

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技能竞赛平台, 它使学生得到一个系统化的培训和锻炼机会, 有了这样一个平台, 学生的技能提高就有了有力保障, 这是学生技能提高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这个平台应该具有以下功能:

第一, 拓展技能竞赛载体, 为提高学生技能素质和素养提供了基础保证。基于这样一个载体, 使学生有了参与技能竞赛的前提条件。

第二, 营造技能竞赛环境, 为提高学生技能素质提供硬件支撑。良好的环境对促进学生技能和成长相当重要, 在这种环境中会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和影响。

第三, 开阔技能竞赛思路, 为提高学生技能素质提供浓厚氛围;

第四.提升技能竞赛水平, 为提高学生技能素质提供丰富的展示空间;

最后, 丰富技能竞赛内容, 为提高学生技能素质提供广阔的创新舞台。

技能竞赛平台的搭建, 需要系统周密的计划, 结合岗位和行业企业现场实际需求来做, 方能使技能竞赛平台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3 广开技能竞赛增强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 高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引导了职业院校重视技能训练, 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 为社会培养大批实用型技能人才, 引领着整个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和科技创新。因此, 笔者认为, 学院坚持“校企一体, 产教并举, 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 紧密围绕育人的根本宗旨, 充分发挥学院组织优势, 拓展服务平台, 连续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提高技能和展现聪明才智的平台, 营造了一个尊重技能人才、争当技能人才、培养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形成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局面, 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经认真仔细分析, 积极探讨研究后觉得, 应从以下方面来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3.1 将学分制与技能竞赛相结合

为加强学生职业技能,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应注重“素质教育学分化”, 将涉及学生核心能力的素质设定为具体学分, 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必修学分, 且突出素质教育中技能素质, 技能竞赛规定学分, 并分别将竞赛按国家级、省级、院级、系级设定四个级别, 再分别以竞赛的等级奖、优秀奖及参与者给以相应的学分。

3.2 学院层面扎实开展技能竞赛比拼活动

第一, 学院内部应该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技能竞赛活动不是针对某个或某几个学生开展的, 需要全员动员, 力争确保每个学生都知晓技能竞赛, 更多的学生以不同身份和形式投入到技能竞赛活动中, 通过身体力行感受到竞赛活动的效用性。

第二, 需要统筹安排, 确保每个专业都有技能竞赛项目。职业技能活动的开展以职业技能大比拼活动为总揽, 其中各系依据自身专业特色而设置的, 主要是为本系学生的各项赛事, 也有为院学生设置的常规技能赛事, 需要各系充分挖掘自己的专业特色, 组织更多贴近专业、贴合学生实际的比赛。要求每个专业都设置一项技能竞赛, 让学生都明确本专业的技能方向。

第三, 学分激励, 确保大二学生均能参与技能竞赛。每年都推出更加紧密贴合专业及学生的技能赛事, 以调动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全面了解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有关内容, 坚持“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提高”的原则, 以素质拓展学分为激励, 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大赛。

第四, 加强培训,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对参与指导学生比赛的教师增加额外学时补贴, 获奖与年终优秀考核挂钩等激励机制, 使得老师有极大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去认真负责指导学生。根据不同专业, 制订具体的强化培训计划, 定期考核和检测, 以保障培训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最后, 从学院角度规范程序, 总结经验, 将技能竞赛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第二高考”, 是学生毕业前为自己交的一份满意答卷。将比赛活动作为每年必搞的例行活动, 活动程序全面规范。

3.3 依托技能竞赛开展社会实践工程

学生要学会做事, 就要掌握职业技能, 这样才具有就业竞争力。按照“训练+竞赛+实践”的模式, 实施社会实践工程。对于参加完比赛的学生, 赛后应继续到对口专业企业岗位上实践锻炼, 以进一步巩固提高其专业技能。

3.4 职业技能竞赛应遵循的原则

高职院校开展大规模的技能竞赛, 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 要形成有机的系统。技能竞赛项目的设置必须反映和落实高职院校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 深化和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 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操守。

第二, 要实现校内外竞赛的对接。要协调好校内竞赛活动与校外职业技能竞赛在项目、标准、程序、时间等方面的关系, 实现两者的相互推动。

最后, 项目要有梯次性。竞赛项目在技术难度上要有梯次性, 同一项目可以设立不同的级别, 以适应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参加竞赛。

4 技能竞赛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不同层面或层次档次规格的高职技能竞赛基本都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 在备赛、预赛、比赛的全过程都体现团队的力量。团队成员间的统筹、分工、协作情况直接关系到比赛的结果。不仅如此, 参与队员的身体、心里素质也是决定比赛胜负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身心健康, 决定着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状态。特别是这些学生毕业刚步入工作岗位, 他们中绝大部分工作在一线, 对他们而言, 健康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十分重要。通过让广大学生在校期间去参与不同层次的比赛, 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要锻炼学生的心里素质, 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使学院培养输出的毕业生成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刚.我院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7) :61-62.

[2]施孔文, 蒲晓湘.技能竞赛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8) , 62-64.

[3]史临红.谈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效用.河南教育, 2009 (7) .

以技能为核心 篇8

近年来, 高职高专医学类课程改革以后, 相关专业的化学类课程的总时数明显下降, 化学实验课时也相应下降;此外, 高考制度改革后, 化学已不是必考模块, 学生的化学基础参差不齐, 实验动手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上述两个因素使医学高职高专的化学课程的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化学实验教学如何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保证质量, 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化学实验教学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1) 实验课程体系不合理。药学、检验专业的基础化学 (包含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分析化学课程先后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 实验教学主要是依据理论教学进度开设, 即紧接在相关理论内容的后面开设, 这种沿袭本科的教学模式, 特点是“重理论, 轻实践”。三门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都是孤立的, 自成体系, 学科之间缺少联系, 内容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重复。如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都安排了溶液的配制、酸度计的使用等。以验证性、基础性实验为主, 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实验体系, 综合性实验少, 设计性实验几乎没有, 化学实验教学不能很好地反映与专业技能培养的联系。 (2) 考核办法单一。教师仅凭每次实验报告成绩的平均值作为学生的实验成绩, 没有过程性评价体系。 (3) 实验室以课程划分。“单一课程、单一实验室、单人管理”的模式, 功能单一, 设备重复投资, 资源利用效率和投资效益不高。

因此, 要打破学科界限,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以职业素质与技能为核心, 整合、构建化学实验课程新体系, 将药学专业三部分化学实验整合重组成一门独立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其课程体系完整, 内容紧凑、连贯、合理。整合的意义如下: (1) 符合学科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2) 避免简单的重复, 提高教学效率。 (3) 强化实验教学的地位与作用。 (4) 由于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考核制度, 可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 (5) 有助于加强与专业课程相关实验教学的联系, 有助于职业素质的养成。

如何构建以技能为核心的医学高职高专化学实验课教学新体系?笔者认为需开展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设计新的化学实践教学大纲, 优化化学实验课程新体系

根据药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与化学的新发展, 结合各专业具体情况, 应以模块设计为切入点, 整合原来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包括仪器分析) 实验的相关内容, 以“必需, 够用”为原则, 分为一般的基础实验模块、综合实验模块和设计实验模块三部分 (见图1) 。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 充分考虑化学综合实验技能与专业技能培养的联系, 制定实验教学大纲, 编写实验讲义, 提供较为完整的、系统性的、可操作的实验教学方案。改变过去各学科实验教学孤立的教学模式, 对化学课程的实践进行改革, 使之形成系统, 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健全实验考核制度, 建立形成性、过程性评价体系, 保障实验教学质量

改变以往重视结果, 忽视过程, 方式单一, 不能科学全面反映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方式, 构建新的实验成绩评价体系, 化学实验成绩应单独作为一门考试课。新的化学实验课程由传统的三门实验课结合而成, 各模块的实验操作要求上有所差别。所以, 在教学完成一个模块时, 应安排一个考查实验, 检查学生的实验掌握情况, 并进行阶段性小结。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把各时段、各种形式 (学生预习、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实验考核等) 的考核结果加权汇总作为最终的评分, 以实现形成性、过程性考核。课程结束时, 进行考试总结。

采用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 增强教学效果, 加强实验室统一管理

在实验教学中, 可穿插采用多媒体技术授课, 以打破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再加教师演示等比较单调的传统的实验讲解教学模式, 使传统与现代的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可大大增强实验教学效果。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 还可以增大授课容量,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 制作的动画演示不仅可生动形象地演示标准规范的实验操作, 反复强调不同操作技能考核点的细微之处, 而且, 对那些危险性大、污染性高的实验也可用动画演示其过程, 以突破实验条件的局限。这时, 教师还可以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宣传注重绿色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按三大模块重新组建新模块实验室:将现有的几个实验室整合为一个化学实验中心, 按三模块进行重组, 实行统一管理, 合理调配使用, 避免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对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实验人员的培训、管理等工作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安排。

加强学科交叉, 搞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既要注重纵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又要注重横向知识的相互渗透, 使基础知识与新的科学技术相结合。通过与各专业课协调, 使开设的实验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需要。一些与专业课有关的基础化学实验也可以纳入到专业课实验中, 如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熔点测定实验可放到专业课合成实验中去做, 使学生在合成出化合物的同时, 学习通过测定熔点来确定未知物的物理常数。这样可使专业课与基础课更好地衔接, 既节省了实验课时, 又节约了教学资源。

在构建新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过程中, 应注意遵循的原则

(1) 三门化学实验课程的整合并不是将原有内容进行拼合与叠加, 而是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和融合, 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学科之间互助互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 内容选择以必需、应用、适用为原则, 突出与专业联系密切的知识。例如, 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就需要加强分析试验内容及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的内容, 侧重定量分析与现代分析仪器使用等方面的技能, 与专业课密切结合起来。 (3) 结合学生获取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的要求, 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例如, 药学专业要以药学检验工为导向, 可以针对性地设立与化学技能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技能操作考核点 (即强化分析天平、容量分析仪器的使用等) , 通过日常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基本职业技能训练, 到专业课后期再经过短期集中强化, 最终使学生获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4) 注意结构合理、衔接自然、整体协调, 形成优势集中的体系。 (5) 整合是一个过程, 它会随着社会需求与学校教学改革不断地更新、充实其内容。

新的化学实验课教学体系的试行可以消除三大化学课程学科自成体系的影响, 可以确立化学实验课的应有地位和作用,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强化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 细化考核标准, 优化教学体系, 重组、规范实验室, 衔接基础课与专业课, 可以大大提高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摘要: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化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结合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提出了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设计新的实践教学大纲, 整合、优化化学实验课程新体系;健全实验考核制度, 建立形成性、过程性评价体系, 以保障实验教学质量;采用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 增强教学效果, 加强实验室统一管理;加强学科交叉, 搞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本文还论述了医学高职高专院校整合化学实践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技能为核心,医学高职高专,化学实验课,新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杨冶伟, 刘翠娟.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6 (2) .

[2]杨金田.化学实验中心的构建与效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11 (25) .

[3]张娅, 彭洪.深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J].实验室科学, 2007 (1) .

[4]孙开进, 陈瑜.高职院化工类专业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化工, 2009, 36 (6) .

[5]周立亚, 龚福忠, 秦伟, 等.基础化学实验课建设及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26 (3) :148-150.

以技能为核心 篇9

一、项目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优势发展

在专业课教学中, 我们采用的项目教学法做到理论实操一体化, 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在每个项目实践中都能体会到“愿学、想学、乐学、爱学、会学、能学”的成功与愉悦。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教与学的方法, 项目通常包含某个特点主题的深入学习, 在老师的配合下, 由一组学生共同工作, 研究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项目教学中的小组学习, 就是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尽可能创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平台。小组学习策略的实施,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合作需要的教学情境, 并重视小组学习的有效互动, 关注小组学习的有效反馈, 以有效的评价与鼓励, 促进小组学习有效地进行,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二、提升学习力的小组学习策略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被教师拉着学习, 教师与学生都十分疲惫。为了改变现状, 我们学校近几年以项目教学模式为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提出了小组学习策略, 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 释放学生的学习力,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1.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以实训操作为主, 要注重学生座位表的编排。在电脑机房里,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编排四人为一小组, 每一小组选定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当组长,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学习策略, 能够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发展发散性思维。

比如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 在一个个编程小项目实施过程中, 我们不仅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 还应该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更要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让学生每天都能体会到成功与愉悦, 有效培养了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实操能力、合作意识和综合素质。

2. 建立和谐的互动效应

在实训课堂中, 为了完成小组学习项目, 小组内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 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 实现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小组学习策略, 有利于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项目实训过程中, 基础好、兴趣浓的学生带动和感染其他同学, 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使自己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同时, 也能使基础差、兴趣低的学生受到激励和帮助, 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 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对于某个实操性强的项目, 教师在课前与每个小组长进行沟通, 让小组长先掌握本项目相关的知识, 然后上课去帮助小组内的同学掌握必须学会的知识, 课堂上相当于七八个教师在指导, 在管理。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会得到锻炼, 让课堂变成学生开心学习的地方、展示自己魅力的地方、人生最留念的地方。

3. 增强专业的技能水平

小组学习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师由课堂教学的讲授者, 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点拨者、激励者、引领者, 学生充分享受“我的课堂我作主”的学习权利, 让学生们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进行自学预习、对学帮助、群学解疑, 然后通过小组展示、质疑, 让同学们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 充分体现在互助中共同提高, 在质疑中解决疑问。

小组学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培养学生学习力的好渠道。小组学习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学习, 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 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

4. 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

在计算机专业课的项目教学中, 我们采用的检查评估办法有:师生共评、同学互评、作品展示和行家讲评。在小组学习过程中, 使每一个参与者不仅充分表现自我, 而且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在评价他人的同时, 也接受他人的评价, 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修身养德,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

三、小组学习策略在项目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确定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等环节的“完整的行为模式”。小组学习的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明确学习任务—合作探究—交流学习—反馈结果。

1. 明确学习任务

在项目教学法中, 项目是指围绕所选取题目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观察、研究, 进而展示和分享新学知识等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特点, 我们选择合适的项目, 做好充分的设计准备。设计项目最大的特点是“以用促学”, 教师提供适当的训练项目后, 学生才会产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为了实现项目中的操作要求, 在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帮助下, 充分释放学生的学习力。

2. 合作探究

项目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分工合作, 探索交流。项目教学的实施, 重在过程学习及团队合作精神, 如果全班学生一起完成一个项目或项目容量不大, 往往也会失去其本身的意义。小组学习是项目教学法常用的模式。分组前老师必须细心分析全班学生的学情, 使每组学生搭配合理, 培养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 然后给每个组分配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特别强调实践教学与协作学习相结合, 注重项目成果的检查与评估, 加强对学生项目完成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3. 交流学习

小组成员通过探究与评价, 阐述各自观点, 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讨论, 并汇报自己小组的交流成果。对于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可以提出来请其他小组帮助解决。老师在组间巡问, 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引导。在成功提交项目作品后, 老师利用多媒体平台的交互性, 向学生展示某成员的作品, 小组成员可以进行交流讨论与反馈信息。学习活动和探索过程都围绕着项目效果进行, 学生在完成了项目任务, 也基本达到教学和训练的目标。

4. 反馈结果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探讨, 教师指导学生逐步统一认识, 得出结论, 并对各小组和组内成员的表现给予评价。在检查项目成果中, 老师必须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评价, 点评优秀团队及个人, 鼓励探索知识的信心和勇气、团队协作与相互帮助等亮点。老师在巡查中要观察小组工作中哪些学生是主角, 做的工作多而且重要, 哪些同学是在别人的指导下工作的;哪些同学善于交流并提出一些问题等, 使评价更加中肯, 学生合作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四、小组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小组学习时同学们各抒己见, 取长补短,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品质发展。在教学中, 有的老师把小组教学仅仅理解为课堂上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其实, 如态度、投入、合作创新等诸多因素, 都会极大地影响教学质量, 影响师生学习热情。

1. 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小组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有的教师下达了小组学习的指令后, 全班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起, 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 大家七嘴八舌, 你一言我一语, 气氛热烈, 整个课堂闹哄哄, 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没有实效性。

2. 增强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

小组学习是将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学生混合搭配, 分配在同一小组, 共同完成项目分析、项目实施、项目评价、交流分享等学习活动, 其核心是异质成员的协作学习。因此,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只有通过个人努力为基础, 才能实现成员的双向互动, 取得实效性进步。

3. 小组学习不可滥用

教师作为小组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 不能滥用合作, 要设计合适的训练项目, 注重合作性, 增强趣味性, 教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 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随着各种竞争日益激烈, 只有学会合作, 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在专业课项目教学中, 小组学习有利于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合作中自主探索,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有利于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和职业精神的完善, 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力和团队精神。

摘要:小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项目教学法是近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备受推崇的教学方法。项目是合作学习的最好载体, 小组学习是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最佳策略。采用小组学习的策略实施项目教学, 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从项目学习和小组学习的实践入手, 提出了小组学习在项目学习中的运用方法, 给力高效课堂,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关键词:项目教学,小组学习,学习力,优势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明中.提升学生学习力的小组学习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 2011 (2) .

[2]宋丽军.中学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教育策略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7.

[3]李家良.也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及探究精神[J].新课程 (教师版) , 2010 (10) .

以技能为核心 篇10

课时目标是指教师根据单元内容的特点、学情、学校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 将单元目标分解后具体化到课时的目标, 是对学生通过本课时学习所能达成结果的预期。作为单元目标的细化与具体化的课时目标, 不仅是选择课时内容与组织方法的依据, 同时也是教法选择与评价的依据。然而, 在“实践逻辑”的严重影响下, 很多教师在制订课时目标时往往以“内容定目标”, 从而不知不觉地走上了与“目标引领内容”背道而驰的道路, 结果不但严重地违背了课标的基本精神, 同时也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预期大打折扣。因此, 如何科学地、系统地制订课时目标就成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如何制订“技能目标”为例, 具体地分析该部分课时目标制订的依据、方法及步骤, 希望以此为同行们在制订完整的课时目标时提供一个参考的思路。

一、根据单元目标的细化结果拟定出虚拟的课时目标

众所周知, “目标引领内容”只是我国当今学校体育教学的一种战略思想, 但它并不能垂直地执行在每一次课的课时目标上, 必须经过“水平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的逐层细化、逐级具体的分解过程, 然后才能施行于课时的层面。相反, 如果我们的课时目标直接执行“目标引领内容”这个战略思想, 那么, 不但会打乱教学目标实施的整体计划, 也会导致课时目标的盲目性、混乱性、随意性, 使得目标执行起来缺乏系统性和效能性。所以, 在制订课时目标时, 必须从单元目标细化后的严格执行开始。只有这样, 课时目标才能显示出计划性、体系性、可执行性的基本特征。

(一) 了解单元目标细化性质, 执行既定体系的顺序内容

1. 了解单元细化性质

以技能目标为例, 在经过水平、学年、学期的目标细化后, 技能目标的最低级别也是呈现在个体活动能力的素质层面上, 但此时的目标仍不是一个可执行的目标, 因为我们知道, 任意一项身体素质都不是一两次课就能解决的。因此, 在实践操作中, 我们仍需要将单元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后方能落实在课时层面即课时目标中。在技能目标的单元细化中, 由于技能是以素质的表现方式为存在形式的, 因此, 既可能是按承载表现行为的身体部位进行细分, 也可能是按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细分, 但是无论是按哪种方法进行的细化, 其结果必须是既保持了活动行为的局部性, 也保持了活动形式的整体性;各细化部分既能相对独立, 又可相互联系。因此, 细化的结果体现出的必须是一个有着步骤性、体系性、合理性的基本特征。

2. 执行既定体系的顺序内容

仍以技能目标为例, 在一个单元体系中, 假设在上一个课时教师已经执行了协调练习中的“同向协调”部分, 那么下一次课时的技能目标必须是本课时的“反向协调”部分, 而不能越过本课时的部分去执行再下一个课时的部分——“多向协调”, 更不能是其它的目标如速度耐力等, 否则将不但破坏了单元目标的计划性、程序性, 也将破坏了围绕目标而教学的节奏性、体系性, 从而直接影响整个教学实践的效果。

(二) 把握“课时目标”的指向范围, 确立课时虚拟目标对象

必须指出的是, 此时所谓的“课时目标”只是理论上的一个概念, 尽管它有身体活动具体形式的指向特征, 但由于没有活动的具体目标与价值, 所以其本质只能是一个理论性的目标或虚拟性的目标。

从单元目标中细化出的课时目标, 虽在级别上属于课时层面, 但由于课时的时间限制, 其仍不能得以彻底地、全面地执行, 我们仍必须找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以便真正地落实到具体的课时之中。仍以上面的技能目标——协调为例, 由于在课时层面已细化到“反向协调”, 然而在这个“反向协调”中, 仍可进一步地细化出:“上下肢的反向”与“肢体反向”等, 而且仅在“上下肢的反向”中还可分为“上下反向”与“水平反向”等 (见下页图) 。由此可见, 此时所谓的课时目标中仍会有一个纵向的顺序结构可进行进一步的分解。然而, 正由于课时是有限的, 针对这些子目标, 我们不妨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精神追求与体育活动实用性特征, 拟定一个或两个作为备选的虚拟的目标。

在各级培训中专家更多地是从“做什么”角度去分析问题, 而一线教师要将其精神与自己的实践结合形成系统, 如上图所示,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目标制订的系统性。

二、根据学情、资源与环境确定“课时目标”的层次和范围

学情、资源与环境因素是制订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依据, 因此, 在制订目标时必须对这些影响因素加以分析, 以确保目标制订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一) 学生情况分析

依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制订课时目标时, 首先要考虑的必然是学生的个体性因素。我们知道, 不同学段的学生, 在生理情况、心理特点、动作技能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条件, 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需考虑的一个基本情况。根据这些特征, 能够初步估计出适合这个学段学生学习的某些内容。例如, 通过调查不难了解到学生对这些内容的运动兴趣的大小、相关知识与能力的储备状况、学习某个动作技术的潜在基础与常用学习方法等, 由此来分析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愿望、学习能力与学习动力等真实情况, 掌握学生相关学习方面的一些基本的共性特征, 从而根据学生的这些共性特征解析出其技能目标的层次以及具体内容的范围。

(二) 教学资源因素分析

学校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最基础的一个客观外界条件,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目标的达成、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 对教学资源的分析也是教师在制订课时目标时必须考虑的又一必备因素。这里所指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师资配备、场地器材、运动传统等。以场地设备为例, 众所周知,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学习方式, 练习时间与次数对技能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讲, 场地与器材的齐全是决定学生运动技能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也可认为, 场地器械的配备情况直接决定着课时目标的层次。另外, 教师资源与学校的运动传统等也是影响某些项目开展的关键性条件, 对课时目标的层次与范围同样起着一定的作用。

(三) 自然环境因素分析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复杂、气候迥异等原因, 不但使得各地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而且也让各地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了显著的差异。例如, 从地域上来说, 北方寒冷多冰雪, 南方炎热多雨, 西部地区干旱多风沙。由于体育课主要在室外进行, 因此受气候影响较大。如, 风多的地区不宜从事羽毛球的教学, 冰雪多的地区适合开展冰雪类项目等。从地貌上来说, 山地的学生攀爬能力好, 草原的学生奔跑能力强, 荒漠的学生耐力好, 南方水乡的学生协调性好等等。从这个特征来说, 借助长处、依赖优势、巩固基础、填补弱项、发展特色等又成了各地选择开展不同项目的最合适的依据。因此, 对环境因素的分析有利于选择合理的形式、制订符合地域实际情况的目标, 由此可见, 环境因素在制订课时目标的层次与范围中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条件。

三、根据虚拟目标特征与课标精神寻找技术载体

(一) 按虚拟目标指向, 选择具体动作或技术

虚拟目标只有附载于具体动作或技术才能构成真正的学习目标。以协调技能目标为例, 根据虚拟目标——反向协调的指向, 可供选择的动作技术有:A、上下反向:如排球中的传球、垫球练习, 篮球中的投篮等;B、前后反向:如跑步、竞走、侧身跑等;C、同侧反向:如侧向原地推铅球、掷标枪等;D、下肢反向:如自行车运动、小步跑等。由于针对肢体反向运动的不同侧面的选择, 可划分多种不同的内容, 但这一类动作或技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通过主体运动部位的反向活动来实现具体的运动任务。

(二) 对动作或技术进行功能、性质的价值分类

首先, 任何一个动作技术都可以进行常用与不常用的分类。常用的动作或技术在协调性上能表现出一定的和谐度。如, 跑步中手臂与腿脚的反向动作就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熟练性与默契度, 相反同手同脚的跑步方式反而很难表现较好的协调性。而不常用的动作或技术往往表现出方向性差、速度慢等生硬的特征, 这类动作在体育专业运动中很常见, 尤其是对缺少相关体育活动的初学者来说, 这一点表现得会更明显些。其次, 任何一个动作技术都可进行实用与不实用的划分。实用动作, 即用得到的动作, 无论是体育运动还是日常生活, 这类动作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显然有着一定的重要性。不实用的动作, 往往只能是某方面专业人士的追求, 如杂技演员等。而如果用来作为对中小学学生的要求, 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 鉴于课标对中小学学生的期望, 可得出选择合适的动作技术的依据:A、不常用性;B、实用性。以此选择出的动作技术对中小学学生来说具备一定协调练习的价值。如上面提出的上下反向的协调练习。

四、虚拟目标与真实“躯体”合成出学习内容

根据上面学情分析而得出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条件的状况, 结合动作技术的学习价值与其它单元的综合安排, 对照虚拟目标的基本特征, 不难选择出具体的学习内容。以协调技能学习为例, 通过综合地分析, 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为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其技能目标可描述为:掌握下肢蹬、上肢伸的同时用力、反向运行的协调技能。另外, 在实践操作中还应强调:重视蹬、伸的协同性与反向性, 不注重篮球出手时压腕与拨指等技术要求, 而这一个层次性的要求可以在“学习重点”与“参与目标”中得以体现。至此, 从单元目标中细化出的“反向协调”与“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进行了一个完美的结合, 原来的虚拟性、理论性得以消失, 转变为一个有“意识”的、可见的课时目标。

五、结论与思考

(一) 如果真正地以“目标引领内容”为原则, 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一套从水平到单元的完善的目标体系, 再从单元目标的细化出发, 结合学情特点与动作技术的学习价值等因素, 一定可以制订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有价值的课时目标, 从而彻底走出当前“实践逻辑”的误区, 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真正成为有据可依、有法可施的活动。

(二) 按照课标的基本精神, 学段与课时的目标都是系统性的, 有连续与继承的特点, 但这与整个体育项目的学习却不太合拍, 即目标是连续, 但项目却是零碎的, 对于这一点却不得不令人进行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何保持目标与项目的“合拍”。这应该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 一方面是专家学者的“理论逻辑”, 另一方面是一线教师的“实践逻辑”, 怎么让一线教师从经验角度向专家学者理论指导下课时目标制订的科学系统转变还需更多的思考。

案例研析团队成员:

王元分王成王青柏朱绮朱彤

刘锋李功李洪沈锋汤菊

张怡梅周君梁勇峰

参考文献

[1]杨文轩, 季浏主编.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版) 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上一篇:武当武术健身理论研究下一篇: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