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科技英语的

2024-05-07

建筑科技英语的(精选十篇)

建筑科技英语的 篇1

关键词:建筑科技英语,指导,工程应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才、信息、高科技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这是工业时代向着信息时代转变的表现。时代的变化、交融,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出现新的学科。建筑英语就是通过土建、专业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学科相互渗透得来的新学科。建筑科技英语概括了建筑业的资格预审、质量评估、建筑施工、招投标等相关工序,同时也包括标书、技术资料、合同、建筑规范等相关内容[1]。

1 建筑科技英语与通常英语的区别

1.1 两者间句子的不同

建筑中科技英语主要用来叙述施工工艺和过程。建筑科技英语一般都是用完整的句子,主要以陈述语气为多,比较少用修辞手段[2]。一个完整的句子表义准确、完备,能够让人产生一种正式可信的感觉。建筑科技英语是属于科技文体的一种,因而其中有着不少复合句组合而成的长句,即便是简单的句子,在句子间也必定有着大量的连词、介词等连接性词语来进行链接,长句在建筑科技英语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当在文章中应用非谓语动词时,就一定要注意句子的表达方式与意义,不造成句子过于复杂,这样才能使文章结构严密、语言精练。相反,当在建筑科技英语中语义模糊或者出现歧义,便是使用过多的省略句。由于过多的短句会让文章的结构松散,而建筑科技英语对结构有一定的要求,所以一般情况都是使用长句来表达内容,只有长句才能够很好的将诸多复杂概念表述清楚。

1.2 建筑科技英语中语法的特征

建筑科技英语中所反映的事物都是人们平常所接触的,在时间上是相对简化的。因为在建筑科技英语中是只会有现在时存在,将来或过去时基本都是不会出现的[3]。所以,建筑科技英语中一般都是使用现时行文居多,这样使文字充分的体现出即时性。另一方面,建筑科技英语与其它英语也是一样,都有着专业性强的特征,主要强调事物的用途、性质、特征等,而在被动语态中能够很好的避免被提及有关动作的执行者,这样让行文有着更加客观的表现。建筑科技英语中被动句有着很高的出现机率。

2 建筑科技英语指导工程的应用

2.1 在新理念、新材料中的应用

新理念、新技术在国际建筑领域不断的增加,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建筑规范是较为落后的,怎样学习国际建筑行业的先进理念,将其先进规范与新材料应用到我国的建筑行业中来是主要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对建筑科技英语的学习,然后再利用英语作为工具来获取需要的信息,更可以阅读有关的专业英语书籍,翻译科技资料,从而掌握领先的技术理念,真正的把国际最先理念应用到指导工程实践中来。

2.2 建筑科技英语人才的培养

我国入世后与世界建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快速增加,进而对建筑涉外工程英语方面的人才需求加大,建筑业的涉外工程英语方面出现了严重的人才不足。只有把英语与建筑工程完美地连接起来,让更多的建筑人才在懂得建筑施工的同时英语能力也非常过硬,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工作,达到提高我国建筑行业自身水平的目的。

2.3 在合作、交流中的应用

在我国不断加大与世界各国合作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建筑行业必须把国外的现行规范与我国现有的规范进行总结吸纳,然而要想很好的完成这一点,建筑科技英语人才将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专业技术谈判等活动中流畅的使用建筑科技英语进行交流,对于改善增强我国建筑行业有着巨大的帮助。在国内许多高校开设建筑科技英语专业,增加建筑科技专业英语课,使学生在修完基础阶段英语之后,可以学习专业阅读阶段的建筑类专业英语。

3 结语

建筑科技英语是一门非常专业的英语学科,只有对其了解透彻,才能扩大信息渠道、指导工程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冬洁,刘庆利,郭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创新[J].制冷与空调(四川),2013,10(23):34-35

[2]北方课题组.关于外语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3(13):15-19.

建筑公司科技的工作总结 篇2

二、开展新技术、新成果、新规范“三新”培训教育,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通过举办新产品、新技术、新规范推广培训班,重点推广应用建筑业项新技术:住宅成套新技术(含建筑节能、节水技术)、微沫剂使用、混凝土裂缝处理技术、灌浆新工艺、深基坑支护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效钢筋和予应力混凝土技术、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模板支护和脚手架应用技术、新型建筑防水和塑料管应用技术、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应用技术、钢结构技术、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安装技术、新型配电器使用、新型屋面材料使用等。重点推广应用新型砌块体系,轻钢结构体系,门窗节能技术、外墙和屋面保温隔热技术、住宅设备成套技术,提高住宅的使用面积系数、节能性、安全性、适用性、舒适性、经济性。

三、开展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工程监理、质量监督、安全管理、招投标管理、工程档案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等,建设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推广。认真按计划抓各项新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对新技术的应用严格把关,保证新技术的应用质量,提高应用新技术的综合质量水平。

四、公司工会还举办“科技在我身边”科技周知识竞赛活动,集中体现科技普及工作的现状,反映职工群众对科学技术的实际需要。共发放科技资料份,为施工员订阅《中华建筑报》一份、科技杂志份。

五、开展优质工程、安全文明样板工地的评选活动。由工会牵头,对开展“创优、评优”活动组织安排、检查、考核、评选,使的施工队达到合格、诚信标准。营造出良好的活动气氛,各工地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活动开展的情况,使活动开展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六、坚持学科技、用科技,精心施工,精心管理,我们严格执行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保质保量完成工程任务。并制定严格的制度:不偷工减料,不以次充好;自觉抵制违规肢解发包工程;不接受强行提供的不合格建材及设备;明确质量责任,依法持证上岗;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严格手续和程序,不擅自开工、停工、复工;主动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对工程项目的检查,不轻怠拖延用户投诉,及时做好保修工作;坚持安全第一,做到文明施工,完善安全制度,落实安全措施,杜绝野蛮施工,严禁违章操作;施工不扰民,作业不污染,合理安排场地,料具堆放有序,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努力争创文明标化工地;不拖工期,不留尾巴,做到工完场清;尊重科学、重视知识、爱惜人才,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工程科技含量,发挥全体职工积极性、创造性,不拖欠职工(民工)工资,确保工人合法权益。

揭掉“高科技节能建筑”的外衣 篇3

我有一位朋友,住在北京的锋尚国际公寓。朋友说,那房子最大的特点是恒温恒湿。住在这个高档小区,需要付出相当高的代价。两居室的房子,每月租金8000元人民币,一点儿都不便宜。锋尚国际公寓建成于五年之前,是一个很有名气的“高科技节能建筑”。根据开发商的介绍,这是中国第一个“高舒适”、“低能耗”项目,这种没有传统空调和暖气片的高舒适度环保住宅,可以一年四季保持在20℃~26℃的人体舒适温度和合适湿度,置换式新风也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利。这个建筑还“首次在中国实现了欧洲发达国家节能标准,引起社会的轰动,媒体对此进行了1300多次报道”。以恒温恒湿为卖点的“高科技节能建筑”,绝不只是这个锋尚国际公寓。

读了《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08》之后,我的看法开始发生转变。清华大学报告指出,如果简单地堆砌“节能技术”,而忽视了对技术的鉴别选择和科学的运行管理,建筑物的实际运行能耗很难真正降低,很多情况下还会大大增加。有的住宅采用了高效率的中央空调,实行“全时间、全空间”的恒温恒湿控制,被誉为建筑节能的典型案例。但实际上,该住宅项目夏季单位建筑面积的空调能耗为传统空调能耗平均值的八倍。恒温恒湿环境既不利于建筑节能,也不利于满足居住者的健康、舒适、便利的生活要求。26℃并非夏季空调温度舒适范围的上限,而是下限。在自然通风的情况下,人体感到舒适的温度可达到29℃以上。

滥用“高科技节能建筑”标签的现象,不仅出现在一些住宅项目上,在办公建筑中更是屡见不鲜。某办公建筑使用大量太阳能热水器来提供生活热水。由于采用了强制循环系统,循环水泵长期连续运行,而水泵的耗电费用,几乎接近燃气热水器生产同样热水的费用。这样的项目,根本称不上是节能项目。某中央政府部门办公建筑在2003年进行了大修改造,外窗的单层玻璃被更换为保温性能更好的双层玻璃,但可开启外窗面积大大缩小。原来每个房间一台的分体式空调被多联机方式的“准中央空调”所替代。结果该建筑的单位建筑面积用电量增加了大约50%。其中,改造后的单位建筑面积空调电耗竟然是改造前的四倍。尽管如此,其空调电耗仍然低于北京的许多同档次政府办公建筑,整个北京的政府办公建筑能源浪费状况可想而知。

简单堆砌各种节能技术、而不考虑实际节能效果的做法,并非北京这座城市的专利。去年年底,海南省三亚市旅游胜地亚龙湾开工建设了一个超大型的集中供冷项目。该项目采用冰蓄冷技术,通过现代化的制冷工厂,像北方输送热气一样,将冷气通过管道不间断地输送到亚龙湾区域的各个酒店。这个项目投资1亿多人民币,是海南省第一个国家节能示范项目,据说也是中国最大的集中供冷项目,但该项目建成之后只会使能耗加大。

人类掌握的现代化技术已经可以营造和维持任何所需的室内环境了,如今的人类正面临两种不同的路线选择:其一是机械优先模式,其二是自然优先模式。机械优先模式是指人工的机械通风、空调、照明等方式,营造适宜的室内环境。如果全人类都遵循这一模式,仅此就需要消耗全球总能源生产量的130%。而且,这种模式不一定有利于健康。自然优先模式则是首先考虑开窗通风、自然采光、遮阳等方式,在无法满足环境状态要求时,再通过人工的手段(如采暖)进行补充。这种模式所营造的是随着自然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和谐状态”。应该从自然优先模式出发,在不增加能源消耗总量的前提下,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来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而且,这也是在有限的资源能源和巨大的环境压力下,中国“真正实现建筑节能的唯一途径”。我希望更多的中国公众,也能了解到一些“高科技节能建筑”的真相。

建筑科技英语工程应用的相关探究 篇4

在建筑行业中, 建筑科技英语主要是用来讲述建筑施工过程的工艺和具体施工步骤, 建筑科技英语主要是陈述语气为主, 基本不使用修辞方式, 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讲, 各种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都是在艺术文体和实际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 有效的使用修辞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文章的表现力, 修辞的使用是语言艺术的具体体现。而在建筑科技语言中, 则完全没有修辞方式, 建筑科技语言属于应用文体, 它只有在使用中产生一种真实、科学、可靠的感觉才能真正体现其表现力, 这也正是使用文体的特征。在句子方面, 建筑科技英语中会出现很多复合长句, 在复合长句中会出现很多连词, 在表意的过程中同时起到语言的衔接作用, 在保持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练的基础上, 将建筑行业将要表述的内容完成体现。

2 建筑科技英语相关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2.1 建筑科技英语的相关研究水平滞后

首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建筑行业的本质是为了实现最终的市场经济效益, 这也是建筑企业得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在这种形势下, 建筑行业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对建筑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研究上, 从而忽视了专门的建筑科技英语研究, 这方面研究的缺失严重导致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不规范, 对建筑行业英语研究的同时不仅仅是对语言方面的专研, 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广泛了解行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 一些先进的技术和发展方向等。其次, 一些建筑公司受到经费和专业人才方面的影响, 很难腾出空余时间和资金来研究建筑专业英语, 使得整个公司整体发展不规范, 不科学, 建筑科技英语的研究水平是一个企业先进水平的具体体现, 只有严格把握好这方面研究, 才能保持企业的整体水平, 第三, 一些企业虽然进行了相关研究工作, 但是其研究成果仅仅是在某些报纸上发表, 在那些能够反映最新学术和科技水平的前沿期刊上从来没有刊登过, 这些间接说明了我国企业在这方面研究工作不够深入彻底, 体现出相对滞后性。

2.2 建筑科技英语的相关研究方向偏颇

建筑科技英语从本体上可以分为广义建筑英语和实际应用建筑英语, 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获得足够的基础后才能在应用方面体现效果。在现有的研究工作之中, 建筑科技语言的本质特征体现出了明显的缺乏, 研究过程中缺乏相关基础研究, 在基础严重缺失的前提下去讨论如何进行教学, 如何将建筑科技语言进行应用, 就等于是空中楼阁, 完全不切实际, 也不会产生有效的成果。

2.3 建筑科技英语今后的发展趋势

建筑科技英语在发展过程中, 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建筑科技英语语料库的建立上将变得越来越完善, 其词汇的涵盖面会越来越广, 词汇量会越来越大, 在广义层面上, 与建筑英语存在重叠交叉的学科有很多, 比如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等, 这些学科中的专业英语内容都可以被借鉴到专业英语当中, 成为专业英语的词源。在语言特征方面, 建筑科技英语会逐渐朝着专业化方面发展, 里面会出现大量的缩略词、合成词等等, 这些专业化的英语词汇是建筑科技英语的特征体现。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特点, 建筑专业英语语料库建设将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 此外, 建筑专业英语体现出了明显的文化特征, 对其研究的人员多为大学语言学教师或教授, 在研究角度上, 他们对实际工作的欠缺影响了研究水平和科学性, 制约了研究的深度。从教学上来看, 教师的水平往往存在欠缺, 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很难将知识转化后交给学生,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 要从文化的角度入手, 从语言文化的角度深入剖析。

3 加强建筑科技英语研究工作和指导工程应用的几点意见

3.1 建筑科技英语在新材料、新理念方向的实际应用

要想将建筑科技行业英语的研究水平提高上去, 必须要从建筑行业英语的学习入手, 要在大学课程里面加强建筑科技英语的学分, 加强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深度,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从而弥补自身存在的缺陷, 要将英语用作工具来获取相应理念和信息,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来达成这一目的。在这个过程中, 要广泛的翻阅外国先进的资料文献, 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准确把握建筑专业英语的发展方向, 将新技术和新理念学习过来, 广泛应用到实际中, 进而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总体水平和行业规范。

3.2 把握建筑专业英语的价值, 强化在国际合作交流中的应用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形势下, 我国各个行业都在与国际接轨, 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充分吸收外国经验, 是当前世界各个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建筑行业想要发展也同样要遵循这种客观规律。国内建筑企业要充分与世界先进企业取得联系, 广泛学习世界先进成果和经验, 对这些经验成果进行综合分析, 归纳吸收, 将适合自己的部分取出来, 以适合的方式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想要完成这一点, 就必需要使用建筑科技英语。在国际商业合作谈判中, 专业英语的使用也相当重要, 流畅的专业英语能够在交流过程中起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在合作方面能够得到合作伙伴的好感, 减少了沟通问题, 同时过硬的建筑科技英语水平也使得国内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占据主动权, 不会因行业信息缺失而产生合作疏漏。

3.3 加强高校建筑专业英语学科, 从人才上为建筑英语发展提供动力

一方面, 要在国内各大高校和普通理工科院校相关建筑专业开设建筑专业英语课程, 从建筑科技英语的发展历史, 语法结构和实际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阐述, 使学生对建筑科技英语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了解建筑专业英语在整个建筑行业中的作用和比重。在普通基础课程的基础之上, 也要适当增加专业英语的选修课, 一些建筑相关专业学生如果对建筑专业英语有兴趣也可以同时兼修, 广泛吸纳这方面人才。另一方面, 要在实际工作中逐渐培养建筑科技英语这方面的人才, 面对当前人才严重不足的情况, 可以从企业内部选拔或者从企业外部高薪聘请, 将这方面人才充实到企业当中, 让他们在企业各个方面发挥作用, 将英语和建筑行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 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 实现盈利的最终目的。

3.4 加强企业内部人才选拔机制, 从培训角度增强企业自身的人才输送

除了广泛吸收行业和高校的专业才人之外, 还要从企业自身的管理机制做起, 要进一步加强完善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机制, 从培训角度强化人才的培养, 企业想要发展壮大, 就必须要做好内部的人才选拔机制, 将有才华的人培养起来, 输送到合适的岗位上, 为企业发展和盈利贡献力量。在实际工作中, 要挑选那些有语言方面天赋和交际天赋的年轻人, 为他们开办建筑专业英语专门培训, 充分利用工作中的闲暇时间, 增强他们这方面的语言能力, 一门语言只有在实际交往和应用中才能熟悉得更快, 在培训过程中不仅仅要从书本层面讲解语法句子, 还要开展实际语言应用, 让员工用建筑科技英语来探讨企业运营中的问题, 真正发掘企业内部员工的潜力。

4 结语

面对当前国际化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 建筑行业想要发展必然离不开建筑科技英语, 而建筑科技英语本身从学术角度和应用角度来讲, 都是具备相当重要价值的,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语言, 建筑行业英语有着自身的独特特点和广泛的发展前景, 在研究过程中要将其当作一门独立的科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同时, 要在保持实际应用效果的基础上, 充分借鉴世界发达国家这方面的先进经验, 取长补短。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各个行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行业发展必然带来新的变革, 在各个行业中专业英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建筑行业英语和建筑结合在一起就组成建筑科技英语, 建筑科技应用在语言特色等方面跟日常对话中的英语大有不同, 它除了具备普通英语的特征之外, 更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和语法结构, 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英语。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 从建筑科技英语发展的进程角度来对建筑科技英语进行深入剖析讨论, 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工程建设,建筑科技英语,语言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建君, 李云翔, 吕安平.论建筑科技英语指导工程实践[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5, 03:114-116.

[2]韩薇.建筑科技英语工程应用的探讨[J].中国建材科技, 2015, 01:141-142.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校徽 篇5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一般指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是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河北省人民政府、水利部共同建设高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成语典故之都”——邯郸市。拥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水资源水环境调控及综合管理,建设有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20水资源与水利工程国际会议承办单位。学校学科较为齐全,工科特色鲜明。,学校被河北省确定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前身是1952年创建的开滦煤矿工业学校,后更名为河北建筑科技学院;河北建筑科技学院、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邯郸)合并组建河北工程学院,年2月14日更名为河北工程大学。

截至年4月,学校总占地面积2125亩,校舍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183人,副高职以上人员819人,专任教师1472人。馆藏纸质图书总量220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1544种。设有17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2个教学部和79个本科专业。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

1952年开滦煤矿工业学校创建;

1953年开滦煤矿工业学校更名为开滦煤炭建筑工程学校;

1960年开滦煤炭建筑工程学校更名为唐山煤矿学校;

1965年唐山煤矿学校更名河北峰峰煤矿学校;

1978年河北峰峰煤矿学校升格为河北煤矿学院;

1981年河北煤矿学院更名为河北矿业学院;

1981年河北矿冶学院(采煤专业)并入河北矿业学院;

1983年河北矿业学院更名为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

1995年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更名为河北建筑科技学院;

20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邯郸医专,邯郸农专合并组建为河北工程学院;

2006年河北工程学院更名为河北工程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邯郸)

1951年北京水利水电学校创建;

1953年北京水利发电学校创建;

1956年北京水利发电函授学院创建;

1958年北京水利发电函授学院、北京水利发电学校、北京水利水电学校合并升格为北京水利水电学院;

1971年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更名为河北水利水电学院;1978年河北水利水电学院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1990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迁往河南郑州,本部改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邯郸);

年并入河北建筑科技学院。

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1975年河北农业大学(邯郸分校)创建;

1993年河北农业大学(邯郸分校)分建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2003年并入河北建筑科技学院。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省石家庄医士学校创建邯郸卫生学校创建;

1958年河北省石家庄医士学校、邯郸卫生学校合并升格邯郸医学专科学校;

1962年邯郸医学专科学校改建邯郸地区卫生学校;

1975年邯郸地区卫生学校改建河北新医大学(邯郸分校);

1979年河北新医大学(邯郸分校)更名河北医学院(邯郸分院);

1993年河北医学院(邯郸分院)分建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2003年并入河北建筑科技学院;

合并至今

2003年河北建筑科技学院、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邯郸)合并组建河北工程学院 。

2006年河北工程学院正式更名为河北工程大学。

,水利部与河北省在京签订共建河北工程大学备忘录。

20,河北工程大学增列为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

20,河北省确定河北工程大学等5所高校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标志着学校博士点建设有了重大突破!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湖南科技学院校徽图

2.防灾科技学院校徽

3.西安电子科技学院校徽

4.湖南科技学院校徽

5.金陵科技学院校徽

6.科技学院网络简历范文

科技和重金打造下的迪拜建筑 篇6

从中间“劈开”的大楼

“Opus”大楼由3幢独立的大楼构成一个整体,远远看去好像是从中间被劈开一样。该建筑的内部镶嵌着图案扭曲的反射玻璃幕墙,使大楼内部的人们透过扭曲的玻璃看到外界的景观,给人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这种设计还能帮助减少建筑内部的阳光照射。“Opus”大楼内部的第一、二、三层都设有大平台,最顶层主要为休息区,拥有沙滩露台、游泳池和阳台,此外还有一个媒体区和一个体育馆。

浑身是洞的大楼

“0-14”大楼标新立异,是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公司专门为迪拜商业海湾打造的。这幢大楼高22层,附面有双层墙面,镂空的外层由40 cm厚的多孔混凝土制成。值得注意的是,大楼两层外围之间的空间,专门留有1 m的空隙。这一设计能起到一种类似烟囱的作用,为整幢大楼散热,据称可为大楼节省30%的能源。

会旋转的大楼

达芬奇塔又称“动态建筑大楼”,高约313 m,共有68层,耗资3.3亿美元。这幢大楼的每层楼都能独立旋转,每分钟旋转幅度最多能达6 m,90 min就能旋转一周。这一设计使得整幢大楼能够不断变换外形,组成不同的形状,令人叹为观止。据悉,达芬奇塔的电能可以由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电池板提供。风力涡轮机安装在两个旋转楼层之间,可随着楼层的不停活动产生电能。太阳能电池板则安装在大楼顶部,吸收太阳能。如此一来,达芬奇塔不仅能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还可将用不完的电能提供给周围5栋相同规模的大楼。

此外,“无限塔”也是一座螺旋形摩天大楼。该大楼共有72层,外形呈90°旋转姿态。大楼的每一层楼会旋转1°,外形非常与众不同。这座摩天楼的主要部件,是在建筑现场浇注的高强度钢筋混凝土柱。据悉,“无限塔”的内部将包含购物中心、会议中心、休闲室、儿童保育中心、医疗中心、健身设施和水池等。

位于水下的酒店

迪拜海底酒店规模庞大,外形豪华,位于水下20 m处,造价4.9亿美元,有“十星级酒店”之称。该酒店除设有220个水泡式的水下树脂玻璃套房之外,还有酒吧、饭馆、商店和剧场,总面积超过伦敦的海德公园。海底酒店每个房间都有全景窗,使入住的客人能将海底世界的美景一览无遗。

建筑科技英语的 篇7

进入新千年,中国建筑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工地。近年来,改革开放使国内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创作逐渐摆脱了单一的思路,加之国外新的建筑思想和理念不断涌入,使我国的建筑文化和建筑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也对我们多年来一贯的建筑教育体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当前,建筑学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空间和形态问题。一方面,学科自身在发展,建筑学各专业和学科研究领域细分出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学、建筑历史、建筑技术科学等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则更加细化;另一方面,建筑学的研究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引入了大量其他学科和方向的研究成果及内容,使得建筑学自身的体系更加丰满。面对建筑学科的这一发展趋势,建筑教育须作出应对,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在其纲领性文件《北京宪章》中明确提出:“建筑教育要重视创造性地扩大视野,建立开放的知识体系(既有科学的训练,又有人文的素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能随时吸取新思想,运用新的科学成就,发展、整合专业思想,创造新事物。”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理念也在发生转变,以往因循前苏联高等教育思路,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专业过细、应用面过窄、学生知识单一等问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这一问题已逐渐凸显。转变教学思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通适人才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反观我国的建筑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思路基本以设计师的培养为模板,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也大多集中在设计院所。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大量建筑学毕业学生进入到其他相关行业之中,例如装修、房地产、城市建设管理、建筑杂志、出版甚至包括网站、舞台美术等,据我们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前的建筑学专业毕业生目前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不足1/2。在西方这种现象更是多见,很多学习建筑的学生最终选择了其他行业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著名的意大利服装设计大师詹弗兰科·费雷就毕业于米兰工艺技术学院建筑系并取得学位,另一名著名的服装设计大师吉安尼·范思哲早年也就学于建筑学专业。这也让我们深深地思考:建筑教育是否仅仅以培养建筑师为唯一目标。

基于此,我们对建筑学的办学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深入反思,并尝试实践了一些不同以往的建筑教育思路。希望这些探索能够为当前建筑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二、理念与实践

1. 多元思想与自主的发展

当前建筑学学科发展日益多元化,专业方向趋于细化。根据这一特点,建筑教育也必须为学生们提供更多不同的建筑理念和设计方法,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多种通路。因此我们应当放弃以往那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和成长机遇。

一个优秀的图书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种所需的图书和资料,但使用者不必也不可能阅读完所有的图书,只需能方便地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同样,一个优秀的建筑学院也应能为学生能够提供尽量丰富的建筑及相关知识,但不应要求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学习完成所有的课程,而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和发展方向选取相应的课程,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针对这一教学思路,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是引进多种人才,丰富知识体系。近年来,建筑学院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了多种不同的人才,包括陕西摄影家协会主席、全国纪实摄影的名家胡武功教授开设纪实摄影课程,清华大学中国思想史博士吴国源开设中国建筑思想史课程,生物学和生态学博士李榜晏开设景观生态学和建筑卫生学课程,并聘请著名作家贾平凹参与建筑文化论坛开设讲座……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营造多元的文化氛围、拓展视野,同时让建筑学院的师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建筑。

其次是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开设多种选修课程。目前我院的专业教师已达160余人,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技术、建筑历史、景观以及美术等方向,如此规模的教师队伍为给学生开设丰富的建筑学及相关课程打下了基础。我们积极鼓励每位教师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研究、特长及喜好开设选修课程,将自己的知识和建筑观点展现出来。目前,建筑学院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开设的各种选修课程已多达50余门,与此同时,我们也计划将所有的选修课程划分为高年级(三、四、五)选修课程与低年级(一、二)选修课程,并通过教学管理引导学生自主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2. 自由思维与交流争鸣

历史上文化最自由的时期往往也是思想最活跃、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例如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唐宋时期,这些时期也是建筑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因此,我们认为针对同一建筑课程的不同教授方法,针对同一建筑问题的不同见解与争论,甚至对同一份学生作业存在不同评价标准,并不是一件坏事。建筑思想的自由争鸣不仅带来了建筑思想的繁荣,还可使对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建筑思想,学习到更多的建筑设计方法。因循这一思路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

首先是在同一建筑设计环节引入不同的设计题目,并且鼓励教师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以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建筑理念和设计思路。例如,建筑设计6这一环节由三个完全不同的设计课题构成,它们分别是强调历史保护和建筑文化传承的建筑文脉课程、强调建筑计划与空间分析的医疗建筑设计课程以及强调技术与经济的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每门设计课程的组织与教学方法大相径庭。建筑与城市文脉课程强调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延续,以及在历史文化街区中进行建筑设计的策略与途径,具体的设计题目也不同于以往的设计,常常采用研究性的课题,如西安城市CI设计、西安夜市空间分析等。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体会建筑文脉的含义,这一课程的讲授和指导往往不在教室而是在研究现场进行,其最终的成果也不限定必须是一个空间设计方案,学生调研报告、分析总结也是成果的重要组成。建筑与城市文脉课程由刘克成教授开设并负责,于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图1)。

其次是建立开放的建筑广场和自由空间,推动多种建筑思想的交流、碰撞与争鸣。我校建筑学院的教学楼建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我们对建筑教育理念的探索和实践,其空间已经难以适合当前的教学模式。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对建筑学院教学楼—东楼进行了空间改造,分别在二、三、四层形成小、中、大不同等级的多元化开放空间。

小开放。二层基本为办公室和教研室,改造将原先的一些办公室打开,改为开放的公共交流空间—自由空间(Free Box),这四个自由空间为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了交流和碰撞的平台,同时也为科研研讨和交流、研究生学习等提供了场所,大大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

中开放。三层基本为学生教室,原来的学生教室依照班级设置,相对封闭,不利于学生的交往。改造中,在保持原有砖混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尽量将分隔教室的墙体打开,让视线更为通透,从而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在新加建的教学空间中设置了4个班的合班教室,从一至四年级每个年级均安排1个班在此,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并促成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大开放。四层为1994年加建的钢结构大空间,原布置有报告厅、图书馆和展厅,但三者空间相互独立,其中展厅为封闭的展室,平时基本不开放,使用效率极低。改造时,我们对四层空间进行了重新布局与整合,尽量将空间连通,将展厅、图书馆的空间构成一个整体,加入建筑博物馆、自习空间并配合咖啡等服务内容,构成开放的建筑广场。在建筑广场中,学习座位穿插于各种展板、图例中间,让学生随时随地置身于浓郁的建筑氛围之中,这样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让展览内容发挥出最大效用。在使用中,开放的建筑广场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欢迎所有使用者和来访者,最大限度促成了各种思想与观念的碰撞(图2)。

再次是全力支持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尝试挂牌教学。近三年,我院专业教师规模迅速增加,同时新加入的教师们也带来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这些教师勇于尝试,并且对教学充满热情,如果让所有的教师按照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其教学积极性和创新意识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为了实现自由求实的学风,我们积极鼓励教师们的教学创新和各种实践探索。例如,在小住宅设计中,建筑设计课的教师主动与建筑技术任课教师协作,加入了墙体设计和建造等实践内容,将构造课程的内容与建筑设计课程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建筑设计中节点构造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建筑构造课程的重要性。再如,在幼儿园设计中,任课教师让学生深入到幼儿园中,通过与幼儿教师一同工作,访谈幼儿园管理人员和幼儿园的设计师,加深对幼儿园设计的理解,同时也理解到建筑的创新不是建筑形式的时髦和标新立异。

随着教师的增加,为了更大限度地促成教学的自由与争鸣的氛围,我们开始尝试挂牌教学,并首先在毕业设计中开始实践。在毕业设计前的一个学期末,公布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名单和设计课题,首先由学生自由选择教师与课题,随后由教师选择学生组成毕业设计组。这样不仅极大地调动了任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且使教学课题和教学方法更加多元。例如结合UIA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的毕业设计就与一般的毕业设计成果有很大区别,由于竞赛特殊性,成果通常采用研究性设计方式,即以竞赛图纸结合研究报告作为毕业设计成果。我校在UIA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已连续7次获得了包括第一名、第二名在内的10项大奖。目前毕业设计挂牌教学方式已经尝试了6年时间,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准备逐步推向其他设计课程。

结语

当今的建筑思潮异彩纷呈,教育的探索与发展也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面向21世纪,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北京宪章》对建筑的发展提出了“一致百虑、殊途同归”的基本结论,并且指明了建筑教育的基本理念。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希望通过我们的思索和实践,探索一条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建筑教育之路,也希望我们的尝试能够为我国的建筑教育提供借鉴。

摘要:近年来,我国建筑文化和建筑创作的多元化对我们多年来一贯的建筑教育体系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同时,建筑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打破以往以培养建筑设计师为唯一目标的理念。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调整建筑教育的思路和方法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详细介绍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近年来在强调多元、自由和交流的理念下,进行的一系列建筑教学探索和实践,希望这些尝试能够为我国的建筑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建筑教育,理念,方法,实践

参考文献

建筑科技英语的 篇8

近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在北京召开了“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科技成果应用交流会暨全国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工作年会”。

本次会议总结了我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科技成果在全国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状况, 交流了成功经验, 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全国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推广服务平台” (以下简称“平台”) 作用, 建立科技型生产企业与房地产企业更广泛、更高效的交流合作机制, 促进我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深入发展。

该平台是为了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主办, 各省级建设科技推广机构 (科技发展中心、墙改办、节能办) 协办, 广泛吸收全国建设行业致力于科技进步的单位和个人参与, 推动建设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资源共享的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和信息交流平台。

建筑科技英语的 篇9

2.3政府政策上鼓励不够。对建筑科技进步方面没有实施免税、减税等激励措施。

2.4科技人才配置不足, 素质不高。

2.5国家对特级资质以外的企业无科技进步方面的要求, 也是导致企业普遍不重视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2.6建企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联合不够, 有些联合也是徒有虚名。

2.7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力度不够。

2.8对群众性技术革新工作不够重视。技术创新意识淡漠。

3.几点建议

3.1结合建筑企业特点, 制订特级资质建筑技术中心标准。

2007年, 国家建设部要求, 国家特级资质建筑企业要“具有省部级及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这一要求, 对建筑企业科技进步无疑是一大促进。但是, 建筑企业省部级技术中心的标准如何界定, 却需要按照国家发改委、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五部委《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来执行。这个办法主要是针对工业企业考核指标, 没有体现建筑行业企业特点。

国家五部委的《办法》发出后, 只有个别省级建设主管部门比照制订了本地的执行办法, 大多数省没有反应, 给地方在执行上造成不便。建议国家建设主管部门, 应抓紧制订建筑行业特级资质技术中心管理办法, 以促进建筑企业科技进步。

3.2尽快出台非特级资质建筑企业科技标准, 促进建企全面升级转型。

我国建筑企业绝大部分应属于中小企业之类。特级企业仅占2%左右。特级企业实现科技进步不能解决绝大多数企业转型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全球提倡环保、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下, 实现中小建企科技进步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

现实的情况也表达一种依赖思想。需要政府必须“逼一下”, 才能使这项工作走上正轨。让企业认识到建筑企业整体的转型升级, 根本途径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摆脱陈旧的生产模式, 提高核心竞争力。这种转变是彻底的转变, 是改天换地的变化。否则, 建筑企业不仅不能创造更多社会财富, 自身也会被淘汰。

许多企业建议国家建筑管理部门抓紧出台特级资质企业之外的企业科技进步条件, 设置科技准入门槛, 提出切实可行的硬性要求, 促进更多建筑企业科技进步的实现。这样做也是整合现有产能过剩, 增强企业竞争力, 做大做强建筑企业的必要条件。

建议主管部门在制定非特级资质企业科技标准时, 进行认真仔细的调查研究, 深入第一线, 听听企业的呼声, 解决企业的急难。做出的条件, 让企业“跳一跳”就可以达到, 不是高不可攀。待企业科技状况有所提高后, 再制订新的标准, 循序渐进, 不断提高。

3.3为企业实现科技进步创造资金环境。

调查中, 许多企业呼吁, 不是我们不想实现科技进步, 关键是资金短缺, 心有余力不足。我们发现, 在我市特级企业除外的建企中, 有90%的企业没有科技资金投入, 就是有也是零零星星购置些常用设备。现在全国建筑企业平均利润值在2%左右, 大连市会更低一些。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微利企业群, 有能力实现科技进步。建筑企业强烈要求政府主管部门, 把实现建筑企业科技进步所需资金, 纳入正常取费。这样做, 对每项工程来讲能提升科技含量, 对企业总体来讲会获得促进科技进步的有利条件。

具体讲, 就是在工程造价“其他项目”或“措施项目”里增加一项“科技费用”, 额度可以根据工程类别为“分部分项工程计费合计”的0.4%~0.5%, 最后计入总造价。如果按一般住宅类建筑, 土建部分造价每平方米1500元核算, 其0.4%为6元人民币, 其造价提高幅度很小。如果按照公共建筑类每平方米2600元计算, 按照0.5%的科技费用记取, 为13元/平方米, 也不算太高。

在清单报价中造价部分增加“科技费用”科目, 看起来, 是甲方加大了投入, 但是从效果来看, 受益的却是甲方。

3.4建议设立大连市建筑科技进步奖, 以促进科技进步发展。

调查中, 发现我市许多企业为鼓励职工科技创新, 分别建立了科技创新奖制度。如, 大连筑成企业集团规定对各类科技创新发明 (含工法编写) 进行奖励:规定公司级每项3000元, 省级5000元, 国家级5~10万元。另外如金广、阿尔滨等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奖励办法。

国家2003年发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允许“社会力量设立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奖”。2006年国家科技部颁发《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明确:“社会力量设奖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面向社会设立的经常性的科学技术奖”。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对社会力量设奖应当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规范管理, 保证社会力量设奖的有序运作”。国家建设部根据这一规定精神, 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发起, 会同长沙中联重工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设立了“华夏建设科技奖”, 作为全国建设系统科技进步最高奖, 逐年评选优秀科技项目, 推动全国建设科技进步。

大连市作为计划单列的副省级城市, 又是辽宁省“建筑强市”, 应该设立自己的建筑科技进步奖项。有了这一奖项将会推动建筑企业致力于科技发展。

在设奖单位选择上, 大连市也具有相当优势。全国知名企业万达、亿达等都是业内首屈一指的强势企业, 动辄向社会各界捐资十数亿元, 为社会和谐作出巨大贡献, 成为颇具社会责任的楷模。这些企业大部分起步于建筑行业。现在他们跻身名流之列, 也应反哺急需发展的大连建筑业。建议市政府有关领导出面, 动员有条件的单位设立建筑科技奖项, 促进大连市建筑科技进步。

3.5推广国家十项建筑新技术, 带动我市建筑科技进步。

目前, 我国的建筑企业大部分缺乏自有技术, 处于产业链条低端的、利润较低的施工状态。国外先进的施工企业掌握着全球70%以上的新技术、新工艺。相比之下, 我国的施工企业, 缺少竞争能力。不改变这种状况, 建筑业的腾飞将是一句空话。

为促进建筑业科技进步, 住建部每五年向全国推介十项建筑新技术。2010年向全国推荐的十项新技术, 坚持以先进性、实用性为核心原则, 包括地基基础、混凝土技术、钢筋预应力技术、机电安装、防水、抗震加固等10大项108项技术。

在现有建筑企业科技状况下, 认真落实部里推荐的十项技术, 将会对企业科技进步起到推动作用。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结合十项新技术, 制订落实方案, 逐年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逐渐实现企业科技进步。采取有效措施, 奖励在落实十项新技术过程中表现突出企业, 树立标杆, 带动全面。

行业协会应该不断举行各类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推介会。总结注重采用四新技术、产品获得效益企业的经验, 引导企业步入发展轨道。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创新活动, 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开展小改小革, 提高施工技术含量。造成一种强烈的技术氛围, 搞活科技进步。

3.6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自建设部1992年发布《建筑业大中型施工企业总工程师职责暂行规定》以来, 我市各个建筑企业都已配备“具有工科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有长期从事企业技术工作的经历, 具备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总工程师。规定还要求总工程师要“对新技术有敏锐的接受能力, 有推动科技进步的开拓与实干精神”。企业总工程师是企业实现科技进步的主抓者。企业应以总工程师牵头, 由工程师、建造师参与企业科技进步工作。专门研究企业科技进步问题, 提出科技进步规划, 落实国家有关规定, 制订科技进步方案。

从大连市建筑行业企业的现状来看, 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严重短缺, 仅为20%左右, 距离国家要求相差甚远。总工程师业已经成为单纯行政职务, 对科技进步过问较少。实践证明, 抓好企业科技进步, 总工程师应是主要带头人。要经常组织他们学习、研究四新技术。总结表彰先进分子, 促进全面科技进步。

其次, 要加强第一线施工人员 (农民工) 的培训工作, 使财政拨付的培训款项真正发挥作用。突出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使之掌握施工基本技术, 达到国家强制性规范要求标准, 同时完成知识更新, 逐渐掌握建筑业核心技术, 具备较强技术竞争力。

3.7社会各界的支持是建筑企业科技进步的巨大动力。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建筑业的发展将拉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建筑业科技化问题, 理所当然地应得到社会支持。但是, 相当长一段时间, 人们并不重视建筑业的科技发展, 使这项工作略显动力不足。因此, 企业恳切要求政府主管部门关注建筑业发展, 特别是建筑科技的发展。不仅提出计划指标要求, 还要不断反映建筑企业在科技发展方面的诉求。制订近期计划, 谋划远期目标。特别要帮助企业寻找得利时机, 最大限度地利用政策优势, 加大企业享受政策优惠的利好空间。

例如, 2011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资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 节能服务企业将享受三项税务免征。这个政策将会促进“包括施工、设备安装、调试验收等企业”在建筑节能方面的发展。当前建筑企业大部分采用高能耗、低环保的运作方式, 建筑节能将是国家节能总体盘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际惯例, 实现节能改造由节能服务公司先期进行投入, 回报会在方案改造后得以体现, 用能企业基本上不需要进行过多投入, 便可以进行节能改造。国家这一利好政策, 对建筑业的优惠太大了。关键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引导企业如何学习、享受这一政策。使节能服务企业与用能企业有机联姻, 密切配合, 找准项目, 抓出成效。那样一来建筑科技速度, 将会大大加快。

3.8实行设计、科研、材料、设备、施工一体化联动, 综合推进建企科技进步。

建筑企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 它受制于投资商的资金支持, 也受制于设计单位的设计要求, 还受制于机械设备和建筑材料采用等等。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建筑产品的需求已经从追求合适的住宿、办公环境转移到健康、绿色、环保、节能、智能等方面, 建筑不再是单纯的建筑物, 而是融入了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对爱护地球、保护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正是这种追求促成建筑行业与科研、设计、材料、设备等行业密不可分的关系, 国外早已实施的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模式 (BOT) 是这种需求的体现, 在这方面政府、协会、各行业之间和建筑企业都有很多课题可以做。例如, 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制, 现代化高科技含量的建筑机械设备的制造, 都将给建筑业科技提升带来促进。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又不是建筑企业所能包揽的。需要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才能实现。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 切实做好施工企业与高校和科研单位有机联合, 非常必要。这个问题喊了多年, 实际效果不佳。政府主管部门应从联姻、助推等多个方面“催化”, 解决联合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才能使真正有志于建筑科技的专家有用武之地, 也使思贤若渴的企业找到“用武之雄”。否则只能是一哄而起, 一哄而散。

另外, 还要加强建筑机械租赁行业建设。针对施工企业项目多种多样, 施工场所经常变换的特点, 辽宁省政府提出:“要培育大型专业设备租赁企业。形成传统与新兴、高端与低端、主管和监管多业并举、共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建筑科技英语的 篇10

“当我走在这些熟悉的路径, 这些路径大多交错地引向真理的殿堂, 远超过我这种凡夫俗子所能理解。……在夜深人静时, 独自走过幽魂盘踞的地方, 好似被时间所遗弃一般。孤寂刺透许多学子, 但若非如此, 追求的真理和真相永远不会来到。”

——甘地 (Mahatma Gandhi)

1. 现代遗产与高校建筑

现代遗产是人类最伟大变革时代留下的理性记忆与珍贵财富, 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新领域。然而作为其代表的建筑遗产却面临比古代遗产更为严峻的现状:由于其产生年代较短, 在以“详远而略近”的传统遗产价值取向的思想影响下, 现代历史建筑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低、重视少, 缺少话语权。加之遗产的类型、材料、使用功能、建造地点等当时时代特点所带来的现实问题, 现代建筑遗产在城市快速发展和建设进程中极容易沦为牺牲品。

西安不仅拥有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化遗产, 随共和国成立, 在民族崛起与发展的现代亦是我国重要的科研与高等教育基地, 成为全国高校密度最大、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最多的城市。建校历史悠久的各大高校在西安城市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是最好的历史教科书, 而高校的建筑是其精神核心与空间载体。

2. 现代遗产与遗产记录

我国自1996 年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 将视野从保护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物的价值视野逐渐发展为关注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建筑, 逐步展开了对近代遗产、现代遗产、晚近遗产等类型的研究。从2008 年,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保护二十世纪遗产无锡建议》的发布, 到2012 年, DOCOMOMO China (国际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理事会中国委员会) 申请获准, 再到2014年, 中国20 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成立, 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遗产记录是对建筑遗产的构成、现状以及使用情况等信息的采集、分析、研究和评估, 是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基石, 也是遗产信息体系建设最为重要的工作。然而面对现代建筑遗产这样“活的遗产”, 需要寻找和制定合适的遗产记录方法和技术手段, 将建筑遗产本体的信息真实性与人文、时代及环境的信息鲜活性在空间或时间线索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从单纯的建筑角度的文化遗产记录方法, 转为搭建具有人类学精神的、分析性和评估性的遗产信息记录理论与方法框架, 实现人文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契合。

3. 建筑全生命周期动态信息的记录

现代遗产视角是一种跨越时间的维度的视角, 它尊重城市与其组成建筑的动态性与变化性, 观察和记录其故事发生的物质载体, 以及载体之下上演的一幕幕真实生活。

传统的基于文献档案与建筑测绘的建筑遗产信息记录已不能满足现代遗产保护发展的需要, 建筑遗产全生命周期动态信息的记录旨在突破建筑三维测绘, 描绘建筑的平、立、剖面图, 以及登记造册的方式, 发展成为对建筑遗产相关的物理、几何、人文和周边环境及其随时代变化的动态信息进行适时采集、测量、处理、更新和利用, 并依靠数字、文字、图像、衍变信息、三维模型乃至音频文件等多种类型记录建筑遗产的信息。

4. 西建大东楼信息记录研究

4.1 背景信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前身西安建筑工程学院, 是1955 年随国家对高等教育进行的第三次院系调整, 由东北大学土木系和建筑系, 西北工学院土木系, 青岛工学院土木系和苏州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科、建筑艺术科合并而成, 位于西安南郊“文教区”。学校总体规划主要由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主持设计, 部分由西北工业建筑设计院承担。校园初期规划布局主要受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布局模式的影响, 采用“周边式布局”“棋盘式环形道路”“条块分割”以及“入口空间要宏大”等, 并结合了中国传统的空间序列组合而成。 (图1)

教学东楼和教学主楼、教学西楼围合成校园核心的教学空间, 由上海华东设计院设计, 当时的建筑系主任刘鸿典先生作为校方人员提出设计意见, 西北建工集团和当时的在校师生共同建设的, 是建校初期最早建成的一批建筑。随着1973 年南侧建设东路的开通、南门的设立, 成为了学校的主形象面。三栋楼在设计初期形象基本一致, 带有明显的苏联建筑形制, 立面简洁、比例适当, 建筑结构采用砖混结构, 层高3.6 米。 (图2)

4.2 遗产视角的东楼阶段信息记录

从遗产视角审视教学东楼, 其具有很强的“活态遗产”性, 即保持着原初或历史过程中的动态使用功能和传承, 对其的价值信息亦应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记录重要时间节点的使用变化情况, 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与价值特性。 (图3)

① 1956-1978

该阶段的东楼保持最初的设计施工情况, 为主体三层的砖混结构, 以经济适用为目标的空间排布:中走廊两边分房间, 设计教室多为2 开间。在1976 年唐山地震后, 考虑到楼体结构的稳固性, 对其进行了结构加固, 在楼体外墙立面上设置壁柱, 中部用钢筋拉结。

② 1992-1999

因1992 年东楼内部装修引发火灾, 三层原木屋架全部烧毁, 后采用钢结构增建第四层, 形成大空间, 同时增建门头形成入口空间, 改善了进入方式与形象。1999年为迎接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召开, 在四楼增设报告厅。

③ 2005-2006

随着自1999 年逐步扩招所引发的师生人数增加, 以及专业评估与对外交流的开展, 东楼进行了附体建筑的加建, 增加报告厅、空间实验与展示空间, 同时对四楼空间进行重新分隔, 形成开放的“建筑广场”。

④ 2011-2014

应对自身专业的需求, 该阶段的东楼在其南侧加建了两层通高的一处空间设立模型试验室, 同时对主体建筑内部空间进行了重新分隔与排布。

4.3 生活场景的记录

建筑主体加建、空间重划所反映的是时代发展、需求变化的结果, 而人们的时代记忆则依附于这些空间载体, 停留于生活场景。通过人物访谈, 信息搜集等方式, 借助三维建模, 对于不同时间阶段典型空间场景的记录, 一方面反映与之相应的学习与生活状态, 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留存住人们的记忆。 (图4)

5. 结语

从现代遗产的视角重新审视日常的教学东楼, 观察——从历史沿革、功能演进、建筑增扩、空间进化、教学变化等多维度观察对象, 扎根生活体验, 建立思维认知。记录——通过查阅历史档案、现场勘测对比、亲历者访谈实证等综合记录手段, 记录建筑六十年来的演变过程, 记录各年代学生在其中的生活记忆。研究——理解历史在建筑上留下的痕迹, 感质空间、场所、建筑的情感和记忆, 认识地域文化、现实条件促成建筑的多样复合。

上一篇:经济效益和效益公平下一篇:学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