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计算机系统

2024-05-11

邮政计算机系统(精选七篇)

邮政计算机系统 篇1

1 加强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和管理问题

若是想提高计算机的整体应用水平, 令其更好的为邮政企业服务, 首先应建立专职机构, 在组织上给予保证。目前我国应用计算机系统的邮政企业对于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和运行问题上设立的管理体制各不相同, 有采取分散式的, 也有采用集中式的。根据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 对其设置专职机构, 来管理整个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情况, 在人员上、组织上以及物质上给予保证。另外, 还应该对计算机工程项目的前期加强管理, 积极参与到不同类型的邮政计算机系统的建设和开发工作中。对于邮政企业来讲, 不仅需要具有高级开发能力、熟悉本局所有业务的技术人员, 还需要高水平的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管理人员。所以, 邮政企业想要采用计算机系统时, 应考虑到联合开发或者是自助开发这种共同建设的新思路, 摒弃传统的全引进思路, 这样在整个建设和开发的过程当中, 便于培养网络软硬件维护以及邮政本身的高层次系统开发人员。以我局作为例子:一般来说, 依靠本局的维护管理能力以及技术力量来引进全新的计算机系统, 是十分吃力的, 而高等维护的难度将会更大, 所以, 培养技术支撑力量以及自主开发队伍已经成为建设单位日渐重视的问题。

2 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学习

应全面提高操作人员的使用水平与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近些年, 因为维护和管理等问题, 邮政企业开始意识到人才使用的重要性, 为了满足目前计算机系统建设和开发的基本需要, 引进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士。但是在如下几个方面仍然存在弊端: (1) 因为在引进的人员当中, 毕业生占有的比例比较多, 刚刚涉及到邮政业务, 经验不足, 对业务也不熟悉, 而且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已经不能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脚步, 所以, 需要对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实际系统应用培训, 让技术人员了解新知识和新技术。 (2) 人才数量不足, 不能满足目前计算机系统的发展需要;引进人才以后企业一定要对其进行培训, 除了企业举办的培训班之外, 还要鼓励技术人员购买相关书籍进行自学。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 了解计算机现用的系统, 不断进行实际联系, 除此之外, 还可以开发一些比较简单的系统, 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这样一来, 不仅提高了邮政职工整体的使用水平与知识水平, 还有计划的提高了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所以, 目前邮政企业若是想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和拥有良好的运行状态, 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技术人员对于使用计算机系统的人员要给予帮助与指导, 另一方面要有计划的对邮政职工举办专业系统应用培训班与微机知识培训班。

3 建立健全监督检查体系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因为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发展, 令计算机系统的监督检查、考核、管理、维修和包养等问题并没有构成办法和相应的制度。所以, 应根据计算机技术更新的实际情况, 不断的建立监督检查体系及相应的管理制度, 用以确保计算机系统得以正常运行。而且针对于不同的运行系统还要建立不同的制度和办法。在计算机保养等问题上, 应贯彻执行计划保养0方针、预检预修、预防为主、定期检查计算机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以及设备的完好情况, 对于一些可能发生的故障应制定相应的处理方式, 进行预先处理。和其他的机械设备相比, 计算机系统是比较特殊的, 所以, 不仅要贯彻执行相应的管理方针, 还要采取多种措施做好硬件或者是软件损坏以后的维修工作。对于计算机系统的操作人员, 也要对其制定使用管理办法与专属的操作规程, 尽可能减少故障发生的可能性。例如:保持机房之内干净整洁, 做好清洁工作;杜绝在供电线路上使用大功率的耗电设备等等。一旦发生因为使用不当而引发的系统故障时, 要追究操作人员的责任, 同时将事件纳入月底考核。在建立相应管理制度的同时, 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约束记住以及监督检查考核体系, 形成闭环的管理模式。例如:分地点和专业来制定修复时间与响应时间, 定期对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价, 实现企业对人的有效管理。

4 加快对旧系统的改造, 实现远程支撑

就目前而言, 计算机系统远端维护技术在邮政企业当中被广泛应用, 所以, 对于一些分散的系统、重要系统或者是一些诸如电子化营业系统的大系统要加快改造, 来实现计算机远端支撑维护, 以节省物力与人力, 快速对其进行服务与管理。

以上是本人对邮政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管理等相关问题上的粗略看法, 如若有不妥之处, 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 并加以指正。

参考文献

邮政计算机系统 篇2

计算机软件安全及其对策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给邮政工作带来了便捷, 也潜藏着安全性威胁。首先, 数据库的安全性。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 数据库是系统管理、介质存储的主要形式, 其常见安全问题有:非法访问、非法存取、数据库被破坏等。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就要进行数据库备份, 防止意外, 恢复因意外而消失的数据。当然, 数据库系统备份也需要管理, 有计划的、自动化操作与备份, 将日志记录以及历史记录进行保存, 而并非单纯复制。这就需要选取适宜的备份方案与管理系统。

如广东邮政信息技术局要管理与维护邮政上百个业务系统的安全与正常运营, 要随时对三十多个数据库服务器做好备份准备, 确保发生意外时快速恢复运行。但因缺乏智能化管理, 因而备份得花费大量人力, 且恢复数据时, 探寻备份数据也需耗费一定时间, 这就影响了邮政公司业务的连续性。为解决上述问题, 广东省邮政信息技术局运用了鼎甲公司设计的基于Web的分布式数据库备份管理系统。通过统一Web管理界面, 对全部数据库服务器备份展开同时设定与操作, 且与邮政现有脚本无缝支持, 还能结合邮政特殊需要而设计异地异步容灾功能, 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 也达成了自动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目标, 将存储空间使用率、数据自动探寻的准确率、数据恢复速率提高了。

其次, 病毒攻击问题。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 防火墙有一定脆弱性, 不能绝对保证网络安全, 完全防范病毒侵犯或网络内部攻击, 一当防火墙、服务器等关键设备遭到攻击, 会导致计算机网络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 如无法正常启动系统;运行程序速度缓慢;电脑死机;数据被破坏等等。因此, 邮政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网络设备的病毒查杀, 保障网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如建立操作权限管理制度、身份验证, 规范邮政网络;安装查杀病毒软件, 防范病毒。比如莆田市邮政局对全市邮政办公用脑安装了INODE客户端与趋势防病毒软件, 防护病毒, 自动更新病毒库、隔离被感染的计算机, 避免病毒传染。

网络设备安全及其对策

计算机硬件及其运行环境是邮政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的前提与基础, 其安全与否对计算机网络信息有直接影响。倘若遭受自然损坏、自然灾害、环境干扰、人为破坏或人为窃取等情况, 则会给计算机设备及其信息带来安全威胁。如计算机环境湿度过高, 就可能导致计算机内部的印刷电路板触点生锈, 增加阻抗, 或者引起某些相邻焊点间短路, 出现故障。而环境湿度太小, 太过干燥, 机械摩擦部分就可能形成静电干扰, 影响集成电路芯片, 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工作。因此, 邮政企业若要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就要优化计算机系统与实体的物理环境条件。

首先, 注意机房场地环境。机房安装场所是否适宜,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因此, 邮政企业在选择机房场地时, 严格要求与标准, 综合考虑湿度、温度、抗雷击、虫害、冲击、电磁干扰、腐蚀度、供电等因素, 给计算机系统提供相对安全的环境条件;构建机房保卫管理制度, 做好中心机房安全防护, 降低或避免环境造成的物理灾害, 并防止未授权团体与个人对计算机网络设施以及一些重要数据进行篡改或破坏。同时, 规范机房综合布线。如强弱电缆布于不同桥架上;在机柜中线缆应标记清楚, 而且走线之前要用PVC包裹易损的光纤, 保障线缆安全。其次, 在服务器配备方面, 可采用不间断的UPS, 给全天正常工作提供保障等等。另外, 注意计算机性能的优化。如大规模调整磁盘, 使磁盘负载均衡, 保证系统平稳运行;更换老化设备, 完善系统与网络监控平台, 提高系统运行掌控与监控水平, 减少系统运行风险, 使计算机系统运行质量出现质的飞跃。

人为影响及其对策

在邮政计算机系统运用中, 除了技术层面带来的风险与安全问题之外, 人为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有的操作人员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不高, 不熟悉软件功能, 出现一些错误操作, 导致计算机发生故障, 系统出现异常情况, 比如系统通讯异常, 相关数据出错;单台电脑死机或部分控制电脑死机, 或者计算机系统直接瘫痪, 给邮政安全运行埋下隐患。另外, 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管理不到位等原因, 出现盗窃或篡改网络设施等现象, 给计算机设备与系统的安全稳定运作带来负面影响。因此, 邮政企业还要注意由人为灾害方面进行管理与防范, 提高人员素质与管理水平, 规范操作。

首先, 邮政管理领导要重视管理, 健全管理制度, 并通过多样活动与途径, 不断强化邮政人员的教育培训与管理, 使业务操作员具备所需的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能, 提高业务素质, 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能够根据有关规定与操作程序来规范操作行为, 避免或降低人为灾害对系统运用的影响;提高技术人员, 尤其是维护人员, 防范网络风险、处理计算机网络故障的能力, 一旦出现故障, 能够快速处理与控制, 确保重要设备安全运行。其次, 做好日常检查与监督, 包括定期检测网络连接, 防止破坏行为, 或者避免外部连接以及搭线窃听等情况的出现;合理规划机柜与配线间, 远离敏感人群;与供电等部门协调好, 防止断电现象等。如河南邮政有金融计算机系统安全运行“八连冠”之称, 其管理与工作方式有很多借鉴之处。比如为保证邮政金融计算机系统高效、稳定、安全、持续运行, 河南邮政借助安全运行竞赛活动的契机, 努力探究保证系统高效而稳定的方案, 强有力的推进了邮政金融业务的稳步发展。同时, 河南邮政非常重视培养信息技术人才队伍, 利用定期内外部培训等形式, 建立了一支素质高、技术强的运行维护队伍, 给计算机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人才支撑与保障。其次, 构建“邮银”双方合作机制, 设置信息化工作协调小组, 对省分行科技部与省信息技术局的日常工作予以协调, 营造“邮银”密切配合与互相支撑的氛围。

总之, 在现代邮政企业工作中, 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管理层要高度重视, 完善制度, 加强管理与培训;业务操作员要熟悉技能与业务, 避免错误操作;系统维护工作者要强化管理与维护, 定期备份数据, 安装杀毒软件等等, 降低计算机系统安全风险, 推动邮政金融信息系统运行质量的不断提升。

邮政国内小包辅助分拣系统 篇3

从2012年10月开始, 中国邮政推出邮政国内小包, 这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专门针对国内轻小件寄递市场推出的全新产品, 是中国邮政进入电商物流的试金石, 通过向协议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实行批量交寄、预约投递、上门签收。业务自开办以来,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作为邮政的重大战略型业务预计未来规模会超倍速增长。

国内小包一般由各级邮区中心局进行集中收寄分发处理, 具有短时业务量剧增、分拣封发时限短的特点, 对邮区中心局现行的组织作业模式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各邮区中心局网络支撑、能力投入不一, 多数没有能够快速处理大批量邮件包裹分拣机, 新增设备投入不经济, 因此迫切需要一套机器分拣为主、人工处理为辅的设备, 并具有一定的扩容能力, 同时完成网运信息系统封发信息处理应用系统。

2 需求分析

系统主要实现实物分拣封发与信息处理功能。

2.1 平面图

其中粗分2人面对面站立。细分作业分为6处台席, 每处台席设置1个智能分拣格架, 智能分拣格架设置12个分拣格口, 同时配有9组光栅对12个格口进行定位区分。

2.2 作业流程

2.2.1 实物分拣作业流程

粗分台席:国内小包邮件运输至现场, GC600扫描枪进入粗分处理界面, 扫描邮件条码, 皮带机对应指示灯亮, 分拣员邮件投入指定滑槽, 输送至细分台席;对于无下载数据的邮件提示邮件放收容区, 不同工位操作员对应不同颜色指示灯, 并用挡板保证只能看到自己指示灯避免干扰, 在扫描下一个邮件后指示灯转换, 保证不会误投。

细分台席:GC600扫描枪进入细分处理界面, 扫描邮件条码, 对应分拣格架指示灯亮, 分拣员邮件投入指定格架, 邮件寄达局匹配格口与光栅检测结果比对, 一致进入下一次扫描, 否则提示操作员处理。在扫描下一个邮件后格架指示灯转换。对于非本细分区邮件系统提示邮件放收容区。

格架邮件装满后, 齐格指示灯亮提示辅助人员换袋。

2.2.2 信息处理流程

操作人员首先登陆本系统, 上位机 (中间服务器) 下载网运信息系统数据, 系统根据基础信息生成邮件格口数据。

粗分台席:扫描邮件条码, 条码信息上传上位机 (中间服务器) , 查询对应数据并转换为皮带机序号后由上位机控制皮带机指示灯。

细分台席:扫描邮件条码, 条码信息上传上位机 (中间服务器) , 查询对应数据并转换为对应格架序号后由上位机控制格架指示灯。

封发处理:统一封发扎袋可由封发人员扫描袋内任意一件邮件, 上位机上传封发信息并生成封发清单, 蓝牙打印机或者普通袋牌打印机打印袋牌。

邮件分拣前已知各格口邮件数量以及重量规格等信息, 可以根据这些数据优化设置格口位置以便取得最大的实效。

本次分拣结束后系统可根据下载数据与扫描数据比对生成邮件平衡合拢表。

3 软件设计架构

3.1 软件配置方案

后台服务器:操作系统为Redflag Linux5.0, Web服务为WebLogic9.0, 数据库环境为Oracle for linux

手持扫描枪客户端:

高立开元GC600使用Windows CE4.0

控制台:操作系统为win2003

3.2 开发工具

服务器端采用Linux下C语言网络编程技术编程。

客户端采用wince下C语言网络编程技术编程。

业务操作采用c/s模式, web应用采用b/s模式, 达到了安全性与应用界面友好性的高度统一

4 展望

国内小包业务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邮区中心局必须由“支撑型”网运向“经营型”网运转变, 努力打造快速高效的邮运网络, 从加快邮件传递速度、为有效地支撑各专业公司竞争性业务的发展, 同时满足集团公司全程时限的要求, 实现网路发展拉动业务增长, 业务增长促进网路扩张的良性循环。

摘要:将实物分拣与网运信息系统邮件封发有机结合, 实现邮政的协同运作和快速反应, 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邮政国内小包辅助分拣系统的系统模型、系统架构及业务流程。

邮政速递模拟核算系统介绍 篇4

概述

为应对速递市场的激烈竞争,提升邮政速递业务的核心竞争力,调动速递专业人员的积极性,扩大速递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有效遏止低资费现象,国家局决定在天津、辽宁、浙江、湖南、山东5省(含直辖市,下同)邮政局及陕西省西安市邮政局开展速递专业模拟核算试点工作。

速递专业模拟核算,就是在不发生实际现金流动、现有会计核算体系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模拟分离资产和人员,相对清晰速递专业与大网、速递专业各环节之间的界面,全口径归集、核算速递专业应得到的收入和应承担的支出,核算出速递专业的真实利润,并建立相关的绩效考核、资费权限等机制的体系。

国家局决定速递模拟核算系统必须在2005年1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为保证速递业务的正常开展,需要在几天时间内完成系统主机、客户机的安装调试工作,网点设备发放和安装,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经调查发现,当时我市邮政网点未达到全部联网,电子化程度相对较低,若是直接从电子化支局取数据,这些手工网点的信息就无法传送到速递模拟核算系统中;并且电子化支局系统所采用的模式是各个网点通过前台,直接把数据传送到电子化支局的数据库,但是我局全市邮政网点并不是接入同一数据库中,而是由两台数据库同时运作,数据互为备份。若是速递模拟核算系统的数据直接由电子化支局的两台数据库中导出,会使数据库压力过大,系统随时会发生崩溃,前台将停止营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基于以上原因,经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决定通过23个支局、10个速递分局及8个县局,分别把各个营业网点所每天收寄的EMS信息,采取人工记录到特快录入程序的方式来进行模拟核算。

数据传送稳定后,我局又对系统作进行长期观察,发现所采用的这种手工方式有如下弊端:数据重复录入;由于人为操作,易造成错误率高,数据无法达到100%准确;作为管理机构,数据无法达到网店级计算。

基于以上原因,通过与开发商的相互沟通决定从电子化支局直接导出数据,便可以解决以上问题。

系统的体系结构

1设计思路

鉴于我省综合网及电子化支局的实际使用情况。数据采集端已是新电子化支局系统的软件,因为最终的数据都将来源于电子化支局系统。系统逻辑结构如下图。

系统模块逻辑结构示意图

系统的数据来源采用该种结构能够适应多种系统数据接入,接入的系统只要将本结算系统所要求的邮件统计要素传送到数据文件接收服务器上即可。各类系统数据转换都在数据接收服务器上完成。这样为其它系统的接入提供方便。市处理中心接收来自于新电子化支局系统的收寄信息。对接收的数据以定时批处理的方式,进行计算统计汇总。

对于各类报表的查询,采用web浏览器的方式,大大地简化客户端的程序及系统要求,同时也便于管理及应用的使用推广。对于部分管理部门要查看各种数据如单价、结算费率、用户管理等,采用C/S结构通过专门的管理程序来实现。这样对数据的安全性、可操作性有了较好的保证。

2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图

市中心是整个系统的数据计算、统计、汇总、存储中心,为保证数据的安全准确,系统采用oracle数据库。Oracle作为一种主流数据库产品,在邮政综合网等多个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Oracle8能够处理更多的数据,容纳更多的用户,在安全性和稳定性上都是最好的。Oracle数据库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从硬件、软件、应用等各方面保证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处理。数据库支持磁盘阵列、双网络环境、多cpu系统,支持数据库日志,练级备份和恢复,及各种复杂技术,因此具有极高的容错性。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图如图2所示。

3技术数据流程及数据来源

根据我市目前实际情况,县局或网点对收寄的可快邮件各要素进行录入。发送至市处理中心,或者市处理中心接收来自新电子化支局系统的收寄信息。对于从各方面汇总的数据在文件接收服务器上,按系统的要求作相应的格式转换,存入中心数据库服务器上。数据库服务器对接收的数据以定时批处理的方式,形成相关报表的中间数据存放在服务器上。一方面web服务器根据各管理部门的用户提出的查询条件,对这些中间数据进行汇总统计,生成统计结果,反映在用户的查询界面上满足各管理部门的查询要求。另一方面系统根据管理部门的设定定时生成固定格式报表,以提供快速查询。

根据我局电子化支局的实际情况,系统的数据来源有两种。第一种手工输入、第二种电子化支局系统提供的数据。下面就两种接入模式具体分析。

手工输入程序是供手工输入邮件信息的程序,该程序采用powerbulider开发。为了做到程序安装使用维护的方便简单,程序可以不采用数据库,而是使用文本文件的方式保存数据。这样省去了数据库的安装维护工作,也降低了硬件设备的要求,同事也方便数据录入点的布置。手工输入收寄的特快邮件信息共有,邮件号码、寄达地、邮件性质类别、重量、大宗合同号、邮件收寄时间、账务实收资费、邮件运输方式等八项数据内容。采用手工输入方法,工作劳动强度大、错误率高,同时集中统一输入的,也会给业务管理上带来不便。

新的电子化支局已在市局开始运行。其系统可以提供的数据项基本满足要求。电子化支局系统的数据可以由本系统每日定时登录支局主机取得相关数据。随着电子化支局系统推广普及,考虑到支局系统的安全性,该接口取数方式应该改为由支局主机发起,将结算系统所需要的数据传送到本系统市中心数据文件接收服务器上。这样一来,既省去了网店营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又对数据采集方面得到了100%的准确。

4系统对综合网及单机网点的要求

手工输入程序对系统的要求为操作系统为windows-98/2000或windows-up,有一块网卡能够联入综合网,并ping通省中心,具有20m的硬盘空闲空间即可。

中心根据目前的业务量数据文件接收服务器和web服务器为同一台计算机,cpu为pentim-4、256m内存、40g硬盘,操作系统为windows2000,这两个服务可以视以后业务量的大小做相应的调整,既可以在同一台上也可以布置在两台不同的计算机上;数据库服务器为双cpu、2g内存、36g硬盘,操作系统为red hat linux release9。市中心数据的计算处理采用批处理模式。批处理可以定时在任何时间触发。在此建议定时在夜间进行,因为本系统是一个生产管理系统,白天系统要处理大量的出啊寻统计工作,结果将数据计算、统计、汇总安排在有大量查询统计的时候,这样必定要大量增加系统资源的消耗,而夜间系统资源有相对空闲。所以,从系统负载均衡的角度考虑,数据计算处理采用批处理的方式进行以均衡负载。

结论

通讯地址查询邮政编码系统设计 篇5

随着电子商务的突飞猛进和物流行业的信息化, 使得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完成购物和邮寄物品, 大大节约了时间和金钱成本。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都离不开通信地址 (又称为通讯地址, 简称为地址) 和邮编, 这些数据都需要用户提供, 当前一些电子商务网站和物流行业的主要的做法如下:

(1) 让用户手工输入完整的地址和地址对应的邮编。

(2) 通过下拉列表提供省, 省下面地级市和地级市下面的区县, 这些比较固定的地址让用户选择, 余下的地址和邮编由用户手工输入。

(3) 保留用户输入的地址和邮编, 方便下次再次使用, 即如果本次输入的地址和邮编之前已经有了一份, 直接选中, 就避免了让用户重复输入。

这些做法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 很多情况下用户未必知道自己输入的地址对应的邮编。

(2) 由于基于拼音的输入法和汉语本身存在的缺陷 (汉字存在多音字, 多个汉字拥有相同的读音, 多数基于拼音的输入法都是基于统计的语言模型) , 再加上地址中存在的一些生僻字的原因会导致输入的地址存在错别字。

(3) 由于地名存在别名现象, 即同一个地名有多种叫法, 例如“广东省”的别名有“广东”和“粤”, 因此他们识别不了对同一个地名的不同描述。

(4) 有些情况下用户无法输入完整的地址, 当输入的时候一脸茫然和无助。

(5) 由于地址存在变更和搜集不完全的问题, 这些网站的数据往往得不到更新。

当前一些其他的网站能够解决第一个问题, 即帮助用户得到地址对应的邮编。但是他们往往采用数据库技术来实现的系统, 对于低于区县级别的地址, 往往采用字串模糊查询 (like %XXX%) 的方式参与检索, 由于性能的原因此种方式对于大数据量的查询效率很差。另外基于数据库实现的查询使得用户的输入格式和内容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比如:

用户首先选择省级行政区 (包括省、特别行政区、自治区和直辖市) 的名字, 其次是选择地级行政区 (包括地级市、自治州、地区和盟) 级别的名字, 然后再县级行政区 (包括市辖区、县、旗、特区、林区、自治县和自治旗等) 级别的名字, 最后用户输入乡镇级别及村庄道路等。查询的输入过程非常机械。

另外基于数据库的查询模式, 要求地址格式全部满足四级, 即省级, 地级市级, 区县级, 然后是其他具体地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址都满足此种情况, 例如直辖市下和省与直辖县或省直辖县级市之间就没有地级市级, 一些特殊的地级市没有区县级, 如广东省中山市、广东省东莞市、海南省三亚市、海南省三沙市、甘肃省嘉峪关市;他们的解决办法, 起个其他的名字代替, 例如“直辖区县”, “市辖区”, “省直辖县”等, 但是查询的结果中一般也包含这些非真正地址的数据。

本方法尝试解决如下问题:

(1) 帮助用户输入, 即提供输入提示功能 (类似Google Suggestion) 。

(2) 采用基于搜索引擎技术使得用户输入的查询格式更加自由, 并且通过一个比较短的地址片段就可以找到完整的地址。

(3) 基于命名实体识别技术能够识别出用户输入地址元数据的级别, 从而实现地址的逐级查询 (例如已知一个地级市, 给出该地级市下所有县级行政区的名字和对应的邮编;已知一个省的名字, 给出该省下所有地级行政区的名字和对应的邮编等) 。

(4) 自动从互联网上抓取地址数据, 完成参考数据的更新。

(5) 对不用来源的参考数据进行校验, 识别出有问题的参考数据, 使得参考数据更加准确。

(6) 有时候由于参考数据在乡镇级行政区级别及以下级别上收录得不是很全, 本方法可以通过地址补全方式完善查询结果。

(7) 实现查询结果地址的切分和级别标注, 方便用户灵活使用结果。

(8) 将地址和对应的邮编加密到二维码中, 方便用户通过二维码扫描软件直接获取完整的地址和邮编。

(9) 将用户的检索结果链接到知名的地图厂商 (百度, 谷歌, 搜狗地图等) 获取相关地址的经纬度数据。

2 系统设计

2.1 总体架构设计

本系统的总体架构如图1 所示。

从图1 邮编查询系统的总体架构图可以看出, 该系统需要三种数据:

(1) 用于通过通信地址查询邮政编码的通信地址和邮政编码对应关系的数据。

(2) 用于输入地址提示的标准化的通信地址数据。

(3) 用于地址切分, 地址标注, 命名实体识别和Query语句生成的地址元数据字典数据。

第一种数据:通信地址和邮政编码的对应关系, 可以从一些数据比较新而且数据比较标准和完整的邮编查询网站上, 利用基于种子的网络爬虫和信息抽取技术抓取相关数据。

第二种数据:标准化的通信地址数据, 一种来源是第一种数据去掉邮政编码后的通信地址数据, 第二种来源, 从维基百科和国家统计局网站上, 最新的有关中国行政区划上的网页上利用爬虫技术和信息抽取技术抽取得来。

第三种数据:地址元数据字典数据, 源自维基百科和国家统计局有关中国行政区划的地址元数据, 以及通过地址切分和识别技术从完整的通信地址中获得。

地址元数据包含的数据主要有:省级行政区名 (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 、地级行政区名 (地级市、自治州、地区、盟) 、县级行政区名 (包含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 、乡级行政区名 (包括乡、镇、街道、苏木、区公所) , 其他地址数据 (包括道路名、村庄名、小区名、建筑物名和广场名) 等。

2.2 地址查询编码过程设计

地址查询邮编索引结构如图2 所示。

其中地址的最低等级域 (Level Field) 包含的数据值如下:

(1) 省级行政区级 (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 , 用province表示。

(2) 地级行政区级 (包括地级市、自治州、地区、盟、直辖市辖区) , 用city表示。

(3) 县级行政区级 (包括市辖区、县、旗、特区、林区、自治县和自治旗等) , 用district表示。

(4) 乡级行政区级 (包括乡、镇、街道、苏木、区公所) , 用town表示。

(5) 低于乡级行政区级, 用all表示。

一个地址文本, 其对应的最低地址等级域的值计算如下:

(1) 首先对地址文本做预处理, 预处理包括删除多余的空格, 全角字符转换成半角字符。

(2) 其次是地址切分和地址标注。

(3) 接着是地址命名实体识别, 获取最终的地名实体标注序列。

(4) 然后根据规则计算出此地址文本的最低地址等级的值。

(5) 将最低地址等级映射到最低地址等级域的值:1 → province;2 → city;3 → district;4 → town;0 → all。

2.3 地址解析过程

本系统是基于开源的全文搜索引擎工具包Lucene实现的系统, 中文分词模型采用的是二元模型 (bigram) 。为了提高搜索的精度和排序的质量, 需要对输入的文本进行解析, 解析的结果是生成相关的Query语句。因此整个流程为首先对用户输入的文本进行预处理, 切分, 标注和地名实体识别, 识别出不同级别的地名, 然后对不同级别的地名分别用半角的双引号“””括起来生成Phrase Query查询语句, 并赋以不同的权值, 权值的设定应遵循如下原则, 已被收录到字典里的地名 (即确定被识别的地名) 其对应的权值要大于未知的地名。举例如图3所示。

图3 中“29 号”是不能识别的地址, 因此其对应的权值W5设置的值要比其他的权值小。通常情况下W5的值一般设置成1.0, 其他确定已被识别的地址对应的权值的值一般大于1.0。

接着用地址的标注等级序列获得地址的最低标注等级, 为了能够支持地址的分级查询 (仅限四级以上的地址) , 即:搜索的结果首先是当前地址的标准形式, 其次是当前地址等级下的直属行政等级 (即子等级) 的所有地址, 然后才是更下一级的地址。例如:当输入“深圳市”时, 排在第一个的应该是“广东省深圳市”, 其次是“深圳市”下的直辖区县, 然后是区县下的乡镇街道, 最后是道路, 小区, 村庄等。系统在最低标注等级映射到最低等级域上要做分级查询处理, 具体做法是:获得当前最低等级及下属的等级域的值, 然后按照逐级递减的方向赋上递减的加权值。规则如下:

(1) 1 → province city;

(2) 2→city district town;

(3) 3→district town。

当用户提交查询请求后, 系统会返回查询的结果, 并把与用户输入的地址文本最相似的地址排在第一位。由于参考数据搜集的不是太全, 加上每年都有新增的建筑, 道路, 小区等, 还有一些行政区划的变更等等, 使得排在第一位置上的地址中区县位置之后的地址和用户输入的地址有出入, 本系统采用地址补全技术, 对最相似的返回结果进行改造, 使得更接近用户的要求。

2.4 地址补全

地址补全是根据用户的输入来完善查询结果的技术, 使得结果更贴近用户的需求。地址补全主要用在某一级别的地址很难搜集全, 而且新增量比较大, 主要集中在四级和五级地址上。地址补全的条件时用户输入的地址文本其地址级别的顺序是正常的, 即不存在一二三级地址出现在四级或者五级地址之后。识别出用户输入的地址级别中四级地址及以后的部分, 拼接到搜索结果最相似的那条地址中三级地址之后。

3 总结

本文设计的系统是用来实现地址查询编码这一功能的。在分析了现有系统情况之后, 使用了地址解析、补全、查询等技术, 来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实际使用情况显示本文提出的诸多解决方案能够很好地满足需求。

参考文献

[1]Joachim Selke, Christoph Lofi.WolfTilo Balke: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Crowd-enabled Databases with Querydriven Schema Expansion[J].PVLDB2012, 5 (6) :538-549.

浅谈邮政报刊发行系统改革与创新 篇6

关键词:邮政报刊,现状及弊端,创新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各种运行体制逐渐健全, 但是我国的一些企业在市场的冲击中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邮政报刊的发行就是如此。在过去邮政报刊的发行在我国政策的扶持下到了充足的发展, 但是由于管理者的管理不当, 管理体制不健全致使邮政报刊的发行在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处于不利地位。面临着这些中困境, 邮政报刊发行的管理者一定要转换思想观念, 不断地创新完善邮政报刊发行系统, 使邮政报刊行业走出困境。

一、邮政报刊发行系统的现状

当前, 邮政报刊行业在我国的政策扶持下, 得到了充足的发展, 相对于其他发行方式具有绝对的优势, 但是由于我国的邮政报刊的发行方式是在我国的政策下发展起来的, 发展的根源是在我国的计划经济环境中发展过来的, 所以相应的邮政报刊的发行方式中就具有传统计划经济的因素。在如今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邮政发行系统中的一些弊端因素暴露了出来, 使邮政报刊行业的发展遇到了困难, 使我国邮政报刊发行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影响。

二、我国邮政报刊发行系统的弊端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我国邮政报刊发行系统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从数据可以直接的体现出来, 比如在1998年到2003年的报刊发行市场状况来说, 中国的报刊发行市场平均每年按照10个百分点持续增长, 报刊行业不断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但是邮政报刊在报刊发行市场中的占有比例却下降了12个百分点, 在零售市场报刊发行影响中, 甚至下降了37个百分点, 这些弊端的出现严重影响了邮政报刊的发展, 甚至会使邮政报刊发展走向末路。从以往的工作经验总结出, 在发展中, 邮政报刊的发行中观念旧、效率低、服务差和成本高一些因素, 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了邮政报刊行业的发展。

观念旧, 就是说邮政报刊行业的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由于一些邮政报刊行业的管理者一直按照原来简单机械的发展模式, 没有跟上市场发展需求, 不能够满足新时期报刊发行的需求, 更明白地说就是我国邮政报刊发行系统本身的体制不适合当今的市场经营环境, 在邮政报刊的发行中管理体系不健全, 管理机制太死板是邮政报刊发行系统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 没有忧患意识, 没走创新道路, 对新市场环境下的营销渠道与营销模式没有深刻的认识, 并且邮政报刊行业对于自身的有利资源也没有能够有效地利用, 使邮政报刊发行在报刊发行市场中, 逐渐落在下风。

效率低就是邮政发行在具有庞大资源支持上, 并没有做到应该做到的事。在发行的过程中, 虽然具有良好的优势, 发行覆盖范围基本覆盖全国, 但是中转环节太多, 造成邮政发行的时间过长, 还有就是在工作中, 投递的工作没有做好, 没有科学合理地进行投递工作, 在投递过程中, 还经常有缺报少刊的事情发生, 这一系列问题都导致了邮政发行的工作效率极低。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邮政发行管理制度不完善、工作人员对报纸和期刊的特点没有深入的了解。

服务差就是指邮政报刊的发行工作人员对待客户的服务态度、服务工作水平和服务工作质量都没有达到应该有的程度。在以往的工作中, 邮政的报刊发行工作一直没有受到重视, 一直是其他业务的附属工作, 致使工作人员在报刊发行中, 积极性不高, 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同时在应聘工作人员时, 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不高, 致使报刊发行中, 工作质量和服务态度都远远达不到标准, 形成恶性循环, 直接影响着邮政报刊行业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上说, 邮政报刊发行的管理人固步自封, 管理思想比较传统, 不能够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 对员工的约束力不够大, 造成工作人员消极怠工, 没有良好的责任意识。

成本高的问题, 首先要明白报刊的发行费率, 报刊的发行费率本质上就是邮政的生产价格, 而发行费率的基础就是报刊发行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力所做出的价值, 在实际情况中, 我国的报刊发行费率要按照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反映出邮政报刊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利润。在此成本高的体现就是报刊的发行费率, 从开始被确定以来, 与现实的成本存在着严重的脱节, 严重地背离了原有价值。由于邮政报刊的发行网络覆盖率大, 一方面为报刊的发行提供了基础的保障, 同时在各个环节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消费, 而这些资源经费的出处必须从报刊发行成本中提出, 无形中也给报刊发行费率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三、根据以上的问题做出邮政报刊发行系统的改革建议

第一要转变发展思想, 改革企业的管理体制。在转变思想方面, 要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 树立新型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意识, 建立合理科学的营销思想, 在管理思想中, 树立坚定的人才意识和合作意识。在管理体制方面, 要在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 建立完善的专业化管理体制, 尽量做到自主经营。要实行专业化管理, 就要在市场的运行规律下, 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整治企业分开管理, 避免国家和地方单位对企业管理的参与, 采取真正的层级管理体制。

第二是要深化经营方式改革, 加快营销模式的创新。在经营方式方面, 管理者要不断的探索出各种有效的经营方式, 比如零售区域代理。零售区域代理就是要求邮政报刊的发行部门直接与报刊协商, 协商出共同管理、共同经营的零售市场。在营销模式创新上看, 就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 比如邮政报刊发行覆盖范围广的网络以及报刊发行的信息渠道, 大胆使用新型的营销方式, 不断发展完善整理出适合自己的营销方式。

第三是要提高服务质量, 改革管理模式。在服务上看要将服务好报刊和读者作为邮政工作服务的中心思想, 以客户为服务中心, 进行优质服务。在管理模式方面, 一是要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 要增加工作人员的奖励环节, 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也要对员工进行培训管理, 整体的增加员工的工作素质。

第四是要加强企业宣传, 大胆采用新技术。在宣传方面, 要充分的利用广告进行宣传, 增加企业公司的影响力, 增加知名度, 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邮政报刊, 能够使用邮政报刊。在新技术方面就要科学合理地推动报刊发行专业的创新, 比如广州市用的报刊发行的分布式系统进行报刊发行,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提高了工作效率, 降低了管理费用。

四、结束语

新的时期, 随着新的各种快递业务的兴起, 我国的邮政报刊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这就要要管理者能够不断发现问题, 不断引进先进的管理体制, 进行改革创新。只有这样, 才能使邮政报刊行业能够在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中, 立于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方怀银.邮政报刊发行专业提高有效收入的思考[J].邮政研究, 2012, (4) .

邮政计算机系统 篇7

(一) 背景介绍

随着人工成本在邮政企业总成本中的占比逐年增长, 其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 对人工成本的管控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自2009 年以来, 邮政企业开始学习借鉴国外邮政企业的先进经验, 进一步加强邮政企业的工时管理。强调精细化工时管理, 是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措施之一, 是人工成本控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也是推动用人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组织专家制定的对应邮政营业岗、内部处理岗、投递岗的定额定员标准 (简称“双定标准”) 也为工时的精细化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 工时管理前提

并不是每个企业, 任何一个阶段都能进行有效的工时管理。科学的工时管理需要符合3 个前提条件, 即工作任务项目化、项目工时定额化、业务量采集自动化。

工作任务项目化:工作项目任务化是实现工时管理的基础。不管是营业网点、生产车间还是投递部门, 不管是手工还是通过机械设备操作都要求将具体的工作岗位分成若干个工作项目, 再根据项目属性细分到每个工序, 每个动作。只有这样所分析的工时才会更加的精细、科学。

项目工时定额化:在员工日常工作项目比较固定成型的基础上,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生产部门等多个部门配合, 对员工日常工作项目所使用的工时, 经过综合评价和科学测算后进行定额, 制定详细的工时定额标准。

业务量采集自动化:业务量的精准统计和分析是工时有效计算的前提。业务量的统计和分析也往往是整个工时管理的难点, 依靠邮政已有信息系统, 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采集营业、内部处理和投递等环节的业务量, 在此基础上进行忙闲规律分析, 才能让工时管理变得真正可行。

二、工时管理原理

(一) 生产线平衡原理

在实际生产活动中若一个人进行很多的工作, 就要把需要的所有零件、材料、工具等生产资料集中在一起, 按操作顺序在作业现场移动工作。而且要使一个人做各种不同的工作就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培训或实践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操作者。随着管理水平的进步, 由一个人担当许多不同工作的做法显然不合适了。因此, 把一项工作划分成若干份, 让数名不同的人员分担, 这样操作者只需在短时间、确定的场所反复进行同一作业。所谓生产线平衡就是指规定每一位操作者的工作量的分配方法。例如, 20 位操作者进行一个大中心局的火车转运工作, 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作业工序, 如站台装卸、库房装卸、总包处理、发验单、装卸盘驳车、总包交运、信息处理等, 如果只是简单分配每个人的作业量, 这条生产线肯定不会畅通, 因为工作量没有依据标准工时进行分配, 就会出现有做得快而待工的也有拼命做也追不上的状况。在平衡生产线时, 应当以一定的定额标准科学合理的给每一个人分配工作, 作业者就会更有效率地工作。同时由于工作量相对平等作业者也不会有不满。生产线平衡的原理就是在研究各个作业工序和操作分析之前, 综合地研究全作业流程的效率。如图一所示:最高柱形的作业工序需要时间决定了整个生产线的速度, 而低柱形的作业工序就会产生很多等待时间。

通过设计更合理的工序, 每个工序配置更合理的人员, 使得作业总工时的波形图更加平滑, 使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由于邮政企业岗位众多的特点, 各种岗位应用生产线平衡原理也有所变化。下面分别从营业岗、内部处理岗、投递岗的角度, 阐述生产线平衡原理在这些岗位中的应用。

(二) 营业岗工时管理原理

营业岗主要是针对邮政营业网点的相关岗位。实际生产中往往遇到这样的问题:网点从开门营业到关门, 在有些时段业务量很大, 而在有些时段业务量很小, 在业务量集中的时段, 作业人员显得不够, 而业务量小的时段, 又有人等待作业。这就引起了工时的浪费, 如图2 所示:

由图可知, 在上午的10 点到11 点以及下午的2 点到3 点这两个时段的业务量相对集中, 所以应该配备更多的作业人员;而在上午8 点到10 点以及下午3 点到5 点业务量相对平稳并较小, 所以应该配备相对少的人员。生产管理人员通过这种根据业务量波动进行“梯形排班”的方式, 可以大大提高工时利用效率, 优化人员配置。

(三) 内部处理岗工时管理原理

内部处理岗位的工时管理原理可以参照本章第一节中生产线平衡中的说明, 邮政企业可以利用交叉作业法或通过优化作业流程, 使全作业流程所需的总工时降低, 从而提高工时利用效率。

(四) 投递岗工时管理原理

投递岗主要是针对邮政投递部门的相关岗位, 实际生产中投递岗是以段道为单位组织作业人员的, 如图3 所示:

一般投递部都是一个段道安排一个作业人员负责, 如果未进行合理的业务量统计, 那么很容易出现有的段道业务量很大, 一个人员超工时作业也无法完成, 而有的段道业务量小而浪费了作业人员的有效工时。通过统计业务量的分布, 如果某个段道的业务量少可以通过合并段道的方式, 减少有效工时的浪费, 但如果某段道业务量很大, 则可以通过拆分成两个或更多个段道的方式降低员工的作业强度, 从而实现员工的合理配备。

三、工时管理系统介绍

工时管理系统的开发是为了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 利用邮政企业已有的信息网络资源, 真正实践工时管理的探索与尝试。在多次组织业务骨干讨论业务需求的基础上, 投入充分人力保证系统按时开发上线。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应用软件从层次结构上划分为以下四层:

表现层:负责与用户的交互, 具体表现为系统提供的多种类型的客户端。当前主要提供两种类型的客户端:基于浏览器的客户端、基于字符终端的生产作业设备。浏览器客户端的交互控制逻辑由Web Server来完成, 字符端的交互控制逻辑由客户端程序完成。

应用层:负责完成特定的业务逻辑, 来实现业务功能, 包括系统管理、排班管理、考勤管理、业务量忙闲分布、工时统计等功能。

数据访问层:负责为数据的接收、存储、与分析。通过封装的数据库组件屏蔽底层业务数据, 实现数据存取和业务处理分离, 以便适应以后可能的数据模式和数据访问机制的改变。

数据层:包括工时管理系统数据库以及与本系统相关联的其他数据库系统。

四层的架构使得系统的软件系统构成更灵活、应用的可维护性更高、系统的安全管理更严密, 有利于变更和维护应用系统, 为模块化提供基础。

四、预期应用效果

(一) 工时管理对于员工的影响

一是调动员工工作的主动性。通过工时管理可以清楚地看出每名员工每日工作负荷的饱满程度, 并可作为职工岗位设定的参考, 这就使员工产生了每日做满工时的内在动力, 使员工主动寻找本职岗位中应当完成的工作, 从而形成了由部门负责人安排任务变为职工主动要任务、找任务的局面, 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从粗放式的管理到精细的工时管理之后可以明显地提高工作效率。此外, 在标准工时的范围内, 员工可以通过提高工作效率来多完成工作项目, 从而多得工时, 并按相应的管理办法获得奖励, 这就增强了员工提高工作效率的积极性, 使员工的聪明才智在提高工作效率上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有利于员工掌握工作规律。日常工作表面上看起来繁琐而杂乱, 然而其却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员工通过每日在工时管理系统中记录排班考勤情况, 通过系统的汇总分析之后, 就很容易发现和抓住日常工作的头绪, 从而找到工作的规律和特点, 从而全面地统筹布置工作岗位。

四是激励员工提高个人能力。工时制是一个衡量标尺, 职工的工作能力在工时制的评定下, 很容易进行量化评比而分出高下, 它既给了优秀人才通过工时计算脱颖而出的机会, 也给了能力相对较差的职工看到差距、找到榜样、抓紧学习的机会, 这对每一名员工都是一种激励。

(二) 工时管理对于企业的影响

一是为部门、岗位设置提供参考。工时制管理办法可以为管理人员设置部门、岗位提供一定的参考。一个部门、岗位设置得合理与否, 很容易从工时上反映出来。在标准工时定额下, 一个部门或岗位每天工时都安排得满满的, 超工时的情况经常出现, 从一定程度上就可说明这个部门或岗位设置不太合理;而一个部门额定工作工时经常安排不满, 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部门或岗位需要进行调整。

二是为企业完善用工制度提供参考。对超工时的员工需要安排补休或支付加班工资;长期达不到制度工时的如果是技能或业务能力差的, 应要求相关人员提高技能或者作人员调整;针对工时不足的, 需安排人员工作补足工时, 或者提高相关人员的工时利用效率。

五、结论

上一篇:临床医学工程下一篇:飞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