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解时间

2024-05-19

水解时间(精选七篇)

水解时间 篇1

水解酸化处理工艺的一般作为厌氧、好氧的前处理工艺在各种污水处理工程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其主要作用就是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 可以使得原本难以生物降解的废水或者可以采用生物降解但不能达到较好处理效果的废水, 经过水解酸化处理后可以用生物处理取的更好的处理效果[3]。水力停留时间是水解酸化工艺设计和运行的重要参数[2], 本实验就是通过控制水力停留时间来达到水解酸化的目的, 总体来说, 水解酸化反应是集沉淀、吸附、生物絮凝、生物降解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水处理工艺[3]。

1 试验水质及方案

1.1 废水水质

实验废水取自某造币厂某生成环节后所产生的废水, 这种废水气味大, 色度很高, 可生化性较差。那么可在处理之前对其与进行稀释处理, 这样可以减小处理难度, 节约处理成本。废水未稀释前水质, 进水p H为7.62, , CODcr为17508.25mg·L-1, TOC为7475.67mg·L-1, BOD5为1714.84mg·L-1, B/C为0.0980, VFA为23.67mg·L-1。

1.2 试验方案

将从厂里取回的水稀释约10倍后进入水解酸化反应器中进行水解酸化预处理。水解酸化反应器由有机玻璃制成, 有效容积为11.2L。水解酸化池内的接种污泥取自于北京市密云某污水处理厂的消化污泥。反应器及污泥驯化工作完成后, 通过实验研究不同的水力停留时间对进出水CODcr, TOC, BOD5, 可生化性, VFA处理效果的影响, 对上述参数的处理效果进行分析, 从而确定最佳的水力停留时间, 为水解酸化预处理造币废水提供有用的运行参数。

1.3 指标测定方法

CODcr、BOD5、SS、VFA、p H的测定采用常规水质分析方法进行测定, TOC采用实验室仪器进行测定。

1.4 反应器的启动

初期采用间歇进水, 水力停留时间定为12h, 废水稀释25倍, 与营养液按比例混合进水, 控制进水浓度在1000mg/L左右。一周后, 逐渐提高进水浓度;20天后开始连续进水;30天后原水稀释10倍直接进水;50天后, 水解酸化反应器污泥呈黑褐色, CODcr的去除率较为稳定, 此时说明反应器已成功启动。

2 结果与讨论

2.1 水力停留时间对出水VFA的影响

废水经过水解酸化预处理后, 被降解的部分主要产物是挥发性脂肪酸即VFA, 在后续的好氧或者厌氧的工艺中, 它很容易被微生物利用并转化[3]。通过试验可以得出, 不同的水力停留时间下其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在处理前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或降低, 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0h时表现最为明显即VFA含量升高了约0.7mg·L-1, 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2h、6h、4h时分别为0.41mg·L-1, 0.1mg·L-1, 0.13mg·L-1, , 而在HRT为8h的条件下并无显著的变化。

2.2 水力停留时间对出水COD及TOC去除的影响

对污染物质化学结构和性质的改变是水解酸化工艺的重点, 并不在于其量的去除, 且COD的去除主要是依靠污泥层的截留作用和大颗粒有机物质的沉淀作用为完成的。

从试验中可得出HRT为12h时, CODcr和TOC的去除效率为所有HRT下最高分别为23.12%和27.44%, 而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0h、8h及4h的CODcr及TOC的去除效率不及水力停留时间为6h时, 即16.22%及13.29%。

2.3 水力停留时间对出水BOD5及可生化性的影响

由于造币废水其成分特殊难于降解, 因此其可生化性比较低。当水力停留时间大于8h时, 随着时间的增加可生化性并没有发生特别显著的变化。但是当水力停留时间在6h和4h时, 可以看出进出水的可生化性分别由0.096升至为0.12和0.18。这说明经过水解酸化反应可以有效的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

3 结语

本次实验通过研究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对废水CODcr, TOC, BOD5, B/C, VFA的处理效果可知, 虽然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减少, 这些指标在整体上并没有固定变化趋势, 但是综合各个指标的处理情况可知在水力停留时间为6h时, CODcr及TOC的去除率较高, 可生化性较好, 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增加, 为后续的好氧或者厌氧处理提供有利条件。综合考虑, 确定水解酸化反应器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6h。此次实验仅仅改变了废水在水解酸化池中水力停留时间, 并没有考虑其他因素譬如p H, 温度, C/N等的影响。

摘要:本实验采用水解酸化工艺对造币厂排出的废水进行预处理, 通过观察CODcr, TOC, BOD5, 可生化性, VFA指标的处理效率, 确定最佳的水力停留时间, 研究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为6h时, 水解酸化预处理反应器对各个指标的处理效率与其他水力停留时间相比都处于较高的水平, 且为后续的处理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造币废水,水解酸化,最佳水力停留时间,水质指标

参考文献

[1]徐新阳, 胡春雷.沈阳造币厂铜合金坯饼光饰废水处理工艺研究[J].水处理技术, 2004, (02) :119-121.

[2]李亚新.活性污泥法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511-526.

水解时间 篇2

在盐类水解的教学中, 要做到以上几点, 我们首先要正确掌握盐类水解的本质和规律。

一、盐类水解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 了解不是所有的盐类在水溶液中都呈中性的。不同类型的盐类在水溶液中的酸碱度是不一样的。很多盐类的组成结构中并不含有表现酸性的H+离子和表现碱性的OH-离子, 那么盐的水溶液为什么会呈现出酸碱性呢?

根据形成盐的酸碱的强弱程度, 盐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强酸强碱盐 (如NaCl、K2SO4、KNO3) 、强酸弱碱盐 (如NH4Cl、NH4NO3、Al2 (SO4) 3) 、强碱弱酸盐 (如KF、NaAc、HCOONa) 、弱酸弱碱盐 (如NH4Ac、NH4F、Al2S3) 等四种类型。

1. 强酸强碱盐在水中的状态:Na++Cl-+H2O~Na++Cl-+H2O (1) ;

2. 强酸弱碱盐在水中的状态:NH+-4+Cl+H2O幑幐NH3·H2O+Cl-+H+ (2) ;

3. 强碱弱酸盐在水中的状态:K++F-+H2O幑幐HF+K++OH- (3) ;

4. 弱酸弱碱盐在水中的状态:NH4++Ac-+H2O幑幐NH3·H2O+HAc, NH4++F-+H2O幑幐NH3·H2O+HF (4) 。

(1) 式中的Na+、Cl-和H2O中电离出来的少量OH-离子和H+离子没有发生任何反应, 并未使H2O的电离平衡发生改变, 故NaCl水溶液呈中性。

(2) 式中的NH4+离子和H2O电离出来的少量的OH-离子发生反应生成难电离的NH3·H2O分子, 破坏了H2O的电离平衡, 使得NH4Cl溶液中存在多余的H+离子, 故NH4Cl溶液呈酸性。

(3) 式中的F-离子和水电离出来的少量的H+离子反应生成难电离的HF分子, 破坏了H2O的电离平衡, 使得KF水溶液中存在多余的OH-离子, 故KF水溶液呈碱性。

(4) 式中的第一反应式的NH4+离子和Ac-离子同时和H2O电离出来的少量的OH-离子和H+离子反应分别生成难电离的NH3·H2O分子和HAc分子。虽然同时生成了两种弱电解质, 由于Ka=Kb=1.8×10-5, 说明NH3·H2O分子和HAc分子的相对强弱基本一样, 故NH4Ac水溶液还是呈中性。

(4) 式中的第二反应式的NH4+离子和F-离子也同时和H2O电离出来的少量的OH-离子和H+离子反应生成难电离的NH3·H2O分子和HF分子。由于Ka=6.6×10-4﹥Kb=1.8×10-5, 故NH4F水溶液呈酸性。

(4) 式的两反应同时生成两种弱电解质, 溶液的酸碱性由相对强的弱电解质电离出来的OH-浓度或H+浓度决定。

分析以上五个反应式的水解状况可知:

1.溶于水的盐方能发生水解反应。盐类水解程度都比较弱, 单一盐类水解反应式一般不写“=”而是用。生成的易挥发的物质一般不标“↑”, 生成难溶解的物质一般不标“↓”。

2.“强酸强碱盐” (如NaCl) 不发生水解反应, 溶液呈中性。而弱酸弱碱盐 (如NH4Ac) 同时水解, 水解生成的弱酸和弱碱相对强度基本一致时, 溶液也显中性。但前者是不发生水解显中性, 后者是发生了水解, 显中性。原理不一样。

3.“有弱才水解, 谁弱谁水解, 越弱越水解, 弱弱均水解, 强强不水解, 谁强显谁性”这六句“五言绝句”的精髓可归纳为实用的两句“五言绝句”:“谁弱谁水解, 谁强显谁性”。

二、教学案例

五言绝句“谁弱谁水解, 谁强显谁性”在盐类水解及应用的教学中起到归纳精髓、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作用。

案例一:Mg粉撒入较浓的NH4Cl溶液中, 为何会出现少量的气泡?

NH4Cl为强酸弱碱盐, 弱的部分NH4+水解, 强的部分显“酸性”。Mg粉不断和H+反应生成H2, 平衡向右移动, 故金属Mg也能和NH4Cl溶液反应产生H2。

倘若利用单纯的金属和盐溶液反应 (常常会想到置换反应) 的思维去分析, 就会马上判断上述反应不可能发生。

案例二:给农作物同时施N、P、K三种肥料。有如下的化学肥料可供选择: (1) K2CO3 (2) KCl (3) Ca (H2PO4) 2 (4) (NH4) 2SO4 (5) NH3·H2O

多种可溶性盐溶液 (或某一不溶于水的固体盐也可以) 混合在一起, 首先要考虑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其次是分析它们在水溶液中和水发生水解反应后是否会生成难溶和易挥发的物质, 最后必须衡量它们水解后的各自产物是否能再继续发生反应, 最终的产物是什么?不然, 所施肥料不仅不能给农作物带来营养成分, 反而会使农作物被“烧坏” (如产生大量的NH3) 、土地板结砂质化, 危害环境!

应用“谁弱谁水解, 谁强显谁性”能快速判断出最佳答案是: (2) (3) (4) 同时使用。

原因是: (1) 属于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 (3) 属于强酸弱碱盐水解显酸性; (5) 显碱性。

如果 (1) 和 (5) 同时使用, 会增加溶液的碱性, NH3·H2O在较强的碱性环境下易挥发放出NH3气体, 降低N肥的含N量。

如果 (3) 和 (5) 同时使用, (5) 的碱性会中和 (3) 水解后的酸性, 使Ca (H2PO4) 2在碱性环境中转化为难溶于水的Ca3 (PO4) 2沉淀, 降低肥料的含P量。

同样道理, (1) 和 (3) 同时使用, 前者属于强碱弱酸盐, 水解显碱性, 后者属于强酸弱碱盐, 水解后显酸性。前者水解后的OH-会中和后者水解后的H+, 故知Ca (H2PO4) 在K2CO3溶液中会转化为难溶的Ca3 (PO4) 2沉淀, 降低肥料的含P量。

案例三:FeCl3溶液经蒸发、浓缩、冷却、灼烧, 得到的产物却是Fe2O3。

加热促进水解平衡向右移动, 同时HCl浓度随着加热的不断进行, 浓度加大, 变成HCl气体挥发到空气中, 平衡不断向右移动, 产生Fe (OH) 3沉淀。

另外, 在多种可溶性盐溶液中, 单纯应用“谁弱谁水解, 谁强显谁性”来判断混合溶液的酸碱性,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多种盐溶液都能水解时, 它们之间会相互促进水解, 除了应用弱酸弱碱的相对强弱判断盐类水解是否发生与溶液的水解酸碱性强弱外, 还可以通过水解度的大小判断某一种盐水解程度的强弱。也可以通过Ka和Kb计算盐的水解常数Kh值, 更好地确定某一种盐的水解程度, 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

糖类的水解反应 篇3

1.蔗糖水解:C12H22O11 +H2O→C6H12O6 (葡萄糖) +C6H12O6 (果糖)

(1) 用稀硫酸作催化剂使蔗糖水解后, 要用NaOH溶液中和剩余的稀硫酸.最好使溶液的pH在9左右, 因为葡萄糖在强碱性溶液里很不稳定, 它的醛基容易被氧化成竣基.

(2) 在热水浴中加热, 便于控热、受热均匀.

2.淀粉水解: (C6Η10Ο5) nC12Η22Ο11C6Η12Ο6C2Η5ΟΗ+CΟ2

(1) 取用的淀粉要事先研得很细, 用量不要多.硫酸加得不要太多, 其浓度也要低一些, 加热煮沸几分钟.

(2) 水解后做银镜反应实验时, 可取部分水解液来做, 并须先加适量的碱液中和酸, 使溶液略显碱性, 这样才会见到好看的银镜.

3.纤维素水解:

(1) 要用较纯的纤维素, 取用的纤维素最好是脱脂棉、薄棉纸或滤纸.本实验使用的是脱脂棉.普通棉花的表面包有一层脂, 必须去除后才容易跟试剂反应.普通滤纸含有少量杂质, 也不易发生水解反应.

(2) 把纤维素跟浓硫酸混合后, 一定要用玻璃棒将纤维素捣烂, 把它搅成粘稠的浆状物, 加入的浓硫酸的量也不能多, 以恰好能溶解脱脂棉或滤纸为宜.否则, 在加水稀释粘稠液体时, 因放出的热量使试管内温度升高, 而将溶解的纤维素碳化太多, 水解的纤维素就会太少了, 影响实验效果.

4.糖类水解产物的检验

(1) 实验室中二糖、淀粉、纤维素水解常在无机酸 (一般为稀硫酸) 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 生成葡萄糖.欲检验水解产物, 葡萄糖的生成, 必需先加入NaOH溶液中和催化剂稀H2SO4, 再加入银氨溶液或新制的Cu (OH) 2进行检验.

(2) 淀粉水解程度的判定

淀粉在酸的作用下能够发生水解反应, 最终生成葡萄糖.反应物淀粉遇碘能变蓝色, 不能发生银镜反应.依据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淀粉在水溶液中是否已发生水解或是否水解完全.如果淀粉还没水解, 其溶液中没有葡萄糖则不发生银镜反应;如果淀粉已经水解完全, 其溶液中没有淀粉遇碘则不变蓝色;如果淀粉仅部分水解, 其溶液中有淀粉又有葡萄糖则既发生银镜反应又能遇碘变成蓝色.

二、例题归类分析

1.考查糖类的性质

例1 蔗糖与不同浓度的硫酸可发生:①水解反应, ②脱水反应, ③加成反应, ④取代反应, ⑤加聚反应的是 ( )

(A) ①② (B) ③④

(C) ③⑤ (D) ③④⑤

解析:蔗糖是二糖 (C12H22O11) , 它与稀H2SO4共热时, 发生水解反应:

C12Η22Ο11+Η2ΟΗ2SΟ4C6Η12Ο6+C6Η12Ο6

蔗糖与浓硫酸发生氧化反应:

C12Η22Ο11Η2SΟ412C+11Η2Ο.选 (A) .

2.考查糖类水解反应的操作

例2 某学生进行蔗糖的水解实验, 并检验水解产物中是否含有葡萄糖.他的操作如下:取少量蔗糖加适量水配成溶液;在蔗糖溶液中加入3~5滴稀硫酸;将混合液煮沸几分钟, 冷却;在冷却后的溶液中加入银氨溶液, 水浴加热.实验结果没有银镜产生.其原因是 ( )

(A) 蔗糖尚未水解

(B) 蔗糖水解的产物中没有葡萄糖

(C) 煮沸后的溶液中没有加碱中和作催化剂的酸

(D) 加热时间不够

解析:蔗糖在稀硫酸中加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中含有醛基可发生银镜反应, 但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本题没能出现银镜的原因是未加中和作催化剂的硫酸.选 (C) .

例3 通过实验来验证纤维素水解后生成葡萄糖, 其实验包括下列一些操作过程, 这些操作过程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 )

①取小团棉花或几小片滤纸; ②小火微热, 使之成亮棕色溶液;③加入90%的浓硫酸, 用玻璃棒把棉花或滤纸捣成糊状;④稍冷, 滴入几滴CuSO4溶液, 并加入过量NaOH溶液使溶液中和至出现Cu (OH) 2沉淀; ⑤加热煮沸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②④⑤

(C) ①③②⑤④ (D) ①②③⑤④

解析:纤维素和淀粉的分子式看起来完全一样, 但实际上其结构有较大的差别.一般来说, 纤维素的分子量比淀粉大, 纤维素每一个葡萄糖单元中有三个易反应的羟基, 可以和硝酸等物质发生酯化反应.纤维素可以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水解, 生成葡萄糖.该实验的目的有两个:纤维素水解和葡萄糖的检验.所以总体上分两步:水解、检验.选 (B) .

3.考查糖类水解反应产物的检验

例4 向淀粉中加入少量稀H2SO4, 并加热使之发生水解.为测定水解的程度, 需下列试剂中的:①NaOH溶液 ②银氨溶液 ③新制Cu (OH) 2悬浊液 ④碘水 ⑤BaCl2溶液其中正确的是 ( )

(A) ①⑤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醛基与银氨溶液及新制Cu (OH) 2悬浊液的反应均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而当淀粉在稀H2SO4催化下水解后, 溶液显酸性, 要发生上述反应, 必须要先加NaOH溶液中和H2SO4.选 (C) .

例5 某学生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 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情况.

(1) 方案甲:

淀粉液Η2SΟ4水解液ΝaΟΗ中和液溶液变蓝

结论:淀粉没有水解.

(2) 方案乙:

淀粉液Η2SΟ4水解液Cu (ΟΗ) 2无红色沉淀

结论:淀粉没有水解

(3) 方案丙:

淀粉液Η2SΟ4水解液ΝaΟΗ中和液Cu (ΟΗ) 2有红色沉淀

结论:淀粉已水解

以上三种方案的设计及结论是否正确?如不正确, 请简述理由.

解析:先分析每种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规范, 如不符合要求, 则其结论也不可靠, 如方案设计合理可行, 再评价其结论是否正确.

答案:方案甲设计正确, 但结论不正确.因为淀粉可能部分水解. (2) 方案乙设计不正确, 结论也不正确.因为Cu (OH) 2与溶液中的H2SO4反应, 而不能与葡萄糖反应. (3) 方案丙设计和结论都正确.

4.综合考查

例6如图1所示:淀粉水解可产生某有机化合物A, A在不同的氧化剂作用下, 可以生成B (C6H12O7) 或C (C6H10O8) , B和C都不能发生银镜反应.A、B、C都可以被强还原剂还原成为D (C6H14O6) , B脱水可得到五元环的酯类化合物E或六元环的酯类化合物F.已知, 相关物质被氧化的难易次序是:RCHO最易, R–CH2OH次之, 最难.

请在下列空格中填写A、B、C、D、E、F的结构简式:A:____, B:____,

C:____, D:____, E:____,

F:____.

解析:很容易推出A为葡萄糖HOCH2 (CHOH) 4CHO (分子式为C6H12O6) , 比较A和B的化学式 (B比A仅多了一个氧原子) , 据醛的氧化规律 (—CHO→—COOH) 可推知B的结构简式应为HOCH2 (CHOH) 4COOH ;又比较 B和C的化学式 (C比B多一个氧原子而少了两个氢原子) , 据醇的“深度氧化”规律 (—CH2OH→—COOH) 可推知C的结构简式应为HOOC (CHOH) 4COOH;再比较A和D的化学式 (D比A只多了两个氢原子) , 据醛的还原规律 (—CHO→—CH2OH) 可推知D的结构简式应为HOCH2 (CHOH) 4CH2OH ;又根据酯化反应原理 (酸脱羟基醇脱氢) , 结合所成环的元数 (五元环五个节点, 六元环六个节点) .不难推知E和F的结构.

答案:A HOCH2 (CHOH) 4CHO

B HOCH2 (CHOH) 4COOH

C HOOC (CHO) 4COOH

D HOCH2 (CHOH) 4CH2OH

盐类水解疑难解析 篇4

1.CH3COONa电离出CH3 COO-会水解,CH3 COOH溶液中的CH3COO-是否会水解?

解析:有学生认为CH3COOH溶液中有CH3COO-又有H2O会水解,这种理解是否合理呢?CH3COOH溶液中的H+有两个来源,酸的电离和水的电离,主要来自酸的电离,CH3 COO-结合的H+绝大部分是CH3 COOH电离的H+而不是水电离的H+,该反应属于弱酸电离平衡的组成部分.含有弱酸根离子和弱碱阳离子的盐结合水电离的H+或OH-才叫水解,弱酸和弱碱不水解,“弱盐”才水解.

2.浓度分别为0.1 mol/L的Na2 CO3溶液和NaHCO3溶液谁碱性强?

解析:对于强碱弱酸盐,对应的酸越弱,其水解程度就越大,但Na2 CO3和NaHCO3对应的酸都是H2CO3,难住了不少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帮助理解.

(1)碳酸第一步电离H2CO3⇌H++HCO3-对应的酸根为HCO3-,第二步电离HCO3-⇌H++对应的酸根为,由于会电离出H+,可以把它看成是酸,H2CO3的第一步电离大于第二步,即酸性:H2CO3(对应的酸根为HCO3-)>HCO3-(对应的酸根为),相应的盐分别为NaHCO3和Na2 CO3,所以NaHCO3水解能力小于Na2 CO3,Na2 CO3溶液碱性强.

(2)用pH试纸很容易测出0.1 mol/L的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一个深蓝色一个浅绿色,大约分别为11和8,经查阅资料发现两者的水解程度分别为4%和0.01%左右,Na2 CO3溶液水解程度大,碱性强.

(3)相同条件下0.1 mol/L的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分别滴入酚酞试液,前者呈深红色,后者显浅红色,说明Na2 CO3溶液水解程度大,碱性强.

(4)Na2CO3发生两步水解,,,都产生OH-,NaHCO3只发生一步水解产生OH-,相同条件下Na2CO3产生c(OH-)大,碱性强.

(5)水解的实质就是结合水电离的H+,带两个负电荷,吸引H+能力强,易结合H+,HCO3-只带一个负电荷,吸引H+弱,不易结合H+,可以很直观地理解为什么Na2 CO3溶液水解程度大碱性强.

3.AlCl3溶液蒸干得到Al(OH)3,KCl溶液蒸干能得到KOH吗?

解析:AlCl3会水解,AlCl3+3H2O⇌Al(OH)3+3HCl,HCl和H2O常温下分别为气体和液体,说明HCl比H2O沸点低易挥发,在蒸干过程中HCI优先于H2O“飞”出体系,促进水解,生成Al(OH)3固体.Al2(SO4)3溶液蒸干是否得到Al(OH)3呢?Al2(SO4)3也会水解,Al2(SO4)3+6H2O⇌2Al(OH)3+3H2SO4,生成的是沸点338℃比水难挥发的H2SO4,蒸干的过程中H2O挥发,Al2 (SO4) 3的水解程度越来越小,“越稀越水解,越浓越难水解”,最后没有水就不水解,得到Al2 (SO4)3.KCl不会水解呈中性的,有CI-但不生成盐酸,K+和Cl-都跑不出体系,最后得到的仍是KCl.盐溶液蒸干要想得到对应的碱,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阳离子会水解,另一个是阴离子对应的酸易挥发.例如FeCl3溶液、CuCl2溶液蒸干得到Fe(OH)3、Cu(OH)2,而Fe2(SO4)3溶液、CuSO4溶液蒸干得到得到Fe2(SO4)3固体、CuSO4固体.如果FeCl3溶液、CuCl2溶液蒸干想得到原溶质怎么办呢?就要抑制水解,蒸发水过程中不断地通HCl气体,在HCl氛围中蒸,不要加盐酸,因为加盐酸会加入大量的水.

4.Al3+和HCO3-发生水解相互促进而不能大量共存,NH4+和CH3COO-的水解也会相互促进,能否大量共存?

解析:互相促进的水解通常叫“双水解”,有两种,完全双水解和不完全双水解.Al3+和HCO3-发生水解Al3++3HCO3-=Al(OH)3↓+3CO2↑,生成的沉淀和气体能脱离反应体系,导致反应进行的程度很大,甚至能反应彻底,叫完全双水解.NH4+和CH3COO-发生水解NH4++CH3COO-⇌NH3·H2O+CH3COOH都能溶在水中,尽管也能相互促进,但生成的NH3·H2O和CH3COOH既不是沉淀也不是气体,不能使生成物浓度减小,反应进行的程度不大,所以NH4+和CH3COO-可以大量共存,我们可以配制CH3 COONH4、(NH4) 2CO3、NH4 HCO3溶液.

5.常温下已知NH4A溶液呈中性,又知将酸HA溶液加到Na2 CO3溶液中有气体放出,试推断(NH4)2CO3溶液的酸碱性如何?

解析:(NH4) 2CO3为弱酸弱碱盐,水解呈什么性,要看对应的弱酸和弱碱的相对强弱.由“NH4 A溶液呈中性”可推出NH3·H2O的电离程度=HA的电离程度,由“2HA+Na2CO3=2NaA+H2O+CO2↑”可推出HA的电离程度>H2CO3的电离程度,综上所述可得NH3·H2O的电离程度>H2CO3的电离程度,(NH4) 2CO3为“相对的”强碱弱酸盐,谁强呈谁性,呈碱性.

6.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CH3COOH和CH3COONa的混合溶液酸碱性如何?

解析:醋酸电离CH3COOH⇌CH3COO-+H+使溶液呈酸性,醋酸钠水解CH3COONa+H2O=CH3COOH+NaOH使溶液呈碱性,到底呈什么性呢?可以通过实验到测得.如果从理论上去分析,要看谁占优势,25℃0.1 mol/L的CH3COOH溶液电离程度大约1%,即电离出c(H+)=1%×0.1 mol/L=0.001 mol/L,25℃0.1 mol/L的CH3COONa溶液水解程度大约0.01%,即水解生成的c (OH-)=0.01%×0.1 mol/L=0.00001 mol/L,c(H+)>c(OH-),溶液呈酸性.类似的问题,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H3·H2O和NH4 Cl的混合溶液酸碱性如何?由于NH3·H2O的电离程度大于NH4Cl的水解程度,所以溶液呈碱性.这样的问题难在哪里呢?难在既不让去做实验,又没有数据可计算,处理的技巧是注意看题中可利用的信息.例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某酸HB及其盐NaB混合溶液,已知c(Na+)>c(B-),溶液呈什么性?根据电荷守恒,c(Na+)+c(H+)=c(B-)+c(OH-),很容易得出c(H+)

7.常温pH=3的CH3COOH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如何?

解析:不少学生认为反应生成CH3 COONa,水解呈碱性.错在没有注意到题中给的是pH,pH=3的醋酸溶液c(H+)=1×10-3 mol/L,由于是弱电解质,c (CH3COOH)大约为1×10-1 mol/L,pH=11的NaOH溶液c(OH-)=1×10-3 mol/L,由于是强电解质,c(NaOH)=1×10-3 mol/L,混合后生成的CH3COONa尽管会水解,但影响很小,剩余很多CH3COOH,溶液呈酸性,“剩谁显谁性”.如果题中给的是常温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CH3COOH与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盐和水,水解呈碱性,反应物都不剩余时考虑生成的盐的水解,“谁强显谁性”.

8.Na2CO3溶液的电荷守恒关系式为:c(H+)+c(Na+)=c(HCO3-)+2c(

-)+c(OH-),为什么c(

)前面要乘“2”?

解析:除外其他离子都是带一个正电荷或一个负电荷,乘“1”,可以不写,一个带两个负电荷,要乘“2”,例如一个教室里有48个人,人手的个数为2×48.Na2CO3溶液的物料守恒关系式c(H2CO3)],方括号前的“2”的意思是C原子个数和的2倍等于Na原子个数.

9.NaHCO3溶液中质子守恒怎样写?

解析:NaHCO3溶液中存在NaHCO3=Na++,=H++,,H2O⇌H++OH-,和H2O都会电离出H+,水解还会消耗H+,头绪繁乱,写质子守恒比较难理清关系,可以另辟蹊径.先写出比较容易写的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c(H+)+c(Na+)=,质子守恒与Na+无关,通过观察,两式相减可去掉,移项.这个等式是什么意思呢?左边代表H+,溶液中现存的H+加上水解时消耗的H+,右边是H2O和提供H+后剩的部分.

10.物质的量浓度和体积都相等的NaCl和NaF两种溶液,离子总数是否相等?

水解时间 篇5

国内外多晶硅的生产方法主要采用改良西门子法, 即以冶金级硅粉与气相氯化氢反应制得混合氯硅烷。该方法存在高消耗、高能耗与高污染等问题, 每生产一吨多晶硅产品将产生10到20吨的副产物四氯化硅。大量的副产物导致多晶硅企业的环保压力加大, 加之对副产物处置不当, 造成资源浪费, 成本增加, 严重限制了多晶硅产业的发展。

本研究是以江西省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的副产物四氯化硅为原料, 采用盐溶解水解, 研究副产物四氯化硅的水解工艺。

1 各因素对四氯化硅水解反应的影响

1.1 无机盐的选择

为得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改变反应混合液的过滤性能, 实验选择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三种无机盐进行对照实验, 其加入量为3g, 搅拌速度为250r/min、水解温度25℃、四氯化硅加入量10g, 四氯化硅以0.4mol·h-1的加料速率滴加在上述反应体系中, 陈化1h, 反应结束后过滤反应混合溶液, 所得固体产品置于烘箱中250℃烘干后分析其比表面积及水解产率, 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看出:加氯化钠盐的水解产物的过滤时间最短, 其水解产率最高, 比表面积最小;且氯化钠价格在这三种盐中最便宜。从处理副产四氯化硅的产率、生产周期长短及原材料价格等方面来考虑, 优选氯化钠无机盐为最佳反应介质。

1.2 氯化钠浓度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固定其他反应条件不变, 仅改变氯化钠的浓度, 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看出:随着氯化钠浓度的增加, 二氧化硅产品的比表面积逐渐降低, 水解产率缓慢增加, 当浓度为4.5mol·L-1时, 产率最高, 比表面积最小;继续增加盐浓度, 产率下降, 比表面积增加, 水解产物的过滤性变差, 适量的氯化钠浓度可以起到很好的分散作用。因此, 实验选择氯化钠浓度在4.5mol·L-1左右。

1.3 温度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温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从而影响产品的比表面积及水解产率。实验固定其他反应条件, 仅改变水解反应温度, 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 水解产物的比表面积逐渐降低, 当温度升高到45℃时, 比表面变化较小;而反应温度的升高, 水解产率又逐渐降低, 当反应温度超过45℃时, 其产率降低的更为明显。这是因为低温下, 溶液易出现粘壁现象, 导致反应体系不均匀, 生成产品容易团聚。在较高温度下, 团聚作用有所减弱;而四氯化硅的沸点是57.6℃, 过高的温度, 会加快四氯化硅的气化, 导致产率降低。因此, 适宜的反应温度为45℃左右。

1.4 四氯化硅加入量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实验固定其他反应条件, 仅改变四氯化硅的加入量, 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如图3所示。

从图3可见:随着四氯化硅加入量的增大, 水解产物的比表面积、产率均先升高后降低;当四氯化硅的浓度为1.5mol·L-1时, 比表面为190m2·g-1, 产率接近80%。这是由于四氯化硅加入量较少时, 发生快速反应生成较小颗粒, 然后逐渐长大, 故其比表面积较小;随着加入量的逐渐增大, 会在反应界面上形成一层膜, 使部分四氯化硅被包裹, 致使反应不能充分进行, 从而影响水解产物的过滤性, 所以浓度不宜过高。综合考虑选择四氯化硅加入量为1.5mol·L-1时效果最佳。

1.5 四氯化硅加入速率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四氯化硅的加料速率直接决定了二氧化硅生成速率, 从而影响到产品的粒度大小。实验固定其他反应条件, 改变四氯化硅的加料速率, 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如图2.4所示。

由图4可知:提高四氯化硅的加料速率, 水解产物的比表面积会逐渐增大, 而水解产率也先增大, 当加料速率达到0.35mol·h-1时, 水解产率基本保持不变。这是因为加料速率过慢, 二氧化硅晶粒生长速度大于成核速度, 可获得粒径大的产品;而加料速率过快, 会使溶液浓度升高过快, 大量晶核瞬间形成, 此时过饱和度偏大, 产品成核速率大于晶核的生长速率, 不能得到均匀的分散体系, 进而不利于晶粒的长大。因此, 选择四氯化硅的加料速率为0.35mol·h-1。

1.6 搅拌速度对四氯化硅水解反应的影响

在化学反应中, 增加搅拌速度, 有利于物质的传质传热过程, 能加快化学反应速度。本实验固定Na Cl溶液浓度为2.5mol·L-1、水解温度为40℃, 研究不同搅拌速度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结果见图5。

由图5可以看出:搅拌速度对四氯化硅的水解产率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搅拌速度的加快, 其水解产率缓慢提高, 搅拌速度达到250r/min时, 四氯化硅的水解产率达到最大值约77%左右;继续提高搅拌速度, 水解产率反而下降。

这是因为当搅拌速度过低时, 反应物之间不能充分混合反应, 反应不完全导致产率不高;而搅拌速度过高后则会破坏已经生成的凝核, 使硅酸凝胶的数量降低。因此反应搅拌速度应控制在250r/min左右。

1.7 试验重复性分析

在上述实验基础上, 选择氯化钠盐浓度为4.5mol·L-1、四氯化硅的加入量为1.5mol·L-1、四氯化硅的加料速率为0.35mol·h-1、反应温度为45℃、控制搅拌速度为250r·min-1、陈化温度与时间分别为45℃和0.5h, 重复上述实验, 拟验证该工艺的稳定性, 结果见图6。

从图6分析可得:在较优条件下重复5次实验所得到的二氧化硅产品的比表面积均在190m2·g-1以上、水解产率均在85%以上, 说明在此实验条件下所制备的产品重现性较好, 工艺参数稳定, 工艺路线可行。

2 水解后产物二氧化硅表征与分析

用分光光度法测试上述重复实验的5个产品的吸光度, 再通过换算得到二氧化硅的硅含量, 结果见表2所示。

通过计算, 得出产品中平均硅含量为9.5614g, 纯度为95.60%。可以满足二氧化硅使用行业的一般需求。

3 结论

(1) 通过对盐溶解水解工艺的系统研究, 完善了盐溶解水解工艺的相关技术参数, 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氯化钠盐浓度为4.5mol·L-1、四氯化硅的加入量为1.5mol·L-1、四氯化硅的加料速率为0.35mol·h-1、水解反应温度为45℃、控制搅拌速度为250r·min-1、陈化温度与时间分别为45℃和0.5h、热处理温度1000℃。

(2) 在该工艺条件下四氯化硅的水解产率达到85%以上, 所得到的二氧化硅产品纯度在95.60%、比表面积在190m2·g-1以上, 粒度均能过100目, 可满足二氧化硅使用行业的一般需求。由于建材行业需用大量的二氧化硅, 制备建材用二氧化硅是今后的主攻方向, 这样能处理掉大量的多晶硅副产四氯化硅。实现污染物的无公害化处理, 并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

摘要:太阳能作为一种新兴清洁能源备受关注, 而太阳能电池生产主要原材料:多晶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四氯化硅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盐溶解水解法中盐溶液种类、浓度、温度、搅拌速度等各因素对水解效果的影响, 并对得到的水解产物二氧化硅进行表征分析。通过对各工艺的研究及优化, 能够很好的对多晶硅副产物四氯化硅进行无害化处理, 并能够将其处理后产物在建材行业进行资源化利用。

《盐类水解》教学设计 篇6

盐类水解是高中化学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块。无论是考试, 还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事物的看法和思考, 都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在本块知识的学习中, 一定要培养好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学生自己的学习特点, 切勿“灌”, 一“灌”则“溢”, 得不偿失。

对于盐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已经具有初步认识, 如在必修中接触到了碳酸氢钠、碳酸钠等水溶液的酸碱性, 但是如何站在理论的高度对盐类的认识能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知, 则是这节课需要解决的。基于此, 本节课从简单实验出发, 以问题探究和逻辑推理为手段, 让学生在一步步的探知过程中进行问题的总结和分析, 从而提炼出适当的观点, 并加以实践。

本节课以水的电离平衡为基础, 分析盐类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OH-结合成弱酸、弱碱的趋势, 明确不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

二、课型

高二新授课 (人教版第一课时)

三、教学要求及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小实验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讨论, 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希望能以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 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认识空间和想象空间,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自然的态度。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感受科学的能力。

四、重难点

盐类水解的本质, 理解盐类水解的规律。

五、教学过程

【引入】

盐酸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 所得溶液酸碱性如何?请列举一些常见的盐类物质, 它们的水溶液都呈中性吗?

【设计意图】通过酸碱中和引出盐的来历, 也能为后面教学中关于盐的分类做下铺垫。同时强调为放热反应, 为日后影响盐类水解因素的教学埋下伏笔。通过简单的问题, 让学生去联想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盐类物质, 加深学生对盐类物质性质的了解。并同时可以根据溶液的酸碱性对盐类物质做简单的分类, 培养学生在简单认知的基础上对物质进行分类总结的意识。

【实验探究】选择合适的方法测出实验台上盐溶液的酸碱性, 并将其填写于下面表格中 (在实验台上事先准备好如下溶液:NaCl NaHCO3 Na2SO4 KNO3 (NH4) 2SO4 CH3COONa Na2CO3 NH4Cl)

[练习]等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的酸HA与碱BOH混合后, 溶液的酸碱性是:

A.酸性B.中性C.碱性D.不能确定

【设计意图】根据酸碱性对常见盐类物质的分类, 让学生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盐, 特别是正盐会如氯化钠一样, 溶液呈现出中性。并由此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些问题, 既加深对盐类物质的认识, 同时也带出问题, 深入思考。

【请思考】盐, 一般既不会电离出H+, 也不会电离出OH-, 为什么有些溶液会呈酸碱性呢?

【交流研讨】以NH4Cl溶液为例, 为什么NH4Cl溶液显酸性。

(1) 写出NH4Cl在水溶液中电离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 写出水电离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NH4Cl溶液中存在着几种离子?

(4) 溶液中哪些离子可以结合成弱电解质?

(5) 生成弱电解质时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本问题既在本节课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还可以让学生在既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盐溶液的酸碱性,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既有的基础上, 能思考出新的知识, 有利于知识的牢固建立。

【板书】1.盐类的水解

【总结规律】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_______或_______结合生成_______的反应, 叫做盐类的水解。盐类水解破坏了水的_______平衡, __________了水的电离, 使得溶液中C (H+) 与C (OH-) 不相等。

【规律应用】根据以上原理, 试分析CH3COONa、NaCl溶液酸碱性及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对盐类水解的概念做出理论性的总结并加深理解和认识;通过对概念的认识, 可以分析具体的问题, 从本质上认识盐类水解。

【板书】2.盐类水解的规律

【投影展示】

【请讨论】为什么有的盐溶液呈酸性?为什么有的盐溶液呈碱性?如果我们从他们的成盐规律上来看, 他们都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 引导学生从盐的类别上认识水解, 思考水解的本质规律。同时, 通过对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不仅可以让学生尽快掌握书写要求, 也可以强化学生对规律的认识。

【板书】【总结】

(1) 强酸强碱盐

(2) 强酸弱碱盐

(3) 弱酸强碱盐

【动动脑】

例1.浓度为0.1mol/L的八种溶液: (1) HNO3 (2) H2SO4 (3) CH3COOH (4) Ba (OH) 2 (5) NaOH (6) CH3COONa (7) KCl (8) NH4Cl, 其溶液中C (H+) 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请思考】

例2.向盛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振荡, 现象是____________, 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是_____________。然后对溶液加热, 现象是:。

【查资料】根据水解的原理, 你能分析下列问题吗?

1. 碳酸钾和氯化铵是两种常用的钾肥和氮肥, 那么这两种肥料能同时使用吗?为什么?

2. 明矾为什么能净水呢?

3. 你知道泡沫灭火器的工作原理吗?

4. 还记得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吗?

5. 你知道焊接金属时, 通常使用什么物质来除锈吗?

【设计意图】例1是对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反馈。例2为有关盐类水解平衡的问题, 也为下一节课做出伏笔。留下问题, 激发学生思考有关水解平衡的内容。关于《查资料》是希望更好地能让学生了解有关水解的应用和应用原理。

六、案例启示

化学课程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程度, 通过科学的方法, 让学生掌握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思想、途径, 并有意识地去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观, 提高科学素养。

本节课从盐的形成着手, 直接让学生动手实验去检测常见的盐类物质的酸碱性, 通过对所得到的现象的不同, 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接着, 通过几个简单问题, 引导学生从表面现象转移到更深层次的理论分析上来, 以培养学生在遇到问题后, 科学严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然后从水解的本质原因上, 对盐进行分类, 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规律性掌握。最后通过习题来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

浅析盐类水解的复习 篇7

一、应明确的几个知识点

1、盐类水解的定义:在溶液中盐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H+或O 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2、盐类水解的实质:水的电离平衡发生了移动。

3、盐类水解发生的条件:盐中必须含有能与H+或OH-结合成弱电解质的离子 (只有这样才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 。

4、盐的分类:分成四类:强酸弱碱盐、强酸强碱盐、弱酸强碱盐、弱酸弱碱盐。

二、应理解的几条规律

1、盐类能否水解:有弱必解, 无弱不解, 两弱剧解。

2、盐类水解后溶液呈什么性:谁强显谁性, 两弱具体定。

3、盐类水解程度的大小:酸或碱越弱越水解;浓度越小越水解;温度越高越水解。

4、盐类水解的特征:

(1) 属可逆反应, 其逆反应为酸碱中和。

(2) 水解程度一般是微弱的

三、书写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写“弱”不写“强”。

2、一般用不用“↑”和“↓”, 但盐类双水解时, 要用“=”、“↑”、“↓”。

3、多元弱酸根离子应分步水解, 且第一步水解程度大于第二步水解程度。

四、应掌握涉及盐类水解的一些题型

1、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例1、在氯化铵溶液中,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提示NH4Cl属强酸弱碱盐, 水解后溶液显酸性, N H4+水解了一部分, 故有[C l-]>[N H4+]。

例2、100 ml 0.2mol/LCH3 COOH与50 ml 0.4mol/L NaOH溶液混合, 在所得溶液中 ()

选A。

例3、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中, N H4+浓度最大的是 ()

提示NH4H S O4溶液中的H+抑制了N H4+水解, 而C H3C O O N H4、N H4H C O3中的C H3C O O-、H C O3-水解均可促进N H4+的水解。

选D。

2、比较溶液p H值的大小或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例4、相同温度、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4种溶液: (1) ◎-ONa, (2) NaHSO4, (3) NaCl, (4) CH3COONa。按pH值的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正确的是 ()

提示N a H S O4电离溶液显酸性, NaCl不水解显中性, CH3 COOH酸性大于◎-O H。

选A。

3、配制某些易水解的盐溶液 (如铝盐、锡盐、铜盐、铵盐及硫化钠等) 时, 要考虑盐类水解。

例5、为了配制NH4+的浓度与Cl-的浓度比为1:1的溶液, 可在NH4Cl溶液中加入:

(1) 适量HCl (2) 适量的NaCl

(3) 适量的氨水 (4) 适量的NaOH

正确的是 ()

A. (1) (2) B. (3) C. (3) (4) D. (4)

提示NH4Cl溶液中因NH4+部分水解, 使得[N H4+]:[C l-]<1:1, 现要变为1:1, 需增加NH4+而不增加Cl-。

选B。

4、比较溶液中微粒种类多少或离子数目的多少。

例6、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中, 含微粒种类最多的是 () 。

提示S2-的两步水解为:

溶液中存在着K+、S2-、H S-、H2S、H+、O H-、H2O 7种微粒。

选D。

例7、将0.1mol下列物质置于1L水中充分搅拌后, 溶液中阴离子数最多的是 () 。

选C。

5、某些盐溶液 (强酸弱碱盐, 如C u S O4、N H4C l等) 与某些活泼金属 (如镁) 作用会产生氢气。

例8、下列物质跟镁反应并生成氢气的是 () 。

A.甲酸溶液B.碳酸钠溶液

C.氯化铵溶液D.氢氧化钠溶液

选A、C。

6、判断加热蒸干某盐溶液得到什么产物。

例9、把三氯化铝溶液蒸干灼烧, 最后得到的固体产物 () 。

A.偏铝酸钠B.氢氧化铝

C.无水三氯化铝D.三氧化二铝

提示AlCl3水解

升温, 平衡右移, H C l易挥发, A l (O H) 3受热易分解。

选D。

7、某些盐 (如F e C l3、明矾、次氯酸钠等) 作净水剂的原理。

例1 0、硝普钠 (N a2F e O4) 是水处理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新型净水剂, 它的氧化性比高锰酸钾更强, 本身在反应中被还原为Fe3+离子

(1) 配平制取硝普钠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中_元素被氧化, 转移电子总数为_。

(2) 硝普钠之所以能净水, 除了能消毒杀菌外, 另一个原因是_。

提示 (1) 用化合价升降法即可配平。

(2) Fe 3+水解生成F e (O H) 3胶体:

答案: (1) 2, 1 6, 3, 2, 6, 6, 8;F e (或铁) ;6 e。

(2) 还原产物Fe3+发生水解生成Fe (O H) 3胶体, 能吸附杂质。

8、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

例1 1、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

A.在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盐酸:HCO3-+H+=CO2↑+H2O

B.把金属铁放入稀H2S O4中:2 F e24+6H+=2 Fe3++3H2↑

C.向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Fe2++Cl2=Fe3++2Cl-

D.硫化钠水解:S2-+2H2O=H2S↑+2OH-

提示B项产物应是Fe 2+, C项电荷不守恒, D项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不合要求。

选A。

9、在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主要是考虑盐类双水解。常见发生双水解的离子可做图示。

凡有连线的离子, 其溶液可发生双水解。

例1 2、下列哪组离子能在水溶液中大量共存 () 。

提示A中有能发生双水解反应的离子, C中有能形成沉淀的离子, D中Fe2+H+N O3-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选B。

1 0、一些盐 (如Al2S3、Al2 (CO3) 3、Al2 (SO3) 3、Al (HCO3) 3等) 的制取。

例13、既可以通过单质与单质化合, 也可以通过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来制得的化合物是 () 。

提示A:FeCl3可有Fe与Cl2或用盐酸与Fe (OH) 3反应制得。B:Al2S3不能通过溶液中的反应得到。C:C u与S反应C u2S。D:F e与S反应得F e S。

选A。

1 1、某些试剂 (N a2C O3 N a2S N H4F等) 的贮存。

例1 4、下列溶液不能用玻璃试剂瓶贮存的是 () 。

提示NH4F水解可产生HF, 氢氟酸可与玻璃中的S i O2反应。

选C。

1 2、化肥的合理混施。

例1 5、同时对农作物施用含氮磷钾的三种化肥, 对给定的下列化肥: (1) K2CO3 (2) KCl

(3) Ca (H2PO4) 2 (4) (NH4) 2SO4 (5) 氨水。最适当的组合是 () 。

A. (1) (3) (4) B. (2) (3) (4)

C. (1) (3) (5) D. (2) (3) (5)

提示磷酸二氢钙是可溶性酸式盐, 以电离为主, 溶液呈酸性;K2CO3水解呈碱性;铵盐水解显酸性。

选B。

总之, 盐类水解涉及的基础知识较广, 相互制约的因素也很多, 在复习过程中要考虑各种因素。

参考文献

[1]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用书.实用化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2]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指导用书.实用化学教学参考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屈原与生态下一篇:数字地图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