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优先

2024-05-03

素质优先(精选七篇)

素质优先 篇1

“要让孩子们上好学,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朴实、简洁的话语, 诠释了过去5年我国教育改革走过的非凡历程, 是对教育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高度凝练与总结。5年间, 我们欣喜地看到:贫穷不再是阻碍孩子们踏上求知道路的绊脚石, 无论沿海发达城市还是西部贫困山区, 儿童的受教育权都得到强有力的保障;职业教育迎来蓬勃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在服务社会、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发挥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新课程改革、考试制度的革新等措施稳步推进, 新的教学理念、新的学习方法和新的评价手段植根于千千万万个课堂, 有力地推动着素质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声望, 尊师重教成为社会风尚;举国上下空前关注和重视教育, 教育被列为民生之首, 是政府坚持优先发展的事业, 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教育公平等观念也为大众所熟知、理解, 日益深入人心……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5年时光, 不过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但是发生在这5年之中的变化与革新, 惠泽当前, 影响深远, 称得上是为教育的千秋功业铺就了一块厚重的基石。现在, 就让我们回望过去5年的教育改革之路, 重温这些令人难忘的成就。

一、全面实现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学

2008年2月, 在教育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 有关负责人用一组数字概括了5年来我国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2007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99%, 比2002年提高8个百分点;2006年全国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总投入为2177.28亿元, 是2002年的1.73倍;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从2003年的77%提高到2007年的98%。[1]增长的数字表明, 过去5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普及程度实现历史性跨越。

细心阅读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不难发现, 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问题, 工作报告在内容阐述上是最多的, 出台政策也是最多的。2005年, 在国家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中实行“两免一补”;2006年, 对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2007年春季, 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2007年秋季, 为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温总理进一步提出, 2008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学生义务教育学杂费。这些政策, 惠及数以亿计的少年儿童, 对于全民族素质的提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职业教育阔步发展服务就业定位明确

在2007年年底召开的教育部2008年度工作会议上, 周济部长为了更好地说明职业教育5年来的发展情况, 举出了如下数据:中等职业学校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扩招100万人, 2007年再扩大招生50万人, 当年招生801万人;2007年高职和中职加起来招生数达到1100万, 在校生数超过3000万人。[2]应当看到, 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 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不断发展使得民众对职业教育有比较强的需求, 另一方面要归功于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两次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并两度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为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基础上, 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办学思想和培养模式相应地进行了变革, 表现为生产与劳动相结合, 学校与企业相联系, 教育与就业相衔接, “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被广泛应用。这些转变, 使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融为一体, 整体上实现了良性循环。

可以预见, 在把我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中, 职业教育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高校教学质量提升服务社会成效显著

依据教育部2006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 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达到540万人, 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 毛入学率达到22%, [3]高等教育规模为世界第一。数量的跃升呼唤着质量的提高。2006年, 教育部启动了高等教育质量工程, 着力于促进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科学定位, 提升质量, 发展特色。此外, 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和学校声誉息息相关, 教育部在2003年至2007年底, 基本完成了5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 以评促建, 以评促改, 进一步加强了各高校的学风、教风、校风建设, 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校教学质量得到了整体性的提升。

在专注于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同时, 高等学校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经济建设、政策制定和文化传播等各个领域,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4年, 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均为高校所摘取, 填补了该奖项六年的空白;截至2006年底, 高校专利拥有量达4.5万项, [4]产学研联动机制日趋完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成为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智囊团”、“思想库”, 他们的研究成果日益受到重视, 成为高层领导者的决策依据。毫不夸张地说, 高等学校正在为全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四、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

实施素质教育, 实现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 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2006年,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素质教育的要求写入法律。素质教育不再仅仅是理论上的研讨和教育观念的变革, 而是上升为国家意志, 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

以改变旧教材“繁、难、偏、旧”弊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为主要特征的新课程改革, 以及中考、高考制度改革,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2001年率先在国家级试验区启动, 至2005年基本实现全国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均实施新课程;截至2007年已有16省市的普通高中进行了新课程实验。新课改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它不仅仅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大幅革新, 更是一次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 势必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与推进课程改革相适应, 中、高考招生和评价制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考改变了过去以升学考试分数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 更重视考察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体差异, 让有个性、有特长、全面发展的学生脱颖而出;率先进行高中课改的四个实验区, 2007年通过高考首次接受了社会的检验, 实现了平稳过渡;高考内容与命题方式的转变、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等举措逐步实施, 初见成效。课堂教学的变化, 选拔方式的改革,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尊师重教让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

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提出了在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 目的就是为了把我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 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为了加强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国家还实施了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 定期选派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 积极推动区域内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 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补充机制不断创新。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正是普天下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 用智慧激发了无数孩子的梦想, 用双手托起了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让最优秀的人来当老师、让教育成为最受尊重的事业正由纸面上的文字逐步变为现实。

六、普及远程教育网络加强教育信息化应用

过去的5年, 国家在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切实加强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根据《中国教育报》的报道, 目前, 覆盖全国农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已基本形成, 配备教学光盘设备35万余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19万余套、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3.5万余套, 优质教育资源走进9万多个农村教学点、18.6万多所农村小学、3.4万所农村初中。[5]1亿多名农村中小学生通过教育信息化, 可以与城里的孩子一样, 享受最新教学技术带来的好处, 丰富了知识、提高了素质、开阔了视野。

全国农村远程教育网络的普及, 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缩影。此举将为构建国民教育体系, 培养数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持续的推动力。

除上述六项内容外, 我国教育事业还有很多亮点, 很多成绩, 例如:自2002年起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坚持治理教育乱收费, 坚持实行教育政务透明、校务公开, 赢得民众的支持和好评;面向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学生, 设立额度高、覆盖面广、受惠人数多的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资助体系, 在大学生中间形成勤学励志的风气;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 通过中外高校强强合作、人才交换以及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等措施, 提高了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等等。所有这些成绩的背后, 蕴含着这样一个事实:构建和谐社会, 离不开教育公平的实现;解决民生难题, 必须切实保障每一个人的受教育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育事业任重道远。

回顾成就, 是为了积累经验, 更好地保持发展势头。展望未来, 坚持教育事业的公益性, 维护教育公平,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还有很多困难、阻力与挑战需要去面对。唯有一如既往地坚持解放思想, 锐意进取, 深化改革, 持续发展, 才能不断地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 才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要让孩子们上好学,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温总理的这句话, 言犹在耳。这不仅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愿景, 也是政府坚定不移的施政目标, 更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今后5年, 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 我们将不懈努力。不远的将来, 美好的愿景一定会变成现实!

注释

1[1]教育部2008年第2次例行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EB/OL].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info1203561115420749.htm. (2008年3月访问)

2[2][4]周济.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奋斗[EB/O L]. (2007-12-26) 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info1203408129856638.htm. (2008年3月访问)

3[3]2006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info33487.htm. (2008年3月访问)

素质优先 篇2

1 树立明确的临床教学目标

在培养目标上,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科研能力和临床实际技能并重为主, 培养临床中西医结合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需要研究生完成学业后具备科研设计、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等多方面的才能为目的。

就中西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而言, 本专业研究生的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方面的特点和专业技能既不同于传统中医学专业, 同时也不同于西医学的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必须要融合两者的特点和优势。 其中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内容就是着眼于培养从事临床医疗一线工作且具有一定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中西医结合方向的高级专业人才。 因此, 本专业的研究生既要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际技能, 同时也需要具有坚实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 总之,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是从理论到实践, 贯通中西的临床、教学与科研能力均具备的高级专业人才。

2 紧密结合临床思维模式的培养方案

兼容并蓄, 融合中、西医思维方式。 培养研究生需要用包容性的思维模式去接受中西医学在两种文化下认识疾病和诊治疾病的理念和方法。 用线性的思维去学习现代医学知识, 用整体性思维学习中医学知识, 这样才能科学客观地看待两种不同形态的医学模式。医学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 基础知识必需和临床实践相结合, 通过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步深入, 学习和掌握诊治技术, 培养可以用中西医学不同的思维模式认识疾病和诊治疾病, 使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做到既要掌握现代医学如基因、蛋白和细胞水平上理解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微观机制;同时也要掌握中医学如气候变化、节气更替和地域环境等宏观形式下辨证认识疾病的能力。 我们需要教授学生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例如应用现代医学精确的数字分析和标方法与中医学人体的外在表象和经络腧穴定位之间进行相互佐证;将缜密的逻辑推理方法与临床工作相结合并将其变为行之有效的临床工作指南。 内在的抽象与外在的形象相结合, 将内部组织结构与外部现实表现之间相互参照。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临床思维模式实用、具体而且可靠。

3 自主学习和基本技能相结合

对于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而言,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的借助教科书教学的学习方法。 在培养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社会资讯发达、信息量广泛和获取渠道多样的特点。 如何及时了解和掌握世界上瞬息万变的科学发展动态的能力是必须具有的一种学习能力。 我们要指导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能够努力拓宽其知识结构, 树立起学习科学的艰苦奉献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在工作中从点滴的知识积累做起, 长期而且客观记录和分析学习的内容, 学习经验和摒弃不足。 因而能够不断发现和解决疑难问题和新问题, 这样的工作信念和学习精神才是对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素质要求和临床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期间, 我们要注重鼓励学生在科研工作和临床实践中遇到任何的问题都敢于提出问题, 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面临新问题并借助新的方法进行大胆创新, 然后在艰苦的研究工作中获得最佳的解决方案。

培养研究生要重视鼓励进行各种与临床相关的原创性研究, 研究包括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和创立。 特别是近年来诸多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引入, 例如在研究方法上借助医学统计学的Meta分析进行临床大量研究数据的分析, 从而在众多治疗方式和方法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准确而且敏锐的眼光, 因而需要逐渐培养这种能力。 其中, 在培养期间要引领和鼓励研究生利用一切机会与成功学者交流, 学习他们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上的成功经验。 每一位研究生导师都要主动将研究生引荐给相关专业的著名学者和专家, 在交流中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 开拓研究生的视野。 在提高专业技能学习之外, 指导研究生掌握计算机、外语等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常用技能。

4 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师生互动

苏州大学在国内率先引进了师生互选制的培养模式, 在确立师生关系之前相互选择。 这样, 导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才会成为研究生的选择目标, 另一方面研究生综合素质不高、仅仅会考试的研究生必将被淘汰。 这样, 既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导师队伍和促进导师注重自身的学术地位才能有研究生的优先选择, 另一方面也在选择导师的过程中给学生给多认识导师的机会[6,7,8]。 导师与研究生增加了互动和学术交流的机会。 良好的学术氛围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学术进步的重要培养方式之一。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学术创新与科研创新相结合, 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相促进”的学风。 有利于研究生拓宽研究思路, 调整知识结构, 提高综合素质。 科室和学术指导小组已经建立了每位导师与研究生每周一次、整个学科每月一次的学术汇报讨论制度。 这种制度对于促进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导师与研究生以及导师之间探讨学术问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将文献学习、科研进展、理论发展、科研设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营造出教学相长, 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

聘请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兄弟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导师和硕士导师为我专业研究生定期进行现场教学, 既开拓学生视野、提高专业技能;同时导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同样有利于提高整个学科的学术水平。

5 临床技能学习和考核相结合

临床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是对其实践能力的重要考核方式。 特别是定期的技能考核至关重要。 临床技能考核一般由教研室组织本学科学术组专家和院外相关领域专家联合进行。 考核主要是侧重如何诊断疑难病例、熟练掌握临床实践技能操作、准确而及时地制订治疗方案和及时完成规范的病例等多个方面[9,10,11,12]。 指导的临床专业研究生必需能够如实记录培养期间所完成的专科病历的病种和人数、掌握各种规范的临床诊疗操作、准确而且及时地书写病程日志和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等内容。

研究生的带教老师需要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者硕士以上学位, 带教工作要将临床医学新进展和日常的临床技能培养相互结合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病历数量。 对于研究生的考核, 要求研究生的带教老师提出对研究生的平时工作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临床技能的考核内容包括一下几个方面:本专业学科涉及的病例考核、评估和能力考核等多个方面。 重点是常见病的诊断、中西医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订特别是疑难危重患者的处理方法等内容。 同时也要重视日常工作中的考勤纪律、工作态度和医德考核等多个方面。

6 指导学生开展临床相关科研工作

作为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 在加强临床技能学习的同时需要开展一定层次的科研工作。 临床科研工作是将中西医结合理念、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之间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通过临床科研工作, 一方面可以进行中医药的规范化研究, 应用科学、严谨的态度验证中医药的临床有效性, 提高中医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 通过现代化的研究手段验证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作用部位和作用机制。 通过临床科研工作, 不但可以进一步提高专业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和科学研究理念, 设计科学、合理和严谨的临床研究课题。 同时在开展临床科研工作过程中,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研究理念, 特别是临床相关的伦理学观念, 注重患者的权益。 这就需要研究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科研态度和能力, 重视生命和健康的意义, 同时也需要具备开展临床科研中与患者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这样才能保证临床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7 培养教学能力、学术不断传承

研究生是教育工作的重点, 临床学位研究生不但是培养从事临床工作的专业人才, 同时也要具备科研和教学能力。 因为今日的研究生, 只要具有刻苦的学习和科研精神, 明日必将成为专业领域的优秀学者和医生。 但是, 医生和学者并不等于是优秀的教师, 教学是一门专门的艺术, 教师是要将大量的知识转化成易于理解和学习的语言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 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研究生的教学能力。 首先, 定期的学术交流要求学生能够把医学新动态能够融合并制作PPT, 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讲出来。 让研究生进行角色转变, 把自己作为教师, 制作PPT的同时制订教学大纲, 列出讲述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思考如何能够把知识通俗易懂地讲解。 学术交流之后, 开展互动, 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培养课堂应对能力。

教学工作是语言的交流, 优美而动听的语言对于教学工作和学术交流都非常重要。 要求研究生能够用标准的普通话讲解的同时, 培养研究生应用英语来进行讲解。 因此, 日常的工作中培养研究生逐步从标准的普通话讲解逐步向英语交流进行过渡, 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8 制订学术论文、著作写作和奖惩制度

研究生的毕业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的内容, 同时也是本学科学术水平的重要体现方式。 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的科研工作是学术论文的来源, 而学术论文是学位论文撰写的基础, 是研究生是否能够完成学业、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的基础[13,14]。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主要来源于临床工作, 也就是首先进行临床毕业论文的课题设计, 然后进行开题报告汇报通过之后, 进行临床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完成学术论文进而撰写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等工作。 因此, 我们要求临床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按照专业方向制订学术论文撰写的计划。 在入学第1 学年确立研究方向并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前文献综述的撰写。在第2 学年的开题阶段通过严格论证完成开题报告并着手临床科研工作。 第3 学年课题相关科研工作完成后, 在导师指导下撰写1~2 篇学术论文并投寄相关刊物发表。 在此基础上, 完善修改并且进一步完成毕业论文。 著作在相关期刊发表的, 科室将结合医院相关政策对研究生和相关指导教师进行适当奖励。 鼓励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学术论文发表, 不但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工作能力, 而且可以提高科室在本专业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摘要:临床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 它是对已经经历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教育学习和进行了专科技能培养的优秀医学人才的进一步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 是我国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较好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的教育。对于我国的医学教育而言, 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进一步向科研型与临床型分立以及复合型的医学人才格局迈向崭新的一页。其中偏重临床工作能力的专业性硕士研究生是临床教学单位的主要培养和发展方向。因此, 针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模式, 如何才能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工作能力是每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面临的工作不但包括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整体素质, 而且要对研究生的毕业后就业、学科的良性发展均有较好的效果。

素质优先 篇3

一、以服务广大群众为出发点

公交优先实际就是百姓优先、大众优先、多数人优先。我国农村人口多, 公交服务只有延伸到农村才能体现百姓优先、多数人优先。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城乡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 城乡之间的客流量越来越大, 迫切需要城乡公交一体化。快捷准时的城际公交极大地方便了城市之间的人员、物资和文化交流, 对城市群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所以, 公交优先应包括城市公交、城际公交和城乡公交。

河南省新蔡县立足“车头向下, 服务三农”的基本思路, 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的“三高”原则, 从1998年开始对农村客运进行“四化”改造。一是城乡客运一体化, 打破城、乡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 建立起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农村为终端的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二是经营管理集约化, 按照“一县一网一公司”的基本思路, 组建新蔡县源安公交有限公司, 选择适合在城乡之间运行的车型, 统一购买新车, 鼓励社会投资办公交, 实行多元化投资、集约化经营、公司化管理、规模化发展;三是运行模式公交化, 实行定线路、定班次、定站点的“三定”原则, 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人多人少“准点发车没商量”, 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四是运输服务标准化, 把职业道德、仪表举止、服务语言、服务态度、服务行为、服务环境等细化量化, 制定出《新蔡城乡公交服务规范》, 城乡公交从业人员人手一册, 时时刻刻按照手册规定服务。城乡公交以安全、正点、方便、舒适赢得了广大乘客好评, 很快成为新蔡农村客运的主体。农民出门就坐车, 一票能到达, 农用面包车和农用三轮车因没有客源而自行淘汰。

二、以完善公交网络为切入点

公交优先政策包括规划优先、投资优先、通行优先、财政补贴等。很多地方公交优先的口号提得很响, 一落实到规划和投资上却大打折扣。有些地方可以规划成千上万公顷的土地进行工业、商业、旅游等项目的开发, 而公交场站占用几百甚至几十平方米的土地都难以列入规划。尤其是城乡公交场站, 有些地方政府还以保护耕地为由, 阻止选址建站。目前, 很多地方的公交场站都很简陋, 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有公交专用场站。其原因是商业开发可获得利润, 公交场站是公益设施, 无利可图。有些农业县为了减轻城区交通压力、缓解拥堵, 禁止城乡公交进入城区, 致使城乡公交名不副实, 与公交优先背道而驰。其实, 禁止城乡公交进入城区, 其他车辆就会乘虚而入, 反而造成更严重的拥堵。

新蔡县把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公路建设、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统筹规划、同步实施。2008年以来, 先后兴建农村客运站22个, 实现了乡乡有客运站。“十二五”期间, 新蔡县规划公交专用车站1个, 县城新建社区客运站和新农村社区客运站5个。目前, 不但这6个客运站的征地工作已经完成, 而且已经开工建设。近期新蔡县财政拿出资金600万元用于发展公交, 计划购买清洁能源公交车 (燃气车) 20辆, 投放在城区环线运行, 实行无人售票、公车公营。目前, 不但新能源公交车的车型选定工作已经完成, 而且已经投入运营, 新蔡公交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城乡公交和城市公交一样班次密集, 并实行定线、定班、定点运行, 票价低廉, 有很强的公益性, 因此, 在未对军人、残疾人、老人、学生等特殊群体减免车票的情况下已是微利经营。如果再要实行减免车票等优惠政策, 就要赔本经营, 所以, 政府应加大对城乡公交和城际公交的补贴力度, 让城乡公交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 长久地服务于民。

三、以优化运输组织为根本点

公交的主要特征是普遍服务。所谓普遍服务, 就是保证所有地区符合条件的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公交服务。这是现代服务业的基本要求, 也是公交的发展方向。由于客流的不均匀性和不稳定性, 公交的资源配置要灵活、机动、科学、合理。目前, 我国公交普遍存在线路不够优化、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 运营调度以人工为主, 很难根据客流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和城市的不断扩张, 商贸小区、工业小区、居民小区和学校群不断出现。由于这些地方起步时居民较少, 公交企业不愿开通线路, 人们坐不上公交;到居民多的时候, 由于公交线路班次较少, 又挤不上公交, 因此, 公交企业要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公交企业要实行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 推进运行显示、车队管理、多媒体查询等系统的应用;要科学调度, 保证热线不拥挤、冷线有车坐。公交企业可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公交运能:针对城市之间的商务来往较多, 可开通商务公交;为满足农民赶集需要, 可开通赶集公交;城乡公交的车型可根据农民乘车携带农副产品多的实际情况, 选择客货两用车型。另外, 还要注重公交与长途客运、城市地铁、铁路客运、航空客运, 以及出租汽车客运等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 保证旅客换乘方便。

新蔡县针对一些因公路原因无法开通城乡公交的建制村, 开通乡村客运班车, 投放一些微型小汽车, 主要经营城乡公交无法通达的空白点, 使其成为城乡公交的延伸和补充。同时, 可根据农村公路有好有坏、客源不均匀的实际情况, 实行循环排班、弹性发班。在逢集时加大班次密度, 背集时减少班次, 既保证农民顺利出行, 又减少运力资源浪费, 提高了经营效益。

四、以提升服务质量为落脚点

素质优先 篇4

当前有学者将一般优先权与特殊优先权截然分开, 将前者归入债权, 后者纳入物权, 称其为“法定担保物权”。然而如果进行这样的归类, 势必使优先权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或者将优先权在立法中分离, 仅仅将特殊优先权纳入物权法;或者将本来属于“担保物权”的特殊优先权排除在物权法之外。

然而, 经过仔细的比较分析, 我们认为, 事情似乎可以不这样复杂纠结, 因为一般优先权和特殊优先权本来并不一定要截然分开, 二者本质上存在着相当的共通性。在本文中, 我们拟仅就作为一般优先权的破产优先权和作为特殊优先权的船舶优先权进行比较, 旨在向读者展示二者间存在的从基础理论到权利性质的共通性, 从而试图揭开冰山一角, 为一般优先权和特殊优先权的关系以及这两类权利的性质做出一种新的假设与探讨。

一、权利设立基础的相通性

破产优先权与船舶优先权的权利内容虽然在表面上截然不同,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问题的表面转投向理论的设立基础层面, 会有一些意外的发现使我们不能再轻易做出这样的结论:破产优先权与船舶优先权, 二者除了债权优先受偿性之外毫无关联。

根据我国破产法, 享有破产优先权的事项包括破产费用与共益债务、工资之债 (包括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以及税款, 这样的规定体现了国家优先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政策, 它是一国对于社会分配的公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两种价值进行取舍平衡的结果。

破产优先权的设立基础理论主要是增值理论。增值理论是指如果债权人的行为使债务人的财产增加或避免了债务人财产的减少, 那么该债权应就该增值部分比其他债权人优先获得受偿。基于这一理论, 无论是所支出为实施破产而发生的费用、共益债务还是劳动者的工资之债, 事实上绝大部分都属于为债务人的利益进行活动而支付的费用。应该指出的是, 其中共益债务除了为债务人利益而进行的支出之外, 还包括了“ (债务人的) 管理人或者相关人员执行职务致人损害所产生的债务”以及“债务人财产致人损害所产生的债务”。因此, 我们在这里要对于作为破产优先权的基础理论的“增值理论”做一个修正和扩充, 即如果债权人的支出行为使债务人受益, 或者债权人因债务人的行为而受到损害, 那么该债务人就应获得较普通债权人更优先的受偿权。

在对破产优先权的基础理论进行分析之后, 当我们将视线转向船舶优先权, 我们发现, 纵观船舶优先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在这个权利背后也有一个基础理论对其起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 那就是船舶人格理论。

船舶人格化理论最初通过三个由于船舶的违法行为而被没收的案件由美国法院确立起来, 从而开始在海商事案件的处理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船舶人格理论, 船舶具有独立人格和责任能力, 可以作为被告独立应诉, 也可以以其本身价值及其变形物价值独立承担责任。这种责任与船东的财产相分离。因此, 当债权人向船舶提供服务或因船舶而受到侵害, 船舶应作为债务人承担责任, 船东本身不承担责任。而这些因向船舶提供服务或因船舶致害的债权就获得了优先受偿权。也正因为如此, 这些优先受偿的债权的存在是无须船东知晓的, 因为与他没有关系, 而是由船舶去承担责任。

当我们将船舶人格理论与增值理论相比较, 就会发现, 这二者其实具有相当的共通性:它们都是着眼于提供服务或者受到损害的债权人;这些债权人都具有优先受偿的权利;无论是破产主体 (如企业法人) , 还是船舶, 都以自身财产承担责任而与其所有人的财产相分离。如果我们将曾在英美法中相当盛行的公司人格化理论考虑进来, 那么甚至说这二者实际上是两个完全可以重合的理论了。

二、程序性权利与实体性权利归属的讨论

目前在我国, 对于破产优先权和船舶优先权的归属存在着不同的态度。由于我国的破产优先权被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 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 (以下简称破产法) 中, 又由于《民事诉讼法》和《破产法》均被大部分学者归入程序法, 因此也就有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我国的破产优先权是程序性权利。而对于船舶优先权, 尽管今天大部分的观点同意船舶优先权的实体性权利属性, 在英美法系仍然出现过将船舶优先权定性为程序权利的判例。那么这两种“优先权”是否同属实体性权利或程序性权利?还是各有不同?首先, 要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区分实体性权利与程序性权利的几个通用的标准。

区分一个权利是实体性权利还是程序性权利的第一个常用的标准, 就是看该权利的享有或丧失是否会直接导致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实质性变化。比如说, 如果一个权利在当事人之间的设定使某物的所有权由当事人甲向当事人乙流转, 即甲丧失该财产, 而乙获得该财产。那么决定这个结果的直接的原因权利就是实体权利。而程序权利并不影响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内容上的改变。

第二个通常的判断区分实体性权利与程序性权利的标准, 是看该权利是被用来直接达成目的还是仅仅为达成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措施。应该说《民事诉讼法》中的大部分条款都是手段性、技术性的, 如该法第二条就明确规定了《民事诉讼法》的主要任务是“…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 分清是非, 正确适用法律, 及时审理民事案件, 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也就是说, 程序权利是查清事实、明辨是非的手段, 从而达到最终保障实体权利的目的。

第三个可以用来区分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的标准, 是旨在维护程序正义的权利是程序性权利, 而注重维护结果正义的权利是实体性权利。罗尔斯曾试图用分蛋糕来解释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关系, 那么笔者也借用罗尔斯的比喻说明一下实体性权利与程序性权利的区别:即实体权利关注的是最后每个人手中的蛋糕是否分配得公平合理;而程序权利则用来解决由谁来分, 如何分这个蛋糕的问题。

如果以上述三种标准来衡量, 那么无论破产优先权抑或是船舶优先权, 都应该是一种实体性的权利。首先, 对于破产优先权来说, 该权利的赋予无疑会直接影响到破产财产在各个债权人之间的分配, 从而使各债权人最终实现的债权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同时破产优先权也不是帮助法官查明事实或适用法律的手段, 它具有明显的目的性, 即优先受偿的结果就是优先实现债权;最后破产优先权作为破除债权平等的立法模式之一, 正是基于结果正义的理念而创设, 体现了各国法律保护社会弱势群体以及公共利益的立法宗旨。

其次, 对于船舶优先权来说, 船舶优先权的行使会产生直接的法律效果, 即优先权人优先受偿船舶拍卖后所得的价款从而实现债权利益。因此, 该权利会导致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内容的直接变化;船舶优先权以实现特定债权为直接和根本目的, 就像债权人亮出的一把利剑, 直击船舶财产权利, 而不是一块磨刀石仅仅用来打磨我们的权利武器。因此我们说它是目的性权利, 而非手段性、技术性权利。

最后, 船舶优先权也是关注结果正义的权利。虽然法律规定船舶优先权的主张必须通过法院诉讼实现, 事实上这也是相当一部分主张船舶优先权为程序权利的学说的主要理由之一, 然而这并非船舶优先权的立法重点。船舶优先权的立法意旨在于保障对于船舶提供服务或因船舶而受到伤害的主体得以优先实现其债权, 体现了立法者对于债权分配结果——而不是分配程序——的关注。

三、破产优先权与船舶优先权同为债权性质

如前所述, 当前有观点将破产优先权与船舶优先权区分开来, 成为两类完全不同的优先权。这种观点尤其表现在, 优先权是属于债权还是物权这个问题上。破产优先权与船舶优先权也被分别对待, 认为前者属于债权, 而后者属于物权。多数学者认为破产优先权具有优先受偿的债权性质, 而对于船舶优先权的权利属性, 大部分学者认为其应为法定担保物权, 这种观点的主要理由如下:

1. 船舶优先权的客体是船舶, 是特定的物, 符合物权的特定性。

2. 船舶优先权具有支配性, 因为债权人可以通过诉讼, 要求优先受偿船舶的拍卖所得的价款。虽然其中需要法院的介入, 但由于船舶所有人在整个过程中并无须介入行为, 因此可以认为船舶优先权是支配权。

3. 船舶优先权具有追及性。船舶优先权自产生之日起, 随船舶的移转而移转, 不论船舶所有权或登记事项如何变更, 被称为“不能消除的权利”。

上述理由看似充分, 事实上却存在着诸多漏洞。首先船舶优先权的客体虽然是特定的船舶, 但是担保物权作为价值权, 不仅标的物应是特定的, 标的物的价值也不能是浮动变化的, 这就是担保财产的特定原则。然而船舶价值却并不是特定的, 也就是说发生船舶优先权事项当时船舶的状态、价值往往与受偿时船舶的状态和价值有着天壤之别。因此, 虽然我们承认, 船舶本身在某种程度上被用来作为船舶优先权的担保, 但这种担保性与其它担保物权的担保性相比是很微弱的。

那么船舶优先权是否如上述一些学者所说, 具有物权的属性呢?物权与债权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物权是支配权, 债权是请求权, 即物权的实现无须债务人的行为介入。虽然上述观点认为船舶优先权的实现无须船舶所有人的行为, 但是, 很明显, 船舶优先权的实现由于必须经过法院诉讼过程, 因此也不能说优先权人可以依据自己的自由意志去支配船舶。

最后, 再来看一下追及性。虽然船舶优先权具有显而易见的追及性, 但是同样显而易见的是, 这种追及性与一般的担保物权的追及性是有区别的。对于一般的担保物权来说, 虽然担保物移转时担保物权随之移转, 但由于物权公示原则, 担保物的新的受让人对于其所有物上已被设定担保的情况大多已知。然而, 对于船舶的新船东来说, 他却往往对于其船舶上是否设定, 设定了多少优先权一无所知, 这是船舶优先权特有的秘密性特征决定的。而且, 我们还可以从中发现, 船舶优先权虽然也具有追及性的特点, 却同时也因为其根本不适用物权公示原则而使人对于其所谓的“物权性”更添质疑。

事实上, 当我们将船舶优先权与破产优先权一同考察, 就会发现二者的权利性质其实非常类似。根据船舶优先权所依托的船舶人格理论, 船舶本身是与其所有权人相分离的, 船舶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 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支付债务。而破产的债务人也是与股东相分离的, 破产法人也是独立的承担法律责任和一切债务。从这个意义上说, 船舶本身就是船舶的全部财产。因此, 船舶优先权与破产优先权一样, 也是在债务人的全部财产上设定的。需要提示读者的是, 这里的船舶优先权的“债务人”不是船舶所有人, 而应该是船舶本身, 根据船舶人格理论, 船舶在这里被拟制为“债务人”。

到此, 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船舶优先权实际上与破产优先权一样, 具有债权的性质, 只不过, 这种债权具有法定的优先受偿效力。总之, 它并不是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的担保物权或准担保物权。

四、结论

综上所述, 作为特殊优先权的船舶优先权与作为一般优先权的破产优先权二者之间似乎并不存在之前想象中的鸿沟。当然, 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本文并没有对特殊优先权与一般优先权项下的所有权利进行比较分析, 因此, 本文得出的结论暂时还无法求证一般优先权与特殊优先权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亲疏关系。但是至少, 通过本文的浅析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船舶优先权与破产优先权的相似性, 从而提示人们重新审视优先权在我国物权法中的定位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新强.我国法律移植中的败笔—优先权.中国法学, 2011年, 第162页[1]孙新强.我国法律移植中的败笔—优先权.中国法学, 2011年, 第162页

[2]于海涌.法国工资优先权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学报, 2006年, 第88页[2]于海涌.法国工资优先权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学报, 2006年, 第88页

[3]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第四十二条[3]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第四十二条

[4]于海涌.法国工资优先权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学报, 2006年, 第89页[4]于海涌.法国工资优先权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学报, 2006年, 第89页

[5]Halcyon Isel" (1980) 2Lloyd's Rep.382[5]Halcyon Isel" (1980) 2Lloyd's Rep.382

[6]申卫星, 傅穹等.《物权法》.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年, 第397~398页[6]申卫星, 傅穹等.《物权法》.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年, 第397~398页

[7]孙新强.破除债权平等的两种立法例之辨析.现代法学, 2009年, 第187页[7]孙新强.破除债权平等的两种立法例之辨析.现代法学, 2009年, 第187页

[8]谌瑜.船舶优先权法律性质探析.财贸研究, 2003年, 第108页[8]谌瑜.船舶优先权法律性质探析.财贸研究, 2003年, 第108页

素质优先 篇5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城市面临的重大课题。温家宝总理曾指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正确战略思想”。去年又指示:“发展城市交通, 应该公交优先, 把公交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第一位”。显然, 公交优先是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思想, 也是解决萍乡城区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途径和出路之一。

进一步说, 公交优先不仅有利于萍乡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符合我市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更是萍乡公交企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 萍乡市城市人口密集、主要道路拥堵、机动车辆尾气排放污染加剧, 公共交通资源仍然紧缺, 若要缓解萍乡城区交通拥堵和人们出行难这一“顽症”, 甚至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产生效用, 那么, 公交优先是一剂良药。有鉴于此, 萍乡政府总结经验教训, 大力实施公交优先的战略。

思维定式:公交优先

解决萍乡城市交通问题, 必须确立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优先地位。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不仅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有效措施, 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节约型社会,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 萍乡把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列入重要工作, 采取了大量的有力措施, 认真分析城市公共交通实际情况, 科学规划城市路网结构和道路建设, 形成了干支协调、结构合理、高效快捷并与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 大力促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2007年制定出台了《萍乡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本地区新闻媒体也广泛宣传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意义, 积极营造有利于城市公共交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

去年, 萍乡政府还将公交优先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五年内要倾力解决“出行难”等五大民生难题。公交优先战略提上了重要日程:一是加快城市公共停车场、停车位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加强重要交通节点的设计、组织和管理, 科学设置交通标志, 积极倡导文明出行。二是突出公交优先战略, 优化网线, 增加班次, 增设站点, 五年内中心城区万人拥有公共车辆12标台以上, 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30%以上。三是加强公共运输行业管理, 取缔管类非法营运, 规范交通市场秩序。四是加快城区和城效公共交通线路整合, 推进农村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和“公交进郊”战略, 逐步实现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 打造畅通萍乡, 实现便捷出行。

根据公交优先发展原则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公交规划应当满足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总体需要, 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要形成以快速公交 (BRT) 和常规公交干线为骨架, 常规公交为主体, 其他辅助公共交通方式 (出租车、学生班线等) 为补充, 构成多方式、多层次、满足多重需求的综合公交客运体系。

关键出牌:公交优选

“公交优先”是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一张关键性的“牌”。

多年来, 萍乡公交站场建设显得用地不足、设施相对滞后等问题。去年, 萍乡以“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 着力打造集铁路交通、道路交通和城市公交为一体的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 给予了公交站场建设大力支持, 鼓励公交站场以市场化运作模式,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公交基础设施, 并且提供国有划拨土地, 减免建设站场的所有规费, 返还建筑营业税等地方性收入, 对一些发展滞后的站场实行整体置换, 择址建设新公交站场, 新站场规划面积250多亩。建成后, 城市公交四大门户初步形成, 为公交发展规划了蓝图。

近两年, 萍乡政府投资4000万元, 新购90辆天然气豪华空调车上线运营, 实现公交运力的更新换代。这是萍乡政府一次性投入资金最多的一次, 随着大容量、低能耗、环保型天然气公交车陆续上线营运, 淘汰了落后产能, 改善了能源结构, 提高了空气质量, 公交车辆的尾气有害物排放量比柴油车减少80%以上, 为打造绿色公交、环保公交、节能公交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同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绿色环保、舒适便捷的乘车条件。

去年,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以及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若干经济政策, 萍乡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每年公交企业因对老年人、残疾人、革命伤残军人、现役军人、学生等群体提供免费或优惠乘车, 以及低票价营运形成的公益性付出突破3000万元, 对此定期进行了专项补贴补偿。一是从市本级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中安排15%;二是从市本级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中安排10%;三是分别从安源区、经济开发区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中各安排15%, 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中各安排10%;四是从出租汽车经营权使用费中抽调50%;五是对公交企业实行税收返还, 免征或减免新购公交车辆的购置税。

必由之路:公交优秀

以前, 萍乡城市公交运力主要采用普通公共汽车, 缺乏大运量、高品位的交通系统, 因而刺激了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等私人交通的发展, 导致公交分担率萎缩, 城市交通结构严重失衡, 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如今, 萍乡公交既要普惠吸引广大乘客, 又要保本微利经营企业, 公交优先这一政策的落实无疑是企业最大的生产力。同时也给萍乡公交带来了新的挑战:公交优先, 首先要努力提高公交发展水平与服务质量, 切实做到公交优秀。

萍乡属于三线城市, 中心城区面积约58平方公里, 城区道路总长度221公里, 以平面混合交通为主。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主要是由公共汽车、出租汽车等交通方式组成, 出租汽车700辆, 公交车总数420标台, 公交分担率约20%。

为打造“公交优秀”, 全方位提高公交吸引力和舒适度, 使广大民众愿意乘公交、更多乘公交, 今后萍乡着力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一要落实公交场站建设和路权优先, 科学优化调整公交线网, 加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力度, 推进接驳换乘配套设施建设。如彭高高铁综合交通枢纽中心的建设、公交西站的置换;对安源新区、玉湖新城、长兴馆等地的公交班线加密趟次。二要研究建立公交信息化建设投资长效机制, 完善公交智能化信息管理与服务体系, 如GPS智能调度系统的完善、公交电子路牌的运用。三要优化车型结构, 配置高档次、高品位的公交车辆, 推进节能环保型公交车及配套设施建设, 如投入天然气空调车。四要提升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如推行星级服务管理、创建文明服务示范线等。五要加大公交优惠力度, 政府支持公交低票价运行, 而且要为70岁以上老年人、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伤残警察、离休老干部和盲人提供免费乘车服务。

评述“老区优先” 篇6

2009年4月份, 中国老区建设画报社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安徽、辽宁、山西、陕西、湖北等省市进行了一次“老区知识问卷调查”。调查采取纸质问卷和网上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共回收问卷1529份, 其中24%的人不太清楚革命老区这个概念。官员中62%没有听说过“老区建设促进会”这样一个组织, 31%不知道老区立法这件事。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中, 72%回答没有报道过革命老区。中小企业经理老板中, 73%回答, 从来没有在革命老区进行过帮扶慈善活动。

中国老区促进会会同各省老区促进会进行的革命老区“百县千村调查”, 据对有记载的59个老区县统计, 仅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就有111万人参军, 牺牲76.7万人, 参加支前286万人, 分别占当时当地总人口的10%、7%、和27%。河南新县当时人口不足10万, 牺牲5.5万。江西定国县当时人口23万, 参军参战8万, 参加支前12万, 牺牲5万多, 其中在长征途中牺牲1.2万多人。可见, 对于新中国, 老区做出过巨大的牺牲。而当前市场经济讲求公平竞争, 不少老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资源匮乏, 成为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据统计, 全国1389个老区县中, 有310个国定贫困县, 占全国592个国定贫困县的52.45%;有156个省级贫困县, 加起来有466个贫困县。这些贫困县如果没有国家特殊的扶持, 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 提出“老区优先”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老区优先”的基本内容

1、什么是“老区优先”

“老区优先”是指在国家现有区域发展政策框架中, 给予老区一个优先发展的机会, 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大型工程项目等方面, 对老区优先考虑、优先布局。长期以来, 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报告和文件中, 有很多内容涉及加快老区发展, 并对加快老区发展进行了总体要求。这些要求如何贯彻则是老区发展工作的关键。“老区优先”可以为这些要求的落实贯彻提供有效的途径, 对于改变我国区域发展失衡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2、“老区优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 多种因素制约着老区的发展, 要发展老区, 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其中包括:历史政策问题、环境问题、地方财政问题、人才问题、现行政策导向因素等。这使得老区发展存在着以下的问题:一是经济结构单一, 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对能源的依赖很强。二是市场化程度低, 市场配置和调动资源的能力不高。三是城镇化水平低, 县域经济基础十分的薄弱, 区域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四是生态环境脆弱。五是历史欠账较多, 要解决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关系到人们生存生活的问题, 还要花更大的力气。

例如, 河北省承德市兼具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 并且是京津的生态屏障地区, 它牺牲经济的发展, 保护生态, 成为华北最绿的一片, 但也是华北最穷的一片。与之类似的还有张家口市, 在上世纪60~90年代中期, 属军事重地, 直到1995年才获准部分对外开放。广西百色市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是我国十大有色金属矿区之一, 但资源转化率不高, 大部分氧化铝和几个大型水电站的绝大多数水电被输送到外地, 资源优势并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对资源的利用也停留在初级的层次上, 没有形成产业链, 从而不能充分的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

其次, 老区发展, 必须要靠政策优先。应该说, 老区的落后并不是因为老区人不努力, 而是因为自然、历史、政策的因素, 老区很难跟上全国的发展脚步。如果国家的政策不能让老区先行一步, 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对于老区的发展不能仅仅算经济帐, 更要算社会账!国家应该把老区的发展上升到战略层面, 重点倾斜, 特殊照顾。很多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也许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政策, 但就因为它是国家战略, 它就成了金字招牌, 成了一种战略导向, 这种就能吸引很多社会投资, 成为一种投资导向。

最后, 实施“老区优先”, 就能改变老区面貌。各地的实践证明, 只要给予老区特殊政策, 就能鼓舞老区人民的干劲, 并带动社会资本, 老区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南充市仪陇县地处四川秦巴山区, 山高沟深, 基础设施比较差, 产业也比较差。2003年在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下, 在水电交通, 产业布局方面给了一些支持, 整个县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南充市市长高先海介绍, 国家真正投入的钱也不是很多。但是充分调动了社会资本, 也将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了, 国家的扶持, 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如何实践“老区优先”

1、进一步提高对革命老区的认识。虽然中央的很多文件、中央领导人的讲话都多次提到要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加快老区发展, 但是在经济建设中, 最被关注的是发展的问题, 在整个社会舆论中, 关注老区发展不是主流。

2、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财政穷是不少老区没有发展后劲的原因, 现在国家出台的很多政策, 如低保、农村养老保险、教育等, 要求的配套资金非常巨大, 很多地方都落实不了。不少学者都认为, 国家应全部或绝大部分通过转移支付进行解决, 以减轻老区的财政负担。

3、国家在产业布局上除了要倾斜安排到老区, 有的产业还应适当降低门槛, 增加老区的竞争力。同时要增强老区的自我造血能力。

4、转变思路, 发挥优势。在不少人看来, 老区的发展缺少优势, 比如交通不便等。但是这些并不是不可改变的, 非但如此, 老区具有很多其他地区没有的优势, 如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劳动力优势等等。这些优势因为宣传不够, 重视不够, 长期被忽视。例如, 地处偏僻的不利条件, 换一种思考方式, 劣势其实就是优势:大部分老区在战争年代, 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 今天, 他们虽然各属不同的行政区域, 但是在区域合作上有着天然的联系, 特别是区域内的民间更是有着频繁的交往, 这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区域合作提供了一个突破口。

5、加快立法进程, 推动老区发展。呼声甚高的《老区发展促进法》还尚未出台, 明确的立法支持, 是加快老区发展, 真正做到老区优先的保障。

6、广泛调研, 开展理论研究。要下大力气组织调查, 推进理论的发展, 科学的理论是指导我们前行的明灯, 要在理论上确定老区优先的科学性, 以及其必要性。

三、结语

丝路战略东盟优先 篇7

李克强总理在参加东盟峰会时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倡议。因此,广东应充分利用与东盟地缘相近、人缘商缘相通、交通往来便利、资源市场互补性强、经贸合作起步早的优势,在国家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进程中,把参与自贸区升级版的打造作为重要突破口。

广东东盟甜蜜蜜

一是双边贸易活跃。

2005年,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协议》开始实施,并启动降税进程,这给广东与东盟的贸易扩大带来了积极效应。2000年至2013年,广东与东盟的双边进出口总额从137.65亿美元增加到1022.1亿美元,增长6.4倍,年均增幅达到18%。

2013年,广东对东盟的进出口贸易额为1022.1亿美元,同比增长10.7%,占同期广东省进出口总额的9%。其中,广东对东盟出口456.2亿美元,增长14.9%,自东盟进口565.9亿美元,增长7.5%;贸易逆差为109.7亿美元。东盟继香港、美国之后跃居为广东第三大贸易伙伴。

二是双向投资持续增长。

1979-2008年,东盟对广东直接投资项目累计4021宗,合同金额129.9亿美元,实际投资74.4亿美元,实际外资利用率57.4%,占同期广东吸收实际外资总额的3.48%。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东盟加强了对广东的投资。2012年,与广东签订投资项目137宗,合同金额16.8亿美元,实际投资13.1亿美元,占广东当年吸收实际外资总额的5.56%,高于改革开放前30年的平均比重,成为广东吸收外资的一个重要来源地。

广东对东盟投资虽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东盟已经成为广东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地区。截至2013年,广东有近300家企业在东盟投资设厂,合同金额近20亿美元。

三是人文交流日益增多。

东盟是粤籍华侨的主要聚居地,各界亲缘关系好,文化习俗相近,为广东和东盟的人文交流架起了桥梁,双向往来日益频繁。

2012年,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东盟五国到广东的旅游人数达到113万人次,比2000年的33万人次增长2.4倍。广东到东盟的旅游人数也在上升,2012年,广东到新加坡旅游人数27万,到泰国的中国游客有1/4来自广东。

四是政府层面合作逐步加强。

2000年以来,广东省领导先后多次率团出访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东盟国家,开展经贸洽谈活动。

2010年以来,广东每年举办中国(广东)—东盟战略合作论坛,通过与企业、学者交流,共同推进更多的广东企业“走出去”同东盟各国进行合作。

2013年4月11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主题为“亲情?合作?共赢”的首届中国(广东)—东盟合作华商交流会在湛江举行,各国驻穗领馆官员、东盟各国华商代表、社团侨领代表共700多人出席了交流会,共签订合作项目15个,项目金额103亿美元,涉及金属加工、化工、渔业、食品、轻工等行业领域。

强化战略优先意识

首先,广东应强化东盟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优先意识。尽快成立省级专门机构或委员会,将省有关职能部门与东盟合作有关研究机构和人员组织起来,形成“广东—东盟合作委员会”,制订广东与东盟合作战略规划和具体行动计划。

其次,应保持与东盟国家常态化的合作交流机制,在继续与东盟秘书处保持沟通和合作外,还应与东盟成员国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达成战略合作交流框架。

最后,应借鉴广东与港澳的联席会议机制,与东盟各成员国建立双方高级官员定期会面制度,保持定期沟通,促进政府层面相互了解、相互信任。

鼓励民营企业“走进东盟”

一是政府出资,为民营企业定期举办“走进东盟”培训班。讲解东盟的国情、制度和政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惠措施等,提高企业对东盟市场的了解和挖掘利用东盟市场潜力的认识。

二是通过论坛、网络等方式对民营企业开展东盟经贸政策的宣传。由省相关职能部门联合高校研究力量,通过论坛、网络等方式开展宣传推广,提高企业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战略地位的认识,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各种优惠政策。

三是发挥商会协会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功能作用。利用广东各类商会协会数目众多的优势,转变政府对商会协会的管理体制,真正发挥商会协会在对外经济方面的职能作用,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咨询和指导服务。

筑巢引凤借力发展

一是建立广东农业合作试验园。广东可选择农业资源条件较好的越南、柬埔寨等国建立农业合作试验园,建设广东示范性农业生产基地。

二是建立广东工业园。综合考虑东盟各国,近期可选择印尼等国作为广东建立工业园的突破口。然后分阶段逐步实现广东在东盟各国“一国一园”的投资布局。

东盟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尤其是新加坡对外投资具有比较充裕的资本和成熟的技术。广东要通过组团到东盟老成员国召开洽谈会、交流会,宣传广东的发展战略和投资环境,吸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到广东投资。依托湛江“广东(奋勇)—东盟产业园”,吸引东盟中低端资本投资广东东西两翼。在东盟国家招商引资时,要有针对性地推介广东东西两翼,将吸引东盟资本与“双转移”结合起来,助推广东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推进服务业深度合作

一是加速建设通往东盟的运输通道,做好通关、仓储业、物流等配套开发,带动服务业发展。合作发展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能源开发服务、建立分销中心、跨境物流和中介服务业,设立研发中心、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推动广东企业赴新加坡上市。利用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地理优势,与东盟国家开展国际游轮合作,开展海上直航,开发海上旅游产品,打造海上旅游品牌,推动广东滨海旅游业发展。

二是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并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货币互换协议中有所作为。中国人民银行与多个东盟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广东在与东盟国家进行贸易结算时,可考虑进一步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范围。鼓励广东地方法人银行如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广发银行等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到东南亚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和办事处。同时,吸引东南亚国家的银行在广东设立分支机构。

利用好合作基金

一是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是由中国进出口银行为主发起的私募股权基金,在政府指导下进行全商业运作,规模为100亿美元。广东要利用好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为广东企业获取更多的国家优惠信贷支持。

二是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规划规模为30亿元人民币,用于推动海洋科研与环保、互联互通、航行安全与搜救、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的合作。广东也应鼓励有关企业多关注、多申报,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海洋合作。

打好东盟“侨”牌

一是利用东盟华商优势,强化已有的经贸合作平台,发挥好恳亲大会、世界华商大会、世界广东同乡联谊大会等国际性会议作用,积极向东盟华商宣传广东的投资政策和投资机会。

二是强化合作实体建设。依托湛江“广东(奋勇)—东盟产业园”,推动粤西经济发展。

三是整合对外工作力量。借助东盟华侨华人力量,力推广东企业走出去,将东盟作为广东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

上一篇: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下一篇:企业集团财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