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

2022-12-24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是在不断的征程之中,一项工作的结束意味着新的工作的开始,而只有好的计划才能让我们在新的工作中找准方向,那么什么才算一份好的计划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

瑞溪镇蚂蝗井村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

瑞溪镇三把车村“三个好”实现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全覆盖

——冯其伟

为提高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知晓率,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近日,瑞溪镇蚂蝗井村采取“三个好”工作方式,实现了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全覆盖。

一是召开好村组计划生育工作月例会。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按照村计划生育工作例会制度,按时召集各村民组组长、育齡妇女小组长召开例会互通情况,研究决策、部署工作。特别是把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的宣传作为重要工作内容,要求全体村干部(包括县政协机关驻村干部),各村民组组长、育齡妇女小组长熟知优先优惠政策,召开好本组计生工作会,进一步宣传好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

二是发放好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宣传单。村支两委组成计划生育工作宣传月工作组,县政协机关驻村干部积极参与其中,挨家挨户发放由瑞溪镇人民政府印制的“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摘录”宣传单,苦口婆心地讲解,让这些优先优惠政策入脑入心,从而倡导婚育新风,改变育龄群众的生育观念。“去年元月起农村办了《独生子女证》的,一次奖励父母500元”;“今年元月起农村落实绝育措施的,一次性奖励500元”„„在蚂蝗井村,群众对这些优先优惠政策如数家珍。 三是兑现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按照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的有关规定,村支两委及时张榜公示奖励扶助对象,集中兑现奖励政策,并在证件办理、宅基地审批、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优先办理,以生动的例子激发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主动落实节绝育措施,有的育龄群众还放弃了二孩生育权利。消除女孩歧视,降低性别比,杜绝计划外生育,促进全村计划生育工作和谐开展。目前,该村独生子女办证率居全县第一名。

第二篇:关于贯彻公交优先政策促进公交优先发展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于贯彻公交优先政策

促进公交优先发展工作的几点建议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乘车难”,“行车难”,“停车难”等问题日益突出,“公交优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几年,中央领导多次批示,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引导各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促进城市交通健康发展。建设部、发改委等几家部门也多次下发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通过加大落实城市公交投入,建立健全补贴机制,落实燃油补贴,完善基础设施等举措,积极、努力构建和谐有序的城市公共交通战略,为城市公共交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

然而,尽管我省各市公共交通在城市发展当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特别是2007年3月29日卢展工书记对公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后。城市公共交通得到了大力发展,但公交发展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德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公交优先的认识仍有待加强。没有意识到公共交通在道路资源占用率低的优越性,公交优先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手段;没有正确处理好私家车与公共交通发展关系。在小汽车大量进入家庭的同时,并没有对公共交通发展引起足够重视,对市民的出行需要没有正确引导,进一步加重交通堵塞。

(二)、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公交战场、港湾式站点建设缓慢。目前公交战场总面积与建设部首末站每标准车用地90m2

的规范标准计算相比,缺口较大;占道设置停靠站比比皆是。一是用于枢纽站、保养场等建设用地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没有纳入总体规划建设;二是小区配套站场没有得到落实;三是港湾式站点改造缓慢。

(三)、公共交通的道路优先权未得到充分保障。一是至今大部分城市尚未建立公交专用道;二是已建成的公交停靠站由于缺乏管理,社会车辆侵占严重,难以体现公交专用作用,尤其是在客流高峰期社会车辆侵占现象严重,无法充分发挥公交车辆通行快捷,畅通的作用;三是通行优先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在路权规划分、信号灯及交通标志、标线设置等方面仍然缺乏甚至在一些城市道路管制中公交车辆往往成为优先被管制的对象。

(四)、缺乏“公交优先”配套政策。城市公交财税优惠、政策补贴、票价调整等政策和机制未能形成。

我认为,贯彻公交优先政策促进公交优先发展是势在必行的,要做好该项工作,建议做到以下几个问题:

(一)、树立公交优先意识,加强公共交通发展。公共交通是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重要城市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关系到城市的繁荣与社会稳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市民提供安全、方便、舒适、快捷、经济的出行方式,不仅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应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步伐。公交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之一,每年投入一定比例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公交发展,充分发挥其运量

大、价格低廉的优势,引导群众选择公共交通作为主要出行方式。认识到公交优先实质上就是百姓优先、大众优先、民生优先;认识到只有通过公共交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

(二)、加强法规体系建设,确保公交优先有法可依。结合建设部《公共汽电车管理办法》,进一步编制、修订、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供法制保障,明确公交规划、建设和管理各个环节。一是要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保证公交用地及设施使用的长期性、稳定性。二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对于不按规定配套建设公交场站的重大建设项目一律不予验收。三是在城市主要道路上逐步辟建公交专用道,配量完善标识系统,确保公交车的通行速度。四是行业主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城市公共交通市场的监管,规范各类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乘客的切身利益。

(三)、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公交线路设置。应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城市公交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一是加强公交场站建设。新建的居住小区、开发区、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应将公交场站作为项目的配套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二是加强港湾式停靠站建设。城市新建交通主干道及改造道路应建设港湾式停靠站,同时在道路条件相对薄弱的地段配套完善站台、候车亭等设施。三是加强换乘枢纽的建设。以缩短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距离和时间,方便广大市民的换乘需求。四是加强公交路网优化。

对一些群众反应比较强烈,设置不尽合理的线路,进行科学的调整和组合,进一步优化公交资源。

(四)、加强政策扶持,构建补贴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相关经济政策,以稳解公交行业的经营压力,保证其可持续发展。一是考虑因价格限制运营成本上涨等因素造成的政策性亏损,酌情给予补贴。二是对公交企业承担的社会福利,如特殊人群的票价减免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所增加的支出,财政上应给予专项经济补偿。三是对公交场站建设,在划拨用地的基础上,由市里提供资金,确保场站设施建设及时到位。四是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扶持政策。

(五)、加强行业自身建设,提升公交竞争能力。一是要努力创新服务理念,创优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涵,切实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公交出行查询、运营调度、场站管理等系统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三是要加强公交营运安全管理,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快捷、舒适、准点的乘车环境。让公共交通真正成为广大市民出行的首选,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第三篇:优先保障浙商创业用地-政策支持

优先保障浙商创业用地

浙江省在用地指标、供地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核心提示:12月7日,省国土资源厅出台《关于支持浙商创业创新用地保障的实施意见》。《意见》从用地指标倾斜、供地政策支持、用地报批服务等方面,支持浙商创业创新用地。

12月7日,省国土资源厅出台《关于支持浙商创业创新用地保障的实施意见》。《意见》从用地指标倾斜、供地政策支持、用地报批服务等方面,支持浙商创业创新用地。

《意见》鼓励和保障浙商回归重大项目落地。一是保障浙商投资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经省政府确定、由浙商投资建设并列入省重点的交通、能源、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所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在省留重大基础设施用地预留指标中统筹安排。二是对省政府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等浙商回归重大项目,予以用地保障。

为了积极鼓励浙商企业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意见》提出,对浙商通过技术改造,在不改变土地用途且符合城镇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压缩超标的绿地面积和辅助设施用地,扩大生产性用房的,或通过厂房加层、利用地下空间等途径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浙商企业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在不重新开发建设且不改变用地主体的前提下,其土地用途可暂不变更。为了引导浙商企业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意见》强调,要鼓励引导浙商回归重大项目进入产业集聚区,对进入产业集聚区的浙商回归重大项目,各地在用地指标上要给予优先保障。引导浙商回归重大项目利用存量建设用地,鼓励通过依法兼并重组、土地转让、土地退出等措施,腾出用地空间,支持浙商回归重大项目落地。对盘活的存量建设用地和批而未供土地转用指标,优先用于保障浙商回归重大项目。

《意见》要求,开辟浙商回归重大项目用地报批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批、加快办理。实行浙商回归重大项目工作联系制度,采取提前介入、主动上门、跟踪服务等措施,积极做好项目用地报批、审核等工作。

第四篇:“调解优先”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和谐安州战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有效整合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职能作用,促进各类纠纷迅速妥善化解,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构建“和谐××”中的基础性作用,使人民群众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选择,综合运用“调解优先”手段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化解矛盾纠纷为目标,以推进调解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健全调解制度为保证,在全州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综治部门牵头协调的“调解优先”工作体系,不断整合和强化调解职能,提高预防和调处矛盾纠纷的能力,为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目标任务

通过建立健全“调解优先”工作体系,各级各部门的调解意识不断强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紧密配合,运行机制规范高效。调解人员运用法律、政策的能力和调解技能明显增强,调解质量和调解成功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自觉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选择。各级各部门各阶层能够及时把矛盾纠纷消除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努力实现“三不出、四提高、五下降”的工作目标。“三不出”即:一般矛盾不出村,大的矛盾不出乡(镇),疑难复杂矛盾不出县;“四提高”即:人民调解成功率提高,民事诉讼案件调解率提高,行政信访案件调解成功率提高,人民群众对调解工作的满意度提高;“五下降”即:群体性事件下降,民转刑案件下降,民事诉讼案件下降,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下降,集体上访数量下降。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协调配合的原则。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大政府依法行政力度,充分发挥政法委的领导优势和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能优势,积极组织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及时研究并统筹解决“调解优先”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

(二)坚持依法调解与依德调解相结合的原则。要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在法律框架内开展调解工作,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能背离国家法律、政策搞无原则地调和,片面追求调解率。同时,在调解过程中,要教育引导当事人用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遵循公序良俗,自觉消除隔阂,达成和解。

(三)坚持引导调解与当事人自愿调解相结合的原则。在调解工作中,一方面要引导当事人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首要选择,另一方面,绝不能利用公共权力压制当事人接受调解,既要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的意愿,又要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能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的方式和调解结果。

(四)坚持公正与效率的原则。各级调解组织在调解工作中必须坚持公道中立、平等协商,既要注重兼顾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要严格调解工作纪律,完善工作制度和监督机制,确保调解结果公平、公正、正义。要不断加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调解、早处理,确保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

四、深化司法改革,整合职能优势,努力构建“调解优先”工作体系

(一)人民调解与治安行政调解的衔接。公安机关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矛盾纠纷当事人寻求公安机关帮助解决纠纷,接警人员经审查认为不够治安处罚或不属于治安调解范围的,应主动告知或建议当事人由其所在地或纠纷发生地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对民事纠纷引起的治安案件中民事损害赔偿事项,也可以告知和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当事人接受建议的,公安机关接警人员应与相应的调解组织取得联系,出具委托调解函。部分轻伤害治安案件可引入人民调解机制。对于因民间纠纷引发的轻伤害治安案件,受害方表示愿意接受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由公安派出所出具委托调解函。移交相应的调解中心进行调解,制作调解协议书。履行完毕的调解协议书由公安机关和调解中心各留档一份。

(二)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要积极履行指导人民调解的法定职责,司法行政机关要把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作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加强对人民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和管理。

1.诉前纳入人民调解。人民法院在立案时,要向当事人宣传人民调解的优势、特点,告知诉讼风险,对一些未经人民调解组织

调解,案情简单、争议不大的案件,可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暂缓立案,告知当事人选择所在地或纠纷发生地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调解成功的应以人民调解委员会名义出具《人民调解协议书》。调解未成功的,由人民法院审查立案。对于不符合起诉条件、法院不予受理的民事纠纷,也应及时将案件移送至当事人所在地(所在单位)或纠纷发生地人民调解委员会做好调解

息诉工作。诉前因人民调解组织主持调解达成协议,并制作了《人民调解协议书》,一方当事人到期不履行义务且符合《民事诉讼法》关于申请支付令条件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2.审前委托人民调解。人民法院受理未经诉前调解的民事纠纷,案件审理前,认为有可能通过人民调解解决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各方关于人民调解的规定,并征询当事人是否愿意接受人民调解。当事人接受人民调解的,由相关业务庭填写联系函,并指导当事人填写《人民调解申请书》,3个工作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复印件移送人民调解组织,由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纠纷的期间,人民法院应当中止诉讼。如双方达不成协议的,则恢复诉讼,由人民法院依法审判。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对方当事人履行《人民调解协议书》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当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变更或者撤销《人民调解协议书》,或者请求确认《人民调解协议书》无效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三)人民调解与检察工作的衔接。检察机关对于轻微刑事案件,基本证据确实、充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主要事实没有异议并且悔罪,被害人自愿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达成刑事和解的,在不损害国家、集体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前提下,案件中涉及到的民事赔偿部分检察机关可以出具《人民调解移送函》,移送检察机关所在地司法行政机关,并由其指定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将调解结果送达移送机关。经调解达成人民调解协议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批准逮捕,或者不起诉,或者起诉后建议人民法院从轻、减轻处罚,实现刑事和解;如双方达不成协议,则依照刑事诉讼程序依法处理。

(四)人民调解与信访工作的衔接。建立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解决信访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信访部对信访人依据《信访条例》的规定,向信访部门提出的符合人民调解范围并愿意进行人民调解的信访诉求,信访部门可以出具《人民调解移送委托函》,并移送司法行政机关,由其指定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实现“调解”与“信访”的互联互补。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方案制定阶段(10月14日-10月31日)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工作实施阶段(11月开始)各相关单位要制定“调解优先”工作实施意见和工作制度。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落实好各项工作举措,建立健全“调解优先”工作运行机制。

每年年底各相关成员单位要认真总结“调解优先”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全面推动“调解优先”工作开展。

六、建立健全领导和保障机制,确保“调解优先”工作体系健康有序发展

(一)切实加强对“调解优先”工作体系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调解优先”工作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好责任,切实履行好调解矛盾纠纷的职责。成立州委政法委统一领导、州综治维稳委综合协调指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州“调解优先”工作体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司法局,负责对全州“调解优先”工作进行具体协调、指导、督办、考评,并就相关工作和人员提出奖惩建议。各县、乡 (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调解优先”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行政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加强对人民调解员队伍的管理,实行动态使用。注重吸纳有法律知识、有威望、公道正派、能够联系群众、热心人民调解事业的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官,以及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参与人民调解工作,不断改善人民调解员队伍结构。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培训力度,增强人民调解员、行政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的调解技能和工作水平。进一步加强对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公安民警和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教育、引导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依法调处社会矛盾纠纷和民事案件的能力。同时,基层人民法院可以建立人民调解指导员(联络员)制度,由人民法院选派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的审判人员担任辖区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的指导员,定期深入对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了解情况,沟通信息,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

(三)建立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夯实司法行政工作基础。各级政府要为构建“调解优先”工作体系提供必要的保障,将“调解优先”工作专项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由司法行政机关统一管理使用。特别是要认真解决基层司法行政部门和人民调解组织、设施、队伍建设和人员待遇所需经费,确保“调解优先”工作常开展,落到实处。

(四)严格落实激励和查究制度。完善调解工作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年底,由州综治维稳委统一牵头组织对“调解优先”工作体系建设和调解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考核。对领导重视、为调解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大力表彰奖励。对由于组织不力,调解工作不落实,导致矛盾纠纷突出的地方、部门和单位,要严肃通报批评;对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重大案件和事件的,要坚决查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对发生恶性民转刑案件的地方和单位、部门,要推行首问负责制、责任倒查制,确保预防为主,调解为主、处理得当。

第五篇:创先争优先进党支部-创先争优先进党支部 全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创先争优先进党支部-创先争优先进党支部 全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

全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中共铜川市财政局机关委员会先进事迹材料

铜川市财政局机关党委下设局机关、会计管理局、非税局、监督局、资金局、采购中心、支付局、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离退休共9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60人,其中预备党员7人。近年来,市财政局机关党委始终高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围绕财政中心工作,以全面建设“五型”财政为突破口,继续深化“为民服务零距离”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三问三解”活动,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一、领导重视,责任明确,不断提高机关党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耀民同志主动履行一岗双责,兼任局机关党委书记,亲自抓机关党建工作,参加机关党建各项重大活动。每年年初都亲自召集党委委员研究党建工作要点,坚持把机关党建工作与目标责任综合考核及财政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真正使机关党建与财政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了机关整体党建工作水平。先后健全了重大事件集体研究决定的议事规划,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带头作用,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推进党的组织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局机关党委认真执行党章及中央条例,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工作制度和实施办法,以规范和制度来保证支部建设工作和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一是加强了支部班子建设。把思想政治素质高,熟悉全局情况,业务能力强,群众信任,热心党务工作,具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的同志选出来担任支部委员,为该局基层党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政治基础。

二是扎实抓好政治理论学习。结合中、省、市有关要求制定了本政治理论学习和干部培训计划,坚持“统一安排,自学为主,集中辅导,注重实效”的方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财经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三个模块作为干部个人自学的主要内容。学习中,始终紧紧围绕“一个抓好”,努力做到“五项落实”。即:始终紧紧围绕抓好政治理论、业务

知识、财经法律法规学习,努力做到学习制度落实、学习资料落实、学习内容落实、学习时间落实、学习方式落实。不断创新设计多层次、宽领域、有实效的活动载体,构筑多元化学习平台,理论学习实现了常态化、规范化、多元化。

三是实施了规范化管理,重新修定了局内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了政务公开制度,实现了办事权限、办事程序、办事时限的公开,提高了工作的透明度。促进全局干部增强了服务意识,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树立了财政人的新形象。

四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扎实抓好党建基础性工作。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建立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制度,做好发展党员的基础工作。党支部根据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情况,制定发展计划,做到了有计划的发展党员,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预备期的教育。同时机关党委还充分发挥了原有基层支部建设制度化管理的优势,通过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

理,机关党支部建设一直处于健康、有序、规范、良性的发展状态。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财政文化建设活动。近年来,该局以“提升文化品位、彰显精神风貌、倡导人文关怀、促进财政发展”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财政文化建设活动,把财政文化建设作为拓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内涵的有效抓手,组建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摄影、书画、棋类、太极拳、健身操和文艺等九个职工兴趣小组,以文化建设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财政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促进财政各项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2016年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先后组织举办了全市财政系统歌咏比赛和太极拳比赛,参加了市直机关建党90周年歌咏比赛;今年以来先后举办了“庆三八”职工拔河比赛、“迎五一”登山健身活动及全市财政系统篮球赛,并积极参加了市直机关运动会,取得了满堂红的成绩。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不断丰富干部职工业余生活,推

动财政文化建设,进一步增进财政干部职工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创造和谐的工作生活氛围,促进财政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上一篇:结合专业谈谈人文精神下一篇:技术总监岗位职责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