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经济发展

2024-05-01

沿江经济发展(精选十篇)

沿江经济发展 篇1

长江巨龙的腾飞, 需要上海“龙头”昂首, 武汉“龙身”起舞, 重庆“龙尾”跃动。当前, 要采取积极措施, 以沿江城市群为依托, 打造中国新的经济增长带, 实现“龙腾华夏”、“东西双赢”。长江经济带一体化, 一是要以政策一体化为先导, 在重要的政策方面, 如引资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开发区政策、金融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方面要保持基本的统一, 要有统一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要避免地区间的非市场化的政策性竞争, 通过政府间的政策与规划协调, 避免信息不充分条件下市场机制自发形成的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的恶果。二是要以市场一体化为主体, 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 尽快在长三角与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基础上, 建立起各省市政府间的沟通与协调正常化、法制化机制, 打破行政区域的局限, 破除地区保护主义。三是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借鉴长三角与珠三角基础设施一体化的经验教训, 加快区域内的快捷交通、通讯、电网和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一体化。加速各省市间的产业融合, 使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能打破原有的梯度式或雁行式传统发展模式, 带动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实现长江经济带持续、科学的共同发展。

由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性, 国务院相关部门和沿江省、市都已有相关的发展战略。但这些战略比较分散和零碎, 急需国家在全流域战略层面作整合, 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协调的国家战略。在此基础上, 制定沿江城市群总体规划及其合作发展的战略规划, 明确各城市群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职能分工;提出各城市群及其区域在合作内容、层次、范围、方式等方面的引导性意见, 引导城市群在诸多领域和维度上展开良性合作与竞争。

二、打造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

建成长江经济带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首要工作是提升长江的黄金水道功能。数据显示, 长江全长6300余公里, 其流域提供了中国36.5%的水资源、48%的可开发水电资源、52.5%的内河通航里程, 是连接中国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2013年, 长江干线货运量达19.2亿吨, 连续9年排世界内河货运量第一, 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密西西比河和欧洲莱茵河。但黄金水道却面临着交通能力不足、网络结构不完善、综合交通枢纽落后等问题, 严重限制了航运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有关部门的研究, 2014年, 长江上游过闸货运量达到1.5亿吨。但是仅仅重庆一地2015年工业总产值就达到2万亿元, 产生1.8亿吨的水运量。

强化沿江城市群的增长极效应, 关键是要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一是要加快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建设。随着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运行, 三大航运中心地位和作用会越来越重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扶持, 整合港口资源, 加快形成以上海、武汉和重庆为中心的港口群, 形成一体化的巨型港口系统。推进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和长江下游海港区的功能提升和资源优化, 积极推进沿江专业化、规模化港区建设, 完善港口集疏运通道, 实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与武汉长江中游、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以及南京、芜湖、九江、岳阳、宜宾等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的联动发展。二是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 就既要加快形成干支流协调的高等级航道系统, 扩大三峡枢纽的航运通过能力, 也要提高港口现代化水平, 合理布局过江通道。“一寸水深一寸金”。下游要通过“三沙”水道整治加快实现12.5米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中游实施荆江河段系统整治工程, 提升长江中游航道通航标准;上游推进宜宾至水富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 让千吨级船舶通江达海尽快通达云南水富。三是大力发展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和管道运输, 建成合理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 为沿江城市群的发展创造高效、便捷、安全的综合运输条件。加快建设自上海经合肥、武汉、重庆至成都的沿江高速铁路和自上海经杭州、南昌、长沙、贵阳至昆明的沪昆高速铁路, 连通南北向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 形成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快速铁路网。改扩建沿江大能力普通铁路, 建设杭州至丽江铁路, 提升既有沪昆铁路能力, 形成覆盖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客货共线的普通铁路网。以上海至成都、上海至重庆、上海至昆明、杭州至瑞丽4条横贯东西和15条连接南北的国家高速公路为重点, 建成连通重点经济区、中心城市、主要港口和重要边境口岸的高速公路网络。大力提高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加快建设一个国际航空枢纽—上海, 三个区域枢纽—成都、重庆、昆明的布局;充分发挥南京、杭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贵阳等干线机场的作用, 完善航线网络, 提高主要城市间航班密度, 增加国家运输航线。

三、形成主体功能互补、产业布局优化的多层次沿江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主体功能因区位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借助长江流域的再开发和产业国际国内转移的契机, 推动上、中、下游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通过分工协作实现错位发展和一体化发展。产业分工合作方面, 要发挥好各地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 推进沿线产业梯度转移, 也要在局部地区和若干领域实现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率先突破, 加快形成层次分明、分工合理、集约高效、互动共赢的产业分工合作态势。同时, 随着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的无缝对接, 加上中上游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本身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 能够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 另一方面, 通过技术的引进, 促进内陆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 从高耗能向低耗能低污染产业升级。现阶段可以通过“以点带面”, 探索重点领域的区域合作示范试点。通过九江与小池率先建立大九江经济合作区, 探索跨省同城化的相关机制。通过皖江城市带、湖北荆州等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探索下游与中、上游的产业合作与分工机制。推进上海、武汉和重庆三大中心城市的协商与交流, 探索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 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引领功能和综合示范功能。

四、以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建设提升沿江城市群的示范效应

城市群作为未来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沿江城市群将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2012年数据测算表明, 沿海经济带的城镇化率达到61.67%, 而沿江经济带的城镇化率只有51.65%, 长江经济带低于沿海经济带10个百分点。应通过发挥长三角地区的引领作用, 大力建设江淮、两湖、成渝经济区等跨江联动的城市群, 带动周边发展, 携手打造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同时在发挥好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基础上, 也要加快发展一批区域性大城市、卫星城市和中心集镇, 形成多层次城市发展格局。探索开展以统筹城乡为标志的城镇化试点, 在城市群内率先实现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对接及社保转接。同时, 城镇化发展要和生态建设密切结合起来。加强长江全流域的生态保护, 建立有执法能力的长江全流域生态保护区群, 建立长江流域极端气候下生态保护应急预案, 建立长江流域资源共享的生态保护研究网络, 实现长江流域的统筹治理、联动保护、共同发展。

摘要:文章从流域经济、城市群、中心城市和主导产业等角度阐释沿江城市群对区域及全国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依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 提出沿江各城市群发挥增加极作用的战略定位和职能分工。

关键词:沿江城市群,经济增长带,长江流域

参考文献

[1]陈兴述, 田代贵.长江上游经济带发展目标及空间发展战略[J].上海经济研究, 2007 (01) .

[2]秦尊文, 彭智敏.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

加快港口发展推动泰州沿江开发 篇2

泰州地处苏北沿江中部,从全省空间布局看,泰州处于江苏省的几何中心,境内拥有丰富的`岸线资源.在当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实施沿江开发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加快港口建设是推动泰州沿江开发的重中之重,是实现资源优势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基础,对加快苏中快速崛起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 者:钱网小  作者单位:泰州港务管理局 刊 名:中国港口 英文刊名:CHINA PORTS 年,卷(期):2003 “”(4) 分类号:F5 关键词: 

★ 加快修改港口法的议案

★ 港口考察报告范文

★ 集装箱租赁合同书

★ 集装箱货物运输合同

★ 村港口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 港口建设管理规定

★ 港口安全工作年度总结

★ 人生的集装箱效应美文

★ 铁路集装箱车规定细则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沿江开发 篇3

新一轮沿江开发取得的主要成效

沿江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省长江两岸开发开放空前活跃,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投资环境大为改善,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

——沿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2003年至2006年,沿江地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较快增长,按可比价计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2%,比全省14.4%的平均增速要高1.8个百分点。沿江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5134.2亿元增至10656.4亿元,占全省比重由48.3%上升到49.5%,其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与先导区域的地位更加突出。

——区域经济进一步协调发展。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苏中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四年来,在苏南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苏中地区快速崛起,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与苏南地区齐头并进,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按照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先行区”的目标定位,沿江各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育等多种途径,引导资本向沿江集中、项目向特色产业集中、产业向开发区集中,沿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四年来,沿江地区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298.6亿美元,占全省51%。开发区发展迅速,在沿江开发中的主体和先导作用进一步凸显。

——产业层次明显提升。四年来,沿江地区以大项目和产业链招商引资,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投资强度高、发展前景好的重大项目落户沿江,沿江支柱产业的产业链日趋完整,产业层次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船舶修造、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构建起连通沿江区域内以及与“长三角”中心城市间的快速通道,沿江地区加快了公路、铁路以及过江通道建设。与此同时,一批水、电、气等配套基础设施的重点工程相继竣工投运,使沿江地区投资环境和产业发展条件日臻完善。

——港口物流蓬勃发展。四年来,通过搬迁、改造、重组等方式整合整治,沿江地区共盘活深水岸线30多公里,可供建造100多个万吨级以上泊位,取得了显著的集约开发成效。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沿江地区加强公用码头和专业码头建设,新建万吨级以上泊位20多个。2006年,沿江港口吞吐量突破5亿吨大关,达到5.3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97.6万标箱,在2002年的基础上分别增长了1.1倍和2.0倍。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在沿江开发中,环保优先的原则被各地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生态建设水平明显提高。一是治污能力不断提高。2003年以来,沿江地区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额逐年大幅提升,从16.8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50亿元。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逐年提高,2006年预计实现100亿元。三是排污强度有所下降,长江水质得到保护。2003年至2005年,江苏万元GDP排放的COD下降近0.8公斤,沿江下降更为明显。2005年,主要入江支流劣五类断面所占比例比2000年明显下降,降幅达39.9个百分点。目前,长江江苏段总体水质达到地表水二类标准,沿江主要饮用水源水质基本达标。四是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环保监测结果显示,“十五”期间,沿江地区除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五是造林植绿步伐加快,生态建设持续优化。

又好又快推进沿江开发纵深发展

四年的实践证明,新一轮沿江开发方向正确,成效明显,前景看好。下一步,沿江开发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解决存在的矛盾、问题,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举措,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推进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沿江开发区发展水平,加快推动跨江联动开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着力建设优美良好的生态环境,努力实现沿江地区继续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

大力推进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发展目标,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沿江产业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积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一批区域性、专业化公共科技研发中心,为沿江乃至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全面提升沿江开发区发展水平。努力扩大开发区总量规模,大力提高开发区产业集中度。放大开发区的开放效应,建好用好现有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中心)、综合保税区及其它各类特殊监管区,发挥其在开发区建设和区域开放中的独特作用。完善开发区社会化服务功能,配套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园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加快推动跨江联动开发。积极引导两岸开发区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广泛开展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开发。继续支持江苏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发展,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沿江联动开发的新思路、新模式,在沿江两岸市、县(市)之间建立定向对接、联动开发制度,探索实施规划联动、产业联动、招商联动、机制联动和港口联动措施,并实施目标考核,全面推动长江南北两岸联动发展。

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快过江通道的建设进度,“十一五”期间,要争取平均一年建成一条过江通道。积极打通长江黄金水道,积极参与国家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部署。尽快完成我省综合运输体系规划编制审核工作并尽早组织实施,在沿江地区构建起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于一体的高效、通畅、完备的现代化客流和物流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金融领域改革和创新,在沿江地区加快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企业网络建设和整合,不断拓展业务。加大金融开放程度,着力引进知名国际金融企业来沿江地区设立区域性总部和分支机构,鼓励金融企业大力拓展外汇业务,以建设区域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覆盖沿江的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建成与国际接轨的物流网络体系。

着力建设优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面组织实施沿江地区环境保护规划,加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及预警预报系统,高度重视长江水资源保护,建立饮用水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反应系统,加强水质监控。建立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层面参与和推进的环境监管体系,推进企业绿色生产,实现持续发展。

进一步优化要素支撑条件。立足岸线整合,对“深水浅用、长线短用、优线劣用、公线私用、占而不用”的岸线采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整合,最大限度提高岸线利用率。加强港口改造,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挖掘潜力,提高港口吞吐能力。采取综合措施破解土地供求矛盾,大力开展土地整理,鼓励建设多层厂房,提高建设用地容积率。重视引进土地利用集约度高的大型项目,提高建设用地投资和产出强度。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缓解土地供给不足矛盾。

(作者系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沿江城市群新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篇4

长江巨龙的腾飞,需要上海“ 龙头”昂首,武汉“ 龙身” 起舞,重庆“ 龙尾”跃动。 当前,要采取积极措施,以沿江城市群为依托, 打造中国新的经济增长带, 实现“ 龙腾华夏”、“ 东西双赢”。 长江经济带一体化,一是要以政策一体化为先导,在重要的政策方面,要有统一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 要避免地区间的非市场化的政策性竞争, 通过政府间的政策与规划协调;避免信息不充分条件下市场机制自发形成的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的恶果。 二是要以市场一体化为主体,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尽快在长三角与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基础上, 建立起各省市政府间的沟通与协调正常化、法制化机制,打破行政区域的局限,破除地区保护主义。 三是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借鉴长三角与珠三角基础设施一体化的经验教训,加快区域内的快捷交通、通讯、电网和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一体化。 加速各省市间的产业融合, 使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能打破原有的梯度式或雁行式传统发展模式,带动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实现长江经济带持续、科学的共同发展。

由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性, 国务院相关部门和沿江省、 市都已有相关的发展战略。 这些战略比较分散和零碎,急需国家在全流域战略层面做整合,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协调的国家战略。 因此,制定沿江城市群总体规划及其合作发展的战略规划, 明确各城市群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职能分工;提出各城市群及其区域在合作内容、层次、范围、方式等方面的引导性意见,引导城市群在诸多领域和维度上展开良性合作与竞争。

二、打造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

建成长江经济带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首要工作是提升长江的黄金水道功能。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长江全长6300余公里, 其流域提供了中国36.5%的水资源、 48%的可开发水电资源、52.5%的内河通航里程, 是连接中国东中西部的“ 黄金水道”。 2013年,长江干线货运量达19.2亿吨,连续9年排世界内河货运量第一,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密西西比河和欧洲莱茵河。 但黄金水道却面临着交通能力不足、网络结构不完善、综合交通枢纽落后等问题,严重限制了航运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有关部门的研究,2014年,长江上游过闸货运量达到1.5亿吨,仅仅重庆一地2015年工业总产值就达到2万亿元, 产生1.8亿吨的水运量。

强化沿江城市群的增长极效应, 关键是要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 一是要加快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建设。 随着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运行,三大航运中心地位和作用会越来越重要。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扶持,整合港口资源,加快形成以上海、武汉和重庆为中心的港口群,形成一体化的巨型港口系统。 推进上海港、 宁波—舟山港和长江下游海港区的功能提升和资源优化,积极推进沿江专业化、规模化港区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通道,实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与武汉长江中游、 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以及南京、芜湖、九江、岳阳、宜宾等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的联动发展。 二是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 既要加快形成干支流协调的高等级航道系统,扩大三峡枢纽的航运通过能力,还要提高港口现代化水平,合理布局过江通道。 下游要通过“ 三沙”水道整治加快实现12.5米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 中游实施荆江河段系统整治工程,提升长江中游航道通航标准;上游推进宜宾至水富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 让千吨级船舶通江达海尽快通达云南水富。 三是大力发展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和管道运输,建成合理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为沿江城市群的发展创造高效、便捷、安全的综合运输条件。 加快建设自上海经合肥、武汉、重庆至成都的沿江高速铁路和自上海经杭州、南昌、长沙、贵阳至昆明的沪昆高速铁路,连通南北向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形成覆盖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快速铁路网。 改扩建沿江大能力普通铁路, 建设杭州至丽江铁路,提升既有沪昆铁路能力,形成覆盖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客货共线的普通铁路网。 以上海至成都、上海至重庆、上海至昆明、杭州至瑞丽4条横贯东西和15条连接南北的国家高速公路为重点,建成连通重点经济区、中心城市、主要港口和重要边境口岸的高速公路网络。 大力提高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加快建设一个国际航空枢纽———上海, 三个区域枢纽———成都、重庆、昆明的布局;充分发挥南京、杭州、武汉、长沙、 合肥、南昌、贵阳等干线机场的作用,完善航线网络,提高主要城市间航班密度,增加国家运输航线。

三、形成主体功能互补、产业布局优化的多层次沿江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主体功能因区位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 借助长江流域的再开发和产业国际国内转移的契机,推动上、中、下游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通过分工协作实现错位发展和一体化发展。 在产业分工合作方面,要发挥好各地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推进沿线产业梯度转移,在局部地区和若干领域实现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率先突破, 加快形成层次分明、 分工合理、集约高效、互动共赢的产业分工合作态势。 同时,随着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的无缝对接,加上中上游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本身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能够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 此外,通过技术的引进,促进内陆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耗能向低耗能低污染产业升级。 现阶段可以通过“ 以点带面”,探索重点领域的区域合作示范试点。 通过九江与小池率先建立大九江经济合作区, 探索跨省同城化的相关机制。 通过皖江城市带、湖北荆州等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探索下游与中、上游的产业合作与分工机制。 通过推进上海、 武汉和重庆三大中心城市的协商与交流,探索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引领功能和综合示范功能。

四、以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建设提升沿江城市群的示范效应

城市群作为未来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沿江城市群将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 2012年数据测算表明,沿海经济带的城镇化率达到61.67%, 而沿江经济带的城镇化率只有51.65%, 长江经济带低于沿海经济带10个百分点。 应通过发挥长三角地区的引领作用,大力建设江淮、两湖、成渝经济区等跨江联动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发展,携手打造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 同时在发挥好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基础上, 也要加快发展一批区域性大城市、 卫星城市和中心集镇,形成多层次城市发展格局。 探索开展以统筹城乡为标志的城镇化试点,在城市群内率先实现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对接及社保转接。 同时,城镇化发展要和生态建设密切结合起来。 加强长江全流域的生态保护,建立有执法能力的长江全流域生态保护区群,建立长江流域极端气候下生态保护应急预案,建立长江流域资源共享的生态保护研究网络, 实现长江流域的统筹治理、 联动保护、共同发展。

五、加强武汉与上游港口城市的合作

2014年3月1日,位于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区域的宜宾市、泸州市、乐山市、攀枝花市、凉山州、昭通市、六盘水市、毕节市8个市州达成共识,将携手共建长江源头航运物流中心。 长江上游航运物流中心涵盖长江上游四川段和金沙江下游共1044公里的航道, 涉及川滇黔三省八市州大部分区域。 此举是川滇黔三省共同发挥长江航运优势,推动长江经济带与西南开放桥头堡有机衔接,激活攀西—六盘水地区的富集资源,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武汉作为长江中上游最大的港口城市,可以在航运物流、产业合作、港口建设等方面加强与宜宾、泸州、 攀枝花等8个市州的跨区域合作,以形成长江中上游互动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提升武汉在长江经济新支撑带的带动作用。

1、打造长江经济新支撑带跨区域合作新示范

依托长江建设经济新支撑带,关键是要推动上、中、下游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通过分工协作实现错位发展和一体化发展。“ 以点带面”,探索重点领域的区域合作示范试点将是长江经济新支撑带建设的有效路径。 武汉市已经与泸州市在水运、港口物流等方面展开战略合作,为长江中上游区域合作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当前,可以借助长江源头航运物流中心建设的契机,建立武汉与宜宾等8市州跨区域合作机制,以港口物流合作带动产业、城市群乃至长江全流域的发展。

2、提升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强化“ 承东启西”的枢纽作用,扩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能力。 武汉与长江上游港口城市合作,既可以充分发挥武汉的区位优势、综合交通运输优势、产业和人才优势,增强武汉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服务功能,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宜宾、泸州、乐山等港口城市丰富的货运资源,提升武汉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3、打通武汉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南通道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 武汉除通过“ 汉新欧”国际货运铁路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通道外,还要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南通道。 而古代南方丝绸之路, 走向就是内江—宜宾—六盘水—昆明—东南亚。 宜宾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被国家和四川省寄予厚望。 武汉加强与宜宾、内江、泸州等地的合作,能够开辟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新通道,提升湖北对外开放的规模和水平。

摘要:本文从流域经济、城市群、中心城市和主导产业等角度阐释沿江城市群对区域及全国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依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沿江各城市群发挥增加极作用的战略定位和职能分工。

关键词:沿江城市群,经济增长带,长江流域

参考文献

[1]陈兴述、田代贵:长江上游经济带发展目标及空间发展战略[J].上海经济研究,2007(1).

[2]秦尊文、彭智敏: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3]秦尊文:第四增长极:崛起的长江中游城市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尚勇敏、曾刚、海骏娇:“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空间结构与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纵横,2014(11).

[5]和燕杰: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文献综述及其引申[J].改革,2012(4).

江苏省沿江化工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篇5

江苏省沿江化工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阐述了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江苏沿江地带化学工业的特点和区域优势,分析了沿江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空间,从战略角度提出至2010年沿江化工产业的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作 者:江苏省沿江化工产业发展调研课题组  作者单位: 刊 名:江苏化工 英文刊名:JIANGSU 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 32(1) 分类号:F407.7 关键词:江苏化学工业   长江三角洲   化学工业园   发展重点  

沿江经济发展 篇6

[关键词] 生态经济带 特色休闲旅游 旅游开发

一、湘江生态经济带的特色休闲旅游发展背景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经济发达的精华地带。三地处湖南中部,位于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沿线,呈“品”字型分布,互相依托,素有“金三角”之称,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以长株潭为核心,高起点规划、建设湘江生态功能带,是湖南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按照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营造局部优势发展环境,增强长株潭地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带动辐射功能的战略性决策。作为长株潭三座城市的水脉,湘江是一条永久的生命之河和文化之河。湘江地处长江南岸,是湖南省最大的河流。它发源于广西省灵川县海洋山,经全州斗牛岭流入湖南,干流全长969公里,在湖南境内长670公里,流域面积85385平方公里,占湖南全省面积的40%。湘江生态经济带北起长沙月亮岛,南抵株洲空洲岛的湘江两岸,全长128公里,是一个带状的集道路、防洪堤、高科技园区、旅游观光、生态绿化、高尚住宅区和重点小城镇于一体的经济综合体。根据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条件,湘江生态经济带应紧紧围绕“生态”做文章。以生态旅游为主,配套发展商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据统计,前年,三市共接待旅游人数达2240万人次,占全省的52%。今年1月~6月,长沙市接待国内外游客9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多亿元,增长16%,占全省的61%。而每逢节假日,越来越多的人正选择驾车到生态农业观光园欣赏名贵花木,或摘水果,或在湖边悠闲垂钓,尽情营造现代人的休闲生活。

以湘江生态经济带为轴心散开,现有的旅游景点主要分以下几大块:以岳麓山、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旅游点;以昭山、石燕湖为代表的休闲旅游点;以湘潭韶山为代表的伟人文化旅游点;以株洲炎帝广场为代表的炎帝文化旅游点。其次,还有长沙的马王堆、天心阁、橘子洲头,株洲的大京水库、空灵岸等分散但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

上述大多数著名景点,如岳麓山、韶山等客源均以外地旅游者为主。在为长株潭地区居民欢度周末闲暇时光所设计的,应该是以长株潭地区居民为主要客源的湘江生态经济带中长株潭交界处三角地区的特色休闲旅游。

二、湘江生态经济带的特色休闲旅游发展模式

1.生态休闲旅游

位于长株潭三市交界处的以昭山、石燕湖为代表的旅游点在旅游资源上有其自身的得天独厚之处,所以被认为能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石燕湖生态公园是近几年才开发的较新颖的休闲旅游地,对外开放的时间虽然不久,但由于地处长沙郊区的跳马乡,离市区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生态环境幽雅,气氛安静祥和,使游人往往产生身置世外桃源的感觉。园中的湖、山、树、亭巧妙结合起来,是周末市民休闲垂钓、品茶游湖的绝佳地。曾在这里召开的湖南石燕湖国际龙舟节获得了圆满成功,使得石燕湖声名远播。

昭山旅游贸易开发区,地处湘潭的易家湾镇,长沙、株洲、湘潭的交界处。西临湘江,景色优美。山上建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尼姑庵——昭山古刹。著名的萧湘八景之一“山市晴岚”便是这里的真实写照。昭山古刹内供奉观世音菩萨,多年以来,一直香火旺盛。山中凉风徐徐,沿青石板路而上,沿途有半山亭、土地庙和清乾隆、康熙年间的碑陵数座。登山观景,看夕阳无限,层林尽染。山下便是滚滚的湘江,乘坐当地居民的船筏,可在江中游览,也可横渡湘江,到对岸的绿岛上散步、野营。这对于整天在都市里忙碌的市民来说,将是一个休闲的天堂。游人可乘快艇或中小型油轮,从三市市区的轮渡码头出发,沿江而下,约莫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水程即可到达。现在,长沙的各大小旅行社就开发出了湘江——昭山一日游,价格很便宜,全程80元左右,不少市民都跃跃欲试。

同时在昭山、石燕湖的开发中要注意对生态的保护,考虑到近期效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结合。这些地方虽景色优美,但人流量不大,是否可以房地产开发形式先造人气。旅游应以特色为主。城里人的生活日渐繁忙,来到此处是想享受一份宁静与自然。因此旅店要有特色,决不可盲目地与城市中的星级宾馆攀比。如在石燕湖,可开发农家乐旅游休闲屋,游人游览途中,可到农家饮茶,吃农家饭,参观农田长势、收成,晚宿农民家,与农民朋友聊天。而在昭山,可开发斋饮食特色。如在庙中品尝斋饭,白天阅读经文或是帮僧尼劳作,晚宿寺内。体会宁静、清远的一天。而昭山的庙与山,水与岛,船与人,则形成动静分离、疏密有致的功能布局,注重发挥水、岛、堤一体的优势,突出绿岛、秀水和湖湘文化特色,充公利用托内的地形地貌,依山、依水就势布局,形成起伏有致的城市边缘最靓丽的“明珠”。昭山、石燕湖等地的生态旅游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在此处可以创建旅游之乡。

2.农业休闲观光园区

我国有关部门宣布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用8年~1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无公害。并支持农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以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升级、农产品国际贸易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而从长沙市汽车南站起至东南方向的跳马乡,正南方向的湘江沿岸,沿途的花卉业、果品采摘业、环保蔬菜业、观光农业、养殖业等,在近几年都有着长足的进步。

因此,在上述地理位置上可建立一座大型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原则,充公发挥利用优化本区的旅游资源特色和优势,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方针,以利于旅游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资源的延续利用。为城市居民离开喧哗的市区准备了一个绝好的休闲之地:可以登山观景,看夕阳夕照,晚霞漫天的美景;可以到娱乐天地,轻歌曼舞,自娱自乐;可以到蔬菜大棚,品尝亲手从枝上采摘的无污染瓜果;您可以到花园赏花,看百花争艳,养性怡情;可以到林中漫步,享受浪漫风情。

专家称,现代农业“示范园”那样的生态农业园,将带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旅游观光业相辅相成。

3.工业休闲旅游

在长株潭的交界处,有一块较大的乡镇企业群——暮云工业园。暮云工业园在“以地生财,滚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在政府未投资—分钱的情况下,多方融资3000多万元,完善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三通—平”,闯出了一条市场运作搞经营、以地抵押搞建设、批项批地搞储备的建设工业园新路子。工业园位于107国道东侧的南托岭,距长株潭三市为18公里,被称为名符其实的“金三角”地带,总规划面积为8平方公里。自工业园新区开工以来,在原有包括伊莱克斯电器集团、日本东洋电机、5712工厂、长沙正大等在内的26家知名企业的基础上,又引进了湘雅二医院康保中心等9家企业。在整个工业园可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在周末对外开放,让居民们能够参观著名的伊莱克斯电器集团、日本东洋电机、5712工厂的战斗机维修基地、长沙正大集团等等。这对于丰富市民生活,开阔视野,增进知识,培养孩子们求知心理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此时当地的商贸、餐饮、信息、文化等新兴产业将随着旅游业而迅速崛起,与旅游观光相辅相成。

4.城市休闲风光带

由于以旅游观光为主,因此修建的湘江沿江道路也不必要求建成担付运输功能的高等级公路,而应是以旅游、休闲、观光为主要目的的景观大道。为此,长沙湘江大道的建设已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在54米宽、8车道的路幅中,自西向东,依次为5米的非机动车道加6米的观光车道及停车带加2米的绿化隔离带加23米的机动车道加2米的绿化隔离带加6.5米的混合车道加9.5米的人行道。沿途还布置一批观景台及大量的城市雕塑群,充分展示湘江所具有的独特的“荆楚”文化魅力。

三、结束语

令人可喜的是,从2007年起,长株潭地区又面临一个发展旅游的大好时机。此时,政府应加强有关的研究,从学术和政策研究的角度考察休闲旅游、休闲经济的概念以及它们与社会的关系。从长期的效益出发,办好湘江生态经济带的特色旅游。

参考文献:

[1]李松平:关于沿江风光带规划设计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9):44~45

[2]王建國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7):30~31

沿江经济发展 篇7

1 香格里拉县沿江河谷区红提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1.1 生产现状

2007年金江镇从大理州宾川县引进红提葡萄, 主要种植在金江镇的仕达村和新建村, 海拔1 850~1 950 m, 种植面积10.03 hm2, 2008年成功收获2 hm2, 平均挂果率25%, 最高产值9.45万元/hm2。2009年金江镇仕达村的2.13 hm2葡萄全部由外商销往缅甸和越南, 平均收入22.5万元/hm2, 最高产值39万元/hm2。

1.2 发展优势

(1) 自然环境条件适宜。香格里拉县沿江河谷区金江镇、上江乡海拔1 850~1 950 m, 冬春干旱, 无霜期240 d, 年均温14.8~16.5℃, 最热月均温≥24.0℃, 最高气温30~36℃, ≥10℃积温4 658~5 313℃, 持续时间280 d, 年雨量300~500 mm, 日照时数1 768.2 h, 日照百分率40%, 年太阳辐射总量≥497 k J/cm2。具有高温少雨、蒸发量大、雨热同季、光照条件好的气候。

(2) 水土条件良好。沿江河谷区以冲积土为主, 土质疏松, 为耕性良好的白眼沙土、河沙土、黑油沙土、灰沙土和沙泥土, 山间流水丰富, 能灌能排, 有利于葡萄生长。

(3) 农家肥的大量使用及劳动力资源丰富。沿江河谷区农村具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坚持走生态农业、无公害生产的路子, 在葡萄生产中大量施用农家肥, 有利于保持葡萄的品质, 生产的葡萄国际市场需求量大, 市场前景看好。目前, 沿江河谷区劳动力资源丰富, 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4) 种源丰富。大理州宾川县是我国葡萄之乡, 种源丰富, 有极早熟 (5月成熟) 、早熟 (6月成熟) 、中熟 (7月成熟) 品种, 此期宾川坝区葡萄基本销售结束, 山区葡萄刚进入销售旺季, 8月上中旬成熟上市, 至8月中下旬采收结束。而香格里拉县沿江河谷区金江镇的葡萄在9月上中旬成熟上市, 正好补充了宾川葡萄之乡的不足, 并且香格里拉县金江镇生产的红提葡萄果粉多, 果穗较紧密, 商品性好。

2 香格里拉县沿江河谷区红提葡萄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红提葡萄种植面积小, 未形成规模。一方面种植红提葡萄一次性投入高, 一般需一次性投入6.75万~9.00万元/hm2, 农民一时难以支付高额的投入;另一方面缺乏中介组织, 销售网络不健全, 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低。同时,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使葡萄栽培技术、采收及采后处理标准不规范。二是果品质量差。主要表现为果穗形状差异大, 着粒密度不均匀, 果实大小不一, 着色不均匀。三是品种单一, 无就近贮存条件。

3 香格里拉县沿江河谷区红提葡萄产业发展对策

沿江河谷区红提葡萄的种植成功是继蚕桑产业之后, 又一成功调整产业结构的路子, 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好项目, 只有加强引导, 政府立项支持, 引进新技术、新品种, 加强技术培训, 才能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及果品产量和质量, 扩大种植面积, 增加经济收入, 为“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做出应有的贡献。

3.1 提高认识, 加强引导

沿江一线种植的红提葡萄是从中国葡萄之乡宾川县引进的, 具有良好的市场开发前景。要从统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规划葡萄产业发展, 变气候和区位优势为经济优势。坚持以政府推动为主导, 以农民和企业为主体, 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 建立葡萄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把葡萄产业列入特色产业或重点优势经济林果品产业发展规划, 在开发项目上给予倾斜和扶持, 支持和引导葡萄产业的迅速发展。

3.2 狠抓科技攻关, 提高葡萄生产水平

应加强葡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 引进培育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性状好的新品种, 提高葡萄生产的科技含量;建立高产示范区, 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的优质良种及其综合配套技术;提高单产和品质, 促进增产、增收。

3.3 加强科技培训, 提高科技入户率

利用广播、电视媒体和农业科技信息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 并进行现场培训, 建立科技户、专业户和示范户, 使农民增强科技意识, 掌握最新的实用技术。

3.4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促进葡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各种形式吸引企业、个体、合作组织参与市场建设, 大力扶持发展农村葡萄流通合作组织, 支持农民个体或合伙创办葡萄营销公司, 逐渐形成以企业、集体、个体为主体, 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政府搞好服务的物流格局。同时, 加强葡萄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要把葡萄营销市场建设作为葡萄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环节来抓, 实现多形式、多渠道销售, 指导葡萄生产按照市场需求安排, 克服其盲目性, 以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5 加强合作, 加快葡萄产业的发展进程

进一步加强与宾川县济作物研究所、宾川县科学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 做到技术成果、科研设备、技术资源和科技人员的应补;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等形式, 学习借鉴先进技术和经验, 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素质, 为葡萄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 结语

总之, 香格里拉县葡萄产业的发展虽然优势很多,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要想做大做强, 涉及引种、栽培、植保、市场营销等诸多环节, 涉及面广, 工作任务繁重, 需要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共同努力。

摘要:总结了香格里拉县沿江河谷地区红提葡萄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优势, 分析了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红提葡萄生产发展的对策, 以期为香格里拉县红提葡萄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提葡萄,现状,优势,发展对策,云南香格里拉,沿江河谷区

参考文献

[1]张祖栋, 朱亮, 徐金芳.红提葡萄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 2010 (6) :72.

[2]杨立峰, 靳蕾, 潘丽霞, 等.红提葡萄生产中的问题及对策[J].种业导刊, 2007 (11) :34-35.

[3]翟英临.永登:全力打造红提葡萄特色品牌[J].中国林业, 2010 (4) :31.

沿江经济发展 篇8

位于长江之滨的江阴和靖江都是江苏的两个县级市, 但是这两个市分别归无锡和泰州两个地级市管辖。江阴和靖江隔江相望, 两个市500年前为一家, 直到公元1471年, 靖江才由江阴划分出去, 单独设置成一个县。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靖江和江阴的经济发展相差无几, 但是到九十年代便被江阴甩到后面。仅仅就是一江之隔, 短短几十年, 两个城市获得经济发展就大相径庭, 江阴连续九年蝉联全国县级经济百强县 (市) 第一, 江阴由于受到上海的强大经济辐射, 与张家港、常熟、昆山、吴江, 均为最大受益者之一, 其中其本土大企业的发展成为特色, 而靖江还一直保持着农业地区的面貌。两城经济相差巨大的原因除了长江的天然阻隔、靖江经济发展观念滞后外,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进行比较, 没有层次的接受产业转移。然而隐匿在这一主要原因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两市行政的上级管辖不同导致的。此时在行政区划主导下形成的对立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在此尤为突出, 打破行政管辖的障碍, 促进沿江区域经济合作开发显得尤为必要。

江阴已经拥有30个上市公司, 31支股票, 上市公司形成的产业板块在全国名列前茅, 在股票市场上形成了“江阴板块”。在江阴, 很多大型上市企业已经开始进行跨地区的产业探索发展。为靖江未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靖江同时又是泰州的南大门, 在泰州四市二区中靖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独占鳌头, 但是靖江由于天然的地理限制和行政划分不同, 经济发展与江阴相差巨大。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双方由于各自的优势走到了一起, 江阴自身所拥有的35公里的长江岸线已经开发饱和, 基本没有土地可供其开发;靖江拥有52.3公里的长江岸线, 其中39.8公里的长江岸线还有待开发, 其中深水岸线长度在江苏省各县市排名第一, 规划可建码头泊位110个, 通过能力可达2亿吨。靖江还有着劳动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1999年通车的江阴大桥更是把靖江与江阴紧密相联, 同时京沪、同三、宁通、宁靖盐高速公路和新长铁路均在靖江交汇, 上海和南京等重要城市距靖江仅一个半小时左右, 江阴长江大桥的建成解决了长江天堑, 使得靖江成为长江下游少有的公路、水路、铁路于一体的交通枢纽城市。2003年, 时任江苏省省委书记李源潮提出的“沿江开发战略”为双方合作的提供了外部环境机遇。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成为这一战略的先导区, 靖江和江阴两市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园区建设, 省委省政府也给与了大力的支持。同年, 江阴和靖江签订了《关于合作开发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的协议》, 这个协议标志江阴和靖江实施的两岸联动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 同时也打破了行政区域划分, 开始了共同开发的第一步。

作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的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位于靖江市西南侧, 两市已经共同成立园区管委会, 总体区域规划60平方公里, 首期实施8.6平方公里, 占用长江岸线11公里。园区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封闭运行、滚动开发”的原则进行, 经济事务由江阴经济开发区负责, 社会事务由靖江委托园区管理。协议中双方承诺十年内不从园区分取投资收益, 投资公司收益含税收留成, 全部留在园区滚动开发。10年后园区收益双方对半分成。这种收益模式当时得到了中央领导和省委领导的肯定和支持, 也是一个重大创新, 要求大胆跨江开发。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的建立和开发模式吸引了江阴很多企业的兴趣, 江阴市政府也鼓励本地的有实力的大型, 上市企业到园区投资建厂投产, 支持园区建设发展。2003年8月29日, 时任省长梁保华率领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到现场开办公会, 研究推动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实质性启动的问题, 明确了对靖江园区的各种扶持优惠政策。当天, 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8个总投资40亿元的项目正式签订协议。同年9月13日, 江阴和靖江的两市跨江公交线路开通, 两个城市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了。

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它作为两地利益相互需求取长补短的一个结果为两地的发展提供了能够互利共赢的平台, 靖江属于有地没钱, 偏偏江阴是资金充裕地皮不够。在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这个平台上, 互通有无彼此之间交流各自的利益权属从而使得双方都能够有很好的发展, 靖江把自身的地理土地上的优势共享给了江阴而江阴则有了新的发展空间而能够使自己的资金有了新的流向从而创造出新的资本财富源泉。江阴靖江园区的这种空间上的合作其背后是一种新的空间治理的模式。这一模式实现资本的跨区域流动和增值, 在资本流动的过程中, 财富滚滚而来新的财富被不断创造出来, 两座城市都在享受着这种循环流动的资本增值的聚宝盆的优惠, 其结果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双赢局面了。通过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 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经验与启示:随着经济的发展, 其区域必然也会随之扩张。先富带动后富, 相邻极点之间, 发达的地方必然会对落后的地方有着影响, 而相对落后的地区也不可能拒绝这种影响。跨江海大桥不仅仅是客观物质上的一座桥梁, 更是两地发展之间的一座桥梁, 不仅仅是一座桥梁, 更是一个发动机, 联动两地, 推动经济。大桥使得两岸生产要素能够重新聚合, 分配与变化。跨江联动开发能有效地利用江岸资源, 把自然优势和两地经济上的高低落差相互整合弥补从而焕发新的生命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是行政壁垒, 如果不打破这一壁垒, 那么基本可以断言区域经济是很难有发展的机会的。

如上文所说, 当前长三角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就是在行政主导下的经济发展区域化碎片化的格局使得资源难以得到最为有效的分配, 资本在这种格局模式下也是寸步难行流动缓慢。相仿的反复建设的产业结构, 盲目的却有限的投资这些都是行政壁垒和经济发展之强烈对立在经济上的表现。长三角地区不仅仅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同时也是中国历史盛产官员有着浓厚官员文化的地区。江浙重商的文化倾向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并没有能够掀开头上压着的官印子, 但是到了今天, 到了而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再不对行政乌纱们说不是不行的了。但要打破条块分割, 却只有依靠政府的力量与智慧, 才能与长江三角洲之上创造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地区的企业集团和产业群落。而江苏的跨江联动开发以江阴-靖江联动先行作为一个典范一个旗帜必将为整个长三角经济的再次腾飞指出正确的方向!

应当注意到的是, 目前, 各地也在逐步增加致力于开发的政府协调机构, 但毕竟只是一个个咨询机构而已, 并没有法律法规来颁布出来并赋予其实质的内容, 实在是名不正而言不顺, 这种表面上的联动开发政府合作停于表面却没有落在实处。对此, 只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 从而能够有力而有效地推进区域规划合作、政府政策合作、各地市场合作、基础设施合作、资源合作以及环境保护的合作, 并以多方面多层次广度深度上的有效合作, 最终得以使得整个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在21世纪里经济增长的一帜高峰, 起到带头羊和排头雁的作用。

摘要:由于江苏沿江部分城市的发展由于土地和港口资源的日益衰竭, 引发了沿江城市间共建经济开发区的兴起。在行政主导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制约该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沿江跨江联动开发是发展的必然。江阴-靖江的合作有利于对全省沿江区域开发合作到带头作用, 可以为其他城市间合作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园区,长江,跨江合作,联动开发

参考文献

[1]易耀秋, 那张军.江苏跨江联动开发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导向价值.现代经济探讨, 2003 (9) :45-48.

[2]易耀秋等.江苏跨江联动开发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导向价值.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报, 2003 (3) .

[3]张京翔, 耿磊, 殷洁, 罗小龙.基于区域空间生产视角的区域合作治理——以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为例.人文地理, 2011, 1 (117) :5-9.

[4]罗小龙, 沈建法.跨界的城市增长——以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为例.地理学报, 2006, 4 (61) :435-445.

沿江丘陵地区泡桐栽培技术 篇9

泡桐在我国分布很广, 北起辽宁、北京, 南至广东、广西, 东起台湾, 西至甘肃、云南、贵州、四川等23个省 (市) 均有分布。安徽省泡桐的集中产区在阜阳、宿县等地,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在沿江丘陵地区也开始大规模栽培泡桐。

1 壮苗培育

泡桐的种子、根和干条都可以用于育苗, 但以播种和埋根育苗较为普遍。

1.1 播种育苗

泡桐种源十分丰富, 采用种子繁殖的实生苗木比无性繁殖的苗木根系发达, 树木生活力强, 生长潜力大, 速生期持续的时间长, 不易造成心腐。同时, 泡桐种子不带病菌, 采用实生苗造林, 是实际生产中预防丛枝病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1.1.1 采种。

选择生长健壮、树干通直、无丛枝病、7~8年以上的优良母树采集泡桐种子。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 当蒴果呈黄褐色, 个别果实先端稍开裂时, 为适宜采种期。果实采下后晾晒5~7 d, 果壳开裂脱出种子, 清除杂质, 使种子充分干燥后装袋, 放在通风、干燥、阴凉的地方贮藏, 以保证种子质量[1]。

1.1.2 整地做床。

泡桐种子微小, 幼苗嫩弱, 既怕旱又怕涝, 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和灌溉条件较好的砂壤土和壤土作苗圃地。做床前要充分整地, 做到土块细碎, 床面平整, 上虚下实, 保证墒情良好。施农家肥7.5~15.0 t/hm2或饼肥1.5t/hm2左右作底肥。

为了防止立枯病和炭疽病的发生, 在播种前3~5 d用硫酸亚铁75 kg/hm2均匀地喷洒1次床面, 进行土壤消毒处理。

1.1.3 催芽与播种。

泡桐种子微小, 带有膜质种翅, 吸水力差, 播种前要进行催芽处理。先将种子放在35~40℃的温水中浸10 min, 同时进行充分搅拌, 使种子受热均匀, 再在室温条件下用清水浸泡24 h, 取出种子拌入干净湿润的细沙, 混合均匀后装入麻袋或草袋内。温度保持在25~35℃, 每天翻动并用30℃左右的温水冲洗1~2次, 4 d后开始露白, 5~6 d发芽率达10%左右时即可播种。播种时间为2月至3月上旬, 播种量为4.5~7.5 kg/hm2。

1.1.4 播种形式。

播种有撒播、条播、穴播等多种形式, 最常见的为撒播。即在床面上喷1次水, 使床面完全湿润, 然后将催好芽的种子均匀地撒满床面, 最后覆盖0.4~0.5 cm厚的黄心土。

1.2 埋根育苗

1.2.1 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层深厚、肥沃、质地疏松、酸碱度适中、地下水位在1.5~2.0 m以下的砂壤土或壤土作苗圃地。圃地选好后于秋末冬初进行深耕, 促进土壤风化, 冻死土壤越冬害虫。第2年春季解冻后进行浅耕细耙, 平整土地。结合浅耕, 施农家肥37.5~60.0 t/hm2作基肥, 并进行土壤消毒。然后根据行距做成垄高15~20 cm, 底宽75 cm, 顶宽40 cm的高垄苗床。

1.2.2 种根选择。

根据生产经验, 用于育苗的种根最好是一至二年生苗根, 或出圃后留下来的根系以及修剪下来的苗根。种根的长度以15~20 cm、大头粗度以1.5~4.0 cm为最好。

1.2.3 适时埋根。

适时埋根是提高育苗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一般应在春季进行。埋根方法:在做好的苗床上, 按行距1 m、株距0.8~1.0 m, 10 005~12 600株/hm2的密度定点。将种根大头向上直埋穴中, 上端与地面齐平, 然后填土, 再在上面封一碗状大土丘, 以防冻保墒。

2 造林

2.1 造林地选择

泡桐适应性强, 一般地方都能栽培。在丘陵地区以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栽植泡桐最适宜, 泡桐生长最好。

2.2 整地

整地有穴状整地、带状整地、鱼鳞坑整地以及全面整地等。在丘陵岗地成片造林时, 最好采用机械全面深挖整地, 整地深度应在50 cm以上。整地时, 应清除造林地内杂草、灌木和伐根等。整地要选择合适的时间, 应在造林前一年夏季或秋冬季进行[2]。

2.3 栽植

2.3.1 起苗。

起苗通常在造林时进行, 做到随起随栽。起苗时要尽可能保持根系完整, 以利于生长和提高成活率。过长的根系可以切断, 保持70%以上的根幅。一般4~5 m的苗木, 根幅要求40~50 cm。

2.3.2 植苗造林。

为保证造林质量, 要选择苗高5 m以上、地径9.0 cm以上、干直而健壮、生机旺盛、无病虫害及机械损伤、根系保留较完整的优质壮苗进行栽植。根据泡桐生长特点, 栽植深度宜浅不宜深, 以比在苗圃地深6~8 cm为宜。栽前将坑内填装一层土, 把桐苗放在坑中间, 填表土半坑, 轻提树苗, 使根系舒展, 用脚踏实, 再填上底层土, 踏实, 最后封15~20 cm高的土丘, 以利于防风保墒。泡桐栽植的技术可以概括为“三埋两踩一提苗”[3]。

2.4 抚育管理

2.4.1 加强保护。

泡桐树皮薄, 碰伤后很难愈合, 特别是树苗和幼树更易受冻害和日灼。因此, 在幼树阶段, 要严防机械损伤和牲畜啃伤, 每年秋末冬初或早春在树干上涂白, 以预防日灼和冻害。泡桐定植后的前2年, 由于干高、根少, 头重脚轻, 遇到大风暴雨往往造成树干倾斜或根部裸露, 要及时扶正培土, 促使泡桐迅速恢复正常生长, 缺棵要及时补栽。

2.4.2 施肥、浇水。

泡桐喜肥沃湿润的土壤, 但怕积水。合理施肥是促进生长的一项重要措施。造林前在整地挖穴的同时施足底肥, 一般施农家肥22.5~37.5 t/hm2 (即每穴10~15kg) 。在幼树生长旺盛时期, 每年可追肥1~2次, 一般在6月和8月上旬进行。追肥方法:在树干东、西、南、北4个方向0.8~1.0 m的地方挖约30 cm见方的坑, 然后均匀施入肥料, 覆土封盖, 挖沟时不要伤根。泡桐喜氮肥, 适当多施尿素, 追肥数量根据树木大小而定。泡桐叶大根深, 生长过程中需消耗大量水分, 特别在干旱少雨的季节, 应注意及时浇水, 以防干旱影响泡桐生长。

2.4.3 除草松土。

泡桐喜光向阳, 喜疏松土壤, 怕杂草, 特别是埋根造林更怕杂草和灌木丛。为促进林木迅速生长, 要及时松土除草, 改变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 变杂草为肥料。为促进泡桐生长, 最好冬季深挖1次, 深约25 cm, 春、夏2季除草松土2次, 保持土壤疏松, 林地无杂草。

2.4.4 修枝。

泡桐栽植后, 根据苗木大小, 第1年留4~5对芽抽枝展叶迅速形成树冠, 促进旺盛生长, 4~5年以后开始修枝, 修枝时应掌握以下2点: (1) 修枝时间:修枝应在冬季落叶后, 树液停止流动或早春树液流动前进行, 如在树液流动时修剪, 就会出现伤口严重流水, 影响修枝伤口的愈合。 (2) 修枝方法:视分枝情况, 用利刀从侧枝的基部砍掉, 刀口与主干呈水平状, 一定要平滑。如用锯修除, 也要用利刀削平刀口, 最后用石硫合剂渣子或石蜡抹涂伤口, 以防病菌侵入, 有利于伤口愈合。修枝后的伤口周围会萌发一些不定芽, 应及时抹除[4]。

2.4.5 及早摘除花蕾。

泡桐花序大, 开花多, 结果多, 从形成花蕾到开花结果需要持续8~9个月时间, 要消耗大量的养分, 影响了泡桐的生长。为促进泡桐快速生长, 提高材质, 要及早摘除花蕾, 以3—4月进行为宜, 摘除花序枝的时间以10月至翌年2月为宜。

2.4.6 间伐。

泡桐林通过间伐, 可以改变林内光照条件, 调节造林密度, 控制林木分化, 促进泡桐生长。间伐的时间要求根据初植密度大小而定, 对初植密度5 m×5 m或6 m×6 m的林分, 一般栽植5~6年已郁闭, 枝条相互密接, 树冠拥挤, 林木开始分化, 树木生长受到抑制, 这时应开始进行第1次间伐。到7~8年时, 进行第2次隔株间伐。

3 泡桐高干培育

平茬法:对已定植的矮干苗木, 第1年任其生长, 促进根系发达。到秋季或第2年早春树液流动以前, 从地面用利刀截去或用锯锯掉树干, 随即封一土丘, 待萌条长到10~15cm时, 选留1株最好的, 其余全部抹掉。在选留萌条时, 要注意风向, 留长势旺盛, 靠下部萌发条。平茬刀口要平滑, 防止劈裂, 以利于伤口愈合。平茬苗当年苗高可达6~7 m, 最高达10 m以上。在生产中使用平茬法, 对培育无节高干良才、提高林木材质和出材率以及其经济价值,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 主要病害防治

4.1 丛枝病

泡桐丛枝病又称疯病、扫帚病、鸟巢病、萎缩病, 是一种传染性病害, 在枝、干部均可表现症状。一般发病率达30%~50%, 甚至80%以上, 严重影响泡桐生长。常见的有2种类型:丛枝型和花变枝叶型。

防治方法: (1) 修除病枝。对3~4年以上的泡桐, 修除发病枝, 然后用土霉素加凡士林 (1∶9) 的药膏涂于伤口, 用塑料布包扎好, 这样既有利于伤口愈合, 减少再次侵染, 又可抑制树体内的病原。修枝时间一般在夏季泡桐生长旺盛期进行, 冬、春2季修除病枝效果最差。 (2) 抗生素治疗。用土霉素、四环素、硼酸钠等配成5 000~10 000 U的溶液, 用50~100 mL的注射针管, 将药液直接注射到一至三年生泡桐树干的髓心内, 每次注射20~40 mL, 注射1~3次, 效果较好。对4~5年以上大树, 则采用根吸法, 即在距树基50 cm处挖沟, 选择1 cm左右粗的树根截断, 将根插入配置好的小瓶溶液中, 把瓶口封紧, 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3) 浸根法。埋根造林可采用此法。用0.01%~0.05%硼酸钠或1%硫酸钠或0.1%硫酸锌溶液浸根10 h左右, 然后晾根2 d再埋根, 也可以达到防治效果。

4.2 泡桐炭疽病

泡桐炭疽病是当前泡桐苗期主要病害之一, 主要危害苗木的叶、叶柄和嫩梢。防治方法: (1) 增强抗病能力。加强苗期管理, 及时间苗、除草、防涝、抗旱、追肥, 加速苗木茁壮生长, 提高苗木抗病能力[5]。 (2) 避免重茬。苗圃地应选择在距泡桐林较远的地方, 避免重茬, 如必须重茬时, 应彻底清除和烧毁病苗及病枝叶。冬季要进行深翻保墒。 (3) 化学防治。进行土壤消毒, 在播种前3~5 d用硫酸亚铁等抗病药剂75kg/hm2对土壤进行消毒。苗木每15 d用0.5%~0.7%波尔多液, 或代森锌500倍液进行防治。

摘要:针对沿江丘陵地区的特点, 阐述泡桐栽培技术, 对沿江丘陵地区大力营造优质泡桐人工林及培育大径级材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泡桐,栽培技术,沿江丘陵地区

参考文献

[1]陈翥, 潘法连.桐谱选译[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3.

[2]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7。

[3]刘致远.泡桐栽培技术[J].山西林业, 2006 (3) :23, 31.

[4]周根土.安徽主要用材树种造林与经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

沿江地区蓝莓露地栽培技术 篇10

目前,蓝莓栽植的品种有三大系列,分别为南高丛、兔眼和北高丛,适宜沿江地区种植的品种主要有奥尼尔、明星、蓝宝石、莱格西、布里吉塔、灿烂、顶峰、巴尔德温等20多个品种。本文介绍蓝莓在沿江地区的露地栽培技术,以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园地选择

选择的园地坡度要小,不宜超过10°;土壤p H值4.0~5.5,最适范围4.3~4.8;土壤有机质含量≥5%;土壤疏松,通气良好,湿润但不积水[1,2,3,4]。

2 品种选择

生产加工果以兔眼类品种为主,如巴尔德温,灿烂蓝等;生产鲜食果以南高丛品种为主,如明星、蓝宝石、奥尼尔等。北高丛的都克、南丰等也可作鲜食品种。一定要栽植2种以上的同类等、花期一致的品种相互授粉,提高产量。

3 选苗、定植

园地首先进行施肥、翻耕、调酸、做畦。

秋季和早春都宜栽培。兔眼蓝莓适宜的栽植密度为株行株2.5 m×1.5 m,南北高丛蓝莓株行株2.0 m×1.0 m。定植穴大小要达到0.5 m×0.5 m。选健康无病菌的蓝莓苗,高度在55cm左右,粗细达到小手指粗以上,根系发达。

4 定植后管理

4.1 土壤管理

土壤p H值高于5.5必须用硫磺调酸,低于4.0用石灰粉调节,将松针、草炭、锯木屑等基质混合填入土壤。

4.2 科学施肥

4.2.1 施肥量。

蓝莓园要控制氮肥的施用量,过量施氮,蓝莓果个变小,成熟期延迟,且越冬抽条严重。一般土壤中磷素水平较低,增施磷肥增产效果显著。钾肥对蓝莓增产显著,而且提早成熟,提高品质,增强抗逆性。

提倡氮、磷、钾配比使用,有利于提高蓝莓产量。在矿质土壤、高有机质含量土壤上,氮、磷、钾比例分别以1∶1∶1(或2∶1∶1)、1∶2∶3为宜。氮肥以硫酸铵等铵态氮肥为佳,忌施氯化铵、氯化钾等含氯的肥料[1,2,3,4]。目前有蓝莓专用肥可供生产者选用。幼年果园氮肥、磷肥、钾肥的施用量分别以60、120、60kg/hm2为宜,以后根据生长情况逐年增加[1,2,3,4]。

4.2.2 施肥方法。高丛蓝莓和兔眼蓝莓采用沟施,沟深10~15 cm。成园后连片,以撒施为主。

4.2.3 施肥时期。分秋季采摘后施肥和春季花后施肥。一般在早春萌芽前施2次,浆果转熟期再施1次。

4.3 水分管理

蓝莓喜温凉、湿润的气候,在干旱少雨的丘陵地区,必须配套有喷灌或者滴灌设施。采用滴灌系统,可以实现肥水一体化,将液体肥和农药等一同灌溉,既省工又节水、节肥、节药,降低了生产成本。幼年树水分田间持水量60%~70%,果实采收前控水,采收后恢复水分供应,晚秋减少水分供应,促进休眠。

4.4 缺素症的诊断及防治

4.4.1 缺铁失绿症。

蓝莓属于嫌钙植物,在钙质土壤上易诱发缺铁失绿。其主要症状是叶脉间失绿,严重时叶脉也失绿,新梢上部叶片症状较重。发病原因主要有土壤p H值过高、石灰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等。矫治方法:施用酸性肥料硫酸铵,若结合土壤改良掺入酸性草炭则效果更好;或叶面喷施整合铁0.1%~0.3%[1,2,3,4]。

4.4.2 缺镁失绿症。

主要症状是浆果成熟期叶缘和叶脉间失绿,主要出现在新梢老叶上,以后失绿部位变黄,最后呈红色。矫治方法:对土壤施氧化镁[1,2,3,4]。

4.4.3 缺硼症。

缺硼时,芽不能正常开绽,萌发后几周顶芽枯萎,变暗棕色,最后顶端枯死。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土壤水分不足。矫治方法:充分灌水,叶面喷施0.3%~0.5%硼砂溶液即可[1,2,3,4]。

4.5 树体修剪

4.5.1 幼年树修剪。

①缓放:第1年轻剪缓放,扩大树冠。②疏枝:疏除下部的下垂枝、细弱枝和树樘内的过密枝、交叉枝、重叠枝等。

4.5.2 成年树修剪。

①疏枝:疏除细弱枝、过密枝、枯死枝、重叠枝等。②回缩:因结果而衰弱的枝组需进行回缩。对较大的营养枝,先回缩1/3,第2年衰弱后再回缩1/3,回缩时间在9月底,当年在剪口附近能形成花芽。③短截:在更新枝或预备枝上使用。④疏花疏果:以疏花为主,疏果为辅。蓝莓结合春季修剪输除多余的花芽,视坐果情况疏除幼果。

5 病虫害防治

主要虫害有蚜螨、介壳虫、蛴螬、尺蠖、象甲、蛆虫、李茎蜂、茎小食心虫等。主要病害有真菌病害有茎溃疡病和枝条枯萎病、僵果病,病毒性的病害有花叶病和焦枯病等。防治方法:①冬季清园,剪去及清除病虫枝、枯死枝、园内杂草,深翻土壤20 cm,消灭越冬病虫。②用黄板、糖醋液、杀虫灯等诱杀蝇、蜂和鳞翅目成虫等。③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交替喷施,如多菌灵、嗪胺灵,时间以4月中下旬和10月上中旬最宜。果实采收前20 d不能用药。④鸟害防治:成熟期使用果园专用的防鸟网罩住树体。防鸟网至少要有2 m以上才能达到防鸟的目的。

6 适时采收

果面着色如深紫色、有白色果粉、有香气等8成熟即可采收。采果后4 h内冷藏,否则易烂果。

参考文献

[1]陶乐明.蓝莓的种植技术规范[J].农技服务,2014(1):28-30.

[2]李亚东.蓝莓实用栽培技术[J].农业新技术,2004(2):4-5.

[3]林玉友,蒋春光,庞占荣,等.越橘品种特点及栽培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09(6):125-127.

上一篇:现代农村小学下一篇:汽车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