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原因

2024-05-18

成功的原因(精选十篇)

成功的原因 篇1

由光线影业出品, 徐峥导演并联合王宝强、黄渤主演的年度第一喜剧《人再囧途之泰囧》, 上映首日即斩获3900万票房, 创出国产喜剧新纪录。上映三天票房达到1.29亿。同时, 该片的排片数也一直在增长, 据电影票房贴吧提供的数据显示, 《泰囧》上映前3天的排片比重依次是:34.13%, 38.45%, 45.29%。而在12月15日 (周六) , 该片的排片占去了半壁江山, 达到50.83%。此外, 该片还以263万人次打破了国内影市的单日观影人次纪录。上映5天首周票房达到3.1亿, 《画皮Ⅱ》在暑期档创下的国产电影首周纪录仅仅四个半月就被刷新。截止12月24日, 上映13天累计票房7.21亿元, 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新的华语片票房冠军。截止27日凌晨, 《泰囧》上映15天, 创国产片票房新纪录, 观影人次累计突破2500万, 超越《泰坦尼克号 (3D) 》的2203.99万人次。截止2013年1月1日, 《泰囧》上映21天累计票房达10亿, 成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过10亿元的华语电影。据最新报道, 《泰囧》上映不到一个月, 票房已经突破13亿, 仅次于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在中国创造的14亿票房成绩, 成为华语片票房之王。

一连串的数字读下来, 《泰囧》不断上涨的票房收入和人气指数, 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同时, 也让人们给予了它更多关注。相比较前不久出的《少年派》、《一九四二》、《十二生肖》以及《大上海》几部大片, 《泰囧》能够在其中脱颖而出, 以黑马的姿态傲视群雄, 它的成功必定不是偶然的, 这也引起了我们足够的好奇心去探索它成功的原因。

二、分析《人再囧途之泰囧》成功的具体原因

1、影片《人再囧途之泰囧》成功的时代背景

在这个经济持续低迷的大时代, 在这个末日谣言挡也挡不住地灌入人们耳朵的年底, 乏味繁累的生活, 让人们迫切需要些承载着欢乐和轻松的精神食粮。一部符合这一要求的电影无疑是最有营养的精神快餐, 但今年的年末大片和贺岁影片无一例外带着深沉的味道。《泰囧》讲述的故事取材于现实生活, 喜感十足, 轻松幽默, 满足了当下人们的观影需要, 也给了人们一根救命稻草。

(1) 经济低迷的影响

经济生活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层面, 也是影响社会文化生活的根本原因。在这个经济低迷的时代,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必然受到影响。正如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所说:每当经济不景气时, 较廉价的消费品, 比如:口红, 销量会直线上升, 这是人们寻求心理安慰的普遍方式。在社会心态普遍较低落的情况下, 人们的文化消费自然也呈现不同既往的模式, 十二月份传播最广, 最引人恐惧的事件, 莫过于关于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的说法了。一个消极的末日预言一天天逼近, 且一群悲情的面孔偏又接连涌入了电影银幕, 让人们心情更加沉重。这个节骨眼上, 扛着欢乐大旗的《泰囧》适时出现, 让观众找到了驱解苦闷的平衡木, 于是引发了一场观影热潮。

(2) 电影市场疲软, 国内喜剧稀缺

在大片充斥市场的情况下, 不起眼的《泰囧》却受到大众的追捧。实际上, 原因很明显, 近十年中国电影市场一直是大片当道, 但质量却不高。不是观众们不喜欢大片, 也不是所有大片都得不到好评, 能激发大家笑声的喜剧电影已经是多年未见的稀罕物。这时候, 《泰囧》轻松娱乐, 无压力的基调, 正好是观众需要的。对比之下, 市场对这种商业类型片缺乏的明显体现, 便显露无遗, 也是因为如此才导致了观众们超出正常的热情爆发。

2、选题小巧而新奇

片名取“泰囧”二字, 神秘又诙谐, 据导演徐峥解释说, 有三层含义:一是影片90%以上的故事发生在泰国;二是其谐音是“太囧”;三是“泰”字有否极泰来的意义。这部影片, 主要讲述发生在泰国的囧事。在泰国如画风景中, 徐朗、王宝、高博三人上演了一出“糟心之旅”, 展开了一段无事不囧的泰国冒险传奇。这是一部商业类型片, 最后的成片没有太多导演的主观色彩在里面, 它只是真实地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生活, 努力迎合人们的喜好。这样一个选题, 好就好在里面包含的内容, 是人与人之间, 还有人自身包含的矛盾, 这矛盾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究竟应该像徐朗那样, 还是像王宝那样活着?导演在影片中没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但他让他俩走了一路, 让我们看了一路, 笑了一路, 并有所感悟。也许这就够了, 一部让人有欢笑有泪水的喜剧, 才是真正的喜剧。

3、剧情简单有趣, 内容丰富吸引人

《泰囧》讲述了一个名叫徐朗 (徐峥饰) 的商业成功人士, 用五年时间发明了一种叫“油霸”的神奇产品。具体说就是, 汽车加油只需加到三分之二, 滴入2滴“油霸”, 油箱的汽油就会变成满满一箱。徐朗的同学, 名叫高博 (黄渤饰) , 是与徐朗对此项目持不同意见的竞争对手, 他想把这个发明一次性卖给法国人。徐朗坚决不同意, 并希望能够长线投资, 深入开发, 把“油霸”发扬光大, 收获长远收益。两人争论不休, 一直无果, 但由于所持股份相同, 唯有得到公司最大股东周扬的授权书, 方可达成自己的目的。当得知周扬在泰国后, 徐朗立刻启程寻找他, 高博知道后将一枚跟踪器放在徐朗身上, 并尾随他一起去了泰国。飞机上, 徐朗遇到了王宝, 便别有心机地利用他来摆脱对手高博的追赶, 可他不仅没甩掉王宝, 最后还成了他的“贴身保姆”。在这旅途中, 三个因不同目的人, 因缘际会产生种种纠葛, 连连遭遇囧事, 制造了不少笑点。

4、强大的喜剧演员阵容

本片中的三个主演都是国内小有名气的喜剧演员。徐峥, 中国著名演员、导演。代表作有《春光灿烂猪八戒》、《爱情呼叫转移》、《李卫当官》、《人在囧途》等, 由一个憨态可掬的可爱猪八戒形象开始, 他的观众人气近年来持续增长, 并逐渐获得大家的认可, 在喜剧领域享有盛誉。王宝强, 一部《盲井》让他一夜之间变成金马奖最佳新人, 之后参演多部影视剧, 其草根形象深受观众喜爱, 此前与徐峥在《人在囧途》中合作成功, 也为本部电影积攒了大量人气。黄渤, 因《疯狂的石头》一举成名, 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徐峥和黄渤的喜剧才华在《疯狂的石头》中充分展现过, 而后又在《疯狂的赛车》里进一步发挥。徐峥和王宝强合演的低成本喜剧《人在囧途》意外获得4000万票房, 这次两人再次搭档, 加上黄渤, 杀伤力便增加了几倍。

5、影片特点

《泰囧》的故事完全发生在泰国, 囧途从北京到泰国, 后又回到北京, 有一个公路喜剧片的概念。其一大制作特色, 就是别具一格的泰国美景, 浓郁的丛林, 河流中的大象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浓“泰国风”。据报道, 《泰囧》99%的场景在泰国取景, 充满异域风情的热带风光在正值冬日的贺岁档中更显温馨热闹。美景之中, 两位主人公更显得悲催, 强烈的对比增强了喜剧效果, 与当地风土人情的完美结合, 又成为了《泰囧》制胜的一大法宝。

此外, 影片的精雕细琢, 制作精良, 也是制作上的一大特色, 值得一提的, 影片节奏把握的很好, 基本分为三起三落, 既没有让观众眼花缭乱, 也没让观众昏昏欲睡。看点多, 笑点也多, 剪刀手、星座、西游记……到最后范冰冰的特别惊喜, 都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笑点多元化的处理是影片的又一大成功之处, 这部片子融合了南北喜剧风格的特点。将以南派周星驰喜剧为代表的无厘头风格, 和北派语言玩法融为一炉, 南派喜剧的特点在片中化为了人物的夸张造型、肢体语言, 如王宝强的黄发、黄渤的落枕, 及王宝的必杀腿功。而北派喜剧的特点, 在片中化为了徐朗与王宝的“三句半式”等诸多有趣台词, 而且台词完全是按照戏剧冲突点的计算来做的。这种融合的高明之处, 在于取长补短, 将两种喜剧的特征最大化, 避免了观众感受的单一, 给人以极佳的娱乐效果。

6、艺术表现

《泰囧》的语言延续了《人在囧途》的幽默风格, 还加了一些网络流行语, 贴近大众生活, 尤其贴合年轻人的日常用语习惯。故事叙述遵循时间顺序, 脉络清晰明朗。画面简洁饱满, 没有华丽的大场景, 更显朴实。色彩温和, 给人温馨舒缓、轻松愉快的色调。音乐总体也以舒缓明快的节奏为主, 为影片奠定了轻松的基调, 伴随着剧情的发展, 不停变换着的音乐也恰如其分地烘托了故事情节。

人物塑造也是这部影片中极有表现力的一方面, 片中, 王宝的以史上最“时尚”造型亮相:金色漂染蘑菇头, 红色民族灯笼裤, 搭配浅蓝色佛像印花T恤, 身背朋克刺猬双肩包, 手托仙人掌, 胸挂照相机, 可谓一朵“奇葩”。再配以各种怪异、喜庆的表情, 一位个性十足的“阳光快乐2B青年”就炯炯有神地登场了。他依旧是屌丝身份, 会发微博会扮萌, 而他的每一句台词几乎都成为一个包袱, 他的表演自然真实, 也让广大观众或多或少地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或周围人的影子。这位草根明星逐渐成熟的演技, 证明着草根的力量, 也安抚着所有疲惫打拼的草根们的心。

高博这个人物, 色彩性比较强, 作为一个反面角色, 他在片中的主要任务, 是给徐峥和王宝强施加压力、制造困难, 是整个故事的一个推动者。这个角色很特别, 虽戏份不多, 但很关键。黄渤摒弃了以前的搞笑模式, 身着黑衣, 戴黑框眼镜, 落枕让他行动僵硬, 面部表情也不多, 完全是一个刻板而利欲熏心的职场中层男。

徐朗则一身商务人士装扮, 但表情始终愁眉不展。徐朗的角色让三人之间形成奇妙的平衡和张力, 不管是徐朗和王宝, 徐朗和高博, 还是王宝和高博, 每组关系里两人都既是搭档, 又是对头。影片以徐朗的形象, 折射出现实社会中的一类人, 为了事业而不顾家庭的人。还好, 最后他找回了自己和自己的幸福。这个动人的成长故事, 尽管有模仿痕迹, 但正是这种不俗不雅、贴合当下观众心理的效果, 使得《泰囧》成为近年来数一数二的、接地气的平民喜剧。

7、宣传给力

先导海报预告中, 徐峥、王宝强的“亲密造型”及与泰国“人妖”的寺庙囧遇, 令人印象深刻。而后, 出品方再发海报预告片, 之前一直隐而未现的“神秘喜剧大咖”终于露出真身, “电梯版”预告片让人引发爆笑, 而在末尾处, 黄渤一扭头“惊艳”亮相。这一喜剧明星的加盟令《泰囧》的搞笑指数再次攀升, 三人合作, 打造出“年度最强喜剧阵容”。总计, 各类不同风格的13款海报陆续出炉。此外, 为电影量身定制的预告片多达9支。这其中包括, 徐峥专门为电影打造的, 不在剧情内的预告片, 还囊括了观影指南、旅游攻略等。8支传统特辑, 以及7支独家纪录片等。无疑一次又一次吊起了观众的胃口。

而且, 首次的发布会上, 徐峥携王宝强、黄渤酷帅亮相, 现场成立“囧神”组合, 句句见笑, 一段即兴的“囧B-Box”更显三位囧神的搞笑功底。据统计, 《泰囧》从筹备到上映, 三人组成的“囧神组合”共跑了11场路演, 共计20余场发布会, 全国60余场见面会。这样的宣传力度, 能吸引受众眼球自然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8、符合受众口味

消费文化产品, 本质上, 人们会出于本能地会规避一切指向悲伤、愤怒和沉重的产品。他们极需要一个出口透透气, 有笑料又有温情的《泰囧》, 给了人们这样一个机会, 让人们敞开了怀去笑, 去感动。人们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自己生活的时代, 看到了自己和周围的人。那些平日里不能轻易流露的感情, 在电影里找到了这样一个出口。压抑的越久, 爆发也就越激烈, 票房越疯狂, 越是暴露了观众的压抑和渴求。

9、档期安排巧妙

原定于2012年12月21日上映的《泰囧》, 提前至12月12日零点全国公映。这个中间档在贺岁档中, 相对来说竞争没那么激烈。三部悲情片后, 《泰囧》填补了观众的喜剧心理空挡。且距离12月21日上映的《血滴子》、《十二生肖》及《大上海》还有八天时间, 在强手如林的贺岁档, 《泰囧》在发行上出奇制胜地提前档期, 先占据了有利地形。这一周是《一九四二》公映的第三周, 势头自然会减弱不少, 于是在12日至20日之间, 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档期。结果是, 《泰囧》进可攻, 退可守。若首周打响的话, 可以扩大放映规模, 周期也可延长两周。而且, 在三大主力上阵前, 有八天时间能作为影院里的头号选手, 这是最保守的票房保证。于是, 在观众最需要它的时候, 市场的有利形势, 为它的票房提供了有利机会。

三、结语

作为商业类型片, 《泰囧》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 这部小喜剧如强心针一般, 激活了年终依然沉闷的中国电影市场, 也再一次唤起了中国观众对国产电影的信任。但更重要的是, 这部小成本电影的成功对国内电影人的冲击, 包括2011年的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在内, 这类小成本电影的成功, 必将会对中国电影人的思维定式有所影响。他们一味追求电影的深远意境和文化意义, 将好电影的概念定义在了一个越来越逼仄的空间, 而忽略了广大基层观众的需求和期待。他们太需要明白, 其实, 以好为上, 大众需要, 大众喜欢的电影, 就是好电影。《一九四二》固然有让人追问和缅怀的沧桑美, 但在这个年末, 人们更需要一些希望和欢乐。如果《泰囧》不只是带出一群小《泰囧》, 而是促使有才华的电影人拍出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成本电影, 那就是《泰囧》对中国电影的最大贡献, 也将是它最大的成功。仅以此文, 对《泰囧》获票房成功的原因进行探讨和思考, 希望能对广大电影研究者有所裨益。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外部电影市场环境和影片自身引人入胜等原因, 对造成该影片票房成功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目的只在于对泰囧的成功模式进行思索和探讨。

关键词:《泰囧》,票房,成功,原因

参考文献

[1]人民网天津视窗国际在线.《泰囧》5天票房近3.1亿《少年派》约5.4亿[D B/O L].h t t p://w w w.022n e t.c o m/2012/12-17/431417273311545.html.2012-12-27.

[2]《品牌文化体验周刊》.《泰囧》票房破11亿刷新中国影史10项纪录[DB/OL].http://kan.weibo.com/con/3531064019303753?_from=title.2013-1-5.

[3]《我为电影狂》.营销解读:《泰囧》如何逆袭《1942》[DB/OL].http://kan.weibo.com/con/3550489493528347?_from=title.2013-2-28.

[4]凤凰网娱乐.《泰囧》首周票房3.1亿买票堪比春运[DB/OL].http://ent.ifeng.com/movie/special/lostinthailand/content-6/detail_2012_12/18/20272771_0.shtml.2012-12-18.

[5]新京报.《泰囧》票房冲击《阿凡》放映延长至1月28日[DB/OL].http://et.21cn.com/movie/xinwen/huayu/2013/01/23/14491057.shtml.2013-1-23.

创业成功的原因 篇2

在国内创业,这个因素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人的成功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这三点。人脉本身就是一种非凡的资源。

当然,这里关系是广义的,包括你所在行业和跨行业的各种关系网,包括供货商、经销商、客户、行业治理部门等等。有了关系并不意味有了一切,对关系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也会影响你的结果。即使资源有限,配置的好了,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人脉的积累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做到真诚对待身边的每一位朋友,每一位客户,当你维护好你人脉.的时候,你距离成功等于迈进了一大步。

微信成功的原因探究 篇3

关键词:微信 腾讯 移动互联网 用户

一、背景介绍

“微信”,是腾讯今天最成功的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也是互联网历史上增长最快的一种新软件。如果说QQ和Qzone是腾讯PC端的大数据平台,那么“微信”就是腾讯移动端的一个大数据开放平台。

微信的同类型产品有很多,主要有米聊、飞聊、沃友、翼聊等。微信的玩法多样,聚会群加、找人拼伞拼车、语音祝福、旅途解闷、亲人面聊、新生群聊等等。在好友聚会上,常见一群人同按下“摇一摇”,屏幕上出现的同时使用该功能的用户,即能将在场的好友轻松加入好友;在除夕夜晚,前几年盛行一时的短信祝福现在只需用微信群发助手一次性发送,少许的流量替代了高昂的短信费用......那么,这些强大的功能难道微信的竞争产品就没有吗?相较于市场上具有可替代性的产品,微信的优势何在?

二、原因分析

从客观原因分析,第一,微信的用户基础得益于腾讯QQ多年的积累储存。企鹅曾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qq号称为我们交友的必备信息,几亿Q民同时在线也赋予腾讯令人咋舌的用户资源。我相信这也是为什么微信在亮相短短一年之后用户数量破亿的直接原因。同类竞争者能在相同条件下拿到几百万用户已经是做得相当出色了。要知道企业只有在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之后,通过公众和媒体的传播才能够加快用户增长。第二,微信与主要竞争方之一微博的性质不同。微博也是时下热门的应用,两者都是时下的自媒体代表, 而微博海量的信息资源让人眼花撩乱——微博更多的是一种传播媒介,接近媒体的功能。在这里用户更多的是浏览、转发、自评自看。而微信则不同,在这里,人们建立自己的小圈子,并且可以一对一地谈话、语音、发送图片和视频等等,更注重的是微观个体及其感受。比起微博来说,微信的本质是用户操控软件,是重人性化的。

从产品开发的主观原因分析,微信在用户体验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虽然微信5.0版本已踏向商业化路径,但它仍然小心翼翼地与用户体验质量权衡,使用户不被干扰,而是被给予主动操控的满足感。

(一)扫一扫,扫出新世界

原本不起眼的扫一扫功能被大大增强,将成为微信5.0从线上进入线下真实世界的超级入口。此前,扫一扫主要用于添加好友或实现网页版微信登陆,现在微信赋予扫一扫的角色安排却被细分为5个功能:二维码、条形码、书报封面、街景和翻译扫描。笔者尝试过,用扫一扫对准条形码或封面,手机识别出商品后,会列出亚马逊、当当、京东等电商的价格和相关的购买链接。此外,用户还能直接扫封面,其效果与扫描条形码相当。进入链接之后,即与在电脑上的购物流程一样。。最后,强大的街景扫描功能,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让用户定位自己所处的准确位置。只需拿着手机朝窗外一扫,用户的位置和身边的建筑、街道实景,清楚都出现在了手机屏上。很多用户甚至表示,这成为了“查岗神器”,让众多女性称快。最后,若是使用街景对着商场扫一扫,可以显示卖场陈列出的商品种类和商场的布局构造;若是对着街边的餐饮、娱乐店铺扫一扫,可以显示出商家正在进行哪些促销活动。

(二)允许支付

有了扫一扫,出现支付链接,但是要实现整个购买行为的闭环,还需要支付途径的存在。之前版本的微信要实现支付需跳转至WAP页面,给客户带来不便,而微信5.0的微信支付,则更强调一键支付。绑定好一张银行卡,再设定微信支付密码,之后每一次支付,只需要微信支付密码即可完成支付。这也是网上银行近年快捷支付大受欢迎的缘故,在安全的基础上便利快捷总是顾客所希望的。那些在实体店探查实物,记录下型号后上网在PC客户端购买的传统方式相形见绌。有很多顾客当时消费欲望强烈,可能过后冷静下来或者遗忘了这件事,而允许支付的功能则实现了即时购买。

(三)实现商业化路程

在打通了支付环节后,微信的商业化路径开始向游戏和表情商店拓展。在微信5.0中,游戏中心在“发现”导航栏最下面的位置。打开游戏中心,系统会根据好友正在玩的游戏款进行自动推荐,这也符合腾讯基于社交关系来运营产品的策略。

“天天来消除”、“打飞机”刚上线的两款游戏如火如荼,用户通过邀请自己的微信好友、炫耀分享自己的高分,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而购买道具也正是游戏能够带给企业利润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微信还将上线表情商店,在用户购买贴图表情之后可永久使用,表情以系列的形式呈现,都是当下流行的卡通人物。可将表情收藏在“我”的个人中心。

对原本我们所依赖的微信语音、图片、社交等功能不收费的基础上,增加这样的收费项目,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说是对目标人群进行了市场细分,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

(四)被折叠的公众账号

现阶段,微信注册的公众账号数量已超过100万,其中,被微信认证过的账号数量超过4万。在微信5.0版本中,微信对现有的微信公众账号进行筛选,分成两类:订阅号和服务号。订阅好被合并收纳在一个菜单内,虽然还可以一天发一个消息,但是用户不会收到提示。而微信倾向于培育服务号,将优质资源向服务号倾斜。这样的做法防止众多鱼龙混杂的公众账号对用户形成干扰,而服务号能够点对点推送消息,真正提供有效信息。微信这样的改进体现了其一直奉行的“少即是多”,“用户至上”的理念。

笔者认为,微信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借助移动互联网业务蒸蒸日上的趋势,从用户的角度出发,量身定做出一套即时通讯兼娱乐社交功能的应用软件。无论何时,一个企业想做大做强,若是从顾客的角度考虑,那么自然销售量增长,利润便水涨船高了。

参考文献: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原因探析 篇4

一、《舌尖上的中国》的概况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主要讲述我国的丰富食材, 上好的食材是制作美食的基础, 我国物资丰富, 拥有多种多样的食物原材料, 因此人们为了享受大自然给他们的馈赠, 开始采集、挖掘、捕捞自然的馈赠。第一集中便真实地拍摄了人们接受大自然的馈赠, 而人们在接受馈赠的同时又尊重大自然的规律, 使自然的馈赠永远的传承下去。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讲述“主食的故事”, 集中在我国多样的主食上。主食, 顾名思义就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 是为人类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在幅员辽阔的中国, 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各自独特的主食文化。无论在哪, 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 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本集就我国各个地域的主食文化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拍摄, 片中每一个镜头都让观众垂涎欲滴。

《舌尖上的中国》重点在于第三、四、五集, 分别是“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和“厨房的秘密”。主要向观众展示了菜肴烹调的技术, 同时, 导演根据对菜肴的烹调和加工工艺的不同, 分别进行两个角度的拍摄。其中, 有人类用智慧和时间对食物进行转化, 如豆腐、米酒, 还有集中于厨房的烹饪技术, 这些都展现了人类对食物的钟爱, 更凸显了人类智慧的一面。

在《舌尖上的中国》第六集当中, 主要对中国人烹制各种口味所需的不同调味料进行了研究, 其中, 包含了川、鲁、粤、淮扬四大菜系, 还涉及到新疆、云南等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美食, 尽显各大菜系的特色, 用镜头语言向观众展示了“五味的调和”。

《舌尖上的中国》的压轴戏是酒文化的介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酿酒技艺, 不同的饮酒礼仪。针对此, 《舌尖上的中国》第七集特地对我国黄酒的酿造进行细致的拍摄, 将酿造黄酒的每一步工艺拍摄得淋漓尽致。

二、舌尖效应

1、经济效应

《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 淘宝店与之相关的食物成交量大幅增加。“舌尖上的某某”瞬间成为淘宝上搜索量最高的关键词, 记录片中播放的特产也成为抢手货, 其中的毛豆腐和诺邓火腿的大量销售就是其经济效益的真实写照。

纪录片掀起的“淘宝热”, 生产出大量的舌尖上的衍生品, 例如《舌尖上的中国》书籍、《舌尖上的中国》DVD等。他们的诞生进一步宣传了纪录片, 为纪录片拉动了人气, 也为中国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舌尖上的中国》真的是火了又火, 摄制组在记录普通老百姓制作美食的同时, 对他们的命运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主人公黄馍馍老汉。在2012年8月4日北京晚报有这么一条新闻, “陕北的黄老汉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 进京亲自执导地道陕北黄馍馍的制作, 并以单价三元的价格售卖。而这还不够, 北京西贝餐饮管理公司以三十万元的代言费让黄馍馍老汉亲自为黄馍馍代言。据统计, 公司一家店铺第一天平均每两秒就有一单点黄馍馍, 两天内全国黄馍馍销量达五万个。在引入‘地道陕北黄馍馍’的同时, 西贝北京第一店也完成了更名。更名为西贝西北菜, 是集团基于整体战略考虑, 目标是要打造中国的西北菜系。”

纪录片的衍生品, 淘宝网相关产品剧增的销售额, 身价速增的黄老汉, 这些都向我们证明了《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 它的成功同时带动了我国餐饮业的发展, 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文化效应

作为一个深夜播出的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无论从播出时间还是观众的收视习惯来看, 它都不占据优势, 然而它却创下了前所未有的收视率新高。同时在各大视频网站点击率也位居前列。由此, 围绕其展开各种相关话题, 多次引发了对其文化性、经济性和社会效益型的广泛讨论。

《舌尖上的中国》拥有一个优秀的拍摄团队, 他们的足迹踏遍全国100个地方, 为时一年的拍摄, 为我们记录了我国的饮食文化资源, 他们用镜头为我们展现了美食来源的背后。美味的食物透过清晰的短片, 为我们展示了美味佳肴的制作过程, 在这期间也对各地的饮食民俗也起到了推广作用。这里所展现的菜肴烹制工艺, 手工技法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纪录片的纪实性为这文化资源的保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文化资源的传承方式。

《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以及内容, 既融入了人文关怀, 使纪录片的受众不仅仅限于具有一定教育程度的人群, 又凭借朴实的语言、平实的故事, 更好的向普通大众传递中国的文化魅力、故土情怀。

“做年糕”是本片中讲述的一个平凡动人的故事, 宁波水磨年糕用当年新产的晚粳米制作, 经过浸泡、磨粉、蒸粉, 搡捣的过程, 分子进行重新组合, 口感也得以改善。搡捣后的米粉团, 在铺板上使劲揉压, 再揉搓成长条, 一条最普通的脚板年糕就成型了。通过对年糕的制作流程的展现, 许多观众第一次了解到, 平日里吃的那些并不起眼的年糕, 原来要经过如此多的工序, 付出如此多的辛勤劳动才能得来。这样一来, 就让观众带着一颗感恩之心去仔细回味那年糕的香甜。

因为选题的生活化和平民化, 让观众们从纪录片中发现了自己身边潜在的文化价值, 不论是年糕的制作工艺还是庆贺新年的习俗, 都让观众产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崇敬。纪录片将中国传统文化广泛渗透于美食当中去, 以此传递中国文化的正能量, 体现其带来的文化性。

纪录片不但通过一个个平凡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更蕴含着一缕乡愁的味道在里面。由于纪录片在拍摄中融入了更多的人文情怀, 因此很多观众在观看时会不由自主地由纪录片中的美食而思念自己的故乡, 也因纪录片中的美食而引起对童年的回忆。劳累忙碌了一天的人们, 打开电视看看纪录片, 不再去想社会的繁杂, 给自己的心灵洗个澡, 让自己的心灵在浮躁和压力面前得到放松。

3、社会效应

纪录片在央视第一轮播出后, 一股“舌尖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该片在新浪微博热词排行榜名列第一并衍生出大量如“舌尖上的上海”、“舌尖上的淘宝”、“舌尖上的母校”等“舌尖体”。

如今《舌尖上的中国》已被打造为央视纪录片的品牌, 形成了品牌效应。《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满足了人们对社会互动的心理需求, 该片播出后, 在新浪微博、豆瓣引起广泛的讨论。大家都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客观上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效益。2013年高考, 重庆语文作文题目是根据材料写作, 而题目给出的材料恰恰与纪录片中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中大豆的多种使用方式相关。如此的作文命题绝不是一次巧合, 这正是《舌尖上的中国》对社会各界产生影响的重要表现。

当然, 面对这一拥而上的“舌尖热”难免也会带给广大观众和网友造成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 使《舌尖上的中国》成为今后纪录片的模版。这就需要创作者在迎合当下流行元素的同时, 更应该注意跳出模式化的框架, 勇于创新, 迎合大众口味, 观察观众最需要的是什么, 以此取得更佳的社会效益。

三、成功的因素

1、内容为王

(1) 小切口, 大主题

《舌尖上的中国》用最朴实的镜头和最平凡的美食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拍摄的食材不是燕窝、鲍鱼等高端美食, 而是豆腐、泡菜、冬笋、腊肠等老百姓生活中常见的食物, 这就迎合了大众的口味, 让观众产生一种亲切感, 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它更多的是展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和文化。

这部纪录片从小的切入点开始, 不断深度挖掘其内在本质, 突出了纪录片的纯真朴实。这深深的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以及强调了大自然对给予人类的馈赠。主题赐予了观众一个全新的视角, 使观众可以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看待美食。这不仅仅让观众单纯地去体验饮食文化, 更是进入一个深思的过程, 从饮食文化上升到人生哲理的层次。

我们从片中可以看到:每一集都是以一个平凡的人物为主线, 从一个平凡的角度切入, 然后伴随人物的生活与情感进入片子的主题。《自然的馈赠》中讲到查干湖冬捕者的时候, 故事锁定了77岁的石宝柱, 并附有这样的介绍:“网在冰下走了8个小时, 终于到了收网的时候。水底的世界被整个地打捞了起来, 被上天厚爱的人群又一次获得了恩赐。令人感慨的一幕发生了, 大鱼们肥美的身躯刺激着所有人的神经, 但是没有人会注意到一个细节——拉上来的网中竟然没有一条小鱼, 每条鱼的重量几乎都在2公斤以上。只有老把头知道, 这正是查干湖渔民心口相传的严格规定。冬捕的渔网是6寸的网眼, 这样稀疏的网眼只能网到5年以上的大鱼。这样, 未成年的小鱼就被人为地漏掉了。郭尔罗斯蒙古族有一句话叫做‘猎杀不绝’,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零下几十度的寒冬, 他们还要辛勤的劳动, 这就向观众展现了劳动人民艰辛的生活境况, 此时更能让人深思的是“猎杀不绝”这四个字眼。如此简单的词语却暗藏着深厚的哲理, 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 查干湖人遵守着祖祖辈辈心口相传下来的规矩, 猎杀不绝的传统文化就贯穿其中。像这类的故事在纪录片中还有很多, 这些手法让整部纪录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 他们毅然坚守着古老的习俗, 小人物自有小人物的安逸与情怀, 责任和担当, 将美食与感恩联系在一起, 是对劳动者最好的奖赏。

(2) 平实的语言渲染恢弘的效果

当下的纪录片越来越注重画面的质感而忽略了它的内涵, 一部纪录片的成功, 离不开语言的运用。《舌尖上的中国》以感性的文学性的解说词为我们构造了一首赞美中国美食、歌颂劳动者、感恩自然的诗歌。

在修饰手法方面, 以白描为主, 清晰、自然、明了。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 《舌尖上的中国》的语言在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基础之上, 又运用了大量比喻、隐喻、对比、倒叙等手法, 多层次、多角度的反映生活。

平实是纪录片的创作风格, 是一种境界。从旁白的解说, 到人物的对话, 无不透露出一种平静、平实的感觉, 纪录片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文化传播手段, 它拥有着广泛的受众。《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成功的纪录片, 跨越了种族、文化、地域的障碍, 让世界人们了解了中国的饮食, 更真切地触摸到了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

2、整合营销打造的品牌效应

(1) 借助央视打造品牌效应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 央视是全国最好的电视平台, 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在央视纪录频道成立之前, 经过长期准备, 央视打造出专门播出纪录片的《魅力纪录》栏目, 它的成立将纪录片推向更多的观众。《舌尖上的中国》首先在《魅力纪录》播出, 播出后反响强烈, 收视率极高。接下来先后在央视财经频道、科教频道等重播, 那段时间整个央视都是《舌尖上的中国》的“身影”。由于《舌尖上的中国》在大陆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2012年7月, 其在台湾成功播出, 2012年9月在新加坡进行播放, 2012年10月在香港播出。由此一来, 《舌尖上的中国》在一年内促成了中国以及海外电视媒体的播放, 大大提高了《舌尖上的中国》的知名度, 它也由此进入了国际化轨道。

(2) 新媒体的传播与推广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如此成功, 除了依靠央视这棵大树之外, 还得益于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大量的传播与推广。

在《舌尖上的中国》火爆播出的同时, 网络上也获得了接近两千万的点击量, 而微博作为一个新兴的舆论平台, 为网民提供了相对自由的表达空间, 受到了广大网友的追捧, 来自中国网络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数据大调查显示, 参与投票的人有33.29%通过电视直播观看, 63.04%通过网络点播观看, 3.67%通过手机电视观看、微博等新媒体了解并观看。这就说明新媒体为《舌尖上的中国》提供了更广的受众平台。

新媒体时代, 网络、微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充分扮演了“传播者”的角色。这对塑造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方式, 我们也期待着能有更多的“舌尖上的中国”可以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和形象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3、创新的表现形式

(1) 中西结合的模式

谈起《舌尖上的中国》, 大家都会拍手称快, 夸赞它的拍摄手法、语言、音乐, 还有它独特的形式。《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档美食类节目, 如果它的形式不是以纪录片, 而是同多数美食类节目一样, 如《天天饮食》《美味厨房》之类的节目, 那么它还会不会引出异乡人的乡情, 引起如此的收视狂潮呢?答案是不用质疑的。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形式感很强的纪录片, 除了整体形式跟以往美食类节目不同外, 它的各个细节表现也十分到位。它的画面精致优雅, 解说词传统质朴, 它的篇幅结构与叙事结构都很西化, 与BBC的《美丽中国》十分相似, 但在这种细节元素中还有浓郁的“中国”存在, 因为它讲述的不仅是中国大江南北的美食, 更讲述了美食背后文化氛围与民族传统, 解读了中国的文化脉络和历史渊源, 让传统的中国文化外面披上了西方华丽的外衣。

这种中西结合的创新模式与文化认同、国外观众、跨文化传播等联系在一起, 意味着本片也是以国外的观众为受众对象的, 可以说《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整体框架很西化, 细微元素很中国的纪录片。

(2) 笑脸元素的运用

《舌尖上的中国》记录了中国美食从食料到烹制再到形成特定文化的各异形态, 除了对美食本身的介绍, 更多的是对美食所延伸出的人文与情感的诠释。每一集记录的美食和情感都不相同, 但它们又具有共性——笑脸元素。笑脸是片中的一个文化符号一样, 细心的观众都能够观察到, 每集都以片中出现的笑脸而结束。

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一幅幅笑脸不仅仅是单纯的微笑, 在这微笑中透露出的是中国劳动人民艰辛、勤劳与朴实, 更是中国老百姓最自然、最纯真的微笑。这些付出劳动和智慧的人们用他们质朴的笑脸深深的吸引着观众, 激起了观众对于食物的感恩, 对于普通劳动者的敬意。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 其凭借良好的平台和优秀的内容, 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 带来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离不开其内容、营销等方面的创新。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效应,创新

参考文献

[1]熊豆豆.《舌尖上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价值研究[J].兰台世界, 2012 (11) .

[2]窦媛媛.“舌尖”黄老汉北京推销“黄馍馍”[N].北京晚报, 2012-8-4.

[3]燕京, 吴新宏.传播美食文化新气象——浅谈《舌尖上的中国》创新之处[J].电影评介, 2013.

宝洁成功的原因 篇5

让消费者决定创新

宝洁负责研发的副总裁拉里.休斯敦曾断言,大多数公司采取的研发模式已经失灵。他的同事、宝洁首席技术官吉尔.克劳伊德分析了旧有创新模式失灵的原因,他认为,在消费用品领域,品牌的增多大大拓宽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在激烈的竞争下,创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结果导致创新速度加快。他估计,过去创新步伐大约加快了一倍。创新速度加快同时也意味着失败概率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必须重新构建一个更为高效的创新体制。”克劳伊德说。

德布.亨莱塔是宝洁婴儿护理产品部总裁。她办公室楼下的大厅里经常会有一些年轻妈妈光顾。原来,亨莱塔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尿布测试中心,让母亲们试用宝洁开发的婴儿纸尿裤,从中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反映,更重要的是了解她们的新需求,以开发出针对性更强的新产品。该公司推出的系列“帮宝适”高级纸尿裤,就是根据在此类试验中了解到的消费者需求开发出来的。

克劳伊德指出,要成功宝洁就必须关注顾客体验的方方面面。事实上,宝洁提出了“360度创新”的概念,即围绕它所说的顾客体验进行全方位创新,包括达到所需性能的产品技术、能够以合适价格生产出该产品的生产技术、产品性能外观和包装的概念性以及审美性因素等等。以前,宝洁往往把内部研发工作的评估重点放在技术产品的性能、专利数量和其他指标上,现在,它更加强调可以感知的顾客价值。

这首先意味着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为此,自上任以来,雷富礼要求公司上下都要从消费者的角度而不是从科学家的角度来考虑创新问题。宝洁首席营销官吉姆.施腾格尔要求营销人员大幅增加与消费者沟通的时间,,宝洁平均每名营销员每月与消费者沟通的时间不足4小时,现在已超过12小时。营销员还被要求深入消费者的实际生活,到消费者家中观察他们洗衣服、擦地板、给婴儿换尿布等,从中了解其生活方式和希望解决的麻烦。

“我们正通过‘反向设计’对低价“帮宝适”Basico产品线进行创新。”宝洁在拉美的婴儿护理产品营销主管吉列尔摩.里维拉里摩说,所谓的“反向设计”,就是先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可承受的价位是多少,然后据此确定、设计产品的功能,除去可能会使产品价格上升的不必要的功能。

5年前,宝洁收购美国第5大宠物食品公司爱慕思公司。现在,爱慕思已跃居宠物食品行业的老大。积极创新是这起当初不被人看好的收购得以成功的内在原因。针对宠物主人希望宠物长寿的心理,爱慕思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延长宠物寿命的新产品,如减肥配方食品、抗氧化剂及防止牙垢的宠物护齿产品等,并计划研发宠物用的核磁共振成像仪。这些新产品的推出使爱慕思的销售收入显著上升。

全方位创新理念也使宝洁更加重视创新中的成本因素,宝洁称之为“成本创新”。目前,宝洁在全球的消费者已达到20亿左右,它提出要为世界上大多数消费者服务,这意味着要加大发展中国家市场及发达国家的中低端市场的开发。要在这些市场盈利,就必须更加重视控制产品的成本。宝洁一名高级官员说:“我们分配了更多的研发和工程设计资源,用来为世界上更多的消费者服务。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创新满足较低收入消费者的需求。”

宝洁的许多产品正是这样推出的。“帮宝适”在波兰推出一种婴儿湿纸巾,其价格比以往的同类产品降低了20%。由于在波兰市场获得成功,宝洁准备在其他国家推出。在俄罗斯市场,宝洁了解到大多数俄罗斯妇女不喜欢用Alaways超薄卫生巾。这一方面是因为超薄卫生巾让她们觉得不太安全,另一方面也有价格上的考虑。于是,宝洁推出了加厚型卫生巾,从而使其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上升了8%。

雷富礼上任以来,宝洁推出了众多的新产品,从速易杰拖布到佳洁士电动牙刷再到Whitestrip美白牙贴等,其市场份额因此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牙齿美白产品市场,一年前其份额是57%,现在已达到70%;纸尿裤的市场份额也由一年前的45%上升到了48%。宝洁首席财务官克莱顿.达利表示,该公司 70%的业务市场份额都实现了增长,如果没有创新,这是绝对无法做到的。

宝洁历史

宝洁创于1837年,是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公司性质:股份制。公司总部位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全球员工近110,000人。宝洁在日用化学品市场上知名度相当高,其产品包括洗发、护发、护肤用品、化妆品、婴儿护理产品、妇女卫生用品、医药、食品、饮料、织物、家居护理、个人清洁用品及电池等。

品牌概述

创于1837年的宝洁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财政年度,公司全年销售额为514亿美元。在《财富》杂志最新评选出的全球500家最大工业/服务业企业中,排名第86位。宝洁公司全球雇员近10万,在全球80多个国家设有工厂及分公司,所经营的300多个品牌的产品畅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织物及家居护理、美发美容、婴儿及家庭护理、健康护理、食品及饮料等。

刘邦成功的原因给创业老板的启示 篇6

企业处在变革的时期。这个时期给了更多创业者更多的创业机会。这就是我们的企业要关注、研究刘邦的原因所在,问题是我们的管理者如何才能像刘邦那样,利用好这些机会,“因时”、“因地”、“因人”地展开自己的竞争策略呢?

分享刘邦成功的五则,看刘邦成功的原因给创业老板的启示。

一、知人善用

公元前202年五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吕后看着弥留中的刘邦,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有气无力地说:“以后的事你不会知道了。”

二、无条件信任

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其实,一个领导者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计较甚多,能招募来好的人才吗?恐怕连帐下之人也会离他而去。

三、接班人的选择智慧

刘邦选择接班人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几种交叉的矛盾。

一是观念问题。刘盈是长子、嫡子,立他为太子就是天经地义;刘如意不是长子,又是庶出,当接班人名不正言不顺。虽然刘邦在考察中觉得太子“仁弱”,“如意类己”,但是敌不过传统的观念。周昌、叔孙通动不动豁命,“誓死捍卫”刘盈当太子的权力,大约就是出于观念上的原因。二是派系问题。吕后多年随军,和朝臣打了很多交道,有一定的交情,所以“吕派”实力强大。戚姬只是仗着刘邦当后台,把宝完全压在一个人身上,虽然有最高领导撑腰,却未免势单力孤。三是心理问题。戚姬的主要后台是刘邦,其实刘邦硬拍板,谁也无可奈何,但是他始终优柔寡断,朝臣一碰就“卷刃”了。吕后心狠手辣,当时在人们看来却好像处于弱势,从而获得了许多人的同情。

四、豁达大度,从谏如流

在楚汉争霸之初,项羽有雄兵百万,刘邦只有区区二十万,处于明显的劣势。但刘邦接受樊哙、张良、萧何等人的劝谏,不与项羽正面交锋,而是处处讨好示弱,迷惑项羽。公元前207年,刘邦先于项羽攻入秦国都城咸阳,在壮丽的宫殿和无数的珍宝面前,刘邦动了杂念,“意欲留居之”。

樊哙在此时力谏刘邦,他说:“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樊哙一针见血地指出,奢华之物是秦国灭亡的祸根。在樊哙、张良等人劝说下,刘邦终于醒悟过来,咸阳的财宝原封不动,“还军霸上”。今天看来,刘邦此举是十分明智而且关键的。倘若刘邦贪图富贵,把咸阳据为己有,等到随后项羽统率几十万大军到来后,刘邦定会遭到屠洗。

此后,刘邦在夺取政权的道路上,屡屡接受谋士谏言,做出了“鸿门宴上示弱脱身”、“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拜帅韩信”、“拜相萧何”、“还定三秦”等一系列明智之举,使他逐步迈向权力的顶峰。而项羽攻入咸阳后,肆无忌惮地抢夺财宝,还放火烧了阿房宫,“火三月不灭”。

曾经有人进言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意欲让项羽定都于此。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显然是一副草莽流寇的做派。进言人听了,感慨道:“人们常说楚国人是猴子戴人帽,办不成事,果真如此。”项羽大怒,下令烹死了说客。之后,带着财宝和美女,率部东归。

五、卓越智慧放心大胆敢授权

授权是现代管理学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活动中需要经常面对的问题。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的知识和才干也是有限的,无论他多么能干,多么有精力和才华,都不可能把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的事情全部抓起来,事必躬亲。如果大事小事都事必躬亲的话,必然是大事小事都抓不好,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

网络综艺《奇葩说》的成功原因探究 篇7

《奇葩说》第一季以2.6亿次点击量收官时,人们将这个纯网生的综艺节目当成了一个新的现象,献上咋舌、赞美、或者质疑。第二季收官之时,这个数字已悄然变成了6.2亿,而且还在不断攀升。自2014年上线以来,《奇葩说》已成功推出两季,总点击量破11亿,各项数据多次创造互联网自制综艺新纪录,是当之无愧的纯网综艺标杆。在网络自制节目大行其道的今天,《奇葩说》的成功原因值得探究。

1 受众定位精确

年轻人是网络媒体的主力军。《奇葩说》的受众定位明显是80、90后的年轻一代。节目的片头轻松活泼,还常常恶搞模仿好莱坞大片等,每期辩题也是以小品的形式展现,节目口号“U Can U Bi Bi”大胆直白,节目开头的温馨提示更是直接表达“40岁以上观众请在90后的陪同下观看节目”。新媒体时代也是受众碎片化时代,各种综艺、真人秀节层出不穷,要想节目能获得受众喜爱,必须得有精确的受众定位。90后是生活在网络媒体笼罩下的一代,他们敢于接受新观点,富有创意意识,应该是网络综艺节目的最主要受众。

2 善于发挥平台优势

新媒体的飞速崛起、各种传播渠道的融合,大大助推了网络节目的传播。《奇葩说》作为爱奇艺旗下的一档网络自制综艺节目,以爱奇艺平台为支撑,受众可以在爱奇艺网页收看节目。同时《奇葩说》还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常常在新浪发起话题跟网友交流;还拥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朝阳公园东七门”,关注其公众号不但可以观看每期节目花絮,了解奇葩辩手的生活日常,还能报名参加节目或者留言建议。除了微博、微信,《奇葩说》还会通过知乎、百度贴吧等平台,挑选出当代年轻人最关注、最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辩题。揣测受众的喜爱,从而加深受众的忠诚度。

3 内容富有创意

一档节目的成功,仅靠明星效应、平台优势是不够的,内容为王才是根本。在网络节目层出不穷、竞争激烈的今天,节目更是需要以内容取胜。传媒的产品即内容是商品,好的内容才是吸引受众的根本。每期《奇葩说》都会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辩论,它每期的辩题就是节目最大的特色,它的辩题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代表性,代表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思维角度和辩论方向。例如辩题“整容会不会让你成为人生赢家”,在如今这个整容已经成为稀松平常的时代,有人宣扬我的容貌我自己做主,但是也有人不忘老祖宗的提醒“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第三季有一期的辩题是“女性专属车位是不是歧视”。现在,只要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女司机”三个关键字,网页显示出来的都是“女司机,天生的马路杀手”、“女司机,勿把油门当刹车”“千万不要惹女司机”等内容,似乎女司机就代表着危险、代表着驾驶技术不过关,因此才会有一些商场专门设置了女性专用停车位。针对辩题,两边的奇葩辩手站在自身的角度表达自己的看法。观众们可以在不同的思想碰撞中找到共鸣,可以在反面的观点冲击下产生新的思想,看到视野不所及之处的全新观念。对问题产生更加深入、成熟的思考。

4 传播社会正能量

《奇葩说》作为一档网络综艺节目,要做的并不仅仅是靠着搞笑、出格的节目风格、话语博取观众眼球,应该是在激烈的话题辩论、言语交锋,娱乐至上的试听狂欢之后,反思话题的深层意义,传播社会正能量。《奇葩说》第三季有期辩题是“核电站泄漏,是派有后的工作人员还是无后的工作人员去?”辩手黄执中提出,如果自己的父亲被派去修核电站后殉职,拯救了全世界,自己也就成为了英雄的儿子。他认为,伟大的死亡往往是一个伟大的阴影,披着伟人后代的光环甚至是一种特权,因为有了这种特权,如果我本性恶,就会去欺负别人。伟大第一代光辉灿烂,伟大的第二代、第三代却走不出这种伟大,伟大甚至会变成诅咒。这种开脑洞式的角度,对英雄后代的邪恶构建,立即引来高晓松的反驳。高晓松认为人应该守住最基本的底线,不应该总是去考虑生死成本,人应该为一些事情献身,维持这个社会最基本的纯良。虽然是辩论节目,辩手需要用一切手段为自己的持方辩护,但是节目更看重的却是为受众树立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这个社会担负起一定的责任和意义,传播社会正能量。

在网络综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时,《奇葩说》无疑是一匹黑马,迅速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成为了纯网综艺的标杆。它的成功,得益于风格各异、言语犀利的奇葩辩手和奇葩导师,得益于形式新颖、脑洞大开的节目形式,离不开爱奇艺、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的支撑,但最为重要的还是因为其节目内容所传播的社会正能量,将娱乐和文化完美地融合起来。它的成功为其他网络综艺节目提供了经验,也促进着中国网综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钟丽.网络自制电视节目的传播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2]陈雨姮.《奇葩说》的成功模式探究[J].电影评介,2015(1).

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篇8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加大的殖民扩张的力度, 亚洲诸国在当时依旧处在封建锁国的状态之下。1853年, 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 (今东京湾) 岸的浦贺, 要求日本开国通商, 史称“黑船来航”。1854年1月, 日本与美国于神奈川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 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两个港口, 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 等等, 这是近代日本和西方列强签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自此接踵而来, 1855年日俄签订了《下田条约》, 1858年日本又分别与美国、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史称《安政五国条约》。至此日本民族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民族矛盾凸显, 半殖民地化危机加深。这一危机促使日本国内的新兴阶级和开明知识分子推动了明治维新的开始。几乎与此同时, 中国也出现了洋务运动, 而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 也展示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什么亚洲诸国只有日本通过维新走上君主立宪、富国强民的道路?本文试图通过与同时期的中国进行对比, 从多个方面对明治维新发生的独特性进行分析, 总结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一、政治体制

明治维新之前, 日本的政治体制是幕蕃制。国家实际的军政大权控制在幕府将军的手中, 在最高统治者之下有260多个大名 (藩主) 。各藩大名虽然受到幕府将军的节制, 但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在自己的领地实际上是最高封建统治者。各藩可以拥有独立的税赋政策和独立的武士军队[1]。地方势力和中央集权既有相互依存关系, 又具有一定的矛盾性, 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转化为对立。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之下, 维新势力在一个藩内利用地方与幕府的矛盾先取得维新的成功, 然后以此作为大本营, 号召全国倒幕维新, 从而逐个取得胜利, 直至取得全国的胜利。当时长州和萨摩两藩就是维新派先期夺取的势力较强的藩, 而后期维新派也正是借助了这两个藩强大的势力作为后盾向全国推行维新改革。有别于当时中国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日本明治维新所面对的守旧势力要比中国弱得多, 所受到的阻力也可以逐个分解从而各个击破。

二、改革时机

明治维新时期, 维新借以“尊王攘夷”、“王政复古”等恢复王权的口号推进维新改革, 而明治天皇其实也是借助的维新派的力量从幕府手中夺回了国家的控制权。可以说明治维新是伴随着改朝换代进行的。幕府统治在日本延续了300多年, 天皇的权力被幕府架空, 天皇朝廷名存实亡, 但是“天皇神授”的意识形态在日本人心目中具有根深蒂固的地位, 即使幕府将军也不得不承认天皇的权威及其存在。明治天皇重新获得权力, 推翻的是被人民认为是祸国殃民、腐败无能的幕府政府。由此天皇的权威重新被建立起来, 可谓是人心所向, 人民都希望能够在天皇的带领下富国强民, 以抗外辱。此时天皇颁布的改革法条, 自然会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 新政推行的阻力自然会小很多。反观当时的清王朝, 经过了200多年的中央集权统治, 人民已经对这个政府失望, 并且不信任了。洋务运动在推行新政的时候, 遭到了诸多的质疑和抵抗, 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 社会各个阶层几乎都“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政府改革的用心”, 认为政府是借改革之名来加大剥削, 所以各地都在抵制改革, 以至于改革难以推进。因此, 以一个崭新的有具有权威的政治领袖来推动社会改革是日本明治维新能够取得成功的又一决定因素。

三、官员选拔制度

日本的官吏的选拔及任免遵循门阀和世袭制。日本的武士按照门第高低划分成了20多个等级。幕府及各藩政府依据武士的等级身份分配职务, 可以世袭。政府的高级职位始终为大门阀世袭垄断, 中下级武士始终被排斥在权力机构之外。这种官吏选拔任免机制不同于中国的封建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可以为封建政权机构吸收来自底层的新鲜血液, 同时也给予下层人士跻身仕途的机会和希望。而在日本一些门第较低而富有才干的中下级武士由于没有获得较高职务的机会, “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并最终走上反对幕府统治的道路”。[1]尤其到了德川幕府的末期, 中下级武士对于门阀的厌恶心理使其成为了明治维新的中坚力量。而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将全国各个阶级的优秀知识分子牢牢地拴在科举的绳子上, 知识分子一直怀揣着有朝一日可以成为统治阶级的梦想, 从而放弃了通过变革谋取权利的机会。

四、主要力量

社会改革的力量直接推动着社会改革的进行, 是社会改革成功的关键。日本明治维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包括中下级武士、工人商人、富人工厂主等。维新的主要领袖如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等人皆出身于中下级武士。资产阶级化的豪商豪农的支持成为维新的社会基础。维新派通过“藩政改革”首先控制了长州和摩萨等藩的藩政, 在此过程中不但积累了改革和政治斗争的经验, 也为明治维新的建立了强有力的“根据地”。“明治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中下级武士之手, 而背后的经济推动力则是三井、住友、鸿池、小野和安田之流的大商人的财力”。[5]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和豪商豪农有力地推动着社会改革, 是明治维新的主要力量, 也是明治维新能够取得成功的坚实基础。而中国的维新派的骨干却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 大多饱读诗书, 并且和封建主义在利益上有一定的联系, 没有彻底地反对封建势力的勇气。维新派从未获得实质性的权力, 他们曾经想依靠的地方力量最终都站在维护封建利益的立场之上。

五、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当时世界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列强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形成。西方殖民主义者大多将目光投注在印度、中国这样既有广阔市场又有丰富资源的国家。最初通过武力打开日本国门的美国陷入了南北战争, 停止了对日本进一步的掠夺。而与此同时, 英、法、俄在亚洲的主要殖民地受到民族解放运动的牵制, 如当时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等。西方列强不仅放松了对日本的侵略, 还希望利用日本作为牵制俄国和侵略中国的工具, 反而开始扶植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 很快获得了列强的一致承认。有充分的历史资料表明, 明治政府的对内对外的各项政策始终得到了英国支持[2]。日本也充分利用了这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快速地展开了明治维新。

六、结语

综上所述, 日本成为唯一一个通过维新走上强国之路的亚洲国家是由其独特的内在和外在原因共同决定的。日本长达300多年的幕藩政体和世袭的官员任命制度激发了中下层武士改革的决心, 在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支持下, 维新获得了全体人民的支持, 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 日本在二十世纪成为亚洲唯一走上资本主义强国之路的国家。

摘要:本文从多个方面对比中日两国的维新运动的区别, 从政治体制、改革时机、官员选拔制度、主要力量以及国际环境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日本去的维新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日本,明治维新,独特性,成功原因

参考文献

[1]米余庆.明治维新.北京:求实出版社, 1988.

[2]付大海.浅谈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不同结局的成因.科学大众, 2009, (12) .

[3]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商务印书局, 1959.

成功的原因 篇9

归因, 即个体对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论和解释。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 一个人解释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会反过来激发他的动机, 影响他的行为、期望和情感反应。学业成败是学生最为关注的生活事件之一, 学生对学业成功和失败的不合理归因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 降低他们对自己的期望, 削弱他们的学习动机, 从而影响学业和生活, 甚至会影响他们人格的发展。

二、活动目标

(一) 使学生了解归因风格对我们情绪和行为的重要影响

(二) 让学生了解和分析自己的归因风格

(三)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

三、活动准备

(一) 多媒体课件, 图片, 白纸

(二) 学生6人一组, 共7组

四、活动实施

角色扮演, 小组讨论, 省思与分享, 讲授

五、活动对象

高一、高二年级

六、活动课时

1课时

七、活动过程

(一) 热身活动:爱的鼓励

请同学们站起来并张开双臂, 迅速拍手, 然后再张开双臂, 每一次比上一次多拍一下, 这个动作连续做五次。

教师:在这热烈的掌声中我感受到了每一个人快乐的心声, 感受到了爱的鼓励, 请把这份爱的鼓励送给我们自己, 也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位同学。

(二) 成败分析:引出归因

1. 请大家在纸上分别写出成功和失败的一次考试, 并分析原因以及阐述当时的情绪。

2. 请两位同学分享他们的经历。

教师将同学们写出的原因和情绪写在黑板上并小结:我们可以看到, 对于成功和失败的考试结果, 我们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解释, 当然也伴随着不同的情绪反应。

3. 引出“归因”。

我们刚才对自己经历的这样一个分析, 在心理学上就叫做“归因”, 简单讲就是我们对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的推断和解释。随着成长, 我们逐渐会形成某种比较稳定的模式, 不同的归因模式会使我们产生不同的情绪, 影响我们的期望和动机, 进而影响我们后续的行为。

(三) 角色扮演:体会分析

1.请两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情境:考试后, 高二某班的两位同学在教室里坐在一起, 闲聊起来。

甲:唉!这书读得真苦啊!

乙:喂, 这次考试考得怎样?

甲:唉, 别提了, 真是惨不忍睹啊!连哭的勇气都没了。

乙:你平时够努力的, 怎么会没考好呢?

甲:是啊……初中是“希望之星”, 现在就成了“流星”!唉, 看来自己真的不是学习的材料啊, 再努力也恐怕没用了!你呢?

乙:我?我跟你一样:初中也算“希望之星”, 现在就成了“扫帚星”!但是我认为自己不笨, 之所以落得今天这地步, 都得怪老师没有把我们管好教好!你想, 学生没学好, 不怪老师, 还能怪谁呢?

2.请大家以小组形式讨论分析, 请代表发言。看了上面两位同学的情况, 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对这次的考试是如何归因的?他们会产生什么情绪反应?以后他们又会怎么做呢?

3.小结:大家分析得很全面, 也很在理, 看来大家领悟了归因对我们的重要影响。现在我们分析了自己的归因特点, 也分析了别人的归因方式, 大家总结一下, 我们一般会将成败的原因归为哪几个方面, 又会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四) 补充总结:指导归因

1.板书写下同学们的总结, 并进行补充研究发现, 我们青少年的学习成败归因主要从内外源和是否稳定两个维度划分, 相信大家也体会到了不同的归因方式将对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呈现字幕) :

(1) 把失败归之于自己脑子笨、能力差等内部稳定的因素。这种归因会使自己丧失信心, 自暴自弃, 放弃努力。

(2) 把失败归之于自己不努力等内部不稳定的因素。这种归因会使自己重燃希望, 变得努力。

(3) 把失败归之于学习难度大等外部稳定因素。这会使自己学习积极性受影响, 甚至会对相应学科失去信心。

(4) 把失败归之于运气不好等外部不稳定因素。这可能会使自己重新树立信心。

(5) 把成功归之于运气好等外部不稳定因素。这会使自己产生侥幸心理, 下次不一定会努力。

(6) 把成功归之于自己能力强、努力程度高等内部的因素。这既可能使自己满意、自豪, 也可能使自己产生骄傲、自负等情绪。

2.现在知道了归因方式对我们的重要影响,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研究发现, 归因方式是可以改变的, 这需要我们在生活学习中有意识地合理归因。我们先来看一组漫画:

漫画1和2:对成功人士采访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回答是“靠的是俺的聪明才智”和“靠的是俺的拼搏努力”。

漫画3:采访怎么看待失败, 回答是“那是我的运气不好”。

3.小结:

成功的时候, 将原因归为自己的能力, 即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时, 有利于增强我们的自信心, 增强我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失败的时候, 我们可以将原因归于外部的可控的因素时, 会带给我们更少的负面影响, 我们会更快地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 也有助于增强我们的自信心。一般来说, 归因时应先从自己内部找原因, 激发自我责任感, 不要一味埋怨外部环境, 但也不要一味自责。另外要尽量找自己可以改变的原因, 不要过多归因于不可改变的原因。

(五) 活动总结

浅析鉴宝类节目成功的原因 篇10

一、变“鉴宝”为“选宝”:选秀模式的灵活运用

1、从小众到大众的全民参与模式

“打开大门办电视, 大众藏友广泛参与”, 是河南卫视《华豫之门》打出的口号。2008年, 《华豫之门》栏目承载“全省强势全国概念全球视野”的理念进行了从形式到内容的整体创新:请全国资深权威专家走进演播室进行鉴定, 使藏品鉴定更具权威性, 可信度更强;把收藏视野拓展至全球收藏市场;在节目形式上, 打破常见的嘉宾谈话评宝模式, 引入海选元素;在节目包装上, 强调现代、时尚、大气、雅俗共赏等。并且栏目坚持为群众举行大众鉴宝活动, 累计参与人数已达数万人次。这些热心观众不仅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藏品, 更成为节目的热心参与者和忠实观众群。鉴宝节目内外良性互动把小众收藏节目办成了大众文化活动, 通过“引导收藏传承文化服务藏友品味艺术”扩大了节目影响力。

2、从评论到探讨的全面互动模式

鉴宝节目突出强化观众参与、全面互动。参加鉴宝现场节目的持宝人有的是已出名的收藏故事节目中的主人公, 有的是从全国各地的来信观众中挑选出来的, 他们拿出自己心爱的藏品, 让观众大开眼界。持宝人、专家和现场观众共辨真伪, 判断价值。节目轻松活泼, 每一件藏品的鉴定都是一次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令人兴奋的体验。在节目中, 民间持宝人与专家, 与藏家, 与拍卖市场对接, 打破以往常见的嘉宾谈话评宝模式, 引入选秀节目现场PK、大众点评、讲述背后的故事等模式, 形成了一个良好互动的平台, 而不是单一的信息传递, 同时体现了服务意识。

二、从“专业”到“普及”:历史文化的魅力展示

1、本土化出发面向全国

在河南省博物院的一楼大厅正中央, 有一幅力士手推双象的壁画, 河南古代多象, 以象为门就暗喻着中原的古代先民们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大门, 这幅壁画的名字就叫《华豫之门》。作为河南卫视播出的一档大型文化娱乐节目, 取名《华豫之门》, 除了用它作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符号, 也期望它能成为“让世界了解河南让河南走向世界”的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大门”。依托河南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华豫之门》节目从河南本土文化出发, 以自身的知识性、趣味性、时尚性征服观众, 然后以此为依托走出河南, 走进国家的各个角落, 展示各个地方不同的风土人情。央视《鉴宝》栏目也走出电视台, 深入民间, 举办各种寻宝鉴宝活动, 在活动中将隐匿的民间的文化一一展示, 因此吸引着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民众。

2、故事化语言解读历史

每一件藏品的背后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 这也正是珍宝的最珍贵所在, 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表面的经济价值, 有相当一部分的普通观众关注收藏类节目的目的就是希望了解每一件藏品背后的故事。历史是枯燥无味的, 用直白的语言干巴巴的陈述出来, 势必打退观众观看的热情, 以中央二套的《鉴宝》、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为代表的鉴宝节目用故事化的语言来讲述历史, 趣味横生, 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将历史赋予藏品的美娓娓道来。

3、贴近性方式进行指导

参与或收看鉴宝类节目的有内行也有外行, 有经验丰富的收藏家, 有感兴趣的普通藏友, 甚至有偶然得到一件藏品而之前对收藏一无所知的普通人, 如何将收藏的道理讲述得被各个层次的观众所接受变得尤为困难。鉴宝节目定位在指导广大收藏爱好者, 因此不迎合某一特定的受众阶层, 而是结合实物、贴近实际进行讲解。如在《华豫之门》的一期节目中, 专家再对一幅字画进行充分肯定以后, 解释说这幅作品的主人书画功底并没有实现突破, 之所以价格飞涨, 甚至超越他的老师, 与其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有很大关联, 因此建议藏友在收藏书画类作品时关注作者的社会活动, 从中判断其作品的升值潜力。如此讲解, 既浅显又易懂, 同时达到了说清楚了道理的指导性目的, 一举数得。

三、从“现场”到“市场”:经济利益的现实驱动

1、专家权威的价值驱动

在以中央二套的《鉴宝》、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为代表的鉴宝节目里, 专家对于待鉴定的物品的命运具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一句话可以让一件不起眼的物品瞬间变成价值连城的珍宝, 也可以让收藏者花大价钱吃进的所谓藏品变成一文不值的赝品。这当然取决于物品本身的真假优劣, 但也依靠专家所代表的权威。因此节目里请来的评委都是我国收藏界各个领域的权威, 他们的评价在收藏市场就是判断标准, 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藏品的经济价值。鉴宝节目利用专家的权威, 将现场变成鉴定藏品的收藏市场, 紧紧地把节目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经济价值联系在一起, 当然也就紧紧抓住了广大观众的眼球。

2、节目人气的价值驱动

随着节目在各个省市的播出, 在节目现场进行PK的物品也被千家万户所认识, 当然也被各个收藏爱好者所关注。如果节目证实了某物品的价值, 并对其文化考古美学等价值进行了阐述, 那该物品势必会因节目的播出而被广泛认可。鉴宝节目利用电视传播带来的人气, 从现场将珍宝带入更大的市场, 为珍宝持有者带来无形的经济效益, 从而吸引更多的藏友参与和关注节目, 而这种瞬间升值抑或掉价的刺激效应也会引发普通受众的观看欲望, 提高收视率, 带来更高人气, 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①来源:中华玉网中央电视台二套《鉴宝》2007年06月11日

上一篇:高职农业毕业下一篇:环境信息披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