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研究

2024-05-16

课程设计研究(精选十篇)

课程设计研究 篇1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 本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适应web技术的飞速发展, 让学生掌握网页制作的基本技术, 为学生今后在学习、工作中建立网站及制作网页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网站设计制作的全过程, 并且熟练掌握Dreamweaver制作网页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并能利用Dreamweaver提供的强大功能制作出有专业水准的网站, 达到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共同提高。

2、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网页与网站基础知识

1.1网页与网站的概念

1.2网页的设计

1.3网站的策划与创建原则

1.4网站的开发流程

了解Internet应用有关的名词术语:WWW、Web站点、主页、浏览器、超级链接、http、URL、html语言、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

第二章初识Dreamweaver

2.1 Dreamweaver简述

2.2 Dreamweaver界面简介

掌握Dreamweave的使用界面中各组成元素的名称与功能;理解站点、网站、网页及网页属性的概念。

第三章文本与网页属性设置

3.1编辑文本

3.2设置文本属性

3.3文本列表

3.4添加水平分隔线

3.5网页属性设置

了解网页中文本的输入、编辑以及打开、关闭与设置其属性的方法。掌握系统属性及网页属性的设置方法, 及各设置参数的作用;要求重点了解制作网页时的不同断行方法, 增加分隔线的方法及文本列表的设置。

第四章图像

4.1网页图像简述

4.2插入图像

4.3设置图像属性

4.4创建图像映射

掌握图像对象的主要属性与设置方法;掌握图像映像、翻转图片对象等的特点、用途及设置方法。

第五章超链接

5.1超级链接的概念

5.2各种链接的功能和实现方法

深入理解绝对路径、相对路径、根相对路径的概念、意义及用法;了解建立超级链接各目标参数的意义, 掌握设置超级链接的方法;掌握制作超级链接、E-mail链接、锚点等形式的超级链接;掌握导航条与跳转菜单的特点与用法。

第六章使用表格

6.1表格及其属性设置

6.2基本表格操作

6.3表格排序

6.4使用表格进行页面布局

掌握表格的创建、结构调整与美化方法;熟悉表格与单元格的主要属性及其设置方法;掌握通过表格来进行网页页面的布局方法。

第七章框架

7.1框架与框架集的概念

7.2创建框架和框架集

7.3框架和框架集的编辑

了解框架网页与普通网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框架网页在创建、选择、设置、存储与应用方面的特点;掌握框架结构网页的制作方法。

第八章表单

8.1表单的概念及作用

8.2表单网页的制作方法

8.3表单处理

学会使用Dreamweaver中应用表单设计网页的方法;全面掌握表单的创建、编辑、处理方法, 以及各表单对象的功能、特点和用途 (包括:复选框、下拉列表框、按钮) 的特点与使用方法。

第九章图层

9.1创建层

9.2修改层

9.3设置图层参数和图层属性

掌握在网页中创建、修改层和嵌套层的方法;掌握层的属性和编辑层属性的方法;掌握移动、删除层的方法;能够将层与行为进行简单结合。

第十章网页动态特效

10.1创建时间轴

10.2基本行为操作

10.3在时间轴上添加行为

掌握时间线的创建与调整方法;学会通过如何为时间线增加行为等方式来控制时间线的播放效果。

第十一章HTML语言

11.1 HTML文档的基本结构

11.2文本相关标签

11.3图像标签

11.4文字布局

11.5页面链接<A>标签

要求掌握HTML的基本结构创建网页;学会使用文本相关标签实现文字修饰和布局;掌握使用图像相关标签实现图文并茂的页面;掌握使用超链接相关标签实现页面间的跳转。

第十二章层叠样式表-CSS

12.1为什么需要CSS样式表

12.2样式表的基本语法

12.3常用的样式属性

12.4样式表的三类应用方式

了解网站中应用CSS的意义, 熟练掌握CSS样式的定义、设置, 学会用CSS创建个性化的网页。

第十三章模板与库

13.1使用库项目

13.2模板的创建和设置

要求掌握Dreamweaver 4中模板与库元素的概念与作用;了解模板的固定区域与可编辑区域的区别和用途;学会通过模板和库元素创建网页的方法。

第十四章加入多媒体组件

14.1添加Flash动画

14.2添加视频

14.3嵌入声音文件

14.4插入ActiveX控件

14.5插入Java applet

掌握并了解可以在网页中插入Fireworks HTML、Java Applet小程序、Shockwave电影、Flash电影、ActiveX.控件等多媒体对象的方法。

第十五章网站管理与维护

15.1网站如何更新维护

了解通过站点管理器规划、创建站点的方法与站点设置参数的意义和设置方法;熟悉站点管理器的用途, 学会利用站点地图查看、管理各网页之间的超链接关系;掌握通过站点管理器发布站点的方法与上传、下载与同步更新站点内容的方法。

第十六章综合实例

通过一个站点综合实例的练习, 掌握站点创建的全过程, 包括站点目录结构的规划, 各网页的创建、布局以及设置方法。

3、理论教学的学时分配

4、实验教学内容

网页设计与制作实验是《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 实验课程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是培养学生网页设计能力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实验课。本实验要求课前预习实验内容, 独立完成课程中要求的各项实验, 实验完成后, 按照实验报告格式提交实验报告。 (见表2)

5、考核方式

网站作品作为期末考试。期末考试要求学生在100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属于考查课, 所以要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实验成绩占30%, 平时成绩 (按上课出勤情况评分) 占20%, 期末成绩占50%。学期末, 以大作业的方式进行考核, 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一个网站, 能综合运用网页制作工具、图像处理工具设计制作出专业性网站并能够顺利发布、浏览, 考核学生的网站设计与规划能力。

6、结束语

为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在近两年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网站开发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式"课程结构, 课程模块根据岗位需求变化、教学实际情况灵活组合、动态调整, 课程内容根据网页制作技术发展持续更新。在课程结束时, 绝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网站, 部分同学还申请了网络空间, 并将自己的作品上传维护。在教学中还要加强实践教学, 精心设计教学案例, 寓教于乐, 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实践证明, 这些方法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摘要:课程体系改革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有效实施手段。《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体系研究的内容包括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及课程考核标准等。通过验证, 课程改革的效果良好。

关键词:网页设计,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任国庆."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体系分析及课程整合[J].计算机教育, 2006 (10) .

[2]文志连.高校《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J].文教资料, 2006 (10) .

[3]段青玲, 王欣."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 2007 (1) .

[4]宋平.网络建设与网页设计课程改革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 2007 (3) .

课程设计研究 篇2

姓 名: 任志伟

单 位:河南省郸城一高

专 业: 化学

考试科目:化学课程教学设计

考试分数:

2013年 3 月 3 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试卷

一、名词解释(总分15分,每小题3分)

1、教学设计

答: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整个化学教学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具体说就是对教什么(教学内容)和怎么教(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进行设计。

2、教学资源

答:简单地说,化学教学资源是指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实现化学教学目标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的总和。化学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化学实验室及化学实验仪器、装置、药品,实验员,影像设备及与新课程配套的影像资料,网络及网络教学资源,图书馆及教科书、学生用书、期刊等图书资料,还有教师、学生,工厂、农场、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等。

3、教学评价

答:化学教学评价是指在一定的化学教学评价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化学教学目标,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手段,通过不同的评价者以及被评价者之间的“协商”,对化学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并达成共识的过程。

4、迷思概念

答: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是指学生在接受化学教育之前或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和对各种化学现象与化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这些认识和理解大多是非本质的,有别于目前科学家所公认的想法。此种想法,诚如黄幸美(1996)认为其一是学生在概念的表征学习中,因具体程度不足,不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其二是因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尚未成熟,记忆负荷有限,对于问题重要表征编码困难。所以常有错误编码或错误对应的现象,结果导致学习上迷思概念与推理错误的产生。

5、信息技术

答: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一方面是指有形的媒体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等硬件和相应所承载信息的软件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是指无形的、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所用到的全部方法,主要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的思想方法。

二、简答题(总分25分,每小题5分)

1、教学设计具有哪些特点?

答: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

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2、简述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功能

答:(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提高学习热情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及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有助于进行科学方法论教育

(4)运用化学史实做好学生的德育、美育教育。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化学学史料,可以使学生学会从物质组成和运动的繁杂、混乱的秩序中整理出统一、简洁的秩序和规律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学会从零散、无序的艺术哲学之中整理出令人神怡的秩序和规律,不论从思想上、思维方法上均得到启迪。实践证明,真正发挥化学史的教育功能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践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化学史的渗透。

3、请结合化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简述你对“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解

答:化学课程内容是确定化学教学内容的最重要的依据,它为化学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最基本的范围。化学教学不仅要教知识、教技能,还要教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化学教学内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基于教科书,又要超越教科书,这是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基本原则。要全面解读此原则,就要跳出教科书—教师两者关系的狭隘视野,从更广阔的教科书—教师—学生三者关系的视野来进行分析。教师要转换自身角色,成为教科书内容的仲裁人、转译者与开发者;充分挖掘学生的教材资源,让学生成为学习内容的决定者与建构者;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协商,师生在对话中共同建构学习内容。

新课程推出的很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对教师来说是全新的尝试。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有一定难度,非常有必要对他们提供课程资源上的帮助,而教科书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教科书对教师来说,更像是铺路石子,而不是绊脚石。

在教科书中心的教学模式下,人们往往孤立地看待教科书,把教科书当成自足的封闭系统,或者只分析教科书一教师间的单向作用,关注教师如何“吃透”教科书,忽视其他重要关系。而超越教科书,就要用更开阔的视野来重新认识教科书,把教科书作为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来看待,在有效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中正确使用教科书。教师、教科书、学生三者是教学系统中的最基本要素,教学是三者之间动态交互作用的整体协同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科书是教学的基础文本,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意义的创造者,学生是教学的最终服务对象。教师有效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也就是三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的过程。三者之间进行互动,就会生发出三对关系:教师与教科书、学生与教科书、教师与学生。教师使用教科书的过程,就是摆正教科书在教学关系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协调三者之间关系的过程。

从根本上说,无论是把学生因素吸纳到教材资源中,还是与学生进行协商,都是为了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教科书、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教学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创设生动活动的学习情境;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化学教科书只是以纸为质地,通过书面印刷的形式而制得的基本教材。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化学课程是指学生通过与化学教学有关的有目的活动所主动获得的全部经验。化学课程有多种具体表现形式,如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各种形式的化学课程按照一定的化学课程设计思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化学课程的特定组合,这种特定组合就是化学课程的结构。化学教材并不是化学课程本身,而是化学课程的具体化,是将化学课程理念和化学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一定的呈现方式加以展开和具体化、系统化的材料。化学课程的内容可以按照多种逻辑关系加以具体化,从而形成多种版本的化学教材,也就是“一标多本”的基本含义。化学教材有多种形式,我们通常所说的化学教科书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4、“化学实验做起来麻烦又浪费时间、浪费资源,所以我一般在上课时都用多

媒体来演示实验”,请对这位老师的说法和做法进行简要评述。

答:该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

一、演示实验的原则

(1)目的性:实验现象是认识化学真知的向导。(2)准确性。(3)示范性。(4)明显性。演示实验,是教师通过实际的实验演示,引起学生观察、思维,从而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

二、多媒体来演示实验的弊端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实现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能证明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它还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化学实验是最直接、最生动的媒体。多媒体教学形式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决不能舍本逐末,放弃垂手可做的实验而去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只有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同化学实验、教学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来演示实验,播放起来,本末倒置,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只能从投影屏幕上看实验,而不是看老师演示实验,也不是亲自动手做实验,对于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现象未能观察到,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缩小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多媒体教学可能会使传统实验教学中的教师主观能动性下降危险的、实验条件限制没法开展的实验可以用多媒体演示,但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适合用多媒体演示教学。

5、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需要探究?

答:

(一)值得探究的知识

探究的内容应该是化学教学中的核心知识、重点知识。·化学基本概念,如电解质、胶体与溶液的区别、原电池、化学反应速率等,这些知识是值得探究的。

·化学基础理论,如元素周期律、碱金属和卤素性质递变规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温度和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晶体的生长条件、促进和抑制水解反应的条件、配位化学的发展及其对现代化学贡献的讨论等;

·重要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如甲烷、乙烯、乙炔、苯的化学性质比较,蔗糖、纤维素的水解产物,硫酸铜溶液与镁、铝、锌等活泼金属反应的产物,钠与水的反应、过氧化钠与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铝的两性等;

·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如抑酸剂化学成分的检验,鲜果中维生素 c的还原性,易拉罐的主要成分,学校所在地区大气污染及防治情况的调查,减少或避免甲醛等挥发性有机物、氡等对居室空气污染的讨论,从农药 ddt的广泛使用到禁用的讨论,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化学原理的讨论等。

这也就是说探究应该围绕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重要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化学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等化学核心知识、重点知识来进行,这些知识是值得探究的。

(二)能够探究的知识

除了要考虑这个知识值不值得探究以外,还要考虑这个知识能不能够探究。这个知识能不能探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生的因素和资源的因素是两个较为突出的制约因素。

学生的因素

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仅凭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不怎么需要思考就能解决,那么,这个问题就不要安排探究;如果问题过难,超出学生目前的接受能力,那么,这个问题也不适合探究。因此,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能够探究的知识应该在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内。

资源的因素

能不能探究,还要考虑所在学校的教学资源。如果所在学校不具备探究所需要的实验仪器和设备,那么,尽管这个问题值得探究,也无法安排探究活动。在谈到探究的问题时,很多人都举这样的事实来说没法开展探究,“农村学校连演示实验都做不了,还谈什么实验探究”。我们要承认农村学校实验教学资源匮乏的现实,因此,呼吁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要为那些教学条件落后的学校配置必要的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但这不能成为条件落后学校的教师排斥探究、不进行探究教学的理由。因为,有些实验教学仪器是可以开发的,可以用代用品、可以用微型实验;另一方面,实验探究也不仅仅只有基于实验活动探究的一种形式,还有基于实验事实的探究和基于实验史实的探究等形式。

总结上面的讨论,可以回答什么样的知识需要探究,那就是值得探究又能探究的知识,也就是“课标”中所说的“具有探究价值”的知识。我们可以把值得探究又能探究的内容,称为“探究点”。这个“探究点”实际上就是“举一反三”中的“一”,“一”探究明白了,就可以举

三、举十,就可以迁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找准探究点,充分发挥探究点在发展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功能和价值。

三、论述题(总分60分,每小题20分)

1、请统计《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或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有哪些是通过实验探究来完成的?

答:答:1.氯气性质 2.离子反应

3.硫的性质 4.氯溴碘氧化性强弱的比较

5.铝的性质 6.铁的性质

7.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8.电解质的强弱判断

9.原电池 10电解池

11.平衡移动原理 12.沉淀溶解平衡

13.沉淀的转化

2、以高中化学教材(或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的任意一个探究实验活动,设计一份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表现评价的方案。

答:探究实验内容:“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这次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实验仪器及药品:

二、评价标准(表1)

三、实验过程

【设置情境】现有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电是不可缺少的,其中冰箱占重要地位。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冰箱的作用是什么?当它处于什么温度下时里面的食物会存放时间更长而不被冻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确定实验小组】

【实验方案】抽取学生的实验方案,见表2。

表2 实验方案

学生开始实验操作,教师参照活动评价标准进行观察、记录、以此作为活动表现评价结果评定的有效资料。

结果评定:将学生的实验报告收上来后,就可以进行评价结果的评。结果评定分三步进行:学生自评、小组自评、教师评价。

3、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完成某节课的教学设计。(要求项目齐全,格式规范)

《乙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乙醇分子结构、性质,探索其相关知识的新的联接点,初步学习设计探究实验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乙醇的性质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师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学生讨论,归纳总结,课堂反馈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富有感情的朗诵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讲述:从杜牧的诗句中可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掌握了酿酒的方法。酿酒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设问]:同学们可知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它的分子式如何写?它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

板书:

一、乙醇

1·分子结构:

密度小于水、教师:展示乙醇实物,嗅气味,学生回答,教师边问边板书 板书:2·物理性质: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易溶于水、沸点比水低,易挥发 提问:怎样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 参考:用无水硫酸铜; 讲述:乙醇可作溶剂,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互溶的混

合物,在分离上是比较困难的,但也是可以分离的。如何分离乙醇和水的混合物?

分离成汽

得加新制

后的产物,设问:两种不同的液体互溶在一起时,可用什么方法分离?石油是如何油、煤油??的? 参考:蒸馏的方法分离。讲解:用分馏的方法只能得到96%的高浓度乙醇,要得到无水乙醇还的生石灰,使水与之反应生成一种难挥发的ca(oh)2,再蒸馏。过渡:乙醇从结构上可以看作是乙烷分子里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oh对乙醇的化学性质有何影响呢? 板书:

3、化学性质:乙醇的官能团是羟基—oh

的吸引电

有可能断裂。

火焰呈淡蓝

引入: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在乙醇分子中,由于o原子子能力比c、h强,使得c—o键、o—h键均具有极性,在化学反应中板书:(1)与钠反应:(还可以与k、ca、mg、al等活泼金属反应)实验: 现象:钠沉入试管底部,有气体放出,钠又浮到液面,气体能燃烧,色,烧杯壁有水滴,加石灰水不变浑浊。板书: 2ch3ch2oh + 2na →2ch3ch2ona + h2↑ 设疑:乙醇分子有6个氢原子,是全部被取代?还是部分被取代? 启发:乙烷能不能和金属钠反应?

参考:不能。假如能反应,我们就不能将金属钠保存在液态烃—煤油、汽油中了,说明乙醇分子中的乙基是较稳定的,其氢原子不会被金属钠取代。显然,生成的h2,氢原子是由羟基提供的。

指出:乙醇除了可以跟na反应外,也可以与k、ca、mg反应。

练习:乙酸与k的反应方程式。

r—oh+na→?

讲述:不知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在高一化学中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实验现象。

讲述:钠在水面上游动,咝咝作响,反应很快完成。

2na?2h2o2naoh?h2?

比较: 1,密度 2.速度

讲解:此反应类似于钠与水的反应,故乙醇又可以看作是水分子里的氢原子被乙

基取代的产物,根据实验现象可以比较出乙醇与钠反应不如水与钠反应激烈,这说明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板书:乙醇较水还难电离。

讲解:我们在实验室中,经常采用燃烧酒精给一些物质加热,酒精燃烧也就是氧化反应。

板书:(2)氧化反应

①燃烧: ch3ch2oh+ 3o2 2co2 +3h2o

讲解:乙醇除了燃烧时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之外,在加热和有催化剂(cu或ag)

存在的条件下,也能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乙醛:如果有催化剂作用,还可以生成乙醛。

板书: ②催化氧化——生成乙醛。

应方程式,工业上根据这个原理,由乙醇制取乙醛。引入:前面我们学过利用乙醇制取乙烯的反应,请同学们写出这个反并指出反应类型。板书:(3)消去反应——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

讲解:如果制乙烯时温度较低,将发生分子间脱水反应,生成乙醚。板书:(4)取代反应——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1.讲解:羟基是乙醇的官能团,决定着乙醇的化学性质,在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时,一定要抓住断键的位置,这样才能掌握好乙醇的性质。

板书: 2.跟氢卤酸反应

讲述:当乙酸与氢溴酸在加热条件下将发生溴原子取代羟基。

板书: c2h5oh?h?br???c2h5br?h2o

讲述:通常用浓h2so4代替hbr。

讲解:羟基是乙醇的官能团,决定着乙醇的化学性质,在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时,一定要抓住断键的位置,这样才能掌握好乙醇的性质。

?练习:1.r?oh?hci

2.根据乙醇分子结构判定在以下反应中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情况

(1)与金属钠反应时_____键断裂

(2)与浓h2so4共热至170℃时_____键断裂

(3)在cu或ag催化下与氧气反应时_____键

作业: p161.

初中数学课程设计研究 篇3

一、创造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工具也非常有限,使得本来就抽象的数学更加枯燥无味,越来越多的学生没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们也逐渐发现数学学困生越来越多,学生整体接受数学的能力也越来越差。

新课标也同样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發,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应创造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求知的欲望,为教学环境提供良好的知识基础。具体应做到: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用一些经典故事作为教学情境,老师绘声绘色的讲,学生就听得更加专注,等教师进入教学正题后,再慢慢引导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教师应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应运用开门见山、类比和猜想的方法,干净利落的解决数学学习的矛盾,重视数学学习的作用,创造教学情境的最优化,提升数学的学习魅力。

最后,教师应充分运用分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讲,学生的任务就是“听老师讲”,这就严格限制了学生自主思考解答问题的能力,这种做法极不科学。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做一个“主判官”,利用分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

所以,教师应创造数学学习的适当情景,并且给学生以好的引导,带领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重视数学学习的兴趣获得和幸福感的体验。

二、教师应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注重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逐步发展,信息技术也已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今计算机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学校内也逐渐兴起了教师网络和校园网。《数学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实现数学教学内容由无形向有形、由抽象向直观、由静态向动态、由繁琐向简明等的转变。教师应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

此外,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听得见、看的着还能用手操作,这样的多样性刺激,比简单的听一个老师讲课强得多。因此,教师还应该教授学生课下利用计算机网络课堂等资源,教授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学习数学知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辅导下,也能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学习数学知识。

因此,教师应注重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让学生在信息化教学下,充分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在新背景下,教师应设计个性化的初中数学作业

目前,数学作业的设计往往从课本着手,这就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观能动性的提高,这种方式对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加学生全方位的数学视野、学习兴趣的提高都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学生甚至把这些作业当做了“负担”。另一方面,由于考试的压力,数学作业往往量很大,这就更加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因此,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个性化数学作业的设计。

首先,教师应注重作业形式上的个性化,创造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教师应注意形式创新,用形式上的新鲜感,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年纪,接受能力极强,因此,多种形式下的趣味性,是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之一。具体的是,教师可以变以往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形式,对一些任务较大的作业,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完成的形式,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教师应注重作业内容的个性化。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了“教育及生活”的理论,他认为教育应该和生活的各方面结合。教师应改变以定理、知识点、解题方法等为中心内容的作业形式,应使作业内容更加贴近于生活实际,注重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符合学生兴趣的数学作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课程设计研究 篇4

理工科的人才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 其中应用型人才又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独立学院主要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目标, 以应用为导向, 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 但是这和母体学校是有区别的, 培养目标应介于工程型和技术型之间[1];而且由于独立学院所招学生的录取标准是要求达到高考三本录取分数线, 所以这部分学生与一本、二本学生相比, 整体基础较差。因此, 其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等不宜照搬母体学校, 应针对学生的特点, 本着“宽基础、重实践、个性化、高素质”原则, 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笔者所在学校的机械专业为一本招生, 而理工学院是独立学院, 以三本招生为主。通过对两部分机械专业学生《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指导, 发现了独立学院学生相对一本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 进而进行了分析研究, 提出了改进对策。

1 独立学院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一本学生, 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薄弱, 在基础文化课程及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差距, 特别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差距较大;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学习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欠缺;由于高考原因, 自信心较差, 认为自己与其他大学生相比低人一等, 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学校不认可, 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 感觉前途渺茫;对大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没有明确的认识, 学习目标不明确, 对学习方法感到很迷茫;缺少学习动机, 缺乏主动性, 自我约束能力差, 纪律松懈, 学习怕苦怕累, 学风较差, 不求进取。这些问题在他们的大学学习中逐渐暴露并膨胀, 严重影响了自身发展。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安排的时间为大三第一学期期末, 经过两年多的积累, 很多学生的恶习在课程设计中都有明显体现。

1) 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课程设计的意义, 不重视课程设计, 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课程知识点多、关联性差, 学生在理解方面会有困难, 从而导致对知识的掌握不好, 这些问题进而影响了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积极性。课程设计中, 纪律散漫, 拖拖拉拉, 对课程设计的分析计算不够认真。

2) 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总是依靠老师安排一步, 进行一步, 很少提前完成进度。设计内容也总要等老师讲解才去完成, 自己不能主动根据课程设计指导书学习、完成设计进度。按照教学计划,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在学期期末, 很多人忙于应付各科的结课考试, 而且课程设计结束后就进入考试周, 所以在课程设计阶段, 学生还要进行多门课程的复习, 占用了大量时间, 不能集中精力认真做课程设计。学生为完成设计任务东拼西凑, 经常抄袭, 致使课程设计完成质量不好。

3) 由于自身素质、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等原因, 很多学生在前几个学期的学习情况不理想, 对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互换性测量与技术等先修课程掌握不牢或不会应用, 导致课程设计出现较多问题, 如图面质量差, 尺寸、公差、配合、粗糙度不会标注, 或标注很少几个, 公差、粗糙度等级选取不合理, 甚至不会选取零件材料, 更有甚者照抄照搬其他同学的设计等。

2 提高课程设计质量的具体对策

为了改变当前的现状, 教师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 多管齐下, 才能有效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质量, 实现教学目标。

1) 加强思想教育, 激发学生兴趣。在入学阶段、机械设计教学阶段及课程设计布置任务期间, 教师都要反复进行教育, 使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大学学习的必要性, 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标, 对机械专业形成正确的认识, 理解《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重要性。教师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不在于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本身, 而在于完成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 更重要的是对以后专业课的深入学习有着深刻的影响[2]。

2) 选题要难易适当, 尽可能提前布置任务。选题分配要从学生自身条件出发, 难易适当, 重点突出。设计题目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要求出发,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 不能追求新、奇、特, 需要做的只是对机械零件设计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在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滚动轴承应用、轴的设计以及润滑、密封及箱体的设计进行具体设计内容的安排上, 不能与一本学生同等要求, 要适当降低设计难度, 减少设计工作量。另外, 教师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结束时同步进行, 让学生提前准备,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 把课程设计的分析计算中需要用到的设计计算内容一一列出, 强调与课程设计的关系, 并留大作业, 这样就使得学生在课程设计开始时已经熟悉了这一部分工作, 从而减少了此部分设计计算的耗时, 提高了设计效率。

3) 注重实践内容, 适当增加计算机应用。针对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不足问题, 设计过程中强调拆装减速器的过程, 仔细观察和了解其构造和传动关系等。此外, 还要制作减速器相关的三维实体动画供学生观看, 通过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观察减速器的结构布置、拆装过程。

同时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应用计算机, 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3]。如在课程设计中, 可以把计算部分及通用零部件的设计部分编制成程序;还可以采用CAD绘图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4) 加强指导, 及时解决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学生是设计的主体, 教师只能起到引导、检查和答疑解惑的作用。教师指导是学生做好课程设计的保证, 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具备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同时针对学生能力和基础上的差异, 要注重因材施教、个别指导[4]。

5) 严把图纸、设计计算说明书的质量关, 简化答辩。最后的图纸、设计计算说明书要严格检查, 指出错误并改正。为节省检查时间, 对于共性的错误统一讲解。鉴于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期间对学生的严格管理, 熟悉设计情况, 对每个人的设计水平已经了解, 在最后答辩过程中可以适当简化流程, 以节省答辩时间。答辩可安排同组学生一起进行, 互相对比, 使抄袭的学生自行暴露。

3 结束语

独立学院的多数学生在自身整体素质上与一本的学生存在着差异, 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期间更明显暴露出了自身的问题, 通过从思想教育、任务安排、教师指导管理等多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自身发展。

摘要:《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专业学生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基础差, 对课程设计重要性认识不够, 设计中主动性不够, 而且选修课程学习不扎实、学习能力有所欠缺, 课程设计质量存在较大问题。在确定课程设计内容与任务、加强教师指导管理等方面, 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加强思想教育、选题适当、注重实践内容、加强指导, 从而有效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独立学院,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书平, 徐武彬, 李键, 等.独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机械管理开发, 2009, 24 (4) :155-157.

[2]贾吉林.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 2009, 24 (4) :151-152.SCI-TECH INNOVATION&PRODUCTIVITY

[3]李文忠, 金清肃, 赵小明.机械基础类课程设计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J].机械管理开发, 2010, 25 (4) :183-184.

关于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思路的研究 篇5

摘要:全国现行的历史教材有很多版本,但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教材,在新课标理念的影响下,进行教材课程设计时都不只是想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要想使历史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就要重视对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研究,努力做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设计、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知识体系

一、课程教学设计及其理论

(一)什么是课程教学设计

一个优质的课堂的前提应该是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将学习和教学的理论知识转换成课堂上的教学目标、难重点、教学流程、教学评价和反思等环节的具体计划上,进而创设出有效、高质的课堂。那么,一门学科的知识更应该有一个完善的课程教学设计思路。课程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是教学过程得以有序进行的保证,它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为宗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可见,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环节很重要的一环,教学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而学科课程设计是否合理也直接决定着学生们的接受程度,因此,一定要注重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

(二)课程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三维教学目标位基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要细致认真的观察学生情况,从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课程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对待。比如,同样学习双十二事件,初中和高中的侧重点就应该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统筹规划,从实处着笔。第三,要仔细深入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重要知识体系,如在实际课堂上可以根据需要收集整合文字、图片等教学资源,通过教材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充分为实际教学服务。第四,要让具体的课程教学设计有可操作性,要结合目前的教师课堂教学现状,最大程度的发挥出他们的优势,处理好课程内容,才能够及时弥补课程教学设计上的不足,进而形成独特的教学设计思路。

二、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研究

(一)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研究现状

近年来,历史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现今的历史课程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弊端,如课程目标过分的关注政治和思想教育方面,课程结构强调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知识偏陈旧,这样的课程设计使得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灌输教学现象明显,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学生正确历史观念的形成。因此,要想使历史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就要重视对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研究,努力做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二)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思路的研究

全国现行的历史教材有很多版本,但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教材,在新课标理念的影响下,进行教材课程设计时都不只是想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现就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做如下分析:

1.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目标很明确

课程目标的制定方式可以很多样,但必须有利于目标的实现。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把历史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说明虽然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结构不同,但在课程理念上却是和谐统一的。

2.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内容标准可操作性强

在展现课程内容的同时,也体现了课程目标的相关情况,因此课程设计的“内容标准”是“课程目标”的直接体现。例如,初中历史课程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几个部分,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学习重点,并在每个部分之前用引言的形式简要介绍该部分历史的总体学习内容和目标。这也就配合了课程目标中关于“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相关设计。并且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符合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使历史学科内容标准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现实。但这样的设计思路也相应的产生一些不足之处,划分版块学习就很容易割裂历史,学生难以做到完整把握历史的发展线索,例如,中国古代史中第三章的主题是“统一国家的建立”,主要是讲述汉武帝大一统的史事内容,第四章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要是讲述三国鼎立形成的相关史事。而对其中经历的东汉时的史事却没有表述,这样会使学生认为西汉之后便是三国鼎立,所以应该增加一些内容上的连续性,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这样的设计,也会让学生因为主题过大,而产生难以建立因果关系的问题,如在世界古代史部分,关于学习中古亚欧文明这一内容时,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以及穆罕穆德的主要事迹,但两个内容之间似乎没很么关联,这样让学生在学习时就只能生硬的接受和理解,过于抽象的记忆很快就会不记得了,对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也会有很大影响。

3.中学历史课程设计中划分专题形式

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标准设计中,独特的呈现了一些学习的专题形式,这样的设计思路更好的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转变知识内容陈旧的现象,尽可能的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使其转变产生更好的学习方式。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时做到了以历史学科的特点为依据,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把更多的目光关注到了历史学科的课程性上来。并且提倡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和探究性的学习,丰富教学实践活动形式,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学习专题,让学生多方探索,解决历史问题。4.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

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把每一个教学单元都围绕着一个主要的时代主题构建知识体系,突出时代感和相关的重点问题,做重点阐释。同时,也兼顾到了对课程内容的择优精选,避免出现繁杂的知识点,尽可能的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5.改进建议

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学历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除了那些最重要的史事外,还应当增加一些相关的趣味性的内容。这样可以增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更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例如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社会习俗和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等史料,这些内容生动有趣,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与生活息息相关,和社会紧紧相连,这样的设计与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标是一致的。将人类的社会生活史引入到中学历史课程设计中来,让学生通过特定历史时期生动的社会面貌去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活动,拓展他们对历史学科的认知范围。

结束语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积累历史资料到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学历史课程设计希望学习者通过自主的比较和概括,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帮助他们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培养正确建康的历史观。总之,这些年的课程改革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实践也证明了,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思路是正确的,所以顺着这个方向,我们还应该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挖掘出更多的可行之路,为历史学科教学的发展增加宝贵理论财富和动力之源。

参考文献:

平面设计课程小作品设计角度的研究 篇6

【关键词】中职教育 平面设计 实用作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162-02

平面设计专业是更新很快、应用范围极广、就业率较高的专业,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和就业应世能力。笔者结合就业后学生的反馈和近几年教材变化趋势分析,再加之笔者对新时代中职学生心理特征的总结,进行了教学主要内容——作品设计的教学改进。

一、中职教育平面设计专业教材研读

我们使用的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的《photoshop完美表现20例》,这本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讲述了最常用、最受欢迎、最重要的一些处理技巧,其中不论是小到书籍装帧与卡片设计,还是网页设计或3D效果图后期处理的专业讲解,内容涵盖十分广泛又细致入微,设计紧贴潮流且生活化、趣味化,不但可以吸引学生主动自学,更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活学活用能力。而且每课均以实例为导入和过程教学的内容,人性化地保证了“学生为学习主体”,同时也显示了教材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和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特点,更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成才,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因此也提醒老师要促使学生成为专业、创新、注重实用的人才。

所以,教材的专业、生活化、实用化都为小作品设计改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中职教育下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

中职教育里的学生大都处于初中毕业的文化水平,他们社会阅历不够丰富,在乎成绩和表现好坏,却有点害怕困难,而且尚未具备观察生活、注意实践、敢于创新、包涵感情的基础条件,因此对于重视小作品的有情、创新和实用化的设计课程,这些是不利因素,需要加以补充。

但是初中生已经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趋于结群的意识、分辨善恶美丑的价值观、渴望表现自我与获得认可的心理需求,这都是进行小作品设计改进时可以借助的助力。

三、平面设计作品设计角度研究

笔者对新时代平面设计作品的总体要求总结为四点,第一是要有情,这是基础又是制胜法宝;第二是作品操作的便捷,可以获得赞赏和额外加分;第三是创新,这是作品永不落伍和吸睛的关键点;最后是实用,在“哗众取宠”和“形式主义”泛滥的现代社会,浮夸远不及实用那么深入人心。

(一)有情作品,惹人偏爱

无论是作品体现的文化和专业素养,还是设计者触动客户心灵的情思,或是设计者的用情用心,这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1.文化素养积累好,处处方可留情多

由于初中生的文化积累不够高,因此在为人处事、文字设计或者古典风格的创建上常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所以文化知识、专业文化的扎实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是促使设计者灵光闪现、有技有情设计作品的奠基。

如书页设计常根据流派而凸显不同的特色,例子里的“墨香小说”大多是古典古风类美文,因此设计要具有古韵和雅致,这就要求学生对几个流派和流派特色、顾客的口味都要大概了解,才能显示出文化底蕴。

2.沟通交流不可少,寻情设计动人心

不同的客人有不同的特色,亦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与客户交流思想、沟通分歧,才能达到观点磨合、灵感碰撞进而设计出贴近客户心灵的好作品,更能对客户的情感需要把握得当,深入人心。

如数码图片处理时可以设计古典、黑白、性感、文艺、浪漫、可爱等不同的类型。而笔者的学生曾经设计出一个感动顾客的作品,即一个刚刚失去老伴的老人希望给她合成并设计出他们夫妻的黑白合影,该学生借助手绘和抠图、磨皮、调色设计了两组图片,一个是二人年轻时的合影手绘还原,一个是二人年老时通过抠图和调整身姿组合成的合影,老人看见照片老泪纵横。

3.课堂案例多展示,借鉴感触有丘壑

最初入门阶段,学生对电脑甚至都不熟悉,更遑论设计有情作品。那么针对本教材大多是小作品设计的特色,笔者会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短教程、毕业生作品等多样、丰富的借鉴资料,帮助学生感悟“有情”,分享并耐心学习。这样多看多感悟之后,定会实现“心有数”,“下笔如有神助”。

(二)便捷有招,“动”察“求”“好”

作品是否便捷,体现设计者的察言观色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观察生活的情趣。

1.观察分析悄铺路,爱生活更爱记录

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和一双勤于记录的双手,是笔者对小作品设计成功者的一个概述,更是笔者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做到的。初中生文化知识可能输于职高或大学生,那么踏实的态度和善于观察的诚心,就是成功的另一个捷径了。在观察生活的同时随手思考并记录,还会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如“标志与设计”一课学习过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类,发现很多地方标志设计一定要突出地方特色,而且很多设计在颜色上不敢大胆创新,于是笔者让学生记录并观察所有关于“爱心”的设计,并反思其不易让人引起兴趣和深刻记忆的原因。

2.实践设计试运行,不怕非议求反馈

课本中很多地方都是小作品的设计,这些随处可见的普通的名片、书签、贺卡,或是广告包装、海报,都是极其实用的。对于这些小作品,我们应当关注到其实用、便捷之处,笔者在教学时也鼓励大家设计并试运行,听取指正、反馈之音不断改进,进而才会更好地避免大家“拒绝广告”或随手乱扔的资源浪费现象,而贴心、便捷的设计还会让顾客和使用者眼前一亮,印象深刻。

如“名片设计”一课后,笔者让大家小试牛刀,结果很多卡片都如出一辙。后来,经过改进,笔者发现了2个便捷的设计作品,第一个是会员卡片右上角多了一个折起,是作者观察到大家一般把常用会员卡放在钱包或者卡套里,取出时不易,故设计个折起方便从包里拉出;第二个设计是在卡片上设计了二维码,购物或结账时扫码更快捷,笔者觉得非常不错。

(三)创新重要,挖掘需要

1.设置创新奖项,刺激学生探究

为了刺激大家实习的激情,也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笔者会定期设置一个综合性的活动,选出最创新的设计,并适当结合毕业生投放到真实的市场,然后创建“创新奖金”基金,用物质激发大家探究的欲望。

2.寻找制造需要,创造最新产品

创新需要革新产品,更需要通过实用、新颖的设计挖掘客户的需求,打破“需求引导市场”的传统,以高质高新设计作品来引导市场风向。

如传统书签的功能就是记住阅读至第几页,而面对大家更钟情纸质阅读和快餐快速阅读的习惯,班级学生设计出适合小学生的阅读便签——把书签排序,并把书签上的文字设计如下“书名;书页;积累新词: ;好句摘抄: ”,这样别出心裁的设计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四)做好实用,占领市场

实用是作品获得客户认可和占领市场经久不衰的有力武器,更是专业知识学习的最终归宿——学以致用。因此经过了“做中学”、“借鉴学”和“合作互学”各种铺垫,笔者更强调引导学生“用中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践里发现不足,并产生新的动力。

如“广告设计”篇章内容学习过后,笔者要求大家对本专业进行一个推广和宣传的设计,要求大家发现专业的魅力、价值和实用之处,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再加以改进,最后还用其作为宣传中职专业招生新片。

总之,平面设计的小作品设计教学所占篇幅很多,在市场里需求和实用量也较重,所以从有情、便捷、创新、实用四个角度进行教学改革十分有效。这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方向,亦通过教导学生多学习、多观察、多角度思考、多活学活用来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还能在做中体验设计的趣味性和扎实技巧,同时也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费秋瑾.在创意和客户中成熟设计,上海嘉时达平面设计作品点评[J].广告人,2001

[2]黄亚美.论文字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技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

[3]刘小状.浅谈中国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包装工业,2013

课程设计研究 篇7

机械设计是机械类学生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1], 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又是继机械设计课程结束后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同时是第一次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设计训练。它在培养学生核心技能方面, 占有重要的地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可以说是引导学生进入机械设计领域的环节, 通过对通用机械 (或其他简单机械) 的传动装置的设计, 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总体设计和零部件设计的能力, 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初步能力[2]。本文结合我院三本学生的特点, 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研究与实践。

二、我院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背景

我院建校前几年由于师资力量有限, 主要依赖兼职教师指导课程设计, 这些兼职老师大多来自一本院校, 他们时间有限, 指导方法基本沿袭一本院校的指导方法, 每天集中一两个小时在教室集中指导, 而三本学院的学生依耐性强, 老师走后基本是放鸭子, 因此抄袭现象特别严重。此外, 在教学指导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比如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知识群、关键内容都没有明确, 指导过程因老师而异, 随意性较大, 标准不统一。因此, 进一步规范课程设计的内容、指导方法、达到的目标、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知识群, 显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和措施。后来随着一些青年教师的引进, 我们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应该完成的内容及进度要求、考核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 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三、针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题目、指导方法, 进度安排及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一) 设计题目的改革

以前兼职老师给的课程设计题目是多样化的, 鉴于我院学生的基本条件, 我们把课程设计的题目统一标准化了, 传动方案也已经给定, 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程设计的一般方法, 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并对机械设计的理论课的知识加以巩固, 并不要求他们创新设计。其设计题目、初始条件和传动方案如下:设计题目:带式运输机的传动装置;初始条件:带式运输机可运送谷物、型砂、碎矿石、煤等。两班制工作, 连续单向转动, 有轻微振动, 输送带的速度允许误差为±5%, 使用期限为10年。卷筒与输送带间传动效率96%, 减速器批量生产。传动方案及原始数据如图1和表1。

要求学生每人按学号顺序依次选一组数据进行设计计算。

(二) 指导方法改革

在课程设计之前, 负责人对指导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老师集中在一起开个小会, 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知识群、关键内容都明确要求, 要求指导老师每天的上午和下午至少在教室两个小时, 这样学生有问题就能及时找到老师解决问题。还有学生课程设计进行到第一阶段, 尤其是课程设计的设计计算初步完成时候, 要求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计算数据进行初步的检查, 并要在草稿本上签字, 才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这样就避免后面学生在画草图时候发现错误, 又要反过来重新计算浪费大量的时间, 并且可以避免了个别学生抄袭的现象。

(三) 进度安排改革

以前兼职老师指导课程设计时候, 一次把课程设计要求完成的内容一个半天讲完, 这样内容太多, 学生根本记不清楚。我们根据三本学生的特点, 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集中讲解一次, 学生按进度要求完成该完成的任务。第一阶段, 主要是动员和设计计算。学生在这一阶段应该完成的内容包括:选择电动机;计算总传动比和分配传动比;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传动件计算;初算轴的最细处直径;选择联轴器 (型号、孔径、孔长等) ;初选滚动轴承及其相关参数, 轴承盖是否干涉等。要求学生按上述步骤严格进行, 不要颠倒。第二阶段是草图绘制。设计计算完毕后, 我们会带学生到实验室做一个减速器拆装实验, 主要是对减速器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在集中讲解, 其内容包括:减速器的结构;减速器的润滑;设计装配图的准备;减速器铸造箱体的结构尺寸;减速器装配草图设计;轴和键的强度校核, 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第三阶段是正式绘制装配图, 在完成减速器装配草图后, 校核轴、键强度及滚动轴承寿命无任何问题时, 在此基础上继续完成装配图。要求注意两个方面的设计:轴系零件的结构设计;减速器箱体及附件的结构设计。第四阶段是装配图的检查。给学生主要讲解的内容包括:检查装配草图;标注主要尺寸与配合;编写减速器的技术特性;编写技术要求;零件编号;编制零件明细表及标题栏。第五阶段是零件图的绘制。零件工作图是零件制造、检验和制定工艺规程的技术文件, 应包括图形、尺寸及其极限偏差、表面粗糙度、形位公差、技术要求等。零件图从装配图上测绘下来, 形状应与装配图一致。第六阶段是编写说明书。说明书的编写我们也把格式基本给学生, 学生按照步骤把草稿整理成册就可以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总共安排了三周的时间, 周末时间不计, 具体的进度安排我们设计了一个表, 如表2。

(四) 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课程设计结束后, 我们会现场答辩, 在答辩时候, 会先给个预成绩, 这个成绩非常重要, 因为通过答辩, 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设计掌握的情况, 是否有抄袭, 一问就基本可以得到答案。最后结合学生交上来的课程设计说明书、装配图、零件图给每个学生单独评定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成绩等级。

四、结束语

通过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题目、指导方法、进度安排、考核方法等改革与实践, 学生课程设计的质量明显体高, 从学生课程设计的总结体会看到, 每个学生都收获颇多。不仅对《机械设计》课程的内容有了更深入了理解, 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彭文生, 李志明, 黄华梁.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商务英语》课程整体设计研究 篇8

1. 课程设置

课程定位:《商务英语》是商务英语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 属于语言+商务的复合类课程。其根本任务就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需求, 通过以商务活动为载体的英语语言材料, 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商务英语基本语言知识, 了解基本商务文化常识, 培养学生在商务背景下运用商务英语进行交际的基本能力和在英语环境中处理一般性国际商务活动的基本技能, 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职业综合素养的养成教育。

设计思路:依据专业人才培规格需求, 确立本课程的知识、能力、态度目标。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对专业能力的需求为导向, 坚持“应用为先, 能力为本”的教学思想, 依据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的思路整合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 结合语言的功能性特点和学生可持续发展需求, 构建功能性课程单元, 教学内容的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以真实的商务情境为载体, 让学生在体验真实的商务活动中学习商务英语语言知识, 了解商务文化, 掌握商务英语应用技能, 培养职业素养, 使“做、学、教、育”有机结合。

2. 教学内容

内容选取:根据专业人才培规格需求, 依据课程目标, 以培养商务情境中综合运用英语语言有效进行交际的基本能力和英语环境中处理一般性商务活动的基本技能为主线, 结合语言的功能性特点, 根据职业岗位不同环节对语言技能的不同需求及不同的交际目的、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情境, 把语言技能训练分为Introduction (介绍) 、Reception (接待) 、Description (描述) 、Dictation (记录) 、Discussion (讨论) 、Explanation (解释) 、Promotion (促销) Negotiation (谈判) 、Administration (管理) 九个课程单元。从商务英语类教材和报刊中选取适合商务工作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 进行优化整合, 构建递进式学习单元, 强调教学内容的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 培养学生根据不同交际任务, 选择恰当语言形式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 兼顾可持续发展需求和综合素养的养成教育。

3. 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以商务背景下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 以构建主义理论为依据, 以学生为主体, 以任务为驱动, 构建4 Ps——TACAC教学模式。

4Ps教学模式中的第一个“P”-perception是前任务, 指学生接受任务-task, 掌握完成任务所需的技术-techniques。第二个“P”-preparation和第三个“P”-production一起构成任务环, 包括激活-activating和创新-creating, 即学生完成任务前的准备工作, 激活脑中已有的经验图式, 确定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法, 如:收集、整理所需资料, 人员分工、团队合作, 力求创新-creating等和完成任务时的活动过程, 学生在应用applying中习得acquiring, 不断修正、扩大、完善已有经验图式。第四个“P”-progression是后任务, 指通过评价-Assessing (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 、示范与构建-constructing, 学生技能的提高和进步。整个过程从Task (任务) 开始, 到Competence (能力) 结束,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通过探索和实践, 建构和发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从而获得新知识、培养新技能。该教学模式把语言教学交际化, 交际情景真实化、知识教学能力化, 课堂教学工作化, 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 从而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

教学方法:根据每个学习单元的内容, 结合本专业学生特点, 有针对性地灵活采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教学法、启发引导方法等, 由“教师授课受制于一本教材、教师为中心、教室为学习地点”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授课使用多种教材、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有多个学习地点”的自主式、开放式课堂模式, 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 以及个性发展, 把“教、学、做、育”合一, 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4. 考核方案

强调对过程学习过程的考评, 构建“3+7”考评模式。学期成绩=平时考核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口试30%+笔试70%;笔试成绩=听力成绩30%+其他成绩70%。

评价体系过程化:根据个性差异建立形成性评价档案, 记录学生每一项教学的完成及评价情况、作业评定、出勤考核、平时测验, 团队的合作情况等, 把评价纳入学习过程, 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强调形成的过程。过程化评价不仅肯定成绩, 给学生以成功感, 还可促进和激励学生发展尚待开发的能力, 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认识不足, 反思与调控, 提高自信、增强学习能力。

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自评能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不断肯定自己的进步和成绩, 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互评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关心和帮助, 培养合作精神和判断决策能力。

评价形式多样化:在形成性评价中有学习活动评比、作业评定、学习性教学任务点评、学习档案、访谈、小测试和周记等, 实训周实训和实践成绩情况等。终结性评价又分为口试、听力和笔试三个部分, 力求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陈平, 陈洁总主编.体验商务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6, (第一版) .

[2]虞苏美, 张逸主编.新编商务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6, (第一版) .

[3]新编剑桥国际英语.初级和中级 (第二版) .经济科学出, 2002, (第一版) .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教改研究 篇9

课程设计是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门课程及有关先修课程的基本知识去解决某一设计任务的一次训练, 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计划中, 它起着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深化与升华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检验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

课程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1. 加深理解理论知识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掌握食品工程典型设备的设计原理与基本知识。从而初步学会从设计方案到工程图纸设计的基本过程、方法和思路, 为今后的食品工程设计积累经验。

2.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程设计自始至终要求学生明确自己是课程设计实践活动的主体, 从领会设计要求、查阅资料、确定实现方法到分析计算直至设计完成, 都要亲历亲为, 消除依赖心理, 发挥学生在设计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

3.提高食品专业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以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为例, 该设计综合训练学生掌握列管式换热器的组成要素:热力设计、流动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强度设计。其中以热力设计最为重要。热力设计指的是根据使用单位提出的基本要求, 合理的选择运行参数, 根据传热学的知识进行计算。流动设计主要是计算压降, 其目的就是为换热器的辅助设备 (例如泵的计算) 的选择做准备。结构设计指的是根据传热面积的大小计算其主要零部件的尺寸, 例如管子的直径、长度、根数、壳体的内经、折流板的形式和数目、隔板的数目及布置以及连接管的尺寸等等。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对换热器的主要部件特别是受压部件做应力计算, 并校核其强度。对于高温高压下工作的换热器, 更要做这方面的计算。培养学生能在考虑技术和经济的情况下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研究与设计思想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课程设计组织形式的改革

1. 科学分组, 一人一题

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效果,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独立地进行思考, 课程设计采用一人一题的形式。为便于讨论, 每2位同学选定同一类课题, 即同类设备, 不同参数, 分工协作, 独立完成, 以增加团队合作意识。

2. 统一要求, 内容充实

为了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和设计的规范性, 对课程设计制定了统一的要求:讨论并制定设计方案;主要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配套辅助设备的选型;绘制带测控点的工艺流程图;绘制主要设备工艺条件图;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等。对于每一个学生, 都要求设计出总体装配图、一个部装图和若干个零件图, 使学生能够在工程图样的设计方面进行训练。对于课程设计说明书, 要求2000字以上, 包括目录、设计题目、流程示意图、方案说明、结果概要、设计计算与说明、评述及问题分析、参考文献等, 使学生能够在工程设计文件的撰写方面进行训练。

3. 重点明确, 教师指导

在课程设计中,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一个教师指导几个学生, 解决存在的问题、组织讨论、解释理论知识、指导查阅工程手册和纠偏理论计算等, 特别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是指导教师的工作重点。

课程设计考核方法的改革

科学设计成绩评定方法对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的考核, 要综合考查课程设计的过程、设计图纸的质量、设计说明书的质量、平时考核、答辩情况、对课程设计的修改、存档等各环节。我们采用的成绩评定方法是, 图面质量和图纸数量占40%, 设计说明书占40%, 答辩环节占20%。图面质量和图纸数量的评分项目为图面是否干净整洁, 布图是否合理, 是否按照设计要求完成全部图纸, 有无缺项等。设计说明书的评分项目为设计思想是否新颖, 设计理论是否正确, 能否叙述设计要点, 方案是否新颖、流程示意图和方案的说明及论证、设计结果概要 (主要设备尺寸, 各种物料量和操作状态, 能耗指标, 设计时规定的主要操作参数及附属设备的规格型号及数量) 、设计计算与说明、对设计的评述及有关问题的分析讨论以及参考文献目录等。答辩评分项目包括利用所学知识回答、讨论问题的能力, 基本设计是否清楚, 语言逻辑性是否合理, 叙述是否重点突出, 有无概念和设计方案的错误等。

考核办法的制定主要尊重学生自己所做的设计工作, 占80%的成绩, 激励学生净下心来认真设计, 改变了“做得好不如说得好”的怪状, 大大提高了课程设计质量。

课程设计过程的改革

设计内容要具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典型性和广泛性。课程设计选题主要有列管式换热器、喷雾干燥塔、干燥流化床设计等, 包括了《食品工程原理》中的传热、传质和传动等理论的原理、理论计算、实际应用等知识, 具有食品专业特色、典型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通过课程设计, 达到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对公式中各种参数的来源和使用条件的认识,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计算能力、工程设计与表达能力、过程设计与开发能力。

1.重视课程设计选题

选题时主要考虑三个方面:首先, 题目必须能充分体现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要求, 能够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理论分析、设计计算、设计表达、设计文件规范化等工程设计的各个步骤的训练要系统;其次, 内容上要有现代意识, 排除陈旧内容, 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再者, 选题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行性, 争取生产实际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选择适宜的课题。

2.强调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主体地位

课程设计自始至终要求学生明确自己是课程设计实践活动的主体, 从领会设计要求、查阅资料、确定实现方法到分析计算直至设计完成, 都要亲历亲为, 消除依赖心理, 发挥学生在设计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

3.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课程设计全过程“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则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了解设计程序, 提高自学能力, 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学会”, 而是引导学生“会学”;学生在设计中碰到重点、难点问题时, 教师通过典型分析, 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启发学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教师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们讨论问题、交流经验, 集思广益, 引导学生钻研问题, 培养学生们团结协作精神。改变教师“交底”, 学生依样画葫芦的老方法, 激励学生敢于尝试别人没有尝试过的方法, 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激发学生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

4. 重视课程设计总结与提高

学生按要求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后, 组织一个课程设计总结报告会, 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收获与体会以及不完善之处总结出来, 大家互相探讨, 教师作适当的点评。通过总结, 往往可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对工程设计的方法更了解、更明确。

课程设计改革的效果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在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02、03、04、05和06级本科生中进行了实施。通过对课程设计不断改革、探索, 全面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质, 学生普遍反映加深了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对提高《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汪学荣, 王飞, 周玲等.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 2007, 3:50-52.

[2]谢毅.提高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33 (增刊) :292-293.

[3]马四朋, 钟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深层改革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 2006 (2) :43-45.

行业性高校课程设计研究 篇10

行业高校的行业针对性, 导致其学科领域的单一性, 这种单一既包括师资队伍的单一性, 也表现为知识结构的单一。在这种单一的培养环境中, 其学科研究的专攻性以及培养的定向性显得尤为明显, 其在实现行业的专门化人才需求以及学科的深入研究上能够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是, 其定向性也为行业的发展设置了瓶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任何行业都难以孤立存在, 行业性高校的服务导向单一, 只能满足行业内的专业性要求, 但是对其扩展性业务以及边缘性业务的发展要求却没有更多的关注。因此, 行业性高校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其课程设置理念, 实现行业教育的体系化发展。

一、基础理论课与行业专业课结合

基础理论课是指对行业的专业研究有着基础性和指导性作用的课程, 是专业课程学习的根基所在。基础理论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为大学生提供基础普及性教育的课程, 与其他综合类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相同。专业基础课包括两种, 一种是社科类的专业基础课;另一种则是行业基础课。行业高校的特点往往都是重视本行业的专业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 而忽视对社科类课程的设置。但从行业整体的规划来看, 任何行业内的科学化管理及规范化管理以及行业性服务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 专业性的行业管理与规范课程在我国的行业性高校中仍然有所欠缺。因此, 基础社科类课程的设置能够使得行业性高校的培养模式发生一个根本的转化, 实现行业人才的综合性教育。所谓行业基础课是针对各类行业的不同特点, 为了满足行业专业课的学习需求, 为其设置的前置性课程, 一般而言, 这类课程具有基础性与行业针对性两个特征。

行业专业课是指行业高校根据其细化之后的学科分类, 对行业内的学科领域再做二次甚至三次的专业划分, 根据行业内对具体专业的需求来设计的不同的专业课程, 这种专业课程可以划分为大专业课与小专业课。所谓的大专业课是指整个行业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课, 这种课程是一种连结性课程, 连接基础理论课与小专业课。例如, 气象行业的大专业课可以包括应用气象学、气象法学、公共气象服务等课程, 这类课程在行业的内部属于专业课, 是一种引导性课程;在其之下还可以设立更为细化的专业课程, 也就是小专业课, 例如气象法大专业课之下可以设置气象基本法, 气象管理法、气象法边缘法等等更为具体的法学课程。这种小专业课在行业实践中能够更为直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引导。

二、非定向专业课、定向专业课与行业扩展课、行业边缘课相结合

根据具体行业部门的人才需求与行业高校之间的定向协议的签订与否来对课程进行分类, 可以将专业课分为非定向专业课和定向专业课。所谓非定向专业课, 其学习群体是没有指定的对口单位的指派, 在高校毕业后需要自主择业的学生。非定向专业课学习的内容相对宽泛, 目的是确保学生就业的便利性。学生以行业的主导性课程为基础, 以选修的方式, 根据其自身的发展方向来确定所需学习的课程。定向专业课, 是根据行业高校与具体行业部门签订的定向协议, 根据协议内容为学生的定向性培养设定的固定性课程。定向性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 定向性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除了学习基础理论课程之外, 主要是学习具体行业部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在设定定向行业课程的时候, 应当设置定向必修课与定向选修课两种类型。学生可根据行业具体部门之间的差异来确定学习的方向, 在必修课、选修课之间进行合理的配置, 并根据自己的特长以及部门的具体要求为自己设定较为科学的学习方案, 以期实现行业高校的人才专业培养与具体行业部门人才需求之间的无缝连接。

第二, 定向性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 除了课程的理论学习之外, 需要安排日常性实践课程和定向性实践课程。日常性实践课程主要是针对基础理论知识来设定的一般性的行业实践, 既可以由本校教师进行指导, 也可以由具体行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定向性实践课程主要是针对学生毕业之前进入定向单位进行岗前的定向性实践, 一方面为单位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提供较好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进入实践部门提供前期的岗前适应过程。

除了行业专业课程之外, 还需要根据各类行业的不同特点来设置各行业之间以及行业与社会之间的连结性课程, 这种连结性课程主要分为两种:行业拓展课与行业边缘课。所谓行业拓展课是指立足行业的自身特点, 为行业之间的交叉发展而设置的课程, 例如气象行业、邮电行业、石油行业与管理类学科的交叉。行业拓展课一般应当在研究生的高年级设置, 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来设计。所谓边缘行业是指将本行业的某种特定技术手段作为其行业运作的重要部分, 但具体行业特征与本行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行业部门。以这类科学知识为内容的课程就是行业边缘课。例如气象行业的边缘性行业是防雷专业、遥感专业等等。这类行业边缘性课程为行业之间的交叉提供了可能, 行业边缘课的设置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也为边缘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三、自然科学课与社会科学课相结合

行业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行业的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质量的高低是评判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行业性高校在整个行业中, 其专业的强势性是毋庸置疑的, 通常能够解决社会上较为复杂的专业疑难问题。行业高校培养的人才是社会行业人员的主要来源。行业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 行业人才的素质直接决定其行业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决定社会服务质量的高下。因此, 在强调培养模式的专业性的同时, 需要将服务性理念贯彻其中。服务性理念要求行业科学的专业性与社会性同时具备。就行业性高校的特征来看, 行业性高校一般都属于理工类院校, 这类院校通常以自然科学研究作为主导方向, 对社会科学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 在行业性高校中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必须加强, 才能满足行业高校的社会服务性要求。在课程设计时需要将自然科学课与社会科学课紧密结合。所谓自然科学课主要包括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公共基础类的自然科学课程, 主要是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性的学科。第二部分是专业基础类的自然科学课程, 这里主要是指行业基础课。第三部分是行业专业课 (这部分内容在本文中已有介绍) 。

社会科学课也可以分为几类:第一种是公共基础课, 也就是基础人文教育的内容, 主要包括:语文修辞及文学修养类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人生观价值观类课程, 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类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是教授学生基本的人文知识。第二种是与行业相关的社会科学课程, 由于行业性高校通常需要与社会具体行业接轨, 行业服务、行业管理以及行业保障现在已经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现代行业的发展完全脱离原有既定的纯自然科学模式, 而将行业的人文关怀作为其运作的理念, 行业的自然属性的社会价值必须通过社会服务来实现。从另一个角度说, 行业从事社会服务的前提条件就是对行业服务的合理化管理以及制度性保障, 而且由于行业的特殊属性, 行业服务与一般的社会化服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种个体的差异性主要体现为行业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较高, 一般的社会科学学科不足以满足其特殊化的要求, 基于这种需求, 行业高校在培养行业社会类人才的时候需要有所针对。在课程设计时, 需要对行业社科类课程进行规范性设计, 一般主要从三个角度, 也就是行业服务性课程、行业管理性课程与行业保障性课程进行设置。行业服务性课程主要是根据行业的特点, 对行业的具体服务形式、行业服务的对象、服务的流程等问题进行研究。行业管理性课程是针对行业的科学化管理和经济性管理来设定的课程, 目的是实现行业内部以及行业与社会之间的规范化与合理化管理。行业保障性课程的内容是根据行业行为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 一方面规范行业自身的行为, 另一方面为保障行业主体不受非法的侵害, 从而为行业的建设与发展设置的保护性措施。这三类课程的体系性设置, 可以扩大行业高校对学生的吸引力, 除了招收纯理工科的学生之外, 还可以适当招收部分文科类学生, 为不同的行业部门进行前期培养。

四、基础式教育与课题式教育相结合

行业性高校的定向性决定了行业高校学生就业方向的相对确定性, 这种相对确定性为学生的学习确立一个既定的方向。行业学科领域所需要的人才是尖端型、技术型、研究型的结合, 在对后备人才的培养理念上不能仅限于对其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传授, 更为重要的是对其进行启发式教育, 进行创新性教育, 以期在行业工作中能够突破现有的行业技术水平与行业发展瓶颈, 为行业的创新开拓新的路径。同时, 要将创新性理念渗入课程设计中, 将基础理论性课程与创造性课程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种创造性课程在设置时还需要考虑课程的实用性以及与行业接轨。课题式教育是指结合行业高校的专业性教育与行业部门的具体需求, 将某个阶段性行业问题作为研究重点, 在行业高校教学中进行研究, 一方面是为了解决行业部门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为行业部门提供有效合理的科学方案。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实施课题式教育, 是行业性高校的特色教育模式。

本科阶段主要实行基础性教育模式。基础性教育模式主要侧重于学生专业理论课以及各类行业的基础性学习, 强调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在基础性教育中可以根据其培养的不同方向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研究型基础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主要是针对准备进行进一步深造的学生, 研究型教育在本科后半阶段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化, 为研究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种是应用型基础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和研究型基础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科的后半阶段侧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优化以实验课程、工程实训、各类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课外科技活动等不同教学内容与方式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基地型、工程训练型、设计性实验型、课程设计型、毕业设计型、创新型、复合型等七种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构建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系统衔接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同时, 重视结合专业的特点安排课程设计环节和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设置一些工程设计系列课程、自学或讨论课程, 如电子线路设计、机械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数学建模、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模拟训练等, 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教学过程中[2] , 实现学生进入具体行业之前的“前社会化过程”。

在研究生阶段, 应当采用“课题式教育”模式, 根据行业内的不同研究方向, 将研究生教育进行不同分类, 将各类研究方向以课题的形式为研究生教育设计研究目标、研究方案、研究手段、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所需要达到的效果。总结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实现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创新, 形成一个兼具体系性与目标性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具有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课题内容必须具备实践价值, 这就要求行业性高校与相应行业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 既保证了课题具有适用性, 同时也可以及时把握学科研究的方向, 避免无效研究与过时研究的出现。课题的设计应当符合行业的特定性要求, 保证课题具有可操作性和前沿性。第二方面要求课题式教育模式的师资配备必须是教研人员与行业工作人员的共同体, 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其研究的课题进行分类, 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供学生进行选择, 同时将行业内的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合理配置, 将技术类人员、管理类人员以及辅助类人员与教研人员相结合, 对不同的学科方向做出不同的课程设计。

行业性高校由于其独特的行业特征与社会功能, 在人才培养上必须遵循科学与合理的规律, 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 以期实现行业高校的服务性功能与专业化路径。

摘要:行业性高校的课程设计应与一般高校有所区别。应将基础理论课与行业专业课相结合, 将非定向专业课、定向专业课与行业扩展课、行业边缘课相结合, 将自然科学课与社会科学课相结合, 基础式教育与课题式教育相结合, 实现行业高校课程设计的科学化。

关键词:行业高校,专业定向课,行业专业课,课题式教育

参考文献

[1]潘懋元, 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 2009, (1) .

上一篇:校院合作实践下一篇:电网监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