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创伤性出血

2024-05-06

急性创伤性出血(精选十篇)

急性创伤性出血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06年2月至2007年12月诊治的创伤性腹腔内出血患者78例, 其中男59例, 女19例。年龄8~69岁, 平均34.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46例, 高处坠落12例, 斗殴伤11例, 砸伤9例。受伤至入院时间:0.5~24 h, 平均2.0 h。单纯腹部伤32例, 多发伤46例, 其中合并骨折33例, 合并胸部外伤22例, 合并颅脑外伤20例, 45例出现出血性休克表现。

1.2 方法

入院后迅速采集病史, 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 抽血急查血常规及血型、凝血功能四项、肝肾功能及血淀粉酶等。怀疑腹腔内出血者立即进行诊断性腹腔穿刺, 如为阴性, 可重复穿刺数次。如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腹穿阴性, 则急查B超、X线胸腹平片、 CT等辅助检查, 以尽快明确诊断, 同时严密检测血压、脉搏、呼吸、心率等指标。所有患者均禁食,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休克患者给予输血补液及血管活性药物尽快纠正休克, 做好术前准备, 一旦确定腹腔内出血, 应立即行剖腹探查, 采取相应措施迅速有效地控制内出血。如患者休克未能纠正, 在积极补液、输血抗休克的同时, 立即行剖腹探查。

2结果

本组行非手术治疗5例, 手术治疗73例, 术中探查发现:腹腔内积血260~5 000 ml, 平均1560 ml。损伤部位:脾脏35例次, 肝脏22例次, 肾脏8例次, 胰腺5例次, 肠系膜5例次, 膈肌5例次, 膀胱2例次, 破裂7例次, 大血管3例, 后腹膜血肿1例。其中单个脏器损伤52例, 两个或多个脏器损伤26例, 合并空腔脏器损伤10例。治愈72例, 死亡6例。

3讨论

3.1 创伤性腹腔内出血的诊断

患者入院后应立即简要采集病史及体格检查, 抽血急查血常规及血型、凝血功能四项、肝肾功能及血淀粉酶等辅助检查, 初步掌握患者病情, 患者如有下列情况时应考虑腹腔内出血:① 早期休克;②有持续性腹痛, 有的伴消化道症状;③ 有固定的体征:如腹部压痛, 肌紧张;④消化道出血症状;⑤腹部出现移动性浊音;⑥复合伤时持续低血压, 又不能用其它部位的损伤的来解释, 此时应立即进行诊断性腹腔穿刺, 如为阴性, 应重复穿刺数次, 腹腔穿刺简便、安全、有效, 是腹腔内出血的首选诊断方法[2], 如仍不能判断是否有腹腔内出血, 可结合B超定位下诊断性腹腔穿刺, 可以帮助明确如肝包膜下血肿, 后腹膜血肿等;另外动态监测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脉率、血压中心静脉压等, 也可以作为估计失血量的客观指标, 对早期诊断有价值。本组均及时采用腹腔穿刺, 未出现延误诊断的情况。

3.2 创伤性腹腔内出血的治疗

及时果断地剖腹探查是抢救腹腔内出血病人的重要手段, 腹腔内出血的抢救成功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行急诊手术的早晚[3]。本组有32例在入院后半小时内送入手术室行急诊手术的患者, 除1例多发伤严重患者死亡外, 其余全部获救。术中迅速有效地控制内出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环节, 对凶猛的腹腔大出血, 进腹后不要急于吸尽积血, 试图在直视下查明出血, 用手伸入腹腔先探查肝、脾等易破裂的脏器, 随着血块聚集处尽快找到破裂脏器及出血处, 暂时控制脾蒂、肝十二指肠韧带、肾蒂、破裂脏器等, 以制止凶猛的大出血, 赢得进一步探查和处理的时间, 减少失血量。探查清楚后, 作相应处理, 脾破裂一般行脾切除, 以抢救生命为原则, 保脾手术应慎重;肝破裂以缝合修补为主, 缝合修补不满意者, 加喷生物蛋白胶或纱块填塞止血;胰腺损伤除了清创、止血、必要的缝合修补外, 妥善安置引流极为重要, 因术后胰瘘发生率较高, 如引流通畅, 大部分不必行二次手术;其它脏器损伤酌情处理。本组有6例患者合并伤非常严重, 经积极救治仍无法挽救。自体血回输是提高救治率的有效措施, 血源是提高腹腔内出血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条件, 但基层医院血源常有困难, 因此, 我们在积极寻求外来血源的同时, 对于探查为纯属实质性脏器损伤 (如脾、肝、肠系膜破裂等) 的病人进行自体血过滤回输, 提高抢救成功率。

创伤性腹腔内出血多伤情严重, 均应首先建立通畅的补液通道, 积极抢救休克同时进行必要病史采集、辅助检查及诊断性腹腔穿刺, 任何诊断方法均应以最简单的方式达到最准确的诊断价值为目标, 及时果断地剖腹探查, 迅速有效地控制内出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腹腔内出血的诊断和救治措施。方法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创伤性腹腔内出血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行非手术治疗5例, 手术治疗73例, 术中探查发现:腹腔积血260~5000ml, 平均1560ml。其中单个脏器损伤52例, 两个或多个脏器损伤26例, 合并空腔脏器损伤10例。治愈72例, 死亡6例。结论诊断性腹腔穿刺是诊断腹腔内出血的首选方法, 尽早诊断、及时果断地剖腹探查、迅速有效地控制内出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创伤性,腹腔内出血,诊断性腹腔穿刺,剖腹探查

参考文献

[1]吴礼武, 杨明威, 符夏东.创伤性腹腔内出血的救治体会.现代医院, 2007, 11 (9) :22.

[2]朱彩荣, 曾祥凤, 聂向阳.胸腹联合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6, 8 (4) :281-282.

急性创伤性休克病人院前急救与转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急性创伤性休克病人,其中男性患者39例 ,女性9例;年龄8~62岁,平均年龄35.8岁。受创伤原因:道路交通损伤26例,钝锐器损伤9例,砸伤8例,其他创伤5例。损伤部位:颅脑受到损伤的18例,胸部受到损伤的14例,腹部受到损伤11例,多发伤的15例。本组病人全部处于休克期,中重度休克的有12例。

1.2 方法 随机对48例急性创伤性休克的病人的院前急救和转运情况进行分析,在现场对48例患者的伤情及时评估并实施有效及时的救治方案,在转运病人的途中,做好病人的护理工作,对病人病情变化进行严密监测,经过一系列院前急救措施后,对到达医院前病人具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院前抢救和转运

2.1 院前急救

2.1.1 反应快速 医院中的值班人员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对呼救病人的病史和受伤的经过进行简单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迅速通知出诊人员,并立刻赶到事故现场。

2.1.2 病情评估 到达现场后医护人员要依照病人的意识状态、呼吸、血压、脉搏、心率等情况判断伤情,同时对其进行有效合理地抢救。对危及病人生命的紧急情况进行迅速有效地处理,这是降低院前死亡率的关键,并对病人的休克程度进行评估。

2.1.3 呼吸道保持通畅 医护人员对病人口咽部的异物实施迅速清除,解开病人紧身的衣服,对于心跳和呼吸停止的病人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呼吸衰竭的行气管插管等,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防止呕吐物吸入[3]。

2.1.4 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补充急性休克病人的有效循环血量,护理人员应当迅速准确地在短时间内建立几条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以方便快速输液,通过输血扩充血容量。创伤性休克是一种低血容量的休克,应当以快速、足量的输液为主[4]。

2.1.5 止血、止痛 在创伤中,出血是引起休克的主要因素 ,控制出血是最为必要的措施,是减少死亡必要步骤。依照病情实施不同的止血方法,止血以加压包扎为主,大血管止血时应注意止血带捆绑的压力。疼痛是休克的另一因素,疼痛可以加重休克,须及时处理。依照病情适当给予病人止痛药。

急性创伤性颅脑外伤的急救护理 篇3

颅脑损伤现已成为当今最威胁人类生命的疾患之一,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在临床上有突变、易变、多变的特点,死亡率高,且多合并复合伤[1]。如不能得到及时救治,患者往往预后差,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如何在急诊条件下做好对此类患者的急救护理,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1 病例概况

选取2010年3月-2010年6月期间我科接诊急性重型、特重型创伤性颅脑外伤患者10例,年龄18~55 岁,平均35 岁, 多为青壮年。致伤原因:交通事故、摔伤、砸击伤等。其中开放伤4 例,闭合伤6例。入院时意识状况按格拉斯哥评分法进行评分:评分在4~8 分。均有合并伤,颅骨骨折5例,发生耳漏、鼻漏3 例,四肢骨折2 例,内脏损伤2 例,血气胸1 例。在急诊科经抢救处理后,收入病房。

2 接诊

2.1 对意识清醒或有知情人的患者, 要详细了解受伤情况和时间、头部着力部位、伤后是否清醒、有无中间清醒期、呕吐、肢体活动障碍等, 对判断脑挫伤、颅内血肿有重要意义。

2.2 分清主次处理, 仔细观察, 为医生提供鉴别诊断依据。对复合伤的患者, 首先要分清以颅脑损伤为主, 还是以颌面损伤为主, 伤后有无意识障碍或呕吐等。护士要密切注意意识和瞳孔变化, 为医生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2.3 检查有无合并伤。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昏迷而不能提供主诉, 其痛苦表情也因意识障碍而掩饰、呼吸困难与脑干伤、脑疝等表现相混淆。要全面检查, 配合医生果断处理。

2.4 测量生命体征以及观察神志, 瞳孔的情况, 意识状态是判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测量血压、脉膊、呼吸、并记录。

3 急救护理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常因颅内压的变化而出现喷射状呕吐,极易造成呼吸道梗阻,以致窒息。应迅速将病人的头偏向一侧,清除口咽部的分泌物、呕吐物、血凝块等。如遇不能吸出而呼吸困难者,应行气管切开;如出现呼吸不规则或有停止者,应立即行气管插管,并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有效通气。

3.2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降低颅内压,补充液体。正确处理颅内压与休克的矛盾。出现休克时应早期扩容,恢复有效循环血量,谨慎脱水,而颅脑损伤患者限量补液与要求脱水两者有矛盾。失血性休克时,脑组织处于低灌流状态,更易发生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引起脑组织水肿,出现颅内高压,外液可以改善循环衰竭并有利于打断脑组织的缺氧-水肿-缺氧恶性循环,改善脑水肿。应抓住危及生命的主要矛盾不必顾虑脑水肿而过分限制补液量。必须利用一切时机抗休克。抢救时首先着眼于稳定循环功能,改善组织灌注,最好采用18号套管针穿刺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及颈内静脉,建立2-3 条静脉通道。禁止在骨折部位下方输液,禁止在下肢输血,以防骨折导致药液丧失。输入流量及速度可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调节,正常值为6-12cmH2O,若低于6cmH2O,说明血容量不足,输血输液速度应加速;高于12cmH2O则说明液体输入过快或心力衰竭,应减慢输液速度。对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应强调输入胶体溶液为主,既可以扩容,又可避免加重脑水肿。

3.3 积极排除一切导致创伤性休克的因素,立即止血、止痛或清除出血。疼痛的病因如四肢切割伤有血管破裂者应加压。包扎伤口或用橡皮止血带止血,无效者应结扎血管,四肢或躯体创伤者应给止痛剂。软组织、挤压伤严重影响血循环及神经功能者。可切开减压以达到止血、止痛的作用,从根本上消除休克因素。

3.4 病情观察:(1) 意识状态:是颅脑损伤程度和反映病情变化趋势最重要的指标,患者神志由清醒转入昏迷或昏迷程度的加深均提示病情加重以及颅内出现了迟发性血肿,而患者意识逐渐恢复,则提示病情好转。(2) 瞳孔变化:颅脑损伤病人的瞳孔观察非常重要,瞳孔常随颅内伤情变化而变化,所以通过瞳孔的观察能初步了解颅内的情况[2]。而且瞳孔的观察要结合病人的生命体征情况和意识情况。若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则是脑疝晚期的表现,提示病情危重,短期内死亡可能;若伤后瞳孔正常,一段时间后出现单侧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提示颅内迟发性血肿导致的小脑幕切迹疝,立即告之医生,及时抢救及手术治疗;若瞳孔大小多变、瞳孔形状改变或眼球凝视,则提示脑干损伤可能。(3) 生命征变化:括体温、脉搏、呼吸压等指标。也是观察颅脑伤情的一项重要内容。若伤后出现高热或体温不升,则提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伤可能;若伤后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点头状呼吸或呼吸频率不规则,常为晚期脑疝的表现,提示病情危重。(4) 其它:头痛、呕吐、肢体活动情况等,如出现头痛持续加重、呕吐频繁、呕血,肢体偏瘫或痉挛均应及时报告医生。

3.5 重视心理支持,提高急救护理效应[3]。病人不但随时可发生生命危险,又面临着可能或已经致残的自我形象改变的实际问题,在躯体和心理上都存在着严重创伤。在救治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病情还要重视心情,护士运用交流手段、熟练技术、稳重姿态给病人信任与安全感,同时应注意环境对病人影响,对极危重者应安置在抢救室保证一名护士陪伴,并同时关心家属,及时提供抢救信息,减轻家属心理负担,取得理解与支持。

3.6 转运护理。此类患者在急救过程中,常需要做一些检查或转送重症监护室或手术室。因抬运带来的波动,病人情况会出现变化,医护人员必须全程陪护。在护送过程中,应注意: ①保持病人平卧位;②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呕吐物;③固定静脉穿刺的肢体,防止留置针外滑;④氧气袋辅助呼吸者用简易呼吸气囊进行辅助呼吸,并注意接头的衔接和气管的通畅情况[4]。

4 小结

颅脑外伤合并创伤性休克的患者多病情危重,顱脑损伤病变在大脑,累及生命中枢,是一紧迫、操作技能较强的救护过程,护理必须做到: ①)预见性。护士不能单纯被动的按医嘱处置,而因通过对病人的伤情观察、评估,预见病情的动态变化,主动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预见性护理针对患者转运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早期制订护理措施并实施,使护理工作变得更主动、更系统化,有利于减少意外事件发生,提高护理质量[5]。②时间性和协调性。为赢得颅脑损伤急救的时间,护士必须不断提高急救意识,建立起快速反应的急救机制,从而使自己逐渐成为动作敏捷、观察能力强、急救技能高的急诊护士。③针对性和准确性。颅脑损伤病人常常合并多发伤,护士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全面客观地评价伤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抢救过程中,护士必须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确保护理措施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刘兵 张建宁 王志涛等. 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相关因素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 (7):496-498.

[2]杨清虹. 略谈脑外伤病人的施护要领. 医学发展中护理新理论、新技术研讨会—全国护理管理、护理科研与心理护理学术交流会2009.

[3]朱怀娣. 32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30(15)1939-1940.

[4]吴耀建,赵国平,张梅清等.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对策的探讨.临床军医杂志. 2007,35(5):726.

急性创伤性出血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1年4月至2012年7月期间, 我院收治的48例创伤性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28例, 女性患者20例;最大年龄78岁, 最小年龄8岁, 平均 (42.06±1.31) 岁;出血时间3~6d, 平均 (4.52±3.21) d;经详细的病史询问, 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消化道疾病史, 伤后主要表现为持续黑便、呕血、红蛋白下降;其中18例患者呕血或黑便, 12例患者经胃管抽取后发现咖啡色或血液性胃液, 且合并黑便, 10例患者经大便隐血试验表现为阳性, 8例患者的出血在肠道积存, 表现护贫血或休克。按照患者治疗期间所采用的不同护理方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24例, 观察组24例, 经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原发上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抑酸、止血、和保护胃黏膜治疗, 术后使用奥美拉唑或西咪替丁治疗, 用药10~14d, 给予持续鼻饲、减压[1]。对所有患者进行原发伤对症治疗。对于呕血或胃内抽取出咖啡样液体的患者行生理盐水灌洗, 纠正血性休克, 对治疗无效患者给予胃镜下手术止血治疗[2]。 (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常规临床护理干预, 保证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强针对性护理干预[3]。

1.3 统计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 (χ—±s) 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张銮英, 王爱华[4]等人的研究报道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获得明显好转,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83%, 对照组为83.33%, 两组间比较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采用院方的满意度测评量表测评护理满意度, 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90分为非常满意, 70~89分为满意, <70分为不满意, 其中观察组为91.67%, 对照组为81.50%, 两组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护理体会

创伤性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是在患者的集体受到严重创伤的情况下或心理障碍严重而导致的剂型溃疡、胃黏膜糜烂或出血等并发症, 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在患者治疗期间加强其临床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缓解病情的发作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病死率, 主要护理措施主要应有以下几点。

3.1 加强临床观察

患者入院后应对其进行及时的生命体征监测和临床观察, 主要包括患者的原发病部位、情况、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 对于具有消化道溃疡的患者要慎重用药[5]。观察患者是由有腹痛、腹胀、呕吐、恶心等表现, 观察患者排泄物、呕吐物的颜色、和性质, 作定期的大便潜血试验。

3.2 加强临床治疗

对有所有患者进行积极的临床救治, 纠正患者的休克、水电解质紊乱现象, 降压、抑酸, 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原发病的对症治疗, 保证患者入院后的生命体征平稳和临床症状稳定。对于疼痛严重的患者行积极的止痛治疗, 使用中药活血化瘀, 可采用内服外敷的治疗方式[6]。

3.3 加强心理护理

患者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也是导致创伤性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发生的一项主要原因, 在患者治疗期间加强其临床心理护理十分必要。护士应于患者入院治疗后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进行临床护理, 言谈可亲、举止大方、眼神柔和, 增加患者的信任感, 并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帮助缓解排解不良心理情绪, 使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增加治疗的信心。

3.4 加强饮食护理

患者治疗期间要为其提供清淡、易吸收的饮食, 主要以流食、软食为主, 如米粥、藕粉等, 禁止使用过于油腻、过辣或过咸的刺激性食物, 保证合理膳食和规律饮食, 禁止暴饮暴食。已发生出血的患者应暂时禁食, 待出血症状获得制止后再改行半流质饮食, 后根据病情的恢复情况逐渐改为软食, 食物应以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类食物为主。

参考文献

[1]叶若兰, 曹同瓦, 孙旭.颅脑外伤所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探讨[J].复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11, 18 (7) :109-110.

[2]郭伟, 杨德民, 尹善浪.颅脑损伤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3 (4) :198-199.

[3]郑爱菊, 郭进孝, 田炜宁.西米替丁静脉注射预防急性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0例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 2012, 15 (14) :106-107.

[4]张銮英, 王爱华.一例糖皮质激素使用不当导致消化道大出血营养治疗体会[A].中国营养学会第六届临床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2, 20 (17) :120-121.

[5]郝长英.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治疗烧伤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A].全国第三届烧伤外科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摘要[C].2012, 31 (6) :214-215.

急性创伤性出血 篇5

【关键词】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核转录因子-KB;变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R364.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30-02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脑损伤后核转录因子-KB(NF-KB)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本组实验采用Wistar大鼠进行实验,随机将80例大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30例)与脑外伤损伤组(6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NF-KB表达的变化规律。结果:脑外伤损伤组的脑组织中神经损伤病变区域在损伤后6~120h阶段性时间内,NF-KB的表达明显增高,且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创伤性脑损伤后NF-KB表达显著增高,因此NF-KF的异常可能是导致继发性脑损伤的主要因素,可通过抑制NF-KB的表达从而实现防止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

【关键词】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核转录因子-KB;变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R364.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2-0030-02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脑损伤后核转录因子-KB(NF-KB)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本组实验采用Wistar大鼠进行实验,随机将80例大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30例)与脑外伤损伤组(6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NF-KB表达的变化规律。结果:脑外伤损伤组的脑组织中神经损伤病变区域在损伤后6~120h阶段性时间内,NF-KB的表达明显增高,且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创伤性脑损伤后NF-KB表达显著增高,因此NF-KF的异常可能是导致继发性脑损伤的主要因素,可通过抑制NF-KB的表达从而实现防止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

【关键词】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核转录因子-KB;变化规律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治疗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6例, 其中男49例, 女47例;年龄20~70岁, 平均年龄 (31.54±9.77) 岁;致伤原因:摔伤29例, 车祸伤34例, 高空坠落伤27例, 其他原因6例;合并硬膜外血肿8例, 硬膜下血肿5例, 颅骨骨折16例, 脑挫裂伤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8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先进行基础治疗, 即常规吸氧、应用抗生素、应用钙离子拮抗剂、脱水降颅内压、营养脑细胞和预防水盐电解质紊乱等。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 采用脑脊液置换疗法, 即在局部麻醉下行穿刺置管术, 将长6~10 cm的硬膜外麻醉导管植入患者头侧蛛网膜下腔, 将引流速度控制到3~5滴/min, 引流量为150~385 ml/d;观察组在通过基础治疗后, 采用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治疗, 即先行常规腰椎穿刺术, 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20~30 ml, 后注入生理盐水10~20 ml, 然后释放脑脊液10~15 ml, 后进行反复冲洗直至脑脊液清亮或者基本清亮。

1.3 观察指标

进行6个月的随访, 评定两组患者各自神经系统的功能, 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死亡病例及其死亡率;观察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 (脑积水、脑梗死等) 发生例数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及死亡情况

观察组恢复良好有29例, 占总例数的60.42%, 对照组恢复良好有9例, 占总例数的18.75%;同时观察组死亡为1例, 死亡率为2.08%, 对照组死亡13例, 其死亡率为27.0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对比, 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及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发生并发症患者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4.17%, 对照组发生并发症患者1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占急性颅脑损伤的30%左右, 其预后和是否有并发症及出血量的大小密切相关, 因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脑积水、脑血管痉挛以及脑梗死是其极为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导致患者死亡或者致残的关键因素。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会因为出血导致大量血液进入患者蛛网膜下腔, 从而释放大量自由基、5-羟色胺和内皮素等血管活性物质, 这些血管活性物质容易引发患者脑动脉痉挛, 严重者可引起大面积脑梗死发生[2]。除此以外, 还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 加重患者脑水肿程度, 进而加重病情。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还会导致患者脑池堵塞, 使脑脊液回流至大脑连静脉窦, 诱发急性脑积水, 增高患者颅内压。

传统采用腰椎穿刺释放脑脊液能够加快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的速度, 有利于为患者缓解头痛、降低病死率与致残率, 同时对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很大帮助[3]。但是脑脊液置换疗法有其局限, 因为对于脑脊液的引流非常有限, 无法迅速清除患者蛛网膜下腔积血。而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术则严格遵循了脑脊液循环再生的生理原则, 在与生理压力极为接近的前提下持续向外引流, 可以将血性脑脊液尽快引流出去, 减少无菌性炎症的刺激物, 增快患者脑脊液的生成速度[4]。因为脑脊液引流量大, 对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速度也随之增加, 减少对血性脑脊液的刺激, 继而减少患者脑血管痉挛的现象[5]。

综上所述, 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疗法应用于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疗法应用于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96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8例。对照组采用脑脊液置换疗法, 观察组采用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治疗方法 ,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死亡率为2.08%低于对照组的27.0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低于对照组的25.00%, 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疗法应用于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治疗,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贾云飞.早期腰大池引流与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比较.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4) :3405.

[2]贾云飞, 张玉杰, 郭辉, 等.早期腰大池引流联合激素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1) :63.

[3]王建莉, 金国良, 袁紫刚.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分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4, 23 (2) :168.

[4]王珂, 吴红霞, 罗民新, 等.颅脑创伤继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医刊, 2013, 40 (1) :94.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治疗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就诊的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0 例, 纳入时间段为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 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35 例。

在对照组中, 男性21 例 (60.0%) , 女性14 例 (40.0% ) ; 年龄处于20 ~75 岁阶段内, 平均 (41.6 ±2.4) 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8 例、坠落伤11 例、打击伤6例。 在试验组中, 男性18 例 (51.4%) , 女性17 例 (48.6% ) ; 年龄处于18 ~78 岁阶段内, 平均 (42.1 ±3.0) 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9 例、坠落伤12 例、打击伤4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比较。

1.2 临床诊断标准

(1) 依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2], 患者经CT或MRI检查、腰椎穿刺检查后确诊, 能够积极配合临床操作。 (2) 排除认知障碍患者, 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合并颅内血肿、脑疝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方案, 给予患者吸氧、降低颅内压操作, 进行全身营养支持, 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使用药物解除脑血管痉挛现象, 改善血液循环。 与此同时, 实施脑脊液置换术。

1.3.2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加用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术, 患者在腰椎穿刺, 释放脑脊液, 注射生理盐水, 然后再释放脑脊液, 如此反复操作, 直到脑脊液清澈为止。

1.4 观察项目和指标

(1) 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采用GOS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3], 分为良好、残疾、 植物生存、 死亡4 个层级。 (2) 对患者进行为期6 个月的随访, 记录并发症情况, 并在组间平行比较。

1.5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 版本分析软件, 文中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均作为计数资料, 采用 (n, %) 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 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者, 治疗后恢复良好24 例 (68.6%) 、残疾9 例 (25.7%) 、植物生存1 例 (2.9%) 、死亡1 例 (2.9%) ;对照组患者, 治疗后恢复良好15 例 (42.9%) 、残疾13例 (37.1%) 、植物生存2 例 (5.7%) 、死亡5 例 (14.3%) 。试验组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98, P=0.030) 。

2.2 并发症比较

试验组患者出现脑梗死2 例、脑积水1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8.6%;对照组患者出现脑梗死3 例、脑积水4例、再出血3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8.6%。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29, P=0.031) 。

3 讨论

在外界创伤因素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 血管破裂后会释放出内皮素、自由基、5-HT等, 导致血管活性物质水平急剧提升, 诱使脑动脉发生痉挛现象。另外, 患者颅脑内部呈现出低灌注、高凝状态, 会引起大脑缺血、缺氧, 有利于形成血栓、大面积脑梗死, 增加了致死率和致残率[4,5,6]。 如何及时采用有效的处理方案减轻脑部损伤, 是临床治疗关键, 成为医师的重要研究课题。 以往对患者采用脑脊液置换术, 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实践表明操作流程复杂, 患者的痛苦程度大, 且脑脊液释放量不稳定, 不仅患者依从性低, 还会引发颅内感染等多种并发症。 相比之下, 实施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术, 置管具有持续性, 能够保证较大的引流量, 能够促进脑脊液的循环再生。 在贾云飞的研究中提出[7], 持续性的引流能够在短时间内释放出血性脑脊液, 减轻对大脑造成的刺激, 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另外, 排出脑积液中的红细胞, 可以降低蛋白含量, 从而避免蛛网膜发生堵塞, 降低了粘连发生率。

该研究结果显示, 35 例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恢复良好24 例, 占比68.6%;死亡1 例, 占比2.9%;和对照组的42.9%、14.3%相比存在差异, 临床死亡率和王占伟等研究死亡率的2.8%数据接近[8]。 在并发症上, 出现脑梗死2 例、脑积水1 例, 发生率为8.6%, 远低于对照组的2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 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而言, 实施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效果确切, 具有操作简单、 并发症少的优点, 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于亮.尼莫地平防治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血管痉挛[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1, 18 (3) :185-186.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7, 7 (2) :200-201.

[3]艾艳平.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2) :165-166.

[4]李晓勇, 鞠海涛, 窦长武, 等.不同治疗方式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0 (5) :303-305.

[5]王建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 :135-136.

[6]艾艳平.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治疗分析[J].医护论坛, 2010, 7 (2) :165-166.

[7]贾云飞.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2 (4) :406-408.

中西结合诊疗犬的创伤性颅脑出血 篇8

1病例基本情况

泰迪:雄性、未绝育, 1岁, 体重2千克。

主诉:在家自行洗澡时从台子上摔下来, 随后出现抽搐, 四肢瘫痪, 头部向右后方扭转的情况, 保守治疗1周, 无明显好转。

2诊断

2.1一般检查

体温:38.2℃, 精神状态尚可。 不能站立, 只能右侧卧, 触诊右侧股骨位置骨摩擦音明显, 双侧髌骨内侧脱位, 左侧较严重;头颈部向右后侧强直性弯曲;右侧前、后肢僵直, 本体感受器定位消失, 单足试验右侧反应消失; 右前肢腕桡侧伸肌反射减弱, 左侧正常;双后肢膝跳反射、胫前肌反射、肛门反射及深部痛觉未见异常;瞳孔对光反射、眼睑反射、角膜反射和威胁反射未见异常。

2.2 X线诊断

通过数字化成像检查, 头颈部侧位、正位影像可见右侧枕骨连续性破坏; 后躯侧位和正位可见右侧股骨头脱臼。

2.3核磁共振检查

磁共振检查可见右侧颞叶、枕叶、小脑大面积脑挫伤, 脑水肿, 呈T2WI高信号, T1WI低信号或等信号;小脑形态改变;侧脑室扩张, C2-C4脊髓中央管扩张。右侧枕骨连续性被破坏, 骨折损伤局部蛛网膜下腔出血, 枕叶、颞叶内点片状出血, 呈T2WI高信号, T1WI高信号, 周围脑组织大面积脑挫伤、脑水肿, 呈T2WI高信号, T1WI低信号。

2.4综合诊断

根据病史、流行病学、神经机能、DR (数字化成像) 和MRI (核磁共振) 检查, 确诊为右侧枕骨骨折, 周围枕叶、颞叶及小脑大面积脑挫伤;骨折损伤处枕叶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亚急性晚期) , 周围脑组织炎性肿胀;侧脑室扩张, 轻度脑积水, C1- C4脊髓空洞症。

3治疗

3.1现代医学疗法

止血, 清除血凝块, 减轻压迫和降低颅内压是现代医学治疗颅脑出血的基本原则。 考虑到该病例发病后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止血和抗炎等保守治疗, 病情趋于稳定, 另考虑到术后并发症等因素最终决定采取中兽医疗法。

该病例恢复行走后按常规方法手术切除了脱臼的股骨头。

3.2中兽医治疗

中兽医学认为, 外伤导致脑出血为络破血溢。 离经之血, 阻滞清窍脉络, 影响脑髓气血流通, 导致神昏诸症。治宜破瘀活血, 逐邪外出。采用针灸、 中药相互配合活血化瘀。

穴位选择:肘俞、抢风、前六缝穴、足三里、后六缝穴、百会、膀胱俞、肾俞、大椎、风池、伏兔。

方法:电针频率2Hz (赫兹) , 隔天1次, 每次20分钟, 强度以动物适度反应为准。 损伤局部激光照射抗炎。

4结果

治疗第9天, 该病例仍不能站立, 但可在地面爬动, 头颈部可保持正常体位, 震颤依旧明显。 治疗第15天, 可站立, 无法保持平衡, 经常向右侧跌倒。治疗第26天, 走路步态明显好转, 但走路依然向右侧偏移, 并经常摔倒。 治疗第35天, 运动机能基本恢复, 能够跑步, 头颈部意向性震颤依然明显, 四肢共济失调表现依然存在, 但已明显好转, 随后进行了右侧股骨头切除术。

2个月后至今, 基本恢复正常。

5讨论

脑创伤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外力直接导致的脑组织原发性损伤。对头骨的撞击会对脑组织产生3个作用:加速、减速和旋转。加速过程中浅表的脑灰质是最易受损伤的, 导致脑出血、挫伤和撕裂伤。 旋转力对深层的白质影响较大, 产生震荡性损伤和轴索损伤。 此外, 穿透性的损伤会导致骨折、出血和对脑实质的直接损伤。

创伤后脑出血分为轴外出血和轴内出血。轴外出血可能发生在硬膜外、 硬膜下腔和蛛网膜下腔。 轴内出血:脑实质组织出血。 最常见的还是轴内脑实质组织出血和轴外蛛网膜下腔出血;其次是硬膜外出血。

颅腔出血产生严重的后果, 导致颅内压 (ICP) 升高, 脑血流量 (CBF) 降低。 此外颅腔出血还可产生氧自由基, 促进炎症反应及释放兴奋性氨基酸类物质, 加重继发性脑损伤。

继发性损伤:外力撞击后会发生一连串的分子生物学反应, 导致持续性和渐进性的脑损伤, 使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不断死亡。脑血肿和水肿使正常脑组织变形, 减少脑血流量。

该病例意识清晰、双侧瞳孔对称、脑干反射正常。 蛛网膜下腔及损伤局部脑实质内少量出血, MRI未见明显脑疝出现。 经过外院1周治疗, 病情稳定, 没有恶化趋势, 排除渐进性出血。考虑到颅骨切开术可能导致再出血、局部脑组织肿胀、感染等医源性问题和手术并发症, 主人希望保守治疗。

传统医学认为, 该病例属于典型的血瘀导致的气滞 (功能障碍) , 因此活血化瘀是基本治疗原则。

针刺为主治疗急性创伤性喉炎技术 篇9

1疾病诊断标准

1.1西医诊断标准①主症:声音嘶哑, 说话费力, 重者近于失声。次症:咽喉发痒, 干痛, 喉部有异物堵塞感, 咳嗽有痰, 但无全身症状。②体征:间接喉镜检查, 见声带黏膜弥漫性充血或单侧声带充血、声带边缘肿胀, 初期声带呈淡红色, 渐变成深红色, 或出现瘀血斑, 声带边缘增厚, 发音时声门闭合不全, 声门区可有黏稠分泌物附着。③声时测定:大于19秒为正常, 小于等于19秒为异常。

1.2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风热犯肺证, 症见声低而粗, 嘶哑, 咽喉干燥, 疼痛, 喉痒不适, 咳嗽咯痰, 色白或微黄, 舌边尖红, 苔薄白或薄黄, 脉微浮或微浮数。

2适应证

①发病在48小时内。②起病急, 常有大叫、高声歌唱、长时间讲话等过度用嗓史, ③临床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症状。④年龄在18~65岁。

3禁忌证

①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②喉结核、白喉、硬结、梅毒、喉过敏性喉水肿、癔病性失音引起的声音嘶哑;③因麻疹、猩红热、流感、粒细胞缺乏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急性颈动脉炎等引起的喉部症状或炎症;④具有严重原发性心血管、肝脏、肾脏、血液、肺脏病变或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 如肿瘤或艾滋病;⑤精神或法律上的残疾;⑥对针刺晕针。

4技术操作方法

4.1器械准备针具:1.5寸毫针、三棱针。仪器:超声雾化器。

4.2详细操作步骤

4.2.1开音1号穴①取穴部位:位于颈部, 喉结旁开1寸, 即甲状软骨切迹向外侧旁开1寸, 紧贴甲状软骨外侧缘处。②操作方法:首先用75%酒精棉签对患者开音1号穴位局部皮肤及医者手指消毒3遍。然后用1.5寸毫针, 针刺开音1号穴, 针刺入皮下后, 紧贴甲状软骨外侧缘, 边捻转 (捻转角度不超过30度) , 边缓缓向深处直刺, 针下必须有疏松进入空隙感方可渐进刺入, 若针下感觉触及有硬物阻碍则不可继续进针, 同时将针后退一点, 稍改变针尖方向后继续向下寻找疏松空隙感渐进刺入。针刺手法:采取呼吸补泻手法的泻法, 嘱患者吸气, 吸气时往深处进针, 呼气时停针, 待下一次吸气时又继续进针;刺入约1寸时停止进针, 此时可捻转针柄约30度以候气, 不可提插, 待患者觉喉局部有鱼骨卡喉的胀麻感时为得气;留针30分钟。在留针其间, 每隔10分钟行针1次, 行针捻转角度约30度, 不可提插, 每次行针10秒钟, 共行针3次。留针期间要求患者作喉部声门深呼吸运动, 即快速深吸气, 再缓缓呼气;在做深呼吸运动时, 患者可立即感到喉痛和紧束感得到缓解, 喉部轻松舒畅。出针时嘱患者呼气, 呼气时边捻转边徐徐出针, 捻转角度不得超过30度, 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签按压针孔, 边按边揉30秒钟, 使皮下肌肉纤维在按揉作用下交错位置, 自然封闭针孔。每日1次。见图1。

4.2.2轮1、轮3、轮5耳穴①取穴部位:三穴在耳轮上, 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下缘中点划为五等份共6个点, 由上而下依次为轮1至轮6穴, 取第1点为轮1, 第3点为轮3, 第5点为轮5。②操作方法:医者先用手揉摩患者耳轮2分钟, 用力均匀轻柔, 使耳轮血液充盈, 然后用75%酒精棉签对患者穴位局部皮肤及医者手指消毒3遍, 依次用三棱针点刺耳穴的轮1、轮3、轮5穴, 每穴刺入0.2cm, 疾入疾出, 每穴放血4滴 (约0.2ml) , 每日1次 (见图2) 。每次针刺一侧耳轮穴位, 下次换刺另一侧耳轮穴位。

4.2.3三商穴①取穴部位: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 距指甲根角0.1寸;中商穴位于拇指背侧正中, 距指甲根0.1寸;老商穴位于拇指尺侧, 距指甲根角0.1寸。②操作方法:医者先用双手抱握患者肩臂, 顺大臂至小臂至掌指往下捋摩20次, 用力均匀轻柔, 使手掌及指端充盈血液, 然后用左手紧握患者大拇指根部, 用75%酒精棉签对患者穴位局部皮肤及医者手指消毒3遍。然后依次用三棱针点刺三商穴的少商、中商、老商穴, 每穴刺入0.2cm, 疾入疾出, 每穴放血4滴 (约0.2ml) , 每日1次 (见图3) 。每次针刺一侧拇指穴位, 下次换针刺另一侧拇指穴位。

4.3治疗时间及疗程连续治疗5天为1疗程, 共治疗1个疗程。

4.4注意事项①针刺开音1号穴时, 进针1寸, 捻转角度不超过30°, 不可提插, 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签按压针孔, 边按边揉30秒钟, 自然封闭针孔。②点刺耳穴轮1、轮3、轮5及三商穴放血时, 动作要轻柔, 浅刺入0.2cm, 疾入疾出, 降低痛感, 减小损伤面。③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意外情况。

5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预案

根据临床实践, 通常针刺时会有极少数患者因空腹、疲劳等诱因, 有可能发生晕针情况。如有晕针发生, 应立即停止针刺, 将针全部取出, 使患者平卧, 注意保暖, 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 轻者仰卧片刻, 即可恢复正常。晕针严重者, 用指掐人中、足三里、内关穴, 用艾条灸百会、气海穴, 注意观察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 必要时, 采取扩容抗休克处理。

复习题

1.急性创伤性喉炎属中医 () 范畴

A“急喉喑”

B“暴喑”

C“白喉”

D“喉肿”

2.三商穴指 ()

A少商穴

B中商穴

C老商穴

D小商穴

3.针刺为主治疗急性创伤性喉炎技术的禁忌证包括 ()

A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B喉结核、白喉、硬结、梅毒、喉过敏性喉水肿、癔病性失音引起声音嘶哑

C因麻疹、猩红热、白血病、急性颈动脉炎等引起的喉部症状或炎症

D对针刺晕针

4.开音1号穴位于颈部, 甲状软骨切迹向外侧旁开 ()

A 0.5寸

B 1寸

C 1.5寸

D 2寸

5.点刺耳穴轮1、轮3、轮5及三商穴放血时, 每穴放血 ()

A 1滴 (约0.1 m l)

B 2滴 (约0.2 m l)

C 3滴 (约0.3 m l)

D 4滴 (约0.2 m l)

6.针刺为主治疗急性创伤性喉炎技术的注意事项 ()

A针刺开音1号穴时, 进针1寸, 捻转角度不超过3 0°, 不可提插

B针刺开音1号穴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签按压针孔, 边按边揉30秒钟, 自然封闭针孔

C点刺耳穴轮1、轮3、轮5及三商穴放血时, 动作要轻柔, 浅刺入0.2cm, 疾入疾出

急性创伤性出血 篇10

在临床中常遇到患者因长期服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等疾病,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核心为止血、抑酸和维持循环血量。临床发现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等痛风复发或加重的表现。现将1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对其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对上消化道出血用药如何防止痛风复发,以及痛风在用药时如何保护胃黏膜,防止消化道出血等进行初步探讨。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86岁,痛风病史6年余,近1年未发作。2014年5月12日因解黑便2 d,呕血9 h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解成形黑色大便1次,量约200 mL,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2次,量约700 mL,夹有少量暗红色血块及鲜红色血丝,遂来本院就诊,无伴腹胀、腹痛,无伴反酸、嗳气。门诊拟上消化道出血收治入院。入院查体T 36.0 ℃,

P 84 次·min-1,R 21 次·min-1,Bp 97/58 mm Hg

(1 mm Hg = 0.133 kPa),神志清,精神疲倦,贫血貌,睑结膜苍白,腹平软,全腹未扪及包块,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Murphy's征阴性,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5 次·min-1,四肢关节无红肿疼痛,双下肢无水肿。入院急查血常规示红细胞2.35×1012·L-1,血红蛋白67 g·L-1,红细胞比容22.7%。肾功能示尿素19.40 mmol·L-1,肌酐191.0 μmol·L-1,尿酸536 μmol·L-1。急诊隐血试验(呕吐物)±。胃镜检查: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 期伴狭窄);

②反流性食管炎(重度);③浅表性胃炎;④贲门松弛。诊断:上消化道出血。予禁食、抑酸护胃(静脉滴注埃索美拉唑、口服磷酸铝凝胶)、营养支持(静脉滴注能量合剂、脂溶性维生素)和补充血容量(输红细胞悬液4 U,血浆400 mL)等治疗。输血后28 h患者出现四肢多关节肿痛,如刀割样,疼痛难忍,涉及双足第1跖趾关节、右膝关节、左手第

4近端指间关节,局部发红,皮肤温度明显升高,

活动受限,伴全身发热,T 38.5 ℃。2014年5月14日复查血常规示红细胞3.04×1012·L-1,血红蛋白79 g·L-1,

红细胞比容25.9%;肾功能示尿素15.0 mmol·L-1,肌酐169.0 μmol·L-1,尿酸574 μmol·L-1。ESR

56 mm·h-1,CRP 54 mg·L-1。考虑患者痛风发作。加用碳酸氢钠片(每次1 g,每日3次,口服)碱化尿液,塞来昔布(每次200 mg,每日1次,口服)及扶他林(外用)消炎止痛,联合双柏散局部外敷,患者关节肿痛症状逐渐改善。

2 讨 论

痛风性关节炎是长期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软骨、骨质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病损及炎性反应。主要表现为关节剧痛,单侧性突然发生,关节周围组织有明显肿胀、发热、发红和压痛,可伴有全身发热、寒战、疲倦等症状。该患者为老年女性,有6年的痛风病史,近1年痛风未复发,入院后经输血、抑酸等治疗后,出现关节肿痛,复查见尿酸值较入院时升高,ESR增快,CRP升高,出现痛风急性发作。患者短期内出现血尿酸值的波动,导致痛风发作,是否与输血或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有关,需进一步观察。

郭伟等[1]报道输血后引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输血成分为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其添加的50 mL营养液的主要成分有葡萄糖、腺嘌呤、枸橼酸钠和枸橼酸等,认为可能与反复输血直接使腺嘌呤和酸性物质进入患者体内有关。吴雄健等[2]报道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奥美拉唑治疗后致急性痛风发作。奥美拉唑是一种弱碱性物质,易浓集于酸性环境中,引起急性痛风的副作用,国内还未有足够的重视;奥美拉唑致尿酸增高,可能影响体内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稳态[3-4],但其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阐明。袁钢等[5]进行了关于PPI对痛风活动性影响的研究,研究组病例在使用PPI 72 h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肿痛、发热等,提示PPI可导致痛风的发作,可能成为痛风发作的又一诱因;并推测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PPI对肾小管H+/K+ -ATP酶产生抑制作用,从而使肾小管酸碱平衡紊乱,导致尿酸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引起急性痛风发作。

结合本病例,患者痛风发作可能与输血及使用PPI均有关,直接补充嘌呤含量,并减少尿酸排泄,分别从不同的作用途径及机制使得患者在短期内血尿酸升高,诱发痛风。

3 防治对策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痛风的患者,在补充血容量,纠正贫血的治疗中,如何避免痛风急性发作,对于输血成分的选择尤为重要。对于一次大量输血、有痛风病史和反复输血的患者,最好采用洗涤红细胞为宜。洗涤红细胞是全血经离心去除血浆和白膜层,经过洗涤大量有害物质得以去除,它可显著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在PPI使用期间,应注意定期复查尿酸。若发现患者不明原因的尿酸升高或诱发痛风发作时,应考虑到PPI引起的可能性。一旦明确,根据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建议及时停药或换用H2受体阻滞剂,并对痛风急性发作给予相应处理。

痛风急性发作时,以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治疗上应迅速控制急性发作并预防急性关节炎的再次复发,常选择非甾体类抗炎药、秋水仙碱及激素作为一线用药[6]。缓解期在预防用药的基础上加用降尿酸药,但这些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尤其是对老年患者,体质较弱,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在用药时,如何保护胃黏膜,防止消化道出血,也是临床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首先,长期吸烟、喝酒和浓茶、咖啡,食用过多干硬、辛辣的食物,工作过于紧张疲劳,生活饮食无规律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消化道溃疡,并引起并发症;有消化性溃疡家族史、胃部有幽门螺杆菌、确诊患有胃溃疡、心肺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服用这些药物一定要非常慎重,并适当配合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其次,有早期症状,如上腹隐痛、嗳气、泛酸、纳差、消化不良等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及时中药调理或加用护胃药物等,尽量应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再次,在临床中,很多患者因不规范治疗,如痛风发作期只服用降尿酸药、秋水仙碱使用时间及剂量错误等,致使痛风反复发作,导致长期服用药物,副作用增加,疗效不佳。因此,在痛风治疗中,应规范化治疗,以缩短疗程,减少消化道溃疡、出血等风险。

4 参考文献

[1]郭伟,孙静.输血引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一例及其防治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12,19(11):1181.

[2]吴雄健,刘洪荣,谢军.奥美拉唑致急性痛风1例[J].中国药学杂志,2012,47(4):315.

[3]Zhang XS,Wang SY.Omeprazole causes acute gout[J].New Chin Med,1996,27(1):40.

[4]夏前明,李鸿雁,全燕,等.奥美拉唑对家兔肾脏内髓集合管细胞H+/K+交换功能的影响[J].局部手术学杂志,2005,14(1):11-12.

[5]袁钢,许晴晴,吴旭.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s)对痛风活动的影响机制[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9):50-51.

[6]Khanna PP,Gladue HS,Singh MK,et al.Treatment of acute gout:a systematic review[J].Semin Arthritis Rheum,2014,44(1):31-38.

收稿日期:2014-09-27;修回日期:2014-11-03

上一篇: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探讨下一篇:生物师范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