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

2024-05-14

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精选十篇)

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 篇1

1 我国农产品安全流通信息化现状

1.1 农产品安全流通的问题

近年来, 流通领域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一些危及生命的农产品都是在流通环节使用有毒化学产品保鲜所致, 农产品物流环节开始成为危及食品安全的一大隐患。

流通损耗严重, 造成严重浪费。在“2012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暨第三届中国现代农业产业投融资峰会”上,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透露, 由于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 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惊人, 粮食损失率超过8%, 蔬菜损失率则超过20%, 每年仅粮食损失量就高达500亿斤。其中, 粮食物流运输和农民家庭存储, 是农产品在收获后损失的两个主要环节。

由于信息不对称, 市场波动大, 形成“两头叫, 中间笑”。由于缺乏农产品市场信息, 经常造成农产品的生产过剩或短缺。在过剩的时候, 大量的农产品烂在地里, 烂在路上, 造成“菜贱伤农”。农产品短缺的时候, 造成市场价格畸高, 造成“菜贵伤民”。

1.2 农产品安全流通信息化情况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信息化整体来说水平偏低, 尤其是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 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我国农村的基础网络存在着硬件设施不足、设备普遍落后、网速较慢等;POS技术、EDI技术、条形码技术在农业领域也没有广泛应用;

(2) 网络建设仍不够理想,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 涉农网站信息资源比较分散;

(3) 无法实现生产者、销售者计算机联网, 资源供销、信息共用, 无法真正起到市场信息的指导服务功能, 使农民获取信息难度加大;

(4) 农户的现代物流意识普遍不足, 农户缺乏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利用的能力;

(5)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人才短缺, 尤其是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人员、数据处理人员、系统运维人员以及农产品信息采集、加工、发布等基础人才严重缺失。

2 农产品安全流通信息化的需求分析

2.1 农产品流通生命周期过程

广义的农产品流通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狭义的农产品流通, 指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过程。在《我国鲜活水产品流通组织模式现状及特征分析》中, 鲜活水产品流通一般是指鲜活水产品生产出来以后, 通过交换, 实现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 (主要是生活消费领域) 转移的全部过程, 一般包括水产品的集货 (出塘、暂养、装车) 运输、批发、配送和零售等一系列功能环节。

农产品在生产环节的信息对于农产品的安全流通至关重要, 如果缺少生产环节的信息, 那么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信息流将不完整。因此, 本文中的农产品流通是广义的概念, 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初加工、包装、运输、仓储、批发、零售、配送等过程 (如图1所示) 。

2.2 农产品流通信息化的生命周期过程标准化需求分析

为了分析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所需要的信息化标准, 构建了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生命周期过程模型 (如图1所示) 。

农产品流通体系包括生产方、消费者、流通方、公共监管部门和中介服务机构等相关方, 之间存在着农产品的商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与人力资本流;对于信息的产生、采集、传递、共享、利用是信息化标准体系关注的焦点。

(1) 农产品生产方是指农户、农场、农产品生产企业等, 包括谷类、瓜果、蔬菜等农作物的种植、牲畜和家禽的饲养、鱼虾等水产品的养殖和捕捞等。我国农产品的种类繁多, 地区差异大, 农产品信息差异也很大, 这需要信息的分类、编码、描述、交换、管理等相关标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信息采集包括育种、化肥、饲料、添加剂、农药、兽药等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信息。

(2) 农产品初加工指对各种农产品 (包括天然橡胶、纺织纤维原料) 进行脱水、凝固、去籽、净化、分类、晒干、剥皮、初烤、沤软或大批包装以提供初级市场的服务, 以及其他农产品的初加工。应采集农产品初加工过程中涉及到质量安全的加工方法、工具设备、时间、加工方等相关信息。

(3) 农产品包装上应包含农产品的关键重要信息, 包括农产品的商品标签、生产日期、厂商、唯一标识符等信息。另外, 农产品包装材料也是关键因素, 应考虑采集包装材料等相关信息。

(4) 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运输方式、车辆信息、位置、时间、集装箱以及运输方信息等都应作为基础信息。

(5) 仓储信息应包含仓储企业信息、冷库信息、温湿度、通风、货架、托盘等。

(6) 批发信息应包含批发商信息、出库时间、产品信息、运输信息、地点、价格等。

(7) 零售信息应包含零售商信息、出库时间、上架时间、产品信息、运输信息、地点、价格等。

(8) 消费者是农产品流通的终端, 消费者信息代表了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 是进行农产品生产的重要依据。同时, 注重消费者反馈信息, 也有助于提高增高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运行质量, 形成一个正反馈的闭环。

目前, 我国还没有形成基于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全国数据中心。农产品流通数据还不能统一汇交和共享。同时, 数据中心也可以作为政府公共监管的依据, 也是进行市场预测、研究的重要资源。

3 农产品安全流通信息化标准体系

除上文中从农产品流通生命周期过程 (业务流程) 中对信息和对标准的需求分析之外, 我们还可以从标准级别、标准类型、信息通信技术等多个维度分析标准化需求 (如图2所示) 。

3.1 标准级别

(1) 国家标准。我国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标准体系。农产品安全流通信息化领域, 是一个综合性的应用领域。我国已经成立了相关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制定了大量的农产品流通相关的国家标准。包括:

农产品:TC 37农作物种子、TC 467蔬菜、TC270粮油、TC 501果品、TC 156水产、TC 274畜牧业、TC 373制糖等;

信息与通信技术:TC 353信息分类与编码、TC83电子业务、TC 28信息技术、TC 485通信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物流:TC 49包装、TC 267物流信息管理、TC269物流、TC 462邮政业、TC464航空运输等;

(2) 行业标准。农产品流通相关的行业标准包括NY农业、SC水产、LY林业、YD通信、SB国内贸易、WS卫生、GH供销、LS粮食、TB铁路运输、JT交通等。可以根据行业标准查找已有标准, 并规划近期拟制定的行业标准。

(3) 联盟 (或团体) 标准。农产品流通体系过程中, 涉及到的主体很多, 都可能成为产业联盟。合作社 (协会) 指导下的农户生产联盟, 如蔬菜联盟、水果联盟、谷物联盟、西瓜联盟等。此外, 加工企业主导下的企业加工联盟, 营销企业主导下的流通联盟, 超市 (卖场) 主导下的纵向直销联盟等产业联盟, 都可以联盟标准的形式制定相关标准。

(4) 地方标准。我国开展了农业标准化示范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 各地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标准。

(5) 企业标准。大型的农产品企业、物流公司等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

3.2 标准类型

从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管理标准等不同类型标准的角度, 分析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标准化需求。基础标准主要是指覆盖农产品流通各环节的标准, 如农产品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术语标准等;产品标准包括瓜果蔬菜、水产品、鲜肉等农产品的产品标准;方法标准, 主要包括农产品良好操作规范、农户信息化导则 (操作规程) 等相关标准。管理标准包括农产品安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管理、订单管理等相关管理技术标准。

4 农产品安全流通信息化标准体系

4.1 基础标准

基础标准是指适用范围较广的通用标准, 包括农产品安全流通信息化总体框架或模型方面的标准、统一规定相关概念的术语和词汇标准、基础信息的分类与编码标准、农产品流通体系中通用化的图形符号标准。其中, 分类与编码标准在农产品安全流通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对象的分类与编码, 如农户、农产品、运输工具、包装、仓库、批发商、零售商等信息分类与编码。

4.2 数据标准

将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关键信息通过标准化方法实现统一的标识、描述和交换, 主要包括唯一标识标准、元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数据质量标准和生产流通档案等。用于农产品等数据对象身份识别的唯一标识的标准, 如标识符、RFID、条形码、二维码等相关标准;元数据标准为数据对象提供统一的数据描述, 包括描述方法、元数据属性、数据项、数据类型、值域等, 其中, 蔬菜、瓜果、水产品、鲜肉等产品元数据是关键元数据, 应包含农产品生产环节信息 (如品种、批次、农药、化肥等) 以及在包装、运输、储存、批发、零售等流通环节的信息;数据交换格式标准是报文规范, 为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了统一的数据格式;数据质量标准为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发布等环节规定统一的质量要求;生产流通档案标准为农产品生产流通档案提供通用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4.3 指南和规程

考虑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较低, 缺乏现代化物流意识, 建议制定指导农户、物流公司、消费者等各方的指南性的技术导则。用于指导农户在农产品的生产流通等环节的信息采集、加工和利用, 指导物流商的采购、包装、储存、运输等开展信息管理, 以及用于指导开展电子商务的技术文件等。

4.4 基础设施

指为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提供信息处理与通信的硬件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设施和应用支撑平台等技术性基础设施的标准, 包括设施设备标准、实现网络通信的约定性要求、设备之间的接口、应用系统之间的软件接口、数据访问接口以及信息安全标准。

4.5 信息应用与服务

指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电子订单管理、物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标准, 用于规范基于农产品流通信息的信息服务标准, 用于在互联网开展电子交易、电子结算的电子商务标准, 支撑政府部门开展卫生、安全、质量、食药等公共监管的电子政务标准。

4.6 管理规范

包括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存储、共享、发布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管理标准;用于指导物流资源实现科学管理的物流资源计划管理标准。

5 问题和建议

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 篇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 部门: 为保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和改 造项目质量,做好项目验收工作,商务部组织制订了农产品现代流 通体系建设项目建设标准(见附件 1-5与验收规范(见附件 6, 现印发给你们。

请你们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建设标准与验收规 范, 指导并督促有关市场和企业做好建设和改造项目的实施方案和 落实工作,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年内完成。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完善后的项目建设标准与验收规范,搞 好项目验收工作。对当年未能如期完成以及验收结论为“整改后再 验收”或“不通过”的项目,商务部将采取批准顺延、取消实施项 目以至取消承办单位资格等方式予以调整。各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出现的有关情况和问题,应及时向商务部报告。

附件:1.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标准 2.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安全监控中心建设标准

3.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标准 4.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废弃物处理中心建设标准 5.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项目建设标准 6.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验收规范 二○○六年九月二十六日 附件 1

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标准

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由农产品电子交易结算可追溯子系统和 农产品信息实时发布子系统构成。

一、基本功能要求

(一逐步实现凭 IC 卡进行交易资金结转,最终达到无货币电 子化结算,结算系统与银行进行无缝对接的目的。

(二结算系统能实时记录农产品交易信息(品种、数量、检 测结果、等级、价格、产地、销地、成交日期与时段,形成可追 溯档案。

(三 农产品交易信息和检测信息通过局域网的终端机进入主 服务器,市场可通过 LED 显示屏、触摸屏、门户网站等方式发布有 关信息。

(四 购销双方可通过 IC 卡在交易现场实现交易结算或通过网 络进行交易信息查询和资金查询。系统与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无缝 连接,具备授权方查询和农产品质量溯源功能。

(五系统可自动生成每日、每周、每月、每季、每年经营与 价格等情况报表及组合统计报表,上传到商务部指定的信息系统。

二、建设要求

(一建设原则

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应按照先进可靠、安全稳定、经济实用、可扩展原则建设。(二建设内容

l、电子交易结算可追溯子系统,可采用电子交易、电子结算 和人工交易、电子结算两种模式。电子交易、电子结算模式是指通 过可联网电子秤,在交易现场完成交易的记录和无货币化结款。人 工交易、电子结算模式是指交易信息采用手工开

单,在每个子结算 点完成数据的输入和结算。肉类产品可采用轨道悬挂式交易、红外 感应编码的方式。

2、信息实时发布子系统,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将供求、价 格等信息发布到大屏幕和互联网或报送给指定部门。信息分类编 码、网络通信协议和数据接口等技术要求, 应执行国家或行业标准。(三设施设备

1、中心机房

标准机房在 30㎡ 以上。需配置数据库服务器、备份服务器。计 算机工作站、不间断电源(UPS、交换机等基本网络设备;通过 局域网与结算大厅及各子结算点连接(可采用光纤接入或双绞线介 入;配备路由器、防火墙用于互联网接入;配备机房防雷及接地设 施;配置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应用软件、网络防病毒软件以及 其他配套软件等。

2、结算大厅

结算大厅 30㎡ 以上。需配备计算机工作站、打印机、不间断电 源(UPS、制卡机、交换机用于网络化作业;配备保险柜、摄像 头、报警器等安全设备;配备 LED 显示屏、触摸屏等公示设备。

3、子结算点

根据需要可设置子结算点。每个子结算点房屋应在 10㎡ 以上。需配备计算机工作站、打印机、不间断电源(UPS、交换机、保 险柜、摄像头、报警器等。

采购设备应本着技术先进、经济适用原则进行,优先采购符合 国际、国家、行业标准,且在同等设备中排名位于前列的知名品牌 设备。非标准设备供应商具备保证设备稳定运行的售后服务体系。服务器采购应优先选择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曙光 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联想集团 IBM 中国有限公司。HP 中国 有限公司等制造厂商。

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商应具备信息产业部颁发的信息系统集成 一级资质和软件开发 CMM3级以上资质, 对具有实施同类项目经验的 开发商优先考虑。

附件 2 农产品批发市场安全监控中心建设标准

一、基木功能要求

(一能够全方位实施 24小时市场监控,监控覆盖率达到 95%以上。

(二录像可采取定时录像、移动侦测录像、报警录像和手动 录像等多种方式,能够对监控图像进行成组和万能切换。

(三视频监控信息能够保存 15天以上。

(四具有报警系统,能够支持报警触发录像和预报警自动录 像。在监控室可现场指挥处理突发事件。

(五可实现远程网络控制、录像文件传输。

二、建设要求(一建设原则

安全监控中心建设应按照经济实用、安全可靠、功能齐全、操 作简便、可扩展原则进行。设计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国家、行业标 准要求。

(二设施设备 1.监控室

监控室建筑面积在 30㎡ 以上,具有避雷和接地装置。避雷措施 应符合 GB50057等国家标准的规定。

2、主要设备

主要设备由彩色转黑白(自动转换摄像头在照度不够的情况下 也能实现监控一体化摄像机、彩色低照度摄像机、云台、变焦镜 头、数字硬盘录像机、控制台、控制键盘、远程分控台、电视墙、显示器、UPS 电源、报警探测器、报警控制主机等构成。

设备的采购应本着技术先进、经济适用原则进行,优先采购符 合国际、国家、行业标准,且在同等设备中排名位于前列的知名品 牌设备。选用属于公安系统规定的设备应由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 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出具检验报告。设备安装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 相关技术规范。

附件 3 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标准

一、基本功能要求

批发市场能对其经营品种进行相应的药物残留、重金属残留、黄曲霉毒素、微生物等项目的定性、定量检测。对蔬菜水果至少能 进行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虫菊酯等几类广泛使用的农药残留检 测;对肉禽蛋至少能进行水份含量、微生物、兽药残留、饲料添加 剂等(抗生素类、激素类检测;对水产品至少能进行甲醛、重金 属、药物残留等检测;对粮油至少能进行黄曲霉毒素、理化指标、溶剂残留、农药残留等检测;对茶叶至少能进行理化指标、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检测;对豆制品至少能检测吊白块、山梨酸、苯甲酸等。年检测量应在 10000个批次以上。

二、建设要求(一检测室

建筑面积原则上不低于 60㎡ ,有完好的抽风和污水处理装置。微生物检验室需独立设置。

(二主要设备

根据功能要求, 配备能够满足市场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应指 标检测项目所需要的仪器设备, 包括农药残毒检测仪或全自动高感 度大量样品农药残毒检测仪、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 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等。

仪器设备的采购应本着技术先进、经济适用原则进行,优先采 购符合国际、国家、行业标准,且在同等设备中排名位于前列的知 名品牌设备。

三、人员要求

专业检测人员不少于 3人,检测人员应经当地质检部门培训, 持证上岗。

四、其他要求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包括抽样检测记录制度,检测仪器 设备档案管理制度、设备维修制度等。

(二有条件的批发市场可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取得相关认 证,开展第三方检测服务。

附件 4 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废弃物处理中心建设标准

废弃物处理中心包括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或有机废弃物循环 站和污水处理中心(或中水处理中心

一、基本功能要求

(一能够满足环境保护、卫生等部门对废弃物处理和排放的 要求。日处理废弃物量应根据市场发展需要来确定。

(二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应具备及时完成市场垃圾收集、压 缩处理及清运的功能。

有机废弃物循环站应对动植物蛋白残体进行回收利用, 即将各 种蔬菜、水果等动植物蛋白残体经过粉碎、挤压和高温发酵,使产 出物成为生物蛋白饲料或生物有机肥料。

(三污水处理中心(或中水处理中心具备将市场所产生的 污水经过生化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或处理为中水的功能。

二、建设要求(一建设原则

废弃物处理中心要按照因地制宜、按需设置原则进行,应采用 合理适用、技术成熟、运行可靠、管理便捷的处理工艺。固体废弃 物处理中心应远离经营区与生活区。

(二设施设备要求

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需配置:固体垃圾压缩中转站、垃圾处理

压缩设备、垃圾外运车、垃圾桶、垃圾收集车等设施设备。有机废弃物循环站需配置:切碎机、挤压机、生化处理机、混 拌机、处理站等设施设备。

污水处理中心需配置:污水处理池、进水泵、水下曝气机、微 孔曝气机、自控系统等设施设备。

中水处理站需配置:调节池、清水池、操作间、潜污泵、清水 泵、空压机等设施设备。

设备的采购应本着技术先进、经济适用原则进行,优先采购符 合国际、国家、行业标准,且在同等设备中排名位于前列的知名品 牌设备。

附件 5 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项目建设标准

一、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项目建设内容

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中的冷藏、冷冻设备设施建设, 与冷链系统项目建设分属不同项目,在建设位置上,冷链系统项目 不应建设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内部。

(一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内容

1、土建工程。包括:地基、仓储、办公、供电、供水、设备 用房、消防、装卸平台、停车场等基建工程、给排水工程。

2、储藏库。冷库(温度:一 30℃— 10℃,包括:冷却物冷藏 间和冻结物冷藏间和常温库(正常温度以及立式储存架(箱、柜

3、与冷库配套的制冷系统及与之配套的循环水和电气控制系 统。包括制冷设备及相关的附属设备和控制装置等。

4、分捡、装卸工具。包括:升降电梯、叉车(升降叉车、平动叉车,分捡线,手持终端、分装箱等。

5、运输工具。包括:冷冻、冷藏食品用配送车辆、传输机械 等。

6、通讯及信息管理系统。包括:配送中心内部的商品库存信 息管理系统、车辆调度系统等软件以及服务器、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等。

7、电力系统。包括用于储藏库照明、分捡、装卸、信息系统、计算机、传真机等设备运转的电力系统。

8、其它设备设施。

(二冷链系统建设内容

1、冷库(含气调式冷库,包括冷却物冷藏间、冻结物冷藏间 和冷藏加工间 及相关的制冷系统及与之配套的循环水和电气控制 系统。

2、农产品冷藏、冷冻食品配送运输车、冷藏配送集装箱等低 温运输工具。

3、零售终端(超市门店冷藏、冷冻陈列柜、制冰机和小型 冷库。

4、其它制冷设备。

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项目建设标准

(一总体要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及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279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项目建设 实行招投标制度和工程监理制度。

(二 建筑工程建设标准。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中的建筑工程, 按照 《建设部关于贯彻执行建筑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若干问题的通知》(建标 [2002]212号中规定的标准建设。(三冷冻冷藏设备设施建设标准。冷链系统建设及农产品物 流配送中心中的冷冻冷藏设备设施建设,按照《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 2001、《冷藏库建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BJ11 — 2000、《氨制冷系统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BJ12— 2000、《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74— 98等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和相关储存食品的技术规定 及标准建设。所选用的制冷设备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或企业标准(如暂时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附件 6 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验收规范

第一条 为加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验收和资金管 理工作,根据《商务部关于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的通知》和《商 务部财政部关于做好 2006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资金管理 工作的通知》,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经商务部核准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承担的, 并于 2006年 1月 1日至 12月 31日竣工 的建设和改造项目。

第三条 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验收工作应当遵循实 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坚持实地核查, 引入科学评估机制,保证验收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第四条 项目承办单位在项目竣工后, 应首先对项目建成情况 进行评估,并根据自评结果向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提 交相应材料,并在材料上加盖公章。

第五条 农产品批发市场准公益性项目及农产品流通企业冷链 系统项目申请验收时,应当提供以下材料:(一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原件由受理单位核对 无误后退回,复印件加盖企业公章,下同

(二 自建项目应当提供购置设备签订的合同及发票原件及复 印件;统一招投标项目应当提供项目承包合同及工程结算发票原件

及复印件;

(三)购置设备清单(列明设备名称、型号、数量、价格、制 造厂商),冷链系统设备应列明安置的详细地址;

(四)有关部门出具的工程验收报告;

(五)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审计事务所出具的项目资金审计报告(附相关单据及证明材料);

(六)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应当提供或者省级商务、财政主管部 门规定的其他材料。第六条 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项目及农产品流通企业物流 配送中心项目申请验收时,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二)规划、国土、环保、消防等有关部门出具的批准建设文 件;

(三)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合同、借款凭证原件及复印件;

(四)有关部门出具的工程验收报告以及建设部门出具的工程 验收备案证明;

(五)会计师事务所或

者审计事务所出具的项目资金审计报告(附相关单据及证明材料);

(六)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应当提供或者省级商务、财政主管部 门规定的其他材料。第七条 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受理项目验收申请,会同财政 等部门成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验收小组。验收小组由管 理部门及相关领域专家组成,成员人数原则上不少于5人。验收小 16 组应当在受理项目验收申请20个工作日内派出至少3名成员对项目 进行实地验收。商务部组织有关专家或授权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对中央企业所 属市场和企业的建设项目进行验收。第八条 验收小组应当重点核查项目是否达到基本功能要求,是否按照有关建设标准配置必要的设备,满足使用要求;是否通过 相关部门验收;核查项目资金使用和财务审计情况;查找存在的问 题并提出处理意见。验收小组应当对项目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新增年销售额、新 增出口额、降低流通成本等)和社会效益(新增覆盖农户数、带动 增加就业数、带动农民增收等)进行客观评价。第九条 验收小组应对每个承办单位或项目作出验收结论,并 形成验收报告(包括验收的形式、成员、时间、结论以及第八条规 定的内容等)。验收小组成员应当在验收报告上签字确认。验收结 论包括“通过”、“整改后再验收”和“不通过”三种。第十条 验收工作应当于2007年1月31日前完成。逾期未能完成 的,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当于2007年2月10日前向商务部书面报告 有关情况、说明理由,并提出处理建议。第十一条 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当于2007年2月15日前,向商务 部报送本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验收工作报告(包括验收 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等)及项目验收情况汇总表(包 括项目承办单位名称、项目名称、验收结论、直补金额、贴息金额 等)。每个承办单位或项目的验收报告及材料应装订成册,作为附 17 件报送。第十二条 项目承办单位应如实提供有关材料,不得弄虚作假,虚报、瞒报有关情况。第十三条 项目承办单位对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出具的验收结论 有异议的,可以书面形式向商务部(市场建设司)提出复议,商务 部在接到复议申请的20个工作日内组织复核。第十四条 商务部将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对各地

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 篇3

用等。

关键词 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03-099-4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和消费的大国,却不是一个农业现代化强国。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农业总体水平还很低。分散的家庭式生产模式、机械化生产效率低、投入产出不协调、没有形成产业化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农业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深入地对农业的关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也呈现了“方兴未艾”之势,并且,随着不断与世界农业的密切关联,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也受到了国际农产品市场非常大的影响。

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与消费的普遍性,使得农产品流通成为农产品供应链中最关键的一环。由于农产品的复杂性、季节性、产品易腐性等特点,使得冷链物流成为了农产品流通最有效的保障手段。而且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运作体系,各环节之间紧密关联,更需要一个完备的标准体系来支撑和维护其有序发展。

1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概念及现状

1.1 冷链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概念

冷链(Cold Chain),在GB/T18354-2006《物流术语》中的定义是:根据物品特性,为保持其品质而采用的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物流网络。

农产品冷链物流,则是指肉、禽、水产、蔬菜、水果和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运、销售、直到消费前等各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一项特殊供应链系统。它是由低温加工、低温贮藏、低温运送和低温销售4个部分构成。

农产品冷链物流主要涉及一些初级农产品,这些产品具有产量大、易腐烂、保质期短等特性。只有采用一个适合的供应链体系来保证其流通,才不会造成无谓的经济损失和浪费。据统计,我国每年仅运输过程中,由于物流原因而导致腐烂变质的果蔬等食品价值就有约1 000亿元。

农产品冷链物流有3大特点。(1)建设投资大,系统复杂。该物流体系是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的供应链系统,因此,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所需的基础设施复杂,对其相应的技术要求更高、建设投资更大。(2)运作时效性。由于货物易腐烂变质,则对系统运作的协调性和时效性要求更高。(3)高成本性。为确保农产品在流通中始终处于低温环境,必须使用冷藏车、低温仓库、并安装温控设备等,因此成本也较高。

1.2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历史悠久,也较为成熟。他们的农产品进入冷链流通在95%以上,易腐农产品的冷藏率则达到了100%。而目前,我国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冷链物流比例虽在提高,但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只达到5%、15%、23%,冷藏运输率也只有15%、30%、40%,易腐农产品的运输率仅为30%。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

在基础设施方面,美国的冷藏库容量达到112×106 m3,为全球最高;荷兰则为人均冷库容量最高的国家,人均冷库容量为1.14 m3。美国的冷藏保温车约有30万辆,日本也有约17万辆。而根据2012年底的统计数据,我国的冷库总容量为

7 608×104 m3,人均冷库容量只有0.057 m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冷库容量水平。我国的铁路冷藏车辆约7 000辆,占总运行车辆的2%,冷藏运量只占总运量的1%。冷藏保温车辆约5万辆,在货运汽车中的比例仅为0.3%,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比例则为10%。这些落后的设施都大大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很高,如,美国几乎所有的生鲜农产品都是冷链物流外包,承运商都是具有实力的冷链物流企业。它们细分市场,并简化流通环节,提高了流通效率,节约了冷链物流成本。而我国,大部分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是由生产商或者经销商来完成的,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所提供的服务非常少。且这些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经营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

在冷链技术方面,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不断地通过技术革新来提升整个冷链物流的水平,建立了完整意义上的全程冷链系统。而我国冷链技术水平低,设施落后,管理从制度到人员都严重缺乏,这些都造成整个物流系统能耗高、成本高、安全风险高等问题。

总之,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还在起步阶段,规模化、系统化、现代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

2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国务院下发的中央1号文件中反复强调要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促进农产品的流通。2009年发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完善鲜活农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201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又发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将初步建成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服务体系,使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0%、30%、36%以上,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在政策的大力督促下,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在快速的发展。对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发展经验,则需要积极地去学习和借鉴。

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他们冷链物流在不断完善了整个运作体系后,又开始了对系统标准化的研究。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共性连体系,最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就是实行标准化。通过标准化来统一和简化每个环节和衔接点,使得流通效率更高、成本更优。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虽然还在起步阶段,但是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和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都让大家认识到:建设体系标准化是发展的首要环节。

2.1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从国家到地方各环节对物流的重视,物流标准也在不断的完善。2008年,我国成立了在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9)下的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会承担了冷链物流标准化的研究,参与冷链物流国家标准制定工作。2012年,发布了针对冷链物流的首个国家标准《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GB/T28577-2012),还有《药品冷链物流运作规范》(GB/T28842-2012)、《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目前,正在计划和研究中的国家标准还有《冷链物流企业服务条件评估》、《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范》、《餐饮冷链物流服务规范》、《条码技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的应用规范》、《冷链运输车辆应用选型技术规范》等。

冷链物流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行业,涉及车辆、制冷、农产品、食品、物流等多个不同的产业和部门。目前,我国已有的冷链物流标准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到地方标准,其内容多有交叉。各行业组织协会也会根据各自特点来制定各自的标准,制定和发布的标准也多有重复。

现已发布的冷链物流相关标准仅有200余项,涉及不同的行业。如,《畜禽肉冷链运输管理技术规范》(GB/T 28640-2012)、《药品冷链物流运作规范》(GB/T 28842-2012)、《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GB/T28843-2012)、《冷库运行节能技术规范》(DB33/T 712-2008)。这200余项标准多以产品标准和产品检验标准为主,且主要集中在储运等环节。这些标准中,与农产品冷链物流有关的标准很少,不足百项。

标准体系的不具备和标准的匮乏,直接影响了行业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甚至阻碍了整个产业的进步。

2.2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问题分析

2.2.1 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各部门缺少统一性和协调性

截止目前,我国在农产品冷链物流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可供参考和执行并具有约束力的标准体系。在名称术语、运营管理、作业规范、设备装置、冷链能效、温度控制和卫生安全等方面都没有明确和统一的规定。

我国现行的标准化体系是以部门为主,除了国家统一的标准管理部门,还有政府和行业的各职能部门,以及各产业技术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参与。这些部门都各自为政来制定标准,没有统一的规划,交叉重复的现象不断的出现,这对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交流和配合造成了困扰。

物流是商品在供应链上的流动,各环节需要使用规范一致的名称和术语进行交流,否则会引起歧义,甚至矛盾。现行的多数标准都忽视了这些问题。

2.2.2 对标准化的市场需求和公众需求低

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低,大多自行选择标准执行,少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和配合,这也使得行业对整体标准化的需求降低了。许多冷链物流企业出于对成本的考虑,忽视了对标准的贯彻,这也增加了环节间的交换成本,阻碍了物流行业的发展。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使得企业更趋向选择自营物流,放弃了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也降低了对物流规范的迫切性。只有标准化的推行和完善才能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市场化和专业化,才是发展之必然。

公众作为标准化最根本的需求推动者,对标准需求的意识却很淡薄。冷链物流是物流商品质量安全的保障。商品安全地被送到消费者手中是公众对生活的需求。物流的有序运行,需要一系列标准的支撑,因此建设标准体系也是公众的迫切需求。

2.2.3 标准制定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撑,对实际运作的指导意义不足

我国的冷链物流标准化还在起步阶段,缺乏实践经验和基础研究。虽然有国外的成熟经验可以借鉴,但各国的情况不同,不能完全照搬。所以,更需要通过不断研究自身的情况,来推动我国标准的制定和贯彻。

目前,一些研究和制定标准的部门,“闭门造标准”,制定出的标准并不切合实际,甚至与实际产生矛盾,最终使得标准无法使用而被“束之高阁”。标准是应该来源于实践,并指导于实际的。

2.2.4 国际标准采用比例低

随着与世界农业的密切联系,农产品冷链物流也面临着全球化的进程。那么我国的冷链物流标准就需要与国际标准体系的要求相符合。受长期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较少考虑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另外,受技术水平的局限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则成为了我国冷链物流与国际冷链物流接轨的壁垒。

3 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建设的解决对策

3.1 建设国家标准体系框架,明确标准化各部门的职能

国家冷链物流的标准体系框架,应作为总指南,它的出台是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总框架下制定出的标准,才能做到统一和协调,才能保证供应链网络的有序。

标准体系的建设还需要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协作来完成。企业提供实践基础,科研机构进行理论和技术研究,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组织和协调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3.2 发展标准的基础研究,积极引导企业对标准制定的参与

标准的制定涉及到技术、管理和应用等方面,因此需要首先对标准的各要素予以研究。只有在对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的充分认识后,才能为标准制定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使得制定出的标准更具普遍性和科学性。

企业作为标准的需求和受益者,也应主动参与到标准建设中来。只有出台的标准符合了实际需求,那么它才能得以贯彻和推广,才能成为行业发展的助力。政府和行业协会作为标准建设的组织和协调者,应采取措施来引导和鼓励企业的积极参与,使得整个行业的发展更规范、更有序。

3.3 推动冷链物流的市场化,提升社会的标准化意识

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要提升冷链物流的整体水平,需要推动冷链物流的专业化和市场化。通过行业市场化,打破地域限制,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准入评估机制,加强信息化流通,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和物流网络体系,最终满足消费的需求。

农产品的供应链网络,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法律和标准规范来保障其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全过程的质量安全。冷链物流实施标准化是优化了整个供应链网络:减少损耗、降低总成本。

3.4 提高冷链物流的技术水平,积极采用先进的国际标准

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处在起步阶段,与国际冷链物流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要求标准完全与国际标准体系一致,并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学习国外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与国外标准化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这些学习和交流不断提升我国的冷链物流行业水平,才能最终消除贸易壁垒,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冷链物流标准的国际化也是我国物流企业开展国际竞争的必备资格和条件。

4 结语

制定标准体系,应根据供应链的要求来规范,对各环节的资格条件、流程准则、质量控制与监督、服务要求与评价等予以明确。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健全会对农产品流通带来积极影响,降低损耗、保障质量和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对促进农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节水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将加快 篇4

“近年来, 质检部门高度重视节水产品质量工作, 坚持重点突破, 凝聚合力, 多措并举, 取得了明显成效。质检部门针对水嘴集聚产区产品耐蚀性差、一些陶瓷坐便器集中产区生产劣质瓷等共性问题, 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 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区域专项整治。2012年全国水嘴、坐便器、PP-R管材三类产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与5年前相比, 分别提高了40、60和20多个百分点, 节水产品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可见重视与不重视, 抓与不抓, 效果大不一样”。9月18日, 国家质检总局、水利部、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在北京共同组织召开了节水产品质量提升与推广普及工作会议,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魏传忠在会议上发表讲话。

会议通报了2012年陶瓷片密封水嘴、陶瓷坐便器、PP-R塑料管材等3类节水产品国家监督抽查结果, 并发布了《关于加强节水产品质量提升与推广普及工作的指导意见》。

近期三个部门组织了对国内生产的陶瓷片密封水嘴、陶瓷坐便器、PP-R塑料管材等3类节水产品质量的国家监督抽查, 共抽查了460家企业的460种产品, 有400种产品符合标准规定, 检出60种产品部分项目不合格。6年来连续17次对2, 458家企业2, 580种产品的国家监督抽查结果表明, 3类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大幅提高, 涌现出一大批质量管理水平高、生产工艺和技术先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水产品龙头企业。但同时, 部分中低端产品质量差、总体用水效率水平低等问题突出。

近几年来, 在强化监督与服务的同时, 质检部门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要求, 着力完善节水产品标准体系, 逐步提高节水效率, 2005年修订了卫生陶瓷强制性国家标准, 淘汰了用水量9升以上产品, 制定了6升节水指标, 2010年颁布了水嘴、坐便器水效限定值及等级国家强制性标准, 进一步提高产品节水效率和节水要求, 组织开展了“十二五”节水标准体系建设研究, 积极推动了节水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累计颁发节水产品证书2400张, 通过认证产品保证了较好的质量水平。

魏传忠列举了一组数字, 以坐便器为例, 我国早期的普通型坐便器最大用水量为20升和17升, 后来逐步降至15升和13升, 2006年降到了9升, 仅这一项指标的调整, 就使得每使用一次坐便器至少节约用水4升, 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是9升坐便器, 如果以6升节水型坐便器替代9升普通型坐便器, 按全国每年新增500万套计算, 可节水6, 570万吨;以全国现有坐便器6, 000万—7, 000万套计算, 一年可节约水费13亿元, 节水9.2亿吨, 相当于节省了60个西湖的水量。

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在大会上指出, 要认真学习节能产品、环保产品、绿色产品等领域产品推广普及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 完善制度, 健全标准, 严格管理, 扎实推进节水产品推广普及工作。要制定完善节水产品推广普及政策措施, 构建公平有效的发展环境, 研究完善涵盖工业、农业、服务业、城镇生活、非常规水源利用的节水产品标准体系, 加快建立水效标识管理制度,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节能室副主任白雪在介绍“十二五”节水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情况时透露, 目前正在制定蹲便器、电动洗衣机水效标准 (标识) , 明年将制定家用洗碗机、家用反渗透净水机水效标准。

浅议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县 篇5

浅议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县

论述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以濉溪县实施农业标准化取得的成效和经验为鉴,提出建设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的思路与对策.

作 者:戚化学 王莉 何鑫 杨哲林  作者单位:安徽省濉溪县农业委员会,235100 刊 名:安徽农学通报 英文刊名: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年,卷(期):2003 9(5) 分类号:F304.2 关键词:标准化   农业   综合示范县  

浅析湖南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 篇6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一、湖南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的特点

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加速成长。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逐步提高,一大批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起来,目前湖南注册的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6万家,其中国家有关部门、省有关部门认可的龙头企业166家(国家级24家),泰格林纸、正虹科技、唐人神集团、金键米业、洞庭水殖等一批龙头企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行前列,这些龙头企业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畜禽中介销售组织700个,个体贩运户发展到4万户多户,年销售额200多亿元。

流通结构趋于合理。一是批发市场居于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主导地位。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交易市场的枢纽和核心,承担着农产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二是现代流通方式在农产品市场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流通渠道不断扩大。我省农村商品市场伴随着向市场经济转型,农村经济的发展迅速增长,除了传统的集市贸易市场外,各种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以及批发超市,都陆续发展起来了。长沙市以每年一届的红星农博会为契机,加大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重点建设和培育了红星、马王堆等8大农产品市场。

二、湖南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政府政策不配套

我省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在其发展过程中带有浓厚的垄断色彩,长期以来,国有粮食部门、供销合作社一直是我省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组织者与承担者,拥有政府所赋予的垄断地位,一方面在农产品市场占绝对垄断,另一方面参与农产品市场竞争,这种双重角色造成了市场竞争不公平,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性障碍。

2.价格机制不健全

我省农产品交易主要有三种方式:垄断收购、农户自产自销以及小商贩贩运。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需要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并反应农产品真实价值,我省广大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农户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弱,产业化程度低,广大农户对农产品价格影响力较弱;市场价格机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我省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性、开放、规范、有序的农产品大市场,现有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不多,虽具有一定的价格形成机制,由于数量少且分布不均衡,对整个农产品市场价格影响有限。

3.法律法规不完善

农产品市场体系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农产品市场建设,还取决于良好的市场秩序。只有建立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法律法规,才能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保证农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地运转。近年来,我省流通领域中出现的无证经营、掺杂使假、偷税漏税等现象都是市场秩序混乱的表现。我省农产品市场所需要的一些法律、法规方面仍存在空白。已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细则仍然缺乏,使法律法规出台后透明性、缺乏可操作性,降低了法律法规效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依然存在。

4.市场体系结构不合理

目前湖南缺乏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型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集贸市场和小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仍是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主体,农产品龙头企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能控制到终端的大营销网络,没有在城市建立更多的连锁直销的农产品超市,主要依靠中间商销往传统的农贸市场。此外,目前我省农村缺少大量的从事农产品销售流通、拍卖交易的经纪人,从而导致农民利益切实不能得到保护。

5.质量监管力度不够?

我省农产品质量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如农药残留问题,家禽、家畜的检验检疫问题,甚至影响到我省农产品的出口。因此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的有效措施势在必行。

三、完善湖南省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的对策?

1.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

加强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对于弥补和消除农产品市场缺陷至关重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并非要政府参与农产品垄断经营,而是有效地抑制和消除农产品市场垄断,解决农产品市场的外部性问题,充分提供有利于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公共物品,及时提供农产品市场的信息服务。政府的宏观调控,将使农产品供需保持相对平衡,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农产品生产安全。

2.加强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

一要深化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供销社自身改革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这个目标,真正成为加强党和政府与农民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二要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初级市场,这类市场是指分布于全省各地广大农村与集镇相结合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小型市场,集市贸易是其基本形式。三是要有计划地建立若干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要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农产品批发交易活动在市场内进行,逐步减少场外交易。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要在现货交易的基础上,逐步向远期合同和期货贸易发展。

3.积极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要建立完善的市场质量检测体系和信息交流共享体系,完善必要的质量安全检测设施设备,配备快速检测仪器及专业检测技术人员,切实有效地开展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并建立质量安全检测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和不合格农产品就地销毁制度。

根据国外的经验我省应初步建立起主要农产品生产、供求、价格、监测与预警体系。加强省、地(市)特别是县乡级农产品生产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发布工作;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和价格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制度,及时通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动态,提供农产品市场分析和预测报告;完善价格监测体系,提高农产品供求、价格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机制。

作者单位: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祁春节,荷劲.武汉市农产品流通及其市场体系建设研究[J].理论月刊,2004,8:25-27.

[2]俞菊生,王勇.构建世界级城市上海的农产品市场体系[J].上海农业学报,2004,3:45-48.

[3]刘婷婷.对促进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2004,6:55-57.

[4]熊湘辉,白彦平.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23-25.

产品标准化指标体系的创建(中) 篇7

4标准化指标的内涵

8类标准化指标的具体内涵分别阐述如下。

4.1技术体制标准化

技术体制标准化是产品标准化最重要的标准化内容。技术体制的范围很宽,以下叙述的结构、 电力、通信、接口技术体制是产品涉及最多的技术体制,不能代表产品全部的技术体制,具体产品的技术体制标准化可根据产品的特点,对以下技术体制进行增加或删减。

4.1.1结构技术体制标准化

结构技术体制标准化是结构关键技术要素符合标准化规定。产品结构技术体制是决定产品性能的重要结构关系,通常关系到产品的主要能力等。结构技术体制通常是产品的重要尺寸、承载能力、形状关系等,如火炮口径、车辆底盘吨位等。产品结构技术体制标准化就是产品研制采用标准规定的技术体制。在产品研制时,采用标准规定的产品结构技术体制关系,将为同技术体制的产品间建立起重要结构的统一关系和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关系,有利于产品使用的统一保障、产品间零部件的互换和互用。结构技术体制的标准化,为产品间建立了主体的统一性。结构技术体制的标准化的度量为:

产品结构技术体制=标准规定的结构体制参数

产品结构体制的参数主要是承载能力的吨位、 工作能力的尺寸、结构约束的形状等。

4.1.2电力技术体制标准化

电力技术体制标准化是电力关键技术要素符合标准化规定。电力技术体制是关系电力提供的能力,通常关系到产品用电设备的安全性和驱动能力等。电力技术体制的内容主要是电压、频率、 相位、电压模式(直流、交流)等。产品研制时,采用标准规定的电力技术体制,是产品电力技术体制的标准化,也是保证产品能正常工作和用电产品安全性的必须要求。如果用电产品的电力技术体制未按标准规定设计,产品就不能在标准的电力技术体制环境下工作,失去普遍使用的属性。产品电力技术体制标准化的度量主要为:

产品电力体制参数A=XX伏(交流电压),和产品电力体制参数B=XX Hz(频率),或产品电力体制参数A=XX伏(直流电压)等。

电力技术体制的内容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广泛覆盖的内容,因此,建设的投资大和周期长,必须按标准化的统一关系来建立,才能降低成本和保障使用的普遍性。

4.1.3通信技术体制标准化

通信技术体制标准化是通信关键技术要素符合标准化规定。产品通信技术体制是关系产品间联通的技术,它支持产品间的信息交互等。通信产品主要有电话、电台、网络等。通信技术体制的内容主要是通信频道、传输模式、协议、带宽等。采用标准化的通信技术体制,才能保证产品的可联通性。产品研制采用标准规定的通信技术体制,如通信频道、 网络通信协议等等,是产品间相互联通的必要条件。 产品通信技术体制标准化的度量主要为:

通信产品频率=XX Hz(频率),或网络产品协议=XX(协议)等。

4.1.4接口技术体制标准化

接口技术体制标准化是接口技术要素符合标准化规定。产品接口技术制式与产品外部连接互换性和产品内部连接互换性相关,通常关系到产品间的能量传递、信息传输和物质传输等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产品的接口技术体制主要有机械接口、电子接口、电气接口、光学接口等等。只有研制的产品采用标准化的接口体制,不同企业生产的互联产品才能有效联通。产品接口技术体制标准化的度量为:

4.2三化率

4.2.1通用化率

通用化率是,产品同层次件中,通用化件所占该层次件的百分比,如组件通用化率、分组件通用化率、部件通用化率、零件通用化率。产品系统的组件通用化率计算公式为:

式中:

Tz:——产品系统的组件通用化率,%;

Mtz:——产品系统的通用组件数;

Nz:——产品系统的组件总数。

产品系统的分组件通用化率、部件通用化率、零件通用化率可同理计算。产品通用化是产品具有除本类产品以外还能在其他类产品适用的状态。产品件适用范围越广,通用化程度越高。产品通用化程度差将会降低产品的保障能力和互换完好性,也将提高产品的研制成本和增长研制周期。通用化率指标将推动产品由“1对1”设计向“1对多”设计转变。

4.2.2系列化率

系列化率是,产品同层次件中,系列化件所占该层次件的百分比,如组件系列化率、分组件系列化率、部件系列化率、零件系列化率。产品系统的组件系列化率计算公式为:

式中:

Xz:——产品系统的组件系列化率,%;

Mxz:——产品系统的系列组件数;

Nz:——产品系统的组件总数。

产品系统的分组件系列化率、部件系列化率、 零件系列化率可同理计算。产品系列化是产品按科学的数值规律建立的产品主参数数列,控制产品品种的无序发展,建立合理的产品品种发展关系。系列化主要是对产品的品种规格建立的,通常采用优先数系进行品种规格划分。产品主参数设计时,如果只孤立地考虑当期对象的使用,没有系统性地考虑产品其他品种的发展关系,将会导致产品品种规格的无序化发展,增加大量不合理的产品品种规格。产品系列化程度差将会增加无意义产品品种,加大产品保障负担。品种过多也将提高产品的成本,加大产品的质量风险

4.2.3模块化率

模块化率是,产品同层次件中,模块化件所占该层次件的百分比,如组件模块化率、分组件模块化率、设备/装置模块化率。产品系统的组件模块化率计算公式为:

式中:

Kz:——产品系统的组件模块化率,%;

Mmz:——产品系统的模块化组件数;

Nz——产品系统的组件总数。

产品系统的分组件模块化率、设备/装置模块化率可同理计算。产品模块化是产品按独立功能划分形成的功能单元可分解合成的产品系统,以便于产品的分解设计和分解制造,有利于产品的变型发展和功能扩展。模块化具有组合化的性质, 模块化系统中的模块尽量设计为通用化模块和系列化模块,以提高模块化系统的利用率。

4.3三互标准化率

4.3.1互连标准化率

互连标准化率是,在信息传递的产品体系中, 按标准规定的技术关系进行互连的节点数占所有互连节点数的百分数。产品互连标准化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L:——产品互连标准化率,%;

Mj——产品标准化互连的节点数;

Nj——产品互连的节点总数。

产品互连标准化率不是单体产品的指标,是体系化产品的指标,这个指标只适用于有信息化三互内容的产品。互连标准化是产品间物理上和传输上的标准化连接。产品互连关系设计时,如果只从技术角度考虑研制对象间的互连,没有从多产品联合使用建立符合标准规定的体系化互连关系, 将导致产品不具有对其他产品广泛互连的可能性。 产品不具备标准化的体系化互连,就有可能只在少数产品中可以连通,使产品处于孤立使用状态。

4.3.2互通标准化率

互通标准化率是,在信息传递的产品体系中, 按标准规定的技术关系进行互通的信息格式数占所有互通信息格式数的百分数。产品互通标准化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T:——产品互通标准化率,%;

Mg:——产品互通的标准化信息格式数;

Ng:——产品互通的信息格式总数。

产品互通标准化率与互联标准化率一样是产品体系化指标,是只适用于有三互内容的产品。互通标准化是传递信息项的信息格式统一的状态,以实现信息的可识别和可交流。产品互通关系设计时,如果没有全面性地考虑多产品联合使用和体系化产品的信息项互通、交流的信息格式,将会导致产品传递的信息不能全面实现互通。产品如不统一传输信息格式,就可能使传输到的信息无法识别, 使互连产品间也不能互通。

4.3.3互操作标准化率

互操作标准化率是,在信息传递相关的产品体系中,符合标准关系的互操作信息事项数占所有互操作信息事项数的百分数。产品互操作标准化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C:——产品互操作标准化率,%;

Ms:——产品互操作的标准化信息事项数;

Ns:——产品互操作信息事项总数。

产品互操作标准化率与互联、互通标准化率一样,是体系化产品的指标,只适用于有三互内容的产品。互操作标准化是用甲设备可对乙设备的信息在授权关系下进行查阅、读取、发送、添加、处理等标准化的操作;反之,用乙设备也可进行对甲设备的信息操作。没有按标准化建立信息的互操作关系,将会导致预定可进行互操作的信息产品间无法进行预定的信息互操作。产品如不统一信息的互操作关系,就可能使产品间需要互操作的行为不能实现。

4.4软件标准化

4.4.1软件接口标准化

软件接口标准化是软件接口技术关系符合标准规定的软件——硬件间接口、软件人机接口、软件间接口、通信接口等。以上接口的标准化内容包括接口的功能说明、硬件描述、接口约定、数据特征、数据处理、控制方式、时间特性、存储资源分配、程序编制等。软件的接口技术关系不同于硬件接口关系,它不是用图形能直观表达的,是用语言描述的技术关系。软件接口标准化的接口包括软件功能模块的外接口,以及功能模块内部子程序间的内部接口等。软件接口标准化的度量为:

软件接口=软件接口标准化的要求

软件接口非标准化将会有以下影响:软件接口两端的软件语言不统一,软件间不能保证正确连接;软件间的源代码不统一,软件连接的信息不能保证正确运行;软件输入输出语言不规范,软件信息不能保证正确输入和输出;软件数据格式不统一, 软件接口间的信息就不能正常交换。

4.4.2软件结构模块化

软件结构模块化是软件系统的结构按功能模块组成,模块的组成关系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软件模块间的接口关系要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软件结构模块化是要求软件开发时,要按软件功能进行结构分解,开发成模块化的软件结构关系, 以便于软件的开发工作的分解和并行进行,同时也有利于软件问题查找和通用模块的再利用。软件结构模块化的度量为:

软件结构=软件结构模块化

软件模块应该是独立功能的模块,不应依赖其他软件才发挥。软件模块未按模块封装,可能留出误入的漏洞,导致软件运行出错。

4.4.3软件测评标准化

软件测评标准化是软件系统的测评按相关标准规定的内容进行测评,并由符合软件测评资质要求的机构和人员进行测评,软件出现的问题应低于软件规定的相关指标。软件标准化的测评包括软件的测评项目要符合软件测评标准规定的测评项目,软件的问题不能超出软件规定的指标。当软件的问题超出标准规定指标时,需要对软件进行修改, 直到符合标准规定的问题限以下。没有按软件测评标准进行测评的软件,是不可信的和不应该使用的软件。软件测评标准化的度量为:

软件测评=软件标准化测评

软件测评有以下情况是非标准化的测评:软件系统没有按相关标准规定的测评项目和要求进行测评;软件系统测评的机构是未获得相关软件测评资质的机构;合格软件测评资质机构使用没有合格上岗资质的软件测评人员进行软件的测评和撰写测评报告;测评软件的超过标准规定限而未改正到限定值以下。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产品标准化指标体系的创建(下) 篇8

4.5.1 标准件系数

标准件系数是产品系统中的标准件总数与零件总数之比的百分数。标准件是由标准规定了其完整的技术状态, 按标准的规定就能制造出合格的零件。标准件具有标准编号, 在设计时无需绘图和表述技术要求, 直接引用其标准编号即可。标准件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标准件系数, %;

——产品系统中的标准件的总数;

——产品系统中的零件总数。

制定为标准件的零件主要是紧固件、密封件、管件、轴承等具有通用性的和大量使用的零件。标准件具有可市场采购的特点, 属于货架化的商品。如果零件制定为标准, 但没有完整的制造技术关系, 或者说按标准的技术内容不能制造出符合的零件, 这种标准规定的件从严格意义上不算作标准件, 因为这种件不能用标准编号代替其技术图样和要求。标准件系数的计算不应将通用件、借用件统计进去。

4.5.2 零件标准化系数

零件标准化系数是产品系统中的标准件、通用件、借用件总数与零件总数之比的百分数。零件标准化系数是具有标准化特征的零件占总零件数的比例。具有标准化特征的标准件、通用件、借用件, 分别具有标准编号, 通用件编号, 借用件的图样编号, 在设计时无需绘图和表述技术要求, 直接引用它们的零件编号即可。零件标准化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零件标准化系数, %;

——产品系统中的标准件、通用件、借用件的总数;

——产品系统中的零件总数。

制定为标准件的零件主要是紧固件、密封件、管件、轴承等具有通用性的和大量使用的零件。标准件具有可市场采购的特点, 属于货架化的商品。如果零件制定为标准, 但没有完整的制造技术关系, 或者说按标准的技术内容不能制造出符合的零件, 这种标准规定的件从严格意义上不应算作标准件, 因为这种件不能用标准编号代替其技术图样和要求。这种不能用标准编号表达的“标准件”应按借用件来使用。通用件用通用件编号引用, 借用件办理相关手续后用原图样编号引用。

4.5.3材料标准化系数

材料标准化系数是产品系统中应用的标准材料种类数与材料全部种类数之比的百分数。标准材料是由标准规定了其完整的技术状态, 按标准的规定就能进行验收的材料。标准材料具有标准编号, 在设计时可直接引用其标准编号的材料。材料标准化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材料标准化系数, %;

——产品系统中的标准材料的种类数;

——产品系统中的材料全部种类数。

标准材料包括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辅料等。标准材料具有可市场采购的特点, 属于货架化的商品。如果材料制定为标准, 但没有完整的验收技术关系, 或者说按标准的技术内容不能合格验收材料, 这种标准规定的材料从严格意义上不算作标准材料, 因为这种材料不能用标准编号代替其技术图样和要求。

4.6继承性率

4.6.1组件继承性率

组件继承率是产品系统中继承使用的组件总数与产品系统的全部组件数之比的百分数。产品系统中, 继承的组件是不需要再研制的组件, 可整组从其他产品中直接借用过来, 也不需要再制图和编写设计文件, 只要按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的规定进行借用即可。组件继承性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组件继承性率, %;

——产品系统中继承的组件数;

——产品系统中组件的总数。

产品系统中的组件是以产品总体设时划分的组件关系确定, 其中包括有组件编号的组件和具有独立产品代号的组件。产品组件继承性率反映了产品无需研制部分的比例, 可用于控制产品的研制费用和研制周期。组件继承性率可以用组件作为统计单元, 也可以分组件作为统计单元, 采用分组件继承性率时, 以分组件为单位进行统计即可。组件统计时应包含具有独立产品代号的组件。为了保证正常统计, 不应将组件和分组件混合进行统计。

4.6.2部件继承性率

部件继承性率是产品系统中继承使用的部件总数与产品系统的全部部件数之比的百分数。部件继承性率的计算与组件继承性率的计算相似。部件的标准化特性与组件的类似。

产品系统中的部件是以产品总体设时确定的组件或分组件以下的部件, 其中包括部件编号的部件和具有独立产品代号的部件。部件继承性率可包括第一层次部件的继承性率或第二等层次的部件继承性率。部件继承性率只应按同层次的部件为单位进行统计。

4.6.3零件继承性率

零件继承性率是产品系统中继承使用的零件总数与产品系统的全部零件数之比的百分数。零件继承性率的计算与部件继承性率计算相似。零件的标准化特性与组件的类似。

产品系统中的零件是产品不可分的最小实体单元, 包括新设计的零件、借用的零件和有标准编号的零件等。零件只对硬件而言, 不包括软件单元。零件可包括机械件、电子元件、电器件等的最小独立单元。

4.7互换性率

4.7.1易损件互换性率

易损件互换性率是产品系统中具有互换性的易损件数与产品系统的全部易损件数之比的百分数。产品系统中, 易损件是损耗快的件, 需要经常性地更换, 具有互换性特征的易损件可方便和快速更换。易损件互换性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易损件互换性率, %;

——产品系统中互换性的易损件数;

——产品系统中易损件的总数。

易损件的损坏参数通常用使用时间、次数、里程等单位衡量, 易损件的损坏参数比整个产品系统的其他件的损坏参数要小很多。产品系统中的互换性易损件是在同类件中, 不需选择就能合格安装的易损件。互换性的易损件可以是零件, 也可以是部件, 只要是独立拆装的即可。互换性的易损件在设计时, 不仅在配合关系上是互换的, 在更换时也应该是方便的。

4.7.2关重件互换性率

关重件互换性率是产品系统中具有互换性的关重件数与产品系统的全部关重件数之比的百分数。产品系统中, 关重件是保证系统安全和正常工作的要素, 需要具有互换性特征, 以方便关重件快速更换。关重件互换性率的计算与易损件互换性率的相似。关重件的互换性关系与易损件的相同。对于一些高精度配合的关重件, 需要研磨加工后配合, 难以直接采用互换性关系。

4.7.3外部接口互换性率

外部接口互换性率是产品系统中具有互换性的外部接口数与产品系统的全部外部接口数之比的百分数。产品系统中, 外部接口互换性是保证系统对外连接方便、快捷、成功的保证。外部接口互换性率的计算与易损件和关重件互换性率的相似。

产品系统中的互换性外部接口, 是不需调整和加工就能与外部关系合格连接的接口。互换性的外部接口可以是机械接口、电力接口、电子接口、液力接口、光学接口等。电力接口、电子接口、液力接口、光学接口除了需要有机械接口的互换性外, 还需要有相应物理量的耦合性。

4.8技术状态标准化

4.8.1技术状态固化规范化率

技术状态固化规范化率是产品研制时编制的图样、表格、文字等技术文件符合规范格式的总数占编制的图样、表格、文字技术文件总数的百分比。技术状态固化的规范化是指用于表达技术状态的技术文件的规范化, 规范化的内容包括技术文件的格式规范化和技术文件表述的规范化。技术状态固化规范化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技术状态固化规范化率, %;

——产品技术状态固化的规范化文件数;

——产品技术状态固化的技术文件总数。

产品研制需要固化的技术文件种类按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的规定, 总数是这些文件种类的实际形成文件数。技术文件规范化的内容涉及文件格式、封面、名称、代号、字号、字体、量和单位、公式、表格、注释、制图、标注、符号等。技术文件中, 只有一项规范化要素不符合, 就算作技术文件不规范。这项指标是用于产品设计定型或生产定型时的技术文件规范性考核。

4.8.2技术状态完整性率

技术状态完整性率是产品研制时编制的图样、表格、文字等技术文件种类数占标准规定的技术文件完整性全部种类数的百分比。技术状态完整性是指技术文件种类的完整性, 主要是要求研制提供的技术文件种类要能全面覆盖研制的全部技术状态。技术状态完整性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技术状态完整性率, %;

——产品研制固化的技术文件种类数;

——标准规定需要固化的技术文件全部种类数。

产品研制需要固化的技术文件种类按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标准的规定, 这些文件包括定型盖章的文件和不盖章的文件。技术文件的完整性大类包括定型申报类文件、研究试验类文件、图样和技术文件、软件文档、其他文档 (像册、录像片等) 、配套产品的成套设计定型文件。

5标准化指标体系的应用

标准化指标体系的应用包括应用的对象、应用的时机、应用的方法、应用评价等。标准化指标应用的对象涵盖机械、电器、电子、光学、化工等各专业的产品。标准化指标的作用可渗透到体系产品、单体产品、分系统、部件、零部件等各个层次。标准化指标应用的时机主要有产品的论证、方案、工程研制、设计定型、生产定型等阶段。产品论证和方案阶段主要是提出具体的标准化指标要求, 方案阶段的指标会比论证阶段的更具体明确。工程研制阶段是通过对产品的设计来落实标准化指标。设计定型和生产定型阶段是对照检查标准化指标的落实情况。标准化指标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用于建立产品技术主体的标准化, 如产品“技术体制标准化”指标;用于建立产品间的互通关系的;为了提高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如“软件标准化”指标;为了充分利用已有成果、降低产品研制成本, 如继承性率指标;为了规范化的, 如技术状态规范化指标。

为了方便各类产品论证和研制时提出标准化指标和实施指标, 需要按产品类型编制标准化指标应用指南。标准化指标应用指南应按产品类型制定出其适用的标准化指标体系, 并列出每项指标对应的相关标准内容, 给出标准实施的技术方案等。标准化的八类指标不是在每一个产品中都需要全部应用的, 应用多少指标要根据产品的技术属性确定, 如不含信息化内容的产品就没有“三三互标准化”的指标, 没有软件的产品就没有“软件标准化”指标。标准化指标的应用是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剪裁的。

标准化指标的提出, 可以是确定值, 也可以是单限值。标准化指标为确定值的指标是一个具体数值, 如85毫米口径。标准化指标为单限值, 是指标不小于某个值, 或不大于某个值, 如继承性率不不小于75%等。

标准化指标的实施阶段主要是工程研制阶段。。在工程研制阶段, 标准化指标是产品设计的指导性和约束性内容, 同时也是产品的技术性约定关系标准化的指标在工程研制阶段作为设计内容进入了产品, 设计出的产品一定表现出指标所赋有的标准化特征。

产品研制后的标准化状态, 需要经过评价来确定标准化指标的落实状态。产品研制后标准化指标的实施评价, 要按照论证和工程研制的方案确定的内容进行逐项检查, 并写出产品标准化指标的评价报告。

标准化指标体系的应用, 将会大大提升产品的内在品质、对外联系和交换特性。标准化指标的实施, 将会把产品推向优化发展和精益发展的道路, 同时也将使标准化工作模式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将产品标准化的工作模式由“规范技术文件”为主, 提升到产品的“技术引导”和“技术规范”的高端地位。

参考文献

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 篇9

1 农产品标准内涵及农产品标准化建设的内容

农产品标准是对农产品质量、规格以及与质量有关的各个方面所作的技术规定、准则。我国农产品可分为:普通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在具体的实际检测和执行中的农产品标准, 指的是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 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而制定的农产品各个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 及一些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而所有的标准都可概括为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农产品的安全标准, 二者相互统一于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 只有达标的农产品, 在国际市场上才有竞争力。而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指的是关于农产品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这里不仅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也包括检测农产品质量是否安全的相关体系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 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关系, 只有制定了相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才能进行相关的质量安全检测工作, 只有通过了相关检测的农产品, 才能获得相关的质量安全认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的实施, 而质量认证体系的建设将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

2 当前吉林省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虽然是农业大省, 其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有一定的历史, 但总的来说, 吉林省农产品标准化工作起点低、水平也不高, 当前, 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其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各种农产品的相关加工标准和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这种不完善、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等的标准制定和实施上, 对有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实施地方标准, 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存在一定的距离, 这种农产品标准体系, 不仅不能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要, 也因没有和国际标准接轨, 使得农产品出口受绿色贸易壁垒限制, 严重影响了吉林的农产品出口。

(2) 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够完善, 对如何准确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没有较明确的规定, 具体来说, 应有哪个部门, 如何来进行检测、监督, 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来对此负责。

(3) 具体的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影响了吉林省农产品标准体系的完善。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包括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实施不一, 有的执行地方标准, 有的执行国家标准, 有的执行国际标准, 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检测执行力度也不够,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吉林省农产品标准体系的建设。因此, 吉林省应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 将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3 完善吉林省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

3.1 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 强化标准执行力度

在吉林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 民进吉林省委建议吉林省根据省情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实际状况, 参照国际先进经验,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据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资料, 截至2010年吉林省现有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农药使用准则地方标准19项, 性质全部为“推荐”。这一现状与当前群众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所以对一些能适合当前吉林省农业生产水平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必须将推荐标准变为强制标准, 使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真正有标准可依。此外, 长期以来, 吉林省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存在重视标准制定而忽视标准实施和推广的问题, 为继续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提高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安全性, 有关部门还必须强化农产品标准的执行力度, 扩大标准的推广范围。

3.2 制定并实施吉林省地方特色农产品标准, 进一步完善吉林省农产品标准体系

吉林省地处东北地区, 具有肥沃的黑土地, 农作物生长的生态环境非常优良, 主要农作物品种有人参、玉米、大豆等, 这些特色农产品已经成为吉林省农业出口的主要产品, 而要想使这些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 长期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就是提高这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 使吉林省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接轨, 尤其在制定地方特有的农产品的标准时, 要充分体现源产地标准, 实施农产品的源产地保护制度, 但同时也要考虑使源产地农产品标准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相衔接, 保证吉林省农产品的发展与世界农业发展接轨。

4 完善吉林省农产品标准体系, 对扩大产品出口对策有重要意义

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 长期以来, 其农产品出口在全省的出口贸易中都占有着很大的比重, 在全国农产品出口中排在第8位。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 虽然具有先天的农作物生长环境优势, 但其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出口成本较高, 与农产品出口处于前列的山东、黑龙江等省相比, 吉林省的农产品出口还不够发达, 加上, 吉林省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有的农产品标准的制定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 有的农产品标准虽然制定了, 但在具体的实施和推广中却执行的不到位, 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标准都不达标, 这也影响着吉林省农产品的出口扩大。因此进一步完善吉林省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对扩大产品出口对策有重要意义。

(1) 农产品出口种类的多元化, 要求吉林省必须加快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农产品出口的安全性和加大农产品出口的份额。近几年, 吉林省从本省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了农业资源优势, 形成了农产品出口种类的多元化局面。这不仅需要突破技术贸易壁垒, 更需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以标准约束农产品质量, 以质量促进并扩大农产品出口, 反过来, 以扩大的农产品出口份额, 刺激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速度和质量, 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2) 加强并完善农产品出口标准体系建设, 深度贯彻“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 促进并扩大农产品的出口。当前, 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的关键, 就是提高农产品质量, 这里的质量既包括农产品本身生产加工的规格, 也包括农产品安全质量, 而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就要加强并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标准要与国际接轨, 生产要普及良好的农业生产习惯, 加大对生产基地的培训和指导;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和环保标准,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积极推行ISO9000和ISO14000系列标准。另外, 还要尽快提高我国农药、兽药的检测技术与设备水平, 建立健全有效的疫病疫情防控体系和农兽药残留监控体系,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5 结语

吉林省作为农业发展的大省, 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坚持以质取胜, 将大大有利于扩大吉林的农产品出口。

参考文献

[1]王甫轶.跨越贸易壁垒:农业大省的现状与对策[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

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 篇10

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是指在农产品物流及相关领域内, 以获得农产品物流的最佳秩序为目的, 经共同协商、统一制定并经公认机构批准共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等规范性文件, 并据此而制定的各类相关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 进而并形成国家乃至国际物流系统的标准化体系。完善的标准体系是农产品物流合理化、系统化、组织化的基础。

通过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的合理规划、统筹运作, 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的整个流动过程, 以促使农产品物流行业内部各专业领域如运输、保管、包装、装卸、加工、配送、信息管理等有效沟通和协调一致, 对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提高物流效率, 降低物流成本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国家农业和流通等部门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构建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的两种基准理论

1.构建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的过程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物流标准化是为控制物流服务过程而制定的, 根据服务活动的性质, 物流服务过程可以分为管理和作业两个层面。据此, 物流标准可再区分为程序性管理标准与实质性作业标准, 再加上行业管理标准和管理基础标准共同构成物流标准体系。

(1) 程序性管理标准

物流服务的管理标准是用以整合和规范实质性作业标准, 具体包括:一是获得标准。其中包括客户提出服务要求的程序、对客户响应的程序、订单处理的程序、基准状态的确定程序、制定解决方案的程序和协商合同、设备实施的选型程序与标准、信息技术系统的开发标准的程序等等;二是控制标准。其中包括物流操作规范、服务安全标准、物流成本测算标准、确定关键绩效指标的程序、信息共享和反馈制度、信息采集标准、分析报告标准、供应商管理标准、承运人管理标准、客户关系管理标准、货运管理标准、仓储管理标准、采购管理标准、配送流程管理、存货控制制度、员工岗位培训制度、争端解决程序、危机处理程序等等;三是评价标准。其中包括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标准、风险与效益共担标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标准、服务知识管理标准等等。

(2) 实质性作业标准

物流服务的作业标准用以约束企业具体的物流服务作业, 并构成程序性管理标准的技术基础和信息来源。每一个作业标准就是物流服务的标准化模块, 由一系列作业规范或操作规程构成, 这些标准化作业模块按照不同的管理标准组合以后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具体包括:分拣作业流程、包装作业流程、配货作业流程、发货作业流程、送货路径优化方法、废弃物的处理要求、回收货物的处理标准、作业人员防护标准、设备安全标准、货物养护标准、消防安全标准等。

(3) 行业管理标准和管理基础标准

前一类标准主要包括:物流市场调查规范、企业物流发展规划、物流产业统计标准、物流行业年度报告规范、物流企业排名规范、物流标准化规范、物流行业协会规范、物流教育体系规范、物流产业政策等。

后一类标准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名词术语、管理理念、符号标识等。这一类标准实际上是物流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标准化样板, 能直接反映出物流产业标准化的总体状态, 并起到廓清理论概念、界定物流市场、规范物流体系和提供交流平台的作用。

2.构建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的目的理论

从为客户服务的角度来看, 目的论的观点认为:研究和强化物流或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和可靠的物流服务;无论物流服务的方式方法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其服务的目的性即物流企业的使命是不会改变的;物流标准体系的构建要从这一目的出发并逐步展开。因此, 物流标准体系理应由服务安全性标准、服务便捷性标准和服务可靠性标准共同构成。

(1) 服务安全性标准

包括对物流中的产品实体本身、对参与物流运作的人员和自然环境的强制性保护要求——对产品而言, 主要是在不同运输条件下的保护性包装标准 (不包括对产品本身的一次性包装或营销包装) ;仓储养护标准, 如对环境温度、湿度、压力、空间的要求, 防挥发、防混合和防变性等要求;跟踪监测标准;货物保险标准等;对人员而言, 主要是安全教育规范;技能培训制度;操作方法规定, 如防泄漏, 防腐蚀, 防辐射;消防要求;意外事件应对方案等;对环境而言, 主要是防止环境污染 (空气、水源、动物、植物等) 的运输、搬运和仓储作业等标准。

(2) 服务便捷性标准

主要是指对物流服务的客户界面友好和作业规范化的要求, 使客户获得服务要方便, 物流运作要效率高。对客户界面的友好主要是简化服务流程和提高响应速度;对物流作业的规范主要包括对不同产品, 不同客户提供各种具体物流服务的作业技术要求。实际上, 从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 各种自由贸易区, 地区性合作组织, 包括WTO机制, 都是为了在促进开放服务贸易市场的同时, 增进货物流动的便利性。

(3) 服务可靠性标准

客户需要的是可预期的与可控制的物流服务, 那么这类标准主要是指对物流服务水平的一致性要求, 其价值取向是客户满意, 而对物流企业则要求对物流服务过程实施有效控制。包括物流解决方案的制定, 关键绩效控制指标 (KPI) 的确定, 数据采集方法, 跟踪监测方法, 与客户的信息沟通机制, 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案等。

二、依据过程理论构建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的基本内容

构建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的过程理论认为:物流标准化是为控制物流服务过程而制定的, 根据服务活动的性质, 物流服务过程可以分为管理和作业两个层面。据此, 物流标准可再区分为程序性管理标准与实质性作业标准, 再加上行业管理标准和管理基础标准共同构成物流标准体系。

考虑到当前我国已形成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水平, 可以先依照过程理论为基准出发点来进行我国农产品物流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参照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已实现的管理与服务理念来看, 目的理论更适应于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的成熟阶段。现以过程论为主要基准, 并结合部分目的论的基本观点。

农产品物流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多环节, 与一般性的通用标准系统相比, 其标准体系涉及的标准种类繁多、内容庞杂, 具体可以分为基础标准、信息标准、设施与技术装备标准、作业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每种标准下面又包括若干具体的子标准 (详见图1) 。其中, 农产品物流的基础标准和信息标准的制定是最根本的两个方面。

1.基础标准

基础标准是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的主体, 是针对各种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包括物流术语标准、计量单位标准和模数尺寸标准等。它是制定、协调体系中其他各类技术标准 (如固定设施、移动设备、专用工具的技术标准;各个物流环节内部之间的工作标准;各类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等) 的基点。

2.信息标准

信息标准是在实施农产品物流电子化过程中所建立的信息交换框架, 又可以细分为基本标准和应用标准两大部分。基本标准主要是物流实体的编码 (即标识代码) 、技术标准以及这些编码的数据库结构标准, 如商品编码技术标准、托盘编码技术标准、集装箱编码技术标准及其数据库结构标准等等;应用标准主要是指自动识别与分拣跟踪技术标准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标准。

三、对我国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

1.制定基础标准和信息标准, 并以此尽快建立或规范调查、统计、核算、作业、管理、服务等标准

在制定基础标准的前提下, 当前最为迫切的是需要建立或规范农产品物流统计标准、物流市场调查标准、企业成本核算标准, 以及物流管理标准、物流服务标准和行业协会规范等。可以通过政府牵头、行业协会组织的形式, 通过协商确定标准的具体框架并予以实施。技术标准、专业术语标准应尽量采用国际或国家标准;工作标准可由企业自己制定并组织实施, 所涉及的文件格式、业务流程应尽量向国家或国际标准靠拢。

2.重视制定适应于农产品散装物流发展趋势的装备标准

鉴于目前农产品物流储运设施不相匹配的状况, 拟组织实施“大散、小散”相结合的方案较为适宜。所谓“大散”是指全流程散装化, 火车、汽车、船舶均按散装农产品设计, 装载部分和运行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在农产品进出量大和与国际进口相连接的区段, 以“大散”为主;而“小散”则是指集装箱运输, 装载部分和运行部分脱离。在农产品发往国际和国内的区段采用“小散”, 以适应三种运输工具的转接。随着情况的变化, 再逐步从大小散结合逐步过渡到完全的散装化。从这种过渡性的情况出发, 当前需首先制定集装货物标准。

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所体现的效率、效益、成效,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各个子系统的配合性。集装系统可以作为物流标准的基准, 用以解决物流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性问题。物流活动是和运输车辆、装载器具、装卸设备、集装箱等生产系统, 以及货物仓库、货架货柜等仓储系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 货物的基本集装单位, 与物流过程中的固定设施、移动设备、专用工具的配合性就成为物流标准化的重点。主要包括: (1) 基本集装单位与运输车辆的载重质量、有效空间尺寸的配合; (2) 集装单位与生产企业产品包装环节的配合; (3) 集装单位与装卸设备的配合; (4) 集装单位与仓储设施的配合; (5) 集装单位与消费物流的配合等方面。

集装箱农产品货物在物流过程中始终是一个集装体的基本单位, 其形态在装卸、运输、保管等过程的各个阶段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能有效保持各结点上所使用的设施、设备、机械之间的整体性及配合性, 在物流结点上容易实现标准化作业。集装系统可以被认为是使物流过程连续进行而建立的标准化体系的基点。农产品散装货物经过专门的包装处理, 也可以建立标准化体系。其中一部分散装货物也需要与集散化系统配合, 如农产品货物, 可以采用专用的集装单位实现成组化运输。零星货物在特定条件下, 可以向集装货物靠拢, 如采用托盘、集装、笼装来运输散装货物, 即将零星货物进行集装化处理, 用集装化技术进行道路运输组织工作。

3.强化农产品物流市场准入标准和注册管理

建立物流企业的等级分类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 根据物流公司的业务范围和规模, 将物流公司分为不同的档次, 主要从注册资金、营业额、经营范围 (储存、运输、货代、配送等) 、经营区域 (本市、本省、区域、全国) 、设施设备 (无资产型、仓储型、运输型、包装型、流通加工型、综合储运型等) 、员工数量、业务骨干文化程度等方面对不同档次的物流企业提出不同的注册条件要求, 既防止部分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物流市场, 又保证了物流企业的质量。

另外, 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农产品物流资源, 原则上不再批准设立单一从事仓储或运输业务的物流功能单一的企业, 对于申请成立的农产品物流企业, 应至少具有提供两种以上物流功能的基础设施, 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增值服务, 物流企业的注册资金应与经营范围相适应。对于物流咨询企业, 应从人员素质、现代化设备和信息化水平等方面提高准入限制。

4.以优惠政策鼓励农产品企业参与物流标准体系建设

农产品企业特别是农产品物流企业是标准的最终执行者, 没有企业的参与、配合, 新的物流标准难以推广。而利益是他们平衡取舍的关键。如要采用一套新的硬件标准, 企业需要更换托盘、货架, 需要五年以后才可能见到效益, 所以大多数企业索性选择逃避。只有在他们的产品因标准问题而影响市场销路时, 才会被迫采用。所以国家在制定新标准时, 应从我国国情出发, 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 要注意标准源于企业, 用于企业, 服务于企业, 当国家制定的标准与企业的利益冲突时, 国家应以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新标准的建设, 如采用高价回收非标准的物流设备, 或以旧换新等。以此提高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的速度, 加快物流标准化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吴雪飞.对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粮食经济, 2007, (5) .

[2]张堃, 李鹏, 张昀煜.对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的构想[J].粮食问题研究, 2007, (5) .

[3]杨春河, 张文杰.中国农产品物流标准原理研究初探[J].物流科技, 2006, (3) .

上一篇:水泥净浆下一篇:高校预算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