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2024-05-07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精选十篇)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篇1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1 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 百姓的“菜篮子”问题愈发得到重视,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 我国人口不断增加, 农产品生长环境受到威胁, 从土壤到水质, 农业加工过程中, 农药与调节剂等化学制剂的使用也会衍生安全问题, 虽然国家有对化学制剂的使用计量标准, 但由于利益驱动, 一些违法行为依旧存在。通过市场抽样调查, 我国农产品有毒物质残留量超标, 农产品质量问题已经开始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 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 影响农业经济发展, 至此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各级政府重视的热点, 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出台, 相关政策手段也随之出炉, 十八大后, 国家队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体系建设速度加快, 这对农产品供销及人们生活水平都起到了保障作用。

2 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认知不够强烈

对着国家对农产品的严格监控及食品安全危机的爆发, 人们开始有了质量安全的意识, 但由于生活习惯与水平各异, 人们对质量检测的认知也有不同, 社会及相关部门对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 有时会随着热点的关注程度变化, 从责任的角度说, 部分农业从业人员觉得建设质量安全检测是上级的事, 弥补大过预防, 缺失的责任感与道德观致使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起步慢。

2.2 缺乏扶植, 投入少

政府对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扶持力度不够强,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检测仪器、相关专业人才等投入, 经测算建立一个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需500万元左右的资金投入, 按照我国带部分城市财政规划来看, 建站需要5年左右, 这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速度是不匹配的, 再算上检测过程中的耗资, 可以看出政府支持、资金投入是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的难题。

2.3检测机构不明确, 多系统并行

资源浪费的同时容易产生矛盾。目前能够进行质量检测的部门有质量监督局、工商局、动植物检验检疫局, 并且农业委员会与水产局也可以对农产品做质量检测, 这样的情状下, 检测部门存在检测机构区域布局不合理、规模档次参差不齐、互相推诿、重复检测、产生矛盾等问题, 严重影响政府形象的同时造成资源浪费。

2.4 检测机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需提高

我国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的时间并不长, 省级、市级的检测机构大部分还在筹建中, 计量认证是即将面对的大事。由于对于检测机构的管理经验有限, 检测人员的资历较浅还需同检测机构一起面对考验, 提高水平。

3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思考

3.1 提高法制约束、提升宣传力度

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与农业经济发展是国家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 政府与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应给予高度重视, 在已有的扶持态度上, 加大投入, 针对相关硬件建设给予优先支持。针对质量安全检测方面, 加强立法概念, 加快健全无公害农产品入市的准入机制, 同时, 加大宣传力度, 让大众了解农产品检测体系也是生产者, 承担着重大责任, 让消费者对农产品消费更有信心,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重要与必须有深层次的认知。

3.2 增加投入, 加快建设脚步

从我国加入WTO以后, 贸易技术壁垒给我国农业出口带来重创, 提高质量安全检测志在必行, 目前, 不仅要提高行业管理, 要求农产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政府对于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也要加大力度, 目前, 部分生产基地已经担负起了质量检测的责任, 从种子到成品, 实施全程监控, 严把质量关, 同时, 为相关企业互通有无提供技术参考, 从跟上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最大程度降低投入风险。政府提高对安全质量检测机构建设的投入能够有效推进建设速度, 检验机构迅速投入运营, 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壮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3 规范管理

对于目前市场出现的多重质量检测现象, 是现行体制存在的尴尬矛盾, 从客观上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不能只靠一个部门或一个机构, 形成规模的力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但多重检测有时也会形成混乱局面, 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 明确各执法主体的检测范围, 理顺关系, 做到让各个部门各司其职, 各有侧重, 随时听候调遣, 需要时团结协作发挥更大的力量。整体联动对于国民食品健康是又好处的, 统一质量检测评审标准与合格标准也能有效与国际接轨, 增加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只有建立以标准的认定准则, 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存在的问题。

3.4 提高检测机构人员专业素质, 建立强有力的队伍

在加强检测机构管理的同时, 要提升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 一支专业性强能打硬仗的队伍有利于强化检测机构的认证条件, 因此应及时加强检测人员的业务训练, 有必要与科研院校联合, 定期做科研课题, 以便提高工作人员在专业领域的研究, 也能做到及时考核。

4 结语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篇2

摘要:本文论述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必要性,探讨了新形势下建立健全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基层;检测体系;建设完善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并不安全,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而且呈现增多的趋势。2014年,昆明黑心商贩制造有毒米线,统一泡面被检出大肠杆菌超标,台湾顶新黑心油事件,吸血鬼饮料属“三无”产品等成为了全国十大食品安全事件之一。江西高安市病死猪肉大量流入市场,各地生猪喂饲“瘦肉精”促长增瘦,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食品滥用添加剂、色素等时有发生,这些现象成了街头巷尾老百姓和市民关注的话题。食品并不安全,或许就在我们身边。如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甚至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是政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承担着为政府提供技术决策、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的重要职能,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水平方面发挥着关键和核心作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是实现农产品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安全规程到农产品市场准入等“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要保障,是有效防止有害、有毒农产品进入市场,防止食用农产品急性中毒,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一项有效途径。在国家提倡“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食品安全监管政策体制下,各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及完善刻不容缓。

一.云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工作的发展成效与现状

1.基本县情:

云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临沧地区东北部,东与思茅地区的景东县隔江相望,南与临沧、耿马县接壤,西与凤庆、永德县为邻,北以澜沧江为界与大理州的南涧县相望。全县总面积3760平方公里,辖7乡7镇,190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云县是临沧地区重要交通要道。县城所在地爱华镇处于214国道和云保公路的交汇点,是北往大理,西进保山,东上昆明,南下孟定、南伞边贸口岸乃至缅甸的中心点,地处漫湾、大朝山和小湾三大电站的中心腹地。2014年,云县大春作物总播种面积954550亩,其中水稻111991亩,总产量44348.4吨,玉米336523亩,总产量115763.9吨,蔬菜种植面积61414亩,总产量176128.8吨,茶园面积205450亩,毛茶总干产17143吨.2.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及开展情况:

2011年12月,云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项目获省农业厅批准实施,项目预算总投资30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240万元,省、市、县各配套2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改造检测实验室600平方米,配置仪器设备56台(套),建设标准信息库一个。检测站核定人员编制15人,实有人员1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2人。项目建设房屋改造和仪器安装工作完成后,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随即进行了检测技术培训工作。2013年先后分四批安排技术人员参加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培训,初步培训了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仪等仪器应用技术和省农业厅组织的蔬菜农残及食品快速检测仪器的使用培训;还组织参加由仪器厂家在宾川县组织的检测仪器使用技术培训;以及参加由昆明鹏元科技有限公司组织的食品检测仪器的使用培训。通过参加技术培训,提高了我站检测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技能,促进了检测工作的有效开展。

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于2013年8月开始进行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检测站坚持日常抽检和重点抽检相结合,对县城农贸市场、农产品生产基地、学校食堂抽检(云县第一完全中学、云县爱华完小、云县县城中心幼儿园、云县职业中学、云县小草幼儿园)开展蔬菜农药残留、肉类瘦肉精、奶制品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是否超标检测。2014全年,共完成农产品样品抽检3985个,合格样品3915个,合格率98.24%,其中蔬菜样品3029个,合格率97.85%,肉类815个,合格率100 %;水果样品53个,合格率100%;粮食类样品71个,合格率100%;奶制品1个,合格率100%;食品类样品16个,合格率68.75%.二.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配套不落实。根据项目批复要求,省、市、县应各配套资金20万元,但市、县由于财政困难,故市级20万元,县级10万元配套资金不能落实,项目不能完全按照初步设计内容来建设。

2、缺乏专业检测人员。农产品质量检测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工作,由于云县编委批准的检测站编制为农业局内部调剂,所以担任检测的技术人员一是所学非专业,二是年龄偏大,平均年龄40余岁。虽然通过几次培训学习,但目前仅能进行蔬菜农药残留、部分农产品质量的定性检测工作,难以掌握农产品质量的定量分析技术,致使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等进行定量检测的先进仪器设备闲置。另外,如不能掌握农产品质量定量分析技术则难以通过对检测机构考核和实验室资质认定(简称双认证),出具的检测结果不具有法律效力,仅能作为政府决策和农技推广工作的的参考,而不能作为农业执法的依据。

3、缺乏运行经费。据专家推算,县级检测站正常运转每年至少需要30万元(不含人员工资),用于配套设备购置、检测试剂、抽检样品、宣传资料等方面开支。目前我县还暂无运行资金的落实信息,影响了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的有效展开。

三.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发展与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云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和质量安全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监管职责,云县人民政府应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相应的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工作实施方案,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到位,具体到人。

2.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费投入。日常的检验检测和例行监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最基本的工作,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保证。目前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工作开展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影响着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的正常运转,建议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运转经费,拟定工作经费每年投入25万元,项目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

3.积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开展对外经验交流与合作。质量检测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执法工作,技术性、法制性、政策性非常强,应制定农产品检测人员的培训计划,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等不同方式,加强检测人员的系统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同时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学习先进的检测技术与方法,通过站内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学习,逐渐熟悉和掌握定量分析方法,积极推行检测中心的双项认证,使检测结果具有法律效力。

4.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云南省农业环保条例》,积极营造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提高全县人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5.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和监控管理。要加强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基地和企业的管理,指导其使用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环保农药、兽药,杜绝使用抗生素,提高用药安全间隔期,实现无公害化生产全程监控管理。

6.稳步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的体系建设。一是逐步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农产品进销台账查验与档案制度,健全农产品全程追踪体系。二是逐步实行规范化交易和标识化流通,推进市场化建设和发展。三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和规范农业标准化操作规程。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探究 篇3

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

整体承检能力不足,例行监测方式不合理。首先,随着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检测参数的增加,我国现有的质检机构数量与检测设备还不能满足日常监管的需要,大型高端设备也只是近几年在部、省级实验室得到了利用,且整体研发能力不强,缺乏相应的技术储备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其次,我国现有的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数量不足,且有相当部分已过时,与国际标准难以接轨。最后,从监管方式来看,我国目前对农产品安全监测的设入有限,传统式、突击式和运动式抽查较多,不能全程化、日常化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

缺乏专业的检测人员。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工作人员是工作的执行者,在农产品的检测体系当中,检测人员关系着检测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当前从事农产品检测的人员较多,但是专业素质高的检测人员却很少,而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相关企业的人才流动不够畅通,向社会招聘的人员过少,主要是对内部人员进行调整国家对于构建质监站的很多想法过于超前在对县级监测站进行筹建时没有明确的对机构进行设置检测人员没有安排妥当没有跟设备供货商进行合理的交流和学习。

没有明确的对职能进行划分。因为没有明确的对职能进行划分所以导致在对一些项目进行申报时存在的争议比较大。通常都是由农业局进行引导对事业单位的筹建或者申报进行指定。国家每年都会投入相应的经费但是这些经费的用途都是制定好的,只能用于对实验室进行改造或者是购买一些必须的设备。一些地方有关部门现有的基础设施没有办法满足质监站的建设要求致使筹建工作一直难以开展。

资金短缺问题。许多地区虽然已经建立了农产品检测体系,但是由于后期的资金不足,导致检测工作无法顺利的进行。在实际的工作中,一旦出现了资金问题,那么检测所需要的相关设备也无法到位,对检测工作造成影响。而且虽然国家在资金上给予了一些帮助,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无法确保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的正常运行。

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对策

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结合各地农业生产的特点、结构调整以及各地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等综合考虑布局质检机构。此外,检测机构的建设规模、级别也要与当地经济、文化、所能承担的业务等相结合,做到部、省、市、县各级中心互相补充,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山区可以有选择的建立农产品速测站,形成小区域性的检验特色。

对检测人员进行培训。检验检测数据是否准确,和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对检测人员进行专业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术的培训,另外也要对检测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培训。后者相对来说培训工作比较简单,但是要对检测人员进行检测技能的培训就会比较负责,这项培训一般培训时间都比较长。除此之外,可以通过高校进行合作,在学校内开设农产品检测的相关课程,从专业知识到实际操作两方面对人员进行培训,这样就能够为检测工作的进行提供专业的人才,从根本上解决缺少人才的问题。

实行农业标准化,进行整体推进。根据农业发展的要求,应将标准化基地以及生产示范基地作为突破口,加强示范基地的标准化建设。应该以经营过程以及成产模式为基础,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农产品开发、生产、农业加工、农产品包装以及运输和储藏等进行捆绑,最终实现对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整体化推进。对于农产品经营的龙头企业、农产品协会或者是基于农产品销售的各个经济组织,应该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提高生产规模的建设和组织化的培养。

对经费管理进行改革。要加强对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的经费管理,严格的规划每一笔资金的用途,在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上进行改革。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主要是为了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人们的健康安全提供保障。而且农产品质量安检机构属于公益性机构。因此,在资金上,需要国家政府加大资金投入,通过进行有规划的经费管理工作,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顺利的进行。

农产品的质量关系着民生和国民经济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及时找出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采取相关的措施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国家农业标准化监测与研究中心)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篇4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是保证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基础条件,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必须要加强农产品风险监测预警以及质量安全检验体系的构建, 结合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 不仅能保证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还可有效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基层质量检测站的建设受多方面因素制约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所以导致基层质量检测站在建设资金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另外, 受到地区的限制, 无论是建设技术还是人才储备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地方即使建立了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也无法保证其能够正常运行, 其主要因素就是因为后续项目没有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 同时相关的经费也没有到位。

职能责任不清晰

检测部门管理人员在进行职能确定的时候, 并没有真正的对职能进行确认, 同时也没有将责任制度加以落实, 导致在一些项目在申报时存在争议性。一般情况下, 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的建立往往需要农业局进行引导, 然后对筹建或者申报指定, 但是没有将责任制度确认, 不能真正的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 从根本上导致责任不清晰。

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

专业技术人才的紧缺影响了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的构建, 也导致许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造成人员紧缺的原因主要有:一, 事业单位的编制比较严格, 很少面向社会进行招聘, 一般人都不能进去, 导致人员的流动不够顺畅;二, 国家对对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构建的想法比较超前。三, 基层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构建的时候, 并没有对相关检测人员进行最优配置, 没有明确对机构进行设置。

缺少大量资金

有的地区虽然构建了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 但是在后期的运行中出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安全检测工作的正常运行。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 监测站的筹建和运行都无法离开资金的支持。一些财政比较困难的地区, 由于资金无法到位, 导致检测设备也无法到位, 即便国家对设备投入一定的资金, 但是在其运行的过程中依然会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 不能保证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的正常运行。

解决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构建问题的主要措施

加强经费管理

必须要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的经费管理, 对每项经费进行明确的规定, 并且对原有的经费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农产品质量安检机构并不是以赢利为目的, 属于公益性机构。所以, 在进行投资的时候, 应该提高经费的投入, 加强经费管理, 才能够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家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构建, 并且将经费问题落实, 尤其是设备以及运行过程中, 应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并做好经费管理工作。

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结果十分重要, 影响其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就是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所以, 为了能够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必须要提高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定期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 尤其是操作技能的培训。另外, 还应该开展课堂学习, 提高检测人员对知识理论的熟悉掌握程度。

实行农业标准化

要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的标准化建设, 就要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实现农业标准化、规范化, 尤其是加强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标准化, 比如:农产品开发、生产以及运输等环节, 进而从根本上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使经营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和各个销售组织, 充分发挥出其作用和价值, 进而提高生产规模和规范化。

对检测资源进行整合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篇5

每一个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都不尽相同,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上却有很多共通之处,比如注重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过程和所有环节,有专门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而且在管理过程中,各个管理主体都分工明确,并且可以相互配合和协调。

美国负责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机构主要有三个:美国农业部(USDA)、国家环境保护署(EPA)和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首先,作为主要的农产品安全工作的行政和执法部门,农业部对食品特别是农产品(农产食品)安全起着最关键的作用,负责的工作主要有建设和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与认证体系。农业部下设的两个主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机构为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和动植物健康检验局(APHIS),这两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农产品进出口检验检疫与畜禽类食品安全等工作。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负责相应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如农业市场局(AMS)、粮食检验包装储存管理局(GIPSA)、联邦谷物检测局(FGIS)等。因为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由多个部门负责,各机构间的相互协调和部门间的配合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此,美国逐步的成立了食品传染疾病发生反应协调组、总统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安全联合研究所、风险评估协会、国家食品安全系统工程、食品安全和应用营养联合研究所等6个协调组织,以加强各食品安全机构之间的协调与联络。

日本则是由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分别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不同方面,分工合作。农林水产省主要负责的环节包括日本国内生鲜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管理和监督,农业投入品的检验和检测,进口农产品的检验与检疫,国产和进口粮食的质量安全检查,国内认证产品的监督管理与农产品品质和标识认证,农产品加工过程中HACCP体系的大力推广,流通环节中相关市场的设施建设,搜集消费者反映的信息并与相关消费者进行沟通等。而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环中的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则由厚生劳动省主要负责。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这两个部门之间进行分工合作。

加拿大通过一个专门的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督机构,即加拿大食品监督署

(CFIA)的设立,来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这个机构是农业部下设机构,因此,这个机构日常工作的管理由农业部部长负责。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农产品产地的检查,动植物和食品及包装的检验检疫,农药残留的监控,农产品加工设施的检查和农产品标签的检查等方面都由这个机构来专门负责。此外,所有食品的法定检验、动物疫病的检测与防治等工作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都需要向农业部汇报。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加拿大的农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是世界上最好的管理体制。健全的质量安全法律法规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国际贸易的扩大,农产品供给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和多元化。发达国家为了农产品的安全供给,为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农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和农产品相关的信息服务等方面提供法律的依据,都根据各国的实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美国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完善,涵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个方面,其中《联邦食品、药品与化妆品法》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另外还包括《联邦肉品检验法》、《食品质量保障法》、《公共卫生服务法》、《禽类产品检验法》、《蛋类产品检验法》、以及《联邦杀虫剂、杀真菌剂和灭鼠剂法》等。在这些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有一系列用来规范立法程序和实施国家样本检验的程序性法规。各州、县在贯彻、执行联邦法令的基础上也可以制定自己的食品规范心。美国的食品安全法规的制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预防性,因此被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是较完备的法规体系。

加拿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也较为完善,有许多专项法律,如《植物保护法》、《谷物法》、《肉类检查法》、《消费者包装标签法》、《肥料法》、《种子法》等等,除了基本的法律之外,加拿大还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条例,可以作为法律的补充。

日本非常关注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流通的整个过程,日本的法律也围绕着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这些环节,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较为完善。日本的主要法律有《食品卫生法》、《农林产品品质规格和正确标识法》和《植物防疫法》等。除了基本的法律以外,日本出台了较为完善的专项法律,包括《屠宰法》、《食品安全基本法》和《健康促进法》等。基本法律和专项法律相互补充,为农产品(食

品)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完备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发达国家在法律法规之外,都会制定一系列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标准,这样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这个质量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变化和社会大众不断提高的需求,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每个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都有所不同,但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普遍存在这样的一些共性,比如质量标准制定时目的非常明确;质量标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之间衔接较为容易;质量标准的适用性强,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质量标准制定过程透明度高,社会参与程度也较高等等。

发达国家通常会制定两种类型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一种用于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必须严格的遵守,另一种则相对宽松,自愿选用,由相关的行业协会或标准制定的相应机构来进行管理。

欧盟的标准体系也大概分为这样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必须严格遵守的欧盟指令,而另外一种则是可以自愿采用的技术标准。欧盟指令通常以指令的形式发布,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消费者健康方面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一些相关标准。目前欧盟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非常完备技术标准体系,其中的农产品技术方面的标准就达到两三万个。强有力的质量安全技术支撑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为科研体制,发达国家普遍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在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相关项目的研究,从而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撑。

美国的农产品安全体系中的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由食品安全合作研究这个机构来完成。这个机构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依据《国家食品安全行动》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设计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学研究活动的相关战略规划,对美国所有的食品安全研究行动进行效地协调。为了加强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技术支撑,更快速而确切地识别出哪些属于食源性危险,在准确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出有效的干预或防止危险发生的手段。美国不仅组织大量的在管理机构内部技术人员对当前的农产品技术方面的前沿问题进行研究,而且通过多种形式,如技术方面的咨询,充分的调动所有管理机构以外的科学家和相关资源。另外,管理机构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构建研究 篇6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097-02

随着冷链技术的发展,目前很多质量控制技术在我国也有应用,如HACCP质量控制体系1的应用,SQF2000认证体系2的应用等,但是对于这些质量控制体系的应用情况很不乐观,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仅仅做出相关的质量控制文件,而不进行具体实施的例子比比皆是,同时,由于具体实施质量控制的人员素质有差异,导致质量控制体系流于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控制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的认证开展的非常顺利,对于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等也有相关的认证标志和认证标准,但是,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相关产品还没有针对温度控制的认证,因此构建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重要性

(一)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冷链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使得消费者在超市选购商品的时候可以有标志可依,简化商品的选购过程,消费者买得放心,商品销售速度更快。认证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在农产品质量、冷链过程控制管理、销售过程等方面都采取更加严格的标准,保证认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相应的,对于冷链仓储和运输企业的相关设施设备、温度控制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产品,从企业开始,因此,对于冷链农产品生产企业的约束可以有效的保证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促进安全优质冷链农产品市场发育

通过实施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对认证农产品价格进行市场调节,有利于优质优价的价格机制的形成,也有利于安全优质冷链农产品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不仅仅是一个质量认证问题,更重要的,认证是一个品牌,通过认证标志,可以有效地树立认证在消费心目中的品牌,从而淡化农产品品牌之间的差异,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差异。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多的购买冷链安全认证的农产品,没有通过认证的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农产品逐步退出市场,从而形成一个有安全质量保证的农产品冷链流通市场,从根本上保证消费者的消费安全。

(三)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冷链管理与服务能力

要对冷链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认证,就要有一套相对完整的质量安全认证规则。该规则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本身、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以及相关的运输和仓储服务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冷链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都是一种考验。也就是说,如果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达不到相关的标准,那么就不能获得认证。因此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面对认证要求,必须从企业内部入手,提高农产品收购质量、加工包装质量、仓储和运输质量、销售质量以及相关的服务质量,才能有机会贴上认证标志,更好的参加冷链农产品的市场竞争。

二、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指导原则

第一,一致性原则。即与目前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冷链温度控制标准相一致。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应与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如有机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相一致,针对产品本身质量的认证应采用以上认证的标准。针对冷链过程的保证,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一个国标的冷链过程温度控制标准或相关认证,因此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需要针对冷链运输、仓储和冷加工等环节做出相关的规定,一旦国家出台了冷链物流温度控制标准,则应与该标准保持一致。

第二,国际化原则。即与目前的国际化标准相一致,体现国际化特色。冷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应与国际相关认证标准保持一致。国际上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温度控制非常重视,许多国家认为如果温度控制不能实现,那么农产品的质量是无法保证的。因此对于不同的农产品,不同的国家对于冷链的控制标准也不一样,从我国的冷链农产品质量认证角度,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认证,保证冷链农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第三,客观性原则,即符合我国目前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纵观世界农产品的生产,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的特色,即便是相同的农产品,由于种植区域的不同,导致产品本身的质量也有所不同,美洲地区出产的番茄与我国出产的番茄即使品种相同,其抗寒能力,保鲜期等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制定相关的认证标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农产品的客观情况,制定符合我国农产品实际情况的认证标准。

第四,规范性原则,即认证过程应规范,合理,杜绝灰色地带的出现。对于冷链农产品的认证应有一套严格的认证程序,对于农产品内在品质和冷链过程的认证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开进行,农产品在采收后,未进入冷链之前,其产品质量安全应先进行认证,如果经过认证的农产品在进入冷链之后发生了质量安全问题,那么可以肯定是冷链过程出现了问题,这对于恰当的区分责任是很有帮助的。认证的全过程应具体分解为几个不同的环节,并分别由不同的机构,不同的人员负责认证工作,从而杜绝灰色地带的出现,保证认证的规范性。

全南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现状 篇7

关键词:农产品,质检体系,现状,对策

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地处江西省最南端, 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 县城内生态环境优美, 雨量充沛, 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无霜期长且水土保持良好, 具备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条件。 目前农业主导产业有水稻、蔬菜、生猪、淡水养殖、柑橘 (脐橙为主) , 其他特色产业有葡萄、西瓜、白莲、油茶、芳香花木、桑葚等。 全南县是国家级高山蔬菜标准化示范区、江西省无公害农产品 (水果) 基地, 2009年被评为江西省蔬菜生产十强县;2010年6月, 全南“高山”蔬菜基地成功与世界最大零售商沃尔玛公司实现农超对接, 供应基地达1 000亩。全县共有“高山”蔬菜等省级著名商标3个, 市级商标6个。 2015年7月被认定为江西省第三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近年来, 全南县虽然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因农产品检测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严重制约了全县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因此, 必须加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1 全南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现状

1.1 建立了县级检验检测机构

全南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 (下简称农检站) 于2006年6月成立, 为县农粮局主管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核定编制5个。 当时县政府即拨30万元专款购置了气相色谱仪、 农药残留速测仪等仪器设备, 并选派2名技术人员到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跟班实训一个月。 农检站于当年8月正式投入运行, 每月和重大节假日开展对全县蔬菜产地、农贸市场、超市的蔬菜产品抽样检测工作, 主要开展农药残留速测。 这为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0年全南县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项目, 获中央投资资金200万元和地方配套资金92.03万元, 新建了农业检测综合大楼, 改造检验检测站实验室500m2以上, 购置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检验检测仪器设备69台 (套件) 。 检测体系项目建设于2013年8 月已通过上级验收。 通过项目实施, 进一步加强了检测体系建设。 目前农检站有检测人员5名, 其中中级职称2名 (含硕士研究生1名) 。

1.2 乡镇设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岗

依托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 全县9个乡 (镇) 均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岗, 每个监管岗位配备了1~2名检测人员和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器设备, 主要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抽样检测、配合执法等工作。

1.3 检测工作已逐步开展

自2013年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项目竣工以来, 农检站逐步加强对农产品的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工作, 监测样品主要包括蔬菜、猪肉、水果等农产品, 监测参数主要是农残、“瘦肉精”、亚硝酸盐和其他有害物质, 以定性检测为主。 2014年开展果蔬农药残留速测45次, 抽检果蔬样品862批 (次) , 合格率98.5%;开展生猪“瘦肉精”速测3 378批 (次) , 合格率为100%。每次检测后都将检测结论反馈给生产者和商家, 对于检测不合格样品, 联合工商部门进行查处。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南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检测体系不够完善, 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主要表现在:一是体系不健全, 县级农检站实验室未取得计量认证和资质认定, 检测结果不能作为执法处罚的依据。 同时, 乡 (镇) 虽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岗和购置了速测设备, 但都没有专职技术人员, 且人员不稳定, 普遍缺场所、缺技术、缺经费, 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重心难于下移。 二是检测能力低, 监测面太窄, 主要做速测定性检测, 而对禁 (限) 用药物和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定量检测, 因资金和技术等原因, 尚不具备。 同时, 农检站实验室的排污、控温、控湿等装置不完备, 实验设备缺少定期检修, 影响检测结果。 三是监管力度不够。 农户大多采取自主生产管理, 源头监管难度大且成本高, 对违法行为处置力度不够, 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尚未实施, 缺乏有效的安全措施[1]。 目前, 除南迳镇大田蔬菜基地和全南一品果蔬配送中心已经购置了农残速测仪器设备外, 县内其他农产品生产基地均没有自己的检测设备。 四是经费短缺, 相关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 没有足额持续的经费保障, 机构功能无法很好地发挥。

3 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对策

3.1 不断完善检测体系建设

3.1.1 完备实验检测硬件设施一是邀请专家对县级农检站实验室进行重新设计, 科学合理布局实验设备, 对排污、通风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升级, 开展实验室计量认证和资质认定。 二是完善乡 (镇) 级检测机构。 每个乡 (镇) 均要建立农产品检测室, 以速测为主。 三是鼓励生产基地、大型超市建立检测室, 购置速测设备, 配备检测人员, 自觉把好自检关。 同时, 积极宣传和鼓励没有条件建立检测室的生产基地, 采取设备租用、人员聘用、流动检测等方式进行检测, 将全县各处的检测设备整合利用起来。

3.1.2 加快检测专业人才引进、 培养县农业部门要积极与县委、 县政府反映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检测人员缺乏的问题, 通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考或选聘、“三支一扶”招聘、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等方式, 把大、中专院校毕业的相关专业人才引进来, 充实到县、乡 (镇) 两级检测机构, 不断壮大检测人员队伍。 积极选派县、乡 (镇) 两级检测机构人员到省、市级机构参加学习培训和跟班实习, 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检测水平。 同时, 加强对生产基地、超市检测人员的技能培训, 由农业部门每年定期举办培训班, 提高他们的检测能力, 使其能独立完成检测任务, 从源头和流通环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2 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全南县根据 《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 成立以县长为组长, 工商、农业、食药监、城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领导小组, 出台农产品市场准入实施方案, 全面落实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准入制度, 实施范围主要为县城四大农贸市场。 明确具体分工, 实行权责统一, 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3.3 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实施农业标准化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条件, 在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中, 要组织农业专家制定和完善各类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并要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 认真做好“三品一标” 申报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与产品品牌到期换证工作。 同时, 加强技术指导, 强化农药监督管理, 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 并严格落实生产者、基地负责人的各项责任, 做好各个环节的生产记录[2]。

3.4 农产品检测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实验室计量认定和资质认证、 检测仪器设备维护、购置检测试剂及耗材均需要大量经费, 特别是定量检测试剂价格不菲, 如开展相关的经常性检测, 开支非常大。 县政府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规定及相关文件精神,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 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为正常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3]。

3.5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的设想

县农检站负责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监测和技术指导。实验室通过计量认证和资质认定, 可开展各类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和产地环境物质的各类指标检测, 向社会出具公正数据, 专职人员5人, 中级以上职称至少4人;各乡 (镇) 建立农产品检测室, 农产品质量安全岗至少2人 (其中专职检测人员至少1名) , 负责本辖区内的菜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等的农产品监督抽检工作, 乡 (镇) 农技推广综合站其他岗位人员协助抽检工作。日常检测工作重心下移至乡 (镇) , 由乡 (镇) 及时上报检测情况;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县城各大农贸市场设立市场检测点, 聘请专职人员负责农产品的准入检测工作, 大型超市建立自己的检测室, 配备检测人员。 同时, 全南县应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队伍, 可由志愿者、退休干部和社会热心人士等组成, 也可以聘用专职人员, 明确监管责任, 费用列入财政预算, 对农产品检测工作进行有效监督。

参考文献

[1]吕磊, 王紫贤, 李厚品.毕节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9) :290-291.

[2]马睿, 吴爱洁, 何凤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原因与治理措施[J].北京农业, 2015 (7) :190-191.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篇8

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近年来, 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的前、中、后环节的控制,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 总体水平的提高, 根据我国农业部门的调查,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形势稳定。根据质量安全监测结果:水产品、蔬菜、畜禽产品的合格率分别达到95.8%、95.9%、99.5%。29个省份中, 3373批次生鲜乳样品的三氯氰胺含量全部合格。二是, 发展态势平稳, 蔬菜、畜产品、水产品检测指标连续3年合格率在95%以上。三是, 农产品出口量逐步增加, 自从加入WTO后, 农产品出口贸易日益增长。

2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以及兽药残留超标的问题。农药、化肥的使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性问题。现如今, 我国农药使用量不断增加, 并且大多数是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据报道, 我国每年使用农药大概在170万t, 约30%中含有有机磷, 有机磷对于毒性的残留以及消费者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 要求有较强的基础专业检测技术研发和实验条件, 也就是要有较强的检测队伍和技术力量来检测, 并规范使用, 尽量减少农药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 减少农药残留超标率。

其次, 产品加工过程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我国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 及不合格的人工合成色素等。据统计, 我国现有1500多种食品添加剂, 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种量达到1万种以上。由于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不是很高, 如果商家不合理的使用很容易危害人们的健康。

第三, 产品的包装以及标签等不规范问题也常出现, 目前, 市场上存在用虚假标签以及以次充好等现象, 假冒伪劣的产品较多。

第四, 菌落总数和大肠杆菌群等卫生指标, 及铅、汞、镉等重金属指标也已经严重超出我国强制性规定的标准。农产品的加工、包装、运输、存储过程中由于工艺操作、设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导致的“二次污染”情况日趋严重。近些年, 我国相继发生很多起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事件, 例如, 2008年的三鹿奶粉的三氯氰胺事件和四川广元柑桔蛆虫事件, 2009年的农夫山泉砒霜门等事件。不仅给公民的生命健康及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也对我国的经济以及社会的和谐造成了损害, 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应。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我们必须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目前, 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 检验、检测市场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在理论、实践以及法律制度等方面, 都不能满足于防止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的需求。有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够严格, 导致农产品从最初的质量安全检测方面就不够全面。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效率, 杜绝农产品安全事件, 清晰认识到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中所存在的众多问题以及弊端, 更为重要的是完善和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以及有关的法律制度。由于科技的日益发展, 转基因农产品在市场上也随处可见, 也不禁让我们怀疑是否存在安全问题。由上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可以看出, 我国农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监测的手段过于落后。

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措施

第一,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由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着众多问题, 应该以完善检测手段, 提高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为重点,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为宗旨, 采用整合资源的方式, 避免资源浪费, 杜绝重复建设, 逐步整顿分散农牧渔业的检测资源。选择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 检测人才队伍, 规范管理等条件,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对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场地, 农产品批发市场, 超市等流通场所, 增配不同层次的检验检测设备, 实现实验室标准检测与快速检测相结合。

第二, 增加随机检查的频率, 不断地扩大检测监控的覆盖面积和检测内容。形成社会中介机构委托检测, 法定资质专业检测机构监测, 企业自检相结合的检验检测网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大地提高, 对于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 我们需要对农产品质量的检测更为严格, 增加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等。在建立健全农产品认证的同时, 对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三位一体、全面推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格局。

第三, 农产品产业应该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 不断地规范、创新以及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管理运行体制、发展机制。充分地发挥农业部门的职能作用, 利用农业系统的资源优势和技术条件,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发展。

第四, 为了保证消费者的安全和权益, 防止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农产品流入市场, 应该积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对目前较为落后的偏远山区, 无条件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 主动提供正规进货手续, 以及质量检测报告, 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评价系统, 增加农产品质量信用的透明度, 扩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知情权, 提升有关部门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管水平, 开展信用调查, 信用担保等服务, 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良性循环。

摘要:通过近些年的努力, 我国已经建立起初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但是, 我国当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还不够健全, 不能满足我国农业应对加入WTO后挑战的需要。所以, 对于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还需要加强研究。

关键词:农产品,检测体系,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志刚.我国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及预警系统的建立[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0 (6)

[2]肖静等.加强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7 (7)

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初探 篇9

一、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的构成

根据对北京市超市的走访调查, 一般超市的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分为供应链的选择、采购环节的控制、加工、配送环节的控制、内部控制几个环节。

(一) 超市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选择。

超市的农产品质量控制是以供应链模式的选择为开端的。为提高进入超市的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 超市目前在选择供应商时, 会借助一套考核标准体系和程序来对不同农产品供应商的质量保障水平进行评价。

以家乐福超市为例, 在选择供应商时, 家乐福设有三道关卡:“证照检查”、“现场审核”和“产品检测”。在双方谈判之前, 供应商必须提供其有效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组织机构代码证。所有的供应商都必须提供合格证件后才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谈判环节。家乐福在中国始终坚持供应商审核制度, 在正式合作前都需要接受家乐福的第二方审核, 由家乐福区域食品安全经理和相关产品的采购负责人共同完成审核。通过第二方审核的供应商还将面临家乐福邀请的专业第三方审核公司的审核。进入家乐福之前, 供应商的产品还将接受抽样验货, 家乐福分布于全国的10个专业实验室将对产品做出科学的检测, 检验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双方的合作。

(二) 采购环节的质量控制。

采购环节决定着超市农产品的质量水平, 收、验货环节的严格把关更是成为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各超市在收货环节都有一整套的流程, 一般包括收验货程序、收货标准, 包括卫生质量要求、分类分级要求、修剪要求、包装要求、保存要求, 另外还包括不同种类的农产品的具体验货要求。

家乐福向中国区的供货商采购农产品时, 也严格遵守了其全球统一的农产品采购标准和程序要求:一是定期调研, 研究竞争对手所售农产品的价格与质量, 以作为采购谈判的依据;二是收货检验。根据家乐福严格的验收货制度, 农产品在进入超市前就要接受全面的质量检验, 并必须符合其统一的农产品收货标准。

(三) 加工配送环节的质量控制。

在农产品物流中, 配送环节是保证农产品安全的关键一环, 连锁超市销售的食品中, 生鲜农产品是最复杂和最容易在物流过程中引起质量问题的产品。

家乐福超市要求对于采购的符合质量标准的农产品, 配送中心必须遵照相关规章和流程在规定的期限内配送到超市的各个门店中, 生鲜农产品还应迅速送入冷冻、冷藏库内保存。由于家乐福没有自己的物流系统, 对于冷冻冷藏农产品等高危食品, 只能走供应商渠道。为保障供货不出问题, 家乐福除了做好冷冻农产品的门店快速接收外, 还会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 检测其中心温度, 对达不到温度要求的产品, 家乐福将拒收, 并作为不良信息进行记录, 反馈给供应商。对于采用第三方物流机构的供应商, 家乐福也有相关的严格要求和进行相应的检测, 并把检测结果反馈给供应商, 从而为供应商选择第三方物流机构提供参考。此外, 每隔两个月, 家乐福中国区总部会派出专门的质检人员, 对全国各分店包括采购环节在内的农产品质量控制进行全面检查并评分。

(四) 内部控制。

农产品配送到门店, 在出售前有一定的储存时间, 需要严格的内部控制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包括内部质量检测和库存控制。

1、内部质量控制。

这一过程由6个环节组成:收货区质量控制 (温度、新鲜度、产品证件) 、冷链 (温度控制) 、清洁和消毒 (专业清洁和消毒设备产品) 、个人卫生 (清洁的制服、干净的手、口罩和手套、健康证) , 标识 (供应商信息、保存条件、保质期) 、产品保质期 (定期检查、及时将过期产品下架) 。家乐福由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在农产品质量和卫生方面做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同时, 家乐福还通过外部的第三方公司加强农产品安全的监控和抽查。外部第三方公司会以“神秘顾客”等身份到各家店铺监测农产品安全, 定期反馈给家乐福进行修正。

2、库存控制及缺货管理。

库存控制和缺货管理均是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两个环节的目标是保证超市的一次订货量、订货频率适当, 以确保农产品的新鲜度, 并减少在超市的损耗。为实现库存控制及缺货管理的目标, 家乐福的做法是要求配送中心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 结合历史销售量, 确定不同类别农产品的库存量。其中, 肉类食品的库存量控制在能保证l~2天的销售量之内;水果为保证2天;蔬菜保证l天;鱼科则要求做到无库存, 即当天卖不出去的就必须扔掉。对于各个门店, 则要求依据电脑反映的销量来定货, 尽可能做到零库存;对门店当天没有销售完的生鲜农产品, 只有达到家乐福存货标准的才可以在第二天继续销售, 否则必须当天扔掉。

二、目前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超市农产品供应链监控薄弱。

2009年的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显示, 可能给超市食品带来危害的各项因素中, 供应商和产品的管理是最重要的因素, 是排在第一位的因素。据调查, 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食品变质、有杂物异物、过期食品销售 (包括赠品过期) 、添加剂超标等, 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连锁超市在食品安全供应链控制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如上提到的农药超标、食品添加剂超标的农副产品和生鲜食品, 之所以会流入超市, 实质上是对供应商的监控不力。有的超市为了不降低自己的毛利率, 往往一味压低供货商的进价, 而忽视对供货商所提供食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检测, 从而导致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而对于农超对接, 大规模企业能够从源头进行监控, 但是很多中小超市企业没有足够资金, 也没有相应的人员配备, 根本无法实现对小规模农户生产过程的监控, 也很难控制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二) 超市联营和租赁经营的农产品质量管理存在明显漏洞。

加盟店对农产品安全监管的力度不够。按照惯例, 加盟店30%的货物由超市配送中心统一配送, 另外70%可以自行采购。对于自购部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超市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 甚至可以说基本处下失控状态。联营和租赁部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对于这部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超市也有待加强管理。其中, 超市对承租者的货物销售一般会进行统一结算, 但对其进货渠道却不可能进行有效控制。失去了对进货渠道的控制, 也就失去了对农产品质量的控制权, 从而难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三) 冷链体系不完整。

目前在我国, 完整独立的农产品冷链体系尚未形成。调查显示, 29.67%的超市拥有自己的冷藏车, 36.26%的超市是由供货商自己的冷藏车为超市配送生鲜食品, 而13.19%的超市由生鲜供货商自己寻找第三方物流, 而5.395%的超市自己寻找第三方物流。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 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 大大影响了农产品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农产品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

三、完善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的思路

(一) 强化供应链管理。

在现阶段, 超市要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控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必须强化供应链管理思想, 构建符合现代物流思想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农户是我国农产品生产的主体, 个体商贩又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体, 以点多面广、分散经营为特征的小农户生产、小商贩经营, 如果缺乏必要的约束制度和激励机制, 就难以满足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的需要, 因而要通过合理的契约设计来加强生产、流通环节的质量控制。近几年江苏苏果、福建永辉等超市农产品经营的成功经验证明, “超市+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超市+专业合作组织+农户”、“超市+行业协会+生产基地+农户”等供应链模式, 可以实现生产、流通、零售环节的有效连接, 通过合理的契约设计可以使生产者、经营者等供应链主体的行为符合超市要求, 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 利用契约加强生产、流通环节的质量控制。

(二) 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根据农产品种类不同, 可将其分为储存型、中转型、直送型和加工型四种商品类型。针对不同的商品类型、不同的加工工艺和保存要求, 对农产品的安全检测流程不同。 (图1)

(三) 构建生鲜农产品流通冷冻、冷藏保鲜链。

超市要提高生鲜农产品经营的竞争力, 必须着力建设生鲜农产品冷冻、冷藏保鲜供应链, 使易腐、生鲜农产品从产地收购、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直到消费, 即从田头到餐桌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之中, 以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自然属性不受损害, 减少损耗, 防止流通过程中变质和被污染。 (图2)

生鲜农产品冷藏链由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冻运输和冷冻销售四个方面构成, 在相关设备的支持下构成了生鲜农产品的安全保障体系。冷链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仅靠超市企业很难完成, 需要物流企业支持和政府的补贴。

总之, 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协力。农产品质量控制是关联整个供应链的系统问题, 涉及众多行业、主体和区域, 并受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水平、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生态环境等, 以及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消费观念等条件制约, 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R].2009.

[2]商务部.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报告[R].2008.

[3]麦德龙.冷链管理的最后防线[N].中国经营报, 2010.7.5.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篇10

1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内涵和作用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包括了法律法规体系、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检测体系、质量认证体系、监督执法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信息支持体系等方面。其中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包括对农业生态环境 (土壤、水源、空气) 的监控, 对种子、种苗、农药、化肥、动植物生长调节剂、饲料及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监控和管理使用, 农产品上市前的检验检测等内容 [1]。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的关口前移, 通过产前和产中的技术指导和监督检验, 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从源头抓起, 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 减少农业生产者的损失。如果不对农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待产品进入市场后才进行检验检测, 一旦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这种为时已晚的“马后炮”的做法不仅造成农民的经济损失, 更有可能引发农产品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事实上,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 从产地环境保护、生产过程的监控到市场准入管理, 无论是标准的研究、制定和推广, 还是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或者是破解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行政执法, 保障消费安全的一系列工作, 都必须以检验检测作为技术基础和依据。所以说,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农业依法行政、市场秩序监管和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等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 是农业部门实施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 也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

2 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 甘肃省认真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从完善检测体系、标准体系、认证体系和监管体系入手, 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保证市民吃上安全、卫生、健康的食品。兰州市作为甘肃省最大的高原夏菜基地, 对农产品检测更加严格, 目前在全市批发市场、超市成立了44个农产品质量检测点, 每天进行抽检和结果公布;每个县区均设一台流动检测车, 对蔬菜、畜产品等进行快速检测。据统计, 兰州市从2002年以来, 连续5年在全国37个城市的蔬菜质量监测中均名列前茅, 蔬菜平均合格率达到98%以上[2]。全省各地以“菜篮子”产品为切入点, 以实现农产品无公害生产为目标, 以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和监督检测为手段,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初步形成。从2002年起, 省财政连续三年共投入1500万元, 已建成了1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14个市州级监督检测中心、50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和一批快速检测点, 一些检测机构还将检测任务延伸到了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 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二是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稳步推进。全国统一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149个, 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12个, 认证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23家, 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182个, 有11个产品通过国家认证, 获得了有机食品证书。三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作用显现。发布了312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地方标准, 基本覆盖了全省大宗、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示范带动, 使甘肃省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有一定提高。四是市场准入及监管试点取得成效。在兰州、张掖等城市的部分大型批发市场、超市设立了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专销区、专销柜, 开展农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试点。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产地环境的无害化、生产过程的规范化、质量控制的制度化、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3]。

目前, 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已基本完成了以构造体系与运行机制框架为内容的基础发育阶段, 开始步入以健全与完善为内容的关键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也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3 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法治不健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法治不健全, 严重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职能的发挥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事件的处理, 由于缺乏法律依据, 导致权威性和强制性不足, 很难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迫切需要制定相关法律, 以弥补空白。

3.2 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构筑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 但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构筑还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3.2.1 “小农户”与标准化生产的矛盾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各种标准和操作规程的实施是前提, 单家独产的种养殖实现标准化生产的难度大。

3.2.2 常规实用技术的使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矛盾

农药、化肥、灌溉等常规技术的大量使用, 一方面确保了农作物产量的不断增加 (如施肥可提高粮食单产35%~50%) , 但与此同时, 肥料、农药等常规技术产品自身的安全性、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经营不规范、使用的不合理以及盲目施用, 不仅造成地下水、土壤、大气和农产品污染, 而且由于农药超标使用, 诱使病虫抗、耐药性增强, 形成农药用量再次增加的恶性循环, 收获物中农药残留量增加等问题也日渐突出, 并已发展到了严重影响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地步。

3.2.3 农业生产环境对农业标准化实施的影响

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 致使农业灌溉用水质量下降, 农田有毒物质和重金属含量增高, 从而严重影响农作物质量安全, 对农业生产构成威胁。

3.2.4 生产者的不法行为造成的影响

生产厂商和农民受商业利润驱动,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或让产品增重、早上市、外观好看等而采用不法手段或滥用科学进行生产的行为, 以及地方保护主义和急功近利下政府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行为, 使“毒大米”、“毒奶粉”、“染色茶”、“硫磺辣椒”等充斥市场, 严重扰乱了农产品市场秩序, 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3.3 专业检测人员缺乏

从全省相继成立的14个市州检测机构人员组成来看, 普遍存在专业检测人员短缺的问题。虽然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配备比例较高, 但人员总体数量严重不足, 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大多从事管理工作, 专业不对口人员较多, 绝大部分机构还没有专职检测人员, 检测与管理人员混用现象非常普遍, 挂靠于其它单位的县级检测机构, 也没有专业的工作人员。检测技术力量薄弱成为制约当前检测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3.4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省财政虽每年都下拨一定量的款项投入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中, 但各地检测站的化验室建设、检验检测和人员培训等工作经费仍显严重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人员技术水平得不到提高。

3.5 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认识不到位

个别市、县 (区) 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建设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不够, 体系建设进展缓慢。由于宣传不到位, 部分生产经营企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认识也比较模糊, 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4 健全和完善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基本思路

4.1 调整监管职能, 强化管理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于2006年11月1日开始实施, 政府各职能部门应以此为契机, 进一步落实各项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 清楚划分各部门的职能和职责, 明确农业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实施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 确保甘肃省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和安全消费。要进一步明确管理体系和分工, 且坚持以预防为主。整合现行分散在有关部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职权, 建立由农业部门为主体的高效运转、反应迅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

4.2 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

一是要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解决我省农业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结构同质化等问题, 把各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发挥出来。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种植 (养殖) 和标准化生产。三是要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标准化生产方面的带动作用, 解决“小农户”与标准化生产的矛盾。四是要严格规范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 开展清洁生产技术研究, 解决常规实用技术的使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矛盾。五是要加大环境监管力度, 为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创造条件。

4.3 强化人员培训工作, 逐步提高检测水平

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领导, 要对农产品检测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首先要理顺农检机构与农业行政部门关系, 明确农检机构工作人员事业编制, 建立专业、精干的检测队伍, 在机构的建设中一方面加大对仪器设备的投入, 另一方面加强对检测人员的配备和业务培训。特别是各级检测机构要严格按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要求, 加强规范化管理, 不断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 提高检测能力, 不断拓展工作思路, 扩大检测范围, 才能真正发挥检验检测的功能, 当好政府监管的参谋。

4.4 落实有关政策措施, 加大工作经费投入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包括设备投入、检测成本、人员培训、认证认可等多项开支, 经费需求量大。市、县 (区) 两级政府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和《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规定和文件精神,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工作经费列入本级年度同级财政预算, 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化验室建设、市场监管和人员培训等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足额的经费保障。

4.5 加强宣传培训, 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知识的宣传普及, 通过提高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意识和农产品消费者的安全意识, 使各级政府、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能关注、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为维护公众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 而且对农业发展, 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保障生产和消费安全, 实现对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控制, 治本之策是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在总结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现状的基础上,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甘肃省,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立,完善

参考文献

[1]邢宗和, 张锦生.对广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南方农村, 2005 (2) :23-27.

[2]可以放心甘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增强[EB/OL].中国食品科技网, http://www.tech-food.com/news/2007-2-15/n0093386.htm, 2007-02-15.

[3]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得到加强[EB/OL].滦县农业信息网, http://www.tslx.heagri.gov.cn/de-fault3.aspx?id=36563, 2007-03-22.

上一篇:早期不稳定型心绞痛下一篇:清晰与模糊